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7:33:59

初中感恩教育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了论述。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最后,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就是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双方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感恩教育。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2篇

一、初中生感恩素质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是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的道德人格缺陷的养成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比例逐渐提高,罪犯也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倾向,更有很多初中生由于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侵袭。调查显示,造成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逐渐增多,这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家政府政策的指导下,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的社会,再加上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总是费尽心思为孩子创造优异的生活条件,由于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自小就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氛围,孩子逐渐养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懂感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攀比现象也比较严重,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比较淡薄的现象。

2.社会环境的负面信息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也确实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创造效益的同时,片面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道德,逐渐出现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一些负面影响,这对是非判别观念比较弱的青少年而言有很大的诱惑,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市场经济体制下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本身就是残酷的,这也会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3.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待进一步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氛围。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因过分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通常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智育上,学生的评价也主要是以分数决定,这种教育就严重背离了德育为首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这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素质的养成。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为养育孩子,不辞辛苦,只为奉献不求回报的错误观念助长了学生不良风气的养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21世纪也是一个网络的社会,不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暴力的游戏设计、不适合学生浏览的网页设计、不安全的网络信息等这些都在严重干扰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在初中教育中,语文的地位明显低于英语、数学学科。语文教育从育人上本身就承担着重要角色,语文的教育也对人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育严重背离了语文本身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的特点

在国内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的感恩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感恩教育自身的特点,联系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初中语文的感恩教育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点:

1.道德性。感恩教育的道德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感恩教育是适用于所有人遵守的一种道德的规范,任何人都应该是道德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时效性。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效性。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能够实时以感恩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实践性。语文教育并不是纯粹理论的学科,语文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感恩教育中主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语文的感恩教育也应该注意教育的体验性。语文感恩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上说,情感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否满足,以及对个体需求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的课堂实践

基于以上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感恩教育的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感恩教育,重塑学生健康品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中寻找包含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作用,在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品格的任务,所以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感恩教育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筛选一些健康的信息,将教材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让学生也能从这些教材中抓住文章要点,领悟感恩的真谛。

2.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感恩教育。比如,结合优秀的作品、人物事迹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感恩阅读活动,并通过读后感写作比赛的方式,使学生们深切地体验感恩的内涵。首先学生可以在朗读时体验感恩教育。其次,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在想象中领悟感恩的真谛。在国内众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中,这些作品都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品味真善美。

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积极指导学生写作交流,以感恩教育为主题,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作文也是学生思维创造的作品,是语文知识的整理运用,通过语文写作教学,学生可以内化语文中的感恩教育,提高认知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调动课外的教学资源,不断探究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化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四、结语

学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所以教育过程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的智育,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为了响应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号召,初中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教育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感恩是中国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也能够衡量学生的道德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更需要注意感恩意识的培养。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3篇

校园布置让“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甚至雕塑,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如标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学生们整天目睹这些蕴含着浓郁的感恩情感的标语,久而久之,就会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创新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课堂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肩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更是承担教育学生做人的使命。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如:初中语文《背影》记述年迈的父亲在岁祸不单行之时,还确强忍着悲痛去宽慰与关心儿子,表现出父爱之浓;思想品德课《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时,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表达了他报国之情。所以老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结合初中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征,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当中,让感恩教育和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古语“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蕴涵的道理。

3举办主题活动,培育感恩之心

学校、年级、班级举办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来设计。第一阶段知恩教育,如设计一些问题:你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假如没有父母你将会怎样?在这个阶段让学生首先知道父母之恩,进而知道老师之恩、社会之恩等。在第二阶段感恩教育,如,通过“感恩”演讲、“感恩”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次感恩的洗礼;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怀着感恩去生活去学习,感受生活的美好。

4实施因材施教,增强责任心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脾气、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习方式、接受能力、思维特点都会因人而异。怎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责”?一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二是设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生的有个性差异,教育方法也必须因人而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是引起共鸣的教育内容。有时代感,切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才能够让学生入心入肺,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四是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甚至有预见性,捕捉一个个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我们作为教育者,根据初中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恩责任。

5家、校、社会联手,弘扬感恩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把感恩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一是多渠道创建沟通交流教育的平台。如,大规模的有:建立感恩教育基地、树立感恩教育的典型、召开感恩教育大会,小规模的有:家长会、班级Q群、微信群等。家长会让家长让学生感悟父母的关爱;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尽管风俗各异,但很多节日都蕴含着感恩教育。如:春节时,接受长辈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三是希望各种媒体对“感恩”倾力关注。媒体的作用以及影响力是巨大无比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如果媒体关注母亲节、父亲节像关注情人节、双十一之类的节日一样,感恩美德就得到弘扬,正能量就得到传播。感恩,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心灵的灯塔。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留守学生日益增多,农村传统文化日益荒芜,初中生的感恩教育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点拔学生,培养学生拥有感恩意识、感恩责任、感恩美德,让他们心存感恩,知恩图报。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品德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社会的关爱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在思品课的课外课中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

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第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如《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第二,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第三,要践行于生活实践。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如,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对父母说声“您好”、“您辛苦了”,给父母洗脚,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此外,再利用班会、课外活动等平台,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1.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召开主题班会,并请本校的老师,领导观摩,把“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意义在班级集中展示。

2.切实组织开展每周讲两个感恩故事,一个月看一部感恩影片,一学期吟二十首感恩诗歌,唱几首感恩歌,推介十篇感恩美文,讲十句感恩之言的活动。推介学生撰写的感恩美文供大家欣赏。

3.开展“老师颂”“演讲比赛”诵名句,承传统“读书活动”学榜样,正气节“读书讲故事活动”定标准,辨是非“主题班会”论世情,说美丑“知耻感恩辩论会”知善恶,积善行“知耻感恩实践活动”记进步,谈收获“知耻心与感恩心培养评价活动,”进一步将感恩教育引向深入。

4.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延伸,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共同做好感恩教育.通过共同观察学生在感恩方面的变化,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感恩行为是本质上的,做追求真、善、美的高素质学生。

5.在以活动的基础上在班级上搞一个“认识身边的真、善、美”的大型辨论会,进一步认清生活中的事,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学生重要的必修课。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2]《现代汉语词典》.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68-01

“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体悟感动、学会感恩、培养责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将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有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 问题 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第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感恩社会的关爱。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继续利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劳技基地活动”等形式,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在思品课的课外课中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学生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感恩”的榜样。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感恩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华茂.感恩教育的思考

[2]现代汉语词典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回报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23-01

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教育学生感恩老师,引导学生洞察老师的无私奉献与辛勤耕耘,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与为师不易,奉劝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付出,人人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当今青少年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被溺爱、骄纵所包围,缺乏真正的爱的教育。治这种"病症"的根本措施在于对这些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立足传统美德,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中固有"施恩不图报"的训条,但同时也有"有恩不报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格言。而传统美德的代表者,正是在这种"施恩"与"感激"的互动中,在"不图报"与"必报"的交融中提升了人格,达到了"感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植根于此,我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些传统的故事,重点突出了"感恩"的主题,对学生进行了理论灌输。我给学生读了一篇题目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一封信》的文章,而且给他们讲了一对贫困父母卖血供儿子上大学,而儿子上网玩游戏不务正业的故事,让学生评价这两位儿子的所作所为,并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通过结合现实的认识,学生纷纷谴责这两位儿子的行径,并表示一定会引以为戒。

2.校园环境,熏染感恩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使"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感恩的气息";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诗、感恩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校每一个活动充满感恩,富有生机。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知恩教育。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音乐课可以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爸爸妈妈》、《感恩的心》等,使感恩歌曲响遍学生的心间,温暖孩子们的心田;数学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实践课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送给父母、老师等。所以这样我们首先创设了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能使学科和德育教育相互渗透更加有效。

3.班会活动,凸显感恩主题

班会活动是全班师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弘扬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我们可以开展"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活动。班会紧紧围绕"感恩",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朋友以及一切给予我们帮助关怀的人,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感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感恩行为,写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贺卡、感恩朗诵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生活,进而感恩社会。整个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真情涌动,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节日经由媒体宣传后重要性逐渐突显。其实,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4.家校联系,实现感恩教育,教会学生饮水思源

山区学校的许多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他们的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他们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利用家访或家长来校等机会和家长一起商讨德育教育的良策。如制作"感恩卡"、"为父母洗一次脚""跟随家长一天的劳动"、"爱心小信箱"(家庭与孩子的真情传递)、"送给家长一个惊喜""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和爸爸妈妈说声'我爱您'"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恩中享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教育学生知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有一种倒下,可以托起生命;有一种抉择,为人民点燃希望;有一种号召,可以振奋人心。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必须举全国之力,以救人为核心,克服重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这一句句强力的号召,一直回荡在废墟中、一直萦绕在灾区人们的心中,家园尽毁,却毁不掉我们的勇气与智慧,灾难无情,但党和人民有着血肉之情。经受住了考验的中华民族, 正以空前团结与统一,迎接着奥运的到来。历经磨难,我们更加始终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皆因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也应该牢记党恩,饮水思源,推恩及人,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7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相应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越来越多,长辈对他们有求必应,可谓溺爱,社会、学校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的习气。他们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怎样”,不知“要我怎样”。这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中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感恩意识却要从小树立。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手段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师、亲戚、朋友的关怀与帮助,常怀感恩之心,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其意义

1.感恩教育的定义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2.感恩教育的理论价值

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感恩教育将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联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必将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有关理论。

3.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的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三、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及过程

1.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有关各种感恩话题的课文和话题作文,逐步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

(3)在语文教学中,向中学生渗透感恩意识,教会他们如何感恩,通过何种方式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怎样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

2.本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一步一步地来做。在研究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具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感恩教育,并想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感恩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需要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使语文教学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良好效果。

(2)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多个语文教师的参与,逐步探索出了几种对农村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种方式,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所教课文的主题引申法,在中学六年级语文《散步》的这篇课文中,蕴含了“敬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教育中学生不但要孝敬爷爷奶奶,而且要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是爱的连接点,他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学生要理解他们的苦衷。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引导渗透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古语也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之说,但笔者在我校前次的月考语文试卷评卷中发现,以背影为主题的命题作文广大学生写的作文大多空洞无味,虽然多数同学写的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或者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然而却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缺乏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意识,以下我主要以感恩亲人为主题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相关话题。

1.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1社会现状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学生看来已过时了。随着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广大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子女,加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贫困帮扶”等相关政策的实施,让广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性不断膨胀,另外,学校、教师对其关怀备至,造成当前不少中学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这不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渗透感恩教育,也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1.2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始终有一颗火热的心,奉献的心,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1.3学生成长的需要。当今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影响,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恩。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及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2.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因

我校留守儿童数量较大,从小很多生活中的陋习不容易改正,加之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很多因素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1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前面已经提到,大量的留守儿童长期不能见到自己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少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沟通可能都不顺利,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了,众多家长只知道在外面给孩子奋斗,甚至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用功读书,殊不知孩子们根本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父母供自己上学的任何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怎能谈得上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2.2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了影响。许多孩子受到社会上虚荣和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比吃、比穿,比用,认为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学生如果家长无法满足其舒适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埋怨父母没有本事,甚至以“不去上学”、“不做作业”要挟父母。

2.3学校教育缺乏一定的感恩引导。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却或多或少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对孩子感恩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脱节,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这正是孩子缺乏的东西。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可行性的思想教育内容

3.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感恩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路标,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重视了感恩教育相当于重视了学生基本道德水平的培养,素质教育才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石。

3.3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语文教学时时处处无不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离开了学生生活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课上课下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渗透“感恩”的思想,从小就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在师生活动交往中引导学生去反思父母、师长、他人的恩情,让孩子能从小有健康的心态,能善待他人的误解,从容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4.农村初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4.1从学习语文课文中体悟恩情。初中语文教材的丰富多彩使其成为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学习、朗读、思考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能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课堂中教师抓住一些课文的强烈的人文气息,适时针对性地合理引导,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在学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时,力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父亲的爱意和情感,并鼓励孩子在大家面前说说生活中自己的父亲,从而产生对父母的理解感激和报答之情。在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时,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对身边人、普通人的深情和爱,及人与人之间应该以感恩之心相待,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恩亲人感恩他人进而感恩自然感恩生活。

4.2从日常写作中训练孩子懂得感恩。通过日记,小作文,大作文,征文比赛等适时的引导孩子去写写自己的亲人,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浓厚亲情,要求他们主动亲近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生活,从而真正写出自己内心的亲人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怎么去体贴父母,理解父母,让学生通过文字抒发心中的爱和感动,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

4.3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中体会恩情。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可以组织同学们为年迈的爷爷奶奶读报纸,陪他们聊天,帮他们做家务活动,体验付出后获得的真挚亲情的愉悦;指导学生在周末进行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亲自去买早餐,动手做一顿饭,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也可以在三八节、母亲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时,布置一些实践活动,“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最美的语言献给最亲的人”“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等,假日结束,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体会、收获和感悟,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提升思想,锻铸灵魂。这些亲身经历和实践成效学生肯定久久难以忘怀,比起教师枯燥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

4.4从课外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渗透感恩意识。感恩是不分地点的,不分方式的,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出主意,搞策划,想想我们力所能及的为父母做的很小的事情有什么,比如隔几天主动给在外打工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声平安,道声辛劳;比如写一篇真实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长辈的文章让他们分享;比如画一幅家人全家福,也许你画的不好,但一片诚意一定会感动到父母;甚至把你在学校获得的奖状拿回去对父母来讲都是一种欣慰……

4.5利用影视媒体或请道德模范做报告的形式进行感恩熏陶。语文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亲情教育影片或励志演讲实况等影像资料,集体组织学生观看,并写出观后感或自己内心的体会,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也可以同学校政教处联系,聘请某道德模范来学校作报告,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感恩教育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调查结果如下: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谢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其他人隐含的动机、欲望、恐惧等等有了更大的感受性,这时的个体已经具备一种按照自我愿望和要求从事角色活动的看法,也获得了按其群体的整体需要以及群体对他本人的期望而合理行事的观念。所以,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实质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内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会感恩的家庭是会感恩的社会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教育对学校管理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感恩教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德育的一个载体,能避免学校德育内容的“大”、“虚”,而追求“小”、“实”,从而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3、感恩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美好社会。古人讲究忠、孝、节、义,“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透过其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可见,感恩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四、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宏观教育策略

1、校外联动策略。感恩是一种和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整体和谐。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作用。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感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校内互动策略。(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人们进行开发。开发的感恩课程又能促进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这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主张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仁即是一种热爱生命之心,表现了对自身、他人他事、他物关心和帮助的精神。在我们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3)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微观教育策略

1、加强教师感恩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感染作用。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带着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才能教育出有感恩心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爱是开启心灵之门,明智的爱是适当地给予加适当地要求。我们关爱学生的成长,要严厉要求他们的学习,适当监管他们的社会交往。教师唯有多爱他们一点,多和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理解并鼓励他们。总之,多填补爱的空白,就多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3、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感恩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误一节课,言行统一,说话算数,尊老爱幼,团结同q志,乐观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助人。这样,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知心话。老师的美德将会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感恩情怀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2、鲍承模.美国的品质教育与中国的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3、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

初中感恩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切身感受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黄河颂》《安塞腰鼓》等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春》《济南的冬天》《三峡》等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的文章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背影》《台阶》《爸爸的花落了》等表达了深沉的父爱,《金色花》《荷叶母亲》等表达了浓浓的母爱。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中国石拱桥》《口技》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芦花荡》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怎样的人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孙权劝学》等课文感受友恩。

三、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向谁感恩,感什么样的恩情。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散步》,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并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后,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

主要方法有:

1.保持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一文,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进行小练笔或说话训练。

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可以提问:“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可以探讨:“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上一篇:税务内控管理范文 下一篇:企业税费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