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2-24 20:13:08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1篇

城市竞争力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及其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布局、人口的多寡都是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计划和调控,城市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城市首脑“跑部钱进”的意志与能力,以及中央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式所制定的计划;随着市场机制日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城市竞争力不再由政府计划或工矿企业发展所左右,而是被看不见、更加难以捉摸的多种因素和无形的资源所代替。所以,研究城市竞争力以及决定因素在以城市为代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有着极为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发展及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供思路。

(1)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起步比国内早,学者们从各个不同层面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begg,boddy,cheshire,jensen-butler等人对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进行了研究:d·arcy,keogh,rogerson,gordon等人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及其竞争后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地方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接近电信网络、在协作网内获得外部经济性、市场需求和有效的组织结构等;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全球竞争、美国和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城市竞争的尺度问题。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又加强了城市竞争力研究。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德教授从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的一些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90年代初已是国际上研究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他声称他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存在体(区域和城市);而北卡罗来纳大学丹尼斯教授90年代开始研究大都市地区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法国的经济空间管理机构也都针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专门研究。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的探讨不如前两个地区深入。

总体上来讲,目前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主要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4个方面展开的。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标准:(1)资源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标准。(2)居民生活水平标准。(3)财富创造标准。(4)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准。事实上,这4个标准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提高可谓城市竞争力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财富创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途径或过程;而资源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能力则是城市竞争力最根本的因素和基础。城市竞争力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竞争的外部环境对城市竞争过程本身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或者“滞缓”的影响。因此,城市竞争力定义如下: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城市竞争力内涵界定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定义,实际上是从以上四个角度来观察和界定竞争力的。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方面的优势,有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也有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生产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主体自身来看,竞争力是他的某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可能是盈利能力,也可能是组织能力,还有可能是销售能力等;从竞争过程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发挥自己能力,将自己能力变成实际收益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是要反映在其获得的收益的大小上,是一种获取收益的能力或收益水平。因此我们的这一定义,能够将国内外学者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包容起来、统一起来。学者们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差距的解释。

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还应该首先明晰什么是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开宗明义指出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时,“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是资源稀缺性。各同类市场主体为了获取某种稀缺资源,必然要有一定竞争力的,否则就只有按照“优胜劣汰”规则被罚出场外。所以,市场经济中,同类或近似同类的利益相关者必须适应竞争。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竞争主体必须具备某些竞争优势,努力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竞争力也可以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在追求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竞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一定义有四个层次的含义:(1)竞争力是竞争主体之间相互比较、较量才有可能存在的一个概念,没有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较量、竞争,也就不存在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问题;(2)竞争力是指某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量,从单个竞争主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竞争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量是他的能力或素质的表现;(3)从竞争主体争夺的竞争对象来看,竞争主体的竞争力是对竞争对象的吸引力或获取力;(4)从竞争的结果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最终取得某种收益或某种利益的能力。因此,从相互比较角度看,竞争力就是某一竞争主体相对于另一竞争主体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基础,在竞争当中竞争主体只有存在某种优势,如价格、品质、成本等现实优势和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潜在优势,竞争者相对于他的竞争对手才会具备竞争力。当然有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可以获取更多市场机会,攫取更多的利益,从而也就维持并巩固他的竞争优势地位。

总之,根据以上对竞争力的探讨以及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竞争力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从静态来看,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主体之间能力上的差距;从动态来看,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的行为的差距。那么,城市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的某种竞争差距。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

竞争力及其提升的研究是国际社会一个热点。但长期局限于宏观的国家层次以及微观的企业层次。对于城市的竞争力的评价,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如美国《城市地位评价年鉴》关于美国城市的地位的评价;欧洲学者通过城市问题、失业、收入、移民和旅游需求等对欧洲的城市进行了排名;中国不同机构或组织也在积极地选取指标对全国城市进行排名。无论上述指标选取是否合理,批判是否公正,但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提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不容置疑的。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城市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竞争力究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在对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学术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竞争力研究已成为焦点

研究城市发展影响要素的实质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能力的思考。国际竞争的主体的关注从国家竞争力、产业、企业竞争力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城市本身重要性的突现。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到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竞争主体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重视,使得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提上了日程。而有关国际竞争力以及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和评价体系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城市竞争力的高低,表面上体现为其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实质上是全球化时代城市拥有、吸引、控制、转化稀缺要素的能力。这与城市的制度建设、文化的挖掘和提升、地方创新环境的培育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区位、物质(金融)资本、技术等因素不是不重要,而是成为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的时候,制度、创新能力等因素的作用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2)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变组合和静态组合,以及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合等。城市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城市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数目的增加以及城市本身争夺资源的能力提升,影响城市发展以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要素集合必然扩大。传统因素,如城市交通和自然区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无形因素,比如人力资本、制度、文化等因素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内容:(1)城市内部的资源/能力相关因素;(2)城市外部的环境即全球城市网络/等级格局和区域竞争力、城市与区域整合度。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城市系统内部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即城市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组合反映和决定了城市竞争态势及竞争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同一时刻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呈现不同的静态组合状态,反映了城市竞争“类型”的不同;另一方面,城市竞争是动态演进的过程,不同时刻点的同一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因素组合呈现不同的状态,表现为城市竞争优势驱动呈现不同的时序特征。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规划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3)软要素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

当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区域发展的优势已经开始超越区位、基础设施等物化的因素,文化等“软”因素开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可见,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起动和活性作用”的城市资源因素、成长性激励作用的城市内部能力因素,以及起推动和滞缓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对城市竞争力只起机遇或挑战作用;而内部资源则主要分为场所资源(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和非场所资源(如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实力以及地方文化、制度等),内部能力则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些要素才是城市竞争优势。城市拥有的关键资源、城市的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学习、组织能力都是紧密联系的,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对城市竞争优势起着支撑作用。其中组织学习、组织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创新能力又是关键资源创建过程中的加速器,而关键资源则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四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那些可以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的文化、制度等软要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且是城市向更高层面发展的过程中吸引竞争资源、把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软”要素才是现代城市兴衰的稀缺要素。

(4)人才本位是城市竞争力的焦点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的今天,各个学科“殊途同归”,我们不但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核心,而且更加重视人才本位的城市竞争的理念。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能力,城市的价值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创造的。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指出的,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当关心人、陶冶人。这种城市发展要素的“以人为本”化使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人。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知识和技术是创造的又是通过人传播和应用发挥作用。因为:(1)通过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2)通过影响城市技术传播能力,影响城市价值的创造和实现;(3)人力资本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投入要素,其质量高低决定投入的回报;(4)人力资本通过吸引配套水平的生产要素,进而影响要素投入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培育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时就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当然,在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时,不能只依靠物质激励方式,还应该做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正如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的,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城市的优势与劣势、城市的互补与竞争、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无不与城市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城市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与良性竞争,又有助于中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国城市发展及增强城市竞争力,我们应该除了加大城市竞争力研究,也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经营城市的意识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就开始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经营”包括筹划、经管、组织、计划以及规划治理等方面。经营城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现实需要。以后城市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经营城市的意识,正如大连市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增强竞争力”的路子,使得大连这一北方城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中连连攀升。所以,我们应该要像经营企业或商业一样经营城市,要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强化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制订适当的城市定位

一个城市的正确定位是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先决条件。所谓城市定位,就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及其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j.弗里德曼(friedman)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而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大小正是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反映。目前,中国城市定位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追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地位。其结果是造成各个城市产业严重同构、重复建设盛行、大量企业产能过剩、区域城市间恶性竞争、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定位准确,城市可以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城市内外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反之,城市定位失误或错误,不仅会使城市失去发展的有利时期,还会因为浪费城市发展资源和功能错位而导致城市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

(3)重视城市的软环境建设

中国城市里的大楼不谓不高、马路不能说不宽,但中国城市竞争力却不强。因此,城市竞争力增强不是通过建几栋高楼大厦、修几条宽敞的马路等方面就能实现,而是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软环境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软环境(如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秩序环境等方面)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譬如,在城市文化建设上,通过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健康文化;创建讲究信誉、等价公平的道德标准以及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竞争氛围建设,都将大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城市“软”环境不但增强城市“硬”环境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城市的创新动力和使交易成本的降低。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催促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尊重知识、人才的文化环境酿造的浓厚创新氛围有利于城市技术和知识创新;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直接激励企业和个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些都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竞争力。中国城市发展在软环境建设上重视不够,需要改进的空间大,需要作大量研究和积极实施。

(4)推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产业地理集中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所以,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以达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中国大多数城市国际竞争力不强除了软环境外,城市产业缺乏特色及其竞争力不强是重要原因。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竞争力应该立足于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政府要认清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切实的多项措施,提供最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具体来说:(1)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城市资源实际,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投融资等支持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集群;(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趋同制约着中国城市竞争力提升,因此,合适选择城市发展的产业,按照城市发展层次级别,规模经济和地方优势发挥等要求加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城市竞争力增强的重点。(3)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技术是产业发展及其竞争力内核。政府要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激励自主创新;也要提高特殊政策引进与本市产业相关联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同时注意引进与吸收的关系。也就是要发挥技术在改造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39-04

21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又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城市是企业的场所与载体。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考虑统筹规划,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一、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城市不同于企业,其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因此,城市竞争力可以描述为:一个城市创造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和优化配置更多的稀缺资源,为所在地区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能力。①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表现为竞争过程中其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性价比,从竞争结果来看,它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同名词以及企业补偿其雇员和为其所有者提供丰厚回报的能力。

二、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以往研究

以往的研究比较多的将“城市主体”作为城市竞争力区别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依据。虽然也有学者提到过城市竞争力与国家或企业竞争力之间的联系,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增强依赖于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对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这层较为重要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的剖析。

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难以割裂,同时它们又各具独立性。城市竞争力是优于其他城市的创造与实现价值和财富的优势与能力,其优势是涵盖企业竞争优势在内的综合性优势,其能力更是源于各种类型的实际组合资源并不断创造价值的企业竞争力。企业作为城市的细胞和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认为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具有互动性和相关性,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城市竞争力是多元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是综合而非单一的竞争能力。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依赖多层面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市民)共同创造。由于现代社会中,企业是资源配置和财富创造的基本载体,是城市功能的执行主

体,城市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竞争能力的积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城市竞争能力的强弱。

三、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在影响城市竞争力变化的因素中,企业竞争力处于基础性地位。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城市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就是依靠其经济细胞――企业来进行的。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最终将通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出来。企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内生构成要素。

1、企业的价值能力

城市竞争力直接表现为一个城市的资源集聚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作为城市微观主体的企业,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资源的吸纳和对要素的组合,从而创造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财政实力、市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也影响到城市其他功能的拓展和发展的水平。所以,企业竞争力理所当然是城市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城市竞争力其他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也在于服务并提升城市的企业竞争力,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国家要靠城市来实现增长的绩效一样,城市也要靠企业来支撑它的绩效、展现它的功能。一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它们所在城市的经济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版图。如东风汽车与湖北十堰、长虹与四川绵阳、健力宝与广东三水、春兰与江苏泰州等,一些在中国地理版图上不知名的小城市,因为有企业的崛起和品牌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让人熟知。

2、企业的技术创新

城市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城市之所以能推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类的进步,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种财富资源的创造能力,在于创新的动力。城市的创新,蕴藏在管理者、社会机构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但最关键的还是蕴藏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创新动力里。城市的活力来自企业的竞争,而企业制胜的异质性资源,无不与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关。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积极性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科技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在城市“产学研”的战略联盟中,企业担当重要的选题、助攻和转化的角色,也是考验这一战略实效的关键。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水平并不等于城市内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相加,而是由处于主导地位的重要企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之和所决定的。

3、企业的生产规模

企业规模对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规模之所以影响着城市的国际国内市场地位及竞争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规模的经济性,这种经济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大的企业规模将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其次,大的企业规模将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大规模的生产,提高了企业现代信息处理水平,扩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使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管理费用减少。青岛以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而著称,但现在代表青岛城市发展实力的不是旅游业,而是发达的企业。在青岛活跃着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一批知名企业,强大的工业是青岛突出的优势。青岛的工业在短短十几年就构筑了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支柱工业体系。

4、企业的制度文化

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对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就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这种制度创新能减少交换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日益复杂的交换活动。”②可见,制度对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其制度体系是整个经济效率形成和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安排越合理,其整体绩效就会越高,竞争力也就会更强。制度是体制、机制、管理和文化的统一。制度被列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是直接相关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曾发表过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三种要素比重为:精神占50%,资本占10%,法规占40%。可见,制度文化要素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全要素优势,而一旦制度有了优势,则可能转劣势为优势。企业制度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素质,是对城市制度环境的一种检验。

总之,企业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的自我检验。在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下,企业能否与城市共存,可以看作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企业竞争力的支撑,城市竞争力将难以长期维持。

(二)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在城市内部,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竞争力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城市竞争力全体构成要素的大力支持,没有组成城市竞争力其他部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续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的资源

城市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获取资源的途径已经大大地拓展,但城市的资源状况仍然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供应状况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实力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结构。如果企业难以找到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则无法在经营中进行有效的竞争;城市土地资源供应状况、技术资源供应状况、资金供应状况与基础设施状况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运作效率。

2、城市的环境

城市的环境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土壤。企业竞争力与所处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融资环境、人文治安环境和生态保护环境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环境会直接刺激或压抑企业的创新欲望,影响企业的创新过程和效果,并决定企业从技术创新中所获得的收益;一个城市的金融环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机会和成本;城市的人文治安环境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财产安全,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会催生一批具有竞争力、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也可能会保护一批以生态环境的损害为发展代价的落后企业。因此,可以说,城市的环境既可能成为培育企业竞争力的土壤,也可能成为损害企业竞争力的温床。

3、城市的开放

城市的开放体现在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交流程度上。城市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有直接的催化作用。在传统体制下, 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往往会掩盖企业实际能力,削弱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城市整体的市场化程度低下,势必影响所属企业的市场素质。在体制转型时期,拥有国有企业众多的城市尤为如此,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反之,如果城市的市场发育完善,则政府的干预作用就会减弱,企业自身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增强。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城市的对外交流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城市对外交流越多,则企业的发展机会也越多,对企业的品牌宣传的促进作用越大。弗里德曼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一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以及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过去大连市除了濒临沿海这一区位优势外,其他优势并不明显。而现在大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已经成为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榜样。一年一度的大连国家服装节使大连成为国内会展经济的先驱,城市的足球俱乐部,也使大连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

(三)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

产业是城市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企业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促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传导因素。在现实经济中,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受到两类优势的影响,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分析的是不同城市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分析的则是不同城市间同一产业的关系。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而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战略行为。所以,一个企业如果处于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企业竞争力一般都比较强,因此,所在城市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

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产业组织是解决产业内部企业间的配置问题,即把资源如何配置落实到每个企业。产业组织是企业环境中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正是通过“产业组织”把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将宏观管理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内,用于指导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城市产业政策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与城市产业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生产要素也会向该企业聚集,从而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反之,与产业政策不相符合的企业,会受到种种限制与干预,从而逐渐走向衰退,竞争力自然被削弱。

四、建议与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政府应该在明确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的扩张,打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最终达到使城市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政府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让企业自行作主。市场制度和市场环境“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企业有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急迫感,逼迫企业自主创新,自生自强。一个城市的政府职责是,利用国际国内的宏观信息优势,制定导向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在城市产业定位、知识产权制度、产权交易平台、人才流动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上,为企业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环境。在政府提供的政策、信息和制度环境中,具体怎么做,由企业主体自己去把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强大,城市竞争力才能提升。

注释:

①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②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参考文献:

[1] 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经济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3.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孙明华、王峰.企业竞争力[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 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6] 顾光青、刘社建.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企业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2004,(07).

[7] 何添锦.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J].企业经济,2005,(03).

[8] 张志新.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城市经济,2007,(01).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3篇

一、城市竞争力指数计算

(一)假设条件

1、假定普通劳动力在所选定城市间可以自由流动,因而不构成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在以后的分析中,只考虑高素质劳动力(如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2、假定在不同的时期,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对特定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率是相同的。城市文化只影响到同一时点不同城市竞争力的差异,对某单个城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竞争力的变化不构成影响。

3、假定城市自然资源(不包括环境资源)的丰度不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城市自然资源的优势是短暂和不稳定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善使资源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自然资源流动性强,因而有接近自然资源所产生的相对成本优势大大减少。并且,如果一个城市仅仅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可能丧失发展其他更高附加值产业的机会。相反,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城市,也可能化害为利,在没有资源优势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技术或者资金密集型的高增值产业,从而形成有力的产业优势。

(二)选择相互比较的城市。选择江苏所有地级市作为比较城市。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南通、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等11个城市。

(三)选择评价指标。为了尽量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的竞争力,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指标的完整性。要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住宅等方面。

2、指标的低相关性。能反映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很多,中科院倪鹏飞博士在其专著《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就选择了83项指标。如果指标太多,并且指标间的相关性强,就会造成评价数据冗余,增大评价难度。本文在选择评价指标后,首先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高相关指标,在不影响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计算量。

3、重视定性指标。在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如城市的文化、政府效率、管理等,难以量化表示,更没有直接可用统计数据,这就给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带来了困难。过去,一般的研究总是为了简便起见,略去这些重要因素。本文在指标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定性指标的重要作用,选取一些定性指标,并努力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用定量指标替代等方法来量化这些定性指标,确保最终评价结果科学合理。指标体系和权重确定: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9个一级评价指标,然后对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高度相关的指标后,得到29个二级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令所有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00,具体数值大小用德尔菲法二次专家意见反馈汇总确定。(表1)

(四)城市竞争力指数计算。本文采用加权评价系数法计算城市竞争力指数。该方法是借助评价系数把不能直接比较的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成可以直接比较的无量纲的指标,然后对各个城市对应指标的评价系数加权求和得到总评价系数,依据总评价系数的大小比较各城市的竞争力。

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可写成:

Pj=∑PijWi

其中:Pij=Xij/XI(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XI=∑Xij/n。式中:Pj―第j城市的加权评价系数;Pij―第j城市第i项指标评价系数;Wi―第i项指标的权重;Xij―第j城市第i项指标数值;XI―各城市第i项指标的平均值;n―城市总数。

城市的竞争力指数Kj=Pj/(∑Pj/n)

根据上述公式对各城市的竞争力指数计算,可以分成以下三个步骤:

(1)对各城市的指标赋值,并计算XI值。

(2)根据Xij、XI和Pij=Xij/XI计算评价系数,然后再根据Pj=∑PijWi计算每个城市的加权评价系数。

(3)根据Kj=Pj/(∑Pj/n)计算每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Kj1,表示该j城市竞争力大于区域城市的平均竞争力。)

比较各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发现苏州、无锡、南京三城市的竞争力较强;常州、南通、镇江、扬州次之;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最弱。这样的结果与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基本相符。

二、徐州城市竞争力变化分析

以上分析得到2002年徐州市等城市的竞争力指数。同样的方法,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可以计算出2002年之前各年份徐州市的城市竞争力指数。这里只列出结果(表2),计算过程省略。

将上表中不同年份徐州市城市竞争力指数反映在坐标图上(图1),可以发现,从1990年至2002年,徐州市的城市竞争力在江苏省地级市中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一)徐州市城市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徐州市的城市竞争力出现这种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们考虑的时期,即1990年至2002年,整个江苏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竞争力普遍提高。徐州市的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城市的平均发展速度,这是引起徐州市城市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时期,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城市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再加上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城市经济长足发展;南京、镇江、扬州、南通等苏中城市也紧抓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航运、汽车、石化、制药等主导产业,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同一时期,徐州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结构老化和大量企业所依托的煤炭资源的逐渐开采殆尽所造成的企业发展困难,并且没有及时进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更替,城市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2、市域经济落后,无法形成对城市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是徐州市城市竞争力指数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徐州的丰县、沛县、濉宁等都是江苏最贫困的县域之一;相反,苏州的张家港、昆山、常熟,无锡的江阴,常州的武进等都排在全国百强县的前十名。虽然在城市竞争力指数计算时仅用的是市区指标,这些县或者县级市对评价城市不构成直接影响,但它们通过经济贸易、税收、旅游等方式把评价城市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徐州市在发展过程中从这方面的获益则很少。

3、没有抓住发展机遇来形成产业聚集,也是徐州市城市竞争力指数下降的一个原因。虽然决定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是经济实力。经济要靠产业来体现。不少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最具代表性。徐州市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够。

2002年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南京有1947家,无锡3340家,苏州4112家,常州2474家,徐州仅有743家。

4、市民普遍缺乏竞争意识也制约了徐州市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徐州市周围是大面积的农村,城市中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农产品供应和低价位的房产等很容易使市民产生自足心理,从而限制了竞争意识。

(二)提高徐州市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进行战略规划,明确城市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控制,为产业的聚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平台。(3)坚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资,来弥补因发展造成的资金不足。(4)进行市区旅游资源规划,整合云龙风景区、楚王陵(汉兵马俑)、龟山汉墓、汉化像石等旅游资源;尝试利用丰县梨花节、“大沙河”水果品牌、芦荟种植园等开辟农村观光旅游路线,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竞争意识。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

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旅游的主体。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论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是从城市形象研究成为我国城市旅游竞争研究的热点开始。随后,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情况。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要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先要了解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从上述可知,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是多层次的,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更包含潜在竞争力。旅游业是由很多企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旅游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力,属于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尚未形成公认的看法,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学术性表述也存在模糊性。

对于旅游竞争力概念,曹宁所界定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是以行政区划的城市为单元被考察的)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而不是输出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刘晓萍认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解,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城市在这个概念中是认定为旅游目的地;二是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因而她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在城市环境和旅游产业本身素质的综合作用下,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比较优势。聂献忠则把竞争主体看作是旅游业,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苏伟忠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等三个层面上。有学者则把城市旅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旅游环境营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管理创新的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上述众多学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来看,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要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来入手,还应考虑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即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为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特点。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自国内学者涉足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以来,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思路根据一定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一系列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指标的选取与构建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者提供一个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依据。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旅游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在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因而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由于竞争力是动态的,因而有学者指出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在指标的设计时,既要有反映现有竞争状况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未来竞争状况的指标,并对未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起重要作用的指标,提出了动态性和潜能性原则。这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及可持续性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提供的很好的思路及可能。

2.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不同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有所差异。

甘萌雨等构建了包括城市旅游经济现状指标、城市旅游功能地位指标、城市旅游业发展趋势指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指标体系。郭舒、曹宁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资格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等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思路,思路中只对各指标的涵义和数据方向进行了说明,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二级指标,其中一些指标获取较困难,如发展性因素。张争胜等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出游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本身的发展能力上,且指标数目太少,不能较全面反映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和陈晓等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三方面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但他们是用不同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部分具体指标取值较为困难。莫帮洪等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城市旅游发展相关支持环境和城市旅游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与苏伟忠等构建的不同,但二级及三级指标基本一致。汪德根在根据原则构建指标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城市旅游行业实力、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城市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城市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等5个方面28个原始指标组成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庄小丽等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 & Ritehie模型”的基础上,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从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段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其三级指标数达45个之多,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但是指标数目太多也会给计算综合得分及解释时造成困难。从上述可知,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及研究范围出发,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数目不同,但是在核心指标上还是有一些相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城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还应包括旅游发展的专门化、信息化和集团化水平,为合理配置资源,发展旅游专门化优势,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信息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并且从长远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则需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郭舒和甘萌雨指出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中不可忽视专业化和信息化,尤其在2003年就提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从长远看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但在后续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指标。因此考虑到技术及信息的重要性,在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应该把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源共享作为潜力指标列入。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进行旅游营销时,城市旅游形象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该指标数据获得较难,因此在许多研究中没有采用。

3.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AHP)。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通常采用加权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城市旅游竞争力权重确定主要方法。利用AHP模型的各指标权重是通过专家打分取得,从而使各指标权重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丁蕾提出用熵技术对权重进行修正。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所以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在评价模型中的权重,这样也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聚类分析是对综合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归类,以便划分出不同的类别。纵观相关研究论文中,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比较方法、综合比较与分类比较等方法手段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

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诸多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是运用竞争力相关理论,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许多城市的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在众多实证研究中,一是以我国北京、南京、西安、广州、上海、郑州、桂林等各大主要旅游城市实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对比研究,并指出资金、技术 、人才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二是以区域的城市(群)为实证来进行研究,武传表采用定量方法对上海、广州、天津、宁波、青岛和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张琼霓对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长株潭旅游业发展现状、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并提出提升长株潭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马艳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汪德根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实力,16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不同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不同特点,并揭示16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表现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反映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三是学者对不同省区内的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如张争胜等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四个措施;曹宁等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做了旅游竞争力的总体特征分析与城市类别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阵营划分与人们的常识性客观认识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城市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城市旅游管理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广阔空间,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周岩对河南省辖18个市级实证分析、赵风云对山西省的实证研究。也有学者对单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为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方面仍然是借鉴波特的竞争理论与其它学科的理论,尚未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计算综合得分和排名,但是于对指标的选取多是一些可以直接获得的显性经济指标,而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居民生活满意程度方面的间接指标却考虑较少。研究忽略了现代城市旅游之间的竞争也具有合作性的竞争,可以采用双赢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城市旅游的发展。全面评价某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包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和该城市本身的纵向比较,缺乏对于城市纵向比较研究,且主要运用截面数据来研究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动态研究是不够重视。每个实证研究只局限于一定行政地域范围内,选取的指标又各异,相互之间没有借鉴意义及可比性。因此如何针对具体的城市,考虑城市的规模、空间位置、市场腹地及资源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来构建若干指标体系,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更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形势下,旅游竞争力及其可持续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具备可持续性的竞争力是虚而不实的竞争力”。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判断旅游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进而确定地区旅游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地构建旅游目的地持久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将今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内容。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在不同等级城市研究中怎么体现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A JHAAHT. F 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ources [A].Canadian Geographer[C].1980,24(1):5-12.

[2] 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社会科学家. 2004,(3):85-88.

[3] 刘晓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师,2008(5):19-20.

[4] 聂献忠.城市旅游吸引力结构分析与竞争力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81―83.

[5]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 .旅游学刊 2003(3):39-42.

[6] 张晓军,李海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7] 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 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14-418.

[8] 徐.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68-70.

[9] 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初步[J] .现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10]曹宁,郭舒,隋鑫.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研究提纲[J].社会科学家.2003(6):89-93

[11]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6.

[12]陈晓.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 .经济地理, 2008,28(1):158-162.

[13]莫帮洪,杨剑川.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框架初探 [J] .社会科学家,2005(S2):193+201.

[14]庄小丽,康传德.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83-86.

[15]郭舒,曹宁.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 .商业研究,2004(9):138-141.

[16]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17] 何秀芬,胡华.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以六大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J] . 职业2009(19):108.

[18] 武传表,王辉.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 [J] . 旅游科学,2009(4):13-18.

[19] 张琼霓.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7):101-108.

[20]马艳,胡晓娟.东北四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67-68.

[21] 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以辽宁省为例[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5-98.

[22]周岩.河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 . 商业时代,2008(32):102-104.

[23]赵风云.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D] .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4] 李树民,陈实,邵金萍. 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103-106.

[25] 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2.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宁波 旅游竞争力 策略

当前,旅游日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一种重要方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旅游业将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并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程度愈演愈烈,竞争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城市旅游业同国际接轨并迈向世界的重要问题。在探讨宁波当前旅游市场竞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宁波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能力。顾朝林(2003)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保继刚(2005)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归纳总结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可分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区位条件、地方特色文化、政府的管理组织能力、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等。

二、宁波旅游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1.优势条件

(1)雄厚的经济基础,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2005年,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00美元,财政收入466.5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宁波全市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均居全国15个副部级城市前列,并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之列。《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5年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大陆20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六,结构竞争力排名第四,制度竞争力排名第二,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七,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一。

(2)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宁波的山、河、湖、海、港和岛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根据2004宁波市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宁波市旅游市旅游资源涵盖8大主类的全部,涉及114种基本类型,占全部155种类型的73.55%,资源丰度属于中等水平,形成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各类资源构成中,旅游商品和遗址、建筑与设施类集聚度较高。例如,具有“南国书城”美誉的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建于1561年,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它不仅以藏书之多而闻名于世,而且以其奇特的书楼设计、秀美的园林构筑、恬静的环境氛围而称誉全国。

(3)区位交通优越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宁绍平原的东端。北临钱塘江和杭州湾,西接绍兴,南临三门湾,东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就公路交通而言,进出市区的主要公路干线全部达到一级以上标准,向西和向北直达杭州和上海,向西南连接京九铁路,向南则可以连接福建和广东。航空方面,目前栎社机场已经开辟了宁波至全国各地和国际、港澳等地38条航线;铁路方面则是近中程铁路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并开通了直达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列车。国际航运方面,宁波是长三角惟一的深水港城市,宁波北仑港是我国四大深水港之一。

(4)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

宁波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以河母渡为源头的农业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禅宗五大名山之一的天童寺和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它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和以镇海口海防遗址为代表的海防文化,堪称闻名海外。宁波又有“文薮之帮”美誉,历史上曾形成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姚江学派”、“浙东学派”等,并出现了虞世南、黄宗羲、方孝儒、王阳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5)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势头

自从1998年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1.5%,提前完成《宁波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规划目标,并于2004年建成“旅游大市”。

2006年,宁波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4.25万人次,旅游创汇3.37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旅游总收入316亿元。旅游业在浙江的实力仅次于杭州,已经成为浙东旅游中心。

2.目前存在问题

(1)重量级景区少,旅游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宁波市虽然旅游资源丰富、景区众多,但是当前除了溪口景区外,在全国具有高知名度的景区数量非常少,呈现出“中小景区众多,龙头景区稀少”的局面。而且,宁波旅游资源的数量优势尚未转换成质量优势,无论是自然资源型旅游产品还是人文旅游产品整体上均处于较低层次的观光层面,缺乏基于文化底蕴的深度开发。当前,宁波市旅游产品结构特征为以观光游览类为主、度假类为补充、商务旅游产品发展迅速,但产品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2)国际旅游发展相对滞后

相对于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言,宁波国际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宁波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其占旅游总收入已经从2001年的4.51%上升到2006年的8.52%,但是比重相对来说还是相对较低。从入境旅游游客数量来看,宁波和上海、广州、大连、西安等入境旅游的差距仍然很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相近的苏州、杭州和无锡相比(如表),宁波入境旅游接待人次也明显滞后。

表 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海外游客接待人次比较(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4

(3)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从当前宁波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旅游景区的规划、资源开发、线路设计和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合理、规范、科学,尤其是受利益的驱动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宁波旅游管理体制还存在不顺畅的局面,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还直接影响宁波旅游业的竞争力的提升。

(4)城市旅游形象不够突出

宁波市自从确立“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旅游主体形象确定以来,形象提升很快。但是宁波留给外界的印象多是工商业名城,与大连、厦门、南京、杭州等沿海主要城市相比较,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十分鲜明,尤其与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相适应。

三、提升宁波市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探讨

1.提高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景区之间的联动

决定区域旅游吸引性和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宁波应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风景区地理空间的邻近性,提高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诸如三江口都市商务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梁祝爱情文化旅游区、溪口人文山水旅游区、杭州湾海滨休闲度假区等景区的联动,进行通过市场共享和资源共享,以及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所形成的整合优势,进而增强宁波城市旅游整体的竞争力。

2.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城市个性形象

具有独特个性的城市才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体现出一种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塑造宁波“东方商埠,时尚水都”的城市形象必须从挖掘和渗透地方文化入手,使广大游客感受宁波特色的地方文化,丰富旅游体验,从深层次展示宁波“文化为魂、海洋为魂、山水为形、时尚为媒、生态为体、都市为依、夜色为魅”的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

3.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优化宁波旅游产品结构应根据“多元优化”的产品战略和“精品品牌”的品质战略,针对细分客源市场进行多维方向的产品体系设计,突出重点、特色、和品牌,体现资源市场产品相对接、主题活动形象相呼应的产品设计思路,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着重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发展新型观光旅游产品以及开发海滨岛屿休闲度假、山水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立足观光旅游、大力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积极培育宗教旅游专项旅游市场。

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是由旅游企业来完成的。要提升宁波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宏观上要支持一些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并合理地有步骤的采取联合、兼并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改善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并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和加快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微观上则需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建立机制、制度和企业文化,使旅游企业的产出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营销决策等决定其竞争力的有机要素协调起来,转变成企业在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

4.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游发展意识是提升宁波旅游竞争力的最终源泉。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各旅游城市均已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设法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素质以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对宁波而言,应本着“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提高旅游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推进高校和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旅游人才;完善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定期进行旅游从业人员和管理队伍的素质考核与评比,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制度等。

政府的政策和管理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约束。针对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政府部门应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提升旅游竞争力:重点扶持旅游核心企业的发展、为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制定合理的旅游产业政策,做好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树立城市旅游品牌等等。

5.加强科技含量,建立宁波城市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

信息是城市旅游的命脉,城市旅游产品决定了城市旅游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依赖,信息技术尤其是在城市旅游的市场开发、促销合作、管理咨询等方面作用日益明显。故此若要提高宁波城市旅游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创新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完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建立城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针对国内外高素质游客推出城市旅游e卡通等。

参考文献:

[1]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

[2]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18(3):39~42

[3]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45

[4]宁波市旅游局:宁波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总报告[D].2005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3―0065―04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个重要的子系统,能有效地实 现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聚集,并依靠这 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 量,创造国民财富。不同的城市所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 产要素和创造国民财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在结果上表现为 各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这在原因上则可归结为 各城市的竞争力的差别。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开始 了本领域的研究1,2,3,4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城市竞争 力的研究5,6,7,8并引起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的广泛关注,有 必要对城市竞争、城市竞争力及其表现作继续深入的研究。

一、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文献回顾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是城中竞争力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领 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取得 了一定成果,其代表性的成果包括:(1)Kresl的多变量评价 研究,Krcsl认为,竞争力不是一种可以直接评价的性质,我们 可做的全部是由其所投入的影子来估量其本质和量值。在这 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将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容纳于自己 的研究中。在显示性框架之中,他选取一个小型变量系来反 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出制造业增加值、商品零售 额及商业服务收入等指标来反映,在解释性分析框架中,将决 定因素分为两类:经济决定要素与战略决定要素。城市竞争 力由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等两个关键因素来决定,经济因素主 要包括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因素、经济结构与城市环境, 而战略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 度柔性等。(2)Douglas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将决定 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 制度环境等4个方面。其中,经济结构是各个竞争力评价体 系的焦点所在,区域性禀赋是专属一个特定资源、基本上不可 转移的地区性特征,人力资源是指技能水平、适用性和劳动力 成本,制度环境是指企业文化、管理框架(包括激励机构)、政 策导向和网络行为倾向。他强调制度环境的原因在于,竞争 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制度的产物。(3)Linnamaa的城市 竞争力模型,Linnamaa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城市的 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关注的重点;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 由6个要素决定,具体包括:基础设施、企业、人力资源、生活 环境的质量、制度和政策网络、网络中的成员,值得关注的是 Lirmarnaa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政治管理变化的推 动下,网络管理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个要素。世界各 城市开始注意提升自己城市的竞争力,并且把城市的发展模 式越来越建立在合作和网络的基础之上。(4)Iain的城市竞 争力模型,lainBegg综合了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方 式,将城市竞争资本和潜在竞争结果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城市 竞争力。他通过提出一个复杂的“迷宫”来说明城市绩效的 “投入”(自上而下的部门趋势和宏观影响、公司特质、贸易环 境、创新和学习能力)和“产出”(就业率和生产所决定的具体 生活水平)的关系,将城市竞争力的显性要素和决定要素的分 析结合了起来。(5)IUD的城市竞争力模型,IUD(北京国际 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研究基础 上,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证分析,认为城市竞争力必须“以市场 为目标,以战略为核心,以整合为导向”,其目的是建立高度区 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提升城市对市场的预见 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该模型由城市实力、能 力、活力、潜力、魅力五个子系统构成,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 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 两大类。这个系统特别强调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十个关键 因素,即全球化程度、后工业化的城市产业结构、流量经济市 场开放度、企业家、创新环境、人力资源、城市治理结构、城市 品牌以及城市群和城市联盟。(6)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倪鹏飞在其2001年对中国24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评价的 基础上,于2003年出版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推销: 让中国城市沸腾》一书,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丰富和完 善。他在假定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价值收益完全正相关,城市 产业综合竞争力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或城市产业竞争属于 不完全竞争或追求着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城市竞争力 具体表现为创造有价值产品的产业增加值。又将制约产业增 加值的约束条件分为两类;硬分力和软分力。其中硬分力主 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力、设施力和环境力等;软分力主要包括 文化力、制度力、管理力等。在这一框架里,他将硬要素比作 弓,软要素比做弦,城市产业比作箭。描述城市竞争力的多维 指标在这一模型中各就各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城市竞争 力以一种简明而系统的方式表达出来。弓弦模型还将城市竞 争力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从城市竞争力的产 出表现上表达城市竞争力。该组指标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 GDP年均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年均收入4个指标。 另一类是包括13个方面的解释性指标,从投入构成上表达城 市竞争力。两类指标又分别按硬分力和软分力依次细化。

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回顾,可以得到如F结论:城 市竞争力的评价其目标不仅是对城市的竞争优势进行排序, 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升其竞争优 势;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 力相关的理论应用到城市竞争力这一新的领域,评价的指标 主要的出发点包括城市竞争力的表现(即所谓的显示性指标) 与决定城市竞争力形成的因素(即所谓解释性指标)。国外学 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已经在一些方面初步达成一致:国家 和城市的竞争是关于其财富(或价值)及其增长的竞争,包含 着多个侧面;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 论基础和框架,指标选取应避免随意性;城市竞争力的多数关 键指标应是软指标即问卷指标;城市竞争力研究是城市竞争 力表象和构成要素的统一。但国内目前在城市竞争力方面的 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科学的评价系统,在指标体系设置 方面也存在多种意见。但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学者在城市竞 争力研究方面,围绕城市的竞争机制、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一些主要 方面正在趋向达成共识。

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 指标,定地表现城市竞争力及所包括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不 同城市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设 计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科 学性,即指标尽量能够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 涵;目的性,指标必须与建立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目的相一 致;可操作性,指标的数据必须能够搜集到并便于计算;可比 性,指标能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考虑指标的适应性,即在设计指标是需要 考虑竞争环境与竞争趋势对城市竞争力指标选择的影响;如 国际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在设计城市竞争力评价时应反 映出这些新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同时由于城市竞争力衡量的指标中有一些无法得到的准 确数据,只能是估算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所以到目前为 止,国内尚无一套完整且全面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无论选用哪一些评价指标,都必须田地制宜。本文在对 指标选取时坚持科学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与适 应性原则时,通过结合IDU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倪鹏 飞弓弦箭模型并加以简化把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划分为七 大部分: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科技人才及科技水平、城市影响 力、城市政府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国际化。在这7个方面的 影响因素下,共设有18项评价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三、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

城市的竞争力评价是一典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而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关键,又是对各属性指标的加工 “合成”技术及确定各属性指标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相对权 重,本文采用的是加权求和方法。关于在综合评价中各属性 指标影响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主观赋权 法,即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的主观判断给出,如占林法、Del― phi法、AHP法等;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主要根据一定方法 对各属性指标数据特征的定量分析给出,如主成分分析法、因 子分析法、均方差方法等。一般地说,主观赋权法主要依赖专 家经验,考虑比较全面,特别是能够保证考虑到一些非量化因 素的影响,而且也比较好解释,但有时难免偏于武断,客观性 较差;客观赋权法主要是根据一定方法对各属性指标数据特 征的定量分析,没有主观影响,相对比较客观,但采用的定量 分析方法却往往有某些局限性,有时对所得结论也不易给出 合理的解释。如较多使用的主成份分析法,其使用的前提是 各属性指标间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各属 性指标共有的所谓主成份。虽然大部分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属性指标间一般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些非常重 要的属性指标之间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如库兹涅茨 环境与发展曲线理论所指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治 理指标之间就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甚至目前人们普遍重视 的如环境污染与绿化率等一些环境建设指标之间也同样未必 一定有相关性。而且以这种方法决定权重系数,也受选用属 性指标数量的影响,如某一方面选用的属性指标数量越多,则 以这种方法计算的权重系数就越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 用主成份分析法,将难免受到一定局限甚至形成某些偏差。 通过对各种评价赋权方法的比较,总结以前研究的经验,本文 对所选择的十大城市竞争力的评价赋权,拟采用主观赋权法 中的AHP方法。具体的AHP的方法见文献9。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7篇

该报告使用人均GDP、地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率、GDP规模、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分布数、专利申请数、价格优势等九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度。

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分别排在26、41、64、66位。北美、欧洲的综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竞争力最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经济增长前20名的城市主要为中国城市。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一些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衰落;世界经济核心区的相对边缘地区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世界经济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退;边缘地区一些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实现赶超。

这表明: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全球城市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每一个城市区域,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每一个城市区域只要也只有顺应规律,积极进取,才能避免退步,不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还发现: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经济规模最大10个城市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全球城市收入水平空间分布崎岖不平,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认可的专利申请数前十名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迭戈、圣何塞、斯德哥尔摩。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数排名也较为靠前,分列第33、47、56位。

与此同时,报告使用103项指标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商务环境、软件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发现:企业本体竞争力西雅图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位列产业结构竞争力前三甲,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而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香港以外,没有看到其他中国大陆城市的名字,上海也仅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中位列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最基础;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显著;生活环境:环境质量最优先;全球联系:企业联系最直接。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分计量研究、案例研究、主题研究以及中国30年城市发展回顾等四部分展示其研究发现。

此报告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并发现:综合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从总体来看,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力优势明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进入前50名城市的个数从多到少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及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速度较快。

另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报告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做法进行经验提炼,遴选出10个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上海: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青岛: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扬州: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聚焦“三项建设”,统筹“平安崛起”。

经综合研究,该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式、 梯度化、 层级化、个性化、 网络化、 全球化、 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道

《报告》根据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借鉴性的原则选取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它们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以及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京霞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判,更是对该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全面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以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报告》发现:为应对全球激烈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一、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二、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三、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四、全民终身教育,招纳世界贤才;五、重视环境保护,追求永续发展;六、塑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七、实施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八、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8篇

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升温。这些研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行逐项评估,使人们对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差异不仅有了质的评价,而且还为这种差异的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说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理论贡献。但站在城市经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样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对那些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

对于商业的产业地位,商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商业产业增长及其波动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从城市经济的角度,详细论证商业的贡献,一直论著不多。事实上,尽管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从“无用论”发展为“有用论”,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比如流通在城市经济中到底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流通这一普遍存在,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其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究竟几何,对此进行的定量研究十分有限。

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计量研究,在归纳解释城市竞争力各影响因素时,列举了资本、外向性经济、文化、科技、政府管理、城市规模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而对流通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还可以从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证实。因为该指标体系中仅有两三个间接与流通有关的子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分散在其他指标中,比如重商意识就是文化竞争力的构成部分,而不是流通力的组成部分。另外,反映城市生产、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主要指标,如流通规模、流通结构以及流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也都没有得到体现。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贡献进行量化评价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们对已经融入生活方式的流通长期持忽视态度的一种无意识体现。在现实中,理论界对流通重要性多方呼吁,而流通理论专业研究队伍却日趋萎缩;明明流通领域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聚集地,可是市场理论研究的重点却不断偏离流通;城市生产、居民生活对流通高度依赖的现实,也没有唤起社会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充分重视。这些矛盾反映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就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力评价中对流通产业的“一般”对待。

从流通视角研究之必要

强调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流通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充分评价,这不仅仅是对如何准确体现流通产业在城市经济作用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有益补充。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流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有效测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主导产业定位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其竞争力的特殊来源及其构成,也有助于理解城市经济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为城市发展个性提供理论依据。

从世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从产生至今就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曾经把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归纳为以下几类:贸易城市,以商业为主,商人是核心居民,也有手工业者;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产品;消费性城市,是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中心;农业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领主或政治原因,该地区在法律上具有城市地位。

从城市经济的产生过程来看,城市经济在本质上是商业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城”只是形式,“市”才是内容,城市只有建立在繁荣的商业交换活动基础上才真正摆脱城廓的外形而具有市场交换的实质内容。城市与商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与流通的联系渊源已久。尽管在城市的起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不同的起源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如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以及宗教说等。在城市兴起的时间问题上,学术界意见也不统一,但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问题上,学术界却鲜为一致地接受了商业革命说的观点,即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可以没有工业,但决不能没有商业,商业是“与城俱在”的产业。商业这一产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实证中也可以得到论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度重视商业的城市,如热那亚。热那亚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例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都不一样,它对较高的文化从来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兴趣,文学和艺术对它也是毫不相干的。它唯一的兴趣是贸易,唯一的才能也只是经商。

我国的城市因功能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例如,在2002年中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与北京,前者是中国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后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决策、信息和国际交往中心。依据现有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特定的经济区域,比如CBD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上海的CBD发展最快、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据点,北京的CBD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使馆和北方据点。这种城市内主要经济区域的功能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功能差异。应当说,对这种差异的描述有助于解决城市功能的差异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相关的定量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虑到流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可以把流通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视角。

二、从流通角度探索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理论,这既是进行城市流通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

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模糊现象,这应该说是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解释直接相联系的。对于城市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些概念,似乎争议不大,但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其构成之间的差异。例如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它由城市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成。其中,硬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和结构竞争力;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政府、企业和开放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他们把城市竞争力分解为政府竞争力、内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竞争力。前者实际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后者是从城市竞争力主体的内部系统进行研究,是城市内主体竞争力的涵义。对于这两种分析框架,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上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需要对城市竞争力与流通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这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经济定位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与流通的关系,以及城市竞争力提升中流通力贡献的评价等。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城市流通力,也有助于分析城市竞争力差别的具体来源。

三、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贡献的有效评价,既可以正确评价城市中商业的经济地位,也可以为城市未来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商业贸易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有增无减。从古代城市借助于在交通便利的各种产品集散地发展商业经济来巩固城市的牢固,到近代工业化时期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促成了如伦敦、巴黎等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再到当代国际性城市,如纽约、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以规模庞大的贸易为支撑,这些都表明发达的商业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经济的象征。

城市流通是一般社会流通的集结点和中心,城市流通中心和生产中心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达的商业贸易起着基础性作用,但这一基础性作用应该通过什么评价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这里涉及到如何评价商业经济的流通功能,如何看待像上海这样纯粹借助于贸易而迅速崛起的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评价像沈阳等工业城市的未来城市竞争力,以及在各城市的未来经济结构中如何定位流通的规模与发展战略等问题。不从理论上解决流通对城市经济的现实客观作用的评价问题,就无法真正做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准确评价,也就不可能真正重视城市经济中流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评价之构建

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的特殊地位,准确衡量流通力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可以借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其中,被称为标杆测定的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找出城市竞争力高低的原因,而且还能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

标杆测定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实践、确认最佳做法,并为自己提出改进方案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其首要功能是找到一个评价竞争力的标杆,然后通过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同时还提出改进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最早在美国开始应用,随着各国政府对其产业、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视,它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变成了持续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制度化工具。这种方法具体应用到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主要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确定标杆测定的主题

这里的主题为某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这一主要因素的作用。

确定标杆测定的对象和内容。

根据上述主题,标杆测定的对象应当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流通产业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城市。标杆测定的内容通常由相关问题专家和实际操作人士在事先召开的预备会议上确定。

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测定小组的组成人员需要根据标杆测定法应用的层次来确定。考虑到城市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层次上关注的问题,这里标杆测定小组通常由实业界人士或研究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中政府部门人士主要起协调作用。

资料收集和调查

首先收集相关调查城市竞争力和流通产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

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做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城市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城市间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做法。

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最佳做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与最佳城市实践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组织实施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9篇

从最初被农场主用于将自家牲畜同别人相区分的标记,到如今承载了功能性价值、情感性价值、标签性价值等多重价值属性的伟大资产,品牌(brana)内涵的不断深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结果。同样,在以价值为杠杆、以竞争为驱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与商品经济相比,市场化进程后知后觉的城市竞争在经历了初期的粗放式、同质化竞争模式后,逐步向品牌化时代迈进。把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以“城市品牌”塑造为内核,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优势资源以及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综合实力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总量,而竞争力主要反映的是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综合实力是城市自身的纵向的比较,一般是静态的,而竞争力强调的是横向的比较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相对的,动态的;城市综合能力描述的是现状,反映的是当前的发展水平,一般是绝对量的增长,而竞争力的指标不仅是现实的,更着眼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决定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核心是竞争力具有的渗透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核心竞争力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其他资源,可以派生出其他资源。同时,独特资源所产生的优势,别人用其他资源取代这个资源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与你竞争,一般很难奏效。所以,以“塑造具有区隔性的城市品牌”为核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整合,才能培养出独特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的竞争力越独特,吸引力就越大,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达沃斯、佛罗伦萨这样很小的城市比我们中国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名气大得多的原因。

塑造具有区隔性的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品牌的核心是独特的区隔性,虽然各城市增强其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样,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将逐步净化在竞争中曾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促使各地政府寻求各自的优势所在,整合资源积极发展错位竞争,即塑造具有独特区隔性的城市品牌,这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们可以将城市视作一种资产,它由许多种不同的资源构成,即有有形的硬性资产,也有无形的软性资产。由于资产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许多政府对驾驭这种资产感到茫然,一度使得城市许多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资源处于闲置,这也使城市竞争的市场化程度比起商品经济低得多。但城市要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也逐步向市场化的角度转变,如何更有效的吸引有限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根本动因,这也是城市竞争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城市竞争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政府必须在利用现有物质资源的基础上,把由区位特色、优惠政策、行政效率、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精神风貌等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自身优势使现有的有形资源在市场运营时实现增值,同时对城市无形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城市无形资源的可延伸性和无穷性,利用这种可以再创造、再发展特点的资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为经营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通过城市品牌的塑造展现独特的城市个性,寻求错位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品牌是城市无形资产的核心,它可以内聚民心,外扩影响力。要紧紧抓住城市品牌这个核心,立足于自身优势,通过设计、创造、包装、宣传城市“品牌”形象,循序渐进地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的新路子。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根本落脚点

塑造城市品牌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其最终目的则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利益需求。以错位竞争为出发点整合城市各种资源,目的在于更好地塑造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在现实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顾实际盲目照搬,结果弄出来的东西或千人一面或非驴非马毫无生命力,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趁机大搞形象工程,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因此,在城市品牌的塑造实践中,应注意防止脱离实际的媚俗和处理好政府行为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经营城市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的运作与管理。其核心是将经营城市的思想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不断优化城市功能、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营城市是政府在各个阶段的历史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建设和改造城市,其结果应该是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利益。只有符合这个大前提,绝大多数老百姓才会积极支持并配合政府工作。但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认识往往不能同步,对政府的一些行为,尤其是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时,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不被理解。如果处理不好,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一些城市由于房屋拆迁引起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问题。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10篇

据介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为香港的非官方组织,从2002年开始首次对外公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此次为第三届。

客观性和公正性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会长桂强芳博士介绍,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是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创建的指针体系来进行的。为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此次没有接受任何城市政府或企业的赞助和捐赠。

东西部差距较大

据研究会介绍,从排序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沿海都市圈的代表性城市,无疑是当前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江浙一带及山东、广东,一些地级城市的竞争力也比较强,并且提升速率也相当快。而我国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一些老的重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与沿海三大都市圈比较则竞争力差距日趋拉大。

政府信用主流好

在本届排名中,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是由综合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保险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等10大分项竞争力二级指针、58项三级指针综合而成。该组织的有关人员介绍说,此次排行的一个主打亮点是对中国两百多个城市政府诚信状况进行排行。从总体上讲,我国当前政府信用行为的主流是好的。

2004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排名前50位(第1~50位) 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

1.香港 2.台北 3.上海 4.北京 5.深圳 6.广州 7.澳门 8.天津 9.南京 10.武汉 11.杭州 12.重庆 13.苏州 14.大连 15.东莞 16.沈阳 17.成都 18.青岛 19.厦门 20.佛山 21.济南 22.哈尔滨 23.西安 24.昆明 25.无锡 26.福州 27.宁波 28.珠海 29.中山 30.长沙 31.长春 32.温州 33.合肥 34.郑州 35.石家庄 36.海口 37.惠州 38.常州 39.大庆 40.南昌 41.绍兴 42.南通 43.烟台 44.太原 45.贵阳 46.兰州 47.南宁 48.嘉兴 49.威海 50.泉州

城市诚信政府排名(前30名)

1.香港 2.无锡 3.上海 4.深圳 5.嘉兴 6.聊城 7.苏州 8.东莞 9.大连 10.青岛 11.澳门 12.北京 13.广州 14.成都 15.烟台 16.台北 17.济南 18.宁波 19.南京 20.重庆 21.温州 22.台州 23.邯郸 24.武汉 25.西安 26.汕头 27.哈尔滨 28.太原 29.昆明 30.新余

城市投资环境排名(前30名)

1.青岛 2.苏州 3.深圳 4.上海 5.广州 6.北京 7.杭州 8.东莞 9.昆明 10.武汉 11.珠海 12.厦门 13.温州 14.南京 15.大连 16.南宁 17.佛山 18.天津 19.重庆 20.南昌 21.嘉兴 22.沈阳 23.成都 24.哈尔滨 25.西安 26.长春 27.秦皇岛 28.贵阳 29.宜昌 30.钦州

城市成长竞争力排名(前30名)

上一篇:竞争力分析范文 下一篇:全球竞争力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