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成本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2 12:12:39

传统成本管理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1篇

1.无法适应企业人本管理的要求。人本管理是指任何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要更多地尊重人、了解人和关心人。传统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主要基于“经济人”假定,主张用经济手段刺激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认为管理者必须严格控制下级的行为,以保证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制定各种成本目标或成本标准时,缺乏员工的积极参与,形成硬性指标,并在企业强制执行。上级管理者定期检察指标的完成情况,把短期的成本升降与职工的收入直接挂钩。这种作法过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约束,不可避免地在员工中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促使企业目标与员工的目标相对立。这与人本管理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2.必然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构成内容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这些内容通常所考虑的时间跨度都不超过一年。几乎一切都围绕如何使计划期的利润最大化。当不利于计划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发生时,有关当事人通常就会受到惩罚。这就经常导致下级管理者为了谋求即时业绩,而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这在许多非生产性支出的管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各类成本计划指标的高低。上级管理者通常以过去的成本水平为主要依据来为下属确定成本计划指标,或者通过与下属的协商来确定。由于上级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的存在,上级管理者所掌握的情况远不如其下属,所以下属最终往往能争得一个容易实现的成本计划指标,而上级管理者并不知晓。尽管表面上看,在成本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方面的措施较为完善,但是企业很难获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下周之所以采取这种对策,原因在于(l)上级管理者对下属采取监督与约束的对立态度使得下属的积极性受到压制;(2)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即便努力也未必能完成成本计划指标而受到惩罚。

二、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是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的系统方法。其基本思想是:(1)企业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是人支配的,成本管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2)管理者不能将员工单纯地视为受约束和监督的对象,而应该把每位员工作为有意志、有思想、有感情的完整人格来把握,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3)成本管理必需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

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有利于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从而为获得产品成本优势提供必要保证;拥有高水平的生产工人有利于提高产品合格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压缩开支,减少铺张浪费;有利于拥有高水平的成本管理人员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以便对成本实施有效管理。总之,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才能获得成本优势。

2.以激励为核心手段。国外心理学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时计酬的员工只要运用他们的20%-30%能力即可保住职业,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能发挥出80%-90%,提高效能3-4倍。其实很多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大,只是由于员工得不到有效的激励,所以企业未能将这种潜力充分开发出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3.以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为支柱。通过创建良好的成本文化,企业可以产生某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或共同的价值准则。这种群体规范或价值准则虽然没有强制员工执行的性质,但它在员工个体心里上所产生的影响能起到“软约束”作用,这种作用有时反而会比命令的作用大得多,更能改变个人行为,使之与群体行为一致起来,朝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方向发展。此外,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也具有导向作用,能引导员工积极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克服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

4.以获取长期有效成本管理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还是激励机制与企业成本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对企业成本管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将是深远的,企业不仅仅是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有效管理成本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企业可以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始终能将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5.是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并非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方法,而是要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仍需要采用某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例如制定目标成本,划分责任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监测成本预算的实施过程,并进行成本业绩评价。与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从根本上转变了管理的指导思想,将企业广大员工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三、如何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改励机制

1.实行成本目标激励。(1)加强成本目标的协调性。责任中心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成本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冲突。不解决这种目标冲突,员工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为此,企业可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目标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减轻不同方面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员工通过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能将个人的目标和预期融入于企业的有关目标中,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趋于一致。(2)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成本目标。为使成本目标能够产生激励效果,企业所制定的成本计划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员工需要积极努力才能完成。企业应该将目标激励与业绩评价系统有机结合。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员工有可能在投入百分之百努力的情况下未能实现目标。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也应该给予一定形式的肯定和奖励。否则,富有挑战性成本目标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员工会对这类成本指标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实行参与激励。成本管理遍及企业的每个角落,每位员工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总体成本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可以产生两方面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高层管理者所掌握的信息远远逊色于其下属所掌握的信息。以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往往主观性太强,容易脱离实际。有时上级认为富有挑战性的指标,在下级看来可能不切实际,难于达到,因此失去信心,放弃努力;相反,有时上级根据以往下级成本的历史水平所确定的成本指标,认为是富有挑战性的指标,而下属看来却轻易实现。由于员工更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以他们的估计制定的成本指标更接近实际,对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更大。(2)员工参与成本计划制定过程,有助于改变他们对成本计划的认识。员工亲自参与制订本部门或本人负责执行的成本计划,可以得到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并有利于员工深刻理解和自觉接受他们亲自制定的有关成本计划,从而把成本计划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3.领导行为激励与榜样激励。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对职工行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努力工作,如同无声的命令,有力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领导者带头勤俭节约,不搞铺张浪费,能感染广大员工厉行节约精神,从而有利降低企业总体成本水平。另外,在企业各层次的责任中心中选择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业绩突出的个人,将他们树立为广大员工学习的榜样。让他们总结成本管理中的先进经验与事迹,使得员工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进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4.实行危机激励。在成本方面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必然会在当今的激烈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管理者经常将本企业的成本水平与行业成本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成本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差距,以便在全体员工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危机感。当员工有这种危机感时往往容易激发他们发愤精神,有利于将其潜能充分开发出来,在与对手进行的成本竞争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此外,还可以配合企业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奖罚激励、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归宿激励等措施,以便使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得以完善。

四、企业成本文化的培育及其作用

成本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成本文化是企业的传统、风气和价值观在成本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需要通过长期自觉培养才能形成,它体现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意志和愿意。为培养良好的成本文化,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将员工置于成本管理的主人翁地位,让每位员工参与整个成本管理全部过程。高层管理者耐心倾听下属的各种意见,充分吸取他们的合理建议。当员工视自己为企业的主人,把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效率。(2)经常宣传降低成本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意义,以便不断强化全员成本意识,使员工时刻不忘勤俭节约,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精神方面的有利保证;(3)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经常向职工宣传企业的优良传统,使每位员工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等良好风尚。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将这种优良传统不断流传下去。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传统;现代;辨析;对策

一、成本管理的定义

成本管理是指在成本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成本方针;成本目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和保持成本水平等)。

成本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成本管理的实施需要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估,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成本为对象。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为主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的利与弊

学术界对传统成本管理评价有两种观点。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成本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观点之二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成本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1952~1960年之间可比产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应以20世纪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又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传统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计划方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这一方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前者是指在计划降低额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计划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实际单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单位成本低而实现的降低额;后者是指企业以上年末单位成本为基础,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的预计节约额。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通过职工努力才能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发掘内部潜力,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逐级进行综合平衡,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2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费用控制实行费用指标分解到责任单位。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和厂币等方法对各责任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成本计算方面。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骤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骤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机结台。

4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

5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现象,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

1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3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或只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4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

5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三、推行现代成本管理的对策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行现代成本管理,其实施对策包括:

(一)更新观念,推行全面的成本管理

企业要强化现代成本管理,首先要从思想、理念着手。企业管理者应有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打破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旧观念;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科技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质量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等新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二)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实行现代成本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员工教育等基础性工作。有关企业成本的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等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及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健全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制度;台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要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三)实行成本控制,加强日常管理

成本控制是生产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成本的具体管理。成本日常控制的重点有:控制高于或低于废品率差异;控制计时工资的生产效益差异;控制材料消耗定额三方面。

(四)注重对成本驱动要素的管理

企业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对影响成本的要素进行判断分析,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控制,达到企业成本在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包括生产规模的控制、生产能力利用率、外联关系的控制、企业整合控制等。

(五)注重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它是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首先,应增加高新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工艺投入,改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减少重复性建设;其次,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确定开发新产品的战略;再者,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企业要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六)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与维持某种品质水准而发生的成本总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在生产各环节中严格把好各要素的质量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品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不必要的成本费用。

(七)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开展绩效考核。不仅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使企业在综合考虑全面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投入产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八)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3篇

1引言

传统的责任成本管理,以责任会计学为方法基础,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制定并分解成本预算,把成本计划与责任中心联结起来,通过内部结算、责任转账和责任仲裁等形式,完成责任成本的管理,形成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使全体员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己任,积极、主动地为完成企业经营目标而工作。它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是一种强化人员管理的手段。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对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制造理念不仅注重从技术到技术的实施方法,而且重视组织、管理和人员的作用,成本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在现代制造技术环境下,网络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传统责任成本控制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信息支持系统可以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为责任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的物质条件,突破了手工管理的瓶颈制约,使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对作业成本法、成本企画(又译目标成本规划)的深入研究,也为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本文作者期望在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管理模式基础上,针对制造企业的特点,探讨成本责任流管理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实施。

2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1理论来源

动态管理思想体现在许多先进管理模式(如CIMS、MBPII、ERP)中,它把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活动按照事物运动规律和其自身发展逻辑联结起来,把事物间的联系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组织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许多先进管理模式所采用。

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企业应用较多。标准成本是在提高效益和消灭浪费下的预计成本,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争取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并围绕它开展各项成本管理和其它管理活动,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需要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形式上采用“倒推”确定目标成本,主要着力点是帮助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市场竞争力;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作业量代替生产工时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是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与责任成本制存在着某种共同联系,而成本企画为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成本的确定和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业成本法为分摊成本和划分责任中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责任成本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吸收成本企画、作业成本法等最新研究成果,创立适合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本责任流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理论进行了拓展,它以动态管理的思想,结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力求建立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成本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从强化人员责任管理人手,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2作业单元

作业是指作业单元根据责任而从事的生产或业务活动。从成本意义上讲,作业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换句话说,它是耗用资源的活动。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计算成本的客观基准。作业单元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它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是承担企业活动的组织或岗位,它有自身可以控制的成本发生,能够清楚地承担成本责任。任何一个作业单元中责权利都能够紧密结合。作业单元是从事作业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管理作业单元和生产作业单元。管理作业单元控制本单元费用的支出,同时其作业对生产作业单元的成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设计部门是一个作业单元,它除了控制设计费用的支出之外,它的设计结果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

作业单元概念有别于责任中心的概念,它不一定必须可以独立核算。比如,采购环节购进了劣质材料,其价格和采购成本符合采购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要求,但是在后续生产环节,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出现了成本损失,那么,从采购这一作业单元,直至发生质量事故的单元,其间各个作业单元的成本损失都是由采购作业单元累积成本责任的偏差造成的,即采购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并没有在采购环节完结,它随着物流和工作流而向下游传递。而这种累积责任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有时采购作业单元是负担不起的,也就是无法进行经济核算,只能以其它形式追究其责任,这是作业单元与责任中心的本质区别之一。作业单元是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概念的拓展,是动态管理理念的体现,成本责任在各个作业单元间的传递形成成本责任流。

2.3成本责任

广义的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作业单元,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责任,这种经济责任是与企业的费用、支出、利润相关的。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对作业单元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一种过失性成本度量。成本责任是与作业单元相联系的,它是分析、评价与考核成本的一组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是作业单元为履行责任而进行作业的结果的正确性标准。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总预算是企业活动的目标,材料采购运输成本预算就是一种成本责任。

根据以上的定义,成本责任可以用函数的形式简单描述为:

CR=f(A.,AC,CRB)其中,CR(costresponsibility)表示成本责任,A(activity,)表示作业,AC(activitycell)表示作业单元,CRB(costresponsibilitybenchmark)表示成本责任指标集。

没有保证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企业整体来承担,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来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责任,避免损失的发生,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企业.的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清晰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甄别和确定成本责任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关键之一,科学的成本责任管理体系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可操作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4成本责任元和成本责任流

成本责任流是指由不同成本责任元根据上下游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传递成本责任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成本责任元对应于作业单元,是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构成单位。

对一个产品或生产项目而言,成本责任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而发生发展的,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变化,成本责任也会发生转移。作为一个完整的事物运动过程,成本责任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奖惩,以体现责任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把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考核以及与之相关的奖罚等处理过程称为成本责任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常强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这三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流动的正确性,如物流强调物料流动过程的正确性。责任流是在上述诸流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对其正确性实现的保证。成本责任流是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中成本要素流动正确性的保证,它是将上述诸流中成本要素的正确性与对企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集成于一体而形成的,它是集成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之中的一种特殊的流,伴随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流动而流动。

CIMS体现了一种动态管理的思想。就责任成本来讲,以动态管理的观点来看,某一个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不仅存在于本单元,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作业单元,即责任成本存在传递和流动的现象。通过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传递机制,成本责任随着业务流程而流动起来,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

2.5成本责任流的构成要素

成本责任流由成本责任元、定位和结构三要素构成。成本责任管理要求责任元清晰,定位准确,结构合理。成本责任元由责任承诺、责任活动、责任评价结果组成,它本质上是责任成本分解、作业、责任约束及奖惩等活动的最小结构单位。定位是对成本责任根据作业单元进行分解的活动,也是成本责任被分解后所处的不同层次。它为实现对成本责任的考核提供条件,是成本责任流实现正确流动的前提,是使成本责任在不同的作业单元层次上与相应的作业单元实现准确对应的活动。如果立足于整个系统并且从经营期的起始点长期地看,则所有成本项目都应该是可控的。所以可以从企业整体出发,在不同层次上把企业总的成本责任分解成不同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从而实现成本责任的定位。

成本责任是企业活动(作业)和企业组织(作业单元)的函数,是企业对组织和人员实施的一种约束。责任依附于企业活动而产生,并建立于企业组织基础上,企业活动以及企业组织都具有层次结构,因此责任也具有层次结构。对外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承担企业责任;对内部,企业责任由企业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来承担,这种组织单元可以是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单位或部门,也可以是根据企业成本责任定位要求重新划分的作业单元,即承担成本责任的组织单元不仅要适应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还要满足能够划清成本责任、能使责权利紧密结合等成本定位要求。无论是班组还是个人,只要能满足建立作业单元的成本定位要求,也可以成为一个作业单元。所以,可以形成两种模式的成本责任结构,即把企业各组织单位承担的责任称为部门责任,部门责任落实到不同岗位的人员,形成企业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的层次结构;再一种就是企业责任―各层次作业单元责任的层次结构。

3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

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包括动因、传导机制、保障机制。

动因。动因由结构性责任动因和执行性责任动因组成。责任是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中的不同管理层次的不同部门(作业单元),对应于自身责任具有不同的权力与权限,这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因。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活动相联系,活动的正确性由于责权利挂钩机制而对从事活动的人产生作用。伴随着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它的成本责任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作业单元,所以责任具有相对时间性,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责任时间性和责权利挂钩机制,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执行性动因。

传导机制。随着完成由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这样一个完整的制造过程,成本也逐渐由原材料开始累积转移到产品当中,成本责任随之顺次转移到不同的作业单元,即作业单元对应于企业活动顺序而具有责任传导顺序。如果某作业单元将工作转交给下个单元继续进行,说明该单元的责任已经完成,后序作业单元则要对前序的成本责任进行核实,并开始新成本责任的实施。以动态管理思想,对责任转移要区分独立责任和累积责任。独立责任是指本岗位工作引发的成本责任,而累积责任是指融入前序成本责任在内的一种累积责任。责任传导机制就是要建立独立责任与累积责任的区分和计量机制,明确各作业单元的责任以及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交接关系。传导机制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保障。

保障机制包括约束机制、责权利挂钩机制和监督仲裁机制。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思想之一,是将企业的成本责任分解为能够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多个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由相关作业单元来实现自我约束。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责任可分解为采购员的订单管理和价控员的订单审批,二者之间就有一种责任约束关系。建立好责任约束机制,是成功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关系是成本责任流的重要要素,在建立责任约束的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依据责任确定权力和利益,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作业单元实现责任,避免恶性制约,促进良性制约。建立起责任约束机制后,必然产生一些制约因素,要鼓励对企业有利的制约,克服不利制约,当出现不利制约后,要有一种机制去解决它,这就是监督仲裁机制。监督仲裁机构的特点是:一要独立于责任或利益双方,二要能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仲裁。

4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传统的成本管理一开始是利用成本信息进行事后分析。这一过程较为漫长,在工业革命以前,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与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到来,企业为了降低每一单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一方面开始重视成本信息的生成,将成本记录与普通会计记录融合在一起,出现记录型成本会计,另一方面开始利用成本信息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及生产工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接着,是以事中控制成本为主。1911年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逊第一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从此,标准成本会计就脱离了实验阶段而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发展到以事前控制成本为主。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考虑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本管理也要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传统的成本管理也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从而表现出与企业战略管理极不适应。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成本信息,而仅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第二,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取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把目光过多地集中于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更加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也就更谈不上竞争力的形成。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现实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规范和约束,是基于实时实地控制的管理思想。第四,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对决定成本高低的因素的分析不够全面,它有形无形地阻碍了管理者的视野,约束着各种潜在的可能的成本控制模型的创新和运用。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辐射能扩展,既是战略管理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提出的挑战,也是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为此,必须对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成本工作者提供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参与形成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两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

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势”,这是区别于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应更加关注成本的管理。许多企业管理专家断言,成本管理是—种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研究和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和技术结合的管理。近二十年来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完善的系统,战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从整体出发,能动地处理经营战略与经营战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务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轲.关于战略成本管理内涵的理论分析[J].四川会计,2002(3).

[2]章玉平,李旭,郭永安.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J].管理世界,2004(7):136.

[3]王一山.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会计时空,2004(6):14-15.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成本管理、新型成本管理、比较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为适应新经济环境主动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积极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及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等。这些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出现不但具有其必然性,并且它们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1传统成本管理的研究

1.1传统成本管理基本含义

在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只注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与核算,而对于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1.2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核算。

1.3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

(1)传统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只重视物质产品成本管理。

(2)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落后: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认为只要降低了成本就能带了高效益。殊不知成本降低也是有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降低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

(3)传统成本管理的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但是大部分企业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70%的企业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72.6%的企业业绩评价采用的最主要的财务指标是目标利润。

2.新型成本管理的研究

2.1新型成本管理的含义

新型成本管理是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依据现代企业成本运动规律以优化。目前新型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法、零存货与及时生产、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提高法、约束理论等等。

2.2新型成本管理的特点

(1)产品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生产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大大的提高了,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逐渐居于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因此,产品成本应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及知识成本四个部分。

(2)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将由品种法向批别法转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采用非标准化生产方式,其特征是柔性化,批量小、品种多、型号杂、更新换代快。这种生产方方式既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3)企业工资将由计件工资向绩效工资制转变:,出勤时间的长短或生产产品件数的多少不再是衡量职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的唯一标准,现在更看重职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打破了“同工同酬”分配方式的格局,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3运用新型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1)新型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

(2)成本范围的日益扩大更有助于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实现;

(3)新型成本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

(4)树立新型成本意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3.企业运用新型成本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3.1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关键在于培养全员对成本管理认识,抛弃“成本管理是领导的事情”的错误思想,人人都参与其中。成本管理也就不仅局限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贯穿于“供应-生产-销售-售后”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3.2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现代企业为谋求发展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成为必然。根据战略成本管理选择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并相应考虑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生产方式。当然,也可以先确定成本控制方法,企业据此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

3.3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成本项目中各项比重以及成本核算的内容都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企业常用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甚至还会影响管理者的定价决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对不同的制造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另一方面引入作业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样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基本一致,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据此对产品或服务定价,使价格更加合理、规范。

3.4企业应当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依据,也成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用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企业才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

新型成本管理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作业成本法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和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产生质的飞跃。(作者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显德汪矿财务科)

参考文献

[1]雷选平.浅谈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J].中国总会计师,2008

[2]孙守信.会计核算由传统成本向战略成本转变意义深远[J].财会研究,2008

[3]刘有云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途径简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8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传统;现代;辨析;对策

一、成本管理的定义

成本管理是指在成本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成本方针;成本目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和保持成本水平等)。

成本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成本管理的实施需要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参与。企业成本管理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的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估,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成本为对象。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为主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企业传统成本管理的利与弊

学术界对传统成本管理评价有两种观点。观点之一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成本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观点之二是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成本管理办法在实践中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为1952~1960年之间可比产品成本是逐年降低的,所以应以20世纪50年代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为现代成本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对传统成本管理持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国成本管理积累了一些较好的经验,又应当充分认识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一)传统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

我国传统成本管理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计划方面。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尤其是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这一方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前者是指在计划降低额中有一部分并非是计划年度采取了措施,而是由于上年末实际单位成本就比上年平均单位成本低而实现的降低额;后者是指企业以上年末单位成本为基础,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的预计节约额。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通过职工努力才能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发掘内部潜力,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逐级进行综合平衡,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2 成本控制方面(即成本日常管理)。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费用控制实行费用指标分解到责任单位。并通过费用限额手册和厂币等方法对各责任单位费用支出进行反映和控制。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成本计算方面。创造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创造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时,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的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出来。而且本步骤的产品成本水平还受到上一步骤成本水平影响的缺陷,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骤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机结台。

4 在成本分析方面。一是有些企业从开展一般的经济分析发展到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从单纯的本期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相比,发展到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成本分析发展到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丰富了成本分析的内容。

5 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展了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以上这些经验和方法对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管理领域上,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在成本责任方面,存在着大锅饭现象,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没有与厂内经济责任制度密切结合。

1 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2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

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3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和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或只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4 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作用。

5 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装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对核算所作的这种简单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时数或产量为依据来分配间接费用),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三、推行现代成本管理的对策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推行现代成本管理,其实施对策包括:

(一)更新观念,推行全面的成本管理

企业要强化现代成本管理,首先要从思想、理念着手。企业管理者应有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打破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旧观念;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科技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质量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等新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二)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实行现代成本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员工教育等基础性工作。有关企业成本的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等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及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健全企业的劳动定额、物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制度;台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要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三)实行成本控制,加强日常管理

成本控制是生产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成本的具体管理。成本日常控制的重点有:控制高于或低于废品率差异;控制计时工资的生产效益差异;控制材料消耗定额三方面。

(四)注重对成本驱动要素的管理

企业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对影响成本的要素进行判断分析,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控制,达到企业成本在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包括生产规模的控制、生产能力利用率、外联关系的控制、企业整合控制等。

(五)注重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它是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首先,应增加高新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工艺投入,改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减少重复性建设;其次,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确定开发新产品的战略;再者,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企业要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六)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是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与维持某种品质水准而发生的成本总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在生产各环节中严格把好各要素的质量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废品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不必要的成本费用。

(七)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开展绩效考核。不仅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使企业在综合考虑全面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投入产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

(八)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7篇

1.1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于企业战略的大背景中,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取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成本资料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准确资料的成本管理活动。它的理念更加先进、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1.2战略成本管理的实现工具。1.2.1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具体可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该类成本动因一经形成便很难发生变动,构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约束成本。企业经营者通过对结构性成本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执行性成本动因与企业作业的执行有关,它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产品结构等因素。在保证企业基本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利于优化各要素间的组合,使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高收益从而确立企业的成本优势。1.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活动进行分析以实现成本最低化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找到其中的增值环节与非增值环节,完善增值环节,消除非增值环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并提高企业绩效。通过价值链分析,将自身成本状况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并根据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选择恰当策略以扬长避短,取得成本优势也是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1.2.3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在与竞争对手提供同等质量产品的情况下,通过低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为自己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目标集聚战略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以期在这一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比较

2.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局部,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整体。传统成本管理主要关注生产与销售等局部环节的成本控制,注重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则注重全部环节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对各环节成本的协调与配置,从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控制。2.2传统成本管理注重低位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注重高位成本。低位成本指有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小;高位成本指无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大。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对低位成本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控制企业的高位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的成本节约。2.3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分离,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融合。传统成本管理中产品成本与企业战略间并未有过多联系;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成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的重要因素,战略成本管理将二者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战略成本管理在应用中的问题

3.1成本管理观念转变滞后。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上,管理观念未能及时跟上管理方法的更新。我国企业偏爱成本领先战略,却很少将战略定位与外部环境综合考虑,这可能会导致战略定位失败,影响企业战略实行。3.2企业各部门对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视不足。我国企业实施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大部分工作仍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中,而会计人员对其他部门工作情况的了解程度有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略成本管理的片面性。3.3相关信息缺乏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与战略成本管理所需信息还存在一定差距。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的信息仅靠财务人员无法满足,还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参与,从战略高度看待成本管理。只有将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信息有效性。

4.战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加快成本管理观念转变。企业应建立适应现代管理体系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要从长远考虑,追求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各部门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中来,从追求短期局部的成本降低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4.2全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行。企业各部门员工要加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同感,这样企业管理层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成本进行控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从企业层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4.3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信息有效性。企业应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为财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财务人员为企业提供符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的有效信息。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建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通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等举措,将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

作者:侯方泽 侯方泽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02)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分析

一、传统成本管理和现在成本管理的概述

1、传统成本管理对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计算和控制比较重视,但缺乏对间接成本的控制,对间接成本的分配上也不够重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使用的范围较小,对产品品种少,间接费用小并且各产品所发生的间接费用比较平均的企业比较适用。传统成本管理因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关于间接费用分配的成本信息,使技术简单、但生产数量大的产品的成本偏高,而技术相对较复杂、但生产数量较小的产品成本又偏低,导致的成本信息不真实。作业成本管理对作业成本的计量和控制计算产品成本,并将成本的核算延伸到产品的作业层次,时时追踪并反应企业的作业活动,进行相应的成本链分析,从而为企业的产品销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指导企业精简一些不必要的作业,去执行有效的、必要的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2、传统成本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和立足点,主要的对象是产品,如何减少产品成本是其关注的重点,没有涉及到作业,但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控制这种较低的层次,而是把成本管理的内容扩展到了用户满意甚至是为社会创造福利等方面,所以现在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作业。作业是作业成本管理的起点,也是它的核心,因此对具体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每一个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就成为作业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通过对作业进行分析,不断完善作业方式,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益。

3、传统成本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发生成本比较关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而为生产所发生的管理和组织等费用则以期间费用列示,产品的成本项目是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所设置,这种情况下控制发生的实际成本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就会把实际成本中的非增值成本忽视掉。对于现在作业成本管理而言,完全成本等同于产品成本,不管发生的期间费用与产品生产是否存在直接的关系,只关注所发生费用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局限性

1、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着管理范畴过窄、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局限性,过于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而忽视了作业成本的管理,重视产品的制造费用等的控制和管理而忽视了为产品生产发生的管理和组织等期间费用。将节约成本等同于成本管理,认为节约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只要产品成本降低了就能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成本降低的幅度是有限的,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注重降低产品成本,反而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尽管比较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被一些企业所采用,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所使用的传统成本管理及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比较陈旧。

2、当企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期间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小时,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合适的,但现在生产力水平在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导致直接人工成本在同一件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的40%降到了10%,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是降到了不足5%。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成本构成更加复杂,间接制造成本所占比重在大幅度提高,如果这时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就会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传统成本管理的重心是控制支出,降低成本,对间接制造费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成本的目的单纯就是为降低成本。

3、当企业实施的经营策略是通过增加产品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与竞争对手实行差异化竞争,这时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通过增加产品的成本来实现,不能仅仅考虑如何降低产品的成本。

例如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存在以下的局限性:成本管理内容单一,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建立完善的权、责、利有效结合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对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重视不够,责任体系需要完善,成本管理意识缺乏。

三、实施现在作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1、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传统成本管理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比较重视,对投产前产品研发环节的成本管理缺乏重视,这种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在作业成本管理却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要。现在作业成本管理遵循技术与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最后的质量进行全程的成本管理,改进和完善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现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自8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企业通常采用充分个性化的多产品样式级小批量的经营模式来应对市场竞争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变化不断并且生产也不是很稳定生产经营方式。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成本为管理对象,对成本管理人员成本管理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设置的成本控制责任中心,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合作意识,对企业成本实行有效的控制。

3、作业成本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技术环境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信息化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而呈现了飞速发展,多样化及个性化的产品才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需求,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逐步向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转变,生产工艺和制造系统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这时如果仍然对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根据所占比重已经很小的直接人工成本来分配的话,必将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生产经营模式,导致产品的成本不真实,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

例如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方式就可以根据因果关系来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方式所实行的按照单一的分配标准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保证成本计算结果的真实、可靠,此外还能够不断改进成本管理的环境并拓展了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

四、结论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不够重视,而现在成本管理对供应商和销售商在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零库存、零缺陷这样创新理念由此提出,企业通过对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以及能够分享到整个价值链上的利润情况,并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情况了解寻求产品成本的降低。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理念指导,把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系统和全面的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是一个成本管理的系统工程,以提高质量管理和提高顾客的价值为目标和保障。强调在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把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和成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鞍山振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守信,会计核算由传统成本向战略成本转变意义深远[J],蔡会计研究,2010.

[2]王树、赵立军,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5).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9篇

一、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仅将产品的成本定义为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只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业务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并且认为这部分费用与当期产品的生产不相关。在其他费用占总成本比重较小时,上述处理方法是可以接受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样一件产品的生产成本,其直接人工成本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40%下降到了现在的10%,更有甚者,在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中直接人工成本已降到了5%以下。随之而来的则是间接制造成本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相应的成本构成内容也更为复杂。如果此时再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企业,难免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中,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减少支出、降低成本来实现的,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企业只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了降低产品的直接制造费用之上,而忽略了其他的间接费用,从而陷入了单纯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实行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产品独特的品质去击败竞争对手,则企业有可能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成本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而不应仅仅将降低成本作为重点来考虑。

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内涵

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认为,成本控制不应简单地归纳为“节约、节省”,而应从成本——效益方面着手,通过提升合理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企业有必要对自身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新分析,努力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减少损失和浪费,而这恰恰也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所在。所谓作业成本法(ABC),即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或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资源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指导思想就是: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最初是为了精确地计算成本,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但人们发现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上述的作业成本法之外,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还包括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适时生产制度等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其中以价值链分析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价值链分析则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为具体目标,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价值链上的产品、劳务、作业成本的有效规划和管理。价值链分析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和外部价值链分析。在现代成本管理的概念里,产品的成本既应包括生产产品的直接成本,也应包括为生产产品所进行的前期研发成本、供应成本以及生产后的营销成本。通过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界定出企业价值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并将每个价值活动所耗费的成本与对产品价值的贡献相比较,进而消除和排除不增值作业,使企业内部各个作业相互协调,配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传统成本管理范文第10篇

Abstract: In a market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cost concepts can not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is in this case, we need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practice, to find the most suited to their business cost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now used by many companies the traditional cost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 traditional cost management, we should find some of their essence, to its dregs, and gradually find a new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st management.

关键词:成本管理 传统 目标

Key words: cost management traditional goals

在市场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中,我们主要的竞争方式是以价格为导向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任何一个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竞争,成本管理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一个成功企业来说,成本管理必然是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其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的途径。

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成本管理中,一直有两种观念值得商讨。一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已经完全不适合市场经济,应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另一种则完全相反,认为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使用多年,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管理理念。但是笔者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片面的,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我们不能抱有非黑即白的态度,我们需要扬长避短,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成本管理系统。

我们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的弊端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成本管理不注重经济规律,未与经济市场直接接轨。一个企业的成本是其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传统的成本控制思想落后,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这样传统的成本控制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的某些短期看来高昂的费用。这样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有人曾经评价中国的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事实上,成本控制应该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应该是节约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

其次,我们传统的成本管理目光过于狭隘,没有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分析。传统企业由于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认识,造成了其概念狭隘,在自身的成本管理中缺乏战略目标。这就导致在其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不能够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多项活动的绩效难以真正体现。另一方面,传统企业还会因顾及局部的要求而损害了企业的整体,企业的成本管理如同一盘散沙,要么没有主次之分,要么只注重其某一方面。事实上,企业才应该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虽然传统的企业管理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第一,在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任何一个新型的管理方法所欠缺的。例如,在成本计划方面,传统企业在实践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在成本计算方面,我们创造了各种切合企业实际的算法,简化了许多企业的成本分配问题。许多传统企业用在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比较科学的。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这种概念在传统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第二,传统的成本管理具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将成本目标逐级的分解,分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各个部门以自身目标为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同时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还建立了厂内经济核算制,通过核算和控制各个部门、班组和个人的消耗,同时检查和分析其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经济规律的作用,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断深化成本管理改革。市场经济一方面为我们的企业发展提供了任其驰聘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也使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继承传统优点,建立新型的分析方法体系,并向电算化方向发展,做到投入小、产出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上一篇:语文新课标范文 下一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