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20:30:38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类专业 教学实践 调查分析 类型

音乐专业教育一直遵循技巧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思想道德素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学实践的组织类型和实施方法亦得到越来越多的阐述和探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在近10年的发展中,学院坚持“实践教学为主、为先、为根本”,建立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高效运作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为创作、研究、教学、演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学院特别注重以表演艺术优势专业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依托,全面带动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开展。音乐表演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大,其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成果。

本文基于以上因素,通过整理、分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专业教学实践的相关资料,对建院以来的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归类,总结音乐类教学实践在形式、内容与手段等方面的改变和突破。

一、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的调查结果分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学实践可分为校内表演和校外演出两大部分。本课题根据相关材料,对2002―2009年学院音乐类专业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统计、整理,将其归整为校内演出、校外实践、校外赛事三大部分。

1.校内演出(见表1)

按照演出的形式和性质不同,音乐类专业校内实践演出的类型可以分为教学汇报演出、习唱习奏会、毕业汇报等六种。从表1情况分析,一是2002年到2009年音乐类专业举行校内实践演出共168场次,其中,教学汇报演出和毕业汇报开展得最为频繁,分别占总场次的30.95%和27.54%,是音乐类教学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二是音乐类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不仅包括常规性的教学汇报和毕业汇报演出,也大量运用了独唱音乐会、独奏音乐会、各类比赛活动等实践形式,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均占一定比重。

2.校外实践(见表2)

音乐类专业校外实践演出主要有外事演出、各类庆典演出、周末音乐大讲堂等七个演出类型,其中,外事演出是音乐类校外实践的主要内容。从表2情况看出,2002年到2009年音乐类专业校外演出共121场,其中外事演出50场,占总场次的41.32%;各类庆典演出18场,占总场次的14.77%。周末音乐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是2008年以来所形成的新的演出形式,故本文在统计归类时,以2008年和2009年两年间的校外演出总场次为基数统计各类演出占总场次的比例,其中周末音乐大讲堂所占比重最大。

3.校外赛事(见表3)

2002年至2009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专业学生在参与校外赛事中取得良好成绩,获省级以上赛事奖项共148项,其中声乐类获奖32项,占获奖总数的21.62%;器乐获奖109项,占获奖总数的73.65%。

二、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主要类型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类教学实践包括校内演出、校外实践、校外赛事三大部分,各个部分的教学实践又可以按照实践形式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每一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1.音乐类校内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校内演出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展示课堂教学成果为主要目的,通常与艺术专业教学阶段相互配合。通过在不同教学阶段开展不同性质类型的校内实践活动,为学生获得舞台经验、完善舞台形象创造一系列条件。根据本文第一部分内容,音乐类校内教学实践可以分成教学汇报演出等六种类型。

教学汇报演出主要指学生进行的阶段性专业汇报,目的在于展示某一阶段教学成果,检验某一阶段的教学成效,如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演出、综合汇报演出、新苗综合音乐会等。这种阶段性的汇报演出形式能够定期检验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效,是师生反思教与学的良好途径。资料显示,音乐类教学汇报演出自2004年开始进行,到2009年止已举办52场次,是音乐类校内实践举办场次最多的类型。

习唱、习奏会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方向进行的汇报表演,与教学汇报相比,习唱、习奏会演出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是一种练习性质的校内实践类型。学生在习唱、习奏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舞台经验,在对比和交流中对自己和他人的专业水平获得较为深入的认知。教师则从学生的演奏和舞台形象中获取阶段性教学的反馈结果,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教学提供保障。

毕业汇报是各年级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即将结束时进行的专业汇报表演,是一种总结性的汇报演出,以此展示整个学业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成果。这种完结式的实践表演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形式,自建院以来一直平稳有序地开展至今,在整个校内实践中占有很大比重,成为演出场次仅次于阶段性教学汇报的实践类型。

独唱、独奏音乐会指在校内举办的、一个或多个学生(一般不超过三人)的专场音乐会,同时也包括师生音乐会。建院以来,共举办独唱、独奏音乐会16场,为一部分专业水平高、个人特色鲜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充分发挥个人艺术魅力的良好平台,也为这些学生今后获得更好的艺术成就奠定基础。

各类比赛是指在校内举办的各种音乐类比赛,如卡拉OK比赛、流行音乐选拔赛、合唱比赛等。笔者从所获得的资料中发现,校内音乐类比赛基本以声乐类比赛为主,这种开放性的校园赛事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其他演出主要包括迎新晚会、接待来宾的交流性演出以及慈善晚会等,这类型校内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不固定,在校内实践演出总场次中所占比例最低。

2.音乐类校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校外教学实践是指以学院为组织形式对外进行的艺术实践。与校内实践相比,前者较注重于检验教学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等对内的意义和价值,校外实践活动则扩大与延伸了校内的实践舞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同时具有展示学院良好形象和提升学院影响力的对外效应。本文在分析校外教学实践的类型时,将周末音乐大讲堂、叩响音乐之门、高雅艺术进校园、钱江浪花演出、走进艺术殿堂归为系列化的社会文艺演出这一大类。

外事演出是指学生参加省政府对外工作的演出活动。根据资料显示,音乐类外事演出的主要内容为参加招待外国来宾的宴会演出。鉴于外事演出的“对外”特性,其演出内容一般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民族器乐演奏,音乐类外事演出活动基本上以小民乐队的组织形式参与。从2002年到2009年,学生参加外事演出共50场次,外事演出是占音乐类校外实践演出总场次比重最大的实践类型。

系列化的社会文艺演出以服务社会、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为主旨,是近年来新形成的校外实践演出形式。其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与杭州剧院合作举办周末音乐大讲堂始于2007年,该活动是杭州剧院所推出的演出服务品牌之一,旨在推动杭州市演出市场、丰富杭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叩响音乐之门、高雅艺术进校园、钱江浪花演出等系列活动分别始于2008年、2009年,目前均已开展数场演出,起到了文化惠民的良好作用,在提高广大学生和群众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校外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赛训结合、以赛促学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音乐类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校外实践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实战性,学生从自身表现、其他选手的表演以及评委的评价中获得更为细致深刻的反馈,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各种参赛机遇、获奖机会还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热情。2002年至2009年,音乐类专业学生参与校外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共148项,其中尤以器乐类和声乐类为主,体现了学院音乐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特长。

三、建院以来音乐类教学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

1.表4为校内演出情况汇总。

从表4情况分析,一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正式建院初期,校内演出规模较小,演出场次较少,实践类型仅有习唱习奏会、毕业汇报、独唱独奏音乐会三种,并以毕业汇报为主。从2004年开始,校内演出规模扩大到相对合理的水平,演出的数量和类型都有较大增加并保持平稳发展。二是建院初期以学业结尾阶段的总结性汇报演出为主,近年来逐渐形成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系统性教学实践模式。三是建院初期以同专业、同班级学生的集体汇演为主,近年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特色的发展,举办了多场学生专场音乐演出、师生音乐会。

2.表5为对外演出、比赛情况汇总。

表5显示,2002―2007年,音乐类校外实践的主要类型为外事演出和各类庆典演出。2008年开始参与大学生艺术节和周末音乐大讲堂,2009年携手钱江浪花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同时亦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周末音乐大讲堂等活动。

音乐类校外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主要表现为:建院初期,主要以民乐团和小民乐队的形式参与外事演出和各类庆典活动,是陪衬式的、伴宴性质的演出。近年来,学院逐步与杭州剧院、钱江浪花艺术团等开展系列合作,举办周末音乐大讲堂、钱江浪花演出等具有社会效应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扩大与延伸了综合展演季的实践舞台,展示出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湛的艺术实力,进一步发挥了学院省级校园文化品牌的作用,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四、音乐类教学实践展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自建院以来,音乐类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基本上构建了一个内容和形式多样、较为系统的、有规划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基本实践、认知实践、综合性实践、素养性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近年来音乐类教学实践不论从数量上、形式上还是产生的社会效益方面来看,较之建院初期都有了大的发展,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并催生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人才。但是音乐类教学实践还存在创作性不足、创新性不高、市场化程度低等薄弱点,在教学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对音乐类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一)理顺校内实践的基本构架及其作用,丰富校内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在保证检验和提高在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艺术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展示个人特色创造更好的平台。

(二)扩大校外实践教学的广度,探索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有效途径,实现实践演出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融创作于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演出过程中激发灵感,大胆尝试艺术创作,进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熠娜,李蕾.论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段志敏.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与实施方案[J].河南经贸大学学报,2006(5).

[3]陆相汉,丁黎敏.“钱江浪花”艺术团现象及文化直通车的研发[J].艺术科技,2007(4).

[4]张海红.浅谈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邢晓丽、冯妮婷,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

郭义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2篇

(一)艺术实践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活动能力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社会对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的认可评价,了解自己各方面能力和专业水准,促进学生提高自身水平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艺术专业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实践利于学生完善对自身舞台形象的塑造,有更多机会站在舞台上表演,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组织力、宣传力、领导力等,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有好的认知,积累实践经验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二)艺术实践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艺术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音乐艺术的需求,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艺术实践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作出奉献,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正确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艺术实践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加强学生间的联系,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状况,利于养成吃苦耐劳与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高校可在校内校外分别组织音乐艺术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可由学校组织专业大赛、综合素质大赛、音乐会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者自行组织音乐会、文艺晚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校外进行公益演出、下乡演出,对贫困山区学校义务扶贫教育活动,或者利用寒暑假到其他学校、艺术馆等文化教育相关单位参加培训、教学辅导或编排节目等,学生可以去民间采风、观摩学习等进行文化调研活动。因教育对象不同,学校可分别组织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对于毕业生,主要是毕业前实习与个人性毕业汇报演出,使学生自身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对于非毕业生,组织学生举行音乐节、素质比赛与综合技能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加强音乐教学的能动性。

三、艺术实践活动实施方法

(一)革新成果检验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获取学生水平与教学有效性的证据,一张试卷、唱一首歌、演奏曲子一直以来是高校音乐评价的主旋律。有目的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与舞台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需要与之对应的评价体系。首先,院内实践的教学汇报、演出和平时成绩挂钩,专业老师对其打分点评。其次,改革期末考核形式,在音乐厅考核,学生要穿正装或者礼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学生总成绩由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可将学生表演全过程录制,作为学习记录,促进学生自我总结和提高提供便利。在毕业设计上,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汇报演出,举办个人音乐会,避免学生过多借鉴别人的学术成果甚至抄袭,用实践考核评估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扩充实践内涵,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是集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在当前就业大潮面前,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一专多能,给自己获得更多主动权,适应就业择业的双向选择。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有出色的舞台表演力和扎实的课堂教学力。所以,学院要进行“五练一熟”教师职业训练和支教教育实习结合,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要练书写、讲说、绘画、制作、管理,熟悉中小学教材,提高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与综合能力。支教教育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确立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磨练自身意志,增强责任心。

(三)组织学生艺术实践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要教育和实际接轨,处理好专业基础和能力教育的关系。艺术实践不可以喧宾夺主,而要建立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艺术实践,因地制宜,成为课堂的拓展延伸部分,使学生得到锻炼。艺术实践对于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目标任务,每次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给予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指导,并拓展专业知识,如戏剧表演、服装舞台、造型等。艺术实践有时需要去偏远地区,要选择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教师带队,保证安全。教师也要对实际进行科学合理总结,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校确保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达到目标,注意避免出现不良思想倾向。在活动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今后服务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总结

高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总体目标,根据新世纪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强化创新与研究意识,训练综合实践能力,突出个性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实践;考试改革;职业技能鉴定;多元化考试模式

随着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式的引进,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已有了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的成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发展了有近40个年头。针对性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也随着教学体制和学生现状几经调整。

目前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高职院校已达80多家,其中,有音乐类的高职占四分之一之多。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琴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教学演奏、学习训练、艺术实践等手段,培养授课者的钢琴弹奏能力及舞台表演能力。《钢琴基础》课程不断地根据授课者的实际水平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合理的课程改革。但如果在最终专业考核上还是维持原有的考核方法,这无疑是限制了课程改革的发展。通过笔者所在单位的几年毕业生反馈及用人单位的反应,笔者深感该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1高职院校中《钢琴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1)从学院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江苏省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性人才,在办学层次上远远高于中职校的规模,但实际教学中的考试考核方法还是沿用了传统的考试模式。

(2)从学生的入学水平上看,高职院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基本上是应届音乐统考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我们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中职校。

(3)从江苏省普通师范院校有关《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常规上看,采用的是小课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钢琴》课程的专业均采用大课教学,师生比常常是1:30,教师授课费劲,学生接受吃力,最后的考核考试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从已毕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反馈上看,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技能水平比较缺乏,特别是在钢琴的即兴伴奏方面,不能马上上手,使得用人单位常常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训新手,甚至会舍弃高职应届毕业生,高价聘请专业院校的在校学生。

2关于高职院校下《钢琴基础》课程考试考核改革建议

在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课程应该如何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钢琴基础》课程应该如何适应社会需要,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简单的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性的将课程中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提出了一点思考。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现场测试、技能操作、才艺展示等等,并将教学效果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考级考证)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最终落实在应用能力上,让学生未出校门,就备有就业的准形态。这样的考核方法,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1)除了进行每学期期末必备的教学成果展示外,在该课程结业时,根据实际演奏能力,开展一次以全年级为主的个人钢琴作品汇报演出或组合式钢琴演奏汇报。

(2)在高职院校推行音乐考级,通过音乐考级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同时,也是对“教”与“学”的一种检验,可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3)联系实习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学生现场出钢琴即兴伴奏作品。这样的考核手段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并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4)提供每学期让学生外出观摩相关音乐会的可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敏锐的艺术审美判断力。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判标准。

3《钢琴基础》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相关细则

(1)每学期末的考核成绩作为本门课程最后总分的30%。(2)个人钢琴作品汇报演出,请有关任课教师及专业人士打分,其成绩与相关考级考证相结合作为本门课程最后总分的30%。(3)钢琴即兴伴奏是学生步入用人单位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该环节上,我们聘请专业为学生开讲座,并由用人单位的一线教师为学生出题,其成绩占本门课程最后成绩的30%。(4)学生参与相关的音乐欣赏讲座及音乐会也作为本门课程的评判标准,任课教师出具相应成绩,占最终成绩的10%。

通过一些列的考试考核改革措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技能水平,并更快地服务于用人单位,提高学生就业率。

《钢琴基础》课程的考试模式正向多元化延伸,采取这样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做到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调整,促使教学内容贴近市场,符合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束谦.钢琴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庆,田康.通俗钢琴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

[3] 傅利民.钢琴演奏史[J].音乐探索,1998(2).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4篇

事实上,这是一场别出心裁的“相声体”发言。而这个说学逗唱的企业家,并非曲艺科班出身,他是“百领社”相声俱乐部的创始人兼学员鲁大举。这一次他想用实际行动表达,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它的作用不止于舞台表演,它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他创办的百领社就是要教会职场白领通过用“相声体”传递快乐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践行公益,这也是百领社的核心理念。

乐职场,用“笑声”缓解白领压力

百领社是沪上首家由职场人组成的公益相声社团,成立至今23个月,海内外学员84人、上线海报21张、视频13支、原创作品20件、演出46场、观众7000人次。目前已捐出善款80691元(2013年9月义演,向贫困家庭先心患儿捐款75315.4元;义卖及小剧场售票,累积爱心善款5375.6元)全部捐助给贫困家庭患病儿童。百领社的相声是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直面职场各色形态,关注职场热点、聚焦身边事,集众多“百领”的幽默与智慧于一体的“职场相声”。

“现在不少职场青年腹中有诗书,却苦于表达能力不好,经常语塞,或者说话的方式不对,使听者昏昏欲睡。”这是鲁大举创办百领社的关键所在。作为创始人,鲁大举也是一名相声“发烧友”,从小就爱听收音机里的演员说相声,有时自己也会跟着模仿一小段,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大舞台上“说相声”。但这个梦想也随着之后的人生轨迹只能藏于心中。佑肯人力资源HR出身的鲁大举在工作上饱尝了酸、甜、苦、辣,但也启发了他的灵感。“其实,职场上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如果拿出来大家分享,可以让许多上班族缓解压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抱着这样一个想法,鲁大举找到了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文泽,他将想法与对方一说,一拍即合。于是,百领社应运而生。

百领社的成员来自于各行各业,有企业总经理、人才测评师、心理分析师等,也有大学教授、博士后,更有国际友人的加盟。大家在工作闲暇之余,在张文泽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相声,在舞台上,以幽默的语言,为观众讲述生活中搞笑的那些事,传播正能量,成为繁忙都市生活中,一道独特的减压风景线!

笑生活,用“笑声”打造白领文化

如果你以为来百领社就是学学怎么说相声,让周围小范围群众乐呵乐呵那么你错了。在百领社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准备演出,所要面对的不仅是你的家人朋友,还有更多市民观众,因为百领社给你的是一个真正的表演舞台。因此,百领社也有一定的入社要求:三有+三具备,即有时间、有幽默的生活态度、有影响力,具备自我调侃、调侃他人、被他人调侃的心理素质。“我们要保证呈现给观众的一定是尽我们所能最好的表演。”鲁大举说。

据悉,百领社现有四种演出形式,分别为周末秀、学员毕业汇报演出、大型义演、精品巡演,表演团队由百领社学员组成。其中,周末秀为小剧场演出,每场可容纳60-70位观众。每年一次大型义演,每次三场,每场可容纳观众1000人。精品巡演则会走进校区、营区、商区、社区、园区,以五区联动形式演出。

作为百领社开班的第一位学员,鲁大举也为我们描述了他第一场毕业汇报演出的场景:“当时在兰心大戏院,680人的场子,看着台下人头攒动,一种上场前的恐惧油然而生,当时曾幻想,如果发生地震或海啸就好了,因为那样我就可以不用上场了,还来不及多想就走上了舞台。这一上场最担心的事就发生了,大脑一片空白,我忘词了。那时只能装傻,调整下麦克风拖延点时间,结果被大家看出来了,狂笑,好在后来记起来了。下场后朋友还问我,是不是故意抖了个包袱。我很诚实地和他说,我是真忘词了。可是,他现在还不信……”鲁大举声情并茂地说着这段话的时候,可爱的像个孩子,完全没有区人大代表、区工商联常委和企业负责人的范儿,就是个如假包换的相声演员。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满满的笑点,或许也只有真正喜欢这门艺术,才能带着百领社越走越远。

微公益,用“笑声”实现社会责任

2013年9月,百领社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杨浦创智天地,发起3场“鸣基金 中国心梦想,唤起心的活力”为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相声义演活动,共捐出善款75000余元,全部用于这些孩子们的圆梦与救治。从筹备到收官整整3个月时间,百领社的学员真正做到用“笑声”给观众带来欢乐,让自己得到提升,更把爱心传递出去。

今年爱心还将延续。百领社联合新华社上海分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曲艺家协会,蛙稻米,格瓦拉生活网,梦十团(市委党校17班),佑肯人力资源(上海)有限公司,于11月22、23、30日在上海大宁剧院举办“爱聚职场――关爱贫困家庭白血病儿童”2014百领社相声义演。3场演出观众人数将达3366人次,筹集目标为三十万元,善款所得将用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贫困家庭白血病儿童救治。“儿童白血病在治疗期间费用非常高,许多家庭都力不从心,甚至放弃治疗。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爱聚职场’聚集更多职场人的爱共同支持他们渡过难关,重新获得完整的人生。”

从创办至今,百领社一直践行公益。他们的目标是要快乐做公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笑的方式做好事。而百领社本身也可以算做一个公益项目。据了解,现在每位学员入社会费是5000元,除去1800元用于基础的教学材料费、置装费、场地费、餐饮费外,剩下的3200元将在日后的每场演出之后返还,5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返还200元,小场演出返还100元,直到全部返还完毕。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5篇

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们又以“环境烘托”、“日常渗透”、“有效教学”、“家园互动”“评价展示”为五种辅助方法,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使幼儿的民族民间舞蹈活动更具创造性和新颖性。

1、环境烘托——幼儿民族民间舞蹈氛围的形成。要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幼儿在主动倾听、感受、体验中,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激发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热情,首先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1)物质环境氛围:利用幼儿园的公共环境,把走廊布置成富有民族元素的卷轴,向幼儿收集各种民族服饰、道具等,举办民族服饰展;开辟民族娃娃大联欢公共区域;创设艺术长廊张贴体现民族文化的幼儿作品等。在班级的民族环境墙面张贴少数民族娃娃图片、服饰装扮、四季民族风光、有象征意义的节日图片、民间游戏图片、布贴、纸贴画等。在班级的吊顶等地方悬挂有关民族特色的物品等,与幼儿一起创设民族舞蹈的文化氛围。(2)音乐环境氛围:在幼儿来园时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民族歌曲,如蒙古族民歌《吉祥三宝》等;在晨间活动中播放一些节奏感强的民族歌曲,如蒙古族舞蹈音乐《骑马》等;进餐时播放一些抒情民歌,如: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另外,还利用生活活动时间、下午起床时间等播放优秀的民族乐曲,让民族音乐时时萦绕在幼儿身边,让幼儿自发的去想象一些舞蹈动作,随着音乐唱唱跳跳。

2、日常渗透——幼儿民族民间舞蹈平台的搭建。将日常渗透作为幼儿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支撑策略,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设了多种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幼儿对艺术的感觉、情绪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1)在游戏活动中激发民族舞蹈兴趣: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将游戏活动与舞蹈活动结合,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比如在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中,为幼儿制作了简易的“小毛驴”体育玩具,让幼儿听着音乐,骑上“小毛驴”做一回“阿凡提”,使幼儿快速进入角色,让幼儿真正喜欢上音乐,喜欢上舞蹈。(2)在区域活动中促进民族文化认识:以音乐区、认知区、美术区等区域活动为切口展开,促进幼儿民族文化的了解,养幼儿舞蹈的主体性。比如:在音乐区中投放民族服饰道具等、播放民族音乐、设置小舞台,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表演民族舞蹈,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求;在美术区中提供许多废旧物品,让幼儿根据相应的民族音乐或背景,制作相应的民族服装道具,如:播放蒙族舞蹈《骑马》音乐,引导幼儿做一个马鞭、腰带等。

3、有效教学,幼儿民间舞蹈教学策略的构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改以往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如: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纠正动作——巩固练习,因为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是教师事先“设计”的,而是随着幼儿的兴趣、学习状况、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1)舞蹈教学活动:我们选择学习三大民族舞蹈为主:蒙族舞、藏族舞、维吾尔族舞。音乐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且幼儿感兴趣的民族音乐,并利用图谱等形式,让幼儿发挥想象力,通过幼儿自主的观察、探索、思考、讨论学习整个舞蹈,从而培养其主体性。(2)舞蹈欣赏活动:通过从多方面对幼儿进行启发、开导,循序渐进性的活动,设置问题情境贯穿全过程,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并在每环节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欣赏活动中,主动感受体验舞蹈艺术精品,并获得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让幼儿想跳舞,并且自由舞蹈。(3)舞蹈创编活动:每个民族舞蹈都有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性动作,如藏舞的弹簧步、蒙族舞的耸肩动作等。在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我们让幼儿先创编出了单手挽花的动作,在这基础上再进行双手挽花、两手交替挽花的舞蹈创编。又如蒙族《挤奶》舞蹈中,第一段表现蒙古族风格的动作,由教师设计,并请幼儿模仿。第二段则让幼儿加入自己生活中的动作和经验,设置玩耍,游戏的情景来表现了乐曲内容。

4、家园互动——幼儿民族民间舞蹈活动的延伸。在幼儿园民族舞蹈教学尝试中,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优势互补。如:有意识地通过看电视、上网等形式,让幼儿欣赏、了解各民族的服饰、习俗、文化。和幼儿一起收集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图片、书籍等与幼儿一起欣赏。参与一些幼儿园组织的“民族大联欢”活动等。在“一对一”的条件下,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5、评价展示——幼儿民族民间舞蹈亮点的捕捉。(1)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我们事先准备一些民族文化资料,通过个人必答题、集体共答题、抢答题和现场互动等方式开展民族知识竞赛,从而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对民族文化认识的新经验。(2)组织幼儿汇报演出:汇报演出是对幼儿学习情况的评估和总结,经过一年的课题实施,幼儿已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了基本的民族文化,会跳一些基本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利用大班毕业汇报演出,进行组织策划,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二、“五五”策略的成功体现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设计和开展的一系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及师生的共同发展。

1、培养了大班幼儿的民族文化意识。在实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以各种形式,不断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活动的实施,让孩子在每次活动之后兴致渐浓,张开快乐舞蹈的翅膀。

2、提高了大班幼儿的舞蹈能力。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开展的幼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计划、有主题,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体验中,我们鼓励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舞蹈能力,让幼儿的舞蹈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对于舞蹈的表现力、感受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有效地促进,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明显提升。

3、构建了新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策略。传统幼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注重动作,单纯要求幼儿模仿,以教会为目的,忽视了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感受力、创造性和表现能力。而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激发浓厚兴趣。较好地将舞蹈教学渗透到各个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舞蹈表现能力,且教师便于掌握、实施。

4、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提高了教师的舞蹈水平。教师在活动中能够更准确清晰地捕捉住孩子的兴趣点,从而确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向;能够主动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困惑,从而挖掘其中的内涵;能够真诚、欣喜地等待孩子的“亮点”,从而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他们打开再创作的思路。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6篇

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是音乐学专业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初步尝试。搞好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四年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要将众多的实践能力培养项目进行合理的、有序的安排,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关键是要把握好“加强校内实践苦练内功、开展校外实习见习缩短磨合”两大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1加强校内实践,苦练内功校内实践环节包括“一赛三会五个一”三大模块(见附表)。

一赛:该环节指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五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作品表演、指挥、自弹自唱。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要求1-3年级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3项。通过各单项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来总结比赛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提高教风、学风。该环节利于学生提高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

三会:这一模块指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校内重大晚会及校内庆典晚会。其中教学汇报音乐会、校内重大晚会的共同特点就是由系部统一组织,由专业老师具体指导的艺术实践。教学汇报音乐会指以各教研室为单位举行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教学汇报演出;校内重大晚会主要指学校接待重要来宾、举办重大事件特别安排的演出活动;这“两会”既可检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又可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锻炼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积累舞台经验。

校内庆典晚会指学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参加学校节假日庆典、校园社团文化节、毕业晚会等活动的文艺演出。这类演出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一个综合型的艺术检验,从晚会的设计、排练、组织到演出,包括台词写作、晚会气氛营造等都由学生自己精心策划、安排,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活动组织的所有程序、主题确定、内容安排,锻炼学生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个一”工程是毕业生离校参加工作前的一次重要校内实践活动,包括“一首声乐作品演唱”、“一曲钢琴演奏”、“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一段自我介绍”、“一堂课音乐课”五大实践内容。该实践项目在进入第六学期就开始布置,五项均设指导老师,每周定时安排指导时间,分阶段验收。该实践项目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针对性地巩固毕业生综合能力,把好面试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赛三会五个一”的锻炼,培养了学生在“弹、唱、舞、教、讲”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的舞台心理状态、节目创编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等全面的师范素质,为今后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附表:校内实践环节

2开展校外实习见习,缩短磨合美国许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次理论课,则往往“要安排2-3次见习课或实验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许多高等学校还特别重视实习,强调大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和企业职工一起工作。实习和见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熟悉基本的工作程序,提高动手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安排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的时候,可以改革和完善原来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和中小学校或社区培训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让大学生定期在有关单位接受严格的磨练,增长他们的才干。我们可以实行“学期见习制”,安排大一、大一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参加至少一次到中小学进行优质课观摩见习以及课外活动开展的协助,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组织的感性认识。到大三、大四就可实行“学年实习制”,将原来的毕业前夕的教育实习(一次)改为每年举行一次,即每学年都到中小学进行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这样,可以通过实习、检验、提高到再实习、再检验、再提高,从而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在实习和见习中,还要注重把教学研究融入进来,让学生尽早熟悉教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动手动脑的教研活动中增加才干,不断提高教研能力。特别是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我们在校生毕业后马上会面临新教材的使用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及时开设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与课型设计等系列教育课程,而且还要组织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积极参与中小学教研活动,积极参与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从而及时掌握教学动态,提高从教能力。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7篇

一.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幼师生

在现代社会中,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生活在法制的社会里,社会才会显得和谐,人民才会过得幸福,我校以严格要求每一位师范生,根据相应的我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管理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让我校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本学年严格遵守校规,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合格的一名幼儿师范生。

二.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努力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拓宽我校团委网络宣传信息的渠道,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的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营造我校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工作局面,我校团委经研究决定建设一支高效而又精干的通讯员小组,由我担任校团委网络宣传通讯组的组长。自通讯组以来,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由我组织下形成了两个校区为一体化的格局,形成了互助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局面,工作方面,由团委研究决定制定的《xx幼高专校团委网络宣传通讯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于2016年9月正式实施,我组成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主旨,为我校各系部共青团建设有极大的功劳,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下半年继续努力,以加强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团结互助的工作展开为根本,完善各项制度为辅,将我校团委通讯组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做到一名“合格+特长”的幼师生

本学年,根据合理时间安排,完成了本学期即将学习的任务,回顾本学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虽然有点累,但是收到的果实是甜的。

本学期4月份我校首届免费男生的专业汇报演出,我报了四项节目,有钢琴,声乐,萨克斯和书法节目,任务重,负担重,责任重,“三重”使我放弃许多休息的时间,完成了一系列的事,烦恼的头绪,终于过去了,在4月17日,我们10级10班成功登上了幼师的大舞台,向学校领导和师生汇报了精彩的演出。忙完了本次演出,接下来紧接着是江苏省首届免费男生齐聚苏州幼师参加省里面的汇报,可以说一事接着一事的发生,有点忙不过来了,但是有方向的我们毅然的坚持了下来,本次去苏州幼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尤其省教育厅沈健厅长的意味深长的话语时是在我耳边回响。

我校不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学习,同时也时时督促我们理论的学习,说实话,幼师的美术是最头疼的事,以下是我本学年的美术作业:

四.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实践观念深入每个人内心

本学年在我校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学习,本学年进行了10级所有同学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活动,这一次见习的收获是巨大的,对此自己表示无比的兴奋和喜悦,从一开始对幼儿园概念的神往到自己亲身感受近距离体验,这一连续的过程使自己对了解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感触由浅入深,由大致到具体,由局部到整体,由笼统到细微等过程,都使得自己对认识学前教育的方向以及对“男阿姨”的客观定位的分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一周的见习,至少使自己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欠缺的东西依旧很多,比如:还需要继续学习自己的基本功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实践当中得到重视和提高。我们应当正视自我的长远发展,努力学习,用过硬的基本功为中国的幼教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这一次见习给与自己的启发也是巨大的,这一点无需质疑,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五.成功完成了校园原创歌曲《莲 山~课件》的歌曲录音和MV的拍摄

本学期成功完成了校园原创歌曲《飞》的歌曲录音和Mv的拍摄,这首歌曲主要以励志为主,写出了所有毕业同学的心声,是典型的校园原创伤感离别青春励志的毕业歌曲,这首曲子的作词是我和我伙伴董越一起合作完成的,作曲是我校音舞系高志老师,是一部很有爱的作品,得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认可。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声乐学科;溯源;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06

执笔者简介:龚 叶(1974~),女,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2

一、声乐学科的溯源

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学科有史料记录的最早可追溯到私立武昌艺术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在1920年创立,原名为武昌美术学校,1923―1929年,武昌美术学校更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这所学校是民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的四所艺术学校之一。有证可查的提到私立武昌艺术学校音乐专业的资料有《永远的风采》[1]、《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2]、《“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3]和《涅的“武昌艺专”精神――访唐小禾先生》[4]。1926年武昌美术专门学校修建的新校园中还包含一座音乐厅,这说明当时可能就有音乐专业了,1927年已知的音乐教师就有陈啸空、钟本立、肖猗好特(俄籍)等。在《永远的风采》一书中登载了私立武昌音乐专科学校的贺绿汀、肖猗好特(俄籍)等多位国内外著名音乐教师的照片。1930年1月,学校决定增设音乐学科,将武昌美术专门学校改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后 设立了艺术教育系(内分图音、图工两组)、绘画系(内分国画、西画两组)、西洋画系(旧制)、图案系等美术与音乐两大专业,图音组开设声乐、钢琴、乐理、作曲等课程,在武汉音乐学院老教授龙发际撰写的回忆录里,外籍教师有1929年左右聘用的俄籍钢琴教师肖猗好特,以及不知名的俄籍小提琴和声乐教师各一。在《音乐欣赏手册》[5]“邓尔敬”的条目中,也清楚地写着邓尔敬1934年入武昌艺专从俄籍波兰人罗滨莫娃学习声乐及钢琴。1932年,贺绿汀介绍吕骥到武昌艺专暑假声乐学习班教声乐,吕骥还曾在武昌艺专校内的小型音乐会上演唱外国歌曲。以上史实应该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关于我院声乐学科的记载,这也说明在1930左右的私立武昌音乐专科学校时期,我院声乐学科已经开始正式建立起来。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蒋箴予教授还担任过声乐系的主任,可见当时的声乐教学实力。虽然学校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很明显,声乐学科在私立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已经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状态,可以说是声乐学科开始的星星之火。

二、声乐专业的建立

1949年6月初,武汉市军管会指令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和文工团接管了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组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校址设在今武汉音乐学院老校区内(原“两湖书院”遗址)。

1950年5月,湖南大学音乐专科学校与音乐专修科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老教授曹岑教师、万昌文教师就是此次合并过来的声乐教师。

虽然中原大学文艺学院设立了音乐系,也有声乐专业,但是在培训学习上主要以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或一到两年的学制,还没有规范的四、五年制的本科教育,正规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

1951年9月,为了向正规化发展,中原大学文艺学院正式脱离中原大学,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领导。

图1 声乐系全体教师合影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中南局宣布成立“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筹建委员会”。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师生与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师生合并到中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老教授叶素、关惠棠(香港中华音乐院)、张育光、谭素容(原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教师)、钟碧茹(原广西省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就是此次合并过来的教师。由于专业教师不够,为更好的发展声乐教育,1953年后又陆续从中央乐团等地方调来了杨金岚、高玉山、陈安等教师。

1953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设作曲、器乐、声乐三个系,声乐系自此正式建立。1953年至1958年叶素教师先后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万昌文教师任声乐教研组主任。1953年声乐系所有学生为39人,15名男生,24名女生,学制三年。1954年声乐系招生5人,1955年招生10人,1956年招生7人,1957年招生13人,学制3年。1954年3月26日,学院召开校委会,检查声乐系教学工作,主要检查教学思想问题。要求做到基础训练与艺术修养同时进行。到1956年9月,新学年开始,除原有三年制学生,又招收五年制学生。

在学校档案室至今仍可清晰查到1954年下学期的声乐系工作计划,计划明确指出:1、开学前交教学计划,并进行检查,2、每月的第一周召开教学和行政会议,3、通过对教师听课、个别谈话,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其中教学工作的做法有:1、对苏联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进行学习,2、做好3月和7月的两场公开演出的准备工作(教师、学生的独唱、重唱、对唱、合唱演出节目)3、制定专人每周为助教(刚分配进行教学的青年教师)上一节课,协助其定出教学计划,并经常关心和帮助其教学工作的进行。4、派各专业教师陆续前往天津,去中央音乐学院旁听苏联专家教学,派年轻教师跟随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进修。5、声乐系按主科教员划分小组,每月各声乐教学小组由教师带领进行一到二次的声乐活动,活动可以为教学学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等活动。6、学生组织、主办教学学习晚会三次,诗歌朗诵会、地方说唱及戏曲介绍晚会各一次。而且当时我系的声乐教学计划整齐规范,并细致到了每个学生。

在学校档案中还查到,1955年11月中旬至1956年1月12日,我系按照教学计划,派万昌文、谭素容、张育光等8名教师到天津音乐学院观摩苏联声乐专家梅德维捷夫的教学。教师回来后进行了长达15页“梅德维捷夫专家声乐教学观摩学结”,总结了教师集体听课、课后集体讨论的成果。此外专家还经常给教师们解惑答疑,使教师们收获良多。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体会到:1、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声音技巧的锻炼是一致的。2、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3、关于呼吸、发声的方法和要求是从自然的生理现象中去意识,掌握它的规律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结篇幅不仅长大而且详细,可见当时我系教师在专业学习上的认真程度。

随后声乐系系派钟碧如教师(现声乐系老教授)学习,钟老师曾回忆到:在合并以后,由于声乐教师是各个地方合并过来的,声音观念还不是完全统一,声乐系为建立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念,就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还分批分次派教师出去进修学习,钟老师当时在1957年被派到北京去听课,她在中央歌剧团听了长达一个学期的外国花腔女高音专家的教学,在听课中,她不仅熟悉了不同声部如何选材,不同风格作品如何训练,还熟悉了在声音上如何适应作品风格,在声乐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她的声乐教学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1957年登记在册的声乐系在编教师有:声乐系主任叶素、副主任曹岑、教研组组长万昌文、教师:谭素容、杨金岚、高玉山、关惠棠、张育光、陈安、钟碧如、田寿龄、张玉明、李一平、李群英、彭舜操。附中声乐教师黄宜君、林倩兰。

从中原大学到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声乐系的招生、教学计划、教师进修等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声乐系在建系之初在教师的教学、专业业务上要求非常严谨,不仅持续派不同专业教师外出学习,而且青年教师的业务和教学还由专人教师指导,这对声乐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和整个系教师的专业和教学都很有益,这极大的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在学生专业学习上,培养方案多样而统一,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迅速锻炼和成长。这些都充分说明声乐系在建立之初已经开始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三、声乐专业发展期

1958年10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和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6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与湖北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合并组成)合并成具备音乐、美术两大专业的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声乐专业设为声乐教研室。当时合并过来的声乐教师有:蒋箴予、许星波、崔文湘、肖漱云、阎国宜、钟华等。合并以后由叶素教授任声乐系系主任(1958―1966年),蒋箴予副教授任声乐系副主任,1966年5月6号学院下文,任肖漱云为声乐系副主任。

图2 2012年文化部全国第十届声乐比赛(合唱组)第二名

1958年正好赶上开展“”和“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在此期间,学校号召师生向民族民间学习,组织师生下乡下厂采风创作,进行教学、劳动、创作、科研、采风、辅导、演出与展览等“六结合”教学革命活动。

据钟碧如教师回忆,她们曾经带领当时还是学生的冯家慧教师等到襄阳地区挖掘山歌,并填词创作成重唱、小组唱等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回来进行汇报演出,虽然很辛苦,但是大规模的下乡也给了广大师生提供了广泛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教学机会。

在学院1959年的演出档案中查询到,从1959年4月6号到19号,在这13天的下午和晚上,学院总共举办了16场下乡工作总结汇报演出,表演者涵盖了附中和各系师生,尤其是声乐系带领的小组演出节目形式众多:独唱、齐唱、重唱、小组唱、小合唱、小歌剧、歌舞、表演唱、湖北大鼓、歌剧清唱、男女生重唱。如1959年4月9日第4场汇报演出中,我系崔文湘教师演唱了自己作曲的“唱四季”和恩施民歌、1959年4月10日的第5场汇报演出中,我系杨金岚教师带领声乐系学生肖敏、陈巧美等联袂演出由孝感大队应城队的师生创作演出了歌剧《五巧姑娘》,1959年4月15日第10场襄阳大队汇报演出中我系钟碧如教师、田寿龄教师(田老师后于1985年调至厦门大学)表演了地方民歌的对唱,4月16日第11场荆州大队汇报演出中蒋箴予教师演出了湖北天门小曲、1959年4月19日第16场宜昌大队的汇报演出中肖漱云、高玉山教师表演了京剧《七仙女》插曲之一等等一系列汇报演出。1959年7月11日湖北艺术学院举办了音乐系暨附中第一届毕业生音乐会,其中13个节目中声乐独唱就占据了5个,演唱作品都以民歌为主。

冯家慧教授深情的回忆到,在那个年代提倡音乐走民族民间道路,经常下乡采风、学习,虽然在教室学习的时间不固定,生活也很苦,但是这些下乡的学习也给了她一辈子深深受用那是真正能接触到民间的民歌、地方的戏曲的舞台,是真正能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精华的课堂。

1959年6月,中央文化部《关于整顿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的几项规定的通知》,学院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任务,结束了下乡实践活动,声乐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59年学院做出整体规划,要求各专业按照新的系部结构及教学要求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并为每位学生制定相应教学计划。使湖北艺术学院成为一所以培养文化艺术部门、艺术团体工作干部,中学与艺术学校专业教师为目标的专业性艺术院校。在学校1959年的声乐系教学计划中,每个教师对针对学生制定了一对一的教学计划,36位学生每人都有一份明确的教学计划,叶素、肖漱云、张玉明、崔文湘、蒋箴予、陈安、阎国宜、杨金岚教师的教学计划至今仍保存在档案室中。

图3 第六届原生态比赛获第一各

在声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清晰指出声乐教学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优秀传统,重视吐字咬词,正确掌握中国民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及演唱风格,学习苏联和西欧在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更快的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和教学体系。在教材上的选取上以我国优秀的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段和戏曲片段和说唱音乐为主,苏联、西洋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为次,这表明了当时声乐系对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视,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有了广泛的发展。声乐系要求每年级在一学年内开4-6场演唱会,以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当时学制为3年制专科5年制本科,从每个年级的教学曲目中可以清晰的的看出,教学曲目主要是中国民歌、中国歌剧等,5年级的学生毕业要参加中国歌剧的片段演出和独唱音乐会的演出,可计入考试成绩。教学计划最后细致到了每个年级的每学期的演唱曲目、演唱程度、演唱进度、课程安排的要求。

1959年声乐系学生学习归类到专业课的有10门:专业主科、副科、汉语正音、民歌、说唱、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化妆造型、排练、专业实习,这说明当时的学科建设已经很规范。

到1963年湖艺调整学科建制,又将各教研室升格为系,招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生。这样,音乐学科下即有理论作曲、声乐、管弦乐、钢琴,民族器乐五个系部。声乐又恢复为声乐系。

据钟碧如教授回忆,1962年―1965年声乐系设有美声教研室,后增设民族教研室,当时主要是从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中选择有能力独唱的学生成立一个民族声乐研究班,由万昌文教授主管,既上课又采风体验生活,还需演出,1963年以前都是美声教师教民族声乐,由于民族声乐专业的需求和发展,1963年开始成立民族声乐专业,增设民族教研室,1964年时只招民族专业,但进来后民族、美声都学,当时招生8人,4男4女,那时除上课外,经常出去采风,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当时全国正在掀起民族美声的辩论,在这种情况下,我院党委决定在声乐系掀起民族声乐的高潮,不管什么专业都学习民族民间,声乐系主任叶素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民族声乐教学组的教学工作。还和教师学生一道,到剧团、戏校向戏曲演员和民间艺人学单弦、大鼓。民族专业一对一上课,美声专业主要是集体课,教师必须到剧团跟随名艺人学习一个学期,师生还要上台汇报,通过学习,老师丰富了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充分感受到了民间技艺的高超,对民间音乐有了很大的改观,真正接触到了民间音乐的源泉。

这个时期,声乐系不仅组织师生出去学习各种民族民间音乐,还开设了京剧、南曲、说唱、戏曲等小专业,系主任叶素还聘请北方单弦、南方小曲的艺人到学校来上课,开设身段课、形体课,课程丰富多样,使声乐系学生的演唱得以全面发展。在不懈的探索与教学实践中,声乐系培养出蒋桂英、刘家宜、冯家慧、丁敬敏等民族专业学生,在民族声乐教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声乐系名称也经历了2次变动,一次是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新成立时,声乐系变为声乐教研室,一次是1963年调整学科建制,又改回声乐系,在湖北艺术学院建立之初,通过史料和教师口述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我系在教学上对专业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开设了许多新课程,使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在艺术实践上响应学院号召,师生不仅多次参加下乡学习,还大量创作作品,进行多场次的下乡汇报演出和师生音乐会,这些汇报演出极大地锻炼了声乐系师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对声乐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师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师资建设上,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主动安排师生学习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民族化的要求,又开设了许多新的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小专业课程,当时的教学课程,能接触到民间的源泉,使声乐系的民族声乐专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图4 声乐系演出经典民族歌剧片断

四、声乐系动荡期

1966年8月,“”开始,声乐教学活动基本停顿。 1970年6月,保留音乐系继续办学的湖北艺术学院也被宣布撤销。学校解散,大家何去何从都很茫然,钟碧茹、崔文湘教师心疼的回忆:教师们纷纷把积累多年的心爱的书谱一摞摞搬出来当废纸卖,一斤只值8分钱。当时学院留下一批学生,教师基本都被下方到潜江,只有肖漱云、蒋箴予、李万进、冯家慧等几位教师留在武汉。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1970年我系主任叶素教授被下放到湖北省英山县和罗田县时,也还继续收集当地民歌,编写吐字发音的教材培养农村文化人才。

1972年,上级决定在湖北艺术学院的原校址重新创办一所“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包括、戏剧、舞蹈和美术专业。至此音乐系恢复招生,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学校主要招收工农兵学员,同时开办短训班。

1973年6月20日,湖北艺术学校发文在7月5-15日设郧阳地区短训班,短训10天,时任声乐系主任叶素任短训班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还和万昌文、阎国宜、钟碧如3位教师一起组成短训班成员。

1974年,学校的教学也还在维持,1月6日的学校总结讨论稿中拟将声乐专业改为歌剧专业,开设了身段组合课,并将课程比例改革为:政治课14.9%,劳动课11.6%,军事课5.4%专业课68.1%,声乐系改革了一对一的教学法,把集体课和个别课相结合,建立歌剧专业,把演唱、表演和身段课结合起来,开设了一门“组合课”, 专业考核采取期终观摩形式,并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为依据。同时学院执行开门办学方针,下乡、下厂、下剧团,教学、生产劳动、创作实践三结合,与群众同吃同住,向民间艺人学习,再次期间,我系师生创作了歌曲4首,1973―1974年演出24场,到1975年,我系依旧保留声乐系形体课,声乐系的肖漱芸教师、冯家慧教师和姚峰教师等还与舞蹈教师周翔共同探讨声乐表演的形体语言。

图5 声乐系演出歌剧《茶花女》

1974年7月26日,学院决定下学期在恩施举办短训班,声乐系万昌文、崔文湘教师被抽调去恩施参加短训班。

1975年后,学校进一步响应“开门办学”的号召,1974到1975年下学期,学校把教师重新分配,到新洲凤凰、新洲徐古进行开门办学、同时开办了孝感短训班、进修班等,我系教师被打散分配到各个地区,叶素、蒋箴予被分配到新洲凤凰的凤凰队、钟绶华、李万进、肖敏被分配到大渡队、肖漱云、陈安被分配到刘集队,阎国宜被分配到徐古队,崔文湘、曹岑、万昌文被分配到孝感地区短训班,钟碧如、杨金岚教师被分配到进修班,教师们从教室进一步走向农村、走向老百姓进行劳动、教学、演出。

1975年6月5日,学校下文“关于进修班师生赴钟祥开门办学的计划”,计划分为:1、田间地头演出;2、五七战士慰问演出;3、学习、劳动、创作、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个阶段,演出7场,劳动7天,我系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东方红分队党小组长:钟碧如教师、前进分队副队长:杨金岚教师,党小组长:冯家慧教师。到1976年7月19日学院还举办了开门班学汇报演出。

1975年5月1日,学院制作了教师表,所有演唱教师有36人,其中30名声乐教师:叶素、万昌文、曹岑、许星波,蒋箴予、杨金岚、崔文湘、肖漱云、何枫、钟碧如、李群英、钟绶华、吴桂、陈安、田寿龄、唐莹泽、阎国宜、张玉明、裴传文、冯家慧、肖敏、杨珍珍、彭小铃、肖中蓓、陈凯华、李万进、莫戊生、张茂生、肖生、张育光,4名身段基础课教师:邹齐、丁桂英、万凤姝、贺美玲,2名导演教师:田静安、王丽娜。

在学院档案资料中保留着1977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的总结: 1975年暑假演唱专业进校学生13人,学制3年,1976年寒假演唱专业进校学生17人,学制2年,到1977年,学院声乐专业教师共26人,师生比呈现明显倒挂的形式。

由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在后到湖北艺术学校时期,我系经历了教学停顿、学院被撤销、声乐专业重新恢复的巨大变革时期,在湖北艺术学校时期才开始进行教学,但通过有限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教学以短训班,开门办学为主,教学也基本在下乡、劳动、演出中完成,当然这个时期相对已经没有那么激进了,因此还能基本维持声乐教学,也有一定的艺术实践,但在科研和国外交流方面方面基本属于停滞状态,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声乐系的动荡时期。

图6 歌剧《茶花女》演出后合影

五、声乐系恢复期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学院抓住机机遇开始招生,1977年恢复省内招生,1978年开始面向中南地区招生。1978年1月,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恢复原校名湖北艺术学院。学院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力整顿教学秩序,教学工作迅速步入正轨。声乐系在这个时期开始了一系列的恢复建设活动。

(一)声乐系建制的恢复

1977年学院恢复高考招生时,声乐系还没有恢复系,还是属于音乐系下面的一个声乐教研室,叶素教授继续担任声乐教研室的主任。1980年,学院将音乐系重新调整为作曲系、钢琴管弦乐系、声乐系、民乐系四个系,声乐系在1980年重新恢复为独立的系。1982年,我系恢复了60年代建立的民族声乐研究室,并按年级分教研组。,在1982年12月21日学院调声乐系领导岗位,任命蒋箴予为声乐系主任、杨金岚为声乐系副主任,1984年人事处文件中显示各系教研室的调整,其中声乐系姚峰担任声乐教研室副主任、冯家慧担任民族教研室主任。从1977年到1985年声乐系逐渐恢复建制,开始良好的运转起来。

(二)招生要求的恢复

1978年的招生简章上明确指出音乐系招收作曲、声乐、民族乐器、管弦乐器、钢琴专业共40名学生。学制4年。当时声乐专业的要求是音乐听觉良好、声音本质好、能较完整的唱好歌曲,口齿清楚、发音器官(鼻、咽、喉、声带及呼吸器官)无毛病,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初试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2首,朗诵。复试:专业复试以及视唱练耳、乐理、政治、语文、口试。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中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招生,第一次在声乐演唱专业上提出明确的演唱作品要求。对考生的要求是声乐系选拨好素质学生的第一步,也是声乐系招生逐步走向规范的良好开端。

到1984年的声乐系招生简章,声乐系在招生要求上有了更加明确的改变:1、提出了普通话要求基本正确,2、能较好的演唱民歌、创作歌曲、中外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从这两点变化与1978年的招生简章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声乐系已经开始提高选拔人才标准,这为专业标准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的恢复

恢复高考招生后,全系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实施一对一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对期中观摩十分重视,发现问题后马上进行教研活动,据我系退休老教授崔文湘教师回忆:这个时期的教研室活动非常多,在教学如果学生有难以解决的声乐问题,主科教师就进行公开教学,其余声乐教师一起来观看,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种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大大提高了我系的教学质量。这时期我系举办了3次公开教学,教研室声乐教师集思广益,对4名1979级学生进行会诊,找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科发展,体现了教学民主、体现了对事业、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在1981年,声乐系本科生陈瑾获湖北省首届琴台音乐会一等奖,这是我系的第一个学生获奖,也是声乐教学恢复的良好展现。

1980-1981学年度下学期,声乐教研室聆听著名美籍华裔声乐家斯义桂教授来华讲学的实况录音,并进行研究学习,把良好的经验借鉴到教学中,我系钟碧如教师回忆道:他的教学就像一股春风,给我们声乐教研室教师吹开了陈旧的观念,改变了教学理念,这次的学习指引了我系的声乐教学方向。

值得一提的,1983年8月,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来华在中央乐团执教声乐学习班,除了中央乐团4名学员外,文化部只给国内各地3个名额,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胡晓平是指定的,剩下的两个名额由专家亲自挑选,许多音乐院校的师生和歌舞团的演员参加,最后我系1981级学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被专家选中,这说明在这个时期,我院的声乐教学在国内的实力明显加强。

(四)科研的恢复

我系在这个时期积极恢复声乐科研,到1985年2月,我系召开声乐教学学术交流会的教师作专题发言,并分教研室对论文进行评议。系主任叶素教授带头撰写了“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问题艺术院校应该重新重视起来”、田寿铃教师撰写了“要用正确的发声治疗声带小结”、梁哲教师撰写了“漫谈喉音”等论文分别被艺术教育、人民音乐等期刊登载。

(五)艺术交流的恢复

1981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郎毓秀来我院举办两场独唱音乐会。1982年5、6月间,菲律宾女高音歌唱家莉莉娅・雷耶斯来院讲学两周,两湖、两广以及河南、江西的艺术院校、文艺团体、文化馆站共两百多人聆听讲学,这次讲学对我系的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84年,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来院讲学,同时带来她的学生,第3届维也纳国际歌剧歌唱家比赛1等奖获得者张建一、奥地利国际声乐比赛国内选拔赛第1名高曼华来院举办独唱音乐会,这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我系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思考,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这个时期,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我系在招生、教学、科研和艺术交流等方面有了明显开始恢复,教学开始走向正规化,教师教学热情高涨,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外交流影响大,这些都代表声乐系已经开始走回正轨,并开始有了良性的发展的趋势。

六、声乐系创新突破期

1984年邓小平指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在高等教育调整和重组的春风下,领导班子顺势而入,提出了湖北艺术学院分立为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思路。 1985年5月13,武汉音乐学院正式建立。

在1985―1995年武汉音乐学院时期,声乐系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时系主任还是蒋箴予老师,1988年学院任命李万进教师为声乐系副主任、1990年提升为声乐系主任,1990年任命姚峰教师为声乐系副主任,冯家慧任声乐系书记,1994年任命袁冬艳教师为民族声乐教研室副主任,声乐系秘书:王玲教师。1989年蒋箴予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在这个时期里,声乐系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这些突破使声乐系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学大纲的重新制订

1985年4月,声乐系由钟碧如、肖漱云教师编写,全系教师反复讨论修改,重新制定了新的声乐教学大纲和民族声乐教学大纲,两个教研室审定了教材目录,姚峰教师整理了部分我院历年来创作并有钢琴伴奏谱的歌曲26首,为学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二)声乐学术交流的突破

――第一次与其他音乐院校筹建声乐交流、签订声乐交流协议:

1985年我系第一次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联合发起并共同组织“三院校声乐教学经验交流会议”, 1985年、1988年在西安和成都召开,1991年10月21日~25日,第三届四川、西安、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交流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应该说三个音乐院校间的声乐专业进行声乐交流在国内尚为唯一,通过三个学院间声乐选手的参赛、学习交流,极大的推进了我系声乐教学。

1993年我系第一次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结盟友好系,在声乐教学、艺术实践、学科建设等方面签订协议,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加快了声乐学科的全方位发展。

(三)学科建设上的突破

――第一次招收声乐硕士生、第一个开设通俗演唱专业、我院第一个国际声乐比赛评委、第一个声乐系硕士点:

1988年,声乐系开始招收一批声乐硕士生。我系声乐系副主任杨金岚教授成为声乐系第一个带研究生的导师,由于当时我院声乐还没有硕士点授予权,因此,1990年,我系声乐研究生殷岳(后留校任教,现为我系骨干教师)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学位答辩的研究生,成功通过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我院第一位声乐硕士研究生。

1989年声乐系向学院申请成立通俗演唱专业, 1989年9月,声乐系大胆创新开始招收通俗唱法的专科学生,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开展了通俗唱法的教学。半年后我系举办了通俗专业毕业生音乐会,引起了学院的关心和重视,1993年学院正式批示成立通俗专业,我系成为音乐院校中第一个成立通俗专业的声乐系。

1992年,我系杨金岚教授被聘为第五届英国大格林姆斯比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评委,这是我院第一位国际声乐比赛评委,极大的展现了我院声乐学科的实力。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专业被批准为新增硕士点,声乐系硕士生再不需用去别的学院答辩,至此,声乐系形成了以附中为后备、以本科为基础、以研究生为方向的全方位整体教学体系。

(四)国内外比赛大奖的突破

在武汉音乐学院头十年的时期,声乐系大力发展教学,我系师生第一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有了零的突破,我系曹岑教授指导的毕业生曹群1986年获得“第三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一等奖,这在我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我系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成立专业攻关小组,以崔文湘教授为组长,全力培养年青教师丁平、江明。1992年,我系丁平教师、江明教师(现为副教授)获得“第五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特别奖”和“第五届英国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最佳歌剧咏叹调演唱奖”,我系1981级毕业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1993年获得 “安娜・玛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1994年获得美国全美声乐教育演唱学会主办的全美声乐比赛第二名。

同时在国内比赛中我系师生也取得极具影响的成果:1985年我系1981级大四学生贺磊明(现声乐系外聘专家)获得哈尔滨聂耳、冼星海作品比赛三等奖,该赛事当时云集了国内各大院校、音乐团体的优秀学生和专业歌唱家,能在重围中得到奖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毕业后贺磊明在1988年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名,这个比赛是中央电视台坚持举办的非常专业的声乐赛事,具有极高的含金量。民歌学生冯冰 (现声乐系副教授)1991年获湖北省“民族声乐比赛”专业组“一等奖”等多个比赛奖项。由于通俗专业的建立,我系学生梁培倍、雷湘获得 “全国第4届电视歌手大奖赛”通俗唱法组的 “荧屏奖” 和“优秀歌手奖”。这些国际、国内比赛刷新了我院国际声乐比赛记录,实现了国际声乐比赛获奖的零的突破,实现了国内比赛高奖项的突破,是声乐系高水平教学的突出体现。

(五)科研的突破

这个时期,声乐系教师们在大力发展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加大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相继发表了有质量的论文30多篇。其中我系蒋箴予、肖淑芸教授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综合分析》、崔文湘教授的《声音的高位置》、李万进教授的《关于民族声乐男高音高声区真假声结合训练的探讨》3篇论文于1988年获得湖北省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李万进教授的该篇论文于199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7年我系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托, 对1955年华沙世界青年联欢会银质奖章获得者、云南彝族歌手白秀珍的演唱曲目和艺术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挖掘。1992年 5月,我系教师姚峰与义晓合著的《通向歌星之路一怎样演唱流行歌曲》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探讨通俗歌曲唱法和历史的专著,也是学院通俗声乐教学的初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我系李万进教授申报的、分4个阶段进行的“鄂西高腔山歌演唱技法及其在声乐戏曲教学中运用研究”科研课题,被文化部确定为1993年立项课题,列入文化部“八五”科研计划,并拨划科研经费两万元,这是我系第一个部级科研,也是我系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六)艺术交流的突破

声乐系始终秉承“迎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艺术交流。在引进来方面:1986年10月,达林唐斯高等教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劳伦斯・弗莱教授抵院,开始为期1个月的讲学活动,并与声乐系进行座谈。1986年5月,日本女中音歌唱家坂本美智子来我院与声乐系师生进行教学交流。1990年5月,新加坡歌星团来访,与声乐系师生联欢。1993年10月,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3位歌唱家在我院举办演唱会。1994年9月德国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女士第一次来院执教两个月,专门为声乐系学生讲授德国歌曲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运用,并从此与我系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其后还在院设立了“德国艺术歌曲奖励基金”。同时我系秉承走出去的原则,1988年7月,我系江明副教授与师范部(现音教学院副院长)赵凤艳教授赴澳大利亚达林唐斯高等教育大学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交流访问,参加了歌剧演出并举办独唱音乐会,这是我系第一次直接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声乐交流。1990年3月,在3号楼举行“通俗演唱专业教学汇报会”,副系主任、主课教师姚峰汇报情况,首位通俗唱法专业学生王艳汇报演唱,这是我系举办的第一场通俗专场音乐会,引起了时任童忠良院长的高度重视。1990年10月,硕士研究生殷岳在3号楼演奏厅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这是我系第一场研究生音乐会。1992年9月28日至10月4日,第4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武汉举行,我系教师姚峰谱写了大运会会歌《青春之光》,1993年5月,1991级学生黄晶(黄鹤翔)在编钟音乐厅举办演唱会,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厅不接纳通俗歌手的惯例。

在1985―1995武汉音乐学院的十年里,声乐系在这个时期里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比赛、艺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第一”和“唯一”,这些“第一”、“唯一”体现了声乐系在这个时期各个方面新的突破,声乐系步入大力发展时期。

七、声乐系持续发展期

在1995年到2005年,声乐系在突破创新的同时,进入了持续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筹建了声乐系的2个标志性比赛,国际比赛有了新的收获,2000年招生数量急剧扩大,科研教学有了量的积累。

1995-2005年声乐系系主任李万进(后调至师范部任主任)、副系主任江明,1996年陈瑾副教授调入声乐系任副书记。2002年江明任声乐系主任,王大斌任声乐系党支部书记。

在这十年期间,声乐系在教学、比赛、科研、艺术交流方面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一)筹建声乐系2项标志性比赛

1.“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

1996年我系与日本声乐爱好者石桥静子夫妇一起合作,由石桥静子夫妇出资,我系联合创办了第一个中南赛区声乐比赛“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该赛事2年举办一次,这是我系建立的的第一个大型声乐比赛,我系制定了比赛章程、规定比赛类别、明确了比赛范围,1997年5月上旬,首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在学院编钟音乐厅隆重举行,比赛分美声组、民族声乐组和日本歌曲组。 1999年4月第2届赛事举行时,由于第一届比赛的良好影响,吸引了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安徽省5所音乐艺术院校的64名声乐专业师生参加了比赛,成为中南地区极具影响的赛事,极大的促进了声乐专业的交流和声乐教学的发展。至此,“樱花杯”落户我系,极大的扩大了我系在中南地区的专业影响。

2.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从1994年开始就与我院我系友好关系的爱尔兰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为促进德国艺术歌曲的传播,在我院设立了以她本人命名的基金会,我系以这个基金为基础创办了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1998年6月,首届艾丽丝.凯里根基金德国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在编钟音乐厅举行。这是我系建立的第一个德国艺术歌曲的比赛,对声乐系德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极大的促进了本科教学的规范和发展。

(二)创立“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

合唱一直是声乐系艺术实践的项目之一,但未成立成合唱团。1997年3月,我系发动师生的积极性,创立了规模40至50人的“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这是我院成立的第一个合唱团。1997年4月24日,武汉音乐学院合唱艺术团首度在编钟音乐厅亮相。1997年我院合唱艺术团获比赛最高奖――“银河樱花奖”。1999年5月在湖北大学生艺术节上荣获优秀节目1等奖,6月在湖北省――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上荣登专业团体特别奖榜首。合唱团的创立,开拓了学科发展,为声乐学科的完善增添了重要一笔。

(三)招生规模逐步扩大

从1995年开始,我系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从1995年13人到1997年20人逐步发展到2001年33人然后扩展到2003年的121人,我系的招生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了量的保证。

(四)国内外获奖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系教师在比赛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1995年11月,我系青年教师丁平参加文化部选拔,1996年被纳入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声乐赛事的7人名单,这支“国家队”中仅有两人来自地方院校,这象征着我校声乐专业的大步发展。丁平教师在1996年代表中国参加法国第四十一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进入决赛,获得决赛奖,我系丁萍教师成为唯一一位进入决赛的亚洲选手。我系毕业生贺磊明(现为我系外聘专家)1996年获大都会歌剧院全美青年歌唱家选拔赛第一名。我系教师殷岳副教授获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1996年全国声乐比赛演唱奖、1999年4月获第二届“樱花杯”声乐比赛特等奖(第一名)。李大新教师1997年获首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美声组第一名,2000年11月,在匈牙利第5届布达佩斯国际歌唱比赛上演唱古诺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卡普莱特角色荣获2等奖并获得该角色国际演出资格的成绩。1997年声乐系研究生余惠承(现声乐系主任)获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孔雀奖声乐大赛二等奖、教育部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节比赛专业组二等奖、首届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组第一名。1998年4月,声乐硕士研究生黄灏(现声乐系副主任)在文化部于上海举办的布达佩斯国际歌剧声乐比赛中国地区选拔赛上进入前6名,并出国参赛,9月份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4届布达佩斯国际歌剧比赛中进入前4名。2001年,我系陈瑾副教授获科罗伊登音乐节和北部伦敦音乐节6项小组第一,并获科罗依登音乐节声乐比赛最高奖“佳能银杯”等奖。2001年11月,余翌子教师获第79届“贝肯南音乐节” (Beckenham Festival) 声乐组冠军及最高荣誉奖“ 最佳歌唱家”,第68届“金思敦音乐节” (Kingston Festival)四个单项金奖。

这一时期,我系学生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1995年声乐系学生雷湘获粤、港、沪歌手总决赛冠军及最佳台风奖。1996年4月,声乐系95级学生罗方获全国第7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通俗唱法专业组荧屏奖。1997年7月,声乐系97级学生邵华参加波兰第22届比德哥煦国际艺术节,荣获波兰文化部最佳波兰歌曲演唱奖。11月,声乐系通俗演唱专业2年级学生刘罡在文化部外联局举办的选拔优秀歌手参加国际流行音乐比赛中,被选拔为1998、1999年度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流行音乐比赛的预备歌手。2001年4月,声乐系民族声乐专业应届毕业生邵华荣获“第3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最高奖“樱花奖”,声乐系研究生龚叶(现声乐系副教授)获得“第3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美声组一等奖。2004年5月,声乐系学生马征(现声乐系教师)获得“第4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声乐组第1名。

(五)艺术交流频繁

1995年、1996年、2000年,德国女中音歌唱家艾丽丝3次在编钟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1996年,日本大分市银河合唱团3次来院举办音乐会。1999年女高音歌唱家琳达?麦布斯举办了声乐音乐会。我系知名毕业生曹群进行了讲学。爱华达州州立大学音乐系声乐教授钟玫来院访问讲学。2000年10月,留美歌剧表演家莫华伦来院为声乐系师生上课。2001年3月,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赵登营演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2013年9月,天津音乐学院前院长、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应邀来院讲学。10月,英国格里格学会会长、女中音歌唱家帕瑞尔・福斯特教授应邀来院进行为期20天的讲学,并举办专题音乐会两场、大型学术讲座两次。2003年11月,俄罗斯人民演员、男低音歌唱家弗拉基米尔・马托林,功勋演员、女高音歌唱家马琳娜・安德列耶娃在编钟音乐厅讲学。12月来自法国的女中音歌唱家卡特琳娜・达鼓及其丈夫、钢琴家艾德卡・特菲在编钟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2004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邱曙苇教师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吴玛丽博士联袂,在编钟音乐厅举办拉威尔声乐作品独唱音乐会;2004年4月,我系优秀毕业生、旅美歌唱家贺磊明应邀来院讲学,10月被聘为声乐系教授。

在引进交流的同时,我系教师李大新2001年赴意大利米兰国际歌剧大师班学习,师从大都会歌剧院著名导演 Goan、Dornemsnn及歌唱家Mignon Dunn、William Woodrofe;1998年与法国喜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合作排演古诺歌剧《浮士德》,饰梅菲斯特;2000年与匈牙利歌剧院合作演出了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饰朱丽叶之父;2001在意大利演出了《唐璜》、《爱之甘醇》、《拉美莫尔露其亚》,引起华人及音乐界极大震动并获得媒体的关注。 我系副教授龚叶2003年7月被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选为艺术类访问学者,在上海外国语学院经过一学期的俄语学习,2004年3月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访学。

(六)科研论文

我系教师发表一系列论文:余惠承教授在《黄钟》发表《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回顾》等论文、殷岳副教授发表《论哼鸣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作用》等论文。陈瑾副教授发表《“主导”与“能动”――关于师范声乐系教学的思考》等论文。李冰副教授发表《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论文。冯冰副教授发表《字音清真五音四呼》等论文《龚叶副教授:旋律结构的微变奏与演唱处理的微变化――关于拉威尔〈练声曲〉的创作与研究》,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会练声曲集》等8本书籍。

在这个时期,我系又有了大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又有了新的开拓,创立了比赛、创建了合唱团、扩大了招生规模,进一步发展了教学,国际比赛有了量的扩大,是声乐系的持续反战时期。

八、声乐系改革发展期

2004年教育部对各大高等院校进行了教学评估,2005年声乐系在江明副教授(声乐系代主任)、余惠承教授(声乐系副主任)带领下,积极配合评估各项工作,在评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在现任系主任余惠承教授、副主任黄颢教授、书记陈水金的领导下,声乐系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声乐系有了蓬勃的发展。声乐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直至2013年已达到25人,其中,特聘专家:贺磊明;现任教师:殷岳、陈瑾、江明、李冰、冯冰、余翌子、李大新、李欣谕、龚叶、徐晓燕、宋璐、朱翼飞、胡眺、马征、刘刚、蔡勉、金泉瑷、蒲晶;艺术指导教师:文静、匡力;辅导员:曾苗。教师队伍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助教6人。梯队呈现老、中、青三代,以青年教师为主,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气势。

从2004年至今,我系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2009年进一步深化了招生、教学课程上、艺术实践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艺术交流的规模,使声乐系在新的时期有了飞速的变化。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从 2004年开始,声乐系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为标志,秉承我院“办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坚持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的道路不动摇”的理念,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由原来的“按……模式”,变为“坚持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坚持以大众教育为主,重视精英教育,以教学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为主体,培养社会型急需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二)招生要求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声乐系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初试从演唱1首或1-2首歌曲转变为2首歌曲,复试从演唱不同风格、不重复初试的2首歌曲转变为演唱不同风格歌曲5首,民族专业要求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美声要求演唱不同类型、不同语言歌曲,整个招生有了质的改变,招生要求更明确、学生专业程度要求更高、掌握曲目类型进一步加大,强调外国作品的原文演唱,并增加了音乐基础课的考试比例,进一步规范考试要求,提高了考试水平、增强了考生质量,通过下表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本系招生改革的变化。

表1: 2004-2013年招生改革

(三)教学课程的改革

声乐系在教学上,调整教学模式,在传统音乐表演课程主科专业教学基础上,增加了重唱、小组唱、合唱、歌剧专业教学形式,开设了大量新课程,并恢复了一些有价值的课程,以“独唱+重唱+合唱+专业实践”的模式建立了新的主课课程群教学模式,形成综合教学成果,在教学形式拓展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实践课程,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专业学科建设,促进了专业学科发展。如图二所示,新开设的课程、恢复的课程以及课程结合艺术实践的成果一目了然。

表2:2004-2013年教学课程改革

(四)艺术实践的创新

我系在每年坚持举办学生毕业音乐会和声乐系教师专场音乐会的同时,,我系教师参加的艺术实践多达100多场,我系余惠承教授、黄颢教授、殷岳副教授、余翌子副教授、冯冰副教授、龚叶副教授、宋璐副教授、金泉瑷副教授还各自举办了一场或多场独唱音乐会。而且我系还通过教学改革推动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的创新方面开动脑筋,推出了许多耳目一新的音乐会,这些音乐会都是以前从未有的新类型、新创意、新形式:

1、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声乐系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美声、民族歌剧片段音乐会,这是建系以来第一次同时推进美声和民族专业歌剧片段的演出,第一次把演唱和表演相结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积极性。

2、为了进一步增加本科生上台实践的机会,声乐系从2010年开始,推出了新的教学实践品牌《“歌之翼” 示范教学音乐会》,在每周五的下午举办教学展示音乐会,到2013年4月26日已经举办60期,为我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上台实践机会,是我系创建的第一个教学品牌。

3、我系依托创新课程“音乐剧表演及演唱”,从2011年开始推出了3场音乐剧片段音乐会,音乐剧的课程和演出在我系还是一个新的摸索,在表演和新的演唱方法上更是一个全新的突破。

4、2013年6月19日,我系依托创新课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举办了中国古诗词歌曲赏析音乐会,针对中国古诗词做专场音乐会,在我系也属首次。

5、2012年,我系以创新课程“歌剧合唱课”为基础,在2012年12月17日成功将歌剧《茶花女》歌剧一二幕搬上音乐会的舞台,这是声乐系第一次进行整幕西洋歌剧的演出,是一个崭新的尝试,2013年,声乐系领导、师生投入全部精力,聘请旅美回国教授王景斌做歌剧导演,由我系青年教师龚叶、刘刚、胡眺领衔主演,在6月17日上演了歌剧《茶花女》全剧,歌剧的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是声乐系从建系至今排演的第一部歌剧,是声乐系教学上一个全新的突破,象征着声乐系的蓬勃发展,也是我院自建院以来首次全剧本歌剧演出,是我院歌剧教学演出的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科研成果的扩大

我系从2004年至今,在科研上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是声乐系这么多年以来最硕果累累的时期。声乐系在教学科研上建设了“部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中心,声乐系教师申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有《歌剧表演课程的探讨与研究》、《音乐会练声曲在教学中的研究》等省级、院级科研10多项,声乐系教师发表的论文有:余惠承教授论文《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等10篇、黄颢教授《歌剧〈波西米亚人〉中鲁道夫角色的表演》等10篇、余翌子副教授《“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等5篇、龚叶副教授《梅西安音乐会练声曲》等5篇、胡眺教师《浅析民族声乐中的表演》等3篇、刘刚教师《论歌剧人物形象的把握》等2篇等等。声乐系教师在《黄钟》、《艺术教育》、《音乐创作》等核心期刊发表了40余篇论文,有些还获得理论研究成果奖,教师出版的教材有:冯冰副教授《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之“演唱提示”、黄颢教授《意德歌唱语音指南》、余惠承教授、金泉瑷副教授的《湖北民族声乐教学曲选》第一集。声乐系教师发行的演唱专辑有:余惠承教授CD、MTV、DVD《一树的嫣红 一瞥的痕迹―余惠承个人独唱音乐会现场实况》等3张专辑、黄颢教授的《献给祖国的歌――庆祝新中国60周年 黄颢独唱音乐会》等2张专辑和余翌子副教授《天赐神粮》等3张专辑,这些累累硕果是教学和理论结合的重要体现。

(六)国内外比赛的硕果

2004年开始,我系师生参加国内外重要比赛获奖30余次,在教师获奖方面:我系声乐教师胡眺荣获中国首届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中国声乐孔雀奖”优秀奖;胡眺、朱翼飞教师荣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领唱)优秀奖;第三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合唱(领唱)金奖。我系青年教师马征获得2004年“第四届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民族组一等奖、2006年湖北省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2007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半决赛入围奖等11项奖项。教师刘刚获得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入围奖,2008年第39届意大利贝里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区优秀奖,2009第三届湖北省音乐金编钟奖表演奖(美声)铜奖等5个奖项,教师宋璐获奖2008年在意大利西西里的卡塔尼亚参加第39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国际金奖、2009年获第三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表演奖(美声)金奖第一名、湖北省“楚天文华奖”美声演唱一等奖等7项奖项。教师金泉瑷2008年作为“毕兹卡组合”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组铜奖、2009年获“湖北音乐金编钟奖”声乐比赛民族组金奖 、湖北省“楚天文华奖”民族唱法一等奖等7项奖项。在学生获奖方面:我系李大新教师指导的学生周正中2007年荣获法国“马尔芒德国际声乐比赛”歌剧单项比赛一等奖,法国艺术作品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取赴法国马赛学习一年的奖学金。我系余惠承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张优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获优秀奖,余惠承教授指导的民族声乐学生组合在2012年“全国第五届原生态民歌比赛”院校组演唱组合铜奖等众多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在合唱获奖方面:我系东方合唱团获得2008年金钟奖全国合唱比赛特别奖, 2009年“全国室内乐合唱比赛”金奖、2011年文化部中华红歌会合唱比赛金奖,2012年文化部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合唱组二等奖。这一时期,我系师生在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就是我系教学成果的优良体现。

(七)国内外交流的扩大

我系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于2005年邀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主任糜若如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郑倜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张立萍教授;2006年和2009年2次邀请周小燕教授;2007年爱尔兰专家艾丽丝・凯里根与其钢琴艺术指导德尔波拉・柯琳丝、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晖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声乐系主任男中低音歌唱家盖瑞・盖伯(Garry Gable)教授与艺术指导凯瑟琳・盖伯(Kathleen Lohrenz Gable)女士;2007年和2009年2次邀请旅意歌唱家峦峰;2011年总政歌舞团戴玉强、中国音乐学院副主任王世魁教授、主任马秋华教授;2013年西安音乐学院张宁佳教授、艺术学院教师团队、意大利Delfo Meniccuci教授、旅美男低音歌唱家、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王景彬教授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歌唱家来我院进行讲学或演出,推进声乐系民族、美声专业与国内、国际声乐水平的融合。同时我系教师对外交流逐步扩大,2007年我系李大新教师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波尔多音乐学院进行访问;2010年余惠承教授师生音乐会及专场学术讲座在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行;2011年,宋璐教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主演歌剧《青春之歌》、冯冰教师在长江大学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及讲授公开课、“今夜星光灿烂――李欣谕师生南亚巡演音乐会”;2012、2013年声乐系教师团队余惠承、李冰、余翌子、徐晓燕、金泉瑷赴法国戛纳音乐学院、圣莫尔音乐学院、加拿大萨斯卡通大学举办音乐会等。这一系列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的师生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开拓师生视野,展示了我系的专业水平,推动了我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结 语

总的来说,从1930年前后声乐学科的创立、1953年声乐系的建立、1966年的教学停顿、1972年声乐教研室的重建、1978年声乐专业恢复招生、1980年重新调整名称的声乐系至今,我系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历届领导叶素、蒋箴予、肖漱云、杨金岚、李万进、冯家慧、姚峰、江明、陈瑾、余惠承、陈水金、黄颢的带领下,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此次以校庆为契机,还原厘清我系声乐学科建立、成长的脉络,梳理历史、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也进一步确立了我系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此次历史的梳理要郑重感谢声乐系老教授、在职领导和教师们:杨金岚、崔文湘、钟碧如、钟绶华、李万进、冯家慧、余惠承、陈水金、黄颢、贺磊明、陈瑾、殷岳、江明等教师,还要感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图书馆的孙晓辉馆长、馆员及档案室的负责人员们。

声乐系教师们对采访积极支持并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老教授还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和笔记,为采访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教师们对采访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让我们十分感动,更值得我们学习。声乐系退休教授们不仅深情的回忆了学院声乐学科的发展,而还且非常关心我系声乐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大量好的学科发展建议,并寄语声乐系在新的时代更加茁壮发展,声乐系在职领导和教师在采访中感慨,如今身处高科技发展的年代,我们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信息量更加丰富,相信声乐系会有更好的明天!

[参 考 文 献]

[1]张爱华,王灿.永远的风采――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2]李莉,田可文.“国共合作”中的武汉抗战音乐活动[J].黄钟,2005(3).

[3]田可文,李俊.辛亥革命后武汉音乐生活的变化[J].黄钟,2011(4).

[4] 校史资料组.涅的“武昌艺专”精神――访唐小禾先生[J].黄钟,2013(4).

[5]上海音乐出版社编.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

[其他参考文献 ]

[1]谢功成.中南音专纪事[J].黄钟,2008(3).

[2]汪义晓.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J].黄钟,2008(1).

[3]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08)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上、中、下)[J].黄钟,2009(1)、(4),2010(1)、(2)、(3).

[4]叶波,吴亮花.音乐教育家叶素先生[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

[网络文献]

[1]武汉音乐学院校庆网:http:///

Exploring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Voice Department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GONG Ye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status of Voice Department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rough introduced the changing of historical times,exploring the subject of Voice Department,it clarified the veining of vocal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oice Department in the future.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 信心

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我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已招收五届共527名学生。从我校招收的学生来看,除个别学生稍有钢琴基础外,其余均是零起点。面对没有音乐基础的入学新生,如何开展钢琴课的教学,如何解决同学们习琴初期信心不足,习琴过程中方法不当,课程结束时表现力不强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五年来与学前专业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谓之初探,以求教于同行。

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增强学习信心

积极的心态能焕发人的创造性,使人不知疲倦、信心倍增;积极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面对的学生没有钢琴弹奏基础,音乐节奏感、视谱能力、手的条件等均较差,并且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心理状态也不太好,学习自信心不足。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也就无力应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矛盾、挫折和失败。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学习信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让同学们更多地喜欢授课老师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前者的“喜欢”似乎是后者“喜欢”的一种“回报”,心理学家也将这种相互吸引现象称之为回报性吸引。“亲其师而信其道”,道出了教学中的真谛。由于同学们从零开始,再加上文化课程多、负担重,练琴时间较少,学生难免出现学习主动性下降现象,老师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或是对学生严厉训斥责备,或是对学生缺乏耐心,这样就会产生排斥、反抗、畏缩、恐惧等消极情绪,致使教学难以进行,这是千万要防止的。教师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亲切和热心”。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目光,一句诚恳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关怀的手势、表情都会让学生受到激励,获得信心。情感互动了,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只要进行认真分析,分门别类,指出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就可以了。

2.要让同学们更多地热爱弹钢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没有音乐基础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对学习弹琴的深刻而又长远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刚入校的新生大多数对钢琴的认识只局限在广播、电视之中,她们感到钢琴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我能学会吗?”“我能弹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新生内心的疑问。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和顾虑,教师要在上第一节课时做好充分准备,除要讲解学琴的目的、意义之外,更多地是想方设法让他们热爱弹钢琴,动员他们的师哥师姐参与进来,现身说法,当场演奏,同时展播前几届同学钢琴学习汇报演奏会录像,使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兴趣盎然,教师再进行钢琴即兴表演,让优美的旋律陶冶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同学们一般都对钢琴弹奏产生了极大兴趣,坚定了学好钢琴的信心。

3.要让同学们更多地体验成功,而这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

教学中,多采用体验式学习,“一人回课,全班受益”,同学们在一次次上台演奏、欣赏、评晰、对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胆识,增强自信。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认同感来衡量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一次次体验和证明自己的无能,必然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反之,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每一次都能体验成功,必然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如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遵从“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多采用学生力所能及、通过努力便能成功完成的曲目。青年大学生是流行文化的消费群体,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选择一些简单的流行曲目指导学生练习,往往效果奇佳。在评价语言上,不讲“这么简单,都不会”,“某某同学都会,可你……”等,多讲些“你真行”、“真不错”、“你能行,再试一下”等。教师要运用“纵向回顾式评价”来评价学生,多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事还要经常运用“前瞻式评价”,用美好愿景去激励学生,提倡“学生进步与学生冒尖同样光荣”,使学生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掌握弹琴技巧

钢琴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乐器,正确的弹奏方法,富于变化的触键方式,较好的音阶、琶音、和弦、八度技术,以及钢琴踏板的合理使用,等等,均是弹好钢琴的基础。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一些准确恰当的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同学们理解音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快速掌握弹奏的一些基本技巧,充分准确地表现音乐作品。

同学们面对陌生的钢琴,一切从零开始,掌握正确的手型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学们在初学时容易出现掌关节塌陷、手指难以支撑、手腕顶起等问题。为了让他们感受正确的手型,教师可以把弹琴的基本手型比作“隧道”,掌关节的支撑犹如圆圆的隧道顶,所有的手指就像坚固的支架般支撑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车辆通行无阻。教师运用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去比喻弹奏的手型,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练习时他们随时会被形象的比喻所提醒,就会自觉地调整、改善手型。

正确的弹奏方法是学习钢琴的关键。钢琴最基本的弹琴方法有三种,即:非连奏、连奏、断奏。非连奏的声音结实、明亮、集中而且富有弹性,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它是非常贴切的。非连奏的弹奏要点是高抬指、指尖牢靠、快下键。为了让同学们掌握非连奏的用力方法,教师可以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力体验去描述它,如:击掌、拍蚊子等。由于同学们思维上比较成熟,善于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形象比喻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非连奏是非常奏效的。连奏的声音效果圆润连贯、优美如歌,就像母亲轻声吟唱的摇篮曲,它要求缓慢地下键,重心随手指的运动而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护士缓“推”注射器的动用启发学生慢触键,再用“走路”时双腿与身体的默契配合去形容弹奏时重心的转移,这样同学们很快就比较直观地领会到连奏的弹奏要点。断奏的声音效果清脆、响亮、集中、富有弹性,就像“嘀嗒”的雨点声;断奏的动作要点是手指触键面积小,触键快、富有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把手想象成有弹性的皮球,把富有韧性的手腕当作小鸡吃米时的脖子,手指就是小鸡尖尖的嘴。接下来学生就会在弹奏跳音时寻找“小鸡啄米”的感觉,演奏出富有弹性的跳音。

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视谱练习非常重要,视奏比较好的同学,一般都是因为他们有过充分的视谱练习,关于视谱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切记一要慢弹,与其错误地快弹,不如正确地慢弹;二要充分发挥成年学生“脑”的优势,强调“脑”对手的指挥作用,眼睛走在手的前面,有的学生练习时,眼睛只能看到当前手里的音符,这样很不好,也影响音乐的流动性;三要多看谱子少看手,很多学生练习时喜欢看一眼谱子,再看一眼手,如果视奏的谱子简单还好,看完手还可以顺利地找到谱子,如果谱子难度稍大,很可能出现看完了手,再回到谱子上,已经找不到谱子上具体弹到哪一个小节了。所以视谱练习时,教师要求同学们要像电脑键盘操作员一样,把键盘已印在脑子,这样才能减轻眼睛的负担,实现盲打操作。

严谨的节拍、节奏感在学习弹琴初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先划拍读谱再唱谱,培养节奏感,要点要讲解准确,通俗易懂。例如,拜厄《48课》节奏不好掌握,因为右手出现了四分附点音符,而左手三拍子节奏不能有丝毫的紊乱。所以教师讲解时可采取像顺口溜那样的把节奏说出来:“一二(又)三”这里说明一下,在说“又”时出现的音符正好是右手第二拍的后半拍,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节奏的弹法。

三、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体味音乐韵味、感受钢琴艺术的魅力,增强艺术表现力

音乐当中不仅有“小白兔”和“大灰狼”,“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也有水的流淌、山的高大、天的蔚蓝、风的吟唱。美的音符不是弹出来,而是听出来的,感觉出来的,学生必须有一颗歌唱的心,要时刻注意聆听富有美音的大演奏家的演奏。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并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耳朵“听到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听也有区别,有消极地听和积极地听,而且并不只是听正在进行中的“声音印象”,而要在自己的双手接触琴键之前,必须有意识地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内心听觉加以塑造。因为这种有意识的想象,可以引起其它相应的动作反应。听觉形象越清晰,越准确、越敏捷,演奏质量就越高。

音乐的韵味,钢琴艺术的魅力,只有在艺术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体会,同学们的艺术表现力,也只有在艺术实践中才能不断增强。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同学在课堂上练习弹奏都比较好,但是要改变环境到幼儿园上课,到舞台上演出就不能正常发挥平时的水平。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展示表演及比赛,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后的丰硕成果。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一年一度的敬敷源晚会中,学前专业钢琴演奏逐渐成为一大亮点;一年一度学前周文艺汇报演出中,“儿歌串烧”等节目中,同学们边弹边唱,每每赢得满堂喝彩;学校器乐协会举办的演奏会等活动中更是少不了学前学生的身影。在我所教的几届同学中,每到他们钢琴课学习结束时,均向全院师生进行汇报演出,人人上台,个个亮相,并将演出实况制作成光盘,一方面供下届同学观摩学习,一方面留与同学纪念,汇报演出活动不仅检阅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更是同学们体味音乐韵味、感受钢琴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很好的实践活动。我的一位06学前的一位男学生在参加完汇报演出后的日记中写到:今天我终于走上了钢琴演奏的舞台,圆了自己儿时就有的梦想。钢琴演奏需要身、心全方位的投入。一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需要具备运动员的体力和灵敏、诗人的气质和想象、建筑师的眼睛和感觉、数学家和哲学家的头脑与智慧。为了达到老师的这一要求,我们夜以继日,我们挥汗如雨,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多年的钢琴课教学实践中,我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在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的同时,更是提高了自己。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学练结合,以兴趣培养为前提,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促提高,把握好每个步骤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演奏水平才能稳步提高,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毕业汇报演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25-02

传统的中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一对一的授课制,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特色,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在学生中大有“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说法。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应开辟多样化的中职声乐课堂,采取积极有效的授课手段,促进形成一个科学的中职声乐教学体系,为学生的艺术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一、创新声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展声乐大课

为了切实提升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一节声乐课堂教学的受教育率,学校可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声乐大课。例如,在教学有关声乐理论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可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来进行,通过大课教学对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和引导,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向学生展示发音器官的构造、正确的发音姿势、呼吸技巧等,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为直观而真切地了解发音的全过程。又如发声技巧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大课的形式,诸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如何提高演唱心理素质,一般的发声错误与调整方法等,让学生在演唱时更加胸有成竹。总之,大课比较适合理论教学,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声乐课堂的容量,有效节约了非技能共性理论的课程时间,提升了声乐理论教学的效率。这是由于多媒体集声、光、电等效果于一体,可以将网络上的资源、教材中的精华、教师的个人经验完美融合在一起,不仅信息丰富而转换灵活,有效简化声乐课堂的教学程序,与传统的口授教学相比至少节约了15%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师就可利用节约的这些时间充分发挥自己在歌唱技巧、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长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多彩画面和动态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二)推进分组教学

相对于普通中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双语中职学生底子差,汉语水平良莠不齐,普遍在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等方面比较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与水平差异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分组教学的模式是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就其优势特点分析,分组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中职专业声乐教师在数量上的缺乏现状,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条式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营造了良好条件。

在分组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依据学生的声乐基础、接受能力和演唱能力等,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小组共性,把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给不同小组的学生讨论,接着在小组间进行统一的讲解,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信心。练习曲目时也同样如此,各小组练习不同难度的曲子,按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营造出齐头并进,融洽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教师在小组教学内也不应放松对个体的辅导,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给予不同的指导建议,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所学音乐的节奏,分析节奏构成,提炼节奏型,鼓励能力强的学生自主编写节奏乐谱,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性。

分组教学不仅延续了“一对一”教学在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差异性上的优势,同时也能兼顾小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保证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了声乐教育资源利用率。

(三)强化“一对一”教学

在积极开拓新的授课模式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原有的“一对一”教学的研究,应继续保持并强化。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声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特点及个体差异,有效推进因材施教与差别教学。比如,真假声的混合技巧这一难点的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掌握,经常会出现学生用假声唱高音、用真声唱低音的现象,所以营造出一种两个人在演唱的错觉,影响观赏。因而不妨指导学生将混声的技巧运用到演唱中,用“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方式拉下稳定喉头,并有意识地打开咽腔,形成发声的基本通道,从而发出有气息支持的流畅而饱满的声音。这样使声区统一融洽,才使得演唱变得连贯而流畅。再则,好的歌唱都与中声区的正确发音分不开,而且幼师学生毕业后的大部分教学曲目所属的音域正是成人的中声区,因此在“一对一”的教学中教师应格外重视对学生中声区的声音训练。使学生建立规范的中声区形象,为其声音的进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传授技巧的同时还不忘关注学生一些常犯错误,善于抓住典型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以免养成习惯,一错再错。

二、观摩课与汇报课相结合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乐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能体会出一些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以模仿、练习,必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观摩实践活动,定期安排学生观摩大师的音乐作品,领略名家的表演风采,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演唱声部的风格,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关注分析不同演唱家在舞台表现力、演唱经验和作品处理艺术等方面的异同;或是把同年级的学生召集到同一个教室,观摩一些进步较快的同学演唱,抑或是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高年级的学生演唱,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是水平高于自己还是低于自己,多看多想总是好的。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演唱风格相近的同学互相结成对子,平时多聚在一起合作学习,从彼此的身上汲取知识,捕捉灵感,促进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共同进步。通过组织观摩活动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讨论兴趣,在欣赏、鉴别和思考中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演唱能力和舞台展示能力。

汇报展示活动就是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一个具体的、客观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眼前,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声乐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汇报的周期不限,可有周汇报、单元汇报、期中汇报、期末汇演等,期末汇演比较大型和隆重,可邀请校领导和家长以及校内外的专业人士来做评委,提升汇演的专业性和正式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期盼,促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更为专心。而在每次的汇报展示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可与学生一同观看汇报演出的视频,一起讨论每一个节目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作为下次汇报演出的借鉴,不断在改进中提高演唱实力。通过汇报展示活动,我们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登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实战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渐露锋芒。

有些哈族学生天生具有表演天赋,对舞台表演情有独钟。给每个学生创造表演机会是一举多得的高效教学方法。学生只有不断地接触音乐作品,才能增强对声乐教学理论的理解,正确地运用理论。也只有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自觉加强学习。

三、开展多种声乐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登台演唱的实力和良好的声乐表现力,将理论转化成实际。演唱实践活动是缩短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所以,中职教育的声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唱实践活动,如合唱排练、歌手大赛、公益演出等,在实际的演唱活动中磨砺自己的能力。

1.文艺汇演。学校每学期的文艺汇演活动都是声乐系的学生一展才华的好机会,通过参与各种独唱、领唱、合唱等的排练活动,学生提升了自我的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力,强化了集体发声的能力,还培养了协同合作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十分有益。另外,在文艺汇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把声乐生派分到不同专业的班级中去,做他们的节目指导,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实现歌唱常识在其他专业的推广和普及。

2.歌手大赛。歌手大赛是声乐学生展现才艺、推荐自我的发展平台,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歌手大赛,省市级歌唱比赛,甚至是全国性的歌手大赛,让自己的所爱所学有用武之地。当然,参加比赛应具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平和心态,客观对待评委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打分,逐渐积累丰厚的舞台经验。并暗暗比较自己与其他选手之间的差距,善于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实力。

3.公益演出。教师可积极组织声乐学生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演出,为退休老干部、农村群众等演唱,带去节日的问候,丰富他们的生活。在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的同时,学生也逐渐成熟起来,具备了歌唱演员应有的素质,是一个双赢的好活动。此外,我们还可在课后组织各类声乐社团,或是借助节假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社会节日表演等实践活动,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演唱能力。

四、结语

中职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所以中职声乐教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在课堂和舞台的双重磨炼中成为一名具有一定声乐素养的双语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婷减.谈如何上好中职学校音乐课[J].华章,2010,(24).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