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0:17:28

初中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没有细致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比较浮躁,不愿意学习那些纯记忆性的科目。但是,据研究发现并不是聪明的学生就能把历史学好,因为学习理科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密不可分了,但学习历史,除了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基本知识点以外,更多的知识是可以从课外摄取,这就要求学生有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一点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3、层层深入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虽然“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忘记了在基础知识深入并提高,做到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达到升华。

三、提高初中生记忆历史的对策

1、用歌曲、顺口溜记忆

歌曲通俗、顺口溜押韵,两者读起来都比较朗朗上口,运用到历史的记忆上也比较轻松,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在讲“三国”有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进行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兴趣,记忆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学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琢磨并把条约的内容变成顺口溜:

(1)割香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两一(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五地,为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进出款,须商谈(中国进出货物的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由此可见,通过歌曲和顺口溜就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记忆内容,何乐而不为。

2、借助图示记忆

利用图示来记忆,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网状图帮助学生记忆关联性的知识(中国历史上著名变法)、用人物图片或地理图片来记忆静态的历史知识等。

3、巧用时事记忆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到了到了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多了,同时他们的鉴别能力也随之提高了。比如在初三进行历史复习的时候可以借助“问题”这一时事来进行拓展记忆。列出如下关于台湾的问题:第一、三国时,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第二、隋唐时,台湾称流求。第三、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大大地密切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这也标志着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第四、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第五、1662年,郑成功。第六、1683年,清政府进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第七、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第八、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霸占为其殖民地。第九、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第十、1949年,逃到台湾,致使海峡两岸人民分离至今。由此可见,归纳的方法越好,学生记忆的效率就越高。总之,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探求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学习新知识,指导新实践,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记忆能力做出努力。其实,提高记忆力的手段绝不止这些,比如,还可以用压缩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学科关联法等。所以,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要努力探索,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枯燥的史实教学来说,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这样的教学效果则会更好,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可以让学生们能通过音乐、图画或者视频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的素材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此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我们在学习《三国鼎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的视频做为切入点进行导入,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去观看历史名人诸葛亮、曹操、刘备以及关羽等人的生动形象,这样也能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得以提高,教学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要教学的内容以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效率性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也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及时地更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保证每一节课都是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的在、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比旧版丰富,但仅靠课本提供的史料往往不足以满足教学所需,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课本用几段文字讲述了香港澳门“谈判———签约——过渡———回归”的历程,以及几组图片,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回归的基本情况、意义,并借此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只凭课本这些文图,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特别行政区划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划图”,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精彩瞬间”(或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体会到了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恰当地筛选史料,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历史教材涉及史料众多,重在选出最为典型的,而又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史料。课堂中切忌出现史料滥用,使学生“眼花缭乱”的情况,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恰当精选一些史料,能有效地整合教材突破重点、考点,再配以教师精心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我主要选取了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复习比较。材料一:“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提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日本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改革者分别是谁?两次改革在性质上有何不同?两次改革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设问,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既帮助学生比较了日本两次改革的“异同”,突破了考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总之,课堂中运用的史料要“精简”。

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况且近年中考试题中都有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教学,就是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与整理,从繁杂的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评价洋务运动时,可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提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具体指什么事情?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层层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取材料中的中心意思,就使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一个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有些史料生僻、难懂,初中学生有时难以从材料表面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提问:这两首诗提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威名赫赫的皇帝是谁?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材料二讥讽了这位统治者的哪一项统治措施?这一措施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的“山东乱”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何地?人物关键词“秦王”,地域关键词“坑灰”“山东”等,这样就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大泽乡起义等这些有效信息提取了出来。

四、结语

总之,历史课涉及的史料丰富多彩,每节课的内容又很多,课堂上能展示的史料就很有限,重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考点精心筛选,科学有效地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应成为我们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针对历史事件如果就事论事的话,教师讲起来就略显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善于质疑,创设科学的诱导源,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启迪智慧。如讲授唐朝的衰弱一节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提问:“唐朝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起来就显得枯燥,学生也激不起兴趣。而我在讲授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知道《过清华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这样一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再进一步追问:正是因为有杨贵妃的奢侈享乐,所以有人说‘唐朝衰弱的原因在于杨贵妃一个人,并得出红颜祸水的结论’。你认为这种说法公平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用史实来为她洗清不白之冤。”这时,学生的热情再次被点燃,纷纷投入到寻找答案之中,最后这一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会使原本平淡的内容变得趣味生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变化角度,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让历史问题新颖、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师课堂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听后易感到乏味,也难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变化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这样一问,学生看似是似懂非懂,却一个个在认真思索。同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难度适中,兼顾全体学生。犹如摘果子,既要让优秀的学生稍做努力就能摘到果子,还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个问题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层次提问,深化思维

提问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具体性的问题要为理解抽象的问题做准备,前面基础的问题要为后面思考的问题做铺垫,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提高历史的综合能力。如讲解隋朝开凿大运河一课时,打开历史地图——隋朝大运河,进行有效提问:(1)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2)南北的起止点在哪里?分别是今天的哪座城市?(3)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几段?(4)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什么?(5)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你同意此观点吗?若不同意,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大运河开通至今仍在造福人类,你还能列举出其他一些古代工程吗?以上历史问题看似很多,但是层层相扣,逐步深入,具有内在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运用恰当的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互动,顺利高效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1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良好关系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就必须摒弃那种“老师是权威”的心态,尊重学生和信任宽容学生,要把爱心带出课堂,在课堂内外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个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是一种苛求的表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一些暗示、是尊重、宽容学生的表现。要包容学生的不同个性。一个班50来个学生,各有各的学习生活背景,各有各的的思想,有的人这方面强些,有的人那方面强些,老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得到和谐的发展。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好学生差学生一视同仁,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不以冷漠的态度伤害任何一位后进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多一点关注的目光,多一点达到要求的提问,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多一点的关注和鼓励,少一点冷漠和指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让所有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

2创新提问,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2.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

2.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在学生虽一时答不出来,但可促其思维,趁势引导,从而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识。

2.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

2.4创设矛盾,激起波澜。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预设的,更是在人性化的课堂中生成的,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创设矛盾,可以一个问题为起点,按照某个思路追问下去,最后水落石出,使问题全部得到解决。这种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块块石子,不断激起涟漪,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乐于寻疑,善于解疑。

3创新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探究历史历史

情境教学就是老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图片、录音、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

3.1利用形象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进行情境创设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材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素材,如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变化文化的历史画面,一波三折的历史进程等,老师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情感的真诚投入来创设氛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老师的情感语言魅力,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3.2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

4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把教学理念定位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舞台”的主角。在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不唯“师”,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其主体性才得以体现。

4.1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方式比较直接,学生也乐于此道。在教学中较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4.2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新课程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但是,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课堂多几分热闹,多几分花絮。因此,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设计的活动要解决是什么问题,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在此基础上来设计活动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课堂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真正的学生活动,而不是老师一手炮制的“表演”。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好比是修房子,地基打不好,房子也有可能随时坍塌,所以第一轮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历史知识又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点、线、面、体构成一个历史的知识网络,若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止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为点进行复习,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示法来表示。具体操作是以时间轴为基本骨架,时间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列出中国历史四本书和世界历史两本书从古代史到现代史的时间、分期、阶段和每一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矢量,这样就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形成历史复习课中独具特色的“世界之窗”。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历史知识的微缩景观,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综合体。

二、点、线、面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全面分析、对比和重组,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掌握规律性的认识

初中历史整体复习框架建好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它。首先,要对知识框架中列出的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中外、古今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对比,找出共性,分析差异,在全面感知教材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展开:一是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二是英国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两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时,不仅要弄清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引领近代中国潮流的四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还要放眼世界去看,不难发现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潮流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已经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激烈冲击和影响着世界,中国也不例外,在世界大气候的影响下,外族的入侵进一步警醒了国人,沉睡千年的东方古老帝国终于开始了思变的过程。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可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等,这些复习要点在我们的知识结构图中都能一目了然,再经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三、依据知识结构图有的放矢进行分类专项复习,突破考点

专题复习是历史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制作好的图示表就使繁杂的知识点在表中一览无余,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类整理出多个专题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党的历史及重要会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专题。其次,引导学生模仿矢量分析总图表自己制作某国或某阶段图示表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以时间为主线制作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图示表,制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图示表等。第三,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动向及各知识点所占分值情况并在矢量分析图表中进行标注,将知识点分为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三个层次,对于重要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以便学生牢固掌握。

实践证明,运用矢量分析图示法进行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效果显著,只要教师有心,教法得当,精心设计图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成绩。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7篇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史料,大都围绕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组织,这些史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较为直观反映课程内容,比如一些文件、报告、笔记等原始史料,用诗歌、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以及文物或古迹的图片、历史地图等,这些史料都可以称之为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基本史料。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在阅读教科书文本的同时,可以配合这些基本史料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最初认识,建立起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

二、用乡土史料搭建学习的共情平台

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学习过程,非常需要学生建立对古人的了解、体验和感受,要对描写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状况的内容有“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共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教科书中的史料大多与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之中,有可能因自身的固有观念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对“共情”产生障碍。一个人的固有观念一般植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之中,生活环境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与自身生活地域有关的史料,也就是乡土史料。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乡土史料丰富课程资源,使某段历史切片展现更完整的细节、更丰富的情感,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将自己投射到本地的某段时空中,进而通过迁移理解不同时空的历史现象,并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

三、用组合史料搭建学习的思辨平台

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史料的铺陈,史料有时候是单独呈现,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同一史料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组合方式都可以与之前不同。由于这些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也就不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同。有些甚至超出了学生已有认识的范畴,与固有认识形成冲突,形成对思维的冲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比如,如何理解书写材料不同是甲骨文和金文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两种文字在教科书上呈现为甲骨文图片和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图片,很难从字形上明辨两种文字。而且,教科书上关于这两种文字的阐述并不是基于其区别,而是以历史时序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古代先后出现的几种文字。基于对教科书叙述方式的印象,学生很难从区别的角度去认识这两种古文字。这种认识困难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平时的学习中以教科书文本代替了对史料的基础性认识,没有在对史料进行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情境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打破教科书文本限制,对史料进行组合。比如在阐述某一问题的同时可以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同一则史料也可以用在不同的主题讲授中。不管对史料如何组合,有两个原则需要把握:一个是突出主题,一个是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用多元史料搭建学习的探究平台

历史一向以知识丰富、说法众多示人,一般来说历史有多遥远,历史的叙述、评论、解释和史观就有多丰富和复杂。在依照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历史教学可以大胆取舍教学目标,突破教科书的局限,灵活创设超越知识本位、拓展学生历史思维与能力、多维度的“新”情景。历史学科强调体系性,但是基于任何史观建立起来的体系,不论多严密都不能囊括完整、丰富与多彩的历史知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任何体系都有可能将化为干瘪的信条,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用多维度、多元化的史料搭建认识历史的平台。一般来说,历史课堂可以使用的多元史料比较多的表现为文字史料,因为文字史料除了包括文件、笔记、回忆录等在内的原始史料外,还包括出自各种著作、典籍的撰述史料。这些史料既有历史叙述、史料解释、历史评论,还有些是学者的论述,都体现出不同的人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这些人的认识组合在一起可以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地还原一段历史。开展对这些史料的探究活动,有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多元理解,这也体现出史论结合这一历史思维的基本特征。史料教学被称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并不是说教师要通过史料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去感受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而是要求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搜集、筛选、辨析、归类、研读,通过对史料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符合历史真实的想象空间和情景平台。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8篇

1.1创设教学情境要实用。

学中创设情境必须以加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为核心,情境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情境教学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情境细节,从而达到通过情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

历史知识反映的是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这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但不能影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要确保展示给学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无误,从而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悟。

1.3创设教学情境应多样化。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不同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力争做到情境模式的多样化,避免因相同的情境模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产生更深的印象,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1.4创设教学情境应具有针对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并不是全部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适合情境教学法的内容,并选取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确保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2.初中历史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受,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2.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初中历史反映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或人物,因此学生不能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历史知识。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反映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视频、图片或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了解历史,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感性认识。

2.2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人物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等创设不同的情境语言,把人物的细腻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人物特点。结合人物特点创设情境,便于真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2.3结合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故事能够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经典的历史事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故事场景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得到更深的体验感受,使其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

3.总结

总之,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在观念、方法及手段上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情境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从而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9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所要讲授的教材知识,来创设情景,更好地贴近历史情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比较丰富的图片、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堂之上。比如说在讲解初中历史巴黎和会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的代表,然后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陈述,并且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恰当地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充分地表达当时情况下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面临的处境,以及中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感情。

2.丰富历史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要善于与当前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增强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教学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比如说在讲解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视屏,比如说比较著名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通过这些视频,让学生积极地想要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这就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教师提问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看哪些同学可以又快速又准确的回答上来,这种类似的竞争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成绩。

3.创设新颖的问题,提高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心思都放置在历史知识的听讲中。教师在历史知识的提问时,不能够盲目的按照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进行提问,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创设新颖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这样的问题创设,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服务。比如说教师在讲授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时,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及其他各种条约,这些条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很多知识容易混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哪个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台湾人们的反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就要进行思考,哪个条约的签订,关乎台湾人民的利益,然后通过回忆各个条约的内容,知道答案是《马关条约》。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水平。

二、结语

总的来讲,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课堂教学过于形式主义,很多历史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往往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将历史教学与现阶段的高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改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0篇

教师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材料,在此材料中要尽量针对富有趣味性的材料进行选择,当然这些材料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联,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公元纪年”这一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个“年代尺”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假如一个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后16年逝世的,那么这个人在死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岁呢?”通过问题的推动下,促进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经过学生们的计算会有可能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32岁,一个是31岁,针对这两个结果让学生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对“年代尺”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及思考,这样学生会发现,出现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进行公元纪年的正确方法是:16+16-1=31(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不容易的,而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更显沉闷,因此教师要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的增加趣味,让教学更加生动。初中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特别爱听故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感兴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一节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狼孩”这个典型的故事,将“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个问题呈现出来。然后给学生讲解我们国家为了培养祖国的后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环境,还有父母们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做到了育人,促进学生刻苦学习,以后努力做国家的栋梁,回报社会,孝敬父母。这样的课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通过课堂组织讨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适当的融入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颠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过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探索的新的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善教学观念,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课堂的教学活动重点是需要他们参与的。尽量多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置,保障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在提出的讨论问题不仅要有深度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强知识的广泛性。在布置讨论题目时,教师还应该强调讨论题的目的与要求,同时将需要的参考资料给展示给学生。在讨论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启迪,增加讨论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提示,减少学生的紧张度。例如:在讲解农耕文明时代(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连绵不绝的中华重大事件,我会从“生活时间”去引导,去设计讨论题目。学生对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炎黄尧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禅让制、大禹治水。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多为学生布置实践调查

在讲解《生活在社区里》的时候,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一篇相关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的面积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什么样的便利?整个社区的布局有什么样的优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进行改变。鼓励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改善社区布局的平面图,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设计的平面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关于社会以及社区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在此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加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真正的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

五、注重课堂的导入,诱发兴趣

其实经过不断开发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这门课程枯燥的原因其实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老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因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中国红军长征的时候,可以先创设适合课本内容课堂氛围,利用音乐来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借助这首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课堂充满浓厚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整个长征路程上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红军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问题的切入,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高二历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历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