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2:17:29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稻插秧机;选择;安装调试;田间作业技术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人心,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广大农民加大了对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是制约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其中水稻机插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为此,国家在推行购机补贴政策中,各地将插秧机补贴率放在最高位次,安徽省补贴额度已连续几年在5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霍山县插秧机从无到有,至2010年5月,已达到200余台。实践证明,水稻生产机械化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普及和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是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学习和掌握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是农民机手的迫切要求。

一、水稻插秧机的选择

目前在霍山县推广的插秧机,按操作方式来分,有步行手扶式插秧机和方向盘式即乘座式插秧机;按插秧速度来分,有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按插秧机栽插行数来分,步行手扶式插秧机有2、4、6行,乘座式插秧机有4、5、6、8、10行等。如东洋PF455S和南通2Z-455型为步行手扶式普通插秧机,东洋P600和久保田SPU-68C型为乘座式高速插秧机。东洋PF455S型插秧机作业行数为4行,它具有价格低廉(价格为1.7万元/台),结构简单,轻巧,整机重170kg,操作灵便,使用安全可靠,作业效率一般为1666.67m2/h。东洋P600型插秧机作业行数为6行,其科技含量高,与步行手扶式插秧机相比,具有舒适、效率高的优势,作业效率一般为3333.35m2/h。但机器较笨重,整机重550kg,且价格偏高(价格为9万元/台)。现在插秧机技术比较成熟,适合目前农村自然和经济条件,适应水稻栽插的农艺要求。但该技术对育秧技术标准化程度要求高,对插前大田耕整地要求严,对机手操作使用插秧机技术要求过硬。因此,农机手在选购插秧机时,应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水稻作业面积、插秧机的作业效率以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全面考虑确定选购步行手扶式插秧机还是乘座式高速插秧机。

二、插秧机的安装调试(以PF455S型插秧机为例)

2.1整机安装

插秧机的基本构造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变速箱)、行走机构(转向离合器、驱动轮)液压仿形系统、操纵和调节机构、取秧量调节机构、移箱器等组成。出厂时,将这些部件包装运到各地,购机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

2.2安装要求

安装技术要求、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插秧机的工作质量。因此,安装后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一是各运动件安装后,转动应灵活,无碰撞、卡阻现象,对运动件应加注油。二是操纵手柄(杆)转动灵敏,转向离合器转向自如,发动机油门操纵机构应轻便,并能准确控制发动机转速。三是所有紧固的地方,都应按规定拧紧。离合器分离彻底,结合平稳。四是各传动部件,不允许有漏油现象,工作运转应正常。五是各间隙调整正确。如秧针与导轨插口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3~1.7mm,秧针和苗箱侧面的标准间隙为1.5~2.5mm。

2.3插秧机的试运转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地区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经过3年的发展,在机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方面已经初步成熟。现将**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介绍如下。

一、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

1.1育秧硬盘准备。育秧塑料硬盘内尺寸为58cm×28cm,按常规粳稻大田用300只/hm2、杂交粳稻用225只/hm2进行准备。

1.2秧田准备。按秧田∶大田=1∶100的比例确定秧田面积。选择排灌和交通便利、高爽、无沙石田块,提早10d耕整秧田,按秧板宽1.6m、沟宽0.4m(沟泥先不起)放好样,秧板必须平整,育秧硬盘排放2排,沿沟边空0.2m。

1.3种子准备。常规粳稻选用秀水09、秀水128等,杂交粳稻选用秀优5号、嘉乐优2号等。常规稻大田用种量45.0~52.5kg/hm2,杂交粳稻大田用种量15.0~22.5kg/hm2。播前晒种1~2d,用18%稻种清浸种48h后,用清水冲洗后催芽,一般要求根的长度为谷种的1/3,芽长为谷种的1/4即可。

1.4播种准备

1.4.1摆盘。秧板两头中点拉好绳子作基准,在绳子两侧各横向摆放1行秧盘,秧盘宽约1.2m,摆好后用手轻按一下,使之平整接触泥土,秧盘之间注意不留缝隙。

1.4.2铺土。用土取自秧沟,在秧沟里将未烂尽的稻草或稻茬移去,在铺土时捡出小石块,铺好后用木片或泥隔抹平秧盘,厚度2cm,铺土后应沉淀半天,不能直接播种,以防闷种。

1.4.3秧田基肥。有2种施用方法:一是结合耕整秧田,施入45%复合肥225kg/hm2、尿素225kg/hm2;二是秧板定好后,按45%复合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的标准施到秧沟里,然后用脚踩踏均匀。

1.5播种

常规粳稻每秧盘播芽谷190~200g(折干谷150~160g),杂交粳稻每秧盘播芽谷90~100g(折干谷70~80g),每次称好20个秧盘的种子放在簸箕里,用手工均匀地播在20个秧盘中,杂交粳稻称好15个均匀播种。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一下种子,使着床良好。提倡拌种,将浸种后的稻种在催芽晾干后,用35%春花(丁硫克百威)6g拌种1kg,边加药剂边翻动稻种,直到所有种子表面均匀附着药剂为止,晾放20~30min后播种,可以防治灰飞虱和稻蓟马(在选择药剂及浓度时要慎重)。

1.6秧田管理。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一是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二是秧龄适中,一般单季晚稻适宜秧龄15~20d,掌握叶龄3.5~4.0叶,苗高15cm左右(不超过20cm);三是秧苗个体健壮,无病虫害。

1.6.1水浆管理。秧苗二叶一心期以前,沟中灌水平秧板下,保持秧板湿润,秧盘中泥土不发白,促进秧苗扎根竖芽;二叶一心期后间隙灌水,遇暴雨、施肥要灌水护苗;移栽前3~5d排干沟水,以便起苗、炼苗。

1.6.2施肥。一叶一心至二叶期,早施断奶肥,移栽前5d施好起身肥,施用尿素112.5kg/hm2(每次施肥时,灌水护苗,防止肥害)。

1.6.3防病虫害。播种时做到用药剂拌种,秧苗期主要防好灰稻虱、稻蓟马,并做到带药下田。

二、机械化插秧大田耕整

机械化插秧采用小苗移栽,对大田的耕整和基肥的施用要求相对较高,提前10d打草甘膦除草,提前7d打第1遍,提前2~3d结合施基肥打好第2遍,要求田块平整无残茬,高低差不超过3cm,耕好后沉淀1~2d再插秧,插种时保持水层1~3cm。

三、机械化插秧大田管理

3.1适时移栽。5月底播种,6月15~20日移栽,面积大,可分批播种。栽插规格:常规粳稻行株距30cm×12~14cm,栽插27~30万穴/hm2,基本苗60~90万株/hm2,杂交粳稻行株距30cm×18cm,栽插16.5~19.5万穴/hm2,基本苗45万株/hm2左右。:

3.2科学施肥。做到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一般要求基肥施腐熟有机肥7.50~11.25t/hm2,冬闲田施入磷肥375kg/hm2、春花茬田磷肥可不施,钾肥施112.5kg/hm2左右,氮肥用量折尿素约450kg/hm2。在施用方法上采取“平稳促进法”,基肥30%(打底135kg/hm2),苗肥25%(112.5kg/hm2)、分蘖肥25%(112.5kg/hm2),穗肥20%(90kg/hm2),各地根据田脚作相应调整。因机插秧苗小根少,缓苗期较长,前期氮肥不可过量,一般栽后7d施苗肥,栽后15d施促蘖肥,8月初施穗肥。

3.3合理灌溉。机插秧移栽时苗小根少,前期灌水要采取干湿交替的方法进行管理,栽后保持水层护苗,4~5d后灌浅水,傍晚和阴天落干,以促进根系生长,分蘖期以浅水灌溉为主,促进分蘖早生、稳长。7月中旬,当苗数达到够苗期开始搁田,轻搁,多次搁。孕穗、抽穗、灌浆前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抽穗后15d,以湿润灌溉、干湿交替为主。后期防止断水过早。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优势;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2]。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无为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解决水稻生产“瓶颈”制约问题,无为县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以示范推广为先导,做了大量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的大宗产品,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机插秧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和插秧机的推广数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现将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无为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优势

1.1机插作业市场广

一是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是无为县种植业面积最大、总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逾6万hm2,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9.2%,总产量为47万t,占全县粮食总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前景广阔;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县常年有40万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在家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1.2机插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目前推广的小型插秧机单日可插秧1.33~1.67hm2,高速插秧机单日可插秧6.00~6.67hm2,作业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镇一种粮大户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hm2,往年33.3hm2水稻请人工栽插,按每天请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m2计算,需要25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可栽插0.27hm2/h,每天可栽插2hm2左右,只需16d就可插完,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适应率,为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由于插秧机操作轻便简单,1~2人就可实现全部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3机械插作业效益好,机械技术超于成熟化

目前,购置插秧机可享受50%的购机补贴。2010年,无为县将插秧机补贴专项列出,专门用于推广水稻插秧机,切实做到插秧机补贴优先。因此,在享受50%财政购机补贴的情况下,每台插秧机当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资,有较好的收益。如蜀山镇一农户2009年购置2台井关6行式高速插秧机,除去购置补贴外,只花了9万余元,当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积逾146.67hm2,共获近10万元纯利。随着近几年来县农机推广站的努力,2009年无为县共建立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片(点)15个,全年实现机插秧面积近2000万hm2,机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增加近450kg/hm2,机插秧技术已逐步得到一些农机户及当地农民的认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机的性能也越来越高,适用于田间作业。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二是土地流转难。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少,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已实行规模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资,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加强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示范推广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要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3]。在结合该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2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无为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后劲。

3.3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加快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培训中实行四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4]。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从插秧机维修,到秧苗培育、机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条件的地方对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实行承包服务。通过服务,一方面提高农田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以此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化插秧一体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机插秧技术的发展增添后劲。

4参考文献

[1]张军,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宣州区推广应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76-77.

[2]王小莉,陈光明.浅析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J].江苏农机化,2008(6):13-14.

[3]王仙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浅探[J].中国农机化,2008(2):59-60.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育秧技术

1.1.1育秧方式

采用全自动育秧播种机播种,塑料硬盘育秧,秧盘规格:宽28cm,长58cm,厚3cm,每亩大田按30只备足。

1.1.2播种量

选择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备足发芽率在90%以上的合格种子,每亩按常规粳稻3.5~4.0kg、杂交粳稻1~1.5kg准备,每盘播量:常规粳稻芽谷每盘150g左右,杂交粳稻芽谷每盘100g左右。

1.1.3营养土

选择肥沃、无杂物的土壤作硬盘培育机插壮苗用营养土,采用机插专用壮秧剂按每75kg过筛营养土加800g壮秧剂拌匀备用;有条件的可全部采用机插专用基质。1.2秧苗要求秧龄控制在15~18天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2.5株,叶龄3.1~3.8叶,苗高12~17cm,苗基粗度>2.5mm,不定根数≥11条。水稻3叶1心时坚持带药移栽。

1.3机械插秧

采用高速插秧机移栽,密度30cm×12cm,每亩苗数1.8万左右。每穴苗数在3~5株,栽插深度在1~2cm。田块中缺棵的地方还要加强栽后的补棵工作。

2配套管理措施

2.1水浆管理

移栽时大田保持薄水层,以利于栽插。移栽活棵及时脱水露田换气,提高根系活力,前期采用浅水灌溉方式,待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80%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多次轻搁,达到搁田标准,而后浅水灌溉,干干湿湿。抽穗后20~25天保持浅水层灌溉,此后继续采取干湿间歇灌溉法,成熟前一周断水。

2.2肥料运筹

2.2.1秧田肥料运筹

如使用机插专用壮秧剂的秧盘,一般不需追施任何肥料,如4叶期落黄,可视苗情可适当补氮肥。

2.2.2大田肥料运筹

一般常规粳稻亩产600kg左右稻谷,亩施纯氮20kg左右,且基蘖肥∶穗肥一般以6∶4为宜。(1)基肥:在秸秆翻耕前亩施45%复合肥15~20kg,做到先施后耕,随施随耕。耙田前,亩施碳铵25kg。(2)分蘖肥:栽后7天内亩施尿素5kg;栽后14天内结合除草剂亩施尿素7.5kg。(3)孕穗肥:倒4叶期,亩施尿素5~8kg或45%复合肥30kg。(4)保花肥:倒2叶亩施尿素5kg。缺钾田块结合促花肥可适当增施钾肥。

2.2.3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注意对稻飞虱的防治;大田期主要做好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水稻穗期注意稻飞虱、螟虫、稻瘟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水稻的统防统治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防治次数、节省成本,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近几年的宣传培训和经验积累,水稻机插秧的技术已基本为广大农户掌握。但大面积仍有不少关键技术难于落实到位,技术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户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制约了机插秧稳产高产潜力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3.1培肥

如果是取菜园地等肥沃土可不培肥,如使用张家港市推广的机插秧专用壮秧剂,那就不需要培肥,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机插专用基质。

3.2播种

严格控制播量,播种要来回播,保证盘面落籽均匀,防止堆谷和漏谷;最好采用全自动播种机播种。

3.3提高大田基础水平

(1)大田基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栽插质量的好坏。大田平整度要求是高低不过寸、寸水棵棵到;(2)一般要求整地后待淤泥沉实后开始栽插,粘性土需沉实2天左右,沙性土需1天左右;(3)基肥施用,由于机插秧小苗栽插,前期需肥量小,因此在肥料运筹策略上需将基肥的纯N适当下降。

3.4确保栽插密度

目前,插秧机的最大栽插密度为1.8万穴/亩,如按每穴3~4苗、主茎分蘖2.5~3.0个计算,成穗数可在20万/亩以上,完全可以实现600kg以上的产量。

3.5适时移栽

张家港市最佳栽插期为6月13~18日,最适秧龄为3.1~3.8叶,此时的株高、根系活力、体内养分积累量等均是最佳,适合机插的要求,栽后的植伤少,醒棵时间短,营养生长期也因此拉长,在各项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有效分蘖临界期7月15日前达到够苗数。

3.6加强水浆管理

在保证薄水层栽插的基础上,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的方法,待移栽后长出第2叶新叶后,建立浅水层,水层控制在苗高的1/3左右,防止淹没心叶,以增强植株光合能力,加快分蘖的出生。够苗后,必须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反复2~3次,搁至田边开小尺的搁田标准就应立即复水,以争取部分动摇分蘖成穗;搁田后,每次灌2~3cm的薄水层,待水自然落干再搁1天左右,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7天。

3.7提高肥料运筹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适当地降低基肥用量,将前期肥料的使用着重于分蘖肥,用量提高到30%,最终对产量提高效果十分明显,确保在7月15日前达到了够苗数,苗数稳定在20万/亩以上,在机插秧的分蘖肥使用上,仍然要掌握前期早施、足量的原则;在穗肥的施用方法上,提倡“一促一保”。据张家港市多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发现,水稻上每亩用1~2包春泉或兴欣肥药混喷后,千粒重可比常规增1~1.5g,产量可增25kg以上。

4结语

总之,要夺取机插水稻高产可以简单归纳几句话:培育适龄壮苗,确保栽插密度;合理使用基蘖肥;浅水勤灌,分次轻搁;促保结合施穗肥;根外追肥增粒重;及时化除防草害,适时用药防病虫。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贵州省水稻生产的栽培密度变化历程,分析了栽培密度和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安龙县水稻生产的适宜栽插规格。

水稻的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极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产栽培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贵州省水稻种植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其间有不同的种植密度。随着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内涵也得到不断丰富。

1贵州水稻种植密度的发展

1.1常规稻高秆时期20世纪70~80年代中期,贵州传统种植的水稻均属高秆品种,农民的插秧规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窝(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约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为10.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75万~150万株/hm2,有效穗120万~150万个/hm2,产量为3000~6000kg/hm2。

1.2常规稻高秆变矮秆时期这一时期为1975~1984年,是贵州地区水稻种植的第1次绿色革命,贵州省相继从省外引进了农垦8号、湘东、桂朝2号、铁青和自育的黔幅、761号等矮秆品种,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变,推广的规格约为26.4cm×16.5cm,密度为22.5万穴/hm2,穴插5~7株,基本苗达112.5万~225万株/hm2,有效穗300万~375万个/hm2,产量为7500~10500kg/hm2,此期贵州水稻单产得到跨越式发展。

1.3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杂交稻问世至普及时期,也是贵州水稻种植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插秧的密度和基本苗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最根本的改变是将常规稻传统的穴插多株改为插单株,以主茎成穗为主改为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配套技术强调撒稀秧,培育多蘖壮秧,稀插,早插,早发。20世纪80年代后贵州地区推广普及两段育秧,特别是成功地育出了7~8叶多蘖壮秧后,就形成了贵州特色的合理密植宽窄行的规格(20+26.4~30)cm×16.5cm,穴植单株(少蘖苗插双株),密度为24万~26.3万穴/hm2,基本苗27万~30万株/hm2。杂交稻的有效穗达270万~300万穗/hm2,高产田产量可达11250kg/hm2以上。如安龙县木咱镇1990~1993年完成的200hm2稻麦两熟的吨粮田,水稻平均单产达11265kg/hm2,还出现很多12000kg/hm2的高产田,全县水稻总产达6000万kg,平均产量6000kg/hm2,是水稻最稳定的高产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育秧技术的改善,常规稻也能育出多蘖壮秧,提高成穗率,如桂朝2号达到12蘖(汕优63单株成穗为13蘖)。

1.420世纪末期至今该时期水稻种植密度特点主要表现为插秧密度减少,一般特等肥田株行距33cm×31.6cm,密度为7.65万穴/hm2,中上等田株行距26.4cm×23.1cm,密度为16.5万穴/hm2,杂交稻基本苗只有9万~22.5万株/hm2,常规稻基本苗45万株/hm2。

1.5全国超级稻成规模推广时期由于超级稻的叶面积系数要比一般杂交稻大1~2倍,因而提出了“宽行窄株”的措施,促进水稻群体稳健发展。一般肥力中等田块行距为30cm,株距为13.2~15cm,密度为27万~30万穴/hm2。高产田的基本苗仍保持105万~150万/hm2,穗苗比为(2~3)∶1,产量为9300~17760kg/hm2。据报道,2006年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在水稻增粮工程项目中也出现了13500kg/hm2的高产记录。在超级稻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引导下,国内先进地区水稻单产出现了新的飞跃。

2安龙县水稻合理密植规格的展望

目前贵州省安龙县的水稻生产应从稻麦两熟的耕制出发,既要充分利用两段秧培育中、大苗多蘖壮秧的优势,又要适当提高单位面积的基本苗,还要改方形栽培为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优化群体结构,增加光能利用率,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达到高产,同时还要作省工、高产、高效等综合研究,以便为农民所接受。2.1安龙水稻生产适宜的基本苗数采用生产吨粮田的栽培理论,即“中稻的高产栽培应依靠以一次分蘖为主的增产作用”,以蘖代苗夺得高产。同时将现有基本苗从18万株/hm2提高为30万~45万株/hm2,这样在增加一次分蘖成穗的同时,不会增加大量秧田和种子用量,易被农民接受。

2.2普及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用宽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代替当前的方形插秧规格及残留的宽窄行的方式。具体规格应为(30~33)cm×16.5cm,高秆品种行距适当加宽,中秆种品种行距适当缩小。实现上述插秧规格的调整,结合选用适合当地高产高效的品种、培育壮秧,改超量使用分蘖肥为补施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推行好气性灌溉等系列关键技术,促进水稻高产。

参考文献

[1]邹文斌.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1-5.

[2]苏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进展[J].耕作栽培,2006(5):6-9.

[3]留汉尧,梅俊中.水稻高产栽培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耕作栽培,1991(2):25-26.

[4]陆阳平,张选怀.水稻超高产栽培密度与肥料试验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12,5168.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阐述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并介绍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育秧、大田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内容,从而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2.2.2半旱育秧技术。①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单季稻大田需要准备半旱秧田300~450m2/hm2,施碳铵50g/m2拌过磷酸钙25g/m2作耙面肥,并且挖沟起畦做成秧板,然后以满沟水为基准,整平畦面。第2天将经“402”2000倍液浸过种、浸后洗净催过芽的露白种子播下,大田用种子7.5kg/hm2,播后塌谷防止雀鼠危害。②适时拔秧,适龄移栽。强化栽培半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2~15d,秧龄最长不能超过18d。由于秧田面积较小,播种密度较高,应避免秧龄过长,防止秧苗徒长,影响产量。

2.3大田管理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宣州区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宣州区自2005年开始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将其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

1.1品种选用

选择适合宣州区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早稻:中组3号、皖稻14、株两优819、T优15;单季稻:武运粳7号、皖稻68等常规稻,两优293、新两优6号、丰两优2号等超级稻和杂交稻组合。

1.2播插期

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虫害减少病毒感染、避开穗期高温,宣州区早稻应于4月上旬播种,一季稻应于5月中下旬播种;麦稻区播种期应尽量后延,减少麦秧共生期,防止麦田稻飞虱、稻叶蝉传播病毒,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矮缩病的发生。因机插秧秧龄较短,加之宣州区秋季气温波动性强,所以晚稻机插秧要慎重推广,应选择腾茬早的田块,采用晚稻早熟品种,确保双晚安全齐穗。

1.3秧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的田块,按1∶90比例留足秧地。播前10~15d灌水泡田。播前2d,施112.5~150.0kg/hm2复合肥作基肥,开沟起畦,畦面宽1.4m,沟宽0.5~0.6m。确保播种前板面平、实、干爽。

1.4塑盘准备

塑盘内径规格58cm×28cm,大田备足300张/hm2软盘。秧盘2张横摆,一次挤紧排列整齐,畦两边各留10cm,保证秧盘平整贴泥。

1.5种子处理

大田用种:常规稻45~60kg/hm2,杂交稻22.5~30.0kg/hm2。播种前晒种2~3d,用浸种灵浸种24h,按常规方法催芽,破胸时,摊开晾干即可播种。

1.6播种

秧盘铺好后,畦沟内灌入水,在畦沟内搅拌泥浆,将泥浆倒在盘上,用木条刮平,泥浆厚2.0~2.5cm,30min后泥浆沉实即可播种。按盘定量均匀撒播,先播70%,再播30%,一般落谷3粒/cm2左右,然后轻拍稻谷使之全部没入泥浆,以不见稻谷为宜。

1.7秧田管水

播后第2天起,采用夜“灌”日“露”的管水方式。每天傍晚上水,直到淹没所有秧盘,清晨排水,直至露出所有的秧盘,以确保秧苗生长整齐、均匀,避免薄水日晒,造成高温伤苗。3~4d后秧苗达到1叶1心时,进入常规管理,保持秧盘湿润即可。如遇阴雨天,排清沟水,保持盘土湿润;遇晴天,则灌水护苗。秧苗1.5~3.0叶时,保持沟水,视天气情况可灌“跑马水”。机插前3~4d,排清沟水,促进秧苗盘根,露晒秧盘,方便起秧和机插。

1.8秧田追肥

机插秧秧龄短、密度大、盘土浅,苗床施底肥,无需追肥,也不建议使用“送嫁肥”。如果秧苗缺肥严重,确实需要追肥,一般秧田用尿素60~75kg/hm2,对水15t/hm2浇施(每盘约用尿素0.5~1.0g),秧田要保持浅水层。

1.9病虫防治

苗期虫害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可选用乐斯本进行防治。必须打好“送嫁药”,在插秧前3~4d应喷施锐劲特+铜大师1次,防止大田前期病虫危害。

2大田管理技术

2.1机插秧前的准备

2.1.1大田准备。整地要求:田块平整,田面整洁,达到无杂草、无杂物、无浮渣。表土硬软度适中,标准深8~10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2.1.2土地耕整。空茬田机插前1周进行旋耕整地水耙平。采用旋耕灭茬机灭茬,旋耕后进行干整拉平。上水后待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耙平墁平。高留茬地可先期直接上水浸泡,再用水田埋茬起浆整地机进行耕整作业。麦、油茬在上水耙地前,应根据秧龄长短,在确保适期移栽的基础上,视天气情况晒垡2~3d。

2.1.3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一般为总施肥量的45%~50%。可结合旋耕作业,大田施人畜粪11.25~15.00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525kg/hm2、碳铵300~375kg/hm2(或尿素120~150kg/hm2);缺磷土壤应增施过磷酸钙300~375kg/hm2。对麦茬秸秆还田较多的田块,在插秧前1d,增施碳铵225~300 kg/hm2作面肥。

2.1.4泥浆沉淀。沙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需沉实1~2d,粘土需沉实3d左右。

2.1.5化除除草。机插水稻田应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结合泥浆沉淀,大田耙平后用苯噻苄可湿性粉600g/hm2或25%恶草灵乳油3 000mL/hm2,拌湿润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施,保持7~10cm水层3~4d。

2.2移栽技术

机插秧苗秧龄短,大田期生长期长。栽插深度应控制在1.5~2.5cm。栽插密度一般为22.5~27.0万穴/hm2,每穴2~3株苗,基本苗60~75万株/hm2,注意查苗补缺。当缺株率在10%以上,特别是出现较长的断垄和较大的“天窗”时,需人工补缺,以达到匀苗。

2.3水浆管理

机插秧苗植株小,植伤重,缓苗期长,大田间的水浆管理以“浅”和“勤”为原则。机插秧后,排尽田面积水,自然落干,搁田3~5d,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3~5d后,实行浅水勤灌,即上1次浅水层(1~2cm),2~3d自然落干,再上新水,以协调土壤水、气、热状况,促进秧苗发根、分蘖。当全田的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左右,开始排水搁田,叶龄余数2.5左右或拔节初期复水。为达到“稻田不陷脚、田间无裂缝”的搁田效果,通常采取多次轻搁田的方法,即搁几天,灌1次跑马水;再搁几天,再灌1次跑马水,切不可一次重搁。孕穗期要保持浅水层,抽穗后坚持间歇灌溉,即上1次浅水层,2~3d自然落干,湿润1~2d再上新水,以维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2.4肥料管理

为防止肥害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机插秧苗大田追肥应“少量多次”。分蘖肥分2~3次施用;水稻圆秆期,施用壮秆肥尿素75kg/hm2、氯化钾75kg/hm2;在叶龄余数1.2~1.5,雌、雄蕊分化期施用尿素75kg/hm2作保花肥,长势较差、叶色较黄的田块适当增加追肥数量。水稻抽穗前后采取根外追肥方法追施粒肥,常用1%尿素溶液与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混合液叶面喷施2~3次(间隔3~4d)。

2.5病虫草害防治

2.5.1杂草防除。机插秧田秧苗小、行距大、前期生长慢。在栽前封闭化除的基础上,栽后8~9d应补施1次除草剂,以确保除草效果,即结合第1次施用分蘖肥,撒施苯噻苄600g/hm2。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机插塑盘育秧的秧苗标准:密度适宜、苗高适中、整齐均匀,有苗2.0~2.5株/cm2,苗高15~17cm,缩角苗不超过10%~15%,秧龄15~20d,叶龄3.5~3.8叶;根系发达,盘根良好,栽后发根能力强。

1.1育秧材料的准备

目前在江宁区采用的都是长40cm、宽30cm的塑料软盘,软盘按375张/hm2准备。床土要求细、松、肥、无草籽,1hm2大田要备足床土2250kg,旱地松土、稻田表土均可作为床土。应在冬季或早春,抓住表土冻酥的有利时机,突击收集。在育秧前,敲碎过筛,除去杂质僵块,提前按细土1500kg/hm2,加碳铵3kg/hm2、过磷酸钙3kg/hm2的比例,均匀拌合,堆置待用。常规粳稻大田用种60kg/hm2,选用发芽势强、发芽率在95%以上的稻种作种。按长7m、宽1.5m的要求准备薄膜。同时准备长1.4m竹竿105~120根/hm2及稻草450kg/hm2。

1.2苗床制作

选择地形平整、地势高燥、排灌方便、便于运输的田块,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田制作应在播种前15~20d进行,以保证在育秧时人员作业在秧板上不留脚印为准。秧田要经过干耕水整,全田平整。板宽1.4m,沟宽30cm、深20cm,围沟深25cm以上,以保证水灌得上、排得出。

1.3播种

把2张秧盘横向排列在秧板上,以此连片紧密排列。铺土要严格,盘内底土要均匀,底土厚1.5~2.0cm。均匀播种,每盘播种150~180g,可分3次播种。播好种子后,立即均匀盖土,一般厚度为0.5cm,做到种子不见天。播种后开始上水,使盘内营养土吸水呈饱和状态即可;上好水后,将秧田水放到半沟为止,以便于调节秧田湿度,有利于苗齐苗全。播种后每隔2~3cm放1根1.4cm长芦竹(防止地膜紧贴地盘面造成缺氧烂芽)后铺膜,铺膜结束后,应及时盖稻草,达到遮荫、降温、保湿的作用。

1.4秧田管理

1叶1心前建立平沟水,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调节水气,以利于盘根;2~3叶勤上跑马水,移栽前5d控水炼苗。及时揭膜,齐苗后(播后5~6d)1叶1心揭膜。及时追肥,断奶肥于揭膜炼苗1d后,上水施尿素90kg/hm2,施后及时洒水,防止烧苗,在移栽前5d施好出嫁肥,施尿素150kg/hm2。秧田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灰飞虱、稻蓟马、螟虫等,秧苗在二叶期后期应密切注意,及时用药防治;草害主要采取一些茎叶处理剂为主要除草剂,如秧田一次净等。但注意不要超量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2机插秧

2.1大田准备

大田整地要求达到田面平整,田地软硬适度,沉实无淤泥干旋水整,以减少整地造成的泥量。整好的田,一般要求排水沉实,沉实时间因田而异,一般为1~2d。

2.2机插

在卷秧、运秧时要细心,切忌用力拉扯,以免秧片变形破裂。上机时秧片平放在框内,重叠装秧的层次不宜过多,插秧机株距和秧爪取秧量要调整到适当要求,一般栽足基本苗120~180万根/hm2,插31.5~33.0万穴/hm2,每穴插5根苗。

3大田管理

3.1水浆管理

机秧秧苗个体水,机插后应及时灌水护苗,防止日晒伤苗;活棵前,既不能断水,也不能深水淹苗。机插秧苗分蘖起步迟,来势猛。因此,当总茎蘖数超过适宜穗数的1.1~1.2倍时,就要排水轻搁,控制分蘖。搁田要先轻后重,分次进行,以确保中期稳长。其余时间均可采用浅水与湿润交替的间歇灌溉方法。后期要严防过早断水,以免影响粒重和产量。3.2施肥

在肥料运筹上,应采用“攻前、保中、稳后”的施肥策略。底面肥和分蘖肥要重施,用量可占总用量的65%左右,一般施标准氮肥600~675kg/hm2。分蘖肥应掌握在栽后7~10d用,一次性施足,用肥量为标准氮肥150kg/hm2。长粗促花肥占总用肥量的20%~25%,以有机肥为主,搭配少量化肥。保花肥占总肥量的15%~20%。

3.3化学除草

机插水稻行距宽,苗体水,前期群体发展慢,有利于杂草生长,因此特别需要做好化学除草工作。一般在整地上水后4~7d内除草,并保持3~5d的水层。双子叶杂草严重的田块,可在搁田复水前,用二甲四氯30L/hm2对水喷雾防除。

3.4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药剂及防治方法与手工栽插水稻相同。

论文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育秧;机插秧;大田管理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论文百事通必须把握好5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把握3个原则:一是田平水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机插秧苗须达到2个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如毯状,提起不散,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青秀均匀整齐,苗挺叶绿,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选择育秧方式应根椐当地水源条件而定。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软盘湿润育秧操作简便可行,且用工少,生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适宜大面积推广。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细播种。软盘育秧按播种方式可分为手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手工播种方法简便通用。手工播种的作业流程: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堆闷熟化;晒种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精做秧板;铺放空盘装盘土洒水播种盖土封膜揭膜炼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温湿,快出芽,促齐苗。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如超过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灼苗。如遇连续阴雨天,每隔2~3d,选中午揭开膜的两头通风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发白,必须补足水分,保湿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②一叶期。控温控湿,防徒长。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超过25℃应两头揭膜通风降温。③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炼苗,干燥促根。揭膜应在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叶期。应注意保温防寒,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膜夜盖膜的方法,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时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湿润不发白,含水以透气。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机插。⑤喷施送嫁药(肥)。

1.1.4栽前准备。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②适时控水炼苗。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③带药移栽。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栽后易遭受病虫危害,在栽前1~2d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④起运移栽。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1.2双膜育秧

1.2.1作业流程。地膜打孔铺放孔膜,精做秧板铺撒床土,床土准备破碎拌肥过筛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覆膜盖草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1.2.2准备工作。①双膜准备。一般大田需备足幅宽1.5m的地膜63m/hm2;幅宽2.0m的农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径为0.2~0.3cm。打孔孔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孔径过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难度;孔径过小,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秧。③秧池准备。秧池田与机插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池田的秧板宽为1.4m。秧沟规格及秧板质量标准与软盘育秧要求相同。

2机插大田技术

2.1大田耕整

①田块平整,高低不过寸。②田面整洁,无杂残物。③田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表土硬软适中,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④耕整时,不宜用深耕机械作业,以防耕作层过深。

2.2大田施肥

根据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总氮量的20%。在缺磷钾土壤中应适量增施磷钾肥。

2.3泥浆沉淀化除封杀

化除封杀是机插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实1~2d,黏土一般需沉实3d左右。

3机插作业技术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步进式与乘坐式,我县丘陵山区适宜以手扶步进式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株距3档可调,深度、取秧量可调。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调节。二是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可以提高水田作业的稳定性。三是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四是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

3.1插秧机调试

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1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机道路行走

插秧机前往作业区进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发动机起动后,应达到热机状态。二是将苗箱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上。三是将变速杆拨到“行驶”位置上。四是将液压操作手柄往下拨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压操作手柄拨到“固定”位置。五是将发动机油门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六是将主离合器手柄慢慢拉到“连接”位置,插秧机即可行走。新晨

3.3插秧机田间行走

(1)田间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边留有4行、8行宽的余地。

(2)插秧机的转向换行。插秧机到田头转向换行采取步骤:一是将插秧机离合器拨至“断开”位置,降低发动机转速,将液压手柄拨至“上升”位置,使机体上升,将划印杆收回。二是将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转方向一侧的转向离合器手柄,插秧机即慢慢开始轻松转向,以便进行下一个行程插秧作业。

(3)划印器的使用。插秧机在行走时,划印器在大田表土上会划出一直线痕迹;插秧机转弯后,应将发动机上的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直线,以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

(4)侧对行器的使用。插秧机转弯后,应将侧对行器对准上一个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机每次行走时有均匀的行距。

3.4插秧机停止作业

作业结束需要停机时,首先将油门拨至“低”的位置,使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将发动机开关拨至“OFF”位置,发动机可立即熄火,插秧机停止作业。

参考文献

[1]刘云,杜茶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2006(3):32-33.

[2]代冠礼.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9):135.

插秧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科研创新,改革水稻生产技术

工作中,峰勇于创新,先后研发了近10项水稻生产关键技术,多项成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推技术,为水稻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他非常关注我国稻作技术的发展,经常分析比较国外稻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我国随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提出水稻机械种植是我国稻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他认为我国当前水稻机械化插秧和直播存在定量定位性差等技术问题,于是他通过农艺与农机协作攻关,开展杂交稻低播种量成毯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播种器、钵型毯状机插秧秧盘及其育秧和插秧技术等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申报多项国家专利。

凭借着在水稻机插技术领域的丰富经验,峰先后主持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省部、基金项目。其中,他主持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受到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GB23260004)”、浙江科技重大专项“水稻秧苗机插技术研发应用及病虫害数字化监测研究(2010C12026)”等资助,他针对我国水稻生产特点,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方法,创新了水稻机插新技术,建立了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

新技术的创新之处

峰介绍说,该项目的创新内容包括:第一,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机插新方法,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发明的水稻秧苗机械种植方法主要是水稻传统毯苗机插方法和水稻钵苗摆栽方法。水稻传统毯苗机插方法利用平盘培育毯状秧苗,机插取秧定量定位差,伤秧伤根严重,返青期长,漏秧率高,制约水稻单产提高,还导致机插生育期延长,影响季节安排。水稻钵苗摆栽方法虽然种植伤秧少,返青快,增产效果好,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钵苗摆栽和播种机械,装备成本高、作业效率低及育秧难度大等问题,我国引进后主要用于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制约因素多,难度大。

针对水稻毯苗机插和钵苗摆栽各自优势和存在问题,峰带领项目组发明了毯苗与钵苗相结合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获得发明专利8件。该技术解决了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势,实现水稻钵苗机插。按照水稻钵形毯状秧苗培育的要求,研发了适于不同稻区、季节和品种类型应用的系列水稻钵形毯状育秧盘,包括标准秧盘横向14行(420钵/盘)、16行(576钵/盘)、18行(648钵/盘)和20行(720钵/盘)机插育秧硬盘。根据北方水稻机插大棚育秧模式及大面积推广需要,研发了水稻钵形毯状机软盘,并产业化生产。14行、16行和18行秧盘主要用于单季杂交稻机插,18行和20行秧盘主要用于南方稻区双季稻和单季常规稻机插。

目前,水稻钵形毯状秧盘已经列入浙江省、黑龙江农垦等机插秧盘补贴目录。水稻钵形毯状秧盘底部由一组纵横排列的倒四棱台形钵碗组成,有利于根系盘结。通过钵形毯状秧盘培育的整板秧苗其上层连成毯状,下层分隔成钵形的特点,培育的秧苗实现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优势结合,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定位定量取秧,机插取秧准确,插苗均匀,漏秧率降低2.1%-4.8%,伤秧伤根降低15%左右,机插后提高耐低温能力,秧苗提前返青3-7天,实现机插高产高效,比普通机插秧技术增产5%-10%。该项技术研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机插秧技术发展,加快了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

第二,研发配套播种装备及机插秧育秧基质,提出了“精量稀播,早育壮苗,适温促苗,肥水调控”水稻机械插秧育秧培育技术。

针对目前田间育秧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等现状,峰带领课题组研制完成了播幅120cm的横向双盘电动播种机、播幅28cm纵向单盘手动播种机两种不同型号的播种机,产品通过技术检测。实现机插秧育秧田间精量播种,播种速度每小时可达1000盘以上,提高播种精度及播种效率,提高田间育秧机械化水平。

针对我国水稻机插育秧存在秧苗不壮、烂秧、病害易发等问题,根据我国水稻机插秧苗生长的营养需求,他们研发了适于籼稻类型的早稻、单季稻及粳稻机插育秧基质,水稻机插育秧基质操作简便、使用方便、适应性广、省时省工、高产高效。形成了“中锦”牌水稻机插育秧基质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在南方稻区机插育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研究提出了“精量稀播,早育壮苗,适温促苗,肥水调控”的标准化壮秧技术,制定了钵形毯状秧苗标准化育秧技术规程,提升了机插秧苗素质。

第三,研究建立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机插高产高效。

该项目研究了定量定位机插方法,根据钵形毯状秧苗的特点,实现精量定位按钵取秧机插,提高了机插效果,秧苗断根率由传统毯状秧苗机插的36.6%下降到20.1%,降低漏秧率和漂秧率,插苗均匀,返青快。开展品种筛选、机插密度、肥水管理、群体调控等技术研究,集成并建立了“稀播壮秧、合理密度、精确施肥、适宜灌溉、定量控苗、病虫草综合防治”为核心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栽培技术体系。

成果丰硕,屡创佳绩

峰介绍,从2011年开始,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我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在我国东北稻区、华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中二十多个省市区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不同稻区、季节和品种试验比较,增产增效显著。在黑龙江农垦作为增产增效新技术逐步代替原来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技术覆盖率达85%。技术占全国水稻机插秧面积20%以上。三年时间已在黑龙江、浙江、吉林、宁夏等地推广面积达4000万亩,增产稻谷143.3万吨,累计增效38.99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电化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平台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