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8:37:26

档案学发展论文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第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改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机制,使档案学理论能够快速、顺利地运用于档案实际工作,发挥其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教育培训,注重实效,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增强其接受、消化、运用档案学理论的能力。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

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者系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⑦潘玉民:《档案学若干问题研究》,第6页,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

⑧边苏宁、李淑香:《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7期。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的档案事业正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进而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①;正回顾着即将过去的20世纪,正接受着新世纪的召唤。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需要对未来作科学的预测和展望。

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令档案界瞩目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与展望。自此,总结和展望学科发展,推进学术进步,已成为我国档案学界研究人员的重要课题之一。如,吴宝康同志呼吁建立“国际档案学”,并提出将档案学划分为内容研究、管理研究、保护研究,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一分为三”观点②;王德俊同志总结了当前国际档案界的三个学术新动态:即纪念荷兰手册100年、世界记忆项目、电子文件及其管理;和档案记忆、后保管模式、档案事业三大支柱、档案文件保管费用、档案所有权等五个学术新观点③;何振同志指出了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发展契机④;魏莉同志提出了及时更新档案学理论,尽快制订长远学术研究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改进研究方法的改革观点⑤;李财富同志发出了档案学研究的集约化倡议⑥;潘玉民同志做了档案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思考⑦;以及《档案学通讯》1998年第4期编发的“21世纪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态势的预测”之笔谈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二、学术发展的五大特征

1、深入细化特征

我国的档案学科发展在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档案学的框架体系和分支学科,这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丰硕成果。但总的来讲,它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有许多空白和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挑战,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档案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将呈现不断深化、不断细化的特征。如在原“档案管理学”的基础上,将分化出档案分类学、档案鉴定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利用学等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在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之外,又分化出企业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司法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金融档案管理等分支学科。在许多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将会有许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突破,如档案馆藏结构的优化研究、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研究、档案工作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和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法学研究等等。当然,分支学科的细化、创建不应是“人为制造”,而应该遵循客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运而生。反对“为学科而学科”,甚至动辄冠之以“×××学”,而没有该学科独立学科内容和体系,相反,一些理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和系统,既便不称为“×××学”,也应该是档案学的一个分支。

2、吸收创新特征

档案部门目前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大潮与挑战,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我国建立在过去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和长期经验式管理、手工操作和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体制、模式、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档案学研究作为科技知识的体现,作为活跃的生产力因素,自然应勇于承担知识先行的职责。应采取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手段,充实与强化档案学科自身的内涵,如合理运用科学学、创造学、成功学、协同学、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成果,解决档案学科的自身建设,解决档案学理论的热点、难点与焦点等新课题。又如,引进先进的科技理论与手段,解决新型档案载体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与利用等问题;解决办公室自动化条件下文书、档案一体化问题;解决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与利用问题;解决档案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联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同时也将解决电子文件条件下的档案定义、全宗理论、原始凭证、法律凭证诸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

3、求实应用特征

近些年,档案学理论界开展了“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大讨论,求同存异,取得了共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体现。档案学这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世纪之交,其正确走向和真正出路在于真正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正确解释档案的诸多现象,勇于接受档案实践的挑战。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产权的归属与流向、档案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如何进一步体现、档案工作的立法与执法、档案价值鉴定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文书档案的立卷改革、CAD技术在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各档案馆信息联网的现状与前景等。这些档案部门的实际问题,档案理论界将给予科学的探索与指导。

4、零整结合特征

我国档案学术的真正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年来,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成果。但在研究力量的分布和课题的计划、组织方面,总体来讲,还处在较为分散和自发的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集中研究力量攻关,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薄弱和后劲不足,而一些“时髦”课题,往往出现重复现象,或一些课题由于能力所限而挖掘不深,制约和影响了档案学术的水平和质量,对档案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从研究机构来看,有国家档案局档案学理论研究室设在教育中心内,有中国档案学会,包括地方分会和行业分会,有些省也成立档案科研所,承担着各自的研究任务;从研究力量来看,上述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主要成员,各高校档案专业的师生队伍等都是档案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截止1996年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159人;“副研究馆员”2128人;“馆员”13186人;“助理馆员”14146人,“管理员”4688人⑧,这些都是正在从事和潜在的专、兼职学术研究人才。化零为整,协同合作,既具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人才条件,这点,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和今后档案部门的重大科研课题,靠自发、个体的力量已很难完成,如《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九五”计划》中所列的“2110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档案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办公自动化过程中文书处理与立卷问题研究及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⑨等等重大研究项目的完成,只有靠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由熟悉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人专长和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有计划、有组织地集体攻克一个又一个学术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档案学术研究将呈现个体自发研究和集体攻关相结合发展的态势。

5、百家争鸣特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档案学术观点和档案研究力量受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和国家档案局的影响较大,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科以及档案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学术的进步,长期一个声音,一种观点,对理论研究是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档案界积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渐开始有了档案著作评述、档案观点评论,有了不同理论的阐述,有了批评和反批评,有了争议现象,有了争鸣

的气氛。如围绕着“档案的商品属性”、“档案的分类问题”、“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是否建立文件中心”、“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馆主体论、重点论”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与争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档案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档案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档案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没有不同观点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没有不同流派的学科不成为真正的学科,经不起推敲的观点、经不起检验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档案事业在进入21世纪的时刻,学科繁荣是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档案学界将更加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将鼓励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批评与争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更好地促进学术发展。

三、对策

1、肩负使命感

世纪的交替为我国档案学界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抓住机遇、迎头而上才是时代的骄子。科技知识与人才培养是跨越世纪、谋求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必备条件,面对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感知差距。在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迎接挑战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理论与技术是否已能够作为专门人才或业务骨干去完成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课题,解决档案工作实践所提出的诸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句话,作为跨世纪的人,我们是否充分做好了跨世纪的各种准备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现状,清醒地认识未来,把责任感、使命感与时代的脉博联系起来,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学术的繁荣紧密结合起来。

2、倡导学习之风

学习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面,没有专深的业务水平,要想把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引向深入,引向21世纪,是难以实现的,至少要大打折扣。一方面,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没有穷尽,学习永无止境。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我们不能落伍。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知识宽度与深度以及我们对新旧事物的理解、认识等等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要不断“充电”,不断补充“能量”,以求适应。如果说,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在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和掌握了专业和相关的丰富知识与理论,善于总结和升华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那么,近年来档案界一些文章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甚至观点偏颇等现象则总能找到其学习不够、功力不足、知识面欠宽的根源。当然,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是很丰富的,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不断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不断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不断学习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学习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理论。同时,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这样,在我们积极倡导的学习之风蔚然兴起之时,我国的档案学术研究的发展在跨世纪的历史时刻才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与飞跃。

3、加快人才培养

跨世纪的事业需要跨世纪的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事业发展、学术繁荣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首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挑战迫在眉睫,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培养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其次,适当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而在在职培训中则应强调提高技能、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继续教育。一句话,强调能力的培养,即工作的能力,研究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第三,将培养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身上,努力造就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档案学术研究队伍。同志讲:“综观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现与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年时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针对中青年的特点,各级领导既要爱护和支持他们;又要大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他们;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较好的条件,以适合中青年的快速成长。而中青年档案工作者则要在老一辈档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下,虚心学习,继承传统,承上启下,有所创新。充分发挥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跨世纪档案学术研究的诸多新课题。科技增强国力,青年创造未来,“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者系国家档案局教育中心副主任注释

①《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和人才》,《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6期。

②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3期。

③王德俊:《当前国际档案界学术新动态新观点》,《北京档案》1998年第1期。

④何振:《敢向路在何方棗我国档案学的危机与契机》,《北京档案》1998年第9期。

⑤魏莉:《论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变革》,《山西档案》1996年第5期。

⑥李财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刍议》,《档案》1997年第5期。

⑦潘玉民:《档案学若干问题研究》,第6页,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版。

⑧边苏宁、李淑香:《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中国档案》杂志1998年第7期。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检索方法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维普资讯(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两大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数据年代范围为1994―2007年,以“题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档案学*教育”为检索词,精确查找。经过去重,共得到456条相关记录。

2.数据处理分析

对检索到的456篇有关“档案学教育”文献,运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年代分布、地区分布、合著率、机构分析、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等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年代分析

论文的产出量与年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进展总体趋势的目的。

论文年代分布自1994年以来累计共发表档案学教育论文456篇。论文数按照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为了更加形象地反映本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利用近年的论文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研究走势,如图2。

(1)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有关档案学的文章在20世纪90年代起伏还是比较大的,在高峰与低潮时年相差近20篇。的高峰期集中在1996、1997年间。1996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对世纪末的档案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展望,推动了学科发展,促进了学科教育。由此掀起我国档案学教育改革的高潮,因此该时期有关档案学教育的论文比较多。此后的几年里论文的发表数量基本上呈平缓走势,2001―2003年间论文数量有所下降,这是由于该阶段档案学教育由理论转向实践。而后的几年里论文的数量又有所提高。

(2)由图2的回归曲线可以看出,档案学教育研究论文开始有由热趋冷的趋势。这也符合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与办学层次多样化,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档案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极大地促进了档案学的学科建设。然而,近年来档案学教育却面临着困境。与迅速发展的档案事业相比,档案学教育明显地低落,甚至滑坡。主要表现在本科生生源越来越困难以至难以为继,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下降,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档案工作,社会对档案学教育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弱化。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档案学办学点纷纷将档案学名称改为信息资源管理等名称,档案学系(院)的名称在全国几近消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了对于档案学教育调整和改革的大讨论,档案学教育才开始加大力度引入现代科技,调整教学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改革。如今改革浪潮尘埃落定,各教学单位纷纷由理论的大讨论转向教学的大实践,导致国内教育的研究论文产量有所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档案学教育本身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但不是档案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2. 发文地区分析

对发文地区的分析可以揭示我国各地档案教育研究分布,间接反映各地区的档案学教育现状,进一步揭示我国档案学教育地区分布是否合理。

对作者单位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可使我们了解各个地区档案学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档案学教育研究力量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发文集中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对档案学教育研究集中、重视度高,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档案学发展水平高,也从侧面揭示了该地区的档案学应用程度。在统计分析的456篇论文中,标明著者单位的有301篇。我们对文章第一作者单位进行了统计,其地区分布如下: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发文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我们统计了我国档案学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包括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得到其分布,如图3。

研究区域分布不合理。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发文量偏少,研究力量薄弱,截至2007年,还有不少省份没有相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述地区的档案学教育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三、建议

1.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

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电子学学科等向档案学领域广泛渗透,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广的舞台,促使档案学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对以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档案学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2.继续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继续加强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档案学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另外还需加强对函授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课程研修班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探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合理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档案人才的培养应该寻求新思路,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高校、学院,一些档案馆、图情系统也应该是推广档案学教育的有利阵地。

3.继续加强实践

档案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面临着“有档案无档案学,有档案学无档案”的困扰。档案学的教育与实践一直都是脱节的。而档案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加强档案学实践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在高校档案馆之下设立档案学人才培养系统等方式来加强实践。

4.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

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办学点虽然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增加,办学层次更趋向合理,但整体上看招生规模与招生层次还不能满足高校、社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人才需求。在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可以继续加大学科点建设力度,扩大高层次人才的招生规模。

5.继续加强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跟踪与学习

国内档案学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从国外引进基础上的,然后再进行吸收、应用和发展。与档案学理论一样,国外的档案学教育开展早,实践经验丰富,加强对其分析、介绍,将使我国的档案学教育少走弯路,并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学教育道路。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服务;论文;定量分析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深入,信息被提高到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的高度上,使得“信息服务的学术研究如火如荼,且成果颇丰。但档案信息工作一直强调保密性,长期受到‘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的影响,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直接阐释档案信息服务内涵的论述则更少”。[1]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有学者提出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进行探讨,从此,这一问题逐渐成为档案学的研究热点被档案学界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我国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本文以“档案信息服务”为关键词,时间截止点为2010年,对《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论文进行调查,分别查找到相关论文为347篇和253篇,删除其中重复收录的论文,实际得到论文448篇。通过对这448篇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 论文的数量和年份分布

论文的数量是研究成果的丰硕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论文数量将直观体现当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统计论文数量和年份分布情况,大体上可以反映这些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水平、广度、深度以及发展趋势。《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448篇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数量及其年份分布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备注:以上比例数据的统计采用四舍五入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整个90年代,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还不够重视,研究相当粗浅,不够深入,这一点,从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就可以看出来。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均在10篇以内,1996年、1998年只有2篇,1995年以前一共也只有9篇。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仅是个别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档案学者的初步研究。到了2000年以后,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度不断加深,广度不断扩大,这一点,反映在论文数量上持续上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均在12篇以上,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在30篇以上。其中,2007年、2010年论文数量更是超过了50篇。由此看出,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并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即便如此,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整个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从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还不足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从上表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档案信息服务问题提出开始,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在持续深入,其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深入发展。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变成人们的劳动的对象和劳动产品,成为信息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对于未来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档案馆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档案信息保存机构,其档案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等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档案馆的地位和职能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服务成为档案馆的重要职能也将极大程度地促进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在2004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将档案馆定位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将档案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其所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必然带动档案学术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持续深入,研究的广度继续扩大。不仅宏观领域方面的研究将继续加强,而且微观领域方面的研究也必将得到广泛重视,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2 论文数量期刊分布

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研究基础和掌握该领域期刊学术权威的最有效方法,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明确的向导和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使得相关刊物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继续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为推动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集到的448篇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我们可以从上表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非专业刊物和各大学学报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论文数量合计达到151篇,约占总论文数的33.7%,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出现这个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有相当多的档案学者在高校、政府等部门任职,因此,其必然首选自己所在的单位的档案信息服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刊物也必然首选所在部门、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在大学学报、非专业刊物上的,大多是高校老师或其他部门的档案学者。由于高校老师、档案学者拥有各自相对有利研究条件,因此,其研究成果不容置疑,是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未来学界在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中,不应该忽视非专业刊物和大学学报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同时,从上面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在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绝对主导的力量,各期刊的数量相对平衡。虽然,《兰台世界》发表的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论文达到53篇,但其他档案学界公认的学术权威的《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等核心刊物,其发表的论文数量还偏少,基本都是在10多篇。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档案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对于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与建设》等核心刊物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致力于领导、推动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提高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水平,推动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 论文研究对象分布及其研究状况

考察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过去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从哪些主体对档案信息服务展开研究,了解过去研究中的成果与不足,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使我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有的放矢。通过对《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集到的448篇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归纳和统计,得到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三:我国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表(单位:篇)

研究对象 数量

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 326

高校、科研单位档案信息服务 59

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 22

城建档案信息服务 14

企业档案信息服务 13

医院档案信息服务 9

军队档案信息服务 5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3.1 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档案馆的信息服务问题上,达到326篇之多,占所有的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的数量的72.8%。这是因为,综合档案馆是“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在整个档案信息服务中处于中心领导地位。因此,其信息服务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必然成为档案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丰富也就在情理之中。

3.2 高校、科研单位的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占到相当高的比例,有59篇,约占13.2%。这是因为,有些档案学者除了在档案馆工作外,还在高校兼职或者是高校档案专业的老师及其档案工作人员。他们精通档案的相关知识,熟悉档案学界整体的学术环境,拥有图书馆、整体学术氛围相对浓厚等有利的客观条件。同时,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必然首先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因此,高校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取得较大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3.3 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从目前的实践工作来看,应该是属于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当中的一部分,之所以独立出来,是因为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服务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数字档案馆”这一概念提出来到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22篇,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服务问题研究已经渐渐深入,成为档案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3.4 城建档案信息服务问题、企业档案信息服务问题、医院档案信息服务问题、军队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的研究则由于其各自独特的专业性,既有丰富的档案知识又了解各专业、各部门专业知识的档案学者数量有限,因此,研究成果较少,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只有14篇、13篇、9篇、5篇,在整个档案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因此,未来的档案学研究应该加强微观领域的研究。

4 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及其研究状况

研究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过去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过去研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预测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研究热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清华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集到的448篇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的研究主题内容进行归纳和统计,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四:我国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主题内容分布情况表(单位:篇)

研究主题内容 数量

档案信息服务理念 242

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 106

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产业化、个性化、网络化 76

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体系、机制 45

档案信息服务的法律和安全问题 17

通过表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4.1 对于档案信息服务问题研究,还集中于抽象的意识层面等宏观领域,对于具体的实践层面等微观领域的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一点,从表四可以看出来,档案信息服务理念方面研究达到242篇,约占总数的54%,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说明当前档案学界对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还集中于宏观领域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应继续加强宏观领域的研究外,还须特别注意微观领域的具体研究。

4.2 对于如何提高信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等的研究还很不够,只有106篇,约占23.7%,这是因为,对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服务策略、服务手段的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能够对当前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与现实工作联系的相关主题的研究,以推动当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树立档案馆全新的服务形象。

4.3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个性化、网络化是随时展而提出来,成为近几年来档案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方向,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了76篇学术论文,约占论文总量的17%。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对当前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4.4 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体系、机制是整个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能否顺利、科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只有45篇,约占论文总量的10%。因此,未来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应用系统的观点,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模式、体系、机制等客观层面加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寻找适合中国档案信息服务的服务模式、体系、机制。

4.5 档案信息服务的法律和安全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发表的论文数就可以看出来,仅有17篇,约占论文总量的3.8%。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档案学者既精通档案学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法学知识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档案信息服务水平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相关法律和安全问题还未充分暴露出来。这一点,应该引起档案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未雨绸缪,以保证档案信息服务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国档案学理论;外国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在中国现代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不断汲取着外国档案学思想的精华,外国档案学理论的借鉴与引进对我国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外国档案学的理论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该领域的研究论文。笔者拟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总结1979―2012年间我国对于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的整体情况,以期能为今后研究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的学者提供科学借鉴和参考。

1.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外国档案学者、外国档案学、外国档案管理、外国档案、外国档案思想、国际档案大会以及外国档案大家、外国档案理论、中国研究档案的名家涵盖的各个种类为检索词,经过认真辨析和筛选,共得到用于全文统计分析的论文1019篇。其中,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计算,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

2.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年度分析、合作情况、核心作者、主题分布、期刊分布、作者系统分布方面定量的分析了检索所得的1019篇研究论文,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2.1年度分析

外国档案学思想和理论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进展情况,是了解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经过统计,1979―2012年间有关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从发文数量的多少来看,1979―2012年间,平均每年发文29.97篇,其中1996年发文最多,为77篇,占发文总数的7.56%。1983年最低,为2篇,占发文总数的0.2%,最多和最少的年度差异巨大;

(2)从发文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1979―1996年间,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了这一时期外国档案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1997―2012年发文数量波动不大,总体呈现平稳的趋势,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平稳期。

2.2合作情况

论文的合作情况通常用论文的合作度和合著率来表示。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衡量期刊论文作者合作程度、智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合著率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在对1019篇论文进行统计和归类之后,得出的合作度及合著率情况见表2。

(1)这34年来我国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的论文单一作者的发文数为839篇,占发文总数的82.33%;2人合作的发文数为150篇,占发文总数的14.72%;2人以上合作的发文数总计为30篇,数量非常少,仅占发文总数的2.94%;

(2)论文的合作度为1.14,说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不超过2人,论文的合著率也比较低,仅为17.66%。

从这些数值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以单一作者发文最多,学者们主要以单独研究为主,合作度和合著率都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单独研究能力很强,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的合作情况不高,因此未能更好的结合不同学者的思想精髓,从而导致论文的影响力不高。

2.3核心作者

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文下限为:N=0.749×(ηmax)1/2,其中ηmax表示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在本次统计分析中,发文最多的单人发文量为125篇,通过公式计算可以得出N约等于8.37,取上限值为8,因此可以得出发文8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本次研究的核心作者。据统计,1979―2012年在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有13人,其中发文数最多的为121篇,占发文总数的11.87%;最少的为8篇,占发文总数的0.79%。核心作者的发文数为333篇,占发文总数的32.68%(见表3)。这个数值超过了文献计量学中核心作者发文数应占发文总数20%的下限,可见,目前我国外国档案理论和思想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而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从上表可以看出,发文最多的为黄坤坊,其次为黄霄羽。黄坤坊和韩玉梅、张恩庆等学者是建国后中国研究外国档案学的中坚力量。1981年7月黄坤坊、张恩庆、韩玉梅编写的《世界档案史讲义》是我国外国档案管理第一本正式教材,1985年黄坤坊编译了第一篇有关谢伦伯格的文章――《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除此以外他还翻译了《档案材料的保护与修复》、《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独著了《欧美档案学概要》、《外国档案史》等,在中国研究外国档案理论的道路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外国档案事业、外国档案管理、国外档案学名家等。

黄霄羽作为中国第一代研究外国档案的学者韩玉梅的学生,在研究外国档案学思想和理论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她独著了《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外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管理学》等,同时也参编了多部著作,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外国档案管理和外国档案事业等。

2.4主题分布

通过对1979―2012年我国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论文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过去34年我国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情况,从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可以反映出我国对外国档案学理论和思想研究的侧重点,突出作者的研究兴趣,以及反映出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分析比较后,我们将所有论文粗略分为七个方面,其分布情况见表4。

由上面的数值可以看出:

(1)研究外国档案管理的论文最多,其次为研究外国档案事业的论文,其中外国档案管理主要涉及各个具体的档案管理环节,属于微观层面,外国档案事业主要涉及外国档案法规、机构等宏观层面。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最多与其本身涵盖内容的丰富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最为成熟;

(2)研究外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的论文偏少。外国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学科构建、学科发展、教学开展等方面的研究,对一个学科的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对外国档案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加强。

2.5期刊分布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是了解其研究成果空间分布及分布特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社会各界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快速吸收、利用,进一步促进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经过统计表明,各期刊的载文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据统计,在1979―2012年间共有78种期刊刊载有关外国档案思想和理论研究的论文,其中刊载5篇以上的有29种。共载文958篇,占发文总量的94.01%。1019篇文章中,档案学10种核心期刊载文共732篇,占发文总量的71.84%。其中《档案学通讯》的发文数量最多,为172篇,占发文总数的16.88%;其次为《兰台世界》,发文数为131篇,占发文总数的12.86%;接下来依次为档案学其他核心期刊,各期刊发文数的差距与各个期刊的特色、知名度以及作者的喜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6作者系统分布

3.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合作率偏低。单一作者的发文数为839篇,占发文总数的82.33%,论文的合作度为1.14%,论文的合著率也比较低,学者们主要以单独研究为主。这一方面说明了学者们的单独研究能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领域作者的智力和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的程度不够。今后,应该不断加强学者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3.2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目前我国外国档案理论和思想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而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这一点十分值得肯定。

3.3研究结果主要分布在核心期刊上。从期刊分布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论文分布在档案学的10种核心期刊上,其他期刊上分布的较少。一方面说明了对外国档案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成为档案学研究的一个主流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交融比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交流的力度。

3.4高等院校教学单位为研究的主力军。从作者的系统分布来看,高校的研究力量最为强大,其次为公共档案馆和高校档案馆,其他的为博物馆、图书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的工作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研究的力度,用理论指导实践,也要不断深入实际,结合实践调整理论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娄策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马波粉,周铭.2000~2009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众科技,2010,08:220-221.

[3]黄霄羽.外国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人员对于参与档案学术成果评奖活动缺乏积极性

1995年学术论文报送数量为303篇,到2000年仅有60篇,总体呈下降趋势。档案学术论文数量的减少,反映出档案人员撰写论文和参加学术评奖的积极性逐渐减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人员对学术研究重视不够。许多基层单位的档案人员因自身业务工作繁忙,如档案馆、室的达标升级以及本行业系统的业务指导任务较多,还要负责其它日常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再者,很多单位处于机构改革时期,档案部门人员变动较为频繁,档案人员无法专心于研究工作。

2、档案人员缺乏自信心。有的同志认为撰写学术论文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参加学术评奖就更是高不可攀,于是不敢投稿;还有的同志虽然多次投稿,但因始终未能获奖,而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3、档案学术成果奖自身缺乏激励机制。由于档案学术成果奖与职称评定不挂钩,不作为档案人员考核晋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人员参加学术评奖的积极性。一些同志认为,不写学术论文,不参加档案学术成果评奖对自己无任何妨碍,评奖活动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有的同志认为档案学会要求会员写论文是-种压力,久而久之对学术成果评奖产生抵触情绪。

(二)、参评学术成果形式单-

北京市档案学会1996年2月实施的《北京市档案学术成果年度奖奖励办法》?试行?第二章评奖范围中的第五条规定参加评奖的档案学术成果形式包括三大类:档案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类;档案学著作类;软科学研究成果类。而几年来的学术成果评奖所征集到的855项学术成果中,学术论文为841篇,占98%;调研报告14篇,占2%。其它形式的学术成果如:实验报告、档案学著作及软科学研究成果等则严重匮乏。

参评成果形式单一,反映出我市档案人员对档案学术研究的深度不够,涉及领域不够广泛。

(三)、获奖学术成果推广不够

其一,每年经过评委们精心评选出的获奖成果,虽然学会也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但时间明显滞后,读者不能及时看到获奖论文。二三年之后,当大家看到论文集时,文中的很多观点可能已经过时了。其二,大部分论文集只下发给学会的会员,而非会员则不知道学会出版论文集这一信息。因此,获奖学术论文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还有些论文,虽然不能获奖,但是论文中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值得提倡,但却也因为没有获奖而被束之高阁。

(四)、档案人员写作功力欠缺

1995年至2000年,档案学术成果评奖活动征集到855篇学术论文,而仅有119篇论文获奖,占论文总数的14%。多数论文质量不高,反映出大部分档案人员的写作能力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不当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①对于一篇档案学术论文,有没有提出新的论点和问题,对档案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选题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没有获奖的论文中,很多论文在选题上存在问题。有的论文作者将别人已经研究多年的问题作为选题,而自己又不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比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题目已经研究了好多年,如果不能有独到的见解则很难有所突破,而且容易出现抄袭的现象,让人一看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还有的作者选题过大,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始终,无法驾驭全局。如一个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的论文题目为《中国档案馆的演化及其依据》,这个题目需要作者对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起源、发展及其变化有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而这篇文章最终因作者的材料依据不足,而没有写作成功。

2、文章缺乏新意,论述不够充分

这方面问题在大多数论文中普遍存在,也是导致论文写作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文章缺乏独到见解,观点陈旧,信息量小;二是文章论述一般化,洋洋洒洒数千字,却都是泛泛而谈,浮语虚辞,空洞无物;三是论点与论据不相协调,论据不够充分,文章缺乏说服力。

3 、档案工作经验不能上升为理论

“档案工作经验是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工作的实践中,对档案工作过程的各种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②“经验不是科学,只是处于较低层次的感性认识,它代替不了理论的指导作用”。③

档案人员所撰写的论文,都能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叙述清楚,但是能将这些问题分析、总结并形成理论者甚少,因此许多文章缺乏理论深度,致使论文既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对档案工作实践也无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基层档案人员长期在某一个单位从事档案工作,其工作经验不免带有-定的局限性,缺乏普遍意义;二是有些档案人员平时阅读档案业务书籍、报刊较少,对学术界发表的论文内容了解甚少,不能在较高的水准上作进一步思考;三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交流较少,除定期参加协作组或学会组织的一些交流活动外,档案人员没有更多的机会就档案业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分析与交流。写作缺乏理论基础,也就很难将工作经验升华为理论。

二、几点建议

档案人员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档案人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档案学术团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档案人员应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档案工作者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阅读业务书籍、资料,善于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思考,并加强对档案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与了解,掌握档案学研究发展动向及学术动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为促进档案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协调、处理好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让学术研究工作在全市档案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把档案学术成果评奖与职称评定联系起来,将会更有效地激励档案人员从事档案学术研究。

(三)、北京市档案学会应针对每年的学术成果评奖召开讲评会,邀请参加评奖工作的评委对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让作者知道自己的论文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通过论文讲评会,档案人员可以系统地掌握如何选题,如何调研分析、如何谋篇布局等要领,逐步提高写作技能。

(四)、北京市档案学会要鼓励、带动我市档案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如制定课题,组织人员开展调研等,提高我市档案学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五)、市档案学会及所属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学会分会及各专业学术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根据会员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组织学术研讨、学术论文交流、学术论文写作培训等活动,使档案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六)、市档案学会应加强档案学术成果的推广

首先要及时出版论文集,加强宣传。学术成果评奖之后,学会应及时将获奖学术论文出版发行,并将这一信息刊登于相关刊物上,让更多的部门和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档案学术成果的信息。其次要加强学术观点的交流与推广。对于那些虽然未能获奖,但是论文中包含一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对工作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术观点,学会可以对其进行归纳、汇总,然后组织会员及档案人员围绕这些观点展开讨论,并可邀请档案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并及时解答档案人员提出的问题。

随着我市档案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档案学术成果评奖工作也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从而为全市档案人员从事学术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林清澄?《档案学术论文写作概要》,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9年版,第26页.

②尔东?《论档案工作经验》,《广州档案》1993,3.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美;档案学期刊;计量

绪论

以期刊为切入点,是了解档案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篇文章在LIS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刊物列表中以“archiv*”为关键词,手工检索出24种档案学相关期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及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5个英美国家档案学协会及LISA数据库的收录情况,选取9种富有代表性的档案学刊物,进行相关检索分析。

1. 英美档案学期刊年度载文分析

以期刊的ISSN号为检索词,年度限定为2005至2010年,检索得期刊载文数量1285篇,其中17篇文章题录重复,69篇为匿名作者,故有效载文数为1199篇,如表1所示。

表1 期刊年度发文表

从发文量的角度, Records Management Bulletin 发文量居首位,不仅因为其在LISA中收录完整,并且和该期刊为季刊有关;居于第二位的是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the American Archivist,该刊一年发行两次(4月和10月),LISA自2006年收录,在2006年、2007年分别收录14篇和28篇,2008年之后,每年收录40篇以上的论文。其他7种期刊中,LISA未收录完整的有序号4 Archivaria 的2008年,序号8 Archifacts的2007年以及序号9的澳大利亚档案协会会刊Archives and Manuscripts 2008年至2010年。以上9种期刊中,季刊为序号1、5,年刊为序号7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其他均为半年刊。从横向时间来看,因6年中,仅有2006年期刊发文数量的数据完整,其他年份均有部分收录不全的现象,故年度发文数量呈抛物线变化模式,若收录齐全,每年发文数量应该处于稳定状态,9种期刊LISA年均收录170篇。

2. 论文合著情况分析

社会科学方面,学科之间各种研究范式互相借鉴促进了学者们的交流,期刊论文合著情况便是学术交流的体现之一 [1]。表2统计了论文数与作者数的关系。

表2 2005年~2010年间论文数与作者数

从表2可以看出,独著率依然是数量最多的Records Management Bulletin,合作率最高的是澳大利亚档案学会会刊Archives and Manuscripts,其独著率近55%,故合作率为45%。统计得出,完成1196篇文章的作者共有1211位,即每篇论文平均由1.01个人完成,说明档案学学科队伍合作度偏低。进一步而言,有109人参与2人合著的论文,36人参与3人合著的论文,15人参与了4人及以上合著的论文,而独立作者数为1018人,占全部作者数的84%;且随着合作人数的增加,论文篇数呈递减趋势,这与档案学学科研究内容细微,难以组织成人数规模较大学科队伍的原因有关。在有4人或4人以上合作发表的论文中,其主题可归为数字档案存储、文件管理系统、人物传记、档案职业教育,等等,这些主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调研、资料查考等工作,故合作程度较高。

3. 论文作者发文篇次统计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20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2。所以,以第一作者827人为数据样本,笔者计算出洛特卡定律下的理想值,实际统计其发表文章篇数和理论值,并将第一作者发表文献量的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对比列于图1。

图1 第一作者发表文献量理论值与实际值对比图

图1中,X轴代表发文篇数,Y轴代表发文作者数。与洛特卡定律的理想数值相比,实际值的曲线不如理想曲线光滑,而且仅写一篇论文的作者人数远高于理论值,且是写2篇论文作者的3倍之多,说明英美档案学学科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比较大。

4. 核心作者来源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较多,学科造诣较深,在学科领域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作者。核心作者群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档案学研究的水平3。本文在进行核心作者的划定时,运用普赖斯公式m=0.749*sqrt(nmax),其中nmax代表最高作者发文篇次,已知nmax为Cox,Richard教授发表的16篇,那么,m=3。笔者利用NoteExpress软件经过筛选,选择了发表三篇及三篇以上的作者83人,对其发文机构进行了统计,并对其进行了机构和国别的分类,将医院、公司及个人创办的机构列入企业类,将政府部门、国家或地方档案协会列为政府协会类,高校或地方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为图档博及研究机构类,查到有效数据72条,排除一名中国籍作者安小米,所以,71名档案学家的工作机构和国籍明确。

表3 档案学者机构国别分类表

由表3可知,英美两国档案学者在档案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全部档案学者的66.12%,其中,美国的高校档案学者是美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主体,而在英国,档案学主体是在公司企业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加拿大当代活跃的档案学家也大多集中在高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机构分布人数相对持衡。加澳新三国档案学家明显少于英美两国,这也与选取的期刊论文作者的分布不均有关,查询时缺失不同国籍核心作者数量准确性,但同时,英美两国档案学发展较其他国家发达这一情况,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5. 载文主题分析

表4 期刊载文主题统计

表4表明,文件、信息以及记录的管理一直是档案学关注的重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包括实体管理,也包括内容的管理,且在企业更多关注记录管理、软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档案、文化遗产、手稿古籍资料一直与历史密切相关,在高校、图书馆等机构关注较多,储存档案文件的机构亦重视馆藏建设。政府档案的保密与公开工作引起了政府对文件、档案的关注,档案信息在企业中的保密亦然。随着档案存储介质的不断升级,数字化档案、电子媒体、口头档案等成为档案学的关注热点,同时,如何检索档案及档案的获取一直是档案学热议问题之一。

6. 小结

本文的研究对象从9种富有代表性的档案学期刊所载论文出发,利用LISA数据库检索出的1285篇文献,提取出72位英美档案学核心作者。通过对期刊论文年度载文、合著情况、第一作者发文统计、核心作者来源机构分析和载文主题分析,试图了解英美档案学界相关状况。

档案学期刊每年载文量恒定,论文作者发表情况方面,档案学作者合作率偏低,亟待加强合作与交流;档案学者队伍流动较大,不够稳定。

核心作者机构来源方面,美国关于档案学高等教育的高校较多,逐渐向信息资源管理方向趋近,且高校多集中于iSchools;英国和澳大利亚开设档案学教育的高校注重与市场接轨,关注社会文件、社会信息管理;英国政府档案工作人员参与学术研讨较其他国家活跃,协会中高校档案学者居多且大多身兼数职;美国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研究机构档案学者在档案学界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文主题方面,文件信息管理主题一直恒居第一,数字化档案也一直都是档案学界热议的问题,围绕档案的数字化,档案学者对档案标准、媒体档案、口头档案、数据安全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双洁. 英美档案学会议与学术刊物研究. 未刊稿, 2010

[2]百度百科. 洛特卡定律. [EB/OL]. ?fromTaglist. 2011-11-16.

[3]王婷婷, 颜祥林: 基于LISA数据库的国外档案工作研究定量分析[J]. 档案学通讯, 2010(4): 53-58.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去档案化”;中国档案学;学科发展

学科是以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分类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吴宝康在建设档案学科初期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对象与任务。任何科学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对象与任务,那么,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1]中国档案学也不例外。胡鸿杰教授认为:“我们所研究的学科是中国档案学,这个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不论研究者有怎样的研究视角,都不可能离开‘中国’与‘档案学’这两个最基本的立足点。”[2]然而,进入后保管模式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出现“冷热不均”。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等进入“井喷期”,而档案保护技术、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事业管理等档案学传统理论则成为“研究冰点”,导致中国档案学的“档案”元素不断褪色。

所谓“去档案化”,是指档案学科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引进西学理论和移植、嫁接其他学科科研成果而使中国档案学科渐渐失去档案“元素”的一种趋势。“去档案化”源于我们对中国档案学缺乏“界定”,是中国档案学理论与“外来”理论博弈的产物。其出现又一次暴露我国档案学“家底”薄,原创理论少,难以扭转目前学界出现“档案泛化”危机。同时,也说明部分档案学者做科研时存在浮躁心理,过于追求“功利”,对整个档案学科的发展缺乏责任感。

1. “去档案化”的表现

1.1 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分析。档案学本科教育是中国档案学教育的主体,直接反映档案学科的发展状况。作为档案学专业教育,理应以档案学的课程为主。然而,据笔者对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五所高校档案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含有“档案”二字的课程进行统计分析(如表一)发现,档案学专业课程中含“档案”的,分别占25%、25%、30%、61.5%、11.1%。其中,南京大学只有科技档案概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三门,却有四门属于信息类、计算机类学科,即信息分析、Internet实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虽然,只凭对部分高校课程的调查和对含“档案”二字课程的统计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课程出现“去档案化”倾向。

表一 本科课程设置统计表

1.2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分析。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教育是中国档案学教育中真正意义“精英教育”。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直接反映档案学学生继续接受深造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通过笔者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cn)2011年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可报考的24所院校(如表二)和5所博士研究生院校的初试科目进行统计(如表三)发现,有13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一门档案学类、一门非档案学类,即约占57%,而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学校则完全不考档案学课程,“去档案化”明显;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总体来说,比较重视对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考查,但从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发展趋势来看,也出现“去档案化”。

1.3 档案学博士毕业论文主题分析。档案学博士是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其毕业论文主题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的方向。随着档案学理论宽度、深度的变化,考虑到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相对难以出成果、所受资助也少,越来越多的博士研究生选择易出成果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作为研究方向,更甚者,直接在毕业论文上抛弃“档案”。根据《2005年~2009年中国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布统计量》,电子文件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分别占29.03%和24.19%,而档案保护技术(4.83%)、历史文献与档案编撰(12.9%)、档案学研究(3.22%)加起来也只占20.95%,博士论文题目不见“档案”二字趋势明显。[3]

1.4 学术研究关键词分析。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档案学研究热点在不断发生转移。研究热点变化是适应时代需要,然而,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化、电子文件等方面,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缓慢。据笔者对2006年~2010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如表四和图所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15%)、电子文件(11%)、档案法规与标准(9%)、档案管理(10%)、档案史志与文献编纂(11%)上,而对档案学科、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管理进行研究得较少,加起来也只占16%。从纵向比较来看,五年来,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法规与标准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占据主流;对档案保护与技术、档案史志与文献编纂的研究比较平稳;对档案学理论、档案教育的研究热度明显下降,并逐渐被边缘化。

2“去档案化”出现的原因分析

“去档案化”现象是众多因素“合力”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趋势。其产生,除了对中国档案学“元问题”缺乏共识的深层次原因之外,还与中国档案学自身“根基”不深,中国档案学者自身的浮躁心理息息相关,同时,还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档案期刊核心期刊学术责任学术质量

一、引言

2015年8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出版,在其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中,核心期刊的数量再次减少。《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1990年年底,由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发起并编制的。[1]自1992年出版以来,每隔4年会重新对所涉核心期刊进行一次评定,2011年起改为每3年评定一次,至今已评定了7次。在这二十多年里,16种档案期刊先后入选,最多时有14种同时入选,而如今仅剩8种。

在中文核心期刊总种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档案学核心期刊的数量连续锐减令人堪忧。这种状况除了应当引起档案期刊、档案工作主管部门,以及每个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外,认真分析影响核心期刊数量锐减的根源极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档案学文献定量分析研究工作的经验,以及多次投稿和刊发论文的经历,认为档案学核心期刊数量锐减的根源在于档案期刊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弱化。简言之,正是由于档案期刊的学术责任缺失,进而造成了档案学核心期刊数量的锐减。其中,档案期刊的学术责任,主要是指要为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服务,反映档案学科的前沿和热点,推动学术研究、交流和传播以及专业教育服务,将档案期刊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性、专业性期刊或是学术性兼具行业指导性期刊,使其真正办成党和国家档案事业需要而且满意的期刊。

二、档案期刊学术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

学术质量涉及档案期刊及其刊载论文的方方面面,笔者主要从论文本身入手,结合学术质量评价涉及的被引、他引、影响因子等主要指标加以分析,发现档案期刊学术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数量的比例失衡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文章的转引率

学术质量评价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期刊的载文量和被引量,而被引用的文章通常是学术性、专业性论文。换句话说,期刊刊登学术性、专业性论文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转引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对期刊刊登论文数量的要求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期刊刊登学术性、专业性论文的数量要视情况而定,不是越多越好。我国档案期刊大多具有鲜明的行业指导性,这就决定了档案期刊需要刊发较多的领导讲话、经验交流或工作总结类的文章,甚至新闻报道、珍藏档案、档案故事等等,虽然这些栏目对了解档案整体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档案学核心期刊,如果非学术论文所占比例大于学术论文,其学术价值势必受到影响。例如,部分期刊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论文往往所占比例不足三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中统计的14种档案期刊的可被引文献比均值为0.65,最低的仅为0.2,远低于临近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41种期刊0.89的均值,这种比例失调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

(二)体例不规范,严重地影响了学术论文的传播与交流

同其他学科相比,档案期刊学术论文的体例结构不够严谨,期刊编排有关规范执行得不够严格,如大多论文没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更有部分档案期刊论文没有关键词、摘要或有中文无英文,甚至没有参考文献。即使部分档案期刊有上述学术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也没有严格执行《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摘编写规则》等国家标准和规范,如关键词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文献的主题,参考文献未正确标注和著录,存在“缺”、“添”、“错”等问题。[2]上述现象,一是导致例如关键词、分类号等缺少或不规范、不准确而造成文献检索困难,不利于论文的传播和交流,同时引证不实不仅影响了对被引论文的公正评价,而且影响施引论文的学术质量,给读者查找、核对引文带来了较大困难。二是不少论文可能因此而没有摘要、关键词,删减或去除参考文献,这对论文学术质量的影响更大,既影响论文的检索利用,又影响被引。特别是无参考文献(尤其是因为压缩篇幅而删掉参考文献)的情况,减少了本该有的档案期刊论文的引次数,降低了被引文献的学术影响。

(三)论文发稿周期较长,影响档案学新观点的发表

档案期刊中双月刊较多(新版的核心期刊中双月刊和月刊各占一半),这使得学术论文刊发的周期相对较长,再加上部分档案期刊的审稿周期长达两个月,一篇论文即使被录用,算上编校和印制等环节,从投稿到往往会在4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这样一些原本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的论文面世后也就变得不新,至少不那么新了,失去了科研创新的竞争力,[3]严重影响了这些新成果在档案学科的传播,以及向其他学科的交流和渗透,显然不利于档案学科的发展,不利于档案事业的推进。

三、解决档案期刊学术责任缺失的对策

办好档案期刊,担负起档案期刊的学术责任,需要多方努力。具体如下:

(一)加快观念更新,提高对档案期刊学术性的认识

档案期刊学术责任担当的前提是更新观念,更新观念的关键是提高对档案期刊学术性的认识,尤其是期刊的主管和主办单位更要指导业务部门主动适应档案学术和档案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要自觉地把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当作重要的责任。只有更新观念,科学地确立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刊理念,重视并认真分析档案期刊面临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困难迎刃而解。在第27次全国档案期刊研讨会上,国家档案局杨继波副局长希望大家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尽可能地求发展、求壮大[4]就是该要求的重要体现。

(二)科学地调整档案期刊的载文类型,提升文章的转引率

在学术性期刊中,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生命线。[5]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大学术性、专业性论文的比重,同时适度增加论文篇幅,这是档案期刊学术责任担当的重要一环。北大档案核心期刊评定中权重最大的四个指标(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权重之和达0.79)都与被引有关,影响被引的关键还是论文质量,即论文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科的前沿和热点,国内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作者数量、参考文献数量、论文长度、引用习惯等对被引有影响。限于版面,档案期刊可考虑减少地方领导讲话、消息报道、经验介绍、工作总结等行业指导性文章,这些可通过各级档案机构网站以及相关报纸刊发,这既让学术性论文篇幅和数量有了保障,又使时效性、指导性更强的领导讲话、消息报道等文章的动态传递性增强。

(三)建设好编辑和作者两支队伍,促进学术交流

作者和编辑是档案期刊学术责任担当的基础。作者群的形成需要期刊的吸引和召唤,更需要编辑的发现和培养,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要善始善终地坚持。编辑是专门人才,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专业素养、较好的文字水平,掌握基本的编辑出版工作规范,具有政治鉴别能力、学术判断能力、选题策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综合处事能力,[6]杂志社要重视编辑的选用和培养。当然,发现并吸收具备较好编校能力的作者担任兼职编辑也是充实编校队伍的不错选择。在建设这两支队伍的过程中,要加强出版相关业务的管理,注重学术论文的各类规范化要求,尽量完备检索系统可能标引的检索项,使作者按规范要求写稿,编辑按规范要求审稿、改稿,在与作者的互动中使规范要求成为共识,成为自觉。在审改环节加强对作者的指导,耐心细致地帮助作者通过修改论文提高论文质量,提高研究和写作水平,以此来增加作者对期刊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壮大作者队伍。

(四)增强学术性和专业性,提升办刊特色

事实证明,学术期刊简单地通过增加页数或期数来提升水平,尤其是学术水平是行不通的。只有不断提高编校水平,把增强论文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档案学学术前沿和热点,档案期刊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在出版周期难以缩短的情况下调整主要环节的时间节点,如将用稿与否的时间控制在20天左右,避免部分质量较好论文的流失。二是对研究尚有不足的领域或方向进行探索,通过明确选题范围和选题方向,彰显办刊特色,吸引作者投稿,逐步在内容和风格上形成自己的专业化特色,毕竟个性化生存,差异化竞争,品牌化经营,是期刊应采取的优化策略。[7]需要强调的是,选题策划是增强期刊学术性、专业性,办出个刊特色的重要方法,杂志社可通过组织编辑进行调查、分析和向专家咨询等方式来完成。也可以辅以文献定量研究的方法,组织专业人员对近年国内外档案学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探寻国内外档案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结合期刊实际和作者群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选题方向,通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一个或几个重要领域的突破,不断增强期刊的学术活力,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朱强,何峻,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

[2]王新才,文振兴,王春晓.国内档案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研究(2004-2013)[J].档案学通讯,2014(3):27-32.

[3]王远.论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提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0(4):36-39.

[4]枫林,周全.传承合作创新――第27次全国档案期刊研讨会部分代表发言摘录[J].浙江档案,2015(9): 22-25.

[5]殷仕俊.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分析――从功能定位的角度[J].档案管理,2009(5):29-30.

[6]王敬尧.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探讨[J].中国出版,2010(8):51-52.

上一篇:输送设备范文 下一篇:纺织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