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06 01:42:25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财富的迅速积累、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我国逐渐进入了社会矛盾凸显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是,能否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这既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

对于公安监管工作上的管理者,能否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监管领域之中开展创新呢?笔者认为,这是对我们执法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要想在公安监管事业上创新,要弄清楚两个大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创新社会管理与创新监所管理有着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上分析,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而创新监所管理是一个小的概念,从内涵上讲都有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都有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概念包容着创新监所的小概念,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之要素;其次,怎样才能很好地在监所开展创新。笔者认为,主要是依据国情、所情。国情就是几十年来客观原因造就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管理模式。所情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之下,公安监管场所的管理教育文化氛围模式过于神秘、封闭、固定、单一。从前一到管所即看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之类严肃性、警告性标语,管理者大都居高临下,语言简单粗暴,给被管理者一种威慑。俗话说“物极必反”,这种“高压太高,强势太强”的形势会导致被管理者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集合到一起,就产生了“群体逆反心理”,并形成了“逆反氛围”。监所各项事故的发生,实质上也是在押犯罪嫌疑人对监管场所“氛围”的一种心里发泄和报复。既然这种几十年来的公安监管模式在安全上有着极大的风险和弊端,探索创新一条与之相匹配的“逆向管理”思路,就势在必引,水到渠成。

那么,怎样才能在监所管理中体现出创新呢?结合本所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要着重抓住以下要点,才能把创新做真做实。

一、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创新实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要把“人性化”管理放在首位,不仅在思想上,而且要体现到实际当中,这是先决条件。首先要在改善监所硬件条件上下功夫,为在押人员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像“家”一样的改造生活环境;其次,要依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在饮食上下功夫,做到熟食、开水、卫生,粗粮细作,“有滋有味”。第三,对生病、残疾、弱势要细心照料,给予“特殊照顾”;第四,对于未成年人员,要关爱有加,给予温暖;第五,要尽量满足所有在押人员的各种诉求,让他们产生信任感;第六,对于“害群之马”要耐心帮教,依法处置。要做到像彭真同志说过的那样:“要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父母对待孩子一样。”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他们,这样做绝大多数在押人员都能有深刻体会,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步转化“正向心理”,形成“正向群体氛围”,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监所安全。因此说,运用哲学思想是指导创新的科学依据,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二、营造和谐而不失严肃的人文环境是重要外部因素

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是人类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看守所要营造和谐而不失严肃的人文环境,重在教育改造的亲和力。在创新中要摒弃过去那种强硬、刺激的“政治式”口号,取代为“人性化”词语,如“珍爱人生,知礼懂法”、“告别过去,重塑人生”等语言,图文并茂,犯罪嫌疑人会感到新颖、亲切、贴心、易懂。在心理上发生变化,在行动上有所体现,产生“凝聚”和“共鸣”,产生“磁场”般的物理效应。个别“顽固”分子没有了“人气市场”,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潜移默化的转变自己。通过这种形式,使被在押人员长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知不觉中净化了灵魂,减轻了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有效提高了教育感化质量,使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去正视自己,理性回归社会。

三、传统文化是医治缺失心灵的良方妙药

分析我所在押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出的结论是:严重缺失“人性”,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特别是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这个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不懂得起码的道德和公德,丧失了良知,泯灭了天性,导致了违法犯罪。针对在押人员素质状况,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以《弟子规》、《三字经》、《百孝篇》为蓝本,辅之观看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外请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人士现场说教,重新启蒙泯灭的良知,医治缺失的心灵,开启人生的天窗,便会产生极佳的效果。心灵的沟通是创新的最佳手段,坚持传统教育是有效途径,达到耳熟能详,倒背如流,是教育的最佳方法。在押人员争先恐后的到演播室直播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在我所《新生报》发表忏悔文章,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提高。争做文明在押人员,善于助人为乐,是思想素质发展与进步的最高境界。经过训练和规范,在押人员的文明用语处处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会有今天的效果。

四、把重塑人生寓教于乐之中是最佳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74-01

笔者是一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现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抛砖引玉,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艺术的进一步提高。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教材中的几个内涵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不是几本教材,几十几百篇古诗文所能涵盖,所以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章,也就各有侧重,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2、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3、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在古诗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1、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古诗文之所以称作古诗文,是因为它的语言和现在的日常语言,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因为生活中接触较少,对此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意思,理通文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完成了这一步以后,教师就要根据诗文的具体内容,找准契合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如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就要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天祥能蔑视死亡,能坦然赴死,从而引出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既而让学生联系所学,列举出自己所知的为了祖国,甘愿牺牲自己的历史人物,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结合课文,巧置情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而必须让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操,从而让自己受到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课文,巧妙设置情景,让学生恍若进入时空隧道,回到古人的生活中,与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重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时,在完成了对诗意的理解后,笔者又从李白仗剑出川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离开家乡时的那种隐隐的难舍之情,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将来有一天,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学或打拼,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学有所成后如何回报社会,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3、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本地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更好地发挥古诗文文以载道的功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师还要巧妙利用各种活动和本土的资源。笔者所任教之地,被命名为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笔者借着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结合课内课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良好。如在学校组织的诵读经典的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并写出心得体会,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文艺汇演,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文化古迹,感受古人的生活,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顺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于奚晓明案件的心得体会一

从一定意义上讲,挽回腐败官员造成的损失、纠正腐败官员违法处事结果、改正腐败官员非法缪判的案件,有时甚至比查处腐败官员本身还困难。腐败官员违规、违法行权,既是职务行为,就难免牵涉到职务过程的方方面面。因此,挽回、纠正和改正的过程,就又难免带出新的泥巴。

最近两年,人们多关注腐败官员落马的官阶、数量乃至腐败情节、落马过程,而对腐败官员造成损失的挽回、腐败官员违法处事的纠正、腐败官员非法缪判案件的改正等结果注意不多。腐败官员落马,固然是反腐败的最大效益之一,但是,挽回腐败官员造成的损失、纠正腐败官员违法处事的结果、改正腐败官员非法缪判的案件,也同样是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反腐败成果。

因此我们更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司法腐败。要坚定不移高举反腐利剑,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做到查处腐败无、无特区、无盲 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决不姑息养奸,决不法外施恩。要把法院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和审判执行人员以案谋私、枉法裁判 作为查处重点,要从严查处在当事人、人和法官之间充当诉讼掮客的行为,以最坚决的态度破除任何形式的潜规则,以最坚决的行动斩断司法腐败的利益 链条。

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广大干警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信仰法治、坚 守法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结合起来,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法官依法办案,坚决依法保护法院干警 合法权益

关于奚晓明案件的心得体会二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肯定党的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显著成效,全面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深刻阐述事关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蕴含着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许党许国的担当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纲领性文件。书记重要讲话全面体现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突出、要求具体,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明确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奚晓明案件之后让我更加明白:

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决做到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最高人民法院领导要做法院系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表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各级法院领导干部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贯彻执行。

要教育引导干警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充分发挥中国法院博物馆、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等平台作用,引导干警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廉洁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要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等制度,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要坚持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推动党内监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孝”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孝文化”在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把孝爱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动力。懂得自己父母的艰辛,了解了什么“孝”,怎么做才是“孝”,使学生成为有孝心的一代新人,打造学校“孝文化”特色,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感悟孝德,懂得回报感恩

由德育室牵头,成立“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织学生收集资料,通过举办故事会和探访遗迹等方式,让学生走进孝文化,充分感知孝文化,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组织学生开展孝文化研究,感悟孝德,给传统的孝道文化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学会体味亲情,懂得回报感恩,树立“大孝”博爱,整合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二、开展以“孝”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

(1)校园日常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早晨上课前集体背诵弟子规,每学期进行一次“孝文化”诗歌背诵比赛,中高年级每月写一篇诵读心得体会,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

(2)专题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专题活动。利用教师节、感恩节、父亲节、清明节、春节等专项开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感恩他人的活动;利用五一节开展爱劳动的专题活动,利用建军节、建党节开展“孝文化”教育。通过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从诵中悟,用中学,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3)教育活动。利用校园网、校报和班会进行宣传,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栏、黑板报、书信、书画等评比活动,同时结合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时政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孝”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

三、以“孝敬”为抓手,开展内容丰富的孝敬主题实践活动

制定学生《孝敬行为十条》,确定每周日为孝敬日,组织学生开展孝敬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共同督促培养学生的孝敬思想和行为,并且对重点施教年段的孝敬课及孝育作业等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工作。把孝敬活动和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通过争戴孝敬章,评“孝敬标兵”、“孝育积极分子”等活动,深化学校的孝敬教育。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让学生明白“孝”道理

为使“孝教育”落到实处,使“孝”之理深入学生之心,从课堂教学入手,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活动课程。中高年级阅读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分阶段熟读古人、现代名人和当代优秀小学生如何孝敬父母的故事,真正理解其含义,并让学生回家把书中的故事讲给长辈听;课堂上安排学生交流孝敬日记,交流孝敬实践活动情况及体会等。学科教师利用学科教学的教育因素,渗透孝敬之理,如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等都含有较丰富的孝敬父母的教育素材,教师能注意有机渗透进行教育。

五、让浓厚的氛围感染人

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计划在校园围墙布置“孝文化”教育墙,让生硬的围墙“说话”。“孝墙”包括两部分内容: 东墙以介绍传统“孝文化”为主,主要介绍历史伟人“孝”的故事,让墙头渗透孝德文化气息。

六、布置特殊的“孝心”作业

给学生布置“孝心”作业:帮助帮父母筹备年货,打扫卫生;为家里的年夜饭做一道菜;为父母精心设计一张贺年卡;给父母写一封信;写一篇感恩父母的文章等。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给“父母洗脚” 每天写一篇“孝心日记”表达感恩之心。

七、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展览活动

学校根据刊头、内容、排版、插图、色彩、书写、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综合组织能力,使其对“孝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材是重点。我们使用自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该读本提供的是没有删节也没有注释和翻译的“素读本”,这可能给授课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为此,我们一方面建议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涵和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教材原典基础上,完成了经典读本的修编,增加了阐释经典的“大意理解”、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思考与感悟”、以实践活动和趣味故事为导行的“拓展与延伸”等内容。编撰了参考课程规划和教案,同时向老师推荐了另外两个权威版本的教材,作为教学参考。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进一步推进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构建和谐文广新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以“十个一”为载体的廉政文化活动,努力使廉政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开展廉政文化专题活动,搞好廉政文化与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廉政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加强阵地建设,打造覆盖广泛的廉政文化传播平台;加强廉政文化资源建设,深度挖掘、开发红色文化、银耳文化、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元素;加强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廉政文化建设深入持久推进提供保证。

三、主要内容

(一)上好一堂廉政党课。坚持以“一把手”带头讲廉政课、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履行监督职责并自觉接受监督的“三带头”活动为载体,领导干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要认真上好一堂廉政党课,要准备高质量的讲课材料和课件,党员干部职工要有专门的教育笔记本。

(二)开展廉政读书学习活动。利用每月例会,组织开展廉政读书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十八以来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重点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纪委全会精神,加强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真正用制度约束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行为。

(三)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警示报告会,参观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撰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文章。以反面教材警示人,以正面榜样激励人。

(四)抓好廉政文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搞好廉政文化和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扎实抓好一次廉政文化下乡,举办一场廉政文化专题讲座,创作一台廉政文艺节目,编撰一部廉政书籍,创办一期廉政刊物,举办一场廉政书画展,设置一批廉籍专柜,制作一套反腐倡廉幻灯片,组织一次廉政格言警句、“画里话外”等征集的廉政文化“十个一”主题教育活动。

(五)强力打造廉政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民俗馆等有利资源,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典籍,开展廉政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和培育党员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品格的重要举措。各直属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制订完善廉政文化活动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廉政文化各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联系实际,创新形式。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廉政文化建设同党的建设、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活动载体、内容和形式创新,切实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活泼生动,努力提高教育和引导水平,真正做到廉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诵读 经典 责任 学校教育

中学诵读经典活动是“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中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中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有效途径。基于目前中学诵读经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该活动应该从理性出发,明确诵读的内容和设计,注重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加大实践性与研究力度,并适当使用考核机制,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基于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我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大家商榷共勉。

一、诵读经典,落实责任,培育一代新人

我校从2005年起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单纯却又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却又兴趣广泛,心理脆弱却又欲望颇强,现代知识丰富却又传统文化缺乏,接受新事物快却又抵御外来诱惑能力差,有远大理想却又普遍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等特点,我们把经典诵读当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尝试。

(一)从入学教育抓起,认真诵读经典,体味经典韵味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狠抓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针对学生年龄较小,心灵纯洁,记忆力强,对新学校有新鲜感等特点,在入学前,我们组织教师编印《弟子规》、《千字文》(有拼音、有解释)等,并作为新生入学前的假期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背诵相关篇目段落,入学后检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要求。为了巩固背诵的成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备铃响后)背诵,每周再加读一个早自习,采取齐背、对背、领背、接力背、分组背诵等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当然会背经典未必理解经典的真谛,学校在开学初就专门安排时间,由班主任老师宣讲《弟子规》,召开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举办读经明责学习园地,校团委举行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等。入学教育以通过背诵营造氛围为主,有了背诵的基础,就保证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校读经诵典的文化氛围。

(二)从课堂解读抓起,仔细品味经典,感悟经典真谛

我们在前期背诵的基础上,让经典诵读进课堂,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程,由专人负责编写教材并授课。教学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育养强烈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浓厚的民族情感,提高丰润的人文素养为目的,对背诵篇目逐句讲解,我们在教学中遵循“四忌四要”原则,即忌空洞的说教,要通俗易懂,忌枯燥乏味,要形象有趣,忌照搬教条,要批判吸取,忌满堂灌输,要教学相长。力求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生动有趣。同时课堂讲析中做到了六个结合:即经典讲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相结合,与学习“八荣八耻”相结合,与社会各种良莠现象相结合,与《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与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我们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起,列举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典型事例印证经典之理,使学生觉得先哲的经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我们要求学生定期写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后交给老师批阅并写出评语。为了使学生充分重视经典诵读,我们将其作为政治课考试的一项内容,占政治课总分值的百分之十。我们从学生的周记本和作文中欣喜地看到,经典语录已进入他们的记忆库,经典之理在滋润他们稚嫩的心灵,有的同学不但在作文中灵活引用经典,而且能借题发挥。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我们真切地感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我们高兴地看到校园环境卫生、课堂纪律、日常用语、行为礼貌等各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

(三)从开展活动抓起,真情演义经典,感受经典魅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内涵、智慧的光芒、精深的哲理和语言艺术的韵味。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喜欢单一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多彩,新颖生动、形式活泼才是他们所爱。我们为了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经典的魅力,深刻理解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背诵经典,解读经典的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大力开展各种诵读活动,折射经典光芒,追慕先哲风范,熏陶一代学子。几年来,我校党政工团、教研室通力合作,教师积极参与,先后组织举办了“成大事者是否应拘小节”学生辩论会,“孝心、爱心”感动校园演讲比赛,“忠心、孝心、爱心、关心、信心”五心英语手抄报比赛,“牢记八荣八耻,争做文明少年”法制报告会,“养良好遵纪习惯,做明理向善公民”短剧小品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选材组材,自己设计。我们以前期背诵为手段,以各种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解读为主渠道,以营造氛围为背景,以养成教育为目的的经典诵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春风化雨、滋蘭树惠一般,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格品性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三、开展经典诵读对我们的启示

启示一:经典诵读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奠基工程。一个人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们从传统文化教育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

启示二:经典诵读是完善学校教育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是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而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和教育方式的单一,导致了教育的不完善,也阻滞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现代教育之中,才能有效发挥教育职能,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启示三:经典诵读是培养爱国情怀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德育工作主旋律,开展经典诵读无疑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内容,同时使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必然会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素质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促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社会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逐渐增高,各种企事业单位不但要求就业人的学历、知识、技术水平要高,更要求是具有人文素质,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人的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心理、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和职业适应能力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人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也是人的生存价值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一、高职高专院校中亟需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建校时间比较短,很多是由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与综合大学相比,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不足,人文环境较弱,加上办学理念上的偏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忙于扩大招生、扩建校园、提高教学质量、迎接评估,而疏于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淡薄。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恰恰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亟需加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高职高专生的现状。现在在校的高职高专生绝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众多亲人的呵护之下成长,生活条件优越,学习条件良好,家长过分溺爱和关注,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但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恰恰忽略了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生活中虚假的丰富多彩使他们忙于追求一种新奇的生活,使一部分高职高专生整天迷恋上网聊天,无暇去读一本他们看起来“无用”的书,却忽略了他们生命之中的本真所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缺失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困惑和迷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的是他们情感升华和心灵陶冶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精神境界低下,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没有自信心,缺乏远大理想,甚至形成了有人格缺陷的科技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铺垫,如果在大学阶段不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可影响本人的就业和工作,也会限制自身整个职业生涯,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乃至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无论从国家、学校和个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亟需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

“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做成大事;从离你最近的人做起,逐渐扩散到离你远的人;从一点小事开始做起,逐渐扩散到一个班级、系部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技术的一代新人。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内容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本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制定在校生的培养规划,根据不同学期、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结合时事、形势发展,让学生在理论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后的工作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身体力行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提高自身素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1.祖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从2008年起我国已把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的节假日,因此要借此契机向高职高专生推荐有关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书籍,介绍传统文化节日的渊源,纪念意义,利用节假日引导他们在节日里进行宣传、讲解。如端午节通过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屈原,对他们进行爱家、爱国的教育,爱国从爱家开始,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亲人开始。一个连自己父母亲都不爱的人,很难关爱自己身边的人,更谈不上爱国。并且结合“洋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向亲人、老师和曾经帮助过的人表达爱,并把这些爱向周围的人传递。

2.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高职高专生由于从小缺乏阅读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几乎没有看过,因此我们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向其推荐阅读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进行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要求每人每周最少读一本,并写出心得体会,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谈心,从而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

3.教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教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把不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驱逐出校园,让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歌曲唱响校园,形成人人会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并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占领一定的份额。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的是既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又有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适应各种竞争、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1.协同学校有关单位进行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因此要协同学校有关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各系部、团委和学生社团,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中,对学生制定不同学期的教育计划,结合本校学习情况和时事形势,针对学生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的思想动向,进行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学校哪位同学遇到什么困难时,适时组织学生捐款捐物,进行帮助;汶川大地震时,适时组织学生捐款,进行爱心、爱国教育,形成“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点到面”扩散教育模式,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了解和理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公民的立身安命之本,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2.组织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具体事务。发动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参与此项工作,制定活动计划,负责执行、督促、落实等工作,每一个月及时汇报总结,对在教育中发现的感人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对推动此项发展的各种好方法、好经验进行交流,使工作沿着良好的轨道运行。

3.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要站在科技发展的角度,牢固把握社会进展的动态,紧跟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提升其精神境界,以语言和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使其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

五、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9篇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中医理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医学理论,理解好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的精髓,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思路、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黎志钟同志曾经在《中国医药学报》对中医学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为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就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其中医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教好《中医内科学》。

1.1加强古代人文文化教育明张介宾《类经》中提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指的就是《易经》,熟知《易经》的人都知道其实《易经》卦象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记载。而《内经》里对中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中医就必须要掌握好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以及了解人世间的凡人俗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加强古代人文文化知识的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的实质内涵,进而当好一名中医。

1.2加强古代哲学思想的教育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际观察中,不断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中医学又是属于宏观整体医学,其辨证思维如整体恒动、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直觉体悟、取象比类等都与古代哲学朴素辨证法是同一的,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上加强古代哲学思想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好中医辨证思维,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1.3加强“咬文嚼字”的教育“咬文嚼字”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基本功。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仅存的象形字之一,然而国家政府为了书写简便,使得很多简体字都已无法如古代汉字般,体现出更深、更多的内涵。但是中医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医学,它的每一个字、词和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只要深挖细掘、逐字逐句推敲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揭示其深刻内涵,阐明其深奥道理。中医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汉字的形成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便能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做到易学易懂易记,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益终生。

2转课堂为病房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动机不够,兴趣和注意力都随着时间而减退。目前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式教学,但都是“纸上谈病”,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辨证思考及临床操作,真正的临床思维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思想,把课堂模拟成病房,创建良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转变角色,增加实践操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2.1合理使用多媒体将模糊化转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将典型的病例的资料用DV或数码相机拍下影像,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如拍下医生接诊及问诊经过的影像资料,要求学生针对影像给出的症状体征、主诉、发病经过、病史等资料,写出完整的病历。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把模糊转为具体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消化和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

2.2虚拟案例场境精心设计变量提高学生灵活性根据经典案例或老中医的案例,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患者、医生,虚拟案例,并以此进行研讨。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需精心设计问答,如老师扮演风热犯肺的咳嗽患者,除回答一般症状外,还应精心设计各种变量条件,如有咽痛,如何处理?痰多、胸闷,苔腻,又如何处理?或者气粗、痰多质稠伴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腻,又如何处理等等,层层递进,不断增加变量条件,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诊治的应变能力。

2.3主动寻找病人请病人入课堂提高实操能力一般的医学院校,是没有条件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见习实践的。如何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我们要主动在身边的亲戚朋友、学生中寻找病人,或者与医院联系协商寻找患者,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请入课堂。让学生亲身接诊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立法、处方、用药,切实提高临床实操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0篇

一、向传统文化借智慧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人类的灵魂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智慧的源泉。当代人类、当今教育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当今教育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关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可以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作为思想智库,造福自身,造福人类。

也就在2014年教师节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和随后出访印度时,就传统文化两度发表了振聋发聩、反响热烈的讲话。在北京师范大学,他对现场工作人员说道:“我很不赞成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很好。从小就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新德里,他对印度总理莫迪说道,要不断从两大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展示足够的远见、胆识、胸襟,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在此前后,还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着重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既要有政治敏感,也要有责任担当,更要有觉悟智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等不得、慢不得、懈怠不得,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向心中之师求智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敬仰、崇拜的心中之师。向心中之师求教智慧之道,是实现自我的明智之举。心中之师,有洋溢着学识魅力的经师,也有散发着人格魅力的人师,更有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终生之师。北京大学学者冯友兰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每每走过蔡元培先生身旁,他即使不说一句话,也有如沐春风之感。”一名心中之师的身体力行,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体现出伦理哲学中的无言之美。

心中之师可能是理想之中的,也可能是现实之中的;可能远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可能思接千载,也可能与你同行。你只要择善而从,心向往之,就有机会与智者神交,与高人对话。你可以拜2500多年前的孔子及其老师老子、学生曾子为师,也可以拜几乎与之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为师。因为东西方文化在由此跨出第一步时,就已大体上显示了一种发展方向,孕育了以后成熟期的基本特点,催生了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开启了人类思想智慧的源头。你可以拜“思想我们的思想”的哲学家为师,西方的如笛卡尔、罗素、马斯洛等,东方的如老庄、王阳明、胡适等,至少他们既可以让你认识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的起点“普遍怀疑”,道德哲学和思想自由以及“人本哲学”和层次需要理论等,也可以让你觉悟无为而无不为、致良知以及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你还可以拜点亮人类智慧心灯的教育家为师,如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玛卡连柯、陶行知、蔡元培、南怀瑾、星云大师等,甚至于可以拜活跃在当代中国教育界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崔其升、柳袁照以及汨罗教育的宗师黄泽南先生为师,向他们求教教育的智慧,开悟人生的真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三、向社会实践学智慧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干事创业中学,在学中干事创业。《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不爱学习,不善学习,不勤学习,都是没有前途与希望的,都必然走向平庸与没落。因为,学习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学则智,不学则愚。”奉劝有种种“理由”不读书的同事,可以去拜读一下著名校长李镇西的《破除不读书的“理由”》一文,一定会豁然开朗。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诱惑或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而唯有智者不惑。正如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所言:“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的今天,也唯有读书与健身这两件事在生活之中最使人觉得快乐,是几乎不受限制、永远不会犯规违纪的,是利国利民、利他利己、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读书可以养心、可以益智、可以交友、可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提三点建议,与同志们共勉:

一是局党委行政建立中心组学习和“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制度,党政领导带头学。

二是局机关支部工会推行“读书笔谈”和“读书俱乐部”制度,党员干部引领学。

三是基层学校教师开展“双争”(争创书香型校园、争当智慧型教师)活动和“推荐我最爱读的书”活动,校长行政示范学。

胡适先生谈读书治学有一句名言:“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更多的教育人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读书习惯之日,就是汨罗教育因不断涌现智慧型教育人而不断与时俱进、与日俱新之时。

上一篇:团章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