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业范文

时间:2023-03-20 12:27:22

毕业就业

毕业就业范文第1篇

滑铁卢大学:开设“合作教育课程”

滑铁卢大学:2011年加拿大大学综合排名第一名。

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其毕业生的欢迎程度。毕业生就业率越高,越有利于学校未来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拿大各大学都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就业,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服务中心负责“合作教育课程”等工作。比如滑铁卢大学,就设有一个庞大的合作教育与职业服务部,其任务对外是深入企业推广本校专业、宣传学生和了解工作信息;对内则向学生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帮助他们确定就业方向并进行填写简历、面试等相关培训。

“合作教育课程”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它最早由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当时只有这所大学工程系75名学生参加。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课程”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对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它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每期“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校都要组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等的评价,还有学生在工作结束后写出的报告质量等。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相关证明,以备找工作时使用。“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里尔一大:成立“就业指导部门”

里尔一大:2011年法国大学排名(公立综合类)第二名。

该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入里尔一大的大学生几乎在走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已开始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学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里尔一大安排的实习时间最少为六个月。里尔一大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校方会根据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教师的意见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派人到实习单位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和要求,以此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使就业指导更有实效。

里尔一大还着力培养“带薪大学生”,他们只要按照课程要求拿足学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兼职。这类大学生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校方如此颇费苦心地安排,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大学生较早、较多地去实习,也的确有诸多好处。第一,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形成较为理性的处世态度。第二,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和选修课程,为将来更好地择业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第三,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从而尽早了解社会及就业的需求,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大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清楚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避免了盲目择业。第四,通过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反馈,校方可以尽快地调整课程安排和指导方向,使就业培训和指导更有针对性。另外,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免收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伦敦大学:着重提高学生质量

伦敦大学:2011年英国大学综合排名第五名。

目前英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呈现以下特点:名牌大学和重视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一般高校就业率比较乐观,而盲目扩张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高校情况较差;毕业生方面,学历越高意味着就业机会越多,英国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要高不少。英国权威人士认为,在就业领域,提高毕业生质量仍然是保证就业率的重要条件。就业率一直较高的伦敦大学学院没有像其他一些大学那样盲目扩招,而是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维持在1:9,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规定,一般情况下,每位导师最多只能带六名研究生,保证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材料化学专家郭正晓表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加强对包括博士后在内的学生的工作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走上社会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伯克斯社区大学:专业设置对口实用

伯克斯社区大学:美国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

毕业就业范文第2篇

用人单位

培养单位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遵守的条款

第一条本《就业协议书》适用于参加初次就业的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以及依照中国法律核准登记的外因公司、分支机构。

第二条签订本就业协议应当遵守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三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权利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被了解方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第四条《就业协议书》如增加其他约定条款,约定条款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声誉及合法权益。

第五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成立,有其他约定的,须在就业协议书中注明。例如:用人单位进人需要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在协议书中约定,核准后就业协议成立。

第六条本协议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或盖章后生效,经学校鉴证登记后作为签发报到的依据。

第七条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后、用人单位、毕业后所在学院和学校各一份。

双方协议的主要条款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名称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联系人及电话单位性质

档案

接收单位名称邮政编码

详细地址

毕业生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学院专业政治面貌

学位类别学历培养方式

生源地婚姻状况

联系方式

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毕业生工作的地点:

第二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

第三条毕业生户口迁入地地址:

用人单位每月支付的劳动报酬是: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初次服务的期限是: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是否签订:合同。

本协议是否需要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成立

双方商定按下列步骤解决争议:

一、对本协议产生纠纷和争议的,协商解决。

二、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任何一方可向当地政府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申请调解。

三、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向人民法院提讼。

一方违约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元。违约方应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另一方签字盖章后方可解除协议。

其他约定:

毕业生意见:用人单位意见:

签字: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签字、盖章:

毕业就业范文第3篇

1.政策宣传。可凭借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带动学生就业的优势,主动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北部湾区域经济就业,服务家乡建设。通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周、编制《就业导刊》、不定期张贴政策宣传海报,经常更新就业网站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政策,提供咨询等方式,有力提升地方就业帮扶政策的知晓度,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2.讲座熏陶。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求职技巧指导、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专题讲座,培养毕业生就业素质。3.活动养成。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知识竞赛、创业圩日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胆识,养成学生就业素质。

(二)“三指导”增强学生求职技能

1.课程教学。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40个课时,2个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其中,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三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同时开设《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客观认识自我,摆正心态,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2.实习动员。该院将实习动员大会作为就业的重要工作,由系部、班级组织召开毕业生离校实习动员会,从实习要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摆正心态、正确定位、提高就业陷阱防范,做好就业准备。3.专题活动。以第二课堂作为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如:模拟面试大赛、职场装扮竞赛、求职信写作比赛、创业策划书比赛、营销大赛等等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水平。

(三)“三渗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建设中。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当然委员,参与专业设置、各专业招生计划的讨论与确定,将就业需求作为开设专业、招生人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就业部门每年都向教学部门提供各专业社会需求情况、企业用人要求分析等相关信息,为教学部门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各教学系部每年都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倒推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对行业岗位适应性与针对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就业能力。2.将就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中。该院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各专业实行“2+1”、“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实训实习,既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实现了“预就业”,将人才培养与就业融合在一起。3.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校企合作中。该院先后与广西联通公司、广西梦之岛(集团)、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联通班”、“梦之岛班”、“顺丰班”、“仙茶美班”、“天业航空班”等等订单班,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

(四)“三方法”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就业跟踪指导

1.与政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要求,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应主要由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通过这些部门为户籍所在地未就业的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和提供相应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政策宣传知晓度及学生参与度等原因,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造成毕业生离校后信息缺失,致使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加大。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可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厅等主管就业工作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在承接项目、资源互换、信息共享等方面紧密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工作,也可以使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工作更及时、全面。2.做好动态跟踪管理。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更改了电话号码,这就直接导致后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无法延续开展。因此,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实名登记工作应实行学生动态跟踪管理,随时做好信息更新管理。同时,可将传统的电话联系跟踪调查方式与QQ账号联系、微信账号联系等方式结合起来,使动态跟踪管理学生信息更高效、便捷。3.实施困难群体重点帮扶。可通过实行困难生就业帮扶实名登记的方式,掌握困难群体未就业学生信息资料,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并针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方案。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一对一”帮扶,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就业单位,并积极帮助他们申请过渡期求职补贴、生活补贴等,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女生给予个性化帮扶与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应聘成功率。

(五)“三措施”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尽早就业

1.完善激励机制。可制订出台相关《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价的方案》、《院系二级管理下的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将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对在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完成就业率和不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有效调动了各方面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2.落实就业人员责任制。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离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行由招生就业处各系就业干事班主任,三层并进的就业工作人员责任制,共同开展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指导、求职技能指导,推荐就业等服务,以帮助他们离校后尽快找到工作岗位。3.整合信息平台。为方便毕业生离校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信息模式,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着重加强“四平台”就业信息的整合,为离校未就业学生提供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四平台”指的是:高校就业网站平台、毕业班班级QQ群平台、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毕业就业范文第4篇

就业技巧,主要包括学生就业过程中简历制作,面试礼仪,言谈举止等方面。很多同学虽然专业强,能力高,但缺乏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沟通技能,同样会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小到一份简历的制作,细到面试过程中的一个动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引导。1、毕业生个人简历的制作是就业的第一步,在制作前首先要让毕业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去制作自己的简历。2、面试也是毕业生就业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利用就业教育引导他们在面试时规范自己的衣着和言行,塑造一个积极的就业形象。3、细节决定着成败,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与人事经理洽谈,都要让毕业生注意自己的细微动作,有时往往是不经意间传递的细节才能打动招聘单位,从而应聘成功。很多高校都会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穿插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有时能对毕业生们的就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就业政策宣传讲解

每年国家及地方上都会出台一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有些能让他们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有些又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利用就业教育来宣传和讲解就业政策就很有必要。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①在高校在积极宣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②宣传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国家会给予一定的优惠。③对到农村的一些基层单位和城市社区其他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就业的,协助落实国家给予的生活补贴。2、在高校中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①宣传国家对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给予补贴的政策。②对在创业并有融资需要的毕业生帮助了解国家扶助毕业生创业的贷款政策。③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会有一些税收优惠。利用政策教育的机会详细为他们讲解。④对与创业有关的其他国家政策也有必要在就业教育中一一为他们讲解,如毕业生可在创业当地办理落户等政策3、在高校中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①宣传国家有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干、报考以及保送入军校方面的各类优惠政策。②让毕业生了解当兵退役后3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加分政策;③宣传高职学历毕业的毕业生,退役后有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有关方面的政策。通过就业教育宣传这些国家政策,我们就能帮助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据自身的特点或是自身的意愿去选择自己合适工作和岗位。

三、就业活动

高校中举办的各类与就业相关的文体活动也是就业教育很好的一个平台,各高校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无领导讨论比赛、职业规划讨论、简历制作比赛,求职小品比赛等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并组织学生参加这类就业比赛、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活动带就业,以比赛促就业。例如举办一次模拟招聘会,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让毕业生踊跃参加或者观看,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单位一般的招聘形式,内容以及招聘的意向,对应聘者会有些什么样的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在求职中的意识和观念。另外此类活动的成功举办本身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

毕业就业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6、从**年开始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注重面试素质,不单单讲有关简历、面试、政策法规,还着重讲解试用期的相关注意事项,还专门开设若干课时对此进行介绍。学院应结合学校毕业就业指导讲座的情况,有选择的安排政府主管就业负责人、就业指导专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业顾问和专业咨询公司的专家来校为大学生开展就业系列讲座;

7、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通过院学生会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完美简历比赛、就业征文、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证书展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启蒙,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8、开展就业援助计划。为贷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特别推荐就业岗位。

**年3月28日

园林园艺学院、人文学院**年毕业生就业讲座安排表(表一)

时间主讲人题目地点备注

3月22日曹忠民职业的选择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已讲

3月29日谢国文大学生就业机会成本分析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已讲

4月4日马茜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观综合楼一楼阶梯教室

人文学院2002级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统计表

(表二)

2002级社会工作专业

总人数40人调查表回收数37份

社会实践情况登记已找到工作人数(1人)

空白四项以上男生女生

2份23份1人0

想要找的工作类型百分比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创业考研

70%77.5%52.5%25%27.5%32.5%7.5%

特殊情况无

特长偏向方向

计算机5人写作10人体育15人

文艺6人英语2人茶艺2人

演讲2人社交6人摄影1人

书法1人驾驶执照2人

(表三)

2002级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

总人数56人调查表回收数55份

社会实践情况登记已找到工作人数(9人)

空白四项以上男生女生

33份7份2人7人

想要找的工作类型百分比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创业考研

75%75%69.6%41%36%15.4%5.4%

特殊情况无

特长偏向方向

计算机8人写作5人体育17人

文艺12人英语1人茶艺1人

阅读1人社交3人绘画4人

毕业就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 毕业生 就业 教育

1就业意义

1.1充分就业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毕业生毕业后,成批涌入社会,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冲击,如果没有充分就业,会对社会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

大学毕业生都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各种知识技术,如果找不到工作,及时就业,将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话会导致高科技犯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我们一直在倡导和谐社会,稳定社会,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所以,只有大学生充分就业了,让每个毕业生都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1.2充分就业是对相应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评价

高校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地方,也是一个实现学生腾飞的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还要把就业作为一个目标,充分的实现培让学生腾飞的这一标准。大学生充分就业既是高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又是高校教育质量优劣的客观反映。只有高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素质全面提升,才能在求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3充分就业是对大学生大学学习效果的验证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招聘单位也随比增多,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要求也更加提高,这不仅要求毕业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更高的技能认可、技能等级情况等。应聘成功与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学毕业生其在大学学习成果的优劣。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用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武装自己,在招聘中一展风采,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

1.4充分就业是对相应人群期望的实现

大学生大学毕业,能找一份好的工作,既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也是家人和老师所期待的。父母的心愿就是孩子毕业后,能找一份体面安逸的工作;老师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学生,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对口的工作。所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都是学生自己、父母及老师殷切的希望,是对他们的期望的实现。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牢记父母老师的期望,好好历练自己,争取在毕业时找份满意的工作。

2 201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

如今,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13届毕业生大约在680-700万左右,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再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对2013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就业绝对是个压力。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本身来说,就业本来就要面对来自自己内心、家人及老师们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压力将会更大。

同时,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对社会、就业单位也是个挑战。面对汹涌而来的毕业生洪流,社会做好准备了吗?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比往年有所减少,面对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各方面都将会有些应接不暇。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就业岗位骤减,就业单位也对人才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甚至有些单位,已经对学历和专业有了很高的要求,非“985”、“211”学校不录,对二本学校毕业生更是挑战。

3就业存在的问题

3.1就业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体面、待遇好的工作,同时,经过大学自己专业教育的渲染,都想毕业后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所以,在制定就业目标时,总是把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就业面很窄。但是在寻找工作中,伴随大批毕业生进入招聘市场,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招聘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也有些单位并不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本来就业岗位少的情况下,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更是难以实现,找的都是自己刚开始并不喜欢或与本专业不符的工作。

3.2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是,存在自卑心理。感觉自己的能力没有别人的强,感觉自己学的专业知识没有别人的扎实,感觉自己不会被录入。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存在懈怠心理,认为找工作不着急,可以等毕业后七月份离校再找;认为工作单位很多,随时都可以找到工作;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存在烦躁心理,在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时,没有应聘上或工作一段时间觉得不满意,就变得烦躁,没有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以上都是不正确的对待求职的心态。

3.3就业准备存在不足

在大学毕业生在找寻工作时,有一批毕业生并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准备。首先,毕业生应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始,就积极制作自己的简历,纸质档和电子档都需要精心制作。

但很多毕业生在第二学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求职简历制作,到需要时措手不及;一部分没有把自己的求职着装准备好,在找工作时穿一身非正式的服装,致使求职失败;一部分大毕业生在平时找工作中,没有好好锻炼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或是没有好好准备面试官经常问的一些问题,以至于在面试时说话结巴、条理不清晰等。

3.4就业积极性不够

在大四阶段,准备找工作时候,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积极性明显不够,存在惰性。不及时查询就业信息,不关注学校就业网和校外就业网,对班内发的就业信息视而不见,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单位面试都不参加,经常宅在宿舍,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3.5毕业季的精力分配不合理

一部分同学在大四时期,精力分配不合理,不清楚具体应该做什么,首先做什么,分不清孰轻孰重。很多同学,在大四课程并不多的情况下,不去找工作,而是去学车,考驾照。也有些同学,趁着时间很多,就出去旅游,把就业这事抛在脑后。还有一部分同学,把精力放在考公务员等上面,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也不去参加招聘会,丧失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也有些同学,在准备考研究生,但又着急找工作,并没有把精力全部集中到考研上来,导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工作也没找到满意的。

4就业对策

4.1落实“一把手”工程

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在就业工作开展中,高度落实“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由书记、院长负责。然后,各院系再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小组。在书记、院长当工作小组组长的前提下,让其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成为组员,制定相关就业措施,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工作。

4.2实施“树根式”工作模式

在开展就业工作过程中,我们实施“树根式”工作模式。各班成立就业小组,各个小组设立组长。组长由各班班长统一带领,各班长由辅导员负责。这样由辅导员到各班班长再到各小组组员,成立类似树干,树根。这种“树根式”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大家的就业。

4.3加强就业技巧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就业指导课和班会等方式,加强大家的就业培训,纠正大家的就业观念,让大家掌握就业应聘面试技巧,拓宽大家的就业面,提高就业面试的成功率。同时,可以再平时学习生活中,注重“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素质,提高其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及集体责任感,从而提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场的战斗力。

4.4拓展招聘单位来源渠道

在招就处邀请就业单位来校招聘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召开院系会等方式,让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想办法,比如联系自己以前的同学、亲戚等有开公司或所在单位,只要有招聘人才信息的会第一时间告知我们,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招聘单位来源渠道。

4.5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在往届毕业生就业后,我们也坚实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保证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口碑,和各就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招聘单位第二年继续来我院招聘毕业生。

4.6鼓励大学生创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除去让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招聘会以外,还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很好地措施和手段,在很多程度上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在大学期间,可以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业竞赛,提升各项创业能力,以为将来打基础。在毕业时,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创业政策,创办微型企业,促进大学生就业。

4.7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帮其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目标。面对“纺锤形”就业结构,目前最不缺的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和大学生,所以,要让其转变心态,不要高高自居,要认清自己真正的身份和目前的就业形势。要帮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世界观,增强其信心,要迎难而上和勇于挑战。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04).

[2]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毕业就业范文第7篇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强弱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贫困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但实际上他们的就业能力并不高,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1学生。从贫困毕业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就业目标模糊,期望过高,导致盲目投递简历,成功率不高;(2)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不扎实,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3)就业心态浮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4)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面试技能薄弱;(5)社会资源匮乏,经济压力较大。

1.2高校。高校是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者,然而其在追求高就业率的时候并没有充分重视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变窄;(2)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滞后;(3)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忽略贫困毕业生的真正诉求;(4)缺乏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薄弱;(5)高校会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分配给学校的招就处或者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做,校内部门之间缺少联动,负责部门势单力薄,无法共享学校资源,以致对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提供应有的保障。

1.3企业。企业是检验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高低的试金石,企业认可和需求也是高校开设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标。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有些急功近利,缺少耐心,多数企业希望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以增强贫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1.4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是增加高校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国家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然而,针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帮扶措施却很少,政策制度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应的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搭建较好的平台用于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政府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中出现责任的缺位。

2、提升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2.1贫困毕业生要与时偕行,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校贫困毕业生大都来自经济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使的他们在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兴趣特长等方面赶不上其他同学,需要他们进入大学后培养自立、自强、勤奋、好学、敬业、有抱负等优良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技能比赛,扬长补短,激发奋斗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举办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同时,贫困毕业生要摆脱“受助”的精神依赖,提高自己情绪的调节能力。

2.2高校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贫困毕业生的养成教育;提高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关注贫困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健全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重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办“自强补习班”,夯实贫困生专业知识;要重视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加大经费投资力度,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让毕业生能充分认识到企业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择业目标。加强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使毕业生认识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足甚至短缺”。

2.3企业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贫困生培养体系”新模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可以同贫困学生达成培养协议,资助他们在校完成学业,假期提供实习;学校除按照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外,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由企业提供教学指导,让毕业生提前接触到该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等,缩短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培养周期,实现共赢。此外,企业要客观公正的对待贫困毕业生这一特殊的求职群体,重视挖掘他们就业能力,避免就业歧视。

2.4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就业岗位多少,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要继续深化改革,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干预机制,不断完善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加大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对提供实习的企业实施相应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到家乡、基层或中西部地区工作,设立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或就业基金,缓解贫困毕业生求职的经济压力。

毕业就业范文第8篇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就必须在各个相关领域重新进行有助于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解决问题的制度选择。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解决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突出发挥政府职能,着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制度选择总体来看,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因此成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要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在各相关领域重新进行有助于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各级政府要深刻地认识到解决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问题是政府的责任,突出发挥政府的职能,从整体上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一、各级政府应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政策目标,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变化及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寻找其和高职院校的最佳结合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供给首先,基于经济增长不一定能拉动就业的认识,各级政府应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政策目标,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应该由追求速度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对政府的问责和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上。其次,由于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地方经济变化及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寻找地方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作为进行相关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建议由政府牵线,本着自主自愿和实现双赢的原则,尽可能地推动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合作,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同时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面向市场办学的运行机制。再次,要积极支持、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总数的供给。为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国务院最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它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机构的作用,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抓紧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①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高职院校来培养。各级政府要以深入学习和贯彻《意见》为契机,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目标,积极支持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及中小企业。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别要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三方协调的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出台为契机,加强执法监察,逐步取消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关键。首先要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就业准入制度的严格推行既有利于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又有利于已接受过职业资格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和跨区域流动。结合对就业准入制度推行现状的分析,为了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力度,针对相关政策和行政法规大多比较原则、抽象、不具体以及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亟须制定一部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就业准人法规,通过立法确保就业准人制度的权威性;为了克服就业准人制度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真正落实和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要对推行就业准人制确定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由于就业准人制度的推行涉及劳动、人事、教育和行业企业等众多部门,因此,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行和落实要在政府主导下理顺和协调好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力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②其次,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三方协调的机制,维护高职毕业生的权益,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确保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条件。为此,要充分认识到,在维护高职毕业生的权益以及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方面,企业工会具有其他社团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执行力度,并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修改这一法律,在新形势下赋予工会新的职能和更大的权限;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加强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中工会组织的建设,赋予工会组织积极参与相关立法以及政策制定的职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劳动部门、企业工会和高职毕业生三方协调的机制。再次,在政府主导下,各级人大牵头,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和工会组织配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出台为契机,加强执法监察,并建立健全执法监察的长效机制,真正落实各项政策法规,保证包括高职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要逐步取消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要建立统一、开放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必须取消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职业分割、部门分割、体制分割和地区分割,取消高职毕业生落户限制,让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良好运转,构建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三、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以工作业绩确定劳动报酬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舆论宣传,营造一种有助于高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基本保障。它需要从观念到制度等各方面予以保证。由于受到仅把高学历者和高职称者视为人才等传统观念的约束以及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工人”和“干部”的严格区分,一直以来,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很低,因此,各级政府应首先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并切实予以落实,比如在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将技能人才与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对待;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政府或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认定其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不同水平等级的技能型人才制定指导性工资,等等。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不管是社会化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还是高职生的资格认证,都应该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突破年限、资历和比例限制,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都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同时,政府和劳动人事等部门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用人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以工作业绩确定劳动报酬的激励机制,把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生涯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综合认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价值。劳动部门也可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月薪。再次,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标错位、缺乏统一立法、保障水平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亟须完善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范畴,确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目标,把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缴费基数、缴费方式和社会保险待遇等通过立法进行明确规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高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水平,建立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保障争议解决机制,保护高技能型人才的合法权益。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最主要是通过培养动手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而彰显其特色的,因此,动手能力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共计611名高职毕业生(这里指有效回答问卷的人数)进行的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他们结合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从促进就业角度,针对高职院校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从统计结果看,共收到建议1410条,其中,729条(占总建议数的51.7%,平均每人1.2条)建议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企业合作,加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③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足已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就业。从学校角度看,这是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应该说,从教育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高职院校,均已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中,行业企业参与力度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我们建议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亟须在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地方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跨部门的管理体制,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整合资源,着力形成包括劳动人事部门、行业协会、经济部门、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等在内的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并从立法上予以保证,赋予各自的职责;其次,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基于行业协会在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也由于政府和市场可能出现双重失灵的问题,亟须从立法上规范、完善和壮大行业协会,摆脱其行政依附性强和自主性弱等弊端,赋予其作为市场中间组织的职能,包括协调和参与高职教育的决策及其实践,从而使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有一个较强的组织支撑;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立法、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激励、督促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从制度上确保企业尽到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使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国家要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建议采取国家财政投入部分资金、企业筹措部分资金的形式在企业内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此外,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是为了增强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而迫切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五、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到国务院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以及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把“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理解为就业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提出国务院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要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各自行政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④为此;建议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到国务院以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之中,并从经费和行政等方面加以支持。其次,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具体地说,要在政府主导下对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加强和高职院校以及用人单位的联系;着力为毕业生提供参加招聘会、就业指导、未就业前的档案保管、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免费服务;争取其他部门配合,为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在创业条件创造、创业贷款优先等方面提供服务;安排经济困难的未就业群体实习,并给予实习补助。对公共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而言,其本身也要大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可以借鉴北美和欧洲的经验,对公共就业机构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的管理制度;推行就业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出台为契机,各级政府要大力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再次,各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把就业工作提升到事关学校生存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来抓,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业工作从学生入学伊始就要抓,从功能、内容到形式、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和个性化的服务;主动加强与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一条用人单位、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和高职院校的互动网络;注重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特别是多所高职集中的区域可以进行把就业介绍机构设在学校区域内的试点,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衔接的零距离。六、大力提倡和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并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由于社会就业岗位总数有限,人们必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创业教育理应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既是对第三产业及灵活的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社会就业形势及职业构成急剧变革的回应,也是回应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思维。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又称企业家教育或自我雇用式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是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的延伸。⑤由于高职院校是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服务的,也因此它就有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天然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就日益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重视,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也提出了革新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为此,结合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⑥旨先,要转变观念,意识到创业教育原本就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应对就业难问题的必然选择;其次,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教育,要求重新定位教育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或大学创业中心),同时聘请高职毕业生中的创业典型定期来校讲学,并形成制度;再次,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渗透的原则。另一方面,尽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还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进去,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建议把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及其效果作为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评价指标。这既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也是确保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保证。七、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专转本”的迫切需求,亟须规范和完善“专转本”政策,增加高职毕业生“专转本”的比例通过对2680名高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⑦在被问及“如果外在条件允许,你想继续升学接受本科阶段的学历教育吗?”时,有71.8%的高职毕业生希望能更进一步接受本科阶段的学历教育。由此可见,高职生对“专转本”存在着大量需求。借鉴国外发展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也为了满足高职毕业生“专转本”(也称“专升本”)的迫切需求,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继续学习的机会,建立健全高职生“专转本”制度,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但问题是,当前教育部制定的“专转本”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这一愿望,相关政策还有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之处。从长远来看,为了更好地推行这项政策,我们建议必须进行如下改革:首先,调整本科阶段高等教育结构,适当增加应用型或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数量,便于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衔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次,调整“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及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等政策⑧,教育部可以制定一个富有弹性的鼓励性政策,规定一个上限,赋予地方特别是高校在招生方面一定的自,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高职毕业生“专转本”的比例;再次,要同等对待“专转本”学生和其他学生,特别是在学费和毕业分配等方面,同时建议国家财政对招收“专转本”学生的本科高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专转本”学生本科阶段教育的管理,确保教育质量,增强这些学生的就业能力。[注释]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EB/OL].

2007—09—12.②雷世平,董仁忠.就业准入制度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4):57—58.③⑦所采数据主要来源于一项对江苏、浙江和湖南三省的七所高职院校2007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部分结论,调查时间为2007年6月。调查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相关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EB/OL].

2007—09—12.⑤⑥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9—63.⑧教育部发改委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EB/OL].

毕业就业范文第9篇

今后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包分配与不包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包分配与不包分配的确切含义是:包分配是指普通高校和中专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统一分配工作。就是说,只要你考上了大中专学校,就成为国家人,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的身份。不包分配确切地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是原来被动地分配工作变为主动地选择工作,即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实行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对少数未被录用的毕业生,国家不负责安排工作。

什么是“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

供需方面是指供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如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等,与需方:各用人单位,在一起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与用人单位也可相互直接联系,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而用人单位则向学校介绍本单位的情况、需要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协商落实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方案。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学校可向毕业生出具推荐函(信),毕业生则可通过多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直接面谈落实工作单位,确定单位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形成就业方案。

双向选择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毕业生、结业生和肄业生有何区别

毕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者。毕业生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结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中有一门主要课程(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及格者。结业生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肄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未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者(被开除学籍者除外)。肄业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或学历证明。

定向生就业是怎样规定的

定向生,即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毕业生,其就业的去向也就明确了,即应在招生时所确定的地区或部门范围内就业。定向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定向单位(地区),须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偿还全部培养费、奖学金等费用后,方可到非定向单位就业。

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受的处分能否撤销

根据原国家教委规定,学生处分分为六种: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对学生的处分材料,应归入学生档案,不得撤销。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丢失可否补发

执照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遗失后,由本人向原毕业学校申请,经学校查有实据,可开具毕业证明书,不能补发毕业证书。毕业证明书具有毕业证书的效力,出国使用者可由公证处公证。

就业协议签定后如发生违约怎么办

就业协议书一经签署,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协议。违约责任方按规定缴纳违约金后,按新的协议办理就业手续。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还可以更换就业单位吗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就业协议,具有生效合同的性质,这时,毕业生作为签订方之一,必须履行所签订的协议,无权自行毁约更换就业单位,如毕业生个人或家庭出现了新的情况,无法履行协议经征得原签约单位同意,交纳一定的违约金

后,方可另行更换工作单位。

毕业生个人要求用人单位退回,学校还受理吗

毕业生报到后提出种种理由,要求用人单位退回。对这类毕业生,学校不再受理其就业事宜。如用人单位同意退回,又有新的接受单位,学校可按违约处理,给予调整。

毕业生报到后如何办理户口转移手续

毕业生离校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到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须经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凭用人单位出具的证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所持的《毕业证书》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上述户口可转入家庭所在地,也可转入单位集体户口,符合单独立户的允许其单独立户。

毕业生的工龄是如何计算的

毕业生的工龄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计算。工资发放办法为上半月报到的发全月工资,下半月报到的发半个月工资。

就业需要做好哪些思想准备

写自荐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

>

什么样的大学生受欢迎

什么样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

毕业就业范文第10篇

一、我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现状

2006年我市五区市县返乡报到大中专毕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总量较大。全市大中专毕业生总计2930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1123人(含硕士2人),占38%;大学专科1426人,占49%;中专381人,占13%。二是大学生比例较高。仅专科毕业生就占49%,接近总数的一半,本专科生之和2549人,占总数的87%,远远超过中专生的比例。

我市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总数1612人,就业率55%,其中,在广安市外就业796人,占总人数的27%,市内就业816人,占总人数的28%,未就业1318人,占总人数的45%。从就业指标数来看,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比较低,表明在全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我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据调查,未就业毕业生中多数长期在外找工作,也有的在家复习备战公务员或研究生考试,只有极少数人在准备自谋职业。

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分布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民营企业未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今年国有事业单位吸纳我市毕业生就业644人,由于受机构编制的约束,绝对数量不大,但仍是我市毕业生在本市内就业的主要渠道,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75%。据调查,这部分就业人数主要源自基层教育、卫生事业单位。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154人,仅占市内就业总人数的18%,这与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势头极不相匹配,仅2005年民营经济对我市GDP的贡献率就达66.7%。毕业生在市内其它单位如民办学校、培训机构等非企业单位就业63人,占7%。

二、影响我市毕业生留乡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从毕业生角度看。一是有些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许多毕业生认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固定,不算就业,因此想尽千方百计进机关事业单位,目前的“考公务员热”和图三的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和市内其它单位就业的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还有不少毕业生及其家长以跳出“农门”为目的,宁可少挣钱,也要到城区、到大城市而不愿回到基层和农村工作。二是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与过高的就业期望反差较大。不少毕业生抱着挣大钱、干大事的想法,不从自身能力出发量力而行,不从基层做起,不善于积累经验,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好高骛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三是有些毕业生的专业已超出我市目前的实际接收能力,如:石油、外贸英语、艺术、文学等专业毕业生回我市后难以选择对口职业。

(二)从用人单位角度看。一是用人标准提高造成初次就业难度加大。刚出校门的毕业生,自然缺乏实践经验,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现在用人单位多数不愿承担培养毕业生成长的费用,他们要的是有工作经验、进来就能用的人才。并且部分用人单位故意抬高学历标准,本来中专生可以干的岗位,偏要招大学生来干。二是对毕业生的有关权益未给予应有的保障。部分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完善,给予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随意性较大,不落实国家养老、社保等政策,不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三)从求职平台的角度看。一是人才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限制,我市各区市县人才市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供求信息不够畅通,没有形成推介网络。二是供求双方对本地人才市场的认可度不高,部分民营单位习惯于自行到学校选拔人才或在本单位门外贴招聘广告的方式,致使人才市场提供的招聘信息量较少。

(四)从政府政策的角度看。一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按照严格控制财政给养人员增长的要求,受编制限额约束,人员招考次数和规模都有限,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较少。二是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监管者,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保障劳动者相关合法权益方面力度不够,在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时,对待民营单位就业者与公有单位就业者差别较大,影响了毕业生到民营单位的就业积极性。三是按照现行规定,我市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部门报到,使师范类毕业生择业没有进入人才市场,影响了对此类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等工作。

(五)从社会生活环境的角度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毕业生待遇整体水平较低,生活环境距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毕业生尤其是大学生在我市基层就业,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个人发展等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如:谈恋爱、结婚、生子、养家、买房、赡养老人,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使得毕业生对留乡工作不抱热情。曾有选拔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坦言:“在乡镇工作,交际面有限,找对象都难!”

三、推进我市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紧紧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抓人才建设、抓经济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要加强人才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由政府组织牵头,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由市级延伸到乡镇的领导协调服务机制,建好并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搭建平台,大力办好人才市场。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财政应当安排适当的资金投入公益性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网站,并加大各区市县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网贯通,形成人才信息网络,提供便捷的选人择业渠道。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中心结合市场服务,应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在档案保管、职称申报、党(团)关系挂靠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促进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三)落实政策,加强监督,保障毕业生权益。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强用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督促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政策,落实培训、奖励、科研等方面政策,对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内就业的人员要“一视同仁”,把毕业生应享受的权益落到实处,真正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二是在税收、工商、信贷等方面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创业,尤其要大力鼓励毕业生投身种养植(殖)、农贸等急需人才的农村产业,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三是将教育部门管理的师范类毕业生与人事部门管理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统一纳入人才市场管理,形成人才大市场。

(四)深入宣传,形成正确的择业用人观。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辟固定专栏,宣传就业政策、规定。特别对在基层、在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做出的成绩要大力宣传,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引导广大毕业生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引导用人单位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吸纳和储备毕业生这类人才资源,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上一篇:创业与就业范文 下一篇:就业准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