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3:42:03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论罗马法的基本精神

2.西方法治文明的特征

3.罗马法的复兴

4.中世纪商法及现代民商分立传统

5.雅典宪法的民主内涵

6.大陆法系的演变

7.英美法系的演变

8.英国信托制度的发展及意义

9.判例法传统简析

10.英美法程序先于权利原则的内涵及意义

11.英美陪审制度历史比较

12.美国联邦宪法的灵活性、开放性

13.从西方法治发展看公、私法分离的意义

14.德法民法典的时代特征之比较

15.美国宪法中的违宪审查权

16.论自然法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17.古典自然法学和近现代法制

18.重新认识萨维尼及其思想的借鉴意义

19.东西方平等观念的异同分析

20.简析经济分析法学

21.中国古代防治官吏腐败的对策

22.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

23.中国近代继承制度的变迁

2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25.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特点

26.中国传统债权制度

27.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物色

28.秦朝法制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29.《唐律疏议》中的正统法律思想

30.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31.梁启超的法律思想

32.孙中山王权宪法理论

33.章太炎的中华民国的设计

34.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35.黄宗义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批判

36.包拯的法律思想

37.董仲舒与“春秋决狱”

38.柳字之的法律思想

39.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40.论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41.论经济法的责任

42.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43.论经济法的地位

44.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45.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46.论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

47.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48.论经济法的体系

49.论经济法的实施

50.论经济法律关系

51.论经济法主体

52.论经济法主体的权利

53.论经济职权

54.论经济法主体的义务

55.市场准入理论与主体规则

56.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问题研究

57.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研究

58.企业集团内部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59.企业集团组建中的反垄断法问题研究

60.论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

61.论我国公司立法的完善

62.论公司的基本制度

63.公司变更制度研究

64.董事会制度研究

65.论破产法的性质

66.我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67.论反不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68.论反垄断法的性质

69.论行政性垄断

70.论经济性垄断

71.企业合并对竞争的影响用法律调控

72.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地位与作用

73.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74.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比较研究

75.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76.论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77.论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

78.论产品缺陷责任

79.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80.我国产品质量立法的现状及完善

81.论违反新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82.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83.论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84.论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制度

85.论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基本制度

86.论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

87.论当代环境法学的发展

88.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范

89.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90.论税收法定原则

91.论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92.论我国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及完善

93.论婚姻的目的和意义

94.婚姻的伦理本质

95.论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96.论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民事责任

97.论我国婚姻法的伦理精神

98.婚姻登记制度在婚姻法中的定位

99.事实婚姻

100.婚姻无效与婚姻的撤销

101.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102.重婚的认定与处理

103.婚姻法在民法典中的立法定位

104.论婚姻利益及其救济

105.夫妻财产制研究

106.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107.约定财产制

108.论特有财产制

109.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制度的评价

110.论配偶权

111.亲权制度研究

113.收养制度研究

114.寄养关系研究

115.对继父母与继子关系问题的探讨

116.论亲属关系发生的根据与立法界定

117.论离婚的条件

118.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119.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120.论探望权

121.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122.论跨国婚姻的法律规则

123.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124.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125.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126.生育制度问题研究

127.论夫妻间的忠实义务

128.同居关系问题研究

129.同性“婚姻”研究

130.论变性手术的条件及其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131.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132.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133.论夫妻共同财产

134.夫妻个人债务的介定

135.论离婚损害赔偿

136.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

137.论夫妻的法定权

138.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139.保护军婚与诉权冲突的问题

140.离婚自由权及其限制

141.婚姻关系的法律定性研究

142.婚姻规律与婚姻立法

143.婚姻法与民法的关系

144.再婚问题研究

145.论我国婚姻法的完善

146.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147.生育权的法律定位

148.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149.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150.论宪法实施的保障

151.谈如何健全人大制度

152.正确行使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153.试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54.试论行政强制措施

155.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

156.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157.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158.论法院独立审判

159.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160.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161.市场经济与法制观念

162.犯罪本质特征之我见

163.试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164.试论犯罪的着手

165.也谈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

166.也论上诉不加刑原则

167.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与职能

168.论直接言词原则

169.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

170.论表见制度

171.论民法上的情事变更原则

172.违约金、赔偿金的比较研究

173.论民事权利和私力救济

174.论新民事诉讼法的变革

175.论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新特点

176.民事诉讼目的论

17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78.明清律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79.试论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180.论国际经济法制及其发展方向

181.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观念的更新

182.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83.试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84.论法制统一

185.略论法的特征

186.法制与人权

187.论法制改革

188.略论身份犯

189.刑罚职能初探

190.刑罚目的论

191.罪疑惟轻论

192.论死刑

193.论累犯

194.论公开审判

195.论无罪推定

196.抵押制度研究

197.论隐私权

198.论定金的适用

199.论免责条款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律硕士 毕业论文 教学子系统

引言

值此国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设立16周年、贵州大学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8年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期探寻一条法律硕士教育必由之路。贵州大学2003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解决了长期困扰贵州省培养法律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瓶颈问题,为贵州省法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继《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方法改革初探--法律硕士教育支援子系统设计》发表之后,笔者发现贵州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一直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法律硕士(非法学)毕业生,2011届有2人延期答辩,2012届有4人延期答辩。有鉴于此,进一步完善教学子系统是极为必要的。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论文选题困难。根据《贵州大学全日制法律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来看,学位论文选题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实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荐选修课类也包含"学位论文写作专题讲座(1学分)"课程。但许多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普遍反映比较迷茫,选的题目缺乏新颖性,有的甚至不具可写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位论文写作专题讲座(1学分)"仅有18个学时,且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讲授都无法契合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论文的选题比内容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题目,往往决定了一篇论文的发展方向。题目没选好,纵使内容再充实,也有可能会使文章降一个档次。而这些不是仅靠课堂上的18个学时的学位论文写作专题讲座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法律基础,对于许多法学理论一知半解。在毕业论文选题的把握上,更是有许多困难。极有可能终日冥思苦想的题目完全不具可写性,早已被人写熟、写烂。

2.收集材料困难。确定了选题之后,就要开始布局谋篇,着手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但在这个阶段,收集材料的环节也是不容小觑的。论文内容不够详实,多半是因为没有切实有用的材料,以至于存在许多空话套话,导致论文言之无物。

作为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学生,本身对法学理论掌握的就不够深入,能够想到的材料多半是数据库中学者前辈们完成的论文,或者是书籍报刊杂志。缺乏一手材料,也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材料。

3.写作过程困难。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使收集了足够多的材料,完成论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甚至存在困难。材料引用的过多,缺乏自己的见解。哪些话语该写入论文,太多大白话,缺乏法言法语等等。造成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平日的积累,一方面也是沟通不够使然。

二、完善教学子系统

在《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方法改革初探--法律硕士教育支援系统设计》一文中,笔者已经阐述过法律硕士教育支援系统分为职业规划子系统和教学子系统,也就不再赘述,在此重点探讨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层面,完善教学子系统。

1.重视选题。一方面,法学院应增加法学类外文期刊的种类。作为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学生,法律根基不够牢固,在阅读一定量专著的同时,也要多多查阅法学期刊,除了中文杂志也应适当涉猎英文杂志。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贵州大学法学院负一层阅览室法学期刊杂志,英文期刊只有2本;而日本关西大学法学类期刊,英文期刊却多达259本,这反映了师资的问题,也反映出国外院校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法律硕士(非法学)的研究生针对选题要多和自己的导师沟通。切忌盲目选题、闭门造车。可以借助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支援系统适当询问导师的意见,也可请导师推荐题目,详见图1-1所示。

图1-1 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学子系统选题工作师生互动交流截图

2.多渠道收集材料。谈到收集材料,许多同学会想到网络,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也存在一定技巧。我们可以借助贵州大学图书馆网站的学术资源门户版块下载相关期刊论文,也可以访问国外的法院、检察院、监狱管理局等。同时,也要针对自己的论文选题,尽可能地做调研,掌握一手资料。

3.论文写作注重方法。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平日多写多练外,还需要注意法言法语的表达和运用。就拿引用法律条文举例来说,比如需要引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第二百五十四条,正确的表达应是"2012年3月14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二百五十四条",在此,我们用的是"通过",而不是"颁布"、""等。另外,在文章的细处也应格外注意,像参考文献的格式、脚注的格式、标点符号、全角半角的问题等等。

结语

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为贵州省法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为了贵州和谐社会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毕业论文是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三年学习所得,在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支援系统的教学子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诚如斯言,我们需要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融于实践中,秉承德才并重的思想完善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教学子系统,从而不断完善法律硕士培养制度。

注释:

①余贵忠、孙爽:《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方法改革初探--教育支援系统设计》,《法治知行》,人民法院出版社,第一辑。

参考文献:

[1]孙笑侠:《 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费振刚:《以不变应万变"-一次汇报会的会议和现在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10年10月20日第5版。

[3]余贵忠、孙爽:《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方法改革初探--教育支援系统设计》,《法治知行》,人民法院出版社,第一辑。

[4]余贵忠、杨琴:《西部高等法学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与行政法)》2003年第3期。

[5]余贵忠:《西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之探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7卷。

[6]王民:《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7]陈明、余来文:《中外MBA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02期。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模式 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案例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模式运行现状分析:“法学院”内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一直受到媒体与学界关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光明日报》在2012年5月7日、8日和18日分别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则直接让这一场“存废之争”白热化。相比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法学教育天然具有学术研究性和职业技能性双重性特点,则直接导致各大高校法学院将这场“存废之争”延伸到实践。

支持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但大部分认为毕业论文制度应该坚持,但应该改良,是“对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与运用、逻辑思维、动手、写作能力”。②大部分高校法学院实践中也持这种态度。取消者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下高校法学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视科研创新为生命的毕业论文与法律实践性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相悖。悖论下毕业论文已是“人神共怒”,“与其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③2008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取消毕业论文,以案例分析取代毕业论文。折衷者认为,应该对待毕业论文应改变原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改革传统毕业论文模式,适应法学教育对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双重要求。代表性模式是武汉东湖学院法学院实施的“双轨制”。

正如有学者言,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环,任何脱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争论都是空谈。换句话说,如果毕业论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坚持加强;反之,则应该改革甚至取消。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分化。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法学教育定位为培养法律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比研究性法律人才,应更重视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至于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是否可以适应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需要,笔者以为将模式放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下重新评析至关重要。

2 模式创新的必要: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评析

2.1 与培养目标不合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本科办学的新生力量,更多是依母体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托建而成。然相比母体的法学院系“研究型”或“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存在本质的差异,更多应定位为“普通应用型”或“高端辅助类”法律人才,具体包括基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律师助理、司法执行人员以及在公司企业等其他机构从事法律业务的人员等。显然应用型培养目标下,各独立学院法学院专业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即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照搬母体院校模式强调学术创新能力。故视学术创新为生命的传统毕业论文模式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合。也正如有学者言: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④

2.2 与重实践理念不合

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学术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科研做出来的,不进行科学研究写出的文章不是学术论文”。⑤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一蹴而就,“不是毕业论文写作一门课程能解决的,不是指导老师一个人能解决的”,⑥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把撰写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科研能力培养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教育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对学生科研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能力培养理念,是与传统“研究型”大学“重理论”教学理念相一致的。而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独立学院教学理念由传统“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已成趋势与必然。当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都重在围绕“实践性”展开,突出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总之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显然不是毕业论文所强调的科研创新能力。

2.3 与学生智力不合

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是独立学院“独”特性之一,与普通高校招收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他们在基础知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毕业论文模式的目标定位上显然还是按照“一本”、“二本”的生源特点进行要求与设定,以此来指导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感到力不从心。正如有学者言,“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其实“创新”别说对大学生,对我们大学生的老师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几个。我们可以鼓励创新,但不能把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当成大学本科生的基本目标。”⑦笔者以为,忽略生源特点地强调毕业论文创新,强调“教育公平”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不可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传统毕业论文模式难以适合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一套更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的毕业论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3 模式创新的途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3.1 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3.2 文书设计

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⑨

3.3 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上: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进行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3.4 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毕业论文模式考核指标的“应用型”。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学校“高校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1-86-11)

注释

① 巩建闽.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N].光明日报,2012-05-15:002.

②③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93-96.

④ 郭立场.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N].光明日报,2012-05-08:002.

⑤ 杨晓旗.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关于当下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6-7.

⑥ 汪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襄樊学院法学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18-121.

⑦ 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2(4):144-146.

⑧ 贺卫方.中国法学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法学

[作者简介]代刃(1970-),男,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现代远程教育。(重庆40005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63-02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远程开放大学,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于是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工作已经纳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高等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而成人教育则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改革,而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首先围绕开放大学实践教学重要性展开论述,之后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谈了几点认识。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现实意义。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不同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它是以特有的教育教学目的和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特定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在既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践操作学习为主,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其素质。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索适应开放教育的实践课之特点和规律,探究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理论性实践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作业、实验、实习设计等;二是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见习以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落脚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表现在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法律操作,提高解决实际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不仅能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其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熟知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了解社会现状,拓宽知识面。归根结底,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必要性。实践环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保证法律专业知识有效运用和确保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2)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石。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始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3)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能够有效检测理论教学的成绩,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测学生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二、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条理解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法律适用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足够认识,毕业论文质量较差。学生对如何确定论文题目,如何占有材料,怎样写论文,论文的作用,怎样组织文字,论文的基本格式等认识比较肤浅,以致文不对题、抄袭、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论文质量不高;(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使得许多指导教师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教学效果差;(3)答辩工作有待完善。答辩过程中国走过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答辩时间紧张等都严重影响着答辩效果。论文答辩中显现出学生对法学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了解较少,对法理知识掌握不够;(4)缺乏稳固实用的法律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偏于形式,使用效果不理想,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并且,实践环节大多以书面报告为主要反映形式,实践效果难以体现。(5)法学课程体系亟待完善。以部门法律进行划分是法学课程标准体系建立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法重在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应用能力;(6)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考核方法。

分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就学生而言,在实践环节上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资料不足、时间紧张、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难以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大多学术研究都有自己的方向,所以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上相对独立,所涉及的部门法律也比较固定,这就造成指导领域相对狭窄,不可能高质量指导实践;(2)支持服务重课程轻实践的情况普遍存在。远程教育平台是为完成课程教学而设计的教学系统,所以,对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探索还远远不够,有关的资料、学术动态、指导意见、前沿资料获取的渠道等也还很不系统。远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相比,这就形成了重课程轻实践的格局,无法实现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全面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3)办学压力的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包括电大、各类大学、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生源竞争越演越烈;(4)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专业课程设置有许多雷同,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上没有创新,导致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特点。

三、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策思考

1.更新观念。“质量是远程教育的生命,建立全面多元的远程教育质量观是保障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转变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加以实施的观念,树立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理念。实践教学应确立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目标。以期提高远程教育的法律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学校只有建了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则程序,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良好运作与衔接,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就教师而言,主要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为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标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适用性特征;就学生而言,主要以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对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以及论文答辩效果等为构成要件,形成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把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把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应用性为主,考核方式以实践报告、实践总结或作业方式完成作为基本形式,以此为基础制定的适应开放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才能真正缩减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3.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一是注重平时作业。开放教育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作业应根据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材、学生水平来设计和安排,找准知识点,分清难易,做到题量适中、覆盖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二是要重视课程实践。通过采取师生互动、模拟现场、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演示、卫星电视系统播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等为主要特征的远程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三是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由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习组成。一方面,社会调查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既要符合法学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灵活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另外,实习主要包括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要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4.加强教学支持服务。要借鉴过去行之有效的教学支持服务途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法学网络网站,办出有特色的法学专业。结合法学课程特点,创办网络刊物、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模拟法庭、案例荟萃、法律前瞻等栏目,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学校还可以基于网络开展毕业设计写作远程指导,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自由性、开放性、灵活性优势特点,通过多种载体适时进行师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论文指导水平和效率。

5.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采用“判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模拟法庭”模式,改革传统的面授辅导模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剖析和技能训练。其中,判例分析法主要通过判例分析巩固学生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所式教学法和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相似,即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模拟法庭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向学生揭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清楚掌握解决法律纠纷的程序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竞争,学习分析处理实际案件以及出庭辩论的经验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建设。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学生逐年增加,而师资力量建设力度却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教师学术研究方向不能完全与指导领域对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论文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优势在于系统庞大,师资可以共享。基于此,学校应建立起系统内外结合,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库。与此同时,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要求,明确责任,以此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针对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管理论文指导师生比例和专业指导方向,从而确保论文指导质量。

7.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教学管理和督导部门应制定教学纲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进一步改进集中实践教学活动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和评定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来实现的,对不合要求的毕业设计不能放低要求使其过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开放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答辩,应本着方便学生学习和严格答辩的原则,创新答辩形式和过程方法,采取现场答辩、远程答辩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善答辩环节。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走向开放的未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罗辉.对县市电大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10).

[3]余乐.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陈永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

[5]丁新.构建全面多元化的远程教育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03(17).

[6]杨爱仙.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方式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08(4).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课程,强调素质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法学理论分析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实践应用培训的问题,从而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由于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学生不仅缺乏利用法律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毕业后也不能迅速的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质量不佳

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实习质量不能有效保证。法律实习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得以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因管理不佳、实习态度不端正、时间冲突等多种问题,导致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实习环节多流于形式,且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律实践课程偏少,教学质量不佳。法律实践课程不仅能为学生重现整个司法事务的流程,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当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中,法律实践课程的开设量偏少,只占据了总课程比重的10%左右,且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质量不佳。

二、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

1.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在原有的法律教学理念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念重点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改变原有的照本宣科的做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法律实践教学的认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实践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科创造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2.增加法律实践教学的比重

目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实习为主,以课题案例分析、法律诊所、专题辩论、课外模拟审判等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法律实习和其它实践课程的时间少,缺乏教学规范性且教学随意性大,学生实际参与度低等多种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通过不断提高法律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比重,使学生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与成长。一方面,建议将20%以上的总课时时间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时间,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形成能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法律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与测评体系,并在教学方法中注重于实用性与多样性,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法律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

3.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内容

法律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是多样化的,学校应当通过实习、毕业论文、模拟法庭、诊所式教育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以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链。

(1)加强实习管理。首先,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避开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其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否考虑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在学习情况不紧张的条件下,可允许学生申请进行实习。要求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每一学年,学生至少应当有15~20天左右的法律实习时间;而对于毕业实习,则要求实习时间应不低于3个月。

(2)加强毕业论文管理。首先,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与法律实践问题相挂钩,要求题目应来源于实践,素材来源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在论文中对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决;其次,要求实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师制度,即论文指导教师应当有两名,一位是作为实践中的带教老师,另一位则是学校中的专业教师,两位教师同时就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理论的实质及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指导,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研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教育。积极在法律教学中开展模拟法庭教育,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审判,并让每一名学生参加和担任具体的角色,使学生能详细了解整个司法事务的流程。在模拟法律的开设中,首先学校应鼓励教师大量开设模拟法庭教学,并将其作为实践教学测评的标准,还可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刑诉、民诉、刑法等),还应当硬性规定必须开设;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模拟法庭软硬件的建设,为开设模拟法庭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摄像等条件的配置,并制定好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制度。

(4)积极开展法律诊所教育。通过积极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能帮助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并处理真实案件。教师也可根据案件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与运用法律知识。法律诊所应当向全体学生开放,使所有学生得到锻炼与培训,并且通过这种与现实案件零距离接触的方式,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律师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努力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真实案例当中。本文从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着重就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与优化,以真正引导学生建立起实用、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并切实强化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迅速的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朝猛.中职教育中法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14(4).

[2]王崇敏,王琦.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实践理性;转向;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贾媛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桂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83-03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衡量学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科毕业论文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成果体现,某种意义上,更是大学教育理念与研究方法的一个缩影。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也开设了法学专业,且招生和师资逐年增长”。这些依托工科院校优势开设的法科专业既有其学科优势,亦有相对政法院校专业法学教育的局限。为真实描述这类综合性大学的法学教育状况,笔者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力例,对比抽取其与浙江大学法学院2009年至2010年本科毕业生的365篇法学毕业论文,对论文选题和论证方法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尽管由于取样范围的限制,样本覆盖率和抽样科学性未必尽如人意,本文也无意指向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而仅是以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隅为观察中心,透视类似电子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的现实面相,并由此尝试探索此类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定位和立场

英文中,“discipline”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词,其既有学科的含义,也有纪律、训练的意思。如果不是妄加猜测的话,学科本身就意味着是对参与者的一种智识性实践训练,而非仅仅是一种与知识相关的单项输出或接受。如同足球场上的实战训练,学科的话语实践同样需要正确的定位,于是,训练方向和目标便成为了这场学科训练研究的逻辑起点。苏力教授言:“法律是世俗的。”“法学必须关注和面向社会的世俗生活,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困惑、矛盾和冲突寻找切实的法律解决方案,确立基本原则,或为法律的决定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论证,”于是,在法律是“实用的理性,而非纯粹理性”(德国公法大师Fomthoff语)的这一立场下,法学教育的实践理性品质也由此确立。但在通往实践理性的训练途中,是走学术型之途还是循职业型之路的争论却从未停止。2009年法学教育年会暨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论坛上,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似乎意欲终结这一道路之争:“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应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即便那些以学术为主的法学院,毕业生也不会都从事学术活动,更多的将以职业为导向。”然而,对于刚刚达成的共识而言,一直以来被强势的“科学一技术理性”话语所宰制的法学教育显然还没从既有的“学术型”格局中走出。

事实上,法科学生的就业去向业已多元化,就业领域已经由原来传统的职业法律向经济、管理等其他领域延伸,甚至可以说非职业法律领域已经成为法科生就业的主导。在法科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①,类似电子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法学院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应当洞察和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而非局限于知识体系本身定位法学教育的方向。

法学研究中类型化的、注重原理的科学主义研究路径自然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法学并非纯粹理性的、思辨的学科,过多聚焦于对命题的研究、解说和论证,寄希望于具有强烈规范意义的原则或规则体系构建,难免陷入纯粹理性的窠臼。“社会科学的对象是现实的社会现象,这决定了仅以概念的纯粹理论思辨来构筑论文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从纯粹理性人手的论文写作更是似与法学教育的职业型道路有南辕北辙之嫌。当年轻学人的智识尚不足以应对“宏大的建构”时,当法学教授者按照自己的知识兴趣来“引导”学生的研究取向时,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景下,法律实践所需要的法律认识和判断便失去了生长的环境,论文写作中的“知识复制”无可避免。法律的实践性学问性格有可能就这样被散居各种孤岛的“知识小众”所掩埋,难以形成成熟的法学教育共同体。散漫化倾向的直接后果便是最终法学知识生产中“伪劣知识无序积累”,真正的优秀成果难以脱胎。

(二)质疑与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的交流就是一种知识的互惠、互补,任何时候人的大脑都不应当仅仅是知识的容器。在知识输入与产出的过程中,思考力是唯一的知识加工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学教育要摆脱教科书式的思维格式化,就不能仅停留于学科知识的浇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训练是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由此,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论探索当为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要义,而反思性的质疑能力则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前提。然而,在对365篇论文题目的逐一考察中,笔者没有发现一篇属于旗帜鲜明的“反思”类的文章,而“制度(立法)完善”类的选题却有146篇。数字的落差在反映法学论文写作的“绕大会堂现象”的同时,也暗示了质疑之声的缺失。

毋庸置疑,法律制度问题构成了法学研究的对象,无论是应用法学还是理论法学都必须以法律制度作为考察的出发点。然而,法学研究同时也当为具有独立逻辑的学术活动,而非政治和立法的附庸。脱离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来思考、观察或建构法律制度,过多引导学生“法律改革家”的“济世为怀”情节,代替立法者甚至政治家以解决制度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和归宿的研究取向,成为了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一大流弊。陈瑞华教授在《论法学研究方法》一书中,将此类以“改进立法、推进司法改革和促进某一个制度的改变作为研究目的和归宿”的法学研究范式冠以“对策法学”之名,并对之进行了弊端分析。笔者虽不完全同意其理论至上的学术使命观,但对于此类“对策法学”所滋生的“问题意识缺乏症”却有同感。“制度形成的逻辑,并不如同后来学者构建的那样是共时性的,而更多是历时性的。”对于缺乏时间沉淀的年轻学人而言,目光往往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立法或司法问题上,不及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发现真正的理论问题就匆忙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这样的成果实效性无疑令人怀疑,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状态也难以维系。

对于科学而言,“各种解释结论与学术观点都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是最终的权威解释。用波普尔的话说:“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测的:它们都是试探性的假说。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试探性的假说……我们

无法确定任何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因而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我们的理论不管目前多么成功,却未必完全真实,它只不过是真理的一种近似,为了找到更好的近似,我们除了对理论进行理性批判以外,别无其他选择。”法学亦无例外。作为年轻的法律学人,做好这种挑战权威的思想准备,当为治学必备的首要品质。法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并非一种独白的个别行为,而是需要对话与沟通,需要借鉴与批评,在与现有学说的对话和批评中进行学术研究与创新。正如麦金农在与德沃金的色情文艺之争辩中表达其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不同见解和平等权的理论修复,此类思想史的论争对于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如此的陌生。因为我们的教师与学生都已习惯了没有异说的教育,习惯了整齐划一的教科书式“通说”,并以之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在这样标准答案的思维引导下,作为最终知识产品的毕业论文缺乏反思与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尚不仅于此,真正的贻害在于它破坏了年轻人最可宝贵的禀赋一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没有创新,侈谈真理,更空言教育。

(三)知识与方法

法学方法论和法学知识形态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学不同知识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采用了不同的法学方法论。法学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法学知识传授,“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培养、训练一套法律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归结到底是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律方法的基础性训练。卢曼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方法总是和问题相伴而生的,我们要善于根据问题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盲目推崇某一种研究方法,唯其马首是瞻。“远行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只有对“道”领悟透彻,方可在“术”的具体问题上有所受益。问题决定了方法,方法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进程和结果。受传统思辨思维的影响,代表“法哲学”层面的逻辑演绎方法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备受推崇。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曾预言:“法律研究的未来会属于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工作者,而不属于只研究‘白纸黑字’的律师。”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开始自觉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法学问题。但对于法学教育而言,这种研究方法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重现。虽然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无法直接造就蜚声学界的理论大师,但倘若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真实的描述,便应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与规范性的研究相比,描述性的分析更能经受住时空的考验。更为重要的是,法学方法的转换可能给理论问题的讨论带来新的视角,而法律方法的恰当使用又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

(四)结论

上述数据和分析显示,以工科为主的专业性大学的法学专业教育目标虽当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路径依赖思维的使然,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依然明显,与知名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没有形成明显差异,缺乏深厚底蕴和品牌效应的特色培养。在应对“法学教育如何能面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的挑战时,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法学院的产品――毕业生和学术成果(论文)适应法律职业化的需要,为法律实践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法学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共生,更需要学科发展的路径指引。于是,当中国法学转向“司法定向的法学”时,作为法学知识生产的法学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必然的教育转向:一是经由纯粹理性转向实践理性的定位转向;二是教科书式的“通说”思维向质疑式的“异说”思维转向;三是由逻辑演绎向经验实证的方法转向。而转向的一个前提在于法学家职业共同体和职业法学家阶层的形成。因为只有法学知识共同体的形成,才能为法学教育的知识生产提供稳固的基础和结构,避免以“知识小众”的私人知识或兴趣偏好设定价值评判的标准。

社会分工决定了不同的法学院系可以各自依自身的资源来追求自己在法学教育上的比较优势。以工科为主的专业性大学在探索法学教育改革路径之时,首要的目光应当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劣,在有能力并准备着认识并纠正自身的弱点和缺点的同时,开拓正确的行走方向。

[参考文献]

[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杜,2007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案例评析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1]法学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毕业论文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学者曾经戏称本科毕业论文达到了“人神共怒”的地步。[2]

一、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急剧下降,抄袭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各高校法学专业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滑坡呢?

第一个原因是重视不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都欠缺认识。毕业论文通常被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而在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找工作,准备各类考试的黄金时期。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将毕业论文排在了次要地位。因为没有时间,学生就想方设法到网络上,找一篇或者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进行复制粘贴,往往是一两个晚上就写完了本科毕业论文。这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降,抄袭现象严重。而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对待抄袭的态度是似是而非的,这就更导致了抄袭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第二个原因,部分论文选题不尽合理。确定论文的选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教师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可以避免选题大而空,不切实际的弊端,但往往教师命题与学生的研究兴趣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种选题模式是学生自己命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契合学生的研究兴趣,但弊端在于学生命题往往大而空,缺乏一定的实践结合性。

第三个原因,学生的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满足于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这样就足以应付大学的应试教育。这样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没有分析知识的能力,又何来创新能力呢?

第四,毕业设计的形式单一。毕业论文作为其唯一的形式,存在诸多弊端。有些学生由于科研能力的不足或者对选题不感兴趣,导致其完成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泛,观点陈旧,只是他人观点的拼凑而已。

二、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

正是因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很多学者提出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环节的建议,但对此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诚然,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抹杀其存在的意义。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在于:

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会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一旦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上遇到问题就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我们的法学专业本科教育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查找法学文献的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要查找法学文献,收集资料,在综合分析各个学者的观点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如何查找法学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学生具备了查找文献的能力之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要撰写一篇法学学术论文也就知道从何下手了。

综上,毕业论文的意义与作用,并不仅仅及于论文撰写阶段。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所带来的收益是将惠及他们一生的。

三、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式选择与实施

既然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可取代,但又存在很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在毕业设计的模式上进行相应地变革。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像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将案例分析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另一种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

所以,笔者建议将学术论文和案例评析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两种选择模式。

(一)案例评析。要求学生根据真实案件的卷宗,撰写一份案例评析报告。具体操作如下:

1.案例来源: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通常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基于这样的时间按安排,可以倡导、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征得实习单位领导的同意下,复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介于有些学生的实习单位可能接触不到案件,也可以由教师在自己所办的案件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件,提供完整卷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选择的案例,需要具有争议性,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

2.撰写内容:学生必须根据案件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写出一份完整的案例评析报告,报告的内容具体可以包括:案情简介,双方的争议焦点包括证据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自己的认定观点。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基于出现的问题,其改进建议如下:

1.在论文选题方面:为了克服在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所存在的弊端,可以结合专业导师制来确定论文选题。[4]导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与督促。学生的毕业论文也由其进行指导。在选题环节,导师应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确定适合他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在确定研究方向上,可以参考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

2.在论文撰写方面:要避免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最主要的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导师应每周通过见面、电话或电邮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并对其在撰写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导师根据与学生的沟通情况,对其学习态度,论文撰写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列为毕业论文成绩。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应适应培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打破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毕业设计唯一模式的僵局,将案例评析作为法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模式之一,丰富毕业设计形式,以期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水平。

(本文为辽宁科技大学校级教改立项“优化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子项目“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洁.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究竟什么才是“人神共怒”论文之原罪.中国台州网,.

[3]西南财经法学院:再写假大空学究论文小心毕不了业..

[4]袁岳霞.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前伸性”问题的思考和对策.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10).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质疑,公安院校照样存在。其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原因,也有作为警察培养机构所独有的原因。综合而言,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思想上认识不足,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尴尬境地的理念原因从高等教育的规律来看,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内容与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缺少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但目前的现实中,很多高等院校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地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却视其为毕业前的程序环节,认为有论文就可以毕业了。这种理念有诸多外在表现,比如高校普遍缺乏统一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和报告课,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写作步骤、学术规范等都不甚明了。由于在理念上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结果导致毕业论文写作没有独立地位。这是导致学生敷衍的内在原因。(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落后,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困境的机制原因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妥当,往往与找工作、备考研究生的时间相冲突。公安院校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开始的两个月,这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阶段,也是备考研究生的关键阶段。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工作尚无着落的学生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这种安排在时间上也比较紧迫,让学生难以沉下心来对论文选题、实验和写作进行深入的探讨。2.遴选指导教师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很多公安院校在第七学期末,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给学生下发毕业论文题目库,不同专业题目后面附上相应的指导教师名单,比如刑事诉讼法专业的题目附上本校指导教师名单(比如10名教师),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专业方向以及指导教师,当出现一个或一类题目过于集中,或者指导教师过于集中时,班主任或辅导员予以协调。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弊端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不了解,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学术兴趣以及知识储备状况,学生也难以充分了解教师的学术专长与学术研究方法,这种遴选教师机制,不仅导致指导、沟通过程不顺畅,难以形成好的指导效果,而且,这种“一刀切”式的作法忽视了公安院校本科专业之间的特殊性,最终导致“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提升学术训练能力、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的初衷难以实现。3.论文题目库不合理。目前,大多高校往往由教师提供题目,然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整理,汇集成毕业论文题目库。这些题目的拟定或者因更新不及时而导致题目陈旧,不能做到关注法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或者过于宏大非本科学生所能驾驭。确定指导教师之后再更换题目,却往往面临程序上的限制。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多年,每每看到学生拿着“论审判公开原则”、“论刑事辩护权”等诸如此类大而无当的题目,就要求学生更换题目,但按照学校要求,更换题目需要提供正当理由,而且需要教研室主任审批,非指导教师所能直接决定。这时,为了减少麻烦,只得在题目上增加一个副标题来限定论述范围。确定指导教师的时间比较晚,再加上确定题目的被动性,以及指导老师数量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很多高校“程式化”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与学生都难以充分投入。(三)毕业论文写作经费不足,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困境的一个现实原因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经费一般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类型及毕业生人数以及院系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费预算,由财务处安排资金给各院系使用。经费使用范围一般包括:(1)教师的工作量酬金,即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劳务费用。(2)学生调研的交通补助费。(3)图书资料与实验材料以及论文与设计图纸打印所需的费用。(4)文献检索、专利查新、资料复印以及在外单位进行的各项测试、制样、加工等费用。据笔者考察国内多家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经费管理规定(办法),发现一般文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经费在350元左右;理工科毕业论文写作经费在450元左右。从实践来看,如果是应付式写作,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参考文献,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这些费用并不超越支出。但如果学生需要调研或者做相关实验,这些经费就捉襟见肘了。最终,这使得学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调研。公安院校也不例外,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俨然成为制约论文质量的瓶颈,尤其是理工科毕业论文。应当说,如果没有教师的课题经费做支撑,单靠学校目前的单项论文经费,很难产生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中国走向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集中表现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大的争论,主要有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保留本科毕业论文和改革本科毕业论文三种声音。“毕业论文取消论”始于2004年前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1〕该观点一出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取消毕业论文是因噎废食,从现实角度讲,取消本科论文带给学生的只是一时轻松,长期下来势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损害学校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是“唯就业率”指引下典型的错误教育发展观。同时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种考试所占据,在校期间的科研活动总体上比较缺乏,而论文使学生有了自我发挥的内容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有效整合,同时也是考察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对于学校,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源头入手,从自身找原因,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学生论文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改进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而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棒子打死。〔2〕该争论暂时止于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但2009年10月11日《成都商报》刊出的署名马天帅的一篇新闻稿《四川大学新闻系拟从明年起取消毕业论文》再度掀起了争论的高潮。该文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的一项有关毕业论文的“改革”,亦即“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以在报纸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该文一经在互联网上,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或主张放弃,或主张改良,或从教育制度或体制入手探究其原因,或从大学或学科实际出发来寻求对策,集中揭示了当下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实践来看,很多高校采取了中间路线———对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制度改良。比如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进行的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下文予以评介)。(二)教育部的态度教育部针对毕业论文的取消论给出了鲜明的回应,旗帜鲜明的确立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地位———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首先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强调指出,应从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学风建设、实践教学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来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列为确定本科教学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看来,虽然学界有不同声音,但教育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不能取消,而且还要加强。公安院校作为法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强化其地位与重要性。问题是,论文质量如何获得保障?如果没有系统的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论文的地位与作用也会成为没有根基的“水中月”。

三、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比较研究

在如何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教育部下发了相关文件,国内高校自身也进行了相关的制度完善与建设。(一)教育部的态度与相关文件教育部在强化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2年制定并于2013年实施《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根据该办法,惩治学术作假行为的举措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明确规定了作假行为的情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由他人、为他人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2.明确了指导教师、学位授予单位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职责。其中,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的职责是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3.明确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重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并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审查机制。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确定学术委员会或者其他负有相应职责的机构,必要时可以委托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认定。〔3〕4.明确了学位论文造假行为中所有有关人员的责任与相应的惩戒机制,包括学位申请人员、为他人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人员,指导教师、学生培养部门及负责人、学位授予单位。(二)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国内法学院校的相关制度建设在毕业论文写作制度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典型是,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出台、并在2010年毕业的大四学生中推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新方法,其中的变革集中在如下几方面:1.增加了三种毕业论文体裁。在新办法中,本科生毕业论文体裁变化明显,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除了保留原有的学术论文外,增加了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体裁。几种体裁都有具体要求,并列出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题、撰写和答辩时参考使用。比如,调研报告要求选题能反映一种或者若干种社会问题,能反映调研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客观问题,数据真实,资料翔实,多人合作的应明确具体分工和贡献。2.论文题目选择方面,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团队合作完成。根据新办法,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应一人一题,但如果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等确需团队合作方能完成的,可由多人进行共同研究,但每选题最多不超过3人,同时要求必须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分工和贡献。同时,学校鼓励结合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和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3.论文答辩具有灵活性。新办法不再要求论文都必须参加答辩,只有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才为必需:(1)论文成绩为优秀等级的;(2)多人合作完成的论文;(3)优秀等级以外其他等级的,学生申请成绩升级的;(4)学校要求各个学院应抽取一定比例的优秀等级以外其他等级的论文参加答辩,但具体比例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另外,针对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复制、粘贴的现象,新办法增设论文原创性检查制度,严处抄袭、剽窃不端行为。对发现抄袭、剽窃等行为的给予严肃处理:抄袭、剽窃不超过论文全文10%的,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答辩;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10%-20%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或延期一学期答辩的处理;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20%以上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答辩的处理。五是,新办法还强调了教师的指导职责,对不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的,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4〕(三)域外可以参考的经验一国高等法科教育的功能定位,深深根植于一国特有的法律文化之中,为社会基础、习惯传统、法律体系、法律意识所制约决定。〔5〕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在高等法学教育方面,我国与英美、大陆法系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毕业论文写作与设计的差异尤为明显,比如美国根本就没有我国学位教育视野下的法学本科,也就没有相应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了。〔6〕另外,无论英美还是大陆法系,高等法学教育职业导向非常明显,毕业论文并不是其必要要件,相反,研判法院判例,解决实务能力视为毕业的重要条件。〔7〕但这不意味着国外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可以借鉴,法学学科之外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有些还是值得思考的。虽然国外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我国学理界定下的毕业论文,但这不等于他们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学生的交流技能作为毕业条件之一,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习一系列与交流技能相关的课程,包括写作、修改和陈述实验报告、准备和主持研讨会、高年级的专业论文及独立研究项目,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则不予毕业。〔8〕另外,很多大学不仅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重视写作训练,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系统的体制与机制。有很多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学院专门设有“阅读和设计研究”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继而着手在课堂或学校实施小规模的调查,然后形成专业论文。〔9〕针对学术造假行为,制裁比较严厉。美国对学位论文的管理非常严格,因为关系到学校的名誉,导师会很慎重。一旦学生学位论文造假,学生会被“踢”出学校,而且其他学校也不会再接纳他。这样的记录,会被视为信用不良,很可能会影响今后找工作和发展。〔10〕还有,很多大学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设有经费保障,为那些希望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和渠道,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有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辟独立活动期,提供研究机会及经费,使之参与课题研究。〔11〕

四、公安院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完善建议

(一)理念方面,公安院校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重要意义,更要结合公安院校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其价值。我国公安教育起步晚,国家有关部门对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少。比较明确的表述是1999年公安部贾春旺部长在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结束时讲话指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公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公安专门人才。很多公安院校根据中央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本校的培养目标。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警察。申言之,从专业角度讲,公安院校应当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实战部门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相应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应当围绕该目标展开。(二)论文的写作或设计形式要多元化,题目设计更加科学,写作模式要更加合理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本科生要重点培养实战能力。以此为出发点,论文的写作或设计方式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在传统写作方式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比如公安情报学系学生可以采用毕业设计的方式,设计情报收集的应用模型或者模块;法律系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挑选近期出现的典型案例,从专业角度予以解析并提出相关的制度建议;侦查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比如对犯罪侦查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当然,学校对几种体裁都要给出具体要求,并列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题、撰写和答辩时参考使用。比如案例分析的要求:选择案例的代表性,要反映一种或者若干种现实法律问题;解析所适用的法律原理与法律规范的适当性,不能牵强附会的歪曲解释,更不能张冠李戴的错误解释;案例来源的完整性与权威性,不得虚构、编造案例,最好选择已经生效的完整案例;案例分析的结论对公安实务部门的指导意义,要增强公安实战能力,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得出一些无关公安实务、不痛不痒的结论。即使有些专业比较特殊,比如国际警务合作专业的学生仍然适用传统的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其论文的题目设计也应进一步科学化,比如设立“动态、开放的论文题库”,以学术的前沿性、实用性为标准,以公安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价值导向,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向相关教研室征集各本学科论文题目,并及时更新,删除一些与公安实务关系不大的题目。学生好初选择步题目后与指导教师商酌确定最终的题目。学校也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科研创新课题和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论文多元化的架构,要求论文写作或设计的模式也应有所变迁。最为现实的做法是,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地与学生实习相结合,打造出毕业论文的“实习报告延伸模式”。如今,公安院校几乎都要求学生到公安实务部门实习一学期或一学年,实习完毕也都要求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论文与实习报告相结合,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深化,具体而言,学生在实习之前,确定一位指导教师来指导协助题目的设定,考虑到学生实现单位、实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先让学生在专业岗位上予以了解、熟悉,二个月过后最终确定题目,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实习报告题纲。实习完毕,在实习报告的基础上拓展成毕业论文。这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果,而且可以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仅有实战基础,而且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三)完善论文指导机制,构建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能够提高指导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论文经费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试点始于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学改革,随后逐渐在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中试行,个别地方普通院校也开始着意效仿。〔12〕但本科生的导师如何指导论文写作,目前讨论比较少,笔者认为相关制度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是导师的遴选机制。导师的遴选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学校公布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师德表现;同时公布学生的品行、学业基础与兴趣,双方充分了解是选择的基础。另外,为了节省资源,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考虑合一。还有,在遴选的时机方面,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学基础学习,应当把法学的主干科目学习结束的情况下,比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然后选择导师,否则具有盲目性,因此在大学三年级开始选择比较适宜。二是导师的指导职责。为了使导师有效的完成论文指导的职责,学校要建立导师的任职条件、相关权利义务等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指导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的研究兴趣以及选择论文题目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谚语在大学生时代仍然适用。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如果对刑事诉讼程序根本“不感冒”,何谈掌握好程序法理、程序法规范?更遑论理解其中精湛的程序规则了,日后的敬岗爱业更是纸上谈兵。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与兴趣,这需要导师的引导与培养。导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经典著述、经典案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及观摩法庭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动力。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本科生的知识积淀与未来工作为主要参考标准,题目要具体而精当,要注重实战性与执法能力的培养,理论性不能太强,比如“取保候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等等。二是,要切合公安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走向。毕竟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学位论文,更是一种学术成果,对很多本科生而言,也许这是一生唯一的或最为重要的一篇学术论文,因此选题要体现时代性。如果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为公安法制建设贡献智识力量。3.导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法学文献。一般情况下,本科生对于一些经典的法学书籍、国内外权威法学期刊与报纸不是很了解,导师要给学生进行评介,比如《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公安报》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同时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平台,比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等。4.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实践中,经常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规范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或者虽然知道但却不知如何具体运用,比如论文的规范格式(目录、摘要、关键词等)、字体、注释、引证等。导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这是一项专门供著者和编辑编撰文后参考文献使用的最新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是撰写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对于一篇完整的论著,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术规范的正确运用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术素养、知识储备、也是学术作风严谨的体现,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遵循和论文撰写的技巧。〔1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可以破解论文质量低迷的现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论文经费不足的压力。因为导师往往也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省部级、校级课题,让本科生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减轻一些重复性的、水平相对较低的研究工作或准备工作,因而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参与课题可以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也是论文经费的保障途径之一。(四)建立完善、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与机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应当构建动态的、立体的论文质量评价机制,而不是简单地依靠事后的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来制约。相关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论文指导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涉及到的责任主体不限于指导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学校及其负责人。因此,所有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学校应当通过规范予以明确。公安院校可以根据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制定出更加详细可行的操作细则。其次,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由结果审查变为过程要素审查。传统上,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往往是成品的评价,为了提高质量,应当为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予以评价,加强阶段性检查。同时,教师应细化论文评价标准,制定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对选题的理解程度、文献综述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证的力度与清晰度、结论的科学性、文字表达、论文规范、是否存在抄袭等方面的评价标准。〔14〕最后,在构建质量管理机制时,应当考虑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尊重其学科专业的规律。公安院校设置的专业实战性强,与警务执法密切相关。由此,专业之间的特点区分比较明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特色专业为例:治安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公安部门从事治安决策与管理实务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则致力于培养以工科为主,法学与工学相结合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专业特点不同,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应当结合该类专业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标准,唯此,才是科学的管理机制。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法学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因为如此,英美法系国家在法学教学过程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归纳逻辑思维方式的运用。而概念法学模式下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则是演绎逻辑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构建,在社会实践中才有机会锻炼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结果只能导致我们的法学教学成为从理论道理论、从课本到课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英美法系国家乃是判例法国家,法官推动了其法律的发展,素有“法官造法”之说,十分注重对案例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而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传统历史悠久,法官着意于对已有法律的适用,对法律的理解,因而离不开对整个法学理论知识的体系构建,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且英美法系国家乃对抗制国家,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除了要应付繁琐的诉讼程序之外,也要查阅大量案例,着力论证其诉讼主张的正当性基础,大陆法系国家乃是纠问制诉讼体制,法官的作用凸显,律师却并不如英美法系国家那般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法官基本都来源于律师队伍,法学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律师思维,而我国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官思维。因而,法学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的便是我们的教学思维方式,注重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运用,在培养学生法官思维的同时,注重对其律师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法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主体的二元化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不再是法学教学课堂上的唯一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课堂教学被动的承受者。二者更多的是能够产生互动,相互促进。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博古通今,引经据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讲解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力求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以调动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积极性。这对教师的讲课技巧、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允许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指出教师讲授知识的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更甚者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事先预习所学内容,在课堂上讲给其它同学听,再由大家提出问题,教师加以补充。这样就可以改变传统法学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改变。传统法学教学仅仅依靠黑板和粉笔,如今,基本每所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教室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制定PPT,通过网络,给学生带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手段使我们对某些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前沿理论的把握更加及时准确。

(三)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引入

1.案例分析法的引进。此种方法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古来有之,在罗马法时期,法学教学一般从解答个案开始,但是十分注重进行演绎推理,为了使讲解通俗易懂,因而会在讲解过程中兼顾一些案例。我国的法学教学中也经常运用这一手段。但是我们不能称之为案例分析法,我们在授课中使用的案例是非常随意的,信手拈来,仅仅是出于讲解的便利。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深刻领悟其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师仅仅起一种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搜寻精典案例,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讲授中引用的案例也需要具有代表性,如果组织课堂案例讨论,则更需要经过加工整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学生在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要限定固定的答案与模式,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与点评。

2.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引进。在英美法系国家,模拟法庭分为两种形式:模拟法庭与辩论技巧。而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均称为模拟法庭。在我国模拟法庭教学一般来讲,是教师选取典型案例,有学生担任诉讼中的不同角色,类似于法律舞台剧,每一个步骤均按法定程序演绎,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基本都设有模拟法庭,但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选取案例不够典型,教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学生过于拘泥书本,与法学实践仍相去甚远。因此,我们虽然引进了这种教学方式,但与我们的预期仍存在很大差距,仍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3.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引入。法律诊所式教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各法学院的一种教学方式,2000年开始引入我国。该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处于“准律师”的位置,像律师一样思考问题。其教学目标就“通过法律实践学习律师的执业机能”,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因而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也对此种教学方式青睐有加,将其视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制胜法宝,因此一时间各大院校纷纷效仿,建立法律诊所,理论上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探讨。但事实却差强人意。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②且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小班制教学(至多不超过20人),并且需要具备比较充裕的时间,需要雄厚的资金,对教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学生规模庞大,一个班级动辄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大学四年的时间已被理论教学排满,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更不用说我国很多院校根本没有资金积累,教师本身亦缺乏实践经验了。因此,法律诊所教学方式的引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源即在于这种移植是典型的“得形忘义”。因而,笔者认为,此种教学方式虽是弥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必须将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中国式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则是我们今后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向。

法学教学毕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写作改革

近年来,社会上很多人呼吁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因为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涉嫌抄袭,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是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虽然国家和各大院校出台了各种规定和措施,禁止论文剽窃行为,然而这种风气却屡禁不止。学生为了规避抄袭率,很多学生只能将所抄袭的内容变换一种说法,有人戏称这是从汉语到汉语的翻译。此种说法寓意颇深,揭示了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悲哀现状。的确,让一个本科生完成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高质量论文,确实有强人所难之嫌。而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也并非明智之举。设置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也并非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其更为重要的目标应是学习如何写论文,即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本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尽量规范化。从学生选题,到论文资料的搜集,再到论文提纲的审定,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不断启发学生,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使毕业论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毕业实习改革

法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参与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唯一的设置。然而我国的本科毕业实习却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根本就不注重毕业实习,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找工作、参加各类考试,基本与放假没有什么区别,而学校基于就业率的考量,对于学生的这种情形也基本开“绿灯”,使得毕业实习形同虚设。笔者认为将毕业实习与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式教学相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就我国本科教育的时间而言,一般将毕业实习设置为一学期为宜。同时将学生按照将来就业意愿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去实习,各组设置一名教师,由教师从旁协助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使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得到真正锻炼。总之,法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在确定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目标的前提下,转变法学教学思维,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改革法学教学考核方式,规范毕业论文写作,重视毕业实习,是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改革能够在新的挑战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法律人才。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专业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外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通过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扩展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使学生在外文资料查阅、阅读和翻译,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二、毕业论文题目的确定

(一) 方式:

1、由教研室安排教师做“怎样写毕业论文的报告”,详细介绍撰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初步确定论文的方向。

3、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供论文选题,在教研室汇总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题参考。

4、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按学院所提供各专业论文参考选题确定题目,也可自选题目,必须报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开题。原则上学生不得跨专业选题。

(二) 范围

英美语言文学、文化、语言学(语法、词法、修辞、语义、文体等)、翻译、国际商贸、国际商务、旅游、外语教学法等。

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长度不少于3,000英文单词。

2、论文结构包括:

1) 标题 (title)

2) 作者署名 (name of the author and tutor)

3) 摘要 (abstract)(150—200词,中英文均要)

4) 关键词 (key words)(中英文均要)

5) 正文 (body)

6)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3、摘要(Abstract)通常为一个段落,长度不超过300个单词。

Abstract通常要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your topic in the academic field?

(2)What research topic is the paper to focus on?

(3)What method or material do you use to support your main point of view?

(4)What conclusion will you draw?

(5)What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4、关键词(Keywords)3至5个。除专有名词外,其他词不用大写,词与词之

间以分号隔开。

关键词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常出现在标题与摘要中,多为名词,如用investigation 而不用investigate。

5、引言(Introduction)

6、在引言(Introduction)与结语(Conclusion)之间的正文部分应分若干章节。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如有注释,应为尾注。注释应编号,并置于参考文献之前。

8、参考文献数目不得少于5篇。排列采用以下格式:

1)参考期刊排列顺序为: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

2)参考专著排列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9、论文为Word形式打印稿,纸型为A4,单倍行距,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中文用宋体。

10、字号要求:大标题为3号字加黑,小标题为4号字加黑,正文、注释与

参考文献为5号字。

11、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自觉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虚心接受教师指导。

12、按要求打印装订并上交。装订顺序为:

1)毕业论文封面

2)扉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毕业论文指导书

4)目录

5)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6)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7)正文

8)致谢

9)参考文献

13、进度安排:

1、确定选题 第 1 周 ( 09年 2月 22日前)

2、论文提纲 第 2 周 ( 09年 3月 1日前)

3、完成初稿 第3-5周 ( 09年 3月 22日前)

4、完成定稿 第 6 周 ( 09年 3月 29日前)

5、上交论文 第7周 ( 09年 4月 5日前)

14、注意:

1、目录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用1.5倍行距,4号宋体。

2、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各占一页,按一级标题标示。

四、上交要求

学生按任务书上规定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交辅导员处,辅导员汇总后上交学院。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样文如下

目 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1 引言 2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3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3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3

2.1.2 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4

2.2 企业文化 4

2.3 认识企业文化 5

2.4 企业文化的功能 6

3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1 组织创新的内容 7

3.2 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7

3.2.1 影响组织结构创新 7

3.2.2 影响组织流程创新 8

3.2.3 组织制度创新 8

4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入发展, 众多企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根本,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文中首先给出了企业和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其次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和主要功能,最后揭示了组织创新的内容,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组织流程、组织制度等三方面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企业文化与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文化;企业文化;组织创新

Abstract(用Time New Roman 字体)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arrival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ges,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business enterprise reform, numerous business enterprises carri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brave to the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ople know tha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a gradually successfully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s a root that affect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management accomplishment, the corporate culture comes to a decision the competition position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his tex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Give first in the text definition and its contents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culture, put forward contents and main funct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 the next in order, announced to public the creative contents of organization finally, discus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o organize the creative influence to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organize process, organize system wait third.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innovation affects mutually, promoting mutually, common to the development creation influence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Key Words: culture,corporate culture,System innovation

1 引言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的影响,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企业文化。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重视企业文化的影响,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1 文化和企业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经济组织实体的企业,为了实现其以行政组织手段替代市场交易来协调生产的功能,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态。

一般地说,企业组织形态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一是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其二是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

2.1.1 企业组织的法律形态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法律形态,这就是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种界定的依据是法律认可的企业产权制度,感情。。。。。。

(以下略)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一个最响亮的词语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动力,而企业文化又与创新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企业若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与创新思想相融合,发展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使企业文化与创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致谢

本论文得以完成,首先应该感谢。。。老师。正是她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为我修改论文,我才能顺利完成我的双学位论文。

作为中州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我更要感谢管理工程系给了我能够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的机会。在两年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们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老师们的影响却是我终生收益不尽的。在此对我的老师们深表感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在我的成长、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大学阶段同时学习到工科、管理两个学科的知识,是我一生的荣幸与财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师长。

参考文献

[1] 罗仲伟.托起辉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2] 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

[3] 威廉•道芬内斯,科林•L•普赖斯.21世纪CEO的经营历理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4] 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 艾伦•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 埃尔文格•罗赫拉.企业组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7] 窦立夫.论组织效率变革策略 (科学学研究),1995(2)

[8] 连燕华.企业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1992(2)

[9] 梁镇,赵国杰.企业管理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10] 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3)

[11] P F•德鲁克.创新与组织.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12)

[12] 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 颜光桐,刘正周等.企业再造.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4] 周振华. 企业改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 张德,刘冀生.中国企业文化-现在与未来.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

[16] E•海能.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

上一篇:法律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律案例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