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1:25:11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

叶江湖

http://yejianghu.fyfz.

>> 夜幕下的最后一只虾 她真是被一只虾杀死的吗? 一只水壶引发的商机 一只旱獭引发的鼠疫 一只轮胎引发的诉讼 一只狗狗引发的血案 一只“黑猫”引发的血案 一只甲鱼引发的 一只蚊子引发的“血案” 一只蚊子引发的血案 一只鸟引发的遐想 一只袜子引发的“行业外交” 一只流浪狗引发的风波 一只易拉罐引发的“不明财产案” 一只LV包引发的血案 一只萤火虫引发的思考 一只饺子引发的“冷”战 一只燕子窝引发的改变 一只手表引发的风波 一只华南虎引发的故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一只虾引发的法律争议 一只虾引发的法律争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天价虾只是一个民事法律争议

叶江湖

http:///b/868702

一般来说,餐馆提供价目表,可视为其向消费者发出要约邀请,消费者就该价目表上的商品或服务以标明的价格下的订单可视为要约,而餐馆接单的行为即为承诺。一旦消费者按照价目表下单发出要约,餐馆接单作出承诺,双方之间的合同即成立且一般立即生效。该生效的合同即约束双方当事人,消费者须按照合同支付价款,餐馆须按照合同提供商品和服务,否则可能产生违约及违约责任问题。

本案中,价目表上标明“海捕大虾38元”。如何理解每份和每只?对合同条款含义的解释须遵循文义解释原则、体系解释原则、参照习惯或惯例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等等。本着诚信原则,消费者理解为每份38元的信赖利益应受法律保护,以保护善意者的利益和交易安全。综上,经营者提供被理解为“每份38元”的价目表发出要约邀请,消费者以每份38元下订单发出要约,经营者接单即作出承诺。此时合同生效。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该合同,消费者的义务是支付38元,经营者的义务是提供商品即一盘虾。经营者的义务已妥善履行,只是其对权利的主张没有根据。此时,双方之间的争议仅仅是一个民事纠纷问题,是否会给该经营者带来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恐怕不必然。当然,如果经营者当时以暴力、胁迫或其他让消费者无法抗拒的方法强迫其支付高价,便可能涉嫌犯罪,需要进一步探讨。但不论怎样,市场交易行为乃至所有的民事行为,都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和公序良俗原则。 虾老板涉嫌敲诈勒索

百里溪

http:///b/868447

案中顾客已经注意到可能发生的价格误会问题了,特意询问清楚是一盘还是一只的价格,即本案就不可能有价格欺诈。说好一盘38元,结账时变成一只38元,作为顾客不肯买账。但店老板拿起棍子不让顾客走,还要叫人。游客是外地人,人生地不熟,甚至还带了老老小小,不提心吊胆也不行。要是动起家伙来,万一人被伤着就更加得不偿失,还不如花钱消灾。

还有一种办法是求助于人民警察,店老板不怕警察,本案的前一晚也跟人吵到派出所。如果这是价格纠纷问题,派出所不予干预是正确的。但本案早已不是价格纠纷的问题,店老板在价格上没有骗到顾客,他不甘心,就发展成敲诈勒索。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第2篇

>>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以传统和谐理念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以全新的管理理念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关于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人水和谐发展理念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浅谈以老兵精神促进电力和谐 以生为本,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以和谐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和谐理念加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栏目发展促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以和谐理念引领我国市场经济建设 以生态和谐理念为指导 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以和谐执法理念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 以党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电力行业以人为主促进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发展 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以悦育人 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以和谐单位建设来促进社会和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以和谐理念 促进电力建设发展思想 以和谐理念 促进电力建设发展思想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主题。创建和谐社会,积极促进电网建设发展,更好地为衡阳局和衡阳经济服务,电力建设在我局电网发展和实现“两个转变”中不仅大有所为,而且要在电力建设中明确目标,狠抓效益、优质服务、安全管理,强化廉洁,做大电网中大有作为,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热情,保持电建发展的科学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关键词:和谐理念;电力企业;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和谐是电力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为存在着矛盾,所以要追求和谐,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电力建设和电力施工企业做好和谐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的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然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解放思想,实事就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所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而且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建设好电力建设设事业,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进入新一轮的电力建设工程以来,挑战与机遇,效益与风险仍是严峻的现实,各种建设工程、项目、里程碑计划,城农网、业扩任务不但有计划要求,更多地是要靠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努力,竞争获得。工作相当繁重与艰巨,而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并没有根本性地好转,长期以来制约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发展的四大基本矛盾任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种种不和谐现象仍旧时时困扰着企业生产,建设与发展。 (1)电力建设的周期性与企业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外界对垄断行业不断关注的形势下,加之企业主辅分离等多项改革措施出台,各种规范化的工程程序逐步建立与健全,由于电力建设企业的某些先天不足等因素和业务性多少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激烈,而工程施工、电力资源、技术管理又明显不足,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由电力企业自主施工,将逐渐淡化,那种“一花独放的景象已破除”。如何生存,怎样发展,电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成为热门话题。 (2)保市场和保利润之间的矛盾。面对可能拿到的项目企业常常进退两难,对上要坚决上,对下施工要让利,自身还有吃饭与发展的问题,其中味道只能自己品尝;干,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不干,无法保证职工的饭碗和经营指标实现,为了大局和维护与投资主体的合作关系,又要接受一压再压的各种施工承包费用,还要与施工等其他职能部门和周边越来越恶劣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激烈较量,这样下来工程项目给企业的利润空间甚少,也不可能为企业留下支撑发展的艰实积累的扎实基础。 (3)微利经营与提高职工收入的矛盾。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虽然近年来经过深化改革,绩效考核,责任承包,经营考核,但业务量仍是没有离开过去的大盘太远,而社会舆论压力大,检查,监督、监察多,就电建企业横向比,企业大多是微利经营,员工收入水平并不高,而施工的安全,经营考核,条规要求甚多更严,企业持续发展,在工程建设水平,人员技术素质,安全责任的提高都形成巨大的压力。 (4)历年账务问题与企业改革发展之间的矛盾。电力企业是在过去非常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先天不足,资产状况不良,机械装备老化,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遗留问题复杂,多年的工程结算自然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机制,人事、财务机制不活,这些与今后改制,深化改革有必然的关系。但却是摆在电力建设企业一道障碍。和谐是我们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状况的一项总的要求,和谐基于爱心,和谐基于责任感,和谐基于高尚的品德。建设和谐电力建设企业就是要通过主观努力,积极化解以上基本矛盾所带来的发展阻力,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中心,完善机制,促进发展。 2、建设和谐电建要内外兼顾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第3篇

>> 莫迪经济学能否谱写“龙象共舞”新篇章? 谱写“转变”新篇章 共同谱写中非友谊新篇章 用爱心谱写教育新篇章 谱写统筹和谐发展新篇章 小康路上谱写新篇章 谱写现代高效农业新篇章 谱写和谐企业新篇章 谱写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 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知识英雄谱写时代新篇章 谱写湛江交通发展新篇章 谱写工业强县的新篇章 谱写会计管理新篇章 谱写造林绿化新篇章 谱写健康饮水的新篇章 谱写岭南洪拳新篇章 “十二五” 谱写新篇章 谱写安全生产工作新篇章 金旅谱写旅游新篇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莫迪经济学能否谱写“龙象共舞”新篇章? 莫迪经济学能否谱写“龙象共舞”新篇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侯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5月14日,莫迪来到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馆参观兵马俑。

2015年5月14日至16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对中国展开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

在访华之前,人未至声先到:开微博、“练”瑜伽等赢得了中国人民好感和关注度;访问期间,从古城西安到首都北京,再到金融中心上海,三天时间,观看兵马俑、大秀自拍照,叙梦想、讲感情,顺便带走了近220亿美元的贸易大单。

这位印度新总理展现的个人魅力和外交手腕,令世界看到中印间“罕见的化学反应”和“龙象共舞”的新篇章。

当代印度最励志传奇

“Modi!Modi!” 在莫迪访华前夕,印度大使馆举行的瑜伽国际日活动上,当宣传片中莫迪身影一出现,旁边的印度朋友们就欣喜若狂。

在活动现场,来自印度商会的莫塔尔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莫迪是当代印度一个最励志的传奇,他让来自底层的人们看到奋斗的力量和希望,目前人们渴望他带领印度走向世界!” 古吉拉特邦的选民在后背纹上莫迪画像以对莫迪的支持。

1950年9月17日,莫迪出生于古吉拉特邦北部的马赫萨那县瓦德纳加尔村一个茶农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第三个孩子,莫迪的童年非常清苦。在一本印度新出版的漫画书中这样表述:童年莫迪曾经在当地最好的服装店中打工,并发誓要创立一个“莫迪衬衫”品牌。这种半工半读的经历对莫迪有很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学会了销售的技巧和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印度社会学家沙阿就此评价说:“莫迪从小就擅长贩卖和提出口号,鼓动人的技巧在当代印度政界无人能敌。”

在毕业于德里大学和古吉拉特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后,1985年莫迪加入刚成立的印度人民党。1998年,成为印度人民党总书记,2001年开始,连续三届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

最令人称道的是,在莫迪任首席部长的10年间,古吉拉特邦经济飞速发展,被中国媒体称为“印度的广东”。根据统计数字,从2002 年4 月至2012 年3 月,古吉拉特邦平均每年的GDP 增长率为10.27%,远高于印度全国GDP 增长率7.9%。该邦的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2010 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第三大发展最快的城市。

因此,经济成就逐渐成了莫迪最大的政治资本――在竞选中,其他政治家往往会做出经济发展承诺,但莫迪不需要,只要谈谈自己在古吉拉特邦的经验,就足以让民众激动不已。

莫迪经济学能否重振印度经济?

“对中国企业来说,印度是个复杂的国家。”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萨奇布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他告诉记者,印度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东方古老的发展中国家,在其约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2多亿人,由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组成,“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每个邦的情况都有不同。”萨奇布说。

尤其是莫迪上任以来,被印度民众视为国家经济的拯救者,希望他能改变印度经济下滑、通胀高企和贪腐严重的现状。莫迪本人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如创造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印度制造”等。

萨奇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莫迪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是精简政策,提出“Made in India”(印度制造)的理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众利益、推动公务员诚信问责、热衷运用信息技术、善于向商业投资者推销,被媒体称为莫迪经济学。

目前,莫迪政府在大力提倡“印度制造”的当下,印度要发展基建,首先是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根据印度政府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10年,印度基建存在近1万亿美元的庞大融资缺口。因此,与包括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外国银行等机构合作,是解决印度发展基建融资难题的关键。

莫迪曾公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是值得印度学习的对象,而印度长期以来都是资本短缺国家,中国的大量资本正是印度甚为看重的外部资源。

世界工厂和世界后勤办公室的合作

“中国是世界工厂,而印度是世界后勤办公室,我们非常迫切地希望发展那些中国十分强大的行业,我们需要你们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及相关开发项目的范围、潜力、广度和纵深度都非常大。”莫迪在上海对印中两国企业高管发表演讲时如是说。

莫迪还热情地介绍了“印度制造”和 “5F”发展模式:农场(Farm)、纤维(Fibre)、织物(Fabric)、时尚(Fashion)、外交(Foreign),期待和中国“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约为655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莫迪政府的中印贸易目标是1000亿美元。

“莫迪总理访华的最大成果不仅仅是签订220亿美元贸易大单,更重要的是中印合作的领域一下子拓宽了,从铁路、矿业、教育、航天、质检、影视、海洋、地震科学等领域和政党、智库、地方交往等24个合作文件的签署,让几年前想象中国公司在印度制造产品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变为现实,我们印度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因此印度会热烈欢迎中国来这里投资。”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萨奇布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目前,不少中国企业已经进驻印度市场,如2014年北汽福田宣布进入印度西部市场,大型纺织企业山东如意科技集团(002193.SZ)宣布与印度瑞来斯实业成立合资企业。此外,三一重工、华为和小米也对投资印度跃跃欲试。

而莫迪率领的印度企业代表团近日也都纷纷宣布加大合作力度。例如印度移动通信联盟主席莫亨德鲁宣布将促成更多中国手机制造商在印度设厂,印度决心打造全球新的手机制造中心。印度IT巨头印孚瑟斯公司进军贵州市场,搭建数字平台。

显然,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讨论谋求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双方在教育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签署协议,让“龙象共舞”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线图。

莫迪的 3 个公众形象

现年65岁的莫迪出身草根,从8岁便开始摆茶水摊,创造了一个励志传奇,《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印度媒体报道,展示印度人心目中莫迪的三个关键词。

最会销售的政治家

莫迪被誉为近20年来最会销售的政治家。例如2008年印度最大的企业塔塔集团做出决定,将公司的汽车生产基地从印度西孟加拉邦撤出。几分钟后,公司总裁拉丹・塔塔的手机上就收到了一条短信:欢迎你来古吉拉特。发出短信的,正是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72小时以内,莫迪就做好了安排,如今,塔塔集团在古吉拉特邦的雇员已达10000人。

IT涨粉达人

莫迪非常喜欢电子产品,经常被拍到抱着iPad不离手,他也是社交网络高手,积极利用社交网络营销。访华期间,他一共发出了8条微博,创造一夜之间5万多粉丝的纪录。除了微博,莫迪还活跃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在推特上,莫迪更新的频率保持在日均2~3条,兼有印度语和英语,并时常图文并茂,可读性颇佳。

素食瑜伽爱好者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和谐社会;宽严相济;实现途径

Abstract: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comes our political goal nowadays. It requires us to solv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o eliminate social indignation by using all kinds of methods , including legal method so as to obtain a longer peaceful society. It manifests a criminal policy of both tolerance and seriousness, represents a penalty with modesty, restraint and humanity. It is a realistic response for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after envisa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able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of misdeed. On the whol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alize the goal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 a harmonious society; criminal policy of both tolerance and seriousness; ways of realization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治国理政目标。社会和谐包括了社会运行的很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运作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犯罪行为作为社会生活中最为严重的破坏行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对社会秩序的有序,对社会诚信的保障,对社会生活的稳定等等,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故欲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刑事司法而言不但要求其保障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还要求其整体的合理与协调,强调司法为民,强调为人民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在去年的工作报告中针对这一目标作出回应,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是“两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阐明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与“严”

宽严相济包含三个方面:宽、严、济。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则轻,指对较为轻微的犯罪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这是罪刑均衡原则的本有之义;二是该重则轻,指因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它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表现为非犯罪化(指基于某种刑事政策的要求,将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不作为犯罪处理)、非监禁化(指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某一犯罪行为判处非监禁刑或者采取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化的刑事处理措施)、非司法化(指对轻微犯罪案件在正式的刑事诉讼程序之外通过诸如刑事和解得以结案的一种方式)三种方式[1]。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严格、严厉和严肃。所谓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这三者中我们更应当强调的是严格,即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罚。当然,对于严重犯罪仍然应当坚持“严打”,也就是该重则重,发挥刑罚的威慑力。济,具有以下三层含义:救济、协调、结合。所谓救济是指因宽严具有相对性,故应通过宽以体现严,通过严以体现宽。所谓协调,是指在宽严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二者的比例、比重应当因时、因地、因罪而宜,即根据一定的形势及时地进行调整。所谓结合,是指应当宽严并用,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使之既无绝对的宽又无绝对的严[2]。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前期刑事政策的异质性

1.与“严打”的区别。该政策是对之前“严打”刑事政策的转变,而不是对其的取代,更不是对其的否定。“严打”有它的历史作用。实际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对严重犯罪就要给严厉处罚的意蕴,即体现了宽严相济中严厉性的内容,我们应当将“严打”纳入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框架中确立其地位[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只有在宽严相济的框架中坚持“严打”方针,才能避免片面追求从严惩处,从而做到严中有宽,更好地在“严打”中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2.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区别。在表述方式上,二者强调重点在位序上有变化,前者的重点体现在“宽”上,“宽”在前,“严”在后;而后者“惩办”在前,“宽大”在后,刑事政策的重点体现在“惩办”上;在侧重基点上,前者强调的是非犯罪化、非司法化、非监禁化,而后者强调更多的是犯罪化、司法化、监禁化;关注重点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司法倾向上,前者是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可不判的不判,适用于相当数量的犯罪,而后者受“惩办”重心的影响,可捕可不捕的捕、可诉可不诉的诉、可判可不判的判,并且只是针对少数犯罪,如未成年人犯罪等;在关注重点上,前者是对刑法工具论的扬弃,目的不仅在于要通过贯彻这一政策来维持社会治安,还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与良性运行,而后者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偏颇性,用刑法工具论的观点冀望于这一政策来改善治安状况[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虽然来源于我们传统的刑事政策,但是在基本理念上确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刑法在

文化国的主导思想下一种实质方向的变化,即从国权主义刑法向国家——市民二元并立主义刑法观的变化。基本刑事法治理念的改变,与整个时代的气息是密切相关的,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是同一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不区分行为人与危害行为的具体情形一概地予以放纵,和谐社会也不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不顾现实矛盾的客观性而执意掩盖;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个过程,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逐步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之后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蹴而就的和谐社会是“乌托邦”,绝对的和谐是不可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从严从重、弃程序而不顾方式的纠偏,它不是要放纵具体的犯罪人,不是要容忍对社会产生现实危害的行为,也不是“宽”之当头,“严”作陪衬。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涵,对我们理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意义深长。

二、如何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 合理调整刑罚结构,弥补刑罚“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结构性缺陷

所谓死刑过重是指立法上死刑罪名过多和司法上死刑适用过多,我国实践中适用死刑的数量大概占到了全世界的90%。所谓生刑过轻是指死缓相当于有期徒刑14年以上24年以下,平均执行18年;无期徒刑相当于有期徒刑12年以上22年以下,平均执行15年;有期徒刑最高为15年,平均执行10年;数罪并罚有期徒刑不得超过20年,平均执行13年。由于生刑过轻导致了大量案件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刑罚的轻重严重失调。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必须重新配置刑罚资源。首先是减少、限制死刑,这包括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从世界各国限制死刑、废除死刑的发展趋势来看,往往先从司法上对死刑进行严格限制,最后条件具备才立法,最终废除死刑,即先从事实上废除死刑再发展到法律上废除死刑。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状况与法治刚刚起步的现实,我们在实体法上应该在不增加死刑数量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死刑的数量,直到最终废除死刑;在程序上,现在更应该通过司法机关,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注重程序公正理念,完善程序设计,从而在司法上严格限制死刑。可以说,2007年死刑复核权的回收是这一程序改变的重要体现。其次是加重生刑。死缓原则上关押终身,非经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不得假释;无期徒刑大部分也应关押终身,少数经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假释的,实际关押不得少于30年;有期徒刑上限从现在的15年提高到20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从现在20年提高为30年。最后在社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渐地实现刑罚的轻缓化,对轻罪实行非监禁化[3]。 这一刑罚结构的调整将对我们当前刑罚幅度过大的问题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之道,并对废除死刑之后的刑罚有一个可以容纳和伸展的空间。

(二) 扩大不范围,贯彻“便宜主义”,从而达到限定刑罚适用范围的目的

刑事追究的政策历来有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之分。前者是指凡是实施了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其意义在于严格执法、有利于防止侦查与检察官滥用刑事追究权力随意决定不追诉,但它不利于区别犯罪人及犯罪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处理,不利于犯罪人的更新改造。而后者注重刑事政策在刑事追诉中的运用,注重侦查的社会效果,适应了刑罚报应论向目的刑论的转变,有利于节省国家司法资源,防止短期自由刑带来的弊端,便宜主义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并成为刑事追诉制度的现代趋势[5]。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应当免除刑罚的,检察机关可以不。这就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确认了便宜主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制度在实践中适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了从实质上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轻”在刑事立法上的思想,检察机关应当扩大不范围。

(三) 扩大简易程序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的适用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可适用简易程序情形的限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解释中被告人对于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不应当适用简易程序一项,公诉部门将案件基于的标准就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将被告人认罪与否作为能否适用简易程序的理由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建议取消这一要件,以便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6]。同时,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的案件,能够简化审理的,要积极主动建议人民法院适用;对于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建议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同意并向人民法院建议适用。

(四) 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确立刑事和解制度

恢复性司法是指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是与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所蕴涵的“和为贵”理念相一致的全新司法模式[6]。刑事和解作为此理念的一种体现,是指在正式的司法程序以外采用调解方式对刑事案件进行结案,相对于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采用法院判刑的方式结案,它是一种处理轻微犯罪案件的较为经济可行并能为两方当事人所接受的结案方式,故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之有效措施。通过刑事和解,使大量轻微的刑事案件得以及时结案,以便集中司法资源解决重大犯罪案件,这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的“抓大放小”。这不仅有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犯罪人员改造,缓解被害人压力,是求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步骤。建议首先合理确定该制度适用的对象和适用范围,其次确定一个合适的中立调解人,最后确定和解协议的达成及履行方式[7]。上述工作,有赖于立法上的推动。

(五) 大力推行社区矫正,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执行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试点经验已经表明:社区矫正是实现轻罪的非监禁化的必由之路,成效也是十分显着的。但社区矫正也还面临着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法律根据问题,社区矫正立法势在必行。社区矫正立法涉及行刑权的配置,应当在各个司法机关之间进行协调。二是机构设置问题,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也是当务之急,临时性的社区矫正机构难以担负社区矫正的重要职责。三是人员配置问题。社区矫正需要各种专业人员,包括专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志愿工作者等,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以体现行刑的强制性。为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到正确贯彻,社区矫正的制度化、法律化十分重要。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 规范 行政强制措施,实现刑罚措施的“软着陆”

从力量上讲,行政强制措施(广义上的,包括行政拘留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却不同于刑罚的法律规定)是社会治理中的“准刑罚”,如果对这种力量法律约束不好而导致其滥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刑罚治理的社会效能,降低其威信。目前看,急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要依据《宪法》和《立法法》对所有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查找出所有“漏洞”;二是要尽快出台《行政强制措施法》,并确保该法出台后,其他不符合规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废止或得以修订,不能留有“后患”。

(二) 为刑执人员的改造和刑执后的回归社会建立顺畅的机制

当前刑执人员的改造内容和效果、成本和收益,以及回归社会的程度等方面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需对相关成本投入、产出,回归人员在一定时期的复发率等等做大量细致的调研、数据积累工作,并要保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上述工作,是检验刑罚治理和其他社会政策成功与否的十分关键的因素。

(三) 逐步完善刑事受害人救助制度

将其纳入到制度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统筹考虑,以立法来保障。尽快梳理归纳救助的对象和范围,并要科学解释与一般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之处,同时就刑事诉讼本身而言,应当在法律上保障受害人的精神赔偿请求,不能将刑法和民法的共同之处割裂开来。最后借助多种社会工具,实现被告人及其家属和被害人及其家属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解”,以便尽可能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 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前者指合理确定公检法三家的任务分工,确定一致的立案、追诉和鉴定标准,简化办案手续、缩短办案流程,减低办案成本,以及监狱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和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救济机制。后者指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二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含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前者的指导思想适用于后者,而后者的特点又反过来影响着前者[8]。

(五) 妥善处理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即公正和效率在个案处理机制上的安排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多不少。所以在制度设计和具体办案中要考虑如下内容:其一,现有各种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所规定的期限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兼顾到相关案件的特点;其二,从快的政策是否会实质上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其三,“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的法谚如何才能成为检验办案质量的监测标准;其四,公正本身是否应当包含效率问题本身。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整个刑事法治就可以稳步地迈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既可期,也可得”。

[参考文献]

[1] 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89.

[2] 陈兴良.解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EB/OL].全国人大网[2006-11-28].

[3] 陈兴良.宽严相济政策与刑罚规制[J].法学杂志,2006,(8):8.

[4] 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法学杂志,2006,(8):10.

[5] 龙宗智.经济犯罪防控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法学杂志,2006,(8):7.

[6] 王利军,袁清彪.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EB/OL].法律论文资料库[2006-12-03] .

[7]甄 贞,陈 静.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 法学杂志,2006,(8):15.

诚信原则法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宽严相济;实现途径

Abstract:Constructingaharmonioussocietybecomesourpoliticalgoalnowadays.Itrequiresustosolvevarioussocialcontradictionsandtoeliminatesocialindignationbyusingallkindsofmethods,includinglegalmethodsoastoobtainalongerpeacefulsociety.Itmanifestsacriminalpolicyofbothtoleranceandseriousness,representsapenaltywithmodesty,restraintandhumanity.Itisarealisticresponseforscienceandrationalityafterenvisag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astablesocietyandtheincreaseofmisdeed.Onthewhole,itisnecessaryforustorealizethegoalindifferentways.

Keywords:aharmonioussociety;criminalpolicyofbothtoleranceandseriousness;waysofrealization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已成为我国的治国理政目标。社会和谐包括了社会运行的很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运作出现障碍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和谐。犯罪行为作为社会生活中最为严重的破坏行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对社会秩序的有序,对社会诚信的保障,对社会生活的稳定等等,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故欲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刑事司法而言不但要求其保障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还要求其整体的合理与协调,强调司法为民,强调为人民服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在去年的工作报告中针对这一目标作出回应,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是“两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阐明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与“严”

宽严相济包含三个方面:宽、严、济。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则轻,指对较为轻微的犯罪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这是罪刑均衡原则的本有之义;二是该重则轻,指因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它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表现为非犯罪化(指基于某种刑事政策的要求,将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不作为犯罪处理)、非监禁化(指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对某一犯罪行为判处非监禁刑或者采取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化的刑事处理措施)、非司法化(指对轻微犯罪案件在正式的刑事诉讼程序之外通过诸如刑事和解得以结案的一种方式)三种方式[1]。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严格、严厉和严肃。所谓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这三者中我们更应当强调的是严格,即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罚。当然,对于严重犯罪仍然应当坚持“严打”,也就是该重则重,发挥刑罚的威慑力。济,具有以下三层含义:救济、协调、结合。所谓救济是指因宽严具有相对性,故应通过宽以体现严,通过严以体现宽。所谓协调,是指在宽严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二者的比例、比重应当因时、因地、因罪而宜,即根据一定的形势及时地进行调整。所谓结合,是指应当宽严并用,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使之既无绝对的宽又无绝对的严[2]。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前期刑事政策的异质性

1.与“严打”的区别。该政策是对之前“严打”刑事政策的转变,而不是对其的取代,更不是对其的否定。“严打”有它的历史作用。实际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对严重犯罪就要给严厉处罚的意蕴,即体现了宽严相济中严厉性的内容,我们应当将“严打”纳入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框架中确立其地位[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矛盾,只有在宽严相济的框架中坚持“严打”方针,才能避免片面追求从严惩处,从而做到严中有宽,更好地在“严打”中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2.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区别。在表述方式上,二者强调重点在位序上有变化,前者的重点体现在“宽”上,“宽”在前,“严”在后;而后者“惩办”在前,“宽大”在后,刑事政策的重点体现在“惩办”上;在侧重基点上,前者强调的是非犯罪化、非司法化、非监禁化,而后者强调更多的是犯罪化、司法化、监禁化;关注重点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司法倾向上,前者是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可判可不判的不判,适用于相当数量的犯罪,而后者受“惩办”重心的影响,可捕可不捕的捕、可诉可不诉的诉、可判可不判的判,并且只是针对少数犯罪,如未成年人犯罪等;在关注重点上,前者是对刑法工具论的扬弃,目的不仅在于要通过贯彻这一政策来维持社会治安,还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与良性运行,而后者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偏颇性,用刑法工具论的观点冀望于这一政策来改善治安状况[4]。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虽然来源于我们传统的刑事政策,但是在基本理念上确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刑法在文化国的主导思想下一种实质方向的变化,即从国权主义刑法向国家——市民二元并立主义刑法观的变化。基本刑事法治理念的改变,与整个时代的气息是密切相关的,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是同一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不区分行为人与危害行为的具体情形一概地予以放纵,和谐社会也不是为了和谐而和谐,不顾现实矛盾的客观性而执意掩盖;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一个过程,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逐步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之后的一种理想状态,一蹴而就的和谐社会是“乌托邦”,绝对的和谐是不可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从严从重、弃程序而不顾方式的纠偏,它不是要放纵具体的犯罪人,不是要容忍对社会产生现实危害的行为,也不是“宽”之当头,“严”作陪衬。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内涵,对我们理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意义深长。

二、如何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一)合理调整刑罚结构,弥补刑罚“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结构性缺陷

所谓死刑过重是指立法上死刑罪名过多和司法上死刑适用过多,我国实践中适用死刑的数量大概占到了全世界的90%。所谓生刑过轻是指死缓相当于有期徒刑14年以上24年以下,平均执行18年;无期徒刑相当于有期徒刑12年以上22年以下,平均执行15年;有期徒刑最高为15年,平均执行10年;数罪并罚有期徒刑不得超过20年,平均执行13年。由于生刑过轻导致了大量案件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刑罚的轻重严重失调。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必须重新配置刑罚资源。首先是减少、限制死刑,这包括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从世界各国限制死刑、废除死刑的发展趋势来看,往往先从司法上对死刑进行严格限制,最后条件具备才立法,最终废除死刑,即先从事实上废除死刑再发展到法律上废除死刑。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状况与法治刚刚起步的现实,我们在实体法上应该在不增加死刑数量的前提下,逐步减少死刑的数量,直到最终废除死刑;在程序上,现在更应该通过司法机关,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注重程序公正理念,完善程序设计,从而在司法上严格限制死刑。可以说,2007年死刑复核权的回收是这一程序改变的重要体现。其次是加重生刑。死缓原则上关押终身,非经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不得假释;无期徒刑大部分也应关押终身,少数经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假释的,实际关押不得少于30年;有期徒刑上限从现在的15年提高到20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从现在20年提高为30年。最后在社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渐地实现刑罚的轻缓化,对轻罪实行非监禁化[3]。这一刑罚结构的调整将对我们当前刑罚幅度过大的问题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之道,并对废除死刑之后的刑罚有一个可以容纳和伸展的空间。

(二)扩大不范围,贯彻“便宜主义”,从而达到限定刑罚适用范围的目的

刑事追究的政策历来有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之分。前者是指凡是实施了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其意义在于严格执法、有利于防止侦查与检察官滥用刑事追究权力随意决定不追诉,但它不利于区别犯罪人及犯罪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处理,不利于犯罪人的更新改造。而后者注重刑事政策在刑事追诉中的运用,注重侦查的社会效果,适应了刑罚报应论向目的刑论的转变,有利于节省国家司法资源,防止短期自由刑带来的弊端,便宜主义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并成为刑事追诉制度的现代趋势[5]。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应当免除刑罚的,检察机关可以不。这就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确认了便宜主义,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制度在实践中适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为了从实质上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轻”在刑事立法上的思想,检察机关应当扩大不范围。

(三)扩大简易程序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的适用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四条可适用简易程序情形的限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解释中被告人对于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不应当适用简易程序一项,公诉部门将案件基于的标准就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将被告人认罪与否作为能否适用简易程序的理由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建议取消这一要件,以便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6]。同时,对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的案件,能够简化审理的,要积极主动建议人民法院适用;对于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建议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同意并向人民法院建议适用。

(四)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确立刑事和解制度

恢复性司法是指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是与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所蕴涵的“和为贵”理念相一致的全新司法模式[6]。刑事和解作为此理念的一种体现,是指在正式的司法程序以外采用调解方式对刑事案件进行结案,相对于经过正式的司法程序采用法院判刑的方式结案,它是一种处理轻微犯罪案件的较为经济可行并能为两方当事人所接受的结案方式,故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之有效措施。通过刑事和解,使大量轻微的刑事案件得以及时结案,以便集中司法资源解决重大犯罪案件,这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的“抓大放小”。这不仅有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治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犯罪人员改造,缓解被害人压力,是求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步骤。建议首先合理确定该制度适用的对象和适用范围,其次确定一个合适的中立调解人,最后确定和解协议的达成及履行方式[7]。上述工作,有赖于立法上的推动。

(五)大力推行社区矫正,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执行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2]。试点经验已经表明:社区矫正是实现轻罪的非监禁化的必由之路,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但社区矫正也还面临着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法律根据问题,社区矫正立法势在必行。社区矫正立法涉及行刑权的配置,应当在各个司法机关之间进行协调。二是机构设置问题,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置也是当务之急,临时性的社区矫正机构难以担负社区矫正的重要职责。三是人员配置问题。社区矫正需要各种专业人员,包括专职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志愿工作者等,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以体现行刑的强制性。为使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得到正确贯彻,社区矫正的制度化、法律化十分重要。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规范行政强制措施,实现刑罚措施的“软着陆”

从力量上讲,行政强制措施(广义上的,包括行政拘留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却不同于刑罚的法律规定)是社会治理中的“准刑罚”,如果对这种力量法律约束不好而导致其滥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刑罚治理的社会效能,降低其威信。目前看,急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要依据《宪法》和《立法法》对所有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查找出所有“漏洞”;二是要尽快出台《行政强制措施法》,并确保该法出台后,其他不符合规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废止或得以修订,不能留有“后患”。

(二)为刑执人员的改造和刑执后的回归社会建立顺畅的机制

当前刑执人员的改造内容和效果、成本和收益,以及回归社会的程度等方面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评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需对相关成本投入、产出,回归人员在一定时期的复发率等等做大量细致的调研、数据积累工作,并要保证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上述工作,是检验刑罚治理和其他社会政策成功与否的十分关键的因素。

(三)逐步完善刑事受害人救助制度

将其纳入到制度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统筹考虑,以立法来保障。尽快梳理归纳救助的对象和范围,并要科学解释与一般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同之处,同时就刑事诉讼本身而言,应当在法律上保障受害人的精神赔偿请求,不能将刑法和民法的共同之处割裂开来。最后借助多种社会工具,实现被告人及其家属和被害人及其家属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解”,以便尽可能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前者指合理确定公检法三家的任务分工,确定一致的立案、追诉和鉴定标准,简化办案手续、缩短办案流程,减低办案成本,以及监狱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相关的责任制和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救济机制。后者指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二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包含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前者的指导思想适用于后者,而后者的特点又反过来影响着前者[8]。

(五)妥善处理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即公正和效率在个案处理机制上的安排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多不少。所以在制度设计和具体办案中要考虑如下内容:其一,现有各种刑事程序法和实体法所规定的期限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兼顾到相关案件的特点;其二,从快的政策是否会实质上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其三,“迟来的正义就是非正义”的法谚如何才能成为检验办案质量的监测标准;其四,公正本身是否应当包含效率问题本身。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整个刑事法治就可以稳步地迈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既可期,也可得”。

[参考文献]

[1]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189.

[2]陈兴良.解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EB/OL].全国人大网[2006-11-28]..

[3]陈兴良.宽严相济政策与刑罚规制[J].法学杂志,2006,(8):8.

[4]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法学杂志,2006,(8):10.

[5]龙宗智.经济犯罪防控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法学杂志,2006,(8):7.

[6]王利军,袁清彪.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EB/OL].法律论文资料库[2006-12-03].www.law-.

[7]甄贞,陈静.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6,(8):15.

上一篇:律师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贸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