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5:43:49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学方法的革新

要想学好文言文,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只有在优秀的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得。

1、可采取合作式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教师布置学任务,通过小组间组员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文言文,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教师可以事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比如:作者的生平简介,重点词汇的意思以及课文翻译等,组长负责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组员,组员内部做好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在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让组内展开讨论,发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中心意思的理解,然后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看法。通过这样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动员了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2、通过表演的方式增添课堂学习气氛

文学本身就属于艺术范畴,用生动的表演再结合现成的台词,把文章内容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鸿门宴》这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教师可以分配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等,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资料后,背好自己的台词,在台上结合自身动作生动地为大家展示鸿门宴的场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文言知识,还能再现历史画面,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文化。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文章,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文章,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特别选取优美或者富有哲理性的段落让学生背诵或者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读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例如:《归去来兮辞》就是很优美的、极富哲理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一旦领悟了其中的意思,就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把文章融入自身的骨髓里,并把其中的名句名篇利用在生活中,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结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端正教学思想,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我们每位教师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注重教师形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所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教学活动,从请进来的玉溪师院附中的教师身上,学习到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教学启示和经验。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习资料管理的规定,无私自为学生订购资料现象。严格要求自己,无私自减少调换课时的现象。德是从教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人师表。”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今后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言行上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二、抓实常规

期初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对教学中的预习指导、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等每个环节作明确要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扎实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本组教师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备课作为自己个性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出教学目标多元性、新知学习的探索性,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和课外活动的开放性。认真备课,做到四个精心,每位语文教师都能精心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题型训练。统一备课规范,按课时备课,每课都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后反思等。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把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学校教科处的规定,月底上交备课本和听课本,自觉接受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查,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三、立足课堂

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是教研组建设的灵魂。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命脉。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实践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要求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接受“语文文化”的熏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思想,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和刚踏上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师成熟起来,尽快适应和胜任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组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把具体工作细化到各年级备课组,要求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特别是在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义,取长补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各年级组根据学期初制定的备课课题认真开展备课活动,高一年级备课组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每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为中心,先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全体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教法教改及教学中的精彩亮点,使大家共享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在分享中求得进步,在合作中谋求教育教学双赢。高二年级备课组针对本学期语文教材特点,开展了小说人物性格、现代戏剧矛盾冲突和古典戏曲语言鉴赏等研究活动。初三、高三备课组根据年级组的中高考备考要求,认真组织中高考复习,出色完成月考等各级考试的阅卷工作,分析考试质量,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为取得中高考成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高考总分成绩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毕业班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注重公开课教学质量,在高一、二年级分别进行文言文教学和古代戏曲教学公开课,在听取王忠平、陈亚两位老师的公开课的基础上,探讨初中文言文过渡到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等教学问题。在初三、高三年级分别进行复习课和试卷评讲课公开课,从余红梅老师的复习课和李芳老师的试卷评讲中获得了启示,积累了经验,对学生更加关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加强听课、议课、评课活动,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客观公正全面地议课、评课,做到每月至少听课2节,“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即研究者。”为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求每位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技术和艺术上的提高。在教研组内开展论文交流活动,推选陈洲云老师的《链接高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陈亚老师的《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两篇优秀论文参加学校的论文交流会。

五、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古文化知识,积累写作的语言材料,增添作文的语言文采,配合中高考的古诗文背诵复习,在学校的支持下,由学校主办、语文教研组承办,举行了“初高中古诗文名句默写竞赛”活动,初164班和高110班分别获得团体第一名,唐剑明、张宇等25位同学分别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在学校教科处的组织下和各年级组的配合下,语文教研组组织了高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活动,共收到了200多幅软笔、硬笔书法作品,选出近20幅参加县教育局的复试比赛。另外,高一年级备课组对全体学生进行语文趣味知识训练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文言文;课堂生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05

一、文言文课堂遇困境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就“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究。有人说,我们做教师的,重在教给学生学习和解题方法,至于他们能否利用好这些方法来获得知识和做对题目就退居其次了。

真的是这样吗?笔者有时不禁产生几分怀疑,尤其是在每册课本中的两个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阶段,笔者更是觉得上面关于“鱼”“渔”的说法常给人一种“油水分离”的感觉,在实际教学中经不起考验。每当笔者在文言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授学生一些关于理解文言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时,自己仿佛是在唱“独角戏”,即使笔者举一些他们已经学过的文言例句,也无人应和!每当和他们用所学方法一起分析具体的文言文题目时,他们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每当和他们私下交流学习文言文的体会时,他们有一致的感受,枯燥无味!

二、“焉”字教学求新变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要想改变“万马齐喑”的局面,既不能只重方法,更不能让学生记死知识。我们要做到方法、知识和能力三者并重,不可偏废!考虑到学生文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笔者认为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现象切入,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通过摸索和总结,笔者认为,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服务,就是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文言现象和规律来为即将要学的文言现象和文言规律营足气氛,做实铺垫,搭稳梯子。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运用观察、联想、类比、推测和归纳等方法来思考与解决问题。

举“焉”字为例。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焉”字在高中文言文课内外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意义和用法都非常丰富的虚词。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信”“雅”“达”,如何翻译它的意思呢?“焉”字在句中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也是复杂多变的,如何理解它的用法呢?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笔者应该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启发和诱导学生,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焉”字作为“兼词”的这种新的意义和用法中来呢?为此,笔者苦思冥想,认真整理思路,精心查阅资料,特别详细地备课!笔者依然记得是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和迁移运用的:那次,笔者带领他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其中包含虚词“焉”的句子就有: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 焉用亡郑以陪邻?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朝济而夕设版焉。

笔者开始只将前面的三个例子写在黑板上,第四个没有写,笔者也不急着让学生为自己解释“焉”的意义与用法。笔者让他们先观察“焉”字在各句中位置,然后让他们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焉”字的用例。笔者注意到,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观察“焉”的位置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因而不大情愿回答;还有不少同学一时记不起,就干脆说“初中没学过”。笔者笑而不语,稍等两分钟,问道:“真的没学过吗?笔者给大家一点提示――我们在《愚公移山》中就学过,那一句的大意是――‘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呢’。”笔者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抢着回答――“且焉置土石?”。接下来,笔者将这一句也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分析和比较本句中的“焉”同上面三个例句“焉”的位置与语法功能的异同,进而让他们回答这四个例句中的“焉”字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是哪一项。绝大部分同学通过观察和类比,能够正确回答出不一致的一项是例1。笔者又聆听了一些同学具体的分析过程,发现他们思考和理解的深度不尽一致。有的同学是直接使用观察法,根据惟独例1中“焉”字的位置在句尾而断定它与其他各项不一致;有的同学则能够从其他几例中“焉”字的意义方面(意为“怎么”“哪里”)进行类比而作一些思考和阐述。笔者肯定了他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后,然后让他们试译上面的三个例句,让他们自己发现三例中“焉”字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同学都举手要求发表他们的看法,这和以前的文言文课堂大不一样。他们发现,例(2)和例(3)中的“焉”字用在问句开头,要译成“怎么”“为什么”“哪里”之类语气词,而例(1)中的“焉”字在句尾,是陈述句的句末语气词,无意义,可不翻译。笔者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进一步提问:那么,是不是放在句末的“焉”字都是如此呢?他们不敢回答,因为他们还没有例证。

事实上,并不尽然。在本课《烛之武退秦师》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关于“焉”的不同用例:例4. 朝济而夕设版焉。我们语文教师作为“先行者”,肯定知道这里“焉”字作为“兼词”的意义与用法是不同于以上所谈到的各个“焉”字。但是,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焉”字作“兼词”的用法,大部分同学甚至不懂“兼词”的概念。这时,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为他们耐心地解释和说明。

笔者讲到:“兼词”是古代汉语中少有的现象,同学们认真听我介绍和分析,就很容易掌握它。它主要是指一个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本课中的“朝济而夕设版焉”,其中的“焉”字就是一个兼词,“焉”作兼词时相当于“于之”,即兼词“焉”=介词“于”+代词“之”。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语境,来试着翻译一下这个句子,尤其是要注意体现出“焉”字的意义。

同学们见有公式可用,难度不大,三个同学主动上台将自己的翻译成果写在黑板上。其中两个同学能结合课文语境翻译为: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黄河)设置(构筑)防御工程。笔者肯定了他们的成果,也分析了第三位同学的错误的原因。笔者继续发问:判断“焉”字是不是兼词,有哪些方法或窍门呢?请同学们回顾将前面的四个关于“焉”字的例句,通过观察和比较,做出小结。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不少同学发表了意见,有的虽只能说一条意见,但却言之有理;也有的同学能讲几条,而且能做到条分缕析!在他们意见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为三条:(1)位置识别法。“焉”字作兼词往往在句尾。(2)语法分析法。既然兼词“焉”=介词“于”+代词“之”,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语境中(尤其“焉”字前)是否有指代的事物。(3)假设验证法。不妨假设例句“焉”字是兼词,尝试去翻译,看意思是否符合全句、全段乃至全篇的语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焉”字的意义与用法,笔者还精心准备了课外练习题。请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的意义与用法: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熟语)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熟语)

笔者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全班同学都能够掌握以上例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在后来再学习一系列的关于“焉”的文句时,笔者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关于“焉”字的用例,运用观察联想和类比推测的方法去不断巩固旧知识,进而吐故纳新!

三、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遵循和强化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些基本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关于启发式教学,专家学者谈的比较多。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后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和诱导学生,使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联想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自然而然地获取方法、知识和能力。

就文言文学习来说,观察、联想的能力就是能够充分运用眼力、联想力和记忆力,将眼前未知的文言现象同大脑中已有文言现象联系起来!类比推测的能力就是能够从某个(些)方面将未知的文言现象同已知的进行比较和分析,并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从一般的思维方式来看,类比推测是一种以观察联想能力为基础的带有创新色彩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丰富和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自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类比、推测和归纳等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惟其如此,学生方能吐故纳新,日益进步!

当然,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从上述案例中也可以看到启发式教学拥有启发性、诱导性、鼓励性、巩固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等一系列的优越性,势必在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拥有普适性!因而,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问题值得专家、学者和广大同仁更深入地探讨下去。

作者简介:劳圆圆,女,1983年9月生,籍贯广西灵山,2006年6月本科毕业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2006年9月至今在广西钦州市灵山中学任教语文,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区级奖励。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思维能力的研究由活跃进入低谷

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文教学研究开始摆到了头等地位

高考、中考研究喧宾夺主,教改研究冷冷清清

教材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三年,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怎样?取得了什么重要成绩?存在着什么主要问题?搞清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语文教育研究、推动21世纪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三年,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语文教育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430多家语文教学和有关语文教学的报刊中,复印优秀论文996篇,收录索引2620条。在众多报刊激烈的质量竞争中,下列6家杂志成了名副其实的中文核心刊物,为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语文教学之友》复印88篇,索引168条;《语文教学通讯》复印79篇,索引153条;《中学语文教学》复印761篇,索引117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复印73篇,索引104条;《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复印54篇,索引104条《语文教学与研究》复印52篇,索引142 条。这6家刊物共复印422篇优秀论文,索引788条,分别占总数的42.37%和30.l%。除此之外,下列19家刊物也为语文教研作出了较大贡献。其中,《课程·教材·教法》复印20篇,索引41条;《中学语文》复印19篇,索引98条;《新语文》(已停刊)复印18篇,索引50条;《语文学习》复印16篇,索引24条;《考试》复印12篇,索引25条;《山东教育》复印13篇,索引21条;《教学与管理》复印13篇,索引34条;《语文函授》复印12篇,索引19条;《语文月刊》复印11篇,索引21条;《语文天地》复印10篇,索引66条;《中国教育报》复印9篇,索引15条;《读写月报》复印9篇,索引35条;《龙岩师专学报》复印8篇,索引51条;《语文教学阵地》复印8篇,索引36条;《学语文》复印8篇,索引67条;《光明日报》《浙江师大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现代语文》等各 复印7篇。这19家刊物共复印214篇优秀论文,占21.48%,索引575条,占21.95%。占

5.77%的语文教学等刊物,其复印文章占63.86%,索引占 52.02% 。它们的功绩将载人语文教育史册。三年来,语文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下述诸方面:

素质教育研究步步深入,不断前进

三年间,“中心”共复印素质教育研究论文51篇,索引129条。1997年,我国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论文有《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祝念亭、高聚祥)、《语文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程海林)等。1998年,我国的素质教育研究处于由宣传向实施过渡的阶段,代表性论文如《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改的关键》(甘德成)。《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叶长文)等。1999年,素质教育研究转向了实施阶段,代表作如《语文教学怎样推进素质教育》(顾德希)、《谈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吴心田)、《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讨》(刘继才)等。要创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还应该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估、教育环境的优化、学生情商与德商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深入进行综合研究。

思维能力的研究由活跃进入低谷

“中心”复印的语文思维能力研究论文,从1997年的25篇减少到了 1999年的 3篇,收录的索引也减少到一半左右。1997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受到重视,十分活跃,出现了一些力作,如《立足于思维能力培养,着眼于学习方法指点》(詹素蓉)、《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王锡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维训练》(肖建民)等。但近两年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却呈收缩减弱趋势。钱学森先生曾预言:21世纪是先进思维的世纪,谁拥有先进思维,谁就拥有高素质、高科技,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听说读写能力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教给学生多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向性、严密性。条理性、集中性、灵活性、独到性、层次性、全面性(或回广泛性)、彻底性(或曰深刻性)、发展性、综合性,不断探索事物的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忽视思维能力研究,必将造成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大失误。

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7年的阅读教学研究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但近两年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论文涉及的广度。深度、高度来讲,如理论的建树、规律的探索、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等,还是从论文数量上来说,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论文善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佳作迭出,如《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施平、黄鳞生)、《阅读的本质和阅读教学规律》(及树楠)、《攻克“拦路虎”,偏向虎山行》(李关怀)、《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沈韬)等。阅读教学研究虽然迈出了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适应21世纪社会的发展,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务之急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做到有书读,爱读书,会读书。

作文教学研究开始摆到了头等地位

“中心”复印的作文教学论文有165篇,占16.56%,索引352条,占13.43%。1997年的作文教学研究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作文批改方法的探索,李元昌的作文点改法轰动全国,人们还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近两年的作文教学研究针对时弊,发表了《真实地写作:作文教改的根本出路》(魏占祥)、《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唐毓亮)、《如何根除学生作文中的假话》(顾振彪)等重要论文。阎银夫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教材建设构想一文中,提出了编写作文教材的建设性意见,很值得重视。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研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作文教学各种方法的探索,如快速作文法、快乐作文法、集体作文法、师生合作作文法等的探索。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其形成受到语文教学多方面的影响。但是,近年的作文教学研究过分热衷于方法的探索,并且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作用,而对其他重要因素避而不谈,谁盲目搬用,难免橘化为枳。有人甚至还想用某种模式规范作文教学,这是违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作文教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教师、学生、环境、条件等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形成诸环节的教学,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高考、中考研究喧宾夺主,教改研究冷冷清清

近三年,“中心”复印高考、中考研究文章125篇,索引426条,而初中、高中教改研究文章分别不到其一半和10%。1999年两者之比为9:。教改与考试研究的本末倒置,是应试教育在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反映,是语文教育内部教、学、考关系处理失当的表现。这既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对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教材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近三年,语文教材研究硕果累累,如《建国后的语文教材述评》(前越龙)、《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发展趋势》(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顾振彪)、《试论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和结构》(张鹏举)、《论语文教材的更新换代》(李寰英)等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优化语文教材是教改的关键。理想的语文教材必须以最佳序化、最佳体例、最佳量度、最佳质态实现最佳效果。

近三年,学法指导研究仅引起了少数人的重视,基本上冷冷清清,今后亟须加大研究力度;习惯是成才的主宰因素,有人已经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引起了高度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下去;语文学科性质的研讨,近年渐趋科学,也需要更上一层楼;文言文教学研究在艰难地前进;语文教学误区的探索在不断深入。三年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带来了语文教改的大反思,大总结,在讨论中也形成了许多共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对这场大讨论作了简明叙说。

语文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发展不平衡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

(一)有不少语文教学刊物和师范院校的其他有关刊物,三年间既无复印论文,也无索引。有复印论文的报刊只占总数41.33%。(二)从复印论文的情况看,除语文教学刊物和非师范院校报刊(103家)复印801篇,占.80.42%外,158家师范院校学报中有复印论文的不到一半,复印论文占总数19.58%。179家有复印论文的报刊中,平均每年复印1篇以上(含1篇)论文的报刊有83家,96家报刊只能偶尔复印互篇论文。(三)从收录索引的情况看,“中心”收录索引的报刊共323家,其中141家报刊三年间只能偶然收录一两条索引。158家师范院校学报中有126家收录索引546条,占总数20.83%,其中三年间仅能收录1条索引的有71家,占师范院校学报总数的44.94%。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学刊物和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办刊水平较低,师范院校学报语文教育的研究水平尚待提高。

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水平较低是有诸多原因的。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教而不研,一则教学繁忙无法搞教研,二则大多数语文教师仅仅以语文教学为职业,而没有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故不愿搞研究,三则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吃“教参饭”,无能搞教研。要搞好语文教育事业,必须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并作为考核晋升的内容和依据之一。其次,我们的教研员队伍中有三种人,一种人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经常干教研外的其他工作,无法搞教研;一种人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爱当教师便“跳槽”当教研员,这种人事实上不能搞好语文教研工作;另一种人不会教书却当了教研员(大多是关系户),无能教书,也无能教研。要搞好语文教育事业,特别是搞好语文教育研究,必须整顿、提高教研员队伍。其三,师范院校中文系一般都有语文教学法教师和研究机构,但有的不屑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有的缺乏教学经验,只能搞一些纯理论探索,凡此种种,不必赘述。师范院校中文系肩负着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不搞好语文教育研究,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呢?又怎能搞好21世纪的语文教育事业呢?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反思一:应重视传统教学中的朗读,要激发学生喜欢“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多读课外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住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上课的时候,应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八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他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他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五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很不错。

反思二:应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要培养学生善于“问”

李政道博士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学生死钻牛角尖,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课堂上要变教师问为学生问教师,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而且要善于为学生阅读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引导学生凭借各自的智慧去探求知识、解决疑难。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疑虑转换成问题大胆地提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不爱问,其根源是我们的课堂不够开放。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先在预习上下工夫。要求学生每人准备“问题本”,在读第一遍课文时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把能解决的问题打上“√”。这样学生预习时经历了“读课文―提问题―再读课文―尝试解决”的过程,预习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以疑促思,自觉主动地深入感知课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汇报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而后教师巧妙地运用学生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分析、肢解,而是要留足时间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一个学生的想法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教师马上“鸣锣收兵”,这样也是不对的。同一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教师也不能急着去判断,告诉学生正确结果,而是要等一等,给学生一个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班上总有一些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的学生,这些学生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会去研究、去探索,以后再遇到同类问题就有能力去解决。

反思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逐渐掌握了这种新的授课方式,适当加以运用,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要求教师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作者简介:

景万锋,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省泾川县人。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为全国中语会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当代校园诗人协会会员。躬耕教坛,潜心教研,撰写的教育教学在《中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文学教育》《语文教学导刊》等部级、省部级刊物上。

诗作《心志》发表在《中国校园诗报》,《愁思》被收入《当代校园诗集粹》,是《当代校园诗集粹》(银河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的编委之一。参与编写的《初中文言文学习要点精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在全国发行。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教育千家言》(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业绩材

料被收入《华夏英杰》(第一卷,中华国际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2001年被评为“平凉市首批骨干教师”,2002年被评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在泾川二中任教。

上一篇: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古诗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