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范文

时间:2023-02-23 03:51:53

初中物理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在物理学习时,初中学生受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概念、定律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所以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会更加困难,针对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谈谈怎样采用行之有效,通俗易懂的教法,从启趣,启思,启智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公式。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应用公式,解决物理问题和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应用教学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公式有三大困难:一、对物理公式不理解,二、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三、对物理公式的推导变换和灵活应用能力差。而实物理公式,不仅具有计算功能,更重要的是用它们来分析物理问题,解释物理现象,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为我们所用,达到学习的目的。下面就物理公式的应用教学问题谈谈我个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一、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由于受数学公式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物理公式时往往不注重理解物理公式中的各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如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U=IR。从逻辑上来说,由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因此在电阻不变时只能说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公式变形后R=U/I即在欧姆定律公式中电阻R是与电压U和电流是无关的,它只是电压和电流的比值而已,是导体的基本属性。只具有计算意义。决定导体电阻的关系式是R=ρ(l/s)。教学中只有向学生讲清楚定义式与计算式的区别,才能防止学生生搬硬套公式。再如理解了公式的应用才能运用自如。如液体压强公式P=ρhg中,h指的是从液面往下的深度,而不是高度。学生往往以高度来理解,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还有P=F/S中的F,学生习惯性的认为压力F大小等于重力G,其实不然。要告诉学生压力与重力的方向与条件是不同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如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时,它对斜面的压力就不能等于重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F与G的本质区别,我用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具体如下:我先用一块海绵粘在一木块上,然后再海绵上放一方形铁块,让学生观察铁块下方海绵的下凹情况。然后让整个粘有海绵的木块慢慢的竖起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板上的海绵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图2中,铁块的重力与图1中的重力大小,方向是相同的,但G和F显然是不一样的。最后让学生用手按住图2中的铁块,慢慢的增加F的大小,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探究F与G的本质区别。二、以公式强化物理方法教学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看法。1.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规律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控制变量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 如公式P=U2/R,P=I2R的应用,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是件头痛的事。因为学生弄不懂电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如应用“控制变量法”,问题就好解决了。P=U2/R是指电压不变或相等时,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如在并联电路中或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越大功率越小。而P=I?R是指电流不变时或相等时,比较几个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小。这时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如在串联电路中的几个用电器,电阻越小功率越小。对公式深刻理解了,学生用上述的两个公式来分析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用电器的功率问题,就不难了。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并联的两个灯泡,灯丝越粗的功率越大。而在串联电路中恰好相反问题时学生都懂得利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知道了并联时两个灯泡的不变量是电压,而串联时两个灯泡的不变量是电流,因此,能够快速的找到对应的公式求解。 而用P=FV可以解析为什么机动车过沙地或上坡时要挂低档位。引导学生思考,一辆机动车出厂后,功率基本是不变的,因此功率不变时,为什么速度越小获得的动力就越大。如图 :已知在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为0.3A,电阻R1为10欧。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为20欧电源电压为不变,滑片向左滑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如何?对于这道题,由于对“控制变量法”中的不变量理解不够深入,很多的学生往往凭直觉就下结论,认为电阻变小,电压表的示数也会变小。理由是根据公式U=IR,电压U2与电阻R2成正比。电阻变小了,电压也会变小,结果看起来虽然是正确的,但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却是错误的。而有的则认为电流变大了,电压也会变大,结果恰恰相反。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必须有一个量不变时,它们的定量关系才能成立。在本题中R、I、U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利用公式U=IR来解决问题,对初中生来说,显然是很困难的。得出的结果也往往是错误的。如果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中真正不变的量是谁,而后用串联电路中U=U1+U2来解决,就容易多了。因为在公式中电源电压U不变,而电阻R1是定值电阻,所以电流变大时,由公式U=I1R1知U1也会变大,因而U2变小。这样引导学生,学生会明白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2、一题多解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思维往往是单一的。碰到问题只想到一种解决的方法。如果想到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而运用公式的变形,可达到“一题多解”就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助于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一个体积为1dm 的铜球,其质量是3.16kg,问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已知铁的密度为8.9× 10? kg/m? )(1)、已知铜球的体积和铜的密度,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质量m,根据m是否等于铜球的质量得出结论。(2)、已知铜球的质量和密度,可以计算出3.16kg铜的实际体积V1 ,根据V1 与V 是否相等得出结论。(3)、已知铜球的体积和质量,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密度ρ,由ρ是否等于铁的密度得出结论。在这道题中运用公式ρ=m的变形得到m=ρv,v=m/ρ的灵活运用,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对物理公式ρ=m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3、物理公式的比值运算法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习了比例函数,初中物理也有许多求比值的问题,如能巧妙地把比例函数运用到物理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来,那么物理学习就不会很困难了,甚至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之比是13,体积之比是25,则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分析:由公式ρ=m可知,对甲乙两物体分别有ρ甲=m甲, ρ乙=m乙所以:ρ甲/ρ乙=(m甲甲):(v乙/ m乙)=(m甲/m乙):(v乙甲)=(1/3)×(5/2)=5/6这是常规的解法。但如果我们引用比例函数,效果会更好。由公式ρ=m知道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之比等于质量之比1/3乘以体积之比2/5的倒数5/2。即ρ甲/ρ乙=(1/3)×(5/2)=5/6。再如在P=F/S中,F1:F2=1:2,S1:S2=3:4,求P1:P2。利用比例运算解答过程是:F1:F2=1:2看作第一种物理量F=1/2。S1:S2=3:4看作第二种物理量S=3/4。则P=F/S=(1/2)÷(3/4)=(1/2)×(4/3)=2/3,即为P1:P2的值,此解法巧用了物理同种量方可比的特性,利用公式快速运算,相比于常规方法便捷多了。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多理解公式、推导公式、应用公式,把物理公式的应用过程转化成物理公式的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启趣、启思、启智,多层次、多过程的强化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1]《初中物理新课标》.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现代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作者:丘名实[3]《海南新教育》.主办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建立;记忆;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96-01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对于初中物理的公式教学方法很多,但应该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孟子曰“教亦多术矣”。尤其在初中物理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解题;公式法;分析发现

物理公式是物理概念的一种形象化、数据化的表现形式,而物理学科的实用性也比较强,所以,物理公式的熟练运用将是直接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同时物理公式也具有灵活性,即学生可以将公式推导和变形,从而适应各种条件和要求的物理题目。笔者将通过公式法在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中的运用进行详细举例说明,具体例证如下:

1.公式法解答选择题

例1: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A、B、C和水密度水之间的关系是()

A.A>B>C,且A>水;B.A>B>C,且A

C.A

图1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分析本题运用的应该是密度公式=m/V,根据图1中A、B、C三条直线直接反应的是他们的质量m和V的关系,由公式可知当m越大,并且V越小时,的值越大。从而直观可以看出A的值是最大的,而c是最小的,那么选项C和D可以直接排除。然后判断A的密度只要根据图中标明的固定点位置进行计算,即可得:A=20/10=2(g/cm?3)>水,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选项A。

例2:图2是飞机机翼截面的示意图,当飞机水平飞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翼上方空气速度大,压强小;B.机翼上方空气速度大,压强大

C.机翼下方空气速度大,压强小;D.机翼下方空气速度大,压强大

图2

解题思路和方法:了解完题目的意思后,我们先考虑这道题运用到的公式,即P=F/s,然后根据常识可知,机翼的作用是为了提供飞机一个上升的力,将飞机托起来,那么可以得出F下>F上?,而根据图像观察可以发现:S上>S下,那么显而易见P下>P上,那么可以得出正确的选项A。

2.公式法解答实验题

例3:实验测试人上楼的功率大小,测量应准备测量工具是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变量是______.

解题思路和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拿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开始写工具和变量,没有经过直观的分析和思考,导致解题出现漏写和错写的情况。依照正确的解题方法,我们应该采用公式法分析,即列出功率公式P =W/t=Gh/t=mgh/t,其中g是一个固定常数,而m是人的质量,需用体重秤进行测量,h是人上楼的高度,即所有的台阶数的总和,而学生可以通过测量一个台阶的高度,然后根据台阶数算出高度h的值,t是做功时间,则采用秒表进行测量[2]。

例4:初三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小灯泡测试额定功率”的实验,图4是他们测试前的电路图,其中测量目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阻约为10Ω。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器材有:电源(电压6V),电流表(量程:0~ 0.6A,0~3A)、电压表(量程:0~ 3V,0~15V)、滑动变阻器R(10Ω,0.5A)详细情况如下:

图4

电路连接好,合上开关,一些同学出现以下情况,请分析原因:

故障情况 故障测试 故障原因

小灯泡较暗,两个实验测量表读数显示较小。 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没有任何改变。

小灯泡未发光,电流表无读数显示,电压表读数较大。 取下灯泡,两测试表数字不变。

解题思路和方法:(1)故障1的分析:由题目可知使用的公式是:I=U/R,而判断小灯泡的的亮度或者可以得出原因应该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有关,而根据图中连接方式可知电路是串联,同时流过的电流就是电路电流。公式可以变化为:I=U/R总,而R总=R灯+R阻,由于滑动变阻器在故障1中起不到调节作用,可知电路是电路中的电阻过大导致,那么分析原因应该是线路没有连接到滑动变阻器连接到滑片上,而是之间连接到滑动变阻器两端;(2)故障2的分析:故障测试和公式I=U/R可以得出电路中电压表流过的电流最多,由于电压表的电阻特别大,导致电路中几乎没有电流。而小灯泡拿出,电路也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是小灯泡坏了,连接出现断路。

3.公式法解答简单题。

例如5:同样重量同样体积的实心铁球A、B,铁球A完全浸泡在水中,铁球B则完全浸泡在煤油中,问:哪个受到的浮力较大?

解题思路和方法:这道简答题属于一个现象的例举,相比其他简答题,没有那么强的直观性,而且两铁球重量都是一样的,那么就可以考虑采用公式,由于两个铁球都浸泡在液体中可知,F浮=液gV,而根据题目分析VA=VB,g是物理常量,而根据水>煤油,可以判断实心铁球A受到的浮力较大[3]。

4.结语

物理解题过程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需要学生对各种因素和原因现象进行分析,题目题型虽然是千变万化的,而公式法是采用物理公式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直观的了解过程,是值得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方法,通过公式法,学生可以将物理解题效率和准确率提升到最大,最终达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参考文献:

[1]金玉龙.公式法解题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31):93.

[2]李茂明.公式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新发现[J],理科考试研究・物理版,2014,(11):48-49.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家对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储备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学习的根本作用就是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物理问题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时间到空间、从质量到数量,我们一直在解决物理问题。在近几年我国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进行强化,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文字理解方面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短板。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初中电学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掌握电学学科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并在类似的情景中广泛迁移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学学科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电学部分尽管内容繁多,但主要由三大系列公式和两大基本规律(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作为骨架支撑,而充当填充组织的内容,像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表的用法及其读数所代表的含义等则作为学科基本素养存在于学生大脑―电学知识结构当中。

三大系列公式:

两大基本规律:(1)串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串联为例)①串联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②电源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电阻的等效阻值为R=R1+R2;④串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所有用电器功率

和,即P=P1+P2;⑤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所有用电器的电功和,即W=W1+W2。

(2)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并联为例)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2.基础知识

在平时老师的教学中,首要的教育点必须是基础知识,只有对其理论依据有最为彻底的理解,学生在以后更多知识的延伸上才可以做到迅速接受,举一反三。对于电学来说就是对电路各方面的基本信息有着倒背如流的记忆。这样才可以在做题的时候准确抓住考核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网络的编制。

3.解题公式记忆技巧,防止其数学化

对于物理来说,它和数学一样有着缤纷复杂的很多公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解析这些共识的时候将它们务必进行公式推导,使其物理含义能够完全暴露在学生脑中,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大量的实例说明对于死记硬背的公式,学生长期记忆的准确度大大降低,经常在使用时出现差错。下面就是一些老师在此方面教育的方法建议:(1)在讲解基础公式时,适当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实验,通过最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将公式理念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2)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的合作探究,布置一定的课余开放性学习作业,如对于追击问题和速度问题,可以让几位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这样可以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体会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公式等赋予自身的理解模式才可以椭学生在学习时系统地了解知识,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对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解题思路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知,求出的新物理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2)向上倒推,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倒推:要求出该物理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电学计算题确实不难,从上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电学公式(除计算电功的公式外)都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电学题的解法我们可以归类为“已知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的简单题型中。电学题无非就是建立串、并联电路进行出题,而已知条件就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或电功率),如果其中两个已知条件恰是某一公式中两个对应的物理量,此即为本题的突破口,下一步的计算就显得顺理成章。

5.运用数学方法的解题策略

在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过程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不等式法、列方程法和假设法等,应根据实际的习题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如,在解决力学中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列方程方法,以利用“平衡条件”这个已知量来列方程。目前,列方程这个解题策略已经成为初中年级物理习题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需要按照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和求解三个步骤来进行,才能更快地解答出所求的物理量。由于人的思维经常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只有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将相关概念结合到一起,因此,合理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初中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于推动初中物理习题解题策略不断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6.方程解题,化难为易

在近年来各大省市的中考物理题目中,有多个状态电路的出题率逐渐增大。对于该种状态电路来说,如果能够在其中的某一状态中获得定值电阻、电源电压的值,则可以在对上述值求出之后在另一个状态中求解。而在实际解题操作中,该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为了较为直观、简单地对问题进行求解,列方程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题方式。

综上所述,根据初中年级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可以快速地获得正确答案,使初中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旺.浅谈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题技巧[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6.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模式 研究

一、进行物理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在进行对初中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随着社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和初中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初中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促进初中生全面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初中物理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公式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多重能力进行培养的学习,这就需要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思维辩证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适应社会对于学生的能力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思维辩证模式的构建与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联系勤动脑,切实提升自身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能够应对越加复杂变化的物理应用问题,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1.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培养模式

为了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效率,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初中物理课程教师要充分的把握住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氛围,激发起学生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与此同时,在进行初中物理思维辩证模式的改革和创建过程中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浮力公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生都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基本公式,拥有了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对浮力公式的使用的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浮力公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理公式的使用方法告知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实际的物理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的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和联想能力。

2.营造物理课堂思维辩证氛围

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枯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实践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会迅速集中,然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掌握到基本的初中物理的分析应用技巧。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后续的更加高深的初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进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思维辩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初中物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物理习题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将考试进行考核的习题的基本验算过程拿到课堂的多媒体演示上来,向学生进行特定的物理习题练习的展示的试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快速的吸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辩证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习题练习的氛围,为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优化初中物理思辨教学模式

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性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更新,促进良好的初中物理学习氛围的形成,进而保证学生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的进行初中物理课程知识的探索学习,提升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这就需要初中物理课程教师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着对于初中物理的独立意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维辩证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学生实际分析研究能力的锻炼,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物理思维辩证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物理思维辩证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改革原有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初中物理应用能力,是未来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初中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辩证能力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微. 浅谈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A].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 2013.

[2] 丁春雨. 初中物理课预习的局限性与方法[A]. 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0~2001)[C]. 2002.

[3] 符琴. 初中物理注重过程的教学[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 2006.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6篇

一、谙熟初高中教材,为有效衔接做好铺垫

初中教师应该花时间钻研两阶段的教材,了解学生进入高中要学习的内容,找出两阶段学习的衔接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利用科学探究活动,将那些与初中物理有关联的高中物理知识浅层次地呈现出来,将初中知识点向高中部分适当地延伸和拓展,为学生将来的高中物理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中实验探究活动可适当引入高中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直线运动》(苏科版)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探究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旨在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际教学中,由于气泡运动过快,学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实验数据偏差比较大,不利于得出运动规律。此时,教师的处理方法往往是一句“由于实验存在误差”一带而过,然后牵强地,甚至带点灌输地将规律给出,结果缺乏可信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妨借助高中实验中常用的气垫导轨、光电门和光电计时器,研究滑块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情况。利用这套装置收集到的数据比较理想,学生容易得出结论,找出规律。

在介绍变速运动时,教材出示了一幅苹果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在这里,教师如果利用钩码和打点计时器做一个演示实验,现场记录钩码自由落体的运动特点,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课堂教学可适度涉及高中物理公式

在高中,我们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由定性分析更多地转为定量研究,于是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公式。很多学生对公式采取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公式的理解、掌握,成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初中物理教材上设计了很多的探究活动,如果初中教师能够在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适度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初中物理联系紧密,又相对简单的高中物理公式,对知识点加以深化,那么也可以分散一些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比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师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可以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教师不妨给出求滑动摩擦力的公式f滑=μN,并告诉大家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反映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N是压力的符号。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分析,从而加深理解。

与上述情况类似的还有:反映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量关系的胡克定律公式F=kx;动能公式Ek=mv2/2;重力势能公式Ep=mgh等等。

四、相关知识点可作必要引申,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下面结合几个实例具体谈一谈。

①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掌握二力平衡,对于多力平衡不作研究。但在实际受力分析时,又常常出现多力平衡。比如,静止于斜面的物体其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

此时,已深谙二力平衡原理的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多力是怎么取得平衡的呢?这时,教师可以浅层次地介绍一下高中处理力的方法——正交分解法。如图2所示,将G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G1、G2。告诉大家G会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沿斜面向下的G1,它与f相平衡;一个是垂直于斜面向下的G2,它与N相平衡。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多力平衡。

②探究光的折射定律时,教师无需让学生死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rα。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会遗忘。若能告诉大家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引导学生

联系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找一找折射角与光在介质中速度的关系。最后大家会发现:在光速大的介质中角大,在光速小的介质中角小。建立了这种初步认知,学生学习折射率时就会顺利一些。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5-01

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两大分支。而这两大分支体现出了初中物理的基础性和固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趣味性不高。但要想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融入课堂,并吸收本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首先,重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死记硬背是物理学习手段的一大误区。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学生都已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背书习惯,对于不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点,首选的方法便是死记硬背。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教学过程或应付考试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放眼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这种强压性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比如,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对于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用纸上谈兵的方式讲述升华、溶化或凝固的概念,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使用情景展示的方式或看图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还原自然规律,将会是教学手段的一大突破。待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一步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各类现象的观察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也常常被人忽视。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研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践,实践可以直观的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和概念。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二、其次,在讲解概念与规律时重视公式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物理教学也毫不例外,解释了众多现象和概念定理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引领学生学习解题方式。而公式就是物理这门学科解题的关键。正确运用公式的前提不言而喻就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条件。比如,在学习杠杆定理时,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学生要了解其中“力臂”的概念。虽然说,物理的计算题较为简单,几乎都可以套用公式来解题。但是,学生的高错误率同时也让人深思,是否在哪个教学环节没有做到位。其实,学生在解题时,思维偏于感性,选用的解题公式时会带着很多主观的想法,往往这些主观的想法与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背道而驰的。那学生的主观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认为,对概念的模糊,掌握程度不够是导致主观臆断的直接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无法灵活运用,可能课堂上举得例子听懂了,课后习题时,会发现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课后作业难以对号入座。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普遍现象,从改变教学手段出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辞对概念、规律作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对公式的内在含义与运用条件要与前面已解释的概念规律作出完美结合;最后,要对该公式的经典题型作出详细分析,教会学生在怎样的前提下运用该公式。从学生的考试结果来看,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也是学生易于记混的部分。

三、最后,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考试的目的是衡量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一份试卷并不能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对于一些课堂上常常讲解却一如既往解答错误的题目,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往往因为师生们在平时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在平常训练中,教师较为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解答正确,往往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加糟糕的是,学生对题目都还存一丝疑惑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把公式套上去,跟着老师的步骤解题。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当题目稍微拓展一下,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答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时,教师应该在解题前先让学生判断该图属于并联电路还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在求电流大小是应用:I = I1+I2,而串联电路则用:I =I1 =I2。在单位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准确性。比如,热量Q的单位是J;机械功W的单位是J;功率P的单位是w。教师给出的题型最好是较为经典的题型,经典的题型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少走很多弯路,经典的题型也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将概念和规律融入公式,将公式融入解题过程,这是物理解题的必然过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把握这一关键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中去。

总之,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教学大纲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对今后高中物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强弱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尽全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 艳.浅谈初物理教学中概念建立和规律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2] 闫耀东.关于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01).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8篇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产生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1)把公式、概念背的滚瓜烂熟,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背的时候眼看、口念、手抄,让各个感官都收到刺激,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大脑,这样记得快、牢。还要特别注意公式的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搞混。

(2)多做题,不是傻做,而是大海里捞针。物理题的每种类型都有典型代表的题。像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题型就是子弹打木块,不然就改成打沙袋,换汤不换药。可这种题又重要,考试常有。我们必须把它弄透,再多做几道相似的题,把解题思路记住就行了。

(3)熟不一定能生巧,关键是做题后要归纳总结记忆。有些常见题的答案应背下来,如在高坡上滚下一球,球沿光滑斜坡进入竖直圆环,恰好通过最高点,求坡高。答案是5/2R(R为圆环半径)。又如:水平释放单摆,求摆锤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它的拉力。答案是3mg……这些题往往是在选择填空中出现,并不要求过程,记住答案随手填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去攻克难题。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进而为高中物理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大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初中生具有创新能力,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培养当中,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了好奇,因此,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思维特点,增加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教育教学,实验教学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操作,而且丰富的生活素材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通过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教学实验,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电的现象认知将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等基本的电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用电认知。

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因为物理课程的特殊性,使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必须借助物理实验等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关于电流方面的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应用和推理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了解物理的本质。

三、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初中物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因此,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通过物理的这门课程科学客观地分析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找到本质。而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恰恰是通过实验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客观地让学生去了解物理,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例如,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就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充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这种物理思维去分析事物。

初中物理公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原则及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恰到好处地利用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新形势下,初中物理课堂该如何有效地利用问题,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

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也让很多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他们也在积极采取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在教学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1.互动效果不理想

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资格比较老的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从传统教育观念转换到开放式教育当中。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当中既想跟教师交流互动,又怕教师,他们掌握不好互动的度,因此,就失去了本应有的互动效果。

2.提出的问题相对狭隘

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处理,所以,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仅仅是问题表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并没有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意义。对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问题答案的考察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毫不避讳地表达给学生,这种方式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二、新形势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及方法

初中物理课堂要想实现有效提问就要适应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积极采用最新最有效的方法。

1.基本原则

首先,突出重难点。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提问也要挑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不能整堂课都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为此,要遵循突出重难点的原则。

其次,具有层次性。层次性也就是常说的有效性,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问题进行有层次性的表达。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设计,并把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活动环节当中,让学生逐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肯定自己。

再次,要具有启发性。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之所以要进行问题的提问,是因为通过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所以,如果初中物理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那么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就缺少了该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该问题的解答对新知识有一个自己的理解。

最后,要具有互动性和全面性。教师所设置的物理问题最好是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共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就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初中物理课的气氛,真正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这种方式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基本方法

第一,生活实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创设。比如,“在生活中,为什么家长在向水壶中灌开水时,单靠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水壶是否要满了呢?”这是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的现象,但是,他们谁都没有注意到并去思考这个问题。该问题就涉及到了初中物理知识,随着水壶里水量的增多,空气柱会随之变小,其震动的频率也会随着增大,所以最终听到的音调就会逐渐的升高。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剪刀为什么是尖的?为什么刚煮出来的鸡蛋在凉水中放一会再剥皮会比较容易等。

第二,物理公式法。物理知识就是一个通过公式不断转换的一门学科,有很多物理公式都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公式提问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能力。比如,“欧姆定律的公式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理解这个公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为8V时,电流的强度为0.5A,那么,这时导体的电阻为?若将两端电压加到16V,这时导体的电阻是否也为原来的两倍?”在这一提问中就让学生逐渐理解了这一公式,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提出问题,用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重新回到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发散思维。

三、结束语

提问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首先要遵循重点突出、保持层次性、启发性、全面性以及互动性等原则,其次,要积极使用生活实际法、物理公式法以及实验法等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有效提问,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解蕾.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刘春.对物理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上一篇:技术职称范文 下一篇: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