大学精神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0:57:36

大学精神论文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1篇

2004年马加爵事件,2007年云南大学女马加爵事件,还有令人扼腕的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事件,这一系列恶性事件中主人公都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惜和足够的理智。就复旦投毒事件新华视点评论为:即使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诚然,某些高校的教育现状之一是相对匮乏的人文精神教育。这就造成学生仅仅知晓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程,掌握高职生必掌握的具体操作技能而已。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就曾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我们看到,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势必导致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如学生诚信的缺失,生活和就业方面诚信的缺失,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的缺失。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有一定影响。网络环境也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大学生本该平静的读书心态。每每课堂上,至少一两次总会有学生的微信或者QQ消息声音提示响起。现代人感到的一天不带手机无所适从的心理也同样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人群。网络也盲目遵循短平快的经济利益驱动,在新闻播报方面力争“新、奇、特”,最大程度抓住人们的眼球,各种暴力图片和刺激性语言较为泛滥。近年来,一些网络的各色新闻标题也渐少人文关怀,一味片面追求点击率,不考虑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大众舆论导向功能。而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十七八岁当代大学生们,如何在各种媒体大肆冲击的背景下,保持健康的思想,独立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修养就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育人精神所在。

二、提高人文素养的聚焦点

促进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受众不仅仅是囫囵一个整体,需要重点对象和关键问题两方面并重。大学校园中,贫困生是一个需要教育工作者倾注更多精力和爱心的群体。出身家境贫寒的学子,有的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相对敏感,通常处理不好同学之间人际关系;有的则较为激进,斤斤计较,对钱的欲望和认知存在一定误区。比如:马加爵出身贫寒,张超上大学后父母下岗,家庭中断经济来源。学生面对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捉襟见肘,心理问题又得不到及时疏导,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浓度和及时性就颇受考验。所以做为辅导员或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发现学生在一些价值取向方向的迷失应及时矫正并正确引导。大学教师应付出巨大耐心和爱心,具有高度的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像德国人一样把社会上每一个陌生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训导,才是教书育人的方向。人文精神建设的关键问题涉及同学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友情、爱情等方面。笔者在2014年5月6日的专业课导入部分有这样一则图片新闻:Forumtrends:Nohouse,nomarriage?Isitnecessaryforamantohaveanapartmentasaprerequisiteformarriage?MostwomenwillsayyesinChina.(论坛热点:无房即不婚?对男人来说房子是不是结婚的前提条件?中国大多数女性回答是。)随机做个课堂测试,学生为二年级文秘专业同学,80%女生持肯定态度,并且对于追加问题“是否婚后与婆婆共同生活”,回答基本也是否定的。而现实的恋爱态度造成毕业即分手的大学情侣不占少数。还有一个话题即金钱和财富。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金钱,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把学习知识和技能仅仅当作眼下和未来攥钱的工具,忽视知识本身的价值层面。这个视野下,大学的部分学生也被异化,沦为物质眼中的工具。缺乏长远眼光,缺少自学和进取精神,极易造就急功近利思想,凡事也势必斤斤计较,胸无大志。人文精神的缺乏可以依靠素质教育来实现,素质教育提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中小学基本“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更应凸显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真正弘扬“大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回归之道

(一)建议图书馆定期举行新书推介活动

在明显位置陈列经典图书,比如文学经典作品和读物。如有些高校定期在图书馆开展各专业经典图书推介活动,请每个专业的1到2名教授或副教授推荐一本本专业必读书,并且用简短文字写明推荐理由。这不失为一种很明智的做法。因为学生出入图书馆的同时,在看到书的实体摆在陈列玻璃窗里,而不是写在海报上的书名,这种熏陶和浸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并且,读过自己身边教师对该书的简介和评价,也会增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求知欲,包括人文学科方面。

(二)校园环境、校园网站人文精神创设

比如在学生食堂,像北京师范大学那样,就餐的桌子上缩小广告版面,写有励志话语: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有饭吃,而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口饭吃。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鼓励真才实学的治学精神激励了一届届的学子。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做法。另外,鉴于网络时代的异军突起,学生好多时候本校的校园网站登录机会比较多,可以适当在网站显眼位置编辑饱蘸人文精神的语言并配好图片,而且定期更新。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页的一部分是一幅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照片,配有这样一句“Miraclessometimeoccurunlessonetriesveryhardforit.”(只有非凡的努力,奇迹才会有时发生。)和“Theimportantthinginlifeistohaveagreataim,andthedeterminationtoattainit.——J.W.Goethe”(人生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伟大的目标,并且拥有坚定的决心去实现它。)可见,校园网站的人文精神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组织师生摄影爱好者组摄影展活动

把提交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院校大厅中,学生从中也会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的艺术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其中第一个就是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爱好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而这类摄影展活动,无疑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简便、可行方法。

(四)教师以小型报告模式分享旅游经历和感悟,提高学生人文精神

寒暑假对教师来讲是外出旅游、增长见识的好时机,而这种人人皆可在旅途中但每个人的旅行经历和感受确却是各不相同的。学院可每个学期开学头三周请教师做报告,比如对旅游地做背景资料总结,对旅游经历和照片制作成精美ppt图片。如海南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2009年日本旅游之后给外文系学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日本印象及现状”的报告。报告从Environment(环境):绿色、环保、愉悦;Transport(交通):便利、快捷、安全;Culture(文化):时尚、悠闲、优雅;Colour(色彩):美丽、美好生活的象征;Hospitality(好客):文明、友好五个方面详实、生动介绍了当时日本国内状况和旅游感悟。同为中国人在感受和学习外国先进之处之余,必然升腾起强烈爱国情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笔者今年曾课下和学生谈论过西安的兵马俑“有能力开发,没能力保护”的现状,而日本则有这项技术但是有附加条件的。出于中华民族尊严的考虑,秦始皇陵基本定于70年内不开挖。学生对此颇多感慨。因为旅游本身让人兴奋,教师的经历和感悟做成报告形式,学生一定比较乐于倾听。

(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建议

如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语外报外刊选读,选用北大出版社端木义万的《大学英语外报外刊阅读教程》这一“能力型”教材。其中涉及题材覆盖面广、文章内容典型、语言质量上乘等特点。诸多单元中关于社会边缘群体的社会关怀问题,家庭婚姻涉及的婚姻观念问题、健康问题,心理观念关乎的工作学习倦怠与闷爆现象,及各种行为风尚如社会和个人审美及环保意识等。整个课程的考核制度也需改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批评性思维和自我批评和反思精神。课堂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者杨启亮曾讲“:试卷上的评价痕迹是‘对’与‘错’以及赫然如权威模样的分数,少有对思维移向,与众不同的判断力,批判精神的支持与鼓励。”势必大学考试评价机制也应更朝向素质培养方面倾斜。

如能在占据学生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人品素养。如今,高校教师的人品素养也是良莠不齐。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师在评优和评职称方面竞争激烈,同事关系异常紧张,显现出良性竞争少,恶性竞争多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有片面为追求学生评教打高分思想而一味迎合学生,课堂讲课草率糊弄的现象。甚至极个别教师自己的考试也雇用,存在弄虚作假之风。试想,教师如果自身的素养不高,当然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诚信意识。现实说明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修养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2篇

(一)理想信念与责任心的缺失

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功利意识浓厚而理想信念不明确。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有效的规划,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抱有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这样的思想。此外,当前许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其努力的核心与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略了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据调查与了解,近年来,我国“啃老族”的数量不断扩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正常就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隐患。

(二)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且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强制性,自学能力非常差。到了大学阶段,学校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自由,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那些自制力较差且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长此以往,他们的文化素养就会降低。此外,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从小被溺爱,以至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很容易产生迷茫、失落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较为严重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问题,这与其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得到了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的过分关心,导致其过分注重自身感受与荣辱得失而忽略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缺乏集体意识,我行我素,无法顾及到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据了解,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自身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例如,许多大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初就要求父母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手机等设备,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许多学生去名牌店高价购买服装或者名牌包包,不依据自身的实际支付能力来进行购买,不符合理性消费的理念;部分学生拿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吃喝玩乐等。

二、音乐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大学教育不仅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其懂礼仪,知廉耻。音乐人文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它是求真与想象的完美结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以及世界的有效途径。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大学生的人生经验和人生哲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心灵得到升华,人格更加健全。

(二)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方面。将音乐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科学技术相联系,可以有效缓解高科技对于人性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价值观方面,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的扭曲,音乐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降低大学生对高科技的依赖,改变其价值观。

(三)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其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促使其治学态度更为严谨。学习方向反映了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学习方法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治学态度则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音乐人文精神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音乐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分化与学科扩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问普遍存在功利化的倾向,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领地越来越窄。教育体制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隔绝,许多科学家都缺乏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音乐人文精神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完善其人格,帮助大学生找到其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对策,音乐人文精神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注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艺汇演、专题讲座以及板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3篇

政治学研究

(1)什么的平等?——当代政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客体之争 高景柱

(5)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当代哲学 冯俊来

政治学研究

(6)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二)——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述评 张正瑞

(10)论戴维·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阐释 尹才祥

马克思主义研究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路径 王永明

(19)马克思“人的解放”视阈中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尹业初

历史哲学研究

(22)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及其启示 饶涛

(28)批判与反思: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鹿云

(33)历史理性与文学张力关系论析 厉梅

社会史研究

(36)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化 贺宝玉

(40)试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意识 郑立柱

(43)危机与应对: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的矿业政策 向明亮

文化研究

(47)从楚辞的龙马精神论其与殷商文化之关系 王伟

(50)元上都扈从诗与上都多元宗教文化 杨富有

(54)清代花谱传播与京城文化 岳立松

(59)朱舜水研究的最新史料——《西行手录》的史料价值 李心纯 林和生

古代史研究

(64)《禹贡》中“贡”与“赋”的关系 郭永琴

(68)司马迁军事思想中的黄老因素 陈金霞

(72)三国时期家学考论 程平

(77)论北魏对出镇宗室的监控措施 刘军

(81)南宋地方桥梁的修建与士人参与 宋燕鹏 张素格

(88)论《文献通考》之存《序》说 崔志博 樊兰

妇女史研究

(92)孔子“女子难养”说的诠释学意义 吴信英

(96)民初夫妻关系中妻权利的变化——以大理院夫妻关系的判解为例 王坤

(102)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 谢燕红 李刚

(107)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 黄耀明

文艺理论研究

(112)杜甫的文艺思想与实践 韩成武 张东艳

(116)朱熹《论语集注》文学观简论 李春强

(121)“作者意图”追问与叙事作品的意

解释——从解释学视角谈金圣叹叙事作品评点 光

(126)中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 胡建次 周永忠

现当代文学研究

(131)新世纪文学的困境和困境中的文学 罗坚

(136)20世纪中期民族小说一体化认同的“自我”原因探析 朱斌 于晶晶

(140)漫谈十七年乡土小说中的方言问题 魏宏瑞

(145)陆文夫美食思想的社会批判性 高建国

(149)李锐:从“寻根”走向“后寻根” 周引莉

外国文学研究

(153)论歌德的文学哲学——兼论文学的幽默 赵升平

(158)论朗费罗诗化的宗教话语 柳士军

(f0002)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 无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4篇

您好!我是化学类20__级2班的___.去年很荣幸的成为我校的一名新生,在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大学生活,在这一年里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现将我在近一年来的大学思想。学习。生活。品行。状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汇报如下:

一﹑思想方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本人于20__年5月,被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来,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并且在结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第47批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参加入党学习以来,我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认真的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把两会精神贯彻到实处。积极组织﹑参加有关活动,态度积极向上,成为支部和班级精神力量的聚集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工作方面:真诚沟通;奉献人文

大一期间,系学生会公开招聘学生干部,在众多选手中我脱颖而出,最终当选院办公室干事一职,并且在班级里担当团支书一职。在工作期间:我始终以“奉献学院,服务同学”为宗旨,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对工作能够从一而终。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做好师生间的桥梁作用。努力做好各项后勤布署工作,定时定量深入同学的生活当中排忧解难,及时反映学生信息和心理困惑,及时发现解决,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面:望崦嵫而勿迫;恐鹈觖之先鸣兮。

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使我满足,我知道自己距优秀学生的距离还很远,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以学习为主,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从未放松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始终保持端正。谦虚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人格素养。

与此同时自觉扩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课外长期坚持自学,在空余的时间里定期到图书馆博览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上网等方式查阅资料来充实自己,及时补充现有知识的缺陷,书

中的一切让我在生活。学习受益非浅﹑集思广益﹑广开思路,工作上得心应手……

四,生活方面: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生活上,我乐观,朴素节俭﹑作风优良﹑性格开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时很善于

深入同学中间进行交流。注意自己的身份与形象,乐于帮助同学。了解同学的最新思想动态。努力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周围的同学。所以很多同学不管生活上还是思想方面有了困难也愿意来寻求我的帮助。在生活中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五,鼓励与动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0__年度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20__年度参加“促进杯”英语竞赛

20__年度参加大学生奥林匹克英语竞赛

20__下半年担任07级2班团支书至今

20__年度关于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被院刊收录

20__年4月加入院学生会办公室

20__年5月参加学校第四十七期党校培训

20__年获得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

进入___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年中,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申请二等奖学金,我要特别感谢系领导的大力培养,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深入指导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特别表示感谢!今后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

以上即为本人的基本情况,敬请各位领导加以评判审核!

申请人:___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5篇

17岁,颜晓峰在太行山脉一个山坳的营房里当炊事员;27岁,颜晓峰刚刚调入军校当哲学教员,在教研室学历最低;32岁,颜晓峰进入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0出头,颜晓峰成了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版个人专著5本、个人论文集5本,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217篇的颜晓峰,先后荣获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第一、二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我军理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他敢说“我把我的灵魂安放在国家图书馆里”这样的惊人之语;他信奉“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惜时如金;他坚守“攀登理论高峰义无反顾”的执着梦想。

两道深邃的目光,把执着与深刻、温润与宽厚、正直与豁达,播进他方正脸庞的眉宇之间。

置身时代大潮研究理论

身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专家——我军理论高地的“守望者”,颜晓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领域坚守了30年。“不荒废、不懈怠、不徘徊”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众人对他的评价。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时任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的颜晓峰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批准;参加了军队高层次理论人才研修班;被列入《学习理论文库?理论家自选集》第9批出版计划;2011年12月,主席签署通令,中央军委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记一等功,校党委为颜晓峰记二等功,马列所被誉为“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一面旗帜”。其同事评价:“和平年代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在我们国防大学也是空前的。”

面对荣誉,颜晓峰心静似水,他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实副其名”,他更愿意做的,是在获得认可与荣誉后的潜心学习与思考。

与颜晓峰相见是在某个周一的午后,马列所的同志说:“老颜昨晚又在办公室忙到深夜”,“周日晚9点半到的办公室,工作到凌晨1点半。”对于颜晓峰来说,睡在办公室那张简易的挂着蚊帐的单人床上是常事,“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要抓紧时间,往前赶。”在他看来,一个人要靠能力立足、靠业绩立功,就要在专业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党的理论工作者是理论战线的战士,必须置身时代大潮,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这些年,颜晓峰的理论脚步,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同行,与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同步。

2007年初,针对当时理论界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颜晓峰等执笔写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文,立场坚定、旗帜鲜明,5月16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引起广泛关注。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颜晓峰和他的战友们没能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就用他们的笔写出了《抗震救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深入发掘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年底在成都召开抗震救灾精神论坛,专门邀请他出席发言。

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颜晓峰与新疆军区的理论工作者合作,迅速写出《民族大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福祉》一文,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7月17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光明专论”,发出了政治强音,反映了人民心声。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决策,颜晓峰的思考从国家发展战略进入国家安全战略,考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意义,写出《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1月16日在《报》发表。

2011年7月1日,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作出精辟概括,7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就刊登了《三件大事与两大理论成果》,这是颜晓峰和两位年轻研究员一起攻关的成果。

党的十召开之前,2012年7月17日,《报》在头版以显著位置,刊登了颜晓峰主笔的《旗帜引领中国》一文,文中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鲜明地提出:旗帜指明航向、推动发展、开创未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继往开来的根本保证。

他在此文中写道:展望未来,光明前景和发展忧患并存,改革动力和前进阻力并存,可预见困难和难预料风险并存。随着国家发展利益的拓展、战略资源的紧缺,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提升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立自主自强之道。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增强在国际交往、博弈、冲突中的主导权,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实现富国强军。

有人说,颜晓峰追求“本土原创”,力求言人之所未言,不落旁人窠臼,摒弃凌空虚蹈式的抽象演绎,致力于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有人评价,其“思想收放从容,布局密不透风,既文气沛然,又用情深厚,可谓刀刀见刃,尽显思想的锋芒、学养的凝聚和智慧的灵光。”

为了团队进步甘当人梯

30年来,颜晓峰在“人言理论无味”的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中坚守,得出“我道韵味无穷”的感受。“眼里时刻盯着、脑里时刻装着、心里时刻想着、手里时刻抓着”,在颜晓峰心中,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

近些年来,一些人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某些错误思想、错误观点,马列所专家们的文章也曾在网上受到过攻击。

对此颜晓峰看得很坦然:“我们不惧非议,使命的召唤、人民的需要、火热的实践给了我们力量。这是当论工作者的事业根基,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他表示,理论界决不能任由错误思潮泛滥。真正的理论战士必须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6篇

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作品研究,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乌托邦情结与叙述策略之间的关联性。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结语。

论文框架 :

绪论

第一章 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 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第二节 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第三节 湘西世界中乌托邦情结的面面观

第二章 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

第一节 文明对照中的湘西世界

第二节 边缘人物的生命特殊形态

第三节 自然和它的儿女

第四节 神性的魅力

第三章 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

第一节 乌托邦情结构建的内在冲动

第二节 早期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创伤体验

第三节 内在矛盾:乌托邦情结的解构

第四章 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 叙事的强化和弱化

第二节 循环式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诗性叙述中的性别含义

结语

具体思路 :

绪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在一代代人的阅读中不断被研究,湘西世界中诗意与理想的色彩,理想与现实的割裂,牧歌情调与人性的小庙,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虽然时常见到分析构建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文章,但止于一种审美文化的形象的构建,却没有很少论述沈从文作品中乌托邦的情结以及叙事策略的关联性。

第一章 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

第一节 湘西世界理想背后的乌托邦书写

本节拟对沈从文相关作品进行研究及梳理,概括沈从文的乌托邦的情结和书写冲动。

第二节 乌托邦情结:从社会理想到文学实践

本节拟讨论乌托邦情结是个人精神的永恒的冲动。

第三节 湘西世界中乌托邦情结的面面观

本节主要谈论乌托邦情结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人类精神的引领,另一面对于理性的避离。

第二章 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

第一节 文明对照中的湘西世界

本节拟对《八骏图》、《龙珠写在龙珠一文之前》、《边城》等作品进行研读,在都市和湘西世界对照中探析沈从文的乌托邦的情结。

第二节 边缘人物的生命特殊形态

本节拟对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边缘人物人物进行研讨。

第三节 自然和它的儿女

本节拟对《边城》、《萧萧》等作品分析,讨论自然与淳朴的少女。

第四节 神性的魅力

本节拟对《神巫之爱》、《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等,探讨人类神性的表现。

第三章 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

第一节 乌托邦情结构建的内在冲动

第二节 早期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创伤体验

第一、二节主要讨论乌托邦情结生成的原因

第三节 内在矛盾:乌托邦情结的解构

本节拟从巫术、乌托邦的闭塞和保守性、过度依赖再现想象性的角度,讨论乌托邦的解构。

第四章 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 叙事的强化和弱化

本节拟对《边城》作品的分析,探讨这种叙事策略对乌托邦建构的方式。

第二节 循环式的叙事结构

本节拟对《边城》、《萧萧》等文本结构的分析,探讨这种结构对乌托邦建构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 诗性叙述中的遮蔽性

本节拟对《边城》翠翠的失语性与自我意识的朦胧性的探讨。

结语

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技术路线:

本选题是在大量阅读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以及近年来沈从文研究著作和叙事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建立起来的。拟搜集、查阅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料,有比较地将这些材料逐一筛选、分类,然后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深入了解本论文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态,进而探寻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足够充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并形成一条明确的思路,以特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价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将杂乱的材料汇成一个合理的体系。再根据体系的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要点,组织论文提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材料反映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现象挖掘创新点,使论文不停留于一般的理论,而具有更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施方案:

本文拟分为五个板块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沈从文小说中乌托邦情结的书写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现代性背景下湘西世界中的乌托邦情结的建构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对乌托邦情结的生成与悖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叙事策略:沈从文乌托邦建构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结语。

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点

关键技术:

本文拟在现有学者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大量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文本,收集并研读海洋文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资料,在文艺学、美学等关于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证分析,解决如下问题:第一,理论与文本相结合,通过运用叙述学对沈从文乌托邦情结进行合理阐释;第二,通过对作家作品研读,联系当下文学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动向,丰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难点:

第一、乌托邦情结进行阐述并给出界定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查阅大量理论资料,

比较、综合,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进而得出自己的定义。

第二、对现代性背景下沈从文乌托邦建构,需要建立在大量作品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撑,工作量较大。

第三、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关系的研究,不仅需要大量作品的阅读与积累,也要求需要对现代文学的文学创作、创新、理念的全面梳理,并进行对比联系。

4. 预期达到的目标

本文拟通过详细完整的论述解决三个问题,即乌托邦的理解,对乌托邦情结的审美体现进行界定;理论与文本相结合,通过运用叙事学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乌托邦情结进行合理阐释;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乌托邦情结与其叙事策略关系的研究,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补充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从而完成一篇规范的、有所创新的硕士论文。

(三)论文的工作量及具体进度安排

1、资料搜集、研读与思路整理:2013年11月至12月

2、论文绪论撰写:2013年12月,拟3000字。

3、论文第一章撰写:20XX年1月至3月,拟8000字

4、论文第二章撰写:20XX年3月至4月,拟8000字。

5、论文第三章撰写:20XX年4至5月,拟8000字。

6、论文第四章撰写:20XX年5至7月,拟9000字。

7、论文结语撰写:20XX年7至8月,拟3000字。

8、完成论文初稿并进行初步修改:20XX年9月至10月。

9、论文再次修改:20XX年10月至11月。

(四)主要参考文献

作品类

[1]凌宇.沈从文正传[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3]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七[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八[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7]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小说卷卷十[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184

[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散文卷卷十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

[9]沈从文.从文自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0]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1]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论著类

1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6]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7]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18]杜素娟.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张建永.林铁.孤怀独往的精神背影沈从文独创性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21]陈洪.结缘:文学与宗教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22]席建彬.诗意的探寻中国现当代抒情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

[23] 罗宗宇:沈从文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4] 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 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6] 巴金,黄永玉.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27] 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M].成都:成都出版社, 1993.

[28] 王继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9] 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30] 赵园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赵园自选集)[A].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 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2] 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3]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4]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5]傅修延主编.叙事丛刊第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7]禹建湘.乡土想像:现代性与文学表意的焦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8]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报刊; 科技传播 ;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19-03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新的历史时期也由此开端。”[1]五四时期,大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为科技传播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同时对民众进行了影响较深的科学启蒙。

1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生态环境

五四时期,报刊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新的报刊纷纷应时而出,形成了报刊繁荣的局面。据估计,在1919年,至少出现了400种白话报,“民国十年全国共有报纸1 134种”,[2]到1927年,大概有2000种之多,现代大众传播意义上的报刊开始出现。五四时期,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创办了一批工程、农、林、水利科学方面的科技期刊,如《电界》、《矿业杂志》、《农学杂志》、《观象丛报》等。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报刊科技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时期是中国报刊改革的重要时期。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在报刊上广泛使用,报刊编辑进一步改进,新闻体裁趋向多样化,使报刊日益生动活泼,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报刊方面的改革,有利于科技传播效果的发挥。

五四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当时的科学家认为,要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必须建立自己的科研体系,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在这样的思路下,五四时期科学团体纷纷设立,如中华医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几乎遍及整个科学领域。“根据192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发表的各种学术团体名单统计,1912年~1925年,先后成立了各种学术团体44个,其中研究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占半数以上”。[3]在这些科学团体中,汇聚了众多的科学家,他们大多受过国外专业知识的洗礼,希望通过传播科学的真谛,用科学的精神改造民众的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改造民众的思维,用科学的应用改造中国社会。这些科学团体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办刊物,进行科技传播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2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概况

五四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都重视科学技术的介绍和普及,不同程度地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在众多的报刊中,《新青年》和《科学》成为了当时科技传播最为重要的两大舞台。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为科技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舞台。《新青年》将倡导科学作为办刊的主旨,从创刊到1922年7月休刊,共9卷,“这九卷《新青年》,自始至终,几乎每期都发表了宣讲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的文章”。[4]《新青年》中的科技传播,超越了五四之前的科技传播的境地,已经上升到了提倡科学精神、科技信仰的层次,有学者对此有过论述:“《新青年》的科学报道超越了科学文化的技艺表层,穿越了科学生活方式、体制——制度中层,直指科学精神、科学信仰深层,完成了由技入道的转变。”[5]

同于1915年创办的《科学》,也是五四时期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科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份重要的科技期刊,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科学》第1卷第1期的《例言》里,对其宗旨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说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而在将来中国的科学发达后则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求真致用两方面同时并重;栏目次序为通论、物质科学及其应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历史传记、杂俎”。[6]《科学》设置了大量反映国际科学最新信息和科学动态的重要栏目,如科学思潮、科学新闻、书报介绍、科学通讯、科学拾零,以及后来由此演变的栏目,研究通讯、书报评介、消息、文献集萃等栏目。《科学》进行科学启蒙的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启蒙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科学》还发表过许多的专论,如《科学与工业》、《科学与农业》、《科学与商业》以及与教育、社会、和平、德行等等,将科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论述科学的巨大作用,吸引民众对科学的关注。《科学》刊登了很多旨在提高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水平的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很多方面。在《新青年》和《科学》的推动和影响下,宣传科学技术的报刊不断涌现。另外,一些在五四以前创办的报刊,也纷纷加大了科技传播的力度。就杂志方面来看,《东方杂志》、《少年世界》、《少年中国》、《新生活》《青年进步》、《农商工报》、《中华学生界》、《学艺》等刊物都积极地进行科技传播。

五四时期,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深入人心,综合报纸上面的科技内容增多。《晨报副刊》从创刊开始,就重视科技传播,开设了“科学谈”、“卫生浅说”、“地质浅说”、“科学浅说”等栏目。这些栏目采取连载、专论等方式,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科学知识,涉及地理、地质、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如发表了《电是什么》、《动物的寿命》等连载文章。上海《时事新报》是研究系的机关报,1918年创办副刊《学灯》。创刊初期着重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后加强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宣传,介绍了很多西方科技知识,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在上海的学生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北京《晨报》的《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和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三种副刊,1919年刊出自然科学的文章176篇,1920年刊出84篇,1921年刊出124篇,1922年刊出94篇,1923年刊出77篇,1924年刊出24篇。另外,《申报》在五四时期,除了在平时的报纸上刊登科技知识方面的文章,还开辟新专栏、新副刊,刊登科技方面的知识。

总之,在时期,重视科学技术的介绍和普及成为很多报刊的使命,不仅科技类刊物进行科技传播,一般的综合性报刊也加大了科技传播的力度,报刊科技传播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

3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特色

五四时期,科学成为流行的话语,传播科学技术成为了当时报刊的重要任务。无论是综合性的报刊还是科技期刊,都将科技传播置于重要地位。综观五四时期报刊的科技传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3.1 科学精神的广泛渗透

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中以及科学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近代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外人在华办的中文报刊不论是宗教还是商业报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科技知识的报道占重要的比重”。[7]从1814年第一份近代中文刊物《察世俗统计每月传》到1915年前,在这百年当中,中国近代报刊科技传播主要传播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器物层面,而不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而到了五四时期,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五四时期,“科学精神是民主精神,也是爱国精神的根蒂,是整个五四精神的精髓”。[8]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内容,既有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以及物质文明的大力宣传,但更多的是指向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观念方面的传播。

科技知识的传播是五四时期报刊功能的一方面,而科学精神的塑造则是另一更深层的方面。无论是《新青年》还是《科学》,都十分重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提倡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在《新青年》并不鲜见。五四时期,《科学》杂志以宣传科学理念为主,希望通过鼓吹科学,在民众中普及科学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以此来达到开民智的效果。“实际上,中文文献中的科学精神一词,是由《科学》杂志最早创用的,也是由《科学》杂志长期坚持传播的。”[9]在《科学》杂志有许多介绍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的文章,如胡明复的《科学方法论》、任鸿隽的《科学精神论》、黄昌谷的《科学与知行》等等,对西方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予以称道。《科学》杂志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之所以能发扬光大,并成经伟世界之大学术,就是因为其背后有科学精神之存在”。[10]《晨报》副刊等报纸,都在传播科学精神方面着力甚多,如《晨报》副刊1922年5月17日至26日连载的论文《科学与其价值》,阐释了科学的意义、方法和问题。

3.2 传播内容丰富,深度和宽度有所突破

五四时期,从报刊科技传播的整体内容来看,较之过去,无论是新颖程度、深度和宽度都有所突破,内容更加丰富。

五四时期,世界科学技术出现的变化,成为了报刊科技传播的重要内容。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涉及的内容广泛,大致包括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个方面,另外,西方的科学方法,近代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和有影响的科学著作,西方科学技术史等,也被介绍给国人。

五四时期,报刊传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内容广泛,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以及19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都得到了介绍。对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报刊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如无线水雷艇、电灯、飞机、无线电等。例如,《科学》杂志介绍了实用性强的新式净街机、新式电话机等。除以上内容外,关于采矿、机械、汽车、火车、造船等方面新技术的介绍,在当时同样也十分多。

五四时期的众多报刊,既重视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开始注重报道国内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例如《科学》杂志,在介绍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也报道了一些国内学者有关气象、化学工业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如《科学》杂志在1916年就发表了竺可桢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国的雨量及风暴说》。《观象丛报》在第1卷、第2卷上连载了中国现代气象学事业先驱者蒋炳然的《实用气象学》全文。另外,像《学艺》、《中华医学杂志》等,在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时,也已经开始注重报道国内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技术发明创造,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注重传播内容的通俗性

如何让高深的科学理论、科技成果让普通读者能够读懂,这是报刊在进行科技传播需要考虑的问题。科学技术对于普通民众较难理解,考虑到当时中国国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报刊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很注重传播内容的通俗性,力求做到以最浅显的文字和明白的图片,阐明高深的科学道理,介绍新近的科学知识,启发读者,从而使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够读得懂,看得明白。

《科学》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科技传播语言的通俗性。《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为文不敢过求高深,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进行报道,“每一题目皆源本卑近,详细解释,使读者由浅入深,渐得科学上智识,而既具高等专门以上智识者,亦得取材他山,以资参考”。[11]《科学》杂志上面通俗易懂的科技内容,对于缺乏科学知识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有利于培养人们讲科学、爱科学的风气。例如张准在第2卷第8期上的《论水》、竺可桢在第3卷第3期上的《说风》等文章。另外,像“调查”、“新闻”、“杂俎”等栏目的文章,就更加通俗易懂。像第1卷第3期的杂俎栏目就有“身体轻小之优点”、“近世之七大奇物”、“地球人与宇宙之星”这样一些引人入胜的文章。

《晨报》副刊在进行科技传播时,也是比较注意通俗性和娱乐性,“科学的材料,也未始不可做得人人能懂”。[12]比如在《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中,夏敬农发表的《雷祖爷欢天喜地》里,针对看见窗门缝里射入电光,便只道是闪电娘娘拿了两面大镜,窥测人心善恶的封建迷信,生动形象地介绍说:“英国出了一位培根老爷,说天上这些雷公电母之流,只要人有力量,都可以捉来听差当老妈……点灯的是他,传话的是他,送信的是他,拉车的也是他;热得受不了,有他给你当扇,冷得受不住了,有他给你当炉子。”[13]这种“开心话”栏目的文章,借助简洁通俗的文字和幽默风趣的情调,宣传了科学知识。

3.4 传播形式活泼,注重效果的反馈

为了达到传播效果,五四时期报刊在进行科技传播时,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

五四时期报刊在进行科技传播时,科学故事和科幻小说是重要的形式。例如在《科学》杂志上,赵元任编写的有关地球知识的《科学会话》、董时编写的以故事形式介绍生物学知识的《科学常识》、竺可桢写的《钱塘江怒潮》(2卷10期)、《空中航行之历史》(第5卷连载),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科学》杂志在第4卷第4期发表了赵元任翻译的科幻小说《七天中三个礼拜日》。小说通过生动风趣的航海,说明了东西半球的时差问题,涉及到了不少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为了更为集中地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播,五四时期许多的报刊采取专刊和连载的形式来进行大量的介绍。“近代以来的中国,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最先注意到这种报刊专栏和长篇连载的社会作用”。[14]连载和专刊在知识的传播上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重视,所以传播的效果就更明显。《科学》杂志上出版过大量的专刊和连载文章。《晨报》副刊对地质学介绍,每次连载,几乎都发表在第一版的头条位置,仅1921年10月至12月间,就达8次30多期。

五四时期,许多报刊开辟科学问答的栏目,解答读者的疑问,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新青年》设立有“读者论坛”、“通信”栏,向读者提供相关信息或回复读者的咨询。

4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的影响

五四时期,科学崇尚和科学意识深入人心,据学者统计,“当时以科学命名的杂志多达70余种,倡言科学以为宗旨的大小刊物更有百余种”。[15]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科技传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传播达到了新的规模,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报刊科技传播为进步势力批判封建主义和迷信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五四以来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报刊的广泛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力量只有经过广泛的传播才能取得效果。五四时期报刊的科技传播,广泛介绍了科学知识,不仅有众多国外的科技知识,还有中国科学家的科技成果,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报刊的大量介绍和宣传,国人的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研究得到重视,一批科研机构得以建立。

五四时期报刊科技传播,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和科学的本质等内容,为国人勾勒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对广大民众起到了科学启蒙和普及的作用。报刊对科学的介绍和宣传,增强了国人对科学的兴趣,对于提高国人的科学水平和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五四时期的许多报刊,都将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作为重要的目标。如《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痛斥所谓“灵学”,从多方面论证鬼神为无稽之谈,进行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宣传。《科学》发表了《雷电说》、《说虹》、《论早婚及婚属嫁娶之害》等文章,宣传科学常识,破除人们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陈陋观念。《晨报》副刊也刊登了许多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文章。

总之,报刊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媒介,在五四时期的科技传播中充分发挥了其大众媒介的功能。报刊在向民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依赖报刊,国内外的许多新兴科技知识才被我国民众接受。报刊传播范围广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引导民众科学观念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报刊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民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科技进入民众当中。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358.

[3]数据来自《第一回中国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106-1108,1421—1423页附表统计.

[4]田中阳.论《新青年》的科学话语传播[J].求索,2006(6):175.

[5]吴廷俊,张振亭.科学报道视野中的新青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4):10-11.

[6]社员.例言[J].科学,1915(1):1-2.

[7]廖声武.论近代中文报刊的科技报道[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4):76.

[8]徐辉.科学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精髓[J].民主与科学,2009(20):8.

[9]樊洪业.《科学》杂志与科学精神的传播[J].科学,2001(2):30.

[10]任鸿隽.科学精神论[J].科学,1916(1).

[11]例言[J].科学,1915(1):1.

[12]晨报副刊[N],1921年4月9日第1版.

[13]晨报副刊[N],1921年11月20日第1版.

[14]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01.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08-0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希腊文明中,人文精神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理性。这一理论奠定了西方科学思维的基础,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所倡导的正是打破宗教神学对于人的束缚,恢复希腊文化中对人本身的尊重,以人为核心。其特定内容是:以理性为基础,高扬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威,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精神使人克服了人对于自然和神的恐惧,使人从崇敬自然到探索自然,让人明白人是有思维的,“思考”是一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人的理性思维使人有智慧,能创造财富和幸福的生活,使人显现其自身的价值。

在具有人类文明摇篮之称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资源里已经具备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孟子道:作为精神价值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如果没有这种“心”,人就“非人也”。荀子则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博爱,倡导维护人的利益,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类共有的生存和需要;道家对人生命的重视,都有人文精神的轨迹。林语堂先生把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归纳为三层含义:一是人生最后的真确概念;二是对于此等目的不变的信仰;三是依人类情理的精神以求达到次等目的。中国的先知先哲们认为人文精神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终极目标在谋人类之幸福,一切智慧之极点在于怎样使“人”不失为“人”和怎样享受其“人”。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追求”。它提倡尊重生命的个体,关爱人及人的情感思维,尤其强调对终极关怀、理想信念、神圣使命等价值理性的关注。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本身,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让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具备一种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能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自由、平等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作为先进文化和前沿思想的发源地,大学在整个社会共同体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大学文化是指以一所大学历代积淀传承的精神为内核,延伸、拓展表现在大学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大学之所以大,不仅在于它以建筑结构的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成为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维护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精神品格与内在气质,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产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决定着大学制度的取向和大学环境的营造。“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传承与创造知识、培育优秀人才的领地,大学理应在这个时代扮演重要角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学不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同时还具有负载价值,守望社会精神文明,给人类以终极关怀的义务。这实质上已经阐明了大学的目的,即大学在于教人知理,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使大学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成为引领时展的精神高地。

三、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永远是这个社会中一片最纯净的心灵天空,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灵动生命体。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里,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是它的精神特质,不同的专业学科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和睦共处,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融合交汇,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大学灵魂之所在。以文养德,以文养才,以文养能,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校园里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种,它注重的是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这种人文精神是生活的智慧,是日常的洒扫应对,是与人交往的品味与策略,是对生老病死的正确认识,是对古事人伦的理性态度,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叩问,是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是赋予受教育者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它是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同时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还包括学术自由与争鸣、怀疑与批判、竞争机制、张扬个性与互相尊重,它反对的是霸权、功利、不人道等。

具备了人文精神的大学生,他会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内涵,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自由,向往道德生活;会树立起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会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会以爱美的心来领悟自由、幸福、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他们把人道主义看作是首要的原则,会保持这样的操守:不迷信也不肓从,不承认什么绝对权威与真理,不会在强权的胁迫下说违心的假话,哪怕是沉默失声也决不阿谀奉承;对所有有违人的本性和良知的言行决不附和,并尽其所能地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于光远.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周国芳,康松,康涛.复兴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5]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6]刘德华.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3

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隐形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素质的显性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行为习惯等)。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新鲜血液,为体育教学及体育科研提供朝气,但是青年体育教师具有教学经验不足及教学理论缺乏、体育科研水平较差的困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工作,更为严重的是高校教师因犯罪走进监狱。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特殊群体,学校更应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很好的警示教育,其职业精神更加需要强化。本文主要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分析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结构化存在的问题,总结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见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0名30岁以下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相关论文,查阅职业精神相关的书籍。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岁以下100名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包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职业精神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论述

职业精神是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求的总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事业的各项工作中,需要清楚地把握体育科研及教学工作的态度、责任、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实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来保障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恩格斯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之后,高尚的人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显然,如果我们选择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必须明白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需要体现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高等学校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是高等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培育高等学校学生的健康体魄,因而需要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培养成现代化高等学校应用型体育人才。近年来,高等学校招录的体育教师主要以各大体育学院及其他大学体育专业的30岁以下青年人才为主,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但科研及教学上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对这些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育,使他们迅速融入高等院校这个大环境。

2.2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2.2.1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了解较少,其中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违法违纪案例有一定了解,知晓具体的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案例只占12.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如何规避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都对教师先进典型有一定了解,能详细说出先进典型案例的只占6.25%,说明高等学校对先进人物有一定的宣传,但宣传还需要提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听过优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或相关专家职业精神主题讲座的占31.25%, 68.75%的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精神主题讲座不是很清楚,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从体育科研能力上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过专业论文的占43.75%,但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只占8.33%,主要是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不强,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从制度落实来看,调查发现大部分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了解本部门工作管理制度,但能详细说出具体制度的只占5%,说明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制度的学习需要多下功夫。从职业技能表现来看,调查发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体育教学技能及科研水平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身体素质方面下滑较为严重。从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职业精神在高等学校中重视不够,印证了职业精神对高等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影响较小,说明有必要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2.2.2 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困境

高等学校在学术研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学术腐败的现象。论文抄袭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涉嫌抄袭事件,曾被作为优秀博士研究生安排毕业后留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并与学校人事处签订留校合同,因发生学术造假,最后没能留校;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产生的后果是该生追加开除处分;从西南交大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到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将西安交通大学81岁的退休老教师告上法庭的事实,这都说明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公害”。学术上的不端正和学术腐败是职业精神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等院校教学及科研的进步。其中,高等教师出现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违法违纪行为,南昌航空大学原副校长刘志和因理想信念缺失,严重违法违纪,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高等院校出现的学术腐败、价值观念扭曲、法制观念淡薄、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社会影响较大。而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特殊群体,其社会地位比其他专业教师的地位低;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较差;晋升职位较难,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及写作水平不足,导致青年体育教师职称晋升较慢,因此要制定有效措施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精神。

2.2.3 学校教师涌现的先进典型

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2012年5月8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致使双腿截肢,这是广大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学习的楷模。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展现高等院校教师先进事迹的同时,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腐败及违法乱纪行为也时有发生,在高等学校发展的新形势下,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也势在必行。

2.3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

2.3.1 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力度

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高等院校可以与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专家教授签订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长期协议,高等学校及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互利共赢,大学职业精神研究机构形成长期研究课题,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也能得到成长;我国高等院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专业体育人才作保障,我国高等院校对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创出工作成绩,逐渐培养教师职业精神;高等院校也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职业精神教育内容。高等院校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培训大部分是扩大教师视野,增长知识,没有突出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组织专家学者、一线优秀高等学校教师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开展讲座,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讲专业知识、谈认识、谈体会,如在高等学校中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及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活动等相关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宣传,及时强化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

2.3.2 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加强师德教育以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培养需要青年体育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高等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应每年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规范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加强法制宣传、加大处罚力度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制定规范的评价机制包括自身评价、高等学校系统内部评价及社会评价,用措施来规范和制约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2.3.3 强化监督机制培育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纪检部门的监督。高等学校纪检部门作为对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及科研监管的直接部门,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惩防体系,其主要防控方向在体育教学及科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学术腐败及违法违纪行为。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应自觉做到自我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监督也提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高等院校杂志及《中国教师报》要开设职业精神专栏,宣传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 ,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提供良性环境。

2.3.4 根据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工作性质、内容,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还需在制度及廉洁自律上加以规定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主要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学生,其教学工作主要以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的体魄,培养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需要制度作保证,体育教师作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主要应建立健全适应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制度,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更需要加以制度规定。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开始就应具有廉洁自律的意识,做到廉洁从教。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应坚定目标,既然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就应该对体育事业充满激情,保持昂扬的斗志,带着良好的职业精神去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文化结构、职业技能表现、制度落实、体育科研能力、职业精神了解、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问题,需加以解决,提升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职业精神的培育,加强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监督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青年体育教师。把教师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始终,应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及体育科研能力,体现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价值,做一名不愧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青年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陈浩,王宏凯.职业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

[2] 魏银霞.新时期高职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1):94-95.

[3] 孙开香.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1):137-138.

[4] 赵永磊.大学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22(11):52-54.

[5] 龚雨玲.论教师的人格与职业精神的作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9-10,21.

大学精神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一、人文精神概述

1.何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理性态度,和自爱、自律、自制的精神。”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理想,还有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不断演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融汇于各民族、各地域心理中。

2.人文精神的演变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度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中华民族用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以及近现代的各种历史转变,其人文精神也更加厚重,演变也更加剧烈。关于中国人文精神的讨论一直都是众学者争论的焦点,张承志先生在1994年发表的《清洁的精神》一文中,认为四千年的文明史都是从一个“洁”字开始的,“洁的意识被义、信、耻、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古代的儒家、道家的精神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精华之萃,孔孟之道时至今天仍然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我们学习和推崇的道、德、仁、义不得不说和古时候的非常类似,前人的思想精华在今天得以传承。从孔孟的儒家之道,到王国维对真善美的追求,再到鲁迅的“立人”说和“改造国民性”的学说,最后到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下的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断地顺应历史和时间在变化、在更新,但同时也是一脉相承的。

3.高校人文精神内涵

大学是培养人格、培育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展现国家软实力的平台,在人文精神的建设和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论语・为政》曰:“君子不器。”大学学的不仅仅是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历史重任,必须蕴含人文精神。

大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于教育大学生认识自身弱点,摒弃各种陋习与人类历史至今存在的消极因素,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便为人文素养之根本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正为大学人文教育历史使命之所在。”二、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特点和现状分析

《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担负的是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重任。但同样是大学,理工科大学与非理工科大学在人文精神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的地方。

1.理性思维显著

要谈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精神,就离不开对理工科思维模式的讨论。由于术业有分工,身处不同工作岗位、学习专业的人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自古以来,我们发展出来的第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文科的思维模式,即利用我们的直观感觉来判断事情与认知外物。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把人脑的两种思维系统称为“1”和“2”。前者能迅速对事物给出第一印象;而后者则需要进行复杂计算才能得出结果。

由此说明,卡尼曼所说的“1”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人文思维模式,主要依靠眼睛所看见的、耳朵所听见的、鼻子所闻到的进行判断,依靠感性思维;而“系统2”则是经过理性思考,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的结果,往往更加客观和准确。

一般而言,想象思维是文科学生的专长,他们喜欢直观地去认识事物,而逻辑思维则是理工科学生的特长,他们习惯于抽象地去认识事物。由于长期需要和实验数据打交道,严谨、客观是理工科思维的最大特点。

2.创新意识、能力突出

创新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软实力,同样也是各高校相互比拼的直接表现,相对于文科大学而言,创新性的体现或许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才能看出成效,而理工科大学在这方面的成果往往无需经过时间的沉淀,因为一项技术的创新是与当前技术形成鲜明比较的,它的创新性一目了然。

高校理工学科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生产的影响力更为直接,因此,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自2001年~2007年累积获得的发明专利近4000项,成为广东省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高校,其将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当中,更成立百步梯计划等多个支持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校园活动,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形成影响。

3.校园文化活动独特

一所高校的校园活动体现出该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着重培养文化方向。校园文化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实践类,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等,全国各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均包含上述几项,那何以看出理工科高校和非理工科高校的差异呢?

以艺术类学校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其更侧重于文艺活动的策划和表演。该校园舞台音乐剧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创作、参与表演为主,相关专业教师作为他们的艺术指导,将创意和艺术性融合为一,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以综合类高校中山大学为例,其“百歌颂中华”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比赛,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集体文艺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具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而以理工科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百步梯攀登计划”是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该活动通过竞赛的方式,由在校大学生自行申报项目,并通过院系选拔和全校竞争等环节,对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提供包括资金、场地、设备、教师指导等帮助,让大学生们完全自主地去研究、去创新。活动至今,已投入超过3000万元的资助经费,资助项目超过10000项,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超过5万人。这一活动最直接的影响是,华南理工大学学子们几乎包揽了广州市、广东省的“挑战杯”竞赛桂冠,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上夺奖。

4.人文关怀欠缺

说到大学人文精神,就离不开“人文”二字,除了衣、食、住、行,文化还包含了人们内在的心理和意识,这其中包涵着积极向上、尊老爱幼等人类的优秀品质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仅是读书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大学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理性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开启了他们的心智,开阔了视野,让他们成为更加全面的人才。

文科专业、人文社科学院的设置除了有完善和丰富大学教育的作用,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教化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尤为重视对下一代的人文教育,四书五经、孔孟儒学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教材”,到了民国时期,小学教材中甚至涵盖了伦理、审美、私德教育、公德培养等,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到了分学科、分专业教育的今天,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教育却在不断削弱。

人文关怀的缺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比如,201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己不计后果的冲动源自于自己因为学习理工科而忽视了人文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对文科专业不感兴趣吗?这里可以看一个例子,以南京工程学院2009年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思想新解”为例,选修课一出,马上吸引了全校学生的关注,在全校 179名报名学生当中,理工科学生有 146人,占到了总数的 82%。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问人文课程的兴趣程度非常高,他们主动地希望能够接受这方面的学习和教育。

三、人文精神对高校、大学生发展的价值以及提升途径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弘扬人文精神是大学的使命。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击、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在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尤为突出,传统人文精神也因此被弱化。如何强化大学理念、重拾人文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及所有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精神对高校育人的重要性

不论是理工科大学还是非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都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能否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否到位。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曾出现了一次失误,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钱逊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表示,由于重理轻文的风气,刻意地将文理工分开,虽然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对高校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同样的,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一个良好的大学人文环境与氛围对其自身发展意义非凡。目前,媒体不断爆出高校教授论文抄袭,甚至大学校长、院长都被卷入其中,大学校园里的浮躁学风造成了这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丑陋的行径,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做学术研究,歪门邪道占据了上风。只有一个公平、公正,大家静心做研究的大学环境,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教师的自身发展才会更有保障,也更加有激励的作用。

(二)全面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国家和社会今后的发展也举足轻重,能否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并且具备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决定了国家今后的发展。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向综合型大学的模式发展,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比重也在逐渐均衡,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自杀、同寝室的室友相互残杀,人们已经意识到,过去一味造就专业人才,忽视传统中华文化和人文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单一学科的学生更需要其他学科的思维和教育模式,均衡发展才是人才的最终出路。

笔者认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根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显示,技术思维型的人,擅长解决问题,容易过分实际和势利,短于分析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科学思维型的人,擅长分析问题,容易钻牛角尖,短于解决问题和人际问题;人文思维型的人,擅长人际,容易感情用事,短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上述可以看出,单一思维类型的人既有优势也有缺陷,不论给生活还是工作都带来了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容易走向极端。

归结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的教育片面化是主导因素。在目前市场经济导向如此强烈的社会中,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感染”,学术舞弊、论文抄袭、校园官场相斗等负面现象活生生地在大学生面前展示,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影响。

就大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文理科兼具的思维模式不仅能进一步对其大脑进行开发,并且对其原始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有科学研究表明,左脑主要从事的是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右脑则主要进行同文艺活动相关的开放的形象思维,同时,右脑的记忆量是左脑的百万倍以上,直觉、顿悟、灵感都在右脑。因此,只有左右脑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需增加人文关怀

大学人文精神离不开人文学科的辅助,即使是理工科大学,也不能完全没有人文社会学科,因此,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及其影响力。但是,理工科大学所独有的理性思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点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如何在不破坏创新思维模式的前提下增加人文关怀,是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值得尝试:

1.将通识教育添加到大学课程当中

通识教育的理念是19世纪初美国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提出的,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热衷于进行研究和讨论。经研究发现,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所探索的都是人们内心的需求以及世界万物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精神的本质。

目前,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多数高校实行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双教育模式,北京大学更是试行“通识教育文库”,这样既能达到专业学科教育的细致与分化,同时又能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正因为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非职业性,面向所有大学生的特点,它是一种大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是大学教育中将广大学子培育成“完人”的一种措施和途径,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2.增加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文艺情怀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丰富学生和教师课余生活的重要一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广泛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点出发进一步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精神内涵。

(1)重视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程度决定这校园活动的开展情况。有部分教师认为,过多地参加校园活动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并且校园活动大都只是学生自己的小活动,并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阻碍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实际上,校园活动恰恰能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一个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承载着育人和教化的作用,让大学生们适应校园生活、主动投入校园生活中。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目前,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偏向于娱乐文化,而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活动较少,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笔者认为,高校的学生处和团委需要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万事开头难,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活动并形成制度,总比学生靠自己摸索要好百倍。还要根据高校自身特色开展相关联的校园活动,组织竞赛和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

理工科大学可以尝试一些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文化活动,就华南理工大学为例,科技节、各类型的科技竞赛都是其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项目,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既与大家息息相关,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

(3)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教师所占的比重很小,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娱乐活动,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文化内涵,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娱重于教,存在着片面性和肤浅性的问题。

科教结合,是解决校园文化活动缺乏育人功能的一个对策。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不同,相应地组织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如机器人大赛、播音主持大赛等。此外,对于理工科大学来说,也需要适当增加与人文学科相关的校园活动,如读书会、征文比赛、朗读比赛、书法、绘画等,增加学生的人文情怀。

(4)开展以支教、“三下乡”等人文关怀为主的社会实践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团队协作、爱心奉献、吃苦耐劳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通过支教、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来获得,对于大部分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和贫穷似乎已经离他们很远,有必要让现代大学生多参与这样的活动,感受生活的同时,磨砺他们的意志。缺乏同情心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由于新闻不断爆出老人“假摔”、“碰瓷”、假乞丐讨钱等社会丑陋现象,人们的同情心在不断被利用和践踏后,已经变得细如薄纸,世态炎凉、人心冷漠只会让这些丑恶变本加厉。人文关怀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辅修课。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最精粹的精神,以真善美为其追求的理想价值观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理工科大学由于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因素,形成了理工科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其具有理性思维、创新性等优势,但同时也缺乏人文关怀。

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追求的是理性的真实、科学的真实,而人文教育则诱导人们从善、行善,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若想进一步提升人文精神,提高人文关怀必不可少,人文学科、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都是增加校园人文情怀的重要部分。

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曾表示,大学中完整、合理的教育模式应该包涵着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正同科学教育的理念一样,追求真实、不虚伪,而如何做人则同人文教育相同,学习辨别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因此,理工科大学若能将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广大师生的思想也将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净化,大学校园的氛围也将更纯粹,中国的教育事业

也就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N].光明日报,2002-07-26.

[2]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3]雷鸿沛.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A].杨东平.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88.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5]项贤明.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理念[J].江苏高教,2001,(02).

[6]丁三青.论大学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4,(03).

[7]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6.

[8]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9]萨顿.科学的生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0-142.

[10]李培根.人文情怀与工程实践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11]李静,杜凤秋.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缺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消极影响[J].邯郸学院学报,2010,(06).

[12]周雁,单中惠.耶鲁大学的领导教育:成就・意识・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

[13]蒋宗伟.试论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14]吴毅,朱世广,刘治立.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10.

[15]许苏民.人文精神论.人民出版社,2011,4.

[16]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3).

[17]何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18]张继琏.中西大学人文精神比较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1.

[19]王寒娜.关注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

[20]冯皓.试论大学人文精神及其体系的构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5).

[21]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十月,1994,(01).

上一篇:大学理念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德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