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6:41:09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目标要符合时代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因此德育教学实践也要符合时代的需要,使德育教育的目标具有时代性。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为出发点,不断地思索与总结进步,使学生思想素质达到社会所需要达到的高度。

(二)教学内容要立足现实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两方面,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教师首先立足现实,避免虚假、夸大、空泛的德育教育,否则不但起不到正面教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同时,教育内容还需渗透当前社会中的具体事例,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课本,而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中入手。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数学史实,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众多伟大的数学家,每一个成功的数学家背后都有着一部“辛酸史”、“血泪史”,数学家们为数学可谓是奉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当前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怕苦怕累,一旦遇到难度大的问题会选择放弃或者逃避,学习过程中外界稍有干扰,就会以此为借口停止学习或者荒废学业。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数学家刻苦钻研学习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从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家们刻苦研究的精神力量。

例如,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一生发表了无数的数学著作,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就是这样一位在数学领域取得无数硕果的大家,其工作条件却是如此的恶劣:“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这些伟大的探究精神,为了科学事业而奉献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利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很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刻苦学习、钻研。

(二)利用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学科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严谨性,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不得任何疏漏,哪怕小小的疏漏如一个小数点、一个符号或一个括号的错位都可能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可以说严谨性是数学语言的灵魂,如果没有“灵魂”,数学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做到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书写规范,给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慢慢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每个数学定律、法则的得出都有其约束条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也是数学严密性的一个体现。如:不能把“非负数”叫做“正数”。有时候,一字之差就是另外一层含义,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坐标与坐标轴”、 “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另外,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看到“+”号就认为是正数,看到“-”号就认为是负数。对于“-a”,当a表示0时,“-a”就是在0前面加一个负号,仍然是0;当a表示“-6”时,“-a”就成了一个正数。这些都是数学严密性的体现。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52-01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来看,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其次,初中升学压力导致不少数学课堂严肃呆板,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受到严重挫伤,学生思维逻辑受到限制。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农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联系实际的生活展开教学。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难以让学生融入其中,只有选择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数学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应与初中生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紧密相关,创设的生活情境应给学生带来学习数学的愉悦感。数学教师可以从教材提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进行适当加工,也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创设现实有效的生活情境。其次,教师所构建的生活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可以将一些新颖的数学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放性教学是对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实践让初中生跳出课本的限制并不断积累数学生活经验。另外,数学教师应该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多元化的生活情境避免了将学生们禁锢在教室内,多元化的形式能够学生们和外面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培养发散思维,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数学材料为我们所用。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让这些生活素材走进教学中去。

2、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思维,提升学科智能,把握学习数学的本质和技巧。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掌握一个个知识点,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和信息爆炸形成大量的新知识,一个人一生都难以穷尽一个学科。学习的本质不在于把自己变成一本百科全书 , 一个两脚书橱,而是理解思想,学会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新知。在初中阶段数学的基本核心思想是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和化归思想。它的基本思维方法有一般的逻辑推理、证明方法,以及化归、递推、等价转换、推广与限定等常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法,还有着其特有的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比如集合的思维方法,函数的思维方法,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最优化的思维方法,分类讨论的思维方法等。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能了解学科的本质和基本思想,训练学科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科智能,提升人生的智慧;我们的每课堂、每次作业、每次练习都不是重复的机械操练,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领略学科思想魅力的意义之旅。

3、分组探究,合作展示,加强课堂教学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农村教学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竞争意识较弱,因此数学学习的兴趣较薄弱。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课堂上调动学生充分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形成共识,并在展示板上进行小组展示,通过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最后,数学教师对这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一个总结和评价,并给获胜的小奖励,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初中生尚不成熟,他们的学习状态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初中生在经验、见识与能力上都有所欠缺,我们必须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与点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老师应该及时予以解答。有效的W习过程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学习过程有赖于我们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当尽其所能最大程度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展现自我,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成效。

5、加强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新时代,教学形势已经大有改变,探究合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质疑、操作,从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2] 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另外,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更容易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合作探究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分组能够更好发挥团队的优势。

6、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发学习兴趣。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学设备十分有限,学校的多媒体设施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农村学生对新鲜的教学设备通常具有浓厚的兴趣,数学教师应该多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与数学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们也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教学目标,提升自身素养。当然,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作为教师,无论教学环境多么艰辛,教师都要尽可能利用好现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克服困难,优化运用现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农村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和优化,群众日益增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给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重任,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景山.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方法探究[A]. 2015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5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思维 品质 培养

在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的学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去学习做题方法和技巧,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推动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一、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运动,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敏捷,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良好的思考品质来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现在的新课标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对数学思维素质培养提出了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敏捷性

中学数学的学习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摆脱了小学阶段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快速思考。如果学生拥有敏捷的思考能力,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快速的进行分析和思路整理,所用的推理时间少,并且准确率非常高。

(二)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是需要创新的,在面对同一类型的题目时,不同的学生在进行思考过程中会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会采取比较传统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就非常创新,可以突破以往思考方式的限制,进行独立的思考,寻找新方法。这样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的独创性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

(三)思维的灵活性

在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会是简单的一点,学生除了有一定的知识掌握能力外,更需要去培养思维转化能力,形成良好的知识点转化素质。思维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形成多向思考能力并存,学会转化与压缩知识点,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

二、学生思维素质形成与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思维灵活性

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在第一眼就去寻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思维的灵活性是需要一定的锻炼的。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如说在进行立体几何的学习中,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结构,从各个角度去总结知识点,然后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合理引导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能力,在长期的训练之下可以让学生去形成良好的思维灵活性。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是非常需要进行独立性思考的,现在很多数学的科学理论都是在独立思考中形成的,中学时期的学生对教师有较强得依赖性,在进行解题过程中往往是严格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仪器的培养。比如说在计算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进行公式讲解,学生也可以理解,但在以后的解题过程时,就不会进行思考,只知道公式套用。一旦题型发生变化,学生就会感觉非常困难。因此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之后,才可以更好的应对与此相关的题型。

(三)定时训练,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如果拥有敏捷的思维将会更好的提高做题的速度,并且也可以提高W生做题的信心。有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并不是缺乏敏捷性,而是缺乏紧迫感。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训练活动。比如说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写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写的全面且正确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敏捷性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加强。

三、结语

数学良好思维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教师应该利用合理的资源,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在中学时期可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娟.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2012,(04).

[2]陈美清.浅谈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3]仵锋.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3).

[4]赵丹.思维形式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作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0).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研究,强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在加强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实施课程与教育的整合研究。

1.抓好德育课题研究。以在省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东门小学、窑湾小学、当阳桥小学、胡场小学、干溪中小学、烟集中小学、半月镇中学、当阳二高八所学校)和在宜昌教科院立项的廉洁文化课题研究(北门小学、泉州希望小学、官垱小学、双莲小学、慈化小学、坝陵中学、慈化中学、实验中学、双莲中学、当阳一中十所学校)为抓手,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力争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书香校园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德育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进展。最近,初中生物还向宜昌申报了德育渗透课题,这是我市首次提出类似课题,希望扎实研究,取得实效。

2.加强时事政治教育。中小学各年级每周在升旗时间安排一次时事教育;每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内安排一课时,进行重大时事教育;每月在班会时间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这些工作都要进入备课本或班务、校务日志。

3.做好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教研室分学段组织好,评选准选手。9月-10月15日学校初赛(城区六校:包括机关幼儿园、特殊学校的初赛要求在9月底前完成),10月15-30日市级决赛,11月宜昌赛。教研室各学段要加强学校初赛的指导:小学组9月重点指导城区;10月中上旬指导镇处中心学校;初中、高中组9月底-10月上旬在各校指导;指导中注意发现典型,提取、积累好的素材,做好市级决赛的一切准备。市级决赛的具体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由各个学段另行通知。(详见《当教办》【__】49号文件)

4.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选。案例要求叙述完整,情节、过程清晰,人物以化名代称。特别好的案例可以不受字数限制。案例以近两年发生的为宜,要有时代特征,与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求相关(详见网上教育部《中小学法制教育刚要》)。由德育领导牵头,品德教师、班主任等共同完成。报送要求:1.纸质、电子各交一份。通过平台于10月10日前送传,小学送传于张光富,初中送传于王世奉;2.小学以学校为单位,1-6年级各送传1-2份;初中以学校为单位7至9年级各送传1-2份;3.每份案例字数1500字左右(特别好的案例可不受字数限制),A4纸打印。评奖方式:教研室组织专家评选一、二、三等奖。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颁发证书,特别好的案例推荐上送参评。

二、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1.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深化“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区域性高效课堂特色创建。指导各学校各学科成立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2.认真实施《当阳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低效表现及改进策略》,彻底消除低效课堂,努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率。

3.积极准备参加宜昌教科院组织开展的小学高效课堂展评活动,我市宜昌市高效课堂先进单位(包括北门小学)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构建常态的教研合作与交流机制。

1.探索区域教研联动及校际教研交流机制运行新模式。我市区域教研运行模式是:小学以中心学校为单位成立语、数、外、品等学科中心教研组;初中分东、西、北三个片区成立三个区域教研组;高中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市域学科中心教研组。

2.做实做好“蹲点联校”活动。通过考察研究,确定一批校长有思想、教师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教科研基地学校。市教研室各学段要以基地学校为平台,抓住课程改革中的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市教研室各学科在联系点上要以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题攻关,引领示范。通过多种举措助推学校整体发展,形成特色,逐步发挥基地学校的区域辐射引领作用。

四、以“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为重点,开展“聚焦课堂--教研指导校校行”活动。

1.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抓手,加强集体视导。一学期各学段视导的学校不少于三分之一,编况 通报两期以上,对视导中发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的严重问题)要定期整改并反馈。

2.加强对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的视导。各学段、各学科在常规教研活动和教学视导工作中,向薄弱学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语、数、外教育局调考,目前基本上都在重视这三科。体、音、美教育局加强了更专业化的人员配备,这三科要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课时挪用、决不允许课堂上放任自流、决不允许没有校本研究(当然也包括品德、科学等学科)。学校有没有生气?学生有没有灵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学科搞得好不好。中间还有一些学科如品德、科学等,不大不小,可有可无,最不被重视、最容易被遗忘。怎样加强这些学科的质量管理?教育局领导正在酝酿新的策略。

3.深入研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通知》精神,切实扭转单纯以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倾向。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绿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坚持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4.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1.做好宜昌市三个重点课题所有结题准备工作,随时迎接宜昌市结题验收。发展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重点课题,目前已有两个课题做好了所有准备,年底能完成结题工作。

2.完善课题备案制度。凡不在本市教科规划办立项的课题(下包括校本、院本课题,上包括宜昌以上正规部门立项的)都要在本办备案。上学期,我们借宜昌教科院统计课题之机,把全市从__年1月至__年5月1日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在研课题进行了统计,从这次统计的情况看,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水平、级别等方面,都较往年有较大进步。全市共有43所学校承担了148项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其中部级5项、省级52项、地市级26项、县市级49项、校级(含院级)16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校与校、镇处与镇处、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有的学校不说市级省级就是校级课题就没有一个(已经结题正在申报下一轮课题的除外),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在真教学;二是从这次报送统计表一次性通过率来看,有的学校三番五次才通过。不是错报就是漏报,更有甚者,有的连自己学校有哪些课题?是什么时候哪级部门立项?是哪些老师在研究?等等这些问题竟然一问三不知!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真研究。

这次是我市首次较大规模的统计全市的在研课题情况,凡是上了统计表的都作为备了案。今后对学校、老师这个时间段课题研究情况的考察,将会以本次的统计结果为主要依据。

3.实时清理课题。07年12月30日前所有立项课题至今没有结题的,统一作为自然淘汰,注销立项资格。09年1月1日前立项的课题已到结题时间尚未结题的,若在今年9月30日以前没有递交书面课题结题申请报告的,将通报批评,并撤销其立项资格。现在,还有学校或老师在等上面来人结题验收,过去“要你做”阶段可以这样,现在人家都“我要做”了,你还在等,等到的可能只是通报批评了。这方面的工作请大家广泛宣传,使承担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和老师都明白这些要求。宣传不到位是我们的问题,宣传到位了他们不照办是他们的问题。我们问心无愧!坚决反对、鄙视课题研究上的弄虚作假。

4.做好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宣传、推荐、申报。时限:__年1月-__年12月;范围:全市教育类单位、学校,教育局机关各科室,包括私立幼儿园等等;成果类型:所有理论性成果、实践性成果、经验型成果、制度性成果,都可以申报参评。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宣传不够,学校和老师的认识程度和重视强度不够,造成有好多有价值的成果没能申报,影响了我市向省、宜昌申报参评的成绩。类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科研成果评选,是教育类成果评选的最高级别。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已进行到第六届,宜昌教育局已进行到第四届,我市教育局现在是第二届。我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结果,将作为向宜昌、省、国家教育部推荐报送参评的重要依据。(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当教普【__】10号文件)

这方面的工作,详见当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当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当教办【20__】42号文件)。

5.学会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湖北省教育学会第26次学术论文和__度“课堂特色案例”(教学设计)评选。10月20日前完成。有需要的请联系。电话:3251200

六、进一步推进高中课改。

七、加强内部管理。

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探索教研员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以“教研方式的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论坛活动。建立健全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评,务求管理工作科学、有效,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的内涵,促进高品质教研文化的形成。

附:

1.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2.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附件一:

__年秋季小学月工作安排

九月:

1.各学科制定计划;

2.品德、数学学科中心 组长会;

3.品德二、四年级上册新教材培训;

4.美术课题研讨会(草埠湖中心小学、河溶镇中、当阳二高);

5.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6.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校级初赛;

7.宜昌“品德教学目标引领下的深度教学”课题实验学校申报;

8.集体视导。

十月:

1.教育厅立项的五项德育专题课题研讨会;

2.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竞赛;

3.省“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期评估;

4.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观摩活动;

5.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

6.参加全省小学数学青研中心会议;

7.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比武;

8.筹备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9.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10.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中心学校预赛、市级决赛;

11.集体视导。

十一月:

1.派员参加武汉全国首届品德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展示观摩会;

2.廉政文化课题研究调研;

3.语文优质课竞赛;

4.宜昌市小学科学课题工作会;

5.省级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课题实验学校接受结题;

6.参加宜昌市小学音乐优质课竞赛;

7.集体视导。

十二月:

1.宜昌市小学数学课题研讨会;

2.书法教学专项检查;

3.宜昌市美术片区课题研讨会;

4.修改各学科单元评估题;

5.期末命题;

6.集体视导。

__年元月:

1.年度“四优”评选;

2.期末考试;

3.期末总结。

附件二:

__年秋季初中月工作安排

九月:

召开初中教科研员会;

召开各学科教研组长会;

“任务型语言测试与初中英语教学相关性研究”实验课题结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教材培训;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培训;

中小学法制教育案例征集与评选;

当阳市初中物理学科带头人示范课;

省信息技术案例评选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小结第一期实验工作;

《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第三期实验工作总结;

参与湖北省“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实验研究的学校完成开题工作;

宜昌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全市美术课题研讨会;

“综合利用地方资源高标准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立项;

集体视导。

十月: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组织“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次研讨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讨;

组织教师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分析化、生两科__年中会考考试质量,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

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接受湖北省验收;

开展“找准问题和困难,提升本校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化生区域教研工作;

化生两科举行本年度两项展示与评比工作:①“修订教材特点分析与操作方法创新”;②“学科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评价”方法;

筹备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研讨会;

宜昌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课题研讨会;

省级体育课题(半月镇中、当阳二高、当阳一中)中期评估;

视导“社区德育模式研究与实验” 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视导“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课题实验学校;

集体视导。

十一月:

初中数学教师高效课堂优秀课评选;

初中学生数学小论文、数学学习小报评选;

组织教师参加“湖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

“传统文化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题过程性视导;

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研究课;

组织物理教师赴荆州观摩省物理优质课竞赛;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

参加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质课竞赛;

组织化、生学科带头人及部分骨干教师送课示范与帮代互动促进活动;

召开初中生物“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德育渗透的策略与评价”课题研讨会;

组织全市初中学校派出教师代表赴宜昌参加初中历史、地理高效课堂创建工作总结、研讨会,并高质量完成上交经验材料到宜昌教科院;

参加宜昌市音乐优质课竞赛;

召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化问题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组织教师参加宜昌市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总结与反思暨学科评价研讨会;

政治小报评选;

集体视导。

十二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研讨会

化学学科完成“我为提升中考命题质量一个建议”征文工作;

拟发应用化学修订教材(上、下册)与生物七年级修订教材(上、下册)、八年级(上册)应用体会与建议经验集;

宜昌市片区(枝江、当阳、远安)开展美术课题专题会;

淯溪镇校本课程开发督导会;

“初中汉字教学研究”课题迎接宜昌市教科规划办验收;

优秀教科研员、优秀教导室主任、优秀教研组长、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集体视导。

__年1月:

学期命题制卷;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标题】学生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郑霞珍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胡良,张全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蒋雅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6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杨凯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作者】高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什么是真正参与了探究的教学

【作者】王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作者】阙银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阅读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应机巧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设计

【作者】任燕红,于淑儿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作者】祝夏和,余丽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开发的几对关系

【作者】沈毓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邢云开,黄晶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学会自我诊断,提高英语能力

【作者】孔慧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

【作者】郑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发挥影视资源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作者】徐文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策略例谈

【作者】骆欢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作者】顾叶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例谈

【作者】朱崇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论生物学能力结构与培养

【作者】缪仁票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学生阅读散文的认知分析

【作者】张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重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黄华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

实践和探索

【作者】彭素飞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基于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陆军,曹丽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

【作者】陈永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员工援助计划在普高教师压力管理中的

应用

【作者】方松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05期

【标题】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作 者】胡学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中点四边形”――基于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

再设计

【作者】王晓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

【作者】张一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问题的分析

【作者】吴新建,张贤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摒弃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去散文化”课堂

【作者】范维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作者】田雪莲,叶爱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张永谦,杨茕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理清基础概念,突破解题瓶颈

【作者】邓先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语文“小先生”的培养

【作者】韩金玲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例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许颖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胡新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柯孔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方入手,有效突破膜电位图像分析题

【作者】朱长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比较史学类试题的基础类型与应对策略

【作者】杨德志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高考中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定量计算

【作者】唐立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益

【作者】刘成丽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有效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黄雪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例析历史人物教学中的价值观引领

【作者】姜红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汉语形象与古诗文教学

【作者】刘飞耀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

【作者】屠锦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充分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沈晓彤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作者】苏跃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

探索

【作者】赵群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运用三维螺旋法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作者】于容峻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方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区域地理案例型情境设计策略

【作者】张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在过程中熔炼和析离方法

【作者】高进峰,刘建宇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含英咀华研课标,精思深悟始知音

【作者】熊芸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利用面质技术促进物理对话教学

【作者】罗成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以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复习

【作者】王滋F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物理课程建设

【作者】黄国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二历史练习有效度的提升策略

【作者】吴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先修课程开发的思考

【作者】徐桦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

习策略

【作者】汤国荣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二阶六步”教学法在《实验化学》模块中的

应用

【作者】罗欣,徐丹青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

【作者】朱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基于物理探究教学中问题环节的评价指标体

系初探

【作者】耿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作者】陈新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三化学概念与规则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卢颖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定”“变”思维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周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臻善课本“探究”,展开变式教学

【作者】张明霞,屠红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费马点的数学文化意蕴

【作者】郑永杰,楼婷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谈高三完形填空讲评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宋颖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大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徐文彬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在“聊天”中“唤醒”

【作者】唐惠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逻辑和问题

【作者】陈亚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析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及

启示

【作者】周琴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以学定教”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

【作者】章斌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英语写作同伴互评中的评价导引

【作者】方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

【作者】孙天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对《〈论语〉选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

【作者】陈智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缩、展、提、联: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作者】王葵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几个途径

【作者】邓广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作者】王加飞,金国仁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的个性化教

【作者】陈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侯新杰,安淑盈,王娴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晨昏线教学的探究

【作者】冯小琴,刘帮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

【作者】张泽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11期

【标题】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颜先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中的话题教学研究

【作者】李海,李燕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情感解读

【作者】徐群力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拓宽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空间。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发性和弹性,给予教材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数学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蕴含着学生资源的广阔空间,须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噢,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例如,数列、一次函数、解析几何中的直线几个概念都可以用函数(特殊的对应)的概念来统一。又比如,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几个概念也都可以统一到函数概念。再看看下面这个运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题的例子。已知动点Q在圆x2+y2=1上移动,定点P(2,0),求线段PQ中点的轨迹。

分析此题,图中P、Q、M三点是互相制约的,而Q点的运动将带动M点的运动;主要矛盾是点Q的运动,而点Q的运动轨迹遵循方程x02+y02=1①;次要矛盾关系:M是线段PQ的中点,可以用中点公式将M的坐标(x,y)用点Q的坐标表示出来。

x=(x0+2)/2 ②y=y0/2 ③显然,用代入的方法,消去题中的x0、y0就可以求得所求轨迹。

三、推理与证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钥匙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从各方面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比如,“推理与证明”这部分内容,首先它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从已知前提出发,利用学过的定理、真命题推出新的结论,然后新的结论又可以作为前提为后面的证明服务,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直至求出最后的结论为止。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的。其次,推理与证明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道证明题,有时用到的方法比较独特,学生想完成它,需要一定的思考,当他们发现这种方法不行时,就要转变方法,或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题目的条件,重新证明,通过这样训练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裨益的。(3)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已知条件的分析,综合所学知识,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能力提高了。(4)、思维的严密性,(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问题发现独特的证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6)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解,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提高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常去尝试周围生活的诸多条信息中选择需要的条件、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我组织了这样一次教学活动。课题是:为老师新买的一套房子地面装修出谋献策,要求是既美观又省钱实惠。各小组开始测量各室地面的长、宽,求出面积,并开始做市场调查。最后,各种方案各自的适用性尽显其中:第一种方案是铺地板术(冬暖夏凉,档次高,牢固美观)只需资金70×100=7000(元),不贵;第二种方案是可选用价廉一些的普通地板木,只需一半资金:70×50=3500(元)(考虑到我买房子经济紧张);第三种方案是厨房饭厅选用花岗岩,客厅、卧室等选用板木,只需资金:10×50+60×100=6500(元),既经济又适于搞卫生。这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明确解题方向,而且在做测量和调查时完全是溶不同的生活要求于自己的数学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解题时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提升。同时,我对学生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所设计的方案都给予表扬,并肯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审美的情趣性和艺术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得到充分的激发。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密切联系,感到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无穷乐趣,提高实践活动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正是当代中小学素质教育赋予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五、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建议是这样阐述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尊重学生个体,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进而带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从以下方面创设问题:1、创设挑战性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训练。2、创设跨度性问题,学术论文投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3、创设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交流合作。4创设反思性问题,尊重学生个性学习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1.案例背景简介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任务。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岗位就业竞争的压力,2006年起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并逐步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课前学生专题练习———课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尾学生评价提问”的三段式教学法。课前练习即课前二十分钟学生专题练习,为上课准备阶段。每次课前由事先挑选的几个学生针对教育、教学、教师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短时间的讲解、叙述、展示、演示等,主要目的是搭建平台,为学生提高演讲能力和大众场合下的适应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课中主体的教师讲授是学习阶段,教师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将情景再现、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经典回顾、总结反思结合起来。讲课末尾师生交流是解惑和加深阶段(二十分钟),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评价和问题提出能力。这种模式深受学生的好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冷静分析,在教师讲授阶段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请来了在中小学教学经历和项目研究经历两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经验的地方教研专家来授课,拟通过将“讲、看、做、说、评”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初步体验和理解什么是“课例和课例研究”,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2.案例实施过程

晚上六点20分,课前学生实践活动开始,先后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上台,他们或演讲、或谈感想、或讲述某个原理,或介绍某个教师的的教学方法,主持人穿行点评,台下学生听得认真。六点40分,主持人介绍主讲Z教师的主要业绩,然后进入主讲教师的讲授阶段。Z老师并没有像许多专家学者那样坐着洋洋洒洒从头讲到尾。而是灵活地运用讲、看、做、说、评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先给出了讲座题目“课例和课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提出背景,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案例的展示,让师范生了解当前中小学课例研究关注什么。然后提议由前来听课的国培教师(在我校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浅谈在职时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是否开展课例研究。在评价和肯定国培教师的做法后,Z老师指导师范生体验中学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活动。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学数学教师、初中数学教师、年级备课组长、校长、市教研员。各“角色”将附近学生组织成团队讨论角色任务:如教学什么?如何教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现场交流:任务是否完成,为什么?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Z老师再详细地介绍了课例的背景,明确“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是基于问题的解决:预设+生成+反思。一个好的课例具有“主题明确、线索清楚、具有关键性事件、过程性资料翔实、有结论和反思”的特征。根据部分师范生已有撰写教学设计(教案)和案例教学的体会,Z老师又具体的比较“课例”与“教案”以及“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的异同。有了课例的概念,课例研究的理解就变得容易了,“课例研究”试图有问题(有目标)、有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一堂课如何改进,而且这个改进过程对于我们改进一类课有所启发,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通过具体实例,Z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小学基层应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分析了课例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最后Z老师鼓励师范生关注基础教育,在技能培训、教学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尝试性开展课例和课例研究活动,为未来的教师岗位积累经验。最后Z教师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Z老师将学术讲解与活动模拟、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小组学习、师生交流融为一体,故获得大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模式创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Z老师研究经历

为什么Z教师的教学能够获得大学生们的好评,我们不妨了解Z教师的成长经历。Z老师,中学特级教师。先后经历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市区教研室主任,市教科院教科室主任,并在职获得教育学硕士。先后承担或参与全国和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多次获得省、市及部级奖,独自或合作汇编课题阶段性成果10多本。尤其在全市组织的有关“公开课”、“高效课堂”、“课例”、“教学评价”等研究有效推动了市区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Z老师在追问“公开课”的反思中写道:我,在公开课中成长。在公开课的磨练中,刚毕业的我四处讨教,苦啃资料,终于站稳了讲台;青年教师的我勤练技能,听取领导、专家意见,代表学校夺得奖牌;主管教学的我钻研课题,示范创新,引领一批骨干走向全省、全国。回想成长之路,就是在同行公开课中,我知道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把握重难点。在骨干竞赛课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出彩的课堂。在名师公开课中,我知道了真实的课堂是个性化的。因为执教公开课,我彷徨过、焦虑着,甚至因为迷茫而曾想放弃。一切,也源于公开课的学习与锻炼,我更从容而淡定。从被动的公开课走向主动的公开课,面对的是不同学科不同专题的内容、不同层面的对象、不同问题的考验与挑战。一次次磨练的收获绝不仅仅是掌声或批评意见,更多是过程的体验、经验的积累、情感的丰富。最初上公开课,犹如攻克难题,必须有超乎常人的耐力。其实,更像探路的感觉,迂回曲折,绝望之际,突然迷雾散去,光明一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常态课和公开课一样,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当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教与学更有活力,当勇敢地开放课堂去聆听不同声音的时候,我感觉每天都在上公开课。为此,我学会了行动研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我。“公开课”对于Z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反思,也需要其他团队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正是这样的反复磨练,才使得Z老师逐步领悟了教学的奥秘,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快的成长,也为以后到区、市教研室从事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研究更富有针对性。这种在教学和研究上的双突破和融会贯通使Z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灵活机智、收放自如,体现出特有的教学智慧。同时,通过Z老师的经历,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高师院校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要求的优秀师范生,需要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主动培养、积蓄一批既有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能力,又能深入基础教育课堂,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教学创新的教师教育专职教师,

二、总结反思

通过几年来《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实施和聘请几十位像Z老师这样的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1.重视基础教育研究前沿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中小学加大对教学模式探讨和项目研究的力度,涌现了一批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先进,学生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讲课追求导学、高效、创新,教学评价倡导诊断、反思、提高,主体课堂教学新模式各具特色、令人欣慰,教师专业化发展呈现专家引领、自我反思、项目驱动、同行协助的倾向。这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与研究能力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中小学教师应聘难度增大,应聘的内容和环节也有了变化,无论是综合考卷、专业考卷,还是讲课、说课或者面试、交流,更重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以及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的考察。这种变化,促使高师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整和革新,因地制宜的探索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所强调的:“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最近,教育部在“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2]: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师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的主要基地。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性师范学院片面模仿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充满生气的基础教育脱节,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滞后,师范生对以新课改为背景的基础教育前沿缺乏应有的了解与研究。国家关于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制度改革,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院校会逐渐丧失优势,生存空间面临被压缩的危险。所以,高师院校必须深入基础教育改革第一线,认真关注基础教育的变化与发展,认真研究新课改和新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与能力的内涵,改变高师课堂固有的传统模式,有针对性的加强师范生应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教师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培养教师骨干,才能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3],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走向服务与地方基础教育,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的正确道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建设一支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和教师教育研究队伍

由于中国高校水平评估缺乏层次性,在追求高标准和综合性的同时,却没能保持自己已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高师院校人才认定机制也逐步走向“优秀人才就是学术专业人才”的误区。许多地方性高师院校中,原来从事课程教学论的教师不少转行升职称,即使仍从事课程教学论的教师也积极性不高,专门从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和教师教育的骨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面对基础教育对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师范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矛盾日益凸显,高师院校渴望有一批类似于Z老师这样的教师教育专家。根据长期从事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创新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体验来看,问题的解决可有以下方法:一是成立教师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制定有效政策,创造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加速校内专家的培养;二是聘请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进校园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承担相关的课题研究,双方在研究与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三是加强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和硕士点建设;四是改变高校人才引进单一的学位至上模式,也可以考虑引进类似Z教师这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的优秀人才。图1给出了关系示意图。

3.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高师院校受综合性大学的影响极大,即使教师教育类课程,也是采用与专业课程一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系统讲授为主,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性。除了应付课程结业考试,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我校2012年版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中强调师范生培养应“优化通识课程,强化实践能力,鼓励学科交叉,分级分类教学,突出专业特色,促进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设置也有了较大改变,更重视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在研发和实施中,一直追求新的教学理念,采取的是将课堂讲授、师生交流、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师示范、学生实践、课后反思、课程论文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和案例丰富的优势,在探索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高效课堂方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在课堂环节上,运用“课前学生专题练习———课中师生互动交流———课尾学生评价提问”的三段式教学法。将“练习、讲解、观看、模拟、讨论、交流、评说”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让绝大多学学生有兴趣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把握课堂的气氛,精彩不断。在实践环节上。通过“平时能力自我训练-班级检查院系初赛-校级正式讲课比赛”三级训练比赛方式将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落到实处。一方面,课程极力要求学生利用业余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练习,同时又通过各院系的教促会分会抓好院系班级的讲课训练。在每个学期当中,课程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模拟讲课比赛。比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所有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都必须参加预赛,对其他学生报名也不设限制,这为许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每次的决赛都能产生极好地反响。在成绩评定环节上,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在课前学生专题练习、课尾学生评价提问和学生到课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种途径组织的讲课比赛的成绩;三是课程结束后撰写的课程论文。虽然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只要向学生讲明理由,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不断成长,学生会逐步明白的。现将师范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主要内容和理念支撑归纳于图2中。

4.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师范生的教师成长至关重要

师范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年级段进行,分级、分科进行培训。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深、巩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当师范生进校成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时,对学生的训练为教师专业认知阶段。主要学习教师职业导论,职业规划以及教师基本功训练。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与训练以校内为主,主要是教师职业系列课程学习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包括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真实示范教学场景,教学叙事,整合调试等等,再辅以校外见习,充分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考核结合起来。此时为教师教学模拟阶段。大学三年级,学生训练以校外见习为主,以校内训练为辅,主要课程为微格教学与考核以及课程教学论专业训练,模式主要是微格培训、仿真模拟、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此时为教师教学实践阶段。校外教学见习持续大二、大三两年,见习完结之后,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为以后的教学实践做准备。大学四年级,为大学最高年级,是学生校外教育实习展示时期,分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若实习不合格,回炉重点培训不合格课程;若实习合格,则准备毕业论文,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可就业应聘。此时为教师入职顶岗阶段。到此,完成整个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流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实践锻炼后,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特色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这就为进一步的教学实习和就业应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了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培训落到实处,可将培训与教育实习同毕业联系起来。将毕业证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要求专业考试合格,另一部分要求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考试合格。在教师教育职业技能考试中,要求普通话(或说课)、粉笔字、课件制作、讲课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合格者方能参加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合格者才能毕业;不合格者要求重新进行考核,直到考核通过。对获得“教师职业技能特长”称号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发给特长证书,对参加校级以上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优胜者,学校予以奖励。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主要在平时,尤其可利用学生社团平台。如爱国主义教育协会、马列研讨会等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稳定的职业情操;教师技能促进协会、基础教育研究协会、英语俱乐部、演讲协会、书法协会、推普协会、职业规划协会等就涉及到了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积极开设各类讲座、培训班。如职业规划指导、普通话培训、应用文写作课(包括有关公文、教学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各类简报、书刊评价、教案、教学笔记、学术论文等)、板书技巧、人际交往、形象设计等。鼓励各师范专业班级成立讲课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家乡教育的社会实践调查,鼓励学生担任家庭教师,直接同中小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习惯,摸索教育规律。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1 对数学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和能力的总称,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属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成立了一个数学教育研究小组,该小组起草了一个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草案),就是在该文中,首次对数学素质的内涵作出了界定,它认为数学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观念层面: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2.创造能力层面:通过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和其它学科问题,发展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方法,注意数学应用的创造性数学能力,并形成忠诚、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

3.思维品质层面:熟悉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掌握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法,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合理的思维习惯.

4.科学语言层面: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数学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素质应包括能初步运用这种简约、准确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纲领”指引下,一时间围绕数学素质实施之类的文章铺天盖地,讨论极其热烈,出现了一些很好的想法和做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及竞争能力的根本因素. 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 基础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具体到数学教育则应该以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己任”.

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创新教育一方面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基础教育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融入到素质教育的思想中去了,出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和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提法. 这是人们目前对素质教育理解的最高境界,当然应成为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

2 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

深刻思考、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对于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数学教育既有认识方面的偏差,也有实践上的问题. 刘兼同志曾在大庆举行的一次教师培训会上尖锐地指出:虽然我们这十年来,倡导素质教育,我用一句话评估,不知道老师能否接受,我们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素质教育的书和文章写得很多,但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状况越来越严重.

王光明教授客观地提出,目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现实是令人担忧的,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教与学上是十分辛苦的,但获得的数学教育效果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未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水涨船高,许多数学教师恪守熟能生巧的古训,缺少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与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采取时间战术(重庆曾出现5+2=0的说法),题海战术仍在盛行仅仅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表现.

刘兼同志曾举过“画苹果”的课例:这儿有一间教室,一分两半,那边是美国的教师和学生,这边是中国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任务都是画苹果.

美国老师的第一个反应是赶快找辆车,把学生拉到苹果园中,让学生到苹果园去尽情地玩耍,一节课大概有25分钟是在苹果园里,大家玩尽兴了,再开车把学生拉回来. 然后老师布置作业:现在你们把手上的苹果画出来. 画了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彼此交流,是怎么画的,然后再画一次,这是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做的事情. 中国的老师则拿实物,拿图片,让学生看老师怎么画,提出若干条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照着老师的方法去画. 最后,拿这两个班学生画的苹果一比较,结果,中国的学生画得最好. 但是谁的收获大呢?无需回答.

这个课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学生从画苹果开始,或者从写1,2,3开始,老师就没告诉他们是怎么写的,都是靠自己去看,自己去查资料,他们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可以充分使学生体验这样的事情. 而我们的教学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一切都是老师定的,是教材定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没有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这就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的典型代表,由此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结论:(1)我们的数学总成绩是第一名,但发展不均衡. 我们的学生在测量、统计以及解决问题方面不很规则. (2)我们学生的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用时间做代价换取的,说得极端一点,是用学生生命的代价换取了一个所谓的数学“好成绩”.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就中美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中国学生的素质是好的. 但胆子太小,对书本上的知识一点也不敢怀疑. 这一点比美国学生差的太远.

史宁中教授尖锐地指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方式存在着以下两个偏差:

1.在信息传递方式的时代转换上,日前尚停留在知识教育,而未进入到知识与智慧教育并重的时代. 他指出人对世界的认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验、知识和智慧. 教育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必须要走向知识与智慧信息传递并重的道路.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教育. 知识的学习依赖于结果,因而更多地需要耐力和理解;智慧的学习依赖于过程,因而更多地需要活动和创造. 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 它既继承着重视知识学习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把学生的动手、实践提到了教学过程的重要地位,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目前的教育省略过程,淡化活动,习惯于知识提炼和应用过程压缩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虽可帮助学生把知识基础变得更加坚实,但无益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激发,不能看成是一种好的教育.

2.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上,偏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的训练,缺少归纳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 关于知识的掌握,我国的基础教育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奠定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很不够的,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我国基础教育公认的弱项. 与创新有关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有两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和归纳思维及其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前者指的是演绎能力,后者指的是归纳能力.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主要弱在了归纳能力的训练上,给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因为演绎的方法只能验证真理,而不能发现真理. 运用演绎方法培养起来的演绎思维,只能进行模仿,而难以进行创造.

我们认为,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其根源是典型的学科本位思想在作怪. 教学的重心是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 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的使命. 属于“只栽树,不管理”的教育. 其突出的表现为:第一,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第二,它重视了教书,忽视了育人.

3 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途径

3.1 树立“人本化”的数学课程理念

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其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人本化”的数学课程理念.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

任何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但对公民的数学素质来说,价值的区别就不同了. 就内容来讲“有价值的数学”应当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的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除了是有“价值”的以外,还必需是能够为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的数学. 这就是说,《标准》所提供的内容及教学要求是最基本的,是一个最低的“平台”,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都应该努力掌握的.

由于每个学生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差别,能力也不相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也不一样,这就给每位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 我们的教育应当让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数学,使他们各有所得,以便于将来解决他们不同的实际困难. 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才能,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空间与图形等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 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广泛的,在这些领域里既有可供学生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也隐含着现代数学的一些原始生长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数学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现代数学分支的原始生长点,为对数学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数学教育应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素养上达到社会的基本要求,这正是我们的《标准》所期望的.

3.2 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 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数学思想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块)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 有了它,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做到相互紧扣、相互支持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数学思想这一主线便能高屋建瓴,提契整个教材进行再创造,才能使教学见效快,收益大.

通过数学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渗透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只有掌握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各国的数学教育实践中都有十分明显的体现.

目前,在处理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上有两种基本的思路:其一是通过纯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隐含在这些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技巧性较强的方法,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等. 即

逐步概括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

其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想、模型化、合情推理、最优化思想等. 即

一些发达国家主要倾向于第二种方法.

3.3 以揭示思维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遵循“过程性与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普遍认为,数学成果获得的思维过程的价值远比成果本身的价值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创新教育特别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对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一些典型的知识点,努力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中所蕴藏的规律,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去测量电视发射塔的高度. 这样学生通过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解决方案的制定、问题的解决与验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 这样学生既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三角形相似的知识,并能应用有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体会到科学发现、研究的巨大魅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3.4 重视合情推理教育

深孚众望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的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 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这是他创造性工作所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大家知道,推理有两类:一类是论证推理,另一类是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的思路或推理的过程具有新颖性和突破性. 《标准》在具体阐述教学目标中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见,我们的数学教育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因为不会发现问题,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性、又具有发现能力的人才来. 而这方面的培养,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就是加强合情推理的教学. 大家知道,论证推理本身并不能产生新知识,而合情推理能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甚至于连“物理学家的归纳论证,律师的案情分析,历史学家的史料论证和经济学家的统计论证都属于合情推理之列”. 可见,在某些情况下,教学生合情推理、教会学生猜想远比教学生论证推理、教证明要有意义地多.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一直重视不够,多年来的教学一直是对论证推理要求地比较多、比较重视,而对合情推理的重视程度则是比较低的. 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学生“考分高、动手操作能力低”的教育“根源”吧!

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不同于一般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教师“教会”的,也不是学生“学会”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而“悟”必须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发现问题的强烈意识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思维的高度灵活性、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品质等前提.

3.5 大力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的四项指标中,包括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提高到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就回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上来了. 可见新的数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注重数学文化教育的价值作用.

普罗泰戈拉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柏拉图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同样的风在刮着,然而我们中间有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或者一个人会觉得稍微有点冷,又有一个人觉得很冷”. 柏拉图正确地解释了普罗泰戈拉命题的含义. 风冷不冷不决定于风的客观存在,而决定于人的感觉,决定于主体. 这个颇有相对论味道的命题告诉我们,就教学而言,教师教得好与不好,不决定于教师的教,而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时,不要单纯地只传授数学知识,而应该更加重视数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和训练时所形成的科学素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据我们所知,有不少各级党政领导、事业或企业的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原来就是受过数学专业教育的. 在他们的工作中,虽然很少具体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或公式,但通过数学训练所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却是终生受益的.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育研究小组.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草案)[J].数学教师,1993,9.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李树臣.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学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8).

[4] 李树臣.新课改下数学教育的两大突出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4,(8).

[5] 李树臣.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特点[J].山东教育,2004,(11).

[6] 李树臣.再谈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05,(4).

[7] 李树臣.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研究(江西),2006,(4).

[8]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验途径[J].教育研究,2007,(8).

上一篇:如何学好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应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