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9:07:20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舞蹈专业;毕业形式;多元化

毕业考核,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门槛,但门槛的设定因以专业性质为依据制定。而目前对舞蹈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依旧沿用着与非艺术专业一致的毕业形式――毕业论文。不但与舞蹈专业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的目标相悖,更失去了其检验所学成果的目的。

一、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形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考核仍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为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近年来,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抄袭的现象屡有发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出现选题和研究路径固化,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毕业形式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一)选题和完成路径固化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逐渐形成操作标准,如组织专家组审核选题,在答辩环节引入专家组集体评议等。然而指导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转而迎合专家组,基本不会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选题,更不会放手让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另辟蹊径。容易形成选题和实践完成路径的固化,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业界真正的需求。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一名教师在有授课任务的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而学生会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习或各类社会实践,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往往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部分固有选题的解决方案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一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杨蕾(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类(项目编号:W2015249)课题论文。

(三)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大多数指导教师而言,选题和完成路径的重复让指导流于形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起不到促进作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的必要性

高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教学,表演,创作等能力的高精尖舞蹈人才。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更涉及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毕业形式则是对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多元,合理的毕业形式应该是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教学模式,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行进的。因此,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重要且必要。

(一)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及独立完成学习成果展示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程度。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毕业形式,诸如教学成果展示,毕业晚会等,增强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可使舞蹈专业学生消除对毕业论文的应付心理,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形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形式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息息相关,多元化的毕业形式亦对工作经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实践型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针对性,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正是很好的契合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结语】

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既有效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又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实践机会;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是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7日。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黄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23-25

[4] 寇红召,高承实.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学;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学科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88-01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游洁.解读舞蹈艺术的文化性[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结语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实施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思想和从教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师资紧缺问题,为基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学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包括:完善规范制度;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实习基地;加强科研,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向顶岗置换迈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研究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邢台学院具有107年的师范办学历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万名师范毕业生,师范教育是邢台学院发展的根基。2002年,学校升格成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师范教育数十年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再加上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变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统一考试。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突出应用型、地方性并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认识到顶岗实习是教育形势发展与专业改革的需要,是将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向深入的最好措施。

一、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学院实行的“精实课程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多次论证,并不断修改。为了满足当地教育发展的要求,基本上两年就要对课程、大纲及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当前正准备对2015版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在2015板的学前教育本科教学计划中,主要设在“两个平台+四个课程”,也就是通识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前者主要有思想政治模块、外语模块、科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后者主要包括军训、教育见习、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学分等。四个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教育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技能课程有:简笔画与手工、教师书写技能、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舞蹈创编、儿歌伴奏与弹唱、幼儿歌唱与训练、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学科专业必修课程有:大学数学、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国学概论、学前儿童文学、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园游戏与指导、幼儿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乐理视唱、钢琴基础、舞蹈基础、声乐基础、蒙台梭利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 ;教育类课程有师德与法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艺术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有:婴幼儿健康教育、婴幼儿保育概论、婴幼儿家庭教育、婴幼儿营养学婴幼儿素质训练游戏、亲子教育、儿歌创编、学前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概论、中外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名著选读、儿童心理咨询、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育评价。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为顶岗实习做好了准备,因为要空出一个学期的时间要到一线去上课[1],也就是将8学期的课程压缩成7学期。

二、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从教技能,学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对幼儿舞蹈、儿歌弹唱、幼儿活动设计的考试内容、评分标准都有严格的要求。职业技能测试合格者发《学生基本技能合格证》;成绩优秀者发《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特长生》证书,学院还设有大量实训室,如手工教室、形体训练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为学生从教技能的提高提供方便条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考核方案如下:

1.对幼儿舞蹈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段幼儿舞蹈,既要有舞蹈的表现力又要体现出该舞蹈的特性,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舞蹈动作熟练,舞蹈风格把握准确,节奏清晰,可以很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B 89―80分,舞蹈动作较熟练,舞蹈风格把握较准确,节奏较清晰,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力。

C 79―7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但节奏尚可,不能较好地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D 69―60分,舞蹈动作不熟练,舞蹈风格把握不够准确,节奏不清晰,无法完成舞蹈中的技巧动作。

2.对儿歌弹唱技能测试要求。

考试内容:考生自选一首伴奏儿歌,能连贯流畅、富有表地情地弹唱,时长在3分钟以内。

评分标准:

A 99―90分,富有表情地弹唱,能准确表现歌曲内在的情感及场景,弹奏流畅,不中断,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B 89―80分,能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准确;速度适中、稳定、弹奏流畅、不中断;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C 79―70分,基本可以完整弹唱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基本准确;能体现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D 69―60分,不能完整表现儿童歌曲,节奏、节拍、指法不准确;弹奏得不够流畅。

3.对幼儿活动设计技能测试要求。

第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第二活动内容,活动内容要详细、清晰,与活动目标相对应,能体现活动目的和要求。第三活动过程,活动过程设计要关注幼儿活动,要层次分明,^渡自然,活动方式要机智灵活,过程要完整。第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安排合理,保证幼儿活动完整,有师生互动环节,能完成活动要求。一般时间要求在110分钟内完成。

三、学前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思想和从教技能。

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之后走上讲台,才准确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讲台上的实战,实习生的胆量、自信心、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关爱之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实习生在研究教材、观察学生、备课、撰写教案、批改作业、考试命题、教研活动、社团活动、保教活动等从教技能方面得到强化,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的学生说:“顶岗实习一个学期,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广大辅导员感慨:“实习归来的学生长大了,懂事了!”正如2014级学前本科四班的叶焕林顶岗实结的那样:“这学期我在佳美阳光幼儿园完成了我的实习工作。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满满、感受颇多。首先我要感谢的是这帮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们单纯的想法、天真的笑容,以及他们在学到知识后开心满足的样子会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将会是我未来日子回味最多的珍贵记忆。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是在社会的历练和与人的人际交往中,我都以为自己一直在认真地学习、生活着,我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改正并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自身要求也很高的一个女孩,可是当真正看到这帮孩子的时候,坚硬的心开始慢慢融化,他们那么小,却有着那么大的力量,他们的简单、纯真震撼着我,我开始审视自己并渐渐明白,在我不断地寻找机会想要在社会中历练、成长自己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同时也丢失了一些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孩子身上的真,这使我停下匆忙赶路的脚步去反思自己的初衷。再次拾起初心的自己对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会带着敬畏谦虚的心去看待这些小精灵,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2.提高了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W生要走向社会,接受检验。通过顶岗实习,让实习生提前了解并学会适应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交往,消除书生气,强化耐挫力;在基层顶岗实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强化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自理技能。实习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顶岗实习为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

原来,学生撰写论文,实践性论文占的比重非常小,并且质量不高。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完成教育观察、调查报告等环节,在完成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初步进行教育调查,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选题不再无所适从,不再空对空。顶岗实习为本科生的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基础,自然毕业论文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4.顶岗实习为最急需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问题,为基地学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教师教育学院已进行了五个学期,安排了近千名学生,到邢台市的11个区县的64所小学和42所幼儿园开展顶岗实习、开展支教活动。有的实习基地是刚刚开始一个学期,有的是连续进行了5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基本保证了实习的连续性。这些实习学生服从基地单位的安排,任教所需的课程,做好了基本的保教工作,还为部分中小学把社团活动、广播站、广播体操等课外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

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表现,反映了我校的培养质量,所以顶岗实习中的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依据。因此,我们学校边组织顶岗实习,边思考校内育人体系的改进,学校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实际水平得到提高。随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效果越来越显著。

四、学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

1.完善规范制度。

急需制定《邢台学院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办法》,明确顶岗实习的管理职责,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部等部门的职责;明确巡回指导、教学指导教师的选拔、职责、待遇、管理等内容;明确顶岗实习中辅导员职责,学生的任务、待遇及奖惩等问题;明确在实习基地聘请指导教师的办法。明确各项相关经费的标准,对实践教学经费合理划分,保证顶岗实习经费及时到位。用制度规范工作,完善管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推进工作[2]。

2.合理规划,科学安排实习基地。

使既有岗位需求又有指导能力的基地逐步稳定下来,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对需求不急迫、没有指导能力的基地进行调整,既要照顾到面又要重点照顾地双向促进。

3.加强科研,努力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与基地单位联合,做课题立项,开展研究,探索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有关学前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省级、市级课题有6项,有的结题,有的还正在研究之中。

4.建立“三位一体”机制。

建立完善机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基地“三位一体”机制,共同负责实习的计划、组织、督导、考核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宏观协调,高校负责把关实习生的培养,基地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实习期间的生活、教学任务安排协调和教学指导,与高校共同评价考核实习工作。

5.向顶岗置换迈进。

结合顶岗实习做好延伸性的在职教师顶岗置换。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探索实施顶岗实习与置换研修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按照各个学校所需实习生人数的1.5~2倍安排,让顶替下来的多余的老师参加由市教育局统筹的置换培训。可以让置换的老师来邢台学院培训,这样在校学生就有顶岗实习的空间和机会了。

教师教育学院的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五个学期的积极探索,正在走向全面开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需要市教育局、邢台学院领导从客观上整体把控;有的问题需要基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有的问题则需要教师教育学院沉下心来在认真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去改进。为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邢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相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研究成果顶岗实习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姜莉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09(26):89-90.

[2]付云霞.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9):131-132.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新理念 新要求

一、音乐教育专业介绍

各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都有着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各高校培养目标又大同小异,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以培养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专门人才为宗旨,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有关音乐教育方面教学的基础知识、群文工作知识、音乐基本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接受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

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桂林旅游学院、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其课程设置基本相同:音乐基础理论、声乐技巧与演出实践、钢琴、钢琴即兴伴奏、和声、曲式、复调与对位法,舞蹈与形体训练、群众合唱排练与指挥、小型乐队编排、器乐舞台表演训练、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视唱练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等课程。

音乐教育专业实训及就业岗位,就桂林地区高校近十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主要以中小学、少儿艺校、琴行、企事业工会、文化传媒机构、社区文化馆站从事相关的教学、辅导、艺术管理等工作,也有面向相关文艺团体、演艺公司、演出场馆、剧团和基层文化单位,从事艺术表演、创作、培训和社区群众文化的编创普及等工作。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非常明确,然而这在高校课堂教学实施起来,为何工作难以展开和无法顺利进行呢,这正是高校教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二、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转型已然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其转型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个的精英化的教育逐步转变成大众普遍性的教育,二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要与现代化社会的结合,三是教育的成果要与市场经济接轨。

在全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高校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下,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比如在专业技能课的安排上实行了一对多,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实行了古典现代的结合,在对适合社会需求上做了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比如流行钢琴的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弹唱技能等等。然而这些改变并没有完全彻底的进行下去,也没有形成一个行而有力的条例和法则,对于教师和学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以至于音乐教育改革反复,回归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1.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但是在这里笔者所表达的实践并不是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多上舞台表演,这个实践是指把理论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比如:基础乐理这门课程,其中有着移调一课,老师教学或者检查作业基本都在五线谱本上完成,学完移调,学生只是会写,真正器乐该怎么移调,钢琴怎么移24个大小调全然不知。这就是典型把知识学“死”,学“死”知识的范例。这个移调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钢琴上练习,或者拿来乐器移调排练。再比如:和声课堂中的四部和声写作,为旋律配和声,根据教师给的写作法则,每位学生基本能够完成,学生们做题以及教师的批改作业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有没有不良进行,什么平行五八度、声部超越、四部同向、倒功能等等,至于声音如何,学生们并没有去听的习惯,教师也没有用声音评判学生作业的习惯。和声如果没有音响支撑,何谈和声效果?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和声学习比较认真,作业完成还算顺利的同学,为一首简单的儿歌配和声却不会了,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平时和声作业都是8小节,现在这首儿歌太长,完成不了。二是每个音都配和弦,自己做题也心虚了。又比如:学习西方音乐史,死记硬背住了各个时期的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却在演奏他们作品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有何区别,包括风格、调式调性、和声、曲式、触键、踏板等等一概不知。由此可见,这种强调“死”理论的教学是可怕的,不可取的,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真理。

2.重传统轻现代

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流传到现在的都是经典,是经历时代检验和世人证明的。传统的音乐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纪优秀的音乐大师,无论是在演奏事业还是教育事业里,人才济济。正因为如此,传统的音乐教育针对的是精英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的时间战线也相对更长,然而这与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稍有出入,为此我们不应该一味重视传统而忽略现代。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技能必修课基本实行一对多,以桂林地区高校为例,钢琴必修课只有两年,而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钢琴是白丁,如何做到让学生两年以后能够使用钢琴这门乐器作为自己教学课堂的辅助工具呢?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如果钢琴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恐怕一个手指支撑练习就需要一个学期,按照这个进度,比较努力的学生两年以后能弹到车尔尼849已属不易。试问,这个钢琴程度踏入社会,如何选择容身之地。而且,现在还有许多钢琴老师对于弹奏流行歌曲、克莱德曼感到不屑,也不让自己的学生弹奏学习此类作品,一直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弹奏拜尔、车尔尼、小奏鸣曲等等,难道弹其他就没有用吗?这不仅仅是与现代社会的脱轨,也是对教学法不灵活的体现。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其他技能课上,如声乐、舞蹈、器乐等等,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人,反而限制的人的发展。

3.重单项轻全能

注重单项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全方位的提高也并无道理,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全能发展,其就业岗位也需要学生做到如何全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不是以培养职业演奏、演唱家为目的,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简单来说,就是培养能弹能唱、能吹能打、能写会演的全方位实用人才。这与中小学音乐老师的职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音乐老师在学校,要负责音乐课堂的弹唱,校园的合唱,舞蹈队、管弦小乐队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如果你不是全能,更本无法胜任。然而,负责这些活动并不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即可完成,但一点不懂,则无法入手。由此可见个人全能发展的重要性。全能发展与单项并无矛盾,但首当其冲的是要培养全能,这也足以说明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总以钢琴或者声乐、器乐一科来对学生评判的误区。不仅高校教师要走出这个误区,以音乐学院培养职业音乐人的模式来套用音乐教育专业,而且音乐教育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发展,成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才是最终目的。

三、教师应有的觉悟和全新理念

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本着学生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觉悟和全新的理念。

1.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是针对自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环境对自己重新认识。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以广西桂林地区为例,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以及以上学历,毕业出处多半来自国内知名音乐学院或者国家直属师范大学,还有少数国外留学人员,其本科研究生都是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拥有一门专业技能,且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些教师,学习的系统是专门培养专业演奏演唱家以及教育家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与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高校音乐教师正确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2.正确认识学生

正确认识学生,是指现在的这个学生所处的位置、环境和学习状态。现在的音乐教育学生,就广西桂林地区而言,从音乐教育专业艺术高考科目设置来看,主项附加小三门,也就是视唱、练耳、乐理,这无疑是对音乐教育专业简单化了,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招生生源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一是缺失了音乐教育专业弹、唱、跳的特点,二是由于考试简化,导致一些学生借助艺术高考投机取巧,文化差、没有音乐兴趣、没有特长,经过两三个月集训均有机会借助音乐考试圆大学梦,在现在的大学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拨出来的,音乐知识可见一斑。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学生非常重要。

3.正确认识社会的需求

针对现在的音乐教育学生,安排合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正确认识社会的需求,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就广西音乐教育专业就业而言,多数进入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当然还有琴行、艺术培训、音乐咖啡厅等等,而这些工作岗位对音乐教育就提出了明确的专业要求,专业全能化实用化。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怎么改,如何改,这是改革的实质性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所谓改革,就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拘一格的气度。学校在改革的态度上也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这样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才能施展拳脚,摒陈出新。

1.课堂教学改革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堂必须强调创造性、实用性。比如:和声的课堂上,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在为课后习题配和声,完成于作业本上,而应该强调为歌曲配和声,完成于实际音响中,或者根据所学的和声序列,完成歌曲的旋律创作。乐理课堂上,不仅仅是对于指定的旋律,判断调式调性,而应该根据指定调式调性,写作旋律。曲式课程,不是纠结于某首器乐作品是奏鸣曲式,还是回旋奏鸣曲式,还是变型奏鸣曲式,而是应该多关注声乐作品形式,分析并创作类似结构的作品。钢琴教学,不应该是天天练习曲、奏鸣曲照谱弹琴,而应该是具有指导性的练习不同类型的作品,更多更好的方式是学会应用钢琴的弹奏方法,做到活学活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取悦别人。

2.结业考试改革

考试是检验一门课程学习如何的试金石,考试形式的呆板导致教学内容的无聊烦闷,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有理论课程的结业考试基本都是试卷,或者以论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二是考前备小抄,考试抄袭,对于知识并不知所以然。实质考试完毕,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专业知识。而这些理论专业课,在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中又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专业技能课息息相关。所有考试应该都在实践中完成,应该和以后的就业相结合。比如:视唱考试,不是在视唱书上抽,或者自己出题然后调号越多,临时升降号越多,音程跨度越大越好,而是应该拿当代活生生的歌曲配以歌词,不管什么风格,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首歌曲,这才是硬道理。再比如:听音,不应该是在钢琴上一个标准音,一串毫无关系的单音联系起来,或者毫无关系的和弦,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旋律,或者良好的和声进行,我们训练听音,主要为了学会听音乐,都不是音乐了,还在听什么?钢琴考试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弹到肖邦、李斯特,却奈何不了一首简谱儿歌,钢琴学习的目的何在?音乐教育专业优势何在?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想必一目了然了。

3.毕业形式多样化

现在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形式还是十几年如一日,保持以几千字的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毕业方式,可以说这是音乐教育学生离实际培养方案和目标差之甚远的“罪魁祸首”。一是,毕业形式太单一化,二是,这些学生毕业后即将是一线的工作者、战斗者,在这大学的最后关头,学校不在技能上面把关,却一味强调书面的形式,未免有点粉末倒置。毕业形式多样化,强调音乐会的重要性才是重点,技能演出和书面文字比重安排尤为重要。

五、学生毕业要求舞台化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首当其冲的是要具备全能的教育技能,并不是不需要音乐研究的头脑,但没有教育何谈研究。相对音乐教育学生而言,掌握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那么为何不能用技能展示代替本科论文的写作来衡量能否毕业呢?

1.毕业汇报强制性

毕业针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学四年,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本领,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不是一篇毕业论文能够蒙混过关的。每位本科生毕业必须开一场汇报音乐会,音乐会内容与所学音乐教育专业相关。这样的毕业汇报一定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此来衡量学生是否合格,能否毕业更为合理。反过来看,有毕业汇报这么最后一关,想必大学前三年的学习会更加努力。会在教育专业技能方面越走越好。

2.汇报内容可从单一到多样化

汇报音乐会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但其形式内容却千变万化,这也方便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分流教育。汇报音乐会,主旨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弹、唱、跳、指挥、排练等为主要参考对象,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汇报音乐会以多种音乐形式呈现。如:一场汇报音乐会,内容应包括独唱、钢琴伴奏、或者合二为一自弹自唱、合唱以及小型乐队排练及指挥、舞蹈、独奏、说课等等,内容固定而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音乐会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而针对少数单项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则可以分流对待,比如:有的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钢琴学习,在演奏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天赋,那么这类学生则可以按音乐专场汇报演出完成毕业,至于曲目安排需达到学校的底线,如练习曲程度、复调、奏鸣曲、乐曲等等,其他专业以此类推。

音乐汇报是毕业的重头戏,并不意味着不写作论文,论文的写作是跟随着自己一身的,只是此时毕业论文写作只需围绕自己汇报音乐会的思路或者设计、感想、目的等等进行阐述即可。

六、结语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王蓉蓉

人物简介:王蓉蓉,张派青衣,现任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声乐研究会会员,第六、七届全国青联委员,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却在业界声名显赫,被誉为中国戏曲界的“精英班”。自1996年开办以来,该班已先后培养了4届139名毕业生,其中,56人荣获过中国戏剧梅花奖,30余人担任各地院团长,不少人成为当地院团、剧团的顶梁柱。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便是首届青研班26名学员之一。14年后,回忆起当初在青研班扬长补短、拜师求学的经历,她依然记忆犹新。

请假最少的好学生

青研班从开办之初,就是当之无愧的精英教育――只招收在京剧界(后来扩展到整个戏曲界)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演员,不同于以往一般性的讲习班和进修班,也不同于教育部2005年开始实施的艺术硕士(MFA),而是本着“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办学方针,着眼于为振兴京剧培养一批领头人、培养一代能够担当重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也正因此,青研班最初的招生标准非常严格:有知名度、一级演员、35岁以下、大学本科学历。结果,四条要求对照下来,全国范围内竟然只有王蓉蓉一个人符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青研班招生标准只好放宽到:二级演员、中专以上学历。经过严格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王蓉蓉、杨赤、张克、赵秀君、石晓亮、刘桂娟、杜鹏等26人最终被录取。

14年后重返母校“回炉”深造,这让王蓉蓉欣喜之余,感慨万分――

1978年,既非梨园世家也非从小坐科的王蓉蓉,凭着对京剧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与生俱来的好嗓子,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首届大学本科班,并有幸成为张派传人。经过大学4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班上20余名学生,只有13名学生最终获得学士学位,王蓉蓉综合成绩名列第一,获得编号为0001的毕业证书。

大学毕业后,王蓉蓉被分配到北京实验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院)担任青衣演员。入团不久即主演《望江亭》,此剧于1984年1月参加了北京市中青年演员调演,在13位获得优秀表演奖的青年演员中,王蓉蓉名列第一。

此后,她又先后荣获首届京剧“振兴杯”及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优秀表演奖,全国青年团新创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及第一、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大赛”决赛提名奖,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北京市政府颁发的“金特殊贡献奖”等,还多次进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在观众眼里,风华正茂的王蓉蓉正处于一个演员的“走俏期”,她却自我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再充电”,因此,格外珍惜青研班三年的学习机会,“即使失去大量的演出机会也要好好补补文化理论课”。

青研班三年,王蓉蓉是请假次数最少的好学生。“在这里,我不是演员,而是学员。”每堂课,她都争取去听,而且是非常认真地听,外面找她走穴她也不去。“在一般人眼中,表演行业是一个坐不住的行业,我就要强迫自己坐在课堂上,这也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锻炼与提高。”

青研班的头半年,是王蓉蓉最感紧张的一个学期。“每天都有上不完的课”,对于专业演员出身的学员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英语、计算机等政治理论基础课,无疑是枯燥难学的;而中国文化史、中国戏曲史、中国京剧史、戏曲角色创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选讲、戏曲美学、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舞台美术等文化理论课,往往是晦涩艰深的。

按照最初设定,青研班采取两年全脱产的学习方式,但不少学员都是剧团的“台柱子”,他们离开岗位脱产学习,给所在剧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年12月底,正值演出旺季,不少学员被所在剧团召回。

在这种情况下,1997年3月,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以及他们所在院团的现实需要,文艺局组织召开了青研班教学座谈会,会议集中研讨了青研班的教学调整方案,最终决定改为学制三年,采取阶段性全脱产学习和阶段性在原单位在职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王蓉蓉回忆,调整后的课程有政治理论基础课;文化理论课,分必修、导读、选修三类;还有剧目研习课,每个学员平均每年学习4个剧目;此外,还有专题讲座和舞台实践等学习方式。

虽然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王蓉蓉还是坚持下来,努力克服表演专业重技轻文的倾向,努力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她总结说:“学戏一定要多读书,开思路,不然,身段再好,嗓子再亮,也不会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一个交毕业论文的学员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四功中又以唱为主。王蓉蓉有幸在18岁时就得到京剧表演大师张君秋先生的真传,成为张派翘楚。她嗓音圆润洪亮,响遏行云;行腔自然流畅,华美细腻,在菊坛以唱功见长。

多年的学艺经历让王蓉蓉相当认可京剧艺术界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无论学哪个流派的戏,一定要先继承,但继承不是表面地继承,而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去继承,就如同学书法,在临摹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去发展和创新。在青年阶段,特别需要老师一对一的点拨、掰扯。但是经历过‘刻模子’的学习后,就必须转益多师,自己揣摩、提高,进入‘化’境。”

作为张派青衣的传人,王蓉蓉一直潜心钻研张派艺术的精髓。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实践的不断积累,舞台经验的日益丰富,她不满足于做继承型、技术型的演员,立志向创造型、学者型艺术家迈进,开始根据自身的条件、特定的剧情与人物的性格来进行深度挖掘与刻画。

由于高中毕业后才开始系统学戏,王蓉蓉在身段方面的基本功是弱项。进入剧团后,她越来越体会到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攀登京剧艺术的高峰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舞,于是,在继承张派艺术精髓的同时转益多师,努力学习其他流派的戏。

在青研班三年的学习中,她主动跟艾美君老师学了《游龙戏凤》、《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许多注重舞蹈和身段的梅派戏,重点练眼神和表情,来丰富自己的演出。为了表现京剧《宰相刘罗锅》中格格娇宠任性、聪明顽皮的性格,她借鉴《游龙戏凤》中花旦的指法、眼神,一改过去张派青衣“捂着肚子唱”的形象,整个人在舞台上动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她还将转益多师的学习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融化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1999年,青研班三年学习期满,王蓉蓉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撰写出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就叫:《扬长补短》。

“朱文相老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写作之前,我与他沟通过三次,之后的写作非常顺利。当时,我住在干爸干妈家,干爸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写完后,他帮我润色;那年,我加入了民盟北京市委,民盟的同志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手写稿很快就变成了打印稿。”

“全班26名学生,我是第一个交毕业论文的,而且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自己撰写的。朱老师收到我的毕业论文后,只改动了极少的地方,90%以上都没改动,他特别满意、特别高兴,我也很自豪。”

青研班上的“比翼双飞”

青研班的深造,使得王蓉蓉在人物刻画上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她被授予首届张君秋奖学金一等奖,而这也算是对她三年学习的一种鼓励。

王蓉蓉自己总结说:“青研班三年的学习,为我今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研班三年所学到的文化理论课非常多,涉及中国哲学、戏曲美学、戏曲导演、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打开了学员的视野,提升了学员的全面修养,让学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分析剧本、刻画人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前,我比较重视唱腔、技巧和程式,现在,我更注重对人物性格和内心的把握。”

从青研班毕业后,王蓉蓉的京剧表演技艺又有所精进,在学习张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刻画有了新的理解:“京剧原本是靠口传心授的艺术,以前我们只是按照师父教的学,很多戏都是一句句掰扯出来的,虽然那时也要分析人物,但由于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人物挖掘得不够。上了青研班后,在分析剧本、理解人物、塑造人物方面,与以前相比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王蓉蓉回忆,调整后的课程有政治理论基础课;文化理论课,分必修、导读、选修三类;还有剧目研习课,每个学员平均每年学习4个剧目;此外,还有专题讲座和舞台实践等学习方式。

虽然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王蓉蓉还是坚持下来,努力克服表演专业重技轻文的倾向,努力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她总结说:“学戏一定要多读书,开思路,不然,身段再好,嗓子再亮,也不会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一个交毕业论文的学员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四功中又以唱为主。王蓉蓉有幸在18岁时就得到京剧表演大师张君秋先生的真传,成为张派翘楚。她嗓音圆润洪亮,响遏行云;行腔自然流畅,华美细腻,在菊坛以唱功见长。

多年的学艺经历让王蓉蓉相当认可京剧艺术界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无论学哪个流派的戏,一定要先继承,但继承不是表面地继承,而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去继承,就如同学书法,在临摹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去发展和创新。在青年阶段,特别需要老师一对一的点拨、掰扯。但是经历过‘刻模子’的学习后,就必须转益多师,自己揣摩、提高,进入‘化’境。”

作为张派青衣的传人,王蓉蓉一直潜心钻研张派艺术的精髓。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实践的不断积累,舞台经验的日益丰富,她不满足于做继承型、技术型的演员,立志向创造型、学者型艺术家迈进,开始根据自身的条件、特定的剧情与人物的性格来进行深度挖掘与刻画。

由于高中毕业后才开始系统学戏,王蓉蓉在身段方面的基本功是弱项。进入剧团后,她越来越体会到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攀登京剧艺术的高峰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舞,于是,在继承张派艺术精髓的同时转益多师,努力学习其他流派的戏。

在青研班三年的学习中,她主动跟艾美君老师学了《游龙戏凤》、《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许多注重舞蹈和身段的梅派戏,重点练眼神和表情,来丰富自己的演出。为了表现京剧《宰相刘罗锅》中格格娇宠任性、聪明顽皮的性格,她借鉴《游龙戏凤》中花旦的指法、眼神,一改过去张派青衣“捂着肚子唱”的形象,整个人在舞台上动了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她还将转益多师的学习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融化到自己的毕业论文中。1999年,青研班三年学习期满,王蓉蓉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撰写出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就叫:《扬长补短》。

“朱文相老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写作之前,我与他沟通过三次,之后的写作非常顺利。当时,我住在干爸干妈家,干爸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写完后,他帮我润色;那年,我加入了民盟北京市委,民盟的同志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手写稿很快就变成了打印稿。”

“全班26名学生,我是第一个交毕业论文的,而且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自己撰写的。朱老师收到我的毕业论文后,只改动了极少的地方,90%以上都没改动,他特别满意、特别高兴,我也很自豪。”

青研班上的“比翼双飞”

青研班的深造,使得王蓉蓉在人物刻画上有了明显提高。1999年,她被授予首届张君秋奖学金一等奖,而这也算是对她三年学习的一种鼓励。

王蓉蓉自己总结说:“青研班三年的学习,为我今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研班三年所学到的文化理论课非常多,涉及中国哲学、戏曲美学、戏曲导演、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等诸多领域,打开了学员的视野,提升了学员的全面修养,让学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分析剧本、刻画人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前,我比较重视唱腔、技巧和程式,现在,我更注重对人物性格和内心的把握。”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必要性;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行业,在人才需求上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方能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吻合。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性人才培养是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的办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无论是本科办学层次还是专科办学层次。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考虑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比例。然而受制于办学资金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么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要么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一方面满足了旅游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填补了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另一方面盲目极速扩张造成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雷同性强,特色不明显,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速度和方向。据统计,我国大多数旅游高等教学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满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1.3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是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愈来愈难。大学生就业难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忽视实践教学,造成大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相对较强,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保证充分就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立足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外,在企业中边实践边学习,提高实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就业保障的需要。

1.4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功能的主要体现。旅游管理高等教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一定要突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上,课程设置模块除了要考虑到地方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与地方的互动合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和培育上应优先考虑地方旅游企业,可以考虑与地方旅游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如此,不但可以节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的费用,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功能,还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地方适应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

2.1实践形式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应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形成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方式上,采用集中和分散、定期和不定期,校企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实施。

2.1.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实践形式

通过校内教师或邀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授课、座谈等方式,塑造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初步建立良好的仪态仪表、社交礼仪,掌握沟通技巧,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1.2以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载体的实践形式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创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理念。

2.1.3专业实验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等设施,加大学生的实验和实训活动。同时,利用学期寒暑假进行旅游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到企业走访,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

2.1.4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的实践形式

高年级时,学生应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和课程实训。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用人情况及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感受社会竞争的压力,激发自己加强必备技能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1.5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合并为一个阶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或研究内容来源于实习单位。学生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生产或管理上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供实习单位采用或参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和企业之间增进了了解,单位找招聘时可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2.2实践内容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可实行“三结合、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据此确立相应的实践内容。“三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四层次”包括认知性实践、验证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科研性实践四个层次;“六模块“将实践教学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科研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他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习过程。认知实习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可以促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对今后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调整作用。认知实践可以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见习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旅游线路的组合及参观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到的旅行社、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餐饮和旅游商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构成要素,对旅游活动相关企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可有案例讨论和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构成,既有技术性较强的的管理实践,又有探索性的案例分析和综合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饭店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和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实验项目包括客房销售、前厅接待、餐饮服务,逐步掌握饭店前厅、客房及餐饮部门的操作技能;导游模拟实验室可进行导游模拟技能训练,进行导游影像资料的观摩学生,逐步提高导游技巧;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室借助ArcGIS、Mapinfo、AutoCAD等软件,培养学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景观视觉造型艺术、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技能;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借助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等专业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业务流程和专业管理软件的操作。

2.2.3专业素质拓展实践

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所需,主要通过岗前素质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营销技巧等实践课程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能力。可借助旅游歌曲大赛、舞蹈大赛、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旅游知识竞赛、普通话培训、导游大赛等形式开展。

2.2.4专业实训

在校内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通过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实际相应岗位上实习专业实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职业的岗位差异而分别设置,实训时间一般半年以上,太短不利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2.2.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

毕业实习主要依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在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习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

2.3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3.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满足学生校内实践的实验室和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目前,受资金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多说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实训室设施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难易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种类单一,多是酒店,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旅游行业工作经验,短期内难易承受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请进来”: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二是“走出去”: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

2.3.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管理小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适时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构建[J].科技向导,2013(5).

[2]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文学界,2010(8).

[4]族学院教务处.湖北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2013:284-299.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2011314)。

作者简介:

冯小霞(1982-),女,湖北随州人,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区域性 国际化 国际政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16-03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规定和规范两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这两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

红河学院是我国西南部离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一直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在学校办学方针的引导下,红河学院于2009年组织申报了国际政治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在进行专业申报之前,学校组织教师围绕着“在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面向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怎样进行专业设置”“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三个主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同时组织教师进行调研,学习国内外高校的专业设置特色,并结合红河学院的特点,本着“突出特色、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前瞻”的建设思路,对国际政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找准定位,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红河学院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离东南亚、南亚非常近。此外,红河学院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国际政治专业的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化”。这里的区域性是指在满足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专业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更多的是“面向”东南亚、南亚。所谓的国际化是指在立足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相应的技能。

为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掌握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国际法和国际经济、外交学和涉外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具有外事调研、宣传和国际交往能力以及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应用能力,能胜任党政机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国际组织机构、新闻出版机构、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外事工作,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相应地确立了培养规格,即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要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国际政治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晓与国际政治专业密切相关的世界经济、国际法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前沿发展动态;熟悉中国的对外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基本的法律法规;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外事调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并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在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文化宣传、涉外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等部门从事涉外工作、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遵循红河学院“三个模块”①设置之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了以下两个尝试。其一,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由于国际政治专业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的要求较高,要求“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实际运用”。而红河学院是一所地处地州的二本院校,所招生源的外语底子非常薄弱,这就使得专业培养要求与学生现实情况之间形成了差距。故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参照外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要求设置了近一半的基础英语课程,如综合英语I-III,英语阅读I-II,英语听力I-II和英语听口语I-II等。其二,强调实践能力的同时,突出专业“面向”。涉外公共事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处理涉外公共事务的素质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有国际公共关系学、外事实务、外事交际英语、涉外礼仪、外事法律法规等。区域国际关系是指在立足学校现有师资以及科研机构,强调对区域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有东南亚概况、中国与东盟关系、美国对外政策、越南研究专题、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等。

二、积极探索,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所谓“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指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保障培养出来的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里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红河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三年来,基本上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为组织教学活动核心的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应对复杂的教学环节。

(一)严格执行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学院的统一要求和安排下,本专业教师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本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指导工作的有关规定、听课制度、考试管理工作规程、考试监考规则、督导工作职责、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制度。

(二)构建了完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学院在确保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了教学例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员制度、期中检查制度、院领导听课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学检查与评估制度化

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深入课堂听课或巡查;平时,学生信息员还会向教务处反馈教学秩序和教学状况;第10至12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18周,开始期末考试或者毕业考试。

(四)规范毕业论文的管理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院制订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本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方案》,一方面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及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选题、开题、实施、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也提出了明确的考核质量标准,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五)探索实施导师制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绩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根据《红河学院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文件精神,特制定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对导师的聘任、导师的权责等作了规定。要求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指导,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优势,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学业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对低年级学生,重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对高年级学生,重在培养专业素质与专业精神,为学生考研、就业、创业等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指导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相关指导。

三、效果跟踪,为未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脉

人才培养效果的跟踪其本质上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要义所在,但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可以在效果跟踪的基础上适时修正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乃至错误,为一段时间之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乃至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支撑。

红河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设立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第一届(即2010级)学生现在也只是大三,即将进入大四。在这三年的探索过程中,有了些初步的体验。一是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师一人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单一方向的知识传输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始终将发展学生专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学生大学前的培养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强,有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针对实践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与课后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对2010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全班33人获得了46人次个人荣誉,其中各项奖学金6人次,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员3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技能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秘书职格证书、舞蹈古筝考级证书等等共计52人次。

此外,经过将近三年的时间,本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本科教学工作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乃至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需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宽口径”和“厚基础”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唱响“要培养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口号时,培养目标和方案却依然沿袭着过去的培养方式。如知识结构重基础宽厚、轻专业精深等。这显然是人才培养的假革新,且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前进与发展。红河学院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从学校各专业全程教学计划来看,160个总学分中,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占最高的是60学分,最低的是38学分。这种设置更多地体现宽口径的要求,这在实施过程中与厚基础的要求可能就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认为,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应是专业精深基础上的应用。其次,未来如何处理英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现在所招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和专业培养目标不符,故而设置大量英语课去提高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一定比例的专业课学分。未来如果招收的学生英语基础好,那么英语课程该如何开设?是继续开设纯英语课程,还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开设更多的双语课或是全英语专业课?抑或是取消英语课程的设置,全部专业课程设置成双语课或是全英语专业课?这些问题现在应该进行思考。最后,要积极再造教师队伍。“要建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绝对是重中之重。”但是,红河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职称普遍较低。教师队伍总体上年龄较年轻(40-50岁1人,30-40岁4人)、学历均为硕士毕业(有3人在攻读博士学位),结构现状不尽如人意。考虑到专业发展,在保证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今后需要通过培养现有教师和引进具有较高科研能力、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等措施,逐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

[注]①即红河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均设置为“通识模块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三个模块,强调的是宽口径、厚基础、重运用、强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2] 王钰.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4] 范逢春.行政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

[5] 于彬.试析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6).

本科舞蹈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教材及教学对象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罗雄岩教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对于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学专业大三的学生来说,民族民间舞蹈应该是跳的最多接触最早的舞种,在大学期间舞蹈学院更是安排了多个民族系统的民间舞蹈技法课程,从最熟悉的五大民族――藏、蒙、维、汉、傣的学习,到鲜族、彝族、羌族、回族、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的学习,学生对每种舞蹈的风格特征、基本体态、基本动律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二、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了这么多舞种和这么多组合,真正在实践和今后的就业当中却很少也很难用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各民间舞蹈的技法,而没有了解到技法、动态形象背后的文化价值,不知道每个民间舞蹈的风格具体是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学生并不会把所学的东西拆开、分解、组合,最后创新出自己的东西。

而教授本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专业技法的基础上,对他们所学多年的民间舞蹈技法课程,用一个学期以民间舞蹈文化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他们对所学的多个民间舞蹈进行总结,分析各民间舞蹈间的共性与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想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内把所有民间舞蹈全讲一遍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工程量浩大很难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把56个民族进行划分,分版块学习。以往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划分方法有很多,如按地域划分法、按语系划分法、按历史年代划分法等,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本课程按经济文化形态将中国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绿洲文化型民间舞蹈、农耕文化型民间舞蹈和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这样既可以纵向对比也可横向研究,运用交叉式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更透彻地研究本门课程。

民间舞蹈划分为五大板块,每块内容又包含多个民族民间舞蹈,本课程着重总结每一版块间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选取一个代表性民族深入分析,举例说明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从民族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语言系属、风俗礼仪、节庆赛会、等方面阐述文化背景,从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礼仪活动三部分分析其民间舞蹈。

四、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开放式、引导式、对比式、发散式以及强制性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

(一)强制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节有效率的课程必须建立在遵守纪律之上,对于行为较自由的艺术生而言这点尤为重要,可以从考勤、课堂纪律、学生笔记等方面进行要求。

(二)开放式

大学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跃的,大学生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虽然《民间舞蹈文化》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更多的应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散思维,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现场进行示范展示,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先播放一段影像,抛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或以身试教,或让学生自己组织一堂课等。开放式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引导式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与实践技法密切相关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较多运用引导式。如讲蒙族民间舞蹈时,首先让学生先描述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然后请学生现场展示,接着请他们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态,讨论完后播放蒙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讲解他们的生活习俗等,学生就会明白这种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建立在长期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上,最后欣赏经典视频,让学生知道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一种艺术的升华。通过这样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动起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主动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使他们知道舞蹈动态形象之下的文化内涵。

(四)发散式

发散式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掌握以及扩展知识极其重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农牧文化型民间舞的“一顺边”艺术特征时,让学生思考他们所学的民间舞蹈中还有哪些也具有“一顺边”特征但不是农耕文化型民间舞的舞蹈。学生经过现场讨论后得出了还有傣族与朝鲜族有“一顺边”的艺术特征,然后让他们进一步发散思维,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经济文化形态下却有相同的艺术特征。通过这种发散式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同时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五)对比式

由于《民间舞蹈文化》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对比式教学方法。如以下两种方法。

1.技法的对比。蒙族舞蹈和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都具有立腰拔背、抬头挺胸、下巴微扬的特点,但他们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又非常明显。区别就在于,虽然上身体态相似,但整体动律不同,蒙族舞下肢躺拖长为后脚点地,动作沉稳,气息悠长。而维族舞蹈下肢轻盈多在切分音上做三步一踢快节奏舞步,同时舞蹈表情细腻、柔媚,舞姿多姿。

2.理论的对比。从历史变迁、、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系属等方面进行不同舞蹈的对比。也可就同一民间舞蹈不同地域的舞蹈进行比较,阐述其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积淀。

通过对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每种民间舞蹈的特性,区别不同舞种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实践

作为大三的学生,不仅要储备专业知识,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程利用几周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己组织一堂30分钟的课。这样做的目的如下。

(一)为毕业论文打基础

在教师的提示与指导下,学生知道组织一堂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搜集资料、筛选材料、整理内容、制作PPT、现场讲解等。而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步骤和答辩形式也是如此,所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也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二)为就业应聘做准备

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讲课,目的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在今后的应聘当中会更有优势。作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会选择教师教育类职业,而讲课是面试中最最重要一关。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工协作的方式,发挥团队的最大作用。一堂课有搜集资料、整理内容、制作PPT和主讲等任务的分工,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专长分工协作把团队力量发挥到最大,最后评出表现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六、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对教学成果的判断。作为舞蹈学院理论与实践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理论课程,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本课程一学期内把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按经济文化形态划分成五大类,并选取和讲解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藏、蒙、维、汉、傣五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在这五大民族中抽取一个民族,进行八百字的论述,可以围绕所抽民族进行整体民间舞蹈文化论述,也可着重对所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舞蹈进行论述,题目自拟。

七、结语

本文从教学对象、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教授好《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体育舞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