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08 21:19:53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1.全面推广数字城市建设。认真总结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经验,加大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力度,择优推广约50个数字城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力量,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开展“数字海南”等数字省区的示范建设工作。

2.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节点建设,初步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完善平台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指导各地开展平台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建设,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

3.抓好重大测绘项目组织实施。完成西部测图、1:5万数据库更新主体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海岛(礁)测绘一期工程实施。全面启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地方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xx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整体应用服务。加大1:1万地形图更新和相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力度。

4.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继续组织实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经费项目,促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新疆、地区基础测绘工作,提高新疆、地区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二、切实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研究提出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继续支持黑龙江、武汉等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鼓励产业扩大规模、拓展领域、优化结构。

6.妥善处理保密与应用的关系。力争出台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大力推进地理信息要素细化分层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地形图保密技术处理,联合国家保密局、总参测绘局启动《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修订工作。

7.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和运行机制,逐步推广到市县测绘部门和测绘企事业单位。研究制定测绘成果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和制度,大力推进测绘成果汇交。落实部门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协议,推进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完善。健全测绘档案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完善测绘成果入库机制。加强国内外地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切实提高测绘依法行政水平

8.落实测绘管理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激发产业活力上来。按照“模式基本统一、上下基本一致、力量不能削弱、职能必须强化”的思路,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测绘发展的实际,积极促进地方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市(州)、县(市)测绘管理机构管理职能。

9.加强测绘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地图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争取2011年出台。继续完善《测绘质量管理条例》送审稿。组织开展《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地图审核管理规定》修订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地方基础测绘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做好测绘法律法规后评估的准备工作。

10.维护测绘市场秩序。做好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检查验收及先进表彰工作,并向国务院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加强互联网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和防范工作,完善监管机制。做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工作,总结五年来的成绩、经验并表彰先进。开展中小学地理类教材地理分区科学界定研究。开展以教辅地图为主的地图市场检查,力争世博会期间不出现“问题地图”。

11.加强测绘行政执法。加强测绘行政执法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测绘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测绘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测绘成果监管,组织开展全国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加强面向全社会的测绘质量监督、测绘计量、测绘仪器检定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全国重大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查。

12.提高统一监管水平。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测绘资质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完成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研究建立测绘市场动态监管制度,推进测绘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测绘资质巡查制度。搭建测绘行业交流服务平台,凝聚行业共识,促进行业发展。组织开展全国十大高山高程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工作。

(1) (2) (3)

『相关阅读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县地方税务局2012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大量的执法责任。

以市县为例,仅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包括地方性法规)就对市县规定了至少50项执法职责。如果将这50项职责在不同的测绘地理信息业态都得到执行,市县可做的行政执法事项数量很大。即便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市县,尽管这些地方测绘地理信息市场很弱小,也会有某些方面的行政执法任务。

为了保障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态的健康发展,笔者以为,应当有必要采取以下对策:

做大、做深、做实执法工作

一是做大。就是要让监管和执法工作覆盖面大,要覆盖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的方方面面,执行好每项法律制度,让所有市县都行动起来,真正将执法和监管工作做到位,要影响大。

但是,事实上,与面对的行政执法任务相比,行政执法工作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到位”:一是现行的法律制度执行不到位,有些制度尚未有效地贯彻实施;二是市场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全面、不深入、尚未常态化;案件查处不到位,发现的少,查处不及时。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测绘地理信息行政执法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法律法规学习研究不到位;看不到行政执法面对的大量任务,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体制机制不健全成为制约行政执法的瓶颈,机构、编制、人员、经费来源、装备水平等存在严重缺陷;执法队伍素质不高、经验不足。

市县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是测绘行政执法和地理信息市场监管的基本力量。只有市县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我们的市场监管才能真正做好。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市县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的作用。

二是做深。近些年,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的主体、客体增加很快,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具有技术先进、应用面广、涉及部门多、政策性要求高等特征,相关违法行为更是具有主体多元、领域宽泛、途径多样、危害长远等特点。卫星与航空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脑制图、信息快速传输等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测绘活动日益延伸至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移动位置服务等新兴领域。

这些都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些都增加行政执法的难度,行政执法滞后于这些变化的要求。所以,行政执法必须做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不能浮在表面上,只有做深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地方排查了几百项涉外工程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未发现测绘活动,从理论上讲这些工程是不可能没有测绘活动的,这就要求执法检查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地措施深入开展下去。

三是做实。就是执法和监管不能虚,不能只发文件不做实事,不能只喊口号不出实效。走出行政执法的困境,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事,行政执法职责一项一项地落实。让各级政府了解它的重要性,要通过作为来健全推动体制机制。我们看到需要做的行政执法工作很多,例如,就互联网而言,网上有大量的地图,传播范围很广,而对其监督检查难度很大,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就无法起到实效。

围绕大局谋划执法工作

一是围绕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谋划工作。副总理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保障。地理信息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广阔、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特点,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结合点,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国务院将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业态作为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为了有效地促进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的大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战略。执法工作要服务于发展战略,要针对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计划,谋划行政执法工作,用好用足法律法规赋予我们的权力,为科学发展护航。

二是围绕市场和法律制度谋划工作。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由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构成,传统市场如工程测量市场、房产测绘市场、地籍测绘市场、测绘航空摄影市场、航空摄影测量市场、地图市场等,新兴市场如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服务、移动测量等。每个市场都需要有效地监管,解决涉证、涉外、涉军、、涉网等违法问题。规范测绘地理信息的法律制度有几十项,执法工作就是要对每项法律制度执行情况负责,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理问题,积极地拓展执法的空间,切实将法律制度执行到位。

三是围绕解决行政执法的突出问题谋划工作。我们已经发现行政执法的薄弱环节。综合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任务不饱满,主要是市县行政执法工作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责任不落实。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市县行政执法工作年年有目标、有任务、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追究,以此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反过来促进执法工作。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数据;测绘档案;管理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对于“大数据(Big data)”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测绘地理信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只有充分挖掘数据,加大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开发应用研究,才能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

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大数据特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是指在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原始记录、计算资料、成果、成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磁带、磁盘、图纸、图表等。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即国际数据公司(IDC)提出的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大数据的技术路径和分析方法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规划、整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与大数据同样具有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价值有待挖掘等特点:

(一)数据体量大。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地理空间位置密不可分,地理信息是整合集成社会经济和自然人文信息的公共基底,随着测绘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测绘数据的获取能力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档案数据的快速增长。这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不仅可以有效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还可以综合反映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二)数据种类多。档案包含了文字、数据、图件、图表、声像等多样化数据,还有数据库、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等类型的数据。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联合下发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业务管理规定》,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共分为14类: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⑵大地测量;⑶测绘地理信息采集与更新;⑷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与维护;⑸地理国情监测(普查);⑹应急测绘保障服务;⑺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应用;⑻工程测量;⑼海洋测绘与江河湖水下测量;⑽界线测绘;⑾不动产测绘;⑿地图制作;⒀测绘科学技术研究;⒁其他。

(三)数据价值有待挖掘。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辅助政府决策、公共应急救急、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成果类档案的利用率较高。但是在地理信息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上还有巨大的拓展潜力,地理信息数据尤其是历史档案数据的价值并未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研究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数据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三、大数据条件下的测绘档案管理

(一)构建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是数据,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还有相当数量的纸质文档,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变革,迅速完成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在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也就是添加测绘地理信息自身的属性信息,除了常规的元数据信息,还要注意采集其历史档案的时空属性,包括档案产生及入库的相关时间、多年来的档案利用情况、用户信息等,形成时空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各类地理要素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能够极大地丰富地理信息的数据量,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减法,而是指数级的变化,所形成的庞大数据源,将有助于对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做出质变分析和科学判断。

(二)丰富和扩展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通过收集历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气候以及政府的各种统计信息,与时空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统计出基于地理信息诸如农作物产量和品种变化、城乡边界变化、城镇人口密度变化、生产力布局变化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寻发展规律,为政府的决策、各行业的智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三)深入挖掘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的信息价值。在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数据模型,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生产力。在分析统计地理信息的利用情况时,如各区域利用率和用户行业分布,对测绘地理信息的社会需求情况做出精确的判断,对于指导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地理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扩大社会服务面等有极大的帮助。而在结合了其他行业统计数据后,深入分析这些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关系,找出规律,建立联系,就能基于地理空间分析功能提炼出各种高价值含量的信息和知识,促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晓峰.大数据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档案,2015(11):16-19.

[2]马建光,姜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3,34(2):10-17.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一、基础测绘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测绘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测绘服务保障,为精细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空间信息和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获得了丰富的基础测绘成果。全市共有保存完好的等级以上测量标志280个,共布设6个基站,已完成建站并通过市级预检。绘制了建成区96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规划区265平方公里1:1000地形图,制作了全市0.3米分辨率航空影像、两区0.6米分辨率快鸟影像和四县(市)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1:500地籍图覆盖建成区、四县(市)驻地及全市58个建制镇,约340平方公里。2010年,结合市地理空间框架一期建设,整合现有的城区1:500地形数据、DMC影像、SPOT影像、快鸟影像、矿权核查数据以及地质灾害数据,建设了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先后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矿产资源核查数据库(含矿业权空间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地籍等数据库。二是基础测绘应用与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一期工程建设顺利竣工,并在市国土资源内网试运行,可提供在线地图服务、查询定位等地理信息服务。三是基础测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2004年以来,市级基础测绘累计投入经费约2080万元。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测绘定期投入和成果更新机制尚未建立,造成测绘成果滞后于应用需求。基础测绘成果尺度不全,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及时反映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和变化,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数据资源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尚未正式启用,现有数据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需求。二是尚未建立统一的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及共享机制。基础测绘的投入、实施以及成果的管理、利用未纳入统一归口管理,基础测绘成果供给不足,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交流不畅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难以实现测绘资源共享。三是专业人才缺乏。部分县(市、区)尚未建立测绘技术支撑队伍,已经建立的存在着人员不足、装备落后、服务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二、“十二五”基础测绘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不断完善基础测绘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测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转型,搞好地理国情监测,着力丰富全市地理信息资源,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更新和开发利用,促进“数字”建设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全市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统一监管,合理分工。强化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基础测绘统一监管的职能,建立基础测绘分工协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单位)的职责权限,为基础测绘工作的健康开展提供保障。

2.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注重与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的衔接,加强对本市基础测绘的指导,统筹规划基础测绘工作,合理安排市、县两级基础测绘项目,避免重复测绘。

3.统一基准,及时更新。全市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及时更新基础测绘数据,保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4.信息共享,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公益性、基础性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基础地理信息的高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5.需求引导,科技推动。以基础测绘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基础测绘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测绘人才,进一步优化测绘人才结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基础测绘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规划目标。

建立和完善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测绘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基础测绘定期投入和基础测绘成果定期更新机制;建立统一完善的测绘基准,加快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统一、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健全各级基础测绘技术支撑队伍,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建立基础测绘分级管理体制,健全各级基础测绘技术支撑队伍,初步形成经费长期稳定投入和成果定期更新机制。

(二)统一全市测绘基准。加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应用工作,获取全市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完成现有数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确保在“十二五”末全市统一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积极开展不同坐标系统下的各种应用问题研究,有效解决不同坐标系统之间转换工作中存在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困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对测量标志成果的管理,建立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基准站(GNSS)的应用,增强实时提供定位服务的能力。

(三)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完成市规划区、县(市)政府及乡镇政府驻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建立,加快全市大比例尺地形图(1:500—1:2000)的修测、补测与更新,不断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城乡建设、城市规划等部门的需要。

(四)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加大基础测绘设施的投入,加强对“3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基础测绘高新技术应用和研究,完善信息化测绘科技体系,不断改善基础测绘工作基础和科技条件,提高测绘服务水平和能力。

(五)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县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县(市、区)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基础地理信息交换和分发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基础测绘成果目录分发服务系统,定期编制成果目录,促进测绘成果广泛应用。

(六)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按照“应用中发展、发展中应用”的工作思路,研究探索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增值服务模式,积极研发测绘公共产品,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地理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促进车载导航、智能交通、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和测绘行业发展。

(七)提高测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根据应急保障工作需要,编制基础测绘服务保障应急预案。测绘应急保障的核心任务是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测绘成果,并根据需要开展有关方面技术、生产装备和设施等的储备。

四、重点项目

根据《基础测绘条例》规定的地理信息更新原则,结合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政府部门和社会化应用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安排以下基础测绘重点项目:

(一)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与应用。做好全市基础控制网的维护工作,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提高测量标志完好率;整合全市控制网成果,建立全市测量标志数据库,实现与原有国家等级控制点成果统一管理,根据测量标志普查、迁建情况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建立市区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完成基础测绘数据及其它地理信息数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工作。

(二)遥感影像数据获取。获取全市全色0.5米、多光谱2-4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一次,在主城区进行1:4000比例尺、近郊区进行1:6000数码航空摄影两次,获取地面分辨率0.05米、0.1米的高分辨率数码影像数据。

(三)地理信息数据生产与更新。1:500~1:5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更新由市、县分别投资完成。小于1:5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向国家、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获取。对基础测绘成果实行定期更新制度,加快大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更新速度。

1.数字线划图。对城市建成区1:500比例尺、城市近郊区1:1000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分别更新四次。推进数字线划图数据采集渠道的多样性,根据按需测绘的原则,探索网格化持续更新的方法,提高数据采集更新的效率,保证成果的现势性。

2.数字正射影像图。城市建成区1:500比例尺、城市近郊区1:1000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分别更新2次,全市1:5000比例尺正射影像数据更新一次。积极推进正射影像图的综合利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低空无人驾驶飞行器等手段灵活补充航空遥感影像,实现按需更新或应急保障。

3.数字高程模型。完成市市区1:1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生产并更新一次。积极推进数字高程模型在水利、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交通、防灾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更新。建立多尺度、多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结合基础测绘更新,联动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应用扩展系统功能,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满足“数字”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更新的需要。

(五)“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在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前提下,加快“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尽快完成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平台功能,确保平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加强横向联通,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部门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的联动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平台数据。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推广应用,在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建成3-4个示范应用系统,服务政府管理决策和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开发地理信息增值服务,将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业务系统建设统一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来,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需求。

认真开展虚拟现实场景数据标准、数据获取、快速建模、精细建模等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研究建立三维建模更新机制,结合竣工测量、巡视测量等方法,建立局部、实时更新机制。

“十二五”期间,对主城区城市三维景观更新两次,基于三维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旅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房产管理等方面建成3-4个示范应用系统,将三维系统纳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开展二、三维一体化应用服务,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生态建设、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六)测绘成果目录分发服务系统。“十二五”期间,市、县(市、区)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测绘成果目录服务系统建设,并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提升测绘成果管理和服务水平。

(七)公共地图服务。利用基础地理数据资源,编制《市综合市情地图集》、行政区划图及城区图并及时更新。编制领导机关行政管理用图、“两会”用图并逐年更新,满足政府部门决策需要。实施市、县(市、区)行政挂图编制工程,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地图投影、统一幅面、统一表现形式和表示方法的要求,编制县级以上行政挂图。

(八)地理市情监测。积极开展地理市情监测,开展地区植被覆盖、水系变化等的动态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反映地区资源、环境、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专题图集和研究报告,初步形成地理市情监测服务能力。

(九)应急测绘保障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测绘保障预案,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加强应急演练,购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建立涵盖专家、专业队伍、设备、成果等各类应急测绘保障资源的储备库,形成突发事件应急测绘保障资源快速调用和集结联动机制。

五、县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

(一)县级基础测绘规划。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要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好项目的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区基础测绘规划纳入市规划范围,其他县(市、区)分别编制本辖区的“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

(二)县级基础测绘任务。县(市、区)基础测绘任务主要是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完成本行政区域基础控制网及水准网建设与维护,建立测量标志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本行政区域覆盖乡(镇)、村1:500-1: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线划图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建立和更新本行政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数字县(市、区)地理空间框架并与省、市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有条件的乡镇启动数字乡镇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完成主城区重点区域三维建模;建立测绘成果目录分发服务系统并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测绘应急保障机制并认真组织实施,进行必要的设备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应急储备,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地图编制、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测绘成果管理等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做好相关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基础测绘规划、年度计划和测绘项目的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基础测绘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协调共享机制,促进基础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

(二)坚持依法行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一步加大基础测绘的统一监管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研究制定、完善有关基础测绘成果开发利用、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等方面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要加强《测绘法》的宣传,不断增强测绘执证单位和测绘从业人员依法从事测绘活动的法制意识。

(三)实施“科技兴测”。把科技创新作为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和引进测绘高新技术,注重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测绘水平,提升基础测绘成果的科技含量。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适应信息化对基础测绘的需求。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建立一支设备精良、技术精湛、质量过硬的专业基础测绘队伍。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从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大多管理方式较为滞后,没能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造成数据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化国土建设的需要,甚至不利于社会发展。在改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中,应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优势。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方法陈旧,效率不高

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与管理方法,工作效率较低且出错率高;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很多数据只能以图纸、文件等形式存储,一旦遇到不可抗的破坏要素,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损毁;再加上文件与图纸查询较为复杂,如涉及数据修改,需要多个部门和多道程序的配合,浪费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且管理效果也无法保障。

(二)数据整理混乱,缺乏统一性标准

当前有关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还缺乏统一标准。测绘数据繁乱,没有形成信息体系。例如,虽然强调“数据统一”,但部门或单位使用的系统版本不同,数据坐标系的读数也不统一,这些都影响管理数据的整合。这种情况造成数据管理混乱,影响了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数据使用。

(三)数据更新缓慢,不利于资源共享

测绘信息系统主要是强化对测绘信息的管理,但如果不能实时更新及深加工,就无法体现信息的价值;以往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偏向于数据采集方法的更新,缺乏对数据管理与整合工作的重视,错记、漏记现象频繁;由于缺乏对测绘数据的分析与运用,造成数据共享未发挥应有作用。

(四)社会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应用需要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测绘信息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国土测绘数据仍局限于个别政府部门内部使用,没能实现部门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加上未及时更新技术应用,缺乏对测绘数据的信息服务反应处理,大量数据无法面向社会、企业及个人,没能发挥应有作用。

完善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对策

客观分析以往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实现数据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测绘数据的无纸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也可采用“无纸化办公”的方法。通过内部局域网,可实现数据的传输与应用,提高数据库入库率和正确率。采用无纸化办公后,测绘资料的整理、更新及运用都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通过文件备份可避免数据损坏,为数据管理提供保证。

(二)测绘数据的安全性管理

城市国土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数据信息的支持,因此测绘数据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对于可能涉及到国土规划、国家军事安全等的数据,如何保障其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通过设置密码、多重备份等,可避免恶意入侵占用数据资料行为,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测绘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构建标准化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环节,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测绘数据应用的要求,针对性地设计系统软件,保证其合理性、可操作性。通过数据库将国土测绘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做到实时更新与维护,及时纠正错误数据并支持数据共享,可确保相关部门获得需要的数据信息,保证查阅的便捷。

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土测绘数据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传统数据管理工作,无论是工作思路还是方法都相对滞后,不利于数据发挥应有价值。目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收集日益频繁,涉及到的数据成果数量较大,为真正发挥这些数据作用,就要对数据进行经常性核实、校对和编辑。测试数据信息中涵盖的属性信息、空间信息等,具有一定复杂性,也给管理工作提出较多难题。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在诸多领域得到成功运用,其中采用的GIS信息系统,也可将数据测绘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借助GIS技术的便捷化处理与分析手段,可更好地进行数据管理与维护。因此,借助GIS系统,综合考虑我国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实际需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运用其应用优势,优化测绘数据管理流程,实现数据融合,可更好地满足国土测绘数据管理需要,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当前,南宁市国土局开始运用GIS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南宁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的数据,对二者进行综合运用,实现一体化的集成GIS数据平台,更加强调测绘数据的生产,注重数据更新与深加工,能更好地满足实际业务需要。该系统主要运用“多数据冗余”概念,将GIS作为核心存储技术,将测绘数据和GIS系统空间相结合,其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以GIS为核心的多数据冗余系统应用

通过应用该系统,更好地运用GIS引擎接口作用,可针对不同平台的GIS数据库进行更新与管理,其操作简单、便捷,较为实用。南宁市运用该系统进行国土测绘数据管理,一段时间内的应用效果良好,改变了以往数据与实际脱节、数据整理时间慢、出错多等问题,基本可做到数据一边采集一边入库,及时更新与共享。运用国土测绘和国土GIS技术相结合方法,既可满足测绘工作的需要,也可满足数据管理与应用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说,实现测绘数据和GIS数据一体化运用,通过GIS技术所提供的保障实现数据收集、整合、确认、管理与应用等一系列过程,利用测绘平台实现数据的更新。

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涌现出来,对推动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起到支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是新型测绘技术之一。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工作必须构建信息化平台,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与质量,更好地实现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胜.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国土测绘工作中的分析[J].世界家苑.2012(10)

[2]姜毅,张慧,崔红霞.建立现代测绘成果管理机制的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7)

[3]唐昊.测绘数据的GIS建库和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3)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数字城市与数字城市规划

1、数字城市:1998年1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计划与我国的“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戈尔继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后,同年9月又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建设的倡议。数字城市(Digital City),也称信息港(Information Port)或数码(Digital Port)。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三维虚拟城市,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远程用户访问的一个新的虚拟城市空间。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是城市数字化发展的终级目标。

2、数字城市规划(以下称“数字规划”):城市规划从广义上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就整体而言,城市规划主要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关系。因此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冲击最突出最直接的是数字城市的建设。构建数字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是数据,准确地说是基础地理信息。一般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掌握着城市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比如:全要素现状地形信息、综合管网信息、总控分详的规划信息、道路红线信息等。它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数据资源,也是城市其他职能管理部门的基础资源。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龙头”部门,建设“数字城市”从规划部门入手,可以说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必将为其它专业应用系统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平台,进而促进整个城市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阳光规划实施

数字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大趋势下,建设一个高度有效、快速反应的政府信息管理体系成为必然。

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必然要求政府增强服务能力,而信息化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信息化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科学性,保证规划行政管理依法办事的重要手段。推进阳光规划实施,就需要与时俱进,以创新为突破口,从简化规划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入手,大力加强信息化工作建设。数字规划建设,是推进阳光规划实施的必要手段。

三、我区数字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和主要问题

1、基本现状

2009年,区规划局单列后,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使我区规划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规划信息化技术体系,拥有功能较为齐全、手段较为先进的信息采集、编辑、建库的软、硬件设备,积累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为大规模开展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规划信息化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规划工作的需求。全区的规划管理工作仍以传统方式进行,未建立规划管理办公信息系统,难以满足管理工作的要求;区本级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刚刚开展,下面各乡镇都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这种状况严重滞后于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信息系统建设认识不足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城市”的基础与核心,有关部门对此认识不足,没有把其摆在应有的高度和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在人、物上难有保障,这是造成我区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

(2)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经费,尽管这几年,我区的基础测绘工作得到了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但对整个系统来说,还是缺乏的。有的初期建设经费投入后,缺少配套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费用,致使一些系统建成之后,更新、维护和升级应用难以为继,没有发挥出系统应有的效益。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建议

1、推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它是社会各部门广泛协作的结果,又必须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理应实行“共建共享”。通过贯彻“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面向应用,网络共建,资源共享”的方针和“统一、通用、科学、先进”的原则,为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和指导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工作,促进我区地理空间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推进我区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从“信息共享”到“以人为本”

简单地说,“数字规划”就是把最新的数字技术运用到城市规划中。“信息共享”只是“数字规划”的初级阶段。众所周知,人文底蕴是城市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数字规划”的难点也就在于如何彰显城市的人文底蕴,如何从群众利益出发,从根本上改善人文环境。

城市设计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以人为本才是城市设计的根本。例如,在主要节点之间,设置双向路标指引,在道路转折点应该设置路标指示,复杂路段应该在适当位置设置足够的指示标志,城市重要路段应该做好行人道路指引系统布局规划。地图应与指示牌结合使用,路标和指示牌上应加上距离信息、道路指示牌应当提供双语信息等等。

由此可见,“数字规划”和“数字城市”一样,并不是纯技术的概念,所以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合,努力发掘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个性,并将新技术和规划决策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规划的动态性和现时性,为构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数据的更新维护

基础数据必须及时更新以保证现势性。基础数据建设投入的问题,根据测绘法规定,国家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投入的机制,地方人民政府必须将基础测绘纳入地方财政和国民经济计划。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基础数据建设的经费问题,但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才能最终解决经费问题,从而建立基础测绘经费投入机制及定期更新基础测绘成果的机制。

4、开展地理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积极开展地理信息资源增值服务。遵循在“应用中发展、发展中应用”的工作思路,加快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增值服务模式,提高测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支持地理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促进车载导航、智通交通、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灾害监测等“提供定位服务”的领域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

5、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充分利用好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通过设立专栏和专题节目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规划知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数字规划知识,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数字规划”,支持“数字规划”,参与“数字规划”建设。

五、结语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测绘数据;GIS;建库;应用

测绘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将GIS技术应用在测绘工作中,可以提高测量的质量。建立GIS数据库,可以为测绘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可以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理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计算以及显示,其对测绘工作有着辅助作用,有利于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可以降低测绘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1 测绘数据的GIS建库

GIS建库需要收集较多的测绘数据,要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后收集入库,这也是GIS建库重要的工作,在收集与整理的工作中,对工作流程有着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要提高工作的效率。

1.1 GIS建库的基本思路

在GIS建库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要对测绘数据进行收集,会汇总导入计算机处理软件中,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还要对数据的拓扑关系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将数据导入Arc/Info,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则数据会被传输到AutoCAD中进行重新编辑,在处理完成后再导入Arc/Info中。数据库中的信息会根据相关要求对属性配置进行调整,并图形数据进行统一的整理,并最终全部导出SHP文件。SHP文件在GIS系统处理后,可以实现导入处理,并完成GIS建库。

1.2 数据库的生产流程

测绘数据GIS建库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在很多测绘行业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比如在地质测绘单位,工作人员会对地形测绘数据导入GIS数据库中,可以对各个要素进行分层与标注,一般基础的地形数据库可以分成数十个层次,而且一层必须对应一个表,这也就是最后绘制成的地理信息表。一个要素索引也会对应一个元数据表,GIS数据库可以将数据信息的格式进行转化,将图表格式全部转化为SHP格式,这可以方便后期对数据的利用。在了解不同层面的数据后,还需要做好做好点线面的标注工作,要将各个要素的坐标体现了地理信息表中。

1.3 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在对数据库进行建立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还需要采用多种数据结合的方式,要保证建库的简便性,要降低数据导入操作的难度,建立GIS数据库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其可以对测绘数据进行整理,利用专业的制图软件,还对数据图形进行编辑,可以对数据的格式进行转化,在对数据进行检查时,不合格的数据会被重新修改与编辑,利用GIS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其次,利用Arc/Info软件,还可以对数据信息的拓扑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对图层的规范性进行检查,有利于提高数据整理的效率。利用GIS数据库,还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再次,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对数据拓扑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保证数据拓扑关系的可靠性。最后,建立GIS数据库可以减少工作量,建立数据库可以让数据更加的正确完善,尤其是AutoCAD对于构面数据的处理,以及Arc/Info的构层面的处理,就能轻松避免掉大量的采集工作。其中Arc/Info有叠加分析功能更是为GIS属性值的重复输入消除隐患。

2 测绘数据GIS的应用

2.1 源数据分类和几何类型检查

GIS数据库中存在着分类检查。GIS中的数据首先对要素属性进行不同的设置,根据要素属性分,分类数据就会显示;其次是几何类型检查。几何类型检查是建立在分类检查的基础上,几何类型中包含的大量的信息,检查后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数据的丢失。这两种应用其实就是为了数据能够在数据库中一直存在。

2.2 便于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库的功能体现在数据库能把每个要素都结合起来,从而进行最大程度的转化。数据库的目的在于各种数据的保存和提取,如果职能保存,而不能提取,那么就失去了数据库建立的价值。

2.3 对属性项进行严格检查

地理空间信息建库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属性项出现一点数据上的差错,或者计算上的失误,都能造成异常。属性项定义指的是名称、长度等,这些都可以从数据库中检查出来,从而得出正确的数据,使得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4 加快一体化进程

外业在采集数据后,经过GIS数据转化后,才能使得外业数据不会丢失,这时就要运用到数据库。当数据按照测绘规范成图导入数据库时,就保证了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转化便利。

2.5 便于属性添加

GIS数据库有一项重要的应用那就是属性添加,主要是能够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方便使用者能够在同一个系统里使用。

3 数据动态更新流程

3.1 现有数据

目前在现有数据中,相当一部分数据已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制作整理,所以对这部分数据建库时,在保持原有的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图形、属性、拓扑关系等检查,保证图形属性信息的完整和正确性,以及每层数据点、线、面、注记要素划分的唯一性,就可以直接入库。

3.2 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

根据所采集的数据,主要是竣工测量的数据以及修补测数据。把这类数据来进行更新,首先是利用系统的导出的功能,在地形的数据库中把南方的CASS平台下进行dwg文件进行处理,运用外业采集的数据对导出来的dwg文件进行修改。在数据处理完之后,来对数据进行检查,合格后再来利用数据的转换把dwg文件转换成为shp文件,之后进行入库,最后,在建库平台下利用数据入库的功能来进行转换。

结束语

测绘行业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数据,为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需要将数据导入GIS数据库中,还可以对数据库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GIS系统具有格式转化的功能,其可以保证测绘数据利用的规范性,可以方便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利用与管理。构建GIS数据库有着较大的优点,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以及设备,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才能促进测绘行业稳定的发展。应用GIS技术,可以对测绘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还可以促进各个项目更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房颖.在测绘项目中GIS数据建库工程管理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2(11).

[2]杨东远,韩德忠.天津港GIS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港工技术,2009(S1).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测绘工作,测绘遥感,应用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间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类越来越重视太空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便产生了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础是航空摄影,能比较全面、快速、立体、有效地勘探清楚资源的实际分布状况。 基础的测绘工作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将遥感技术应用到测绘中去,能够确保地图的真实有效性,满足人们的需求。

1 遥感技术的含义、优点、测量手段以及应用流程

1.1 遥感技术的含义

遥感技术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地基系统、空基系统以及研究技术支持系统。 利用各种遥感器进行地面资料的收集,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记录以及识别来进行物体的判断。

1.2 遥感技术本身的优点

遥感技术资料获取范围比较大并且获取信息的速度比较快,获取周期短,此外,受到的限制条件比较少,获取信息的手段比较多, 获得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这些都是遥感技术本身的优点。

1.3 航空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是遥感技术最重要的获取信息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地理要素的变化也比较快,以往的测绘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航空摄影有着准确和快速的特点,能够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需要。

1.4 遥感技术应用时的流程

动态的遥感技术在进行应用的时候, 流程一般是选取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对发生变化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对检测的精度进行评定。

(1)选取数据。 现在遥感技术选取数据一般是通过卫星。 在检测的时候应该和相关的土地利用图进行结合,并且进行对比,在检测的时候把一些生态、人文等指标加入材料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精度。 若是要求精度特别高的时候,还有必要将

GPS 获取的影像资料补充进来。

(2)对数据进行处理。 遥感技 术直接获取到的一些数据是无法进行直接识别的,必须经过计算机技术的转化,才能进行识别,并且还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修正,提高信息的精确度。

(3)对发生变化的信息进行 提取 。 所谓的变化信息便是新发生变化的地理信息, 对变化信息进行提取是地籍测绘的过程中遥感技术非常重要的应用。 通过时间先后,来进行变化信息量的获取,并且根据时间变化对未来进行一定预测,以备参考的时候使用。

(4)对检测的精度进行评定 。 精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 了遥感技术的质量,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和记录,便能够获取信息的真实精确度。

2 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不断普及,遥感信息技术的一些弊端和漏洞也逐步显现出来,而有效提高遥感技术的技术水平,加强其技术推广,是完善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的重要举措。相关人员要明确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与传统测绘工具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极大的规避了传统测绘工作的弊端。1) 遥感技术覆盖范围比较广,能够全面了解所在区域的地理情况,获得全面的资料数据。2) 遥感技术能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动态实时的检测。这是遥感技术最大的一个优势,遥感技术以全球定位系统作支撑,完成空间导航和定位之后,可以全天候24小时对所检测区域进行动态实时的检测,比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检测,可以获取全面动态的检测数据和画面,从而为矿区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研究数据。3)遥感技术受人为干预比较少,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所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传统测量手段受主观因素干扰比较大,因而测量的数据会出现误差累积、偏差较大等问题,但是运用遥感技术会有效规避人力测量的劣势,误差不累计,测量数据精度较高。例如在矿区资源监测与定位上,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定位资源所在范围,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以及不科学开采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遥感技术的上述优点使其在许多测绘领域展现出其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拓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1) 遥感技术不接触实际地面,采用传感器对地面检测物电磁波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识别,进而揭示其物理几何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因此,在气象、地质灾害、环境污染、资源等方面遥感技术都能体现出其明显的优越性,对地面事物进行动态检测,科学揭示其内在规律。2) 在矿山测量、交通、海洋勘测方面,遥感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比如大型工程的规划选址、工程地质稳定性的评价勘测,还有铁路、高速公路、桥梁的选址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作为人为难以开发的区域,海洋以及道路交通领域,遥感技术也显示其强大的功能,他利用航天飞机或人造卫星从空中拍摄所在区域的检测图,大大提高了工作的便利性,降低了人为检测的风险和弊端,因而在上述领域得到大力普及。

2.2 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调查是相当必要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就当前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遥感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人员要从加强遥感技术深度研究这一方面出发,提高遥感技术的测量精度,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加大对遥感技术的资金投入也是深度研发遥感技术的关键举措。一项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投入使用要历经漫长的过程,遥感技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我国也逐渐成为遥感技术大国。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我国必须向着遥感强国的目标前进,因此加强技术的深度研发是极其必要的。相关研究部门要重视现代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提高观念意识,加强对遥感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研究者深度研究遥感技术,解决现阶段遥感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技术性问题,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2.3 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遥感技术只有在大力推广中才能显示其技术的活力和对测绘工作的广泛适应力。当前遥感技术已经凸显出其难以比拟的技术优势和环境适应力,比如,能够适用各种复杂地形的勘探工作,能够实现对火灾、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过程的实时检测,动态获取相关数据,为开展灾害研究和建立灾害防御体系提供便利等,因此必须要大力推广遥感技术,提高普及程度。1) 相关人员要从降低遥感技术工作造价出发,通过降低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测绘的资金花费,来实现各行各业测绘工作对遥感技术的应用。只有减少资金预算,才能促使更多的行业选择应用遥感技术,而不仅仅集中于少数几个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2) 提高遥感技术的空间分辨率也将有利于遥感技术的普及。早期遥感技术受分辨率限制,较多应用于宏观的检测,而当前由于新工作思路的拓展,遥感技术与地质的符合程度越来越高,受距离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但是相关人员在改善工作思路,加大遥感技术地质检测水平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3 结语

在进行地质探测、 地质灾害研究以及环境地质检测的时候。 遥感技术取得效果都非常良好,但是对于人们而言,遥感技术还是比较陌生的,其作用很难真正得到发挥,并且获得遥感信息的价格比较昂贵,这也导致了在微观应用的时候应用比较少,这些都是科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康宏民.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

[2]张文龙.试论测绘工作中测绘遥感的应用[J].黑 龙 江科技信息,2013(27).

[3]胡玉芹.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泥石流 地质灾害 3S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60-01

因气候、地质、人为破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各地尤其是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其中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危害最为严重,且其具有复杂、频发、影响因素多、规模较大等特点,使得对其防治设计的难度增大。一般对其防治设计的步骤是先测绘、地质勘查、工程勘察、现场调查、后进行计算、方案比选等而实际工作中,测绘、勘察、设计是各专业独立完成,相互之间衔接并不紧密。实践证明,缺少衔接的工作思路无助于设计的完整性,后期出现的问题会导致整个设计的失败,甚至避重就轻,该治理的没治理,重点治理的投入措施不够可靠等。该文以设计工作的思路为主线进行初步探索。

1 工程概况

该文以云南一特大泥石流治理项目为例,大理州宾川县力角镇杨巡箐泥石流发生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力角镇,隶属于力角镇米汤村。该泥石流规模较大,威胁严重,沟口咫尺村屯,威胁居民987人,受灾害影响,威胁资产2 000万元。从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此泥石流周边区域地质灾害渐趋严重,是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 前期判别

所谓前期判别,即在测绘、勘查之前,对项目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整体环境、周边环境等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最终对泥石流区域进行初步判别,为后期的测绘、勘查,乃至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适合前期判别工作的方法建议采用3S技术,即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且有效的判定和初步调查方式。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待治理泥石流区域的简要说明,并到现场采用GPS定位,初步了解灾害的表现形式;

(2)根据GPS定位成果,通过调用该区域遥感卫星图片,并对其初步处理;

(3)通过GIS系统,对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形成直观、形象的数据成果;

(4)通过数据成果,可得到3D地形图,从中可初步量测流域范围、汇水面积、沟道高差、山体坡比等基础数据。

根据得到的数据成果,还可对后期测绘进行指导,根据直观3D影像,可较全面的制定测绘方案,尤其是测绘范围,以保证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

根据得到的数据成果,可对后期勘查提供数据支撑,对于主要沟道的走向、急弯有初步认识,也对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有初步的了解,而指导勘查布置工程量,做到有的放矢,省掉了很多后期补勘等麻烦。

3 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是贯彻设计工作的始终,也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关键节点,由于上述前期判别提供的基础数据,也为现场踏勘的高效率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

现场踏勘的关键有以下几方面:

(1)形成区现状,形成区是泥石流发育、发展的源头,通过踏勘,可初步了解地表植被状况,为后期防治提供基本思路;

(2)流通区现状,流通区主要由沟道组成,对流通区走势、两侧山体坡度等有一个初步认知;

(3)堆积区现状,堆积区一般以扇形堆积于沟道尾部,现场调查其规模、堆积物等情况;

(4)水体流向,泥石流治理主要一项就是排水,而将水体排除需要了解其排导方向和位置。

根据现场踏勘成果,也对测绘、勘查工作提出较具体要求,比如堆积区勘探孔位置的确定、预设拦挡设施的详勘和局部地形详测等。

4 防治方案比选

通过前期判别、现场踏勘、测绘、勘查等工作,设计需要的主要数据基本完整,而有效的使用这些数据是设计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准备工作中的方案比选。该工程,可采用多道钢筋混凝土拦挡坝进行拦截泥石流,或者采用谷坊分段堵截;可采用种植植被的方式稳定形成区坡面,或者采用挡土墙、浆砌石护坡的方式。对于上述方式的取舍,其中要考虑到工程投资、单体结构造价、适应性植被、施工方法、材料选取、占用土地等一系列的数据。

而这些数据的收集都是经过前期几项工作所得的成果,前后工作相互制约、也相互衔接,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使设计工作达到预定的要求,使其更加完善。

方案比选确定后,应进行二次补测、补勘,并到现场再次核实。

5 结语

该文根据云南地区较大型泥石流治理项目的设计实践,结合各项前期工作的具体任务,整体考虑其间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

(1)3S技术应用到前期判定具有直观性、可测量等功能性。

(2)前期判别、踏勘、测绘和勘查之间相互提供数据,并相互衔接和提供数据指导,防治方案的比选也反应前期工作的全面性,只有在工作开展前对整体工作思路进行合理安排,才能减少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反工,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洪江.土木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 江峰.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4):36-40.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为测绘工作者工作提供的一种系统,该系统可以减少测绘工作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该系统是在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存储地理信息的数据及其属性,并且按照标准进行数据存储、更新、查询、输入、绘图、显示、综合分析及其应用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设计方面用到的功能有放大、缩小、全图、刷新、图层控制以及面积量算、距离量算。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适用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环境设计的操作简化了不必要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Design)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CAD是环境设计的一个操作平台,环境设计人员通过CAD可以制作需要的图形,并且进行一定的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环境设计中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行大量计算、选择最优设计方案。CAD能存储大量的图形,并且可以对其进行编辑,首先通过草图,通过一定的设计变成其成型的效果图。效果图是计算机通过设计人员设计自动生成的。用户如果不满意,设计人员通过CAD可以进行修改,直到用户满意为止。CAD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者设计图形的效率、设计图形的规范性及其美观性,为环境设计的人员提供了帮助。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环境设计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保护世界生态环境是全世界的大事,现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严重,这是全世界人们面临的课题,环境设计是人类去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为人类生存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自然、人类、社会三者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设计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设计,要适合自然界的变化,美化环境,让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发展与生存,社会上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有关部门必须禁止,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人类在设计过程中,要把人类的感情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美学观点,尤其人类的创新意识必须应用到自然环境中,用现代科学手段,去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全心全意的去改造大自然,用美学的思想去设计大自然,让人类能长期生活在和谐的大自然中。

1.环境设计

现代的环境设计离开电子技术根本无法完成,其操作平台CAD可以绘制各类需要的效果图,效果图是有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设计人员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把一些草图用计算机自动生成成型的效果图。环境设计离开计算机以后,工作效率要很低,比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人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方案进行设计,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设计人员通过图形进行规划,最后规划设计人员利用CAD制成效果图,空间数据属性的运用,使效果图更加清晰,可用度非常高,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设计有很大影响,环境设计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进行设计,美化环境改造自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环境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设计管理

现代的科学管理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现在是网络时代,各个行业的管理都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环境设计管理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现代化办公方面上,现代的网络化办公,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现在各个部门办公都应用于内部局域网,内部局域网不同于Internet网络,内部局域网有监控平台,主要用于单位办公,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申报和审批手续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减少了工作时间,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环境管理和环境设计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工作目标是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无纸化办公,一切资料都以电子形式在网络上传输,应用内部局域网进行办公。环境管理部门与环境设计者可以通过GIS进行资料信息管理。环境设计必须有真实的作品及其较大的共享空间,例如城市规划设计者,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设计者,通过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最后选择设计点,通过操作平台设计出效果图,因此环境设计与环境管理二者不是孤立的,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必须把二者都考虑内,这样才能实现设计与管理一体化。

3.环境设计研究

环境设计的主要操作平台是CAD,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基本上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操作平台CAD单独的完成都不可能了,必须与GIS系统一起使用,但侧重面不同。CAD主要是绘图工具。与CAD相比,GIS一般具有更为强大图形数据管理功能,能适应对大量地图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所以我们要把CAD数据转为GIS数据,便于浏览、查询、更改。通过CAD绘制的环境艺术设计图作为GIS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数据源,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及二次开发功能,建立GIS空间及属性数据库。不但从技术方法上,而且在工作思路上,都将会对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全局带来重大的影响。在CAD与GIS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CAD中图形数据结构与GIS不同使得它们不能直接转换;CAD与GIS图层使用的功能侧重点的不同,造成一些类似物、符号无法识别。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如何将CAD与GIS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是现阶段努力的方向。

三、总结

电子信息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环境设计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时展的需求,环境设计是当今世界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在恶化,全世界人们都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环境设计是人为的去美化环境,把人类的感情融入大自然中,去改造大自然,去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能长期生存在这个大自然中而努力。

上一篇:行政副职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车间主任应聘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