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1 11:01:06

创新数学教育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一、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1.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不应只是进行运算技能的传授,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接触生活。同时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观察力是认识事物的门户和源泉,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一切发明创造、发现也都始于观察。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

2.激励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例如在讲《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个村子(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子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和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例如在讲《 等腰三角形性质 》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3.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设研究性学习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数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及其他信息,必须及时加以处理,为了较快地完成各个工作步骤,需要频繁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在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机地将数学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恰当地运用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 概率 》一课时,让学生对一些民众关心的中奖率问题,通过调查后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关心和了解社会,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

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除创新情感外,个性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创新个性一般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良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子。

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其次还要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思维

创新的活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1999年数学高考学科命题,集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这实质上是命题走向成熟的标志。

何谓数学思维过程呢?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及其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它们发生、发展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知识相互间的关系及联结。其核心是思维的变化过程。广义是指数学过程。

要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就要抛弃那些传统的数学教育观。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过程;重学历,轻学历;重记忆定势,轻思维发展;重概念辨析,轻数学应用;重局部体系,轻联想推广;重章节结构、知识本身,轻相互联结和思想方法,等等。这些传统的作法都是与数学创新教育相违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重数学知识,轻数学思维过程。

要实施现代的、全新的数学创新教育观,一定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抛弃创痛的观念和做法,处处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做法,也就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充分的展现思维的过程。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育规律的要求,是数学本质的要求,是思维科学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其实数学的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早就被数学大师们所提倡。

实际上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所开展的数学思维研究,也正式这一思想的体现。数学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数学的创新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现在我们将前人的成果继承并发扬,将注重思维过程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形式。

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创新的数学教育观呢?我们已经树立了一种最根本的观点,那就是始终如一的贯穿数学思维过程。

如何贯穿“数学思维过程”?它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创新教育的课堂“数学思维过程”行为表现。那就是要常常使用:推断、类比、联想、想象、发散、逆向等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寻根问底,“无事生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异想天开的荒唐也不会遭到批评;善于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把发现的新问题、新感受,告诉他人,教学是开放式的;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结果进行推断并证明,并不断改变条件、环境进行推断或怀疑;善于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概括和总结;常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其次,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和了解,无论是数学概念即使是数学符号,还是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它们的产生过程、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它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对其全方位地揭示和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结点。即便是解题教学与应用问题教学也一样,也有它的思维过程。

某一项数学成果所获得的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某一个解题数学思维过程,体现不同的思想方法,都会给学生很重要的的启迪。我们常说:注重过程是关键,实质上这一“过程”是全方位的“过程”。

我们强调“数学思维过程”观,这实质上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要站得更高,挖掘的更深,才能全面把握“数学过程”,数学某一点“怎么来”,“怎么去”,和某一点所处的位置的作用,能融会贯通,要求是很高的,数学活动中,哪些揭示,怎么揭示,怎么体现出来是很难的。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模式;数学教育;原则;模式

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要想使国家或企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关键要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企业的第一重要资源,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强劲的推动力。历史和经验反复验证着这样一个论断:“创新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每个国家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人力资源强国。只有拥有创新型人才,并且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由于创新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问题。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教学模式进步改革创新,建立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学还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的判断能力,养成初步的自然科学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

一、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育遵守的原则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育也要遵守一般的教学原则比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和巩固性原则等原则外,还要遵守数学本身的教学原则。

1、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促进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数学的具体原型,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数学,它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本来是十分具体的同时数学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还有再抽象的特点,即需要逐级抽象而形成一个逐次提高的抽象过程。这也是由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属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学中通过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表象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利用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又是教学论中的一般原理。在教学中应做到数学理论与数学实际的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原则是数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构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所谓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已学基本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使数学技能和技巧达到熟练,能够把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保持于记忆中,而在需要时能够想起和应用这些知识。发展性原则就是指教学应当依靠学生那些已有的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己努一把力,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即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实现了创造。创造性思维过程不是凭空产生,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或情景外,还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思考方法,这些科学知识和思考方法习得后要想长久掌握必须要巩固,通过巩固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知识和思维基础上培养引导学生向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基础更牢固为创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3]。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模式设计是在遵守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开创的能够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益、通过让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五个阶段:问题的提出和表征、探究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检验和反思、应用和拓展。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利用数学进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思考中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认识学习的意义,发展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4]。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该模式的的操作方式是:(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链;(2)学生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假设;(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形成确切概念。(4)学生通过实例来证明或辩认所获得的概念;(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该模式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结语

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看是产品、技术、服务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的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提升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特点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把学科特点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有机结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帮助国家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数学的教学设计应遵守一般的教学原则又要遵守数学独特的教学原则才能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03)

[2]唐绍友.论数学开放式教学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数学通报.2010(08)

[3]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09(04)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6篇

一、创新题的引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尤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一个良好的社会人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懂得用现成的方法解决现成的问题仅仅是学习的第一步,而学习的更高境界是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首先必须改变那种只局限于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封闭的意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选择数学创新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创新题的引入,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问题的探索

创新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探索的过程,每当我们把某样东西说成是新的时候,我们真正谈论的是现有元素独特的存在方式,而具备“封闭”题“创新”的意识的学生,事实上就有了创造意识,这种意识驱动下的实践自然会使创造得以发展;同时,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想这样的“创新”会在中考中更显示其生命力。

三、数学创新题的特点

虽然至今为止,对开放题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创新题作为数学题的一种新形式,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题还是具有其独特而明显的特征的,它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四、数学创新题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创新题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创新题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封闭式的例题——习题式的数学教学仅停留在分类介绍技巧和方法的水平,指向知识、技能、原理和它们的适用性,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某个结论或方法的记忆;它重视的是学生计算、演绎等严格推理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实践,寻找相似性等非形式推理的能力的培养,而数学题开放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全面的培养。

2.数学创新题强调了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封闭的数学题教学面向事实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技能而不是强调高层次的技能,而数学创新题作为一个教学思想强调反映学生高层次的能力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学生在解答开放题的过程中,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问题作出富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和理解,经历一个从现实条件到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化过程,不断检索或修正、提出解题设想并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创新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性思考,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数学创新题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创新题教学与封闭的数学题教学的另一不同点是数学创新题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而不是问题的答案,侧重学生获得解答的过程,因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其产物,而且要注意其过程,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分析。

4.数学创新题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对同一学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侧面深刻程度上的差异,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质,数学创新题把数学教学建立在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更能反映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映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学教育 课堂的创新 创新教育

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传统的学习观秉承了主动和客体分离的知识观,以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心灵对固定的外部实体的确切把握。而这种把握的最好途径无疑是准确、完整地复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识。于是,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和记诵大策,大兴其道。学习因而成为单纯的认知行为。成为封闭的个体行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由教师任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造,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抗拒。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以原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器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开设了大量的综合实践课,提倡研究性学习,其目地就是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使他们主动地进入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地承担学习的责任。

从认知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诣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托尔期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路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定,不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就会变得“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爱好的诱发点,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讲课时多联系实际,用有声有色的生活中带有数学关系的具体实例,努力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并讲述一些带有趣味的故事,教学本身就是生活中一种科学游戏,数学老师如抓住这一关键,就会把课讲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失出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学生说得数,进而让学生说题,教师说结果,并且不断增加数的个数,教师依旧很快说出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急于想知道窍门时,老师揭示这课的课题,学生带着揭谜的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初中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首先给出一列数;1、2、4、8、32…、、让学生观察,这列数有怎样规律?32后面的数是几?提出这个思路后紧接着讲述一个与此数列有关的故事,一个工人和老板商议打工的条件,工人对老板说:“你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我2元钱,第三天给我四元钱…、、依此类推,后一天工资是前一天工资的2倍,那么这个工人到月底能拿多少工资?”从而为学生设下疑问?既引出本课的内容,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吸收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讲合并同类项时,用类比的方法反问学生:“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是五个苹果梨吗?”学生在笑声中愉快地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数学老师要想在授课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就必须完善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讲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动实例。

实践证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要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想,勇敢地说,大胆地做,形成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毅力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26nbsp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

∠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

(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

(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张筱玮主编《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 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对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扩。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自觉提高重视创新教学的意识、增强重视创新教学的自觉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扎扎实实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73-01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现学生的巨大潜能和个体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建立条件。下面我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涵义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存在的问题急需我们探究解决。国内的许多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竞争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小学和中学强调死记硬背,湮没了学生创造性的独立思维,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前途。因此,在国际间的创造性科学竞争中就处于落后地位。

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它包括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操作能力等,还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问题的观察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活动,主要是创新素质的表现和培养过程。重点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把他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与途径

1.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能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能力。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了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2.努力探索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和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般地说,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方法。但这并不能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探究思考的过程,直到熟练。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白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讲,关键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学习知识时都能独立思考。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研究数学教学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预习把不懂的地方做记录,带着这些问题在进行讨论,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后复习,强调学生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蜀回忆一遍,然后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向更深一层去理解掌握数学问题。

4.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师生互动必须营造安全、信任、尊重、宽容、和谐与鼓励成长的人文环境,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双向活动的开展。教师只有用真挚的爱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做到眼里有学生,我们对每个学生都应该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潜能。

上一篇:校园数字文化范文 下一篇:增值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