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决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5:24:06

成本决策论文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债务成本利率水平和还本付息明确,我国企业能感受到债务成本的存在,但感受不到权益成本的压力。普遍把公开发行股票视为一种无需还本付息的廉价筹资方式。同时,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还存在大量的技术困难。例如,缺乏作为无风险基准收益率的短期国债市场,投资者投资分散,组合程度低。近年来,有些证券公司计算了β值(即单个股票超额报酬率对市场组合超额报酬率的敏感程度),但未形成共识和受到广泛接受,经验判断仍然非常重要。

既然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强调资本成本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又难以估算,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对待和应用资本成本?笔者认为:

一、在经营理念上,企业需要了解资本成本的意义,但主要应致力于正确地进行投资、经营和田资决策,不必过分关注资本成本的具体数值。建立和推广资本成本理念的目的,并不在于精确计算实际上不能准确估算的资本成本数值,而在于促进企业树立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而不是帐面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应该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未形成资本成本估算方法和数值共识时,企业不必过分关注本企业资本成本具体数值,特别是以技术创新为经营哲学的成长型公司,因为快速成长企业的预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融资决策的关键在于匹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保持合理的资信等级。例如:1998年微软公司资本收益率为52.9%,资本成本率只有14.2%,英特尔公司资本收益率为42.7%,资本成本率为15.L%,因此成长型公司应致力于形成和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价值驱动因素,诸如技术创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等,股票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会通过套利交易原理在股价上反映出来。

二、资本成本理念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概念,旨在帮助我们判断单项投资和组合投资的风险程度,以及这种风险的代价——即它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也就是将资本投资与金融市场上相同风险的投资相对比,从而设法确定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1)采用贴现现金流方法评估投资机会价值,从而必须具体算出权益资本成本时,可以采用几种普遍接受的方法估算权益资本成本区间值,并作为敏感性分析因素。目前,可供选择的做法包括:a、在现有国债收益率基础上加上相应的风险溢价;b、借鉴国外投资机构对我国境外上市公司β值的估算结果来估算国内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直接参照上市公司权益资本回报率水平。(2)采用其他合适的估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代替资本加权成本的估算。包括:a、采用内部收益率法;b、调整现值法(APV),它将项目的每项现金流量分为无杠杆作用的营业现金流量及与项目融资相联系的现金流量,这种分类是为了采取不同的贴现率;c、在兼并收购中,可以采用市场盈利率(P/E)、股票市值/帐面值(MV/SV)以及EBITDA倍数。

三、资本成本理念在公司分部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的业务领域和跨越的区域也随之增多和变广,会划分为若干分部(子公司或事业部),对分部的成本效益管理也必须引入资本成本理念。每个分部所使用的资产都必须进行融资,那么波分部的资本成本也就是公司期望分部从它的资本投资上所获得的最低报酬率。其可以接受的标准,可以考虑:a、参照可比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收益率;b.直接根据股票价格信号而不是资本成本来评估公司继续经营的经济价值;c、参照长期债务成本。

四、资本成本理念在融资决策中的应用。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风险匹配、维持合理的资信和财务弹性的融资决策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准则,借助财务顾问的专业知识,利用税法等政策环境和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状况,确定融资类型、设定弹性条款、选择融资时机和地点等。

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和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资产预期收益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科部投资者与企业对经济和金融形势、公司发展前景评价的差异日益增大,股票市场又往往对信息反应过度或不实,导致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成本。例如,A股、B股及境外上市股票发行价格差异甚大,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大大超过国内A股,盲目追求境外上市将付出巨大代价,企业融资决策时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匹配资产收益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五、资本成本理念在股利决策中的应用。股利决策包括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盈余的百分比、绝对股利分配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股票回购。股利支付率决定了留存在公司的盈余金额,它必须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进行评价。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理念,主要是由于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权益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施工整体质量水平以及施工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将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建筑工程优化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工程管理;重要性;优化措施

社会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若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由于建筑施工工程量大、工期长以及施工程序相对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对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建筑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1分析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1.1分析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重要性

相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才是企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行业整体施工现状上看,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成本”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出现资金浪费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建筑企业相关人员在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成本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1.2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与建筑企业的信誉度有着直接的关联性,而且也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行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内容,举例来说,建筑工程施工前规划与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及建筑工程竣工后验收阶段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从目前我们国家建筑施工工程企业管理现状上看,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施工前期的规划与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后期的工程验收阶段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质量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对建筑施工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1.3分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企业相关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安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建筑施工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过度的重视,往往忽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因此导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频发安全事故性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建筑施工企业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安全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为了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性问题,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

2分析建筑工程优化措施

2.1加强对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绝大多数取决于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若想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要建筑施工材料进行着手。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挑选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其次,全面评估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规格,最后,选择与建筑工程施工相符的施工材料。同时,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过程中,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再次审核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除此之外,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建筑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也会与现场施工的按完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关人员在进行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稳定运行,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机械操作,确保施工工序合理以及规范性,从而增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现场施工安全性。

2.2加强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工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即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人工薪资以及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支出。由于成本管理所涉及的环节相对比较到,在进行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对建筑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购买成本,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施工人员薪资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的工程量相对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人员需求量相对比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员费用支出。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益以及施工质量,对施工工人必须要实行必要的考核制度,提高施工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避免由于施工失误问题而影响施工进度。第三,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损耗问题。由于建筑施工工程工期相对比较长,能源消耗量相对比较大,因此,在进行材料的领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详细的登记管理,严格把控能源使用情况,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加强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在进行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安全隐患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识别。通常情况下,对物以及对人的管理上的问题是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能够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科学的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操作,降低出现安全事故问题的机率;第二,加强对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按照施工规范性标准进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摆放工作;第三,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性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不仅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

3结语

综合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若想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建筑施工整体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工程事故问题发生的机率,促进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玉峰,张艳伟.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创新方法阐述[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

[2]孙国洪.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7).

[3]岑永权.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效的途径与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14).

[4]陈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A].“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102-103.

[5]娄新文.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159-160.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30年代管理思想的演变与会计理论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自由放任”管理思想与会计处理的随意性 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至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在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自由放任”思想一直居于支配地位,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指针,当时的观点“对经济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恰当诠释和集中反映。虽然十九世纪中期股份公司发展初期,会计就已受到政府或立法部门关注,但由于受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影响,十九世纪中后期,政府对企业会计行为较少干预或干预程度有所减轻。特别是在美国,十九世纪后期,公司的会计行为几乎不受任何干预。、

二十世纪初对会计行为的放任自流导致了会计实务的混乱局面,各国政府先后对此予以干预。但在“自由放任”思想影响和支配下,其作用微乎其微,统―会计思想虽已萌芽但未能获得充分发展。因此,从这个时期的会计实务看,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程序和方法可任意选择;可人为地平衡各个年度的收益;会计报表和内容各不相同,企业主管可随意干涉企业会计报表工作。由于当时的会计实务混乱,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混乱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于是,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统一的会计规则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是资本经营秩序稳定的前提。因此,无论从宏观管理方面还是微观管理方面,都要求对会计予以规范。“自由放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是一门艺术”的观点也难以符合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会计的规范化乃大势所趋。

(二)微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科学管理思想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十九世纪下半期,管理学家们所确定的公司经济管理的五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与控制,成为二十世纪初管理理论发展的基础,它很快便在指导二十世纪初公司的管理活动及管理组织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人们将这五种职能与受托责任问题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区分责任层次与环节明确责任关系人,确定岗位领导者,并突出他们在系统中的作用。改进中,财务与会计被作为明确的责任中心来确认相关环节的经济责任。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当时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技术大革命的“洗礼”,对美国工商业造成强烈的刺激,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本的积累和集聚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平均利润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工人工资很低,因而劳资关系紧张。科学管理制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著名工程师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法国著名工程师亨利・法约尔和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03年,美国著名的工程师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rick w・Taylor)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其著名论文《工厂管理》,他指出:一个良好的管理目标旨在使工资得到提高,而生产成本反而降低。要实现这一目标,便必须建立能控制作业过程的原则与标准程序。为了使原则与标准程序得以贯彻施行,便又须在经营管理组织建设方面得到保障,否则便会流于形式。从经营管理组织建设模式上讲,这种组织必须服从于经济集权。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则》一书充分阐述了上述管理思想,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

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如马歇尔所言,从长期看,供给决定生产价格,即企业仍处于卖方市场的经济环境之中。从而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强调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通过标准化管理和控制以降低生产成本。泰罗要求对成本费用进行严格分类,报告程序中要明确地反映例外管理原则,他将成本会计的管理职能划归计划部门来执行。因此,在计划部门提出每天的业务报告时同时提出了每天的成本报告,这样,成本管理就成为企业计划和控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泰罗成本管理的基本点,是在企业经营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运用会计方法将严密的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形成标准成本系统,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成本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的生产设备条件下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料、较少的工时生产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经济效果的提高,而会计对于管理和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济效果是有成效的。通过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以泰罗学说为基础的传统管理会计即执行性管理会计。科学管理思想及其实践与会计方法的结合为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开创了一条新路,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科学管理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约尔是位工程师,他先后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和《公共精神的觉醒》,创立了第一个有关行政管理的理论。其对会计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首次在理论上将财务和会计活动视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确立了财务和会计活动的重要地位。法约尔所定义的管理活动是指狭义的概念即仅指行政管理;从广义上看,六大活动都是企业管理活动,财务和会计活动也属于企业管理范畴。他所阐述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六大活动及其各自的地位如图1所示。法约尔极力主张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授权与承担责任始终保持一致,这是受托责任思想在企业管理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的发展推波助澜。与泰罗相比,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对于财务与会计组织部门的构建有着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指导作用,它为现代企业财务与会计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其《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对于企业的行政组织体系也做了十分具体的描述,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他的理论实质在于,科学确定的“法定的”制度规范是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该制度主要依靠外在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会计是公司组织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会计系统在企业与业主或股东之间的纽带关系和会计在反映经理人员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方面的重

要作用,使会计制度在马克斯・韦伯所谓“法定的”制度规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位科学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贡献在于:其一,他们的经济组织建设理论,既摆脱了以往神授组织观念及组织系统的影响,又克服了早期公司组织形态的历史局限性,为近代公司的科学组织建设提供了依据,并且具体设计了分层次的经济管理组织系统;其二,他们从管理内容与管理组织构成方面确定了财务与会计的地位,既使它们从纯技术性活动状态中摆脱出来,也使人们在思想上端正了对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认识,将其列为公司组织建设中必须重点加以研究考虑的问题。通过指导近代公司的科学组织建设,科学管理思想端正人们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实了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的实践土壤。在科学管理制度诞生之前,原始成本会计的职能是一种事后的成本确认,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得到精确而又真实的成本。因而这时成本管理的着眼点是成本计算,是对既定事实的如实反映,这虽然有助于正确地计算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作用不大。同时,科学管理制度产生之前的企业管理是一种随意性、不规范、经验式的管理,科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在生产之前就建立一个标准成本,然后用标准成本去度量实际成本,如果实际成本大于标准成本,表明企业没有达到预定的成本目标,因而也没有完成预定的收益;如果实际成本小于标准成本,则表明企业实现了成本目标,能达到预定的收益,标准成本成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风向标,成为企业奋斗的目标。这使得企业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从事后成本计算上升为事前的成本控制,可以明晰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因而科学管理制度和会计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就是标准成本系统。科学管理制度原来只限于处理与技术经营有关的问题,逐渐地扩展到非技术经营领域,以至后来整个经营部门都实施了科学管理制度,这客观上就要求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就产生了预算控制通过编制预算,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就可以明确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责任,进而使预算控制和科学管理制度达到了有机结合。科学管理制度诞生引致了标准成本的形成和预算控制的确立,不仅丰富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而且在传统财务会计中孕育了管理会计。

二、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管理思想的演变与会计理论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国家干预思想与会计准则和社会会计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和债券大量在证券市场上抛售,许多公司陷入无力偿付债务的窘境。美国、瑞典、法国和德国等先后采用非正统学派的经济思想及其政策主张,包括财政扩张政策在内,以作为医治经济大萧条的药方。在该背景下,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应运而生。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思想,积极主张政府应干预和调节私有经济。这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取代了“自由放任”思想而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凯恩思国家干预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反映:

一是公认会计原则的制定。以美国为例,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证券法》和《政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企业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193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批准了乔治・梅委员会拟议的五条原则和增补的一条,作为“认可的会计原则”(Accepted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发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一个下属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检查》中加上了“广泛地”一词,从而产生了“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了由21位委员组成的会计程序委员会,负责制定“公认会计原则”,统一规范会计实务。国家干预是会计走向统一和规范的条件。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合理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管理的标准是资本主义存在的起码条件。规范的会计制度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制度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准则不仅对财务会计实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构成了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社会会计的兴起。社会会计的主体是全社会或国家。它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和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的背景下兴起的。1930年,在凯恩斯的指导下,美国经济学家米德和斯通等人将会计学中的复式记账原理、账户体系和平衡理论等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为英国估计和计算国民收入。斯通的工作很快扩展到研究国际间应用的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英国。随着国民核算模型在国际上广泛使用,这就为各个国家经济周期及经济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共同标准。社会会计是在凯恩斯及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以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兴起不仅诠释了“会计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会计的社会地位,而且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二)微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 一是行为科学理论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科学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经济人”这个假定基础之上的。企业投资者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工人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工资收入最大化。科学管理制度旨在寻找一种使工人在追求最大工资收入的同时实现企业投资者最大利润的方法。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率领研究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工人的生产效率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相反,职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1933年,梅耶教授在其《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中构建了行为科学理论的雏形,概括为: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霍桑实验证实了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团体外,职工中还存在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左右成员的行为,对生产率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霍桑实验发现工人所要满足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的需要是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谐和归属感;霍桑实验证明,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应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地关心下属,通过积极的意见交流,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霍桑实验之后,梅耶的追随者们继续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个体需求、行为,以及团体行业、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等人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关于人的行为及其调控的一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如表1所示:

行为科学理论作为新一轮管理学说的发展替代科学管理制

度,它部分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在会计实践中开创了责任会计的先河。标准成本系统是为配合科学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实施的,是会计和管理第一次交叉发展的产物。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日益增多,标准成本系统在具体实施时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由于管理层次的增多,委托链条的向下延伸,成本逐渐增大,管理者对工人的监督越来越乏力,工人的偷懒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活动空间增大;当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业绩与员工的利益不能有效挂钩时,在科学管理制度基本原理指导下的物质利益刺激的操作实效就很有限;尤其是当物质利益需求已经不是工人的第一需求时,经济刺激作用更会大打折扣。建立在“社会人”假定基础上的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科学管理制度的激励不足和监督乏力,它和人类会计实践相结合产生了责任会计。责任会计的关键在企业内部设置责任中心,责任中心的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通过设置责任中心,上层管理者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基层管理者,权力的下放并不代表监督的减弱,因为责任中心还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责任会计的建立,一方面降低了“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的监督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赋予责任中心更多的权利,有利于激发企业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激励他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定格于金钱的满足。科学管理制度催生的预算只是一种制度,制度的最终执行还得靠人。科学管理制度将工人视为工具,没有考虑预算的人性面,结果导致科学管理制度推行起来十分艰难。行为科学理论的引入改变了管理者对工人的偏见,促使他们在制定预算时更多考虑人的作用。此外,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在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观念,由以“事”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要求会计理论为责任会计在实务中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的经济责任提供理论支持;基于“每个正式组织内部都存在非正式组织,而在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非正式组织活动将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研究结论,应将人和人的行为视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但是否要将其纳入会计系统至今仍悬而未决。20世纪60年代,由于“内部人”现象的出现,使得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矛盾加剧,这就迫切地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解决诸如“信息不对称”、“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二是管理科学学派理论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于1939年,围绕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便相应形成了管理科学学派及其理论。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科学是制定和应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系统,对管理领域中的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和有效配置,以期求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管理科学在管理范围和涉及的组织要素方面不同于科学管理制度、行为科学理论,前者主要是计划与控制方面,后者分别是时间和动作研究、人际关系的整合。管理科学的人性假设是“管理人”,而不是“社会人”和“经济人”,且管理科学多用运筹学、概率论、数列论、排序论等自然科学方法,以期通过逻辑与理性分析达到“满意”标准。该学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由理性“管理人”、物质技术设备和决策网络组成的人机决策系统。在该系统中,管理者对能源、财物、资金的管理,在许多方面都反映在财务会计系统这一子系统中,因此财务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工作中直接起着重要作用。管理科学将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管理领域,使管理理论研究从定性上升为定量,也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该学派的理论及其所应用的数量控制与决策手段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管理会计在会计系统中地位的确立。

三是“系统论”及系统管理学派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系统论”在50年代得到公认,自60年代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受到重视。系统管理学派普遍、大量地使用系统思想研究管理,力图将系统思想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对经营管理而言,企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协同配合工作的若干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性系统;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系统可以通过内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动地进行调节;该系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并且可将该开放系统看作一个由“输入――转换――输出”三个部分组成的转换模式。因此,如何协调此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该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点。该系统通过会计子系统将优化地会计信息及时地传输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为企业优化决策服务。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查理德・约翰逊(Richard A・Johnson)、弗里蒙・卡斯特(FremontE・Kast)与詹姆士・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在1963年所著的《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中,就十分明确的描述了会计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在系统管理学派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也受益匪浅,系统论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此外,系统论中的整体性观点与动态发展观点,以及其所确定的科学分类方法及分析方法,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进行宏观调控的科学方法,进而为开辟“国民经济会计”这一新会计理论领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理论支持。

四是“决策论”及决策论学派对会计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到60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与他的同事詹姆士・马奇(James G・March)创立了决策论学派。决策论学派认为: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都是集团的活动,其活动过程的中心便是决策,因此决策行为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而在原决策方案基础上重新做出决策时又必须集思广益,适度进行分权决策。此外,决策论学派还以系统论的理论为基础,将一个企业的组织区分为从事非程序化决策的高层机构,进行程序化决策的中层机构,以及直接进行程序决策的基层组织。决策论在企业的广泛运用和对经济管理活动的巨大影响构成了在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之争中“决策有用观”的关键理论筹码,进而对现代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的演变与会计理论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 一是对“外部效应”的管理促使了社会责任会计产生。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作为企业目标曾一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由于忽视社会及公众利益,造成了污染生态环境、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影响雇员身心健康等许多隐患,即“负的外部效应”。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负效应”日益突出。早在本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就呼吁通过国家干预来纠正外部效应所造成的市场失灵。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即使处在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资源配置也不会是最优的。这不仅需要国家干预以协调企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趋于一致,还需要企业在经营中

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测定和报告,以及处理和防止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于是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了。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应对“社会福利”(Social Wehre)做出贡献。因此,在提供正常经营活动报告之外,企业被外界利益集团、政府机构及社会公众要求提供有关诸如企业与就业、员工培训、反种族歧视、医疗劳保等“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信息资料,从而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Social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要以货币或非货币形式,将企业在上述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反映。这时,企业的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企业所有者逐渐认识到,只有当企业和社会的目标一致时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企业管理当局由此也希望得到有关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的信息,以便全面评价企业的工作业绩,控制和规划企业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长远决策服务。所以,社会责任会计不仅仅反映了宏观管理要求,也反映了微观管理的需要。

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环境会计。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人口急剧膨胀,地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矛盾日愈突出,地球已不堪承受工业化物质文明的继续。环境问题已迫切地提到了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此,1992年6月,由100多位国家政府首脑出席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其核心是以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在保证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和可持续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在这一共同思想的影响下,从90年代起,西方会计理论界就有许多学者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了各种“绿色会计”理论,从整体上勾画出了绿色会计模式。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政府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干预往往与企业的经营利益相矛盾,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压力可能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将会构成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需要了解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做出长远的战略决策,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微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会计理论 一是权变理论及权变学派对会计理论的影响。70年代,西方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管理学家琼・伍德沃德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保罗・劳伦斯、杰伊・洛希。劳伦斯和洛希认为,管理的方法和结构与一个组织行驶职能的特殊情况有关,它们将随着产业类型、外界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两大特点就在于:其一,它并不排斥其他流派的理论而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同时致力于研究各种理论的合理之处,使它们得到适当的运用;其二,它不承认世界上有一种最佳的管理理论或模式,认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权变学派的思想对会计的影响体现在管理会计的广泛运用上。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并随情况的不同而作适当调整,这是权变学派的思想精髓。体现在管理会计上就是管理会计吸收了许多其他学科的方法,如信息论、运筹学、计算机技术等,并根据企业具体的决策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不局限于既定的框架,一切以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为目标。

二是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60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变动剧烈,越南战争爆发,加上汇率浮动,美国经济面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美国管理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了战略管理的研究。战略管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钱德勒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确定企业的长远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目的;安索夫强调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筹划、研究企业未来的资源配置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去指导和解决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以波特和特勒尔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波特认为,企业战备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他分析了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五种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部分战略三种基本类型: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积聚。其后,企业战略研究主要围绕寻求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出现了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即对企业能力的研究(即内在成长理论)与对动态战略联盟的研究。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是有关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所持有的,不但能够组织、协调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为维持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有强大的适应外部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动态联盟是企业间为某一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是一种新型的产品生产模式。动态联盟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将原本分散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迅速集成一个高速快捷的生产系统。动态联盟理论和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并不能截然分开,他们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后者强调企业内部能力的培植,两者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企业战略思想。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传统的管理会计与传统的工业社会的技术经济相适应,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的制造环境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真实性;同时,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忽略了企业的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同企业的战略决策失去相关性。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这两个缺陷,管理会计领域出现了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管理会计强调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更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企业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对企业内外部各相关因素进行动因分析,寻求企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阶段,是配合企业战略管理需要重新构造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既提供战略层面的信息,又提供战术层面的信息。

三是作业管理思想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企业成本会计系统中制造费用的分配一般是以直接人工、直接工时和机器小时等为标准进行分配,因而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与否以及能否对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与制造费用和分配标准的相关性密切相关。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生产等各项技术在企业中得以广泛采用,结果是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上升,同时也导致了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直接工时等传统分配标准的相关性逐渐减弱,从而使产品成本信息面临日益偏离其本来面目。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广泛应用,以及集成制造(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

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通存在,且程度令人吃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关注到这种情况,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又称作业成本计算。ABC法是将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以作业成本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根据一种或两种不同的标准把制造费用分配给产品。作业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上的作业成本的实施增加了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管理人员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即PA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成本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而且为了更深人地分析成本动因和加强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四是非财务绩效评估思想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平衡记分卡。传统的业绩衡量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它存在以下弊端:其一,有违权变性原则。业绩的衡量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手工环境下,一件产品的成本中直接人工的比重较大,那么控制直接人工便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制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并计算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对直接人工成本项目进行控制。但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自动化生产环境下,一件产品的成本直接人工所占的比重降低,这时仍遵循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每月、每周甚而每天计算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和效率差异,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信息价值其成本大大超过了效益。其二,有违一致性原则。传统的业绩衡量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部门利益,而阻碍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如为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会大量生产,而不考虑销售的实际情况,导致过多的存货。再如,为降低材料的价格差异,企业材料采购部门可能会选择劣质低价的材料供应商。这些例子说明了传统的业绩衡量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有关部门的行为,使他们采取了有利于本部门而非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这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是一种障碍。其三,有违重要性原则。当今市场竞争环境的关键因素不再局限于有形资产。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产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业绩衡量仅仅局限于财务指标,如经营利润、资本报酬率等。这些财务指标可以评价一个企业使用有形资产的效率,却将内部经营等无形资产排除在外。而这些无形资产正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雇员的技术、雇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客户的满意和忠诚、完善的内部经营过程,这些无形资产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反应灵敏度不断提高,保持现有的客户并引进新的目标客户群,是实现企业目标,使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不仅要注重财务指标的考核评价,非财务指标也应成为参考依据,如创新和质量、生产率、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水平的改善及存货占用总成本的减少等。平衡计分卡是现代管理理论对会计潜移默化的结果,其旨在克服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以适应现代的预算管理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是围绕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与企业目标紧密联系、体现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而组成的业绩衡量系统。该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以促使企业竞争的成功、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一般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组成,实现了业绩评价与财务目标的结合;兼顾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外部与内部的平衡;跨越了制定战略与实施该战略之间的鸿沟。能够多角度地为企业提供信息,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业绩。因此,平衡计分卡在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业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4篇

[1]杨时展.1935.原料处理论(一).会计季刊, 第一卷第3期

[2]杨时展.1935.原料处理论(二).会计季刊, 第一卷第4期

[3]杨时展.1935.原料处理论(三).会计季刊, 第二卷第1期

[4]杨时展.1952.成本会计的任务.工业会计,4

[5]杨时展.1954.诱导指标及其在差异分析中的应用.工业会计, 3

[6]杨时展.1957.论连锁替代. 中南财经学院学报, 2

[7]杨时展.1980.关于竞争的几个问题.湖北财经学院学报,3

[8]杨时展.1980.会计科学在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

[9]杨时展.1980.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会计研究,4

[10]杨时展(第二作者).1982.如何利用外资.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

[11]杨时展.1982.管理会计通俗讲话(一).湖北财经学院学报,3

[12]杨时展.1982.国家审计的本质.当代审计,2

[13]杨时展.1982.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一) 第二讲 总论(下).湖北财经学院学报,4

[14]杨时展.1983.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二)第三讲. 规划论(上).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

[15]杨时展.1983.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三).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

[16]杨时展.1983.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四).湖北财经学院学报,3

[17]杨时展.1983.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五).湖北财经学院学报,4

[18]杨时展.1983.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六) 第六讲 决策论(下之二). 湖北财经学院学报,5.

[19]杨时展.1983.审计学通俗讲话――第一讲(第一节).武汉财会,1

[20]杨时展.1983.审计学通俗讲话――第一讲(第二节).武汉财会,2

[21]杨时展.1983.现代会计向传统的挑战.江西会计,1

[22]杨时展.1983.现代会计向传统的挑战.会计研究,4(转载自江西会计)

[23]杨时展.1983.现代会计与经济效益(录音记录稿).武汉财会,S1

[24]杨时展.1983.郭著《中国会计史稿》序.湖北财经学院学报,6

[25]杨时展.1984.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七).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

[26]杨时展.1984.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八).湖北财经学院学报,3

[27]杨时展.1984.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九).湖北财经学院学报,4

[28]杨时展.1984.管理会计通俗讲话(续十).湖北财经学院学报,6

[29]杨时展.1984.效益十策.陕西会计通讯,7

[30]杨时展.1985.微观效益基本.财会探索,2

[31]杨时展.1985.微观效益基本.湖北财经学院学报,2

[32]杨时展.1985.微观效益基本.广西财务与会计,6(转载湘机会计第三册)

[33]杨时展.1985.为加强会计监督欢呼.财会通讯,4

[34]杨时展.1985.审计公设刍论.财会通讯,7

[35]杨时展.1985.不能唯本企业之利是图.中国财政,7

[36]杨时展.1985.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当注意的问题.财会通讯,11

[37]杨时展.1986.社会效益审计的设想.湖北审计,2

[38]杨时展.1986.社会效益审计的设想.财会通讯,8

[39]杨时展.1986.迎1986年. 武汉财会,1

[40]杨时展.1986.宏观控制的关键――目标.中南财经大学学报,4

[41]杨时展.1986.宏观控制的关键――目标.广西财务与会计,4

[42]杨时展.1986.贯彻会计法应有行政、司法和教育三项措施.财会通讯,9

[43]杨时展.1986.“七五”计划期中面临的会计问题.会计之友,1

[44]杨时展.1986.会计人员面临的历史任务.广西财务与会计,6

[45]杨时展.1986.审计的发生和发展.财会通讯,4

[46]杨时展. 1986.贯彻会计法应有行政、司法和教育三项措施. 财会通讯,9

[47]杨时展.1987.我这几年.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

[48]杨时展.1987.我这几年(一).武汉财会,5 (转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49]杨时展.1987.我这几年(二).武汉财会,6 (转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50]杨时展.1987.会计学的改革.武汉财会,2

[51]杨时展.1988.论会计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学习十三大报告的体会.财会通讯,3

[52]杨时展.1988.介绍一本外贸会计中的新著――《对外贸易会计学》. 财务与会计,9

[53]杨时展.1989.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上).财会通讯,1

[54]杨时展.1989.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中).财会通讯,2

[55]杨时展.1989.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下).财会通讯,3

[56]杨时展.1990.我国制度基础审计的第一部专著――评《制度基础审计学》.财会通讯,7

[57]杨时展.1991.现代会计特质(上).财会通讯,2

[58]杨时展.1991.现代会计特质(下).财会通讯,3

[59]杨时展.1991.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会计现代化.武汉财会,2

[60]杨时展.1991.综合经济效益会计“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广西会计,4

[61]杨时展.1992.会计信息系统说一评――会计的属概念问题.财会通讯,4

[62]杨时展.1992.会计信息系统说二评――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论争.财会通讯,5

[63]杨时展.1992.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财会通讯,6

[64]杨时展.1992.论我国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问题――兼论会计的“阶级性”.财会通讯,11

[65]杨时展.1992.现代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评《现代财务会计结构》.财会通讯,3

[66]杨时展.1992.遵循经营规律提高经济效益――有关利润的几个规律.财会月刊,6

[67]杨时展(第二作者).1992.评《会计审计大辞典》(两则).当代财经,6

[68]杨时展.1993.会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问题.财会通讯,1

[69]杨时展.1993.《中华会计思想宝库》总序.会计之友,1

[70]杨时展.1993.《西方会计史》序――会计发展的五次浪潮.会计之友,5

[71]杨时展.1993.我国会计改革的一座丰碑――庆祝《企业会计准则》公布.财会月刊,1

[72]杨时展.1993.会计――市场经济的灵魂.湖北财税,2

[73]杨时展.1994.让会计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纪念帕乔利《簿记论》发表500周年.财会通讯,S1

[74]杨时展(第二作者).1994.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续) 无形资产.对外经贸财会,3

[75]杨时展(第二作者).1994.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债务的清偿(续).对外经贸财会,8

[76]杨时展(第二作者).1994.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现金流量表(续).对外经贸财会,11

[77]杨时展.1995.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与发展.财会通讯,1

[78]杨时展.1995.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与发展.财会通讯,2

[79]杨时展.1995.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与发展.财会通讯,3

[80]杨时展.1995.管理会计对会计学术的贡献――1994年12月在中国海峡两岸管理会计研讨会上的发言.对外经贸财会,3

[81]杨时展.1995.有关我国〈会计法〉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4

[82]杨时展.1995.有关我国〈会计法〉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5

[83]杨时展.1995.有关我国〈会计法〉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6

[84]杨时展(第二作者).1995.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会计变更(续). 对外经贸财会,8

[85]杨时展(第三作者).1995.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续) 物价变动. 对外经贸财会,11

[86]杨时展.1995.从立法精神看我国会计的演进.财会通讯,11

[87]杨时展(第二作者).1996.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续)――或有事项.对外经贸财会,8

[88]杨时展(第二作者).1996.公认会计原则的含义与内容或有事项(续).对外经贸财会,9

[89]杨时展(第二作者).1996.现代企业制度、受托责任与会计准则.财会通讯,9

[90]杨时展.1996.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上).中南财经大学学报,6

[91]杨时展.1997.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下).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

[92]杨时展.1997.管理会计对会计学术的贡献.财会通讯,5

[93]杨时展.1998.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财会通讯,10

[94]杨时展.1999.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一).会计之友,7

[95]杨时展.1999.我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二).会计之友,8

书 籍

[1]杨时展.1998.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杨时展著(沈如琛选编).1997.杨时展论文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3]杨时展、高局成.1989.会计师知识手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英)安德鲁・孟罗著、杨时展等编译.2000.英汉对照基础会计.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6]付珍妮、李秉成,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8):28-30。

注解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但以泰勒(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及法约尔(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到100年。在不足100年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学习者实践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人韦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物”的管理,研究方法以工业工程方法为基础。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以梅奥韦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研究的重心转向“人”,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实验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发展被孔茨描述成“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孔茨的两篇著名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分析归纳得出,截止1980年为止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11个学派,包括管理程序学派、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提出各自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创新性,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孔茨认为所谓“学派”更适合称为“方法”。

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研究方法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系统中各部分即使并不优越,但构成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统一整体却可产生优越的功能。反之,即使各部分是优越的,缺乏协调统一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可能并不优越。系统论应用于管理科学,是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究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是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及管理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管理的最佳目标和效率。控制论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强调系统的反馈和前馈控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反馈控制、功能模拟和黑箱辨识。信息论将运用概率论等方法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科学引入了管理研究。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自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这些理论将组织看作系统,不仅关注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更加注重系统各个部分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控制及系统的自组织因而成为各不相同但是又紧密相关的一个体系,强调实现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二、以数学(包括统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引入

近年来,数学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越来越活跃,主要运用于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常用的数学包括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离散数学等。所谓定量分析,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表达式、图、表等)和数据(数字、符号、图片等)描述所研究对象系统的状态并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活动或内容。尽管一些人指出单纯的数学模型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的复杂的管理问题,更不能完全替代人的管理,但是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代表,以数学为基础的定量研究方法正在管理领域的因素量化、建立模型和定量分析方面展开研究,特别在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研究方法正在深入渗透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上面提到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也主要是以运筹学等数学理论为基础,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对策论、决策论、排队论和可靠性理论等,由此可见,系统分析也是定量化分析,分析方法是组织管理技术,管理中的最优目标选择、统筹规划、人员匹配以及计划决策等无一不是系统论(运筹学)所包容的内容。根据John G. Wacker的研究,1991年~1995年运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55.19%的论文都采用了数学分析方法。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

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两个管理学派都高度重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二者在研究思路上又各有不同――经验主义学派侧重于研究个体企业管理实践,在服务于个案研究这一目标之下,才考虑做多个企业案例的比较研究与归纳、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侧重于通过多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若干基本模型,以指导管理实践。例如,经验学派彼得・德鲁克受通用汽车的雇佣,对其组织结构进行案例研究,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便是这一研究的结晶。《公司的概念》出版四年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大公司都开始按照德鲁克的理论框架重组自己的公司组织结构,甚至连大学和教会都试图从这部著作中汲取组织改造的灵感。目前无论是在战略管理或组织管理领域,还是在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管理、生产作业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领域,都可以看到丰硕的案例研究成果。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项目管理、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核心能力、公司文化、追求卓越、知识管理、平衡计分法等等都存在出自于案例研究过程的产物。例如,Prahalad和Hammel(1980)对日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话电报公司(GTE)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总结出NEC告诉成长的经验时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经验或案例学派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1)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2)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3)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当然,经验主义学派的方法由于强调经验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原理和原则,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管理理论,而且,过去所依赖的经验未必能运用到将来的管理中。正如孔茨在他的书中指出的:“没有人能否认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未来情况与过去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确实,过多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依赖历史上已经解决的那些问题的原始素材,肯定是危险的。其理由很简单,一种在过去认为是‘正确’的方法,可能远不适合于未来情况”。

四、经济学研究方法进入管理学研究领域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科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对“特征性事实”的解释,所谓特征性事实就是已经被确认的在现象中反复出现的重要特征。虽然经济学和管理学在人性假设、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但是经济学要求对特定费用与效益进行比较,旨在优化行为,以最低限度的支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种经济原则对管理学的研究也是有重要影响的,管理学中的价值工程就是经济学方法的一种使用。20世纪70年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引入了不完全信息,使企业理论迅速发展为一门全新的微观经济学分支。企业理论是近二十多年来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委托――理论”等都可以归属于企业理论领域。企业理论旨研究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企业的层级组织的内部结构等问题。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公司或现代企业的认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是管理学的进展,把一些在这方面稍有研究的人看作是企业管理专家。此外,企业战略问题成为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战略管理共同关注的焦点,研究市场运行的产业组织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非合作博弈方法以后发展迅速,其研究企业间博弈行为方面的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例如迈克尔・波特(M・E. 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中的五种竞争力(进人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企业不同的战略决策。由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性,目前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难区分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研究成果。西蒙因对组织内决策研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事实也说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性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已经引入管理学研究。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绩效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发展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是实现教师与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绩效管理是对绩效的各要素与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的一个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由绩效目标与标准、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反馈与改进等几个环节组成的。高校教师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过程基本上可概况为工作计划、工作实施、工作成果三个阶段[1]。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很重视教师的绩效管理,将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绩效管理在取得不少的成绩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一个组织要想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其员工绩效的提高,而绩效的提高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因此,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困境

1.过于重视绩效考核环节

著名管理学教授罗伯特•巴克沃先生曾这样描述过:“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此过程由其员工和直接管理者共同达成协议并完成,包含未来工作任务的明确目标,并融入可能受益的组织、部门和员工个人。”[2]可见,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在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简单地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忽略了绩效管理中的其他环节,如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结果的反馈与交流等。学校往往只重视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也只是简单地作为薪酬分配、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导致教师在长期科研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被限制,过于追求在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忽略通过考核得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2.忽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

学校与教师应是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应和谐统一。而许多高校往往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以及发表期刊等级,并以此为考核标准,忽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绩效往往具有创造性、滞后性的特点,需要大量时间成本等完成高质量的成果,而僵硬的绩效管理体制使得许多教师过于追求数量,在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方面产生惰性。许多高校重视社会地位、学校排名等目标,忽略了教师的长足发展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够充分对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进行了解与规划,有效地将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合理

许多高校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往往过于简单。为了操作性更高,学校往往更关注可量化因素,这使得对于无法量化的因素得不到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可量化的因素也往往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例如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许多学校采取的都是学生评教系统,使得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容易造成教师甚至为了在学生评教中取得好成绩而“讨好学生”,无法真正对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进行思考与实践。而除了这些可量化因素,很多无法量化的因素也同样重要,如教师的品德素养、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对于全面评价教师的绩效也十分重要。

二、高校绩效管理对策思考

1.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积极贯彻绩效管理理念,重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由上而下的僵化的管理体制转变为灵活的共同参与的体制,绩效管理部门要有为广大教师提供服务的意识,为教师创造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让高校教师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再者,在绩效考核方面,要以科学性为原则,合理充分地利用考核结果,加强反馈与交流,使教师充分了解自身不足并得到辅导和发展,使绩效管理真正到达目标,而非流于形式。

2.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高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全面协作,绩效管理应是一个能够共同发展的合作过程。学校在对教师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的主体需求,而非单单只为校方创造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充分了解教师发展需求,为教师发展营造一个自由的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教师与学校间的信任与合作。只有充分重视教师的发展需求,才能够构建起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合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也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3.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统筹兼顾教师的共性与个性、可量化性与非量化性等因素,全面考核教师绩效。同时,高校要注重各个指标的权重,一定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全面合理的制定,能够反映出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这也对教师绩效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要适时跟踪反馈绩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进行定期调研与灵活调整,使绩效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客观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卢朝荣.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柔性化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06):169-171.[2017-08-14].

[2]罗伯特•巴克沃.绩效绩效:如何考评员工表现[M].陈舟平,译.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7.

[3]马强.高校教师绩效管理改革实践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7,36(10):77-79.[2017-08-14].DOI:10.14018/13-1085/n.2017.10.029

[4]吴颖,崔玉平.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选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8(01):13-18.[2017-08-14].

[5]吴颖.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研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2.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8篇

本文通过分析并购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来分析并购产生的动力,并加入时点因素,用路径依赖法分析企业在过去时点的并购决策是否会增加未来并购的可能性,同时在基于通过分析协同程度的大小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并购的具体决策方法和实证。

关键词:并购决策;路径依赖法;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9-0088-0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兼并历史虽然只有十几年,但发生的兼并案例已上万起。不少企业通过兼并获得了快速成长,通过兼并奠定了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但也有很多兼并以失败告终。无论对成功企业的成功经验,还是对失败企业的教训总结,都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用以支持企业进行并购决策的评价体系,这对于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理性并购,研究量化决策的数学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组织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企业行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发展,企业并购理论进展非常迅速。在这个领域中理论假说林林总总。从宏观领域上看,陈宏民和AnmingZhang(1994)从企业兼并行为对社会财富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健中、汤澄(1997)对企业横向控股兼并作了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解决了横向兼并规模和企业横向控股兼并效益评估的问题。宏观角度对并购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战略出发,研究并购对企业的意义。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垂直一体化对企业并购作出了解释。国内学者则多从国有企业控股权转让、外资并购和公司治理结构角度探讨解释跨国并购影响因素以及研究企业扩张因素对于跨国并购决策的影响(王燕梅,2003;林红,2003;潘爱玲、任刚,2003)。微观角度的研究多见于对兼并的结构研究(冯春燕,2003)、兼并定价决策机制,支付方式,目标选择和文化整合研究(吴志军,2002;胡玄能,2001;尹红婷,2001)以及制度、法律环境研究层面(吴进良,2000)进行探讨。

总体而言,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对企业并购活动的系统评价体系,现有的各种评价多定性研究,少定量研究,就是有也主要是从少数几个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同时对于企业面对并购目标的并购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未多见。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并购目标选择上又缺乏系统、科学的量化方法,企业在消除并购盲目性、利用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方面困难重重。

本文通过分析并购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来分析并购产生的动力,并加入时点因素,用路径依赖法分析企业在过去时点的并购决策是否会增加未来并购的可能性,同时提出了计算企业间协同系数的具体方法。

一、 企业并购中的决策支持模型

假设有并购方B和并购备选目标S,B拥有资源b,S拥有资源s。在并购前B每年可盈利gB>0,企业S年可盈利gS>0,假设并购完成后并购体每年盈利为gB+gs+v,这里我们将v设为协同系数。当v≥0时称资源b和s互补,或称企业B和S具有协同效应(synergy);当v

为保证并购决策是不可逆的,我们假设资源的再销售价格为0,同时资源具有无限长的使用期(无折旧)。定义PB、PS为资源b和s的市场价格,r为折现率。

首先我们分析企业B在时点t-1没有进行并购的情况下在时点t的并购决策情况。此时企业B面临四种选择:放弃资源b且不并购S(b0);放弃资源b且并购S(bs);保存资源b且不并购S(bb);保存资源b且并购S(bM)。这四种选择所能带来的利润分别是RBO (t),RBS(t),RBB(t),和RBM(t)。有:

RBO(t)=PB-gB/r

RBS(t)=PB-gB/r+gS/r-PS(t)

RBB(t)=gB/r

RBM(t)=gS/r+v/r-PS(t)

只有当RBO(t)=PB-gB/r>0,即gB/rRBM,RBO>RBS,且RBO>RBB时,并购方B才会考虑放弃资源b且不并购S。

只有当RBS(t)=PB-gB/r+gS/r-PS(t)>0,即PB>gB/r-gS/r+PS(t),且RBS>RBM,RBS>RBO,且RBO>RBB时,并购方B才会考虑放弃资源b且并购S 。

只有当RBM(t)=gS/r+v/r-PS(t)>0,即gS/r+v/r>PS(t),且RBM>RBO,RBM>RBS,且RBO>RBB时,并购方B才会考虑实施并购决策。

在图的白色区域中,由于RBO=RBS=RBM

结论一:显然在时点t企业B做出的最优决策是资源b和s的市场价格PB和PS,以及v的函数。i为B的最优状态,RBi=max{RBS,RB0,RBB,RBM},i∈{S,0,B,M}。

二、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法的精髓在于考虑时间要素,即时点t的均衡状态取决于时点t-1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假设企业B在时点t-1面临的是PB(t-1)>(gB+v)/r的情况,在时点t仍然是PB(t-1)(gS+v)/r时兼并S。

如果企业B在时点t-1面临的是PB(t-1)(gB+v)/r,则其在t做出的最优决策是并购S,当PS

结论二:由此可见,当(gB+v)/r

对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并购决策进行类似分析可知当gB/r

三、协同系数的判定

既然通过比较收购方和备选目标资源的市场价格与其年收益,以及协同系数的关系,便能帮助管理者做出并购决策,那么两企业资源间协同系数的确定则是制定最终决策的关键。

我们可以用一个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来判定协同系数。灰色系统理论可用于经济预测、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灰色关联度决策就是通过确定备选目标指标与收购方企业指标的类似程度,从而确定协同系数值。

1. 数学模型的建立

并购目标选择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为:

ξ′=ξ・W

其中ξ′为m个目标企业(包括S企业)的结果矩阵;W为n(在这里n是所有基因素的总和,包括企业的年收益)个考察指标的权重分配矩阵,即W=(w1,w2,…,wn)T;ξ为各指标的评价矩阵,可表示为

ξ=(ξij)m×n=ξ11ξ12…ξ1n

ξ21ξ22…ξ2n

…[]…[]…[]…

ξm1ξm2…ξmn

其中ξij为备选目标企业ui的第j中决策因素指标vj与相对最佳目标企业u*的第j个指标的关联度。

2. 最优方案关联度计算

设决策论域U时备选目标企业集合U={目标1,目标2,…,目标m}={u1, u2, …,um}。记V是因素指标的集合V={指标1,指标2,…,指标n}={v1,v2, …, vn}。

目标企业ui对因素指标vj的属性值(指标值)记为rij (i = 1, 2, …, m; j = 1, 2, …, n)。因此,mn个rij得到目标企业选择方案的因素指标值矩阵R为

R=(rij)m×n=r11r12…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为了消除不同量纲的因素指标值对目标选择的影响,计算时应首先将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即对R中的元素rij进行归一化处理,得R′=(r′ij)m×n,由于在指标设计时,有意识地将各因素均选择为正指标(在表意时均为越大越好),故其中

r′ij=rij/rjmax,rjmax=max(r1j,r2j,…,rmj)j=1,2,…,n

式中rjmax为相对最佳目标企业u*的第j中决策因素指标值,即从本质上说,一个备选目标企业ui就是n个因素指标的映射,即ui=ri(v1, v2, …, vn)。因此,当这n个因素指标值确定的时候,这个备选企业也随之确定,它构成n维因素指标空间V中一个离散的目标企业。所以进行多目标决策就是比较空间V中各备选目标企业与相对最佳目标企业的关联度。

根据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目标企业选择最优方案关联度是在空间V中某一目标企业ui考虑因素vj时与相对最佳目标企业u*的相关性大小,采用下式度量:

bij=ρmaximaxj|r′ij-1||r′ij-1|+ρmaximaxj|r′ij-1|,i=1,2,…,m;j=1,2,…,n

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每一层次中各个因素对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以相应的权数,即每个因素对于上层因素重要性的确认隶属度。第一层次因素权重集W = (W1,W2,…,Wk)(k为第一层次因素的个数);第二层次因素权重集Wx= (Wx1,Wx2,…Wxp)(p为各一层次因素中分别包含二次因素的个数,p = 2或3),同理,基因素权重集Wxy= (Wxy1,Wxy2,…Wxyq)(q为各一层次因素中分别包含基因素的个数,q = 2,3,4或5)。

本体系中,权重集的确定采用AHP法。其基本步骤是:在因素层次划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1―9(比率标度进行同层次两因素间的相对比较,构造判断矩阵M,这一过程可由若干专家来进行。求解判断矩阵M的特征根问题Mw=λmaxw,其解w (特征向量)即为同一层次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进行思维一致性检验。自下而上将每个基因素所属的一层和二层的权重与该基因素本身的权重相乘,便可得到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T(n = 1, 2, …)。

4. 综合评价

ξ′=ξ・W=(ξ1,ξ2,…,ξm)

其中ξi=∑nj=1ξij×wi,i=1,2,…,m。

ξi越大,说明备选目标ui越接近相对最佳目标企业u*,即第i个目标企业由于其他备选目标,并可据此排出各备选目标的优劣顺序。因此ξi最大者对应的备选目标应为最佳目标企业,即当ξi=max(ξ1,ξ2, …, ξm),目标企业ui最佳。

对于并购方B和并购备选目标S,考虑模型:

ξ′=W・ξ

根据上式的物理意义,ξ′为正值表示两企业间具有协同效应,其数值越大说明协同效应越明显,ξ′为负值说明备选目标S在该项指标上越接近并购方企业B,其绝对值越大替代作用也就越明显。

由此可知协同系数

v=ξ′・gBwgB

四、实 证

我国某石油企业出于战略需要,考虑在5家备选目标企业中选择并购对象。为了简化过程,选择的标准暂不考虑本企业与备选目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等协作效应,而仅从目标企业自身实力的优劣进行判断。则有U = {备选目标1,备选目标2,…,备选目标5} = { u1, u2, …, u5 }。 对这5家企业的评价将采用30个指标,同样为了举例的便利,我们仅选取第一和第二大类中的6个指标以做示范,它们分别是V111油气产量、V112开采难度、V113探明储量、V114储采比、V221科技贡献率和V222科技投入强度(如表1)。即评价因素指标集合V={油气产量, 开采难度, 探明储量, 储采比, 科技贡献率, 科技投入强度} = {v1, v2, …, v5}。

参考文献:

[1] 陈宏民,Anming Zhang.企业间的横向兼并与国际贸易[J].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应用,1994,(3).

[2] 吴健中,汤澄.我国企业横向控股兼并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1997,(3).

[3] 王燕梅.跨国并购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造[J].经济纵横,2003,(2).

[4] 张玉珍,王方华.石油石化企业上游并购多目标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及应用[J].上海管理科学,2005,(1).

[5] 潘爱玲,任刚.跨国并购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 冯春燕.企业并购方式、动机及支付问题探讨[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3).

[7] 吴志军.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2.

[8] 胡玄能.企业并购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

[9] 尹红婷.企业并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加强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施工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少监督和检查力度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和落实力度不够,缺少科学性的内控组织规划和设计,对风险的评估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故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职能的水平,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就需要细化建筑内控管理制度,从资金收入支出管理、结算索赔、采购生产等一系列细节中加强内控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更好的为施工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普通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具有分散性、非重复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建筑施工项目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且需要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施工,条件恶劣,环境复杂,且容易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施工面积大、施工工序复杂,包含了多个施工环节,施工周期较长,且所有的施工环节都不具有重复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且施工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督等各个单位的相关机构,不同的施工阶段会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当前施工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工作管理的稽核与监督,有助于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当前建筑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订等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难以适应于当前建筑施工建设中。对内控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且未建立明确的审计机构,对建设施工项目的约束和限制欠缺;缺少科学性的内部控制规划和设计,且未设立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不利于对建筑企业规范化、集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子公司、集团公司以及施工项目单位的控制与管理。缺少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使得对风险的控制力度较低,建筑施工项目中因管理因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施工中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加上施工项目建设中各企业单位的恶性竞争,增加了建设的施工风险。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虽然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但管理层权利膨胀,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的决定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了企业自主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较为混乱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的主要原因,使得内控的作用大大降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缺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及对建筑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致使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较为滞后,使得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包含了从企业总部、工程项目部、施工队伍、监督机构以及后勤供应等多个部分的施工信息传递容易产生疏漏,造成管理滞后,从而对项目的成本费用等产生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内控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建筑企业内部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密切的配合,并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优势。通过健全组织机构、优化核算流程与审批制度等,加强了监督和考核,以及奖惩制度的实施,达到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内部控制管理的加强既可以提升企I发展的战略高度又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在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有效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并能弥补企业经营风险的薄弱环节[2]。建筑施工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来提高施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避。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治理结构

提高建筑企业施工建设水平首先要根据建设企业的具体状况设定治理结构,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避免将内控制度放在表面作为摆设,避免一股独大等现象的出现,要将公司结构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等进行结构优化,并要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达到公司管理掌管的平衡,提高管理结构的整体水平。革新和优化选举制度,避免大股东在建设企业中独揽大权,对企业较大股东的权利进行限制和约束。要将董事会的作用和功能发挥极致,提高董事会在企业内部中的核心价值,避免管理层之间出现造假行为,要遵循企业章程和制度,配置完整的监事会机构,平衡管理层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再加上施工环境、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因素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增加了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故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可以优化施工流程,让企业选择最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并能更好地体现内控的全面性、可行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同时完善内控制度可以加强对设备和材料的管理,优化材料、设备的购置和运输流程,对设备材料的应用和分配等可以实现现代化管理。加强对内部管理的约束和控制,尤其是会计核算和成本预算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4]。

(三)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完善

当前建筑施工项目较为分散,施工范围较广,使得企业施工效率难以提升。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既可以加强对施工环节和步骤的整合,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集中化管理。从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中建立全面的、科学化的预算体系,实时对建筑施工中每个项目的成本进行监督,提高材料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从信息系统中明确施工的进展、施工漏洞以及问题的存在,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高施工的整体优势。

(四)建立与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控制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审查项目的控制力度大大提高。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建筑企业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审计的作用和职能,避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2015,4,(总147).

[2]张昭.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A]. 《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6:2.

[3]楼金生,王丽琳. 风险导向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初探――以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例[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11:20.

[4]甘子玉. 风险管理视角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3,02:216-222.

[5]骆希干.苏海荣,苏润萍,邵连宇,苏滨.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下国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12:198-199.

[6]崔杰.王利兴,吉冬华,纪文永,李玉森.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4638-4640.

[7]施超杰,曹家洪,侯景利,崔淑华,吴景权,刘延川.改制剥离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以“财管”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工作[J]. 建筑施工,2015,08:136-137.

成本决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加强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施工内控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中缺少监督和检查力度等,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和落实力度不够,缺少科学性的内控组织规划和设计,对风险的评估不足,抗风险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故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职能的水平,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就需要细化建筑内控管理制度,从资金收入支出管理、结算索赔、采购生产等一系列细节中加强内控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更好的为施工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普通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具有分散性、非重复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建筑施工项目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且需要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施工,条件恶劣,环境复杂,且容易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施工面积大、施工工序复杂,包含了多个施工环节,施工周期较长,且所有的施工环节都不具有重复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且施工项目建设中会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督等各个单位的相关机构,不同的施工阶段会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当前施工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工作管理的稽核与监督,有助于对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当前建筑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订等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难以适应于当前建筑施工建设中。对内控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对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且未建立明确的审计机构,对建设施工项目的约束和限制欠缺;缺少科学性的内部控制规划和设计,且未设立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不利于对建筑企业规范化、集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子公司、集团公司以及施工项目单位的控制与管理。缺少对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使得对风险的控制力度较低,建筑施工项目中因管理因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施工中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加上施工项目建设中各企业单位的恶性竞争,增加了建设的施工风险。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虽然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初步建立了完善的治理结构,但管理层权利膨胀,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的决定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了企业自主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较为混乱是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失衡的主要原因,使得内控的作用大大降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缺少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及对建筑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致使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难度较大。由于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较为滞后,使得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包含了从企业总部、工程项目部、施工队伍、监督机构以及后勤供应等多个部分的施工信息传递容易产生疏漏,造成管理滞后,从而对项目的成本费用等产生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二、内控制度建设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建筑企业内部各个机构之间可以密切的配合,并能体现出企业的整体优势。通过健全组织机构、优化核算流程与审批制度等,加强了监督和考核,以及奖惩制度的实施,达到有效的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水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内部控制管理的加强既可以提升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又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企业在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有效地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并能弥补企业经营风险的薄弱环节[2]。建筑施工企业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机构来提高施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建筑项目施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避。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治理结构

提高建筑企业施工建设水平首先要根据建设企业的具体状况设定治理结构,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避免将内控制度放在表面作为摆设,避免一股独大等现象的出现,要将公司结构从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等进行结构优化,并要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达到公司管理掌管的平衡,提高管理结构的整体水平。革新和优化选举制度,避免大股东在建设企业中独揽大权,对企业较大股东的权利进行限制和约束。要将董事会的作用和功能发挥极致,提高董事会在企业内部中的核心价值,避免管理层之间出现造假行为,要遵循企业章程和制度,配置完整的监事会机构,平衡管理层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的内控制度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再加上施工环境、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因素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增加了质量事故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故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可以优化施工流程,让企业选择最优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并能更好地体现内控的全面性、可行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同时完善内控制度可以加强对设备和材料的管理,优化材料、设备的购置和运输流程,对设备材料的应用和分配等可以实现现代化管理。加强对内部管理的约束和控制,尤其是会计核算和成本预算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4]。

(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完善

当前建筑施工项目较为分散,施工范围较广,使得企业施工效率难以提升。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既可以加强对施工环节和步骤的整合,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集中化管理。从完善的内部信息系统中建立全面的、科学化的预算体系,实时对建筑施工中每个项目的成本进行监督,提高材料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从信息系统中明确施工的进展、施工漏洞以及问题的存在,可以提高内部控制效果,提高施工的整体优势。

(四)建立与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控制可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审查项目的控制力度大大提高。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强化建筑企业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审计的作用和职能,避免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

作者:于红红 单位:河北恒山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2015,4,(总147).

[2]张昭.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2.

[3]楼金生,王丽琳.风险导向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初探——以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例[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三等奖论文汇编[C].2011:20.

[4]甘子玉.风险管理视角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A].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3,02:216-222.

[5]骆希干.苏海荣,苏润萍,邵连宇,苏滨.基于全面风险管理下国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2:198-199.

[6]崔杰.王利兴,吉冬华,纪文永,李玉森.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4638-4640.

上一篇:企业资本论文范文 下一篇:法律职业伦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