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30 11:36:43

财税管理

财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财税;国民经济;管理;强化

[DOI]10.13939/ki.zgsc.2015.46.158

我国行政级别众多,各行政级别对其地区的财税管理状况之间关系着我国国家的综合财政和税收管理状况。在我国,各地区的税收是我国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凭借国家特有权利,遵照法律相关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向我国居民或者非居民强制收取的金钱或实物课征。乡镇是我国众多行政结构的最低一级,也是我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行政机构。乡镇财税是我国财税体系中最基础的级别,对乡镇及农村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强化乡镇财税的管理力度,对维护乡镇社会稳定、提高乡镇发展效率,甚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正因为乡镇是我国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其各项管理也是属于我国行政级别中最薄弱、最不受重视的,因此在乡镇的财税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桎梏着我国乡镇的发展,腐化着基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得到相应的解决。

1 我国乡镇财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乡镇财税管理缺乏完善的相关制度体系

在我国目前乡镇中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税收制度,乡镇政府人员只是遵照国家制定的分税制进行相关活动。但是,我国各地区的乡镇发展水平不一,经济状况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在征税活动中的差异性。各政府没有相关规定作为依据,对居民进行乱收税、高收税,造成居民对税收活动的恐惧。

1.2 乡镇企业纳税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间,许多乡镇企业拔地而起,发展势头迅猛,但一想新办的企业纳税意识不强,甚至偷税逃税,而因为乡镇中相关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使得这些企业成为漏网之鱼,而又因乡镇中税务的征收、管理和审查部门的分散管理,导致在对企业纳税管理上的疏漏和管理难度的增加。

1.3 乡镇企业财会基础薄弱

会计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它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核算和反映。而在乡镇中的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会计部门,甚至不再企业内部配备会计相关人员,不按相关规定进行账簿的记录和核算,纳税时应付公事,或者要求会计人员做几套假账糊弄征税人员,帮助企业偷税漏税。

1.4 政府税务征管部门执法力度不足

在目前的乡镇中,政府税务征管部门在执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执法人员逃避责任,该征不征、多征、少征等不按规定进行征收,严重扰乱我国基层的税务征收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我国政府执法的威信力,导致税务征管的程式化、虚假化,严重阻碍了我国财税的正常秩序[2]。

2 我国乡镇财税管理强化分析

2.1 建立健全乡镇财税管理体系

一套完善的财税管理体系,是乡镇政府各行政部门人员的行为依据,能够保证财税征收、管理、稽查中的各项秩序的顺利执行[3]。针对目前各乡镇经济水平不均的状况,应在各乡镇政府内部建立与其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税收制度,真正符合乡镇居民的切实情况,避免政府部门对税收活动的理想化、随意化。此外,完善的财税管理体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征税人员的行为,避免其乱收税、高收税等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完善财税管理体系还应该完善乡镇事权和财权的对接体系,乡镇政府的职能要与其财税的收入相对应,避免“职少财多”,即政府某些职责所用的资金原本较少,而对其所储备的资金又较多,从而导致政府某些职员滥用财税收入、以公谋私现象的出现。在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体系时,除了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税种,也要建立相对应的完善的“机动”税种和费种,不断建立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收入与固定税种收入相结合的乡镇财税管理体系。另外,在建立健全乡镇财税管理体系时,还应该建立相对应的政府内部人员监督体系,有效制约政府相关人员的行为,使其真正运用好自己的职权,充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管家。

2.2 加强经济秩序管理,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市场的生产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犯罪等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对在市场经营中故意哄抬或压低物价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责任到人,保证市场中企业的公平竞争,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便利,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才能有效增加财税的税源;乡镇政府也应该发挥好市场监管的职能,除了对市场中故意哄抬和压低物价的行为进行治理,还应该有效监督市场中商品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营中的商品质量进行突击检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没收,并对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商家进行经济处罚,屡教不改者进行商铺的查封处理,对市场中经营产品质量的管理,也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的有效维护。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内部部门管理的要求,使企业在劳务用工、财务管理、会计审核等方面建立严格的透明化规范程序,对非法用工、非法财务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在乡镇中各大企业内部张贴劳务须知,使企业员工获取相关的劳务知识,以免其上当受骗。乡镇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合理纳税,对偷税漏税的企业进行通报和严肃处理,屡教不改者,对企业进行查封,并对其直接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2.3 加大税务征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乡镇企业财税管理方面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税务征管部门的执法不力,部分税务征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税费纳入私囊,或者包庇个别企业进行偷税漏税,从而在中间拿取回扣或好处费,严重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也使得乡镇政府的职能遭到乡镇居民的质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在乡镇居民心中的公信力。面对这种情况,在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以后,征管部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进行征收和管理税费,对于骗税、逃税、漏税等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屡教不改者进行企业的查封,对任何企业都不能包庇和纵容;政府部门内部也应该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力度,对于知法犯法的工作人员严惩不贷,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并且将其从政府部门中进行开除处理,提高政府的威信度和公信力。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应该在部门内部建立相应的行为法则,对执法人员各种违法行为的后果进行明文规定,杜绝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现象的出现[4]。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对财税相关法规的宣传,使乡镇居民充分了解我国的税法制度,了解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及违法税法的一些相关规定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乡镇财税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乡镇财税的管理水平,改善乡镇的税务情况,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针对目前我国乡镇在财税管理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症解决,使财税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谈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120.

[2]郭文静.浅谈乡镇财税财会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5(6):213.

[3]王颖,钟建斌,李维.关于乡镇财税财会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51-152.

财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税管理 制度体系 财税基础工作

XX供电公司财税管理以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和涉税业务为方向,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进项抵扣等各项财税业务流程和管理标准,严控各环节风险点,明确责任分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量化财税管理指标,开展专项检查,强化责任考核,及时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汇总整理形成案例库,为下一步规范管理和完善制度体系提供参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进一步规范前端涉税业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效维护公司利益。

一、紧跟财税政策,争取优惠政策

公司财务资产部密切跟踪国家财税政策的动向,全面收集和梳理现行各项相关财税政策文件,并对相关的财税政策认真分析与研究,不断加深对税法知识的熟知程度,提高财税政策的运用水平,准确把握具体内容、资格条件、办理程序等,同时结合业务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针对规定不明确的政策,主动加强与主管税务部门的沟通,争取将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到位,避免纳税风险。

二、规范标准和流程,量化考核指标

财务资产部统一规范发票管理、纳税申报、进项抵扣、税金提取等十项财税业务流程,并建立财税管理标准。通过标准流程明析各业务部门及相关专责的业务分工,对业务流程的时间点和实施效果提出明确要求,并对风险点实行有效控制。公司制定了增值税、所得税申报纳税管理标准、增值税发票管理标准等十个管理标准和流程。财务资产部通过与各业务部门的沟通,确立财税管理标准和各项财税业务流程,并将设定的考核指标报人力资源部审批,纳入到公司业绩考核办法。

三、开展检查防风险 细化财税基础工作

营销部作为供电公司的前端业务部门,直接负责电力销售服务和发票的开具,每月的开票量就达15万份。为确保销售财税零风险,财务资产部定期到营销部开展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增值税抄报税等专项检查。依照财税管理标准,明确电费发票领用、开具、保管、作废、盖章等管理流程,对发票及发票专用章的使用、保管进行检查,确保发票及印鉴的正确使用和保管。依托营销186系统和税控系统信息平台,每月将发票的开具信息和营销系统收费信息进行核对,确保开票信息真实准确,有效控制纳税风险。同时财务资产部加强对其他各业务部门涉税业务的管理,及时排除财税风险,进一步规范前端涉税管理工作,每次检查结束后都会形成检查记录。

四、加强税务宣传,深入政策辅导

财务资产部通过开展税务知识大讲堂、培训讲座、网页宣传、财税服务进基层等多种方式,给职工宣传和讲解相关的税收政策。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和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前端业务人员的财税知识水平,使前端涉税业务开展得更加规范。各业务部门在即将发生涉税业务时,及时与财务资产部沟通,告知有关事项,财务资产部给予财税政策的辅导与支持。

财务资产部为提高县供电公司整体财税管理水平,组织县公司在进行自查的基础上梳理近三年的税收检查问题,开展税务专项研讨会,化解税务风险,避免出现重大涉税事项。同时聘请财税方面的专家,针对电力企业涉及的税收问题进行授课。

五、健全财税制度,完善财税案例库

财务资产部通过不断完善公司财税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财税管理制度体系,从组织机构、职权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等多方面指导、规范财税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财税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同时为方便相关业务部门及时查阅和学习,财务资产部在部门网页上建立了财税制度库,及时更新。针对各业务部门被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分析成因,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并通过全面梳理各部门上报的有关纳税业务方面的问题、建议、经验等,结合专项检查形成的专题报告,逐步建立和完善财税管理案例库。

六、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加强进项税抵扣等工作,为企业降低税负,减少支出,提高经济效益深入探索。二是结合税务部门的纳税评估全面梳理涉税核算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并重点关注涉税业务运行和核算控制,建立企业税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应对机制。并针对财税工作的薄弱点和风险点,通过制定和补充公司财税制度,逐步完善公司财税制度体系。三是结合财务管控系统中开发的税收管理模块,构建税务管理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制度,在准确掌握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恰当的纳税筹划方法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增强税务分析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J].财会月刊,2O03:8―9

[2]胡凯,康超.企业财务预警问题的理论恩考[J].财会研究,2003(6):47-48

[3]苗润生.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研究[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47-51

财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税体制民族区域转移支付财政自给

一、分税制条件下中央对实施的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评析

(一)中央对实施的财税管理体制

1994年起,我国全面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也于1994年起开始试行分税制。1994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试行意见》(藏政发[1994]21号),1994年4月21曰,自治区财政厅出台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对分税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预算管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工作座谈会,并形成了中发[1994]8号文件,在确立中央对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赋予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按照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税制﹁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政策,进行了民主改革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税收制度改革,而且第一次实现了与全国税收制度的接轨和基本统一。目前开征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等11个税种及教育费附加。

为加快发展,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工作座谈会,确定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补贴政策,即除关税和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目前征收的其他各项税收全部留给;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对的定额补助,并逐年递增;继续执行全国统一的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中央出台的重大调价措施对造成的涨价影响,继续由国家财政给予补助。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税收政策,除关税、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其他各税的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政府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今后开征新的税种,按全国统一的税制执行,如需变通,应报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继续实行免征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在内地所办企业,其所得税仍回缴纳。

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财政在规定的税种范围内,具有相对的自,收入征管积极性明显增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全区税收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达18%以上,各项税收累计完成65亿元。2033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超过11亿元,达到实行分税制前1993年税收收入的5倍。地方财政收入2002年完成72082万元,是1994年的7.7倍,平均每年增加7965万元,年均递增29.3%.

1996年中央开始对实行特殊的转移支付政策,到2002年,中央对过渡期转移支付累计达20.55亿元,年均递增32%,对社会经济发展。财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分税制财税体系的缺陷

1.中央与地方职责范围的界定仍然不够明确,未能建立起在此基础上的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也未能实现长期以来一直想达到的既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效果,又能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目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在各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和相应的支出范围没有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的各个层次间的职责还未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具体明确的界定,仍然存在事权不清问题。从的实际来看,政府行政成本过大,应由地方政府办好的事情不能完全办好。不该由地方政府处理的事务包揽太多。中央政府虽有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措施,但规模小,办法随意性大,作用有限。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职责和财力的矛盾。

2.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运行,《中央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对缓解地方财政的困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方特殊,按该办法计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产生巨大的差距。以《2002年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为例,中央在测算工资薪金所得税时,未考虑特殊津贴和生活补贴等免税因素,导致标准收入高估;而在测算支出时,又未考虑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在职进藏干部职工休假费用、物价水平远远高于内地的支出成本等因素,导致标准支出低估。此外,在中央对地方的补助中。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而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范畴的专项补助比例过大,如,2002年中央下达专项补助(不含增发国债补助)和转移支付二者之比为71:29,由于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均衡各地市发展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3.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尽协调。实行分税制后,无论是在地方固定收入项目的划分上,还是在共享税收的分成比例上,都与其他省市没有区别;中央在国债分配、外汇留成、出口退税、中央驻地方企业的利润留咸、体制的转轨或局部调整等方面,无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客观上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省市的财政差距。

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税政策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

由于目前分税制对事权的划分不够明确且交叉较多,同时存在中央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将本应由自己负责的事务下放给地方的问题。对而言,事权具有特殊性。全区的经济基础、经济总量、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在短期内是无法与内地省份相比。加之地处高原,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常常发生的各类灾害对当地群众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特殊的事权引发的地方财政支出与其他省份有着明显的差异,维护统一和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的支出成本高于其他地方。为了改善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境的基层政权,这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边境县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和准确界定,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通过现行分税制收入划分办法及其财税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最终只能减少中央对地区创造的财力的输出,而不能解决地区财政向当地提供与全国大体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问题,应合理运用中央财政对政府间转移支付政策,加大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变目前税收增量中央集中大头后转移支付没有相应到位的现状,以进一步体现中央对的财政援助。

一是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主要用于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方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支出需要。这部分转移支付补助同现行中央对的定额补助在内涵上不同,分配办法主要根据财政收支差额给予补助,不规定专门用途,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支出基数的确定,采用因素法,即根据影响支出的各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标准系数,并据此确定财政支出水平。通过上述基本统一的客观标准,使中央对的一般性财政补助趋于合理规范。

二是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用于对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邮电、教育、科研设施以及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等方面。按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补助的目标,根据财力可能,提供配套资金,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总体财力投入量,从而对整个经济繁荣起到启动和牵引作用。

三是建立特殊转移支付补助。中央财政应适当增加现有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和“民族补助专款”拨款额。中央财政从每年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增设“民族自治区文化建设发展基金”和“民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增加等民族地区科技文化建设事业投入。中央财政恢复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民族法规赋予民族自治地区的有关预备费、民族机动金以及对民贸企业的照顾政策。自治区机动金、预备费占当地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可高于其他省区。以上各项资金,每年由中央财政单独专项核拨。

四是增加对的政策性转移支付。主要目的是为的、风俗习惯和特有的语言、文字、教育、卫生、宣传等特殊支出需求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弥补其因特殊支出需求所引起的公共服务成本高、费用大而增加的财政支出。因此,中央财政在设计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时,应努力提高政策性转移支付比重,使政策性转移补助额占整个转移支付补助额的比重逐年提高。

五是减少财政资金配套。目前,中央安排各专项资金,通常还要求地方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但在配套资金比例的确定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一刀切”,未能很好地体现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用于中央专款配套的支出就达到约3亿元。因此,在专项配套资金的分配及其配套比例的确定上应切实体现对的重点照顾。应按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确定应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配套项目。不属于共同事权,不应纳入共同配套项目范围。中央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的确定,应同中央与地方财力大体相适应,中央对的专项拨款增幅也应与中央财力的增幅大体保持同步,专项配套资金也不例外。

(三)赋予相应的财政自

一是财政收支自。自主地安排和使用依照国家财政体制规定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擅自改变财政收入用途。在支出方面,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主地决定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及其有关支出项目的标准和范围。

二是举借内债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地区财政困难的局面将是长期的,即使中央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为了增加财政的发展能力,提高财政积累率,可考虑给予举借内债的自。举借内债可用国有资产作担保,在自我平衡的条件下,根据当地可用财力确定一定举借内债比例,如5%.

三是财政资金调剂使用权。对同一种用途的各项资金包括上级拨付的一些专款,允许捆绑起来统一安排,或者在上级拨付的各种专项补助之间适当调剂,以提高资金的规模使用效益。

(四)建立配套政策体系以提高财税自给能力

财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EPC项目合同;财税管理

EPC项目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财税管理的重要方面。所谓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指施工项目在施工项目过程中签订的“设计、采购、施工”建设项目的工程承包合同。采用EPC合同财税管理模式,可降低施工失误及材料价格上涨等与设计、采购和施工相关的风险。以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PC项目为例探讨施工企业的EPC项目合同财税管理。

一、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项目介绍

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PC总承包项目(不包含设计E部分 ),由中国石油管道联合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发包,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承包。工程施工地点途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轮台县、库尔勒市、库米什镇、吐鲁番市。根据施工设计,项目施工的工期需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项目发包商和承包商签订的合同,EPC合同内容涉及:包括甲供物资采购除外的工艺管道及设备安装、防腐、供配电、仪表、通信、给排水及消防、暖通与供热、建筑结构、场坪与道路、动火连头、拆除及三通一平等初设图范围内的所有采购内容、施工及为完成本项目发生的一切措施费用、设备单体调试、投产保驾,移交及工程竣工验收、工程保修;临时用地及三角地补偿、外电部分永久用地补偿及林业手续办理及补偿、复垦保证金缴纳、育林基金缴纳、信息化费用、完成消防验收及防雷防静电检测验收工作、配合消防建审及防雷防静电装置设计审核工作、配合专项评价验收工作、配合联合试运转。

二、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PC项目管理模式

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项目的施工是由发包商和承包商之家签订的,同时合同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和所属管道二公司组建PC管理项目部,履行合同权利和义务,全权组织项目实施。

PC项目部与管道局所属中油物装公司签订物资采办委托合同,由物装公司完成项目主材和设备采购业务;同时PC项目部与管道二公司签订安装工程合同,由二公司负责项目具体的施工作业。

三、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项目PC合同财税管理评估

1.项目的财务运行模式分析

由管道局授权管道局新疆分公司向业主开票办理结算,工程结算资金通过中石油集团公司内部结算交易平台划入管道局账户。管道局新疆分公司按照兼营模式,设账套对PC项目分别核算建造合同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其中:安装工程部分的收入由甲方代开发票、代扣代缴营业税费;设备部分按照合同清单,向甲方开具销售的增值税发票,按照销售商品核算收入和增值税。

中油物装公司根据委托协议,受托负责PC项目设备清单采办事宜,增值税发票的采购付款方名称为管道局新疆分公司,作为向业主销售设备的进项抵扣。该部分设备采购成本还包括采办服务费、运输费、驻场监造费以及中转站等费用。

管道二公司根据与管道局新疆分公司(PC项目部)签订的专业工程合同,组织工程项目施工,向PC项目部开具分包性质的建筑安装发票,在二公司账套核算安装工程收入、施工成本。

PC项目形成的收入、成本和利润,分别在管道局新疆分公司和二公司两个单位账套核算,期末通过管道局合并报表抵消的方式,考核确认PC项目经营成果。

2.项目财税管理的风险评估

根据合同协定:PC合同总价款60,102万元,其中:设备材料采购款 33,060万元,暂估初设外变更费用 2,000万元。合同价款为含税价,其中设备材料采购款为增值税 ,其他价款为营业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PC合同内总承包人实施工程作业,同时向业主销售设备并负责安装,是否符合建设方提供的设备并免除在计税营业额之外,法规没有明确,实践中存在重大税务风险。

为此,商请业主单位在中标合同价格的基础上,将EPC总承包合同拆分为安装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2个合同签订,这样可以避免重复纳税,降低双方税务风险。风险效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甲方业主取得合同清单所列设备增值税专用发票,和采购合同、设备验收、资金结算的要素一致,办理增值税认证和抵扣证据充分;同时,代开建筑安装发票、代扣代缴建筑安装工程的营业税依据充分,避免承担代扣代缴税款漏税的连带责任。

二是乙方总承包人安装工程和销售设备业务界面清晰,便于合同和财务核算手续齐全,不需要重复缴税,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经过与业主控制部和财务部分别交流沟通,达成风险共识:合同条款确实存在重大税务风险,但是直接办理合同分拆存在重大违规经营风险;经磋商交流,业主财务部门对我们提出的税务风险表示了解,并认为他们是按照本单位惯例执行,业主代扣代缴营业税费时,将按照不含乙购设备的安装工程价款计算,该风险在他们的可控范围之内。显然,业主方面承担了主要税务风险,我方的税务风险已大幅度的降低。

四、结束语

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增输工程项目的最大特点是个性化差异显著,在当前“营改增”政策的推进过度时期,施工企业EPC项目管理模式缺乏税务法规的政策规范,财税管理的重点需要提前到项目的初始规划阶段,通过科学规划、系统筹划,才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实现节本增效的经营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丽.浅析EPC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经济师,2012(03).

[2] 陈勇.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J].西部探矿工程,2011(11).

财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财税管理

清代黑龙江的财税管理体制是逐步变化的,其变化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清初至咸丰初年的户部关领、各省协饷时期,二是咸丰初年至新政前期至设民官和税局阶段。

清初至咸丰初年,清政府对财政实行的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中央户部管理全国财政,决定财政事务。各省的收支必须依中央户部的指令安排,中央通过钱粮起运、存留将财政收归于中央,再由户部对各省财政进行调控分配,以实现对国家财政的彻底集权。中央之下的地方,设置相应的财政机构,管理省级财政的是布政使司,总管全省的财赋,征收赋税,负责财政收支,“每十年统计全省统计全省户籍、赋税、民族、田数等”(1)。省级以下的基层组织是府厅、州县,均设税课司管理“杂项税课事务”(2)。

黑龙江省为清朝龙兴之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受到清朝的高度重视。因此清王朝每年都会保证其兵饷的充足,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饷。对黑龙江地区的财政管理与内地省份不同。清朝初期的黑龙江,“黑处东陲,向多旗籍”(3),黑龙江地区只有八旗驻防,“初无田赋,旗屯官庄,按兵丁原额,岁交仓粮”(4),惟有齐齐哈尔、呼兰、墨尔根、黑龙江四城有少量收入,是受中央协饷的省份。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兵饷,都是盛京户部于每年的十二月,派遣专员到中央户部请领。黑龙江派员至盛京户部请领。“黑龙江岁需一切银两,皆仰给盛京。一岁应用如干,十一月内造册,遣协领一员,率佐领、骁骑校等之盛京请领,而于明年元旦后数日回省,此齐齐哈尔之一较也。若夫墨尔根等五城银两,初亦由齐齐哈尔官一并领来交库,而五城自于库上领之”(5)。黑龙江将军为黑龙江省最高军政长官,其将军衙门内设户司,由将军、副都统在八旗协领、佐领内拣派,掌管一省财政,“凡银钱收支、官兵俸饷发放及办理协饷和税收等事宜均归办理”(6),户司还负责办理典礼和祭祀等事宜。黑龙江将军衙门专设银库司,掌管库藏,并负责官员旗兵饷银的发放。黑龙江将军辖区下设有齐齐哈尔、黑龙江城、墨尔根城、呼伦贝尔城、呼兰城等副都统及其衙门,辅佐将军分管各城。副都统衙门内设左司,由“协领、佐领、副管等旗官轮流充任(7)”,掌管旗民田赋租税及民事诉讼,指拨兵饷及其他城内财政事务。左司下又设有银库、仓司、税课司等财税机构,分别掌管对银饷发放、仓务以及杂税征收的财税事务。以上管理财政职官均为军事管理体制下的旗官建制。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随着江南大片富庶省份失守,清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中央财政窘困的状况下,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被迫同意地方督抚自筹兵饷,于是地方督抚的权利逐渐增强,中央财政权利下移,以起运和存留为标志的财政划分,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地方财权的上升,地方财政逐步从中央财政中分离,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失去控制。中央财政结构的变化,对黑龙江地区的财政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咸丰同治朝以前,黑龙江官兵俸饷都由盛京户部指拨,由于清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减弱,各省上交京饷无几,清政府户部财政支绌,无法保证对黑龙江省兵饷的指拨。于是,自咸丰三年,清政府奏准“各省协济,解至盛京户部,分起关领,每年应解十余万两至二十万两不等”(8),这就是各省对黑龙江的协饷。但是,“各省应解协饷,岁有积欠,不能按照部发银数筹解”(9),可见协饷拖欠的状况十分严重。汉移民的大量涌入,荒地逐步被开垦,虽然使黑龙江的财政收入较前充裕,使其不完全依赖各省协饷。但是,黑龙江实行“以旗制为主”的军政管理体制,其特征是旗务与民事兼管,管理财税的机构单一,不能适应财政收入增加、收入种类多样的变化需要。于是光绪初年,清政府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设置进行调整。

首先,增设府厅州县等民治机构,进一步将地方财政体制从八旗财政体制中分离出来。清初至光绪初年,黑龙江省民治机构设置少,且设置时间较晚。同治元年(1862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在呼兰城设呼兰厅。同治二年,设理事同知一员,掌管呼兰城所属境内租赋、刑名和旗民交涉事件,这是初期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民治机构。随着移民渐多,呼兰厅的设置仍然不能适应民事渐繁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变化的需要,清政府于光绪初年至新政改制前,增设一批民政机构和相应的财政管理机构。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北林团子设绥化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齐齐哈尔城内分巡道和黑水厅;省城西南扎赉特新放蒙荒处,拟于莫勒红岗在设大赉厅;在通肯河新新开垦地段,设海伦直隶厅(新政后升格为海伦府);呼兰厅升格为知府,此为呼兰府;巴彦苏苏地方另设知州,为巴彦州;在双庙子拟设知县一员,“以地呼兰河西,名曰兰西县(10)”;在大小木兰达设木兰县;余庆街原有的经历升设知县一员,仍叫做余庆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呼兰厅升格为呼兰府;随后有设肇州厅、安达厅、拜泉县等民政机构。在上述道府厅州县等民事机构,与副都统、协领衙门等八旗体制,是并存的地方政治体系。民治衙署内也设有吏、户、礼、兵、刑、工等机构,其中管理财政事务的是户部。并设置税局(税课司)掌管税务,由于有些州县财政收入以捐税和荒价为主,所以其财政事宜由税课司统管。同时附设厘捐局、征租等机构征收捐税(黑龙江开发史P612)。

民治行政机构的设立,增设地方州县民官,改变过去“虽有民户,但无民官”(11)的单一行政管理状况,削弱了八旗官员的权利。对民治机构的财政管理,是独立于八旗制度而进行的,旗官负责旗民及八旗官兵的租税征收及饷银发放,民官负责管理所辖区内收入支出等一系财税管理,使军政财政于民政财政分别自称体系,从而逐渐使八旗财政与地方财政分离。

其次,由于税务逐渐兴起,黑龙江省建立各种税局。设置民治机构的同时,在黑龙江将军衙门下增设一批专门管理税务的财政机构。光绪十年(1884年),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设局抽收烟土税,在省城设立总局,并在呼兰、巴彦苏苏等扼要处所,设立分局。光绪十一年(1885年),黑龙江将军文绪奏准办理,在呼兰、黑龙江两城设局征收洋药税,是为洋药局。并于同年奏设厘捐局,在呼兰城、厅各设一局,负责征缴厘金和捐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呼兰、绥化两厅、余庆街亦设厘捐局。于上集厂(今绥棱县)、津河镇、双城镇、十间房、兴隆镇、西集厂、沈家窝堡、双庙子(今兰西)、五台站设分卡,计四局九卡”(12),这些局卡均隶属于呼兰城。其中厘捐总局由总办负责,分局和各税卡设委员。其中,总办和委员多由司协、佐领委任,总局、分卡将每月收入报解将军衙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黑龙江将军于呼兰城内,奏设木植山货总局,负责掌管和征收木材和山货土特产事宜。木植山货总局在绥化和呼兰均设分局,绥化木植山货分局在上集和余庆设四个税务分卡;呼兰山货木植所属在大木兰达(今木兰)、大通(今通河县)、西集厂、赵家店、夏家店设六个税务分卡。除上述地区外,再黑龙江其余地区也分别设有管理所辖区税务的财政机构。光绪三十年(1904年),程德全任黑龙江将军后,由于“京协各饷屡催不至,不得不设法就地自筹”(13),设善后总局,整顿全省财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黑龙江部分地区改设民治后,财政管理开始将各地方由官衙负责征收牲畜、杂税,改成由地方派专员设税局办理。同年,改税课司为征经税务局,由将军委任总办负责管理。

上述财税机构有的隶属于黑龙江将军衙门管理,也有隶属于地方的官厅管理。其收入款项也有不同的部门管理,新增的财税管理机构,除厘捐局和税课司收入由省户司掌管外,其余税局收入均有各税局掌管,最后向将军衙门内的户司以及盛京户部报解。税局的增设,适应了黑龙江省赋税逐渐增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机构单一所带来的诟病,使地方财政管理机构逐渐完备,为新政时期黑龙江财税改革奠定基础。

注释:

(1)刘子杨:《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82页。

(2)刘子杨:《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100页。

(3)金梁:《黑龙江通志纲要》,李兴盛主编:《黑水郭氏世系录》(外十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限),1472页。

(4)徐宗亮:《黑龙江述略》,任国绪主编:《宦海伏波但事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48页。

(5)西清:《黑龙江外纪》,任国绪主编:《宦海伏波但事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946页。

(6)刘子杨:《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322页。

(7)辛培林:《黑龙江开发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09页。

(8)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七),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4801页

(9)金梁:《黑龙江通志纲要》,李兴盛主编:《黑水郭氏世系录》(外十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限),1514页。

(10)程德全:《程德全守将奏稿》,李兴盛主编:《程德全守将奏稿》(外十九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2页。

(11)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七),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1084页。

(12)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752页。

财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优惠

【正文】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几乎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一直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活动更多地受市场机制调节,民族地区在旧的体制保护下享受的优惠政策受到冲击,许多实行多年、深受民族地区欢迎的优惠政策或被取消,或名存实亡。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事实上拉大了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落后民族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必然要面对的一种“阵痛”。改革是大势所趋,民族地区不能沉浸在对旧体制的怀恋中,民族地区同样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发展民族经济一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财税制度创新。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和一般地方财政相比,除了享有财政自治权外,其财政管理和资金运行又有自身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是建立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落后基础上的财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的集资能力也低,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来维持。而财政支出中非生产性开支所占比例大,缺乏财力进行生产性投入。民族地区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须要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因此,国家在不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都给予民族地区相应的政策倾斜。

在“统收统支”时期,中央财政对边境民族地区实行免费医疗,对民族贸易在价格上实行“赔钱补贴”、“以赚补赔”等优惠政策,并规定民族贸易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的80%由国家财政拨款。为了恢复生产,国家还给民族地区发放救济款、补助款和低息贷款。在“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时期,虽然没有针对民族地区另拟预算管理办法,但在编制全国预算草案时对民族地区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国家不仅通过调整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中央调剂收入的归属扩大民族地方财政收入的范围,而且拨出多种补助专款,如生产补助费、卫生补助费、教育补助费、社会救济费以及无息贷款等。“二五”期间,“”和化运动使国家财政工作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和损失,国家财力困难,社会总财力严重失控,导致实施不久的《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暂行办法》无法贯彻执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暂行办法》是国家第一个以立法程序产生的体现民族治地方财政权限的法规。它既体现了国家财政预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又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大于一般同级地方的财政收支权和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为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63年国务院转批了财政部、民委《关于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报告和关于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的规定(草案)》,民族自治地方开始实行“核定收支,总额分成,多余上交,不足补助,一年一变”的办法。这个办法虽然划分了收支范围,但重点是国家在财力上对民族自治地方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必要的补助,作为民族地区特殊性开支专款。期间,国家财政危机四伏,财政管理体制频繁变动,国务院1963年批准的《草案》不能全面执行。但是在国家财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草案》中所规定的财政三项照顾仍然得以落实。据统计,从1964年至1979年,国家共拨出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民族自治地方机动金和预备费照顾三项共34.07亿元,减轻和缓解了民族地区的财政困难[1]。

8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分步骤启动财政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对民族自治地方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1980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其中规定:民族自治区仍然实行民族自治地区的财政管理体制,除保留原来对民族自治地区财政所作的某些规定外,以1979年收支预计数作为支大于收的基数,确定中央补助额,补助额每年递增10%。这些规定一直执行到1988年。从1980年至1988年中央对8省区的定额财政补助累计为506亿元,拨付民族地区专项补助约60亿元[2]。80年代末期,经济体制改革中掀起的承包热潮开始向财政领域渗透,1988——1990年间实行的财政承包制有6种类型,民族地区属于定额补助这一类型,即按照原来核定的收支基数,支大于收的部分,中央财政进行固定数额补助,各种专项补助根据专款的用途和各地实际情况另行分配,体制补助额每年递增10%的优惠政策因财政承包制的实施而被取消。财政承包制同企业承包制一样属于过度时期的产物,于1994年被分税制代替,并从1995年开始适用《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按照现行体制,中央财政对自治区财政的拨款包括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和年终结算补助四部分,另外将8个民族省区和民族省区之外的民族自治州纳入了政策性转移支付的范围,以缓解民族地区财政运行上的突出矛盾。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了统一的税收制度,但对民族地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措施。农牧业是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农业税长期实行“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增产不增税”的轻税政策,其中牧区采取了轻于农业区与城市的税收政策。1950年通过的《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畜牧地区农、牧业税征收办法,由各省人民政府拟订,经核准后执行。《关于一九五三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少数民族聚居而生活困难的地区,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执行“轻灾少减、重灾多减、特重全免”的方针,牧区采取轻于农业区与城市的税收政策,一定时间内减免牧民的赋税。1954年新解放区农业实行累进税时,分别提高了各民族地区的起征点。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暂行条例》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可以减征农业税。这一条例实施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根据各民族地区不同情况,对其实行税收减免和优惠税率。对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县的社队企业,免除工商所得税五年;对云南、贵州、、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八省(区)基建企业实现的降低成本,在扣除营业外支出和提取的企业基金后,按降低成本额三七分成;对实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地区的基层供销社减征所得税,并对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地区的民族用品手工业企业所得税实行定期减征;对民贸三项照顾县的商业企业的自筹商业设施建设投资,从1985年起免征建筑税三年,对其应缴的能源交通建设资金,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酌情减免;对实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地区的医药商业比照民贸商业免征建筑税和能源税;对民族用品定点企业生产销售的民族用品,给予减免产品税、增值税及减半征收所得税;对由经贸部批准的边贸公司通过指定口岸进口的商品,除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和烟、酒、化妆品外,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增值税;边民互市进口商品不超过人民币300元,免征进口关税和产品增值税;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贫”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3]。

政府所有的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所有的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回顾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财税政策,不难发现优惠政策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更多地是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扶持民族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农牧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分税制的确立,国家和地方之间利益分配逐步制度化,民族地区曾经享受的部分财政优惠政策在新体制下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而新的替代措施未能适时出台,所以财政优惠政策受到了相当的冲击,但税收优惠的范围在逐步扩大。

两个时期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走势总体上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相适应的。建国初期,民族地区经济极端落后,整个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传统商业规模小,税收优惠缺乏必要的经济活动作为载体,只能针对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农牧业。而财政本身的职能决定了财政优惠政策在这一时期能大显身手。在民族地区财政长期入不敷出的境况下,国家通过财政优惠政策以直接“输血”的方式给予民族地区极大的扶持,对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民族地区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商业规模后,应该相应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大税收政策的调节力度。相反地,即使没有经济体制的转变,财政的直接“输血”也应该逐步被其他方式的优惠替代。财政体制改革导致的部分财政优惠政策的失效,客观上迎合了这一趋势,但是替代优惠措施滞后。因此,缺憾更多地体现在财政优惠政策上。

首先,财政优惠政策的效应基本上都是短期的,仅仅弥补了民族地区吃饭财政的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族地区的依赖性,使民族地区形成了所谓靠“输血”维持的畸形经济机制[4],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的问题。

其次,有些优惠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中国社科院的温军博士对我国实行的民族优惠政策进行了评估分析,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保证执行程度分别为44%和36%[5]。其中,有些执行了的政策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在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中,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矿业大多是独立的“小社会”,与民族地区经济缺乏内在联系,这些大企业虽然构成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但难以真正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结果是当地群众不能从资源开发中得到利益,企业不能得到当地群众支持,甚至形成对立和摩擦,悖离了国家财政投资的初衷。

再次,大部分优惠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时,相当一部分优惠政策与现行体制不适应,而寻找替代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工作相对滞后,导致财政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忽视民族地区特殊情况“一刀切”的现象,影响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处于更加不利和被动的局面。

当然,这些优惠政策对观念的影响是最深远的。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的大力宣传,无偿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但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落后的历史原因缺乏了解,对计划经济时期民族地区通过资源低价外输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认识不够,久而久之潜意识里把这种民族政策导向下的无偿援助看成一种负担。即使是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的扶持,也被认为是多分了其他地区的“一杯羹”。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民族优惠政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离的,民族优惠政策会弱化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的能力,扶贫政策可以代替民族优惠政策。

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拨款包括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和年终结算补助四部分。其中体制补助的标准由基准时期的收支平衡点决定,其关注的焦点是收支差额;税收返还与各省的经济实力挂钩,越富的省,得到的税收返还越多,它将原有的财力不均问题带入了新体制,可以说是中央对东南沿海富省妥协的产物,明显带有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目的;专项补助不仅项目庞杂,数额较大,而且各项补助的分配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制度规范,透明度不高,随机性大,取决于地方的公关能力,难以避免寻租行为。虽然有学者高度评价《过渡期转移支付法》是从“基数法”向“因素法”转变的开始,在规范性和合理性方面有了明显进展,并且针对民族地区安排了政策性转移支付,但过渡期转移支付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基数法”色彩明显的其他形式转移支付而言,其调节力度极其微弱,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地区财力差距的作用。总之,现行财政体制基本没有解决地区间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财政均衡的原则,甚至有扩大地区间差距的可能。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艰苦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露端倪,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力度,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五项具体措施,1999年6月17日同志在西安举行的西北地区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这一切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任何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原有的基础。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发展起点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后各自发展进程的快慢。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导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市场的资源配置是不考虑民族、贫富和地区差别的,哪里能赚钱资源就流向哪里,直接的结果就是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首先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从表面上看,很大一部分民族优惠政策是与市场经济遵循的公平竞争规则相矛盾的,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又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的;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因在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但是外力的启动仍然很重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和物质上的帮助正是通过“输血”方式健全其“造血”机能,增强其自力更生的能力。市场经济下的优惠政策不是鼓励懒汉、保护落后,帮助民族地区是要建设“造血经济”而不是“输血经济”。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离开国家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由民族问题的特殊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决定的。但是单靠这种帮助,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找到一种适合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否则,即使钱给得再多,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民族经济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和民族发展特点,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措施,借鉴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的经验,进行财税制度创新。

1、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创新。为了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发挥横向均衡作用,提高财政优惠政策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保障民族地区的财政自治权,可以制定专门的《民族自治地区转移支付暂行条例》,针对民族地区设计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形式。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保证民族地区财政提供全国平均水平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平衡民族地方财政预算。8个民族省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由中央财政无偿拨付,民族省区外的自治州、自治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由所在省级财政参照民族省区的标准拨付;专项转移支付可以保留过去对民族地区的一些特色项目,如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等,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同时还应考虑到民族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区位优势地区与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专项转移支付应该主要针对民族地区内的偏远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缩小民族地区内部的差距。在《暂行条例》中应该规范资金分配的原则和程序,完善省区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免除一些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安排的配套资金,建立专项转移支付的事后监督管理制度。简化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是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方向,可以在民族地区先行一步。

2、税收优惠制度的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国家曾在特区建设中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特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民族经济,可以大胆借鉴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启动,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这一战略实施的效应如何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中,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解读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不难发现目前的优惠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主要是针对产业的倾斜,地区效应有限,而企业所得税优惠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西部地区捉襟见肘的财政承受能力会制约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发挥;西部地区在外资税收优惠政策上只是向东部地区“看齐”,适用与东部地区相同的优惠税率,而东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差距,导致西部地区在引进外资上处于劣势;在现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中,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含金量”较高的,但各地对如何界定、认定“新办企业”有分歧,执行标准、宽严程度不统一,不利于招商引资。总之,现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框架,不足以构成东部地区当年的税收优势。要使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尽快取得成效,应该切实拿出当年建设特区的魄力。在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大地区倾斜的力度,将西部现行15%的优惠税率再度下调,其中区位优势地区与偏远落后地区适用差别税率;采取税收返还等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部级开发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西部地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征收税率,吸引人才投身于西部建设;将生产型增值税过渡到消费型增值税,鼓励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还可适当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值税的共享比例;将西部地区中央直属企业所得税甚至涉外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弥补地方财政因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少的收入;提高西部资源税的税率,一方面可以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遏制低水平的资源开发,保持可持续发展;将兼并收购现有企业的形式统一认定为“新办企业”,兼并收购作为直接投资的替代品,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形式,应该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投资西部。

【注释】

[1][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Z].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208-209.

[3]温军:《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J],《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第13-26页。

[4]余振、达哇才仁:《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2.

财税管理范文第7篇

主要目的深入贯彻全省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民生工程既财税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全市民生工程和财税工作。关于民生工程建设,4月2日,市委常委会对民生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会上已将书记讲话印发给大家,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关于财税工作,等一会儿以学常务副市长将进行专门部署,也请大家一并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民生工程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十一五”时期是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五年。回首“十一五”市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从年到年,全市共实施民生工程项目38个,涉及生活保障、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等重要方面,共投入资金32.5亿元,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人均受益由07年的338元提高到年的923元,年均增幅达到43%惠及130万城乡居民,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更实在实惠。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十一五”时期,全市教育累计投入28.55亿元,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医疗卫生支出16.79亿元,看病难、看病贵”逐步缓解;社会保障投入39.23亿元,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6936套廉租房建设投入5.01亿元,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全市参合农民超过100万人,参合率达到95%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市目前参保居民达到20万人,基本做到全覆盖;不断增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基本保障了城乡居民得到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城乡社会养老和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对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从07年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1485元、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2083元,分别提高到年的1560元和2400元;城乡医疗救助和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的实施,使一部分最困难的人群得到帮助。三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全面促进。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维修改造校舍182731平方米,确保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不断完善高校、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学生每年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并减免学费。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大力实施农村路水电气建设项目,全市农村公路累计通车里程1428.6公里;解决35.9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均等化全面推进。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户用沼气达3.5万户。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6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20个农村书屋;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

(三)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几年来,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通过民生工程的深入实施,切实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意、全力倾听民声,坚持阳光操作、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建立民生工程有奖举报制度、制作民生工程政策宣传单、折页、书信等方式,扩大了民生工程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受到群众广泛好评。据对全市民生工程社情民意的调查,广大老百姓对民生工程的知晓度超过90%支持率和满意度超过80%不少地方群众自编自演诗歌、快板等作品来讴歌民生工程,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民生工程的良好局面。

4个单项第二,尤为可喜的年我市民生工程在全省考核中获得29个单项第一。年度总考评第一名的好成绩。成绩来之不易,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表彰的民生工程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民生工程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全力推动“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而是长久之策。要围绕“五有”目标和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民生工程不是权宜之计。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建设和保障水平。

(一)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思想认识要再提高。实施民生工程。适应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总书记两次视察对民生工作都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要一项一项抓好落实,确保抓出成效。首先,实施民生工程符合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不久前结束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中央领导同志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论断和部署。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最佳的管理方式是服务中实施管理,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张宝顺书记在全省实施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认识民生工程”指出实施民生工程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推进兴皖富民的重要举措,要求各级、各部门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民生工程的重大意义。其次,实施民生工程对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市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新兴旅游城市,一方面,城市化和旅游国际化在快速推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口仍然在农村,农民特别是深山区库区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中,必须切实解决好这部分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虽然近年我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民计民生的保障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还有很大的差距。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重视和抓好新一轮民生工程建设工作。

(二)一定要带着感情和智慧去做这项工作,方法思路要再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任务。不断创新方法和思路,妥善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关系。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既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建设民生工程,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群众期盼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二是处理好普惠和特惠的关系。既要努力解决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又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将公共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最需要的人群身上。三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抓好“十二五”民生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按照“保基本、先起步、全覆盖、再提高”思路,科学确定民生工程项目,找准民生工作与群众愿望的契合点,既整体推进,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三)建设是关键、管理是核心,管理水平要再提升。实施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包含的各项任务,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都要以最为严格的标准抓好管理。对于资金补助类项目,要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议评、公开公布三个重点环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暗箱操作,防止虚报冒领,确保资金发放的公平公正。对于工程类民生项目,要严格执行项目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强化质量监管和责任追究,确保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必须指出的工程建成并不代表工作的全部完成,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任务更重要。要积极探索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营运管理新机制,整合建成项目资源,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确保民生工程项目持久发挥效益。

三、扎实做好开局之年民生工程建设各项工作

投入更大,今年民生工程增加到36项。任务更重,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去年我市获得全省第一,无形中成为其他市紧盯的对象和目标,今年他一定会全力追赶。争第一不易,保第一更难,全市上下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举措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确保继续在全省保持先进位次。

(一)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刚才以学同志已经代表市政府与各个区县政府和市民生工程责任部门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责任。市民生办要抓好全面的统筹协调,尽快制定全市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各区县、各责任部门也要紧紧围绕今天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抓紧细化工作意见和工作方案,将工作进一步分解落实到位,切实做到目标任务、重点要求、关键措施、时间进度、责任人员“五明确”确保个个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落实。对于新增的民生工程项目,有关责任部门还要加强与省直部门的沟通对接,将项目的实施标准和要求及时了解和掌握清楚,并及时传达落实下去,确保项目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今年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已经明确,但有少数部门的机制还不完善,有些部门的职能还有交叉,这些问题我工作中要尽快地理顺。

(二)必须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进一步强化措施。抓好36项民生工程建设。硬化举措、全面推进。一要加强宣传和普及。民生工程社情民意调查工作一直是市的短板”具体表现在支持率”和“满意度”全省排名还不够理想,今年要花大力气,确保此项工作进入全省前列。市民生办要会同新闻宣传和实施单位共同加强政策宣传,使受益对象对实施民生工程政策掌握了解,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度,方便广大群众的监督检查。实施部门要以宣传为抓手,积极探索易于群众接受的好形式好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切实提高民生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全市上下支持、配合、参与民生工程的生动局面。实施民生工程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把工作做实,让群众切实受益、体会到民生工程的好处,二是要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从而提升支持率和满意率。今年我市民生工程在省定33项的基础上增加了3项。一是小街小巷整治。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中心城区小街小巷整治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了各区县也要根据轻重缓急,排出一批实实在整治项目和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农贸市场建设与完善。有些小区周边没有农贸市场,有些农贸市场脏乱差。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没有的要建,脏乱差的要改进提高。另外一个就是菜篮子工程。这项工程还要深入细致地做一些研究。不仅仅是蔬菜基地建设的问题,还有调整蔬菜品种结构的问题,还有扶持补助方式等政策问题。对这些民生工程,各区县政府都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二要健全体制和机制。市民生办要根据今年民生工程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完善全市民生工程各项工作方案;各责任部门要根据各自民生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围绕民生工程规划、推进、运行、管理、维护等重点环节,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确保民生项目推进有力,项目作用持久发挥。三要强化督查和问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市民生办和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定期、不定期检查力度,采取季度点评、定期调度、情况反映等多种方式,查进度、查质量、查问题、查效果,现场办公、一线督办,及时发现情况,及时纠正解决,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工程又好又快实施。四要严格考核和奖惩。市政府今年将继续强化民生工程建设目标考核,完善奖惩机制,凡是资金配套未落实、计划任务未完成、出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以及被重要新闻媒体负面报道查实的区县和责任部门,全年工作考核中都将被严格追究责任。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虽然去年各个部门工作都很扎实,为全市民生工程在全省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但成绩只代表过去,希望大家今年能够继续保持,如果今年哪个部门拖了全市的后腿,将会被严格追究责任。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细致,不走过场,确保每个项目落实不变形、执行不走样,把民生工程真正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其中6项属于扩面提标项目,要进一步保障资金。今年民生工程增加到36项。3项是新增项目,这对建设资金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民生工程资金,打足预算、重点保障,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财政部门要强化财政的二次分配”功能,加大各类民生资金的整合力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工程长效化。要采取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要严格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加强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财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税体制民族区域转移支付财政自给

一、分税制条件下中央对实施的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评析

(一)中央对实施的财税管理体制

1994年起,我国全面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也于1994年起开始试行分税制。1994年3月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试行意见》(藏政发[1994]21号),1994年4月21曰,自治区财政厅出台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对分税制的具体内容和有关预算管理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工作座谈会,并形成了中发[1994]8号文件,在确立中央对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赋予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按照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税制﹁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政策,进行了民主改革以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税收制度改革,而且第一次实现了与全国税收制度的接轨和基本统一。目前开征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等11个税种及教育费附加。

为加快发展,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工作座谈会,确定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财政补贴政策,即除关税和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目前征收的其他各项税收全部留给;中央财政适当增加对的定额补助,并逐年递增;继续执行全国统一的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中央出台的重大调价措施对造成的涨价影响,继续由国家财政给予补助。继续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税收政策,除关税、进口消费税、增值税外,其他各税的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政府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今后开征新的税种,按全国统一的税制执行,如需变通,应报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继续实行免征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在内地所办企业,其所得税仍回缴纳。

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财政在规定的税种范围内,具有相对的自,收入征管积极性明显增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全区税收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达18%以上,各项税收累计完成65亿元。2033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超过11亿元,达到实行分税制前1993年税收收入的5倍。地方财政收入2002年完成72082万元,是1994年的7.7倍,平均每年增加7965万元,年均递增29.3%.

1996年中央开始对实行特殊的转移支付政策,到2002年,中央对过渡期转移支付累计达20.55亿元,年均递增32%,对社会经济发展。财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分税制财税体系的缺陷

1.中央与地方职责范围的界定仍然不够明确,未能建立起在此基础上的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而也未能实现长期以来一直想达到的既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效果,又能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目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在各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和相应的支出范围没有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的各个层次间的职责还未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具体明确的界定,仍然存在事权不清问题。从的实际来看,政府行政成本过大,应由地方政府办好的事情不能完全办好。不该由地方政府处理的事务包揽太多。中央政府虽有体制补助、税收返还、专项补助等措施,但规模小,办法随意性大,作用有限。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职责和财力的矛盾。

2.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运行,《中央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对缓解地方财政的困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方特殊,按该办法计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产生巨大的差距。以《2002年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为例,中央在测算工资薪金所得税时,未考虑特殊津贴和生活补贴等免税因素,导致标准收入高估;而在测算支出时,又未考虑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在职进藏干部职工休假费用、物价水平远远高于内地的支出成本等因素,导致标准支出低估。此外,在中央对地方的补助中。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而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范畴的专项补助比例过大,如,2002年中央下达专项补助(不含增发国债补助)和转移支付二者之比为71:29,由于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均衡各地市发展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3.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尽协调。实行分税制后,无论是在地方固定收入项目的划分上,还是在共享税收的分成比例上,都与其他省市没有区别;中央在国债分配、外汇留成、出口退税、中央驻地方企业的利润留咸、体制的转轨或局部调整等方面,无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客观上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省市的财政差距。

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税政策体系的几点设想

(一)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

由于目前分税制对事权的划分不够明确且交叉较多,同时存在中央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将本应由自己负责的事务下放给地方的问题。对而言,事权具有特殊性。全区的经济基础、经济总量、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在短期内是无法与内地省份相比。加之地处高原,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常常发生的各类灾害对当地群众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特殊的事权引发的地方财政支出与其他省份有着明显的差异,维护统一和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的支出成本高于其他地方。为了改善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境的基层政权,这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边境县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对中央与地方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和准确界定,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健全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体系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通过现行分税制收入划分办法及其财税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最终只能减少中央对地区创造的财力的输出,而不能解决地区财政向当地提供与全国大体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问题,应合理运用中央财政对政府间转移支付政策,加大中央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变目前税收增量中央集中大头后转移支付没有相应到位的现状,以进一步体现中央对的财政援助。

一是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主要用于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方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支出需要。这部分转移支付补助同现行中央对的定额补助在内涵上不同,分配办法主要根据财政收支差额给予补助,不规定专门用途,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支出基数的确定,采用因素法,即根据影响支出的各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标准系数,并据此确定财政支出水平。通过上述基本统一的客观标准,使中央对的一般性财政补助趋于合理规范。

二是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用于对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邮电、教育、科研设施以及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等方面。按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补助的目标,根据财力可能,提供配套资金,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总体财力投入量,从而对整个经济繁荣起到启动和牵引作用。

三是建立特殊转移支付补助。中央财政应适当增加现有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和“民族补助专款”拨款额。中央财政从每年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增设“民族自治区文化建设发展基金”和“民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增加等民族地区科技文化建设事业投入。中央财政恢复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民族法规赋予民族自治地区的有关预备费、民族机动金以及对民贸企业的照顾政策。自治区机动金、预备费占当地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可高于其他省区。以上各项资金,每年由中央财政单独专项核拨。

四是增加对的政策性转移支付。主要目的是为的、风俗习惯和特有的语言、文字、教育、卫生、宣传等特殊支出需求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弥补其因特殊支出需求所引起的公共服务成本高、费用大而增加的财政支出。因此,中央财政在设计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时,应努力提高政策性转移支付比重,使政策性转移补助额占整个转移支付补助额的比重逐年提高。

五是减少财政资金配套。目前,中央安排各专项资金,通常还要求地方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但在配套资金比例的确定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一刀切”,未能很好地体现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用于中央专款配套的支出就达到约3亿元。因此,在专项配套资金的分配及其配套比例的确定上应切实体现对的重点照顾。应按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确定应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的配套项目。不属于共同事权,不应纳入共同配套项目范围。中央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的确定,应同中央与地方财力大体相适应,中央对的专项拨款增幅也应与中央财力的增幅大体保持同步,专项配套资金也不例外。

(三)赋予相应的财政自

一是财政收支自。自主地安排和使用依照国家财政体制规定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擅自改变财政收入用途。在支出方面,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主地决定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及其有关支出项目的标准和范围。

二是举借内债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地区财政困难的局面将是长期的,即使中央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为了增加财政的发展能力,提高财政积累率,可考虑给予举借内债的自。举借内债可用国有资产作担保,在自我平衡的条件下,根据当地可用财力确定一定举借内债比例,如5%.

三是财政资金调剂使用权。对同一种用途的各项资金包括上级拨付的一些专款,允许捆绑起来统一安排,或者在上级拨付的各种专项补助之间适当调剂,以提高资金的规模使用效益。

(四)建立配套政策体系以提高财税自给能力

财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习生 财税管理 核算

为了扩大就业,稳定经济增长,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实习生、见习生就业政策,财务人员深刻理解这方面的政策,不仅会给企业降低成本更会为企业增加收益或增加融资渠道。本文中所称实习生是指尚未毕业的在校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就业前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这类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为“实习期”。

本文中所称见习生专指“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单位工作的学生。这类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为“见习期”。本文将从九方面对实习生、见习生薪酬的财税管理加以探讨。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实习生是对于未毕业的高中等院校学生而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和全日制成人高等院校。

见习生是相对于已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

2012年辽宁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实施,以2012年毕业的辽宁省生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2010、2011年两届毕业的未就业、未参加过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业也可以参加2012年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沈阳规定的见习对象为: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简称“报到证”)开具到我市,户口落在我市,档案转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两年内初次未就业的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二、实习、见习期限不同

实习生的实习期没有期限的限制;见习期一般为3个月和6个月。

辽宁规定:2012年就业见习的见习期限分为3个月和6个月两类。其中,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较高的岗位见习期限为6个月,其他岗位的见习期限为3个月(具体详见《辽宁省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岗位申报审核分类指导目录》)。

三、实习生、见习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形式不同

实习属于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实习的大学生与学校有着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不与实学生建立劳动关系。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配置进程的加速和高校招生计划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实习形式已经从原来的高校集中统一组织逐步向毕业生个体选择实习单位的方式转变。这种实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具有打工的特征,实学生与接受实习生的单位之间事实上形成了民法上的劳务关系。

实习期间,企业可与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作为用人单位,应该与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或与实习生、实习生所在的学校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工作时间、实习费、实习内容等细节。

见习期间,见习单位需与见习生签订见习协议。

四、是否支付报酬不同

实习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为获得实习岗位或社会经验而无偿提供实习。为了便于管理,企业或学校应该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这样便于税务的检查;

见习期间,则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另外,根据《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其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所以毕业生在见习期是有工资收入的,而对于实习期则没有工资方面的规定。

辽宁省规定:见习单位要为见习生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60%的见习补贴,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及时调整见习补贴标准。省财政承担见习补贴的2/3(补贴计算基数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上限),其余由见习单位承担。

五、是否缴纳社会保险

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不是劳动关系,所以,企业不用给实习生缴纳社会保险。

对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费用,实行税前列支,并不计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见习期满的见习生被单位录用的,企业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

《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施细则》对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一次性社会保险补贴,劳动合同到期时由用人单位领取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数额的50%。

六、是否办理商业保险

对实习生没有规定,但建议公司办理商业保险,以保障实习生的利益,减轻企业负担。

见习生就业见习期间享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

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害事故,不属于工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可以雇佣关系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或由学校基于与单位之间的实习合同的相关约定主张权利。辽宁省人社厅在《关于技工学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处理的函》中提出处理意见中规定:学生到企业实习发生事故,应按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合同办理;未签订实习合同的,其费用由企业和学校协商确定。原则上由企业负担70%,学校负担30%。伤亡待遇标准可按《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规定》规定的标准执行。

综上企业均应给实习生、见习生办理商业保险。

七、个人所得税缴纳方式不同

财税管理范文第10篇

这次全市财税工作会议国税分会是在市二届五次人大、政协“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的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市局新班子履职后召开的第一次国税工作会。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上午大会传达了市委书记同志的重要批示,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2011年全市财税工作,对今年财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财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2011年国税工作的简要回顾

2011年,我局在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保增长,组织收入逆势而上。2011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形势下,全市国税系统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税收分析预测,税收收入逆势而上。一年来,全市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40.34亿元,完成省局年初下达计划的108.7%,比上年增收7.2亿元,增长21.7%,增收贡献率为11.7%。增收绝对额、增幅、完成年初计划比率和增收贡献率均在全省排第六位,为全市财政收入达到80个亿,实现经济赶超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惠民生,减税政策主动作为。一是积极落实增值税全面转型政策。去年,全市共有1566户(次)企业发生了固定资产抵扣,抵扣进项税额30624万元。二是认真执行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调整政策。由于征收率的调整,全市共减征增值税4604万元。三是积极落实1.6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政策。全市共有16018辆车享受了减征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减征车购税4500万元。四是积极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办理出口退(免)税总额186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8%。去年9月,王庆副市长在我局调研时指出:近年来,市国税局用足用好出口退税政策,有力扶持了出口企业健康发展,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全省站前列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促和谐,税收服务全面优化。一是深入开展“文明规范服务窗口”活动。县局办税服务厅、市局办税服务厅被评为市第五届文明规范服务窗口。二是开通“税收服务直通车”。去年,市局领导实地走访“税收服务直通车”企业15户,现场解决问题31个。三是简化出口退税审批手续。下放、、三个县(市)出口退税审核权。四是创新特色服务。市局的税收服务经验在全省国税系统税收服务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市局办税服务厅和县局办税服务厅被省局评为税收服务“十佳单位”;全市国税系统有12名同志被省局评为“百佳”税收服务先进个人。

(四)夯基础,征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进一步夯实征管科技基础。制定下发了《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金税工程各项数据准确率均达100%,征管数据和质量有6个月获省局满分通报。二是进一步强化纳税评估工作。全市国税系统共评估纳税人1766户,评估补税2378.28万元,同比增长3.2倍。三是进一步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全市共检查纳税人155户,查补税款、罚款和滞纳金6453.86万元,同比增长70.8%。破获一起非法提供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成功查清中纪委交办“济民可信”案件涉税问题,查补税款近2000万元。

(五)强活力,科学发展提质增效。一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征求到系统内外意见14条,逐条制定方案整改落实。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视察并充分肯定了市局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规范了税收执法,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市局机关和9个县(市、区)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第五届文明单位,并被推荐为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县局被国家税务总局表彰为“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单位”。

(六)健机制,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公推公选,3名优秀干部被充实到县局班子任职。对2008年以来任职的10名科级干部开展民主测评和评议,群众反映良好。落实巡视检查制度,强化了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组队参加全省国税依法行政暨新税法知识竞赛喜获一等奖,参加全国稽查业务考试取得省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两权”监督,倡导简单工作、简单做人、简单生活。去年,对领导干部任前谈话3人次、诫勉谈话2人次,组织领导干部述职述廉73人次,领导干部个人报告重大事项166人次,对2名副科级干部给予行政降级处分,清理涉及违规金额176.28万元。

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靠的是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大力支持,靠的是全市国税人上下一心,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关心支持国税工作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国税干部职工以及离退休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依法治税需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二是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在全省有影响、有特色的征管项目不多;三是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影响了在全省的争先进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努力完成今年国税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在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中实现我市加速赶超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局新班子全面开展工作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国税工作,对于实现赶超发展目标、开创国税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全市国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以创建学习型国税为重点,落实税收政策,深化税收服务,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奋力开创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全市国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今年全市国税工作,重点要在“两个准确把握”、“三个强力推进”、“四个有所创新”上下功夫。

(一)切实做到“两个准确把握”,坚定做好2012年国税工作的信心

第一,准确把握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以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发展战略,抵御在过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埋下的通货膨胀风险。从国内看,今年的经济形势将十分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将为做好税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全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不可预知的因素和“两难”问题增多,特别是一些结构性减税政策已经制度化,一些一次性特殊增收的措施难以持续,收入形势比较严峻。从市内看,我市在全省的地位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去年以来的赶超进位势头尚不稳固、赶超发展的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形成,当前正处于赶超式发展态势不进则退、慢进掉队的关键期。从局情看,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时间还很短,当前的工作正处于新老交替之中,新班子一些新的施政理念要让大家所接受还有一个相当的过程,有些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仍在陆续出台,做好今年的国税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二,准确把握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省局提出了今年全省国税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重点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以创建学习型国税为重点,落实税收政策,深化税收服务,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五个基本目标:一是促进科学发展再作新贡献。结构性减税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税收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充分。二是组织税收收入再上新台阶。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11%以上。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再创新业绩。税收执法水平保持全国税务系统先进行列,执法考核合格率达99%以上。四是优化税收服务再求新突破。力争全省国税系统30%的办税服务厅达到“三星级”标准,其中“四星级”以上15%。社会满意度、基层满意度、个人满意度均达90%以上。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再展新面貌。国税人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创建学习型国税;二是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开展创业服务,深化税收服务工作;四是实施信息管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五是规范人事管理,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六是探索内控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紧扣“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国税”的主题,突出“创建学习型国税”这一重点,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关键,努力实现2012年收入目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超过100亿元等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全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坚定不移地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加快发展的总抓手,全力在“六个千方百计”上促推进、抓落实、见成效。

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深刻领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坚持省局党组确定的思路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不懈怠、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工作不折腾,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国税工作的第一要务,把纳税人综合满意度作为国税工作的第一标准,把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作为国税工作的第一职责,科学审视、客观分析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点,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点,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点,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和衷共济,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抓住主动权,推动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着重抓好“三个强力推进”,积极策应经济社会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

第一,强力推进组织收入工作。今年,省局下达我市全口径国税收入任务是44.73亿元,增长10.9%,市政府下达财政口径的目标为43.02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加8.91亿元,增长26.1%,按照市政府追加的目标,国税全口径收入任务达49.92亿元,同口径比省局下达的目标增加5.19亿元。这次会上,市局已经把税收任务分解到了各县(市、区)局和直属单位,请大家回去后层层分解,认真抓好落实,今年市局对各征收单位将按财政口径目标进行考核。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完成今年的组织收入任务压力很大,据分析测算,税收增收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拉动税收增长,预计今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为12%,在不考虑政策等其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仅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税收增幅与经济发展应该同步,按增长12%计算,国税增收空间约为4.8亿元左右。另一方面是消费税政策调整增收,从2011年5月1日起,卷烟批发环节征收5%的消费税,今年可实现增收2600万元。税收减收因素主要是2011年末全市留抵税金余额1.1亿元,多缴税金余额8600万元,非即期收入可能超过2亿元,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税收收入。面对今年较大的税源缺口,全市国税系统要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加强和改进税源管理,认真解决组织收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确保实现今年组织收入目标,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二,强力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在全省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省局已经召开了视频动员大会,市政府也作了专门部署。经市局研究,全市国税系统“创业服务年”活动仍由全市国税系统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局效能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重点抓好建立税收促进创业服务机制、优化投资创业税收环境、落实税收政策、健全税收服务体系、保障创业者税收合法权益、改进机关作风等六项工作。全市各级国税机关要明确工作机构和相关责任,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确定责任主体,落实工作要求,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把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创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开展。二是创建星级办税服务厅。按照办税服务厅“五统一”建设标准,市局将制定下发《星级办税服务厅评选办法》,在全市评选“星级办税服务厅”,发挥样板作用和示范效应,影响和带动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投身税收服务实践。三是完善税收服务举措。按照省局部署,建立省级集中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完善并拓展热线功能,实现宣传咨询、电话申报、投诉举报等基本服务功能,逐步开通待办事项查询、纳税人信息查询、满意度随机调查等功能,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同步实现短信服务功能。下放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审核权,除中心城区外,其他县(市)的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审核权全部下放到县(市)局。加强对防伪税控服务单位的监管,市局每半年组织一次防伪税控使用单位对服务单位的测评,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利。四是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小排量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征、出口退税率调整等一系列刺激消费、鼓励投资、稳定出口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把保增长切实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形成真正竞争力的基础之上。五是促进产业基地建设。大力促进全市十大产业基地、中心城区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重点扶持锂电产业发展,全面推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定点联系和协调制度。不断完善“税收服务直通车”制度。提高税务行政审批效率,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涉税问题,综合利用减税、缓税、退税或抵免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

第三,强力推进创建学习型国税。市局把“创建学习型国税”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对此,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刻认识创建学习型国税的重大意义。学习型国税就是指国税机关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引导和带动国税干部职工平等、和谐地进行个人和团队学习,打破思维定势,优化思想方法,增强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国税机关的向心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国税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学习型国税所倡导的学习,不能简单地、片面地理解为学习培训,而是适应促进国税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需要的学习,是以科学学习观指导的完整意义上的“学习”,它不仅重视认知与求知,而且重视内省与修养,重视行为与实践。学习型国税创建的过程,既是获取知识、增长本领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变革思维的过程,更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养成优良行为的过程。只有创建学习型国税,才能更好地适应国税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国税工作的新任务,才能更好地开创国税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情况调研。研究制定《创建学习型国税规划》,具体明确创建学习型国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等。三是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继续开展春季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开展创建“书香之家”活动,举办“全员读书论坛”,构建网上学习平台,交流学习心得,网上互动问计,献计献策,建立兴趣小组,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操作力,使更多的国税人员成为“学习型标兵”,更多的国税集体成为“学习型团队”。

(三)全面施行“四个有所创新”,抒写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在探索内控机制上有所创新。一是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加强财务管理,从严控制因公出国、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费用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创建节约型机关,形成工作有规则、管理有制度、操作有程序、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的财务监督体制,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加强税收执法考核。市局将继续按季对执法考核系统运行情况进行通报,以促进规范执法,减少执法差错。二是建立廉政风险管理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排查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或加大廉政风险的各种信息,按照权力运行频率高低、人为因素大小、自由裁量幅度、制度机制漏洞、危害损失程度等对风险点进行分级评估,建立监控应对措施,实现税收执法和廉政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税务行政审批、许可工作。“春训”准备安排一次防范执法风险的专题讲座。三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围绕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要求,加大落实力度。并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四个问题专项治理、与推进厉行节约专项治理、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与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各级局党组成员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进一步加大考核和问责力度。四是强化机关党建工作。认真落实党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实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机制。

第二,在实施信息管税上有所创新。一是构建涉税信息平台。继续抓好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组织机构代码共享、用电信息共享等工作,努力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等工作。完善增值税网上认证系统。完善车辆税收管理系统,推行车辆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国际税源监控和管理,探索构建国际税源信息管理平台。二是加强税源监控分析。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对年纳“两税”或企业所得税200万元以上(含)的160户企业纳入市局监控,每月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按季通报重点行业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分析预警,按季编制《市国税局税收经济分析资料》,按季召开税收经济分析会议,宽领域、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经济税源发展变化情况。建立全市统一格式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对企业减免所得税、广告费扣除、亏损及税前弥补亏损、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全部记入台账,动态监控分析所得税税源。加强国际税收管理,重点要抓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和股权转让的税收管理。围绕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深化数据整合和利用,强化系统运维管理,提高税收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各类税收征管软件的应用水平。三是深化纳税评估。制定下发《加强纳税评估协调的工作意见》,规范管、评、查环节的协调。继续完善以税负预警指标值为核心内容的纳税评估新机制,完善税负预警指标体系,定期筛选并统一下发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异常重点企业评估名单。拓展纳税评估软件应用,重点是增加所得税预警指标筛选功能,启用电力信息比对模块。选择部分重点行业、风险行业建立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实现“治理一个行业,堵塞一个行业漏洞,提高一个行业税负,规范一个行业管理”工作目标。四是强化税务稽查。积极探索推行电子查账软件后人机查账的有效方法,重点对石油、石化、医药、房地产及部分金融保险企业实施税收专项检查。积极探索应对企业利用电子账簿虚假、转移、隐匿或销毁电子账簿以及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新型支付手段逃避缴纳税款的有效措施,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五是创新征管特色。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细化职责分工,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科学实施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建立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综合运用的专业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国税系统实际的专业化管理制度和办法,探索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后续管理的新办法。各级国税机关要结合税源实际,积极探索实施专业化分类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打造一局一品、一地一色的税收征管特色。

第三,在深化和谐国税建设上有所创新。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加强政治学习,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努力工作,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把对国税事业发展的信心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加强业务培训,抓好以“十员”为主体,以税收新政策、新业务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完善干部自学平台,鼓励干部参加“三师”等专业资格考试,提高全系统“三师”比例。二是强化和谐国税文化教育。按照省局部署,认真落实《省国家税务局国税和谐文化理念体系纲要》和《省国家税务局国税和谐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深入学习省局编辑的和谐文化建设读本。举办全员培训,加深全体干部职工对和谐国税文化的理解,增强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组织开展创建和谐机关、和谐家庭等活动,广泛吸引全员参与,大力宣传自觉实践和谐文化体系的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把和谐国税建设向纵深推进。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年内力争创建省级文明行业,每个县(市、区)局都要努力争创地厅级特别是省部级先进单位,并把创建活动纳入市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争取2012年全市目标管理排位进入全省前列。

第四,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一是稳妥实施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县(区)局部分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市局机关增设纳税服务科和离退休干部科,经济开发区分局设置为全职能局,县(市、区)局机构调整不大,但要优化人员配置,压缩机关行政管理人员,充实基层征管一线人员。全市国税系统机构改革将在春节前后全面完成。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县(市、区)局班子成员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通过竞争的方式适时选拔一批老老实实干事、默默无闻工作,在群众中口碑好、工作重实绩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到科级后备干部库。今后市局机关提拔使用科级干部,除省局规定的一些特殊岗位外,一般采取竞争上岗方式产生。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组议事规则,严格按照程序办事,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要在适当的范围公开,与干部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把为干部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努力增进国税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一支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干部队伍稳定、和顺的国税干部队伍。三是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全面落实《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并试行国税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健全党组听取巡视工作汇报制度、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巡视反馈制度、移交转办制度和巡视整改检查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巡视成果运用,提高巡视工作实效。今年市局拟对袁州区局、宜丰县局、县局、市局直属分局、车购税分局等五个单位开展巡视检查,对2011年已巡视的市局、县局、万载县局、铜鼓县局、经开区局进行巡视回访。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落实审计整改意见,综合利用督察审计成果。四是改进机关作风。新班子到任的第一天,市局党组就决定,在市局机关开展改进作风活动,1月26日市局召开了机关干部大会,主要举措是“五抓”:抓动员,上下统一思想;抓考勤,强力推进四项制度;抓效能,严肃整治工作纪律;抓典型,大力弘扬正气;抓规范,严格落实工作制度。通过改进机关作风,解决“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问题,发挥机关的表率和带头作用,以机关带动系统,以机关影响基层。下一步,全市国税系统要全面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激发国税干部昂扬向上、奋起直追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营造一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荣誉,让不干事的人受冷落,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没有市场”的浓厚氛围,打造“政府放心、群众认可、纳税人满意”的国税品牌。

上一篇:数字科技技术范文 下一篇:安全环保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