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22 10:49:58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范文第1篇

《城镇建设》(CN:10-1589/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城镇建设》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建设,构建跨界、开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城镇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字:生态建筑城镇建设

一、生态城镇的内涵

生态城镇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镇应满足以下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镇,城镇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源循环利用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二、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的条件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玉溪市管辖的一区八县之一。县域范围介于东经101052’至102037’,北纬24001’至24032’之间。总面积1972平方公理,位于玉溪市域的中部。县域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县城位于东南部,驻地海拔1538米;距玉溪市政府驻地红塔区25公理,距省会昆明市110公理,213国道线穿境而过。

2004年底峨山县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全县居住着22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6%,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2%;是少数民族自治的地理与经济单元。

近年来,峨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力度,搞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峨山县生态城镇建设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良好的基础条件成就生态城镇建设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峨山县城地处云南省昆明至滇西南各地洲的交通要道上,昆洛公路横贯东西,易峨公路南北相连。距昆玉铁路终点站17公里,素有“滇中咽喉”之称。境内213国道的改造高等级化,玉元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改善了峨山县与外部联通的条件。213国道不仅是国内重要的干道,也是从昆明至曼谷的重要国际陆上通道。随着国内与东南亚旅游市场的联结,峨山县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峨山县境内的国际公路昆明——曼谷线,可大大提高峨山县的对外通达和区位战略地位。

2、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峨山县土地面积1972平方公理,现有耕地2814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22公顷。全县林地较多,其中有林地155.86万亩,疏林地16.13万亩,灌木林地49.2万亩。

(2)生物资源。峨山系亚热带山区,环境复杂多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气温呈现南、中、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四个气候类型,使区域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植物品种多达1500多种,特别是大片土地适宜种植梨、桃、苹果等温带水果,是滇西南温带水果最近的产地之一;还有发展热带水果的条件,适宜种植香蕉、芒果、咖啡等热带水果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在农作物方面,峨山县是玉溪市粮食生产区和烤烟主产区。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煤、硅、铜、铅、锌、高岭土、硅藻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品质较好,矿点集中,便于开采。铁矿石探明储量近亿吨,平均品位50%。煤矿储量2945万吨,其中无烟煤为2395万吨,褐煤储量为550万吨,。硅矿储量在亿吨以上。

(4)水资源。峨山县地处珠江和元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平衡,河流均属山区型中小河流,储水能力较弱。全县共有各种水面23461亩,其中河流14729亩,水库、坝塘8732亩。另外,“龙潭”泉水有62处。

(5)旅游资源。峨山县共确定了32个旅游资源单体:具体分为三个旅游区,锦屏山、山后茶园、天子山温泉旅游区。锦屏山旅游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山后茶园旅游区包括山后茶园、“峨山人”遗址、化念水库等景区;天子山温泉旅游区包括天子山温泉、天子山庙、老哇山果园、大鱼洞等景区。

3、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峨山县经过50年的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2.15亿元,工农业总值完成19.77亿元,乡镇企业营业额22.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乡镇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私营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二)峨山县生态城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城镇建设资金与实际发展需求矛盾突出。作为欠发达地区,我县城镇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全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支付能力弱,自身承载筹措资金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了部分建设资金,但我县正处在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特别是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还需有大的投入。另外我县城镇建设主要停留在县城中心镇的建设上,而中心镇、中心村的水、电、路、通讯、卫生等相对比较落后,促进县城与重点集镇、中心村协调发展。

2、全县城市化水平低,生态城镇建设制约因素多。日前我县城市化水平为30%,与全市相对发达县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我县8个乡镇分散、规模小、各自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山区半山区,不利于城镇的功能整合,规模扩张条件差。此外,全县村落星罗棋布,分布广、规模小、这种自然条件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县城镇建设发展,除经济、自然因素外,我县在城镇建设上思想、观念、体制等都存在制约生态城镇建设的因素。

3、生态城镇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由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吸引人才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同时,我县科研机构少,自身培养人才相对较少,这就形成了我县城镇建设技术人才缺乏,与生态城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生态城镇法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我县的生态城镇建设尚在初级阶段,在生态城镇建设的监管法规制度和实行上缺乏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生态法规政策和管理方法作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的措施

生态城镇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峨山县建设生态城镇必须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持续生态经济的转型,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促进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建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系统和谐、社会融洽的生态文化转型,培育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镇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镇规划,是建设生态城镇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镇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镇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镇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镇载体功能与城镇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密度、城镇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城镇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镇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镇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镇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镇活动按照生态城镇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二)精心做好生态城镇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镇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镇设计,以真正实现城镇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镇独有的城镇生态环境、城镇文化、城镇形象、城镇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镇景观设计、城镇产业设计和城镇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镇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镇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两岸林带以及县城公园、县城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县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镇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镇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县乃至全国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镇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大力开发、设计生态产品,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镇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镇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步伐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要加强对生态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加大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建设和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规划研究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加大城镇规划审批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及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确保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健康有序地进行。

2、开展多方位宣传,营造生态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围绕峨山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对建设山水生态城镇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生态城镇建设的良好外部氛围。近年来,峨山采取点、线、面宣传相结合,固定与流动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生态城镇建设的宣传。在风景名胜区、公交车车体、临时围墙刷写标语,在街道、路口、大体量建筑物上悬挂条幅,制作灯箱广告和固定标语牌,组织大型咨询活动,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作专题宣传,同时逐步将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展到村镇。

3、多方筹措资金,推进生态城镇工程建设。一是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加大投融资力度。筹集资金,统一实施县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人力生成资本和无形资产的营运。二是广开渠道,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对于有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如城镇公交、供水等),我们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采取参股方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三是强化规划调控,做好土地经营文章,通过土地经营筹集资金。四是对城镇道路、广场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公交车和出租车经营权等城镇无形资产的市场化运作。五是筛选和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

4、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一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上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特别是在实施城镇建设工程中,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处室,部门和责任人,保证各项工程建设及时有效得到落实。另一方面,要对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在城镇管理中,要探索市场化运作。对城镇主要街道、公厕、广场等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和广场绿地养护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管理和监督上,从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变为侧重当“裁判员”。在城镇市容市貌的管理上,要建立分片责任制,把工作责任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建立城镇日常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城镇建设范文第3篇

《广西城镇建设》(CN:45-1314/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广西城镇建设》所包含的栏目主要有:针对时事热点进行深入探讨的"专题"、偏向专业理论性研究的"论道"、介绍优秀设计范例的"设计观"、探寻国内外建筑文明遗迹的"历史·记忆"、记录城镇发展变化的"影像志"、概括行业新闻政策的动态及资讯等。

城镇建设范文第4篇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

1.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

2.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

3.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

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

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

1.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

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

2.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

3.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

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

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

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污染。

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

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

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

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

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俞滨洋著《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城镇建设范文第5篇

一、县概况

国土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9乡,131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二、县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县全力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把城镇建设摆在统筹全县发展的重要位置,城市规模和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城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主城区“后花园”正在迅速崛起。2009年城市人口6.21万人,城区面积8.75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5.1%,城市化率35.6%,比上年增长2.36%;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6.29%,比上年增加1.92%,城市人均城建项目投资额0.44万元,比上年增长6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9%,城市燃气普及率87%,一座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县城初步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取得成绩的主要措施和结验

1、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一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对我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环南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等进行规划,做到高起点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确保城市重大发展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力争做到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在规划建设上力求新颖,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欧式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特点。

二是着力拉大城市框架。围绕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东接、南扩、西连、北延”工程:东接厦蓉高速,沿线拓展黄埠工业园,新建豪角大桥,将黄埠镇建成县城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横贯县城东西的迎宾大道,拉开稍口、寨下、黄塘地段开发,推动县城向南扩张;向西延伸水南大道,与新建的茶亭大桥相接,将南河湖至陡水湖沿岸连接为城市高档休闲度假区;向北延伸东山大道,与上油线相通,拉动县城向北拓展。从而形成四大出入口畅通的城市内外循环交通圈,为“融入主城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全力推进城建项目。近年来,县坚持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按照有利于拉开城市框架、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整体实力的思路,每年坚持实施20-30个城建类重点工程建设,着重推进“五纵六横”的城市交通路网建设,着重推进老年活动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社会福利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启动“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采取置换、整合、财政注资、引进外资、向上争资、激活民资、信托融资等措施,创新项目投资融资体制,有效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仅2009年一年,城市建设投入就达5.5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市政设施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22.9%。

2、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着力打造赣州后花园

一是创新开发模式。结合山形地貌,按照“依山不搬山、依水不占水”的和谐理念,推行立体式开发、阶梯式开发、棋盘式开发、组团式开发,造就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水城市景观,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美景。

二是建设精品建筑。在布局上讲求科学、合理、巧妙;空间上以中低层、中小体量建筑为主,错落点缀小高层;建筑风格上以欧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为主,点缀传统风格、客家徽派建筑,使整个城市建筑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诗意,成为品位较高、融现代气息与山水环境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三是建好城市文脉。在江一江两岸、赣丰线主干道旁和周边山场天际线、景观带、标志性建筑、重要小区、公园广场等处的建设上体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成为城市的文脉文眼,使整体城市因山而起、因水而美。

四是调好城市色彩。实施了森林进城工程,逐年在周边山场种植枫香等阔叶林,在一江两岸种植柳树和桃花,在主干道旁和城市内种植桂花,形成了四季鲜明的林相色彩和桃红柳绿、满城飘香的怡人景观;同时,把灰色系作为建筑立面主色调,并点缀红色坡顶,使城市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协调搭配。

3、围绕城市发展方向,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一是完善生活居住功能,相继开发建设了塞纳左岸、犹江花园、东城国际、塞纳河畔、御景山庄等十大精品住宅小区,规划了稍口新区、仙人湖新区、南河湖新区高档别墅群建设,每年满足5000人以上进城居住,逐步形成在新赣州上班、到后花园居住的品牌。

二是完善文体娱乐功能,投资8000万元启动了大型艺术剧院和体育中心工程,其中大型艺术剧院融商务会议、大型演出、电影于一体,能容纳1500名观众;体育中心集全民健身中心、综合训练楼、体育馆等功能为一体,仅体育馆就设置了3800—4200座。

三是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建设了东山、白塔、黑塔、飞凤山四大城市公园,形成“10分钟公园健身休闲圈”;建设了集防洪、排水、观景、休闲四位一体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凸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

四是完善商务会务功能,建成了四星级希桥酒店和五星级京明度假村,吸引了省、市一些重要会议来犹召开。

五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建设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网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基础性工程,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四、下一步城市建设应把握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城镇建设,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县近年来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2、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

在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中,要转变观念,用活脑筋,树立“大投入源于活经营”的理念,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镇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镇建设之路。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盘活、收储和运作县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县城镇建设。

3、彰显个性精心打造特色城市

城镇建设范文第6篇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为全面了解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城建、土管和浒湾镇等单位与长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线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真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07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08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08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____2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____1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

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____1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____1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07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09年-____1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____5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____3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城镇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市场建设;结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内涵

1.1 明确农村小城镇和市场的概念

现在的小城镇是在农村工业化即乡镇企业出现并发展后的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阶段。历史上的小城镇首先发挥的是物资集散的功能,如集、墟、街、场等。现在我们讲的市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市贸易,而应为广义的市场,它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概念,即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与表现。市场是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1.2 明确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内容

小城镇建设包括:小城镇规划,小城镇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体福利设施建设,小城镇管理等三个方面内容。小城镇规划包括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内容;小城镇房屋建设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生产建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小城镇道路、路灯、绿化、给水、排水、邮政、电讯、供电、燃气管道、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方面的建设,文教卫体福利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等为教育而建筑的教学楼、音乐楼、办公楼、图书馆、科技活动楼、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建设,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为医疗而建筑的门诊楼、住院楼以及庭院的绿化、美化方面的建设,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图书阅览、舞厅、卡拉OK厅、影剧院等方面建设,体育设施主要指体育场跑道、足球场、灯光球场、看台、体育馆等方面建设,福利设施主要是指老年公寓、敬老院、公园及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方面建设;小城镇管理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镇容镇貌、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内容。

市场建设从商品的兼职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角度来分析和考察,可以将市场建设划分为商品市场建设、要素市场建设、劳务市场建设和产权市场建设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商品市场建设是指物质产品市场建设,主要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建设;要素市场建设亦称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主要指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市场建设,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劳务市场建设,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劳动服务的市场建设,主要指传统饮食、服务及修理业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旅游市场、咨询业市场和医疗卫生业市场等;产权市场建设是指交易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市场,包括产权买卖市场和产权租赁市场建设。

2、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的意义

小城镇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我们建设小城镇不是单纯为了小城镇建设,而应该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不应是人为的产物,而应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也就是小城镇建设必须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周围农民的资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了小城镇市场建设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建设促进了商品流通,吸引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向小城镇聚集,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忽视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小城镇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3、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结合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结合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商品市场建设相结合

将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和专业市场等商品市场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内容。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商品市场的布局和规模。各乡镇制订发展小城镇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外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商品市场建设,并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商品市场的建设,促进城乡物资产品流通,吸引本地和外地的农民进入市场经营,繁荣了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3.2 农村小城镇建设和要素市场建设相结合

为强化小城镇的服务功能,需要在一些区位条件和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一定规模的金融信贷机构,增强小城镇的内聚力和向广大农村辐射的能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对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出了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与小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金融市场。总之,建设和发展要素市场,能够扩大小城镇的规模,从而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之规模相适应、相配套,带动小城镇建设发展。

3.3 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市场建设相结合

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广泛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小城镇需要建立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劳务市场。

3.4 农村小城镇建设和产权市场建设相结合

为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水平,促进小城镇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完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建立产权市场,设立乡镇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各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效益进行评估,并招标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或通过组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而使乡镇企业产权突破地域性和政企不分约束,实现资产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范围内流动和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效益好的地方转移,实现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四个结合点并非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共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共同协调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

4、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的措施

4.1 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建设行为

国家、省、自治区要制订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之来规范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方面的行为,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结合,加快小城镇发展。

4.2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抓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抓农村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各级政府要专门成立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方面的领导小组,以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级政府的财政、工商、建设、国土、税务、农业、水利、电力、电讯、公安、民政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会议,并进行综合协调、督促和检查、指导服务等方面工作。

4.3 制订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必须制订一整套有利于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从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收费标准、资金投入和土地使用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为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4.4 编制科学规划,科学指导小城镇和市场建设

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蓝图。如果小城镇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就会杂乱无序。因此要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的有机结合,首先就是要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要在规划中突出市场建设方面的内容。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中要重点突出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市场建设、居住小区、行政中心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等各类用地布局。

4.5 依法规划管理,确保小城镇和市场建设按规划实施

小城镇规划一经政府批复后,即具有法律性和权威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为了保证规划实施,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网络,配备既懂业务又懂政策的管理人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其次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坚持按照规划实施每一个项目,杜绝任何长官意志和行政干预;第三,要建立一支规划监察队伍,专门负责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法律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郑弘毅,主编.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城镇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建议 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超前规划意识差,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

有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地方是边建设边规划,或先建设后规划,搞重复建设,使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没有明显地分出功能区,为远期发展没有留下充分的余地;缺乏编制乡镇的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更谈不上特色设计,使得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没有明确分工。

(二)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有的地方把握的不准确,盲目追求面积向外扩张,一味地征地大搞建设。大部分中心镇建制规模普遍不大,没有做到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在筹资上没有广度,不能合理运用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的资金。在经济实力上,缺乏第二、三产业的支撑,使得城镇吸纳积聚功能差。

(三)资源、土地等因素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的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法律不生效,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使小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变得突出。土地利用规划受到制约,不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影响小城镇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满足不了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比如: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没有排污管道系统和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低下,存在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小城镇的建设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树立精品意识,规划时根据本地的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把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合理安排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使其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要盲目模仿,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打造特色上,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在统筹城镇关系上,从整体上设计小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小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不能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

小城镇建设不能只考虑单一的因素,应从资源、产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综合来统筹设计不同的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工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就业潜力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蕴,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城镇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提升城镇扩张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可以建设生活垃圾发电项目、物流运营信息服务项目等,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吸纳社会资源,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但在农业方面也不能放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及时清淤,提高农田排涝抗旱能力。紧密结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城镇的功能和性质,重点抓好“四个一”起步模式,即:建好一条标准主街、一个规范市场、一个规模住宅小区、一个休闲广场的小城镇。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按照“签约项目抓落地、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在优化投资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发展,跳出旧框框,跳出镇村看问题,拓宽思路,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产业集聚、支撑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比如: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以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代替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使农民可以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在补偿机制上,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价,使农民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在投融资政策上,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四)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加快发展 城镇 建设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有的认为建设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一、加快发展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城镇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加快发展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

(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城镇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在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 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城镇的奠基工程

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三)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因此,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城镇建设范文第10篇

1、“三街两路”改造拓宽工程

富德路:富德路镇区段全长682米。现在油面宽23米(其中富德路宽10米,景德路宽7米,中间树沟6米),今年合并拓宽,该路段红线宽为50米,油面路宽28米,两侧花带各为4米。

商业街:全长354米,宽23米。整理改造后,红线宽23米,油面路宽12米,人行道各5.5米。

胜利路:全长300米,宽度20米。治理改造后,道路宽20米,油面路宽为10米,人行便道各为5米。

庙东街:全长345米,宽26米,油面路宽5米,整理改造后,街道红线宽26米,油面14米,人行便道各6米。

前进街:全长345米,宽21.5米,油面路宽5米,改造建设后,红线宽21米,油面10米,人行便道各5.5米。

以上五条街道改造建设后,油面两侧铺设石质路沿石。电力、通讯设施各为一侧,高杆路灯各为双侧、路灯为50米一个,铺设双侧直径80cm排水管道、双侧给水管道,在人行便道上栽种两排树木,并铺设彩砖。五条街道预计总投资600万元。

2、集贸市场搬迁工程

现集贸市场在商业街,由于经营场地小、市场线路长、布局分散,不便于经营贸易和管理,待胜利路建设竣工后,整体迁移到胜利路。

3、富德路沿路开发工程

富德路两侧是商贸服务业黄金地段,今年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之一,以沿路政府地段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开发,全部建设两层楼房。预计开发总长度400米,建设两层楼房200间。

4、镇政府机关房屋改造工程

镇政府机关宿办室大都是30年前建设,甚至还有50年前的旧平房,建设基础低、规格小、标准差,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急待改造建设。计划重新规划设计,新建机关办公楼一座。

实施以上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长和分管副职为副指挥长的城镇建设指挥部,实行城建工作分工负责制、建设质量责任追究制,推动城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完善规划,依规建设。规划是建设的龙头。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现有的城建规划要不断修订完善,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禁止违规建设。

三是提升理念,筹集资金。建设小城镇资金是关键。针对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提升经营城市理念,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子,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向上争取资金、对外引进资金、盘活土地资产聚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重点依靠盘活土地资产,商、住用地全部进入市场,拍卖土地使用权,以土地来集聚小城镇建设资金。

四是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城镇建设工程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城镇建设的生命力。对城镇较大建设项目要规范管理,全部按国家标准实施。建立招投标制,实行公开招标投标,选用资质较高的建设施工单位。建立项目监理制,聘请上级质检部门负责全面监督,确保建设工程高质量。

“空心村”改造工作

上一篇:贸易经营范文 下一篇:启蒙音乐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