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09 10:28:10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边城》一书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读完的。“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鲜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构了边城。《边城》创作于一九三0年,正处于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乱时期,沈从文正是借《边城》来寄寓对社会动荡的厌恶,书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个小女孩、一条黄狗、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样的生活无形中组成了一幅图画,凝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边城》里看到的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在这里没有军阀混乱时的阶级对立与斗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溪边白色小塔”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说给白塔听。但白塔永远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对自己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盛会上与二佬傩送不期而遇,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丝情愫。后来正直保守的天保与生龙活虎的傩送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船的翠翠。两人应该就是情敌吧!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公平地,天保走车路,傩送走马路,唱得翠翠在梦中飞到对面的山顶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结果,亦然选择下江离去,免得二佬为难。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动摇了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决心,也选择去独闯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边摆渡。也许早就注定了翠翠与她母亲同样的悲剧-永远地等待下去。但沈从文先生在最后又说:“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心中的边城那么遥远,在那呼唤着我们…­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8-01

写周记是公认的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学生的周记大多是随笔,但大多只流于形式,学生随便应付了事,随笔成了“随随便便地下笔”,质量一般不高。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写周记当作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不拘一格写周记,并对学生周记进行分类指导。

一、生活观察感受型

常规的周记一般是记录生活观察感受,主要写近来的所见所闻,如写某堂印象特别深刻的课、同学之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当天的天气和自己的心情等。笔者指导学生写生活观察感受型周记,不像命题作文那样规定文体、限制要求、限定字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写几十字的片段,也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写亲眼目睹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校园故事,也可身处其中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可写自己对某事物的认识、看法或感触,也可通过周记告诉老师鲜为人知的秘密;可写成借物言志的抒情小文,也可是赏心悦目的小诗……总之,学生可以不拘一格,任意挥洒,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诉诸笔端。

二、读书笔记型

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要经常写周记,还得写有意义的事,实在有些勉强。写读书笔记其实是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以写促读的有效手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何促使学生去读,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阅读要求,写读书笔记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读书活动月中,笔者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后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型周记就发挥了作用。从学生的读书心得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一周内未必能看完两三部文学名著,读得未必全面深刻,写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开卷总能长智,读多了总能明理,写多了总会得法,学生随意读书,随时写读书笔记,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读写互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内容提要,可以写精彩片段的赏析,也可以做简单的片段摘抄,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写的能力,又深化了读的内容;不仅为语文教学添翼,更为学生提升语文能力开辟了新路。

三、探究练习型

课堂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在周记中记述,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可以在周记中抒写,同学之间有关课文学习的讨论也可以用周记记录。新教材的课后练习,探究性的较多,灵活性较大,课堂讨论的内容,学生可用周记的形式定稿,也可写后进行交流。如《〈宽容〉序言》一课的课后练习:搜集有关历史资料,以史为鉴,说说自己的认识,并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再如《寡人之于国也》的课后练习: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这为富有个性的高中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种周记既是练笔,又是课堂教学的深化。

笔者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事先让学生去看电视剧《水浒传》和《百家讲坛》节目中钱文忠教授的“水浒人物新解”,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自主探究林冲的性格变化。学生查经据典,写探究练习型周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将各自探究的成果用作文形式展示出来,再由全班一起讨论。学生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效果非常明显。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关注经典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深入探讨了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也从中学会了写鉴赏文章。

四、文学创作型

周记可以激发创作的动力。学生可利用周记进行自由创作,或把生活感悟演绎成抒情散文,或大胆想象编织故事;可结合课文所学深入发挥,也可游离课堂之外自由畅想,编写戏剧,写小小说或诗歌。笔者在教学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指导学生运用“情景再现法”,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先让学生在周记本上编写剧本,然后组织学生精评精选剧本,让学生表演,学生曾成功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宽容〉序言》《边城》《套中人》《促织》等课文编成课本剧。

此外,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文学形式的创作是文学创作型周记的主流。如有位学生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之后,续写了《阿Q新传》,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很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契诃夫的《套中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用悼词的文体进行创作,评论文中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精彩纷呈,更有绝者,一学生以“全体套中人”的身份,仿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风格,写了一篇《在别里科夫墓前的讲话》,更见文学创作型周记的功效。

笔者始终认为,读与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随笔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以写促读,以读促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读”的要求,又落实了其“写”的要求。语文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拘一格随时记,让周记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好帮手。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不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就不会感到踏实。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切实地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一个环境,慢慢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

于是就提出了安排阅读课的设想。

阅读课的设置,就是开放型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基于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审美、人文内涵。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并获得文学创作上的熏陶,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阅读课文本的选择

阅读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选择阅读文本时,要注意与新教材的关联、互补,同时要重视以下两个意识:

1.主体意识。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确定阅读能力训练的文本,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经典意识。经典文学作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许多学生都十分巧妙地将经典作品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古白话文《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如果平时积累不够,要想在高考这样匆促的时间里,写出得满分的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他对记者说,“可以说这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不是谙熟三国故事,《赤兔之死》是写不出来的。” 他从小就迷上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上小学后开始读古典名著,比如《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除了古典文学,蒋昕捷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广泛的阅读再加上博闻强记,蒋昕捷的写作水平日渐提高。

为了落实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我们对阅读课有计划地做了如下安排:高一上学期完成《边城》《家》《老人与海》《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围城》的阅读;高一下学期完成《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阅读;高二上学期读余华《活着》王安忆《长恨歌》《欧也妮・葛朗台》《呐喊》;高二下学期读《庄子》《孟子》《哈姆雷特》。

二.阅读课课堂的结构和流程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提出阅读欣赏的建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真正实现“主体性自由阅读欣赏”。营造民主合作与个性发展的氛围,设置情境,一方面在合作下探索各自体会,一方面发展学生个性,提倡独立思考,强调理解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把阅读欣赏的重点放在文本的思路、思想和作者的感情、态度及语言的体味上,以培养语感为中心,鼓励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展开讨论。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提高自身的认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将“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感悟或认识。这一过程可以形成这样的几个步骤:名著自主阅读――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的撰写――交流成果专辑的编订。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学校阅览室根据语文老师的阅读要求事先准备好可同时供两个班级阅读的书籍,语文教师在学生上阅读课之前先布置好本堂课的阅读目的和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摘记好词好句。老师随机抽查学生的笔记情况。

接着,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这个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更多的写作技巧,学生只有自己深有感触了,他才会真正领悟,才是真的学到一点东西,这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在全班做报告,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选出优秀的,整理成册,做为校本教材保留下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时小组间进行交流,有时在全班进行交流,形式的多样化更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实行的“名著自主阅读――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的撰写――班刊选登”这一系列举措,完成了“以读带写,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刊的创办成了我们的一大亮点。我们每班有自己的班刊,班刊的名字由学生自己定,如“我手写我心”、“清韵流潇”、“小磨咖啡”、“且听风吟”等等,班刊上的文章由文学社的社员分组从同学平时的随笔中进行批改挑选,在批改的时候,要求他们互相交流,并给同学的文章写上评语,被批改者对文章的批改评语有异议,可以找批改者进行商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互相促进。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同学们探索写作技巧的兴趣。

三.阅读课能力的培养和目标的达成

1.感悟能力。加强朗读、默读、速读等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情感。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碰到一些可读性强的章节,就让学生摘抄下来朗读,比如《边城》里有许多描写很优美的语段,就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一读,体会沈从文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宁静的文字魅力。

2.创新能力。师生平等对话,开展多边交流,不断质疑、比较,在理解意思的同时,学会品析文章的精彩之笔,并简略阐释自己的理由,学会做评点。评点是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的一种阅读习惯,它更是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红楼梦》时,我就提供给学生脂砚斋以及王蒙的批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你的阅读感受与别人有何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一种鼓励。

3.写作能力。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素材,感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作品的沉淀,学生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长期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文笔自然也会被潜移默化,在模仿的基础上写作能力慢慢也会有所提高。此外,阅读课的设置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尝试着去写各种文体:小说、寓言、诗歌、散文、课本剧、书信、日记、调查报告等等,内容也是异彩纷呈,更有许多学生的优秀习作得以推荐在《美文》《中学生天地》《中国校园文学》等杂志中刊登。2007年我班的杨柳青同学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

阅读课的设置,有效地缓和了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课后没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与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量的要求的矛盾。同时,也真正走出了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这一实实在在的一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说不做。当然在阅读课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些诸如学生阅读速度存在快慢的问题,个人喜好和阅读兴趣的问题等等。但我想,只要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巧妙运用经典名著中的材料,那么阅读课的目的就达到了,它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方面势必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

[3]余文森著.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6.12.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人文素的培养和提升,首先与其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是指受到人文知识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言一行依书而为,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是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要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习惯的养成。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培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1.利用课内素材,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要想通过阅读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作品的内涵有一定深度的挖掘。

在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选取了很多的有小说,大多是意义丰富,耐人深思的。比如沈从文的作品,他的作品多是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正是他的小说《边城》,《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作者在小说里边,着力探索的是"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问题,而学生通过对整篇节选文字的把握与理解,自然而言地会被小说里优美的湘西风景以及那种纯真的祖孙情,兄弟情、男女之情所打动。但是,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那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引荐学生,结合背景,进行更深层面的挖掘,从中明白这种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是应该批判,只有质朴的、纯真自然的爱才是优美健康的爱,才值得赞美,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不能丢。

2.课外多读,感知人文知识,提升素养

经典文献,尢其是经典的小说,更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的智慧、人生的感悟、审美的愉悦等。要想提升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多进行阅读,掌握人文知识。

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性的阅读,并指导学生做适当的读书笔记。比如,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沈从文、莫泊桑、欧亨利等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羊脂球》,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这些作品或抨击丑恶,或展现真我,或歌颂真情,风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有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有宽容、关爱、豁达的心态,有勇于追求梦想的勇气,潜移默化,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开展实践活动,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提升人文素养

那么,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诵读经典,阅读中外名著,开展"读书月"活动、读报知识竞赛、"阅读伴我行"演讲比赛、少年读书论坛等促进学生读书的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在开展的"阅读伴我行"的演讲比赛中,有一名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地有罪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是较为强烈的。'这是我在看过《悲惨世界》后深刻明白的一句话。悲惨世界,并不是一切都令人伤感的,那里还潜藏着一种非凡的爱。当一个潜在的坏人被一颗高尚的、善良的心感化的时候,他的灵魂得到重塑,他可以为了别人的幸福和脱离苦难而牺牲自己。所以我们当与《悲惨世界》中的主教一样善良、仁爱的时候,就能把心中的爱传递给别人……"可见,阅读能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甚至他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4.在反复的自觉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文学经典的魅力还在于它能使你常读常新,引导你的思想情感不断向新的人生境界升华。每一次对经典的重读,你都会从熟悉的人物情节、艺术手法中找到一种陌生的感觉,有一种发现的激动。只要你还有力量去翻阅它,有头脑去阅读它,就永远会有这种感觉和激动。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自觉阅读。

有位学生曾这样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写道,"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乱。再次翻开《百年孤独》,内心的感受却大不一样。孤独是寂寞的,需要被摒弃。布恩迪亚家族的家族史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同是由繁荣走向毁灭,乌尔苏、奥雷里亚诺为家族的未来奋斗过,王熙凤也为家族的生存做出了努力。可惜,他们都失败了。但我认为,在为家族奋斗的过程中,他是快乐的。命运、前途,或许早已由天注定,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从容淡然的面对生活,摒弃孤独,为了生活而奋斗。"这就是文学经典所带来的魅力,在反复的自觉的阅读中,在小说与小说的相互碰撞中,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就会得到自觉地提高。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指导阅读 培养习惯 汲取精华 塑造个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读两三部文学名著”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还应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但目前,就教学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突出弊端:一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太少,每学期不足30篇的课文和仅写七八次作文,很难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二是过分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读与练,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没有与学生的课外读写、课外生活有机结合。要改变语文教育“高耗低效”旧病,就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拓宽教材外延,增加课外读写量;丰富课外活动,密切课内外联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创设有利的大环境。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延续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一、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突出发展性,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新世纪语文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基础扎实、修养丰厚、思维活跃、志向高远、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型人才。他们应当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有丰富的人文修养,有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生存胆识和才干,有自主自立、勇于创新、善于独创的个性品质。这样的人才必须用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人文精品来滋养熏陶,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然而,据了解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阅读过文学名著的仅有2%,98%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更谈不上外国名家名著了。这样的阅读状况很难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标准》所规定的阅读要求 ,更不用说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精品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体验中,发展阅读兴趣,端正阅读态度,培养阅读习惯。对此可这样做:一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知名人,读名著”活动,通过学生收集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如“读书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武装自己”、“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等,让学生在名家名言收集交流中,感悟课外阅读的真谛在于: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良好的品德,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规律,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畅销书籍,如《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里波特》等,结合作品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上行下效”,引导学生读书。三是结合课文延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自读相关文章,定期组织作品阅读体会交流会。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组织学生欣赏《水浒传》,开展我喜欢的“一百单八将”讨论活动。这样,读与思结合,读与评相融,既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品位,培养了学生好读书的习惯。

(二)突出自主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学习过程。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的。把课内阅读教学过程训练的文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技能,迁移、扩展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可以弥补课内阅读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课内阅读中,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例子”作用,通过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通常可采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细读品味,切己体察――精读吟诵,悉心涵泳”三步自读学习训练法。通过初读,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细读训练学生的读书思考习惯;通过精读,让学生学会感悟积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课内阅读获得的读书方法,去阅读相关文章。如学习《孔乙己》之后,让学生读《狂人日记》、《药》等小说,让学生在比较迁移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习《变色龙》之后,让学生读《一个小官员之死》、《套中人》,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契诃夫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学习了《生命的意义》,就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保尔的人格魅力。

二是精读与略读结合。人类文化典籍,浩淼如海;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很有限。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阅读的“精品”,如何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这些“精品”。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读书既要精,又要博。有的书要细嚼慢咽,有的书要快读,有的书只要尝尝滋味就可以了”。

在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精品上,可采取三种方法:定期为学生提供精品目录;定期举行阅读精品讨论会;建立班级图书角,根据提供的必读目录,开展“献一本书,读百本书”活动,拓宽学生拥有精品书的渠道,把握学生阅读方向。

(三)突出实效性,促成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感悟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文化积淀、能力提高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积土成丘,集腋成裘,知识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成为学问;人格和能力只有在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的不断感悟中才能发展。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阅读的积累和感悟。

一是指导写好读书笔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学期初,鉴于学生不会或不愿做阅读笔记,在阅读课指导上,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可以不拘一格:或分类摘录,或综合分析评价;有时可以摘录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可以概括大意;有时可以对文章内容加以评点,也可以记录感想和体会。读书笔记或卡片写得多了,就可以编目录,分类,再进行综合比照。

二是引导学生“每读必写,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课内的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或评论,或分析,或感悟,或议或叙,当堂写成完整的小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三是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内,学生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体会,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畅谈读书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借此时机了解阅读的效果,指导阅读的方法。在这方面可利用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感人文章推荐给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博采众长,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自读的动力,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汲取名著精华,塑造健康个性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长篇文学名著,教师应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使其汲取名著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寻找名著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就中学生必读的几部名著为例进行探讨。

1、从《西游记》看人的个性价值。

《西游记》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取经故事开始之前)突出的是孙悟空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它背后隐含地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然而,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像孙悟空那样无限发展自己的个性,到处“大闹天宫”,那就不仅会把社会搞成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而且还会对他人的个性自由造成很大伤害。这说明人的个性自由要受到社会的一定限制。于是书的第二部分就形象地探讨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意志中得到实现的问题,紧箍咒就起到了化解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之间的矛盾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人的个性价值作了明晰而深刻的解释。“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尊严和价值,又指出了个性自由得以升华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个性自由的必要性,又提出了如何对这些过分的个性自由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间言之,只有在一个人的个性自由服从于社会意志的前提下,他的个性才有价值。

2、从《水浒传》看“义”的人格观念

《水浒传》中以“义”为核心的“好汉”人格崇拜,是将这些绿林豪杰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水浒传》中的“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和今天的“见义勇为”有着相同的实质。可以说打抱不平是梁山好汉的共同人格追求。鲁达拳打镇关西、宋江私放晁盖、李逵大闹忠义堂等个人行为是如此,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群体行为也是如此。②“仗义疏财”。这也是值得肯定并发扬额人格品质。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损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上的援助。③“勇武阳刚”之气。从人格美感上说,这些绿林好汉崇尚的是一种勇武阳刚之气。作文一种文化因子,他们继承了荆轲、聂政、高渐离等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武气概,并予以发扬光大。在他们看来,是好汉就得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鲁智深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打闹野猪林;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好汉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则是好汉人格的内在之神。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以“义”为中心的好汉人格崇拜系统。

3、从《简爱》看人格尊严的维护

小说的最动人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者着力挖掘的是主人公精神方面的深刻内涵,这又主要表现在反抗逆境、维护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上面。她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由于她的自尊自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于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罗切斯特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魔力般吸引罗切斯特的,就是简.爱的精神力量。“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她总在竭力寻找一条能够于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地行进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4、从《边城》看人性之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他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是一曲细致幽婉的乡村牧歌,已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小说中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碧溪为来往过客摆渡,并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为别人活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维持祖孙二人的清贫生活。我们从他对他人、对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可以看到他那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胸襟,并对他这一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表示由衷的敬意。

(二)开辟名著塑造学生健康个性的途径

1、积极向学生推介名著,培养积极的阅读兴趣。既然是名著,就是“经典的”、“审美的”、“历史的”,就有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定性的高度评价。教师可利用其令人敬仰的高度的评价来向学生推介,打开他们的“期待视野”。

2、选好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多利于寻找信息,而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和审美趣味则作用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对作品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他们就会详细阅读有关章节和评论,用审美的同时又是批判的眼光进行鉴赏,就会于不自觉中汲取其精华,且转化为精神力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重在方法与过程,切忌越俎代庖,把现成的观点或结论强加给学生。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一、活动目的:

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量阅读为主要途径,以建设有品位有特色的“书香校园”为落脚点,广泛阅读、培厚底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拓宽学习渠道,引领学生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实施的步骤:

1、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

学校成立课外阅读工作领导小组,由语文学科委员会全权负责,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执行学校的有关计划、方案、制度,校委会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各项有关宣传活动。

2、进行前期调查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方案,建议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每天的读书时间、曾经读过的书目、选书原则以及课外阅读的收获,然后老师将各班学生情况汇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确定课外阅读的具体计划。

3、制定阅读计划:

(1)、准备读书笔记:学校为学生统一订购规范的读书笔记本,格式全面,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及时积累整理读书心得与体会。要求学生会做分类摘记;会写读后感或赏析文章,每年不少于4篇,每篇不少于500字;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一年内阅读量为XXX万字,每学期至少读3本书,读书笔记3万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教师设计课外阅读指导交流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要领,内容可以是“作者介绍”“内容梗概” “精彩片段摘抄”“人物事迹”“ 心得体会”等。

(3)、“五· 一”、“十· 一”长假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寒暑假学生集中时间阅读至少2部名著;

4、选择阅读书目

为教师提供适当的书籍,认真组织教师阅读;积极倡导师生共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详尽的读书方案,可分为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完成情况。

5、有梯度地分级实施

课外名著的阅读重点放在高一高二进行,穿插报刊、杂志和散文类小文章的阅读,可将主要时间段安排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同时充分利用假期的集中时间;高三以重点篇目的重新精读与教师指导点评及训练为主,侧重报刊、杂志、时文类文本的阅读,为作文积累素材。

6、依据书目类别和学生差异布置阅读任务

每个年级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和指定的阅读材料。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篇目提出精读和泛读的具体要求。依据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发展要求,明确各自的具体阅读任务和预期目标,督促学生经常性地做好读书笔记,并依据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阅读要求,以真正满足学生自主读书的需要。

三、实施保障:为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得到落实,学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科学安排,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加强时间保障,高一、高二年级每周至少开设两节阅览课,高三视实际情况而定。

2、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为班级捐书,让学生将家中已读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进行以书换书活动。图书质量要有保证,所陈列书籍须经语文老师验收合格方可。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培养班级图书管理员,保证班级图书正常有序流通。

3、学校开放图书室,学校要根据课外阅读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多方筹措经费为图书室配足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和刊物,配齐《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图书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阅读资源,每学期图书借出率应达50%以上,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同时与班主任配合,建立起有序的借书、读书、还书的程序,并对学生借书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调研学生读书情况的材料之一。

4、营造读书氛围。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的方法、推荐阅读的书目、推广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经验等,创设优美的校园阅读环境。除了图书馆、阅览室外,学校应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尽心培育校园文化,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书香的味道。让学生耳闻目睹处处皆诗,在书香中感悟做人道理,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评价措施: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由学校具体负责。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管理范畴,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序列,认真规划,科学调控,规范考核。

1.对教师的评价重在评价其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及活动开展情况。具体评价内容有:

(1)每学期,各年级的语文教师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主持一次;

(2)每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要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

班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有活动方案设计。

(3)班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特色班级的创建。每学期评选“优秀读书班级”活动,对开展得好的班级给予奖励,对积极组织、辅导和督促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给予表彰。

2.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检查读书笔记及成果展示,具体内容有:

(1)本班教师对读书笔记的检查每星期一次,常抓不懈。检查阅读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摘抄是否准确,阅读量是否充分,简评是否恰当独到等等。校委会不定期对各班读书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树立榜样,确保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2)各班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载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各班黑板报每学期至少出两期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专刊。

(3)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学期组织1-2次与课外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主题可以是“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假如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来到今天”,“古诗文诵读”等;其形式可以是故事会、班会、书评会、朗诵会、作文比赛等。

(4)学校组织专项比赛。为了展示读书活动的成果,推动读书活动的有序开展,语文组校委会将会同学校政教处、教务处定期组织多种多样的专项比赛,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和课外阅读有关的比赛活动,如“名著精彩片段朗诵会”“我爱读书”演讲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辩论赛”等活动,对表现好的同学和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五、推荐阅读书目: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分学段推荐阅读下列书目。

(一)、高一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 《呼兰河传》(萧红)

2. 欧·亨利短篇小说

3. 史铁生《我与地坛》;

4.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5. 傅雷《傅雷家书》;

6. 余光中《余光中散文》;

7. 舒婷《舒婷的诗》;

8. 巴黎圣母院 ( (法) 雨果)

9. 堂吉诃德 (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

10. 《论语心得》(于丹)

11. 《中国智慧》《品三国》 (易中天)

12. 《坡传》(林语堂)

13. 苇岸《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14. 《活着》 (余华)

15. 《茶馆》 (老舍)

16. 《狼图腾》 (姜戎)

17.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18.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

19. 《霜冷长河》 (余秋雨)

20.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21.

(二)、高二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1. 《论语译注》(杨伯峻 译)

2. 《大卫·科波菲尔》(英国 狄更斯著)

3. 《家 》 ( 巴金 )

4.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上下) ( (清) 曹雪芹著)

5. 《高老头》 (巴尔扎克著)

6. 《哈姆雷特》 (英国 莎士比亚著)

7. 《谈美书简》 (朱光潜)

8. 《边城》 (沈从文)

9. 歌德谈话录(高中部分修订版)

10. 曹禺《雷雨》;

11. 《黑骏马》 《北方的河》 (张承志)

12. 《顾城的诗》 (顾城)

13. 《我们仨》 (杨绛)

14. 《瓦尔登湖》(梭罗)

15. 《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16. 《穿越唐诗宋词》《怅望千秋---唐诗之旅》《宋词之旅》(李元洛)

17. 《围城》 《写在人生边上》 (钱钟书)

18.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19. 《老人与海》(海明威)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三)、高一高二必读名著五篇:

《三国演义》、《红楼梦》、《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简爱》

(四)、高三学生阅读书目推荐:

由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此以短篇及散文类文本为主。

1. 王蒙《王蒙散文选》;

2. 巴金《随想录》

3. 《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

4.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5. 《百年思索》(龙应台)

6. 林清玄《林清玄散文》

7. 朱自清《经典常谈》

8.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

9.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上海古籍)

10. 史铁生《病隙碎笔》;

推荐高三阅读杂志:

《散文选刊》 《杂文选刊》 《思维与智慧》 《咬文嚼字》 《演讲与口才》 《名作欣赏》 《读书文摘》 《阅读与写作》 《读者》 《语文报》 《报刊文摘》 《文史知识》 《随笔》 《读书》 《古典文学知识》

提示:以上书目仅是参考,适当阅读,不可过多,也不可一点也不读。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7篇

阅读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课外名著阅读为例,从培养阅读情趣、制订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素养的三步策略,以使学生快乐阅读,学会阅读,从名著中获得人文滋养。

【关键词】

阅读兴趣 阅读计划 阅读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阅读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素养既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之所求,更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之需要。新课标要求高中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可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为此,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素养作了持续的探索,总结出了激发阅读兴趣、制订阅读计划、养成阅读习惯的三步策略。下面以课外名著阅读为例就此作探讨。

一、以培养阅读情趣为先导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情趣为先导,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求。

1.加强阅读心理的引导

研究显示,阅读的动机、兴趣、需要,阅读时的注意力和情绪状态,阅读者的态度、意志及其个性特征,对阅读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调节作用。[3]学生在课外之所以不能主动阅读名著,可能与学生的学习惰性有关,也可能与学业负担过重相关,但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对名著阅读的情感与兴趣。为此,笔者加强对学生阅读心理的指导,结合教学用古今学者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如“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汉・刘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并通过推荐阅读书目、组织读书报告会、交流阅读效果等方式,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阅读中激起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自主阅读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自觉、持续的学习行为,只有学生快乐阅读,学会阅读,充分享受名著中的人文滋养,才会坚持下去。教师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推荐一些名著书目,但一定要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和节奏来阅读,决不能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刻意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可能高中生开始阅读时会选择一些轻松、刺激、的内容,但随着阅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体验的丰富,阅读层次就会提高,阅读情趣就会浓厚,对名著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索就会越来越理性,名著阅读就会逐渐成为高中生求知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蹲下来和学生促膝谈心,经常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加强阅读心理的引导,这对形成自主阅读的情趣至关重要。

2.运用情趣激发的方法

首先,运用诱导法,即利用名著内含的情趣点,激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原著的意愿。笔者利用《红楼梦》某些人物姓名的谐音特点诱导学生去深入阅读和思考。如“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又如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原应叹息”等。还可用机智诙谐的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如介绍《红楼梦》:这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介绍《三国演义》:这一批兵荒马乱下的足智多谋又无力回天的人。

其次,运用设疑法,即在阅读鉴赏课上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发学生课后去阅读相关原著。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提出:宝黛的爱情是大观园里人人皆知的,可为什么还要将宝钗嫁给宝玉?又如赏析《宝玉挨打》时,就袭人、宝钗、黛玉这三个人来探望宝玉的情景,提出质疑:她们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她们表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后,宝玉和袭人都流泪了,她们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的欲望,从而引领学生由课内名著赏析到课外名著阅读。

再次,运用扩展法,即围绕教材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探知欲。如在学习《观沧海》时,介绍望梅止渴、梦中杀人等与曹操有关的故事,激起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欲望。又如在学习《边城》选文时介绍这部完整的作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介绍《红楼梦》这部名著;学习《雷雨》片段时介绍完整的《雷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介绍《巴黎圣母院》。高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的拓展介绍和有趣的故事会促使他们去主动阅读相关的名著。

教师利用名著本身丰富的感染力,运用恰当的情趣激发的方法,就可打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喜欢上名著阅读,让学生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二、以制订阅读计划为动力

要顺利完成新课标提出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就要提高阅读效率,把阅读情趣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动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就是一项有效的策略。教师是制订读书计划的引导者。读书计划要具体可行,每天什么时间读,读多少,每学期读哪几本,怎么检查读书效果等都要有序有据地做出个性化的合理安排。计划一旦确定,就要坚持执行。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虽然课外阅读与高考并不矛盾,但科学合理地安排阅读量能提高阅读效果。有报导认为,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1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就能读4500字。若每天坚持15分钟,一周就能读3万多字,一年就可达到160多万字。《红楼梦》前80回约61万字,《三国演义》约80万字,就算每天只花15分钟,一年也能读完。而像《茶馆》《老人与海》《边城》这样的名著,几天就可读完。据此,高中生自读五部以上的名著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笔者针对江苏省考试说明列出的24部名著书目,引导学生做出如下阅读安排:

高一上学期:《红楼梦》《边城》《家》、鲁迅杂文、自读篇目

高一下学期:《哈姆雷特》《呐喊》《雷雨》、自读篇目

高二上学期:《三国演义》《茶馆》《老人与海》、自读篇目

高二下学期:《欧也妮・葛朗台》《子夜》《飞鸟集》、自读篇目

高三:进行高考考查名著篇目的复习。

很多学生利用中午10分钟,晚自习最后的20分钟安排阅读,也有早读安排诗歌阅读的。速度较慢的同学40多天也能读完一部《红楼梦》或《三国演义》。学生每天这样定时定量有计划地阅读,既能完成阅读量,又能适应高考,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以养成阅读习惯为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提高阅读效率和效益,还能坦然应对高考阅读理解材料的不断变化。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多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使自己对文章、作者的理解更系统,还能使学生对人、对事、对社会有自己独立、全面、深刻的认识,更能积累、理解和建构阅读材料,应对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高中生做读书笔记的常用方法有圈点、批注,做摘录或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如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类人物较多的作品时,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刚出场的人物或主要人物进行圈点、标注,以防混淆。又如用色彩鲜艳的笔涂抹精彩片段,如《红楼梦》中表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片段,《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场面的片段等。再如摘录精彩的语句,可针对《红楼梦》中优美的诗词,在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宋代朱熹提出阅读要养成三到的习惯,即“眼到、口到、心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鲁迅又在此基础上加了“脑到”,认为阅读要边看、边诵、边写,更要动“脑”思考,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读得进,记得住,提高阅读收益。

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启发引导学生质疑。读书中的“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书中的观点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这是浅层次的“疑”;二是对书中的见解产生的异议,这是读者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深层次的“疑”,如对宝黛爱情的思考。还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思考,如《红楼梦》中宝玉的出家与《家》中觉慧的出走背景和意义有什么不同等。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的实践。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步提出要求,一点一滴培养,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于学生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以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要率先继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8篇

一、激发热情,拉近距离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应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到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目的,使其能“亲其人而信其书”,知道名著是能给他们启迪和帮助的,自然会激发兴趣,主动阅读经典。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做的是让同学们明白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我为学生印发过谢冕先生的《富有的是精神》《读书人是幸福人》等文章,也为学生播放了一些由名著改变的电影戏剧、百家讲坛等视频,我们还随时开展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例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活动,在作家诞辰日举办他的作品介绍会。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们的思想进行碰撞和交流,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二、分类引导,品读经典

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确保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

我们可以把名著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类介绍给同学们。

小说是同学们较为喜欢的体裁,在调查中我发现有63%的同学最喜欢读小说。中短篇的小说如《边城》《老人与海》,我安排在读书课、自习课上来读;长篇小说如《复活》《堂吉诃德》,我多安排学生在假期读,并且制定计划,让学生在高一课余时间读完《三国演义》,在高二课余时间读完《红楼梦》,并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

此外,我还把当代的优秀小说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推荐给学生,这些作品也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曾举办了河南作家的专题交流会,引领学生们认识了我们河南作家姚雪垠、二月河、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阎连科、刘庆邦、王奎山等,让同学们认识到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

诗歌也是受同学们欢迎的文学体裁,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22%的同学表示最喜欢诗歌。通过与同学们座谈得知,同学们最重视诗歌,因为古诗的默写、赏析是试卷中必考的内容。古代诗歌的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的重点。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讲解分析诗歌,还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大声诵读、自由背诵,并且我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新诗经》,为学生补充了大量经典诗歌。

对于新诗的学习,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就能接触到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歌,但我认为重点还是安排在高二年级较好,因为在高二年级,学生们将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本中接触许多经典现代诗歌。我们可为学生们播放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的视频。一首首名篇佳作,经过主持人们的深情演绎,再次闪现出熠熠光辉,感动了学生们纯真的心灵。我们还可给学生们讲解一些诗歌朗诵的技巧,包括声音基调的把握,节奏的安排等等。那段时间,我们班里掀起了读诗的热潮。当然我们还应趁热打铁,在班里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诵读。我发现:泰戈尔、普希金、郭沫若等早已进入同学们的视野,汪国真、席慕蓉、海子、舒婷、余光中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诗人,许多经典的现代诗歌同学们也熟读成诵。我还鼓励同学们自己尝试创作诗歌,那些较好的作品还曾发表在我们的校报《矿砂报》上。

散文是不太受高中生欢迎的文学体裁,因为大多数同学表示散文没有什么情节,不太吸引人。调查中,只有11%的同学喜欢散文。我为同学们推荐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梁衡的一系列人物传记式散文、张晓风温情脉脉的散文,同学们渐渐被散文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思、缠绵的温情、优美的文笔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同学们介绍了朱自清、汪曾祺、林清玄、龙应台、迟子建、毕淑敏等不同风格的散文家及其作品。当然,同学们之间也互相介绍彼此喜欢的作家,鲁迅、韩寒、巴金、冰心、丰子恺等都受到不同同学的喜爱。

三、注重积累,以读促写

在引导学生们阅读名著时,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只注意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在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我们也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们在读书时做好笔记,摘抄优美段落,积累写作素材,学习构思技巧。

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写下自己的感悟,也能摘抄一些好的句子段落。可有些同学是有惰性的,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同学们的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督促同学们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分阶段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可以开展手抄报活动,可以举办“读书伴我成长”的征文比赛,还可以以“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名著中的经典情节”为内容举办演讲活动。这些都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可以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对解决写作的材料积累、构思、立意是非常有益的,所以阅读名著对写作教学的促进是势在必行的。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自然会“下笔如有神”。

名著阅读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也能让学生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摄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尽力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名著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9篇

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要想搞好阅读,首先就是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从而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质。上阅读课时,教师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内向的学生喜欢默读,外向的学生喜欢朗读,那就满足他们。在阅读成果展示时,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比如“有情朗诵”,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或者用画画的形式去描绘……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主要是乐读、有效读、享受读。途径有两种:一是强制,二是暗示。只要能坚持下去,阅读慢慢地就会变成每个学生的左右手而不能忘怀。

二、针对学生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汤姆?索娅历险记》、《羊脂球》等等;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寂静的顿河》、《白鹿原》、《家》、《春》、《秋》、《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的内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做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家长多鼓励学生阅读

好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成绩的唯一条件就是做题,大量做题,有的甚至把课外书籍当成“闲书”,不准孩子摸,不准孩子碰,一经发现就惩罚、就没收等等。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他们把读书的目的搞错了。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发大财,或者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却不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所以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读书,还要要求孩子读书,切不可妨碍阻挠。

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保证学生精神食粮的供应。

2.动员学生捐书,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3.时间要充分保证,既集中读又分散读,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每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充沛的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六、周期性地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查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老师应两或三周作一次检查,决不能放任自流。可采用以下方法:抽学生介绍阅读内容并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交流体会,展览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通过检查,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第10篇

一、以问引领,自主学习

在生态课堂上,教师要关注的并非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学习,而要注重他们之间的思维是否发生碰撞,是否具有质疑批判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而“导学案”是不错的手段,以文本形式呈现教学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学方向。一方面,“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导学案”将知识变得问题化、将能力变得过程化,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通过“导学案”,可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教师可设计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以人物特点分类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感受细致观察、细腻、自然的特点;品味幽默丰富、含蓄生动的语言,把握关键字词、语句来复述文中的事件与人物,把握文本主旨。

[学法指导]结合具体事例,了解作者是怎样细腻而生动地描述一个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把握课文的叙事手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根据具体语境体验独具匠心的布局,幽默风趣、含蓄生动的语言;借鉴作者观察生活的方法与表达技巧,灵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课前预习]1)相关链接,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男子汉”名称的由来等。2)①知识预习。给加点字注音,比如胆怯( );恍惚( );倔强( );②解释如下词语,如沮丧、风靡等。③阅读课文,了解文中被称为“男子汉”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同时讲讲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展现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如:①怎样才能成为男子汉呢?举例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男子汉。②课文中的小孩被称为“男子汉”,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男子汉的风度?请说说自己的观点。③文中借助哪些典型事例对这位“男子汉”进行了刻画?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事例的,假设你是作者又该如何组织这些事例?

[拓展延伸]对中学生而言,哪些行为算得上男子汉行为?

二、以法引领,提高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生态课堂中,自学能力是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能使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被动学习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问,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感知文本,发现问题。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等方式,凸显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做笔记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笔记通常包括复习笔记、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其中,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课堂上教师所讲重点,便于课后复习,巩固深化。而复习笔记主要是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梳理知识脉络结构,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学习。如归纳常用文言虚词、实词,易错字词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制作学习卡片。如制作学习心得卡片,记录读书心得,记录方法不限定:如学习《父母的心》后,写读后感;制作记忆卡,记载需要背诵的短语、名句、古诗词等。这样,可让记忆更具趣味性,让学生更愿意记忆知识,丰富知识积累。

第三,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如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问题紧密结合,将教材知识和时事热点有机融合,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游戏笔记本范文 下一篇:听课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