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06 23:05:33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1篇

根据“一区多制”的特点,始终把开发区作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开发区规划范围之外的53平方公里区域、开发区规划范围待开发区域、正在建设和已经完成开发的区域分步骤、有侧重地实施,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开发区规划范围之外53平方公里区域的农村区域。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创新机制,力争用两年时间,率先在全市涉农区县实现城乡一体化。

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待开发的区域。结合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实施计划,与开发区共同研究、共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帮助农民利用闲散资金,承接开发区产业链延伸,发展适宜配套产业和特色经济,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正在建设和已经完成改造的区域。配合开发区实施村庄综合改造,对开发区已完成有形改造的村庄,全面启动无形改造,加快安置新居建设,确保村民按期回迁。做好预留国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活依托。加快建立城市社区管理机制,协调开发区完善社区功能配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从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真正融入城市。

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抓紧农民增收工作不放松。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年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年内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9200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

——加快推进城市化。加快城中村改造、都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年内确保完成8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力争完成18个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完成拆旧面积10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三环内城中村的无形改造。进一步加大投入,年基本完成53平方公里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并网。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年,三环以内农村基本实现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一体化;率先在全省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证金标准,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现全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城乡教育、卫生事业要实现硬件设施一体化。年实现全区农村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全覆盖,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

——加快鱼化工业园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建设和招商服务机制,积极构建园区建设融资平台,年内新建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引进5个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引进投资4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努力把鱼化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区县工业园区示范园。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照标准,坚持治理和建设并举,年底前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的建设任务。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系列文件精神,帮助、扶持农民发展产业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要加快土地流转,为“西晁花卉科研开发基地”和“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坚持“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年内建成2个“都市农业示范村”和2个“园林示范村”。

2、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按照“网络化、连锁化、规模化”的思路,着力构建农村市场体系。年内确保培育1个农村商业中心,打造3条农村商业街,新建100个农村商业网点。

3、加快房屋租赁业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星级出租户评选、命名、挂牌活动,规范行业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4、加快农村商业用房建设。在配合开发区实施整村拆迁和城中村改造中确保农民长远生计和利益,指导好村民预留国有土地、返还商业面积的开发利用,力争年内开工建设3万平方米。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合理摆布业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用房运营管理机制,引导各村按照市场机制,整合个人商业用房资源,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形成规范的、不断增长的长期经营效益。

5、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区、街、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就业基本台帐和数据库。将全区农民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由各级政府共同全额承担经费,对农民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技能鉴定,年内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万人。全面推广“一户一工”,年内力争“一户一工”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加大农民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民创业反担保机制,全年发放小额贷款不少于700万元。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快城中村改造和都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全力支持开发区开发建设,加快农民变居民、村民变股民、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农村变社区的进程。年内,基本完成53平方公里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城乡并网。

1、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步伐。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项目建设带动城中村改造,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年内确保完成8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力争完成18个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完成拆旧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启动三环内城中村的无形改造,年内完成齐王村等25个村的农转居工作,完成齐王村和延北村等23个村的撤村建社区工作。

2、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工作。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六新”标准,加大治理和建设力度,力争年底前率先在全市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加快北石桥村都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旧村拆除工作,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要求,及时启动新社区建设。

3、全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加强融合发展,积极配合高新区实施木塔寨南村等村的综合改造,配合曲江新区实施金滹沱村等村的综合改造。加快安置楼建设进度,确保西辛庄等4个村的村民按期回迁。

4、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一步加大投入,年内完成5条连村路、出村路和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实施等驾坡、鱼化寨地区排水工程,初步实现城乡并网。

(三)加快鱼化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园区的各项建设和招商服务机制,积极构建园区建设融资平台,强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2条、启动2条道路建设,新建标准厂房4万平方米。年内引进5个以上大型投资项目,引进投资4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努力将鱼化工业园建设为全省区县工业园示范园区。

(四)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1、进一步扩大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的覆盖范围。将三环以内暂不涉及城中村改造的农村纳入到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城乡一体化范围,市容环卫设施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配备。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使村内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证金标准,将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到居民低保标准。将我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在农村全面开展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工作。

3、加快推进户籍管理一体化。按照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力争用2年时间,率先在全市涉农区县实现户籍管理一体化。

4、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和卫生事业均等化。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和村级卫生室的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城乡教师和医师循环交流的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体化。完善城乡教师循环交流机制。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完成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和教育网的升级改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使农民受益率从7%提高到50%,家庭收益率达到80%。

5、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辐射,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年内,实现全区农村全民健身路径、“百姓书社”和“文化活动室”全覆盖。

6、深化农村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最大限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五)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强化市民意识教育。

开展以“公民道德宣传”、“关爱新居民行动”等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对农民和新居民的引导与教育。积极开展“和谐村组”、“星级文明家庭”、“优秀新居民”等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使农民从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真正融入城市。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年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各牵头部门、各街道要对照年具体工作任务,加强沟通对接,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各部门、各街道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快速、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各部门、各街道要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从领导分工、干部配备和经费保障上真正体现思想重视程度。区统筹办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大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督促检查力度,严格目标考核,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城乡互动、辖区干部群众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大胆探索,创新机制。针对“一区多制”的实际,民政、劳动、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要会同区开发区协调办,积极与开发区进行沟通对接,加快建立区与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新机制。进一步理顺城中村改造工作机制,确保城中村改造积极、稳妥、快速推进。不断完善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向农村延伸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环境城市化。建立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体制,为实现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保障。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2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进行调查摸底,根据增减挂钩实施难易情况,分年度、期限和批次组织编制挂钩实施方案。分期分批向省国土资源厅报批,按省厅批准的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组织实施挂钩项目,达到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切实做到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㈠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组织专项调查,编制增减挂钩专项规划,摸清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整理复垦增加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潜力,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总体布局。根据挂钩专项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制定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科学确定项目区的规模和范围、还建区、建新区和拆旧区的位置,制定安置补助方案、土地调整方案和资金筹措、实施计划,明确组织管理和实施措施等。

㈡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或方案应公开,充分征求项目区村民意见,取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后方可实施。房屋拆迁必须经被拆迁户签字同意,不愿意拆迁的,一律暂缓实施。严禁盲目大拆大建和非法强拆强建。

㈢先易后难,循序推进。选择所在村组干部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整治潜力大、投资成本低的土地纳入挂钩范围,循序推进。

㈣先建后拆,规范实施。挂钩项目的实施要先建还建区,再实施挂钩项目涉及的拆迁。还建区的选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公益设施,严把用地条件、选址定点和用地面积关,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要注意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为农民提供多种房型选择。同时,要统一规划,以村民自建为主,市场运作集中联建或货币补偿自主安置为辅等方式实施。还建区位于城市规划区一、二级控制区以内的,要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小区公寓式楼房,不得一户一宅。还建区位于城市规划区一、二级控制区以外的,可以实行一户一宅,占用耕地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40平方米;占用非耕地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㈤封闭运行,依法用地。严格控制挂钩周转指标使用规模和速度,防止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周转指标使用要与项目实施进度挂钩,必须在3年内全额归还。还建区建设未启动的,不得申请使用挂钩周转指标报批用地。还建区建设完成前,挂钩周转指标使用不得超过50%。拆旧区整理复垦验收完成前,挂钩周转指标使用不得超过70%。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前,挂钩周转指标使用不得超过80%。建新区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占用农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手续,按照法定方式供地。严禁借用挂钩名义进行“小产权房”建设。

三、组织领导

挂钩工作由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协调督办。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批准挂钩项目上报、挂钩指标分配及具体项目建设事宜。

四、实施步骤

㈠调查摸底。由各地组织人员,全面查清本地农村建房用地整理潜力与可行性,核实土地权属、位置、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面积、数量并逐一登记造册,建立项目库。从项目库中选取挂钩项目,报国土部门。要结合“空心村”、“空心房”、“空心校”整治和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点搬迁等,优先申报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大、投资成本低的地块。

㈡编制方案。国土部门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筛选,制定全市挂钩项目实施方案,经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㈢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按照上级批复,分配挂钩指标,组织有关乡(镇、办)和部门实施挂钩项目。

㈣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由领导小组组织初验。合格后,逐级上报上级主管部门验收。

五、保障措施

㈠政策扶持。位于城市规划区一、二级控制区以内的挂钩项目,比照执行“城中村”改造政策,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投资,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引进的企业享受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引导传统种植业向生态观光休闲农业转变。位于城市规划区一、二级控制区以外的挂钩项目,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实施。大力发展板块农业,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挂钩试点提业支撑。鼓励农村外出务工能人回归投资挂钩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㈡项目整合。有条件的挂钩项目,积极申报配套国家、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同时优先配套实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公路村村通等涉农项目。在还建区的建设上,优先配套沼气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电话、网络、有线电视以及农网改造等项目。

㈢资金保障。挂钩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可用于支农开发的城镇土地出让平均收益的10%;建新区使用周转指标报批新增建设用地应收取的相当于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价款;各部门配套的涉农项目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自筹资金;民间资本。

使用挂钩周转指标所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中,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之和的部分纳入挂钩项目资金专户,用于挂钩项目拆旧区、复垦区和还建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有项目必须报经领导小组同意,做到统一论证申报,统一项目分配,统一资金拨付,统一资金监管。

财政部门设立挂钩项目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项目建设资金由项目区所在乡(镇、办)按进度提出申请,财政、国土、审计、监察等部门实地勘察、核实,报领导小组批准后拨付。

项目启动时,先期拨付30%的资金,之后,根据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直至工程预算的80%,项目竣工验收后,根据财务竣工决算审查批准金额拨付剩余资金。挂钩项目实施中涉及拆旧区、还建区的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免除,中介服务性收费一律按最低收费标准减半收取。

㈣指标管理。各地通过挂钩项目产生的周转指标,30%用于本地集镇建设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行飞地招商的,使用本地周转指标),70%由市政府统筹安排,按项目使用。本地留用的周转指标,其他乡(镇、办)可协商有偿使用。未完成挂钩任务的地方,暂停安排该乡(镇、办)集镇建设、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用地计划指标。

㈤项目管理。严格落实挂钩项目“四个不批”的规定。即:未编制新农村规划的不批,未编制新区建设规划的不批,旧村腾地潜力小的不批,旧村复垦周期长、难度大的不批。

严格加强宅基地和新建、改建住房管理,坚决杜绝村民零星建房、骑路建房和“一户多宅”。高质量推进复垦整理工作,对拆旧区的土地复垦整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公告制等制度。拆旧区要做到道路平整、垃圾清运、树木清理、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五到位”,形成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相连的标准化农田格局。

拆旧复垦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保证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确保通过验收。复垦增加的耕地归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六、相关要求

㈠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挂钩工作,做到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各地具体负责做好项目区的调查摸底工作,按时向技术单位、国土部门提供编制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必需的资料,同时做好拆迁、建设、复垦和群众工作。

国土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挂钩专项调查,编制挂钩专项规划,制定、审查和报批项目区实施规划或方案,组织申报项目验收,全程监管项目建设,管理挂钩周转指标,研究制定推进挂钩工作的政策措施。

财政部门负责筹措、整合挂钩项目资金,建立财政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单独核算,审批挂钩项目预算和决算,对资金的拨付、使用全程监管,研究制定挂钩资金的管理办法;牵头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农发、扶贫、电力、通信等部门,整合农村能源、农村交通、中小水利、村镇建设、农村扶贫、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投入挂钩项目建设。

规划部门负责指导、编制和实施还建区的新农村规划,加强农民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指导。

建设部门负责还建区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

林业部门负责建新区、还建区涉及占用林地审批,指导建新区、还建区的绿化工作。

审计部门负责项目资金收支情况审计监督,规范资金使用。

监察部门负责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项目实施中发现的违纪问题。

㈡广泛宣传,营造声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和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挂钩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惠农惠民的相关政策,让广大群众了解挂钩政策,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积极配合的良好氛围。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围绕科学发展、打造精品、统筹城乡建设这一主题,倡导勤奋学习之风,弘扬创新精神,把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知识更新、技能培训贯穿始终,努力创建学习型单位,为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品位,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要求

建立健全培训工作制度,创新培训工作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按需施教、全面培训。积极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接受本行业、本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挥好城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三、组织领导

建委成立干部职工培训工作指导小组,由同志担任组长,同志为副组长,委属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培训办公室设在宣教科。指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建委干部职工培训的相关政策和培训计划。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督查、指导、考核委属单位的培训工作落实情况。各单位主要领导是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集中力量制定本单位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四、培训重点内容

各单位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着力在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政策水平、谋划工作、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本领上动脑筋作文章,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严谨、务实创新的干部职工队伍。

五、培训方式方法

坚持科学管理培训,注重采取辅导讲座、专题培训、学习考察等培训方式,切实把脱产培训与在职业余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岗位练兵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授课与实地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务求通过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培训工作不流于形式,收到实效。

六、培训保障措施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4篇

优秀近现代建筑是指建设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能够反映城乡发展历史,具有独特建筑风格、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科学技术价值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我市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旧城区改造和村庄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许多优秀近现代建筑因缺乏及时有效的保护而被拆除,一些幸存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也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切实做好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对保护和塑造城乡特色风貌、传承文化、提升中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内容。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物管理局加强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20**〕10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规划。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核定并公布保存较为完好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制定保护规划,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被损坏或拆除。

(二)严格保护。注重保持和延续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维持与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三)合理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科学管理。建立以规划部门为主,文物、房产等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分级分类,实施科学管理。

二、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开展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普查。各乡(镇、区)要尽快对所辖区域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现存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分布、使用情况和保存状态,并逐一建立档案。自文件之日起两日内,各乡(镇、区)要将普查结果汇总后报市规划局。

(二)确定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在普查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市规划、建设、文物、文化旅游等部门要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普查结果进行审查评定,筛选出一批保存较为完好、有代表意义、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编制保护名录。名录经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对纳入保护名录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要挂牌保护,接受社会监督,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经公布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或撤消。确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列入名录的被保护建筑损毁而需要进行调整或撤消的,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文物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提出论证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政府批准并公布。

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市规划部门要积极会同市文物部门及时按照法定程序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纳入保护名录的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市规划部门要抓紧会同市文物、房管等部门,依据《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组织相关专家充分论证后报市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新晨

(四)编制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市规划部门要根据城乡规划,抓紧组织编制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应当制定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具体保护原则,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内的建设行为和保护建筑的合理利用提出明确的管制措施。保护规划需经专家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保护规划由市政府审查批准,向社会公布,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经批准的保护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确需调整的,应当由市规划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示,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政府批准。

(五)加强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空间环境的管制。在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影响原有风貌构成的建设活动。在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必须在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式和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保护对象相协调,不得影响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使用或者破坏建筑的空间环境。改变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必须有利于对原有建筑的保护。

(六)加大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的投入。保护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各乡(镇、区)要建立以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为主,包括社会捐赠、公有建筑合法转让、出租收益等多种筹措形式的资金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

三、监督检查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5篇

但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市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比如,部分区域环境脏乱严重,环境秩序问题屡治屡返,有的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安全;重建轻管、职责不清、监管缺位、规避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行为时有发生;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首都城市环境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更困扰着首都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树立了新标准。建设美丽中国,首都北京必须先行,城市环境建设更应当充当先锋官。进入2013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环境建设放到更加突出重要位置,从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需求出发,立足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市容、生态、设施、秩序四大环境建设内容,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环境突出问题,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措施和机制,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环境建设的工作方向,使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得以加力推进。

集中治理全面推进

3月2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出席并讲话,四位副市长陈刚、张工、林克庆、张延昆分别部署了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拆除违法建设和控制违法用地四大环境建设重点任务。会后,由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首都环境建设办)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工作意见》中提出,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健全机制,深化管理”的思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责任机制、考评体系、执法体系、保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落实区县属地责任,到2015年全市环境建设达到卫生脏乱死角基本消除,环境违法行为得到遏制,城市痼疾顽症明显减少,城乡结合部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同时明确六项专项治理行动,分别是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遏制环境乱象,整顿交通秩序,规范经营行为,整治旅游秩序,加强市容环境管理,确定了市公安局、市规划委等十家职能部门为专项治理行动的牵头单位。

专项治理行动开展首月取得明显成效。市市政市容委制定《2013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专项折子工程》,明确25项任务;修订《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办法》,实施“日检查、月通报、季评价”;制定部署背街小巷和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服务管理方案及意见;开展建筑垃圾运输专项整治月行动;调查279处征而未建、拆而未建地块,并设立环境卫生责任公示牌。市规划委牵头拆除违法建设,截至4月份全市拆除违法建设近70万平方米。市公安局确定350处黑车点位及今年重点整治的60处点位并分解落实,开展全市“波次整治3号行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展施工扬尘治理专项行动,连续开展夜查,修订《绿色施工管理规程》,拟增加渣土运输处理以及现场扬尘管理内容。市旅游委开展检查行动20次,严厉查处“一日游”假站牌、游商兜售、非法运营问题;开展景区及周边一公里环境秩序整治和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市工商局确定党政机关、繁华商业区、旅游景区、校园周边、交通枢纽、有形市场及周边无证无照经营为治理重点,新排查无证无照经营2500余户全部建立台帐。市水务局完善河道排污口台账,编制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废水排放排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市公安局交管局一季度查处违法停车62.9万起,查扣黑车1.6万辆,查处九大类违法行为83万起;启动路侧停车泊位编号管理,开展道路停车秩序百日整治行动。市城管执法局加强春季季节性问题治理,开展施工工地及运输车辆专项执法月。

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同时首都环境建设办加强脏乱问题排查,第一季度排查出57处主要脏乱点,发现问题127处,发现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76处,以上问题全部制定台账并已解决101处。3月28日大会后再次开展全市脏乱点排查和梳理,确定重点整治地区320处,全部纳入网格化监控范围。同时通过专项检查、卫星监测、信息化系统、市民举报等多种方式,发现全市脏乱点509处,均纳入台账和日常检查范畴。

八项措施环环相扣

为全面落实《工作意见》的重点任务,首都环境建设办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八项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市监察局研究建立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工作监察机制,将城市环境管理效果作为行政效能监察重要内容。首都环境建设办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组织综合检查,建立不定期检查、暗查和督办制度,落实“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措施(即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曝光环境乱点,每月综合检查并每月对牵头部门和各区县进行考评成绩排名,每季度市委常委会进行曝光通报);落实例会制度,每半月召开专项治理工作例会,每月主管副市长召开汇报会;每周编发环境建设信息动态。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首都环境建设办梳理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管理标准体系,落实执法、治理、管理相关专业职责,明确环境建设属地主责。明确市城管执法部门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指导、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督促检查职责,并负责向市、区县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反映问题、通报情况。明确市公安局、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政市容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工商局、市水务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城管执法局等为专项治理行动的牵头职责,进一步细化牵头工作安排,明确目标和完成时限,制定任务书和倒排时间进度。

三是健全综合考评体系。首都环境建设办会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综合考评体系,把专项牵头部门和相关行业单位工作纳入综合考评。首都环境建设办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逐步把首都环境建设综合考评体系与行政效能监察、人事任免及绩效管理等相结合,落实工作奖惩。

四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市财政局依据环境建设三年阶段安排,落实环境建设工作经费;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补助机制,重点采取以奖代补、以奖的方式加大对重点整治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适应区域发展、持续提升环境建设水平的经费标准和资金保障机制。

五是深化城市环境网格化管理。市市政市容委牵头、市城管执法局参加,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融合互通,深化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扩大网格化覆盖范围。明确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职责划分,区县网格化管理的建设要便于信息反馈报送和执法工作开展,并将属地的人、地、事、物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涉及相关行业要进一步明确主责部门、执法主体和联合执法配合部门及相关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督查考核与群众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各区县将文明指标体系与地区实际相结合,纳入网格化管理。

六是强化宣传动员。首都精神文明办牵头开展社会动员,结合《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建立环境文明行为规范,开展环境文明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动员活动和环境监督。市委宣传部组织媒体宣传,落实各主要媒体对口记者,在市属主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强化媒体监督。

七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首都环境建设办会同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把主管的事和物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参照城市管理模式和本行业管理职责,逐步实现对农村地区全过程、全覆盖行业管理;市规划委研究完善农村地区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对农村地区尽快推行强制性、约束性规划。市市政市容委研究落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清扫保洁、环境管理等城乡一体化标准,并纳入城市管理体系。

八是完善首都环境建设工作体系和法律规范。市编办牵头研究强化环境建设综合协调、规划指导、督察考核、法规建设和宣传动员工作职能,借鉴东城区、西城区及顺义区经验,逐步完善区县环境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市法制办结合当前环境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梳理现有法规政策,开展立法研究,确定立法计划,修改不适应条款,重新规范和划分部分执法职责。

为使上述措施真正落实,5月中旬,北京市成立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督察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任组长。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政府秘书长李伟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内设5个工作组,包括综合组、大气污染治理督察组、污水治理督察组、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督察组、打击违法建设督察组,明确对责任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和履职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责任追究,对环境整治将实行现场督察,对进度滞后、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整改。同时,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针对各专项任务落实情况开展视察、检查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督促各牵头责任单位及时将各专项任务的计划、进展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多项机制作用日显

“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措施已正式实施,5月份在市政府会议上进行了第一次综合检查、区县排名和问题曝光,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县更加重视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措施,积极推进环境建设工作。

一是各牵头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首都环境建设办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制定重点工作例会及检查安排,包括半月例会、月度例会及综合检查、市长检查、市委常委会汇报等内容,并要求各牵头单位每周报送信息,每月报送小结。各牵头部门分别制定牵头工作的考评细则、工作台账和倒排期安排,首都环境建设综合考核评价充实了各牵头部门的考评内容。市规划委牵头成立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指挥部,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市公安局黑车办依托全市3万多探头实时监控黑车并每天检查,拟定每月组织全市波次整治行动,每旬组织黑车突出点位的脉冲行动,每周组织上下班高峰“突击围剿”行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将扬尘治理纳入“文明安全工地”评比并作为企业市场投标加分重要指标,实施扬尘控制一票否决。市工商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市、区两级工商部门城乡环境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违法建设和无证无照治理,违法建设一律依法不予办理证照。市城管执法局每周分析96310、12345、110、网格平台环境秩序问题,及时处置解决。

二是各区县积极完善工作机制。东城区实行月督察、月考核、月曝光制度,加强背街小巷和门前管理;西城区完善四个体系、实施四大工程、开展四大行动、打响四大战役、实现四个目标;朝阳区采取环境问题“通知、督办、通报、曝光”四步走机制,每周安排机关干部下乡半天,帮助解决基层问题;丰台区完善约谈机制,将环境建设作为干部考核重要指标,明确同样环境问题不能二次出现的底线,连续考评排名末位的街乡领导免职;海淀区出台环境卫生及环境秩序责任追究办法,每月检查考核街乡镇、区环卫中心,由区监察局追究未达标单位责任;石景山区设立环境卫生责任公示牌,推行八版一图公示制度;门头沟区深化督查督办考核机制,严格按时限进行检查、督办、销帐;房山区成立300多人应急队伍及时处置环境问题;通州区环境热线上账问题逐一督办落实;顺义区实行环境满意度评价制度;大兴区四套班子十七位领导包片负责,成立六个督查小组监督六十余个单位履职情况,设立500万专项奖励资金;昌平区建立季度末清洁日活动制度;平谷区将环境建设纳入“三级联创”考核体系;怀柔区确定环境整治年,启动55项环境整治工程;密云县建立立体分类式网格化体系;延庆县加强社会督导队伍建设。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6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生活垃圾,是指村庄及集镇人口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产生或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农村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本办法所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是指因村庄及集镇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等发生的有关建设和运行费用。

第三条各镇(街道)环卫部门负责征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镇(街道)环卫部门可以委托各行政村村委会征收。

第四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属地管理、“谁污染、谁付费”和有偿服务的原则进行征收。

第五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对象为面向所有农村居民,征收标准为20元/人·年。

各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农村“一事一议”的办法,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确定收费标准,与被征收对象签订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服务合同并上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第六条征收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主要用于环卫人员工资、环卫设施添置更新、垃圾收集、运输等。

第七条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转资金由县财政奖补资金、镇(街道)配套资金、农村居民缴纳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三部分组成。

县环卫绿化管护中心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奖补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其中的100万元,由县财政局根据县环卫绿化管护中心对各镇(街道)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日常考核情况逐月进行奖励;其余奖补资金由县财政局和县环卫绿化管护中心按照各镇(街道)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50%核定,一次性拨付到各镇(街道)。

城乡环卫一体化所需运转资金除财政奖补资金、生活垃圾处理费以外的差额部分,由各镇(街道)负责配套。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7篇

为全面加强建设系统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中的计划生育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做好全省建设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结合市建设局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市市直有关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任务要求,现制定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决定,通过齐抓共管等措施,不断完善人口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监督和责任考核,有效督促各责任部门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计生工作与建设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1、负责建筑施工队伍人员中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人员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5%以上,并将审验情况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2、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负责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征收前将征收人的情况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

3、在审批买、租房手续时,审验经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不属于流动人口的审验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3%以上;没有证明的不予以办理,并将审批结果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在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第一套住房所有权证时,减免10%的房屋登记费。

5、负责指导房屋物业管理机构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加强对各类住宅小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三、工作措施和任务分工

1、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宣传,提高干部职工认识。抓好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实施意见》、《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摆到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服务齐抓共管的意见,明确本部门职责分工和考核奖励指标。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常抓不懈,确保不出问题。

2、加强计生工作制度建设,实行分工负责严把入口关。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建设局、各房产管理机构和局属有关单位要制定出台年度履行计生工作的配套文件及目标责任书,对目标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具体科室,明确责任人。局属单位分工是: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负责全市建筑施工队伍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审验;市房产交易中心负责在审批买、租房手续时,审验经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不属于流动人口的审验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审验率达到93%以上。没有证明的不予以办理,并将审批结果通报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第一套住房所有权证时,减免10%的房屋登记费;市拆迁办公室负责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征收前将征收人的情况向当地人口计生部门通报;市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房屋物业管理机构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加强对各类住宅小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要加强经常性工作,建立健全审验工作机制,实行定期汇报、季检查、半年核对制度,堵死漏洞,提高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3、加强计生工作信息交流,完善系统计生工作长效机制。各单位、各部门要定期进行计生工作信息沟通,把本地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评估、调研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和当地计生部门汇报,努力争取计生业务部门的支持。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要按照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第一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落实目标责任书、量化调查考核、追踪奖惩等办法,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择时对各单位、各部门履行计生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凡是没有完成责任目标及职责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不得评为一切先进,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加强计生基础工作,努力实现干部职工婚育观念转变。坚持经常与集中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计生宣传教育力度,通过进一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年活动,在全民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全系统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进行计生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加快婚育观念的转变,使流动人口由要我计划生育变为我要计划生育,由被动接受管理服务变为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从而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贡献。

四、组织领导和检查考核

根据建设系统的实际和承担的全市计生工作齐抓共管任务需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市建筑工程管理处、房产交易中心、工程建设科、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拆迁办公室、物业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局机关党总支(党委办公室),负责对建设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工作保障上,要进一步强化党政一把手是人口计生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实行“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认识到位、决策到位、协调到位。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对计生工作要具体抓、靠上抓。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全力抓好落实,为领导做好计生工作参谋。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__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第五个五年规划》(襄建〔〕136号)确定的内容,认真总结和评价全市建设系统“五五”普法工作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为促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行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检查验收内容和重点

《__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情况;《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及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情况;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工等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法律六进”活动的开展情况;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情况以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等。具体检查内容参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指导标准》)。

三、检查步骤和时间安排

检查验收工作从20__年4月开始,4月底前完成内部自查、5月份迎接市级检查验收,6月份以后迎接省建设厅检查验收。

(一)准备阶段。4月上旬,市建委制定《全市建设系统“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建设局、委属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检查验收方案和措施。

(二)自查阶段。4月中旬,各县(市)区建设局、委属各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好本单位自查,自查工作要逐个单位、逐项内容进行,避免漏检或缺项。4月20日前,各县(市)区建设局、委属单位将自查情况和五年工作总结报市建委法规科。(来源:文秘站 )

(三)检查验收阶段。4月底前,市建委将组织检查小组,完成委属单位的检查验收工作。市建委根据各地自查抽查情况,写出总结报告,报省建设厅和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评比表彰阶段。结合检查验收及时发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典型,整理事迹材料,筛选拟报上级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表彰工作做好准备。对先进典型,市建委将积极向省建设厅和市普法领导小组推荐。

五、基本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县(市)区建设局、委属各单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把总结验收工作落到实处。

2、实事求是,保证质量。为做好总结验收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下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并确定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具体抓。要提供工作经费,保证普法验收工作正常开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评价本部门“五五”普法工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

3、突出重点,全面检查。各地要对照总结验收的要求,围绕检点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要结合当前建设系统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违法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检查,拾遗补漏,及时改进。要以“五五”普法总结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在全市建设系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的宣传教育。

4、查漏补缺,全面推进。结合检查验收,认真总结回顾“五五”普法工作,认真查找本单位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的依法治理工作,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启动做好准备。

附件: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指导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

指导标准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1.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听取情况汇报。

2.每年制定 工作计划或要点,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年度有总结。

3.健全完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和办事机构,配备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

4.领导换届后,做好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5.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

6.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总结和研究部署年度工作。

二、着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7.突出抓好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8.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宣传,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逐步深入人心。

9.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着力提高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宣传《城乡规划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宣传《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宣传《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学习宣传《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

10.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

11.贯彻落实《中组部、、司法部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核、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情况的考核,并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培训工作。

12.贯彻落实《、人事部、司法部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学法用法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的意见》,制定相应的意见或实施方案。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把公务员学法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组织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并将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业法培训,每年组织专业法律知识考试。

13.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建立健全住房城乡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企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职工法制教育、法律顾问等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和法律知识考试。

14.开展“法律进工地”活动,通过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形式,逐步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15.利用宣传日、宣传周、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三、着力提高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法治化管理水平

16.制定依法治理纲要或实施规划,有相关的规范性或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依法治理工作。

17.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完善和推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评议。

18.建立法律顾问或法律咨询制度,实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19.积极开展住房城乡建设企业依法治理,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四、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创新

20.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法制宣传教育。

2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法制宣传人员培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2.围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中心工作适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咨询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3.探索开办农民工学校,创新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五、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保障

24.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本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范围,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

25.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奖惩制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评先树优工作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作为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

26.普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根据住房城乡建设发展不断调高经费保障标准。

27.建立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围绕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组织检查,抓好工作落实。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9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特别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的部署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党组决定紧急召开全国防范地质灾害电视电话会议。

首先,我代表国土资源部对今天在北京主会场出席会议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黄卫副部长、交通运输部徐祖远副部长、铁道部卢春房副部长、水利部鄂竟平副部长、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表示感谢!对在各地分会场出席会议的政府领导、分管秘书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感谢!对应邀参加这次会议报道的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

今天的会议邀请了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主要是考虑到这7个部门是我们防范地质灾害的服务对象,请他们向国土资源部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就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提出要求。我们防范地质灾害服务工作,务必要密切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整体效用。刚才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做了很好的讲话,提出了需求,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将会有力地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下面,我就进一步部署地震灾区和强降雨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各地高度重视,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有序展开

(一)中央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指示和部署。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央领导同志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和部署。*总书记在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时强调,一定要重视防范次生灾害。总理批示,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要落实。5月份以来副总理对防范地质灾害工作作了11次批示。5月18日,*同志对防范地质灾害工作作了批示。*副总理和马凯秘书长也多次批示,要防范地质灾害工作。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6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专题研究了防范次生灾害工作。会议指出,由于余震持续时间长,进入主汛期后降雨量明显增加,随时可能引发新的次生地质灾害。必须高度重视,把防范次生地质灾害作为一项紧迫任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避免给人民群众造成新的损失,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我们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

(二)受地震和气象等因素影响,防范地质灾害工作形势严峻。

刚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介绍了气象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气象趋势。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介绍了5·12四川汶川地震后余震趋势。今年南方强降雨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5月下旬至今,华南、中南、西南持续遭遇强降雨,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引发的伤亡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196多处,造成294人死亡、失踪和5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5768亿元。其中,5月份发生地质灾害10888起,210人死亡和失踪,522人受伤。6月份以来,地质灾害已造成70人死亡和失踪。最近几天强降雨在北移,长江流域防灾形势趋紧。四川、甘肃和陕西即将迎来主汛期和强降雨,受余震和强降雨的影响,这些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5·12”四川汶川地震使得灾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在强余震和强降雨的诱发下,很可能出现群发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区防范地质灾害的形势更为严峻。

(三)部门密切合作,防范地质灾害工作有序展开。

自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气象、地震和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合作,努力搞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建设、交通、铁道、水利、国资委等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均给予极大理解、帮助和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也主动提供信息、加强服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序展开。进入汛期以来,我部已经多次发出通知,部署地质灾害防范工作。5月30日专门召开了视频会议进行部署。6月份以来,我部已派出10个专家组到8个遭遇强降雨的省份,配合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多数地质灾害高发区、易发区都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及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成效明显。5月16日,应急排查组在四川*市*区*镇*村发现滑坡险情,及时撤离人员,5月18日发生滑坡,避免了近400人的伤亡。5月17日,应急排查组发现四川青川县城后山狮子梁滑坡出现变形裂缝,当晚撤出人员,5月18日发生滑坡,避免了300余人的伤亡。截至6月16日,为避免大暴雨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汶川县已紧急转移城镇、山区群众和学生7万多人。6月15日,重庆市及时启动地质灾害橙色预警,15-17日,全市发生41起地质灾害,无人伤亡。6月19日,由于提前监测,及时预报,贵阳市清镇市新店镇岩湾村44户人家、206人安全撤离,提前5分钟成功躲避了20万方的崩塌山体。总体上看,在各个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正在有序地展开。

二、主动服务,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防范地质灾害,当务之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和指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9次会议精神,主动服务,加强合作,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

(一)要迅速制订并提交防范地质灾害方案。

全国18个省(区、市)约有1600个县(市)处于山地丘陵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和易发区,其中有1400个县(市)已经做过地质灾害普查,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23万处,威胁3500万人口安全。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要组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普查资料,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制订地质灾害防范方案。要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危险程度,提出搬迁避让、撤离避险、监测预警等具体建议,提供给当地政府组织实施。对于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建筑物、公路干道、铁路、江河流域、工业设施等,要把现有的资料和形成的方案,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同时,要继续实施已有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该治理的工程一定要立项并加快治理进度。

(二)要加强应急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

四川、甘肃和陕西已经完成了灾区108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12000多处,威胁到上百万人的安全。还有一部分省区,有的已经完成应急排查,有的正在做。希望各地尽快完成应急排查,形成图、表和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应急排查的地方,要对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交通干道、江河流域和一些重要工矿设施,及时组织巡查并加强监测预警。预警信息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及时。在广大农村,乡村监测员靠敲锣吹哨预警信息,及时有效组织村民撤离。预警信息要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

(三)要完善并公布群测群防体系。

多年的经验证明,群测群防是防范地质灾害最有效的手段。各省厅都要加强组织指导,进一步完善市、县、乡、镇、村乃至村民小组的群测群防体系,明确并落实责任。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明确之后,要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公开监督。与此同时,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努力为防灾抗灾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各专业监测点也要积极配合。一定要严防死守,避免群死群伤。如果说地震造成伤亡是天灾,那么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就既是天灾,也有责任问题。防范地灾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责任重于泰山。请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各地都要有防范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并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修改完善。组织专业人员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讲解预案,让群众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演练。各地都要加强防灾值班和信息速报。6月20日到9月30日,我部执行地质灾情日报制度,每天16时之前,要将过去24小时的灾情上报到部里。重要灾情、险情和成功避险的事例要随时上报。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多种手段,开展防范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部已安排在6月24日利用视频系统进行培训。

(五)要积极主动地为相关部门服务。

各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系统一定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进一步与气象、地震部门加强合作,在监测系统、预警手段、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沟通,保证信息共享,切实做好预警预报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非常关注住房与城乡建设的安全,需要及时获得地质灾害和危险性评估资料信息。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非常关注公路、铁路的傍山地段、高切坡地段、高挡墙地段和隧道的地质灾害资料信息。水利部门非常关注江河流域、水库、水电站范围的地质灾害资料信息。国资委非常关注重要工矿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资料信息。刚才,各个部门的领导同志都介绍了他们的需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针对上述部门的需求,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与服务对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主动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参与排危除险工作,切实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整体效用。

城乡建设工作意见范文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跨越发展”工作思路,在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同城化发展等各项改革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等市政府确定的十二项重点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我市“两个加快、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重点改革工作和牵头单位

1、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把握省政府将列为全省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会,抓紧研究起草《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争取在今年6月份前获省政府批准,同时积极争取将列为全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土地及人力资源配套扶持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2、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在设立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推动地方银行改革,支持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推动各类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落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网点覆盖面。继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完成南安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组建工作,加快永春县信用联社增资扩股步伐,推动惠安县信用联社、县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有条件县(市、区)增设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和引进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引进法人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推进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各种新型保险业务发展。(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省农联社办事处分别牵头)

3、加快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加强上市后备资源的挖掘和培育,完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加快推动企业改制上市。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购并重组、增发新股等方式扩张规模、提升实力。积极争取高新区纳入“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引导更多企业进入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平台,优化股权结构、拓展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和集合信托计划等进行直接融资。加快推动市城建国司、路桥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培育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金通过股权、债权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实体经济。(市上市办、市经贸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分别牵头)

4、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承包权作价出资或入股的方式设立土地专业合作社。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旧村复垦力度,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的管理。建立健全节约用地机制,研究制定全市“三旧改造”规划和实施意见。完善土地使用标准和指标控制体系,对鼓励、限制的产业实行差别地价政策,建立由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五个方面指标组成的工业用地考核体系。改革土地供应方式,实行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的多种有偿使用方式供地,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市农工办、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分别牵头)

5、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通过资本注入、财政补助以及资产重组等方式,整合市级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组建市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水利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的运作机制。落实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社会资金投资兴建的水利项目,与国有、集体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投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蓄、引、调水项目,政府实行供水水价和供水量兜底保护。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涉水行政职能,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覆盖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各管理环节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水务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6、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管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拓宽政府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推行市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推进水务集团和商贸集团整合组建工作,通过国有产权划转、资源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市国司等国有投融资载体,强化政府融资能力。研究出台政府投融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和监控体系。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信贷扶持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对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一次性开办补助以及运营补贴标准,加快形成公平准入、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做好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整合乡镇机关、基层所站的服务资源,强化三农便民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以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中心城区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区内财政统筹改革方案。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前期工作,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力。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进一步向县(市、区)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权,做好省级行政审批事权下放的承接工作,完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和电子综合监察平台。推行项目代办制度,为投资者全程免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市编委办、市公务员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分别牵头)

8、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完善公共资产交易市场运行制度,重点在垄断性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总结市级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试点经验,研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地方储备粮轮出进场公开竞价交易工作。加强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完善户外广告位置使用权公开拍卖竞价制度。深化司法拍卖改革,依托国家诉讼资产综合信息平台,公开拍卖信息,探索推进司法诉讼资产进入电子交易平台公开竞价交易,进一步推动涉讼资产处置交易透明化,促进拍卖财产的保值增值。逐步整合工程交易、政府采购、地产交易和产权交易等有形市场,加快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牵头)

9、持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继续抓好6个省级、15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县、镇两级政府的事权关系,赋予试点镇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建立和完善与试点镇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分配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试点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试点镇与周边镇的规划统筹,根据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适时开展部分乡镇撤并工作,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支持经济基础较好、集聚辐射能力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特色明显的试点镇向小城市发展。(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处分别牵头)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今年上半年完成文艺院团转制、划转、撤销等各项改革任务;实施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年内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整合市广播电视台,按照广电网络“一省一网”整合的要求,推进市广电传输中心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公共服务体制核算制。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政府采购、建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增加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运营。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壮大企业规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

11、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水平和大病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所。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和人才培养流动机制。拓展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完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进石狮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满足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民营医疗机构。(市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牵头)

12、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新兴领域、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加快基层公安机关综合警务改革创新,建立派出所勤务精细化管理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加快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探索将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将事业单位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网络办、市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民政局分别牵头)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细化工作目标。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2012年全市各项改革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年度改革工作意见。各项改革的牵头部门要积极推动并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制订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时限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做好有关工作。

上一篇:教导员工作意见范文 下一篇:学校家长工作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