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10 16:05:39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范文第1篇

《城市建筑》杂志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城市建筑发展的期刊,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城市建筑设计、规划和创新的内容,旨在促进城市建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专业的见解和灵感,引导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和人性化的方向。杂志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和相关专业人士的专业意见和经验。

杂志内容涵盖了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环境可持续性、建筑技术创新、历史建筑保护、智能城市等领域的最新动态。杂志致力于探索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关注建筑在城市环境中的角色和影响。每期都会推出专题报道,涉及当下热点问题和最新趋势,如绿色建筑、人性化设计、智慧城市等。

该杂志也提供一系列深度报道、案例研究、评论分析和专访,以及最新的技术和工程进展,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创新性而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它旨在成为城市建筑行业的重要平台,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新的城市建筑信息和思想,为城市建筑师和规划师提供灵感和指导,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本专业性强的杂志,还可以作为建筑设计师、计划师、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领域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的参考。每期杂志的案例分析和专访环节,都有实质性的建议和指导,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现代建筑设计的关键原则和技巧。

无论是从专业还是从爱好的角度看,绝不会失望阅读《城市建筑》杂志,它将帮助读者深入探讨城市建筑的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理解城市建筑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我们的城市、为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

城市建筑范文第2篇

《城市建筑》(CN:23-1528/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旬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城市建筑》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住建部指导的一本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以严谨、科学、求实的学术态度,报道当代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项目,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设计类作品提供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城市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符号城市 建筑 标志系统 速度

正文部分:

标志系统与建筑

建筑,道路和绿地等元素一起组成了城市。但是行走在现代城市中,不管是在中国的北京上海,还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你无法忽视的是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指示牌,广告牌,显示器等,如图1所示。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文丘里第一次提出了这些标志系统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他说道:“标志物能主导空间,而建筑则不足以如此,因为标志物比建筑形式更能形成空间关系。在这种景观中,建筑变成了空间中的符号而非空间中的形式。建筑的表意性变得非常小,‘标志物要大而建筑要小’,这才是第66号大道的金科玉律。”在这段话中,文丘里认为在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商业之都中,标志系统似乎已经凌驾于建筑之上了!

而在现在的建筑学教育中,标志系统一直被认为是建筑和城市的大敌。似乎车站设计的好,就不需要指示牌,商店的立面最好素雅干净,道路两边最好是纯净的绿化带。其实,这样的城市极其缺乏标志性,极其缺乏活力。拿本书中一再提到的商业区为例,如果没有大且醒目的广告牌,又怎么知道哪里是男装区,哪里是女装区,哪里是童装区?又怎么会确定这里是商场而不是政府大楼?

现代社会,标志系统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需求有时会要求建筑与图示、符号做某种结合:立面上出现了大幅的广告牌,或者被大型指示牌遮挡,周围挂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这也许是建筑的失败,却是城市的成功作为一个负责的建筑师,我想合适的做法并不是把标志系统和建筑隔离开来,而是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为这些标志系统留出余地。

在某一次的城市设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武汉高校附近是极其缺乏标志性的,于是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城市标志系统的相关设计。通过将校园特色与图像,文字,景观,¬¬已有标志物,甚至是声音的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2所示。将华师大门两侧的柱子改成翻版墙,用来张贴广告和学校信息;在华师边界的两边种上桂花树,用气味暗示学校的存在(华师的象征之一是桂树);在武汉理工的浮雕墙上,镶上彩色的瓷砖强调出并不抢眼的浮雕,学生们可以在彩色玻璃上刻画;学校旁边的一段临时围墙被改造成涂鸦墙,庆祝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学校围栏的上面挂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衫,以显示学校氛围;武大周围商铺的铭牌上,附上有樱花图案的半透明薄膜(武大以樱花闻名);武大周边人行道的拼图也改为樱花图案。

¬作为符号的建筑

当传统的标志系统不满足于信息交流时,建筑物有时也会变成一种符号,担负着标志物的角色,引导着人们,吸引着人们。文丘里曾经提出了“作为空间的建筑”和“作为符号的建筑”,引起将空间塑造作为第一要义的现代建筑师们的思考。他说:“蒙蒂塞洛汽车旅馆的标志的外轮廓就像一个巨大的高脚柜橱,使高速公路上的人们在看到汽车旅馆之前先看到它。这种形式化且标志化的建筑物是反空间的,它注重信息交流甚于重视空间。信息交流――作为建筑和景区中的一大要素――支配着这里的空间。”也就是说,在那样特定的环境里,建筑物的外部空间要重于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让别人产生兴趣,明白建筑的功能,吸引人进入,这是最首要的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商业建筑大多形式鲜明,标志性强,如武汉光谷的球形商场和北京的福禄寿大酒店,还有本书中提到的鸭子型的鸭肉店(被人们称为“长岛鸭仔”)。

作为符号的建筑早已存在,“A&P停车场是凡尔赛时代以来巨型空间演进过程中的当地阶段…穿越意大利式市镇广场就要传谣四周高耸的建筑,而穿越这种景区就要穿越宽阔的巨型‘组织结构’…巴洛克式穹顶既是符号又是空间结构,它们的外部尺度比内部尺度大,为的是在其所处的城市地段中居主导地位,并传达其象征意义。”似乎以前的建筑在传达信息时更为优雅更为和谐,而后现代后期的“福禄寿“之流,对于感官的刺激过于粗俗直接,容易带来审美疲劳。

有时建筑本身就是标志。的确,某些建筑在去掉外表的一切装饰之后,仍然可以辨认出它的功能。中国的政府机关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全国的政府大楼,公安大楼几乎都是一个样,高高的台阶,严整的立面,仿佛出自于一个建筑师之手。但是这样却极具辨认度,也成功的传达了官式建筑的威严,当然,官式建筑是否需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也是值得讨论的,这里略去不谈。

建筑物作为符号传达信息时,有时并不完全依靠于其形象。书中说:“作为符号,标志物和建筑借助于它们的方位来界定空间“。迎向人群的建筑会让人感受到受强烈的公共性,而背向人群的建筑则显得公共性较弱,似乎不那么”欢迎人进入“。而一个直截了当的入口,一个干净利落的坡道,会很清晰的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就是目的地!

速度于城市

现代社会,汽车对于城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度“,在很多城市都有汽车博物馆,可见其对于美国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和巨大。

以拉斯维加斯为例,拉斯维加斯是一座高速运转的赌城,交通体系发达,不仅人们的运动速度快,生活节奏也很快。这样的速度也带来了城市景观的变化。林奇曾经做过研究,发现,驾车人和行人沿路能看见的物体中,有一大半位于视线正前方并限于路边的物体,就像是戴上了眼罩(这就是为什么标志物要大而且要沿着道路。)……对于驾车人和行人来说,速度是决定视角的决定因素。速度增加时,人的注意力范围会变窄,从细节转移到整体感觉上,转移到有决定性的点上。“总体来说,在汽车引领的速度之下有效的传达信息,有两个办法。一是在视线前方不断直接的重复――如城市主干道上的广告牌。二是从很远距离都能看到的奇特的大尺度的建筑――如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图6所示。

慢速路边的建筑可以精致小巧,因为人们可以慢慢观赏,精密的细部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快速路边的建筑如果精致就实在是没什么必要,因为高速之下,是不会有人会注意细节的,有印象的只是总体形象。

除此之外,日益加快的速度也对城市中的标志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人能犹豫的时间变得很短,危险性也增强了。在本书中,文丘里提到:“……驾车人没有时间在危险而复杂的环形路网之中考虑反常的细节。他(或她)要依赖道路的引导标志,才能在快速行驶时识别空旷空间中的巨大标志。“可见,速度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改变,从建筑物到标志系统,是全面而深刻的。

结语――广袤的原野和复杂的城市

在一片原野中的萨伏伊,柯布西耶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对住宅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充分实现了“建筑五要素”的设想。正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单纯,建筑师能集中精力关注建筑本身的逻辑。

而建筑若存在于复杂的城市之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和城市的相容成为了最重要的任务。但是建筑怎么样才能和城市相容?要完成它在城市中的职责,要延续城市中的文脉,要和城市中其他的建筑相融合……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各种信息的需要,要求建筑传达信息,与各种各样的符号相融合,但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而不是过分的夸张。

城市建筑范文第4篇

目前世界城市以2%陆地的面积承载着全球50%的人口,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加剧资源短缺的矛盾,并且对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城市人口三分之二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贫困人口大约15亿,其中至少有6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11亿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几乎一半的建筑都在中国建设。

据统计,中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中国年新增建筑16亿~20亿平方米,其中的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中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

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因此建筑业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城市本身还是一个综合体,建筑则与这个综合体的大部分系统紧密相连,比如小到供排水系统、通风采暖系统,大到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小区和城市绿化系统,等等。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条件,没有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乃至电力,非常容易发生传染病,生态、资源、安全、健康等问题交替出现,为人口文明进步带来挑战。也因此,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的动力。

“绿色建筑相关生态和绿色产业将蓬勃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

近年来,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渐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绿色建筑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创新建设发展模式,推进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中国建筑业和城市发展模式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绿化等,都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为宜居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途径。”仇保兴说。

他提出,一个城市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建筑方面,要把握绿色建筑设计五原则。

这五项原则分别是:第一,建筑节能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必须考虑尽量采用低品质(低能值转换率)的能源,如地热能、太阳能:第二,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应用简单技术,如通风、外遮阳等,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第三,利用低品质能源进行建筑整体性或基础性调温,利用高品质能源进行局部性、精细性调温,将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通则;第四,建筑将成为能源产生的单元,如屋顶计划中的太阳能利用;第五,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绿色能源园区。

与此同时,绿色的低碳的城市,也将成为新的发展主流。在城市生态和绿色建筑方面,国内不少地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深圳是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的现代都市。“要发展低碳城市,就必须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业界评价说,深圳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有三个,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深圳面积狭小,建筑能耗在全市能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它成为了全国惟一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

天津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在生态评价上,体现了生态能量的要求,而且由生态河、生态链、生态走廊逐步向沿江、沿渤海湾延伸,交通是低能耗、低污染模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再如曹妃甸,在这方面创新使用了多种评估工具,从零排放城镇、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开发新能源、中水回用、回收利用废弃物等理念,来探寻低碳城市的开发模式。

业内城市建筑专家说,人类不仅需要乌托邦式的梦想,更需要具有可操作、多样化、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城市的拯救不能仅仅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更要注重那些现在就可用的“战斗武器”。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才有了中国与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发达国家合作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项目。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

目前我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中国正以最旗帜鲜明的姿态向“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的方向迈进。

其实,所谓低碳,所谓绿色,并不完全需要“高科技”元素的支撑。

安徽的民居、陕西的窑洞――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现在陕北一些地方在建设新楼房,让住窑洞的老百姓搬进去,结果发现冬天取暖烧的煤是过去的三倍。后来旅游部门发现了商机,把空置的窑洞开发成宾馆租给游人住,反而很受欢迎。

业界专家说,在中国南方,一些园林建筑更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建筑。中国的园林,在形态上是自然的缩影,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是共生的。相比较而言,西方的园林是几何的、宏大的、反自然的。

城市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建筑;美国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322

1城市与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不同的学科对于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从地理学角度讲城市是拥有一定面积并地处交通方便位置的人群和房屋的结合体;从经学角度讲城市是有经济活动,住户集中,能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区域;而从社会学角度讲城市则是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无论从任何角度理解城市都离不开其核心要素“人”。人的生活环境的一切方面――物质的、社会的、观念的――统称为文化。[1]文化建设彰显人类进步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其宗旨始终是以人为本。

乡野田间的人群形成乡村文化,城市的楼宇居民展示城市文化。城市地区人口集中,产业聚集,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果仅依靠法制规则和人们的自觉性来管理难度很大。城市根据自己的特有属性,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等影响同时满足其居民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业已存在的城市文化影响每位居民,而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会逐渐渗透到城市文化中。所以依靠强大的城市文化力量可以维持和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文化积淀在城市历史中,展示在城市建筑上,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可以通过居民的精神风貌被感知,总之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营养,因此城市的长久繁荣和发展需要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现从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质要素――城市建筑――来了解美国的城市文化。

2美国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仿佛是凝固住的城市音乐,同样可以诉说思想,表达感情,洗涤心灵,影响情绪。它们“凝聚了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反映着城市历史,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品格”。[2]进入一个城市,还没有阅读其城市报刊、城市小说或城市诗歌,首先接触的是其建筑,因此城市建筑是最直接和直观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建筑文化’是以建筑为载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集相应文化要素,通过技术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所形成的能给人以意境的想象和教化效果的物体的文化形态。”[3]建筑本身是物质形态,是设计师和建造者们表达其精神和文化形态的手段,如果赋予建筑灵魂,那么城市文化便是这灵魂的核心。影响城市建筑的因素源自多方面:艺术、民族、历史、社会、地域以及政治等。“城市建筑是城市社会的时代信仰、艺术、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展示出一个城市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等精神文化内涵,而且也展示了一个城市的艺术品格。”[4]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城市建筑来解读美国城市文化的某些方面。

美国原住民的印第安文化仅仅是其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国家城市文化的基础和积淀实际来自于欧洲的移民,因而移民文化尤其是欧洲的移民文化在其文化体系中举足轻重。从1607年5月第一批欧洲移民来到北美大陆,他们便开始在此刻上印记,他们不断留下的各式建筑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移民们按照记忆中的印象在新大陆上建造新的家园,一方面是为了文化的沿袭;另一方面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比如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些褐石古宅和纽约的一些红砖建筑。华盛顿以南的威廉士堡、詹姆斯镇和约克镇三角地带是英国移民在美洲最早的定居地之一,有很多古老的移民建筑,非常难得的是当地的一些居民自发地将自己的民居建成18世纪英式风格,同旁边真正的古宅相得益彰。位于东海岸的波士顿是美国最早建立的城市之一,以丰富的文化古迹建筑著称。1620年一批受迫害的英国清教徒来到这里,并以家乡的名字林肯郡波士顿镇命名此处。一些反映城市历史的建筑伫立在高楼间向人们讲述其移民文化。比如位于波士顿公园东侧的公园街教堂建于1809年,其红色的砖墙、圆形门厅以及白色的塔尖是典型的英式建筑,并成为后来基督教建筑的经典之作。

再如竣工于1798年的州议会大厦也是红色砖墙、圆形门厅和白色塔尖,但它增加了白色大理石罗马石柱和金色圆顶,在英式建筑的基础上夹杂了其他欧式建筑风格,表达了移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欧洲文化的向往。诸如这样的建筑还有国王会堂、法尼尔厅、老南会议厅和老北教堂等,这些古老的建筑被一条铺装在地上的红线连接,展现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气质和城市文化。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在西班牙语中是“天使之城”,它最初是西班牙移民的居住地,城中有一座古城,遍布200年前的西班牙式建筑。其中包括当时的民宅,如阿维拉尼砖屋和色波佛达住屋等,还包括老教堂、共济会会馆和消防局等建筑。18世纪中叶欧洲民主革命方兴未艾,美国独立运动蓬勃兴起。当时的美国始终视欧洲为精神导师,为了表示对欧洲民主革命的支持与向往,在建筑领域掀起一股模仿欧式建筑的热潮。比如现位于纽约的联邦大厅国家纪念堂建于18世纪后期,其台阶上矗立的八根圆形大理石立柱充分展现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它是华盛顿宣誓就职的地方,是美国第一届国会所在地,存放着美国第一部宪法。它位于华尔街高楼林立中显得更加古老与厚重。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的华尔街会让人感到强烈的欧洲移民文化,因为“18世纪末期,一批英国商人和业主住在华尔街和百老汇,建造大量英式的城市房屋”。[5]比如位于华尔街西街口的三一教堂属于美国最古老的英国教区,教堂的墙体由砂岩筑成,高耸的尖顶在19世纪初曾是纽约最高点。这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移民带来的宗教文化。北卡州著名的私立大学杜克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30年的典型英国哥特式教堂,其校园花园内喷泉与花床的设计沿袭古老的意大利式设计。

除了移民文化,美国城市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元性。正是因为它是由各国移民建起的国家,因此它从不拒绝任何外来文化。人们把美国比作文化熔炉――吸收并同化各种族文化,并以此作为个性与特征。“如果说美国建筑仅仅是对欧洲的一种模仿,那是很不对的。多元文化背景才是培育美国建筑的真正土壤。”[6]“美国城市充斥各式建筑,哥特式、法国式、东欧式、现代式,如新奥尔良法国园林和花园、纽约的摩天大楼、华盛顿古欧建筑群、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房屋”[7]“纽约引进了中国苏州园林和古塔;费城从北京引进中国式花园和精致的牌坊等”。[8]的确,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如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等,都有相当规模的唐人街。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历史悠久,其入口是一座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刻有“天下为公”的牌楼,社区内的很多建筑虽然主体没有特色,但屋顶举折、屋面起翘,有的檐角如鸟翼伸展,有的屋脊脊端有漂亮的雕饰,更有的屋顶用色彩艳丽的琉璃瓦装饰,呈现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此外,旧金山的日本茶道花园和洛杉矶小东京地区的街头景观和建筑装饰处处充满日本风味;而位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原是意大利渔民聚集区,现在逐渐发展为浏览意式风情的观光景点;过往的v史让美墨边境城市艾尔帕索充满西班牙风格建筑,现在它仿佛是一座典型的墨西哥城镇,而上文提到的洛杉矶古城也充满了墨式风情;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著名建筑,里面的墙壁装饰采用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不同颜色的大理石,以此向人们展示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国际化。“在纽约,每个种族形成的文化社区在美国甚至在世界都是最大的,例如唐人街、印度街、德国城、俄国城、小意大利、小韩国、小哥伦比亚、犹太人区等。因此,从人文地理上观察纽约,它更像是由一个个小‘国家’组成的。”[9] “走在纽约城市大道上,仿佛游历整个世界。”[10]美国城市建筑充分体现了其文化的多元性。

除了上述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建筑,提到美国城市建筑,人们还会想到成群的摩天大楼和独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国超高层建筑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一方面因为资本主义私有经济蓬勃发展加剧垄断化,产生一批垄断资本家和财团,他们竞相建起摩天大楼以显示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超高层建筑完全符合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从功能、形式、经济和社会影响等角度达到利益最大化。“再没有别的东西能比纽约、芝加哥、西雅图或旧金山的摩天大楼群的形象更具体地体现出美国人的一种经济观念,这种经济建立在私人的主动精神和偿付能力的基础上。”[11]比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是洛克菲勒财团建造的由19栋建筑组成的城中之城,集傲人的高度、华丽的外表与齐全的功能于一身,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拥有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地标性建筑。其他诸如纽约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熨斗大厦,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约翰汉考克中心,洛杉矶的联邦银行大厦等,在美国,世界级的摩天大厦不胜枚举。这些不仅代表了在某一时期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文化层面也展现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中对荣耀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高傲的个人情怀。遍布美国各大城市的后现代建筑结束了受制于功能和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更倾向于从美学、伦理学、现象学和心理学等角度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像茶杯、像弹簧也像海螺,究竟像什么可以完全由观赏者决定,拥有前卫几何造型以及不锈钢材质的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和西雅图摇滚音乐馆、波特兰市政大楼和费城的老年公寓,这些著名的后现代建筑时刻向人们展示城市文化中张扬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崇尚。但是,美国城市建筑在追求经济效益、前卫与个性的同时丧失了一些特色与持续性,摩天大楼、后现代建筑与几百年前的古典主义建筑并肩伫立,瓦解掉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一点远不及欧洲的保护城市建筑特色工作做得好。

3结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并随着该文化的变化而变化”。[12]国外的学者也认为“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类型及其特点,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3]因此阅读城市建筑是了解城市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美国文化的根基是西方殖民主义思想打造的,南北战争期间形成了其文化精神,两次世界大战为其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受其移民文化的影响,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化多元性的城市文化。“本土的原始文化、西方的移民文化、美洲的移民文化、亚洲的移民文化等,无一不从内在构成上对美国城市文化的丰富和裂变产生深刻的影响。”[14]因此美国的城市建筑――17世纪的殖民地古宅、18、19世纪的欧式建筑、20世纪的摩天大厦、全世界各民族的特色建筑――告诉我们它的城市文化呈现移民文化主导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高度国际化的现况。

参考文献:

[1]胡由之传承・更新――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城市空间营造模式[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0

[2]黄发玉纽约文化微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2

[3]陈承旗建筑文化与文化的建筑[J].建筑,2006(23):74

[4]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90

城市建筑范文第6篇

关键字:城市设计住宅区设计公共空间滨水地区人性化

由于城市设计这门课程刚学习不久,接触的也感觉比较浅,一时要以某个主题能好好的谈一下,确实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无奈之何,想就此谈开去,希望能借助平时广泛的阅读功底和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来弥补不足!以下,本文将以分论点从几个本人所想到和了解的方面来谈。

一、城市设计中的不能忽略的住宅区设计

早在1933年,当柯布西耶和他所领导的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所拟定的《雅典》中明确指出“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时,我们就已经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居住环境的质量紧紧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乃至我们的生存!

1、好的住宅区设计对人心情影响的重要性;

一个城市最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就是人,而居住区,可以说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最主要和集中的地方,它包含了无数大大小小个“家”和“家庭”,包含了人们众多的感情和寄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充分营造一个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对人的心情以及人们的生活将有着积极的影响。

2、好的住宅区设计对整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城市建设用地平衡中居住用地比例在25%~30%左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0~24平方米/人①,居住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着如此大的比例,足可见其对整个城市环境及形象影响的巨大。从1998年开始的房屋改革,促进了城市房地产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住宅商品房

所以无论从哪点而言,重视好住宅区的设计对整个城市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即使在现在看来,《雅典》中对居住情况提出的改进建议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好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的条件,而且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区应该接近一些空旷地,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文娱及健身运动之用。在邻近地带如有将来可能成为工业和商业区的地点。亦应预先加以考虑。

在每一个位宅区中,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观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这样才能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所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遭受车辆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出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②

二、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城市是我们人口聚集的中心,因为它能为工作提供便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是交流、学习和发达的商业活动中心,它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家庭,也汇聚了物质、精神和创造的能量。正因为“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③,从城市产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就是城市组成要素中不可能缺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当代的公园、绿地、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进程中,公共空间用途的变化不是很大,公共空间总是被用作为聚会的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公共空间一直是人们相聚、互致问候的场所,一个关于城市和社会信息的场所,一个演绎重大事件的舞台:游行、狂欢、庆典、集会、行刑等,不一而足。这是因为在过去,大多数的活动都有赖于步行,城市在这三种用途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平衡。行人能便捷地走到约会、交易和交谈的场所,并在途中观赏景致。这种城市的功能是在同一个平台的公共空间上产生的。

但是,在20世纪,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三种主要的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新的交通、贸易和交流的方式从根本下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使用城市的传统。19世纪末电车和自行车被引入城市,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并使市区迅速扩张。20世纪初汽车的引进使交通模式发生了剧变。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美国家,城市中的汽车交通快速发展,公共空间的范围和使用也随之而受到了影响。大量的机动交通没能与城市的传统功能和平共处,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平衡的城市功能被打乱了,开始不断产生新的冲突与矛盾!

在20世纪,城市作为市场也经历了剧变。小摊贩逐渐搬进了沿街道和广场四周的商店,然后又搬进越来越大的商场和超市,最后搬进了巨型的购物中心,它们开始逐渐远离市中心,即使是市区中设立的购物中心也完全是封闭式的,不再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类购物中心通常用着一条迷宫式的私有步道,联系小型广场和店面,而交易也就在室内进行。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公共生活”以及购物的顾客实际上受到严格的控制,所有的活动和人际交往受到保安人员的监视。显然,这种市场已经从公共空间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私有的领地。

20世纪也决定地改变了城市作为聚会和信息交流场所的功能。印刷及电子新媒体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使得向人们提供有关社区乃至全世界的无穷无尽的信息流成为可能。巡街大声宣读公告的人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间接交流的手段也不断出现,首先是电报,接着是电话、手机、电子函件和互联网。由小汽车和其他形式的交流通所带来的个人流动,以及廉价的长途旅行为人们相聚提供了新的机会。

城市作为居民相聚的重要场所这一传统作用完全改变了。而如今,这一现象也开始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迅速蔓延。

在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著的《新城市空间》中,他们通过对公共空间利用现状的分析,将城市分成了以下几类:

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

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

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④

而在如今的中国,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机动交通和停车场渐渐蚕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其他限制和诸如废气、噪声、视觉污染之类对人体有害因素的增加,城市生活在慢慢消失了。步行不再是一件乐事,甚至令人望而却步。由于缺少空地和环境恶化,在公共空间中休闲也不再可能。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城市中只存在最必需的步行交通,这还不得不与行进中和停着的汽车争抢道路

竞管无数的研究证明,城市的质量与公共生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依存关系,可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和政府的政策中机动交通却越来越处于支配的地位。我们要做的究竟应该是对抗机动交通的发展、通过抑制机动交通的发展来保留和复兴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在依旧大力发展机动交通的同时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属于未来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呢?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眼前的利益还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呢?

三、城市滨水地区设计的积极作用

人类离不开水,谁也不可能否定这句话,至少到现在为止!人类的历史见证着人类的发展,正因为有了水,才有了人类一步步的发展。从人类的起源到四大文明古国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从“逐水草而居”到四大文明古国沿河流形成的自己的文化: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巴比伦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正是这些河流,孕育了我们的人民和文化!

依山傍水,临水而居,临水地区往往是一座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人与水和谐共生,关系融洽;在中国古代城市,不少滨水区都曾经是异常繁华之处。然而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的发展,滨水地区因其交通优势,成为工业、港口的聚集区,空前繁荣,对经济效益的狂热追求往往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重工业的衰退,许多城市滨水地区都走向了萧条、衰落的境地,但随着“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也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滨水地区终将会再次成为城市的重要区域,承担起城市的重要功能,变成环境优美,公共活动集中的。

去年在我省吉林市成功召开了“中国吉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博览会”,从与会专家学者的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因为环境的恶化、汽车拥有量的大量增长,城市的许多原有的公共空间正一步步被机动车吞噬,但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的一步步重视,许多原有的重工业、污染工业被拆迁、取缔或者破产!而这些重污染企业又有不少都是临水的,所以在这里,从整体上考虑,加强城市滨水地区的开放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实际上是可以和旧城改建结合起来一起开展的!而且从我们上次小区地段调查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旧城区环境其实相对与新城区而言是极差的,我想在旧城衰退之前就因地制宜的结合整体城市设计有计划的复兴应该是我们所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吉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博览会”的相关发言中,就把滨水地区的发展方向及其所能起的作用进行了概述:

1、历史保护;主要针对至今仍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地区,重在修缮、复原,维持原有格局,保护历史风貌。

2、改造及再开发;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

3、新区开发;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4、经济发展;创造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5、空间整合;通过城市设计建构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完善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6、景观环境;改善滨水地带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城市环境面貌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⑤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设计所作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⑥

城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设计如何定义,城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

城市建筑范文第7篇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环境污染愈演愈烈,自然资源日见枯竭,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威胁。目前,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城市人口和超级城市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对居住环境建筑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应该把生态问题作为优先考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应当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对健康程度的影响和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这是可持续发展原理在设计方面的重要原则。根据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两方面的建设理论,来认真探索人类与自然和建筑的关系,并把生态建筑设计作为今后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空间中的诸要素,使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有效有序地循环转换,来获取一种无污、生态平衡、高效低能的建筑环境。 一、“以自然为根本”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以自然为根本”的生态设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人们不仅仅通过直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纯自然资源,还可以开发可分解利用的循环材料和一些能自我调节的智能材料。利用大自然中固有的能源,如今已成为发达国家最关注的问题。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当前,生态建筑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国建筑设计师都在对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倾向。一种是将建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避免或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山石水体方面的破坏,使自然和建筑自然结合。在日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是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商业办公及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设施,其建筑为台阶状屋顶花园与建筑南侧的公园连为一体的绿化空间,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素有天堂之美的巴厘岛,许多的建筑就是很好地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将生态环保和地方特色完美结合。另一种是把自然引入建筑,同时以高科技促进生态的建筑化、人工环境的自然化。马来西亚很有名的绿色摩天大楼,就是在现代都市中运用生态技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再现在室内。 二、生态建筑将成为国际上建筑发展的主流 1.国际上建筑技术发展的主流—生态建筑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新理念。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广为应用。但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不少办公楼和室内空间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征SBS,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在建筑环境中把健康作为中心的研究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生态建筑的技术也随之产出现并渐成体系。生态建筑技术的主要策略为:首先,洁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不可再生能源节约使用(例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新能源的积极开发利用(例如:太阳能、水能、地热、风能等无污染型能源)。其次,对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的考虑(例如:朝向、方位、方向及整个建筑的布局、地貌等)。再次,水的循环和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最后,注重使用可提高住宅物理属性的无害化可循环材料。多年来,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了一些生态建筑的示范项目。例如:建筑形式有住宅、办公、商场等,最典型的要数英国建筑研究总署,简称BRE的环境楼和生态住宅样板房;整个建筑群利用垃圾焚烧热量作热源管网供应的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德国爱森RWE30层的办公楼;美国控制组件公司等。这些示范建筑就是合理地将生态建筑技术与设计的结合利用,充分展示了生态建筑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魅力。 2.我国当下生态建筑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的人均拥有量,解决资源紧张和短缺现象,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根据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已完成一批各具特点的实践示范项目,如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为我国第一幢实践性的绿色生态办公楼,我国第一座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北京的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区,我国第一座“亚太村”国际生态住宅品牌体系是广州汇景新城,等等。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对今后建筑功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生态建筑因为节能省资、舒适健康的理念及建筑形式,展示了无限的发展前景。 三、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欧洲许多地方,随处可见的老街旧屋风光依旧,令人真正感受它们的历史。虽然这些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但建筑外观修缮得非常好,而且里面有完备的现代化设施,就是把旧的和新的、传统和现代的通过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人们提供了去了解那博大而厚重的欧洲文化的绝好场所。近几年云南也成功地举办了“云南城镇特色规划建筑成果展”,保山、景洪、大理、丽江等8个城镇的建设都独具特色而且也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专家们认为,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不同理解,因此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外,城市的位置、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以及资源、规模、环境特征的不同,很难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持系统的协调和健康性,建立具有可持续消费和发展能力以及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 结语 针对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们在大力提倡生态建筑的同时,应把提高和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作为首要条件。同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地研究和开发新的可环保性再生资源,结合本国的实际状况,创造有利于人们发挥创造的空间与人文生态建筑环境。

城市建筑范文第8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商业建筑靠拢。在目前我国的建筑种类中,居住建筑是人们生存中所必须的建筑,是以其仍然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种类。而除了居住建筑以外,我国建筑领域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种类就是商业建筑。商业建筑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很好的平台,是目前房产事业中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以下本文就对商业建筑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关键词】商业建筑;艺术处理;购物空间;城市风格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商业组成部分更加丰富,各种商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基础。而商业建筑作为商业发展的载体,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城市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商业建筑目前已经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种类,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及物品交换的公共场所,为带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发展历程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战略的贯彻实施,为房产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多,住宅建筑以及居住社区中的商业建筑需求更是不断增大,进而带动整个房产业的发展。在商业建筑的最初阶段,其在建筑领域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且布局设计一般也都较为简单,大多是以单一的行列式分布在城市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商业建筑的设计才逐步得到建筑设计人员的关注,尤其是在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很快成成为引领建筑设计潮流的方向。继而各种大型的超级市场、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以及商业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目前商业建筑已经在整体建筑建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比例的变化如实的反映了人们对商业建筑设计的要求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生活品质的过渡进程。二、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建筑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商业建筑向更高阶层的发展进度。笔者根据多个地区住宅区中的商业建筑设计特点,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总结出商业建筑设计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商业建筑与住宅建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不合理。在我国大部分住宅区中的商业建筑都存在着空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商业建筑是为人们进行物品信息交换而建立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设计,就不能很好的为人们的生活需求带来便利,也不利于商业建筑自身的发展。2、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缺乏特色。在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方面,往往不能很好的结合建筑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有些商业建筑只是照搬一般的设计方式,有些却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极尽花哨的进行设计,这些设计方式都忽视了配合所在居住区的特点,要么单调要么花哨,不仅与居住区的环境特点格格不入,而且也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方便程度,也不利于商家自身的经济发展。三、商业建筑的购物空间商业建筑的一大功能就是为人们的物品交易提供场所,因此,商业建筑的购物空间是建筑的主要形式特点。在我国现代的城市中,几乎所有的商业建筑中都具备面积较大的购物空间。在对商业建筑中的购物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时代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首先,作为商业空间,在参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中应注意与城市整体规划进行相应的配合虽然这是有关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规划设计师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对整体的规划概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会更好地融入商业环境整体设计中去。另外,由于购物空间是人员流动相对较为密集频繁的地点,因此,对于商业建筑中的购物空间设计一定要体现出方便舒适安全的特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对于购物空间的设施配置也越来越人性化,现代化。比如,目前大部分在城市生活的人都使用手机上网,购物空间的无线网络覆盖就极大的方便了手机一族的休闲娱乐。 四、商业建筑的城市定位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和历史区中,因此,它既标志着城市的兴衰,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已经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个商业步行街,更好的为市民提供了购物环境。一般就季节对商业建筑和人们购物行为的影响来讲,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强大的技术力量营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内环境,为人们的购物环境提供舒适的条件。但步行商业街受气候的影响就比较大,所以对于商业步行街环境的设计问题应该是得到我们的重视和特殊对待的。在国家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活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设也应该结合这一理念,采取科学的手段解决气候给步行街建设带来的问题。另外,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鉴于我国城市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城市中到处可见拥堵现象的发生,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其入口处的设计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社会现象,就会造成人流拥堵的现象,给人们的正常购物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对整体城市风貌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商业建筑入口处设计时,只有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尊重当地的文化,项目的宣传、招商才能更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规划、市场推广、问题型商业项目的重新定位。五、结束语在商业建筑逐渐成为城市主流建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市场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市场必须通过不断升级来满足商业的经营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对于商业建筑来说,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加强设计管理,完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使商业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城市建筑范文第9篇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1EH138))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370))

【摘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缩影,论文从唐建筑的角度,分析唐建筑中存在的特有建筑符号,站在已有唐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结合的角度,寻求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关键词】唐建筑;符号;融合

引言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建筑艺术根植于社会文明之中,中国传统建筑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书写自己的历史。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仍坚强保留着自己的特色语言体系和结构,保持着自己的王者风范和历史底蕴。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也代表了东方文明。如何使唐建筑符号与西安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对当代建筑的解读。

1 唐建筑及其特点

唐长安城集中代表了盛唐时期文化,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建筑技术和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也有了巨大发展,此时的唐建筑发展到了中国古建筑历史的成熟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其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在规模上宏大规整,外观上简练庄重,古朴雄浑。完美的展现了当时的唐朝风采。

西安这座古城保存着历经沧桑的记忆,而能够唤醒这种记忆的遗迹唯有城池、街道、宫殿等,它们构成了这座古城完整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体系。唐大、小雁塔成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成为西安的地域性语言上的主题。大雁塔是唐朝佛教建筑的艺术杰作,它是楼阁式砖塔,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于唐朝时期建筑多以木结构,经过后朝代的在原基础上的修复,唐朝时期砖石和琉璃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自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设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2 西安现代建筑中唐建筑符号的运用

西安现代城市建筑方面要展现的是历史文化性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不仅要体现历史文化性而且还要体现当今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在西安城市建筑类型中大体分为行政建筑、景区建筑以及民居等,城市的生命依赖于各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建筑是城市宏观物质形象与微观精神形象总和,突出历史文脉和城市形象。

2.1唐建筑符号在行政建筑上的体现

在建筑类型的划分上,行政建筑是城市建筑群的主题部分,行政建筑不仅代表政府部门的形象,甚至还代表国家、城市、地区的形象,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之中,虽然经过时代更替、技术手段和建筑材料的变化,但无论古代宫殿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行政建筑形象变迁都折射它恒古不变的内在精神实质――持久性和权力性。位于西安市北郊的西安市新行政中心被建筑界称为“西安当代大雁塔”,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唐朝建筑的对称布局,两翼齐飞的方式,采用大雁塔轮廓的简单几何线条,中国传统建筑线条特点是采用以水平为主,塔的轴线是以上下的垂线为主,当代世界上的建筑潮流也是以钢筋混凝土技术为依托倾向于垂线,西安已建成一批水平线为主的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中国传统建筑型制范围内,西安建造以垂直轴线为特点的新市政,也是一种对西安现代建筑型制的新突破。西安现代建筑不能仅仅满足传统建筑水平线条和明清太和殿式“大屋顶”,销蚀掉唐建筑的以垂线为轴线昂扬的气魄和以垂线构成大屋顶的天际线,西安新市政具有“天赐”予西安今天最时尚的天际线和地标轮廓。中国传统文化中,赭石色是唐建筑木质色彩的主色,庄重典雅,承托出西安作为皇城的庄严,新市政也在建筑的外观色彩的采用上追随了唐朝建筑色彩。

2.2唐建筑符号在景区建筑上的体现

行政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主体,景区建筑可以称作是一座城市的彩妆,装扮整座城,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景区建筑代表可以分为古建筑的复原大明宫、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及与现代材料结合的仿唐建筑。首先古建复原的大明宫含元殿采用唐代的夯土台,增加建筑的体量感,在唐代建筑群内部都具有巨大的空间尺度,建筑的重量支撑依附于木结构的柱体,大明宫柱体仿照唐建筑柱体形制,在材料上突破木质的选择,但整体上追求木质效果。大屋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由于现代观念的演变和展出空间要求较高的净高,在屋顶的选择上用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屋顶覆盖。每个大屋顶建筑的墙身开间和开窗依照木结构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墙身部分的侧角、屋顶的坡度、斗拱的尺寸、出挑的深度、细部等方面都按照唐代风格修建,以展示原汁原味的唐风。其次西大街是唯一条仿唐建筑街区,在西大街重修之后,建筑形式色彩、材料以及景观灯的应用和建设都与唐风相协调,形成符合西安历史文化背景的魅力街区,并打造出一个传统仿古味浓厚的商业地段。第三,2011年西安世园会园区的亮点――长安塔,在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的设计元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都市风貌。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充满韵律尺寸开阔上扬的挑檐,体现唐代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檐下与柱头结合部分用金属结构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的抽象与概括。在墙体的设计上采用了玻璃幕墙,墙体与柱体之间的处理手法使唐风唐韵充满了现代感。

3 唐建筑符号的继承与未来

对于“唐风”的继承一种是对传统建筑的构件进行符号式提取或变形,通过某种简化来适应现代功能空间的需要;一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翻译抽象地再现,用纯粹的现代手法,抛出任何复古的装饰,从空间构成、图案的肌理、色彩或材料等方面让现代建筑与传统在精神上的相通。对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传统的“大屋顶”形式于现代玻璃材质的结合,突破了屋顶对光线的束缚,光线与空间的结合,营造空间内的光影魅力。传统建筑是以线性的比例为视觉寻找和谐,在建筑形态上对线的锤炼,将有形的线经过提炼、升华,创造出民族的味道又不失现代感。在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它在借助中国古代园林的布景手法,使馆内空间的序列感、韵律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西安是一个多朝代的城市,在城市主题文化的把握好主题方向,避免更多繁杂元素的干扰。唐建筑符号与当代的融合,不是把两种形态硬生生的捆绑在一起,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打破两者的常规模式,作为设计师应领悟唐建筑符号的精髓,找到与西安现代城市建筑语言相契合的方式,让建筑每一点都是中国的、西安的、现代的,铸造一个新西安当代建筑形象。

结语

建筑是一门艺术,抓住唐建筑符号,理解符号语言的精神内涵,在追求当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把唐建筑符号合理融入其中。建筑师加强自身传统素质理论的修养,重视建筑语言的统一,从建筑的空间序列和人文意识形态的角度把唐建筑符号提炼、升华,力求现代建筑“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再现唐文化内涵和唐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传承 创造 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 装饰.2009(03)

[2] 赵前. 也谈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融合途径[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8(09)

[3] 项秉仁,程翌. 古城西安的“文化大殿”―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交流中心建筑和室内设计[J]. 历史保护与研究.2010(02)

[4] 翟文燕,张侃侃,常芳. 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J]. 人文地理.2010.2

城市建筑范文第10篇

1.照片拍摄。依线路图所示,选择天水市城区几条典型的线路进行照片拍摄,每个建筑物根据角度、光线不同拍摄了2~3张,选择颜色失真小的一张用以色彩的提取,部分色调较复杂的建筑物用中国建筑色卡进行色彩采集。2.色彩提取方法及统计。在Photoshop7.0软件中,打开所选图片,用吸管工具在建筑物正面中上部左右位置选择2个点,中下部选择2个点拾取颜色,并分别记录其C、M、Y、K颜色值,将四个值分别加起来求平均值(四舍五入),得修正之后的值:C=42、M=32、Y=26、K=9。再将以上四个值输入拾取器C、M、Y、K相对应的位置,可得到校正之后的建筑物质主色调,辅助色和点缀色取色方法与主色调相同。

二、天水城市建筑色彩评价

(一)建设路、民主东路(商业、办公特点)

1.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八建集团、金龙大厦等企事业单位办公性建筑多数以乳白色和浅灰色为主调色,辅以蓝色、绿色玻璃,略带褐色等点缀色。这类建筑物占整个街道的70%以上。整体色调淡雅协调,但个别广告色对建筑物有一定影响,显得杂而乱。2.天水市人民政府、天水日报社、交通银行、天主堂等建筑物主色调为土黄、黄灰色,色调暖而轻松,多以老旧建筑为主。这种色调略显单薄,在街面上所占有分量不到10%,但却默默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温暖着人们的眼睛和心情。3.万寿宫、将军祠、秦州区政府、文庙等为主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主色调呈现土红色、金黄色,辅助色为灰色,点缀以天蓝色和深红色,给这条明度较高的街道增添了一抹红晕,艳而不俗。这类建筑物占整个街道的近5~10%左右。文庙的造型和色彩跟周围的建筑物略显突兀,如有一些过渡性的建筑物和色彩就会自然而舒畅。4.凯悦大酒店等少量的建筑物主色调为深褐色或浅褐色,色彩沉稳而厚重。综上所述,建设路、民主东路整条街道的色彩以白、灰等明度高的色调为主,辅之淡雅的暖色调,轻快而明净,在绿树的掩映下,像一个年轻而又有生活阅历的青年,朝气蓬勃。

(二)解放路、伏羲路(历史、文化特点)

1.从建筑色彩来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商用建筑,色彩偏冷,明度不高,多以砖灰色、褐色为主,辅之以天蓝天、浅灰色等,建筑风格独具,但其上的广告画色彩杂乱、纯度较高、对比强烈,给人视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建筑原来的面貌和造型特点已不复存在;二是民用住宅,多是乳白色、亮灰色为主,其上有深灰、土红、锗石色线条为辅色,楼顶多为琉璃瓦坡屋顶,色彩为青绿色;三是古建筑或仿古建筑,青瓦白墙,或灰墙配以土红色、金黄色、深蓝色飞檐斗拱,色彩鲜艳,线条生动,富有一定的历史气息。2.这一沿线园林色彩非常单调,高大的国槐、松柏类、绿篱多为青绿色,有少量的银杏为金黄色,除龙城广场有活动花坛,色彩较为丰富以外,其它街道上无“点睛”之彩。3.公交车、出租车色彩花乱,如公交车贴画隐藏了车形,部分小品上“粘”上了不协调的色块和图案,尤其是商用建筑整体“穿”上广告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面貌。综合以上几方面,伏羲路全段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较和谐、清淡而平静。

(三)藉河北路、南路(园林、休憩特点)

1.藉河北路的建筑物多呈现青灰色、暗褐色,少量建筑物为白中带黄,整体颜色明度较低,厚重、深沉、时尚,辅相变化不大,只是明度强调了明暗对比,故略显沉闷;南路建筑物新旧相间,多以灰白色、土黄色、粉白色为主,辅色略带暖色调,点缀色不太多,造型一般。2.藉河风情线使天水这座城市有了“园林”的味道,红、黄、橙等各色园林小品和花草掩映在绿树中,与冷色的建筑物和淡蓝色的湖面形成对比,沉静中有着动感。但规模仍然太小,园林品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羲皇大道、岷山路、成纪大道等(生活、居住特点)

岷山路和成纪大道建筑物体型大,排列较为整体,以亮调子为主,杂色主要来自广告装饰及建筑物上搭配不适的色彩。天河广场建筑物为深褐色、土红色,色调沉重。羲皇大道有许多旧建筑,黄色、土黄、灰白为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色彩比较乱。

三、天水城市建筑的主色调

根据色彩调查和分析,结合天水城市特点,项目组按调查线路辐射的区域研究推荐了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色调。建设路、民主东路建筑的主色调是:浅灰色(C=17、M=11、Y=11、K=0)和土黄色(C=5、M=15、Y=24、K=0)。解放路、伏羲路建筑主色调是:乳白色(C=8、M=6、Y=6、K=0)和砖灰色(C=53、M=41、Y=33、K=3)。耤河北路建筑的主色调是:褐色(C=56、M=52、Y=56、K=22)和灰褐色(C=38、M=39、Y=53、K=5)。耤河南路建筑主色调是:玫瑰棕色(C=32、M=46、Y=33、K=1)和灰色(C=22、M=19、Y=20、K=0)。羲皇大道建筑主色调是:深灰色(C=24、M=19、Y=23、K=0)和橙黄色(C=24、M=19、Y=23、K=0)。岷山路建筑主色调是:灰色(C=17、M=15、Y=15、K=0)和玫瑰棕色(C=32、M=46、Y=33、K=1)。成纪大道建筑主色调是:灰色(C=24、M=19、Y=23、K=0)和砖灰色(C=45、M=40、Y=38、K=3)。总体来说,天水市城市建筑物在绿色环境中,应以亮色调为主,暗色调为辅;中性色为主,暖色为辅;低纯度色彩为主,高纯度色彩为辅,在统一中寻求对比,在对比中保持整体的统一,和谐统一是运用色彩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建筑语言范文 下一篇:文物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