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08:45:52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学院大学部开展了纳新工作,这次的纳新有很多的大一新生报名,通过初试和复试,选出了九位相对优秀的干事,为大学部吸收了新鲜的血液,更有利于大学部的发展。而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融入了体育部这个大家庭。紧接着,我们体育部各方面的工作就逐渐展开了……

不久后,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挑战”——“新生杯”篮球赛。我们负责去各班宣传和发报名表。作为大一新生,初来乍到的,这的确是一个挑战。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宣传。总算,第一份工作做了下来。虽然最后我们学院的球队都没有出线,但是毕竟,大家都争取过,都拼过,而且我们也学到了很多,这就够了。

“新生杯”篮球赛结束后,就要准备运动会的事儿了。同样,这也需要我们去宣传报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就不再那么拘谨了。因为学院报名的人数很多,但运动会限定的名额又有限,所以我们又开展了运动员的选拔工作。之后就是忙着运动员陪练的事儿了。运动会的时候,每个学院在运动会入场时都需要一个方阵,而我又是方阵的一员,所以,每天还必须抽出两个小时去训练方阵。期间,我还参加了定向比赛。在这同时,又进行了“新生杯”排球赛,从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到比赛,又是一段忙碌的时间。而我又是男子排球队的领队,要安排和通知队员训练,而且每场比赛都必须到场。有时候实在抽不了身,就只能请同学帮忙。在这方面,我们体育部的柳静同学帮了很大的忙,我真的非常感谢她。更加令人激动的是,虽然困难重重,不过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新生杯”排球赛的冠军,我为我们的运动员骄傲。

而后,期待已久的大学第一次运动会来了。因为我们平时方阵训练的很多,所以我们学院进场的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开幕式后,我们就忙着陪运动员去检录,让他们能及时的到达比赛场地参加比赛,为学院,同时也为自己争取荣誉。经过这次运动会,我看到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公管,哪里有我们的运动员,哪里就有我们公管的呐喊声。最后,我们取得了女子组第四名的好成绩。不过,这次运动会也让我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点慌乱。不过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下次我们一定会准备的更加充分,进展也将更加顺利。

运动会后,为增进各部门间的联系,我们与生活部进行了联谊活动,在我们享受快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部门间的友谊,也为以后各部门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然后,我们就着手组织“公管杯”的各项赛事和“女生杯”篮球赛了。我负责的是“女生杯”篮球赛。同时兼任“女生杯”篮球赛啦啦队队长以及做好必要的后勤工作。在开展公“公管杯”各项赛事时,我也有到场帮忙,担任裁判的工作。但是,由于甲流的原因,“公管杯”篮球赛不得不推迟到下学期。

至此,学生会的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总的来说,这一学期里,体育部的工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进展的也比较顺利,不过不足之处我们还是要加以改进。比如我们在各项活动和赛事的宣传方面还可以更加到位,各部门间的联系可以更加紧密,在各方面人手的安排以及活动的前期工作上面可以更加的充分。我们也意识到,即使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高素质的部门还有一定的差距,毕竟,体育部成员工作经验都还不够丰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一定能取的更大的进步。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体育部大体的工作也就这么多,虽不战果累累但却也有一定的成绩,不惊天动地却也实实在在,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做得更好,将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我也将一如既往的保持这份热情,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最后,我想说,我在体育部过的很愉快。

体育部:xx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主席团半期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自**系第六届团总支学生会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广大同学们的鼎立协助下,我系学生会紧紧围绕服务校园,实现自我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大学,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经过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到现在为止整体上完成了学期初定的工作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这半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期因为甲型H1N1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导致我们的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受到相应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系团总支学生会就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学生会内部素质,强化内部管理”为主要工作方向。

学风建设方大学:

为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学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系开展了新生学生手册知识竞赛,安全用电抽查等相关活动,让同学了解进入学校应该注意学校规章制度,自觉的管理约束自己,同时我系制定班级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标准,统一本系各班班规,从根本上强化班级管理,加大了班级的纪律认识性,凝聚了班级力量,为以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即将在校园出版大学服务中心的“IT之声”将为我系专业知识水平展示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系。

校园文化方面:

体育部积极筹备的新学期男篮联赛为我系校园文化活动拉开了序幕,在开展活动中大学部认真务实的工作,合理的安排工作任务,为参赛的各队伍提供可靠有序的比赛流程,让本次男篮联赛增进了各班学生间的友谊与交流,构造了一个新老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新生演讲比赛让大一各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展现自我风采,相信自我能力的活动中来,在比赛中让大一新生锻炼了自我演讲能力,促进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

内部建设方面:

在新一届学生会成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各位学生会干部及成员熟悉部门职能,清楚自己部门的大体工作方向与工作任务,对此各部门针对部门情况开展了切实有效的交流活动,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学习与指导,团结部门内部力量,团结一心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针对学生会干部的工作情况,我系还组织了“团干培训大会”“主持人培训大会”以及后期的“学生干部青马班” 等系列素质培训活动,为学生干部工作素质的提高,工作方式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我系学生会干部从本质上不断的完善自己。

由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短暂,工作经验的缺乏,我们也深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比如:

一、学生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衔接还不到位,致使学生会的一些活动中,组织工作不能完全到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相应部门举办活动时,不注重活动的宣传力度,总是在悄无声息的把活动弄完,以至于一些优秀的活动不能得到及时的宣传。

三、部门在开展活动时还是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是在被动中开展本部门的工作,以至于开展的一些活动没有新鲜感,不具创新力

对于以上的工作出现的不足与缺点,我们将认真反省,从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式,力争在教训中走向成熟。

新一届的学生会还在摸索中进步,如何在日益走向开放的校园中发挥基层学生会的作用,为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开拓出一个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将会不断的努力与探索,扬长避短,使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稳步前进,逐步走向完善,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的工作,认真务实,一定会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系团总支学生会主席团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研究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以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对比来看,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体育场所、器材以及人才等资源,而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2006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促进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一、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

笔者通过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中央财经大学部分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整理座谈和调查结果,可以概括出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参与意识淡。学校的理论与技能学习与实践脱节,多数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自己的事情,注重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的人数较少。二是参与人数少。大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社区体育服务,甚至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脑海中没有社区体育服务这样的概念。三是参与时间短。即使是参与过社区体育服务的学生,其参与的时间也是非常短,大多情况是受社区邀请,在一些活动参与服务,活动结束,服务结束,没有形成常态化。四是场所不固定。社区体育场所、设备等相对高校比较落后,多数是借助较大的广场和空地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运动和游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五是形式较单一。由于场所、设备以及人们的体育技能相对简单落后,导致了高校体育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形式较为单一,多是一些便于开展的群体性体育项目,如广播体操、太极拳等。总之,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并不乐观,这里面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区体育发展程度的制约。

二、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因素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是体育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较少,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较小。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往往更注重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而且多是以教学实习为主,很少安排社区体育服务,学生在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薄弱点,不能及时的跟进指导,导致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二是缺少联系渠道。主要是没有相关组织负责学校和社区的沟通。即使是学校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往往很少提供相应的平台,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单位的盖章、证明,而学校对此也不予追究,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检验。即使是学生本身愿意参与社区体育的服务,也不指导如何参与。

三是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是自身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等等。参与社区服务需要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如果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讲解口才和示范指导能力,没有很好的心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自信心。况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服务社会意识的教育,导致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淡薄,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因素之一。

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服务的对策举措

一是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的以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锤炼以及指导示范能力的锻炼,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起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学分比重,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设置方案,并对服务的课程内容、时间、课时做出具体的规定,专业实践可以采用多层次、分散与集中、多时段的形式进行,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进而使体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以后更能为社会所用。

三是成立相关的对接机构。作为学校和社区联系的重要组织、协调机构,承接学生服务锻炼诉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加强学生和社区服务的沟通,负责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搭建较好的平台组织。

四是制度化推进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目的是为了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有章可循,确保顺利进行。这种规章制度是及时的总结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好的做法以及经验教训,其规章制度内容应该包括社区和高校各自的义务与权力以及责任,由高校有关部门和社区共同研究决定,从而确保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理念的更新,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越来越浓厚,特别需要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较好的服务。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都是“双赢”。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国时期;湖北;大学学术期刊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的建立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院校自身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在不断转型的大学校园里,知识分子探讨学术的风气却日趋活跃。为了传播文化科学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或利用大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或组织学术团体、学会,或者就栖身于大学专门的出版部门创办学术期刊,使得民国时期的大学期刊出版呈现繁荣的局面。而湖北作为全国的学术重地,在我国科学、教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术期刊领域也有骄人的成就。在民国时期,湖北地区创办的期刊大约为113种,特别是20-30年代,学术期刊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办刊规模上均有较大的发展,为引领学术前沿、传播学术思想、弘扬学术精神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大学学术期刊的兴衰演变,对了解湖北近代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发展过程,进而了解我国现代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民国时期湖北地区的大学学术期刊加以梳理,并探讨其出版特点和意义,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本文所梳理的大学学术期刊是从广义上界定的学术期刊,因为首先,在民国时期的“报”和“刊”的名称界线区分不是很明显,除开一些大学学报,有的刊物虽然名为“报”,实际上从现代期刊的定义上来说属于“刊”的范畴,因此这些刊物在本文收录之列;其次,本文收录的学术期刊也包括民国时期湖北各个大学的学生社团期刊譬如同乡会会刊等综合性刊物,因为这些刊物不仅是同学同乡相互联络的纽带,而且刊物旨在研究学术、探求真理,也为学者交流知识提供了平台;最后,本文在统计和描述民国时期湖北大学学术期刊情况时,将最初创刊地点不在湖北,但由于大学的迁移,刊物随之短期或长期迁移到武汉的一些学术期刊一并纳入,但对于办刊者属于湖北地区大学,而在战乱大学西迁过程中创办的期刊,却不在本文收录之列。

本文在统计晚清民国时期湖北地区大学学术期刊创刊数量情况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中文期刊大词典》、《湖北省志・新闻出版》、《武汉市志・文化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武汉大学校史》、《中国近代报刊名录》、《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中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发展史》等著作,以及朱娅芊著《作为教会大学的华中大学出版活动研究》、王睿等著《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起源与发展的特点》、胡莺著《民国时期湖北美术教育初探》、赵鸿云著《近代湖北国医专科学校简况》等学术论文。如无特别说明,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以上资料。

一、晚清湖北地区高等学府学术期刊的初创时期(1901-1911年)

晚清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旧式教育制度弱点已经暴露无遗,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科举、办学堂,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由此产生。在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下,张之洞首先于1893年在武昌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1898年创办湖北农务学堂,标志着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开始。这些高等学堂主要为社会培养一些翻译人才,提供学习外语和掌握农业科学知识的场所。此后直到1911年,湖北总共设有高等学堂16所,它们分别为公立湖北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两湖文高等学堂、两湖武高等学堂、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存古学堂、法政学堂、两湖优级师范理化学堂、两湖优级师范博物学堂、两湖矿业学堂、铁路学堂;私立湖北法政学堂、私立江汉法政学堂;以及教会创办的私立文华大学、博文书院大学部和博学书院大学部。

这一时期教会学校的创办,虽然是帝国主义为其以华治华的目的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工具,但他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教,办学校、医院、杂志,客观上却带来了西方的一些文化科学知识,给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87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昙华林设立文华书院,学生仅5人。1903年设神学院。1909年文华书院改为文华大学,学生约400人。文华学院便是解放前私立华中大学的前身,即解放后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

近代官办高等学堂和教会学校的创办,拉开了湖北地区高等学府学术期刊的序幕。在湖北地区最早的四种高等学府学术期刊,应该算是由湖北武昌农务学堂创办的《农学报》《蚕学月报》;文华书院圣公会驻武汉辖教区主教创办的教育刊物《文华学界》和该校创办的《文华温故集》。《农学报》创刊于1901年1月,半月刊,是我国出版较早的农学刊物。它比我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农学》仅晚了4年,也是全国高校最早的农学综合性刊物。《蚕学月报》1904年间创刊,武昌农务学堂印行,赵叔彝主编。《文华学界》创刊于1905年,1911年停刊,季刊。内容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宗旨,以中外教育为主,介绍新事新理为辅,间附图画。《文华温故集》也于1905年创刊,但直到1920年才停刊,为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学术、观摩知识、阐扬新思潮为其使命,刊登教育论著、参观杂记、名人传略等文章。

虽然从晚清近代高等教育开始直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在整个湖北地区高等学府学术期刊只有这四种,数量较少,但它们起步较早,以研究交流学术为主,学术性稍强且内容丰富、广泛,有明确的编辑宗旨和齐全的栏目设置,在近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湖北地区早期的高等学府办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高等学校学术期刊的萌芽中,有着首创之功。

二、民国湖北地区高等学校学术期刊发展时期(1912-1925年)

1912-1925年,是中国历史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猛烈地震撼了我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旧的教育体系和方法毕竟受到了一次革命潮流的冲击,科学和民主之风已经开始吹拂大地。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强烈呼声中,新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地区除教会学堂续办外,其他学堂皆停。1912年,官立法政学堂首先复办,此后私立中华学校、江汉大学陆续兴办。到1925年,湖北地区有高等学校18所。分别是国立武昌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汉口明德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私立华中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武昌美术专门学校、私立湖北佛学院、湖北省立中医专修学校、湖北省立财政专门学校、湖北省立邮电专门学校、军政部汉阳兵工专门学校、私立湖北法政大学、私立中法大学、私立武昌法政专门学校、私立武昌中医专门学校。这些高等院校的建立,聚集了一批专门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学术研究气氛活跃,在客观上为湖北地区的大学学术期刊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创刊数量

在这一时期,湖北地区诞生的大学学术刊物总共有39种期刊,创刊地点基本都在武汉。其中有私立中华大学的《中华周刊》(1912年)、《光华学报》(1915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史杂志》(1913年)、《楚学杂志》(1913年)、《博物学会杂志》(1913年)等等。历年创刊学术期刊数量列表1如下。通过表中数据可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湖北地区大学学术期刊在1920年掀起一次办刊高潮,此后呈现渐进上升的趋势。

(二)办刊形式

办刊形式亦即从办刊主体角度而言。由现有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由大学创办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由大学校方以学校相应出版机构创办的学报或者其他学术刊物,总数有11种。比如《光华学报》是武昌中华大学学报,该校建于1912年,校长陈时鼓吹新学,提倡学术研究,于1915年5月创办该刊,以“传播新文化、研究学术、导扬国光”为宗旨。专门刊登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著作,评介有关学术论文。先由李树仁任编辑,后由恽代英接替,刊物面貌一新,把该刊办成不仅研究学术,而且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园地;一类是专业学会创办的专业性会刊,总数是12种。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楚学会创办的《楚学杂志》,以“砥砺学问、发皇教育、改良社会、促进共和”为宗旨,曾刊登《楚学思想之变迁于民族上之影响》、《物价腾贵论》和《中华美术学会简章》等文章。栏目有撰述、译述、纪载等;还有一类是大学里的教授、学生组织的社团或同人群体创办的学术刊物,此类刊物较前两种稍多,有16种。比如创刊于1922年的《洞庭波》是武昌大学湖南学友会会刊,一种综合性社科刊物。旨在研究学术、探求真理、交流知识。内容包括文学评论、文艺理论、文艺作品等。

(三)办刊特点

这一时期,湖北地区的高等院校创办的很多学术期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编辑宗旨多强调改良旧社会、提倡新思潮、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己任,重视学术性。由于它们主题明确、特点突出,且能将学术研究与“爱国”、“救国”这一时代命题紧密结合,促使学术期刊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服务的本质含义得到升华。2.由于期刊必须依附于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会、学术研究机构或管理机构,因此,在当时来说,很多期刊刊登内容比较庞杂,在同一刊物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兼并刊载,属于一种粗线条的、综合性的信息载体。比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国学扈林》(1920年)和已经改名为武昌高等师范大学创办的《文史地杂志》(1923年),前者由武昌高师国文历史地理学会创编,主要内容涵盖论说、实验、报告、译著、杂纂等。后者由武昌师大文史地学会主编,刊登有关文学、历史、经济和地理方面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3.出版刊期有半年刊、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和不定期,刊期种类繁多,但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大多数刊物都只维持1年时间便停刊,有的甚至仅出1期即行夭折,显示出当时期刊的传播效力较弱的问题。4.对来稿文体大多“不拘文言白话”;标点不作统一规定;编排格式横排、竖排兼有。5.主办单位明确,编辑机构建全,编辑出版人员分工明确。6.大都有固定印刷厂,因此多在本校编辑、出版、印刷,但发行方式不一。比如中华大学1919年创刊的《社会新声》由该校书报经理部发行;1925年创刊的《中华青年》由该校学生会出版股发行;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25年创办的《商业研究季刊》,由该校成立的出版部自己发行。

三、民国湖北地区大学学术期刊鼎盛时期(1926-1937年)

1926-1937年,是统治开始建立的时期。这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由规范而定型,趋于成熟。1926年,教育部确定武昌为全国七大学区之一,湖北为全国六大高师学区之一。本年冬,北伐军会师武汉,武汉国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改组合并公立学校,将国立武昌大学、商科大学及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华大学大学部及专门部合并改组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冬,中山大学停办。直到1937年底,1938年武汉沦陷、很多高校西迁办学前,湖北地区的高等学校有11所。它们分别是国立武汉大学、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私立华中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私立汉口博医卫生技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私立湖北国医专科学校、私立华中协和神学院、私立湖北佛学院。这一历史时期,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全国大兴杂志的背景下,湖北的高等院校学术期刊也蓬勃发展,一度达到鼎盛阶段。

(一)创刊数量

这一时期,湖北地区高等院校创办的学术期刊主要有:国立武汉大学的《理科季刊》(1930年)、《文哲季刊》(1930年)、《社会科学季刊》(1930年)、《珞珈月刊》(1933年)、《历史学报》(1936年),私立中华大学的《中华季刊》(1930年)、《华中生物学刊》(1934年)、《华声》(1936年)等等,期刊总数为47种。通过表2中每年的创刊数量,可明显看出,这十年期间以平均每年4,7种期刊的创刊速度在增加,相比表1中11年每年大约3.5种期刊增幅达到了34.3%。

(二)个案研究

《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

这一时期,办刊主体归属于大学校方的学报或其他学术刊物总数有22种,比前一时期此类刊物多了11种;而新式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则有9种,比前一时期此类刊物少了3种;学生团体或同人群体创办的学术期刊有16种,和前一时期同类期刊持平。此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湖北地区的高等教育规范成熟的趋势,并且学术期刊也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各界同仁的重视。在这里一个很好的例证便是:存在时间较早,且由大学独立办刊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创刊于1930年的《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的编辑出版。这两种期刊即现今《武汉大学学报》的前身,它们的出版,是大学重视学术研究的标志,在湖北地区近现代学术史和期刊出版史上有着颇为特殊的意义。

此二刊的创办,与时任武大校长王世杰密不可分。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学校发展抵达了第一个高峰,尤其是文科学群领军国内文史哲研究界,云集了闻一多、黄侃、谭戒甫、郭斌佳等一批顶尖学者,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南文科重镇”。但与全国其他同类大学相比,武汉大学尚无一份正规的学报,作为法学家的王世杰通过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与东吴大学等高校的比较考察,决定在武汉大学筹办学报。于是从1930年起,学校先后创办了三大季刊:《社会科学季刊》《文哲季刊》《理科季刊》;另办一大年刊,即《工科年刊》。这些刊物为广大教员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术问题的见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社会科学季刊》和《文哲季刊》均设季刊委员会,由校长聘任本校教员若干人组成,并指定委员会一人为编辑主任。委员会开会由编辑主任负责召集,并以编辑主任为主席。委员会负责审查稿件、决定稿费、保管存款及审议其他关于季刊出版事宜。委员会委员除分期承担撰写论文外,每期还有写作书评的义务。

这两种学报均于每年3、6、9、12月出版;文章付排前一律用季刊委员会统一稿纸誊写,统一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篇幅不定,一般为220页左右,约12万字,标题目录、正文全部用4号字体,一律直排,文字之间疏密得当,给人以清晰、醒目之感;每期均发行800份。两刊出版印刷费全“由本校经费项下支付”。

《社会科学季刊》主要刊登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文章。每期辟有“论著”、特载”、“新书介绍与批评”等栏目。发表过张奚若、钱端升、周鲠生、刘秉麟、燕树棠、杨端六、葛扬焕、宗贤俊、梁明致等人的文章。特别是“新书介绍与批评”一栏,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书评,是刊物的一个特色。《文哲季刊》主要刊登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心理学及史学方面的文章,辟有“论著”、“特载”、“书评”等栏目。发表了高翰、胡适、游国恩、刘赜、闻一多、郭绍虞、谭戒甫、陈西滢、朱东润、李笠、叶德辉、周贞亮等人文章。

1937年日军全面侵略我国,武汉沦陷,武汉大学不得已迁往四川乐山,两刊因此被迫停刊,以后又在内战时局动荡中多次复刊、休刊,最终因财力、人力的不足而于1948年正式宣布停刊。虽然这两种学术期刊从创刊至1948年,《社会科学季刊》只出9卷,共30期;《文哲季刊》只出7卷,共27期,辉煌时期仅有7年时间,但是纵观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科学季刊》和《文哲季刊》的作者群体和编辑群体,我们不难发现两刊在学术上的兼容并包性与学术前沿理念,确实走在时代的前列,并一直在努力践行着其“创刊弁言”中强调的“学术期刊可以看做一国文化的质量测验器”、“学术期刊是鉴赏与批评的媒介”、要把两刊办成“全学术界之公共刊物”的办刊理想。此二刊的创办为校内外的文史哲专家们开辟了一方用武之地,许多文史哲的大家就是从这里走上了现代学术舞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国立武汉大学在文史哲方面的地位和影响,与这两种刊物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确实在民国时期湖北大学学术史和期刊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当时的学术刊物树立了典范。

(三)办刊特点

与“五四”前后的学术期刊相比,这个时段的刊物在学术性上有所增强。学术期刊创办者无不把学术性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如武昌中华大学编辑出版的《中华季刊》(1930年)“以介绍学术、发表本校师生相互研讨之结果为宗旨”;《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年创刊,后改名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2年),其在1930年登出的出刊宗旨中说,“本刊以提倡图书馆学,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应用方法为目的。”此外,刊物要登载介绍国内外图书馆学名著,介绍各种书目等等。这些发刊词和办刊宗旨都反映了出版者的意图:既重视对学术问题的具体讨论,又强调对学科的新知识进行介绍。

这一时期的大学学术期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办刊模式已经由文理不分的综合性学刊,逐步经历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和综合性理科学术期刊,再向文、史、经、理、农、医等分支学科期刊转变。特别是在30年代,这种有了系统的期刊编选原则、明白清晰的办刊思想的纯粹分支学科期刊,已呈枝繁叶茂之势。比如,1931年5月由汉阳兵工专科学校学生自治会出版股创办的《兵专》杂志,是为高校所办最早的兵器工业期刊,也是我国40年代以前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七八种兵工期刊之一;国立武汉大学测候所编的《武昌气象月报》(1933年)、《气象月刊》(1933年);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研究社编的《物理》(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历史学会编的《历史学报》(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会编的《经济年刊》(1937年);私立华中大学生物学会编的《华中生物学学刊》(1934年);私立湖北国医专科学校创办的《国医月报》(1933年);以及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研究会编的《湖北农声》(1935年)等等。这也说明学术期刊必须以学科的发展作为前提,必须依附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术机构或管理机构。学科的分化导致学术期刊也一并分化。30年代,这些依托具体的分支学科学会或者研究机构创办的分支学科学术期刊,已经具备了现代专业学报的特征和意义。在民国时期算是达到了顶峰,是中文期刊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另外,从编辑出版角度来看,大都有较固定的编辑人员和编辑机构,很多刊物还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因而在编辑工作上能够更加认真负责;对稿酬也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同本杂志中标点、文体、字号以及排版等编排方面能够达到协调统一,但同种杂志的不同卷数期数的页码却不固定。特别是文科类期刊存在此种情况较多。因为在目录中不标示每篇文章的页码,只以作者名称标注,而且每单独一篇文章均以“1”开始重复标注页码,所以刊物编排完毕,页码随机变动性很大,造成每一期刊物都会出现不同的页数。比如武昌中华大学的《中华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上,发表13篇文章,有122页;1930年第l卷第2期上,发表7篇文章,页码只有103页;1931年第1卷第3期上发表15篇文章,总页码达到195页;1932年第1卷第4期上发表10篇文章,页码却只有88页。这种著录页码方式,既不利于文章的查找,也无益于文献的检索。相对现代学报和专业学术期刊严格的页码规定而言,20、30年代的学术期刊在编排科学性、规范性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民国湖北地区大学学术期刊艰难过渡时期(1938-1949年9月)

1938-1948年,是整个中国战事频繁、经济萧条、动荡不安的十年。特别是在日本攻陷武汉后,湖北地区一些大学西迁,没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生活艰难,学校教学科研几乎停顿。随迁的很多学术期刊纷纷停刊,湖北地区大学学术期刊的发展呈现快速萎缩状态。如前面所述的国立武汉大学创办的《社会科学季刊》和《文哲季刊》,便随着1938年4月学校西迁四川乐山而被迫停刊。1940年,《文哲季刊》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复刊,但缺乏连贯性,装帧设计也大不如前。1943年改名为《文哲学报》,最终因为财力、人力的不足而导致正式宣布停刊。1943年,《社会科学季刊》也在乐山复刊,遗憾的是只出了1期便正式停刊。

在八年抗战期间,从数量上来看,湖北地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有华中大学创办的《教育季刊》(1939年)、《读书脞录》(1940年)、《时代思潮》(1941年);国立武汉大学创办的《武汉文学》(1945年)、《国立武汉大学陕西同学会会刊》(1944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创办的《文华青年月刊》(1945年)以及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文史学会编的《学风》(1945年)。总数只有7种,只相当于1920年、1923年、1933年和1937年每一年的创刊水平。

从期刊载登内容来看,这段时期的学术期刊大都缺乏学术动态的报道文章,也很少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国立武汉大学的《文哲学报》1943年第7卷第3期刊登的文章仅有程笃原先生遗著《世说新语笺证》(续)、刘异先生的遗著《六艺通论》(二续),以及徐天闵的《诗歌分期之说明》、方壮猷的《辽金元科举年表》、刘永济的《贵侠篇》、刘学章的《乐山语》等。而《理科季刊》1944年第2期上仅仅载有《贵州省境之麦病及其防治》、孙祥钟的《中国五加科植物之分布》、唐瑞昌的《峨眉山鸟类之分布》、公立华的《氨基酸对于苕子根瘤细菌消耗氧气之影响》、刘秉正的《苕子根瘤组织及细胞之研究》和戴伦焰的《嘉定作物病害之调查》。这已和西迁以前此两刊几乎每一期都刊登有书评文章,介绍国外学术动态、学术思想和学术信息不能同日而语了。这说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与阶级斗争的激烈的时期,国内学术研究空气的沉闷,学术的探讨相较与人民切肤相关的时政,已经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日伪政府于1940年在湖北恩施开办的省立农学院,加之原西迁高校返汉和一批私立高校的兴办,到1948年,湖北地区的高等学校一共有16所。其中公立大学有5所,分别是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国立武昌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和湖北省立农学院、湖北省立医学院(1943年湖北恩施开办),私立大学有11所,分别是私立中华大学、私立华中大学、私立湖北佛学院、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私立汉口博医卫生技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华中协和神学院、私立汉口法学院、私立汉口商业专科学校、私立汉口精业会计专业学校和私立武昌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接管下的高校为原本冰冷的学术期刊事业注入了一丝暖流。随着各高校的复元,运行逐渐稳定,校园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也有所回升。很多高校不畏条件艰苦,为了学术的繁荣,为了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又坚持创办了一些学术期刊。

解放战争时期,在湖北地区新创刊的学术期刊总数只有16种,虽然出版规模只是鼎盛时期总数的1/3。但期刊的地域分布开始出现在省内除武汉以外的地方,如在恩施创刊的《学风》,是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文史学会发行社会科学刊物,旨在提倡学术风气,发扬民族文化。主要刊登中国文史等社会科学学术文章及部分学人的诗词作品;还有在沙市创编的《史地丛刊》(1947年),是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史地学系发行的史地教学刊物,以发扬史地教育为宗旨。主要刊载有关历史、地理及史地教材和教学法方面的论著。期刊的地域分布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湖北高校学术期刊的创办正在以省会城市武汉为主,向省内其他城市辐射蔓延的态势,这可以说为新中国成立后合理的学术研究地域分布结构奠定了基础。这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办的学术期刊,如同黎明前的一丝曙光,在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他们在湖北高校学报发展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 高校共建 资源共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优化资源结构、促进资源共享,更大限度地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央属本科院校36所、市属本科院校28所,其中“985工程”院校8所、“211工程”院校26所,同时集中了一大批在特定学科、行业范围内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和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本科院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高校自身建设的根本需求。北京市深入贯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在鼓励不同类型高校明确定位、特色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校间开展合作共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建设

学院路是北京高等教育地标性区域,这里云集了多所行业性高水平大学,就单个学校而言,各学校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尚不够齐全。在北京市的支持引导下,1999年,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首创性地采用了“一校式”办学模式,在共同体的教学和教学管理上组建一个虚拟的单一学校,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分散实施。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指示:“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从校际公选课入手,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目前已发展到除军事之外的11个学科、分布合理的265门跨校选修课程体系。同时,共同体遴选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体育管理”等。另外,共同体首创多校共同开设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

为进一步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共同体成立了秘书处、处长联席会及全体理事会,分别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一般全局性事务、全局性重大问题,并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负责审核专业课程、考查甄选教师,促进共同体教学有序进行。2001年“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门户网站”正式开放,管理环节网络化显著加强,部分课程实现远程网络教学,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评教。该平台在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各成员校的师生交流和校际间校园文化的互通交融。

时至今日,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培养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次,其成员院校也逐步发展到19所,其中中央高校13所、市属高校6所,现仍有部分高校在积极申请加入,其覆盖范围早已超越学院路周边地区。共同体正在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积极筹备开展相关交叉学科主修专业优质资源共享,发挥“名师课堂”教学带动作用,不断探索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成本低廉、运行高效的“一校式”办学长效发展促进模式。

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

北京地区的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在办学重点、优势特色、学生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成为了两类高校合作共建的前提。2009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开展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上给予高校共建保障和支持。2009年9月,首批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协议签字仪式隆重举行,北京交通大学等11所中央高校分别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11所市属高校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

共建高校根据协议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以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首先,两校实现了学生互访,部分相同专业学生在校际间选课、上课,学分能够互认;其次,两校优秀教师实现互访,特别是北京交通大学部分教学名师积极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授课、与教师交流和传授经验;另外,两校教学管理人员充分交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还特别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实职半年。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两校,特别是市属高校教学改革工作。

2010年,“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共建”被选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项目发展策略研究,并成立项目促进协调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工作推进和成果验收。今后,北京市将支持共建高校通过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共同组队参加学科竞赛、相互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相互派遣教学管理人员等模式和机制,实现共建高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培养造就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高校间协同发展,经北京市教委倡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16所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协议组成“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2012年1月7日,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在联盟成立仪式上共同为联盟揭牌。

联盟的成立为北京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这种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依托、以工程实验创新教学交流合作为重点的高校间联盟在国内尚属首创。联盟将合作重点放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协调改革和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之上:联盟成员高校将共同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课题研究,举办内部研讨会,探索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开展课程改革和编写教材,并进行师资培训;相互开放实验室、实践基地、网络数据平台,联合开展学生工程创新训练;联合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组织成员赴国内外参观考察,参与各类国内、国际会议与活动。

“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是一个自主性教学联盟,在其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北京市给予了诸多指导和支持。北京市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高校间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专业综合改革建设

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充分发挥高校在各自优势专业方面的引领作用,对高校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北京市将“质量工程”一期中400个“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汇总完善,通过“北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网络平台”向所有高校和社会开放,为各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即取即用的优质资源。同时,北京市通过促进成立“北京高校教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方式,指导各高校研究新形势下的专业教学和通识课程建设,建立科学性、指导性、现实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完善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北京市从2011年起重点开展了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尝试,由牵头高校组织相关高校中相同、相近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专家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规范化的培养方案,探讨核心课程设置标准,结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派、教材建设、专业评估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北京地区高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新建专业和基础薄弱专业的建设,从而实现北京地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北京市目前已经开展首批专业群建设试点,在机械类、计算机与信息类、经济与贸易类、会计学类、英语类等5个方面进行探索,5个试点专业群各由1所中央高校和1所市属高校牵头,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于对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的考虑,也有利于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教师队伍共建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力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北京地区高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始终是北京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以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为例,北京市在2011年开展了3期“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能力发展专题研修班”,分别围绕普通高校公共英语课教师的行动研究方法、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设计与申报3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共有39所北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的219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研修班探讨的问题反映了当前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参班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2012年,北京市还将举办16期教师研修班,内容将涵盖学科管理、教学方法、研究方法、语音技术等更多方面,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将通过期刊、图书、网站和论坛为教师提供宽广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北京市主动为研修班教师提供70%学习费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热情。

另一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举措是“市属高校校外名师讲学计划”。针对北京市属高校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北京市划拨专项资金,在市属高校中建设了50个校外名师讲学点,鼓励学校聘请教学名师为学生授课、与本校教师合作,越来越多的北京中央高校教学名师在政策支持和市属高校诚意邀请下走上了市属高校的讲台。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该校于2005年制定了《北京工商大学核心课程校外名师讲学计划实施办法》,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于2011年对该文件进行了修订,推出《北京工商大学聘请名师讲学与学术报告管理办法》。在学校政策的保障下,北京工商大学每学期都从北京中央高校乃至国内外名校聘请水平高、作风好、品德优、能力强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作为讲学名师,在正式签订合同、发放聘书后,由讲学名师在规定的时间来学校承担一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自2005年起,北京工商大学已成功聘请校外教学名师来校讲授了168门课程。实施校外名师讲学计划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为学校教师提供借鉴学习知名学者和专家教学经验的机会。在名师讲学期间,学校以院系为单位,积极组织新教师及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学习、观摩名师的课堂授课,在不影响课堂授课效果的前提下,对名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程录像,作为教学资源保存,并在课程结束后组织教学理念及技能培训会;另一方面,学校本科生可获得机会了解当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开阔视野,领略名师风采,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书资源共享

实现高校图书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北京市成立的“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将不断提升图书馆这一高等教育重要教辅部门效能,有力地推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BALIS是北京地区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宗旨是将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北京的高等教育服务,为北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BALIS下设原文传递管理中心、馆际互借管理中心、资源协调中心、培训中心、联合信息咨询中心,职能充分细化,力求为教师、学生做好全面服务。例如,坐落于城区南部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一名大学生,通过联合信息咨询中心查询到城区北部的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中有一本他十分需要的参考书,他就可以在校内提出申请,由馆际互借管理中心负责,将该书借到本校,这其中的运输和管理成本全部由BALIS负担。目前BALIS已经与多个省市地区达成协议,有望于近期内实现跨多地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

北京高等教育共建共享工作已经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北京市也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高校间通过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北京市支持高校共建共享项目依据“四个有利于”标准,即看是否有利于形成合作双方或多方共赢的结果,是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体建设资源的节约,是否有利于形成良性的长效促进机制,是否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北京市将以此标准为指引,努力探索一条高等教育统筹协调、高校合作共赢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创造北京高等教育共建共享优势品牌。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启示

目前,关于两岸公共管理学科比较研究较多停留在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分析、跨域合作、构架体系等几个方面[1]3,本研究以福州大学与台北大学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双方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理念、招生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就业去向等层面的差异,分析两岸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点,以获得富积极意义的借鉴,以此促进两岸公共管理学科的长效发展,服务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

一、两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概述

由于两岸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引入时间、学科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对公共管理学科在名称上阐释也存在不同。为方便比较,本研究中,将大陆公共管理学科与台湾公共行政学科均视为公共管理学科。大陆公共管理学科自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最早提出,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陆出现。[2]1二十多年来,大陆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也有了多年的探索。[2]2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福建省首家公共管理学院。2014年1月福州大学在原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八方物流学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更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以下简称“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3]2公共管理系现有专职教研人员57人,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共26人,博士23人、兼职教授15人,十余年来共培育学生1300余人。[4]台湾的公共行政学科在1960年代开始独立独立设系。经历了初始期、充实期、多元发展期,现已形成一套完整学科体系,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等台湾高校均设立了公共行政相关系所的学士班。[5]4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以下简称“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创校的台湾省行政专科学校民政科。目前已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学制最完整的公共管理相关系所之一。台大公共行政系现有专职教研人员6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博士25人、兼职教授4人,共培育学生1200余人。目前设有大学部、硕博士班、进修部、硕士在职专班与硕士学分班。[6]

二、两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教学理念层面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积极回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建设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目标,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广阔的胸怀和国际的视野,吸取海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寻求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7]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的教学理念是依靠悠久的历史、完整的学程与雄厚的师资阵容,提供学子最佳学习渠道。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多元化,除了努力扩展学生学习广度,以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更以系所丰富的专业资源为后盾,充实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教学目标上,台北大学公共行政学系致力于培养公共部门与公民社会科学整合的专业人才、精通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创新人才,为政府与民间的专业咨询提供交流平台。[6]从教学理念层面上,两者的目标均是为社会输出高水准的公共管理人才。不同的是,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人才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则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二)招生模式层面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高中学生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后,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报考志愿进行筛选学生。由表1数据可知,近三年来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福建省的招生百分比文科大致居2%左右,理科居5%左右,整体生源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近三年来学生入学时的综合成绩有所提高。不过,通过学生的高考分数以及填报志愿进行甄选的招生方式虽高效迅速,合乎公平,但也存在由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误区而在入学后频换专业的情况。台北大学则采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职考所考取的分数与所填报的志愿。台北大学还推出了“繁星计划”,旨在招收农村高中中名列前茅的学生直接进入台北大学就读。除此之外,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还允许对公共管理有浓厚兴趣的高中生可以在职考前,通过申请入学的方式,申请进入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就读。经过面试以及学测,最后综合考量学生的职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招生门槛设置让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同时,能吸引到更多潜在的公共管理人才就读,提高学生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也让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近几年成为台湾地区最热门的报考系所之一。

(三)课程设置层面

表2可看出两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有不少相似之处。第一,两校都共同设置了行政学、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公共管理基础科目,可见两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基础科目学习上具有高度的共识。第二,两校均应对政务网络化的趋势而设置相似课程,台北大学为电子化政府,福州大学为电子政务。可见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两岸均敏锐认识到互联网在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中的重要性,积极把电子政务课程引入高校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中,培养能适应网络化并利用互联网的新兴公共管理人才。第三,从表3看出,两校都依循“由浅入深,从基础深入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大一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大二大三进入专业课程的修读;到了大四,两校均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对前三年所学理论进行一个梳理与实际运用。两校的课程设置的差异主要从总体比较、核心课程、课程类型三方面进行剖析。1.总体比较两校在课程设置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学分数上。福州大学的培养计划所需学分多达180学分。台北大学的培养计划所需学分仅有137个学分。43个学分的差别使福州大学在课程数目上远远超过台北大学。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的学生大学四年需要学习40门以上核心课程,相比之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只需修读35门核心课程。过多的专业课对学生而言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吸收效果不佳。反观台北大学,在课程安排上确实做的比较科学合理。选择与自身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计划最为贴近的课程。增加每门课的学分数与课时数,让每门课程的教学贯穿整个学期,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吸收。2.核心课程除去公共管理基础课程,双方在核心课程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台北大学的课程教学重点放在“政府管理”上,共安排了宪法与政府、比较政府等9门政府管理方向课程;福州大学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共组织管理”上,安排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信息系统等8门针对公共组织管理的课程。核心课程的差异也反映出两岸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理念的差别,台湾高校更多把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放在政府管理上,对非营利组织关注较少;大陆高校对公共管理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政府,扩大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组成的整个公共组织的管理。究其原因,其实跟双方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时间有莫大关系。台湾的公共管理学科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当时国际公共管理还处于公共行政时期,研究的对象还局限于政府;而大陆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引进已经在西方提出“新公共管理”观点之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扩大到所有的公共组织。从该层面来看,大陆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广阔视角的公共管理人才,也更加符合国际市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3.课程类型在课程类型分类上,福州大学做得非常细致,将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等9种课程类型。台北大学课程的分类就没有做的如此细致,只有校订必修科目、学院必修科目、学群核心科目3种课程类型。全面的课程类型分类有助于对大纲课程进行准确地分类,让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有全面的认知,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但是,从学分所占比来看,福州大学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占到总学分的53%。而真正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限选课程仅仅占到总学分的15%。这种学分分配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力,也更能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势,但是不利于公共管理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相反,台北大学安排40%的学分放在公共管理学群核心科目的学习上。这种学分分配模式首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多学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度,利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其次,把教学重点放在最关键的学群核心科目,也有助于公共管理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层面

普通课程的考核上,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大部分课程仅包括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与学生期末考考试成绩。反观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课程考核会设置日常出勤、期中考、期末考、个人报告、团体报告、参访心得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组合,综合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给出最终的分数。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而在毕业考核上,两校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台北大学只需要修够学分数即可毕业,学生无需做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论文。而福州大学则要求学生必修完成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并纳入学生的修读计划,完成才可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毕业论文的加入让学生尝试将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毕业实习的加入则让学生主动去反思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怎样才能去顺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做出适当转变。

(五)毕业去向层面

在建系十余年来,两系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均培养了上千名公共管理人才。多数学生毕业后参加公务人员选拔考试以取得公共组织中公务人员得任用资格。除了进入公共部门服务外,两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入非营利组织、企业就职。毕业的学子目前服务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行政管理,市场销售等。与台北大学不同的是,由于近几年福州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四年学习整个过程,实现了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校生中共有126个创业项目在运营,实现工商注册31家,近500名学生参与创业项目运作,20个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人数近千人,其中不乏公共管理类学生。而在未来,如何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融入创业教育,让公共管理人才在自主创业中也能依靠相关专业形成特有竞争力是未来福州大学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本研究首次将两岸公共管理学科比较研究的视角放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理念、招生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毕业去向五个层面,深刻剖析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等多种调查方法的结合为本文观点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是,关于台北大学相关招生数据的缺失无法更为透彻对比双方在生源质量上得异同。以上研究反映出两岸公共管理学科在目标人才培养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性首先来自于两岸公共管理学科引进时机不同。台湾公共管理起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公共管理学科处于公共行政时期,研究对象局限于政府。大陆公共管理学科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公共管理学科进入新公共管理时期,研究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公共组织。其次,来自于教学方向的差异。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大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更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创新课程的学分占比。台湾高校则在思考欧美公共管理观点的引进与公共管理知识在地化运用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上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两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优劣。对于台湾高校而言,大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更加宽广的研究视角、多样的工具性课程教学、全面的课程类型划分以及职涯课程的教学可圈可点。大陆高校则可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多元化招生模式的加入能有效吸引潜在人才,保证生源质量并降低人才流失;其次,通过多样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量,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学分分配侧重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扎实,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高校,都应理性看待这种差异,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公共管理学科自成立以来,经历了诞生、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其主体、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两岸高校来说,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学,正如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王文君教授所说:“院系应当在角色上发生转变,从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转变成为社会及学生服务的服务者。在人才培养上,要同时倾听来自社会与学生的声音,作出适当转变。”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两岸高校都应用更主动的姿态,更开阔的视野,才能为社会输出高质量、有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谢俊慧 陈永福 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公共管理学院.PAM与跨域治理———开辟两岸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新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5):F001-3.

[2]王乐夫.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5.

[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F002.

[4]圣才学习网.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简介[EB/OL].http://gggl.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080714/B8B421D7-5A16-445D-A888-A867ED79F7A3.html,2008-07-14.

[5]詹中原.台湾公共行政发展史研究[R].台北:财团法人国家政治研究基金会,2005:1-18.

[6]台北大学.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系所介绍[EB/OL].http://pa.ntpu.edu.tw/index.php/ch/about,2015-05-16.

大学部门学期总结范文第7篇

辽宁各地多项措施全力化解积案

2014年07月23日08:06:17来源:辽宁日报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把化解积案作为“解难题促和谐”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调动有效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积攒多年的难点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4月2日,沈阳市启动了全市党员干部“进基层化解积案,实施保稳定工程”实践活动。全市组织16个带案下访组,带案入户,听取诉求,研究处理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就全市排查出的3120件积案交办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市直机关干部带案下访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要求实现所带案件100%结案,息访率达80%以上。在积案攻坚战中,大连市公安局进行专项部署,要求包案领导做到“包接访了解、包思想教育、包研究化解、包止诉息访”。实行警种联动,通过实体办理、调解、听证、联合接访、法律援助、帮扶救困等多种手段全力攻坚,确保案件如期高质量办结。在止诉息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人提供合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挽回经济损失。该局还进行责任倒查,对案件办理进行全程监督,把攻坚积案的过程当作发现执法问题、改进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水平、加强队伍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抚顺市局克服“积案难以解决”的思想障碍,将对待解决问题的认识向“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站位上转变;克服“没有政策依据不能解决”的思想障碍,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向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重点关注困难群体上转变;克服“解决一人怕引起多人上访”的思想障碍,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由“统一模式”向“一人一策”、因人而议、多策并举上转变;克服“要求过高无法解决”的思想障碍,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向积极转化上访群众思想使其接受合理解决上转变。丹东市元宝区局落实区级领导接待日制度,区级党政领导包案制度,突发性案件、重点案件应急处理制度,区委常委、区级领导包抓街镇制度;督查制度和月报及周报制度。昌图县局开展文明接访、领导大接访、积案化解活动。北票市发挥联席会议作用解群众难题、促社会和谐。

“县区一把手接访日”落实得怎样

2014年05月25日10:01:54来源:辽宁日报

新华社4月14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县区党政“一把手”每月接待群众来访时间不少于一天。

距此一月有余,我省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对这一要求执行得怎样?这一问题引人关注。本报记者深入基层政府部门和群众中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多数县区正在努力将“一把手”接访制度化、规范化,将其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区领导接待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欢迎。

深入人心接访是“一把手”分内之事

每周五,沈阳市由市委副书记主持的工作联席会雷打不动举行。近日来会议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调度安排各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并听取情况汇报。

沈阳市委副秘书长、局局长陈国强介绍说:“接到中央文件的第一天,沈阳市委主要领导就指示有关部门,立即结合沈阳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应该说,沈阳市区县领导干部接访工作的落实,早在中央文件下发之前就有传统。我们组织了‘工作百日会战’,打工作翻身仗后,区县领导到大厅接访就已经成了惯例。沈阳市去年化解案件7200多件,大部分是区县一级领导干部努力的成果。”陈国强说。

如今在沈阳市各级领导干部看来,亲自接待上访已是分内之事。沈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将这项工作向纵深扩展,要求各级干部在接访中务必办实事、求实效,“事要解决”。沈阳市委常委及副市长等领导每人要包办两件以上的案件。区县领导干部接访,要求注重带案约访,直面矛盾,深入大厅,切实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等等。

沈阳15个县市区的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市委提出的“老百姓的事比天大”的要求,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工作呈现更加务实的局面。和平区委书记汪涛染病,但为了不失约,他一边打点滴、一边接待上访群众,一天就接待了15案,当场化解息访8案,立案调处7案。东陵区区长许艺伟在脚伤未愈的情况下坚持接访,脚上打着石膏仍照常接待了14起上访案件,接待群众158人,全部息访。

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中,一度曾是我省的大户。去年以来,该市各级财政共投入近31亿元用于等稳定工作,沉积多年的各类案件得到全面化解,越级量由全省老大缩减为倒数第二,案件由年7万件左右下降到3万件左右,降低了55%。

真诚面对换位思考有助问题解决

铁西区工业企业密集,在企业转制过程中一直是沈阳市的大户,那里时至今日仍是劳动关系类量较大的城区。

记者采访时,沈阳市铁西区局局长于夫指着面前的座位说:“继安书记每次来接访,都坐在这儿。”4月23日是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接待群众来访的日子,在铁西局一楼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这一信息,上访群众如果有需要,可以登记后依次与李继安直接对话。

当天,李继安处理完几起涉及面较广的案件后,一位老劳模提出要见李书记。

这位老同志1954年被评为沈阳市先进生产者,今年77岁了。由于家里的一些情况,他未能享受到铁西区劳模迁新居的优惠政策,现在条件已经符合标准了,他希望能够享受这一政策。

李继安认真听了老同志的反映,当场即给予满意答复。

老同志事后对记者说:“书记对咱老工人真是热情,当时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老同志走后,李继安又找来工会同志,询问铁西区的老劳模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要求查清楚后通盘考虑解决。

他说:“我们在接访时往往是看面,而群众看问题往往看自己的点,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换位思考一下,这样就会制定出满意的解决方案了。”

据介绍,自去年7月,铁西区就已经开展“一把手”接访。于夫说,工作最紧张的是第一天,当天接待了个人访323起,集体访75起,上访群众人数1800多人。那天,不仅大厅人满了,就是局楼后大院里也摆上了办公桌,登记接待群众。

他说:“现在情况大大改变了,老百姓也知道区里领导经常来,上访不那么集中了。”

化解难题接访考验干部政策法律水平

辽中县是优秀干部潘作良工作过的地方。作良已去,现在那里的情况如何?

县委书记张东阳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看不到所谓的“上访专业户”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基层工作者认为,其实难于接待的并不是那些有切实困难,或者遭遇不公正待遇的群众,而是那些尝到上访甜头的“会哭的孩子”。对这些人,有个略带戏谑的称号称呼他们,叫做“上访专业户”。

张东阳说:“工作之所以难,因为它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上访群众有问题,我们可以解决,但是在处理案件时,绝不能突破政策界限,违反原则,更不能花钱买平安。”

辽中曾有一位退休公职人员为孙女的土地问题上访,到过多级部门。从表面看,他似乎有理:有农村户口,就得给人家土地。但是如果这么办,村里人又不同意,因为这个女孩根本不是农民。

案子摆到了张东阳面前,他亲自接待了那位老同志。张东阳心平气和地说:“老同志,首先要告诉您,这样落户是不符合户籍政策的。其次,我们要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您的孙女违规办了户口。”

那位老者哑口无言。一件困扰干部多年的疑难案件就此息访。

工作千头万绪,经常有一些难以理清的事。局干部说,他们总是听到张东阳问:“有整不了的没?有就找我。”局局长陶志伟说:“书记都说‘我来上’了,我们还能退后吗?”

群众满意“一定替我谢谢书记”

沈北新区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在开发建设中,也难免在征地、动迁中出现矛盾,引发群众上访。沈北新区局副局长徐革拿出他们最新一轮区级领导干部值班接访表,这轮接访从3月23日排到5月29日,接访成员包括各位区委常委、副区长及区法院、检察院院长,在两个月多的时间里,他们每人平均值班都在5次以上。

他告诉记者:“蹇彪书记多次讲到,沈北新区的重要工作有两项,一项是经济发展,一项是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做好工作至关重要。”

书记、区长亲自并且经常性地接待群众来访,在徐革这些干部看来,是对工作的巨大支持;在普通群众看来,问题解决起来更快捷。

听说是记者来采访,隋金霞老人声音颤抖起来:“县委的书记是真办事呀!那天我去见蹇彪书记了,激动得想给他跪下,书记赶忙拉住我,告诉我别急,慢慢说。”

隋大娘与二级残疾的小女儿和三级残疾的女婿生活在一起,女儿女婿行动非常困难。那时赶上动迁,老人特别高兴,她说:“过去住的破房子几十年了,还漏雨,听说要动迁,我高兴得睡不着觉,想着这下可好了。”可是在安置过程中,由于具体工作人员调查不够细致,老人一家被安置在高层。

老人说:“当时一看就傻眼了,俩残疾人加上我,一天可咋个上下楼?那阵子愁的,就别提了。没办法,咱就得找领导去。”那天见了书记后,老人当场得到答复。

老人说,没几天开发区的干部就来了,安置的时候还考虑到了外孙的上学问题:“我现在是太满意了,想谢蹇彪书记却找不到机会,他太忙了,请你见到他一定替我说声谢谢啊。”

■采访札记

“一把手”接访制度是多赢链条

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怎样形成?普通老百姓的难心事、苦恼事和不平事得以解决才是根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也正是把“事要解决”作为制度落实的核心内容。

从我省已经实施领导干部接访制度的地区情况看,这样做可以把区县“一把手”的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人制度,以接待群众来访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的确有利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化解,从而维护一方平安。

当领导时间长了,好话听多了,很容易飘飘然。领导干部亲自接访,当面倾听群众疾苦,了解实际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有利于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减少由错误决策给社会和群众造成的损失。

都说工作难,不错,只有领导干部亲身去做,才能真切体会普通干部的甘苦,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工作,为问题的化解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我省,一些领导干部接访工作落实得好的地区多已收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可喜成果,相信会有更多的地区会加快这一制度的推进实施,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专题二:经济工作会议

陈政高出席县域经济运行情况通报电视电话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014年07月28日12:46:42来源:辽宁日报

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运行情况通报电视电话会议

陈政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7月27日,省政府召开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运行情况通报电视电话会议,通报全省县域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省长陈政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陈政高在讲话中对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今年以来,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在保增长中异军突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个别县(市)在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还存在着重点工作推进力度不够、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和成果不明显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为全省保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实现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力争使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二是要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三项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尽快在每个县(市)都形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形成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产业集群,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县城。三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工作重点向“三农”和县域经济倾斜。四是要集中精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创新招商工作方式,力争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陈政高强调,上半年,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保增长已经取得了一季度开门红和上半年“双过半”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是全省保增长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抓好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运行工作,切实抓好工业用电、外贸出口、财政税收等重点工作,坚决完成保增长的各项任务,确保实现全年“两个不低于”的奋斗目标。

副省长陈海波通报了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运行情况。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张文岳陈政高出席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014年07月26日09:54:55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

张文岳陈政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7月25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省长陈政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张文岳在讲话中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建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是进一步拓展辽宁对外开放空间,推动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沿海与腹地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努力构筑全省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张文岳强调,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形成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热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好沿海经济带各点之间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科学有序地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要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积极吸引国内外要素资源参与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促进沿海临港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之间的通道建设,进一步提高沿海经济带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沿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努力提高沿海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加强沿海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工作合力,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陈政高在讲话中指出,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一个大开发、大开放的局面将迅速形成,一个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局面将迅速形成,一个国内外企业、人才、项目、资金加快聚集的局面将迅速形成。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干劲,创造前所未有的事业。一是要树立远大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参照系,力争经过几年的奋斗,使沿海六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更大的比重。二是要拉开开放格局,优化发展空间。要通过组团式开发,在海岸线上形成一个城市带、经济带。三是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关键所在,要加快建设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沿海经济带的承载能力和保障能力。四是要建设临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确并加快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五是要认清腹地,连接腹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离不开腹地的支撑,要研究腹地,加强与腹地的连接与联系,形成沿海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六是要实现开放的新突破,在沿海地区形成一个开放的高地,让中国开放的最高峰值来到辽宁、长期稳定在辽宁。七是要做好银企对接、债券发行、企业上市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工作,多方筹集资金,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八是要发挥土地优势,抓好土地利用。要合理开发利用沿海大量的荒滩和废弃盐田,盘活存量土地,拓宽发展空间。九是要充分发挥大连的核心城市作用,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连市要认清使命,加快推动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对辽宁沿海各地的辐射、协调和带动作用。

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仲跻权,省政协副主席刘政奎,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出席会议。沿海六市市委书记或市长在会上发言。省(中)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分管副市长,沿海六市开放办、发展改革委、外经贸局主要负责人,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支持园区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专题三:社会保障

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正叫响

2014年05月27日07:43:23来源:辽宁日报

■我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已达21.6张,大大超过12张的全国平均水平■辽宁诸多社会养老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正在走向全国,为兄弟省市借鉴

我省自1996年起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比全国提前了4年。在辽宁,“银发人群”在社会中的比重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了6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辽宁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65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5%,并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

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消费结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已不能再完全依赖家庭或单位解决,社会化养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网络养老院”等许多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往往率先在辽宁叫响,然后从辽宁走向全国,日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

“辽宁模式”的由来

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其实源自我省连续开展3年的“敬老行动”。

“所谓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其实就是8个字:‘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董竹林这样概括,“为了总结、实践和完善这8个字,我们至少用了4年的时间。”

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以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以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延伸的“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

“像抓低保、扶贫帮困一样来抓养老工作”

董竹林说,2014年他刚被调到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工作时,一位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你到岗位上以后,一定要把‘养老服务社会化是什么’、‘辽宁应该怎么做’这两道题给回答出来。”

当时全省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投入不到位、改革引导不到位、发展政策不到位、满足需要不到位等问题。

省民政厅提出:加快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治问题,要“像抓低保、扶贫帮困一样来抓养老工作”。

2014年6月至8月,省民政厅会同省统计局城调队,在全省14个市、15个县抽选城乡调查样本4600个,采用随机整群等距抽样方法,针对当时全省老年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养老状况、养老需求和对养老工作的意见等四个方面59个问题,开展了实地入户调查,摸清了我省老年群体基本状况,了解了老年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养老事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当年的重阳节,为期3年的全省“敬老行动”正式拉开序幕,我省养老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立体养老

在“敬老行动”中,“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渐清晰,4年前萦绕在董竹林脑海中的问号也得到了解答。

日前,省民政厅对已经开展了3年多的“敬老行动”成果进行了汇总。

——居家养老:全省有5.5万老年人享受到以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比2014年增加了3.5倍,其中散居的城镇“三无”(指无儿无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老人全部得到重点照料服务。各级政府共开发了1.6万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全省区、街道、社区有老年服务中心895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室、托老所、小型家庭养老院、活动室等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4980个。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服务模式,日均服务老人52万人次。

在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的活动室里,正在排练扇子舞的邓红老人告诉记者:“想动弹的就进活动室,累了还可以去日间照料室,有床、有沙发、还有水。”

——养老中介:全省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到108个,年服务量130万人次,分别比2014年增加了87个和58万人次。

——城乡国有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3年间,全省新建、改扩建56家国有养老服务机构,新建259家民办养老机构,全省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总数达794个,床位总数7.63万张,床位利用率达85%。新建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60所,床位总数6.4万张。通过建设,使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增强了集中供养和向社会开放的能力。

从“老吾老”到“及人之老”的养老院院长

当前,许多在职的成年子女虽然经济上能够供养老人,但在生活照料方面却力不从心。许多人为了照顾老人只得停下手头的工作和事业。是要工作还是照顾老人?10年前,沈阳市铁西区的张铭善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10前年,母亲患上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说话,连喝水都困难。为了能够一心一意地照顾生病的母亲,张铭善思来想去,狠心关掉了开得正红火的酒店,每天都陪护在母亲身边。

由于曾经开过诊所,张铭善积累了一定的医疗经验,照顾母亲不但精心更讲究方法。老人躺不得、侧卧也不行,只能趴着睡,是她寸步不离的精心照料让母亲迅速好转,从卧床不起到能够拄拐行走。邻居们都佩服张铭善,甚至还有人慕名把自家生病的老人送来,恳求她帮忙照顾和调养。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同10年前的张铭善一样,都要在工作和老人之间做个选择。

有人劝她:“干脆你开个养老院吧,也能让周围更多的老人受益。”关掉酒店后,家里的小楼正闲着。2014年,张铭善的养老院就成立了。

5月12日,为了解民办养老机构的情况,记者实地访看了沈阳市铭善养老院。

门前的宣传板上写着漂亮的粉笔字:“健康长寿四大要素:乐观、淡泊、宽容、善良”。负责养老院后厨工作的洪志芳说:“这字儿是我们张院长写的,她对养员们可好啦!”

一开始,张铭善自己一个人照顾包括母亲在内的5位老人,如今已经收进了63名养员。其中部分子女是因工作太忙而没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还有一些子女收入不稳定或较低,对老年父母的赡养无法保证。

铁西区启工街启新社区居民李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身体都不太好,无力赡养老人。这一家,老的老、病的病,社区干部、楼道老党员、居家养老服务员天天都得往她家跑,就怕他们出意外。

怎样能帮助老人安度晚年?一个月前,社区干部想到了社会化养老的办法,一家四口都搬进了铭善养老院。铁西区启工街启新社区副书记彭国振告诉记者,通过社会化养老,那些贫困家庭中的老人也可以安享晚年。

李林74岁了,他的房子被孙子偷偷卖了,却一走了之,对老人不闻不问,虽然李林有退休金,却无人照料,于是张铭善收下了无家可归的李林。采访中,94岁的朱诚瑞告诉记者,他和老伴有儿有女,但觉得社会化养老挺好的,不给儿女添负担,自己生活也有人照顾。老伴临终前,躺在养老院的床上一字一句地跟他说:“别回孩子家了,就在这儿养老吧。”

叫响“辽宁模式”

近3年来,通过实施“敬老行动”,我省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树立了“六位一体、城乡统筹”的辽宁养老服务社会化品牌。

业内人士称之为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省政协还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调研。

目前,我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已达到21.6张,超过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2张的平均水平,在全国领先。

采访结束时,省民政厅厅长徐铁南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还要对现有的社会化养老‘辽宁模式’进行深化、完善,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政策,研究具体推进措施,加快辽宁养老事业发展的步伐。”

辽宁第一星的“居家养老”生活

5月13日,记者来到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何长安家,看望我省最年长的寿星——115周岁的何文章。

据何文章的老儿子何长安介绍,平时,除了有关领导、记者来看望老人外,还有一位姓佟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来看望照顾他。

小佟很热情,也很细心,每次都主动找活干,但何长安却总是说:“家里没啥活儿,有活儿我们再叫你,你就放心地去照顾别的老人吧。”

何老从床上坐了起来,乐呵呵地接过记者的名片,戴上眼镜。拉过记者,认真地看了又看。

这一天正是何文章115周岁生日。许多人都知道“百岁老人”何文章的年龄在全国寿星中排名第十一,男寿星中排第七,在辽宁寿星中排第一。

这一天,何家很平静,这样和谐宁静的生活对老人的健康更有益。

何长安说,政府安排医院定期免费为老人体检。老人除了耳朵聋外,各方面身体状况都很好。

他们非常感激政府给解决的住房问题。从前他们家挤在很小的平房里,后来市、区两级政府和沈阳市造纸机械厂出了大部分资金,帮助何家在小公园旁买了这套房子,并特意安排住在二楼,为老人“居家养老”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虽然何长安夫妇坚持要自己照顾父亲,但他们自己毕竟也年近古稀,所以有关部门不但为他们协调改善了住房、请了居家养老服务员,还在房间里安装了呼叫器。

据了解,铁西区从去年起,已经建立了6大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网络养老院、生活服务网络、亲情慰藉网络、文化娱乐网络、法律援助网络和安全救助网络。随着6大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西城乡的老年人都有机会像百岁老人何文章一样,享受到快捷、温馨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丹东推互助式扶贫模式

来源:辽宁日报时间:2014年07月08日

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西岔镇北江村的姚迁文、隋庆龙等10多个农民平日没什么往来,但最近他们却走到一起,平地、焊架子、建鸡舍忙得不亦乐乎。作为扶贫互助社的社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发展项目实现脱贫。今年,丹东市农委对扶贫机制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宽甸北江村、凤城獾子背村、太河村、石家村等7个贫困村尝试建立扶贫互助社,开展互助式扶贫。

过去,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大部分采用发展项目一次性补贴的做法。由于资金有限,往往落到一个贫困户手中的钱并不太多,导致收效甚微。为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丹东改变了以往的方式,对示范村注入财政扶贫资金40万元作为基本互助金,吸引农民入资入社,组建互助社。贫困村互助资金以村民自愿交纳互助金为依托,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管理和使用扶贫资金。

为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积极稳妥推进互助社建设,保证互助资金安全运行,丹东各地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贫困村农民申报项目从定向到技术各环节进行论证,组织企业与贫困村对接,使项目更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要。

丹东农委扶贫办负责人孙本合向记者介绍:“建立扶贫互助社是实施整村推进的一种模式,旨在实现资金滚动发展,缓解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形成扶贫长效机制,扩大扶贫政策覆盖面,提高贫困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目前,北江村的互助社已经吸纳农民14户,并确定了养鸡项目,前期投入的2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社员们正在建鸡舍,估计二三个月后,第一茬5万只肉鸡将出栏。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北江村党支部书记罗英富深有感触地说:“这样做是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让贫困户分期分批地致富,最终一定能见效。”

目前,这种创新的扶贫方式已经得到了省扶贫办的认可,互助式扶贫模式将作为全省今后农村扶贫开发的新方式进行推广。

■新闻延伸

互助式扶贫模式“四原则”

民有原则。互助资金由本村村民入社资金、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无偿捐赠资金组成。村民所交纳的入社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归村民个人所有,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无偿捐赠资金及其增值部分归全体村民所有。

民用原则。贫困村村民自愿组成互助社,交纳入社资金,享有互助资金的使用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投入到互助社,以扩大互助资金规模。互助资金用于本村村民发展生产。互助资金在互助社内部有偿、周转使用。

民管原则。互助资金通过社员大会及其所产生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社员大会产生并修改章程,决定重大事项,产生管理机构。理事会、监事会由社员大会产生,对社员大会负责,依据章程管理日常事务。

民受益原则。社员利用互助资金的优惠便利条件,解决资金难题,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互助社不得从事对外担保、拆借和吸储等金融业务。

有了“明白纸”村务更透明

来源:辽沈晚报时间:2014年05月18日

“村里想把现在积蓄的一部分作为村中老人的‘退休金’,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5月13日下午,当记者来到银州区龙山乡英城子村村委会时,会议室内传出村委会主任与村民议论村务的声音。

“明白纸”让村民更明白

一位正在开会的大爷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的老党员,接到通知后就过来开会了,“今天主要讨论村里老人的‘退休金’问题,我是非常同意的,但还有很多年轻人不同意,现在正在议论呢……”“看看我们村,和以前比起来真是大变样啊,现在多干净。以前我们对村里的工作都不了解,现在有了这小册子,再加上‘明白纸’,村里人都变成大明白了。”一位大娘指着手中的小绿本和一张纸笑着说。

这是咱龙山乡的特色

龙山乡纪检书记付振华告诉记者,“阳光村务入户”系列工程是咱龙山乡的特色。是从2014年初正式在龙山乡12个村范围内开展的。落实了发放“阳光村务入户"手册、设立村级纪检监察员、为村干部建立廉政档案、村干部每年末述职述廉、实行纪检监察举报四级预警和应急预案及定期巡查等六项具体工作。

据付振华介绍,在“阳光村务入户”系列工程的具体工作当中,实行一户一手册、一月一入户、一季一检查、一年一评比。其中的一户一手册就是指“阳光村务入户”手册,让村民了解村里的政务工作;而一月一入户就是指各村每月把当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和重要的村务活动以一张“明白纸”的形式发到各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知道这个月村里都干了些啥,有哪些收入和支出。

“村务入户”提高村民素质

据银州区纪检委党风室主任赵舫辉介绍,以前东辽海村很难管理,邻里之间闹矛盾经常会有打架斗殴、点柴禾堆等事件,还多次发生过不正规的上访事件等。在村务公开以后,村民对村里的政务、财务等都加深了了解,个人素质也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明白纸’、‘阳光村务入户’手册等的发放,村民能够及时、全面、真实地了解和参与村务,大家都很满意,再也没有发生过上访案件。”赵舫辉说

朝阳县: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崛起

来源:辽宁日报时间:2014年07月08日

当真理的光芒照耀大地,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萌动着生机,每一次实践都充满着力量。生养着56万人口、总面积3762平方公里的朝阳县,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谋发展的每一个实践,指导促振兴的每一次创造,历史地踏上了加速县域崛起的伟大征程。朝阳县人已经从科学发展观的真理中汲取了力量、得到了砺炼、收获了成果。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到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崛起伟大实践,是朝阳县人的最大信念。

2014年,春天如同以往一样在粗犷中描绿了大小凌河两岸,与往年不同的是,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序幕也在大小凌河滋养的这片土地上拉开。这注定2014年比以往的时候更值得期待!

有一种力度叫凝聚有一种温度叫燃烧

——从“四个一”入手,迅速掀起学习实践热潮。

外部发动的力度小于内部凝聚,被动参与的温度低于主动燃烧。为保证学习教育活动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朝阳县委从“四个一”入手,强力构建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模式,以全面把党心、民心凝聚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使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激情燃烧、力量释放、智慧迸涌。

强力构筑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让发动机运转起来。事业始于谋,谋则需要灵魂机构;而成在于做,做则需要发动机组。着眼于打造学习实践活动强大的“发动机”,朝阳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全面建立和强化了内设机构。强力搏动的心脏和高效灵敏的血脉,使“发动机”的力量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去。与之相适应,县直部门和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对上,接收县委传来的动力;对下,凝聚基层涌动的活力。学习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迅即升温,科学发展观以一种燃烧的态势照亮了全县。

强力打造一个富有成效的宣传舆论平台,让风向标树立起来。当网友打开朝阳县新闻网首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图标鲜艳醒目。点击进入,内容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这,仅仅是一个缩影。朝阳县自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伊始,就以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奋进姿态,积极打造涵盖平面、音频、视频等各种宣传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格局。特别是为充分发挥基层特点,快捷、灵活、深入地通过橱窗、标语、宣传栏、信息、简报等手段,进行全覆盖密集宣传;鉴于自办媒体相对缺失的现实,独辟蹊径,以公文传输渠道为基础,构建了自县至县直机关乃至乡镇的内部宣传交流网络。学习实践活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以澎湃的声势向前奔涌。

强力形成一个健全完备的工作推进机制,让动力源强大起来。源自心灵的力量才最恒久、最强烈。着眼于开启党员干部心灵深处的强大动力,朝阳县结合实际,软硬兼施,一方面制定下发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县委常委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安排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做出了具体安排:一方面,强化物质保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措20万元先期予以投入。完善的机制就像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打开了党员干部的心门,使朝阳县学习实践活动呈现出全速起航、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强力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检查指导队伍,让推动器工作起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他一个支点,他将撬动地球。朝阳县认为,如果得到一个推力,他们将实现学习实践活动质量由“蒸汽机车”向“动车组”的转变。就此,坚持以增强实效为目标,选良将、配精兵,组建了10个指导检查组,直接负责对全县开展活动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检查指导。目前,指导检查组形成的推力使朝阳县学习实践活动从“动车组”又提升到了“磁悬浮”,实现了质量的进一步跃升。

东方春来满眼明,大河奔流赖东风。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朝阳县以务实的动作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联系朝阳县的朝阳市委副书记姚惠钧,无论是在方向和思路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中,都给予了强劲的支持与指导。市委指导检查组在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为朝阳县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推进定了向、把了关。

有一种信念叫崛起有一种魄力叫突围

——以高扬崛起旗帜、高奏突围旋律为契入点,扎实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在无数次的轮回中,这片古老的土地始终坚守着崛起的信念;在百舸争流的潮流中,这里的人们又增添了突围的渴望与魄力。崛起,在当前之于朝阳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充满希望和期待;突围,在当前之于朝阳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现实和迫切。因为,当前既有科学发展的思想照彻征程、引领方向,又有一个时期以来持续跨越与不懈努力奠定的基础和形成的态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朝阳县确定的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速县域崛起、突出贫困重围。围绕这一主题,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理论武装的问题。强大的理论支撑着伟大的实践,思想有多远,人类就会走多远。

把崛起与突围作为思维的兴奋点,着力在学习内容上形成梯次推进体系。打磨思想锋芒的是实践,而这能够打磨思想锋芒的实践必然可以激活人们兴奋点。对朝阳县人而言,崛起与突围毫无疑问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由此散发出的思想鲜活而生动,由此吸引起的学习深刻而实际。围绕崛起与突围,朝阳县在学习内容上着力形成了梯次推进体系。通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为崛起与突围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观看中央党校教授讲座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为崛起与突围破除了思想桎梏;通过举行“加速县域崛起、突出贫困重围”专场报告会,为崛起与突围凝聚了推动力量。如今,放眼三燕大地,崛起的旗帜猎猎飘扬,突围的旋律恢宏奏响,握着思想利器的朝阳县人整装待发。

把崛起与突围作为行动的共振器,着力在学习模式上形成层级互动格局。只有共振,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只有同频,才能迸发心灵碰撞的火花。朝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眼于为崛起与突围凝聚宏大力量,把崛起与突围作为行动的共振器,着力在学习模式上形成层级互动格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领导带头,以一人学带动大家学,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学的良好风气。典型的影响是现实的,通过对典型单位、典型做法、典型信息进行广泛宣传,为其他参学单位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借鉴。制度的作用是深远的,通过完善坚持以学为先、学干结合、寓学于干制度,广泛发动查找问题、集思广益分析问题、统筹摆布解决问题制度,问计于民、听政于民、普惠于民制度,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向前推进。崛起的步伐因共同的愿望与努力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突围的声音因一致的行动和付出而比以往任何实践都强势,这是源自心灵的共振,源自思想的同频。

把崛起与突围作为实践的归宿地,着力在学习导向上形成重在践行局面。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是方法,实践才是最终目的。就朝阳县而言,加速县域崛起、突出贫困重围是当前最大的主题实践,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使学习的成果最终落实到指导实践上,朝阳县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加速县域崛起、突出贫困重围”主题实践活动。“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一时间,全县上下响彻着同一个声音。在实践过程中,朝阳县还坚持边查边改,特别是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征求意见活动,问计求策于民,实现了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的有机统一。如今,朝阳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都已经在崛起中经受了洗礼,心灵都已经在突围中完成了“涅?”。

把崛起与突围作为调研的主战场,着力在学习成果上倡导联系实际取向。兵法,只有在铁血鏖战中才能迸发力量;理论,只有在联系实际中才能升华价值。朝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崛起与突围为调研主战场,围绕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方面内容,重点就进一步明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思路与战略举措,确保突出贫困重围进程平稳、较快、扎实推进;深度推进项目立县与工业强县两大核心战略举措,引领县域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持续完善以项目为中心的工作运行机制,构筑起科学、规范的以项目论英雄发展格局等课题,深入基层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快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学习成果真正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参学单位的领导干部已累计走访企业49家,走访乡镇326次,走访群众人数近4000人,形成调研报告495份,为群众办实事3347件。

有一种态势叫发展有一种牵挂叫民生

——着眼促发展、保民生、出特色,全面推进主题实践活动。

任何实践的终极目标都是推动发展,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一切活动的根本归宿都要有利于民生,民生是党的持久牵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朝阳县着意在促发展、保民生、出特色上创设载体,寻求突破,争取实效,以让党员接受、让人民满意。因为民心才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率先启动县直机关干部下基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践活动。面对金融危机侵袭,是屈服危难颓然倒下,还是扭住机遇顽强挺立?穷且益坚的朝阳县毅然选择了后者。这必须以充盈的底气作为支撑。底气从何而来?底气来自朝阳县机关干部的集体智慧结晶,源自朝阳县率先打响了“三保”保卫战!副县级以上领导率先垂范,一对一包扶重点项目和企业,帮助解决资金、销售等各种困难,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县直机关干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也纷纷走入企业,帮助谋点子、出路子,擦出智慧火花。其中朝阳县工商局牵头向项目建设有关单位和个人发放《项目建设服务联系卡》,帮助企业融资7560万元,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朝阳县一边立足当前保运转,一边着眼长远,着力构筑新型工业体系,迅速做大做强昊天镍业、百盛锆业、瑞发锰业三大产业集群,预计到2014年可实现总投资143亿元,实现产值400亿元。在深入企业保开工、深入项目保进度的同时,广大机关干部还深入建制村,帮助村党组织拓宽发展思路,化解矛盾纠纷,使农村群众心齐了、气顺了,致富奔小康的尽头更足了。

着眼于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推进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实践活动。朝阳县的困难群众感觉今年的春天格外温暖,“穷在深山有远亲”不再是无奈时的渴望。在“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中,全县参学单位2304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攀亲戚”,从解决群众就学、就医、吃饭、建房等最困难、最实际、最需要的问题入手,通过捐款捐物、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朝阳县还创造性地成立了省内首家“农民互助资金会”,互助资金实行“民管、民借、民还、民用”,周转使用,滚动发展,为群众致富解决了资金难题。目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共为贫困家庭帮扶资金222,000元,帮扶物资折款219,000元;解决看病难问题408个、子女上学难问题152个、困难家庭就业问题405个,帮助上致富项目276个、新建和维修房屋18户。通过党员干部的情动化行动,群众感觉心里暖了,感情深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也更加浓了。

着眼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困难,创新开展千名党员领导干部帮扶千名白内障患者实践活动。爱心与光明同行,朝阳县为贫困白内障患者送上了健康大礼包,实惠真的“看得见”!“千名党员领导干部帮扶千名白内障患者实践活动”,是朝阳县从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的一项创新实践活动,准备给1000名白内障患者带去光明的希望。目前,全县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纷纷解囊,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共筹集资金75.6万元,为白内障患者复明提供了资金保障,并已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95例,脱盲率达到100%。

着眼于优化群众生活环境,扎实开展好环保攻坚惠民活动。“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活动一开展,油路铺到家门口。”柳城镇郭家村一位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抹微笑,折射出朝阳县“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如此,朝阳县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实施了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村、强化造林恢复植被、搞好村屯绿化等五项重点工程。截至目前,组织实施135处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解决4.1万人的饮水问题;完成路面工程建设90公里,路基改造工程50公里;完成5个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前期建设手续;造林绿化面积36.5万亩,占春季造林计划的112.3%;绿化村屯40个,植树800万株;有1个镇和5个村参加争创省级环境优美村(镇)活动。

着眼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竭力开展好解难题促和谐活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动和谐。朝阳县将“解难题促和谐”活动与“积案化解年”相结合,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实效取信于民。通过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大的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梳理,全县共排查出土地、工资社保类集体访29件,处理积案7件。现已解决朝阳县油脂化工总厂、朝阳县油漆化工厂、朝阳县民族工艺地毯厂三家企业工资历史拖欠问题,累计偿还拖欠职工工资总额922.3万元。为5500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解决资金30多万元,为2400多名城镇集体职工解决资金13万元,保证这些人员及时参加了医疗保险。

有一种深度叫民心有一种高度叫民主

——坚持智慧汲取于民、问题来自于民、对策形成于民,深入进行分析检查。

天地间至可敬者乃民心,民心安则天地宽;执政中至可重者乃民主,民主成则执政兴。秉民心,兴民主,才是沧桑正道。朝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分析检查阶段,始终从民心出发,向民主聚焦。

以虚心借助群众慧眼查找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更是无穷的。朝阳县党员干部以谦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开门纳谏、求智于民,积极主动地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切实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县四大班子领导多次深入到企业厂矿、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走访调研,与百姓面对面,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同时,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网上征集等方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313条,查找到突出问题24个,使县委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到了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呼声,摸准了发展滞后的真脉,找到了科学发展的真经。全县参学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共征求意见3669条,为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诚心用群众观点分析原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源头活水”。朝阳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诚心诚意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对查找出的问题,勇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座谈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等各种有效形式,从思想认识上分析原因,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根源,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进行比照。深挖原因,透析根本,把群众利益、群众呼声、群众需要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尺子,把民情记在心上,把原因分析得准确到位,真正触动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切实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真心按群众意愿研究整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朝阳县广大党员干部将按照省委领导就进一步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工作的批示精神要求,立足于民本之基,牢记爱民之心,善谋利民之策,坚持按群众意愿认真运筹整改。以在分析评议中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谋划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对那些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力争通过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变化。

有一种成长叫跨越有一种观念叫坚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崛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曾经是朝阳县人对成长的莫大期许。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这个期许已经以浓重的笔墨记载在朝阳县的发展史上。大河东去,不舍昼夜,完成持续跨越的朝阳县人,必然继续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那是今天的渴盼,也必然是未来的足迹。

近一个时期以来,朝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四化”联动为总方略和主攻方向,以项目立县和工业强县为核心战略举措,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驶入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腰杆挺起来了——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1亿元,比2014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26.1%。钱袋鼓起来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3亿元,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比2014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40.1%,仅用一年时间实现再造朝阳县。骨架壮起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比2014年增长21.8倍,年均增长85.2%,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民富起来了——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4元,比2014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5%,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跃动的数字生动地表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曾经一大二穷、积贫积弱的朝阳县已经步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始展示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和追赶态势,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因为他们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果中真切感受到,县域崛起这一持久的渴盼正从模糊的梦想一步步变为清晰的现实。

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朝阳县着眼于实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促发展的完美结合,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把学习活动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绩作为检验学习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尺,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全县上下坚持难中求进、迎难而上,推动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逆势飘红。今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5亿元,同比增长4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13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19元,同比增长12.4%。基本上完成了保增长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也标志,学习实践活动为朝阳县战胜挑战、加快发展集聚了最强大动力、积蓄了最宝贵力量,朝阳县以学习实践之功,成就了加快发展之效,在危机中顶住了压力,在风暴中站稳了脚跟,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快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然而,面对成绩,善谋善为的朝阳县人始终没有停下追赶的脚步,正高扬征帆,擂响战鼓,马不停蹄地向着崛起与突围的美好愿景冲刺进军。展望未来,朝阳县将继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利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扩充经济总量,以打造主导产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为工作重点,深入实施项目立县和工业强县两大核心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此,奋力实现财政收入的率先突围,强力向全省前十强挺进;奋力实现经济实力的整体突围,强力向相对发达县份挺进;奋力实现工业经济的强劲突围,强力向工业化中级阶段挺进;奋力实现产业富农的全面突围,强力向现代农业挺进;奋力实现城镇建设的提速突围,强力向城乡一体化挺进。到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8亿元,年均增长29.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亿元,年均增长30.1%;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62亿元,年均增长40.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610元,年均增长16.2%。

应该记住过去,过去是人类成长的经历;应该珍惜未来,未来是人类开创的历史。大小凌河慨然向前奔流,有科学发展观的光芒映出璀璨的浪花,有县域崛起的步伐敲出嘹亮的涛声,当然还有渐行渐远、愈走愈广的道路,伴着浪花和涛声向前伸展。

把心思本事用来干事就没难事

2014年06月11日13:56:40来源:辽宁日报

把心思凝聚在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到推进发展上,把功夫用到抓落实上,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

调兵山市是一个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建市时间短,地方工业基础薄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调兵山市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进程。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走出一条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当然,这个发展思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有不足,急于发展,就容易头脑发热,就容易好大喜功,就容易不切实际,就容易追求“政绩工程”。

尤其是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要正视危机带来的困难,更要避免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去克服困难,去战胜困难。经济建设,如同建筑高楼,砌好一砖一瓦非常重要。调兵山市的经济发展更是如此。“煤挖完了怎么办?采空塌陷怎么办?子孙后代生存怎么办?”调兵山市委、市政府要经常思考的是这些问题。为此,我们时时都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这些目标,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从具体事做起,从眼前事做起,从平凡事做起。

调兵山市现在需要的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矸石发电、风力发电、煤层气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所以,建设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出矿山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既是调兵山市的奋斗目标,又是调兵山市未来的希望所在。

我们要做的平凡事,就是求实效,办实事,树立理性招商、务实招商、质量招商和产业招商的全新理念。不单纯为招商而招商,不单纯为上项目而上项目,不单纯为引资而引资。项目再好,资金额度再大,不符合我们地区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就坚决不上。正因为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我们就上马了投资10亿元的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一期、投资6亿元的上海浦东电线电缆等一批大项目。今年前4个月,全市新引进项目31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到位资金12.87亿元,开工率达到83.8%。

——调兵山市委书记李德俊日前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说

题六:教育文化

七项政策可助寒门学子上大学

来源:半岛晨报时间:2014年07月16日

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大量考生将接到录取通知书,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有哪些政策和渠道呢?记者从大连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党和国家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

国家助学政策

绿色通道

为保证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2014年,教育部、原国家计委、财政部要求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目前,省内所有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已按照国家要求开设了“绿色通道”。

国家助学贷款

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6000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学生入校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整个过程分为提出申请、学校初审、银行审批、签订合同、发放贷款、偿还贷款六个步骤。一般来说,借款学生应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且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全部补贴。目前,大连高校都已开设了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

2014年,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14元。市属高校每年资助3500人左右。

2014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由中央政府出资,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奖励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3%。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其中在校月收入(包括各种奖学金和各种补贴)低于学校所在地区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准线,学习和生活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免收全部学费;对其他一般困难的学生适当减收部分学费。

大连市助学政策

寒窗基金

大连市“寒窗基金”设立于2014年,该项目主要用于家庭贫困的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所需路费、简单行装费及开学初期部分生活费,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寒窗基金”的资助对象为当年参加高考被国内普通高校录取,家庭特别困难的大连籍高中毕业生,一次性资助2014元。

大连市政府奖学金

专门用于奖励市属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奖励300名学生,奖励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后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方式减轻经济压力,以顺利完成学业。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开展。

营养师进校园能否管好孩子吃饭

来源:辽沈晚报时间:2014年07月22日

7月18日,辽宁省学校公共营养师首期培训班开班。近百名来自省内各级学校的校医、保健医、食堂管理人员参加了学习。开学后,他们将负责学生们的吃饭问题。

先读新闻

7月18日,辽宁省学校公共营养师首期培训班开班,当天,有近百名学员参加了开班典礼。学员来自全省各级学校,他们或是幼儿园的保健医、或是中小学的校医、或是高校食堂的管理人员,甚至还有主管后勤工作的校长。暑假过后,这些学校的孩子们“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将由他们说了算。

背景扫描营养师为何进校园

学校食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全省发生了多起学生中毒事件。

“主要涉及到食品和水的问题,比如4月10日下午中国刑警学院数十名学生在食堂用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调查发现,这个学校的食堂超范围经营凉拌菜,水的耗氧量等指标也存在超标情况。”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寄宿制学校食堂和水存在隐患;城市学校中营养配餐、食品安全、桶装水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今后我省学校食堂将建立食品留样制度,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在冷藏条件下存放18小时以上。”不过,这名负责人认为该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制度本身是好的,不过这只能保证在中毒事件发生后便于查找原因、追究责任。如何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教育厅发文件要求学校食堂配公共营养师

“辽宁省教育厅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须以每所食堂为单位,配备一名以上专(兼)职公共营养师。”今年4月,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发[2014]39号文件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这是国内首次以教育系统文件的形式确认了公共营养师在学校教学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人这样评价。

公共营养师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14年正式的第四批新职业。其职业定义: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促进国民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

辽宁省教育厅网站显示,截至2014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6000余所。

当事者说“让孩子吃得安全是首要的”——一个处长的期望

“通过学习,让孩子们吃得安全是首要的。”培训班开班当天,辽宁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王举忠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很是担忧。

“在安全的前提下,要营养。我们还有必要关注一下国外的学生营养发展史。美国是从上个世纪经济萧条的时候,把学生营养餐扶上马的,它是美国成立的第一个营养项目,至今已有60年,有1/5的美国人口从中获益。而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学校供食法》,明确规定在全国施行义务制教育的中小学校推行学生营养午餐,1948年到1977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增高了7厘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现在,该你们的了。”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副院长樊旭作为公共营养专家在讲话中这样表示。

“他们叫我‘管健康的’!”——一个营养师的自豪

赵迎旭是个公共营养师,现专职工作在沈阳建筑大学。赵迎旭已经完全习惯了“老师”这个角色,“没放假的时候,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食堂制定配餐计划。厨师出菜谱,营养师指导。”

“配制食谱,提前布置采购任务,监督加工过程,营养师的工作就是从营养、健康和养生的角度,运用营养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对营养的需要以及季节、地区和食品原料等特点,通过计算人群或人体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指导就餐者‘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赵迎旭如此“定位”自己的工作,“除了食堂平时的工作,我最高兴的是有时候会有老师和同学来问我健康的吃法,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在餐饮中心,许多人都称呼赵迎旭“‘管健康’的小赵”。“小赵来了之后,健康管得‘力度’还真不小。原来我们根据经验和感觉做,好吃就行,现在可不行了,不光要好吃,还要有营养。”厨师小陈说。

“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吗?”——一个家长的疑问

“从7月18日开班到8月18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安排250个学时。而且,因为是专门针对学生营养的,我们在国家营养师标准培训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生理特点和营养素特殊需求以及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等又增加了一些课程。”辽宁省学校公共营养师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傅殿学表示。他同时是这些学员的班主任。

在傅殿学看来,“某种程度上,营养师是医师、营养师、厨师的‘三位一体’。在学生餐的操作过程中,营养师的作用相当大,科学合理的饮食关系着孩子们的发育和一生的健康。”

对于学校、幼儿园配备营养师,接受记者采访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感到非常高兴,表示支持。家长王鹏飞说:“这就学习一个月,能行吗?”

“按照国家标准,我们完全达到了培训时间上的要求。在这里我们将教给他们一种工作的方法、一个基础,他们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边干边学,家长的担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如何让他们不是为了培训而培训、不是为了考证而培训,让这个培训班不会流于形式,确实任重道远!”傅殿学表示。

部分培训课程

1食品营养评价

2学生营养状况和体征判别

3食谱编写

4食品卫生知识

5学校营养与健康信息收集

6营养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施等

专题七:生态环境

辽宁省37座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

来源:辽宁日报时间:2014年07月01日

6月30日,辽宁省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视频会议在沈阳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在会上宣布:全省37座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开始。省长陈政高、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世萍,省政协副主席程亚军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副省长赵国红主持会议。

据悉,全省新建的37座污水处理厂进水试运行,标志着我省辽河流域治理第二战役——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此,全省日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547.8万吨,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7%。

陈政高在讲话中说,辽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辽河重新焕发生机,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去年开始,我省在多年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打响了辽河流域治理的“三个战役”:一是关闭了近500家没有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面启动了城市段景观绿化工程;二是集中建设99座污水处理厂;三是实施辽河流域生态化工程。其中,今年内建成99座污水处理厂是打好辽河流域治理的关键一战。能否打胜这场战役,事关科学发展观在辽宁的落实,事关国家辽河流域治理规划的落实,事关辽宁的振兴发展,事关辽宁人民的福祉。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坚决做到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时限不放宽,全力推进,加紧建设,确保99座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全部建成运行。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继续强化旬调度、月通报制度;要狠抓工程进度,倒排工期,确保厂网同步;要建立运行机制,加强运行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张力军代表国家环境保护部对我省37座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说,近年来,辽宁上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辽河流域治理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辽河干流和支流水质不断得到改善,按照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干流断面全面消灭了劣五类水体。辽河水质的可喜变化给辽宁人民治理好辽河树立了信心,也给全国重点流域的治理积累了经验。我们相信,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辽宁人民的共同努力,辽河流域治理一定能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铁岭等市在各分会场举行了污水处理厂进水试运行仪式。各市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各市分会场参加会议。

专题八:就业问题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来源:辽宁日报时间:2014年06月05日

6月3日,辽宁省政府在大连召开部分驻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省长陈政高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全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贡献。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来自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先后发言,就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陈政高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当前,尽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这些都为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确保实现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的工作目标。

陈政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高校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实行“一校一策”,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一是要认真落实好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承担起来,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责任,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要面向市场需求,实行政府支持、校企对接,搞好订单式培训。三是要动员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四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尤其要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实现就业。五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到企业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六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张文岳: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2014年07月18日10:05:05来源:辽宁日报

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7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来到沈阳大学进行工作调研。他强调,高等院校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唐军和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参加调研。

张文岳来到沈阳大学环境工程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考察多功能污水处理、现代电子设计创新系统等综合试验装置的教学实验情况,并与正在进行实验的师生们亲切交谈,对他们瞄准科技前沿、服务经济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张文岳说,学校培育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就业率是否高、创业能力是否强,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等院校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特色专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努力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张文岳与一些温习功课的大学生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对身边的莘莘学子说,大学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辽宁全面振兴急需各类人才。希望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学习实践中磨练坚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不断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将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在与沈阳大学部分毕业生座谈时,张文岳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并当即责成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研究采纳大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亲切坦诚的交流深深感染了大学生,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张文岳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要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就业前见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要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落实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各级人事劳动和教育部门要紧密配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生活困难而又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援助,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

上一篇:大学新生入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三年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