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体育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2:11:43

毕体育业论文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1篇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体育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4. 杨萍,王美 《体育院系对体育舞蹈的初探》 北京体育大学.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2篇

>> 朝外有支街道调查队 顺义有支女子龙鼓队 北京曾有一支盲人曲艺队 绿城有支绿茵“小虎队” 抗战时苏州有支“老年敢死队” 成都七中有支圆梦队 太行山深处有支盲人宣传队 一支小有名气的维修队 基于SWOT分析的呼伦贝尔根河板业有限责任公司 医学有极限 人体极限有多大? 中国赛博极限探险队在京成立 八一军事五项队超越极限 东风队首轮船员选拔 挑战体能极限 长跑 为何扎根河南 武警交通六支队建功哈密公路 揭秘中共第一支警察队 一支带不走的文艺队 第一支登上珠峰的大学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根河有支极限长跑队 根河有支极限长跑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梓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良好的装备为冷极马拉松队队员保驾护航。

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河市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并非中国的最北端,但海拔高于“中国北极”漠河,极寒气温曾达到零下58度,因此被国家气象局命名为“中国冷极”。在严寒的环境里,人们能从事什么样的运动?中国冷极马拉松队教练刘斯卫有自己的想法:这里可以练习马拉松。

刘斯卫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跑马拉松,低温能刺激运动员的机体保护反应,加快血液循环和脑部血流量,低温造成的缺氧还能增强选手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刘斯卫说:“根河只有一所业余体校,学生们最大的才上初三,年龄上还不够参加全马,但我们这里的学生毕凤阳已经拿过北京马拉松、南京马拉松半程冠军了,其他队员进前三也是常有的事。”

冷极马拉松队成绩显著,遇到的困难也不少,装备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孩子们普遍买不起专业跑步装备,只能穿山寨货,这对提高成绩大为不利。队员毕凤阳说:“断底、开胶是常有的事情,也有队员因为这个受伤。”

匹克体育主动联系了根河冷极马拉松队,愿意赞助队员装备,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双方一拍即合,匹克体育送来了适应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跑步的系列产品,包括羽绒服、紧身衣、反光马甲、紧身裤、抓绒卫裤、光能科技跑鞋和帽子等。

根河马拉松队坚持每天两练,冬天一周只能洗一次热水澡,晚上队员互相捶背揉腿进行恢复。刘斯卫说:“在我看来,孩子们练习长跑,对未来成长以及就业都有很大好处。”

刘斯卫曾练过长跑,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在基层体校当起了教练,从带一个队员到两个、三个,几年下来小有成绩,内蒙古体工队也想挖他去省体校。刘斯卫办事豪爽,什么事都想摆在明面上,在近20年的执教生涯中遇到了不少沟沟坎坎,中途也曾赌气离开过,最终因为割舍不下自己心爱的长跑,重回基层教练岗位,和爱好跑步的孩子们继续摸爬滚打。

外地来的队员想家,刘斯卫总是陪到他们睡了才回家。为了节省雇厨师的费用,他让爱人照顾队员们的起居。为了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补充营养,他宰了自家养的野猪,给孩子们炖上一锅杀猪菜……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1)03-0035-05

Study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s of Physi cal Education

CAO Miao sun1,DONG Qi qi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Beihang University, Be ijing 100191,China;

2.Sports Institute of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 ang 332005,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s of physic 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s focus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deology and politics cultivation, humanity quality cultivation,management t eam build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teaching practice,graduation t hesis, employment and student society. Its feature is reflected in scatteringand lacking of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 f higher education nowadays, it is importan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r esearch how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tale nts.

Key words: 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 on; research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承担着育人的艰巨任务,承载着育才的巨大责任。笔者尝试对我国近 几年相关的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分析其现状,把握其特点,旨在为 今后的研究拓展思路,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

1 概念界定

1.1 学生事务学生事务是典型的美国式术语,最早源自于具有英国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它是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认知发展等;而学生 事务则涉及学生的课外、住宿生活及情感或个人问题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事务是指“ 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1]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学生、专业人员 、具体 事务和学生事务专业。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运行逻辑的系统 。[2]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秩序, 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一般可 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3]该定义涵盖了学生事务的内 容和培养目标,略显繁杂,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的简练。

1.2 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 ,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3]也有学者从管理职 能的角 度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但无论从什么视角出发, 其重点都侧重于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事务。所以其概念的引申和变化相对于“学生事务 ”概念的界定,则简洁明了。一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 、新生入学辅导、宿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奖惩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组织的指导与 管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内容的细化可能有所出入 ,但大体上相一致。

1.3 学生工作一般来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 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3]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 方面。笔者以为,和学生相关的诸多事情笼统地都可以称为学生工作。

1.4 学生事务与学生工作辨析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学生事务”就是“学生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诸多 差异。术语“学生事务”是外来词,而术语“学生工作”是本土化的产物。早期的“学生工 作”被归属于德育工作。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德育工作并不能反映新增学生 方面的工作(如贫困生资助、心理咨询等)特征。于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术语开 始频繁使用。此时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管理已 经从狭义的“管理学生”扩展到管理学生的诸多具体事务上,即逐渐具备了美国所指的“学 生事务”的特征。

另外,美国的“学生事务”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其主要目的都是尽最大努力为 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我国现阶段所指的“学生工作”在概念上和 “学生事务”基本趋向一致,但主要部门都是在学生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发挥作用,而且 ,主要的工作方式强调的还是“管制”,服务意识相对缺乏。所以,简单地讲,“学生事务 ”和“学生工作”表面上基本上是等同的。但从二者的发展演变来看,其内涵还是存在较大 差异性。

2 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以“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为关键词在CNKI等期刊网上进行检 索,没有任何相关的信息。然后,尝试以“体育院校学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 库》重新进行检索,找到373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为关键词,重新检索,找到157篇 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管理”为关键词,重新检索,找到1篇相关文献。但在所有的文献 资料中,只有少数篇章的研究内容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通过研读这些国内关于体 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现作如下梳理。

2.1 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1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实践证明,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体育院校学生 的“思想教育工作复杂,学生所学课本的这是与其本身的素质条件不符,知识的断层引发厌 学,思政工作处于‘夹生饭’状态”[4]”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传统理论较多,教学 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 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2.1.2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研究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增强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 性,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 文化侵略的背景下,”在面对“网络的‘黄色浪潮’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下,”[5]体育 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抗诱惑能力不足, 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清醒认识,导致“道德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 ”[6]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防御能力和批判能力”[7]的培养,发挥 控制和导向 作用,净化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建设, 建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8]健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开展 有意义的活动,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 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9]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2.1.3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视角展开了探讨针对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 了讨论。在新形势下,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运用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的知识 和原理来研究,引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 的全面 发展。同时,对体育院校学生的从众心理,要加以正确引导,利用集体凝聚力,发挥从众的 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2 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上,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日 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力量。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2.2.1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调查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岗位职责不清;政治理论水平较 低,业务技能较低;专业基础差;工作量大,条件艰苦;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结构不 合理。”[10]加强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定位意识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建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10]

2.2.2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的思考体育院校辅导员因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特殊性、时代性,要求辅导员对自身 角色进行定位。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定位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施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健康成长的服务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11]体育院校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3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素质的探讨“体育院校辅导员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训练育人于一体”,[12]其素质的高 低 ,直接影响到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做到“一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强;二正,为人正、处事正;三懂,懂学生、懂业务、懂政策;四会,会做思想工作 、会解决问题、会实施管理、会总结创新,”[13]踏实工作,努力成为一名合格 的优秀辅导员。

2.2.4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用的分析在高等体育院校管理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管理的需要,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与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 要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引导为主;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信、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 提;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辅导员激励与批评的艺术是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14]

2.3 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2.3.1 对体育院校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研究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有其自身特点。研究显示,影响体育 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别是“同学关系;责任感;校园文化;学习压力;奋斗目标;社 会竞争;自我价值等16个方面”,[15]分析认为,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 体较好 ,一般优于普通学生。“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学生;体育术科类学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学科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较为突出,其心理健 康因子主要为抑郁、人际交往和恐惧。”[16]但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方面表现为 高分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院校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偏执等方面因子分大于3分者较多 ,表示他们在这几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7]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体 育院校 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进体育训练,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 行训练改革,”[18]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锻炼的效果。

2.3.2 对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 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 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19]通过使用EPQ的E分 量表(内 外向)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了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体育院校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 、自责;体育院校女学生在求助和幻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退 避和合理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和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 [20]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所不同。

2.3.3 对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通过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情 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专业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专业成绩 高于偏外控者。说明某些心理因素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产生明显的影响。”[21]因此, 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引导,培养学生努力和成 功的心理动机及心理期望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作为体育院校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在针对 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大方 面。

2.4.1 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实习模式的个案研究发现,实习经费的严重不足;教学与实习 的冲突;实习接收单位不足;运动项目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等因素,促使体育院校学生教 育实习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实习改革要与教育思想、 教育计划、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22]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实习基地 建设。

2.4.2 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部分学者就体育院校及体育系学生的语言口头 表达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语言不规 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贫乏,逻辑性差,讲话方式不当,反应不敏捷;传统观念的束缚抑 制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23]因此,要 加强对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以便更好地走向实习岗位。此外,一些学者对体育院校社会 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较其他专业 有差距;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偏少、安排不够科学 的现象,”[24]因此,要加大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改革 实践课程的管理体系,提高各类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增强学生实习能力的目的。

2.5 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体育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对提高我国体育 科研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论 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系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四 个方面。

2.5.1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的150名应届毕业生调研发现[25],在毕 业 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有40%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项学习选择了训练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有2 7.2%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学实践类的题目进行研究。另有20.8%的学生进行了教学理论类 的 课题研究。有51.2%的学生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总结性、经验性的方法。在对通过毕 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自评时发现,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开展研 究。在撰写论文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缺乏。由于学生科研能力不强,因 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建议体育院校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严格论文的评审,提 高论文的质量。

2.5.2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通过对上海体育 学院的调研发现,75.5%的学生怕写毕业论文。[26]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 不知如何 选题这一现状,有学者认为,选题时间安排上要提前准备充分;论题的大小及难易度要“适 中”;要善于从体育兴趣和爱好出发选题;同时要注重结合体育专业实际,考虑选题所蕴涵 的体育学术价值。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题。要密切联系现实体育政策与环境, 促进选题的科学与合理。

2.5.3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ISO9000标准是通过规范产品生产的管理体系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归结性标准。将ISO9000 标准运用于构建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应结合体育 院校毕业论文及体育院校本身的特点,有侧重的选取重点要素,而不能照搬ISO9000标准的 所有要素。因此,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管理 体系文件化、领导作用到位、资源投入有保证、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监控体系、有效沟通体 系几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的目的。[27]

2.5.4 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偏低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源于学生自身 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指导和监控不力、办学理念陈旧等造成的。因此,要从 学生自 身、教师和整体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科研兴趣。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掌握思维 方法。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2.6 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针对体育院 校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目前 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体育院校学生提出了更大 的挑战;社会对体育院校学生存有的偏见削减了就业的机会;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视野狭窄 ,影响就业的落实。”[28]调查发现,期望选择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高达64.3% ,但实现 该领域就业的学生只有28.5%。有41.8%的学生希望到大城市发展;有35.7%的学生期望收 入 在5 000元以上。[29]从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点脱离现实,难 以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以及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加 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勇于实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30]

2.7 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团的现状调查和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模式两 个方面。研究表明,在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 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成员流动大,组织不稳定;活动场地不够、活动经费不足、发 展不均衡、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社团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31]因此,今 后要加 强对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充 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社团的特色优势,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的群众体育发展做出 应有的贡献。”[32]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方面,还存在一些其它视角的研 究。如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研究;[33]关于“体育院校 学籍档案的管理”的研究;[34]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5]等。总 之,通过对当前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讲 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略显凌乱、繁杂。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在高校学生事务 管理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如何规范体育院校学 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化研究,迫在眉睫。

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3.1 研究的不足 1)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比较凌乱,缺乏系统化、正规化,未能真正形成一 个成熟的研究领域,未能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最大的特点是零散 。研究的视角,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广,很丰富,但缺乏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鲜有深邃 系统的上乘之作。

2)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缺乏国别化比较,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从相 关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只对中美体育院校或系的课程设置,或竞技体育人才 的培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比较,而且多数是一些介绍性的对比研究,或是参观、交流的经验 之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国别化的比较研究,除了美国方面的关注比较多之外,其他国家 很少涉及。因此,如何打开国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体育院校 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时不我待。

3)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如国内关于体育院校学 生党建问题,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恋爱和性取向问题等都还没有展开讨论。已有的研究成果, 部分观点还存在分歧。如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测试的内容和途径各异,因而导致部分研 究成果有出入。类似这种情况的产生,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开展的不足,还存 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3.2 未来展望 1)今后要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探讨,鼓励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者 和科研人员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领域,相关的研究理论非常薄弱,难以满足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加 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今后要促进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加大科研投入,搭建 学术交流平台,促使相关研究朝科学化迈进。

3)今后要加强同国外体育院校或系的对流活动。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特 别是美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其理论的丰富,深入的研究,已经为体育院校学 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有 助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飞速发展。

4 结束语

从上述研究中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在高 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转型期高等教育系 统的变革与发展,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是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 题。希望本篇拙作能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也真心希望 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融入到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队伍中,共同为培养我国优秀 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9,7:10.

[2]马健生,腾.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启示[M].武汉:湖北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7:123.

[3]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5-8.

[4]吕艳男.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07,23(1):144.

[5]王彬.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7(4):35.

[6]王竹林.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 06,6(2):96,97.

[7]张厚福.利用网络对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25.

[8]郭翔.网络化背景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9,6(2):77.

[9]孙凌云.网络对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10(5):154.

[10]韩保根,郎文孝.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8,6:77,78.

[11]葛见珠.体育辅导员多重角色定位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21(5):70,71.

[12]赵越,高桂银,等.关于加强体育院校学生辅导员素质的几点思考[J].科学决策 ,2008,12:131.

[13]汤岩.关于体育院校学生辅导员素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9(2):114.

[14]葛见珠,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9 ,17:199,201.

[15]徐伟宏.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 (8):87.

[16]王纯.2007年度中国学校体育论坛(之三)论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8,:175.

[17]刘素卿,刘素文,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研究[J].河北 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69.

[18]刘英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动处方干预[J].体育科学研究,2009 ,13(3):66.

[19]季浏,〔澳〕罗伯特J•科克比.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天 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20]褚跃德,王英春.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沈阳体 育学院学报,2009,28(6):63.

[21]李万虎.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 系及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4):51.

[22]许声宏.社会需求与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实习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 01,24(4):534.

[23]桂海荣.对体育院、系实习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20(4):91.

[24]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20(4):118.

[25]王晓春,白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4,23(6):812,813.

[26]吴坚,康昌发.体育院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如何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26(2):85,86,87.

[27]沈钧毅.运用ISO9000标准构建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 [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4):54.

[28]朱汉义.从现代人才观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 2):58.

[29]王艳娜,李英玲,等.高校体育学院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差距[J].中国 科技信息,2008,19:274.

[30]周庆柱.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9 :254.

[31]孙凌云.论学生社团在高等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04,18(2):52.

[32]胡鑫晔.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管理学家), 2008,6:134.

[33]马国义,易学.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3,17(4):39.

[34]杨浏.论体育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4):32 .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沈阳市;老年人;体育消费;人口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加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减少医疗消费,是我国社会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老年人体育的消费也可以反映出老年人的身体锻炼情况,可以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沈阳市北陵公园、东陵公园、南湖公园、健身会馆里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期刊网上的论文,对研究老年人体育消费的论文进行查阅,并阅读一些社会学、经济学的书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

(三)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四)专家访谈法

对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方面的专业进行访谈,听取专家的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分析

通过表1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表可以看出,健康走是当前老年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有10.8%的老年人选择这一项目,其次是秧歌,占23.7%,游泳、健身操、门球分别排在3、4、5位,分别是占12.4%、10.8%、7.7%,分析原因,由于受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所限,健康走是最容易完成的体育运动,而且还不用花钱,健身效果也比较理想,深受老年人的喜爱,由于北方的传统,秧歌一直是民间的体育运动,很多老年人喜欢这个传统的体育项目,将秧歌作为自己的主要锻炼形式。而游泳、门球、健身等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由于要花钱,很多老人并没有将这些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项目。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场地调查分析

通过表2对老年人健身场地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地点是公园、园区、社区,排在前三位,百分比为33、27.8、14.4,而去健身俱乐部活动的仅为7.2,还有一部分老人喜欢在家里进行锻炼。分析原因,公园、园区为免费场所,空气好,环境幽雅,老年人选择这些地点作为健身场所,而健身俱乐部为消费场所,出于经济的考虑,老年人很少将这一场馆作为主要的健身地点。

(三)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通过对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来看,有7.7%的老年人定期有体育消费,有9.3%的老年人偶尔有体育消费,有83%的老年人从来没有进行过体育消费,分析原因不难得出,由于中国老年人退休后工资水平不高,而且还要为下一代,下二代操心。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没有被老年人认同,更多的老年人还是选择没有体育消费的项目进行锻炼。这也反映了体育消费在老年人心目中的地位,还需要社会宣传进行体育消费宣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沈阳市老年人健身意识良好,大多数老年人都能进行健身锻炼。

2.沈阳市老年人消费的主要地点为公园、社区、园区,去体育健身场馆健身的人较少,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没有被接受。

3.沈阳市大多数的老年人没有体育消费产生,仅有很少人进行体育消费。

(二)建议

1.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引导,培养老年人的健身意识。

2.社会加强对体育消费的传播,定期举行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正确的健身指导。

3.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体育健身场地,为社区配备健身指导员,为老年人的健身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毕伟华,王晓春.山东省城市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奚红妹,魏农建,左鹏,游扬,俞文虎.中国城市消费者个体差异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0(03).

[3]何启安,孙明娟.鲁西南地区城镇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业成绩 性别差异 软件学院 统计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成绩性别差异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通过选择测度学生成绩性别差异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X大学软件学院2012届年至2014届本科生成绩、奖学金评定与学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客观反映X大学软件学院学生成绩性别差异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X大学教务处所提供的软件学院2012届至2014届学生大学四年学业成绩,包括:课程成绩、奖学金名单和学业完成情况。课程成绩包括:初次考试成绩与补考成绩;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一等、二等、三等和单项;学业完成情况分为:延迟留级、取消毕业证和取消学位证。将学生学业成绩、奖学金名单与学业完成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用SPSS与EXCEL统计分析完成。

二、统计分析

1.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统计分析

2012届学生在军事理论与体育2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生高,但军事理论在男女生整体成绩差异上不显著且男生成绩且方差大,而体育2男女生整体成绩方差显著且女生成绩方差大;在体育1、基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思想道德修养、体育3、语文、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与开发、数据系统、人机互换、实训、职业素养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生低方差大,但成绩整体差异不显著;在线性代数、中国近代史纲要与高数1等41门课程上,女生整体成绩比男生高而显著且方差小;随着课程数目与难度的增加,男女生成绩差距进一步增加。2013届学生在体育1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生高且方差小,但整体成绩差异不显著;在军事理论、形势政策1、基础程序设计、程序基础设计实验、高级语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2、体育3、语文、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与开发、人机互换、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生低且方差大,但成绩整体差异不显著;在线性代数、中国近代史纲要与高数1等43门课程上,女生整体成绩比男生高而显著且方差小;随着课程数目与难度的增加,男女生成绩差距进一步增加。2014届学生在体育1与体育2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生高且方差小,但在体育1整体成绩差异显著,而体育2整体成绩差异不显著;在形势政策1、程序基础设计实验、数据库开发、网络设计与开发、人机互换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上,男生的平均成绩比女学生低且方差大,但成绩整体差异不显著;在线性代数、中国近代史纲要与高数1等43门课程上,女生整体成绩比男生高而显著且方差小;随着课程数目与难度的增加,男女生成绩差距进一步增加。

从挂科情况来看, 在这三届学生四年考试中男女生初次考试不及格人数与门数,以及补考成绩不及格人数与门数,男生均比女生要多,而且两者均在大学

二年级达到最大值,说明大学二年级课程数目与难度增加,男生与女生均在学习上遇到一定的难度,但是男生的难度显得更大,适应性更差。详细情况见下表1。

表1 学生考试挂科表

2.奖学金性别差异统计分析

从奖学金评定结果来看,在这三届学生三年奖学金评定名单中,国家奖学金一直被女生垄断,男女生获得者数量比为0:9,而且在每届中比例保持稳定0:1;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与单项奖学金获得者中也是女生占绝大多数,且每届男女生对应等级奖学金获奖比例随年级增加而减少,即出现奖学金偏向女生的固化现象,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学生奖学金评定表

3.学业完成性别差异统计分析

从学业完成情况来看, 这三届学生延迟留级学生、取消学位证学生与取消毕业证中男生人数均比女生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男女生在延迟留级、取消学位证与取消毕业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3。

表3 学业完成情况表

三、结论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虽然X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典型的工科学院,学院男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在学业成绩上几乎全面败于女生,从学业成绩、挂科情况、奖学金与学业完成等角度来看,男生都比女生要差。对于此种现象,可能存在以下解释:

女生学习努力程度与责任心均比男生强,女生好静,男生好动,在大学自主支配时间后,女生会像高中那样把时间更多投入到学习中去,而男生不再像高中那样努力学习,且女生更喜欢接群学习,如:舍友或朋友一起学习,而男生很少会接群学习;男生不太担心毕业和工作,没有足够重视学习,而女生在社会就业中受到歧视,努力在学校获得更好的成绩与奖励,以期在将来考研或工作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男生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父母投入较多,对奖学金不太感兴趣,而且学校奖学金额度不大,特别是三等奖学金与单项奖学金对男生吸引力不足;辅导员日常工作不到位,居然有男生连续几个学期挂科4门课以上,却没有给予必要帮助或与家长沟通;课程开设不合理,在前五个学期开设的课程过多过难,教学模式陈旧僵化,很难激起男生学习兴趣,外加社团活动、学校比赛、选修与辅修等任务,而男生处理多任务的能力比女生差。因此,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并优化考试内容,培养男生学习兴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辅导员对男生学习及生活的关注与帮助,科学安排每学期的教学科目与数量,提高奖学金金额以激励男生学习,从而在根本上缩小或消除男女生学习成绩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1] 曹星,岳昌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68-72.

[2] 陈太博,毕新华. 大学生男女群体学业成绩差异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3-106.

[3] 郭丛斌,曾满超,丁小浩. 中国高校理工类学生教育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1):89-101.

[4] 李文道,孙云晓,赵霞. 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J]. 青年研究,2009(6):39-45.

作者简介:

魏祥宁(1991.3),宁夏银川,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

虎泽华(1990.7),云南昭通,西北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对于健美操指导员,在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动作编排能力、健身指导能力,音乐的剪接和编辑能力、健身教练员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是影响健美操指导员更好的教学主要因素;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选项人才培养应在社体专业健美操选项目标培养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大众化弱化竞技和突出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突出实用人才的培养。

“花钱买健康”或称之为“健康投资”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意识和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健身群体对其锻炼的过程要求的是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这就对健身健美操指导员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健美操指导员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其培养出来的健美操指导员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到健美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高等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以社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需求的健美操健身指导员的能力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健美操健身指导员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选项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健美操健身指导员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主要对廊坊市、保定市和石家庄等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健身指导员260人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34份,有效发放与回收率为90%。

2讨论与分析

2.1健美操指导员能力的缺失

1)教学能力:毕义明在硕士论文中指出“教学应变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动作编排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等方面,健身房健美操指导员的能力存在不足,总体教学能力一般;陆丹华在硕士论文表明该省健美操教练员在教学能力方面普遍有较强的动作编排能力,但有28%的教练是生搬硬抄现成的资料或同行的动作,授课内容多样化。程武调查分析表明:南京市健身俱乐部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教练员在健身操的编排上,要打破单一的徒手操形式。于长菊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健美操项目的单一也影响参与健身锻炼的人口数量。

2)学习与创新能力:北京市大型健身房健美操指导员对学习与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较高,而总体来说对学习创新能力掌握程度较好。陆丹华在硕士论文表明该省健美操教练员对动作创新的认识较清楚。张京平等的调查表明教练多是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只能把学校学到的动作传授给练习者,而且编操、创新、传授健身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较差。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创新能力欠缺程度排名第一。

3)运用音乐的能力:北京市大型健身房健美操指导员对运用音乐的能力中,“把握节拍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掌握程度均较高,对“音乐的简单编辑能力”方面掌握程度一般,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对廊坊等问卷的结果表明:对音乐的理解与编辑的能力欠缺程度排在第2位。在被调查的教练中认为音乐的乐理知识需要提高的占25.64%,认为成套音乐的选择占2o.51%,认为在整套音乐的剪接与编辑能力方面需要提高的占多53.85%。

4)健身指导能力:北京市大型健身房健美操指导员对健身指导能力各项指标的掌握程度却都一般。陆丹华在江苏省部分俱乐部健美操教练员现状研究的硕士论文表明该省健美操教练员科学制定锻炼内容的能力较差,制定健身处方能力较差;张京平等调查表明俱乐部的教练多是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健美、健身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只能把学校学到的动作传授给练习者,而传授健身知识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刘钰在对策研究中指出哈尔滨市有部分健美操指导员在健美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知识方面有欠缺,这影响了健美操指导员的指导水平和效果。问卷的调研结果表明:教练员根据不同会员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健身处方能力还较差。

5)交往与合作能力:北京市健美操指导员的社交与合作能力总体水平一般。陆丹华的硕士论文表明该省大部分健美操教练员和学员的课后交流比较少。问卷结果表明:教练员是怎样解决的调查中,授课结束后主动指导的仅占28.20%,授课结束后,当她询问时再指导的占52.56%,授课过程中放慢动作多次重复练习的占15.38%,不关心的占3.86%。通过调查,目前有43.59%以上教练员认为自己需要提高与会员的交流能力。可见,交往与合作能力是健美操指导员需要提高的能力之一。

6)科研能力:北京市大型健身房健美操指导员的科研能力不高;陆丹华的硕士论文表明该省健美操教练员总体科研意识不强。

总之对于健美操指导员在能力结构中在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动作编排能力、健身指导能力,尤其是根据不同会员科学合理的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指导能力、音乐的剪接和编辑能力、健身教练员的创新意识、交往与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是影响健美操指导员更好的教学主要因素。

2.2高等体育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选项人才培养应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

2.2.1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大众化、弱化竞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技术教学内容普遍采用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1—6级)套路或者全国健美操协会创编的大学生健美操(水晶等)成套套路和竞技健美操等级动作二、三级动作,多数院校将竞技三级作为通级内容。但有的学校社体专业技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而且授课时间比较短。为了较好的与社会需求,应安排健身房流行的内容如:有氧街舞、搏击健美操、拉丁健美操、轻器械操、有氧舞蹈和有氧瑜伽等,突出技术教学的多样性、弱化竞技健美操;在教授各种技术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项理论,突出制定运动处方、运动营养计划的制定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2.2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体专业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在运动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交会员做动作,即保持运动量同时还能激发会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逐加法等。虽然各种方法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使会员在运动过程中学会动作同时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保持运动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动作编排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根据不同目的科学合理编排成套操应用能力,注重用多种方法考核学生成套操的创编。如利用大型运动会的表演,让学生承担创编。同时还要注重音乐的剪接和编辑能力的培养、聘请音乐老师讲解音乐理论相关知识,利用音乐编辑软件等进行实际操作,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突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结语

目前健美操指导员在能力结构中在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动作编排能力、健身指导能力,尤其是根据不同会员科学合理的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指导能力、音乐的剪接和编辑能力、健身教练员的创新意识、交往与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是影响健美操指导员更好的教学主要因素。建议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方面应注重学生掌握多种技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人群创造性的编排、制定、指导会员科学合理的健身等能力的培养。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O Yan, XU 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enroll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iss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m becomes promin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E. major, graduat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基地,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只重视其文化修养、学习成绩,而是更倾向于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身心健康。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1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队伍基本从以往的大龄化转为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化,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等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总体趋势还是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思想多元化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人员彼此间的生长环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例如,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年龄较小,相对来讲思想较为单纯,看待问题容易理想化,做事情凭热情,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比较好沟通,但也存在脾气比较暴躁等问题;对于在职的研究生来讲,由于他们学习背景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思想上比较松懈,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观念淡薄;而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思想上比较成熟,自觉性较高,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热情度较低,往往只对自己关心的事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思想道德意识降低。由于研究生群体在思想上的多元化,也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层次性。

1.2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性

本科生的学习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学习,学习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方式由本科生的识记性转为理解性,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都比较分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除了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一般是围绕自身的科研而进行,这也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近几年,研究生的年龄大多在25岁左右,普遍都不愿意依靠家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开支。总体来看,当今研究生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学习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了研究生的社交范围比较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1.3就业思想压力大

对于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上研究生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然而,随着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研究生就业人数,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学校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研究生首选的职业几乎都是体育教师;而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进入俱乐部和公司工作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数;对于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进入医院或者运动队等机构从事研究的在百分之三左右,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如果这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又如何能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学和管理人员思考。

2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对教育主体的漠视、缺乏时效性、责任缺失以及力度不够等不适应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问题。因此,虽然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造成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实施。

2.1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近四年;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72-04

1 近四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五类成果

1.1 翻译引进的成果 近4年来,我国引进西方体育文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出版了一大批西方体育文化或身体文化学研究的著作。译者们介绍了西方最近的研究方向是将体育文化上升到身体文化的枝端末节展开细致的文化学上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休闲体育文化和身体文化是国外研究的热点。这部分的主要成果有:汪民安,陈永国编译的论文集《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西班牙]何塞・安东尼奥・哈乌雷吉著,安大力译的《游戏规则―部落》(新华出版社,2004)、[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的《闲暇文化的基础》(新星出版社,2005)、[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的《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周与沉著译的《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美]杰・科克利著,管兵等译的《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加]南希・蔷著,蒋蓝译的《身体传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美]苏姗・赞诺斯著,刘蕴芳译的《人的类型――身体与性格探索》(新华出版社,2003)等。

1.2 学科构建的成果 自1999年我国学者易剑东的第一本建构体育文化学的论著《体育文化学概论》问世以来,有关体育文化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就一直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学者在引进中西方文化学理论和西方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的同事,也开始了建构我国体育文化学学科体系的工作。近4年来,我国学者对体育文化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机制和意义,对体育文化结构与功能、类型与模式、比较与交流、冲突与变迁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文化学的界定、体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体育文化学的学科性质、体育文化学的体系结构、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任务、体育文化学的历史发展、体育文化学的相关学科、体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建构了我国体育文化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框架。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易剑东的《体育文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于可红、谢翔、夏思永的《体育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于可红、金福春的《体育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王玉珠的《体育组织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王岗的《体育的文化真实》(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等。

1.3 理论探讨的成果 近4年来,中国社会转型加剧,特别是由奥运会带动的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得很多学者睿智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与体育发展的关系。他们就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等发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期望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的角度出发来

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期望从探寻现代社会变迁规律,来推动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在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化程度、理论创新程度、现代化发展程度,竞技体育文化的科学精神、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观、文化形态、等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文化的文化特性、休闲体育文化的价值形态等进行了理论构架。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倪依克(2004)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倪依克,胡小明(2006)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胡小明((2003))的《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胡小明(2003)的《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白晋湘(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张建新,白晋湘(2005)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白晋湘(2004)的“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曾志刚,彭勇(2006)的“竟技体育文化的几点内涵探析”、张军、许声宏、王润斌(2005)的“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郑国华(2006)的“北京奥运会中的民族精神观照”、王宝珠,郑浩然(2005)的“现代竞技体育精神的文化悖论”、柏慧敏(2006)的“竞技体育文化的社会理性互动研究”、李萍美,孙江(2006)的 “对竟技体育文化特色的研究”、邱江涛,熊焰的“竞技体育文化特征探析”、王斌(2004)的“对影响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的分析”、印春力(2003)的“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参与价值”、赖勇泉(2007)的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等。

1.4 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2008北京奥运会加剧了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从而也使得中西体育跨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近4年来,我国学者在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理解的差异、价值选择的差异、精神内涵的差异评析的基础上,对中西体育文化“仁、义、礼、智、信”和“勇敢、竞争、自由、平等、节制、谨慎”的核心内容、“利他”原则和“利我”原则的核心文化理念、“羊”性和“狼”性的教育模式、“射不主皮”和“认识自我”的竟技观、各自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形成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跨文化交际等进行了探索,回答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滋生竟技运动的土壤和提出了中国体育文化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及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方式方法。这部分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王岗、田文波(2006)的“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文化之辩”、郑国华(2005)的“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黄大庆、杨银田等(2005)的“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茹秀英,王揖涛(2003)的“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及原因剖析”、周咏松、周清明(2006)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李可兴(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史友宽(2005)的“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蹴?和足球说开去”、宋亨国、李瑜(2004)的“中西体育文化比较――兼论‘入世’与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郑国华(2006)的“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周立华(2005)的“试论体育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等。

1.5 应用研究的成果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在加强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实用性研究。研究者在分析体育文化资源潜在价值的基础上,对如何利用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体育旅游市场、如何利用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效应来促进体育文化的保护、如何利用竞技体育文化的教育意义来促进社会情感的互动、如何吸收西方竞技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服务和如何利用休闲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来为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这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周道平(2005)的《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黄爱连(2005)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一自我拯救》、郑国华(2003)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郑国华(2003)的《析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阮洛瑶(2004)的《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赵发田(2004)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王光炎(2005)的《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李政(2005)的《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冯胜刚(2004)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研究》、彭翔(2003)的《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郑国华(2005)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张军献(2003)的“竞技体育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白晋湘(2003)的“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柏慧敏(2004)的“竞技体育文化原论及其社会情感的互动”、毕明军,于涛(2006)的“‘欲’、‘刚’差异与中国竟技体育文化”、杨春元、吴红青(2006)的“十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的伦理启示”、罗林(2006)的“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李崇生,曹卫等(2007)的“对‘海洋体育文化’及 ‘滨海体育休闲产业’的探讨”、赵静,翟秀珍,刘素兰(2006)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休闲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徐佶,许宗祥(2006)的“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文化自觉”、陈一星(2006)的“体闲体育与城市文化品位的研究”、胡小明(2006)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等。

2 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发展趋势

2.1 研究主体趋于成熟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发展及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体育文化的研究主体趋于成熟。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主体从单一到多样。以前我们知道,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人员所占比重非常大,而体育文化学研究的人员所重比重极小。而近4年来,我们发现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人员,正在迅速扩大,并逐渐产生“虹吸效应”,使大量以前从事体育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投身到体育文化学的研究中来。如1997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人员数与体育文化学研究人员数之比为1:0.078;2003年该数据之比为1:0.164;2006年该数据之比为1:0.305。2) 研究主体从单独行动到各学科紧密结合。以前,体育自然学科的研究人员与体育文化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各行其道,如今则表现为相互协作,各研究领域相互涉猎。如2003年出现竞技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占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总数的4.05%,2006年该比例升至13.81%。3) 研究主体实现了从“副业”到“专业”的转变。以前体育学者大都把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副业”,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如今体育文化研究的成员日显专业化。国内涌现了大量的专门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部分体育院校设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专业从事体育文化的研究。4) 研究主体向高层次发展。以前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非常少,近4年来,国内涌现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等一大批体育文化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从而为培养大量从事体育文化研究的专门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学研究的队伍中的学历层次提升了一个大台阶。

2.2 研究内容趋于深化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这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内容趋于深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内容实现了从“跟着”西方讲到“接着”西方讲的跨跃。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人云亦云,且言必称希腊,如今我们的研究者基本上能正视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本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做研究。并能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对我国体育文化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如2003年至2006年体育专业类期刊刊载论文中,进行本士体育文化研究的论文一路高歌猛进,论文总数达到了1 204篇,平均每年以7.7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国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4年以来其研究成果增长了5.77倍。2)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对象趋于全面。以前我们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几个单维度上进行探索,如今我们的研究对象不但扩展到体育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微观层面。如近4年出现体育组织文化的研究论文300多篇。而且还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了各个研究领域,如2003-2006年体育休闲文化的论文数量达到200多篇,竞技体育文化论文数量达到1 000多篇。

2.3 研究方法趋于多样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其中还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样。仔细分析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实践,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方法存在的缺憾。这些缺憾主要是:1) 文献研究者多,实地研究者少。2003年以前从已发表的成果来看,运用实地研究法取得的成果不到总研究成果的2%,而利用文献研究法取得的成果则达到78%左右(数据来源为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2年发表体育文化学科论文抽样统计得到)。2) 定性研究者多,定量研究者少。以往获得的大量成果,大都是定性研究的产物,定量研究只在极少数研究课题中得以采用。3) 主观理解者多,客观解释者少。研究者对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多地是进行理性思辩的主观理解,而很少进行科学实证的客观解释。这些研究方法上的缺憾,必然严重影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发展。近4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改变这种局面。出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1) 各种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结合使用。如文献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理性研究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方法与微观研究方法等有机地结合使用。2) 某些相关学科方法将被移植使用。如心理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政治学方法、管理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有选择地移植过来,为体育文化研究所用。3) 研究者可能根据其研究的特殊需要对某些特殊研究方法展开探索。如个案研究方法等。

2.4 研究手段趋于先进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最后还得益于其研究手段趋于先进。以前,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落后的手段研究先进的体育现象。而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手段有很大的改观,并有进入现代化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 体育文化研究者基本上人人拥有个人计算机,而且人人可以上网自由检索国内外体育文化信息资料。2) 国家和地方体育管理将设立专门的机构给予体育文化学研究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以改善其研究的条件。3) 部分体育文化研究机构将建立社会实验研究中心,中心将给研究者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及其它信息技术设备,保证研究者顺利实施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调查、体育文化规律的实验、体育文化信息资料搜集、数据资料处理、研究成果传播的活动。4) 其它有关的高新科技研究手段也将逐步引人体育文化研究之中,其研究手段可望全面实现现代化。

3 近四年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成果突显过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实证研究 近4年来,体育文化研究中出现大量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占总文化学研究成果的842%。这些成果中普遍表现为作者在制定问卷时,很少考虑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因素,有的问卷甚至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从而使得调查表现出太强的主观性,与所要了解的社会事实相距甚远。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过,社会事实应该通过事物的侧面去发现。因此, 我们知道通过事物侧面反映出来的真实,才是事物所具有的本来面貌,才具有客观性,才是我们需要的实证研究。而通过事物表面所调查反映来的数据或内容,仅能是表面现象,是裹在真实事物外面的虚假外衣,是具有欺骗性的。可是我们很多学者却往往是把这层虚假的外衣作为了研究成果或调查得出的结论。

3.2 好大喜功的研究思想较严重,微观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 近4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大部分成果选择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是“高、大、空”。如:“中华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体育文化XXXX研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XXX”等等。如仅2006年我国体育专业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这类研究成果占了总研究成果的近2/3。试想在一篇小论文中要把“我国”、“中华”这类大领域的体育文化说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泛泛而谈,谈一些普遍适用的东西,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如此,论文便空无一物,缺少了体育文化研究的特殊性,留下的仅是添加了“体育”二字的文化学研究成果。如果全文把“体育”二字换成“艺术”、“企业”等“XX”文化研究,可能大部分都还仍然适用,这种研究成果有何价值可言呢。导致这一原因是研究者好大喜功的心态,在一篇小论文中就想把什么都说清楚,就想给体育界来个理论体系的创建,这是极不现实的。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水滴石穿”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呢!而事实却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最具有价值的体育文化微观领域的研究,如个案的研究等,还不到总研究成果的5%。

3.3 个案研究成果中缺少从个案分析到理论的创建 近4年来了,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中,个案研究成果占据的比例不多。如据体育类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网统计结果:2003年体育文化个案研究成果占总体育文学研究成果的1/60左右,2004年约占1/40左右,2006年约占1/20左右。但,它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也预见了未来体育文化学研究将向个案研究方向发展。在有限的个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者普遍局限于个案的描述,个案的分析、思辨明显薄弱。其具体表现在两上方面:1) 是个案的描述仅是把事情说清楚了,没有用个案事实来说话。作者个案描述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个案具有说服力,是想让个案成为有力的论据。而作者仅点到论据为止,缺少从个案引申出发的论证过程,或从个案的实践特殊规律上升到理论的构建,探索一般规律。这样就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也突显个案资料的极大浪费。2) 在个案研究中,全文大部是引证别人的东西,自己有真知卓见的语言在文中难觅行踪。一篇优秀的研究成果里面,应该体现作者的研究思想。人云亦云的成果,或放之四海而谐准的结论,只能是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是没有必要的重复研究。

3.4 研究成果基本缺乏学理性 一直以来,体育文化研究仅停留在作者主观分析与论证基础上,缺少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框架。作者在研究成果中所列出的各级指标或各种观点,都仅凭兴趣所至,自由性太强。如就《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总发文量的统计,有近88.95%的文化学或社科论文缺少学理性。很少有作者想到,我列的这个观点是依据什么理论得出的,或我是以什么理论来支撑我的论点?我的各级指标或标题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大多数作者的思维定势是今天头脑发热觉得某某子项应该由4部分构成或4个因素组成,就大笔一挥完成论文。可是过了一个晚上后,他就可能觉得某某子项由5或6个因素构成也合理。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是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拓展,是有极强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 [德]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 [美]罗伯特・C尤林著,何国强译.理解文化――从人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苏姗・赞诺斯著,刘蕴芳译.人的类型――身体与性格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8] 胡小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理论空间[J].体育学刊,2003,(9):1-3.

[9]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65-67.

[10] 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27-729.

[11] 张军,许声宏,王润斌.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

[12] 王岗,田文波.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之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

[13] 郑国华.理解的艺术――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

[14] 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透视与原因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

[15] 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16]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

[17] 赵发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18] 白晋湘.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

[19] 罗林.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9篇

核心理念的缘起

2007年,“高中学位不足”成为影响深圳市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认证,决定在通过拍卖获取的原华茂实验学校的校园基础上,筹建一所新的高中——“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学校的成立,颇有“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味道:原校园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新招聘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急需磨合、新学校社会认同度低、生源质量差……而当时高中教育的大环境也不利于新学校的发展:一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在一所新学校必然格外剧烈;二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带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大家”来。加上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考残酷的现实,让光明新区高级中学每一位创建者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新学校筹建小组成立后,组长毕国军博士拿出了“大家文化”的提案,后经专家办学论证、组建新的师资队伍等系列活动,“大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日益明确,那就是“秉大家风范,育成功之人”。

“大家文化”解读

“秉大家风范”强调的是教育的原点问题,“教育传承文明,文化孕育‘大家’”。“大家”是一种大智慧、大格局、大视野,学校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大家”的科学素养,“大家”的人文品质,“大家”的唯美追求。学校将“注重科学素养,弘扬人文精神,追求审美情怀”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大家”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师生共同参与民主管理。

“育成功之人”强调的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在“大家”文化熏陶下,学校以“博学、笃行、国际视野”为教育追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培养“高贵、智慧、健美”的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大家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显得有点超前甚至是另类。长期以来,社会都是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校长毕国军敏锐地看到,对一所2007年才建立的新学校来说,和名校拼升学率,对学校、对学生都是最大的不公平;学生虽然基础差点,但他们一样有梦想与追求,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保持梦想、走近梦想并不断产生新的梦想。“大家文化”就是让学生以“大家”为楷模,完美自己的人生。毕校长说:“高考只是实现人生理想道路上的一道关口,但学生却把它当成人生的全部理想,一次高考的失败会被扩大为人生的失败。”“大家文化”把育人目标定义为“高贵、智慧、健美”,这已跳出了高考之外,将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人生追求。

“大家文化”孕育“大家”

要真正把“大家文化”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要的困难不在学生,也不在社会,而在于老师。为了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学校面向全国招收了大批名师,他们在带来全国各地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根深蒂固的“高考意识”。毕校长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老师们放开眼界,成为“大家”。

观点的转变是痛苦的,特别是老师们发现自己在内地重点高中那些游刃有余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碰到“光高”的学生就显得失去法力一般,痛苦迅速转变成迷惘。教师人心不稳,学生肯定是最大的受害者。毕国军校长采用了三招,迅速提升了老师们的聚集力、战斗力。

第一招:“大家讲坛”促进“大家”发展。光高把每周一次的校本学习命名为“大家讲坛”,“大家讲坛”不仅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登坛讲学,还从身边的老师中发现“大家”、培养“大家”,促进教师间的磨合和新教师的成长。学校创办已六年有余,“大家讲坛”风雨无阻,已成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专有LOGO。

第二招:小课题研究为“大家”积淀力量。毕国军校长提倡教研,他强调,教学科研要立足教学实际,鼓励老师们从课堂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招:“请进来”“走出去”,成就“大家”。“请进来”就是邀请全国名师、大家登上“大家讲坛”,“送出去”就是派老师到名校取经。毕校长多次亲自带队到名校考察,老师们曾随毕校长到山东、河北、湖北、贵州等地考察,回来后他们在汇报时说:“不要埋怨生源差,别人成功的经验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别人做得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六年锻造打磨,学校已真正拥有了一支业务精良、团结进取的师资队伍。毕国军校长曾自豪地说:“和名校比高考,我们有低进高出的加工能力;比师资队伍,我们一点也不差!”学校现在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3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人……建校迄今,教师获得各级教研类奖励421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刊物364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549人次。学校先后有多名教师在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大家文化”让学生放眼世界,心怀天下,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反而让学生正确认识了学习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认清了成绩与能力的关系,“光高”学生更注重发挥个人特长:学生自己组建有魔术社、街舞社、棋社、动漫社、绿色家园协会等38个社团,有固定的时间进行社团活动。每个学期,社团都会举办一到两次开放日活动,由各社团策划节目进行汇演,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元旦文艺晚会、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都由学生自己主持运作。在光高,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舞台,发挥潜能,甚至因此而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家文化”创品牌

2011年,深圳市进行首批“素质教育特色校园创建”,光明新区高级中学以“大家文化”获得“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创建资格,截至目前,这一创建工作已进入验收阶段,光明新区高级中学的“大家文化”已成为享誉深圳的校园文化品牌。

光明新区高级中学的“文化特色校园”是对“大家文化”理念的具体化、细节化,提出了如下七个创建项目:

1. 精品课程项目。要求老师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以致用。目前,九大学科都有样本教材,在教育部立项的重点课题“高中文理科思维互补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十四个子课题涵盖了高中所有课程,三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应用于发展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培养智慧型学生。特别是语文学科,通过经典诵读、国学讲坛、兰亭读书会、文学大观园、课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与大师心灵对话,汲取精神力量,培养情怀,提升品位。

2.“大家讲坛”项目。学校将在每周一次的校本培训中推行这一做法,进一步挖掘教师队伍内部的潜力。

3. 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是“大家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社会即课堂,生活亦学问,将教室搬进大自然,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探究学习为活动方式,以“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开展观察和探究。

4. 学生自主管理项目。“大家文化”从学生自主管理入手,强化“人本”意识,呼唤人性的回归。

5. 生态德育项目。主要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和“德育”一相逢,便胜却说教无数。

6. 定向越野项目。“高贵、智慧、健美”的育人目标中,“健美”是最基础,学校推广特色体育项目,正是为了“健全其人格,坚实其体魄”。

7. 学生多元发展项目。学校拓展育人模式与升学渠道,并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新增了体艺传媒、播音主持、体育舞蹈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找出路,也为社会培养人才。

毕体育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育改革;身体素质

新课标的颁布至今已十多年了,为基础体育教育也指明了工作方向,但改革的效果却不明显,作者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与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链接处断档。本文从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入手找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除了具有大学城的美誉,还有很多中小学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示范单位。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参加国内国外的各项竞赛当中都有优异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但吉林省高校及中小学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与这些光环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专家访谈法对省里体育专家进行走访得出,省内的中小学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教法及教师的示范动作,有着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多数人还在沿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在随着网络及媒体的普及,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这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应该值得深思,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技能为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示范,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直观上的疲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理论知识的缺乏让学生对体育教育淡薄,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启发式教育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形成,从小学到高中是一名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身体的协调性、力量、速度、耐力及运动中心理素质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能不断下降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吉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综上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环境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体育教育改革将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前功尽弃,成为一句空话。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吉林省内普通高校进行了体育选修课的全面普及,对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但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高层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体育器材缺乏、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教师质量的高低、大学生中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欠缺及大学生体育基础能力与体质情况都是我省普通高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上述几种情况一直是影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及问题

1.吉林省基础体育教育的影响因素

吉林省作为教育大省,对基础教育是高度重视的,但对体育这个学科的重视度还尚有不足,导致基础体育教育下降的主要因素除了学校管理层的关注不够外,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组织教法落后、教师的体育理论和技能脱轨,不能在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直观的授课,经常把体育课堂的管理随意化,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观点不正确,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长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意识淡化,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吉林省高等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在全国素有大学城的美誉,这证明了我省对高等教育

的重视度,吉林省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一直遵循着由我国教

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发现还有很多学生达不到标准。笔者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之间教学类型的不同,对科研、论文、著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也包括其中,导致很多人把体育教育的重点全部放在科研当中,从而忽略了教师的体育技能及组织教法的培养,给学生往往是“纸上谈兵”的感觉,加上大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的阶段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造成与高等体育教育的脱轨,对高等体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建议

1.加强对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链接的关注

面对基础体育教育的淡化,学生在基础体育教育当中无论是

体育技能还是体育理论知识都很缺乏,高校体育教育面对此困难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完成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的链接。

2.加强对高等体育教育教师的培养

针对体育院校和具有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对于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要严格把关,力争求实创新,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3.正确树立在职高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改中的思路

普通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目的是为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现在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职的高校教师应正确看待科研工作,不要只重科研而忽略体育技能及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知道在普通高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科研与体育技能都要过硬,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而体育技能则是让学生直观、有效的学习运动技能,两者之间是并存的,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

4.加强高校管理层对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视

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应对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给予全力的支持与监管,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体育科研与体育技能一体化的形成,从而合理、科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理论、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为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稳步向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四川体育科学,2006(03):1.

[2]冯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8):4.

[3]毕晓文,毕强.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7):4.

[4]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2):34.

[5]刘刚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创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5):35.

上一篇: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