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14 20:42:54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品质量认证ISO认证制度

一、产品质量认证的含义

产品质量认证也称产品认证,国际上称合格认证。根据199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产品质量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ISO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产品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两种。一般来说,对有关人身安全、健康和其他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者为强制性认证,即“以法制强制执行的认证制度”。其他产品实行自愿认证制度。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颁发认证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也有利于提高经认证合格的企业和产品的市场信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同时,由作为第三方的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已成为许多国家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普遍做法。经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可以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产品质量认证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回顾几年前, IS09000质量标准刚刚开始在中国推行的时候,大家对认证工作认识不统一 ,有个别人认为:“我们的市场在国内,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搞认证不值得。”,“IS09000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情,推行这一标准的人,目的在于‘用洋标准套中国的钱’。”好在时间做出了公正的裁判。蓦然回首,我们不难发现,认证工作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了,认证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开花结果,从制造加工业到服务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基础工业、建筑、建材工业、电子工业的认证到宾馆、学校、出版社等事业单位的认证,大家都已慢慢接受了,认证这一新鲜事物已经融入老百姓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认证,企业产品质量在出厂前有了保障,在市场营销、对外投标、签订合同、扩大出口、吸引外资等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优势。通过认证,众多企业成功打破了一些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如欧盟明确规定,进入欧盟的产品厂商,必须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国家认监委成立后,更是把认证认可作为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全面加强认证认可工作。我国的认证认可事业取得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成就。据统计,在强制性产品认证方面,我国已对国内18大类57种产品实施了产品安全认证,发出电工产品安全认证证书7万多份。对47大类188种进口商品实施了安全质量许可证制度,发出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证书12000多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对10类76种出口商品实施出口质量许可,发出出口质量许可证书7200多份。

三、加强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一方面健全企业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司的监控下,各生产企业设有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车间设有质量小组,班组设有质量监督员。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执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公司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公司设质量检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查。生产企业设有化验室,对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监督检验把关,有效的控制各环节的质量不达标问题,同时公司实行质量否决权制度,出现质量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杜绝了不合格产品出厂。

2.一丝不苟抓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各单位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听起来已经不再是震耳欲聋的口号,它像是危机中的一种呼吁,或者就是在废墟中为了生存而艰难的爬行,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感同身受。于是,让客户“满意”就成了质量管理的一种理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我们就要像一个裁缝,给企业不断的量体裁衣,缝制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工装”,形成企业的质量文化。

3.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实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灭亡,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公司建立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各生产厂技术研究室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企业发展实力。(1)建立决策与管理系统。科技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而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为保证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及有效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包含战略管理层和管理操作层两层次结构,决策科学、反应迅速、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2)建立研究开发系统。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担负着成果转化和短期技术开发的双重任务,是企业研究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业发展。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一层次的研发机构的建设,并建立起一支面向市场、反应快捷的开发队伍。

4.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产品质量认证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全面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根据客户需求,组织企业尽快通过相应的产品组织认证。努力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为满足客户需求,促进产品销售,要以产品质量论证为着力点,加大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建立一套即时响应、定期沟通、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促进质量认证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在各产品部指定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联系人,广泛收集客户有关产品质量认证的需求,整理形成产品质量认证清单,及时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质量认证的动力。以清单形式统一向相关企业提交客户的论证需求,并将企业的论证结果及时提供给相应客户。

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看到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要正确分析把握形势,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大管理力度,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继续走质量效益之路,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奉媛: 关于产品质量认证和评价的建议[J]. 管理科学文摘, 1996, (08)

[2]宋才发:产品质量认证规则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4, (01)

产品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 质量 检验

产品质量检验是通过不同的检验手段和方法(感官检验法、物理检验法,化学检验法,微生物检验法和产品试验法。)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各项质量特性进行检查,化验,试验,检验,以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产品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检测,检验,试验,化验方法去揭示产品质量的各项质量特性,取得科学的数据,出具科学可靠的技术报告和结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品质量信息,便于国家设立的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生产领域中的产品的质量实施科学公正的依法监督。有效地控制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更好的为国民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证,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因此,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它将直接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有相当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再者是人员操作技能偏低,企业人员流动大,相对稳定性差,对产品标准要求的技术指标理解不够,管理素质差,不会科学的管理企业。原辅材料进货验收标准把关不严。有于产品质量存在质量缺陷,也造成了原辅材料及能源浪费。或多或少的造成了环境及水资源污染。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100多个城市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的统计分析,近年来,有30%的城市产品质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优质品率不足27.5%,全国则低于20%,在市场商品的监督抽查中伪劣产品约占三成,企业生产的不良品、废品率高、若废品率按3%计算,则每年损失就超过400亿元(不包括不良产品返工返修,降等,降级的损失)。

提高产品质量,解决和提高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务之急,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即推广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改造落后设备,改进工艺,完善各种生产所必须的测试手段)工作,加强监督检验机构的建设,只要有强有力的检验机构,能满足需要的高水准的检验手段,高层次的检验人材,高水平的检验技能,高标准的检验设施,高标准的检验环境,高标准的检验条件,高标准的检验要求,高标准的检验规范,高标准的检验职业道德,高标准的检验准确率,才能保证出具准确无误的产品质量检验数据,才能为政府及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科学公正信息和技术支撑,保证质量技术监督执法的科学 公正、准确。使生产企业在加强和改进产品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及执行标准上、管理上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引导企业把好原(辅)材料进货关,建立原辅材料进货管理制度,进行合格供方评价,建立合格供方名单。制定进货购置计划及进货检验验收制度,进一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把好质量检验关,做好首件检,巡回检,完工检。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有的放矢指导企业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操作技能,重点抓好生产影响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下决心淘汰一批耗能大,工艺落后,产量低,污染严重的,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进一步做好新产品研发,学习科学先进的管理和工艺,主要在检测质量上,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企业在改进、提高产品质量上有章可循,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好技术支撑。

产品质量检验通常可分成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两种方法。产品质量检验是依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一批或一个周期的产品(即总体)进行检查测量并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的活动.由于产品数量和特性等原因,在对批产品质量进行判定时,一般不会逐一检测,而是从总体中抽取若干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并按标准所规定的判定规则对总体做出合格与否的判定.。

为了保证科学地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保证质量检验准确无误,这就要求我们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企业检验员)检验人员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运用产品标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目前我们国家执行三级标准即国家标准(包括部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及双采(采用国际标准。先进国家的标准)是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理解产品标准,熟悉产品标准的检验方法要求,明确产品标准检验中每一环节操作技能,检验,试验,化验中的要求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必须对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等进行细致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力求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做法规范,操作精细,以避免机械地履行手续,才能更好地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减小检验,试验,化验误差,要经常不断的进行省市县及县区之间互相样品比对,互相学习,提高检验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要求检验员熟练掌握检验,化验,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维护保养好仪器装备。并做好记录,经常做好检查维护。仪器装备是否在检定周期内使用,运行是否正常,检验室环境(温湿度 照明 通风)等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检验要求。

(二)严格按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检验人员必须在整个质量检验过程中,严格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防止和克服检验操作的随意性和习惯性,实现规范化操作,检验人员只有十分注意操作与原理的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检验效果。

(三)实事求是,准确记录

做好检验的原始记录是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功,原始记录也是反映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最原始质量特性,做好原始记录非常重要,检验人员要在检验前准备好符合所检验产品的原始记录表。检验过程中把检验所得到数值记录在表。误记要有检验员盖章,从新记录。切记只做检验而忽视原始记录或记在零碎纸上随意性,原始记录不只是照标准中检验步骤的内容,而是忠实于观察到事实,如实地反映上的重要操作或测量化验数据结果。

同时,要注意原始记录既要避免繁琐,又要清楚简要,要最简练的语言去完整地表达所说明的问题,对于一些技术性名词,必须给予严格的定义,例如用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时,并不需要将测定PH值的操作方法全记录下来,原始记录的数据应同使用的仪器精度的位数相符,不能随便增加或减少位数。

实践证明,一种检验报告单很难适应各种产品的检验使用,可根据产品的种类设计出规范化的报告单,在报告单中应体现出标准中规定的和实际使用的试验方法、仪器设备,抽样方法判定规则等内容,这是以前的一些报告单中所缺少的,增加这些内容可约束检验人员正确应用标准,还可以增加报告单的可信度。

结束语:

我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种类大体分为;国抽:全国联动全国抽检:全国联动省互抽:省抽;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日常监督检验及飞行检查等。无论哪种检查检验,只要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状况,都是为了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产品质量宏观调控,了解质量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红、小议食品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5

(2)赵晓双、浅谈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J)企企业标准化,2008,13

产品质量范文第3篇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检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农产品产地管理、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包装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五项制度,全力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章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检查本地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调整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及其认证和管理情况;制定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与保护规划及实施情况;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兽)药残留和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行为的情况;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档案和监督抽查制度及实施情况。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档案和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情况;对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培训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园区等种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情况;依法收缴甲胺磷等国家禁止、限用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及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五种”高毒农药行为的情况。

(三)开展农产品包装标识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章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包装标识是否按规定标明品名、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使用添加剂或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农产品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是否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检疫合格证明。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的执法检查。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和我省财政支持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抽查检测和报告制度的实施情况;农产品批发市场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是否立即停止销售并报告;农产品销售企业是否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五)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和不合格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情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对超标农产品进行溯源和跟踪检查情况;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经营农产品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筹备部署阶段。*年7月底至8月初,省农业部门研究制定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并部署全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工作。8月15日前,要求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制定具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8月上旬-9月底,各级农业部门按照本地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执法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

(三)督查检查阶段。*年8月底-9月上旬,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将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四)整改提高阶段。*年10月,各级农业部门对本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落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执法效果。各地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组织单位,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挂帅,负总责,并指定专人狠抓落实,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负责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

(三)加强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深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消费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开展调查研究,完善监管制度。在执法过程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研究和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规范农产品溯源管理和市场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管理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和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五、工作要求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抓住重点,落实责任,统一实施,确保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取得实效。

产品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量检测 产品质量

1、计量检测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企业要使生产的产品达到产品标准规定的指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把住三个环节;进厂的原材料、元器件的进行检验,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加工,按产品标准对成品(包括加工过程中的成品)进行检验。三个环节都需要而且必须使用计量器具进行参数的检验后监测控制。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中最推崇的“零质量控制”方法,其核心就是基于各种简单有效而且成本低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技术上,从成因阶段防止质量缺陷的形成。也就是在完成产品的整个过程当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要求达到“零质量”,即百分之百的合格率。这样的保证条件没有计量检测做保证是无法实现的。产品标准是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计量检测是执行标准的手段,产品质量的优劣由准确的计量数据说话。所以计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必备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2、计量检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被测参数的确定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繁多的参数,从对产品的影响分为主要参数和基本参数。企业对决定能否达到标准所规定的质量与性能指标的主要检测参数一般都比较重视,配备了比较齐全的检测手段,因而影响产品质量。如某企业生产的制冷机的管材和锅炉报警器,对入厂电子元器件即无计量检测手段又无计量检定人员和组织机构,所产生出来的产品又没有计量检定的参数,最后造成大批产品不合格看,企业倒闭。

2.计量检测能力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在产品生产过程的计量检测按其检测性质分为产品的参数检验和工艺过程参数监测控制两种。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对被测参数预告规定一个变化范围,通过测量认定判断参数是否在规定的范围或控制参数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测得量值超出规定的变化范围,在产品参数检验中认定为不合格,在工艺过程参数控制中则认为对产品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产品不合格。计量检测是通过使用计量器具实现的,但对测量准确度而言,有了准确的计量器具测得的计量数据不一定可靠,不能认为满足了质量指标的测试准确度要求。因为有时会出现因计量检测能力不足,导致无法使测得的量值没有超出规定的变化范围,即实际值有可能已超出规定的变化范围。一家企业生产的直径60mm的主轴,经准确的卡尺进行检测,判定加工后的主轴合格,但其中有的却不能与标准轴承装配。改用一级外径千分尺检测发现这些轴的尺寸超出了允许公差范围,已成为不合格品。这是由于计量检测能力低产生了误判现象。为消除误判现象应该选择能够满足测量准确度要求的计量器具。虽然相应增加了一点投资,但比使用低准确度计量器具使产品不合格而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

3、计量器具准确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计量器具的安装、调试、使用保养不当都会影响器具的准确性,使测量误差增大计量检测能力降低。所以在合理地选择了计量器具之后要正确对计量器具进行安装、调试,同时要正确的操作,并注意维护与保养。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定。现在有的企业把原有的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撤消,使计量管理出现无人管的现象。我认为企业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应该有人管这一基础工作,使计量器具处在准确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检测能力,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3.计量检测与提高产品质量

计量不仅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且能够促使产品质量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会使产品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某粮油饲料有限公司引进某先进国家最先进设备加工饲料,同时配有先进的检测设备,由此比原设备的产出量高出10倍,并能迅速反映原料、设备、工艺方面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并打入国际市场。

4、企业应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计量检测

国际标准化组织认为计量检测室产品质量保证的必备条件之一,并且针对企业计量活动已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例如在ISO9000系列标准中对企业原材料、外购零件、工艺过程控制、成品质量提出了计量器具配备和计量检测要求。在ISO/DO110012计量检测设备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规定了计量检测设备管理标准,第二部分规定了测量保证标准。

产品质量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和对产品质量实施监督,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保障本条例的施行。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规定的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鼓励生产者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创建著名品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规划,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奖励制度和著名品牌保护制度,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第五条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产品质量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对举报属实和协助查处违反产品质量法律、法规行为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产品质量的监督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生产者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依法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七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索取并保存能够证明进货来源的原始发票等单证。

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依法对销售的产品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八条禁止生产、销售下列产品:

(一)《产品质量法》等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

(二)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地方标准的产品;

(三)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产品;

(四)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产品;

(五)伪造、冒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的产品;

(六)没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的产品,专供出口的产品除外。

第九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为生产、销售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提供生产场地、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

第十条禁止服务业经营者将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用于经营。

第十一条禁止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业经营者将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作为奖品或者赠品。

第十二条生产者、销售者未经规定程序认定,不得使用国家和省的著名品牌标志。

第十三条承印人承接印制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许可证编号、标志,商品条码,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产品质量免检证书、标志,国家和省的著名品牌标志,以及含有以上标志的包装物和其他物品,应当查验有关证明文件,并复印留存。委托人不能提供证明文件的,不得承印。

承印人印制的前款所列标志、包装物和其他物品,不得提供给非委托人。

第十四条对产品质量有瑕疵但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或者要求的产品,必须在产品或者包装的明显部位清晰标明“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字样,并以产品说明书或者店堂、柜台告示等能为消费者知悉的方式如实说明产品的瑕疵或者实际质量状况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第十五条生产者、销售者发现销售的产品因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中存在着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报告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告知消费者;产品已经售出的,应当采取修理、更换、退货等有效措施消除该缺陷。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产品存在前款规定的缺陷,并且生产者、销售者没有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应当责令生产者、销售者停止销售并告知消费者;产品已经售出的,应当责令生产者、销售者在规定的时限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该缺陷;生产者、销售者拒不采取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不足以防止危害发生的,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公告。

第三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对产品质量实行以监督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

监督抽查的重点是:

(一)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

(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

(三)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四)用于评价产品质量指数的代表性产品。监督抽查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法律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监督抽查的结果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省主要媒体上公告。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监督抽查的结果,建立产品质量指数分析评价、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整治制度。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流通领域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强烈的产品实施质量监测。

第十八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与质量监测工作应当相互协调,避免重复。

监督抽查和质量监测的检验工作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不得向被检验人收取检验费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时,需要对产品进行检验的,应当按照规定合理抽取样品,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涉嫌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产品,也可以送被侵权者协助鉴别。经检验,生产、销售的产品不符合《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检验(含复检)费用及样品损耗费用由被检验人承担;符合《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检验(含复检)费用及样品损耗费用由送检机关承担。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条检验、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是:

(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经依法备案的企业标准;

(二)产品标识、产品说明中明示的内容或者以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三)国家、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或者质量评价规则;

(四)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一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依法按照标准和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结果,并对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生产者、销售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检查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机关作出复检结论。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产品或者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以及直接用于生产、销售该项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查封、扣押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但按规定检验的期间不计算在内。

被查封、扣押的物品易腐烂、变质的,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在留存证据后,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先行作出处理。

第二十三条查封、扣押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机关应当及时解除查封、扣押,并通知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认领。

前款规定的物品已经根据本条例规定先行拍卖或者变卖的,应当返还拍卖或者变卖所得价款;已经监督销毁或者捐赠给公益事业的,应当补偿损失。

第二十四条被查封、扣押物品的当事人经通知不认领的,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机关应当财物认领公告。自公告之日起超过三个月仍不认领的,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的机关应当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不得使用或者损毁。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三)项规定的,依照《产品质量法》关于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六)项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一条对生产者专门用于生产本条例第八条第(二)项规定的产品的原辅材料、包装物、生产工具,应当予以没收。

第三十二条销售者销售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提供证明其进货来源的原始发票等单证或者如实说明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十三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而为其提供生产场地、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责令改正,没收全部提供生产场地、运输、保管、仓储等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服务业的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产品而将其用于经营的,按照违法使用的产品(包括已使用和尚未使用的产品)的货值金额,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条对销售者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的奖品或者赠品,并处奖品或者赠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没收违法承印的物品,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八条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依法查封、扣押物品的,处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物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三十九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家与省规定的职责实施。法律、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公告、公告失实或者向新闻媒体提供失实信息的;

(二)违反规定采取查封、扣押措施或者不及时解除查封、扣押措施的;

(三)使用或者损毁被查封、扣押的物品的;

(四)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质量监测中,向被检验人收取检验费用或者违反规定索取样品的;

(五)包庇、放纵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

(六)向违法嫌疑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七)其他、、行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情形之一,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之一,造成当事人名誉权、荣誉权损害的,应当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第四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有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五)项、第(六)项规定情形之一,或者阻挠、干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产品生产、销售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依照本条例没收的物品,属于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的,应当由作出行政处罚的机关监督销毁,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属于可以使用的产品的,应当在消除违法状态后予以变卖或者拍卖,变卖、拍卖所得应当上交国库;不宜变卖、拍卖或者变卖、拍卖未能成交的,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以捐赠给公益事业。

第五章附则

产品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量检测产品质量

1.计量是质量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作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继而也是生产制造、管理、试验出来的,对于产品质量是通过检验用数据说话给以认定。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认为:“质量控制是我们测量质量的实际结果与标准对比,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过程”。产品质量检验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测定,其中进行准确可靠的测定,就必须以计量技术为手段,通过严格的量值传递系统,保证各种测量器具在测量结果上的量值统一。实践证明,计量不仅可以评定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对工序状态进行连续监控,为质量管理提供可靠数据。就其工作形式而言,计量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是ISO9000质量体系要素之一,也就是质量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现代工业生产中要求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机械化,自动化,首先就依据准确一致计量,产品降低成本、减小消耗,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测试手段齐全、准确,从而才能有效地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工序质量和产品质量。计量管理是推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石和支柱,二者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由于计量工作的特殊作用,从而确定了它是质量体系建设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质量保证活动中一种控制产品研制过程和服务质量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2.计量工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保证手段

质量是目的,计量是手段。没有统一准确的计量,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工业化产品计量是指工业科研(含设计、试验等)、生产、服务中实施产品量值准确一致,测量数据可靠的全部活动。是为了对工业产品的研制、生产过程实施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是为了实现工业产品“一次成功”的质量管理总目标。从《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来看,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产品质量考核体系,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检验系统,对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安装服务全过程,尤其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最严格,最大程度的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而《ISO10012》标准是《ISO9000》系列标准对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的细化,《ISO10012》标准的第一部分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确认的目的是保证在使用确认周期内的测量设备在测量时能满足要求的准确度。第二部分是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是从保证测量质量的目的出发,对生产过程中的测量值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确认的过程,即生产过程技术参数测得值与产品设计技术特性之间的差值关系。《ISO9000》系列标准对计量保证要求中第六条,明确指出产品的全部测量项目和所需的准确度,选用合适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保证必需的准确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在质量认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优质的产品,是以先进的计量测试手段作为它的质量保证条件。产品质量的优劣,一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实施质量点的检测工作,二靠测试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溯源性,也就是测试方法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即保证出示技术参数的可靠,三是通过使用单位的验收检测和可靠性试验运行结果来定义。因此,要求专业计量检定人员及产品生产调试人员,必须具备质量第一的高度责任感,必须掌握较高的计量测试技术和技术理论知识,另外,应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发展到今天不只是将应该采用计量手段问题,而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计量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的问题。

3.计量工作是生产技术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信息,生产指挥要失误,成本核算要失真,质量检验更无法进行。因此,建立健全的计量保证体系,把生产,经营管理,能源消耗、工艺质量、检验过程中所必需的计量器具都配备起来,保证达到检定合格,才能使本单位的生产和各项管理有效地运行。质量检验的重要环节是测定,而进行准确可靠的测定,就必须以计量技术为手段,通过严格的量值传递系统,保证测量器具在测量结果上量值的统一。在产品生产工艺程中每道工序都离不开测量。测量设备的质量好坏,操作人员计量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品的质量。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单位计量测试设备和高素质人员配备齐全,管理水平就高,产品质量就得以保证。

4.夯实基础,促进计量工作的顺利开展

质量是中心,计量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夯实基础促进发展保证产品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做到:

(1)从理论和实践上正确认识质量与计量的关系,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去夯实基础,支持各个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来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加强能源计量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和能源计量检查力度。继续组织宣贯《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鼓励重点耗能企业按照相关行业标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确保能源资源节约。

产品质量范文第7篇

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2015年,济南市政府签发2015年1号文件《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济南市将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意见》明确,济南将创建农产品追溯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实现产品可追溯。农业、林业、畜牧兽医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搞好衔接,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还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平台。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相关主体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一是生产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性。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要求,在建立可追溯系统时,必然会增加成本,而且不可能立竿见影,导致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参与主体觉得建立可追溯制度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不建立,导致参与主体意识淡薄。二是消费者缺乏认识。消费者对可追溯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及时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更不愿意购买比普通食品价格高的可追溯农产品。同时,政府宣传也不够,致使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可追溯系统缺乏认知,对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政策了解甚少。

2.2工作保障不足,难以推进追溯管理制度

在组织框架上,可追溯制度体系包括平台建设、部门协调、数据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济南市部分县区并没有对可追溯制度形成组织框架,导致可追溯制度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由于针对可追溯制度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就造成很多企业在执行上出现问题。资金和人员保障方面,追溯体系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作支撑,部分县区即便前期在项目支撑下建立追溯平台,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也很难实施。

2.3没有健全的配套技术

目前,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以条码、电子芯片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所以建设起来成本比较高,而且对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也很高。现在,济南市还严重缺乏相关的配套技术,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执行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待建立一个囊括多种品种类型的、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和信息基础框架系统,在这些配套建设还未完成之前,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全面推广受到很大制约。

2.4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如若构建系统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前提条件是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一定要过关,必须达到相关规定和要求,不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就形同虚设了。就济南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产业化、标准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故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标准化,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对策与思考

3.1强化教育和宣传,提高相关主体认识

第一,对政府工作人员,要通过培训增长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监管水平,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政策法律、通晓技术管理的可追溯系统监管队伍;第二,可以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从业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技术标准,学习可追溯任务和操作规范;第三,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对广大消费者进行相关知识普及,强调建设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并引导广大消费者参与进来。

3.2提高技术含量,不断研究平台技术业务

加强对科技平台的研究和提高平台的运行标准,逐渐实现平台的时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建设可追溯管理体系时,要做到统筹规划,科学有据,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实现平台的实用性和规范性。加紧制定追溯信息交换接口规范,以此来促使追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不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技术创新,促使便捷式录入终端设备快速研究,不断优化追溯平台各方主体参与流程。

3.3强化相关工作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考察,我们建议制定并出台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完善追溯体系相关规定,在生产经营主体落实可追溯管理要求时,要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在落实可追溯体系时资金到位,强化项目整合[4-5];协调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完善追溯管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可追溯系统进行后期监管和维护,强化系统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4强化建设生产标准化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关键是标准化。第一,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结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建立起两者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在济南境内制定产前、产中和产后主要农作物标准体系,建设由济南本土特色的,同时又具备农产品国际特色的地方标准[6-7];第二,全力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的形式,逐渐在全市推广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化组织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以提高;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继续加大各级农药残留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争取做到在基层设立农药残留检测网点,方便企业和农民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总之,由于济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政府必须不断更新理念,立足于当地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制定可追溯体统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尽快推出建立健全相应标准和法律规范,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所有参与主体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教育,对各大企业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确保可追溯系统健康高效运行,进而创建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服务。

产品质量范文第8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国内外有许多有关的研究,多集中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方面。叶俊焘(2010)、周洁红(2011)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造成的市场失灵。胡庆龙、王安民(2009)认为除了市场失灵,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还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造成的政府管理失灵。Golan(2004)、Pettitt(2001)、Monteiroetal(2005)等研究成果表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于其质量的信用品属性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所致。这一点在我们国内也有相应的研究,姬亚岚(2006)从农业及其产品的属性阐述了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她认为农业要素天然地存在自然属性,农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她从农业性质引发的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农业产品的公共性质而产生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解释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市场失灵”,而造成这种失灵多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原因。因此,下面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信息不对称。第一,经营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户从产地或者批发市场收购农产品,其主要关注农产品外观品质和价格,考虑的是要让消费者认可从而获取收益,并不太注重生产环境是否良好、生产过程是否科学等,甚至存在经营户为了给产品增色或是保持其品质,在运输的过程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等现象。而消费者难以获得这些信息,从而导致在消费环节不能把这些问题产品甄选出来。第二,经营户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一般的农产品市场都有自身的检测机构来负责本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部门也有相应的检测机构来监督。但是,相对于市场和政府检测人员,经营户拥有更充分的信息,他们更清楚自己农产品质量信息。经营户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干预抽检人员抽样,规避质量问题风险较大的产品被检测,那么通过抽检来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能力就变得十分有限。第三,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政府的监管机构,或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的各类监测的数据信息公布的广度和力度不够,不能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缺乏做出选择的信息。此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证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这质量认证信息不能反应到农产品价格中去,使得质量认证体系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效果有限。

2.外部性。农产品市场上存在外部性,而且不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可能会削弱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动力。从正的外部性来看,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优质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当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伪劣农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可能认为整个市场的产品都是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实际结果可能买到的是伪劣的农产品。这样,没有花费成本去努力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获得了高的利润,为了更大程度获利,他们便会降低对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反,如果经营户向市场输入伪劣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消费者对整个市场的产品便产生了怀疑,降低了其消费意愿,那么优质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经营户不能获利,继续提供优质农产品的激励就减弱了。综合以上分析,发现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一致的。在外部性分析中,市场不能给提供优质农产品的经营户以回报,其前提是在于消费者不能分辨优质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本质上还是在于信息不充分。因此,本文认为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

二、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路径探析

通过前一节的分析,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达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核心还是要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通过优质优价的激励机制和明确责任的潜在惩罚机制来使市场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国内外对于探索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有许多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可追溯系统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办法。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过程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踪的能力”。叶俊焘、周洁红、张仕都(2011)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本质上就是收集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并在供应链各主体间进行传递,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面结合本文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基本内涵,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如何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1.生产安全与可追溯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因此,控制生产安全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前端。可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的生产信息———产地、生产者、所用原料、添加物等信息传递到流通和消费环节,保证整个农产品链上信息畅通,消费者就可以根据充分的信息做出合理的选择,实现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建立可追溯系统对生产者还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惩罚机制,就是如果农产品链下端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质量安全信息流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从而对生产者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减少了生产者的“投机”和“不道德”行为,大大降低了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2.流通安全与可追溯系统。现在我国农产品一般都要经过产地生产加工—批发市场—超市或农贸市场—消费者这样一个过程。这中间是一个很长的流通过程,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节点,任一中间商的行为都可能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以很好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其一,可追溯系统要求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记录和信息交接,保证所有上一环节及之前的信息都可以进入到下一环节,实现紧密衔接。这样,每一个中间商和最终消费者清楚流通过程的信息,从而能够做出最优的选择。其二,可追溯系统所具备的追溯能力同样也可以对每一中间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这种潜在的惩罚机制时刻在约束中间商的行为,从而实施农产品质量流通安全。

3.追溯安全与可追溯系统。追溯安全是对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农产品提出的内在要求,即可追溯系统本身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以有效实现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追溯安全保证了可追溯系统在传递质量安全信息和潜在的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实现,换句话说,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追溯安全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4.食用安全与可追溯系统。从本文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内涵来看,食用安全是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追溯安全的结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间到餐桌”控制的最终目标。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从源头开始,再到流通,最后到消费者,保证其获得充分的质量安全信息。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保障权益,即追溯安全。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破解农产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起农产品质量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和农产品链条上利益相关者的潜在惩罚机制,可以达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因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产品质量范文第9篇

检验报告,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产品质量 抽样 检验标准方法 原始记录与报告

产品质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指标,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检验是监督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检验就是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和实验方法,对产品的各项特性进行检测,从而获取产品的各项质量特性,取得科学的检验数据,从而出具科学合理的技术报告和结论。为了保证科学地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保证质量检验准确无误,这就要求我们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企业检验员)检验人员在产品质量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产品抽样与样品管理

1.1检验样品是由质检人员在现场随机抽取的产品。抽样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第一道工作程序,也是关键工序,抽样时必须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认真填写抽样单位的样单,抽样方案要有代表性和合理性,抽样后存档备查。抽样数量需按抽样依据规定抽取,抽样检测时为保证产品检验结果真正地具有代表性,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无论是分散随机或单纯随机还是分层随机的哪一种形式,每个被抽取的样品都具备随机性,减少抽样的随机误差,保证抽样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做到抽样坚持原则,不弄虚作假,提高抽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1.2样品管理制度,检验机构须制定样品的管理制度,包括样品的确认、流转、保存及处理的有关内容,检验机构应保证样品(包括备份样品)在运输、检验及贮存过程中不应改变样品的“本来质量”,即抽样前样品本身的质量。从而更有利于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对样品的封样状态、样品与抽样单记录的符合性进行检查,必须要有完善的接收样品措施及记录,必要时,可以拍照证明样品接收时的状态。

2、产品检验的主要方法和检验标准的严格执行

2.1一般而言,按照产品的不同检验原理以及所用设备的特点,可以将检验方法分为以下五大类:

2.1.1感官检验方法

感官检验方法是产品质量检验中最基本的方法。感官检验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检验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这些产品主要是包括一些日常用品中的食品、粮食、营养品等。

2.1.2 物理检验方法

物理检验方法指的是通过对产品在物理条件下体现的各种性能的研究和测量,从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深入的认识。物理检验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物理量检验方法。;第二是产品的几何量检验。;第三是产品的机械性能检验。

2.1.3化学检测方法

化学检测方法是通过产品的化学反应来检验产品的最终质量,因为有些产品的某些特性只有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够体现出来。化学检测方法包括两个方面:化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1.4微生物检验方法

微生物检验方法指的是对部分产品,一般是指日常食用品的细菌污染进行检验,也可以称之为卫生检验。微生物检验方法一般包括细菌总数检验、霉菌总数检验、大肠杆菌检验、食用中毒菌的检验等多个方面。

2.1.5产品试验法

产品试验法指的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实用性,规定对一个或者是一类产品应该符合的技术要求。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每项技术要求根据其可检验性原则都要规定相应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试验、常规试验、抽样试验以及特殊试验。

2.2正确运用产品标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产品标准目前我们国家执行三级标准即国家标准(包括部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及双采(采用国际标准。先进国家的标准)是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产品质量检验的依据。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理解产品标准,熟悉产品标准的检验方法要求,明确产品标准检验中每一环节操作技能,检验,试验,化验中的要求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必须对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等进行细致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力求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做法规范,操作精细,以避免机械地履行手续,才能更好地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减小误差,要经常不断的进行省市县及县区之间互相样品比对,互相学习,提高检验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准确度。为了保证检验质量,检验人员必须在整个质量检验过程中,严格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防止和克服检验操作的随意性和习惯性,实现规范化操作,检验人员只有十分注意操作与原理的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质量检验效果。

3、做好原始记录和正确撰写检验报告

3.1原始记录首先要保证真实记录,在检测检验过程中要如实对各环节的结果、有关现象和数据如实的记录下来,要保证记录的连续性、程序性,原始记录的书写字迹要清晰,避免因笔记模糊而造成的记录不清。原始记录的生成过程要始终与检验过程保持一致,检验结束即生成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中所记载的所有检验数据都要具备溯源性,检验的每一个环节数据的得出,如何进行取舍带入下一步检验,所有修正数据修正值的采取依据,温度、湿度等其他系数等,都要进行详尽的记录,不能进行溯源的数据将被视为无效数据处理,不能够作为出具检验报告的凭据。任何一个出现在检验报告上的最终数据都必须要在原始数据上显示出得出的过程,包括数字的计算、处理和有效位数的取舍等都要在原始记录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3.2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报告是质量检验机构依据产品技术对产品进行全项目测试,再经过数据处理等整理归纳后出具产品质量性能的技术报告,是质检机构为社会提品质量的公正数据,是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的法律依据,也是反映企业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资料。检验报告是检验机构的最终产品,是其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检验结论具有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具有法律效力,对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是质量评价、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质量仲裁的重要依据。检验报告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质量检验报告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成德兴. 谈谈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如何做好原始记录 [J]. 科技信息(科学・科研),2008(11).

产品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实施标准化服务,建立外部认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支出,还可以精简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可信赖度。对于实施服务标准化的企业而言,这些标准在单位内部具有强制性,而在外部必须依法接受当地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评判服务质量的难度,减少了主观不确定性的干扰。

上一篇:服务质量范文 下一篇:创业项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