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书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9:43

毕业证书

毕业证书范文第1篇

1986年到江西当省长时,不知是由于淡忘还是衣服多了几件,也不知是谁有意无意的“帮助”,证书找不到了,政务缠身,无暇以顾,也未放在心上。

约两年前,要搬家,杂七杂八的东西不少,家人在破烂堆里扒拉,可能是找找还有没有可用的东西。据说在一个旧塑料包里发现了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毕业证书,通电话告诉我时,我说:“莫烧掉了,请放到我楼上书桌抽屉里。”去年回南昌时,看到了它们,翻了翻,又放回去,也没多想。

退休后,闲来无事,不知怎的,又想起它们,拿出来看看。

小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剃了个瓦片头,似乎向人炫耀说,时,人民政府分给我家瓦房,不再住茅草屋了,头顶上的这片瓦可以作证。脸部是皮包骨、棱角清晰的孩子相。之前没照过相,第一次摆姿式,显得很不自然;龇牙咧嘴,好像饿狼吃食,没个看相。

1953年,我对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就很不满意,也不相信自己是这般模样。一天,我到王老师房间里去,向她借镜子照了照,尽管摆过几个姿式,都差不多。当时想,算了吧,不是照片的问题,就是这个又黑又瘦的样子,再说又不是我的错。

这张照片,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记忆。解放后,想读书,家里穷无钱上学。一天,我下定决心,把父亲的土布裤子的一条裤脚扎死,“偷”了米,到学校报了名。后来父母知道了,也没责怪我,只是无奈地说:“实在没钱,家里人多劳力少,还去读什么书?你不听,我们也没法。”

余干初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头发有些乱,比三年前“一团茅草”盖在头上好了一些,脸还是那样瘦、那样黑,嘴巴还是张开的,但牙齿外露已不太显眼。对这张照片,我虽不满意,但还勉强能接受。

这张毕业证书得来可真不容易啊!1954年发大水,家里田地几乎淹光,住的破牛栏砖瓦房被水浸了两米高,拆了家里一些旧船板做挡风壁的板子,在高的地方露天过夜,蚊子很多,我得了疟疾,死里逃生。没有钱上学怎么办?母亲把自己的耳环,姐姐、妹妹头上手上的首饰都狠心地摘了下来,几经周折才到县银行换了十元四角钱,用十元钱报了到。由于政府的关心,学校的照顾,我得了乙等助学金,才得以延续学业。这张毕业证后面,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暖、师长的关怀!

鄱阳高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发型是与时俱进了,但因长时间生病,样子更难看,像个捡垃圾的,面无表情,病态木讷,毫无精神,看了心酸。

怎么能不心酸呢?得了副伤寒,差点儿死了,还有一连串的苦难,至今不堪回首。填报大学志愿时,班主任薛番琛老师的建议,影响了我大半辈子的命运。学校给了我20元到北京的路费,实在是喜从天降,要是这时照毕业照,脸上兴许会有点儿笑容啊!

清华大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发型在大城市都不算落后,脸上长了点儿肉,表情还比较自然,也有点儿自信的样子。在首都上大学,党和政府关怀照顾,一直领的是最高等级的助学金。后来,生均伙食费每月增加了4元钱,生活改善了,再不长肉,效益太差了吧?恐怕也对不起助学金。大学6年,辛辛苦苦,顺利完成学业,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石头。想到今后当个工程师不会有问题时,眼前好像一片光明。

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是参加工作后补发的。一些造反派说我们这样的人是走白专道路的,是修正主义苗子,不给我们发毕业证,也不按研究生发工资。当时家庭负担很重,读了9年大学同读4年大学的发一样的工资,心里很有想法,对发不发毕业证书倒无所谓。清华大学通知补发研究生毕业证书时,要我拿照片去,我选了一张自己认为对得起观众的照片。头发有些长,向左边倒,是个货真价实的“左派”。脸上还是很瘦削,额头上多了几条浅浅的皱纹,五官尚端正,嘴巴的样子自然从容,头微昂,两眼有神,看上去像个年老学生。这时,我已是葛店化工厂党委委员、车间主任,还做出了点儿成绩,同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一起,心情很好。

这5张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印记了我艰难的漫漫求学路,印记了党和政府对我的恩情,印记了求学路上恩师与同窗的关爱。

看到这些照片,我心里难安的是,没有为母亲的哺育做半点儿回报,她就过早离开了人间;没能对卖首饰为我筹学费的姐姐有所关照,她也离我而去;没有为对我人生命运起关键作用的张泗安、薛番琛二位班主任做什么事情,两位恩师也过早离世。这些有恩于我的亲人,没得到我半点儿好处,也没看到他们的心血和期望没有被辜负,想来又何以心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党和政府重视教育,资助学子。只要个人努力,考取了中学、大学、研究生的都能完成学业,怎么能不为今天的青年、为祖国的明天而欣慰!

5张毕业证书和上面的照片,尘封起来,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被扔掉被烧掉,或许被保存下来,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见证了我个人艰难曲折的成长,也从细微处见证了共和国历史的变迁!

(注:作者写于2009年,本刊有删节。)

毕业证书范文第2篇

为做好20*年中专毕业证书验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验印范围:省属普通中专、职业中专,高职院校普通中专部(班)毕业生,普通中专中西部联合办学中外省生源毕业生,“*”连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转为普通中专学籍的毕业生、市属普通中专招收的外省生源毕业生。

二、验印时,各校须报送的材料和注意事项:(一)本届毕业生当年由省(或市)计划和教育部门核准下达的招生计划;(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登记表;(三)录取新生登记表(此登记表在新生入学二个月内报所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作为毕业证书验印依据。录取新生如有变动,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批复文件或意见);(四)中等职业学校验印登记表;(五)本届学生变动情况(如退学、转学、休学、开除学籍等)的书面材料。省属普通中专学生转学,市属普通中专学生跨市转学须出具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批复文件或意见;更改姓名者须出具个人申请、个人档案以及学校、公安部门证明材料;(六)普通中专毕业生须有《*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册。

三、毕业证书一律以学校为单位按应届毕业生入学时“录取新生登记表”顺序编号,号码实行8位数字,前4位为发证当年年号,如今年的编号为20*0001、20*0002……。

四、证书和表格要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字迹要工整,也可用打印机打印。

五、证书须贴二寸正面免冠照片(黑白、彩色均可),先将学校钢印盖在照片左下角,后将*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专用章钢印盖在照片右下角。

六、毕业证书一律用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学校可直接到*教育印务中心证书办公室购买,地址:济南市历山路47号。

七、各校要派负责学籍的同志2至3人前来验印。

八、验印时间:5月29日至6月15日,过期不予办理。学校不得自行更改验印日期。

九、验印地点:济南市历山路49号*教育大厦,电话:86956800。

十、毕业证书验印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校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早组织安排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论文答辩、毕业考试、毕业鉴定、毕业证书填写等,做好验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验印工作的顺利进行。

毕业证书范文第3篇

毕业证书用繁体字印刷,顺序按从右到左的格式竖排,封面写着“《西北人民军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几个大字。内页上方中央有一颗五角红星,中间有12个较大的红空心字“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正文为:“郝存义同志,于本校第一期学习。现经鉴核,准予毕业。此证。校长,副校长李长路、钟师统。”并盖有三个四方红泥大印。毕业证第00180号,时间为1949年5月。质材为100克硬纸。西北军大毕业的学员大都南下,很多毕业证在战火中遗失,父亲保存的这张毕业证在校庆55周年时展出。

在家乡汾西县沟堡村,小时候就翻看过这张毕业证。入学时,妈妈给我缝制了书包,爸爸送我一首西北军政大学校歌歌词:“前进,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西北军大的学员,思想照耀我们,将军领导我们向前。为了人民的解放,我们团结、紧张、活泼、勇敢。努力学习加紧锻炼,清除旧的思想,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前进,前进!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向着光明,向着幸福的明天。”

孩提时代,我对这些似懂非懂。上学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初步了解:革命,就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这张毕业证和这首歌词,送我走进了校园,领我踏上人生之路。成人的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给我们讲述的那毕业证中的故事……

创建校园

1948年春,中国人民攻克临汾。8月,西北军进驻临汾郊区的北营盘。父亲在运城见到西北军大的招生简章,得知校长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统帅几十万大军百战百胜的将军,毅然前往报考。15岁的父亲,虽年幼,但考得不错。一个招生的女同志说:“我们招的是革命军人,你还没有一支步枪高,长大了再来吧。”父亲说:“你别看我长的小,可我身体结实,背不了长枪背短枪。部队上的号兵不都是小鬼吗?我还会扭秧歌演节目,什么苦也能吃,什么罪也能受,给首长当通讯员还不行吗?”就这样软磨了几天,父亲终于被录取了。

北营盘是日军侵华时建造的兵营,历经战乱,已是残垣断壁,房舍破烂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弹坑、弹皮随处可见。没有床板,他们就用麦草打地铺;没有教室,他们就以操场当课堂;没有桌椅,大地和膝盖就成了他们的课桌。学校给每个学员发了一个蘸笔尖,绑在一根细木棍上当作钢笔,每人每月发5―10张毛边纸,剪开订成笔记本。学习条件非常简陋。他们还发扬抗大精神,边建校,边开课。为筹集建筑材料,他们把圆木由洪洞县沿汾河漂到临汾城西,再由千名学生把木料抬回城东的北营盘校址。这期间不时遭到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百姓有伤亡的,学生也有受伤的,父亲没有挂花算是万幸了。通过劳动,残垣断壁、破败的营房,变为整治有序、生机勃勃的校园。这便是父亲在西北军大开学后的第一课――建设校园。

演讲

1948年秋冬时节,全国各个战场捷报频传,校园内外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生活虽苦,但学员们发扬抗大精神,按照军大清除旧思想、建立革命人生观的要求,掀起了刻苦钻研、勇于锻炼的学习热潮,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讨论时争先发言,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对“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中国土地法大纲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学习和军事训练,学员们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练就了基本的军事技术本领。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辞。3月,兼任西北军大校长的司令员到临汾视察,看望全体师生,校园内一片欢腾。下午1时,千余名师生列队在操场上聆听贺老总讲话。贺老总身着灰布军装,手拿木制的大烟斗,给同学们作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报告。他讲到: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战争打得很好,我各路野战军已向发起了最后的攻势,就要完蛋了,战争也打不了几天了,我们再不能按步就班在这里学习了,应该到火热的战斗中经受烈火的锻炼了,为人民立功的机会到了,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时刻到了!……这次报告后,学校立即掀起了打倒,建立新中国,坚决要求上战场的请战热潮。同学们连夜咬破指头写血书,一致要求上战场。1949年4月,西北军区批准他们提前毕业,全体学生被分配到各军师工作,准备参加挺进大西北,消灭“二马”的战斗。

喜到延安

怀揣着将军颁发的毕业证书,50个同学背着行李,徒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途中欢声笑语,歌声不断,互相帮助,没有一个掉队的。军首长组织晚会欢迎他们的到来。司令员的夫人薛明是司令部的学委主任,她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很受同学们爱戴。父亲先是被分配到了司令部队列科、侦察科,后又转到作战科,勇敢地奔向血与火的战场。榆林和平解放后,他们接收了二十二军。革命的熔炉锻炼了父亲,更教育和滋养着我们成长。

家庭转航

父亲是革命者,爷爷是支持者,我们是福荫者。爷爷勤劳简朴一生,却被划为富农成份,爷爷和奶奶被人按“四类分子”对待,我们的少年时代也不光彩,富农成份这个紧箍咒束缚着我们的形象和心灵。影响着我们的进步和成才。品德最佳也系不上红领巾,学习最优也考不上高中,更进不了高等学府。拨乱反正后,我们家的富农成份转为干部家庭成份,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和做事有了精神。后来,父亲的这张西北军大的毕业证书,使我们全家6口人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山庄窝铺走向繁华城市,从此,我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飞鸟各投林。

毕业证书范文第4篇

5张毕业证书,40年前我很珍视对它们的保管,藏在木箱底层,上面放了些书和当“礼服”穿的的确良衬衣,以及一条半新不旧的茄色裤子。

1986年到江西当省长时,不知是因淡忘还是衣服多了几件,也不知是谁有意无意的“帮助”, 证书找不到了,政务缠身,无暇以顾,也未放在心上。

约两年前,要搬家,杂七杂八的东西不少,家人在破烂堆里扒拉,可能是找找还有没有可用的东西。据说在一个旧塑料包里发现了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毕业证书,通电话告诉我时,我说:“莫烧掉了,请放到我楼上书桌抽屉里。”去年回南昌时,看到了它们,翻了翻,又放回去,也没多想。

退休后,闲来无事,不知怎的,又想起它们,拿出来看看。

小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剃了个瓦片头,似乎向人炫耀说,时,人民政府分给我家瓦房,不再住茅草屋了,头顶上的这片瓦可以作证。脸部是皮包骨、棱角清晰的孩子相。之前没照过相,第一次摆姿势,显得很不自然;龇牙咧嘴,好像饿狼吃食,没个看相。

1953年,我对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就很不满意,也不相信自己是这般模样。一天,我到王老师房间里去,向她借镜子照了照,尽管摆过几个姿势,都差不多。当时想,算了吧,不是照片的问题,就是这个又黑又瘦的样子,再说又不是我的错。

这张照片,勾起了我一段难忘的记忆。解放后,想读书,家里穷无钱上学。一天,我下定决心,把父亲的土布裤子的一条裤脚扎死,“偷”了米,到学校报了名。后来父母知道了,也没责怪我,只是无奈地说:“实在没钱,家里人多劳力少,还去读什么书?你不听,我们也没法。”

初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头发有些乱,比3年前“一团茅草”盖在头上好了一些,脸还是那样瘦、那样黑,嘴巴还是张开的,但牙齿外露已不太显眼。对这张照片,我虽不满意,但还勉强能接受。

这张毕业证书得来可真不容易啊!1954年发大水,家里田地几乎淹光,住的破牛栏砖瓦房被水浸了两米高,拆了家里一些旧船板做挡风壁的板子,在高的地方露天过夜,蚊子很多,我得了疟疾,死里逃生。没有钱上学怎么办?母亲把自己的耳环,姐姐、妹妹头上、手上的首饰都狠心地摘了下来,几经周折才到县银行换了10元4角钱,用10元报了到。由于政府的关心,学校的照顾,我得了乙等助学金,才得以延续学业。这张毕业证后面,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人情的淡薄、师长的关怀!

鄱阳高中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发型是与时俱进了,但因长时间生病,样子更难看,像个捡垃圾的,面无表情,病态木讷,毫无精神,看了心酸。

怎么能不心酸呢?得了伤寒,差点儿死了,还有一连串的苦难,至今不堪回首。填报大学志愿时,班主任薛番琛老师的建议,影响了我大半辈子的命运。学校给了我20元到北京的路费,实在是喜从天降,要是这时照毕业照,脸上兴许会有点儿笑容啊!

清华大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发型在大城市都不算落后,脸上长了点儿肉,表情还比较自然,也有点儿自信的样子。在首都上大学,党和政府关怀照顾,一直领的是最高等级的助学金。后来,生活伙食费每月增加了4元,生活改善了,再不长肉,效益太差了吧?恐怕也对不起助学金。大学6年,辛辛苦苦,顺利完成学业,心里好像放下了一块石头。想到今后当个工程师不会有问题时,眼前好像一片光明。

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是参加工作后补发的。一些造反派说我们这样的人是走白专道路的,是修正主义苗子,不给我们发毕业证,也不按研究生发工资。当时家庭负担很重,读了9年大学同读4年大学的发一样的工资,心里很有想法,对发不发毕业证书倒无所谓。清华大学通知补发研究生毕业证书时,要我拿照片去,我选了一张自己认为对得起观众的照片。头发有些长,向左边倒,是个货真价实的“左派”。脸上还是很瘦削,额头上多了几条浅浅的皱纹,五官尚端正,嘴巴的样子自然从容,头微昂,两眼有神,看上去像个年老学生。这时,我已是葛店化工厂党委委员、车间主任,还做出了点儿成绩,同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一起,心情很好。

这5张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印记了我艰难的漫漫求学路,印记了党和政府对我的恩情,印记了求学路上恩师与同窗的关爱。

看到这些照片,我心里难安的是,没有为母亲的哺育做半点儿回报,她就过早离开了人间;没能对卖首饰为我筹学费的姐姐有所关照,她也离我而去;没有为对我人生命运起关键作用的张泗安、薛番琛二位班主任做什么事情,两位恩师也过早离世。这些有恩于我的亲人,没得到我半点儿好处,也没看到他们的心血和期望没有被辜负,想来又何以心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党和政府重视教育,资助学子。只要个人努力,考取了中学、大学、研究生的都能完成学业,怎么能不为今天的青年、为祖国的明天而欣慰!

毕业证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国;清华;国学院;毕业证;党校

近日,一张民国清华研究院毕业证,引发我浓厚兴趣。首先毕业证颁发的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即公元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是较早的一张毕业证。其次,清华学校即现在的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综合排名在国内高居榜首。三是毕业证的主人李鸿樾,与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鸿章仅一字之差,他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四是毕业证导师一栏内,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五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齐全,阵容强大。

1 当时大学教育现状

国民教育。主要在倡导新教育理念和为培养尖端人才创造良好教育环境。蔡元培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着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来代替封建教育的腐朽东西。北大第十九任校长蒋梦麟强调 “学术衰,则精神怠,则文明进步失主动力矣。故学术者,梗会进化之基础也。”“大学及高等教育者,所以养成平民主义之领袖者也”。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校长都把大学定位于,“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的场所。正是这些大学校长的共同理念,影响并形成了民国时期大学崭新的教风、学风。

1925年,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曹云祥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招收清华历史上第一批大学本科生。提倡“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成立国学研究院,大兴国学研究之风气。他的创新改革,服务了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培养尖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到目前为止,华人获诺贝尔奖者有九位(含2012年获奖的莫言),其中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高锟等六位尖端人才均出生于民国时期,接受或部分接受民国的良好教育,他们的获奖,说明了当时的教育比较成功,证明北大清华等一批教育家、著名学者的教育理念先进,全社会教育大环境良好。

非国民教育。黄埔军校培养军官初见成效,中共中央党校在创办之中。黄埔军校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建议而创办的。1926年10月,第四期学员毕业,1-4期共培养4981人,11月第五期2418人开学。同年冬,经黄埔军校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一年多的争论,终于在武汉分校破天荒招收女学员,原计划只招收100名,但由于报考女生过多,最后213位女学员进入军校学习。此举开中国军队女兵建制先河。

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了创办党校的问题,会议通过了《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所长期党校”。这是最早的一份关于开办中共中央党校的决定。为1933年3月在江西瑞金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共中央党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 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

1925年春开办至1929年夏终止。曹云祥根据胡适的建议,按导师制(不称教授)教学组织方式办院。四年间,共招收72名研究生。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学制一到四年不等。在招收研究生上,把关较严,所有学员都必须通过三道关,才能被录取。因导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许多学员无法获得最后毕业。据1927年入学的蓝文徵后来回忆,“研究年数并无限制, 同学中研究二年者为最多,三年者次之,四年及一年者为最少。”“研究院同学,前后四届共七十二人,中途自动退学的,有汪、王二君;因用功过度,致疾而死的,有叶去非、马庆?(雨字头下面一个)、吴宝陵、谢念灰等四君”。当然,毕业生中优秀人才也不少,“先后留学英、法、日本的,有……宋玉嘉及笔者等十一人;在各院校任教的,约五十余人;留学诸人于抗战前,也均返国任教。抗战期中,同学在各大学任教长、训导长、院长、研究所主任及文史两系主任的,约有十 七八人,被誉为好教授的,为数更多。”

3 李鸿樾是谁

李鸿樾(1896-1974),浏阳市三口乡筱野垅村(今三口镇鹤源村)人。五岁入学(私塾),攻读经史诗文,1919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1925年6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古文字学》课题,于翌年六月毕业,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首届毕业生。他先后任湖南省立一中、浏阳公学、长郡中学、浏阳简易师范和狮山中学校长。从《浏东六碓李氏家谱》看,与李鸿章没有亲戚关系。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是他学长,比他高一年级。是他得意门生。1962年底,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挂职在湖南工作期间,一次到三口乡视察,特别到李鸿樾处叙旧,倾表感谢之情。临别时还叫陪同人员拿来一顶蚊帐、一床棉絮,送给恩师,并指示县委负责人取掉李鸿樾的“坏分子帽子”(因解放前曾任县参议长,被归入“21种坏分子”中,常遭批斗),适当考虑李鸿樾的生活。

4 五位导师介绍

王国维(1877―1927),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早年,他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精通22种语言。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赵元任(1892-1982),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1938年后在美国任教。

李济(1896-1979),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5 为何陈寅恪、李济两导师名下未留章

按国学研究院规定,凡是从研究院毕业学生的毕业证书,“五大”导师都要具名。但是不一定跟每位导师学习过,凡是学习过的,盖私章。没学习过的,不盖私章。

6 民国印花税

毕业证书的上方有五枚红色印花税票。贴上印花税票,表示该证书已缴印花税。每枚印花税票一角,本毕业证书共缴了五角印花税。

在此特别指出,印花税不是从洋人处引进,而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算得上专利产品。提出印花税概念的是清政府。为了简便行事,清政府创造性的将各类名目繁多的税种,一次性纳入印花税范畴。为了实行印花税制,清政府曾分别于1896年请英国印制了 3年印花税票,1902年请日本、1908年请美国两次印制税票。并且,日本、美国所印税票最后均没有派上用场,造成浪费。

7 毕业证历史贡献

首先,它是民国最牛毕业证书。这样说,是因为导师一栏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都是当时超一流的大师,有学者评论到,“如得此五人为师,此生无憾矣!”其次,清华学校(1928年8月17日改名国立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历经战火纷飞年代,能够留存下来的原本就很少,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证书则更是凤毛麟角。第三,这张毕业证书,厘清了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与“五大”导师之争。当年确为“五大”导师,只是李济先生当时是以讲师聘,而其他四人以教授聘,故而人们习惯称“四大”,而实为“五大”。当时,李济正和美国费利尔艺术馆合作,组织考古发掘工作,“每学期回院讲学不过数周”,清华每月发薪水100元并未达到教授的400元待遇,所以只能给他戴讲师帽子,而不是教授帽子。

参考文献

[1]李文.大革命时代的黄埔女兵:斯大林也曾“粉”过她们[J].广州文史网.广州日报。

[2]王渔.中共最早关于建立党校的决定[J].学习时报。

[3]岳南.李济为何是讲师而非教授[J].望东方周刊.第410期

[4]史飞翔.章太炎为何拒聘清华国学院[J].钟山风雨.2012年05期

[5] 薛林荣.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J].教师博览.2008年第1期

[6]蓝文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J].清华同学与学术传薪

作者简介

毕业证书范文第6篇

该证书长41厘米,宽39.5厘米,系白底彩印。上方有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党旗,旗帜以45度角相背布局,两面旗帜中间为孙中先生像。在蓝色花纹镶边的黄色衬底上,印有白色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样。毕业证书正文为: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

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何章杰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发证书

总理孙文

校长蒋中正

党代表廖仲恺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证书上盖有孙中山、蒋中正、廖仲恺、陆军军官学校、中国的印章。

面对这份珍贵的毕业证书,风雷激荡的革命年代跃然眼前,特别是毕业证书的主人何章杰烈士的英雄事迹历历在目,不禁让人为他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所折服。

毕业证书中的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即是被誉为中国“西点军校”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酝酿、筹备和成立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第一期除在广东一省公开招生外,其他各省的招生工作都在秘密中进行,而且主要依靠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进行。在湖南的招生是通过中共湘区委员会进行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推荐了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优秀青年报名入学,第一学期毕业生639名,其中湘籍学员180多名。何章杰便是其中的一名。

何章杰,原名何萼初,别号牧苏。1896年11月4日出生于长沙县丁字湾勒马山(今属望城县)一个贫苦家庭。早年读过私塾,曾在西佛祠高小、武昌湖南旅鄂中学念过书,后在汉口外国语学校专修过英语。在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县丁字湾、六字岭和北山、霞凝等地任教数年,他讲课深入浅出,为人平易近人,所到之处,深受学生爱戴。爆发后,反帝爱国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何章杰深受影响,他决定放弃安定的教书生活,投笔从戎,加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中。1923年他考进了谭延在广州办的湘军讲武堂。1924年5月,何章杰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推荐进入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黄埔军校这座革命的熔炉内,他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1月,何章杰在黄埔军校步兵科毕业,被任命为排长。1925年广东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病重北上,悍然发兵进犯广州。为平定军阀陈炯明的叛乱,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何章杰随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作战。他作战英勇,特别是在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的战斗中英勇顽强,不幸身负重伤。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当时他尚未痊愈,仍主动请缨上战场,任第六军特务连连长。第六军在军长程潜的率领下,与第二、第三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向盘踞在江西的孙传芳部队进攻。部队所向披靡,一路进展神速,先后占修水,克武宁,19日攻占南昌。由于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孙传芳部趁机反扑,包围了南昌。在兵临城下、弹尽粮绝的危机关头,何章杰主动要求作前锋突围出城。他带领特务连猛打猛冲,撕开了孙传芳部防线,使部队顺利突出重围。随后他又率特务连配合第六军的主力部队攻占了德安、马回岭、九仙岭等地,给军阀孙传芳部队以沉重打击,为北伐军进占江西立下了赫赫战功。

孙传芳部在北伐军几路大军的夹攻之下,溃不成军,势力大减,残部仓惶逃往南京。北伐军乘胜追击,一举占领南京。在北伐军攻克南京后,何章杰被任命为国民革命总司令部补充第五团三营副营长。不久,又调南京公安局任秘书。

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何章杰改名何时达,秘密地离开南京回到长沙。他找到郭亮,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长沙“马日事变”后,何章杰又被迫潜回老家丁字湾,和谭牛山等人在家乡开展地下活动。

为了回击许克祥的叛军,何章杰曾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和谭牛山等带领工农武装参加围攻长沙。

7月中旬,何章杰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去平江组织工农武装。尽管他化装成教书先生,还是引起了敌人密探的怀疑,他在途径浏阳永安镇时,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浏阳县团防局。敌人恐吓讹诈,威逼利诱,何章杰不为所动,一口咬定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拒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敌人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剥光何章杰的衣服,用竹鞭抽,杠子压,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妄图逼迫他交待真实身份。但他坚定不移,拒不承认。一个黑森森的夜晚,敌人将遍体鳞伤的何章杰押上囚车,拉到荒郊野外的刑场,令他与其他7个“犯人”站成一排,但刽子手举枪射击之后,其他7人都应声倒下,唯独何章杰安然无恙。原来,敌人想利用“陪斩”来威吓他招供。最后因为敌人无证据,加上党组织积极营救,何章杰被释放。

为了重建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在岳阳成立湘鄂赣边特委。何章杰刚好刑伤痊愈,知此消息,立即要求去岳阳,参加湘鄂赣边特委工作。他根据特委的安排,机智地打入了驻岳阳桂系军阀胡宗铎部,秘密策动士兵参加工农革命军。因消息走漏而失败,他被迫转移到湖北新堤。3月27日,特委机关遭到破坏,特委书记郭亮被捕,何章杰奉命去汉口筲箕巷麻石厂从事地下工作。是年冬,麻石厂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党组织再次派他去平江组织革命武装。他利用社会关系打入平江县挨户团,以协助练兵的名义进行策反活动。他利用职务之便,随时注意接近团丁,关心他们的生活,同他们建立感情,逐渐启发和提高他们的觉悟。当他取得了团丁们的信任后,何章杰将这支武装拉出了平江县,带到了革命根据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不久,第八军又与红五军合编为第三军团,何章杰任第八军第三纵队纵队长。

毕业证书范文第7篇

我1937年农历十一月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的一个贫困农户家庭,世代以耕种为生。从我刚刚懂事就背起粪筐捡粪、打柴火。每天跟着爷爷、父亲到农田干活,春种秋收,年复一年。每当看着和我同龄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时,我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呆呆地站在地里望去,被爷爷发现了,对我说:看什么?念书能打粮吗?种地才能养家糊口,赶快干活。妈妈贤惠、善良,为了让我上学,几乎天天跟爷爷求情,但也无济于事。我小,没办法,既不能反抗,又不能离家出走,只好老老实实在地里干活。说实话,爷爷真是个好爷爷。他朴实、善良,很疼爱孙子,小时候,我跟他上镇上走不动时,他就背着我,给我买几张煎饼,一碗豆腐脑,看着我吃。可是一提念书,他就火了。一天,三道林子中心校校长赵树田老师来到我家里,一进门就问:“有上学的孩子没有?”当时全家正在吃晚饭,我马上回答:“有!”“你几岁了?”他问。“我13岁。”我回答道。“这么大怎么不上学呢?”“爷爷不让念。”我小心回答着。在赵老师耐心说服下,爷爷终于答应我上学了。我急忙从炕上跳下来给爷爷磕了三个响头。爷爷最后说:念书是念书,天亮下地干活,放学就下田。

第二天,我背上妈妈在两年前亲手给我做的白色书包,书包皮上绣着一个红五星,高高兴兴上学了。妈妈知书达理有点文化,在家里教过我《百家姓》、《三字经》、《名贤集》等书,认字不少,我又会打算盘,加、减、乘、除都会打,老师把我插班到三年级。

这已是三年级第二学期了,学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老师上课时,我专心致志地听讲,没有书向同学借,回到家点着小油灯或借着月光抄书、写作业。有时爷爷心烦,天不下雨,地没铲完,就拿我撒气,骂上几句:“败家子,点灯熬油,能学出啥来。”我忍着,一声不敢吱,马上把小油灯吹灭。因为从来没摸过笔,写出的字七扭八歪,丢胳膊少腿。每当发作业本时,同学们取笑我,把作业本从这边撇到那边,更有甚者,往我作业本上吐唾沫,把我气得直哭,但我还是忍耐下来了。我从小就好强,不服输,在我心中就有四个字:“争气、苦练”。寒来暑往,一个学期过去了,抄书、苦练,我写出的字干净、端正、工整、秀美,班里的同学无人能比。四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当记录》,有编辑、绘画、缮写等项工作。学完这节课,老师说:咱班里也办个壁报,在全班同学中选出几名同学担任办报人。班里20多名同学都举手同意我担任抄写。昔日嘲笑我最欢的那个同学王某某,竟然也举起了双手。我激动地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五名,字又写得好,同学们对我更热情、更亲近了。我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变得活泼了。我想不能自满,更要努力,将来在写字上恐怕能有所作为呢?

一晃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初小四年级毕业了,当我拿到这张毕业证书时,心里高兴极了!我手捧毕业证书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念毕业证书上的内容。

离开了启蒙的学校,有辛酸,有快乐,我怀念那些尊敬的师长,更留恋那些童年的伙伴。临走时我请赵树田老师在我自己订的小本上签字,他写到,“求人不如求己,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

初小毕业后,我又考上了双庙子完全小学校五年级。学校离家有六七里路,我每天还是天亮下地干活,看有一列客车开过去了,就是该上学的时间了,于是赶紧放下锄头,去上学。日复一日,天天如此,用心刻苦读书。

记得五年级下学期,家里劳动力少,田间管理缺人手,爷爷不让我再念书了,开始下田干活!干完活,这个学期也快结束了。我上学一个星期,期末就考试了,我考了倒第五,差点坐上红椅子(过去公布榜凡考后三名者用红笔勾上)。

我父亲上街卖柴火,到学校看了“皇榜”。一找五年乙班,从第一找到四十,没发现我,结果倒数第五名是臧立君,回到家里大发雷霆,骂我笨蛋。这时老实巴交的妈妈说话了,拿孩子当劳动力,这学期哪上学了,有时偷偷摸摸看看书,你们也不让,这不是逼人吗,这样父亲的气才消。

放寒假时,我早晚背上粪筐在大道上捡粪,筐装满背回来倒在自家的粪堆上,然后我就把这学期没学过的课程通读几遍,全弄懂了才罢休。我又把六年级的课程提前预习一遍。上六年级后,我按时上课,我知道读书难,就更加努力了。毕业考试后,甲乙两班80多人统一排名,我考了第12名。

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我写字漂亮,学校的板报,班里的墙报,老师上分都少不了我,大家都羡慕我。

有一次,全县举行中小学运动会,我代表学校去参加。自己买的白背心,妈妈给做的蓝裤衩,镶两条白杠。第一次坐上火车,别提多高兴了。下了火车又步行20多里路,晚上,到了昌图县城,住在大车店。晚饭后,我在县城街上玩玩。街上一片漆黑,突然,前边闪出一道白光,怪吓人的,老师说:这是电棒,天黑能照明。我真是乡巴佬进城,啥事都大惊小怪的。

第二天运动会开始了,我参加了100米的预赛,跑了第二名;后又参加复赛,跑了第三名;下午参加100米决赛,结果跑了第五名,为学校争了光,还拿到领奖票到领奖处领了3个笔记本、一打铅笔,我高兴极了。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秋季结业,我们是提前半年结束了高小的课程。1952年7月13日,我得到了高小毕业证书。证书上的照片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我很留恋这乡村中的两所小学,它给了我人生的自信,给了我智慧,也给了我力量。

7月份,学生开始报考初中了。我们就近的有昌图中学、四平中学,一南一北,距我家都是60公里。我们同学发现一张报纸,有长春市各中学的招生广告,我们5名同学一商量,就去长春考初中。第三天,带上妈妈给我煮的10个鸡蛋,烙的黄米面粘火烧,我们就搭上了北上的火车,去了长春。一打听,站前附近就有一所长春女子中学也招生。我们报了名,领了准考证。我们都不富裕,谁也没钱住店,只好在长春车站的站前广场的长条椅子上睡了一宿。天亮了,广场人来人往,不时地喊着:浆子开锅,新炸的油酥大果!我们没钱买、干眼馋!真若买了,就没钱买火车票回家了!我拿出火烧,掰开想吃。一看,已经发霉了,就用自来水冲冲,照样吃。早饭过后,走到了学校,按考号进了考场。一天考了四科:语文、算术、史地、常识,考完大家都说考得不错,因我叔叔在长春北米沙子车站工作,我就去叔叔家等着发榜,他们四人就回家了。第三天,在报纸上公布了我们被长春四中录取了。我们学校的前身,是日伪时期长春日本敷岛女子中学。解放后,改为长春女子中学。1952年秋改为长春第四中学。

在初中一年下学期,我就被吸收为校排球队队员。那时经常和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各高中,进行友谊比赛。在全市中学生排球比赛中,我们小队年年得冠军。1954年秋,学校迁走,改为长春第11高中,现在是吉林省重点高中。

现在我家庭幸福美满,全家人事业有成!有四人为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体育伴随我一生,给我乐趣,陶冶情操。我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应日本、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的邀请,我还参加了书法展和文化交流。

我勤奋好学,学过机械加工、中文、体育。从事体育教学、教练、裁判工作25年,被授予国家荣誉级排球裁判员,被授予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从事书法教学15年,培养上千名小书法家。

我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辽宁省特色文明家庭,沈阳市特色文明家庭标兵——才艺之家,沈阳市突出贡献文化家庭。各新闻媒体、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级报纸,多次报道、刊登家庭先进事迹。

毕业证书范文第8篇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金戈铁马已经变成历史的记忆。黄埔军校的长洲校址已经变成了纪念馆。1984年,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陈列馆中,那一张张的照片向我们述说一件件的往事。其中有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证书非常引人注意,分别是:第一期学生潘学吟和第十一期学生曾会奇这两位黄埔同学的毕业证书。细细观察这两张毕业证书,可以看到黄埔军校的种种变化。

一、第一期学生潘学吟的毕业证书

(一)潘学吟毕业证书概况。潘学吟(1895―1930),1895年出生在新丰县沙田镇羊石上湾。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注:黄埔军校第一期从1924年5月5日至1924年11月30日),当时“实际毕业生为645人”(黎显衡等:《黄埔军校》,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8月版),毕业后留校在政治部任职。1925年入中央宣传讲习班及党务训练班学习。第一次东征随军从事党务工作,后留任潮安党部筹备处主任。1925年秋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第六队队长、入伍生第三团中校团附。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预备团第一营营长,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1928年,被选送日本东京士官学校学习。1929年1月,潘学吟回到上海,参加中国改组同志会活动(以下简称“改组派”)。“改组派”在1928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上海,领袖是,核心人物为派系的陈公博、顾孟余等人。“改组派”的政治主张是改组,标榜恢复“一大”、“二大”的改组精神,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一大”通过的最低限度纲领。“改组派”的主要活动是反对集团的统治,联合各派军阀进行军事倒蒋活动。“改组派”的一系列活动给以很大威胁,他秘令特工秘密搜查、跟踪同志会的有关人士。1930年3月17日,派“蓝衣社”将潘学吟暗杀在上海法租界。

潘学吟的毕业证书长约42厘米、宽约40厘米,蓝框黄底,正上方有孙中山的头像和“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蓝框四角各有一字,即校训“亲爱精诚”,黄底隐约用篆书写有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毕业证书的字体是楷书繁体字,内容竖写右起,具体内容如下:“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的签名和印章。他们3位的签名按一个“品”字形来排列,即:孙中山在最上方,和廖仲恺并列在孙中山的下方。毕业时间“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校印)”,证书的左侧有半骑缝存根文及学校的印“埔字第玖拾伍号”。

(二)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的特点:1.存世数量少。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人数为645人,但是现存的毕业证书只有7张,其中3张毕业证书在中国大陆,分别是:贾伯涛、潘学吟、蔡升熙,另外4张在中国台湾,分别是:王锡钧、伍诚仁、俞济时、容有略。2.惟一一期同时有创校3位最高领导人签名。黄埔军校创校时有3位最高领导人: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校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所以从第二期开始就没有孙中山签名,只有廖仲恺和的并列签名。1925年8月20日党代表廖仲恺被暗杀,接任党代表,从第三期开始就没廖仲恺的签名,只有和的并列签名。所以只有第一期毕业证书才同时有3位最高领导人签名。3.第一期毕业证书的珍贵之处,有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名言出自孙中山先生1925年的遗嘱,其实这句话是“孙中山1923年11月为《周刊》出版的题词”(张磊:《孙中山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并不是出自1925年孙中山的遗嘱。

二、第十一期学生曾会奇的毕业证书

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约有1273名学生(不含转学同学)(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曾会奇(1915―)湖南益阳人,1934年9月入读南京中央军校,是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军第六十二军一五七师炮兵营排、连、营长。1945年10月随军到台湾高雄接受日军投降,任第六十二军高雄接受处军械股中校股长。1947年随军到华北天津一带驻防,任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副团长、师参谋主任等。1949年1月任第九十四军军部副参谋长。同年率部放下武器,接受人民改编,后入华北训练第三师受训,同年夏天任人民江南地下第四十一师参谋长,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入湖南军政大学学习,任区队长。1951年,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事研究员。1955年转业,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民革广东省委会组织处长、副秘书长、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及民革广东省委会顾问,广东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等,1994年离休(正厅级)。著有《赴台湾解除日军武装片断》、《回忆在南京中央军校学习生活片段》等。

曾会奇的毕业证书长约28厘米、宽约27.5厘米,蓝框白底,正上方有孙中山的头像和“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蓝框四角各有党徽。毕业证书的字体是楷书繁体字,书写的方式是竖写右起。具体内容如下:“毕业证书,兹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炮兵科学生曾会奇年二三岁湖南省益阳县人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证书印刷有军校领导层的名字,分别是:“训练总监唐生智(红方印),校长蒋中正(红方印),校务委员:蒋中正、汪兆铭、吴敬恒、戴传贤(戴季陶)、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唐生智、程潜、李宗仁、白崇禧、刘湘、龙云、余汉谋、张治中、陈诚,教育长陈继承”。证书的最后一行是毕业时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校训练总监红方印)”,“炮字第肆号(半骑缝存根文)”。在证书蓝框的左下角有曾会奇的1寸黑白照,并盖有学校的骑缝钢印。

(二)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证书的特点。1.骑缝钢印:在曾会奇的1寸黑白照片上盖有骑缝钢印。钢印中有学校的名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校训“亲爱精诚”。民国时期印章的主流是红色的方印,而这里却出现钢印,显得十分特别。2.唐生智排名第一:一般而言,学校的毕业证书校长排名第一,但是,这张毕业证书却是训练总监唐生智排名第一,以校长的身份排第二。训练总监名义上“掌管全国军队教育”,实际上却是不掌握兵权的虚名(杨天石等:《战略与历次战役》,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唐生智的名字排在的前面,“位高”却又“权轻”,的谋略之深可见一斑。

三、从两张毕业证书分析黄埔军校的变化

(一)校名发生的变化。黄埔军校从建校开始至今曾经五改校名。1924年,黄埔军校最早的名字是“陆军军官学校”(注: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和同学录则写完整的校名“中国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3月,黄埔军校和全国其他军校合并,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是黄埔军校第一次改校名。1928年3月,随着北伐的胜利,黄埔军校北迁到南京,南京本校命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这是黄埔军校第二次改校名。1928年5月,黄埔本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注:1928年至1930年期间,南京本校、黄埔本校两校并存,为了加以区别,将南京本校称为第一总队,黄埔本校称为第二总队)这是第三次改校名。1929年9月,黄埔本校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这是第四次改校名。1946年1月,把校名改为最早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是第五次改名。这5个校名中“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约使用了18年,是大陆时期使用最长的校名。

(二)黄埔军校领导人的变化。从毕业证书的签名可以看到黄埔军校第一期有3位最高领人:校总理孙中山,中国党代表廖仲恺,校长。孙中山以党总理的身份兼任黄埔军校校总理,是黄埔军校的最高决策人,但是孙中山身系国家重任,从1924年创办到1925年逝世只视察过黄埔军校5次,无暇具体管理黄埔军校的事务。党代表廖仲恺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广东革命政府的财政部长,党内地位、年龄、声望比高,但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工作重心放在广州,很少到黄埔军校办公。3位最高领导人中,孙中山和廖仲恺是“兼职”领导人,只有是“全职”校长。他“有权统辖全校人员,总理全校一切事宜职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版)。虽然,在党内的地位比不上孙中山和廖仲恺,实际上却是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人。

第十一期时黄埔军校的领导层发生很大的变化,曾会奇的毕业证书一共有19位领导的名字。随着第一期3位最高领导人其中两位的去世和时局的变化,黄埔军校从1928年12月南京本校第七期开始设立校务委员会。第十一期时军校的领导层有:训练总监1人、校长1人、校务委员16人、教育长1人,合计19人。

校务委员会的成立体现对黄埔军校的全面控制,我们看一下第七期到十一期的校务委员的名单:

从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惟一不变的就是。其他校务委员在每一期的人数和排名都有变化。这表明,孙中山和廖仲恺去世后已经完全掌控黄埔军校。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个人意志决定谁来担任委员和排名的前后。

(三)学制的变化。学制的主要变化是苏式教育改为德式教育。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初期是模仿苏联红军模式训练学生。“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开始联系德国军事专家来华推行德式典范”。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失败后,苏联军事顾问离开了黄埔军校。1928年到1934年是政府和德国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各军事机关聘用了大批德国军事顾问,并以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方法训练军队,以德国的新型武器装备各部队”([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逐步把黄埔军校改为德式教育。从1930年第八期开始,黄埔军校有德国军事顾问,总顾问巴德、步兵顾问布鲁贺欣、炮兵顾问胡诺斯坦、战车顾问皮尔纳、骑兵顾问诺尔泰、通信顾问爱迪基和问哈拜兹。一直到第十期有名可考的黄埔军校德国军事顾问一共有12位。德国顾问引进了现代西方的军事思想、理论和训练,让黄埔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现代军事科学。黄埔学生大多怀有从军报国的愿望,他们认真学习,很快就建立起新的军事理念和思维;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德国装备部队有:教导总队、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三十六师等。这些部队在抗战时为中华民族立下赫赫的战功。1938年,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友宣布将全部军事顾问撤离中国。

除了德国的军事教育,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特务系统“复兴社”也是深受德国的影响。

(四)党代表制度的废除。党代表的全称是中国党代表,是黄埔军校借鉴苏联红军经验而设立,直接参与和领导军校。党代表负责“监察校内行政,指导党务之进行,并主持政治训练事宜”(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版)。黄埔军校发出的一切重要命令和文件生效有两种情况:一是孙中山亲自签署,直接生效;一是校长和党代表同时并列签署,而且是缺一不可,否则无效。所以,党代表的权力非常大,与校长相互平行、相互制约。第一任党代表是廖仲恺,他为黄埔军校劳心劳力,被同学们称为“军校慈母”,可惜在1925年被暗杀。廖仲恺去世后接任黄埔军校第二任党代表(时黄埔军校第三期),当时地位显赫,是以广东国民政府主席的身份兼任党代表,不负责实际工作。中山舰事件(时黄埔军校第四期)后离开广州,黄埔军校从此没有党代表。

1924年底黄埔军校成立校军――教导团,实行“三三制”,每个团3个营,每营3个连,每连3个排。在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负责党务工作。教导团1925年改建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成为的嫡系部队。1926年初,党代表制度在国民革命军全军推行,并建立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到1926年3月“在国民革命军中共有876名政工人员”。北伐时,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就正式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实际统帅”([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民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随着权力的上升,越来越感到受党代表制度的制约。1927年6月7日,下令取消各级党代表。从1924年在黄埔发源到1927年在北伐中废除,党代表制在国民革命军只存在了短短的3年时间(姜克夫:《民国军事史》第一卷,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但是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却在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中牢牢扎根,在战争中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形成自己的建军路线,到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

(五)政治信仰的变化。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时,明确规定学生入校后要自愿加入。创校初期正值国共合作,所以除了三民主义学生们还能信仰共产主义。1924年底,在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建立“黄埔支部”。到大革命失败前,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共产党员大约有800人。“通过黄埔军校,中共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从黄埔奔赴全国各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广州出版社,2004年6月版)。1927年“”时,大约有400名共产党员被捕和被杀害。此后大陆时期,黄埔军校清一色是党员。1949年黄埔军校迁往台湾,随着多元社会和政党政治的发展,现在的黄埔军校招生公告中已经删除了政治信仰的规定。

毕业证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毕业资格审核;电子照片;照片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自从199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电大分校开放教育学员在毕业资格审核及申请办理毕业证书(简称办证)时均需要提供学员在新华社图像采集中心所采集的电子照片信息。因此分校每年都会组织电子照片图像采集工作,大部分学员都会按要求进行采集,但也有一部分学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采集。以至于在申请毕业资格审核时,电子照片不能及时上报,导致毕业资格审核通不过,毕业证书无法办理的情况。此项工作非常繁重,都需要辅导教师收集、筛选并核查每位学员的电子照片信息。为了每次办证能够快速、准确无误收集到学员的电子照片并进行核对,提高办证效率,利用.NET编程和SQLServer数据库技术,设计了基于B/S模式的开放教育毕业证书电子照片信息管理系统。

1系统的功能模块

系统具有用户登录、学员电子照片核查、辅导教师电子照片管理、教务管理员电子照片管理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学员电子照片核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学员可以按姓名或身份证号码核查自己的电子照片信息是否有误,其中核查的信息包括照片是否采集,是否为本人的电子照片等等。辅导教师电子照片管理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及核查整班学员电子照片信息;全面统计班级学员电子照片采集的情况,对已采集学员的电子照片进行下载备份。教务管理员电子照片管理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能够把每次学员采集的照片上传至服务器;根据应届毕业生信息统计出电子照片采集情况,经核查后将所有应届毕业生的照片压缩打包下载,最后上报省级电大教务处进行毕业资格审核及办证;系统所有用户注册、激活、删除等。

2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了.NET编程和SQLServer数据库技术,使用的开发工具为VisualStudio2010。数据库访问、操作则使用了技术,它提供了很多对象来完成与数据库的交互操作。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框架设计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系统采用了三层结构的设计思想,分别是表示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层。

3.2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使用了SQLSer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创建了一个名为SGCI的数据库,SGCI数据库其中又设计了四个数据表,分别为学生信息表、毕业证书照片信息表、应届毕业生信息表、用户管理表。

3.3数据库连接技术

系统采用了技术来连接和访问数据库,通过Sql⁃Connection方法与数据库建立连接,再使用SqlCommand、SqlDataAdapter、DataSet等对象处理和查询数据库,最后使用Grid⁃View、DataList等控件来显示被处理的数据。除此外,系统还使用了VisualStudio2010工具中SqlDataSource控件访问SQLServer数据库,它可直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查找、添加、删除等处理。最后为了便于管理和部署数据库,把数据库连接配置字符串保存在应用程序配置文件中。

3.4用户登录设计

为防止学员信息的泄露和系统运行安全,系统设计了用户登录和用户注册模块,系统用户分为学员、辅导教师和教务管理员三类。用户登录模块采用了参数化查询技术来防止SQL注入攻击漏洞,它是在数据库完成SQL指令的编译后,才套用参数运行,就算参数中含有指令,数据库也不会运行。

3.5学员电子照片核查

学员电子照片采集完后都要对其信息进行核查,确保准确无误。学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来核查自己个人的信息是否有误。系统还会检测电子照片是否符合办证的要求,比如像素是否为480*640,大小是否在50KB-80KB之间,文件名是否与身份证号码一致等。

3.6辅导教师电子照片管理

辅导教师电子照片管理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班级学员电子照片采集情况统计、信息核查和学员电子照片的下载备份。除此外还具有上传学员报名所提交的电子照片等。为了避免个别学员不按要求或不及时核查电子照片信息,而出现照片信息有误,导致毕业资格审核不通过,无法办理毕业证书和毕业证书办理后其照片有误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发生,辅导教师电子照片管理模块设计了对班级学员电子照片的核查,可以按班级名称、姓名、身份证号码三种方式进行核查。核查的结果除了学员基本信息外,增加了学员报名时提交照片的信息,以便辅导教师进行核对,确认是否为学员本人。辅导教师对班级学员电子照片图像采集进行统计,主要是督促没有电子照片的学员去新年通讯社进行图像采集,避免没有电子照片采集而耽误毕业。辅导教师在统计后可以对电子照片下载备份,便于毕业时上报学校教务部申请毕业资格审核和办理毕业证书。

3.7教务管理员电子照片管理

教务管理员电子照片管理模块所实现的功能是电子照片更新,应届毕业生电子照片处理,用户管理等。教务管理员每次收到学员的电子照片后要及时整理并通过FTP上传至服务器,并点击【照片更新处理】按钮来进行更新处理,系统会把处理的结果保存至数据库中。除此外,系统会对已毕业的学员的电子照片进行备份和删除处理,处理后即减轻了服务器运行负担,又提高了系统访问的速度。电大分校开放教育每次在毕业资格审核和申请办理毕业证书时,均需要提供学员的电子照片并上报省电大教务处。以往都是由教务管理员根据应届毕业生的名单一个个去收集或从照片目录中一个个筛选出,其工作量非常繁重,且也容易出错。应届毕业生电子照片处理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每次毕业资格审核和申请办理毕业证书时,系统根据应届毕业生信息自动从照片目录中批量筛选出所有应届毕业生的电子照片,并可以打包压缩下载,便上报省校教务处。

4结束语

毕业证书电子照片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B/S模式,并采用了.NET编程和SQLServer数据库技术,该系统能很方便的运行在WINDOWSSERVER2003/2008使用IIS搭建的Web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可以直接访问,其运行稳定,操作方便简单。而且满足了电大分校开放教育在毕业资格审核及申请办证时收集、审核电子照片的需要,减少了辅导教师、教务管理员的工作量和提高了办理毕业证书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靳华,洪石丹4.0编程技术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49-601.

[2]刘宝娥.利用技术开发SQLServer数据库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6-47.

[3]禹晨.基于Java的电子相册系统的可视化开发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5(1):73.

[4]严红.浅谈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优化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5(8):136-137.

[5]晏爱琴,赵明.数码照片档案网络化管理探索与实践[J].北京档案,2015(8):10.

毕业证书范文第10篇

右半部分内容: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奉上谕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宣布案,经明白申谕,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朝廷怀,盼望至殷,近已降旨: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顺议院言谕之得失,全视议员程度之高下,非教育普及,则民智何由启发?非地方自治,则人才无从历练。至教育宗旨,必以忠君爱国、屏除邪说为归,自治法规必以选举贤能、力某公益为主。著学部统筹普及善法,编辑精要课本,以便通行。并著民政部妥拟自治章程。请旨饬下各省督抚择地依次试办,并有该部随时切实稽奏,立为考成勿任空文塞责,务使议员资格日进高明,庶议院早日成立,可期实行,有厚望焉。钦此。

左半部分内容:

奏署蒙化直隶军民府自治研究所督林

发给文凭事案奏

自治筹办处创开奉准

钦命编查馆王夫臣咨行奏定地方自治研究所章程清单,由处酌拟细章祥准通饬。各属照章设立自治研究所,一所分区选调学员,入所研究满八个月为毕业期等,因札行下府,当经本府遵章组织禀报奉批,开办在案。兹查该所第一班学员熊瑜,现年三十柒岁,系本籍人。在所修学期满,经所长、讲员等,按照所习学科、分科考试各记分数,本府复加核定,其总平均分数在陆拾分以上,照章取列中等第拾玖名。除列册祥报立案外,合就发给毕业文凭。须至文凭者:

各学科分数列后

一、毕业证书所载上谕相关译文

朕(光绪帝)奉慈禧皇太后懿旨,颁布实施法案,按照她的旨意,以民智的开化程度高低来确定实行时问的早晚。我朝早就殷切希望能实施,先前已经上谕:先设立资政院,作为成立议院的基础。而议院参政议政决策的正确与否,依靠的是议员文化和能力的高低。如果教育不能普及,人民的思想认识如何能够得到启迪和开化。不实行地方自治,则人才将不能得到锻炼。教育的宗旨,当以忠君爱国和清除异说为目的,自治法规应该以选拔人才,推动公益事业为目的。现在谕令由学部负责统一筹划安排普及教育的好办法,编辑通俗易懂的通俗课本,以便在全国统一施行。并谕令由民政部负责拟定切实可行的自治章程,上报朝廷审批后下发各省选择合适的府、州、县先行试行,并由民政部负责对自治章程的试行情况进行督查监督、上报朝廷,并作为地方督抚考绩的依据。涉及的学部和民政部不能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要使议员的资格和能力不断提高,以确保议院能早日成立,方能早日施行,朝廷对此寄予厚望。特此谕示。

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二十三日的上谕发生之日,正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时。虽然名义为光绪皇帝执政而实际大权一直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故才有文中所谓光绪皇帝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之谓。

二、毕业证反映的历史背景

慈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名字,与近代史上一次次丧权辱国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末几义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顾命臣企图夺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忻,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设计逮捕了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臣势力。奕忻被封为议政王,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忻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慈禧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之甚少,她也作出很多愚蠢的决定,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行;再有,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集权。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火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岁,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 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不少侵略利益。战争之初慈禧借战事不利,把责任推给以奕忻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将他们全部革职,史称“甲申易枢”,从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清命乃行”,光绪帝实际仍居于傀儡地位。

19世纪末,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当她看到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要勒令她归政,更是忍无可忍,对列强宣战。但是,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清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令奕勖、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上谕,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9月7日与11个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使中国再一次被严重践踏;东北人民遭受极大苦难。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尽行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宪的姿态,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察。

三、清末地方自治运动

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加上清末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的群众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出于这样的目的,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一日颁布“预备仿行”的谕旨,在朝廷及地方推行“”,其中地方设置“议会”实行自治便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地方自治既为“立宪之根本”,自属工作之大端。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颁布预备立宪“逐年应行筹备事宜”时,亦同时规定了地方自治分期进行之程序,而以设立推动机关及训练自治人才为根本。由于当时的地方自治完全以日本的制度为楷模,而日本是府县和市町村二级地方自治,清廷当时决定在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实行地方自治,简称为县乡二级自治。

云南蒙化最初创办自治,就是以此为背景和依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开办云南全省自治总局,置官绅局长各一人,附设自治研究所。通饬各府、厅、州、县,选送地方负有声望士绅入所肄习,名日“学员”,毕业之后,分派各府设立自治传习所,各厅、州、县没立自治宣讲所。其时,全省地方均已宣传殆遍,旋遵中央令,改为云南全省自治筹办处。随又颁《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及《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是为上下两级制,由筹办处区划督促。当时,对地方自治的具体筹划,应该说还是相当周全的。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官署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城镇乡自治范围以学务、卫生、道路、农工商务、慈善事业、公共营业及自治经费为主。至于地方自治机关,凡城镇均设议事会及董事会,凡乡均设议事会及乡董。议事会由城镇乡选民互选产生,凡具有本国国籍男子,年满二十五岁,连续住居本城、镇、乡三年以上,年纳正税或地方公益捐二元以上者,为选民,得选举或被选举为自治职员。城镇议事会议员以二十名为定额,每加人口五千人,得增议员一名,但不得超过六十名。乡议事会则依人口比例另定名额少于二千五百人之乡,得举议员六名,超过二千五百人,则以此递增,至多可选出十八名。议员为名誉职,不支薪水,任期二年,每年改选半数。各级议事会每季召开一次,会期以十五日为限,必要时得展延十日以内,其职权为议决本城镇兴革事宜、自治规约、自治经费、选举争议、自治职员之惩戒与城镇乡间诉讼、和解等事务。城镇董事会设总董一人、董事一至三人、名誉董事四至十二人,由议事会就本城镇选民中选举,呈请地方长官核准任用,任期均为二年,其职权在执行议事会议决事项与地方官府委任办理事务,并负筹备议事会选举及议事之责。乡的地方自治执行机关较为单纯,仅设乡董、乡佐各一名,由乡议事会就本乡选民中选举,呈地方官核准任用,其任期与职权,与城镇董事会雷同。

府厅州县上级自治的开办,晚于城乡镇自治一年。宣统元年十二月,清廷颁行府厅州县自治章程,定府之直辖地方及各厅州县为自治区域分设议事、参事两会。议事会为民选议事机关,议员任期三年,名额以人口总数为准,不满二十万者设议员二十名,每加二万,增设一名,至多六十名。议事会每年九月集会一次,会期一月,议决本府厅州县自治经费及有关公益事务。参事会则为地方自治之辅助议决机关,地位介于官民之间。该会以各府厅州县行政长官兼任会长,各参事员由议事会议员互选,人数定为议事会议员总额的十分之二,每月集会一次,审议议事会决议事件,对府厅州县自治经费之收支账目亦有稽核之权。至于议、参两会议决事件,则交由府厅州县长官实际执行。

清末实施的标志性举措,该是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颁布的“宣示预备立宪”的那道著名上谕:

――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人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没巡警,使绅民明晰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著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初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实际上,“仿行”,为“以预备立宪基础”,该谕旨颁布后,特别是在1907年又相继颁布若干上谕。比如:将原来的考察政治馆“著即改为编查馆”(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五日上谕);因“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故“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上谕)。而在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一日之间甚至连续两项上谕。一是重申“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强调“非教育普及,则民智何由启发?非地方自治,则人才无从历练。至教育宗旨,必以忠君爱国、屏除邪说为归,自治法规必以选举贤能、力某公益为主。著学部统筹普及善法,编辑精要课本,以便通行。并著民政部妥拟自治章程”。另一是“著在京各部院、在外各省督抚,迅即将君主立宪国政体,博考各国成案,慎选各人论说,督率所选各员分班切实研究。务期宗旨纯正,事理明通”。

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十六日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此外,还将“城镇乡应办自治各事,演为白话,刊布宣讲以资劝导”。这就是为地方做好了人员和思想的准备。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清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制定,使地方自治成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推动了方兴未艾的地方自治运动,从而在全国出现了一股地方自治风潮。

四、结语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范文 下一篇:毕业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