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22:21:32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3-02

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材料、环境、机械、地质、食品、医学、海洋工程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不仅阐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对上述概念和原理在工程材料、生物医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紧密关联。与此同时,大学化学在目前仍然是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烦琐的公式推导与抽象的化学概念,内容相对枯燥[1,2],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与高中化学脱节:授课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学生无法从中学化学知识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断档的感觉,从而增大了学习难度。(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无法有效地与教师交流,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应用。(4)知识结构框架不够清晰:章节学习完成后未该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使学生无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对所学知识点无法进行融会贯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自己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学化学效率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与高中化学相衔接,建立学学化学的信心

大学化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时期学生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还要适应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上巨大差异;加之大学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若此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断档的感觉,无法找到他们心中的化学基础支撑点。久而久之,学生对大学化学学习的信心将逐渐丧失,甚至到最后会出现一种“不求甚解、只求及格”的状态。

事实上,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可以说大多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是对高中化学的深化与推广。因此,当学生们翻阅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似”,但是当他们继续细看后又会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较高中化学要抽象得多、复杂得多,出现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针对该现象,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类似的知识点顺畅地衔接起来。例如,学生在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吕・查德里原理,学会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而在大学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深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而且还要掌握定量计算平衡移动到了哪个程度。在阐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应该首先复习吕・查德里原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唤起该知识点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中未掌握该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补充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随后教师才可以引出吕・查德里原理成立的热力学理论依据,分析反应平衡与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熵、标准平衡常数间的热力学关系,并用公式进行逐步推导。在经历上述步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也不会突兀。总之,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适当的衔接不仅可以逐渐建立学生学学化学的信心,甚至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化学学习兴趣

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公式推导与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难感、枯燥感与厌倦感,从而恶化大学化学学习效率。笔者曾在课堂上发现,凡是讲到一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一讲到烦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了。如果整节课一直在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可能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起,激发大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3,4]。

例如,在讲述电化学这章节内容时,可以将环境能源与海洋防腐与电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经受着雾霾的侵袭,而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较大的关系。如果采用燃料电池来取代目前的柴油或汽油动力,可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同时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还可以成功地替代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燃料电池又可引出原电池装置以及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进一步引申到电极电势、电动势的求解。电化学知识还可以跟海洋防腐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利用电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保护膜来隔绝氧气与水汽,从而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法等电化学措施对海洋浪花飞溅区钢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在配位化合物学习中,可以将王水为什么能溶解金、铂等贵金属的原理与配位化合物理论相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加深对配位化学物理论的理解。通过上述等串联,学生在学学化学这么课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单调,学习积极性也将显著增强。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强调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三、增强师生互动,夯实学生的大学化学知识基础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4-02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常表现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这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对于药学类专业,化学类课程学习显得格外重要,而“化学学困生”占相当大的比重。我校药学院每年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化学知识摸底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试成绩高的可得90多分,大约占20%;低的只得20来分,不及格率约30%。通过了解高中实验课发现,有的学生来自省重点高中,化学实验开得全,实验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同学来自偏远地区,高中三年只做过几个实验;还有的同学只靠观看演示实验或实验录像了解实验操作,实验基础很差。因此,搞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台阶,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大学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和化学思维的形成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体系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

中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通常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所承担的任务[1,2]。也有学者[3]主要关注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然而,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一些大学化学知识被纳入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体系,相关知识点广泛涉及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课程[4]。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全国各省市已陆续开始执行。新课标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其中“必修”部分为全体高中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而“选修”部分则包括6个模块。如果在高考中,学生不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选修“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如果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则须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2~3个。

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但是,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点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因此,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

一、大学化学中新出现的知识点

在大学化学中,有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没有涉及的,主要集中在化学原理的相关章节,总结如下:四大平衡部分:质量摩尔浓度的概念、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配位平衡的移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部分: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的概念、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

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二、大学化学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

在介绍酸碱理论时,高中化学只讲解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的酸、碱、盐的概念,大学化学是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酸碱质子理论,拓宽了酸、碱的定义,提出了两性物质的概念,扩大了酸碱反应的范围;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高中化学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概念,大学化学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氧化值;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高中化学用平均速率来定义,而大学化学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概念的基础上以瞬时速率来表示。

高中化学往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追求严格的定义与解题训练。大学化学则要求对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化学思维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5]。比如不能光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交错,还应明白该现象是由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造成的;不仅应了解甲烷分子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还应弄清这是原子轨道sp3等性杂化的结果。

三、大学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般不独立设课,大多数实验为演示实验,教师边做边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认识和安装一些最基本的仪器,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步骤,从而帮助学生揭示有关化学现象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因为每个实验都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较好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实验记录表格是设计好的,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教师来做,所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较低,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而大学化学实验是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内容。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一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先自学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实验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仅起主导作用,讲解实验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于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写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在实验前要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清原理,了解步骤和注意事项,写出合格的预习实验报告,以便实验时能及时、全面地获得需要的信息,顺利完成实验。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时间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要求进行简明扼要的串讲,而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之后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着重注意仪器的布局、调节及正确使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原理、方法等的认识,就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组织现场讨论,耐心帮助不合格学生分析原因,并给予他们重做的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当前学生化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现实使得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不同,如果让所有学生接受同一教学目标的教学,难免会出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并挫伤他们强烈的求知求新欲;而基础差、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吃不消”,从而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根据生源的差异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类型转变。依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参考文献:

[1]杨华.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22):106.

[2]黄双路,蒋智清.浅论大学医学化学课与中学化学课的衔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3-355.

[3]程春英.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J].实验室科学,2010,13(1):5-6.

[4]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5]曹琼方.中学与大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ysxk-201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Nzyzyxjg-1007)。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化学 知识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71-02

化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更能反应出客观世界事物间的关系性。基于化学知识的这一学科特性,不同阶段的化学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知识衔接得不够好的问题,这在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为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大学化学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化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进而为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创造条件。

对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可将化学这一学科的主要教学知识概括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知识等几个方面。为搞好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就需要化学教师熟悉掌握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结构体系,然后基于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关系点。研究发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知识存在很多衔接点,比如,“燃烧”的基本概念与外延;硫、铁、氧等多种元素化合物的拓展学习;原子结构的深化学习、专业计算技能拓展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以下几种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知识的策略。

一、将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完成衔接

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基于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水平的考虑,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并未完全按照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来编排,而是采用了相互穿插和分散渗透的编排方式。但是,学生在步入大学阶段后,已经具备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整合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因此,大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更具系统性。在高中时期的教材中,会在不同章节和模块中讲解电离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1节《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平衡(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2第3章第3节《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的平衡(高中化学中的选修4中3.4.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相关知识。在大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中,则对上述相关知识进行了统一整合,即将其归类在化学知识的平衡原理体系的学习范畴。因此,化学教师可根据上述情况,将比较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在调动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基于高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对现在所学的大学化学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

二、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教材基本概述了相应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内涵、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性,但是,教材中对这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形成并未进行过详细的叙述。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会对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地讲解。学生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和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发现这些理念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比如,对于“相对原子质量”这一学习知识点,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对其只学习到了基本结论。但是,在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教师不仅会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讲解多核素相关元素相对于原子质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而且同时也讲解了测量相对原子质量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表明测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时,其结果是否精确与测量设备的精度、取样方法以及样品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出的学习特征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不同阶段化学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实现衔接,不仅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衔接

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已经初步涉及物质属性、化学原理的规律性等知识,但在大学阶段的化学教学中,还会对这些化学知识进行深入而全面学习。因此,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高中和大学两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原电池》一课时,只需要学生掌握原电池以及电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会写电极反应的方程表达式(负极:Zn-2e-=Zn2+;正极:Cu2++2e-= Cu)以及电池反应的方程表达式(Zn+Cu2+=Zn2++ Cu)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则会要求学生掌握电动势、各类电池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电化学的整个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方法。因此,对于上述类型的化学知识,大学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不断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高中阶段涉及的相关知识为(下转第76页)(上接第71页)引导开展新知识的教学,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符合化学知识原本的逻辑性和顺序性,而且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能力提升的自然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四、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衔接

在大学、高中不同阶段的化学教学中,对部分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外延知识的讲解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类知识,因学生会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颠覆法进行知识的衔接。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讲解了铜由于自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因此铜不能和盐酸发生反应。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时会学习到这样的知识:铜如果在空气中,便可以缓慢溶解到盐酸之中,另外,在满足浓度需求或者反应温度的条件下,铜也可以和盐酸发生反应。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正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和大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化学知识的这一特性,对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化研究,帮助学生内化化学知识。开展颠覆法实现知识的衔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看似矛盾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化学知识,进而为全面掌握相关理论奠定基础。

为提升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所叙述的衔接措施并不一定要独立使用,化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交替采用两种甚至多种衔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避免以偏概全。

近些年来,我国越加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多领域社会型人才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归纳整合等教学方式,实现了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教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也为化学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另外,因大学化学知识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因此,化学教师难以在课堂上进行透彻而详细地讲解。为满足教学要求,化学教师应该注重改变传统粗线条的讲课方式,不断开拓创新引导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全面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教学模式,全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重点讲解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水溶液的通性、缓冲溶液、配合物、材料保护、高分子材料的老化等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结合起来,讲解诸如金属材料腐蚀与防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金属的清洗、油的使用与鉴别、防冻剂的使用等应用知识。形成经线(基础知识)和纬线(应用知识)相交叉的化学知识体系。

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巩固和充实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5-6]。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从高校来看,则是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升学等问题,尽量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给予指导。

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结果处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分析、观察、实验、讨论等形式相结合,课后总结本实验的不足以及相关的改进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一些知识点如解离常数,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诸如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来验证,对已学知识点加深巩固。

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把课外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结合课内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解石墨的结构时,同时向学生介绍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的研究;讲解能源的开发时,介绍了中国探月的历史、原因和月球上的能源;讲解水质污染和保护时,介绍了松花江水质污染;讲解固体废弃物时,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处理垃圾的方法。对此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讲解,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意识[7]。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取以教授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引入质疑法、讨论法。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自学并展开讨论,发表意见,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大学化学与各专业的联系,开设与各专业相适应的专题讨论,如开设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讨论课,同时介绍一些新成果,新技术,把化学知识和本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知识量,大学化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理论性强、信息量大,同时存在着学时数少、抽象的微观结构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表达和展示等问题,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微观粒子的结构、全球性大气变化、水质污染等知识点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8-10]。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对于一些学生能自己学会、学懂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或让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去掌握。例如,全球性大气变化这一节课,教师设置几个问题,安排给学生自学,然后根据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意见,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52-02

大学化学是讲授化学知识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3],在大学期间开设大学化学课程,可以为很多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学习化学知识的平台。该课程开设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能结合化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健康等化学问题加以认识,并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基于大学化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应用性等特点[4],同时结合该课程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了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很多高校都对基础化学学时进行大幅度压缩,大学化学教学存在内容难以深入、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同时,目前大学化学的理论教学仍然以向学生灌输大量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学学化学课程的兴趣较低,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5]。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在教学方法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另外传统的教学板书过于平淡化,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根据现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要广,而且教学内容要新,要能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建立现代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考核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用期末卷面考试作为对学生最终考评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也无法落到实处,这也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

2 教学方法优化与创新

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我院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以及信息显示专业的特点,我们调整了大学化学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启发互动式教学。以前,我国高校基本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但是目前这种传统填鸭式教育已不再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应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得到普遍认可。互动式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互促互补性,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师生之间互相切磋、相互帮助基础上的知识传输与接收,教师就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粗线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师生之间形成活跃和谐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时,可以从炼铁需要多少焦炭引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是否全部的C(s)能转化成CO(g)?全部的Fe2O3(s)和CO能转化成Fe(s)和CO2(g)?再进行内容补充,并归纳总结原理:化学平衡状态是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正逆反应速率逐渐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表面静止”状态。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保持思维的活跃,从而提高了大学化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也是关乎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用使电子教案和电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课堂例题、各种背景资料介绍等内容,需要大量文字说明,教师可以将提纲和概要性的内容写在PPT上,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接下来课上所要讲的知识点,在脑中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大大提高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化学课程学时少的矛盾。对于一些难以表达的抽象、动态及立体的概念性较强的知识,传统板书教学活动讲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通过使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把化学概念及现象解释清楚,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成果达到最大化。例如:物质结构中的原子轨道、电子云和晶体结构等内容,比较抽象、单纯语言不易描述清楚,如果通过动画,让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做运动,每一时刻该电子所处的位置用一个几何点表示,随着电子运动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点被标示出来,这样一个绕核云雾状的图像我们称之为电子云,它表示的是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密度。通过演示视频,很快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图像,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个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各类各级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考试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传统的应试模式都是以学生完成由教师命的考题而进行的,这种考试方法虽然能够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也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必须准确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能力,学生成绩应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例如采用平时动态考核和期末考察结合起来的考试方式,包括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互动;平时的作业评价和专题讨论;课程进行中的章节测验;期末考卷成绩,将上述成绩进行按比例综合,得出本课程的综合考评分数。这种多方位的考核评价,对督促学生学习、解决学生在各章节中存在的问题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全面动态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验课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联系,对巩固基础理论进行重要的补充。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主要侧重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只重视“怎么做”。而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也只是机械记忆、机械操作,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而设计性与探究性的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小,许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碰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中深入开展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我们要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和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其次,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有关联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了解科学发展前沿,熟悉先进技术在大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增加各种设计型和探究型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新,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可以体验当前实验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开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总之,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它涉及的知识范围较为广阔,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与其他各种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手段、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彻底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忠义,黄晓东.大学普通化学教育改革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21):131-133.

[2] 曹小华,谢宝华,叶姗,等.大学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1(5):60-63.

[3] 张燕青,杨世芳,鲁德平,等.启发讨论和互动式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4):93-96.

[4] 张丽娜,李飞飞,李英杰.谈新教师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9):132.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6)011-0211-03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1],它无处不在,其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始终,被称为“中心科学”[2]。面向非化学专业理工本科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化学工作者,而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从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采用的数学方法也由相对简单到比较复杂,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微积分的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化学问题的核心内容,避免迷失在细枝末节,这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本文将分别针对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师的角色、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机制进行探讨,结合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浅谈几点思考和感受。

1教学内容的甄选

1.1绪论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上一门新的课程时,往往充满好奇与渴望。因此,能否将学生的热忱自然的引入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化学的魅力,绪论课尤为重要。大学化学绪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大学化学,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专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大学化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应该尽量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比如,20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了化学和物理,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地质等学科渗透,解决了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并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笔者面对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融入与上述专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化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在热力学基础章节中介绍低碳能源可燃冰;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讲解中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及其在油气运输的应用。另一方面,化学与社会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教师在首次课贴合实际讲一些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让学生觉得化学有用、有趣,听得懂、学得会,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当今社会,化学信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难辨真伪,一定的大学化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去伪存真,理性分析。另外,可以向学生列出有关化学与生活相关的书单,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比如《人体中的化学》,《五光十色的化学》,《化学-点石成金从这里开始》,《消费者化学》,《身边的化学》,《化学与健康》,《化学合成的逻辑学》,《摄影化学》,《化学魔术》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于你我仿若空气,无处不在。

1.2化学史的介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适当引入化学史的知识和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生动、实用。正如山冈望在《化学史传》所言“了解一项重大发现的意义及其正在起着的作用,当然是一项既重要而又愉快的事情。然而还有比这更为重要和愉快的,那就是要了解那项重大发现是怎样成功的,发现者做了怎样的努力,是在什么样的计划之下取得的,并在什么动机下制订出这样计划的……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兴趣,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才能够开拓出正确的科学道路[3]。”我国化学家傅鹰也曾说过“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知识是短暂的,是易被忘却的;而智慧却可以长期的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某些知识,而不能形成相关能力。Stinner[4]提出了六种有效的将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别是:冲突、对话、戏剧、缩略图、案例研究和专题叙述。其中,冲突是指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比如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的比较。对话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某化学事件的影响,比如讲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简单介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法国物理学家查理,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的生平,趣事和贡献。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坎坷,另一方面能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1.3教学的趣味性、系统性与逻辑性

在定义、定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化学趣事。比如讲酸碱指示剂的时候介绍其最初因波义耳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酸沫变红而被发现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情感态度。还要注意概念定律与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的结合。依据自己的科研实际,将大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原理、方法与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学过程注意知识点前后贯通与对比总结。例如类比阿仑尼乌斯方程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式、化学反应等压方程积分式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定积分式的异同等;使学生养成在知识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科学习惯。与中学不同,大学化学不再限定教科书,一般用参考书。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两者的不同,以批判的态度辩证的学习与思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强调由理想到实际的变化思路。总之,教师要明确教学对象和目的,合理进行课程安排。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2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学活动管理者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一方面,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学科对化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大化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学生所在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领悟化学与之的内在关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化学史知识,了解化学中的趣事,避免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进行惯性教学,积极引入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定期更新课件。教师团队要注重交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学期中,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教学会议,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学习。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同行听课等手段,找出问题、改进不足。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逐步形成能与教学水融、相得益彰的教学风格。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助、互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性传授阶段,而应该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揭开伪科学的面纱,能够批判谬论,追求真理。

3实验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什么?化学工作者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把化学的英文单词(chemistry)拆开来讲:chemistry(化学就是动手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发展,正是依赖人们的不断实验,从而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因此,在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必然需要学生参与到大学化学实验这一领域。实验教学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单项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的很好媒介。比如普通蒸馏及沸点测定的实验,学生能够学习到普通蒸馏仪器的安装,常量法和微量法沸点的测定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沸点的影响因素,如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压;引导学生思考蒸馏与微量法测沸点具体操作的差异,比如温度计橡皮塞的状态。蒸馏过程要使液体气化后再冷凝,需要形成密闭系统,因此套温度计的橡皮塞要塞紧蒸馏头;而微量法测沸点要测量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因此要在套温度计的橡皮塞上开槽后再插入提勒管,以使两者压强相等。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沸程、沸点、毛细管现象等概念的理解。总之,学生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再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最终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大学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的课程,大班授课普遍存在[5]。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设置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兴趣,引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助教讨论课等模式。习题课和讨论课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交流和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讲座,探索性实验和小课题研究等第二课堂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比如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的写法。对配平的化学反应负极半反应,因其发生氧化反应,故意写成还原型物质失电子被氧化的形式。这样,书写能斯特方程就极易写反正负号。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授课媒介,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要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放一张有趣的图片,播一段科普短片,或者打开一个动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讨论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经不同膨胀途径的体积功的变化,通过动画描述恒温可逆过程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推广至压缩过程的讲解。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借助化学教育资源和软件,包括课程材料,在线课程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加强课外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泛在学习,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可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培养学生的乐趣。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例如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以获取学生综合情况。对于贪玩、偷懒的学生及时教育、激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更是学好专业课和进行研究的基础。择选较为优秀的同学进行某一专题的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邀请兴趣高、爱动手的学生参观及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科技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也促使学生在大学化学的课堂学习中思考、分辨和吸收。

5考核机制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据此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而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考评依据。对于闭卷的期末考试,除了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通过单位分析,数量级估算,极端情况和特例讨论等,进行定性思考或定量计算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尤其是关于大学化学和本专业的关系论文。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其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尽量完善考核机制,使考核机制多元化,能真正切实的监督、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绩效。

6结语

化学,顾名思义,是变化的科学。面向非化学专业开设的大学化学,要注重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化学名人,化学发展简史的介绍唤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例,弱化化学的抽象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用好化学的信心。现代化学基础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理论知识的直接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由基本化学现象和规律发展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实际需要,结合自己具有的化学知识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使大学化学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9.122

在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其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所以它也是一门有着一定前瞻性的学科。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需要在基础研究以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要构建新的知识机制、策略以及有效的途径,培养学习者具有主动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理论思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怎样的策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课堂教学的方法应用

1.1科教方法

在大学化学教学当中有一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科研教学,在这项工作当中,不能仅局限在教师当中,而是应用分配给学生,来加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突破,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综合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1.2案例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要丰富自己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应用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在案例分析时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入在课堂教学当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把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为生动的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易接受,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1.3实验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实验当中找到更为合理的科学性答案,其学习效果也是更为明显的。比如,进行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发挥出想象力,探讨钠的主要性质,通过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讨论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2策略研究

2.1创造课堂情境

在教学当中,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它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动的,在其教学活动当中,只有学生亲身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找到喜悦感和存在感,也是成功的一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绝不会是自导自演,他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一定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足够吸引学生的,并且会根据实际问题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把课堂活动有效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然而,在进行课堂活动当中,有时也会难以控制学生的心理,一堂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应分为几个步骤进行,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当学生议论纷纷后,此时教师可以暂停他们的探讨,再挑选一些学生上台发言,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给出答案,总结归纳,开展有秩序的课堂教学活动。

2.2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在动手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情境,创设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逐步的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找到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有的个性,通过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对所存在的因素自己去判断对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应变能力,也考验了他们主动探索以及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2.3根据特性掌握方法

化学教学是一门公共课程,它涉及范围广,应用量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讨论研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的创新,灵活知识的运用等。此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特性把教材的结构进行分块整理,把重点、难点放到基本理论和原理方面,进行着重讲解,树立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加强他们对科学的思维创新性。

2.4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作为教师他只是教学大纲的一个传授者和执行者,对知识问题的一个解答者。在讲台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的身份只是观众,言听计从,不能自主发挥。如果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为合作者,有着引导力量。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也是根本。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位”,而师生关系也更为平等,二者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然而,如果要完成师生关系的角色转换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新时代面前提出新要求,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讲应积极的面对,并且通过在实践改革当中不断进行探究和学习,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再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策略。

3结论

在大学课堂当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对大学化学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策略,这是基础,也是重点,只有掌握了教学策略,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实现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提高,从而来完成课程目标。对此,怎样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大学化学课堂的重要课题,在教学目标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晓萌,谢吉民,陈敏.大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效率的提高[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张剑,张开诚.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的构建与实施[J].教改教法,2013,(6).

[3]关俊霞.浅谈如何在化学课堂开展中探究式教学[J].职业圈,2007,(12).

[4]何根海.当代中国大学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审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科类;教学体会;化学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各组分含量的一门学科。定量分析化学是农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学生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化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知识点相对零散、计算多且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和记忆。所以,必须寻找能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作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系统化内容,建立整体框架

作者授课的2010级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所用的教材是由谢天俊主编的《简明定量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按分析任务分,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本课程主要讲述定量分析的内容,为了准确测定试样中各组分的含量,必须先了解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按测定原理和使用仪器的不同,定量分析又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也相应地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1]。在讲授绪论时,引出本课程的主讲内容:定量分析误差、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和可见吸光光度法,先让学生建立一个轮廓清晰的整体框架。

二、对比总结知识点,帮助理解和记忆

本课程的化学分析中,主要讲述滴定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概述和三大滴定。其中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总结成几个数字来记忆,比如,总结为标准溶液浓度的两种表示及换算、标准溶液的两种配制方法、滴定反应的三个要求、滴定分析法的四大类型、基准物质的四个条件、滴定操作的四种方式。三大滴定法可以按相同的思路来介绍:定量处理的常数及相关计算—滴定曲线的计算—准确滴定条件的确定—指示剂的原理及选择—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滴定法的应用。但三大滴定法具体讲述的原理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三大滴定法进行横向的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并总结各滴定法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记忆各滴定法的相关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更加地连贯和系统化。

三、回顾式教学,巩固已学知识

在讲课前,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花几分钟进行回顾,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帮助学生提炼上一节课的重点[2];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及时回顾并提问已学的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

点的印象,并帮助学生学会将课本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的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书面总结并上交,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结能力。

四、进行单元测试,灵活应用知识点

精选一套单元测试题,选择能复习巩固课程基本知识点以及

能了解某些不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的开拓性内容的测试题,在每

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并对测试题进行打分,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掌握计算技巧,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五、讨论、讲解作业,提高学生参与性

每一次课结束时,都会布置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作为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讨论,依次选择讨论小组的学生代表对作业进行讲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

与性,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强化对作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采用总结式、回顾式、提问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体理解,连贯记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天俊.简明定量分析化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3.

[2]王倩.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20-21.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方案

有机化学是化学四大基础课之一,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各章的知识点既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高等院校开设有机化学的学时是有限的,而课程的内容却在日益膨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又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新理念和相应的实践方案:

一、学会学习

一般院校开设有机化学都在64―72学时之间,最多也就128学时。每次教学都非常紧张: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庞大,教师本人尚且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和更新,常感到学无止境,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贯彻这样一个理念:以有机化学课本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学会学习。

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这就要求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从课程开设之初,笔者就告诉学生这条遗忘规律,让学生及时复习,做到事半功倍。

针对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在学完每一章内容后,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总结成为一页纸,这样在复习时只需看一页纸,花费时间比翻阅几十页的课本要大大减少,学生复习时的兴趣高,有耐心进行多次复习。这种把书读薄的“纸效应”能将十几章的厚厚的一本书变为十几页纸,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反哺教学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仅仅根据书本讲授知识点,不仅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只能肤浅认知,枯燥记忆。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或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激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

笔者在讲授“氯仿的毒性”时,让学生回忆电影《金刚》中的强壮的大猩猩如何被捕获;在讲授“醚键在酸性条件下断裂”时,举例让学生思考“采用氯亚甲基化反应制备9,10-二氯亚甲基蒽时,1,4-二氧六环是良好的溶剂,但为什么反应后溶剂无法回收”;在讲述“含碳碳双键共轭体系的有机分子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时,笔者拿出刚从实验室合成的具有超强蓝绿色荧光材料以及发表的关于非线性激光材料的论文;在讲授“Vilsmier反应制备芳香醛”时,以自己曾经实验失败长达半个月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其中的碱中和步骤要注意的一些操作细节。

这些来源于教师亲身实践的知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离自己不远,所讲解的知识点不再是空洞的文字或图表,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如果教师的科研实践经历足够丰富,学生还会从简单崇拜转变为努力学习。

三、课堂PK

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大学课堂每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非常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思维和节奏,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但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听课的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难免就会上课时处理杂事,教学效果差。如果此时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堂上经常开展“课堂大PK”,把一些需要讲述的知识点提前糅合成一道综合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选出男女学生代表各一名,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男生女生可以作为亲友团,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自己的代表完善答案,最后由教师当嘉宾评委、学生做观众评委来评判胜负。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全民参与,带动整体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能力。如在讲授“羧酸的合成”之前,笔者让学生设计由苯合成苯甲酸,得到越多的合理的方案者胜出,结果得到了图一所示的20多种合成路线。这次课堂PK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免讲此节内容,而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好。

四、绘制有机八卦图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合成路线时,如果顺着路线方向讲解,每一个步骤都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逆推路线图时,对于选择什么样反应原料和反应条件,以及经过什么样的中间产物时很是迷茫,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特别对于一个需要采用较多步骤来合成的目标分子,常常会手足无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时教导学生思考一个有机物如何制备,如何衍变成新化合物,学会经常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久之学生的路线设计水平有了一个“顿悟”式的提高。笔者设计了一个“有机八卦图”的模型(见图二)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将有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一个八卦的形象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相互转变的反应方程式,用数字标在相应的箭头上,并将之作为一个“卦相”来阐述,这样在以后的设计路线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卦相来推演了。学生们对于编制自己的“有机八卦图”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在积极地将之用电脑编程,以便日后可以快速检索。

结语

通过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得到了良好训练。五年来学生的教学满意度都在90%以上,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睿.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8-104.

[3]黄冠,郭勇安,周红,赵树凯.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4-17.

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实验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但在层次上逐渐提高,而且对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面向生产和建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因此,作为一所传统的本科院校,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同时,为了与其他本科院校错位竞争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出大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实验技能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杜志强等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把综合化学实验开设成实验时间开放式、实验内容自由选择式、设计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模式。高冬梅等通过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对已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弥补单科实验在实验技能教学上的孤立性,加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杨正银等对综合化学实验近十年来在改革进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总结。对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新的实验课设置, 特别是综合实验课的课程体系、开设方案及教学目的进行了研究。陈睿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并利用化学实验课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改革实践。

因此,对实验技能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以及适当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一、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综合实验体系中,将基础理论讲述与综合实验等过程融为一体来解决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坚持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基础,强化工程概念,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综合实验相结合,不但丰富材料力学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课外学习提倡研究,为优秀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通过本改革,得到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出分别适合于各专业的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体系划分及分析

(一)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修改实验课的大纲,重视三类课程相互之间的衔接、重要知识点的互补。专业三个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

在模块内部建设中,强化专业基础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动手拆装常见的设备,增加学生对常见管件、阀门和容器及仪器设备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二)建立基础化学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组,加强课程建设。同时,本课题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和“专业”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三)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重视前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修正策略并反馈到后期毕业设计质量保证和管理工作中。

(四)对于本改革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面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毕业期间的实验操作状况,到工作单位对工作的适应性等等,并与以往的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

三、结语

该研究促进了教风及学风的建设。端正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严谨治学。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教与学的双方形成共识,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理论与综合实验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

[2] 高冬梅, 李莉. 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07.

[3] 杨正银, 王春明, 唐宁, 梁永民. 面向新世纪的综合化学实验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

[4] 陈睿.改革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大学化学, 2001.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青年专项课题)《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Q1299-21)。

上一篇:大学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