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3:32:48

测绘研究生论文

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第1篇

>> 关于加强“强军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 关于“机电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我校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几点看法 以职业化为导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 提高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的几点思考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几点思考 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体会 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 安全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思考 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思考 关于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的思考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现状的反思 关于骨科关节镜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1-20.

[2]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

局面――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3):31-33.

[3]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R].学位办(2007)78号.

[4]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3):64-70.

[5]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6]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

究[J].中国翻译,2011,(6):46-48.

[7]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

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8]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

2007,(4):12-13.

[9]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上

海翻译,2013,(2):51-53.

[10]王京平.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28-33.

[11]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

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

[13]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11-12.

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浸水路基;直接防护;间接防护

【分类号】U416.1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沿河流、水库修建的公路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公路的路基常年或季节性浸水,受流水影响,造成路基浸湿、坡脚掏空,或受水位骤降带走路基内细粒填料影响,致使路基失稳,边坡崩坍。因此做好浸水路基的防护,对确保运输畅通和安全行车具有重大意义。浸水路基的防护主要是防治水流的破坏作用,起防治水害和加固路基双重作用。浸水路基的防护措施有直接和间接两类。

1 直接防护

直接防护是指浸水路基为了保持路基的稳定性而必须采取的一定的防止冲刷的措施,主要包括植物防护、石砌防护或抛石与石笼防护,以及必要时设置的支挡结构物(如驳岸等)、或采用土工织物护坡。

植物防护适用于坡度不大、边坡比较平缓的土质边坡,主要有种草、铺草皮和植树。植物防护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对边坡进行固结跟稳定作用。对于坡度在1:1.0~1:2.0之间的土质边坡,也可采用拉伸网草皮、固定草种布或网格固定撒种。

石砌防护适用于重要路段或暴雨集中地区的土质高边坡,以及桥涵附近坡面与岩坡、地面排水沟渠等,有干砌片石跟浆砌片石两种。在砌石前要整平坡面,垫砂垫层,然后自下而上平整地铺砌片石,片石应逐块嵌紧且错缝,之间的缝隙要用小粒径石块或石屑填充,厚度不小于20cm,且要注意顶部封面防水。

抛石防护适用于盛产石料地区,且水流速度在3.0m/s~5.0m/s之间。抛石防护类似在坡脚处设置护脚,亦称抛石垛。抛石防护在路基沉实之前均可施工,不受气候条件限制。不论是季节性浸水路基,还是常年浸水路基都可以使用。抛石垛的边坡坡度,不应陡于抛石浸水后的天然休止角,石料粒径一般为15~50cm,所选石料粒径大小由水深与流速决定。

石笼防护适用于水流速度达到或超过5.0m/s的流域。石笼用铁丝编织成框架,内填石料,设在坡脚处,既可以防止急流、大风浪对堤岸的破坏作用,又可以用来加固河床。石笼常作成圆形和箱形两种形式,笼内填石的粒径,最小不小于4cm,一般为5~20cm,并且在靠近笼子的外层用棱角突出的大石料,里层可用较小石块填充。石笼在坡脚处排列,用于防止冲刷淘堤时,应平铺并与坡脚线垂直,而且堤岸一端固定,另一端不必固定,淘刷后可以向下沉落贴于底面;用于防止堤岸边坡冲刷时,则垒码平铺成梯形。单个石笼的大小,以不被速度较快的水流冲动为宜,铺设时须用碎(砾)石垫层铺平,底层各角,可用铁棒固定于基底。

土工织物软体沉排是在土工织物上以块石或预制混凝土块体为压重的护坡结构,一般适用于水下工程及预计可能发生冲刷的河床和岸坡土面上。主要有单片垫和双片垫两种结构形式。单片垫是利用土工织物拼接成大面积的排体;双片垫是将两块单片垫重叠后按一定距离和型式将两片垫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管状或格状空间,其中再填充透水性砂石料,起到防冲与反滤的作用。

土工模袋是一种双层织物袋,袋中充填流动性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或小粒径石料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高强度和高刚度的硬结板块。充填混凝土时,坍落度不宜小于20mm,其强度等级不低于C10;充填砂浆时,其强度等级不低于M2.5。

2 间接防护

间接防护是指通过设置导治结构物改变水流方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堤岸的直接破坏,同时减轻堤岸近旁淤积,彻底解除水流对局部堤岸的损害,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导治结构物是桥涵和路基的重要附属工程,由于涉及水流改变方向,影响范围较大,工程费用较高,务必慎重。用于防护堤岸的改河工程,一般限于小型工程,如裁弯取直、挖滩改道、清除孤石等,可在小河的局部段落上进行。

导治结构物主要是设坝,按其与河道的相对位置,一般可分为丁坝、顺坝或格坝。顺坝大致与堤岸平行,主要作用为导流、束水、改善流态。格坝在平面上成网格状,设于顺坝与堤岸之间,防止高水位时水流溢入,冲刷坝内岸坡和坡脚,并促进格间的淤积。丁坝大致与堤岸垂直或斜交,将水流挑离堤岸,束河归槽,改善流态。顺坝亦称导流坝,丁坝亦称挑水坝。顺坝与丁坝均用石块修建成梯形横断面,坝体分为坝头、坝身和坝根三个组成部分,横断面尺寸依据构造要求、施工条件和使用需要而定,并应进行稳定性计算。

导治结构物的布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布置恰当能收到预期效果;布置不当反而恶化水流,造成水毁。导治结构物的布置,应综合考虑河道变窄、水流方向、地质条件、防护条件、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和工程经济等,要综合考虑,全面治理。

3 参考文献

[1] 龚敏,蒋建良,等. 浸水路基反滤层渗透试验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

[2] 于德政,王威. 浸水路堤基底及边坡的防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

[3] 邓学均. 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 孙巧银. 浸水路基稳定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研究生论文,2005.

[5] 曹友贤. 高烈度地震区浸水路基变形特征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

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第3篇

1.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工程硕士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设立,主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和实践,主要培养在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设立为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截至2010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共计241家,涵盖40个工程领域。在1997年,我国仅有14个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等学校,共招收15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到2009年,招收89244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是1997年的58倍。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

2.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现状河南省自2001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有13家培养单位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工程领域32个,分别是安全工程、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纺织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水利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冶金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制药工程。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未来1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旺盛的需求,也必将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2.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在河南省即将积极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关键要素。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无疑是纸上谈兵。河南省人才队伍长期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分布不甚合理等现象。注重人才培养,必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配套体系,培养大量掌握最新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跨学科与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

1.突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注重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 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人才并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人才为最终目标。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强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成为制造行业工程师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2.以“产、学、研”为培养手段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科教结合,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后,人力资源成为各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渴望人才,也愿意积极考虑如何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因而如何发挥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河南省高校积极开展了与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联合培养的管理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多数高校兴建了“企业研究生创新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已经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基地。工程硕士不仅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来开展课题研究,而且能尽早接触到企业环境、企业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缩短由研究生转变为技术人员的适应期。

3.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高层次生源工程领域的设置与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河南省工程领域的设置紧密反映了市场需求,工程领域的特色逐渐显现。特别是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涵盖的工程领域,如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工程领域满足了社会对于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程领域的建设,服务于行业需求,为河南省新兴产业提供高素质工程人才支撑。

4.以高水平的导师为保障发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是建构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生产实践、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实行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校外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论文的真实水平和含金量,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5.运用多类型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国家尤其是河南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省工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对工程硕士采用不同时段培养方式、培养两段式、双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生源,明确定位,制订多种培养方案,进行多类型培养。根据课题的需要,尝试采取了“1+1+1”、“1+2(1)”、“1+2(2)”等几种培养模式。“1+1+1”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第1学年到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或其他高校从事课题研究,第2学年回学校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第3学年再回到相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从事课题研究期间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1+2(1)”和“1+2(2)”两种培养模式均是研究生第1学年在校主要从事课程学习;前一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传统培养模式,即后两个学年在校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小部分时间到企业开展课题调研和实验研究;后一种模式是研究生的后两个学年到企业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此期间研究生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四、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1.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校工程硕士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课程改革,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与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制订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实行多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起到真正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2.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进行交叉,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内容的丰富、优化,并且可以及时对教育内容进行组合、补充。同时,学术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的成员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运用优化、综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能够更快掌握适用于本工程领域建设需要的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并了解本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

3.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管理采取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生既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又促进校企交流,优势互补。但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相对匮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难以保证指导研究生方面的联系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导师间互动,邀请企业导师到高校中不定期开展讲座与进行现场授课,通过讲授面向工程实践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校内导师应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互动,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总体来讲,增进校内外导师的互动、推动校企间合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高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配合。学校应当积极协调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有效推动校企间合作,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互动。

4.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硕士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课题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比例,力求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尝试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土地管理

在社会的发展中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中,离不开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也就是说土地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信息化测绘技术和土地管理方面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理念,让测绘技术变得更强大、更实用。比如在测量控制点,或者是测量界址的时候,其会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和传统方式相比较,测量的精度高,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因此其功能非常强大。

一、测绘技术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作用

就我国目前而言,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建设都比较迅速,在此期间,会需要对城市项目做大规模的土地管理和利用,因此信息化技术在这方面就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当前形势下,人们对测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使用这种新方法是必然的选择,而且有关的技术人员,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测量土地的技术与方法,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和技术才会良好的连接,最终提高整体的测量质量和效率。经过研究表明,这种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率,而且所使用的时间还非常短,因此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其在其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再接再励,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测量的技术,升级测量的设备,真正让测量技术走道世界的前列。

二、信息化测量技术的特点

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通过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结合,催生了信息化的测量技术,而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其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起来。通过实践的证明,这种技术正朝着自动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测绘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整体测量行业的发展。而归根结底其得到推广和普及主要有一下四点原因。第一点,这种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原来的测绘技术有强化和支撑作用,同时还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向前发展,进而提高了测绘的服务,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也呈现快速的上升趋势,进而保证了测绘的质量。第二点,这种信息化的测绘模式,因为服务方法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服务的模式,进而从之前的被动服务模式变为了现在的主动服务模式,第三点,这种新科技的测绘技术,无论是在土地的管理上,还是在土地的测绘上,都有很好的应用,而且因为其测量精度和质量的保证,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而且还提高了我国土地的利用率。第四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进而提升了整体的服务质量。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3.1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GPS定位系统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因为其有很好的测量精度和质量,而且可以进行动态的测量,而且测量的效率非常高,除此之外,如果使用了RTK技术,还可以控制定位结果,对各个级层都有一个精准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有关技术人员的青睐。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使用RTK技术对土地进行测量,其测得的实际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的级别,这是其他测绘技术无法达到了精度。其不仅拥有高精度的优点,而且使用的范围非常广,这种技术通常还应用在对地形的测量,以及对省界和国界的测绘,因此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3.2RS遥感技术的应用

在当下各个行业也都使用了遥感技术,但是RS遥感技术和普通的遥感技术有很大的区别,就目前而言,其不仅在土地的概查,还有土地的调查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在监测和其他的领域得到普及。比如在对土地的利用类型上,能够通过遥感技术对其进行判别,不仅如此,其还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辨别,辨别的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土地的资源类型,以及土地的分布特点进行辨别,通过借助地图和影像的功能,对测绘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还有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定级,效果表现的非常好。

3.33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从根本上而言,3S技术使用的数据来源是GPS,3S技术的操作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在野外测绘中得到了数据,这些数据有遥感影像,还有其他的数据对最终的评估作为参考,除此之外,再借助电子计算机的绘图功能,在参考数据绘制完图片后,把相关的重要信息在图片中标注出来。当然,最好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勘察工作。在此之外,也可以利用测绘到的遥感资料,通过数字化的处理之后,把信息导进有关的数据库中。综上所述,这种技术就是把GPS技术,还有RS技术结合起来,而且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优点,高效而快速的得到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土地的实时变化信息和空间信息,以及一些动态信息,最终可以绘制出一个动态的信息网。在实际的测绘工作中,如果应用了3S技术,业内人士就会发现其优点还不止上述的情况,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让国土资源变得规范化和信息化,加快了对国土资源的开发效率,同时把这项技术推向了统一化和精确化,不仅加快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中的准确度,其作用在这方面是无可替代的。

3.4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中,国土资源也建立了数据库,其在不断的发展和使用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该项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很高,其包含的信息是多方位的,比如会涉及到土地的规划,还有土地的利用和征地,除此之外,也还涉及到了土地的储备情况和地籍权属问题。在有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数据库中还记录了当地的土地市场情况,土地的矿产,还有土地的开况,甚至更细致的划分,还包含了土地的复垦问题,以及人民的基本农田问题,地质灾害等诸多的土地内容。所以信息数据库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其对信息的储备量也是巨大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分利用信息数据库这一优异的特点,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对资源全面管理的效率,提高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水平。

总结

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中,应用信息化的测绘方法是最有效的。通过多年的实践证实,其不仅在信息收集上非常高效,而且还能形成动态的数据库,给以后的土地管理和利用创建了一个数据化的信息平台,各个部门可以方便的调取这些资料,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做更新处理,因此其实际的使用价值非常大,目前这项技术在各个行业都有很高的权威性,精准性以及公益性。

参考文献

[1]马惠萍.信息化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2,(5):42―43.

[2]王福龙.测绘的新发展-信息化测绘体系[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12):37.100

测绘研究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工程硕士;教育

作者简介:马肖华(1980-),女,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处,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24004300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01-0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国民经济发展及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自2010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至今,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中原经济航母”正式从中部河南省起航。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必将对我国中部地区起到带动与辐射作用,将对全国各功能区起到联动作用,也必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更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

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领域。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科技的创新也要靠教育。工程硕士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能够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工作过程中,大力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支持,是加快发展、振兴河南的一个关键点。

一、工程硕士教育的背景

1.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

工程硕士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设立,主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和实践,主要培养在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设立为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截至2010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共计241家,涵盖40个工程领域。在1997年,我国仅有14个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等学校,共招收15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到2009年,招收89244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是1997年的58倍。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

2.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现状

河南省自2001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有13家培养单位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工程领域32个,分别是安全工程、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纺织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水利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冶金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制药工程。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

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未来1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旺盛的需求,也必将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2.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在河南省即将积极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关键要素。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无疑是纸上谈兵。河南省人才队伍长期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分布不甚合理等现象。注重人才培养,必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配套体系,培养大量掌握最新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跨学科与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

1.突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注重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人才并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人才为最终目标。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强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成为制造行业工程师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2.以“产、学、研”为培养手段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科教结合,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后,人力资源成为各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渴望人才,也愿意积极考虑如何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因而如何发挥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河南省高校积极开展了与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联合培养的管理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多数高校兴建了“企业研究生创新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已经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基地。工程硕士不仅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来开展课题研究,而且能尽早接触到企业环境、企业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缩短由研究生转变为技术人员的适应期。

3.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高层次生源

工程领域的设置与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河南省工程领域的设置紧密反映了市场需求,工程领域的特色逐渐显现。特别是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涵盖的工程领域,如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工程领域满足了社会对于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程领域的建设,服务于行业需求,为河南省新兴产业提供高素质工程人才支撑。

4.以高水平的导师为保障

发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是建构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生产实践、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实行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校外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论文的真实水平和含金量,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5.运用多类型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国家尤其是河南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省工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对工程硕士采用不同时段培养方式、培养两段式、双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的生源,明确定位,制订多种培养方案,进行多类型培养。根据课题的需要,尝试采取了“1+1+1”、“1+2(1)”、 “1+2(2)”等几种培养模式。“1+1+1”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第1学年到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或其他高校从事课题研究,第2学年回学校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第3学年再回到相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从事课题研究期间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1+2(1)”和“1+2(2)”两种培养模式均是研究生第1学年在校主要从事课程学习;前一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传统培养模式,即后两个学年在校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小部分时间到企业开展课题调研和实验研究;后一种模式是研究生的后两个学年到企业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此期间研究生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四、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1.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高校工程硕士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课程改革,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与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制订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实行多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起到真正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2.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进行交叉,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内容的丰富、优化,并且可以及时对教育内容进行组合、补充。同时,学术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的成员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运用优化、综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能够更快掌握适用于本工程领域建设需要的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并了解本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

3.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管理

采取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生既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又促进校企交流,优势互补。但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相对匮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难以保证指导研究生方面的联系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导师间互动,邀请企业导师到高校中不定期开展讲座与进行现场授课,通过讲授面向工程实践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校内导师应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互动,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总体来讲,增进校内外导师的互动、推动校企间合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高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配合。学校应当积极协调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有效推动校企间合作,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互动。

4.加强校企协同创新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硕士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课题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比例,力求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尝试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未来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呼唤河南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工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工程硕士教育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教育为重点,着力构建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5):63-68.

上一篇:检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测量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