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3 18:08:29

创新教育管理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三、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四、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五、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新学科的涌现,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改革,呼唤着教育终身化。不断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必然要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教师要提高自学能力必须要做到:①能有目的学习;②能有选择的学习;③能够独立的学习;④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最终走上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以学导学,以学导教。同时,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合理,现代社会的教师不能仅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作为教师除了掌握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当好先生而去教好学生。

六、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理念;方法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一)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按传统经验和习惯进行管理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缺少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举动。管理方法因循守旧,甚至宁可进行保守的管理,也不愿意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创新,使得教育管理一直原地踏步,无法适应和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无法发挥教育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

(二)管理形式缺少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弊病之一就是管理缺少实效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流于形式且尚未完善。使高校的教育管理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科研能力。现有的规章制度虽然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制度只是死板的约束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表面行为,无法发挥管理制度动态的、科学的管理效果,无法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即妨碍了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发挥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还会限制师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管理结构缺少科学合理性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安排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使高校教育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知识和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落后的管理下的师生素质是可想而知的,无法满足人才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久而久之,会导致高校声誉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也不例外。为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除了采取通过扩招扩大学校规模,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外,还应对高校教育管理实行改革。因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高校毕业生素质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弊病。如高校只在学生数量上膨胀,没能及时以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改善教育管理的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改进教育管理制度。或者高校教育管理虽然进行了改革,却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是“旧瓶装新药”,则势必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上述现状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改革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是高校适应高校教改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我国高校还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激烈人才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形势。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一)“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崭新教育理念,它是与德、智、体、美并存的一种教育思想、意识和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能够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改革中表现为不仅能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变化,最主要的作用是能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首先,教育管理创新是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表现为: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教育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潜力与爱好,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有利的条件。其次,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指导。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如果墨守成规就会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再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成效。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教育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辩证地对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从教育的内涵界定教育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形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社会环境。以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为背景和依据,通过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扩大高校的开放程度,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开放化、科学化的办学新思路。创新型高校教育管理的模式之一是人本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因素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管理过程中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专家、教授搞好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通过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形成全校师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从而形成“不治”而“自律”的良好教育管理风气。激励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期望值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因此,高校创新型教育管理应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与满意度。

(三)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创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在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一系列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管理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就是建立健全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应在正确把握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人文性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和满足师生的心理需要为目的,真正考虑制度的教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能够在自主性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高效教学,实现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此外还应实行校、院、系分层负责制,使责权清晰,实现有序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实行学分制。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在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自由地选择课程,且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完成学分或迟后完成学分而毕业,既保证学习质量,又可节约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费用。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对学术事务的创新、科学的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活动。

(四)创新型师资队伍

首先,应健全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既要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又要通过优厚政策和待遇留住人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采取分流、交流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师资,保证教师队伍高素质。其次,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行业的精英,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家、知名作家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洪早清.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来源于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创新管理思想,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一、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施进程中,应科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主动学习观念,合理打破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引入选修课、流动性教室、学分制管理体制,进而强化各专业、班级与年级的良好混合性。当今,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使个体学生的视野全面开阔,其实施的思想活动则体现了越发个体化的表现形式,并呈现出隐蔽发展倾向。这些发展趋势均需要适应性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令其管理程序具备科学性、民主性与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自主化教育管理,转变固有思想,令学生正确树立自我管理、教育与服务的科学态度,并落实到实践学习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同时高职学校应健全发展自治性学生组织,为学生创设开阔、广泛的实践学习平台,肯定学生权利,尊重其社会价值,进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令其成为学习活动主人,激发其广泛学习热情。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不应削弱教师主导因素,而应让教师给予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发挥以人为本服务管理作用,拓宽学生发展实践空间,提升学生自主总结意识,并优化自我管理效果。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的肯定,挖掘其潜质与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并完善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二、提升教育管理活力,实现创新发展

针对新教改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应全面创新,适应性继承、辩证更新,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优化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载体、方式、内容、形式应基于发展前提持续改进,其内容应充满新意、手段应充分体现新时期特色、管理方式应多变灵活,同时应合理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思维定势、常规运作模式与工作方式,持续探索贴近时代特色、来源于实际的科学途径与有效方式,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践真正体现创造性、时代性与规律性。

1.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创新建设。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优质、素质全面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是提升教育管理综合水平的必要保证。为令工作队伍充满活力,高职院校应树立专家学者型发展建设目标,形成思想政治与党务工作者的优化选择调配,创建奖惩分明、稳定合理、分流畅通的良性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支全面掌握综合科学技术、精通学术理论,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开拓创新意识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队伍。

2.创新制定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长期工作进程中,逐步创设了系列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宝贵财富。然而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不应停滞不前、自恃财富,而应结合当前教育管理现实特征,持续完善更新考察培养、学习培训、发展提升、监督激励、评优管理与再教育管理制度,真正推进教育管理实践工作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化与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实践管理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实际,编制教育管理规范文件,例如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党员细则、管理评估实施方案,个性化学生培养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制度、成绩警示制度等,进而真正优化教育管理实践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应在巩固管理组织模式之上,积极科学探索适应新型运行体制的组织设置,促进教育管理良性循环、评价体系的科学创新、多样性与主旋律的良好结合。对学生干部应实施再教育机制的全面创新,推行进宿舍、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社会的创新管理实践工程,进而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为其开展优质全面的教育管理。

3.创新教育管理途径方法与载体。多元化社会,应用传统说服教育与集中学习管理方式已脱离了时代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创新管理途径方式,激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挂牌体制,令其接受同学监督,带动其他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风校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同时高职院校应科学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信息沟通、传播的拓展、创新与延伸。可设置专题教育管理网站,借助多媒体工具载体,营造网络管理教育新阵地,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与水平,并科学满足高职学生对新型学习模式的好奇心、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开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时期的全新工作局面。

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给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践行科学发展观、适应新时期学生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方式,进而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综合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友放.网络时代高职德育应突出“三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广泛深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也启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其中,创新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在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项伟大事业的时候,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奋斗目标,勾勒了美好蓝图,也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方式创新、理念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施教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与创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讲,积极开展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创新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顺利接受上一级教育打下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培树优秀的创新品格,而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有关准备[1]。此外,笔者认为这种基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来讲至少可以帮助奠定两个方面的基础,即创新精神基础、创新能力基础。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德、智、体、美之外的一种实体性存在。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会贯穿和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理念这种新型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是一种全局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它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创新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内容的变更或者教育方法的改革。它是重新在教育功能上再一次全新的定义,在这个新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是培养人才对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主动适应性。

在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并不陌生。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兴起,这一理念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面临全新挑战;其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这一任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最后,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和变化,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为首要任务。创新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即是教育管理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管理必须创新。因此,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创新教育看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在相应的教育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健康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成长环境。然而,如果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得不到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这一理念的推行就会受到极大阻挠。因此,要想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必须抛开传统教育管理的束缚,营造全新的教育管理环境。同时,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将推动教育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即是创新,创新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外在要求,又是大学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如果各高校的教育管理继续沿用传统理念,则会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促使教育管理不断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的效果。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这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推行创新教育理念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辩证地看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这些本身就反映出教育管理的水平。一所高校的创新教育推行效果可以反映该高校的管理水平,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创新教育效果肯定会好一些;教育管理混乱,肯定会影响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行。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效率;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作用,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将会大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如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站,进行日常的事物管理,同时方便管理者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其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管理中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利用的引导,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目前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日益增多,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抵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良好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可

技校学生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对学生充满感情,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活动延续的基础,只有学生自觉并且快乐的接受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管理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有效的服务,对学生采取引导,而不是单纯的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学生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通过教育心理学专家的分析认为,教育管理的过程是管理与被管理者双方的一个互动,是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心理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双方的情感交融,只有用心去管理,才能够使学生在心灵上与管理者形成共鸣,才能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由于技校学生年龄偏小,很多学生仍然处在青春的叛逆期,教师和管理者一味的单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只会增加学生对其的反感。因此,教师和管理者应当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获得学生的信任,坚持人性化管理,从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关心学生,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学生情绪上的变化进行留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感情付出并不是单纯的溺爱,应当用情感去鞭策学生,从真实的情感出发,对学生的管理仍然要坚持严格的管理,而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因此,在对技校学生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方式方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接受充满爱的管理。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在于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尊重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为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发展个人的爱好与特长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种:

政治教育活动:如时事报告会、座谈会、社会调查等,可以结合如大地震、十、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内外大事、重大节目和纪念日组织各种活动等。

科技活动:如科技展览、家电维修、电脑硬件维修、广告设计图标、汽车美容等。

文学艺术活动:辩论、演讲、音乐、舞蹈、摄影、绘画、书法、文学社等。

文娱体育活动:歌泳比赛、各种球类比赛、武术及各种游戏等。

公益劳动:城乡绿化、清扫环境、定期探访孤寡老人等。

现在很多学生上晚自习玩手机、聊天,可以让学生在晚自习时间按自己的愿望参加活动,以补充课余时间的不足,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动脑筋,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这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因此要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增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方式方法,要有明确的统一目标,有一定的参考,要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监督管理,强化教育管理的科学性,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探讨、交流和管理。

五、突出科研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不足是客观事实,一些教师没有科研的条件与机会,个人成长受限严重。要实现教师管理中的人性化,给教师创造更多科研机会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重点围绕校企的共同开发等产学研项目开展科研。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中,教师的理论研究得以实践验证,并通过实践结果来修正、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不再局限于只是上好课、带好学生的传统型教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出现,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现场,提早获得锻炼机会,这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适应日后的职业岗位。

六、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要以“走出去、谋发展”的思路,积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找到校企共同利益契合点,和企业联办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成立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统一设计各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教材与实习实训指导书,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校企共赢、共同发展。

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实现人本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有力机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本化的管理理念逐渐凸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新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人本化理念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使他们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知识、有内涵、有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元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民主性与高效性关系之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罗文芳.浅论技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圈,2009(9)

[3]黄从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J].希望月报(上半月),2010(3).

[4]刘培培,许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

[5]任全录,纪民.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6篇

作为一个社会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新世纪我国教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创新也成为了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为创新就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新事物进行创建,在语文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创新的融入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本文就结合本人多年的教育经验对于语文教育创新的一些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作为所有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兴趣的培养一直是各学科和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在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打开创新之门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和角色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上,并且严谨的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并且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平等互动的进行沟通。只有一个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对于自身的想法进行表达,更好地进行想象和探索,这也为创新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些学生在一个学期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教师要进行鼓励和引导,只有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那么学生才可以真正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上,从而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一把钥匙。

三、从能力方面入手,关注对学生语文思想的培养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特点,学以致用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要在对学生内容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适当的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欣赏,逐渐了解作者的创作意识和思想内涵。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适当的融入一些语文素养方面的培养,逐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产生升华。从思维层面上让学生领略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个人才来说,他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更要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逐渐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情感和思维方面的升华。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四、教师要科学的对教学中创新进行融入和渗透

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死板,教学方式较为被动。通过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慢慢丧失,而整个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针对与以往教学方法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予以重视并且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改进,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创新学习的开展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并且能真正的钻研语文这门学科,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学习逐渐产生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从而为创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发问,通过对学生问题的答疑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思考中获得进步和成长。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予以重视,并且擅长发掘出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敢想、敢问、善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对于教师也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地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的积累,掌握更多、更新的内容和知识点,从而在语文创新教育中更加游刃有余的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营养。最后,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身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真正的让创新成为一种能力和习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语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语文教育的工作的开展重点,教师本身要对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和探索出符合创新教育需求的教学管理改革策略。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要以人性化的手段开展层次化的教学,重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严格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不断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创新的知识海洋中不断的翱翔。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笑教育;情态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微笑守则;课题研究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微笑教育作为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现实课题,为我们开展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和谐校园,开辟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平台。

1.微笑教育,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微笑是教师最直观、最生动的一种施爱手段,也是一种可贵的教育管理资源。微笑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视角,它是在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坚持内涵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以人为本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渠道,追求新时期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管理目标,实施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情态管理。

微笑教育出笔在微笑,立意在管理,核心为知识与文化转化服务。这种服务,摒弃惩罚性的管理思路,引进激励、竞争、制约的管理机制,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合作共进、发展个性,为学生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服务,已使学校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从粗放型到科研型,从权威强制到恩威兼施,从短期应对到长期跟踪,力求实现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转变为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行为,在共存共识中发展并完善着理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微笑教育强化情感融入服务的管理意识,强化教育质量来自管理过程的观念,以利于学校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它蕴含三个要素:1、学生的情感世界受用于知识与文化迁移、转化过程服务之中,并融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呵护成分。2、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可用公式a×b>a2来表示,其中a代表制度规范,b代表情感教育,a2代表单纯的制度规范强化;a×b代表情态管理,并且情感教育b的成分要重于制度规范a的成分。3、加强校园资源重组,合理配置,有效地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机制,展示多元教育资源共享并得以协调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三点在重建教育新秩序过程中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着的。

微笑教育的特色管理关注现代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技能和文化精神氛围,较好地突出学校的个性和活力。好的管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追求制度创新,是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管理。它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与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向知识与文化组织合作者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二者之间地和谐发展;要选择、创造适合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而不要凭主观臆想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口味,确立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伴随学习方式悄悄发生变化,教师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并学会“同伴调解”,以达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信念不断升华,促使制度规范转变为良好学风形成的亲和力,并从中获得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愉悦感,进入文明养成、自我教育的最佳境界。即使对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联网、远程教育等先进教育手段,微笑教育也以其特有的管理艺术,显现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势头。

2.微笑教育,人本特色的情态管理

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步入艺术殿堂。它遵循情感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开始,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育管理过程,避免平庸,远离单调,注重情感参与,提倡精神激励,采用积极的心态来组织教学。

情态管理提倡课堂教学情知并重,以情优教,树立让学生品尝学习愉快和乐趣的过程中去接近智慧的理念。积极探究实施启发式教育,要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他们对未来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放活学生身心,剔除他们身上趋同权威的思想,注重独立思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活动要占据课堂教学的主要时段,让他们总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培植自信,心怀期待。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诱发、赋予、调控微笑情智,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让“预设”与“生成”双赢,实现师生、生生双方的对话、信任、认同、默契以至忠诚的双向心理互动和交融;注重学情分析,维护心理安全,充分运用关注生命成长的诸多有效因素谱写课堂协调发展的音符,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提问,行为超常,情感宣泄,让他们保持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精神状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互促和催化,使之达到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堂以育人为本充满激情,特别注意到境由心造,营造师生情感交汇的“生态链”,力求学情、师情、文情“三情共振”,善于将严肃的教育寓于和蔼得体的言语或幽默风趣的谈笑之中,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理”。

情态管理要强调人的生命尊严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区分是非善恶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追求人格完善。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影响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拒绝用“成人化”剥夺孩子的童年、童心、童趣,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活动空间,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选择,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感,主动发现,手脑相长,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人。然而,由于家庭、遗传、身份、受教育的程度使学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性为代价单凭管理原理的条文去统一规范学生的言行,而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跟踪和服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师生实现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自立自护自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形成的态度、方法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迁移、疏导、激励功能,以情育情,以理育情,以行育情,以美育情,引导、影响、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转化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和谐,并获得积极心态向主流价值观发展的“习以成性”的精神激励和情感需求。

情态管理要树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建立包含情感指标精神质量在内的综合素质多元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幸福体验。它的特色管理要以机制创新为契机,实施常规性评价和非常规性评价并行,分项与综合结合,定性与定量交融,互评与自评巧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判断、发现和提升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产生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的一个个“加油站”。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学会用“儿童视界”观察问题,关爱个性,善待差异,尊重“丑小鸭”,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竞争中各其显能;要努力做到公平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难以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的微笑,包含对学生的期待,这种期待要体现教育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生命之中获得有意识的价值开发;教师良好的期待,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心理效应,为学生的悟性闪现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微笑,表示教师认识到幼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尊重和信任孩子应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表示教师在时时关注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情操、精神状态、情绪心态、个性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示教师能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锻炼,可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忧患意识。

3.微笑教育,有情操作的微笑守则

推行微笑教育的关键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乐于以个人的学识、智慧和艺术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合理的方法从人性化出发去解决问题,做到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关心而不溺爱,理解而不放纵。切忌让教师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地对学生笑(如果那样做,则把微笑教育庸俗化了),要让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心灵的沟通和人格的尊重。学会对学生说话的正确方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化作滋润他们心田的阳光雨露;学会赞美学生,捕捉他们身上的创造性火花;学会宽容,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不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和知情权,维护他们情感世界的那片净土;学会亲近,注重诚实守信,善于言传身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民主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学会无为而治,帮学生找回“闲暇”,拥有自我,与整个世界默契相融、心心相印;坚持正面说服教育,慎用必要的惩戒和强化训练,以满腔热情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打造平等、安全、健康的教育情境,把教学工作或任务变成让师生感受快乐、体验进步的创造性活动。

为了让微笑教育便于操作,不至于流于形式,我们学校按照“因人而异、微笑搭桥、情态管理、过程服务”的操作原则,对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衣着服饰、教态仪表)和言行规范都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十做到”守则,包括和学生相遇,教师要尽量打招呼;坚持讲普通话,带头用好礼貌用语;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观察,并和每一个学生沟通;开放讲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展开对话;允许学生插嘴和向教师提出质疑;课内允许喝水、上厕所,让学生自己排座位;作业要少而精,允许说“不”,允许重做测验;积极运用有效表扬,学会善意正确的批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走,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并建立心理对话热线,不仅展示生动具体的形象化教育,还要凸现主体意识的人性化教育,抓住有效教育的心理行为互动细节,“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培养教师管理创新能力和微笑品牌意识。同时,开展以“让微笑充满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温馨教室”、“爱心书屋”、“开心话吧”,组织“好习惯助我成长”、“合作小伙伴”、“当好‘四季鸟’”等阳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老师对我们微笑,自己应该怎么办”的宣传教育工作,举办以“微笑面对未来”为题的系列演讲比赛,追求知情意行“和而不同”、与时俱进,将教育要求自觉转化为他们学习过程的内驱动力和身心体验。在学校实施微笑守则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义工”,推行微笑教育网络化,让“微笑”进乡村、社区,与家庭教育同行,在多元融合中争相斗妍。

我们学校有些教师,一开始很愿意开展微笑教育,但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快又回到训斥、责骂这类所谓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了。显然,微笑教育还缺乏强有力的学校组织文化支撑,缺乏多元价值观共存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着自己学校特色的微笑精神。怎样才能求真务实地开展微笑教育,使“微笑守则” 顺利实施并坚持下去呢?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做21世纪创新型教师”的活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群体智慧和师德文化,加强对微笑教育的课题研究。2、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权益,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追求的教育活动,唤起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欢乐、尊严和使命感。3、鼓励教师多读书,加强人文修养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促进自主发展和多重角色形成,将专业化发展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4、引导教师注重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还要讲究教学艺术,把握好微笑教育的时机和尺度,丰富和充实微笑教育的体认底蕴。 5、用“经验与反思”撰写微笑日记,注重教育行为研究和心灵之旅探索,学会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沟通信息,树立典型,使微笑教育常抓不懈。

4.微笑教育,返璞归真的管理文化

微笑教育是一种本然价值回归的管理文化,能够以多样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显现了集刚性管理规则与柔性管理艺术的优势,以利于学校文化在破旧与立新、传承与创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民主精神与和谐魅力。

微笑教育作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文化的出现,有如下特征:(1)前瞻性。我们要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思想前卫、气质豁达、胸怀博大、理想飞扬是学生面向未来必备的品格,终身教育、多元智能、全球意识、组织才能是他们落实学习行为的理念,让他们面带微笑去面对人生,放出眼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知识性。微笑教育将沿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管理的基本走向发展,既要以管理规范为前提,又要以传播知识与文化为背景,力求将原有知识转变成获取新知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在实施知识与文化服务过程中,必须涵盖人文修养和科技发展的内容,提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重视对情态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师生双向心理互动的认识和研究。(3)针对性。“微笑”的运用是根据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工作要点,受教师心理趋向及活动意图支配,转化为可操作的外显形象和服务过程。微笑教育要求因时因地制宜,提倡“另辟蹊径”,注重“与众不同”,对学生自然天成的个性、特质、爱好、理想、能力甚至于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健康的培育。(4)渗透性。微笑教育的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和细节之中,较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循循善诱的原则,调适学生有权应该享受的教育。它的情态管理往往超越技巧和模式的层面,用对生命的珍爱所迸发的激情和尊严、用对人性的感悟所表达的气度和智慧,走向民主、自由和创造。(5)激励性。当微笑教育进入师生双向多维的良性循环时,它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激励机制将外因感动转变为师生的内心自律:教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情绪进入最佳精神状态;学生受其感染,感到备受信任和期待,引发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冲动和表明自己的热情,整个教学活动将沿袭内涵发展之路焕发出生命活力。(6)含蓄性。微笑教育遵循理解来自认同,关爱产生力量的人文理念,用知识慰藉心灵,让榜样润泽信仰,“从内心出自内心”交互发展的心理历程中,学生希望被如何对待,以及他们实际上被怎样对待的感受和体验,往往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和方式产生极其重要影响。(7)美感性。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并保持特有的审美距离,较好地从教学的内容、手段、语言、场景以及教师仪表等人文生态环境方面激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美的发现,积淀审美素养,提升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和利用。(8)礼仪性。微笑教育以礼为美,以仪引德,是加强师德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注重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规范,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荣明耻忠孝感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接受、认同别人的关爱,并能尝试如何关爱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

5.微笑教育,构建和谐的课题研究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8篇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管理工作。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互联网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便捷学习途径的同时也对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与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被一些错误思想所引导,为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2.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以高考的方式参与高等教育,这就导致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如何创造出一种多元而又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来管理这些良莠不齐的高职院校学生就成为教育管理人员所面临的的重要问题。

3.教育和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全员的配合和参与。但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则是辅导员和学校其他行政机关与党委的责任。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大部分仅仅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教育却只字不提,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课教育与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纰漏,两者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久而久之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效果的底下,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

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模式向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进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都在积极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理应顺流而上,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非与当代教育格格不入,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合理借鉴,推陈出新。现有的教育制度正在经历改革阶段,现有的教育制度要实现多样化,要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人才。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三、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方式

1.电力企业强化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想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先要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转变传统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实现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的转变,管理思维不应再是封闭式的而应当是开放性的新型管理方式。其次,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让整个教育管理与整体的服务体系相融合。三是要加强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院校精神集中展示了所有师生之间的意志和心态,表现着院校的整体风貌,学校要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管风、学风,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成长成才的理想摇篮。

2.整合教育机构与管理机构,形成教育与管理协调推进的管理格局。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机构职能的过于明确和分离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有效开展依赖于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全面努力和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当前,高职院校的部门间合作一般是由某一部门组织牵头,其他部分在牵头部分的领导下相互合作,但这种合作方式过于松散,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成效不显著。如果要解决更为复杂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各个部门更为紧密的合作和联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3.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和内容,形成主题明确的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各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保持协调一致。在教学方式上要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技术与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面,建立量化指标,将日常考核、期末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综合评价得分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考核评分,最终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真正落实。

4.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进入社会不仅仅是要为自身发展谋福利,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发展,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选修课及相关认为修养方面的讲座。首先应当开设人文基础课程,纳入学校选修课程教育体系之中,为学生讲述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理论,增强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建立人文素质小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后,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长远规划,科学设计,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要使高校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改变传统落后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管理手段,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真正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高质量劳动者,承担起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9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原则与理念。教育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德育为先、规范管理、强化管理的原则与理念。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较为严重,很多高职院校都侧重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放松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缺乏对学生的关心

高职院校除了应该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让学生在教师和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拥有健康的心理,迎接社会的挑战。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情况来说,几乎所有学校都倾向于学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教育,几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学生在学校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学校给予关心,因为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就变得尤其重要。

(三)没有鲜明的管理策略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只是参照普通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上,过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很强,但是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很多情况下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致使教学管理陷入混乱,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制度都会存在内容空泛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甚至根本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能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教学管理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或者在管理者检查的时候保持良好的秩序,一旦没有监管就会失去原有的秩序,这是“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并非“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原始状态。这样的管理工作仅仅是一种形式,根本起不到管理的实质作用,也就是说,单凭几条笼统的管理内容,没有建立一定的管理体系,很难取得管理效果。

(五)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对于教学管理,需要制度来进行硬性规范,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灵活使用制度管理,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制度的原则性,可以称之为“刚性”原则,而制度的灵活性又可以称之为“柔性”原则,这是制度具有一定弹性的体现。但是,如果制度过于灵活,很容易架空制度,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规范管理的作用。

三、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也就是提高教职工的综合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对改革创新的理解各不相同。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不断加强教职工的培训,培养教职工的创新意识,除了提高教职工的教学水平,更要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管理水平。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教职工创新发展的空间,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切合实际,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能力。

(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学校管理人员应该将教育现象与管理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学校不断进步。

(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对教职工实施完善的绩效考核工作必不可少。绩效考核工作是检查教学管理制度,衡量学院及教职工工作成绩,防止教学管理目标发生偏离的有效手段。高职学校应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起到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作用,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教学管理意识

教学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全校教职工要统一思想,在创新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才能落实创新教学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改革与创新,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培训,积极培养教职工的创新意识,用全新的思想理念引导教育学生,让创新的观点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五)创新教学模式

要想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所有的教学管理改革都要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大纲。教学计划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让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四、总结

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这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关键,学校需要不断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让高职人才培养向综合型、素质型发展。同时,学校教育管理要把握知识的先进性、动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给高职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教育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

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引进,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的风险。如何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当前教育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1.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有许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层面上,缺乏教育管理改革的举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惯性使然,高校教育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而改进教育管理会对原有秩序造成混乱。另外就是有的学校缺乏经费支持,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费用投入。这样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仍然停留在“管”的层面上,而无法真正做到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2.管理方式缺乏时效性。

当前有的高校虽然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改进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则是许多改革大都流于形式,改革没有触及到教育管理的实质问题。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管理的表层,对于教师的约束力度和教学效果的检查及监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规章制度上,而对于教学成果的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仍然没有具体的措施落实。这样不仅对教师的约束过紧,妨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导致整个学校的教学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景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管理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行政部门因为对专业性要求不高,所以成为高校安排闲置人员最多的机构。有的高校教育管理机构重叠,人员设置冗杂,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而且教育管理者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从而给教育管理的改进带来阻力。

二、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是高校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爆炸式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在新形势的浪潮下,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的改革。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形成科学的、民主的、合理的管理模式,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正常教育活动的阻碍作用。

2.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教育改革以来,高校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要求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业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虽然增加了高校的学生人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人数的扩招也给对教学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素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搞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高校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策略

1.建立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人的因素作为教育管理模式的核心因素,从教育管理者、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人为本模式的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在教学目标、层次结构、办学模式、教育形式、社会环境等教育管理方面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点,让这些制度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型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的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具体包括高校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在这方面高校应该在确保学校秩序有效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建立人文性的激励机制。实现教师教师教师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研究的深化和教育的发展。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要实现院系分层管理者负责制,使权职明确,分工合作,进而实现高校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

3.创建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之一就是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加强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就必须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科研平台,又要通过优厚的待遇和政策留住人才。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其次要积极引进各行各业的专家、精英和学者等,加强教师与外界的学术经验交流。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研究。在完善相关理论的知识的同时,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索高校教育管理新体制。在改革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进而为社会发展不断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135-136.

[2]弓成.试析“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13:152.

上一篇: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