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范文

时间:2023-03-04 18:38:32

淡水鱼养殖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1篇

淡水鱼的鱼种应当依据水质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如受气候以及季节变化的影响,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不同鱼类适应温度的范围不同,所以在自然水体中养殖,可以在大部分自然水体中养殖温水性鱼类,如草鱼、鳙鱼、白鲢、鳊鱼、鲂鱼、黄鳝、泥鳅、鲤鱼、鲫鱼等;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高、生理活动性强且生长速度快的热带性鱼类,如淡水白鲳鱼、角胡子鲶鱼等;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可以选择适宜在10~18℃生长的冷水性鱼类,如虹鲟鱼等。同时,还可以根据盐度来选择鱼种,如淡水鱼适应的盐度为0.2%~0.5%范围;当盐度在3%左右时,可以选择罗非鱼;而当盐度达到5%时,可以选择养殖团头鲂鱼;当盐度达到10%时,可以选择养殖淡水白鲳鱼。溶氧量也可作为选择鱼类品种的一项标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鱼类如角胡子鲶、泥鳅、黄鳝等最为适宜的溶氧量为5mg/L;而当水中溶氧量偏低时,可以选择养殖耐低氧的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鱼和奥里亚罗非鱼等。此外,还可根据饵料来选择适宜的鱼种,如水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可以选择鲶鱼、鳙鱼等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草类时,可以选择草鱼、鳊鱼或者团头鲂鱼等草食性鱼类;水中含有大量的底栖贝类或环节动物时,可以选择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种;水中含有大量的杂鱼小鱼等,可以选择养肉食性鱼类,如加州鲈、鳜鱼等;水中的饵料比较繁杂时,可以选择杂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黄鳝、角胡子鲶、淡水白鲳鱼等。

2合理掌握淡水鱼的放养时机

在我国北方通常以春季放养鱼种为宜,通常选择三月下旬作为放养的最佳时机,而在我国南方则通常以冬季放养鱼种为宜,由于这段时期水温较低,鱼类的活动力较弱,且鳞片比较紧密,因而在捕捞、运输以及放养等过程中,不容易导致鱼体产生机械创伤,所以通常情况下,将冬至到翌年的立春作为淡水鱼放养鱼种的最佳时机。在该阶段,鱼类的新陈代谢缓慢,因而不容易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赤皮鱼病及水霉病的感染率。实际上冬季放养鱼种等于是提早放养,如此能够令鱼种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时间,从而使得鱼种的生长期得到有效延长。一般的鲤鱼科类在水温超出10℃时便开始捕食生长,故而提前防止可以令水体内的天然饵料得到充分利用,使得鱼类能够及时弥补越冬期间所消耗的能量,尽快恢复到旺时期的正常体质。

3对常见鱼病的科学防治

近几年来出现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病、水霉病、烂嘴病、鳃寄生虫病以及赤皮病等,这些病的主要病原有单胞菌类、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发病导致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甚至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对这些鱼的诊断可以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其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苗种需用全菌苗,并需要清除鱼塘淤泥以切断传播途径,在发病流行季节,要每隔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每立方米水体内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和水体内的病原菌与寄生虫,至病情稳定或消失方可。

4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淡水鱼养殖生产中主要存在的成鱼塘污泥淤积严重、放养鱼种比例不合理、鱼种放养时机把握不当以及鱼病导致鱼类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等问题的分析,得出淡水鱼的养殖过程需要及时清理淤泥、选择适宜的放养品种、掌握合理的放养时机并及时对常见的鱼病进行科学防治,如此方可保证淡水鱼养殖生产的高产量与高品质、高效益。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淡水鱼;池塘养殖;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49

1 淡水养殖概念

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养殖的虾类有罗氏沼虾、海南大虾等,养殖的蟹类主要是河蟹。目前,中国淡水养殖鱼类主要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鲮、非鲫等经济性鱼类。中国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2 淡水鱼的养殖技术

按照水温分类,淡水鱼养殖一般可分为温水养殖、冷水养殖和热水鱼养殖。其中温水养殖要求水温在15℃~30℃之间,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冷水养殖的水温要求在10℃~20℃之间,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鱼养殖要求水温在18℃~30℃之间,热水鱼主要包含罗非鱼以及白鲳鱼等。

根据其他条件淡水养殖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养殖方式:流动水养殖及静水养殖;采用混养、单养或者套养方式;稻田养殖、河道养殖、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等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最常见的养殖方式――池塘养殖进行技术综述。

池塘养殖方式在我国境内是最普遍的养殖方式。据统计,池塘养殖占淡水鱼养殖总面积的60%甚至更高,其特点也十分显著,投资少,收益可观,见效快,并且相对稳定。根据相关标准池塘养殖又可分为经济型池塘养殖模式、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生态节水型池塘养殖模式以及循环水池塘养殖模式,这四种养殖模式要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2.1淡水鱼池塘养殖技术管理

2.1.1池塘规划 新建的池塘养殖必须符合当地的养殖要求和规划要求,并且要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的需求而定。在建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址的水文、水质、气候等因素。土壤和土质也是池塘建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建造前要充分调查土塘状况,保水力、土质疏松情况,而且要检测土壤pH值,pH值最好在7~8.5之间,高于或者低于这一pH值都不适合池塘养殖。池塘位置选择同时也要考虑道路、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因素。淡水鱼的种类不同池塘的面积以及深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成鱼池面积在8~15亩之间,水深为2~3米,鱼种池面积在2~5亩之间,鱼苗池面积在2亩左右。

池塘的布局形式要根据实际地形而定,对于狭长的地带采取“非”字形布局,地势平坦的采用“围”字形布局。具体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2.1.2池塘清理 淡水鱼的每个养殖周期都需要对池塘进行深度清理或者休整。在池塘淤泥清理之后,池塘要进行晾晒,直到泥表面出现龟裂为止。如果利用塑料膜的鱼池应进行有效清洗和消毒。

2.1.3池塘消毒 池塘污泥清理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消毒要全面,不能留死角,清除病原体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体。池塘消毒的药物主要有漂白粉、生石灰、茶皂素以及茶子饼等。

漂白粉消毒:配比标准,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含有效氯25%~30%的漂白粉20克,这种配比可以有效杀死原生物菌和细菌等。

茶子饼消毒:利用茶子饼消毒时,需要对茶子饼进行粉碎处理,之后用水浸泡几个小时,按照每立方米的水撒入75克左右的茶子饼。

茶皂素消毒:茶皂素消毒的用量小于茶子饼,每立方米水中加入1~2克,即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生石灰消毒:根据土质的不同可酌情加减使用量,对于酸性较大的土壤可以加大生石灰的使用量。一般而言,每立方米的水中加入0.2公斤左右的生石灰,即可起到杀菌作用。

消毒过程中不要忽视养殖中所使用的器具,这是消毒重点之一,器具上寄生大量细菌,如若消毒不彻底,对于接下来的养殖会产生负面影响。

2.1.4肥料使用 肥料使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水质、水温、气温、饲养密度、饲养规格等来调控肥料使用量。在鱼苗撒入池塘前就要使用肥料,这个时期以使用土杂有机肥为主,使用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如果使用化肥为基肥那么要进行合理配比。以水深1.5米来进行计算,新池塘每亩需要撒入碳酸氢铵7~8公斤或者使用尿素3~4公斤,过磷酸钙7~8公斤,硫酸钾2~4公斤。对于老池塘可以适当减少,一般新池塘的追肥周期为7天,用量是基肥的一半即可。

2.1.5种苗培育以及选择 种苗选择以及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生长快慢和鱼的质量。一般对鱼种苗的要求是数量要充足、规格要合适、体质要健康,如果是外购鱼苗需要有相关的检测报告、证明文件和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发放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等。苗种的质量要求:大小均匀、溯水性较强、背部肌肉发达、肉质丰满、体表光滑无划伤、没有寄生虫、色泽光鲜等特征。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温变化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05-02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面积较多的国家之一,总面积约为2 000万hm2,其中可供鱼类养殖的面积约占1/3。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中,鱼类占50%以上;在消费的鱼类产品中,消费量超过200万t的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草鱼,这5类大宗淡水鱼占淡水鱼消费量的70%以上[2]。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质环境是实现水产养殖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1]。而适宜的水温不仅是鱼类自身生长、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温在水产养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了解水温变化规律及其对大宗淡水鱼水产养殖的影响,对指导淡水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1 淡水鱼养殖水体夏季水温规律

夏季水体温差变化较小,水体温度受当日及前5d气温的影响较大。邓爱娟[4]等研究发现,对当日平均水温预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1d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其次是当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且表层水温日变化大于深层水温日变化,深层水温更趋于稳定,浅层水温较深层更易受到当日的气温影响,深层水温则更易受前1d气温影响,体现了深层水温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马建波等[1]研究发现,水体昼夜温差较小,水深0.5~2.0m温度差小于5℃,白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逐渐上升,并在气温达到最高点后约1h,水体温度达到最高值,说明当日水体温度升高相对气温存在滞后性。

2 水温对淡水鱼的生理生长的直接影响分析

水体温度是水生生物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淡水鱼类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及一系列生理活动均与水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5]。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体温,并对其生存和生长产生影响。各种鱼类都有其自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适温范围,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鱼类有鲤、鲢、鳙、鲫,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4±4)℃,产卵适宜水温18~30℃,最适温度为(25±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可以加快鱼类的代谢强度,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加快生长。上述鱼类在水温低于15℃和高于32℃时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时,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5℃停止摄食[6]。

淡水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在不同水域(水温)生长速度也不同。性成熟前,生长最快,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因南方水温高,铒料生物丰富,淡水鱼生长期长,长江、珠江种群生长优于黑龙江,但珠江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故长江种群>珠江种群>黑龙江种群[7]。

因此,采用水积温结合鱼类的生理习性,可判别各地热量资源对鱼类生长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鱼类的快速生长及较高的经济效益。

3 水温对淡水鱼的间接影响分析

3.1 水温对水体中溶解氧、pH及氨态氮等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水体中溶解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溶量均与水温有关[6,8]。夏季水温升高,鱼类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大,由于浮游生物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水中溶解氧也随之发生变化,晴天较阴天含氧量高,白天较夜晚含氧量高,晴天下午含氧量最高,黎明前含氧量最低,当水中溶解氧量低至0.3mg/L,鱼类即开始死亡。因此,夏季应特别注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采用增氧设备增氧,使水中溶解氧量保持在4mg/L左右。另外,水温还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8]。温度较高有利于水中植物及浮游生物生长,而水中pH变化主要由水中CO2的含量变化引起,白天植物及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下消耗CO2的速度大于鱼类等生物因呼吸产生的CO2的速度,pH值上升,晚间光合作用停止,CO2含量快速上升,pH值随之下降。含氮有机物分解,水生生物(包括鱼类)代谢以及反硝化细菌还原可以产生水中氨态氮,水中氨态氮含量与pH及水温成正相关关系,氨易溶于水,并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因此,夏季高温时可以采取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饲料喂养次数以及换水等方法,对水中的氨态氮加以控制。

3.2 水温对鱼类感染疾病的影响 夏季由于水温高,水质较肥,水中病原体大量繁殖,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池水负载量大,可能会降低鱼类本身抗病能力,使其干扰病原菌[9]。进入高温季节后,淡水鱼类易发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弧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水温持续在28℃以上最易暴发流行,感染早期鱼体体表各器官均出现轻度出血,严重感染时,鱼体体表严重充血。因此,必须做好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药物消毒、换水保持水体清洁;降低养殖密度;使用质量较好的饲料或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使用增氧机及时降低水体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10]。

4 结语

综上所述,夏季是鱼类生长的黄金时期,投饵施肥多,最易导致水质变坏;同时水温高,寄生虫与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引起淡水鱼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夏季淡水鱼养殖进行科学管理,包括水质状况的检测以及鱼类疾病的监控等,这是实现夏季淡水鱼养殖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马建波,蓝宗坚,李永锋,等.大宗淡水鱼夏季混养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昼夜变化[J].河北渔业,2011,03:15-19.

[2]刘佳.我国淡水鱼产量将会持续增长[J].农业知识,2014,15:14.

[3]张志勇,张志伟,张曹进,等.江苏南部沿海养殖池塘水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海洋通报,2010,06:674-677.

[4]邓爱娟,刘敏,刘志雄,等.洪湖地区养殖鱼塘春夏季水温变化及预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1-68.

[5]童裳亮.鱼类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3-292.

[6]叶建生.养殖水环境因子对淡水鱼类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2008,09:26-27.

[7]李思发,王瑞霞.长江、珠江水系鲢、镛的性成熟速度及其遗传分析[J].水产学报,1990,03:189-197.

[8]刘乃壮,郑美秀.淡水鱼类水温区划的气候生态探讨[J].水产学报,1991,01:9-16,26.

[9]于慧秋.夏季鱼塘的管理及鱼病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05:270.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淡水鱼 养殖技术 池塘养鱼

所谓健康养殖就是通过对可养殖的经济动物的苗种、饲料、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管理,使所养殖的经济动物健康生长,最终生产出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的过程。

1.淡水鱼类的栖息环境与食性

1.1栖息环境

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差异很大。鲢鱼生活在水体上层,性情急躁、活泼,行动敏捷;鳙鱼、鲂鱼和鳊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情温顺,活动迟缓;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或有水草的池塘边,性情活泼,游泳能力强;青鱼、鲤鱼和鲫鱼则栖息在水体底层,它们喜欢觅食污泥中的螺、蚌、昆虫和水蚯蚓等水生动物。

1.2食性

随着小鱼的生长,开始觅食大型的浮游生物、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水生生物。随着鱼体的生长,鱼的食性开始分化。成年鱼类的食性,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异。根据鱼类采食食物对象的不同,可将鱼类分为:1.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鱼类。鲢鱼和鳙鱼即属于此类鱼,其特点是口大,鳃细长、密集。这种特点有助于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鲢鱼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以浮游动物为次;鳙鱼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以浮游植物为次。2.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鱼类。青鱼和鲤鱼即属于此类鱼。青鱼以螺和蚬等软体动物为食,鲤鱼主要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水蚯蚓为食。

2.科学饲喂

优质饲料在投喂量过多和投喂技术不当时,可造成饲料系数高,养殖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健康养殖需要掌握科学的投喂技术。所谓的科学投喂,应是根据不同天气、不同品种、不同规格来合理确定饲料品种、规格、投喂量、投喂次数和投喂时间。一般来说投喂做到“4 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的饲料要与鱼体的大小相适应,与生长相适应。饲料的粒径为鱼体口径的 1/2 为好;投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鱼苗>鱼种>成鱼;投喂量和次数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进行控制。投喂量按鱼的体重计,常为体重的 2%-5%,通常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小型鱼类>中型鱼类>大型鱼类;幼鱼>成鱼。投喂次数为小型鱼3-5次,大、中型鱼 2-4 次;幼鱼 3-5 次,成鱼 2-4 次;投喂前,首先应驯化鱼集群抢食的习惯,在养成习惯后,每次投喂时间上要控制,不宜过长,具体投喂时间,应在黎明后的2h内固定投喂,高温期下午 17 时以后及晚上不喂。投喂速度开始慢,中间快,后期慢,即“慢、快、慢”。投喂面积开始小,中间大,后期小,即“小、大、小”。投喂量开始少,中间多,后期少,Bp,“少、多、少”。当大部分鱼停止吃食,游离食场,剩余鱼抢食速度缓慢时,即可停止投喂。

3.疾病防治

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严防药物污染等。坚持每月用消毒药物对全池消毒1 次,并用防细菌性疾病的药饵投喂 1 次。高温季节,每半月对食场消毒1 次。每月在晴天中午鱼类集群摄食时间,用杀体外寄生虫药物对食场泼洒 1 次。当鱼类发病时,首先应捞出病鱼进行体表和体内检查,确定病因后再选用药物,严禁不明病因乱用药物。用药时必须按药物说明使用,不能减量,也不能超量。

4.生态健康养殖

4.1合理调水,强化水质管理

水体不洁是鱼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投饵以及鱼类排泄物的积累,水质极易富营养化,使水体透明度变小、pH 值降低,水色呈深褐色,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水体藻相不好,可被鱼类利用的浮游生物减少,有的水域甚至出现异味。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是换水,在夏末或入秋时采用大换水的方法,把池塘水体换去1/2,先排后灌,尽可能排出养殖废水,间隔 1 周再大换水1次,通过连续两次大换水,可使鱼类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不少养殖户对大换水不重视,一塘水养到底,使水质老化,影响鱼种生长。此外,适时增氧并施用生石灰、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等改良水质,但这些措施的落实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因增氧不当会引发鱼类气泡病等病害,生石灰使用不当往往引起水体pH值骤变,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使用不当效果不好等,因此,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发挥各项措施的最大成效。

4.2稳定水温,降低应激反应

水温突变是鱼类发生应激,进而产生病害的重要因素。夏秋季节是暴雨频发、雨水较多的季节,雨水温度明显低于池塘水温,如果短时间内雨水集中进入池塘,往往造成池塘水温的突变,从而引发鱼类感冒等症状。因此,在雨水较多的夏秋季节要注意疏导排水渠道,避免雨水大量直接灌入池塘。池塘换水也是水温骤变的因素之一,在池塘大换水时,当外源水水温明显低于池塘水时,换水不可过多,避免池塘水温骤降,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如果使用井水等外源水时,要经暴晒、曝气等处理,待水体升温后再进行大换水,使池塘水温保持稳定,降低鱼的应激反应。

4.3加固池埂,随时防洪

防旱鱼类生活的水体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尤其在夏秋季节,养殖池塘受气候因素影响更为明显。汛期往往会突降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因此要提前加固池埂,防止洪水冲开池埂造成逃鱼,必要时在池埂处架设围网,防止过高的水位使鱼种逃逸。有涝就有旱,有时甚至旱涝急转,所以夏秋养鱼还要做好抗击干旱准备,要打好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有连通于湖泊、水库、江河的排灌设施,对防涝防旱都具有极大意义。旱季还要注重水质调节、减少投喂、确保水产品安全度过干旱季节,为丰水期鱼类健康、快速生长打下基础。夏秋季节农田施药较多,在雨季时农田积水易流入池塘,其中所携带的农药往往会对鱼类造成污染,因此田间池塘要注意加高池埂。汛期河道可能成为一些工厂的排污道,要避免使用污染水源。养殖区要远离居民生活区和垃圾处理厂,防止生活污水、雨后的垃圾过滤水等污水流入池塘,造成污染事故的发生。

4.4加强日常管理

要多注意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和缺氧浮头,发现缺氧预兆应及时加注新水和开启增氧机,以免鱼类泛塘。 同时,要注意防逃、防盗。 要及时加固堤坝,雨季要注意巡逻观察堤坝安全,及时修筑加固,防止池塘与外部连通。 防盗主要是养殖后期加强夜间巡逻,另外,最好事先在池中打桩、安装一定的铁丝网,或放置一些枣树枝等杂物防止下挂网。

参考文献:

[1]张汉祥.当前淡水鱼养殖效益滑坡如何办[J].科学养鱼,2003(3).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5篇

养鱼者的担忧和消费者的恐慌,源于北京超市里的“活鱼下架”风波。2016年11月23日上午,细心的北京市民发现,以往超市里活蹦乱跳的鱼们好像提前开了通气会,一齐从超市的水箱里“集体大逃亡”了。活鱼都去哪儿了?这个小细节被不断放大,引发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

很快,一条“北京养鱼场水体污染导致活鱼下架”的传言在朋友圈流传开来,有人搜到北京正在搞淡水鱼禁药残留检测专项行动,因而猜测活鱼商户可能是为避免被检测出违禁成分遭遇罚款而主动下架。

对此,北京市食药监部门在11月23日晚上的官方微博声称,北京超市内活鱼下架仅仅是因为超市进入供应商调整期,抑或是迎合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正常企业行为,对于传言所称的“检测违禁药品残留导致商户恐慌”猜测,只字未提,并且郑重安抚消费者,北京市水产品九成抽检合格。

就在官方表态的同时,京媒则援引卜蜂莲花超市工作人员的说法称,下架是官方书面通知,如果销售活鱼,将被罚款20万。

全国多地活鱼中检测出违禁渔药孔雀石绿的消息却不胫而走。还有多家媒体实地踏访证明,北京周边的部分养鱼场,垃圾环绕,药瓶遍地,水质浑浊,有“见其池不敢食其肉”之感。

消费者对水产市场怀疑尚未打消。央视2016年12月15日《聚焦三农》节目的报道称,农业部对水产品产地异地抽查工作中,北京市对应的检查单位是江西省水产品检测中心。该中心工程师从北京市采集鱼肉样本后带回江西检测。在2016年的纱渭觳猓合格率均为100%。

农业部数据似为北京市的水产市场注入信心。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一位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政府部门在公布合格率的时候,应该说明是哪个环节的合格率,或者说包括了哪些个环节。池塘边的合格率并不能说明问题,而超市、零售市场以及餐馆暂养池中等终端环节的检测合格率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指标。

目前,各大超市的鲜活水产品重新摆上了货架。表面上看起来活鱼销售已恢复,但消费者的心里仍然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从养殖到销售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不惧检测”的飞跃,大部分人仍然一头雾水,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淡水鱼养殖行业不规范发展,这一定不是活鱼食用安全面临的最后一次质疑。

“我们不吃自己养的鱼”

尽管食药监部门宣称对水产品的检测是多年的常规动作,但2016年,对水产品的监管力度的加码,导致全国多地爆发出水产品下架风波。除了北京,石家庄等地超市的水箱,也一度放空了水,摆上花篮。这样规模的整治力度,是此前多年少见的。

2016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畜禽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通知,拉开了本轮整治大幕。各地在随后的畜禽、水产品抽检中,相继检测出违禁兽药超标的问题。但因为此类检测相对常规,检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北京市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2016年以来,全市共抽检水产品1034个,合格率达96.62%;2015年至今,全市共抽检水产品2661个,总体合格率95.94%。近两年发现的问题包括无机砷、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等检测指标不合格,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经营者均依法处置。

既然合格率如此之高,那么各大超市何至于下架应对专项检测呢?京媒随后的调查却显示水产品问题不容小觑。公开报道显示,在天津多个淡水养鱼场,养鱼不用备案,谁承包了就可以下鱼苗喂养,整个饲养过程,无人监管。鱼一旦生病,养殖户病急乱投医,几十亩的鱼塘,有时一次就要投下去30多箱鱼药。而这些被网友称为“靠药催大的鱼”,几乎都流向了京津大城市。一位养殖户更直言:“我们不吃自己养的鱼。”

在各种违禁药物中,孔雀石绿一直禁而不绝。这种翠绿色的粉末状化合物最早在上世纪30年代起,即应用在一些地区的水产养殖中,国内也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凤凰周刊》,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产养殖专业书籍中,孔雀石绿还是一种推荐药品,治疗足以让满池鱼丧命的水霉病有奇效。但是,随着人们对该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认为其存在致癌风险。上世纪90年代,欧盟将孔雀石绿列为禁药。2002年起,中国也做出明文规定,不允许该药在食用鱼的养殖中使用。但是,观赏鱼的养殖仍可使用。这一规定,为该药的继续生产留下一线生机。

2005年3月8日,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检疫队在渝中区西三街水产交易市场查获600多只含有孔雀石绿的甲鱼。这或是中国近年来最早曝光的一起违规添加孔雀石绿案。当年8月,本港政府部门也一连两天在市面抽检了29个淡水鱼样本,结果表明,25个进口淡水鱼样本中有10个含有孔雀石绿。

相比之下,内地方面对食用鱼喂养中添加孔雀石绿的查处时紧时松。有业界人士介绍,2015年,中国水产品产量同比增3.5%,达6690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40%,居于世界首位。“庞大的产量背后,是禁药的滥用。”

《凤凰周刊》记者在阿里巴巴等网站搜索该药,可以轻易地找到全国多地卖家,而且该药价格低廉,卖主对买家把药使用在什么地方也毫不过问。

饲养环节如此,在水产品流通环节,同样存在问题。一位水产专家告诉本刊,捕捞鱼时,鱼因为使劲撞击渔网导致受伤,如果运输中不加预防或治疗的话,鱼可能运不到超市就死去了,而孔雀石绿对治疗这种外伤效果明显。所以,运输过程,恰是使用孔雀石绿的重要环节。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近年来政府对违规使用孔雀石绿进行严厉打击,明目张胆在养殖池塘中使用孔雀石绿的现象已经减少,但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则有扩大趋势。目前孔雀石绿的违规使用更多发生在运输和销售环节上,包括育苗的孵化阶段、运输阶段、水产市场和超市销售阶段以及餐饮店的暂养阶段。在这几个环节上使用孔雀石绿的意愿强烈,用量大,药物残留量大,自然危害也最大。

由于不同种类的食用鱼跨地区运输是常态,如安徽、江西的鱼除了本地消化,还运至上海、南京;江苏盐城的鲫鱼可以远距离运输至重庆、甘肃、陕西;广东化州、高州等地养殖的罗非鱼,会被辗转运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但是鱼不像水果或肉类,可以在身上贴上标签,因此,一旦出现问题,货源追溯往往成为难点。

违禁药难寻替代品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兽药典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李爱华告诉《凤凰周刊》:孔雀石绿的危害主要来自孔雀石绿本身和它的主要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或称无色孔雀石绿),二者无论在环境中还是在鱼肉中存在都很稳定。其中,隐色孔雀石绿,在体内残留的时间更长,危害更大,如果在鱼卵消毒时使用,一个月后在稚鱼体内仍可检测出来;而成鱼暴露于孔雀石绿之后,在其鱼卵中,也可以检测得到。

李爱华称,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水霉、抗纤毛虫以及杀菌作用,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孔雀石绿都是一种在水产使用非常广泛的化学药物,它可用于鱼卵、稚鱼和成鱼,效果好,用量少,使用成本低,且在市场上很容易获取,是孔雀石绿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孔雀石绿和其代谢产物的毒性问题,业界研究提出过不同观点。李爱华向本刊记者介绍,虽然部分研究认为孔雀石绿在小鼠实验中的致癌性不甚明确,缺乏孔雀石绿与任何癌症有直接联系的依据,认为低于0.14mg/kg的残留水平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风险是非常低的,但是,“认为过量孔雀石绿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突变和致畸风险是普遍性的共识”。

随着食用风险不断被研究者证实和曝光,20世纪90年代,多国监管机构对孔雀石绿亮起了红灯。美国和欧盟分别于1991年和1997年开始禁用孔雀石绿,规定在水产品种不得检出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检测限为2ppb(2μg/KG)。随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南亚等多国,也开始出台类似规定。2002年,中国开始禁止孔雀石绿在食品动物上使用,检测限为(0.5~1ppb),标准比欧盟还要高。但和其他很多国家的做法一样,在观赏鱼上使用并未禁止。

不过孔雀石绿被禁用之后,在包括欧洲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水产品检测中,仍然会不时地发现一些孔雀石绿残留样品。李爱华告诉本刊,2016年上半年,约20吨越南水产品被禁止进入美国,就是因为被查出有孔雀石绿残留。在巴西和智利等南美国家,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2002~2006年之间,出自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水产品中,都有被检测出孔雀石绿或其代谢产物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水霉病等属于养殖鱼类常见病,而市场又没有在效果和成本上能与孔雀石绿相媲美的药品可供使用,也一定程度促成了孔雀石绿的泛滥。

李爱华透露,要研发出在抗真菌的效果上和价格上都可以和孔雀石绿相媲美,而且不存在特殊毒性的替代品的_有难度。现有的化学物质库中是否存在尚未发现的此类物质不得而知,而要对现有的药物进行结构改造或寻找新的化合物,在技术上又存在很大难度,研制费用也必定非常昂贵。

李爱华称,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严格的鱼药研制规范,但是由于与国际上类似的原因,鱼药生产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研发新的产品,特别是化学药物和消毒剂。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打球”的方式,向市场推出所谓的“非药品”,以逃避监管。而这也造成了国内市场上“非药品”的数量远远多于正规药品的现象。

“这种中国特色必将制约国内鱼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李爱华说,目前,学术界已经发现了有些中药制剂和中药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可是由于其使用剂量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在池塘的养殖阶段使用,其使用成本必然较大,不能增加养鱼者的使用意愿。但是在其他需要使用抗水霉药物的环节,如在育苗环节、运输环节以及在水产市场和餐馆的暂养池使用,由于水体小,因此用药量也小,使用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在李爱华看来,一味地依靠监督检查来杜绝孔雀石绿的滥用其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向市场推出有效的替代品,才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手段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先研发非养殖环节专用的、无高风险的抗水霉药物。

“活鱼下架”事件背后的行业升级难题

北京活鱼下架、天津部分养鱼场滥用药剂等事件曝光后,就职于四川一家水产公司的业界专家吴宗文表示,散户养殖正面临监管的严重考问,未来,这一行业将进入巨头拼杀的时代。行业龙头介入渔业资源整合,通过规模化改造来提升水产市场的管理水平。

“水产养殖比起猪、鸡等畜禽养殖,专业度更高,行业痛点更多,而且业内龙头企业少,这也正是市场空间所在。”吴宗文说。

“多年前,我们就注意到养殖户小而散,政府监管难问题。”吴宗文向《凤凰周刊》介绍,他所在公司的养鱼池与普通养鱼池完全不同,采用了很多科技手段实现水质监控、病害预防和健康捕捞。每个鱼塘面积较大,可达数百亩。利用5%-10%的面积设立蓄水池,用来接纳汛期来水,通过净化、沉淀处理后,打开闸门,将处理后的水放入养鱼池。养鱼池底部设有连通器,用来定期清理池底淤泥,保证池底清洁。他们还在鱼塘上方设置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组发的电供应给制氧机,保证制氧机24小时供氧。同时,养鱼池内还设置有电化水设施,用来给水体物理除菌。

“很多养殖户之所以大量给鱼塘用药,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水太脏了。有的养鱼场池底淤泥可达半人多深,为了节省成本一两年都不清淤,只能用更多药物来消毒,鱼得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最终的结果是喂的药越多鱼的品质越上不去,鱼卖不上价,更没有资金整治鱼塘,然后又喂更多的药保证不死鱼,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吴宗文说,小养殖户抗击市场风险弱,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不可避免。

一位小养鱼户说,他的养鱼场没有滥用鱼药,很想让消费者知道他在超市里买的鱼是他养的,但是他没法在活蹦乱跳的鱼身上贴上标签。“鲜红农产品将来也应该形成品牌化。一旦形成品牌化,发生问题可以追溯。”这位农户表示。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养殖;淡水鱼;问题;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识码:A

养殖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一直位居首位。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足够的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出现的各类疾病,在某种程度上将养殖户的积极性打消,本文重点探讨的是淡水鱼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

1 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发病原因分析

1.1 微生物及病原体的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发病初期,会有充血现象出现在淡水鱼的身体表面,主要是在口腔、颈部和体侧等位置出现。这种感染会降低淡水鱼在水中的活泼程度,若鱼体病情严重,还会导致出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表现为腹部出现肿胀,而眼球部分也开始突出,这样鳞片开始竖起,淡水鱼有粘液便排出,最终出现感染甚至是死亡。另外,一些鸟类、蛙类和鼠类等带着病原体,将淡水鱼直接吞食,会对鱼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1.2 缺乏合理的营养调配

养殖户在对淡水鱼进行喂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往往很单一。由于普遍偏高的喂养饲料的系数,会造成淡水鱼类有较长的生长期。若长此以往下去,会对生产水平带来一定的制约,同时会降低经济效益,对淡水鱼的养殖带来一定的影响。若再进行强化喂养,将各种小杂鱼不间断的、过量的喂养,会不断积累各类鱼类肝脏脂肪,这样会对肝功能带来破坏,最终会破坏鱼类自身的平衡性。而在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生环境中,若不适当的注水,会造成鱼苗出现跑马病,鱼类患上白头白嘴病。

1.3 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很多内部产生的病菌或外来的污染物,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会造成淡水鱼农药和重金属等中毒,会使鱼肝组织出现坏死和变性。若严重污染到地下水源,还会直接影响到淡水鱼的生长环境。

2 淡水鱼发病的防治措施

2.1 调控水生环境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淤泥中各种细菌会达到1a以上的存活时间。所以,没有彻底清除淤泥,是淡水鱼发病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做好各类准备工作,才能投放鱼苗。如对养殖区域进行彻底的清理,将传播途径切断,并进行有效的消毒。在每年的秋季,将养殖区域的水放干,并进行暴晒,彻底进行消毒,将各类病原菌杀灭。在发病流行季节,在泼洒消毒剂的同时,在内服抗菌药饵如氟哌酸等。连续服用3d,每天服用1次,用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合理使用四环素类药物,严禁在水体中投放农药,将鱼药取代,或者是使用国家禁用的、有较高残留度和较大副作用的鱼药,规避发生各类损失。而中草药的运用,效果会非常显著,可根据鱼类的生长需求,将中药草投放在养殖区域,使病原体的存活率降低,进而促进鱼类的生长。

2.2 投喂方式应科学和合理

2.2.1 合理搭配氨基酸和蛋白质

在鱼类生长过程中,氨基酸和蛋白质是不可获缺的营养元素。其投放指标要求不超过28%~34%,而鱼类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会需要不同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所需要的蛋白质量必须适应一定的水温环境和鱼体的生长阶段,这样时期不同,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搭配方式。

2.2.2 鱼体对油脂的需求量

作为动物中的一种,也需要不断供给鱼类各种能量。而在鱼类的生长过程中,油脂是非常重要的能量。和其他动物一样,鱼类也需要吸收同样的油脂。它是重要的能量来源,支撑鱼类从事一切活动。所以有必要将油脂投放在饲料中。鱼类需要通过消化道来吸收油脂,并且直接在肝胰脏和肠道内直接储存。因此将油脂投放于饲料中,会对组成鱼类体内的脂肪和储存能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会使鱼体的味道更加鲜美。而在鱼类的生长过程中,氧化油脂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对鱼类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添加剂合理的情况下,会使鱼类更好的吸收油脂。调查资料显示,对于油脂的总体需求,鱼类大约是要求18%~20%之间,因此投放量需适当。

2.2.3 摄取碳水化合物

针对碳水化合物,尽管鱼类的需求并不显著,但若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会直接降低鱼类对油脂、蛋白质等的使用率和吸收量。

2.2.4 合理搭配维生素

在饲料中若没有足够的维生素含量,会降低鱼体的免疫力和机能,进而伤害到鱼体,所以在饲料中维生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 搞好水质调控

依照不同的淡水鱼的种类,应对放养的密度密切关注,同时喂养必须合理。而除了养殖区域的饲养管理水平、鱼体种类、饲料、水质和环境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外,混养和喂养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实施多品种混养,将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增加,才能将水体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若仅仅是单养一种鱼,有较少的混养品种,则无法实现好的效果。

4 结论

科学实验证实,养殖方法科学合理,会进一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所以既要实施科学的管理,还要挖掘一切有利条件,破解养殖过程中的难题。养殖方法一定要科学,养殖户应综合分析各种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养殖条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促进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传宝.淡水鱼肝胆病变的成因、症状及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9(05).

[2] 敖礼林.淡水鱼水霉病及其综合防控[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12).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淡水鱼;科学养殖;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98-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淡水鱼的养殖更是让我国成为淡水鱼养殖大国的龙头,但是历年来,许多养殖户由于经验不足,导致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疾病的问题,打消了他们的养殖积极性。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病的主要原因

1.1 病原体及微生物的感染

主要包括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和呼肠孤病毒感染等。发病的初期淡水鱼的身体表面会出现充血等现象,通常体现在体侧、颈部、口腔等位置上,进而导致淡水鱼的食欲逐渐下降,在水中的活泼程度开始降低,病情严重的鱼体表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眼球位置极度突出,腹部也开始逐渐膨胀,导致鳞片的竖起,开始排泄粘液便直至感染,最后死亡。同时还有一些带着病原体的鼠类、蛙类、鸟类直接吞食淡水鱼,直接或间接对鱼类造成危害。

1.2 营养调配不合理

在喂养淡水鱼的过程中,养殖户往往习惯使用单一饲料,喂养饲料的系数普遍偏高,从而导致了淡水鱼类的生长期长。这样不但制约了生产水平,而且导致了经济效益差,不利于淡水鱼的养殖等后果。再如过量投喂各种小杂鱼、每天不间断地强化喂养,特别容易诱发鱼类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导致鱼类自身的平衡性被破坏,从而得不偿失。在鱼类生长的水生环境中,注水不当也会导致鱼类得白头白嘴病、跑马病(鱼苗)。

1.3 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多外来的污染物或内部产生的病菌,可以引起淡水鱼重金属中毒,农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中毒,造成鱼肝组织变性、坏死。如果地下水收到严重污染,会导致淡水鱼的成长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防治淡水鱼发病的主要措施

2.1 水生环境的调控

据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细菌在淤泥中存活时间可达1年以上。因此,若淤泥清除不彻底则会成为主要的发病根源,所以在鱼苗投放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到彻底的清理养殖区域,进行有效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鱼区域每年冬季放干曝晒,纳水前用生石灰(750kg/公顷)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各种病原菌。发病流行季节,每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0.1-0.2)×10E-6,同时内服氟哌酸等抗菌药饵,每日1次,连用3天,用量为治疗量的1/2。合理用药,如土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等都是可以使用的,不用副作用大、残留程度高、国家禁用的渔药或以农药代替渔药施放于水体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中草药会起到好的效果,根据鱼类的成长需求,适当的在养殖区域投放对其身体生长有益的中草药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率。

2.2 科学的投喂方式

2.2.1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理搭配 蛋白质和氨基酸是鱼类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因素,但是不要超过投放指标28%-34%,同时不同成长阶段的鱼类需求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也是不同的,蛋白质的需求量与鱼体的生长阶段、水温环境一定要相适应,总之根据不同时期选定不同的合理搭配方式。

2.2.2 鱼体对油脂的需求量 鱼类也是动物的一种,需要能量的满足,油脂对鱼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从事一切活动的能量来源,因此在饲料中投放适当的油脂是非常有必要的。鱼类对于油脂的吸收可以说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都是由消化道来完成,而且是直接储存到肠道、肝胰脏,所以在饲料中投放油脂直接影响到鱼类能量的储存和体内脂肪的组成,同时也会使鱼体的味道鲜美。氧化油脂通常会伴有对鱼类的毒副作用,也会阻碍鱼类的成长,因此适当的添加剂会让鱼类对油脂更好的吸收。根据调差研究鱼类对油脂的总体需求在18%-20%之间,所以在饲料中适当投放即可。

2.2.3 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虽然鱼类对碳水化合物没有明显的需求,但是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不足,会影响到鱼类对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的吸取量下降和使用率降低。

2.2.4 维生素的搭配 在饲料中如果维生素的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下降从而对鱼体造成伤害,因此维生素在饲料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 搞好水质调控

根据淡水鱼种类的不同,合理的进行喂养,注意放养密度。除了养殖区域环境、水质、饲料、鱼体品种、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制约因素外,还与密养、混养密切相关。只有在实行多品种混养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池塘鱼类放养密度,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混养品种少或单养一种鱼,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4 结论

实践证明科学的养殖方法会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新的商机,在不断对养殖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减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养殖户不但要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还要根据养殖条件和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继芳.基于WEB的淡水养鱼饲料投喂专家系统研究[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1.

[2] 冷永智.系统分析在饲料配方研究中的应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淡水鱼养殖、发病的原因、防治技术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淡水鱼的养殖密度在不断的加大,同时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样就使的在淡水养鱼过程中鱼病的防治已经成为淡水养鱼的重要工作。预防措施控制的不好就会造成鱼的产量下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二、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发病原因分析

2.1 微生物及病原体的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发病初期,会有充血现象出现在淡水鱼的身体表面,主要是在口腔、颈部和体侧等位置出现。这种感染会降低淡水鱼在水中的活泼程度,若鱼体病情严重,还会导致出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表现为腹部出现肿胀,而眼球部分也开始突出,这样鳞片开始竖起,淡水鱼有粘液便排出,最终出现感染甚至是死亡。另外,一些鸟类、蛙类和鼠类等带着病原体,将淡水鱼直接吞食,会对鱼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2 缺乏合理的营养调配

养殖户在对淡水鱼进行喂养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饲料往往很单一。由于普遍偏高的喂养饲料的系数,会造成淡水鱼类有较长的生长期。若长此以往下去,会对生产水平带来一定的制约,同时会降低经济效益,对淡水鱼的养殖带来一定的影响。若再进行强化喂养,将各种小杂鱼不间断的、过量的喂养,会不断积累各类鱼类肝脏脂肪,这样会对肝功能带来破坏,最终会破坏鱼类自身的平衡性。而在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生环境中,若不适当的注水,会造成鱼苗出现跑马病,鱼类患上白头白嘴病。

2.3 药物性的外在因素

很多内部产生的病菌或外来的污染物,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会造成淡水鱼农药和重金属等中毒,会使鱼肝组织出现坏死和变性。若严重污染到地下水源,还会直接影响到淡水鱼的生长环境。

三、当前我国淡水鱼养殖鱼病防治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淡水鱼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扩大,淡水鱼鱼病的防治现状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淡水鱼养鱼鱼病的发病频率以及发病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当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鱼苗的种质资源在退化,也就是说淡水鱼抵抗病害的能力在降低。同时,由于当前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许多养殖户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将南方的鱼苗运输到北方来养,或者是将北方的鱼苗运输到南方去养,这样就造成淡水养鱼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经过粗略统计当前我国的淡水鱼养殖的病害主要有200多种,而且一旦发病大面积爆发,由此可见淡水养鱼病害已经是阻碍养殖户和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2当前我国淡水养鱼的鱼病防治还是以治疗为主,预防机制和措施还不健全。这是淡水养殖户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发现鱼有病了才去治疗,根本没有什么预防机制和措施。平时不注意鱼病的预防和养护,淡水鱼自身的抵抗能力就若,等到发病再去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养殖户大量的给鱼用药进行治疗,这样做容易造成鱼的大面积死亡,但是用药剂量小对于鱼病的治疗根本不起任何作用。综合以上我们分析的情况,可以很好的说明,我们的养殖户在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预防机制,都是以治疗为主,这对于鱼病防治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3.3当前淡水养鱼鱼病的防治忽略了养殖用水的环节。可以说水是鱼能够生存的关键。因此,在养殖淡水鱼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水质的控制。水质掌控好了,鱼就不会得病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持养殖用水的水质清新,不要把生活污水或者是工业废水排放到池塘当中,因为这些废水和污水当中含有很多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养殖用的池塘就会加速池塘水的恶化,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在水中要加入一些水质改良剂。另外,平时我们还要注意池塘水中的含氧量,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中午多开增氧机,并且要保证水中含氧量的均匀程度。

四、淡水鱼养殖病防治技术

鱼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要以多方面进行防治,才能够有效,具体做法如下。

4.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一种不污染环境并防止鱼病发生的有效方法。该法通过人工作用,调动鱼体自身的抵抗力,抵抗病原的入侵和干扰,从而战胜病原。鱼体免疫目前在国内使用的方法有注射法、口服法、浸洗法。其中,注射法免疫率最高,可达80%~90%。口服法次之,浸洗法仅能使10%左右的鱼体能获得免疫。在国外有较先进的喷雾加压法。免疫防病主要是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类鱼病,对寄生虫性鱼病和当今其他防不胜防的暴发性流行病,还缺乏有效的药物,在免疫方法和技术上也有待改进和提高。

4.2生态预防

生态防病是一种方便、省钱、无副作用的防治方法,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防病可通过清除淤泥,改良土质、改良水质、控制病源、流行区域进行轮换养殖对象、流行季节采用避开发病高峰期等,创造有利于鱼类生长的水生环境来进行防病。目前对于草鱼出血病、鲤鱼痘疮病等已取得可喜效果。

4.3改良品种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放养优良品种不仅节省饲料,而且能加快鱼体生长速度,在抗病和对环境适宜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如高产的建鲤、澎泽鲫等,的确对养殖业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但目前对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的推广步子还较慢,就养殖的鲤科鱼类而论,通过审定且被推广的良种仅39种,鲤鱼15个品种,推广的覆盖率仅40%左右,有1/2以上养殖的种类仍是遗留下来的传统品种,有些已退化,有的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已占优势,应进行更换。

4.4药物防治

正确合理地使用鱼药对鱼病的防治能起到积极作用。生产中常见的鱼病在药物的作用下得到了治愈。在饲养过程中药物防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但也有多种鱼病在药物治疗下,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好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用药已晚;二是所用药物很难进入鱼体内发挥药效;三是所用药物数量与养殖面积、水深等情况的计算上有误差。目前在饲养过程中,施药方法主要是口服的内用药和全池泼洒的外用药;其他方法如注射法、浸洗法等在大面积饲养期间很难进行。口服药即便是药物对症,但因为病鱼食欲下降,很少摄食,因此药饵不易进入体内。外用药虽说能杀死水中病原,但这通常是群防群治的泼洒法。将水中有益微生物统统杀灭,往往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有的药物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4.5其他防病方法

改善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改进落后的操作方法,合理配置饲料营养结构,使饲料营养更丰富、适口,避免营养性疾病发生,加大环保力度,控制水质污染,尽快建立和完善鱼病的检测制度。

综上所述,进行科学的养殖方法会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新的商机,在进行科学管理养殖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身边的有利条件和资源,这样就能减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养殖户不但要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还要根据养殖条件和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仲礼;北方地区春季鱼类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J];科学养鱼;2010年05期

[2] 王昊飞.鱼病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44.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淡水 养殖方式 养殖管理 改进措施

作为内陆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我国淡水总面积约20×104平方公里,养殖面积及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淡水养殖一般面积较小且分布广泛,集约化程度较高,适于精养,投资小、产量稳定、生产水平较高,收益大,并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淡水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包括草鱼、青鱼、鲤、鳙、鲂、鳊、鲢、鲮、鲫、非鲫等经济性鱼类;还有虾类和蟹类,虾类有海南大虾、罗氏沼虾等,蟹类则主要是河蟹。淡水养殖的生产方式,按养殖场所可分为池塘养殖,湖泊、河道养殖,江河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及微流水养殖等;按集约化程度则可分为精养、半精养和粗养。其中,网箱养殖的生产方式是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科学养鱼技术,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在湖泊、水库、河道等大中型水域中,以培育鱼种和饲养各种经济鱼类。

一、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1.根据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池塘养鱼:一般指在面积较小的封闭水体中的鱼类养殖。这种经常处于静水状态的小型水体,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数亩到数十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鱼方式。池塘养鱼具有静水养鱼的特点,适宜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种类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诱饵,同时还可以使用施肥的方法来培养天然饵料。

湖泊河道养鱼:指在中小型湖泊或河道的进出水口建筑拦鱼设施,进行养鱼。主要利用天然饵料,辅以人工施肥投饵。

水库养鱼:利用各种类型的水库养殖鱼类。在小型的农田灌溉水库,凡可以防逃、容易捕捞的,可采取池塘养鱼方式。一般较大的平原水库,常采取湖泊、河道方式经营。大型综合水库,主要繁殖保护鱼类资源,辅以少量的人工放养。

稻田养鱼:利用水稻田进行养鱼,既可增加鱼产量,又可消除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疏松土壤,肥沃稻田,增加水稻产量。

工厂化养鱼:运用机械的、电气的、化学的、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在水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投饵等各方面进行人为控制,创造和保持最适宜于鱼类生长和发育的生态条件,使鱼类的繁殖、苗种培养、商品鱼的养殖等各个环节都处在人工控制的水体环境中进行无季节性的连续生产。

网箱养鱼:用纤维网片、金属网片等材料缝制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具一定形状的箱体,将其架设在较大水体中,使箱体内外水体可以自由交换,在这样的箱体环境中养鱼就叫网箱养鱼。其生产较稳定,投资少,收益高,且发展潜力大。

二、养殖管理(以池塘养鱼为例)

1.环境条件

池塘养鱼,最关键的要看池塘的水质。池塘的水质好比人体里的血液,只有好的血液才能让人健康生活。池塘的水质是水体生态条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饲养的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鱼塘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找到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第一,要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好;第二,要经济实惠,不要投入过大,可以选在荒滩废地上;第三,交通位置要比较方便,这样有利于鲜活鱼类的销售和运输;第四,土质要好,池塘的土质最好是粘壤土,这种土质对水源和肥料的保持性能较好;第五,周围地区要方便鱼池的改造及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

2.品种选择

池塘养殖,首先考虑的是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选择养殖种类时,要考虑不同品种的鱼类的习性及适应性,像四大家鱼及鲤鱼这类鱼类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在放养时,可以优先考虑,罗非鱼作为引进的优良品种,也可以部分放养。整个池塘鱼类的放养,应多品种、多规格合理搭配混养,这就要求鱼种要规格整齐、逆水性强、体制健壮、体表完整、健康完整。

3.放苗时间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当春季水温上升至16℃以上时即可放苗。放苗时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是低温采用充氧法运输来的鱼苗,应先取出虾苗,注意缓慢调整温差,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入池中。

三、改进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要加强研究不同类型(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的科学养殖方式,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养殖结构,提出降低养殖生态环境负荷的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及养殖水域的环境优化和生物修复技术,为养殖方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手段的健康养殖技术和病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加强免疫防治技术、疫病检疫技术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2.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品种开发

要大力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系)选育研究,以传统选育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加快良种选育进程;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突破海水鱼(虾)和溯(降)河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全面系统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

3.加强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饲料

应重点研究主要水产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养殖条件下的配合饲料及综合养殖条件下的补充饲料,并研究配套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对水质的污染。

淡水鱼养殖范文第10篇

1.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的养殖,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对高质量的水产品需求量增加,二是由季节性需求转变为常年需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的养殖是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产养殖品种(如鲤鱼、鲫鱼、武昌鱼等)。二是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如罗非鱼、黄颡鱼、鲇鱼、鲟鱼、淡水白鲳、罗氏沼虾等)。三是对养殖周期长、市场价格高、深受群众青睐的水产养殖品种(如野生鳖、黄鳝等),可因地制宜发展,逐步形成成规模化生产。

2.发展规模养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大面积连片池塘养鱼,能够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实施规模养殖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水、电、路等生产基础设施的配套,为精养高产提供保证。二是有利于技术指导,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应用。三是有利于饲料、鱼种等物资的供应,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费用。四是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3.开辟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饲料成本占整个水产养殖成本的70%左右,广泛开辟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种草养鱼。草鱼的市场价格要比鲤鱼高得多,草鱼具有生长快、饲料易解决等优点,利用空闲地发展种草养鱼不失为一条致富捷径。二是渔牧结合。根据养鱼用肥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养猪、养禽规模,采取鱼畜结合、鱼禽结合等综合养殖模式,逐步建立起良性生态循环。这样,既能增加水产品产量又能节粮降本,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三是推广配合饲料养鱼,缩短水产养殖周期,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4.合理套养混养。一是套养鳜鱼、甲鱼、黄颡鱼等名优水产品种。二是套养鱼种。在养殖食用鱼的池塘中,同时套养鱼种,不需要增加饲料、肥料,不影响商品鱼的产量,培育出的鱼种供第二年放养,既能保证鱼种质量,又能节省开支。这样减少了购买鱼种的成本,相对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三是鱼、蟹等养殖水面套养青虾。四是合理混养。即实行鳖、乌龟、河蟹、青虾、牛蛙、美国青蛙等水产养殖品种与鱼类混养。既可以鱼为主,也可以鳖、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利用二者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资源,提高单位水面的经济效益。

夏天福

上一篇:淡水养殖范文 下一篇:微生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