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02 19:33:3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我国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基础设施(urban infrastructure)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本文讨论的基础设施是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规划实施的挑战

2.1现状与总体规划目标差值较大 规划实施任务较为艰巨

2.1.1 综合交通方面:

新建连接省内重要城市的三条城际铁路专线、滨北铁路桥、大耿家哈市北站火车站、改建哈东站、改扩建六条高速公路、改扩建太平机场、三环路全线道路及节点立交桥、地铁一二号线工程;滨北公铁两用桥江南联络线工程等

2.1.2 公共设施方面:

给水工程:建设西泉眼水库供水工程及其输配水管线、江北地下水净水厂、呼兰地下水净水厂及配套给水加压站,松北区、群力新区、哈南新区、高开区等城市新区的管线及加压站等。

排水工程:污水处理能力从65万m?/日提升到145m?/日,新建/提升何家沟群力、何家沟平房、群力新区、信义沟等六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2座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长度达到2000公里,排水管网服务面积普及率达到75%;中水回用率达到10%等。

供电工程:重点建设500千伏哈南等三座重要的电源枢纽点和电压支撑点。新建爱建变等220千伏变电所8座,新建66千伏变电所12座及线路110公里等。

燃气工程:建设松北区、群力新区、哈东地区、呼兰区管网,新建输气主干线90公里、天然气门站2座、区域调压站50座等。

供热工程:新建及改扩建平南热电厂、南岗西南部热电厂等11座热电(供热)厂,新建、扩建热网约450公里,管网改造约500公里,热力站改造约300余座等。

2.2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分布存在地区差异性

解决基础设施地区分布差异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课题。差异表现在各行政分区之间的差异,在行政分区内部也表现 “中心――边缘”的分布规律。在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最为密集,道路等级设置完善,逐年按建设计划进行道路工程结构性升级、拓宽改造。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技术设备先进,覆盖率高;经济相对不发达城区、城乡结合部及近郊农村则处在落后追赶的阶段,地区差异性较为明显。以哈尔滨市为例,燃气工程设施的燃气用户发展就不平衡,中心城区气化率水平较高,管网分级明确技术成熟,在呼兰、利民等地区燃气管网还很不完,气化率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庞大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实施的如期完成,建设工程必然需要庞大的城建资金的筹措与投入。中央财政资金对哈市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减少,哈市财政每年投资增长有限,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较大。

3当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

3.1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生产力现状之间的差距决定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根据城乡规划法,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总体规划的制定是经过法定程序、充分论证后的产物,本身具有可执行性的特征。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历史欠账较多,表现为规划指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应目标差值较大。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生产力现状之间的差距决定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3.2传统的规划编制思路是区域性差异产生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只注重各行政界限内小范围的系统性,而忽视大区域的协调统筹;只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而忽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内部各部分侧重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关注自身发展的诉求,忽视彼此之间产业发展、生态框架、交通网络紧密联系的问题。由此造成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资源难以整合,不符合城乡统筹的要求。

3.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大量建设资金、显著外部效益、公共性、社会性、需求周期性、供给连续性等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主导地位。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而预算法对地方政府直接举债有控制,为了缓解市政建设所需资金规模较大与政府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先后开办了一些“市政公司”、“城司”、“交通公司”等作为融资主体。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部分地级市县陆续成立了名称各异的基建投融资平台,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融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的探索,包括民营资本投入在内的多种经营模式在基础设施等建设中有了实践和推广。

哈市近年来引入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新模式,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污水处理和公共停车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以BOT方式建设了太平污水处理厂和西南部垃圾场,西六道街地下停车场工程,已签署协议的朝阳污水处理厂等。

4几点建议

4.1建立“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动态实施体系

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体系下,以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将城市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实施的具体目标,统筹和策划城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为城市基础设施近期建设提供具体引导和有效控制,促进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滚动实施。

4.2加强城市黄线规划管理 动态维护监察

建立完善包括黄线在内的规划控制线管理系统,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与修改实行“一张图”管理,并动态维护、实时更新,结合GIS系统,与规划监察部门密切联动,切实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3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是解决地区差异性问题的重要原则

区域统筹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注重发挥城乡规划的抓手作用,着力解决规划建设衔接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遵循全市一盘棋的原则,以空间为平台,协调总体规划各子系统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规划建设标准,突出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发挥城乡规划的城市管理功能。

4.4探索多种建设模式

建立健全构建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控制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建立政府公共财政合理补偿机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领域。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使用。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多元化建设模式,探索建立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另外,在供水、供电、地铁、电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中,购置大型基础设备时可以考虑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融通资金。

4.5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许多城市都有“政绩工程”与城市必要基础设施缺乏的尴尬矛盾。大小城市都建很宽的道路,和豪华的会展中心、商务区、金融街等“形象工程”。地方政府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但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也容易在城市拆迁中造成矛盾。

5结语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城市长远发展和城市全体居民利益。“乘数效应”、外部效益、公共性、供给连续性等共性特征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主导地位。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生产力现状之间的差距决定了规划实施的难度。城市政府应以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为原则,建立动态实施体系,加强城市黄线规划管理,探索多种建设模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简介:

郑文裕(1982-),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副主任,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硕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研究

张洪立(1976-),男,汉族,哈尔滨,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部长,注册城市规划师,给排水工程师,本科学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债券融资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面临各种困难:融资功能减退,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相应的偿债机制,导致政府负债率持续增长,出现信用危机;企业没有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力,把有成本的资金投资于周期长的公益项目,无法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政府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监管体系不健全,不能按出资人制度规范投资行为,导致建设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市场体系发育缓慢、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投资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密切相关,而这些无一不是源于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行为以及市场化程度低下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比例过低,投资总量不足

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增长相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历史欠账多,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世行发展报告曾建议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应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15%,占GDP的3%-5%。而我国从1952年到2003年的51年时间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计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8%,只占GDP的1.88%,远不及世行推荐比重,投资比例过低,资金不足。

2.政府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定位不明确

由于路径依赖,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某些领域还在充当唯一的投资者,导致这些领域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资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00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含两项资金)城市建设投资总额719亿元,十四年间增长了5.4倍(1991年为134亿元)。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急剧增大,预算内投资占城建资金的比重由1991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27%,再加上各种政策性收费再投资,政府投入占城建资金的比重仍然很大。可以看出,一方面,社会资本开始逐步进入;另一方面,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仍然介入过深。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过深介入,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融资监管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降低了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调控能力和引导能力,投融资市场秩序难以保证,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

3.投融资制度环境建设缓慢,阻碍投融资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本开始逐步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但我国的投融资制度环境建设缓慢,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首先,在思想观念上,传统观念对社会资本认识上的三大“恐惧”依旧存在,即:在所有制调整上患有“恐私病”、在政府资本布局上患“有恐退病”、在国有资产形态变化上患有“恐失病”。而在非公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必须有进有退、国资监管日趋成熟的今天,如果不能从认识上克服上述三大恐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开放,社会资本也不能顺畅进入,多元化融资渠道也不会建立。其次,在法律制度建设上,虽然很多限制民间资本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步放松和取消,但相关的鼓励和保护措施依然匮乏,政府更倾向于利用行政权力和自己的资源配置能力,缺乏考虑重新安排制度以激活民间资本的动力。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

1.引导社会资本的多样化—公私合作(PPPs)形式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资金的支持,更要有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城市化主体的制度支持,重点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公私合作形式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城市基础设施。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是混合经济,纯公共的和纯私人的比较少,大量存在的是公私合作的形式。按照社会资本介入的深度(民营化程度的高低)对公私合作的各种形式加以分类,同时说明了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各种可能途径。公私合作可以看成是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一种制度方法,它能使参与双方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从而通过专业化分工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 实现“双赢”。如此,公私合作形式基于深度分工为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铺平了道路。

2.拓宽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等。这些融资渠道早已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于是,利用资本市场开辟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渠道被提出来。首先,培育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市场,开发适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如土地期权、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基金和信托、证券等,加快资金流通,提高融资效率;其次,对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剥离出可转换性强的良性资产,积极推行资本运营,盘活现有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并将相当部分的收入转而投入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

3.灵活配置资源的新型项目融资形式

项目市场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组成部分,项目作为融资的支点,项目质量直接决定融资成败。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融资创新主要有:基于项目建设过程组织机构设置和供给主体创新的公私合作(PPPs)项目融资;以项目资产预期收益为保证,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产流动性的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项目融资;凭借信用杠杆、通过担保方式预支项目未来收益的租赁融资;以项目为基础成立项目公司直接融资;以有效契约为基础的特许经营式项目融资等等。总之,各种新型的项目融资形式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为城市建设融通资金、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效率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民间资本1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现行投融资体制以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主要有:①财政融资。②负债融资,主要是通过借债方式(发行国债、国内银行信贷和国际信贷),利用外资。③企业积累融资模式,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收费和价格机制改革,自筹资金占的比例越来越高。④经营资源融资模式,主要有土地出让转让收入、经营无形资产收入和存量资产经营权转让收入。⑤外商直接投资和民间资本融资模式,虽然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城建领域,尤其随着特许经营权转让以及BOT、TOT、PPP、ABS等投融资模式的使用,但是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只占利用外资的17%左右,民间资本投入数量也相当有限。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是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总体来说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在整个城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自筹资金凸显了其重要性;而外商投资和民间资本虽然相对较小,但其发展空间巨大。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①投融资主体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旧的投融资体制的束缚,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主体一直是由政府、政府的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担任。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资金短缺,进而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②投融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增长相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计只占GDP的3%左右(大部分时期小于3%),远不及世行推荐比重。除了总量不足以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基础建设投资过度依赖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但其增长速度明显赶不上基础建设资金需求增长速度。③投融资渠道狭窄。从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总体特征为:一是政府投资占据主导作用。二是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较低。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在7万亿元左右。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贷款占整个投资的比重将从“十一五”的15.6%,下降到“十二五”的15%。自筹资金及其他投资资金的比例,有望从76.5%上升到77.4%。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性矛盾。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财政预算支出增长远跟不上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增长,银行债务融资的风险日益严重,通过增发国债和向国外借款的筹资空间有限。在此种情况下,只有进行投融资模式创新才能够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

3.1引导社会资本的多样化

在城市基础设施及市政建设项目中,以项目资产收益特性是否有收费机制及其投资价值回报机制,将基础设施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从而可以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管理模式、权益归属。对于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政府在严格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充分放权,鼓励与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但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和定价调价机制,限制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保障公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对于带有一定公益性的准经营项目采取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经营的特殊性,相当多的项目无法通过市场获得投资回报,发达国家采用特定的定价方式、价格补偿和以分期付款购买的方式来提升投资回报和收益率。我国应逐步建立良好的定价机制和补偿制度,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试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营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3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其中民间资本占了50.26%,由宁波海通集团、方太厨具等17家民营企业分别组成5家股东参与项目。在单个民企难以承担项目时,民间财团彰显出强劲的实力。从民间资本来看,我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一举突破20万亿元,达21.79万亿元。加之近年来,政府取消了多项对私营企业歧视性信贷政策,为私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开了融资通道。通过公私合作,政府可利用私营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压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还可以利用私营企业的闲置资金,这样就解决了政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政府利用合同规范中的公共福利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2灵活配置资源的新型项目融资形式

①利用资本市场。第一,股票融资。通过对市政公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将优质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注入其中,然后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实现资产的证券化,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该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市政公用企业在市场上直接获得融资,而且还将完善市政公用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实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的效率。第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收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完善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建设;扩展基础资产的范围,打破银行间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市场的分割状态成为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②项目融资。同时政府还可以积极的开展项目融资,如BOT模式、TOT模式、PPP模式、BT模式、ABS模式,通过采用新的投融资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利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和降低政府负债,并且能给项目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发展项目融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套用某种投融资模式,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项目制定出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在为项目设计投融资模式时,不一定就只采用单一的投资模式,我们可以将多种投融资模式相结合,以达到互相协调。

4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融资;转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3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75-03

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与重要引擎,在城市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建设资金仅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矛盾制约着城市发展速度。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天津市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投融资体制改革与探索,积极组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挖掘利用城市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步入良性循环。从2010年开始,受银根紧缩和土地调控等宏观经济政策挤压,依靠传统政府投入和土地财政进行建设融资、推动城市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投融资平台自身缺乏造血机能,融资方式迫切需要转型。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演变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各地区的实践,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主要以国家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预算和城建专项税费等资金进行建设方式。这种方式是典型的计划经济融资方式,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依靠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采用是基于缓解政府财税收取规模有限与城市建设需求加大的矛盾而做出的改革尝试。较之前的融资方式,其优势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渠道与资金规模,但仍属于非市场化运作方式,无法满足城建资金快速增长的需求。

三是各地政府采取将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专项资金与规费拨付注入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融资方式。这些方式的具体操作是:在基础设施专业领域成立代行政府职能的国有独资公司,以其作为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利用企业融资代替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债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安排的弊端,其缺陷表现在:抑制了企业在市场化环境下的自主经营能力,形成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持续滚动能力缺失等新问题,无法形成企业盈利模式,难以走出“借旧还新”的融资困境。

四是各地政府采取“土地+银行贷款+捆绑融资”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借助融资平台在一定时期规避了体制与政策的障碍,主要通过注入土地出让收益的方式对融资平台进行扶持,通过地方财政担保,使融资平台取得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商业银行贷款,保证城市建设资金。其缺陷是在目前信贷紧缩、土地调控等国家宏观经济改革下,主要依靠土地开发收益进行城市建设资金供给和还款保障的融资基础已经动摇,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探索及存在问题

(一)融资方式探索

上世纪末,天津市每年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十分有限,且大多用于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严重短缺。2002年,天津市在“经营城市”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潜在的城市资源,以未来土地整理政府收益做抵押将5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长期信贷资金引入城建领域,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带动周边土地升值,用土地的增值收益弥补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在无需政府投入财政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同时,组建投融资平台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责权利统一、借用还一体,能够实现公司化、资本化运作”的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格局。

2008年,天津市开始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由“政府主导、间接融资为主”向“市场运作、直接融资为主”转变。天津城投集团在项目融资中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一是通过公益项目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融资;二是项目土地平衡模式实现土地收益与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良性互动;三是财政资金“拨改投”不断改善财务报表结构,维持优质资信等级,进行再融资;四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尝试、利用多种新型直接融资产品。近五年来合计成功发行债券322亿元,通过融资租赁、保险资金债权计划等方式筹集资金约247亿元。

(二)存在问题

1、投融资体制改革急需制度创新。近几年,政府信用、地方财政收入、城建专项税费、城市土地资源等过度透支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对未来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设置了障碍,难以持续保证城建资金的有效供给,造成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使政府财政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2、城建资金筹措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是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属于预算外收入,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近几年,天津在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普遍利用土地平衡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利用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土地出让成本或是直接使用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作为融资条件,通过银行贷款或是其他直接融资手段弥补当期建设资金缺口,对土地出让存在过度的依赖。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这种土地存量透支模式存在较大的融资风险,土地收益大幅减少,出让金不能按时回收回笼,融资平台存在巨大的偿债压力。

3、对融资平台的发展定位尚不明确。天津城投集团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具有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职能,定位兼顾经营城市的社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融资平台定位二元性,一方面要依托政府提供的公共事业和产业政策,代行政府职能为城市提供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进行资本运作与企业经营,形成企业经营收入与经济效益。目前,政府对融资平台定位还很模糊,在给予其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空间上摇摆不定,要求融资平台内生盈利能力且具备持续融资条件,但不愿赋予其相匹配的外部资源,融资平台无法突破发展束缚,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4、融资平台缺乏自身造血机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天津城投集团是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融资平台,其资产绝大部分都属于非经营性资产,无法实现经营收入,难以形成未来可预期稳定的现金流量。可持续发展和融资必须要有主导产业的构成、现金流和利润的支撑,债务融资有赖于资产规模、信誉担保和盈利能力,而项目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等几乎都是建立在项目或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上。目前公司尚未形成盈利能力,需要进一步培育再融资能力,形成企业“自身造血、自我发展” 的持续发展能力。

5、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目前,天津城投集团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可以支持融资的各种资源也已经接近上限,持续融资能力不足,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一方面使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在多元化融资创新方面难以发挥作用。需要在政府支持下进一步做实企业资本金,控制资产负债率,重点防范资金流转风险、偿债风险和有效资产不断缩水风险。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转型建议

(一)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渗透到全社会各个经济发展领域,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领域,民营资本与社会资本受“门槛效应”影响难以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回笼时间较长,在当期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对推动经济协同发展,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需要加强落实和完善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收益激励政策,进而引导和促进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高效组合和有序流动。国有资本应逐渐退出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应进一步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机制,建立起城市基础设施定价机制与投资补偿机制,利用投资补助、贴息、价格、利率、税收等各种手段,积极引导与带动民间资本。

(二)对融资平台进行转型改造

一是政府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明确融资平台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和融资平台的资本化运作。二是按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融资平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对融资平台进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真正赋予融资平台整合城市资源、市场化经营运作的职能。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实融资平台的资本金,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四是按照公益性与市场化项目分类运作原则,完善公益性项目政府回购、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经营性项目优势主业,加速资本扩张,提高自身盈利。五是通过并购重组、资产、股权出让等多种形式,扩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

(三)培育融资平台造血机能与融资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应具备两个职能,一是完成政府授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任务;二是经营管理城市,通过项目运作取得经济效益,寻求利润增长点,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增强与投融资任务相匹配的资本运作能力是构建融资平台造血机能的本质属性,这要求企业的资产结构、资产质量和收益水平达到较高标准。

增强融资平台的造血机能,一是要建立基础设施投入产出回报机制,真正给予其投融资主体地位,在市场化运作机制上减少障碍。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保证融资平台具有一定规模、产权清晰的优良资产,同时配以权责明晰的企业经营权,使其充分发挥乘数效应并形成资产运作能力。三是通过政策倾斜配套经营性城市资源开发,以稳定的现金流量形成固定的盈利模式,增强造血能力和偿债能力,创造融资条件。四是对项目结构进行调整,努力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化为准经营性项目,通过政策支持形成经营性现金流。

(四)统筹规划城市资源

目前,城市存量资产和潜在资源缺乏有效开发与利用,运作与管理主体众多,无法统筹发挥城建资产与城市资源的综合效益。城市基础设施持续融资建设需要依托城建资产与城市资源,政府应该明确城投集团作为城市资源的运作主体,对城市资源、资产情况进行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运作,最大限度发挥城建资产和城市资源的效益。

(五)建立市政项目偿债机制

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政府应遵循市场化原则,为融资平台配置必要政策条件,应设立市政偿债基金、建立偿债机制,以保证公益性项目持续融资需要。可以考虑将财政投入、土地出让收益、国有存量资产变现收入和经营利润、新增城市建设税费及其他政策性收费资金作为偿债基金的主要来源。

(六)创新融资渠道

融资平台应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从内部资源利用入手,在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创新方法、灵活手段方面下功夫。同时,把实现投融资格局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融资定量化,作为融资平台建议发展的目标。结合具体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项目融资方式,积极运用公司融资,出售资产和股权、重组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发行信托产品、城建资产证券化融资等创新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1,(14).

[2] 崔健、刘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J].开放导报,2012,(03).

[3] 廖金海.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模式探讨[J].现代营销,2012,(08).

[4] 曹大伟.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分析与思考[J].商业研究,2011,(0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06

1 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模式

1.1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中,财政出资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政府作为投资者,也是融资和被融资的对象。一般而言,中央或者省市一级政府拥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审批权和投资决策权。因为,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人,所以该模式中,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决策还是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或者是项目验收后的管理与运营,全权是政府统一实施。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主要有财政投资、国内外贷款、证券市场融资和土地储备制度融资。

传统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它依靠政府的良好信用和政府财政,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到需要的资金,操作简便而且可靠。劣势是会受到政府财力和信用程度的限制,对政府财政产生压力,融资能力不足,而且不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制。

1.2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

上世纪末,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也随之在慢慢地变革。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投资体制近期改革方案》,基础设施投融资公司在全国各地兴起。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主要有市政债券、信托产品创新和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三种形式。

1.3 新兴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随着BOT模式出现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项目融资这种新兴的模式迅速发展起来,项目融资是一种以项目收益为基础并且依托政府支持的商业融资,它的参与者是合资股份制项目公司,目前有两种分类: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民间主动融资)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公私合作)。

1.3.1 PFI民间主动融资

PFI涉及两个对象,一个是政府部门,它提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需要,经招投标将项目交给有特许权的私营部门建设及运营,同时要求其在特许期结束时将经营项目完好无缺且无债务的交还;另一个是私营部门,它通过从接受服务方或政府部门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回收本身支付的成本。

1.3.2 PPP公私合作

PPP是私人部门与政府合作,共同组建特殊目的机构(SPV),双方均参与项目设计研发、建设运营,共担融资和项目风险,利益共享,到期后将项目交还政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政府在后期建设运营等参与程度更大,而企业恰恰相反,是在前期立项等阶段参与更多,由于公私双方都是全程参与,所以合作期长,信息也更加对称。

2 基础设施投融资新兴模式比较

2.1 PFIPPP比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PFI与PPP有诸多相似点,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

资金来源不同。民营资本是PFI的来源,然而对于PPP而言,还会有海外资金的摄取,但是两者都改变了以往基础设施全权由政府包揽的局面,都是通过公私结合,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提升效率控制成本。

2.2 PPP模式的主要类型比较

PPP模式包含BOT、TOT等多种模式,主要类型见表1。

当下,我国项目融资模式中应用最多的主要有四种,BOT、TOT和ABS模式,现将项目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对其各阶段的责任进行对比并汇总至表2。

最后按照融资成本、短期融资难易程度、风险分配、适用范围等对此主要的三种模式进行对比。

适用范围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已建成项目凡是收放安全、具有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的项目资产,经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均可以证券化

典型案例日照电厂,沪甬高速公路、广州轻轨,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复线工程等等法国威望迪通用水务公司购买武汉、天津、上海一些水厂的经营权1996年珠海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2亿美元的债券;2007年重庆市政府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市政资产支持证券”,融资50亿

3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传统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解决融资难题。本文对传统模式及新兴模式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分析,以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选择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尧.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融资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黄如宝,王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2006,(10).

[3]印成玲.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融资 公私合营 打包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显著。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是介于公益事业设施与具有竞争性生产设施之间的设施,因此它们大都具有二重性:既有为城市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成分,也有可以通过运营获得经济效益,甚至可以进行竞争的一面。城市基础设施是其他一切生产部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条件,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需要政府在整个融资活动中适当参与。正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二重性才导致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特殊和紧迫性。

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历了从传统经济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方式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该时期,政府几乎包办了所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各级财政投资是唯一资金来源。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改革中实施的减税让利政策使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居民储蓄提高。银行贷款开始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主体和渠道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制。对国家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国家通过扩大控股、参股、贴息、合资、合作以及直接投资等办法进行投资,并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吸引一部分企业和社会的资金进行建设。从这个时期开始,城市基础设施就开始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尝试。融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新型融资模式

相对于我国传统融资模式,我国现有融资方式新增公私合营制度,该方式通过政府出让一定时期内的公共设施所有权实现。根据各类基础设施不同属性,公私合营制下有PPP、BOT、BTO、BBO、BOO等多种模式;资产证券化则是通过发行资产支持债券来融资的一种方式,该方式比较适合高速公路、港口、码头、飞机场、电厂等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我国珠海市、重庆市等均有成功案例;另外一种融资方式为信托式,该方式通过将社会闲散并期待增值的资金集中起来,委托信托公司管理运营,后共同分享投资效益。

四、我国现有融资现状改革意见

基于我国现有融资现状应从四方面深化改革。进行税制改革,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扩大财政性资金融资;加大力度推行新型融资方式;打包建设非盈利性基础设施项目。

(一)国家应适度进行税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由于分税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大部分税收上交,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增加税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自身收入有限又无法得到中央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出现类似本文开头新闻报道事件。地方政府发行信托产品,强制企事业单位人员购买,以筹集资金进行地方建设。

对于该现象,中央政府必须做好区域发展协调,扶持落后地区,给与一定宽松政策,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还需加强政府监管,杜绝地方政府强制集资事件。

(二)扩大财政性资金融资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目前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差异显著,发达地区城司体制相对健全,而落后地区起步较晚,缺乏经验。这就要求发达地区在现有经营管理基础之上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高效的经营体系,供落后地区参照,并继续完善自身企业经营。

另外就城司现存问题,应进一步提高城司市场化,减少其政府行为内容,引到城司朝着“政府引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

针对目前城司融资渠道过窄的问题,在遵循传统融资方式的同时,应探索新型获资渠道。例如江西西湖区城司曾利用盘活存量资产获得国有资产保税增值的案例。另外,武汉、长春、四川自2004年起相继成功发行企业债券,这其中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三)加大力度推行新型融资方式

对于基础设施中城市能源设施、水源与给排水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邮电通讯设施等经营性和准经营性设施,由于其存在一定的收益模式,故从二十世纪初,已经通过政府出让经营权等形式吸引了部分民间资本。我认为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行新型融资方式。首先政府需明确细化城市基础设施种类,对每一类设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定价、经营和收益模式;其次针对其中可以出让经营权的类别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规则,在转让期间加大监管力度,从而保障市民合法利益。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趋势不难推断,经营性设施和准经营性设施的市场化将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打包建设非盈利性基础设施项目

建立经营权交易平台,将具有盈利前景的市政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与非营利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打包出售,例如,污水排放搭配自来水供给排放共同建设;城市环境卫生道路部分搭配城市交通设施共同经营;环境监测保护结合邮电通讯系统建构其监测设施。并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体制,对外部资本的投入情况进行追踪和监控,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其特许经营项目的盈利或使用年限挂钩,以促进外部资本的投入。在解决了资金问题的同时,起到了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项目质量和建设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奋义,苗锋.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3,(3).

[2]杨建基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袁晓东等.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BOT与ABS的探析[J].基建优化,200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7篇

一、现状

道路网络。撤地设市后,新修了高平街、雁岭北路等城市道路17条;改扩建文化街、政府路等城市道路12条。目前城市主次干道37条(主干道11条,次干道26条),道路总长度162公里,比2002年的115公里增加了47公里。人行道面积84万平方米,市区现有街巷道54条,面积约11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老城区、试验区、新区为枢纽,“三纵四横”为骨架,内联外接的城市道路网络,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拉开了城市框架。

公用设施。先后建成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各1座,城市供水水源地1处,新建水厂1座,使市区日供水能力由2002年的1.1万吨增加到3.7万吨;并对供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升级,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总长度分别由2002年的111公里和8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166公里和154公里。完成通讯、电力、广播电视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强、弱电管网入地9.7公里。建成了南塬和北塬2个集中供热工程。同时,随着六盘山电厂和飞机场的建成、运营,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经济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新区建设。新区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人口达到10万人。经过几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行政中心、宁夏师范学院、体育馆、报业大厦、固原回中等一批行政、公用办公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廉租住房、中医院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启动了新区建设大会战,吸引区内外投资商来新区投资建设,以固原一中迁建、供热管道铺设、民生工程、房地产开发等为重点的五大类25项工程全面启动,概算投资45亿元,年内完成投资近16亿元。

老城改造。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老城区改造,开发建设了新时代购物中心、五指广场、南河滩市场、南宇建材市场等重点商流中心,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先后建成了憩园广场、地标广场、新时代广场、大原广场等9处集活动、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标志性广场。按照“整旧复旧”的原则,对东门古城墙进行了修复,建成了古城墙遗址公园。集中开发了东海、金城、山城名邸等住宅小区近10个,建筑面积18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11.5平方米增加到23.86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居住需要。实施清水河治理与景观建设工程,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九龙山半岛公园和6座橡胶坝,总蓄水量91.92万立方米,彻底改变了老城区南部边缘地带脏乱差的现象,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住房保障。从2007年开始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采取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两种方式。截止2010年底,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3637户2549万元;实物配租安置758户。同时开工建设15.8万平方米农民康居工程,2010年一期开工建设6.6万平方米。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后,可以解决城市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的住房难问题。并编制完成了《固原市市区“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和《固原市区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提出了今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城市棚户区的改造建设任务。

城市规划。2010年,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市委、政府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今后五年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即,坚持梯次推进,建设宁南山区区域中心城市、四县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体系。以原州区中心城市的发展,辐射带动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四县县城和三营镇、沙塘镇等16个中心镇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市区非农产业初具规模,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通过五年努力,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生态良好、城市化与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固原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原固原县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修编的,起点低,档次不高,特色不明显,定位不够准确。控制性详规编制晚,对城市建设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规划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规划执法监察不到位。

二是城市道路建设先天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市区内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巷道缺乏有效衔接,“断头路、丁字路”的存在使道路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次干道密度过小,服务半径过大,加之G309、S101过境公路穿城而过,车辆众多,秩序混乱,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三是老城区大部分道路供排水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区现有供水管道,年久老化,爆裂时有发生。排水管道老化严重,排水不畅,经常出现管网堵塞,造成路面下陷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城市供热管网年久失修。旧管网大部分为地沟敷设,多数未采取保温防腐措施,老化锈蚀严重,跑、冒、滴、漏常有发生,供热损耗大,供热事故隐患较多。

五是城市开发建设投资环境较差。个别企业非法融资现象突出,扰乱了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建筑工地抢、盗现象时有发生,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拆迁成本高。

六是城市建设历年欠账多。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投资力度加大,在取得建设成就的同时,造成建设负债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

四、对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1、发挥规划龙头作用,打造宁南山区区域中心城市。一是加快区域中心城市规划修编。按照50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方面的领导、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城市交通道路、给排水等专项规划进行修编。二是实施“大县城”建设。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吸纳人口,增强聚集力,从而使四个县城成为承接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辐射和带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引擎。三是推进中心镇建设。坚持“一县(区)一年一镇”的原则,每县(区)每年都要抓好1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捆绑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整体推进。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一是实行项目带动。高起点,超前性,大手笔,调研、论证、谋划、储备一批“十二五”期间涉及城市公用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商业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快城市建设的大项目,以项目争资金,以资金促发展;二是抓好项目落实。突出抓好城市主次干道道路新、改(扩)建工程,城市供排水管网改造,汽车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以及华祺、民航大酒店等商用开发和住宅小区建设;三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等措施,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商业开发,尽快把新区建设成为大型企业后勤基地;四是改造保护老成。进一步总结、借鉴宋家巷改造的模式和经验,将生态移民与城中村改造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老城区实施连片开发、成片改造。

3、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区域中心城市保障功能。

根据规划,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困难群体住房需要,配套解决城市建设征收安置及进城务工移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学习借鉴先进市县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探讨我市保障性住房产权产籍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之外其他保障性住房的融资办法、以及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模式,为促进我市保障性住房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和措施。

4、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管理 城市化

2012年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特大暴雨降临北京,致190万人受灾,交通大面积瘫痪。因灾死亡人数达到79人。

虽然北京市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抗击这场暴雨,也涌现许多感人的故事,但道路被淹、市民被堵、人员伤亡依旧成为暴雨留给人们的心头之痛。这是一次值得我们深思的天灾,它使中国城市在建造和管理上的漏洞显现出来。虽然,灾前灾后,政府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灾害控制、救助等各个领域,还有许多可以总结的教训。归根结底,政府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必须调整利益驱使下的“经营城市”的心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和管理的科学、合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它既是生产条件又是生活条件同时又是投资环境是发挥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物质保障,城市向其周边地方辐射文化、技术、产品,靠基础设施提供物质保障。有了这个载体,城市才能发展。所以,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超前性”,具有一个合理的时序布局,这样,在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中才能同步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挥集聚效应的物质保障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诸如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与有效配置。如北京中关村,通过整合周边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完善通信、IT等行业所需的配套设施,形成了中国的硅谷。因此,基础设施环境的迅速改善是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

2、基础设施是城市发挥中心作用的物质保障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经济辐射力大小,是由城市的生产实力、经济效益和功能结构共同决定,而这些因素又是与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无论是组织社会生产还是吸引外资,都需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健全的城市功能。

3、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一个现代的城市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只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城市的协调运转。如果城市出现供水不足、交通堵塞、雨天内涝、环境恶劣等情况,会使城市集聚而产生的高效率不能得以有效发挥。因此,城市经济越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要求也就越高。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人均水平的高低,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城市现代化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4、基础设施发挥着保障城市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城市的防洪、防涝、排水等设施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生产效益,但是它却背负着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责任。近几年来,各地出现暴雨过后城市内涝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病”,“城市病”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以北京“7.21”暴雨为例,在倾盆大雨中,航班延误、火车晚点、高速路被淹没、城市交通一片混乱、数十个鲜活的生命消逝在雨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雨,光鲜靓丽的京城也变得如此脆弱。所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护人民健康和财产、保证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北京城市建设和管理现状与问题

北京身处中国北方,从明清时代起,北京城的城市建设思路就有一个较为明朗的格局:城内湖泊与自然、人工河道相连、纵横,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这个水系既可储存宝贵的雨水,也可以排泄多余的雨水。这个水系可以湿润冬春干燥的环境,改善北京生态。该水系与公共建筑、民居交错分布,也让城市整体格局疏朗、开阔。本来,这个水系是这座北方城市的巨大优势。然而,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却缺乏对于古人建城智慧之敬意,有意、无意地破坏、切断这个水系。城市丧失了最重要的蓄水、排水系统,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填平水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建筑空间,但由此,城市空间过于紧密,更使得这座城市经受不住不到24小时的连续暴雨的冲击。

北京几十年来迅猛的发展,到处是高楼、公路、停车场,柏油和水泥路面是无法吸收水分的,公路、屋顶、街道等等也如此。农田、草场、湿地等越来越少,连护城河都被征做开发使用。

最严重的问题是,过去十几年来,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被房地产开发业所左右。地方政府集两个身份于一身:它既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又是城市国有土地的所有者。这样的身份交叠导致城市政府角色错乱,而且经常按后一个身份行动:城市营造围绕着土地增值而展开。这种激励推动了城市规模的。但在利益驱动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对城市之根基——基础设施——重视不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带来当下显性利益。

另外,政府官员急于追求政绩,导致各地城市规划均存在短期化倾向,规划者只考虑自己任期内的城市建设,不管十几年、几十年后城市的可能发展。规划对主政官员没有约束力,主政官员频繁更换,规划总会大幅度调整,由此导致城市建设缺乏连续性,也就缺乏长远打算。

近几年来,城市内涝频繁见诸报端,城市的消化系统脆弱、不堪一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灾难发生时,政府及有关市政部门积极予以处置,然而,这不经让人想起了亡羊补牢,城市的管理者如不能科学的规划城市布局,比如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绝不仅仅限于北京,恐怕是全国普遍的现象。

三、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优化对策

在快速奔向世界化的进程中,北京跟其他一些城市一样,积累了各种大城市病,内涝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建设和管理城市必须以民为本、以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生活便利为前提。北京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它的发展,更要在科学的城市规划指导下,建立多元化的管理路径。

1、根据北京市目前排涝设施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整体规划。

据调查,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是向苏联这样干燥国家学习的,制定的排涝设备标准很低、不科学。目前,北京市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全市74个雨水泵站将在三年内改造完毕,今后将具有每小时消化50毫米降水量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一旦碰上向“7.21大暴雨”这样的情况排水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全市整体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只有把底子打好了,发挥的成效才越大。

2、提高专业部门的协调性。

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管理是由城建部门负责,城市内河又由水利部门管辖,不同部门的衔接,考虑不全面,沟通不畅,资料信息不能共享,这都是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的监管部门都相对独立,并且还存在一定的垄断性,所以,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时,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到最后的审批阶段,各相关部门都应该协同合作、积极配合,必要时,需要各级政府统一协调,政府应出面,带动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3、提高排水的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城市的排涝标准在短时间内比较困难,排水建设的标准也不可能按照极端降雨情况设定,为避免强降雨侵害城市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做好灾情应对准备。气象、水利部门应在灾害预警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将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信息向全体市民发出,让大家尽可能避开受灾地段,减少因暴雨带来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救灾工作和相关信息工作要及时、准确,避免民众的广泛猜测。引发更多的。

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盲目的追求看得见的摩天大厦却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行。

长期以来,政府主政官员任期越来越短,官员盲目的追求个人政绩,这一体制导致各地城市规划均存在短期化倾向,城市建设缺乏连续性和长远打算,这种短期化倾向尤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利,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对城市长远未来进行投资,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期规划,这种投资是无从保障的。与此同时,对官员政绩的考量也不能只看城市外表建设,更应考量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备。

如果城市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居民,政府在经历一次次危机后越来越成熟,那么当“大雨”来袭时,就能应对自如,政府的管理能力也能提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暴雨考验城市管理智慧[J].2012(7):573.

[2]段娟,文余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2007(1).

[5]杨建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8.

[6]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暴雨考验城市管理智慧[J],2012(7):573.

[7]王怀坤.城市管理长效化问题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模式;影响因素

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城市化发展的资金瓶颈,而且对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也有积极的作用。从历史的纵向和国别甚至区域的横向来看,各国、各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及如何从制约因素入手创新城市基建的融资模式,是推动城市基建融资体制变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解决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投资者和经营者所带来的资金短缺、财政负担过重及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也由原来政府独家投入变为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各国政府积极倡导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取多种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倡导新型融资方式。

法国将一些城市公共事务委托给一个特定的私人公司,或通过一个机构直接管理。以各地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在经过对多种选择和授权形式进行前期研究之后,市镇委员会或联合机构将做出选择。委托管理方式具体有特许委托经营、承租经营、法人经营及经营、技术援助合同等四种形式。在确定进行委托管理后,市镇在各自管辖区内要就服务合同授予进行公开招标,拥有投资的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民营企业才可获得授权。委托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获得主动地位。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是由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建成。在非经营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美国政府一方面尽可能地通过某些技术如影子价格将非经营性项目转为经营性项目,从而将其交由市场来运作,另一方面通过以市政债券为主的融资模式,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融资。市政债券的主要种类包括由发行主体的全部税收收入担保的一般责任债券和由项目收益及专门税收来偿还的收益债券。在日本,尽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仍发挥重要作用。日本“开发银行”自成立以来,通过吸收邮政储蓄资金、养老金等向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有效地诱导了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推动类似的改革。伴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方式也必将进一步深化和变革。

二、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的主要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主要受基础设施自身特性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技术因素

即通过改变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增强市场化融资的可能性。在考虑到融资问题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通常会依其资产收益的特性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三大类。“非经营性项目”因无收费机制、完全按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只能由政府提供以解决市场失灵。“准经营性项目”具有潜在利润,但无法收回投资成本,需要通过政府适当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维持营运。“经营性项目”有市场收费机制,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项目的收益性使私人主体在利润激励下参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通常会随技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有线电视技术、电表、水表等计费装置的广泛运用,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排他性,减少了“搭便车”行为。从理论上讲,可排他性公共物品存在民间供给的可能性。因此,技术进步通过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排他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性,进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提供了条件。

(二)制度因素

即通过减少制度创新成本激励市场化融资制度的变迁。打破政府单一融资模式,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多元化,需要政府实施相关的配套改革,在降低创新者排他成本的同时保护创新者的私有产权,从而促进融资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建立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用户使用费制度是吸引私人资本投资“经营性项目”必要的制度保障;建立与受益者及其受益程度挂钩的价值回报机制,与建设者及其公共设施服务程度挂钩的资金保障和投资回报机制,是城市基础设施由福利性、非经营性、自然垄断性走向非福利性、经营性、竞争性的必然选择;实施财政补贴、政府担保、减免税、延伸资产赠与等财税政策,是激励私人资本进入“准经营性项目”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市场化程度

即通过相关主体的融资能力决定市场化融资的程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体制民营化的改革浪潮,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市场由原先政府垄断的封闭市场转变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竞争性开放市场。非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财富和收入的增长在资金上为诱致性变迁提供了可能。当市场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发展使得制度创新成本降低到可行的程度时,私人模式和合作模式逐步出现,诱致性变迁发生。同时,金融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与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金融行业的竞争性,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工具、开拓新型业务、优化金融效率。这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

(四)金融生态环境

即通过影响金融结构决定了具体融资方式的选择。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各种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也包括与金融业发展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这些金融生态的环境因素。地方金融生态质量高,融资环境相对比较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选择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就越多。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资本的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因此,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本参与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的消费者剩余越高,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迁移过来,从而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源,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创新

(一)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营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特性是决定其融资方式的核心因素。因此,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方式的实施,政府应从设立科技奖励、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专利法》、运用税收优惠和城市基础设施收费政策等方面人手,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如,建设部积极组织和设立的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创新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以政府的先期投入诱导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奖励,并辅之以相关的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同时,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运用税收优惠和公平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收费制度,促进私人部门研发和引进差异化产品或替代产品。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差别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消费者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空间。

(二)科学定位政府职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除“非营利性”的公共产品和部分混合物必须由政府提供之外,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私人部门作为生产主体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深化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政府投资提供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和产品,也必须建立新型投资项目监管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有限高效的政府职能定位。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市场化,不仅体现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体现为私人部门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在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之下,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开放非经营性和关联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允许私人部门参与设计、投资、建设和维护。这样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发挥私人部门的建设经验,通过竞争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提供成本,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提供速度,同时也加大了私人部门参与风险分担的程度,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和风险。

(三)促进相关管理和法律制度创新,以制度保障鼓励社会资本融资 对已形成的法律,要制定实施细则,对不完善的法规,要进行修改和补充。尽快完善制定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收费条例》、《环境保护收费条例》、《城市公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收费水平、建设经营特许制度以及相关社会资本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在保证消费者获得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同时,以法律保障私人资本的相关权益。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市场为城市基建融资的能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一、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标准和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已成为城市内部质量的直接标志,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竞争力水平。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不仅决定了海口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速度和水平,也影响着海口市整个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只有积极地建设好城市基础设施,才能克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海口市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

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域范围内的交通、供排水、能源供应、园林环卫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现有公路里程1938.93公里,公路密度8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主城区内城市道路网结构已形成了“三横三纵”的主干路网,道路面积869.3公顷;全市城区日均供水总量为25万立方米,生活用自来水普及率99.4%,主城区建成雨水管线398.2公里,合流管线13.7公里,明渠24.0公里;管道燃气工程项目累计投资近8亿元,覆盖了海口市85%的主城区; 城市绿化覆盖率41%,绿地率为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10多个荣誉称号。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海口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多年积累的旧帐使得海口市的基础施工仍然落后,较城市化要求有差距,整个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未能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撑能力不足,2011年海口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了17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完成60.9亿元,GDP总量排名居倒数第3位。第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畅,政府职能定位不明,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专业人员匮乏。

三、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二五”后,海口市的城市化水平将向更高阶段跨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也将急剧加大。针对海口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

把农村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新型城镇化的东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首先,作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路和下一级乡村公路建设,做成干线支线相连接,城镇乡村城网络,分级别共相通的城乡交通网络。其次,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工建设,特别发挥中心试点镇和新型农村居民点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供水、供水、供电、广播、网络、公交车辆,商业网点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特别对于已有地产项目和新增地产项目要求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在城乡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向农村不段扩展基础设施的服务半径,改善乡村硬件条件,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2)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手

政府对城市不同的基础设施进行分类管理,以其经济学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不同的项目融资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市场经营者的吸引力。可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大致区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项目、以及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决定政府在管理这些项目时应该采用的运作模式和角色的定位。

第一,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综合性、管理协调性、和建设的统一性,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政府应从规划的角度,提前做好基础施的整体规划,成为规划者;在建设的中期,政府应从直接建设者的身份摆脱出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打破建设中的垄断,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氛围,鼓励竞争,向监督的角色转变;在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快审批机制改革,建立信息咨询平台,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及社会属性。

第二,可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潜在收益,将各类项目划分成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充分挖掘项目的可经营的特性,将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转化为经营性项目。其中针对非经营性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模式进行管理;对经营性项目,按现工的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按照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经营性项目以民营资本、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资本以及外外商等各类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准经营性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最后,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并适当放宽基础设施投资准入门槛。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投资项目,由于回报低、周期长、投资大等原因,主要投资者仍以政府为主,其他资金难以进入该领域。政府可尝试建立经营性投资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通过减免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费、土地出让金、市政设施建设费和防洪等费用,对通过竞标获得投资资格的企业给予帮助。或给予经营项目投资主体一定的特许经营权,或者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开发用地,以用于平衡建设资本或成本预算。

(3)以薄弱环节投入作为建设的重点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由于海南省建省晚,海口虽是省会城市,但早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且城市规模小,城市扩大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障碍,在进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抓住这些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把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建设的环节上。海口市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建设投入更多建设资金。

(4)以顺畅的融资渠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海口市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手段,可以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几个方面入手。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地方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和征用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予以储存,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提高土地交易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短期寻租,可有效保障土地出让转让收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经营城市”是用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成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相关延伸资本(如道路和桥梁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营运,来调整城市资产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增加城市资产收益。海口市可对城市道路、桥梁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拍卖,增加投资收益;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包装,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优势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长期住户和游客。

结束语

上一篇:建筑消防设施范文 下一篇:健身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