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2:48:05

财政审计论文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揭露问题、评价总体、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财政审计思路,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固树立“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家财政审计”观念,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促改革,在健全财经法规、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增收节支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卫士”作用。当前形势下如何整合财政审计资源,改进财政审计方式,提高财政审计层次和质量,是当前积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深化财政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视角,提高层次

为丰富财政审计的内容,不断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财政审计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善于把握全局情况、分析整体趋势,要从零散的单个问题中归纳、提炼出总体评价和普遍性问题,深入关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的问题,加强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的研究,从制度层面找原因,提建议。结合国情和省情,在政策设计、执行及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和揭示突出问题,要着眼于政府及财税等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性资金使用情况,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深刻剖析成因,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进一步体现出财政审计的监督性、预警性和建设性作用。

二、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署领导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促进健全财政体系、保障公平正义、发挥政策导向、强化问责机制、提高预算绩效为目标,今年重点围绕推进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和加强财政科学管理,认真抓好财政审计。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审计的环境、客体、目标发生了变化。公共财政活动内容的转变,大大扩展了财政审计的领域和范围,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限于财政收支、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等常规领域,而且拓展到更具有宏观性、建设性、效能性等方面的问题上来,财政审计的目标不仅是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而且要关注到民生效益和生态环保等方面。

三、拓宽范围,抓住重点

受审计资源和观念手段的制约,我国各级财政审计的链条均较短,难以完全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财政审计对预算管理的审计监督中,也往往对审计预算的执行这一“中间”环节比较重视,对预算编制、决算审签这“两端”的关注度还不够。

按照总理“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审计机关要拓宽审计内涵,促进财政审计的横纵发展。一方面,公共财政的整体性要求财政审计把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视野。另一方面,要积极贯彻审计跟进要求,改变过去侧重于时点、单个、静态和阶段性事后监督的做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推行“全程式预算跟踪”,将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决算、绩效全面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等不同方式方法,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同时做到审计评价内容的层层推进,从关注“真实、合法性审计”到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要结合审计项目,注重从政策执行、资源利用、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工作效能等方面做出评价,促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四、提升能力,整合资源

财政审计对于政策理论水平和研究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能否做好财政审计关键还在人。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建设一支热爱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专业队伍。要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服务。在形成审计人才库的同时,经常性地邀请其他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培训,推动财政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财政预算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独立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审计工作在我国不断深入开展和其影响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具有经济监督和规范财政职能的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而作为国家审计永恒主题的预算执行审计也因此受到社会公众的日益关注和重视。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其在实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以来,一直都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治理市场经济秩序和调整财政资金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预算执行审计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因为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目标和以支出改革为核心的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正逐步深入,所以怎么去更好地适应随之深入的财政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无疑是对审计机关在不断深化审计领域,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加强预算监督和政府财政管理,建立为国家财政宏观调控,微观管理提供监督服务的预算执行审计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了审计工作中一项迫不及待的重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法》自1995年贯彻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审计机关陆续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1998年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所做的工作报告公开披露以来,扩大了审计的影响,树立了审计的权威,对加强中央财政的管理,规范收支行为,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也在以后的几年中逐渐成为了各级政府管理财政资金往来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家审计署已连续11年开展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了如财政资金违规操作和预算执行审计不真实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如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显示:2005年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占这些部门1063个二级预算单位的26%。2005年,这48个部门共收到财政拨款2286亿元,支出2314亿元。这次审计检查了财政拨款793亿元,占这些部门当年财政拨款的35%,其中,部门本级582亿元,二级预算单位211亿元。在此基础上,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5.1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8.65亿元,占15.7%;发现预算编制不细化、批复不及时等预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658.58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345.39亿元,占52.4%。同时审计还查出违法案件线索12件(涉案人员25人)。

由此可见,加强预算监督和政府财政管理,建立为国家财政宏观调控,微观管理提供监督服务的预算执行审计控制体系,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仍是审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再加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政府财政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也进行了调整,应运而生的便是新的《审计法》的出台。修订后的《审计法》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明确审计报告中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并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审计报告做出决议和对存在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由此看来,如何适应新的《审计法》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实现由收入审计与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重点的转移和切实提高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已俨然成为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大课题。

而目前在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研究中,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职能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旧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日益凸现出来,由法律、法规滞后问题所导致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难以解决。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模式——县以上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正是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内部的审计机构,一方面要对政府本身的问题进行审查,另一方面还得就其审计结果向政府领导报告。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上下级监督关系的混乱,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发挥。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许多问题都牵扯到了政府本身,再加上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的基本前提,但现阶段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干涉了审计的合法监督和处理,从而引发了在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独立性不够问题的产生。

综上,在预算执行审计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预算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适应性的力度。分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部门预算的框架编制不健全;(2)对政府采购部门监督力度不够;(3)转移支付资金透明度过低,第二,现行的审计体制制约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也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机构独立性难以真正体现;(2)人员独立性权职划分不明确;(3)经费独立性收支往来混乱。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终将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相关文献回顾

实践证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与审计风险并存,虽然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是朝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促进预算分配的公开、透明和规范、促进财政资金控制的严密有效”[[1]]这几个方面发展的,但是在对整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过程中,注意对预算审计风险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及时解决执行审计风险研究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独立性问题后,才能真正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风险控制的手段和力度。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非常之多,鉴于此,本文就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及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回顾。

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1922年,麦金的《预算控制》专著问世,他指出了预算的职能是调节各部门的活动,使它们全部纳入一个正常的程序。麦金的预算控制理论把过去非正式实施的预算,发展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工具。为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对于财政预算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面的正式规定则是在1999年6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的,这也是最早对细化预算编制、编制部门预算和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的要求了。1999年12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此决定在中央预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执行、调整、决算以及监督等方面,将《宪法》和《预算法》中有关预算执行审查监督方面的规定都具体化了。

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逐步推进,国内的一些学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一些相关见解。何干成(2006)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适应性的力度,防止财政预算过程中不确定性风险的产生,就必须重点把握审计本身和审计对象的系统性特征,在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果上下功夫,实行审计全过程的“四个结合”

关于对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方面研究的文献中,胡祥保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中这样认为,正是因为现行的审计体制不顺、领导意志与法律法规规定不符,预算约束不了以及审计机关受政府领导干预和自身经费影响等这些方面原因的存在,才使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显著降低,反映和揭露的问题不够,监督力度过小,使独立性难以真正体现。其后作者在对审计风险控制的描述中,也分别论证了机构、人员和经费独立性的重要所在。

总而言之,不同的学者和专著,在分析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和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方面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但其都认可预算执行审计在规范财政资金运作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我们从所检索到的文献中发现,不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实务上,对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方面的具体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都只是对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作出了要求,并且对问题发现方面的阐述也较为宏观,缺乏针对性。可以看出,理论界虽然在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做法、现实状况以及如何完善各种预算执行审计等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对预审风险控制以及风险指标模型的创建更是少见。这样,在对今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研究时,就会造成问题的提出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由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而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与风险存在的必然性相同,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是指其审计工作特点所决定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性质;(2)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复杂性。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因为在每个预审的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并且不同原因所导致的风险与不同环节所形成的风险所表现的形态都是不同的;(3)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损失的严重性。预算执行审计风险产生的后果很很多,而且作用时间较长,造成的影响较大还不易消除;(4)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可以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完善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独立性程度,依法审计从而达到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目的。

这样看来,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是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原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如果财税等部门缺乏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审计人员就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也就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此外,尤其是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问题不断地涌现,而法律法规建设的适应性相对滞后,不能同步调整配套和完善,就难免会造成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风险控制力度不够的情况出现。

(一)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适应性力度分析

传统的预算执行审计自《审计法》实施以来,在各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近几年来,审计署提出了将审计职能由传统的功能审计向效益和风险控制审计延伸的政策性建议,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不断地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地转变,财政收支的范围、结构也逐渐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都从根本上要求预算执行审计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趋势,控制好预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服务。然而,从审计实践改革推进的过程来看,为了更好地避免制度设计以及组织落实等因素带来的适应性不够问题的产生,我们就应该主要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分析清楚预算执行过程中造成审计风险出现的根本所在。

1.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就是指对财政部门批复的五个报表进行的审计工作(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总表、单位预算外收入计划表、单位人员经费预算表、单位公用经费预算表和单位专项支出预算表)。近年来,由于受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不断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人大和政府加强预算监督和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财政支出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方法所表现出来适应性的性问题也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各级审计机关统一目标,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2]]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门预算资金项目的使用未被细化。随着新财政体制进程的不断深化,《预算法》对预算执行审计在全面细化部门预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外,更要从整体上注重财政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性。然而,当前部门预算资金项目的安排还是比较混乱的,不仅该列示的重点收支项目没有落到实处,而且还在财政拨付资金的监督和预算进度使用方面管理不当,导致了财力分配不均,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再加上审计监督方法的滞后,系统科学的实质性审查方法运用得少,从而必然会产生预算约束弱化和预算分配透明度降低的结果。

(2)忽略了预算执行部门下属单位的延伸审计。预审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个年头了,虽然实践证明,本级财税以及一级预算部门在依法理财,规范资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下属二、三级单位在预算资金的管理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主要表现在具体的使用环节上。正是因为这些下属单位是多项财政资金的最终受用者,所以往往是资金的流向愈分散,用处愈多元,追踪问效审计的效果就愈差。长此以往,这种畸形的运作方式就会自然而然地掩盖问题的主要方面,破坏审计监督延伸的路线,促使违纪行为的产生和危害预算执行的健康发展。

关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具体问题的表现在05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也有描述:去年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占这些部门1063个二级预算单位的26%。2005年,这48个部门共收到财政拨款2286亿元,支出2314亿元。这次审计检查了财政拨款793亿元,占这些部门当年财政拨款的35%,其中,部门本级582亿元,二级预算单位211亿元。在此基础上,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5.1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8.65亿元,占15.7%;发现预算编制不细化、批复不及时等预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658.58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345.39亿元,占52.4%。审计还查出违法案件线索12件(涉案人员25人),已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进一步查处。

审计结果表明,中央各部门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重视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2005年度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是好的,但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还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处理。主要表现为:部门预算改革没有完全到位、预算编审机制不够健全和内部财务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加强。

2.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

政府采购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政府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也是政府采购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目前,在新的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势头下,政府的职能中心正在发生转变,对于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政府采购问题也正在逐步地完善,那么对于如何适应这些新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便对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控制体出了更高的要求:[[3]]

在政府采购预算过程中,首先,政府采购预算与部门预算脱节,没有同步编制;其次,采购预算编制简单粗糙,公共支出项目还没有细化到政府采购目录,其工作难以从全局上把握,致使采购工作被动应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随意性、临时性和盲目性。使采购预算缺乏科学;最后,由于一些政府采购的金额较少等多方面的原因,尚未编制或者漏编采购预算。致使采购计划性不强,预算执行审计资料难以收集,还难以发挥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益。这样看来,造成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审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管理部门对政府采购执行部门监督力度不够,采购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并且政府采购批复不及时导致不能全面评价采购实际产生的效益。

而为了做好05年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其要求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实行依法采购和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公开、公平、公正。并且经国务院同意,《中央预算单位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已于近日开始执行(《目录及标准》)。

3.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审计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社会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以来,新财政预算体制下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和不透明事项,使得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块的审计力度还远远跟不上转移支付的增长力度。所以,做好对财政转移支付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意义重大的。[[4]]其出现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及核算制度随意性过大。由于各级政府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上,还没有一套可以完全依赖的科学测算工具和方法,这就会造成上级政府对下级地方支出补助金额规模和种类透明度的降低,同样也会导致年初的预算编制中无法准确安排收入和支出预算;第二,转移支付政策规定方面机动性过于明显。目前转移支付制度种类繁多,补助对象更是涉及各行各业,形式多样。然而,在衡量和制定这种制度方面的政策标准,则显得分类不够具体和科学,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过低,失去导向作用;第三,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失调。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被挤占挪用、滞留截留以及资金分配不到位的问题相当普遍,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财政力度过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上的三个问题,在03年广州市国资委和审计局对(教育事业费、科技三项费)专项财政资金的延伸审计中都清晰地暴露了出来。

关于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表现也在05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中这样说到:2005年,中央财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了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改善了转移支付结构。与上年相比,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都有较大增长,且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增幅高于专项转移支付增幅,财力性转移支付占到对地方转移支付的一半以上。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①地方财政对中央税收返还和补助收入预算编报不完整。②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资金投向较为分散。③2005年,15个中央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共安排中央补助地方支出383.69亿元。这种由中央主管部门对口下达补助地方资金的做法,打乱了正常的预算管理级次和资金分配渠道,造成中央财政本级预算支出和补助地方预算支出不真实,不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和人大的监督。

(二)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程度分析

《审计法》里规定的“审计机关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文章中前面已经提到,正是受到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审计模式的限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都在根本上存在着弊端,即:在很大程度上审计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独立性的存在又是与审计风险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强化的现阶段,努力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促使预算管理制度健康地运行下去。由此看来,解决好机构独立性、人员独立性和经费独立性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

1.机构的独立性

作为审计独立性核心的机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组织上的隶属的关系。其通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以保证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如果总是首先考虑政府是否满意,而不是考虑如何独立和依法审计,那么审计机构的工作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单纯地依靠地方审计机构去保证权利的客观行使,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如此以来,这种具有内审属性的机构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超然和独立地位。

对于加强机构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方面,李金华审计署长在今年9月29日南宁召开的“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座谈会上也作了详细地强调,作为监督部门,审计机关自身的建设和管理是依法有效履行监督职责的前提和保障,是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内在需求。只有审计机关自身财务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自身管理是规范和严格的,才能有资格去检查和督促别人,也才有能力去检查和督促别人。但是近年来,一些审计机关在内部管理,尤其是预算执行、财务管理方面已暴露出一些问题。

2.人员的独立性

人员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当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作出审计判断、提出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而人员的独立性问题在当今双重审计领导体制中显得非常突出,即:地方政府不仅决定着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升降去留,审计机关的人权、事权、财权,并且就连外部工作环境的营造也得靠地方政府。这在一定范围内便限制了审计人员职能和决策上的独立性,很大程度上使得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弱化了其监督和控制风险的作用,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经费的独立性

经费的独立性,则是指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单独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开展工作。我们知道,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但是鉴于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所以审计机关的经费拨付又是通过同级财政部门来完成的。那么,在经费已经无法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超脱性肯定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以判断,经费上的独立性问题至今仍然是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独立性不够,仍然是制约审计事业发展、制约审计质量提高、制约审计效果扩展、制约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阶段,我们要明显的认识到,虽然国家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其独立性的体现往往打了不少折扣,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实际上被弱化,审计独立性所要求的机构上的独立、人员上的独立、和经费上的独立已名存实亡。也正因为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它决定着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所以如何提高国家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来更好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是一个值得我们长远注意的问题。

四、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向社会公开政府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是近几年来政府财政信息透明度提高的突出表现,尤其是在我国新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重大的意义。预审结果的公开化把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行为和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都搬到了台面上来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这样做,显然使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暴露无疑,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也因此被迅速放大,那么此时,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的要求便愈发显得重要了。今年9月28日,李金华审计长在审计署行政事业司组织举办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首次提出了“守土有责、总体把握、突出重点、整改提高”的16字方针。这也就是说,为了更进一步深化新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就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李金华重申,只有通过纠正违法违规、加强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才是提高审计风险控制方法的硬道理。

(一)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适应性

前面既然谈到要想解决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适应性的力度,就应改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找到相应的对策来控制审计风险。那么,针对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如下具体的对策:

1.夯实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5]]——对于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也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解决:(1)结合效益审计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执行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强化效益观念,加强财政资金管理;(2)突出各预算部门全部财政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重点审计,注重围绕财政资金流向的延伸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纪行为;(3)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审计范围和深度,使审计结论建立在高质量的审计基础上,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2.加大政府采购审计力度[[6]]——依据《政府采购法》第七章第六十八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政府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根据政府采购的特点和审计机关现实工作情况,政府采购审计应分两个层面,以不同的方式,有重点地开展:一是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二则是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审计。所以,不管是怎么加大政府采购审计力度,都应该确定采购的项目是否合规、科学,是否符合事业发展的要求,以及应及时对采购发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会计核算。

3.促进转移支付向规范化发展[[7]]——现阶段,应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即:一是注重转移支付审计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能力;二是在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总之,转移支付预审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专项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规范转移支付资金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重要事项。

(二)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

同样,前面也涉及到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方面的问题,既然我国的宪法规定目前的审计体制是属于双重领导模式,那么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现行体制所带来的缺陷,我们还是应该从机构独立性、人员独立性和经费独立性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找到相应的方法来提高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控制审计风险。针对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控制办法:

1.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引用李金华审计长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审计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国情,审计机关不要教条地和国外比较,不要抱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这是宪法规定的,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针对目前教条主义色彩较浓的审计工作来说,只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工作性质,从实际出发,多学习别人工作上的经验,找出差距,明确地分配好审计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权责,实事求是地发挥自己工作的特色,并且适当地在机构中穿插垂直管理,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的最大功效,提高机构的独立性。

2.从风险强化意识中提高审计人员的独立性[[8]]——正因为人员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应当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做出审计判断、提出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所以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大力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如此,就应该系统地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通过实践的磨练培养一批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娴熟的复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配合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技术(OA)的推广,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灵活培训,真正做到各取所需,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从风险防范意识的角度强化审计人员综合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人员上的独立性。

3.从完善法制机制中给足审计经费——为使审计机关更好地依法履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监督的职责,就应当从制度上采取措施,寻求更好地途径去解决审计的经费的独立性问题。经费的独立作为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保证,是其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条件。虽然我国立法对行政事业机关的经费的独立问题没有作出规定,但考虑到审计机关在财政预算中的特殊职能,就应该把其履行职责时所必需的经费列入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五、结论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由此看来,预算执行审计,无论是从国家审计监督的地位和职能,还是从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来看,都是国家审计的一个重大和永恒主题。本文完成时正值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审计机关就更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服务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最终目标”,联系审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握审计工作的着重点,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在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政建设和保障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出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推进预审工作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当地调整审计组织方式,从多方面揭露和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第二,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的编制。通过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标准,将全部预算管理范围内的财政资金纳入核算,注重预算支出的审计,从而保证预算执行审计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有效地做好审计风险的控制工作。

总之,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物,虽然它在新的财政预算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在审计方法上的落后和体制上的局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适应性和独立性。为此,要想从深层次上解决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控制预审风险,就应该在把握整体的同时,突出重点,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与时俱进,并且在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审计方法的同时,为财政预算资金安全、高效地使用提供一道屏障,以便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池晓勃、林卫,对财政支出效益审计标准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2年2月

[2]李金华,《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R],2006年6月

[3]谢松文,浅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内容和重点[J],湖南长沙,《企业家天地》,2006年7月

[4]唐凤燕,《广东省审计厅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N],广东,2006年7月

[5]卫国,浅谈新形势下的预算执行审计[J],陕西,《陕西审计》,2005年3月

[6]孙永萍,龚淑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J],吉安,《商场现代化》,2006年6月

[7]周雨晨,张卫国,公共财政框架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苏州,《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5月

[8]李瑞琴,如何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J],中州,《中州审计》,2004年6月

[9]王番,关于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4月10日

[10]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中国审计》,2002年1月

[11]郝志远,《审计经费不足的影响、成因和对策》[Z],山西省审计厅,2004年9月7日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利用这次研讨会的机会,我跟大家交流一下,谈三个问题:

一、对本次研讨会的感受

这次研讨会选题非常好,研究的内容非常恰当,而且非常及时,与当前的形势和审计发展的形势相吻合,脉络是相通的。这次会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理论研讨、经验总结和交流、交换学术意见的机会。从论文的内容看,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理论研究,有经验总结,有方法探索,有案例分析,还有工作体会。重点和主题是历次研讨会中比较集中和突出的,其中有不少新的视角、新的观点,也有新的经验和做法。从论文的作者看,有搞教学的,搞研究的,搞实务的(相对来说搞实务的多些),还有搞理论与搞实务相结合的混合型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耿建新教授的文章放弃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这一学院式、学究式的研究方式,真正的走到了实际工作中,在调查了城市水务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了有实践意义的城市水务设施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他并不是从“三E”或“五E”出发,而是从水务的具体工作出发,这在以往大学提交的论文中是少见的。从提交论文的总体情况看,有一种现象:实务工作者为主写作的论文或文章表现出希望向理论层次上升;以学者为主写作的论文表现出希望向实务靠拢。这两种倾向我们都十分地赞同,这是一个好趋势,将来需要做得更好,我们希望这两者最终能够真正的融合和结合起来。今后我们会更加鼓励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对会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也来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以后注意。

1.要发挥特派办理论研究会和地方审计机关科研单位的作用。我们不提倡以个人名义论文,一定要通过理论研究会和科研所把一下关(学校例外,因为它没有这样的机构),主要是把握一下质量。因为这次有一些文章实际上是经验总结和工作体会。经验和体会不是不可以谈,但在学术会议上应以学术论文为主,如果谈经验也一定要上升到一定的层次,有一定的概括,不能只是做法的罗列,不然的话学术会议的层次就会受到影响。

2.发挥年轻人的优势。这次研讨会的一个特点是年轻人多,这个现象在这两年比较突出,这是一个好现象,应该发挥年轻人的优势,这一点我们是提倡和鼓励的。但要提高年轻人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思想的表达能力。这是这次研讨会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有好的想法表达出来很平淡,而且对问题总结的不够,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所以对下一代科研主体要加强培训,年轻人也要加强自我训练和修养。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或者做科研工作,一定要研究一下,怎样写学术论文,怎样参加学术会议,怎样在学术会议上发言,提高一下自己的档次、修养和素质,应该向上走。我们搞审计的是智力作业,是专家型干部,不是普通公务员,以后肯定还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

3.关于理论和实务之间过渡或者桥梁怎么来建,怎么走,还需要研究。理论和实务从操作层面上讲,肯定会有一定距离,不可能吻合,不然就不要区分理论和实务了。但是两者肯定得互动,各有各自的意义。作为学者,你写的理论文章让做实务的拿过去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才能印证你向实务过渡的怎么样。作为实务工作者,你拿出的理论文章让学者看看像不像文章,它跟工作总结和汇报有什么样的区别,你怎样向理论层次过渡。我觉得搞理论和实务的同志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去完善它,通过提高自己来完善它。尤其是实务部门的同志做科研时,一定要研究一下科研的工作规律,研究一下理论性文章和行政文件的写作技巧和区别。

二、公共投资项目效益审计研究意义重大

李审计长在今年的财政审计培训班上讲:我理解,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各国搞市场经济的共同选择。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资金(包括政府投资)必然要转移到社会公共产品上来,而且一定要体现在它的支出结构改革之中,这是它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我们继续推论,公共财政,或者具有公共特征的财政,肯定也是我们的永恒主题。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资金日益集中于公共领域,因此,政府投资也就日益集中于公共项目,公共项目就会自然成为我们投资审计的永恒主题,而且越来越明显。就目前阶段而言,我们搞投资审计的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来研究公共项目审计。当然,我们现在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争议,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说的是在公共项目这个问题上)。从我们这次收集到的论文看,表述就不太一样,有的叫公共项目,有的叫公共工程项目,有的叫政府投资项目,有的叫财政投资项目等等,表述方法很多。我们的课题叫公共投资项目。应该说这些概念的产生肯定有他的历史背景。过去我们为什么叫国家财政,现在我们叫公共财政,肯定会有它的背景。过去我们叫国家审计,而国外叫政府审计,我们叫政府审计大家还不太习惯。但是,我们不争议,在学术上可以充分表达。从理论上讲,公共项目可能概括性更强,因为公共项目可能是公共资金的投资,也可能是非公共资金的投资,甚至是混合投资。但就其项目的公共特征而言,政府的公共责任是不可推卸的。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搞投资审计不同的观点,定位在公共工程,还是定位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是有不同观点的。我们现行的实务是做公共工程的一部分,因为就政府投资的这一部分而言我们还做不完。但从实践看,我们应该继续研究下去,因为可能类似于长江上某大桥垮塌这样的事故,政府责任是脱不开的。将来的公共工程会越来越多,不管其资金的来源如何,政府的公共责任是永远不可推卸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这个问题我们不作争议,因为它是外延问题,不是内涵的问题。

那么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公共项目是我们现在国家投资审计关注的重点,这项选择是没有问题的,是对的。为什么还要加上“效益”二字。就其重要性我也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规划里提到了“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家注意“平稳”和“较快”,不要求特别快,但又不能慢。)、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和区域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深化改革。这“六个必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我们叫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这些年中央特别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科学发展的因素、不和谐的因素,而且越来越严重。例如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经济质量上不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资源的承受能力明显不足。社会中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些矛盾到现在还看不到能彻底解决它的迹象,特别是发展的体制障碍越来越突出,副作用越来越大,深层的矛盾越来越突显。不但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很粗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管理方式也很粗放,包括政府管理方式在内,整个社会工作的管理成本很高。于是人们呼吁建设高效政府、廉价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在这种公共财政的框架下,纳税人日益关注政府的绩效。显然,国家审计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视角和工作重心,财政资金的效益性,包括公共工程的效益性,也就必须提到议事日程。此外,目前国外还流行着一种新公共管理理论,这种理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我们为什么关注效益。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应该运用企业管理技术。因为企业管理技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而不是计划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技术,它对于改善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把市场条件下的一些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征。该理论还产出和结果,它有非常明确的绩效指标和衡量标准,它资源的有效利用。显然,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不管它是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还是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我们现在正在干的这件事情是符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现在日益呼吁建立绩效型财政,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责任,这种现象跟国外新公共管理理论流行的背景是相吻合的,因此,在日益政府管理责任和建立绩效政府的条件下,我们把“效益”二字加在课题里面意义重大。

三、对公共投资效益审计研究的几点建议

1.关于公共项目建设和管理及其体制和机制的研究,既要研究投资体制问题,更要研究项目管理。20*年国务院出台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它的指导思想是规范企业和政府的投资行为,目的是改革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和规范政府投资的职能。从文件看,它重点是研究投资问题。我们换一个视角,从项目这个视角来看,除了投资体制之外,还要研究项目管理问题,这是我们所忽视的,或者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一个公共项目,除了投资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问题,我们都要去研究。比如在政府投资项目监督这个问题上,国务院的决定了一些原则,但现在看来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所以从操作层面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在做研究工作时,除了做概括性的、理论性的、概念性的之外,更多地要结合行业性去做,解决理论向实务的过渡。

2.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真实、合法、效益的综合目标研究。这三个目标要体现在审计工作方案中,因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就会涉及到如何配置审计资源问题。政府投资工程的综合性审计目标需要研究,这对指导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投资审计研究的内容要继续下沉,别停留在概念和框架上,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实践意义。

4.关于效益审计的内涵还要研究,按照我国现行实务的习惯表达方式来做。我们把它现在习惯上分成三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这三个概念都涵盖什么东西,是我们要研究的,别停留在概念上,要具体。

5.公共投资领域的信息化环境发展十分迅速,希望有人在这方面作些深入研究。

6.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未来走向。李审计长在今年的财政审计培训班上讲:财政审计的层次要提升,不能仅局限于过去的检查预算执行,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要提升它的层次,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要考虑整体性;第二要注意宏观性;第三要有建设性。审计长是要求从这三个方面做一些研究,做一些工作,来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这种思路拿到投资审计领域我觉得一样适应。审计长为什么在这些日子里一再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情况。审计长说:现在我们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菜单式地点了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很多代表委员希望了解全局性的问题。这是他在财政审计培训班上的讲话,后来又有一个司局长财政审计培训班,他又讲:原来我曾经提过“三性”,即“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最近我考虑后觉得应该加进去一个“效益性”。这“四性”请我们投资审计领域的同志们认真地去研究、去落实,这绝不仅限于财政审计。这是领导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是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对我们审计思路上做的一些调整。所以,我们做这个领域科研的同志,在这方面也尝试一下,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怎样体现这“四性”。

7.我们一定要转变一种观念(这对我们科研影响巨大),那就是国外的绩效审计比中国的好。我们现在有一些地区、部门做的绩效审计一点都不比他们差,而且在有些方面比他们强得多,无非就是他们走得早一点。我们有些同志总是从外国的绩效审计理论出发,来延续他的研究思路,而且总是把外国的经验拿来先讲。现在我们尝试着倒过来,先讲中国的,因为现在我们有的可讲了,然后借鉴外国的。你看谁搞得好,你看看人家哪儿好,我们哪儿好;人家哪儿不行,我们哪儿不行。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人家一定比我们好。就像计算机审计一样,国外的审计长来了之后都参观一下我们的计算机审计,他们都认为我们并不落后,很先进,有时我们自己反而有点虚无主义。这种观念一定要破除掉,调整一下我们科研的视角。你也可以拿我们国内的去评判一下国外的,不能老拿人家行的评判我们不行的,这都是双方的、相互的。那样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更贴近我们国家的实务。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注重查处大要案 2009年,xx县审计局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审计局在审计工作中注重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大力查处大案要案,以来已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起,涉及领导干部多人,审计为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指导 2009年7月份,xx县审计局组织55位同志参加市内审协会业务知识培训,8月份召开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推荐市级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先进个人,选送优秀项目参加市级评优,组织内审科研论文撰写和评选。审计局还于8月底组织召开xx县内审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杨立祥会长作了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内审工作向前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一年来内审工作取得成绩并对今后工作提出要求,大会还安排了典型发言和论文交流。

审计项目的试点工作 2009年,xx县审计局根据年初计划安排,每个业务科室均安排审计署6号令试点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试点,经责科和投资科还分别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试点和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试点。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并就试点的经验召开业务会进行交流探讨,逐步加以完善和规范。

建立健全审计复核制度 2009年,xx县审计局为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审计局配备了总审计师,并在7月初出台了《xx县审计局审计复核工作办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三级复核制度,有效促进审计人员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 2009年,xx县审计局根据省厅《关于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审计县实际,审计局于10月份出台《xx县审计局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内容做了规定。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我国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财政审计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尤其在财政监督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去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就财政审计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简要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2]徐佳.论转型经济时期公共财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3]张静,刘之舟.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内容[j].甘肃科技纵横,2007,(5).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年,县审计局共审计财政、地税及一级预算单位19个,包括对县财政局具体组织年度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县地税局税收征管情况、5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5个乡镇财政财务收支和决算情况和对乡镇财政状况和支出结构等8个项目专项审计调查,审计查出各类违规违纪金额662万元,应交财政216万元。

改进审计手段年,县审计局根据省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要求和审计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经验,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围绕政府负债问题进行审计,积极探索政府负债预警机制,提出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建议和措施,并且从个人绩效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11月份审计局共完成17个单位17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336万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被作为审计领导干部管理使用重要参考依据,列入干部考核廉政档案。

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年,县审计局安排时代广场竣工决算等4个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对县汽车西客站投资绩效审计中发现,作为1997年县重点十大工程之一的汽车西客站至年底实际已投入资金达3039.72万元,其中银行贷款资金占95%,但由于站前民房至今未能拆迁,致使该站的主要功能至今还不能投入使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到体现。审计结果在同级审报告中披露后,县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整改方案。

突出专项审计调查年,县审计局按照审计署和市局五年规划精神,围绕政府工作重点、经济工作难点、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审计局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取得较好成效,1-11月份共完成审计调查项目11个,其中省定同步项目4个,市定同步项目2个。在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低保对象名额指标化、补助金额平均化和低保审批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县政府专题研究出台《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有效地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公用经费审计调查中发现,全县业务招待费、公车费用、差旅费三项费用已占公用经费支出的47.22%,部分单位业务招待费严重超支。审计调查所披露的问题,引起市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长为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县长责成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进行全面整改。县政府已就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控制公用经费支出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扩大预算会计集中统一核算范围、对业务招待费实行总量控制、制定公车管理“三统一两定点”规定以及严肃查处挥霍浪费公用经费的案件等。

注重查处大要案年,县审计局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要求,审计局在审计工作中注重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大力查处大案要案,以来已向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起,涉及领导干部多人,审计为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指导年7月份,县审计局组织55位同志参加市内审协会业务知识培训,8月份召开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推荐市级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先进个人,选送优秀项目参加市级评优,组织内审科研论文撰写和评选。审计局还于8月底组织召开县内审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杨立祥会长作了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内审工作向前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一年来内审工作取得成绩并对今后工作提出要求,大会还安排了典型发言和论文交流。

审计项目的试点工作年,县审计局根据年初计划安排,每个业务科室均安排审计署6号令试点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试点,经责科和投资科还分别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试点和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试点。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并就试点的经验召开业务会进行交流探讨,逐步加以完善和规范。

建立健全审计复核制度年,县审计局为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审计局配备了总审计师,并在7月初出台了《县审计局审计复核工作办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三级复核制度,有效促进审计人员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年,县审计局根据省厅《关于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审计县实际,审计局于10月份出台《县审计局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内容做了规定。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在论坛上,10位获奖代表就不同研究方向和命题进行了研讨发言。商洛市审计局段成钢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围绕国家审计发挥维护金融安全作用提出了以下实现路径:一是要不断提升国家审计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风险的审计预警和联动协调机制。三是努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一方面,积极服务金融改革,另一方面,关注金融资产质量和系统风险,同时,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行业监管的再监督。四是要创新审计方法,实施网络化动态监督,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效能。五是扩展审计内容,拓宽审计领域。积极推行金融绩效审计;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审计监督重点;高度关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将非国有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纳入审计范围。六是整合人力资源,实施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地方审计机关金融审计的积极性,使国家审计更好地为金融安全服务。

西安市审计局张廷林探讨了如何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根据跟踪审计的特点,从建设程序执行、招投标运作及其结果、工程造价控制、项目预算执行、前期工程准备、资金管理使用、内控制度建立与实施,工程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一是尽快出台跟踪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操作指南;二是加大项目主管单位或部门的监督力度;三是强化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审计;四是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关注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大力开发跟踪审计计算机软件,提高审计效率及信息化程度与水平;六是不断改进跟踪审计方式,实施动态监控,采取重点检查、适时抽查和专项监督的方式;七是充分借助外部专家、中介机构力量,整合审计资源,加大监督力度。

省厅经贸审计处王琦就中外政府绩效审计评价进行了比较发言。一是价值取向的分析。西方政府绩效审计价值取向于以企业家精神改造传统的政府部门,强化政府的竞争与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效能;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价值理念也经历了考核经济责任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检查的绩效审计,也逐渐趋同于促成服务型、绩效型、责任型政府的建设。二是审计内容的分析。西方各国与我国在审计立法方面都注重被审计对象效益性的审计。但不同之处是,国外绩效审计不论是机构、项目或者资源都强调审计必须关注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而我国则侧重于从财政金融、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机构角度考察其财政支出和资金管理水平的效率性,而且侧重于经济效益考察,未能重视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三是评估方法的分析。目前,国外绩效审计通用的评估方法有“3E”(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即确立标杆、实施管理、达到标杆水平、确定更高标杆)和平衡记分卡(即从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创新与学习的四个角度来管理组织的绩效)。我国常用的绩效考察方法主要有经济指标考量、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社会群众评议法三种。四是审计制度实施的分析。美国审计总署将政府绩效审计视为一个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通过提问或者面谈、分析、证实、调查和评价等审计方法获取能应用于考评体系的指标性证据;计算与指标标准值的差异程度并找出影响绩效实现的原因;传递审计结果。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主要通过对经济责任和目标实现考核进行审计的,实务应用中一般遵循财务审计流程实施绩效审计。

商洛市审计局赵楠从管理经济学的SWOT分析模式出发,对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进行了论证分析,她认为,所谓SWOT分析方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出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的办法。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开展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思路与对策。一是对内对外双管齐下,加大跟踪审计宣传力度,统一思路创造环境。二是优化各类人力资源,整合审计力量,克服专业力量薄弱。三是确定重点明确目标,讲求科学的操作方法。1.以工程资金为主线,把好财务审核关。2.以现场审核为手段,把好五大审计关。即:概(预)算审计关;招投标审计关;工程合同审计关;隐蔽工程和变更签证审计关;材料采购审计关。3.以规范管理为目标,督促参建单位严格履职。四是提高认识,规范运作,严谨细致控制风险。

省厅财政审计处何媛探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在归纳总结了计算机辅助税收征管审计中取得成效和分析瓶颈障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主要方法,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路径。一要不断实践,积极探索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二要做好计算机硬件建设。从长远发展来看,审计机关应对计算机硬件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资,力求使审计机关计算机硬件配备情况适应审计工作需要。三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在做好沟通与协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结构、数据容量,清楚数据采集、转化所需要的硬件软件设备,才能更好估计数据采集、转化所需要的时间。

铜川市审计局崔丽丽围绕财政审计的深化和发展进行了发言,提出了改进路径与建议。一是准确把握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要以“促进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揭露财政资金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上、制度上提出完善和改进建议,加强资金管理”为总体目标。二是突出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着重分析影响经济安全运行的风险因素,揭示风险隐患、挖掘发展潜力,注重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对部门单位项目预算编制支出定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真实性审核,促进预算编制的管理和监督。三是不断完善财政审计的方式,实现财政审计运作模式的“一体化”。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处理为载体保证审计效率和质量。四是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重点抓好AO系统在财政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在财政审计过程中的应用层次。

岐山县审计局李官录从县级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实践出发,分析了县级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改革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建立审计署直接领导下的且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审计监督体制,实行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垂直管理,确保审计机关能够独立行使职权。二是建立完善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法律政策,确保审计监督有法可依。三是注重绩效审计。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四是不断创新实施追踪审计方法。可以采用异地审计机关相互协作的方法,解决委托审计机关面临的经费、审计时间等问题,从源头上查清问题的真相。也可以采取直接跟踪资金去向的审计方法,彻底查清资金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

省厅法规处何春娇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进行了发言,提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即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事项的审计程序、内容、结果、举报方式等内容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在分析了风险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控制要点:一是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二是完善审计相关法规体系,明确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变国家审计的法律背景,使国家审计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实行审计责任承诺制度,严格划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的界限。把被审计单位应该承担的会计责任与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明确区别开来,以避免在今后可能的纠纷或诉讼中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因责任不明而陷入被动。四是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实行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署王大勇(在陕挂职锻炼)对如何构建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地方审计机关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框架的思路。一是省级审计机关成立总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领辖区内各地区、各行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项目的研发进度。二是地方审计机关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建设审计数据库,持续采集各行业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按照标准化的方式积累起来,连续的数据就具有信息价值。三是数据库分析的组织实施,按照计算机审计项目的种类划分,主要可分为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和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两大类。在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阶段,审计项目组织单位就应该组建数据库分析团队提前介入,在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应数据库设计资料的同时,集中分析信息系统之间、后台数据库核心表之间和核心字段间的三层逻辑关系。地方审计机关通过构建独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审计方法可移植性的优势,实现审计思想标准化的目标,又可以形成工厂化运作模式,实现动态、可持续的高效审计。

审计署董冰霖(在陕挂职锻炼)着重对跟踪审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进一步强化跟踪审计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加大对关键控制点的跟踪审计力度,做到内容突出。二是加强对履职行为和程序的监督,做到程序突出。应着重加强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审计事项中的履职行为和程序的监督。这也是从动态的角度体现跟踪审计的效率。三是加大对整改情况的跟踪和惩罚力度,做到结果突出。要体现跟踪审计的效果,必须加大对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同时对未能按要求整改的单位要加大惩罚力度。四是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做到方法突出。(1)采取不定期审计和突击审计等方式,增强审计的威慑性;(2)探索批次性审计,对同一项目, (下转P11)(上接P5)同一行业或具有类似特性的事项可采用批次性审计方法,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3)制定行业性的跟踪审计操作指南等。

冯均科、薛小荣两位教授对上述代表的论坛发言作了简要评价。他们认为,这次论坛从总体上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选题较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二是适用性较强,紧贴审计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跟踪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三是研究分析较为缜密、透彻,有些论文结构严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逻辑性较强;四是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抓得比较准,关注到了一些社会敏感焦点问题,如民生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审计研究视野比较宽拓,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同时也提出了审计研究中存在着重宏观、轻微观;研究方法单一,分析深入不够;研究论文不够规范以及理论创新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论坛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近年来,景德镇市审计局行政事业审计科立足本职工作,以维护国有资金的安全、完整和经济活动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为己任,在审计工作中重点突出对“专项资金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热点问题审计”三项审计监督,为构建和谐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突出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很多:如社保部门管理的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民政部门管理的低保资金、救灾优抚资金;劳动部门管理的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资金等。这些专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在往年财务收支审计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把今年作为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转轨期的开始,侧重社会效益,多在提高行政事业部门所掌握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为今后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积极进行审计探索。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利用两个月时间对珠山区低保资金进行专项调查审计,深入街道、社区和低保户家中,摸清了该区低保资金的规模、结构和资金管理状况,揭露了该区低保资金筹集、使用及管理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市政府提交了专题审计报告;又如我们还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的工伤生育基金进行了审计调查,并向省审计厅和本级人民政府提交了专题综合审计报告。这些审计的开展,促进了各专项资金管理规范化,提高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证了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使各专项资金发挥了其积极的社会保障作用。

二、突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审计各部门要全局一盘棋,树立“大财政审计”意识,将财政审计工作由审计机关财政审计职能科室的单一审计工作扩大到审计机关包括行政事业、农林水等多个业务审计职能科室的综合审计工作。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是财政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真实性、合法性直接关系着财政预算执行的质量好坏与否。据此,我们能迅速调整工作思想,牢固树立“大财政审计”意识,自觉把行政事业审计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这个永恒主题之中,抓好行政事业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审查部门预算是否合理,项目预算是否科学,各项事业支出和专项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有无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问题,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之规定。今年以来,我们继续采取以点带面的审计方法,对我市预算执行构成部门――市民政系统、市文化系统和市广播电视系统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摸清了家底,找准了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并对其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了审计处理,维护了财经法纪,促进了各部门按预算用途使用财政资金的自觉性,为全市预算执行审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热点和领导关心问题的审计。新形势下的审计机关其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审计监督职能服务社会服务党政领导。服务社会就是抓住社会热点,就是群众议论多、反映大,而且又是当地党政中心工作中带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审计机关从热点问题入手,开展审计监督,能够收到影响大、震动大、效果大的成效。我们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审计对象内的省市重点学校、市属大医院加大了审计力度,每年都安排这些单位的审计项目,重点查处群众关心和议论大的学校、医院乱收费问题。并就查出的问题写成审计信息与论文扩大影响,其中《我市普通优质中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在《审计与理财》刊物上发表。由于我们工作抓住了社会热点,引起了社会关注和领导重视,扩大了审计影响,发挥了审计机关的威慑作用。服务党政领导就是解决领导关心的问题做好领导决策的参谋。我们近年来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开展了“公益性岗位补贴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珠山区劳动保障平台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和“防治非典社会捐赠款使用情况”等各种专项调查审计。在审计实施中,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审计报告揭露了问题,提出了建议,都引起了党政领导的重视,为领导宏观决策发挥了参谋作用。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一、研究动因:国家审计的重新定位

在可考的文献中,笔者在2003年8月举行的被认为是审计界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的纪念审计署成立二十周年“全国审计理论研讨会”上的演讲“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制度分析”,可能是最早从国家治理角度研究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论文。笔者认为:“审计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被许多人使用”,“不同领导体制下,国家审计充任了不同的政治工具”,“国家审计是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它在党派利益对抗中处于中间地位”,虽然“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权设置中约束政府财政行为的一种政治工具”,但是,“国家审计并非能够独立发挥某些决定性作用”。在此之后,笔者还通过多篇论文或者研究报告,从政治视角讨论了国家审计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从国家治理来理解国家审计的视角呢?因为:在关于国家审计“动因”研究中,过去出现过“权力制衡观”、“委托观”、“民主政治观”、“利益冲突观”、“财政监督观”和其它的理论解释,但是,这些观点的基点都是国家审计在“审计关系”中的特定关系以及其相应地位。它们所能够看到的是:国家审计“为谁做”以及“做什么”,即国家审计“为委托人服务”以及“能够监督政府及公共机构”,而忽略了或者没有看到“谁”的背后是什么,以及“谁”可能的改变。基于“审计关系”中“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三个方面关系的分析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能不看到,这种分析是基于表面现象进行的,而审计关系本身的时代性、动态性,都可能导致人们对国家审计理解上的缺陷。从这种意义上看,传统的对国家审计的理论解释是短浅的,微观的,也是有局限性的。

在国家审计对政府财政权力进行制衡的背后,在审计委托人(立法机构或者政府)委托权力给审计机关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国家审计有助于解决国家的有序发展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治理问题。国家审计不应当将眼光局限在个别既定的但是也可能在将来改变的委托人身上,因为这样的定位,必然束缚了国家审计的创新思维。

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特殊意义

在我国当代民主框架下,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一)拓展了国家审计的作用范围:从单纯审查财务、财政收支到关注体制与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从国家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不断地在拓展。自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体制的特色还是十分明显的,国有经济的大统一格局下,财政审计在“上审下”的制度下,维持了很小的规模,而国家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方面;此后,财政审计在《审计法》的强力推进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随着中央“国退民进”的政策实施,企业审计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萎缩。在财政审计方面,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力度,使传统财政审计向深层次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审计增加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和驻外机构审计等等内容,国家审计的范围在结构上与内涵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然而,应当看到,那种“出了西家走东家”式的微观式的审计,的确解决了被审计单位的某些问题,改进了相关的工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国家和地方在管理体制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使国家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很有局限性。国家审计如何在我国转轨时期这个许多方面无序的状态下,以很少的资源消耗,通过解决“点”上的问题,再深入到解决“面”上的问题,显然是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体制与制度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了国家治理的效果。

(二)强化对官员个人权力的制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

从一开始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到后来对县级以下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再到现在的对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已经将传统的财务、财政收支审计,延伸到了对领导人职务责任的审计,使国家审计成为制约公共机构个人权力的有力工具。经济责任审计被认为是中国国家审计的一大特色。仍然可以断定:“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未来国家审计的亮点”。在最近十年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没有重大突破,新的经济基础与落后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重重,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官员腐败;而目前,在所有的腐败中最突出的是“用人”腐败。这是当前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解决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约束问题,自然是离不开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政治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将一直是解决干部腐败的有力工具,并且可能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效果。在未来,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突破口。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瓶颈”,由于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掣肘,政治改革举步维艰;在政治改革中,核心问题是干部任用问题,这导致“吏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而所有的腐败都与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在反腐败方面,赋予国家审计以重任,国家审计不应当缺席。国家审计成为国家“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我国特殊时期国家治理的一项重大要求。

在目前,党组织的经济控制权力边界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的基层领导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将不可避免;在我国现行的的政治制度下,对权力的制衡本来就存在着某些缺陷,在党的部分基层领导人借党的名义滥用权力时,对这些领导人的约束就十分必要;而对国家治理,也应当考虑“治党”的问题:后一个问题解决了,前一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国家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扩展到党组织层面,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中获得的重大突破。

(三)增加对执法机构的约束:国家审计立法功能的突起

从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角度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向“服务”职能转变,这意味着需要将本来市场调节的权力归还给市场,即政府的权力应当缩小。但是,在社会转轨时期,政府的经济控制权力不是在变小,而是在事实上表现为一种无序扩展的态势;坚持“中国特色”已经成为某些政府官员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正当借口,为了维护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必不可少。国家审计需要通过提出有关的立法建议,使政府“依法行政”,达到治理政府的目的。

三、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国家审计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调整

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工具时,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

(一)强化对民生领域的关注

在近期或者比较长的时期内,随着公民对民主政治的期望不断提高,其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公民的各种基本诉求。在这些诉求中,最重要的当属民生问题。国家审计也应当多关注民生领域:(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市政工程项目,如水、电、气和道路、公园等方面的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其绩效的状况;(2)公共服务价格方面。主要是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政府部门的规费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这些收费的去向;(3)垄断行业管理方面。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的费用控制、财政补助和价格管制等;(4)社会公益组织 (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等基金)善款的收取和使用情况等。应当注意,这些领域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发生一些网络公共事件,引起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审计机关如果能够通过审计有效地监控这些领域,可以防患于未然,起到政府对社会治理的效果。

在当代信息社会,重大网络突发事件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一旦该突发事件需要审计机关及时介入,国家审计的公正性必然接受考验。尤其是,在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猜疑的情况下,国家审计面临多种挑战。

(二)强化对高层官员腐败的关注

从已有的官方信息中,人们能够看到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经济责任审计或者“只唱赞歌”的经济责任审计,都无法让公众充分理解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现实中,好官的数量与老百姓感受的数量,存在很大的距离。如果审计机关能够在高层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域获得突破,深挖高官腐败,不仅仅能够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而且还将产生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当考虑增加侦查,改变先入之见,以职业谨慎态度,发现腐败的蛛丝马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震慑力。

(三)强化对政府公共资金使用的监督

在以往,国家审计对政府使用公共资金的情况一直比较关注。然而,随着政府预算公开与决算公开,公众对政府的质疑在所难免。实际上,在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公众对审计监督的力度是心中有数的。不要让公众怀疑国家审计公正性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提高审计的质量。公众对国家审计的监督,可以促使审计强化对政府的约束,更好地治理政府管理的混乱与失灵。

从最近的重大新闻事件看,至少在2011年,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 “三公”支出的公开披露予以高度关注。但是,费用“公开”的问题初步解决了,而费用支出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审计机构应当担当相关责任,给社会公众一个恰当的交待。

(四)强化对重大经济安全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

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使本国公民获得幸福和安全。在国家治理方面,国家审计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审计机关应当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国内经济自身的安全问题,也要关注外来的可能对国家经济的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必要的预警,为国家政治、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制度上的保障。

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是防范国家经济发生重大风险的基础条件。这可能带来对传统审计模式的冲击。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重大经济安全事件的识别。对可能的风险点进行职业性的关注,是发现风险的前提;另外,还必须建立一定的识别标准,以该标准为依据,判断风险的大小。(2)重大经济安全事件的评估。各种不同的经济安全事件,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有不同的评估要求和方法,审计机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分级,并确定风险等级的含义,并且决定重点关注的对象。(3)重大经济安全事件的应对。对重大经济安全事件进行筛选与甄别以后,可以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并且报告给有关部门。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在不同的管理理念下,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能就产生理想的效果。

(本文是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290050的阶段性成果)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成果丰硕辛勤奉献

据初步统计,2007~2009年财金处共查出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金额320.77亿元,财金审计报告、要情等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达22篇,平均每年5篇以上,其中两件获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和总理的批示;移送有关部门处理31起;共撰写发表审计科研论文信息107篇,有1个审计项目获全国地方优秀审计项目奖,2个审计项目获全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1个审计项目获二等奖,3项计算机审计技术入选审计署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填补了江西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为零的历史空白。

上述每个数字凝聚了财金审计干部的心血汗水和辛勤奉献,是省厅财金审计工作的真实写照和浓缩。

二、思路清晰 方法创新

在总结预算执行审计“两个突破,三项深化”等大财政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财金处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实施了“以部门预算审计为龙头。部门预决算级次管理审计为主线,做到四个重点关注、三项重点审计、七个进一步突出和重点揭露”。创新实施了“以下级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级次管理审计为龙头,以财政收支预决算分配编制管理审计为基础,以大额财政资金使用流向审计为主线,突出抓住下级政府财政管理全过程的关键点位和重点内容”的财政“上审下”新路子新方法。2009年以来,财金处紧紧围绕厅关于积极构建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创新改进了财政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突出了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找准了财政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做到在财政审计工作中更新贯穿“三大理念”,力求做到“三出三人、三重三轻”,有效拓宽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把握难点。

(一)贯穿“三大理念”,突出“三大重点”。

一是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贯穿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理念,重点突出政策制度性缺失缺陷等方面的审计和解剖,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政策制度性审计和项目分配审批管理业务性审计所产生的效益远大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也是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更是高层次审计监督的最佳体现。

二是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贯穿问责审计的理念,重点突出对权力运行和“监管权”缺失、缺位或形同虚设等问题的审计监督并进行责任追究,着重对各部门单位项目资金的预决算分配管理和内部监管缺失缺位、形同虚设等方面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审计问责。相比之下,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和内部监管审计比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要得多,其所产生的审计效益也要大得多。

三是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贯穿绩效审计的理念,重点突出部门单位预决算分配使用管理效益审计、结余结转分配使用效益审计和政策制度性效益审计。相比之下,各部门单位的预决算分配使用管理效益审计比常规预算执行效益审计更重要,财政收支政策制度性效益审计比常规财政收支效益审计更重要,财政专项支出效益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效益审计更重要。

(二)强调“三出三人”,力求“三重三轻”。

审计中强调“三出三人”即:一是跳出财务数据、账薄违规审计,进入业务数据、台账系统性线索审计,做到财务数据、账薄违规审计与业务数据、台账系统性线索审计并重;二是跳出专项支出、单个单项审计,进入专项收支、政策制度综合性联审,从专项支出、单个单项审计逐步全面过渡到以政策制度综合性联审为主:三是跳出预算执行常规审计,进入预决算分配、执行效果审计,从预算执行常规审计逐步过渡到以预决算分配、执行效果审计为主。

审计过程中切实做到“三重三轻”即:一是重政策制度缺失缺陷、建章立制、履职履责、免疫帮促服务审计,轻一事、一项、一单位对号入座式个案查处,治标不治本;二是重绩效帮促服务审计,轻一般财政财务收支违纪违规审计:三是重全局性、系统性、安全性、保驾护航审计,轻局部性、单个性、微观个案性找问题审计。

三、亮点突出

特色明显

(一)财金审计报告、要情和所提审计意见建议获得肯定性批示和高度评价的较多,为打好财税管理政策制度性漏洞补丁发挥了较高层次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1.2007年以来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审计报告、要情等22篇,2007年至今平均每年都有5份以上财金审计报告、要情等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其中两篇获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和总理的批示。向审计署提交的2篇审计专项报告分别被审计署审计要情和重要信息要目采用,并分别被中办、国办采用,使江西2008年上报并被审计署采用的“要情、要目”在全国各省审计厅排名第二,受到审计署通报表扬。

2.财金审计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均被省政府、省人大采纳、认可和高度评价,如“省审计厅对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做得很好,拓宽了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对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廉政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审计厅的报告很不错,与去年比有大的进步,内容很实,很好;审计部门做了大量辛苦工作,工作做得很细,审计发现问题查处力度大;多年来省审计厅大胆作为,努力工作,严格执法,为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省审计厅在着眼大局、关注民生,突出重点、切实履职,坚持原则、大胆工作,促进规范、保障发展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非常不容易”等等。

3.针对2008年审计反映的省级非税收支预决算级次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省财政厅2008年专门向全省各级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规范预决算级次”的文件,财政审计为切实规范预决算级次管理,较好解决财政预决算级次管理“缺位”、“越位”、“虚位”、“乱位”并存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4.2009年在审计中发现税收有奖发票二次摇奖政策制度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等问题,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高度赞扬审计厅的法律意识和对事业对百姓负责的精神,先后取消了税收有奖发票摇奖政策制度,制定完善了税收发票领购使用管理制度和电脑摇奖公证等系列相关政策制度,有效杜绝防范了有奖发票二次摇奖中存在的政策制度患和漏洞。

(二)金融审计为规范管理、防范化解风险成效显著,审计移送查处力度大。

1.2007年在对某金融机构审计中查出系统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网上银行虚假交易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风险,引起审计署领导和

中办、国办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同时加大了对发现问题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共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案件8起,向省银监局移送违纪违规问题78项。

2.2007、2009年两次对我省农村信用社进行审计查出挤占挪用国家补贴资金和储户信贷资金、发放假贷款套取现金、损害农民利益、套取民政低保资金、滥设储蓄存款账户或“小金库”、违规低价转让股本金、账外挪用等突出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在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

3.在对省属两家期货公司审计,重点审计揭露了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违规进行非套期保值性期货交易导致巨亏、部分公司员工违规参与期货交易、经纪人佣金管理不够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我省财政利益受损流失等突出问题,专项审计报告得到吴新雄省长、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孙刚副省长、洪礼和副省长、原省长助理胡幼桃的高度肯定,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三)跳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和方法,重点突破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等财税业务数据进行审计。

2009年以来更在全局性系统性审计E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跳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和方法,重点突破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各种全局性、宏观性、政策制度性财税经济业务数据进行审计,如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金财工程)、税收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和财税票据管理系统的预警报警机制缺失缺陷和管理漏洞等进行了系统性审计分析,全面提升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开创了政策制度性缺失缺陷市计和计算机管理系统性补丁漏洞审计的先例。

四、团结奋进、作风过硬

省厅财金处一贯注重政治学习,为确保审计业务顺利开展和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一贯注重抓好党支部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支部近年来认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纪法规和观看各类警示教育专题片,以牢固树立全局意识、服务意识、勤政廉洁意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在廉洁从审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被审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上一篇:高三语文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