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8:03:11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1.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的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传承下去,以人为传承的载体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传承人的动态性、活动性最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的特征完整体现。贵州省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建立专项的资金对传承人进行资助,采取各种活动对传承人予以支持。政府可以依托当地资源,通过开办“文化馆”、“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和教育。规范传承人传承体系,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据调查,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部分传承人体系被打断。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2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依托,加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与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是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体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所传承的项目大多是一些当地较为人们所熟悉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并且部分项目是民运会和一些大型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在群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而其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之下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这些项目往往因为无人问津正面临失传的边缘。

为此,应当加强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的管理,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对其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力度,将当地一些还没有开发出来或已经开发但发展状况不理想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基地中进行保护。实现传承与开发共同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传承体系。

1.3以贵州省民运会为平台,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规范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化是传承的必然途径。运动员通过民运会将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的眼中,通过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传统体育文化,让公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检验和筛选。贵州省民运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范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成为民运会必须是规则体系健全、具有观赏性和便于操作与控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和整理的过程中规范性的确立。注重传统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科学性,借鉴现代体育成果,对一些竞技性、娱乐性不强的民族民间体育进行技术改造和整合,使其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保持原始氛围。

1.4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提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软实力”将部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尤其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的省份,应当充分挖掘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学校应当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

通过学校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心底里接触和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性对待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具备传承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努力,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年轻化传承。这样才能提高全民体育文化素质,实现民族体育文化长远发展,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2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贵州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理资源以及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赋予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文化内涵。各民族在继承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相近族群在不同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族体育项目,展示了贵州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特征。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1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满族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但是人们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较少,因此客源地的范围较小。要吸引游客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传播媒介将旅游产品设计、民俗风情、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丰富独特的满族体育文化特点。近年来文化部门逐渐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满族传统文化能够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1.2开发系列产品,提高满族体育文化的品位

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虽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开发过程中比较片面,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导和安排。目前我们应该着手对满族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致力于开发完整、高品质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将传统体育旅游进行分区域、集中有序的管理,结合旅游区周边的民俗特色、生活环境,使传统体育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贯通。同时还应培养专业的旅游指导性人才,将民族传统文化放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知识型人才。在游客观赏娱乐的同时能根据当地的活动来源和民族风俗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宣传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样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形成综合性的旅游项目规划,提高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质。

2加强体育文化节建设、开发体育旅游纪念品

体育文化节是当地民族旅游风情和深厚的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通过文化节能够加大不同地区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宣传当地的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在建设体育文化节的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参观学习、互动演讲等形式打造高品质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一旅游品牌,从而扩大传统体育的知名度。满足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发展旅游活动的同时开发旅游商品,能够加大文化吸引力,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比如满族传统的服饰、饰品、以及当地的比赛用品(珍珠球、冰车、冰陀螺等),都可以设计成精致的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满足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也能将其作为满足传统体育的载体,起到宣传效果。以冰嬉、珍珠球、赛马等传统体育文化形式为代表的满族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方面逐渐显出劣势,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从培养文化继承者开始,完善文化继承人教育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源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经济等方面相融合,打造科学、创新的传统文化品牌,实现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满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大力宣传满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继承满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抱石头抱石头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比赛者将重100~150kg的石头捧起,从腋下移到背上,在规定范围内抱石头走,以走圈数多者为胜。绊跤绊跤是回族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两人身着摔跤衣,在10m×10m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规则得1~3分,以得分多者为胜。大象拔河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各自把绳索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绳索经胸腹从裆下穿过,用力拖动绳索向前,将绳索标记拉过界为胜,比赛可采用淘汰制或循环制。除上述项目外,临夏州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回族掼牛、拔腰、方棋、游泳,保安族打五枪、抹旗、木质响铃操、塔石纳特,东乡族一马三箭、吉咕杜、荡秋千、踢毛牙、秋千,撒拉族赛瓦、打日斗来、打石靶、巴勒包、木瓦,土族放木排,藏族拉棍、举皮带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

2临夏州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因素

2.1地理环境因素

临夏州在地貌上涵盖了平原、高山、丘陵、山地等基本形态[2]。在这块多样性的区域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大自然的赋予造化、民族演进、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使黄土高原区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自然地选择富有黄土地色彩的民族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前,临夏州交通闭塞,民众主要聚居在黄河上游沿岸,东有洮河、南有广通河、北有黄河,临近河道的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使用自制的牛皮袋、羊皮袋筏子泅渡黄河、载人运货,而后演变为牛羊皮筏竞渡、夹木过渡、人牛泅渡等特色项目。

2.2生产生活因素

临夏州趋向于山地麦作农耕经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当尕达至拿杜”意为打土块仗,多在麦收以后犁地的时间里进行,用黄土块相互对掷、奔跑跳跃,凸显出黄土地的民族体育色彩。另外,拔棍、夺腰刀、甩抛尕、掼牛、打五枪、武术、抱石头等,至今广泛开展于田间地头,趋向于体力积蓄与自然较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参加者勇猛彪悍、坚强不屈的民族气概。

2.3因素

贺兰山下有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是一个以尚武著称的民族,习武乃是一种圣行,每逢开斋、古尔邦、圣纪三大节日,都要举行膜拜健身、西夏拳术、弹腿、绊跤、射箭等体育活动。此外,在藏族和土族中流传的“祭鄂博”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喇嘛念完经,祭祀的人们穿上新衣登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登山运动;祭祀之后,年轻人相约进行各种体育活动,诸如大象拔河、赛马、角力、射箭,意为迎接喜神。

2.4战争因素

临夏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变化与战争军事活动有关。以东乡族为例,自元明以来,东乡地区作为河州的一部分,是各种色目人和蒙古人的主要屯田之一。他们共同组成屯戍军,过着“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生活,逐渐纳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行程。赛马、摔跤、射箭、击三连石、一马三箭等活动是先民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采用的进攻方式,历经时代变迁,长期同化、移植、吸收发展后,逐渐成为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3临夏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

3.1娱乐性与健身性

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通过愉快而健康的民族体育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农牧民的追求目标。回族木球、打抛俩,保安族夺腰刀,东乡族拔棍,藏族大象拔河、举皮带等项目,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以独特的魅力和娱乐健身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3.2竞技性与艺术性

体力、智力的竞技性比试是临夏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竞争意识的体现,集对抗性、技巧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的体育项目只要加以改造,强化其竞技性,完善其比赛规则就可作为竞技项目加以推广,诸如武术、木球、赛马、摔跤、大象拔河、抱石头等项目,竞争激烈,追求力量、速度,经完善后,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成为各民族乐于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临夏州民族传统体育的艺术性表现在:第一层面直接表现出美学因素的内容,例如体育舞蹈、耍火把、秋千与歌舞同场竞技,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和体验美;第二层面间接地表现出美学因素,如射箭、赛马呈现出技术娴熟的美感;第三层面折射出美学因素,如踏脚、抱石头这类活动直观上给人是野性的力量美,可从中品味出人体力量的美感;“花儿会”是民间的传统盛会,是体育活动与艺术完美地结合。

3.3民族性和宗教性

临夏州的体育活动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民族印迹。诸如夺腰刀、拔棍、射箭等体育项目,大多与民族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开展。从其活动形式和规则上看,因民族文化和性格特点,形成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不同风格,如回族绊跤、蒙古式搏克、维吾尔族切里西,虽都是摔跤,但比赛方式和规则差异很大,凸显出民族性特征。除此之外,民族体育始终发挥着信仰功能,这是民众维系且认同的重要价值,伊斯兰教祭祀活动中进行的体育活动,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4临夏州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4.1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多方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大保护和扶持的力度,促进民族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力量对临夏州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和价值评估;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统一场地、器材,完善规则,推向社会。政府应加强宣传,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及作用。

4.2开发民族体育旅游和文化内涵,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以东乡族、保安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开发体育旅游。牛、羊皮筏子竞渡可作为体育旅游项目加以推广;夺腰刀、拔棍可设置为观赏性体育项目;骑马、射箭列为游客参与性体育项目;木质响铃操可用于游客休闲健身的形式加以开发。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哲学。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中西体育文化都是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所共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基础。西方竞技体育侧重于竞争,这同市场竞争理念十分相似,同样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兼容,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鼓励竞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感悟以及养生保健体育的阐述,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内容,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中国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重视双方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观念,强化共识、加强沟通与合作,就能够和谐共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总之,要了解世界,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加强了解,才能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目前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3.创新体育项目,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要精心挑选一批优势项目,通过其带动其他项目的快速发展。要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立足本民族发展,既将中华传统体育作为重要的亚洲体育内容,又要盯紧全球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和吸收先进发展经验,扬长避短,寻求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性,不断提高两种文化的交流水平,努力在国际社会寻求发展空间。总之,我们要采取批判、扬弃的态度来审视传统文化,去伪存精,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重新规划和定位其发展方向,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突出我国文化的个性与张力,成为世界文化的补充和拓展。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稻作农耕文化认同

稻作农耕文化是植根于广西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稻作农耕文化。由于水稻娇嫩不易种植,各种自然环境和虫害都能影响其生长和收成,需要人们细心呵护并求助于神灵巫鬼的庇佑。在求神祈巫鬼活动中,以铜鼓伴舞的祭祀仪式舞蹈最为广泛经久,是广西漫长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化传统。各种铜鼓舞蹈艺术大都是源于稻作农耕文化,漫长的稻作农耕文化对广西世居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民族性格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大都与水稻生产有关,其过节仪式都纳入了稻作文化体系。数千年来,铜鼓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基础,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满足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已成为这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在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互动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族群之间也有摩擦、碰撞、冲突,甚至战争等恶性互动的一面,但并没有成为广西世居民族关系的主流;而由于稻作耕种需要的人畜、生产工具的不足形成的不同村寨、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等良性互动,长久以来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这就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稻耕文化磨合认同的内涵。说明稻作农耕文化认同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学基础。

(二)自我概念决定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这通常都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但在这些世居先民们的生活中,是仅次于觅食的一件大事,觅食是为了生存,则是为了繁衍。为了得到异性的青睐,这就需要个体不仅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和劳动能力,还要在生产劳动、社交集会、游戏娱乐以及祭祀仪式中展现良好的智慧与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另外在推举狩猎的头领、族群的勇士、英雄、部落首领时,更看重个体的智慧、能力、气质、性格、爱好、信念与习惯等内涵,这些都需要个体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的价值按其作用可分为健身、娱乐、医疗的生理价值以及教育、艺术、审美、道德的心理价值和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交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体育价值反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实现这些体育价值的深度与广度,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构建,也取决于主体社会活动的水平。由此可见,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三)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加强了对体育价值的认同

原始社会里,不管是生产力的提高,还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人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性的。在狩猎中追逐牲畜、与之搏斗和角力,避免不了有损伤甚至殒命事件的发生,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人们认识到,除了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必须要有比牲畜更强的奔跑能力与力量。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经常受到毒虫猛兽、瘟疫疾病的肆虐,通常是那些体质健壮、免疫力强的个体能存活下来,这些人通常也喜欢参与族群里开展的角力竞技、祭祀仪式、娱乐游戏、技能技巧训练等活动,自然,这些人也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这些事件使个体和族群对体育的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影响,因为在上述造成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中,个体身心承载着社会赋予人类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相应的生命意义和符号,而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成为个体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

二、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概述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体育从来没有离开人类生活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以人类的文化生活状态呈现于世人。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与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深厚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纳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尝试对不同时期广西世居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如下分类概述。

(一)反映生产、生活技能技巧的体育文化

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强健的体魄往往能决定生产收成的丰歉甚至是生存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这种客观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体能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瓯、骆的先民们在狩猎中都离不开奔跑追逐、攀缘、跳跃、投掷和射击,甚至经常要与野兽进行搏斗、角力,由此产生了赛跑、射击、射弩、摔跤、投掷等根植于生产、生活的体育活动。一些体育活动产生于劳动,起源于生活,世居先民在生产获得丰收时,自然有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的庆祝活动,熊舞、猴舞、挡虎舞内容实在,动作粗犷有力,所反映是古时欧骆先民的狩猎生活。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中,先民根据稻作农耕等农事生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舂堂舞、戽水舞、木槽舞、扁担舞、踩风车、采茶舞、春牛舞等,生动再现瓯骆先民稻作农事的各种生产情景。

(二)用于增强军事武技训练的体育

自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或种族之间,为掠夺财产、抢夺生产资料、获取祭祀牲畜以及复仇等原因,经常产生争斗。不管是入侵的还是防卫的一方,为了本族的生存和利益,与异族时有争斗,一些劳动、生活技能和工具被当作武器经常在战斗使用,如射箭、射驽、角力、武术、摔跤等。随着氏族、部落和种族之间争斗规模的发展,增强军事武技等战斗力的训练活动也逐渐萌发出来。据资料考证,抛绣球活动的“绣球”最早是一种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人们称之为“飞砣”,大多用于作战和狩猎;而在广西民间广泛开展的“板鞋竞速”,最早是瓦氏夫人用来训练士兵抗击倭寇而形成的传统体育活动。另外如双刀舞、棍舞、剑舞、拳术、旗舞、棍术、同填、同顶、抛沙袋、同拼、顶竹杠等练力的锻炼方式,都是反映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增强军事武技能力、锻炼身体、提高抵御外侮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庆典体育活动

新石器时期甑皮岩人的丧葬制度是广西世居先民“灵魂不灭”或“祖先崇拜”观念的一种载体,反映出西瓯、骆越人的祖先崇拜、灵魂不灭观念、氏族观念以及祈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功利意识。广西世居先民认为祖先的灵魂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可以控制氏族、部落和个人的命运,既能庇护子孙后代繁荣兴旺,为子孙后代消灾降福,也能作祟祸害子孙。因此,滋生出对自己祖先虔诚崇拜的思想,祭祀舞蹈便是他们用来与祖先灵魂对话的神圣工具,他们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就能跟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能得到祖先的庇护。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在举行祭祀、朝拜祖先的活动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铜鼓舞蹈仪式来祭祖,由此产生了各种庆典铜鼓舞蹈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铜鼓伴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打嘎是古代彝族人向死者致哀跳的铜鼓舞,端节是水族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吊丧所跳的铜鼓舞,“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祭拜祖先的铜鼓舞,“龙虫舞”是瑶族人为亡故老人“出灵”所跳的铜鼓舞,瑶族的达努节最庄严隆重的活动是打铜鼓和跳铜鼓舞,是纪念创世大神密洛陀的节日。苗族的“打牛”是祭祀苗族英雄蚩尤的舞蹈;瑶族的盘王节、“打长鼓”,以及苗族的“爬竿”等都是为了纪念瑶族先祖和英雄而创作的体育活动项目。可见,祭祀舞蹈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纪念祖先和英雄成为鼓舞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斗志和宣泄情感的常用手段或形式。

(四)反映民族风情和社交习俗的体育文化

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既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也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与精神修复,这些民节俗庆为传统体育提供了表演的机会与舞台,而民族传统体育则丰富了这些民俗节日内容,彼此协同发展。具有“东方橄榄球”称谓的三江侗族抢花炮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抢得花炮者,除了荣誉,还可以得到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的沿袭,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壮族人的高脚球比赛,惊险刺激,是由南丹人以踢柚子为游戏,并且每年中秋都举行踢柚子比赛而形成的;背篓球最初是流行于南丹传情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体育项目,有民歌传唱为证:“二月吉旦好风光,布农布衣喜洋洋,龙狮对对当天舞,背箩球赛满歌场。一个锦球似哥心,哥投锦球引妹唱,妹不嫌弃哥家苦,哥妹一同上锦球。”原始社会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女性择偶特别看重男子强壮的体魄与劳动能力,而体育竞技则给男性展示智慧和力量,以此来获得姑娘青睐的机会,这符合古代民族崇拜英雄的心理和性选择的需要,也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广西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与青年男女的社交有关,甚至是专为两往提供机会而展开的活动,如布依族男女青年的浪哨、赶查白,壮族的绣球舞、捞虾舞、抛绣球,彝族的打磨秋,京族的竹竿舞等,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来谈情说爱,开展社交活动。

(五)娱乐健身休闲的体育活动

由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域,各族群之间很少交往,缺乏交流与互动,为了调节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用于娱乐健身休闲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追求很强的竞技性,而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把体育寓于娱乐中,娱乐性成分较高,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娱乐和充实民族内涵的主要途径。据研究统计,属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72项,其中壮族有134项,其他10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合为138项,而且大部分是属于口传体育。

(六)反映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的体育活动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多信巫鬼与神灵,巫舞在原始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各个民族都有相关的巫术舞蹈,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是骆越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瓯骆先民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使他们确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灵巫鬼的世界,这些神灵巫鬼具有的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庄稼、牛羊或人类多产,就必须去祈求、取悦这种力量。因此,对各种自然物均冠以“神”的称谓,如“山神”、“树神”、“水神”、“雷神”等,对其顶礼膜拜,人们通过各种祭祀仪式来敬拜和求告,将神灵巫鬼的“异己”力量转化为“助己”、“顺己”的力量,由此创造建立了神灵崇拜和巫鬼祭祀仪式舞蹈。并不断向后代直接或间接地传授有关这种神秘力量的知识以及取悦这种力量的方法,以保证后代生活的安全和富足。祭祀舞蹈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舞蹈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当人们稻作农耕获得丰收时,自然欣喜若狂,共同欢呼跳跃;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必须欢歌狂舞,以娱乐鬼神,祈求功利,并且以歌舞宣泄情感。

三、结束语

有关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而关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则还不多。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内容是无法独立于整个广西民族文化背景之外的。在现代体育文化语境下,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的竞技体育和新兴体育文化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陷入了苟延残喘的地步,游离在主流体育文化的边缘。对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只是初步梳理了其文化基础与社会学基础及形态,今后还需对其性质、规律、趋势、传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宗教祭祀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康巴藏区的民众有着强烈的,仅甘孜藏区自治州就有寺庙500余座。由于受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也使得藏区传统节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萨噶达瓦节、仲确节、燃灯节、格多节、达玛节等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藏族民众聚集在宽广的草原或坝子上,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摔跤、拔河、举重等传统体育活动,晚上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宗教文化下形成的特色舞蹈和体育活动,不仅起到祭祀神灵的目的,也促进了广大民众身心的发展。

(二)社交娱乐节日中的体育文化藏族人们由于生活在高原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导致人们平时交往、沟通较少。节日刚好给人们一个交流平台,人们借节日机会,载歌载舞,娱乐身心,交流感情,增强友谊。例如:康定跑马节、理塘赛马节、尔苏藏族射箭节、格萨尔文化风情节、沐浴节、安巴节等。节日期间人们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跑马打枪、射箭、拾哈达、赛跑、赛马、抱石头、赛牦牛、登山等。勤劳、智慧的康巴人们不仅将社交与娱乐融入到节日活动中,又把民俗与体育完美的结合起来,既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又加强沟通、增进友谊。

(三)农事节日中的体育文化农事节日是人们为了庆祝耕种与收获,而进行的一种祭祀与娱乐、劳动与休闲相结合的节日。例如:春播节、望果节、开犁节等。“望果节”是藏区人们期望丰收的节日。“望果”的藏语意思是围着田地转一转,求神赐福,保佑丰收。望果节一般在藏历七、八月间,人们为了表达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欢聚在宽广的草原或者坝子上,载歌载舞,歌唱五谷丰登。此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押加、抱石头等比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经常穿插在劳动生产与日常生活习俗当中。每当收获季节,如收青稞、割荞麦、摘花椒、打核桃等生产劳动之余,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体育活动,村村寨寨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特征

(一)地域性康巴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由于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使得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染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康巴文化,同时也使得康巴藏区传统体育节日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例如:登山、转山、赛马、赛牦牛、跑马打枪、抱石头、举皮袋等体育活动。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也体现了鲜明的康巴地域特性。

(二)集体性传统节日体育的集体性,是指传统节日体育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群体,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村落、一个地区,这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由广大民众群体创造、组织、参与和传承。例如:藏族传统节日“跑马山转山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场面声势浩大,颇为壮观。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见,传统节日体育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三)娱乐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是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每当耕种、收获和藏历新年等节日的时候,规模宏大的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便开展的红红火火。赛马、赛牦牛、拔河、角力、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人们的身心,加强人们的交往,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四)传承性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藏族人们勇敢、豪迈的民族性格的反映。赛牦牛、赛马、抱石头、举皮袋、登山、转山、射箭等体育活动,都反映藏族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而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身体锻炼的运动。这种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方式,显示出藏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也彰显出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价值。

三、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功能

(一)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体育活动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进行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娱乐了身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些传统节日比如藏历年、国际情歌节、浴佛节等,都是藏民们娱乐身心、增进健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浴佛节时,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到跑马山、南无寺等地转四方,朝山拜佛,祈求平安。山歌、弦子、锅庄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交替进行,整个跑马山像一片沸腾的海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文化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同时进一步传承了康巴传统体育文化。

(二)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传统节日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的节日文化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展现给广大民众,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彰显民族文化特色。藏历新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在一起演唱藏戏、跳锅庄舞和弦子舞,同时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跑马山转山会,人们口念嘛里,手拿佛珠,边走边念,祈祷家人一生平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现了康巴藏族的特色文化,而且传播了康巴藏族的民俗风情。所以说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对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是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藏戏、锅庄、踢踏、赛马、赛牦牛、射箭和转山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彰显出康巴体育文化是多彩的、多元、厚重的、兼容的,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康巴人们勇敢、开放、乐观、朴实、大度的文化态度和精神气质。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是保护和传承民间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

(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康巴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等。在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云集跑马山情歌评,载歌载舞,祈年祷岁,祝福吉祥,预祝丰收,场面壮观,热闹非凡。2014年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为康定旅游增加十万左右人气。康定国际情歌节更是让游客们,在这丰富多彩的狂欢节上大饱眼福,通过街头民俗表演、焰火表演、街头立体彩绘、集体锅庄舞、民族竞技活动、藏式驿站、互动游戏、特色美食、情歌对唱打擂台、千人集体婚礼纯爱之旅等活动,让游客们对“情歌城上彩云飞,跑马山上歌声醉”有了更深的记忆。2013年康巴文化走进广州,2014年圣洁甘孜走进北京,不仅彰显出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带领人们走进厚重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而且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一)政府搭建平台,提升节日活动影响各级政府应适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抓好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同时各级政府应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来合理安排开发利用丰富的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活动。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宣传的积极性。组织民俗节日中参与人员的专门培训,建立基层体育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康巴地区每年重大节日都举行大型的文体娱乐活动,比如康定跑马山国际转山会、康定国际情歌节等,通过这些节日体育活动不仅宣传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影响,也进一步传承、弘扬了藏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二)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传承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融合发展,这样既能让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资源活化,也能进一步提升旅游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旅游是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的途径,是文化传承、教化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的价值体现,同时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创意源泉、交流平台。康巴藏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通过丰富和拓展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借助旅游市场助推传统节日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

(三)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康巴藏区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牧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这个民族形成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传承着藏族传统文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藏民族一些传统节日被淡化,一些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吸收先进的现代科技因素,作为一种新的项目融合于现代竞技体育当中,这样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也进一步使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重现光彩。因此,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就要把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

康巴藏区传统节日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是藏区民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从康巴藏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中,可以反映出藏族人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传承,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使康巴藏区传统节日体育文化,沿着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道路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开发、保护、传承。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1.1史志记载穿青族早期被称之为“土人”,或者“里民子”,后期才称之为穿青族。称之为“土人”,有“居土日久”和贵州土著民族之意。“里民子”在于他们的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后期称之为穿青族,是因为他们“衣尚青”的服色特色而得名。光绪《镇宁县志》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另《平远州续志•地理志》记载当中提到“穿青夷民”一词,当是作为官方对这一尚在形成中的人们的集团的称呼。此后的光绪《平选州续志》、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清朝康熙年间的唱本《水西传》中也都出现了关于穿青的记载。在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穿青人保持了与周围民族都不同的习俗,例如节日、婚丧等,而其中流传最为悠久而牢固的是庆五显坛这一独特的傩文化事象。这些习俗加强了穿青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但穿青人的起源,却是贵州民族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关于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土著说,即穿青人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与当时的彝族、苗族、仡佬族等八个民族统称为“九种蛮夷”。第二,分支说,即穿青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源于明朝朱元璋征讨云南时随军从外省迁入的汉人。战争结束后,这些人留居当地,和当地的土著民族通婚,从而形成穿青人。至于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准确,还有待相关的学者再进行考究。但假如穿青人真的是汉族与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民族融合恰好相反的情况。当时因为土著居民在人数、生产力、生产资料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当时占有少数的汉人便被同化。

1.2法规规定1981年12月9日贵州省公安厅、民族事务委员会(81)黔字63号文件规定了居民身份证填写要求:“对国家尚未正式认定为少数民族,解放后一直未填报为汉族的,其民族成份过去怎么填写,现在仍怎么填写。如穿青,应填写为穿青人”。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以118号文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指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2穿青族体育文化探析

2.1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元素长期以来,穿青族人世居农耕,以稻作文化为主。在生活中,穿青族人以糯米糍粑为主食,逢年过年皆打粑,或“供祖”、或待客、或送礼等,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打粑成为了当地极为流行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打粑方法分手打和脚打,手打方法是“:在一块石头中间用利器打一个凹槽,然后用一个丁字木槌反复敲打,使得里面的糯米碎茸在一起,打得越久,劲道越好”。用脚打的方法是:仍然需要一个石头凹槽,然后做一个丁字木槌,木槌的柄比较长,用绳子吊在树或者房梁上,然后打粑的人就坐或者站在高凳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用脚打;打糍粑开始了,主人高高地举起粑粑棒(打糍粑用的锤),一边狠狠地往槽里砸,一边念念有词:一打口嘴远家门,二打财源涌进门。三打日子如火旺,四打贵人来帮忙。五打空手出门去,六打抱财归家来。据了解,打糍粑也叫打口嘴粑,刚开始的六锤必须用尽全力,打掉来年的官非口舌和一切不顺心的事,这六锤象征着来年六六大顺。同时,打糍粑必须要在天未亮之前打,象征着辞旧迎新。最好要在“鸡不张口”之前打好,才是最好的今天,穿青人打糍粑过年依旧盛行着。现在,这个单纯的体力活,也逐渐成为一种旅游体验时尚,逐渐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一个项目,外地游客自己体验这个打粑过程,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作品,品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不少外地游客,到这里肯定是要自己体验一把打粑的,不管自己体验,还是家人一起参与,在愉悦的旅游中体验此种快乐,个中风味只有体验的人才可以知道。另外,据考证,它的传承价值也在不断扩展。例如现在重庆地区的打年糕、牛轧糖采用的大多数打粑方式就是从此得以传承的,这一种极富锻炼价值的生产、体育活动技能,已经和人们的休闲体育体验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为休闲体育的内容充实了新的内容,具有不小的贡献。

2.2婚俗礼仪中的体育元素穿青族人的结婚风俗从结亲到结婚后的回门,风俗颇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仅仅只看完整结婚仪式的话也需要四天才能完成。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井边回门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需要新郎、新娘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来完成。“挑水试新娘”。由于穿青人世代以农谋生,因此新娘的劳动能力,操持家务的能力对一个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古代男女双方结婚以前是没有一点了解的,如何尽快地了解新娘的劳动能力呢?勤劳的穿青祖先想出了挑水试新娘的办法:“试新娘在婚礼结束后第四天举行。在当天婆家送走娘家亲人后,婆家便找来一担木桶给新娘,由小姑把新娘带到井边,由新娘独自打水、挑水回家,不管有多远,中途不能歇息,最好是不换肩,还不能让桶里的水泼洒出来,婆家亲友站在路边观看,大家主要观看桶里的水是否泼洒,如果水没有洒,就说明媳妇是一个能干,能操持家务的好媳妇,也会是个好当家,得到全族人的认同和好评。”因此,在穿青人中间,男孩子自8岁开始就要跟父辈上山打柴,父辈就在此教会男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用镰刀砍开一条合适人们通过的道路。16岁以后男孩子必须要在族人的监督下,独自外出到指定的地点把柴打回来,经过这样的考核以后的男子才能在婚礼中担任砍亲路的重任。而对于女子来讲,自12岁开始用扁担,母亲会在孩子学用扁担以后教女儿怎么样独自挑着水换肩,以保证两个肩膀交换挑水。到16岁就开始正式独立挑水做家务,通过这些锻炼,到出嫁的时候,一般都会成长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好媳妇。而此民俗的存在,促进了穿青男女积极投身相关锻炼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屈的个性品质,从而为提高整个“穿亲人”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经过这样的锻炼,穿青族人不论男女,都有一个从小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美德的品德塑造,他们不仅知道婚姻的不易,也知道劳动的艰辛。如此一来,他们的婚姻结合是牢固而美满的,他们的结合是坚固而和谐的,是婚俗和劳动及人类美好道德品质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也为中华文化宝库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了。

2.3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元素

2.3.1穿青族跳菩萨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以猴为图腾,供五显坛、请五显神,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9月26到28,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称道士的穿青人(只限男性),头戴多种面具,假扮各路神仙和鬼怪,边歌边跳边舞,做一到三天的跳菩萨(傩戏),一共有15场包括“起坛、发功曹、交生、淌白、齐兵、合会、太郎殿、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比如在这15场傩戏中“二郎殿”充满了对祖先的崇拜,用纸做一些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用来请神,伴随道士的特色舞蹈,唱一些的歌词,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发达,因此穿青人的“跳菩萨”也被称为淫祀。明代以前祭祀都是采用庙祭(很多群众聚集在一座寺庙里集体祭祀),明代以后因多种原因,改为家祭(分别在各家祭祀),庙祭已不多见。但供五显坛、请五显神、跳菩萨在穿青人心里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是维系他们精神的纽带。由于家祭的出现,每家的孩子学习跳菩萨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夏天晚饭以后,各家都会在院子里由长辈教孩子们练习“跳菩萨”,对于悟性特别好的孩子,长大了才有机会在特定的节日里,被大家推选出来组织庙祭。这对于培养穿青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2穿青族七月半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过七月半,祭祀祖先时间为七月十三,因为穿青人认为七月十三为阴曹地府的法定黄金假日。每年到这个时候,几乎所有能回家的穿青人都会赶着回家,祭祀祖先。六月下旬,穿青人就准备过七月半了。每逢赶集,都赶路准备香烛纸钱。每晚还要把种子放到露天,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祖先的意愿,以祈祷来年禾苗长得茂盛、谷物收获丰富,有足够的粮食和牲口的饲料。到七月初七,各家开始挂祖先牌位。挂祖先牌位的时候,全家所有人集体聚集到祖先牌位前,由一位长辈诵读祖先功绩,然后给祖先供上祭品,再由晚辈在祖先牌位面前作揖、鞠躬,戴上面具歌舞祈福,祈求祖先保佑,歌舞祈福一般会和学习跳菩萨一起传授给下一代(歌舞祈福是男女老少都必须参加的)。初十封包(封纸钱),用毛笔写上祖先名讳。到十三日早起点香,合家一起动手,准备一天的食物,晚饭以后将封好的包挂在驮马上,又准备一些祭品随马带上,主人以草谢马,表达对马匹一年来辛劳的感谢,然后由长者牵马绕房子一周,表示请所有包上有名讳的祖先一起聚集到早已经在院坝划好的圈周围,然后在圈内把包(纸钱)、祭品烧掉,由各祖先领取,长者说一些祈求祖先保佑的话,小孩则在燃烧的包堆前作揖,表达各自的意愿,妇女们则倾诉死者的恩德,哀痛生死离别。14日早上孩子们将灰烬扫起来,倒入小溪,把祭品带给远方因故未能到场接受晚辈香火的老人。

2.4游戏娱乐中的体育文化元素在穿青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极具游戏娱乐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此类体育活动一般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根据游戏娱乐体育的运动特征,概括起来,有秋千类、滚翻类、输赢类等体育游戏,其中以输赢类体育游戏娱乐活动最为丰富。其中秋千类主要以打磨磨秋和高秋为代表。打磨磨秋也叫打丁字秋,为双人秋千,可旋转和上下交替摆动。而高秋是在高架或树上挂绳,绑一横板,人踏板扶绳,进行荡秋千的娱乐游戏。滚翻类体育活动主要以滚坛子和翻羊马为代表。滚坛子是孩童放牛时的嬉戏。其形式是两人背对背坐下,双手抱紧膝盖,然后两人向左右不同的方向让过的同时,向后方翻滚。一个翻滚结束后,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最初的背对抱膝姿势,又再次进行翻滚。在此过程中,谁的手离开膝盖或者翻滚中碰到对方则为输。在游戏娱乐体育活动中,以输赢类体育娱乐活动最为丰富,主要有打抛、打岗、放茅草、撵母猪窝、打鸡儿棍、打架等。其中,打抛是穿青人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抛是一个圆球,制作过程简单。先用棕丝搓成细绳,像绕线团一样绕成拳头大小的球,再用麻绳在外包裹。这样缠绕出来的圆球,有弹性,可以拍打,谁拍的个数多谁赢。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分组进行,先抢到线球的一个队员,在手中拍打后迅速传到自己队员手中,来回往返,否则犯规。这样球体可以拍,也可以抛“,打抛”由此得名。此外尚有翻(划)豆腐干、打风车、跳四门、摔跤、抢鹅蛋、扯皮蜂、打麻辫等多种活动。

3结语

穿青族人的体育文化元素十分丰富,趣味性浓厚,对身体锻炼的部位也极具针对性。如滚坛子在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的同时,又可充分提高人体的协调性以及腹背的力量;打抛比赛像篮球运动方式一样,可以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及机体运动能力。穿青族人作为一个有着自己文明、图腾的少数民族,其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在社会现代化变迁进程中面临着生存空间消失的威胁。作为体育工作者,要不断对民族的体育文化加以抢救、发掘、考究,重新找回失传的民俗,还文明民族体育一个新的春天,这是体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穿青族人依然为着那份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坚持着原滋原味的特色体育文化,其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无疑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承。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一)科研机构层面

从科研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实际的生活中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研人员一般都分布在大城市的高校或是科研机构,基层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欠缺,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尽管地方的科研人员或是管理者置身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中,但是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很好地保护,并且很难肩负起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研究。此外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很少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这样也就使得科研人员无法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很多博物馆或是纪念馆中缺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资料,这样也说明了我国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传统的体育文化,需要培养更多的研究人员,并对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很好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法律法规层面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加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根据民族文化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基地,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要进行保护。此外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器材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规范还不够明确,没有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相应的法规,如在《关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意见》中并没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论述,这也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仅是提到了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扶持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方面的培养,但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问题没有进行考虑。由上可见,我国目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体育项目,并且每个体育项目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进行估量的,有的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是有的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将其中有价值的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到影响。

(二)重点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面保护,必须坚持重点性原则。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具有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地保护,并且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但是其中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这还需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以及是否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只有符合以上标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需要保护以及发展的对象,只有这样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再加强对其保护,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发展。

(三)民俗原则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俗的特点,因此其体育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俗将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对其中体育部分进行保护,而忽略其中的民俗特点将会使得体育文化的传承失去其意义,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保留民俗的特点,这样才使得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有意义。

(四)整体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信仰。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地超越这些因素并且在不断地影响这些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信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特点,与体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体性的原则。

(五)人本性原则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要充分认识到其民族性特征,保护活动应该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感情,因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注重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中的作用,遵循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追求,并且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协调文化保护与商业盈利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只有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点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六)现实性原则

在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时展的需求,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且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元素。此外,还需要保护其中的民俗特点,适应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也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所必须做到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级保护体系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县级。在个等级中有不同的保护重点,这样将会帮助相关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的保护以及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四个等级中的部级主要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其中主要是由体育总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涉及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计以及资助等内容。

(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这就需要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以及整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及编目,因为这是最科学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现状,也有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资源的保存,对于以后的科研或是在教学中使用都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理以及编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第二,需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持,这也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三,任务明确以及做好具体分工。这就需要对基层工作深入开展,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再进行编目,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开展以及得到保护。

(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或者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应该大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品牌,通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等形式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当外来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时,他们自然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当然,在以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沿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本真的内容成分,避免误传、误导,要从传承的视角坚持保护的理念进行适当的开发,才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正保护。

(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作用主要是借助学校的教育来实现。现在很多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学校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适合在学校进行教学,因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等学校将引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成相关的教材,并在学校成立相关的专业;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将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教材课本,由此扩大其文化宣传面,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保护问题,一般需要通过举行相关的活动来维系。少数民族在传统节日中一般都会有传统的体育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得这些竞技体育项目更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传承就是指文化在人类的任一聚居群落里的所有社会成员中所形成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一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指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中所包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予以传承,比如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所包含的进取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价值取向“上善若水”、和谐观念“天人合一”以及公平意识“内外合一”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以汉族为核心的华夏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神州地域的各个角落所展开的,负载着民族同一心理素质特征与审美观念的,具备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特征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其通常被为三类,即健身、养生以及娱乐,比如我们日常所开展的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摔跤以及秋千等活动都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又象征着一种身份,其不仅蕴含着整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而且还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力量泉源。

二、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教育就是指可以提升人类的知识与技能,并对其思想品德形成一定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文化能够连续不断地传承一代又一代,在对文化的传承中具备着传播、选择以及创造的作用。教育发展至今,通常被分为三类,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及其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关乎学校教育的传承,并对社会教育的传承形成一定影响。同时,在教学模式中,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技术与文化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二者教学之间的关系,都是辩证存在的,对于文化及文化教学而言,技术及技术教学是基础与助力,而对于技术及技术教学而言,文化及文化教学则是前进方向与目标,二者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出现阻滞的原因

(一)利益价值的过度追求

价值是人类开展活动的核心因素,人类不管在开展何种活动前都会首先对活动的价值予以估量。由于人们未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予以正确估量,导致教学指导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都是借鉴西方体育,被单纯地当作体育课教授,使得原本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简单,其中蕴含的感悟、修身以及娱乐的和谐理念与人文思想存在的空间慢慢缩减,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向竞技体育发展,获奖及利益成为了高校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中心思想,最终使得学校在体育方面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实用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相背离

当前高校中现代体育课程发展得如火如荼,比如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攀岩、跆拳道、柔道以及击剑等,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则与之相反,很少有高校会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比方抢花炮、毽球、珍珠球以及藤球等。同时,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专业能力大都不足。就拿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具备专业能力的武术老师,不但需具备长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武术教师的武学造诣非常令人担忧,真正武术出身的高校教师非常少,在所有武术教师中所占比例仅为9.85%。

(三)教学方法上过于关注技术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教学

教学方法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的多元性价值被破坏,技术教学的关注度过高,挤占了文化教学的生存空间。比方,传统武术被改造得与现代体操无异,不再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虽然许多大学生都热爱武术,可是由于基本功的严苛要求、动作的复杂难懂以及成就的难以获得,最终导致其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同时,在教学上,能够把技术与理论完全融合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了文化传承的停滞。

(四)人文知识学习的缺乏

高校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事实上,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的产生都具备着特定的历史与地域背景,如果对这些背景文化不了解,那么就无法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产生时的人物理念,最终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四、站在文化传承的立场上构建新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一)确立具备深厚文化内涵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念应当与其它现代体育项目不同,需突显其文化内涵,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指导,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实际身体情况,应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集合在一起,传授给大学生有关武术、养生、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知识与技术动作,使其体育技能与传统文化素质修养都有所提升。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突显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不仅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而且还促进其向心全面发展,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创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针对当前高校已经设立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及适宜在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予以分类整理,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武术类。其中主要包含长拳、太极拳以及传统拳类等;二是养生功法类。其中主要包含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易筋经等;三是民俗体育类。其中主要包含舞龙、舞狮、中国象棋以及跳绳等;四是少数民族体育类。其中主要包含博克、珍珠球、毽球以及木球等。四大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极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需在内容上彰显出文化底蕴,不同的课程需开展与之相应的文化教学。比方:教授武术课程时,需讲授武术文化知识,比如武术门派的分类、服装器械的差别等,并且需加强武德教育,教授学生“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要求其懂得“尊师重道”“宽容有礼”,以此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教授养生类课程时,需结合我国养生文化,比方饮食、修心、起居以及劳逸等。民俗体育类与少数民族体育类课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代表着我国各个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等形态,因为这些体育项目颇具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穿插教学。如此,不仅提升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度,而且还能令学生们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其了解到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具备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以及风土人情,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民俗文化最原始、最朴实、最和谐的魅力。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措施,彰显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与特色

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时需以健身养生及休闲生活为目标,如此,既能令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能令其体味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趣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与措施应予以创新与改良,只有抛弃原本统一的、单一的类似于竞技体育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彰显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底蕴与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年龄、爱好以及技能等,借助不同的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指引其学习的方向。即便是针对同一课程,教师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动作技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借助原有的直观且生动的教学措施外,还可借鉴当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上课内、外的协同教学手段,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懂得这些文化知识,掌握这些动作技巧,令其真正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创建一套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不断加深,《新纲要》里“健康第一”及人体思想的树立,使得教学评价的范围得以延伸,形成了“三大结合”式评价体系,即理念评价结合实践评价、显性评价结合隐性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结合最终评价。如此一来,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评价而言,学生的日常表现、努力情况、进步大小以及出勤状况等都成为为影响至深的因素,使得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外,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予以评价,而且需对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以此正确估量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计划的下一步调整与进行。当然,评价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当然也可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民间体育;武术;文化人类学

百年来,东西文化的交融和论争日益频繁,包容着历时和共时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正趋向跨越民族属性的方向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扶植,以及民族间的文化扩张和移植将是涉及到一个民族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涡流中是否能得以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安全问题。对于具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要想在世界文化艺苑中占据一隅,必须诉诸对本土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把握,而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将首当其冲地充当重要角色。由此,全面理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科研导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分支。“人类学”,英文为“Anthropology”,是由德国学者享德于1501年首次使用的。享德界定其是研究人的表现特征、体质的构成、肢体部位和结构要素等为对象,相当于今天的体质人类学。历时四个世纪,经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和泰勒等的倾力建构,人类学遂于19世纪中叶日臻完善,被确定为一种科学。其研究对象由最初人类的体质研究拓延到人类“文化”研究。研究方法是以独特的田野操作法为主要方法,同时还与社会学、历史学、生理学等学科方法紧密相关。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霍姆期率先使用“文化人类学”一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引入中国。

上世纪初,德国威尔、罗伯特等人把人类学引进到了体育领域。亚洲的日本首先于1988年成立“体育人类学专门科学会”。90年代初,日本早稻田大学寒川桓夫来华(上海体育学院)进行学术访问,“体育人类学”被带入了中国,并作为研究体育领域的方法之一。实质上体育人类学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为重要资源,所以往往将两者统一看待。

1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或体育人类学研究的计量分析

截至2011年11月10日,检索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其中来源率为99%,文献产出起迄1915年,文献量27622166篇,文献收全率为99.9%,具有较高的参考范围),共检索到以人类学研究体育的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有330条(中国期刊网的论文成果均含附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当中),点击“文化人类学”和“传统体育”信息,并经梳理、甄别,获悉“文化人类学”和“传统体育”的科研成果86篇。点击“文化人类学”和“武术”信息,并经梳理、甄别,发现以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武术”的论文有13篇。

1.1核心作者人群的计量分析

作者群的分布是指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某作者的集合。作者群的分布特征可以反映出相关学科或研究的团队情况。依据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普赖斯(price)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公式中M为确定核心作者的论文篇数,Nmax为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量,由此可以认定数在M篇以上(包含M篇)的作者被称为核心作者。据对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成果统计看,胡小明教授是此方面作者群中最多的一位(12篇)。按迹探求,M=0.749×=0.749×=2.592,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M值取为3。统计整体研究成果,还有一位核心作者是饶远教授(9篇),其它作者的相关科研论文均没有达到3篇。这说明此类研究的核心作者极少,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人才梯队有待于引导和培养。

依据此法,以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审视武术的核心作者M值,即M=0.749×=0.749×=2.7,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M值取为3,也就是发表3篇相关论文的作者均为核心作者,从整体情况,达到3篇论文的作者只有吉灿忠博士1人,他发表了《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委顿与雄起》、《文化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应用》、《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传统武术‘文化空间’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和《竞技武术‘文化空间’之研究》5篇论文,均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理论为视角,透析了中国武术诸多文化形态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所产生的问题,并从不同的层面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理论调适。而其他作者也只是发表了1篇,没有见到后续性的成果出现,足见这类核心作者较少,而且群基数较低。这说明将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引入武术研究的作者较少,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较之数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改观。

1.2论文研究者学历、职称的计量分析

随着国家人才培养体制日趋成熟,众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投身到民俗民间体育和武术方面研究中去。

1.2.1论文作者学历的计量分析

图1显示,从文化人类学或体育人类学角度来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作者中,博士或博士生的12篇人,占13.95%;硕士的44篇人,占51.16%;本科的14篇人,占16.28%;学历不详的作者16篇人,占17.44%。研究武术的作者中,博士或博士生的9篇人,占69.23%,硕士的3篇人,占23.07%,本科的1篇人,占7.70%。

而实际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作者群具体情况是:有博士或博士生6人,硕士25人,本科7人,学历不详的8人,共计46位作者,占该项篇数总量的95.83%;实际研究武术的作者群具体情况是:有博士3人,硕士4人,本科1人,共计8人,占该项篇数总量的100%。从统计数据(见图1)可知,研究武术的作者中拥有硕士和博士的比例(92.30%)比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作者硕士和博士比例(64.15%)高出28.15%。

从数据上看,以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武术的作者虽然人数较少,但高学历占比大。这说明:第一,一部分掌握文化人类学理论的高素质人才正走向成熟,虽然以武术为主干研究方向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结构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但得到了较快地发展。第二,高学历研究工作者更能准确地把握研究视角。从近年来研究者能力看,他们具有更广的研究视野,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但硕士作者们仍囿于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第三,关于武术方面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作者士人数最多,占该项总人数的55.55%,这可能与近年来博士生培养方向或论文导向存在一定关系。

1.2.2论文作者职称的计量分析

一般来说,研究人员的职称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认识程度。

由图2可知,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论文作者中,教授职称的有8篇人,占9.30%,副教授有7篇人,占8.13%,讲师有45篇人,占52.32%,助教有5篇人,占5.81%,中学初教职称的有2篇人,占2.33%,职称不详的19篇人,占22.09%。研究武术的论文作者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职称的分别有1篇人、6篇人、4篇人和2篇人,分别占同类论文总数占7.69%、46.15%、30.77%和15.39%。考虑到一人多稿的现象,其实际研究民俗民间体育的作者群情况是: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7人,助教3人,不详10人,共计48人,占该项篇数总量的90.56%;实际研究武术的作者群情况是:教授职称的0人,副教授职称的2人,讲师职称的4人,助教职称的2人,共计8人,占该项篇数总量的61.54%。

从这两组数据对比情况可知,两组数据分布比例大致相似,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作者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当中,讲师职称的研究工作者所占比例最高,但高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研究民俗民间体育和武术的人群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为16.98%和25%。这可能是限制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见世的原因之一。

1.3年代、期刊的计量分析

1.3.1论文刊录年代的计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之前,部分科研工作者已不经意地采用人类学特有的田野调查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之后,中国引入体育人类学,而今各方学者逐渐认识到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尝试研究传统体育。

从图3可知,1992年有旷文楠的《华夏人格与中国传统体育》和饶远等人的《民族体育走向世界的文化动因浅析》两篇发表,1993年只有李连友的《朝鲜传统体育的尚武特色及其成因》一篇发表。1994-2002年此类科研成果中断,只有1998年的龙明莲《体育的文化人类学试探》一文发表。真正迎来人类学研究热的是从2002开始:2002年有1篇,2003年有4篇,2004年有4篇,2005年有2篇,2006年有4篇,2007年有11篇,2008年有19篇,2009年有16篇,2010年有15篇,2011年有10篇(截至2011年11月)基本呈现出攀升趋势。其原因:

第一,可能是由于与人类学在中国各学科中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比如自2007年筹备的2008年中国昆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研究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因故推迟到2009年7月的召开,前后历时三年之久,带来了一定学术空气。

第二,可能与我国西方开发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这无形中为各期刊的刊载科研成果提供了刊载导向。

年代分布

对比上图中研究武术和民俗民间体育的成果发现,两者动态基本一致,只是有关武术方面的研究似乎稍晚,具体情况是: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各1篇,2007年2篇,2009年2篇,2010年3篇,2011年3篇(截至2011年11月)。

1.3.2论文刊录期刊的计量分析

为便于研究,我们对文化人类学或体育人类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类,发现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载录的论文呈现一定规律。

由图4可知,有关民俗民间体育的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在体育文化导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科学5家学术期刊上,共计20篇,占核心期刊论文总数的86.95%,其中体育文化导刊上刊登论文量最多,有6篇,占总核心期刊量的26%。这与该期刊的学术载录主题相一致。其次,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各4篇,分别占核心期刊量的17.39%,说明两家刊物易收录人文社会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比之下,有关武术的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论文有13篇,刊录此方面研究成果的期刊相对较为分散,除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各刊录了2篇论文外,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8家核心期刊各刊录1篇,且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都是在2010年和2011年刊录了“有关武术的体育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的学术论文”,这说明此方面的理论成果亦不断得到各自学术期刊的认可。

2结语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学科交叉不断深入。以往依赖于人文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研究局面,开始趋向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同时并重的研究方向移位。这为我们全面、立体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桥梁,但运用文化人类理论方法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武术学科方面的研究更为鲜见。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技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语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