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0:06:10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档案保护的各项制度,形成从进馆到管理到使用的一套完善的体系。加强对基层档案室的指导、监督。进馆档案质量不高热必直接危害档案的寿命,增加保护工作的难度。执行进馆的消毒、除尘制度,这是防止有虫害、污染档案入馆的有效防范措施。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从1982年起,档案馆为地下库房(新馆即将投入使用)。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现实,采取了较为可行的保护措施。1982年安装了防盗铁门,在每间库房门口均设置了10厘米高的防水隔段,并陆续购置了除湿设力求;1991年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度记录,加强了对库房温湿度的控制;加强库房的日常管理,做好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各项工作,开展档案的修复工作,修补、复制解放时期字迹褪变的档案450余卷。二、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库房与设备不符合规范要求。档案库房与设备是保管档案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下库房的弊端显而易见:湿度高,不利于通风,不利于维护档案的安全。从维护档案的设备上看,存在单一、老化的问题。新馆的建成解决了档案保护工作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

(二)档案保护意识缺乏。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利用工作服务的。当前由于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有所松懈。大的方面,如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安排;小的方面,如在接收、利用、整理、编研工作中忽视保护工作,修补档案未用专用浆糊,将档案放置地上,不注意防尘等。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保护意识在工作人员头脑中还相对淡漠。

(三)档案保护技术的培训研究不够,档案保护技术人才缺乏。

1培训不够。档案人员参加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护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档案的载体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胶片、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档案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它们的保管、使用同纸制档案发生了根本变化。档案人员如果不随时补充知识,保护工作将无从谈起。各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不仅次数有限,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原因难以保证参加。

2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不够。档案人员不仅要做好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且应加以总结、研究。在我局、馆人员撰写的论文、业务研究、调查报告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档案保护技术课题的。

3档案保护技术专业人员缺乏。近几年,档案馆人员的学历、职称都有明显提高,但具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档案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档案专业人员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却很有限。

出现以上问题,也有某些客观原因:档案馆人员多是身兼数据职,征集、接收、整理、提供利用都要参与,难以保证“专”;部分保护技术很少接触,如裱糊、去酸等。

(四)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保护在档案馆的各项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着不深入、不细致的问题。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疏漏,由于人员少、时间紧,有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必要的分析。

(五)财力投入不够。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档案库房温湿度的控制、档案的修复、专门档案的特殊保护要求、专业培训等都需要相关的设备和资金为后盾。档案并无专项保护资金,使档案馆除维持日常的管理工作外,难以有足够的财力购置较为先进的设备及进行保护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水平,我认为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档案保护意识。认识提高了才能付诸行动。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寿命,一旦遭到破坏,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只会成为空谈。加强培训。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因档案保护工作的技术性较强,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指导,还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档案保护的各项制度,形成从进馆到管理到使用的一套完善的体系。加强对基层档案室的指导、监督。进馆档案质量不高热必直接危害档案的寿命,增加保护工作的难度。执行进馆的消毒、除尘制度,这是防止有虫害、污染档案入馆的有效防范措施。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

二、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不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文件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40%±5%,可见,温湿度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灰尘影响的差异。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均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磨损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在计算机系统上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强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的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三、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单个厂家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说来,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取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针对技术过时,欧美国家在理论上提出三种解决办法:将阅读电子文件的设备与软件保存到某种技术博物馆中;在纸与缩微胶片上制作拷贝;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尽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档。这三种方法只能是在没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况下的暂时性办法,因为随着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大,这三种方法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专家提出了用标准化的方法,即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用于连接开放系统的互连标准,使不同系统和不同软件的数据可以进行互换。这种方法不失为解决技术过时的新途径。

四、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文件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此外,电子文件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电脑病毒。电脑病毒是一种程序,它通过修改其它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贝嵌入而实现对其它程序的传染。因此,如何保护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文件保护的重要课题。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保护;统计;核心期刊

1文献选取

笔者于2011年8月10日,借助“中国知网”对我国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期刊文献报道情况进行查询。首先,笔者借助“中国知网”采取跨库检索模式,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文献来源库,以“(题名=电子文件)并且(题名=保护)”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共检得文献111篇,其中,包括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然后,笔者分别添加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档案管理、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的期刊名进行再次检索,如以“(题名=电子文件保护)并且(来源=档案学通讯)”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得出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的分布情况。

2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检索途径,对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总数量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核心期刊的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发文量是36篇,占总发文量的32.8%,其他期刊发文量是71篇,占总发文量的64%。另外,还检索到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1篇博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保护的研究已处于较高理论水平,有着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开始受到高学历学者的关注。

笔者对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所刊载的36篇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作进一步学习,统计出这些相对来说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的年代分布(如表2)和期刊分布(如表3):

表2 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表3 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期刊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保护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了。随着21世纪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化对各行各业的渗透,电子文件开始成为档案界又一热门的专业术语,学者们对电子文件保护的研究热度也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一个小高潮。但2003年到2005年这3年间,只有1篇电子文件保护方面的成果问世。从2006年到2009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水平。2008年,达到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鼎盛时期,共6篇成果问世,占所有成果的16.6%。从2010年至今,又呈下滑趋势。纵观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发文全貌,从1998年《档案学通讯》上刊载首篇有关电子文件保护的论文到今天,这十多年间,我国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发展并不平稳,发文量有升有降,甚至是骤升骤降。这与电子文件所依附的硬件环境――计算机本身的发展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有很大关系。

从期刊的发文量来看,《兰台世界》居于最高,共9篇,占全部发文量的25%。这主要是因为《兰台世界》是半月刊,相比于《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等双月刊来说,本身在发文量上就具有相当的优势。发文量较高的还有《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和《山西档案》,这些期刊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文件保护研究比较重视。

3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内容统计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保护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来阐述电子文件保护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把查询到的36篇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按内容分成七大类,统计数据如表4:

表4 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内容分布

3.1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研究。主要阐述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的论文有10篇,占27.8%,居于首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件在馆藏档案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又可以不留痕迹地更改电子文件的信息,使其失真,所以,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成为计算机安全专家和档案文件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的研究中来。对这10篇论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层面着手。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电子文件信息保护的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DRM(DigitalRight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Huffman(哈夫曼树)编码方法和加密方法。陈勇在《DRM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DRM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必须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防范未经授权的用户对电子文件的非法获取和使用;二是防范合法用户越权对电子文件的非法使用造成的敏感信息泄密;三是能证明具有版权电子文件的版权归属。[1]王素立则针对文本型的电子文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提出了基于哈夫曼树的二进制编码方法,对电子文件进行无损压缩。[2]另外,蒋晨曦和张建华在《电子文件信息的加密保护》一文中,对程序类电子文件和数据类电子文件的加密方法及功能进行了总结。

3.2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差异研究。分析比较电子文件保护和传统档案保护差异的论文有6篇,占16.6%。我国档案保护技术源远流长,而电子文件这一新型载体文件的出现,使得很多传统的档案保护理论不再适用,将其与传统档案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两者在保护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利于推动两者保护研究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差异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载体寿命的差异。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完全不同,载体的制成材料也就不同,各自的耐久性也就是载体的寿命当然也就不同。二是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主要包括温湿度、灰尘、有害气体和光线以及外来磁场几方面的因素。不论是电子文件还是纸质档案,都是存放在自然界中,那么,就难免会受存放环境的影响。而两者各自所依附的载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尽相同,因此,环境条件对他们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三是技术寿命的差异,技术寿命主要是针对电子文件的保护而言。麻纯新在《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异》中指出,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3]四是信息保护的差异。纸质档案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使档案的载体――纸张“延年益寿”, 因为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文件的形体,以文字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对电子文件而言,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4]

3.3电子文件保护的综合研究。电子文件保护的综合研究并非实体或者信息乃至其他单一方面保护的研究,而是综合了电子文件保护各方面的比较全面的研究,最后,学者们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法。杨萍在《电子文件安全保护的六点要求》中,总结出确保电子信息安全的六个方面:电子文件的制作过程要强化责任、电子文件制成后要及时积累、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要科学规范、电子档案的保管制度要严格细致、电子文件的利用活动要加强管理以及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记录系统。[5]于英香和朱敏在《电子文件安全保护方法探讨》中提出,电子文件的安全保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电子文件安全保护要树立灾害意识,引入风险管理、电子文件安全保护要考虑成本和可用性、电子文件安全保护不要使用太复杂的方法。[6]

3.4电子文件保护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对电子文件保护的研究还有实体保护角度的专门研究。罗茂斌在《论电子文件的实体保护》一文中,总结出电子文件的种类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载体损坏的原因,进而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7]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法律角度探讨电子文件保护。黄萃在《从法律角度探讨电子文件的保护》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健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电子文件全过程保护的管理制度。[8]

少数学者从分析外国电子文件保护的先进经验着手,以期对我国的电子文件保护研究提供借鉴。王萍和王静在《美国电子文件保护工程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中,通过全面分析美国ERA(电子文件档案馆)系统,总结出以下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以电子政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科研技术为基础;以通用的技术为基础完善信息管理架构;构建具有通用性的电子档案管理系列平台。[9]

参考文献:

[1] 陈勇.DRM技术在电子文件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6).

[2]王素立.电子文件完整性与一致性保护的Huffman编码方法[J].档案学通讯,2007(2).

[3] [4]麻纯新.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的差异[J].北京档案,1999(7).

[5] 杨萍.电子文件安全保护的六点要求[J].北京档案,2006(6).

[6] 于英香和朱敏.电子文件安全保护方法探讨[J].浙江档案,2006(3).

[7] 罗茂斌.论电子文件的实体保护[J].档案学通讯,2000(4).

[8] 黄萃.从法律角度探讨电子文件的保护[J]. 档案学通讯,2002(1).

[9] 王萍和王静.美国电子文件保护工程的经验和启示[J].档案学研究,2006(4).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展览;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Abstract:The number of archives exhibitions by archives department was not much until the 1980s,which was increasing after entering the 90s.In the 21st century,especially after 2005,archives exhibitions began to rise in number,comprehensive in theme,and rich in content.Corresponding to this,the research of archives exhibitions by archives academia was carrying out.In this paper, we chose the domestic archives exhibition journal articles as the analyze basis,focused on the paper's annual,periodical, author and subject distribution these four angle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rchives exhibition,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rchives Exhibition;Journal Articles;Statistical Analysis

1983年4月13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省级以上档案馆应当配合党和国家以及本部门、本地区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举办各种档案展览”。[1]由此推动了我国档案展览工作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事业开始繁荣,档案展览活动随之兴盛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档案展览工作的进一步繁荣。

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档案展览”为检索词,时间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共获得188篇相关论文。

1 统计结果及分析

1.1 论文年度分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展览研究论文的数量及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涉及档案展览的研究,1985年~1998年,多数年份都在5篇以内。1999年~2005年,多数年份稳定在5篇~10篇。2006年~2012年,档案展览研究形成高潮,最高年份论文达到24篇。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展览研究论文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起伏比较大,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1.2 论文期刊分布。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188篇文献分布在33种期刊上,其中档案学期刊25种,载文179篇,占95.2%;档案学核心期刊10种,载文110篇,占58.5%,这说明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北京档案》、《兰台世界》、《中国档案》、《兰台内外》、《黑龙江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档案管理》、《档案》、《四川档案》等10种期刊发文6篇以上,共发文138篇,占论文总数的73.4%。有7种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收录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其载文量占论文总量的44.8%,成为获取我国档案展览研究信息的重要来源。其中,《北京档案》、《兰台世界》、《中国档案》载文量最大。

1.3 论文核心作者分布。核心作者是指某一学科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较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是一门学科方向研究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共有168位作者发表了档案展览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发表2篇以上档案展览研究论文的学者共有16位,其中,8位来自档案局馆,占全部单位数的50%;4位来自高校,占全部单位数的25%;来自医院和行政部门的各有2位,各占全部单位的12.5%。可见,各级档案局馆工作者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

根据普拉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总发文量的20%时,学科的高产作者群形成。表2显示,发文量为3篇以上的核心作者的发文总数为21篇,占总发文数的10.3%,这说明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

1.4 论文主题分布。笔者将所有文献主题细分为14个方面,即理论探讨、档案展览宣传、办展经验总结、国外对比、档案保护、服务模式创新、基层档案展览、档案展览的管理、档案展览的教育功能、形式设计、网上档案展览、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和展览的效益。其中,档案展览理论探讨类的文章数量最多,学者们探讨了档案展览中的空间问题、构建档案展览工作的长效机制等理论问题。学者们认为,档案展览的宣传不仅是展前宣传,还应该注重展中宣传和展后宣传这两个阶段。经验总结类的文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成功经验的总结,可以对以后的办展提供借鉴。我国档案展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学者们开始将我国的档案展览与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比,找出我国开展档案展览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国外的做法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此外,该主题的研究还涉及档案展览的管理、档案展览中的档案保护、基层档案展览、网上档案展览、未来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

2 研究中探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2.1 档案展览中档案的保护。展览是面向公众的,作为展品的档案会长时间暴露在外面,因此,档案展览中档案的保护问题得到学者的关注。在有些档案展览中,我们会看到馆藏档案破损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仅影响了档案布展,也给参展者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档案馆应加大对展品安全保障的力度,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和保护,这是档案馆的生存之本。档案馆要制订档案保护计划,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整理,对珍贵档案进行重点保护。要增加必要的档案保护设备,如有必要可委托专业公司修复技术含量要求高的档案,确保修复质量。同时,要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以数字化档案代替档案原件提供利用,减少原件的使用次数,对需要进行展出的破损档案,要提前进行技术性修复。[2]

2.2 档案展览的水平参差不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档案展览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内各地之间档案展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方面,展览地区分布不均。据统计,我国举办档案展览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西南、西北与华东、华北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展览影响力不大。在我国每年举办的档案展览中,真正产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展览并不多。社会对档案部门举办的展览印象不深,往往是热闹一阵子后归于沉寂,流于形式。临时性、任务性办展多,缺乏长远的宏观规划;低水平重复办展多,上规模、上档次高质量展览少;费时费力费物多,仅展出一段时间即束之高阁,少人问津;陈列内容长期不变,充实完善、常换常新少;展览内容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少,等等。[3]

展览是一项需要耗费财力的活动,而档案展览大多是面向公众的免费展览。华北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费充足。其他地区的资金除了上级拨付外,就必须档案部门自力更生。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整体规划,在物力和财力上多向落后地区倾斜。另外,当地政府也需要适当地拨付专项资金,主动向所在区域的群众宣传教育,介绍档案展览。同时,为了使精心筹划、制作的档案展览能够比较长久地留在参观者的记忆中,可以采取视听结合,“实”、“虚”并举的形式。视听结合包括参展者的“看”与讲解员的“说”相结合、无声的陈列与有声的录像相结合。这样有助于烘托展览气氛,对参展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其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4]“实”、“虚”相接,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场地的实体展览,在展出一段时间(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后,转化为以画册、光盘及网上的形式存在。展览形式的“实”、“虚”相接,可以延长展览的生命周期,使展览更长久地发挥对社会公众的教育辐射作用。[5]

2.3 基层单位办展难。相对于综合档案馆,基层档案部门由于经费的限制,办展难度比较大。根据《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规定,年代久远的档案基本已经移交档案馆,原件参展非常困难。[6]办展的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图片为载体的固定展览,空间有限,人力、经费紧张,档案展览的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因此,基层单位要利用有限的经费,多举办凸显本地区特色的展览,在选题上要亲近群众,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宣传上要到位。另外,基层单位可以与有关部门合办档案展览,例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是北京市档案系统与文博系统首次合作推出的展览,通过整合档案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展览品质,达到双赢,是一次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7]基层单位在确定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借力和合作,提高档案展览的社会关注度。

2.4 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未来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是:①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增强。[8]档案馆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机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各地区的档案机构纷纷举办城市变迁展、历史文化展,例如,北京的“胡同展”、青岛的“青岛百年回顾展”等通过新旧图片的对比,让参展者了解真实的历史,从而达到教育的功能。②联合办展。[9]举办档案展览,单靠档案馆自身的力量,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在新形势下,档案展览必须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集思广益、积极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这样不仅提高了档案展览的质量,还可以使档案展览在更广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联合办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档案部门与图书馆、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还可以是国际性的合作办展。[10]③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数码视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展览注入了活力,未来的档案展览将更多地采用先进的技术。[11]④网上档案展览成为档案展览的必然发展趋势。

2.5 网上档案展览建设水平低。网上档案展览活动因为受众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经济高效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网上档案展览活动提供了科技基础,另一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纷纷建立了政府网站,档案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档案信息网,《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网上档案展览活动提供了法律基础。[12]

目前,网上档案展览存在形式单一、更新速度慢、展览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我国的网上档案展览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各档案馆对网上档案展览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有些档案馆网上档案展览只是传统档案展览的翻版,未经进一步组织就上传。很多只是跟风办展,没有认真去做。[13]再加上,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指导网上档案展览的建设,档案馆人、财的短缺又进一步限制了网上档案展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档案馆应该首先认识到网上档案展览的重要性,认识到网上档案展览与传统档案展览相比更省人力、物力、财力,受众面更广。另外,档案馆应丰富展览内容,提升网上档案展览的水平。开辟多种渠道,强化网上档案展览的宣传与反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参观者的建议。档案馆还应该善用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人才,保持网上档案展览的良性维护。[14]

3 结语

整体看来,我国档案展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今后应当围绕两个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一是对传统档案展览的分类、分层次研究。综合档案馆与专业档案馆性质不同,举办的档案展览应当有所区别;综合档案馆层级和大小不同,举办的档案展览规模和突出的主题应当各有特色。分类、分层次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是重点加强网上档案展览的研究。网上档案展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将网上展厅纳入规划之中重点建设是档案部门的应尽义务。对网上档案展览展开重点研究,包括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是档案学术界应尽之责。

参考文献:

[1][3]四川省档案局课题组.我国档案展览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档案,2003(5):13~15.

[2]刘荣华.当前档案专题展览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北京档案,2010(4):20~21.

[4][5]马素萍.办好档案展览的对策[J].中国档案,2003(4):22~23.

[6]余武南.基层单位举办档案展览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北京档案,2012(6):32~33.

[7]宋鑫娜.档案展览跨界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档案,2012(11):43~44.

[8][9]庞涛,韩玲玲.试析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J].档案与建设,2008(4):16~18.

[10][11]李文彬.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J].北京档案,2004(10):32~33.

[12][14]孙艳秋.试论网上档案展览活动[J]黑龙江档案,2012(6):12~13.

[13]陈丽萍.对国内网上档案展览的调查与分析——以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网站为调查对象[J].档案管理,2009(4):42~44.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研究论文的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 4 个数据库,检索篇名为“房地产档案”的文献,检索时间为 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2月 31 日,匹配为“精确”,删除其中属于新闻报道性的非学术性文章之后,共检出 109 篇论文。

二、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与类型分析

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档案被人们关注、研究的状况等。2001—2010 年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论文 109 篇。我国档案学界对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仍未真正掀起研究高潮。2001—2005 年研究房地产档案方面的论文不足 10 篇,2006—2009 年房地产档案方面的论文增至十几篇,2010 年发表相关论文达到 22 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有 2 篇研究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的硕士学位论文,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1篇相关博士学位论文;在 Google 和百度上的检索显示,仅有 1 部研究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的专著出版,即广东省档案局等著的《房地产档案管理》,2003 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说明,我国档案学界对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缺乏有深度、有分量的论著。

三、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分析

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论文分布的期刊很多,大概有 40 种。这 40种期刊不仅仅是档案学期刊,还有其他学科的期刊。对有关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的 104 篇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由表 1 可知,有关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的于档案期刊上的占 42.3%,这类期刊是研究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主要刊物。但经济类期刊和科技类期刊刊载的论文分别达到总数的 15.4%和8.7%,在总计 40 种期刊中其他期刊刊载的论文达到 28.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有关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研究引起了档案学界之外的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

四、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

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了档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些论文的主题可以分以下几类。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综述介绍(阐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一般情况、现状、问题与对策等)、基本概念(阐述房地产档案的定义、特点等)、现代化(阐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电子化、信息系统建设等)、基本原理(论述房地产档案的价值、作用、功能等)、业务工作(描述房地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保护、开发利用等业务工作环节)、档案工作人员(阐述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角色转换、档案人员调查等)等几类。有些论文涉及多个主题,如果对各个主题的论述都比较浅,则归入“综述介绍”;若对某一个主题的论述较深,则归入对应主题。当前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一般情况、现代化和业务工作三方面,研究这三个方面的论文分别占到47.7%、22.9%和 18.4%。说明这三个方面是房地产档案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研究(仅占 3.7%),对于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仅占1.8%)。

五、房地产档案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档案管理越来越多地引起档案界学者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总体上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度并不高、成果数量有限;从研究成果的质量上来看,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论著较多,真正有深度、有分量的论著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阐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一般情况、现代化和业务工作方面的论著较多,论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房地产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法规制度等方面的论著较少;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有关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研究引起了档案学界之外的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根据房地产档案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房地产档案的实体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目前,房地产档案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等实体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实体的文章较多,但大部分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层面上,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技术方法问题,随着人们对房地产档案的深入了解,其研究会进一步深化。今后房地产档案的实体研究将会针对房地产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护等具体的方法加以研究。

2.房地产档案的信息研究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房地产档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档案的信息研究将进一步加强。档案的保管是为了利用。因此加强房地产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房地产档案利用范围如何拓宽、如何提高房地产档案的利用率等问题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3.房地产档案的信息化研究将有更大程度的发展。信息化部分是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极大推动的,因而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定时间段,这一部分还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例如如何具体运用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缩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房地产档案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等。

4. 房地产档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研究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尽管有关房地产档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研究的论文占总数的 9.2%,但这些论文的论述还比较浅显,没有明确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深层次论述很重要。例如房地产档案的特点对房地产档案的管理提出哪些特殊的要求,如何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与方法以适应这些特殊要求;如何提高房地产档案风险管理对策;怎样强化房地产档案管理部门与登记、交易等其他房管业务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问题等。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共词分析

1 引言

近年来,研究档案学教育的论文不断涌现,但大多数是现状描述、中外对比研究等定性分析。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共词分析,通过对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知识群和研究重点、热点、方向和趋势。

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目前国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主要有CNKI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以这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以学科专业为“档案学”字段进行限制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篇论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399篇论文,在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出博士学位论文16篇、硕士学位论文493篇,合计911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经过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在911篇文献中共有1203个关键词,总词频2834次。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首先对同义词合并、补全、修正等进行数据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频次统计。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共35个,累计频次899次,占总频次的32%。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1。

去掉档案、对策、管理、管理体系、比较研究几个对研究意义不大的关键词,剩下30个关键词,构建共词矩阵。首先,对确定的3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共现次数,形成一个30×30的原始共词矩阵。然后,通过oc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用“1”与全部矩阵数据相减,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

相关矩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ij值在0~1之间,它代表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概率,ni、nj 分别表示关键词i和j的频次, nij表示关键词i和j共现的频次。

3 共词分析

共词分析是从文献数据库中抽取出高频关键词,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1]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知识群。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描述众多的指标或要素之间的联系。首先将30×30共词相关矩阵导入SPSS 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方差矩阵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被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被舍弃,结果表明有10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达到80%。也就是说,将30个关键词分为10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0%。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最后得到聚类结果树状图。根据树状结构图可以看出档案学学位论文研究呈现出6个知识群。

3.3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测定事物或观测量之间的距离来发现数据结构,指定观测量到概念空间的一个特定位置,使得空间中距离的相似性越近越好。利用SPSS对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相关可视化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分为6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包括开放、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关键词;第二个知识群包括公共档案馆、文化功能和综合档案馆关键词;第三个知识群包括电子文件、法律问题、档案学和文件运动理论关键词;第四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网站、电子政府、档案信息、数字档案、档案馆、服务和网络环境关键词;第五个知识群包括档案管理、人事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信用档案关键词。第六个知识群包括管理模式、企业档案和安全管理关键词。

3.4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可把我国档案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划分为六大知识群和10个研究类。

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公开。现行文件与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开放聚为一类,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一方面也反映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多为现行文件。政府信息公开给档案工作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2]现行文件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方式之一,也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3]

档案馆与文化功能。档案馆与文化功能关键词聚为一类,尤其是公共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说明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档案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作为档案“栖身之所”的档案馆,更应成为档案发挥自身作用、实现特有价值的主渠道。其中档案法就明确将档案馆定位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这也体现了档案馆要发挥文化建设的功能。

电子文件法律问题及其运动理论。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第一个是电子文件及文件运动理论。20世纪80年代,电子文件的概念引入我国。进入21世纪,电子文件研究成为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电子文件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域,一是关于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二是关于电子文件本质属性及其管理,三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4]第二个是电子文件中的法律问题。随着电子文件研究的增多,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法律资格和证据效力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数字环境下的档案工作与信息服务。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数字化档案工作,包括数字档案、电子政府和档案网站的建设。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档案工作无论从载体保管,还是理论研究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大量的数字档案出现,各类型的档案馆都建立了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催生了电子政府的建立。二是档案信息服务。数字环境也给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环境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加速了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进程。但是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以及安全问题成为档案工作新时期面临的挑战。[5]

档案事业工作与专门档案管理。该知识群包括四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工作事业,关键词有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利用。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二是专门档案管理,包括人事档案、信用档案和档案管理。专门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我国档案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提供特色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信用档案的建设,对我国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档案法》。《档案法》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一部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录,在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各民族历史,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管理模式及安全管理。该知识群包括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和市场化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传统档案的载体、管理对象、服务方式等,引起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档案安全管理。档案的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从对纸质档案载体安全的保护,到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电子文件安全保密工作,一直是国家重视、学者研究的热点。

4 总结与预测

分析可知,我国档案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除受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外,还受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既有传统理论内容的继续研究,但更多地已关注网络环境下新的理论和应用。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依旧,新的应用理论逐渐增多。文件运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现行文件、档案立法等依然是研究的热点,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档案信息化等研究成为研究者更关注的热点。[6]二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和专门档案依旧是热点,但新型专门档案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三是传统理论在新形势下应用得到拓展。传统的文件运动理论对电子文件适用的修正,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在数字化时代要做好电子文件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四是信息化催生的档案工作新变化,包括电子文件产生、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档案网站的建设和数字档案馆等。五是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是档案学研究的老话题,但近年来有关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为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研究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近年来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

未来,从新技术变革的趋势看,电子文件、数字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仍是未来档案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国家繁荣文化事业的战略看,未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发挥仍然是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持续升温。从政治改革和诚信社会建立看,政府信息公开、开放利用,信用档案依旧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2): 88-92

[2]王玮.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工作[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桑丹.现行文件开放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4]张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分析[J].浙江档案,2011(5):28-31

[5]谭远宏,赵云.论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兰台世界,2005(11):20-21

[6]傅荣校,周雪.十年来档案学研究成果简要评述[J].档案学通讯,2010(2):4-7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资源;知识产权;文化;发展;作用

1 企业档案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创新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出科技员工、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大量的科技论文,成果资料大大地促进学术交流并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积累,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因此,如何挖掘科技档案资源,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作为企业文化主要载体之一,是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适应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交流信息、互通情报、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的工具和纽带。

企业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的传递过程。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档案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以其独特性在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方面,这一文化管理的理念开始逐步进入企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积累企业文化方面具有企业其它管理工作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并最终使知识产权的意识、战略思想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融合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活动实施,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企业成员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同,也就是使知识产权工作成为从领导到管理层,从工程师到普通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知识产权文化对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化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已经成为推进知识战略的重要支撑。

3 充分挖掘科技档案资源是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工艺材料研究所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专门从事拖拉机、汽车、工程机械等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国有企业研究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为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作用,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探索。

3.1 管理创新与实践

针对科研管理忽视对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的管理、工作绩效缺少对科技的要求,自付版面费制约员工的主动性,申报专利、成果、缺乏激励政策等瓶颈问题,我单位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积极探索解决途径,采取“边思考、边实践、边建章、边完善”的循序渐进方法,逐步建立、完善成果鉴定、科技论文管理、专利管理新机制,并逐年提高专利申请、成果申报、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从而带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提升。

1)强化科技档案资源挖掘的重要性

明确“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实施科技兴所战略重要举措”宗旨,要求所级领导、室主任及高工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带头撰写和,所级领导每年至少发表两篇。凡属新立项或正在实施的课题,在立项之初或在实施过程中就应着手考虑撰写论文,并以论文的发表作为课题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且与薪酬、津贴挂钩,从制度上体现科技档案挖掘利用的重要性。

2)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

根据科技论文创新性特点,着重将论文管理与专利管理有机结合,即,同一创新素材,在申报专利的同时,鼓励员工完成其论文的撰写,并在获取专利申请号后。如,在2008-2010年的3年间,共有15篇本单位发表的论文系取材于前期专利申报的内容。既可避免专利申报时的“新颖性”丧失,又可提升本单位的数量和质量。

3)建立事前审查和所内鉴定制度

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前审查是确保成果、专利、论文质量、提高刊出率获奖率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作者资格、内容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是否、是否重复投稿、是否已申请(或授权)专利、是否符合规定的申报程序等对论文进行审查。凡须的员工,应填写《科技申请单》,并提供论文原稿,交科研办审查后方可投稿。凡以本单位为主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第一作者必须填写本单位,这样既可维护研究所的自身合法权益,又可避免日后出现的不必要知识产权纠纷和署名争议,专利申请前由学术委员会把关,在防止泄密同时保护了知识产权。

4)确定科技论文的等级及编号

结合自身实际及刊物发行级别等要素,确定了论文四个等级,再依据论文篇幅的大小细分。

5)制定科技后的量化评定规则

量化评定规则是实施论文管理的重要手段,年初,由科研办对上年度发表情况按“期刊得分”和“作者得分”两部分实施量化评定。为引导员工向“核心期刊”投稿,并注重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在得分规则中,特意加高了“核心期刊”及“第一作者”分值。

为鼓励独著和减少署名人数,若独著论文,员工“作者得分”除按第1作者得分外,还可兼得“后续第2第3作者”应得分数;若某篇论文两人合著,两员工的“作者得分”除分别按第1、第2作者得分外,还可均分“后续第3作者” 的应得分数。

6)采取版面费限额报销与节约提成相结合的办法

因版面费有的刊物收取,有的不收取,一些同级刊物,虽影响力相差无几,但收取的费用相差很大。我们采取“限额报销”与“节约提成”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解决。

凡员工发表的论文,版面费按规定金额报销,员工实际支付的版面费若高于规定限额,高出部分员工自付;低于限额按差额30%提成,作为节约提成费用奖励给第一作者。以此激励员工投稿时既关注有影响力的刊物,又要关注版面费收取多少,尤其是关注一些不收版面费的高质量刊物,员工还会主动与刊物发行单位协商,设法降低费用收取。如,以2010年为例,我单位有15篇论文版面费低于规定报销限额,仅此一项就节约费用10300元,依据规定,按差额的30%提取奖励金额3090元,分别奖励了13位第一作者。

7)建立科技的奖励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挖掘内在潜能,鼓励多出成果,我们制定了、申报成果、申请专利奖励制度。对上年度奖项、专利、情况进行评比,评出员工、室主任等各层次第一名,予以年终表彰和奖励,凡论文被 SCI、EI、ISTP收录,第一作者还将再次获得专项奖励。除物质奖励本单位还注重精神激励,包括定期行文公布员工的情况,公布排名,还通过单位内网公示,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助推作用。

3.2 实践后的结果与结论

经过管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03-2007年的5年间,我单位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量共18篇,年平均发表量3.6篇/年。2008年起,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年发表总量均超过2003-2007年五年间的发表总量,年平均发表量也由过去的3.6篇/年增长至39篇/年。由于管理导向作用,论文的质量也不断提升,如2011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1篇论文,比2003-2007年五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9篇论文,其发表量提高了三倍。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些未被要求的员工包括工人技师也纷纷加入其中,激发了创作热情。

通过档案挖掘、鼓励创新,不断完善有关知识产权制度,将知识产权等科技管理工作的激励纳入考核,将年度“四计划”(成果鉴定、、奖项申报、专利申请计划)与所内工作计划同布置同考核,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对中层管理考核KPI指标中,对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不断挖掘档案资源,从已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中挖掘专利,从2007年至2011年14个课题中挖掘申请专利52项,目前已授权33项。使工材所连续四年被公司授予“专利管理先进单位”“论文管理先进单位”,一个积极向上、有利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我们的工作,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论文等级划分还没有直接引入SCI、EI、ISTP,每个等级权重分值分配不尽合理,学术会议论文未考虑划分等级,版面费报销限额、节约提成比例以及奖励金额缺乏适时的动态调控措施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近年来,工材所的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知识产权拥有量逐年攀升,从2007年到2012年底,累计申请专利89项,200篇,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提高,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特别是发明专利在一拖公司申请量中的比例占有突出地位,扩大了工材所的声誉,科技档案挖掘促进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霞,张红梅,张秀平.浅谈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建设[C]//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1、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15年以前(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样本。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主题”为检索入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含“档案”为检索词,匹配模式选择为“精确”,共检索到文献665篇。经查验,删除报道、简讯、访谈、文摘、不相关文献等,得到系统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文献共计257篇(重复发表的文献以一篇计算,计入统计时中国知网中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采集到的25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代、作者、研究单位、发表期刊、研究主题等方面,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描述了这些文献的作者分布规律、期刊分布规律、研究主题分布规律、被引及下载情况、所获基金等级及流向等内容,验证了普莱斯定律、洛卡特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在此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同时运用office软件将上述分析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具体呈现,直观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大致情况。

二、统计结果分析

1、文献发表年代统计分析

对文献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界对此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及研究水平。在检索得到的学术文献中最早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是2003年顾建新、张海华发表于《档案与建设》第7期上的《谈新形势下的档案征集工作》,文中就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征集工作相结合的小段论述。而我国学术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于2006年,至2014年12月31日共计257篇。从发文数量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有所回落(如图1所示)。可见,随着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工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后其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更达到峰值,已是2006年时的9倍多。对照Gompertz生长曲线模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从发文质量上看,在上述统计所得的257篇文献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13篇(如表1所示),可见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正在迈向深入,但仍有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系统、专题的研究成果出现;同时,发表于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下同)的文献共有136篇,占52.92%,总体趋势与文献数量分布曲线吻合,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学研究正在稳步推进。此外,在2006年发表的6篇文献中有5篇均发表于档案学类北大核心期刊上,占比为历年最高,达83.33%,这说明档案学期刊对学科新热点、新动态的关注度较高。

2、文献来源分布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学术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文献刊载的期刊来源分布状况,可以了解各期刊对此研究的重视程度,确定此研究领域的核心刊物。除硕士论文13篇外,244篇文献分布在76种期刊中(如表2所示),但各期刊在发文量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其中档案学类的24种期刊共刊载文献161篇,每种期刊的平均载文量约为7篇,其它种类期刊则均为1篇左右。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专业性较强,因此相关文献多发表于档案学类专业期刊;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此论题的研究中跨专业的研究较少,缺乏不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上述76种期刊按刊载此主题论文数量的递减顺序排列,可得载文量大体相等的三个区(如表3所示),这三个区的期刊数量之比约为1:8:82,符合布氏定律。由此可以确定,位于核心区与相关区的期刊共12种(如表4所示),包含了所有档案学类的核心期刊(以统计时间为准),这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是从位于核心区的3种期刊来看,只有《档案学通讯》为CSSCI来源期刊,可见对此论题的研究目前尚不深入。

3、作者分布统计分析

在统计所得的257篇文献中扣除一篇以机构名义发表的论文,共有204位作者(如有多位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撰写了256篇文献。从总体上说,人均发表文献篇数与作者人数呈反比(如表5所示)。根据洛特卡定律,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发表一篇文献作者数量的1/n2,且发表一篇文献的作者数量约占作者总数的60%。[1]从检索结果可知,在此领域研究中平均每人撰文1.25篇。其中发表3篇及以上文献的有10人,对比洛特卡定律中的20人刚到半数,而发表1篇文献的有176人,约占总人数的86%,远高于洛特卡定律60%的经验值。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0.749(nmax1/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等于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2](nmax为此领域最高产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核心作者的数量约为作者总数的平方根[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文献中,最高产的作者撰文10篇,根据定律得到n≈2.37,取临近整数2,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28人,是作者总人数204的平方根14.28的一倍左右,但此28人共发表文献80篇,仅占文献总数的31.25%,未达到普莱斯定律50%的要求。由上述统计结果可知,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作者比较分散,瞬间性作者的数量远远大于系统研究性作者的数量,这说明在此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的系统性和集中度都有待加强。如从单个作者来看,对照表5,以下10位是目前此领域较高产的作者(如表6所示)。

4、来源机构统计分析

进行来源机构分析可以较直观地表征不同机构在此领域研究中的活跃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哪些机构在此领域中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统计所得的257篇文献中,有13篇未列出作者单位,将剩余244篇文献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别为:高校174篇,政府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局、档案馆)26篇、艺术研究院所12篇、政府文化机构(文化局、文化馆)10篇、省市图书馆3篇;以及发文量较少、均在1-2篇的其它单位19篇。(如图2所示)可见,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主要来源机构,占发文总数的71.31%,这与高等院校具有较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很大关系。此外,各省、市、县档案局(馆)、艺术研究院所、政府文化机构占比19.67%,也表现出了对此领域研究的积极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机构分布看(如表7所示),山东大学发表文献25篇居首位、云南大学18篇位列第二,此二者比位于第三位的安徽大学8篇的数量整整多出2至3倍不止,这显示出此领域研究呈现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比较表6和表7可知,高产作者所在机构在来源机构分布中也位于前列,但除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安徽大学外,其它机构的作者都较为集中,不超过3人。可见,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者较多,研究活跃,这也反映出学术研究的优势集中效应。5、被引及下载情况统计分析借助对文献被引情况和下载情况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文献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统计显示,在257篇文献中被引10次以上的文献有29篇,20次以上的仅6篇(见表8)。其中,被引最多的是王云庆、赵林林发表于《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一期上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一文,共被引58次。同样,在此257篇文献中,被下载200次以上的文献有81篇,占比31.52%,500次以上的仅为19篇,占7.39%(下载前5位的文献见表9)。由此可见,此领域研究成果中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高被引文献少,研究有待深入。6、基金来源统计分析在统计所得的257篇文献中,有71篇文献受到65种基金的资助,占文献总量的27.63%,其中有两个及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献有15篇。从时间上看,此领域最早有基金资助的文献发表于2009年,随着基金资助项目的增多,文献发表量迅速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已占当年此主题发表文献总数的51.43%(如表10所示);从基金来源层次看,这65种基金包含国家社科类基金16项、国家科技部文化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6项、国家档案局项目2项、省级基金项目23项、市级基金项目8项、校级基金项目9项(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此领域的基金来源较为丰富,显示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关注度,这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快速发展。7、文献主题统计分析分析文献主题内容的分布情况,可以把握文献研究的重点与方向。[4]本文将统计所得的257篇文献按主题进行汇总整理(如表11所示),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占70.04%和29.96%,这表明现阶段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在与实践相结合方面需要加强。在理论研究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征集、档案式保护、资源体系建设等,即研究档案管理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其主体,共113篇。其中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研究文献为最,共67篇;而在实践领域,研究主题同样也集中于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与传承方面。可见,在目前的研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档案工作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研究的重点领域。此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文化建设、数字化工作、法制建设、基础研究等方面也有32.29%的文献论及,这表明随着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多视角、全方位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必将不断深入,并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长且已具有一定数量。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态势分析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主题不够丰富。选题多集中在档案管理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对其数字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法制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格局;第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多数研究浅尝辄止、观点雷同,对某一论题展开深入系统探讨的研究较少,且鲜有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再者与其它相近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也较少,尚未出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题论著;第三,研究持续性不强。作者比较分散,多处在突发性研究的状态,尚未形成此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由此可见,我们应综合考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研究者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程。一是要充分挖掘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结合点,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研究体系;二是要加强与其它文化事业机构的合作,灵活运用图书馆学、法学、艺术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三是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各层次专项基金的投入,吸引和鼓励更多研究者投身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努力营造探索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四是要不断提高档案人的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度找准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定位,增强档案人在人类文明传承中的责任意识。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这一学术界的新命题不仅将有利于档案工作实践领域与学术研究内容的拓展,更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迎来新的契机。

档案保护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是由所办负责科技学术论文、著作的收集、管理、归档工作,主要是通过每年举办1~2次国内空间环境工程等专业学术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科技论文年均两百篇左右;每年本所参加国际声和振动、空间环境材料、空间碎片等相关专业国际会议十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年均20余篇,均围绕该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多,为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提高了所的整体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同时由于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导致对空间环境及相关科技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科技论文齐全归档和有效利用的管理工作方面,笔者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1.档案管理不到位。虽然目前对科技论文的归档范围已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疏于严格管理。使科技论文归档的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档案人员不能主动收集科技论文,致使部分科技论文作者将论文存在自己手中。

2.审查不严格。航天科技有严格的保密审查和技术审查规定,但有部分作者为了图方便和省事,未经审查就直接将科技论文投在国内外的刊物上发表,造成科技论文归档不受控。

3.档案意识不强。部分科技人员不能自觉地将所发表的论文主动归档,特别是被EI、SCI等国际主要检查收集的优秀论文,甚至将论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未能意识到科技论文是航天科技的宝贵财富,是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

解决科技论文归档与利用的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在各项紧张繁忙的科研型号任务管理工作中往往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和利用价值被忽视。

为了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一是在所网页“学术交流”专栏,增设“论文归档”栏目,大力宣传科技论文归档的要求及其重要性;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征文通知中明确提出论文归档的要求;三是采用职务晋升方式,将是否归档作为一项硬指标,作为晋升的加减分项,把归档工作纳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围;四是通过各种载体的有效宣传,树立科技论文归档意识,将档案意识融入到相关的工作中,将科技论文归档工作纳入所的档案工作计划中。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享科研成果。我国《档案法》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者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任何个人或团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都是属于国家的,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不能据为已有,要做到学术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3.健全完善规章,做到有法可依。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从制度上进行管控、不留死角,使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保证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4.严格审查手续,保证受控。为了彻底堵塞未经审查就发表科技论文的漏洞,确保发表的科技论文归档。应在严格执行所有关保密管理办法及学术交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由所办负责学术交流的管理工作和科技论文的归档工作,做好一出一归的闭环管理。

首先,要逐级审查待发表的科技学术论文。通过《国内会议及刊物的审批表》进行审查管控,采用处室、专家两级审查制度,经单位保密部门审核后出具《保密审查证明》后,方可对外提供和发表。从根本上杜绝了未经审查就的问题。

其次,所办将全部发表的论文及论文审查表均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存档,分类整理立卷,并编制检索目录供大家查询利用。

5.实行奖励政策,鼓励。本所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科技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术交流水平,数量逐年上升,论文归档数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2011年对论文奖励制度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被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lsevier EI)、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收录的论文及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与物质奖励,对于及时归档的论文作者,于每年年终特别发放现金奖励。调动了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同时极大地推动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收效显著。

6.与晋升考核挂钩,刺激归档热情。为了促进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求申报者和科技学术论文归档主管部门分别递交清单,将主管部门提供的发表清单作为依据,每年参照论文归档情况进行评比。评比数据与员工的职称评定、晋升考核挂钩。将科技学术论文的归档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此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刺激论文作者主动归档的积极性,由被动归档变为主动归档,更加有利地确保科技学术论文归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科技论文归档的齐全完整。

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科技成果共享

自从2004年开始,在网页主页面上建立了“学术工作”专栏,下设学术动态、学术论文、学术成果3个栏目。该专栏自建立起,通过较高的点击率,充分说明大家对学术成果检索利用的关注程度。利用信息化管理网页平台,达到了宣传和交流空间环境工程领域里技术和成果的目的,也促进了航天器环境工程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环境工程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些新的环境试验控制技术手段、新的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也在陆续开展,包括:可靠性验证、材料分析与应用、虚拟试验技术的研究、月壤力学试验及仿真技术的研究等。正像宇宙的探索是无限的,空间环境工程的研究也一样没有尽头,它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科技人员对空间环境工程的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对各种科技信息的查询利用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需求,提供更加全面的科技信息资源,在建立科技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需要将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及时全文录入、实时更新,不断完善科技学术论文档案库,便于更好地研究空间环境工程技术。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地采集科技信息,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也便于大家监督检查,使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上一篇:基层文物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电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