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3:46:14

本科通信论文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徐坤教授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爱戴。

在教学方面,徐坤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荣获了2007年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在教学改革方面,相关成果参与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教学生动活泼;他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社科知识介绍,教学工作广受好评。

在科研方面,徐坤承担或参与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总装预研等10项部级研究课题,其中主持6项部级课题,包括1项国家“863计划”重大(主题)项目课题。在微波光子技术及其光纤无线融合接入应用方向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依托上述课题和成果,他在本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11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4篇,本领域国际最高水平国际会议论文28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7篇;出版国内第一部有关光载无线技术的专著,相关成果入选“2008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国内首套光载无线交换机及其应用系统,目前,该产品已通过包括电信入网许可在内的相关认证,在电信、电网、地铁、大学和国防部门等多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

徐坤近几年还先后指导了3名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者、5名校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和1名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5名校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中有4名在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2007年校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武晓霞还荣获2009 IEEE光子学年度最佳学生奖,2009年度中国政府海外杰出留学生奖。

在社会工作方面,徐坤担任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系统与网络中心支部书记,积极组织支部成员全力参与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工作,为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功申请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2009年亚太微波光子学年会(APMP2009)的组织委员会主席,他成功组织了2009年亚太微波光子学年会,极大地提升了北京邮电大学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此外,他还担任了IEEE光纤无线融合技术分委员会(FiWi-TC)委员、亚太微波光子学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4次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

徐坤多次被评为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和“育人标兵”等,他以自身的行为豪迈地书写着“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5]刘向军,王兆东.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4):81-82.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因此,石家庄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结合当今世界通信行业的发展特点和我国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各类、各层次的通信人才的现状,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如何提高通信工程专业教育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3]如何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科研与服务相结合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对我系通信工程专业今后的重点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家庄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始建于2006年,自2006年通信工程专业开始招生以来,招生势头良好,录取人数逐年递增,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共有在校生287人。2009年,我系通信工程专业被确立为石家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赢得了学校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力支持。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围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我系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办学过程中,我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重视基础理论和理论应用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文章,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规律和本科教育层次的特点,结合我系实际,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开展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把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线,融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坚持宽基础、重实践的工程教育,面向地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类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新建本科专业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专业学科定位和专业建设特色的问题,如果专业学科定位不准确,专业发展没有特色,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等,专业本身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是通信工程专业今后更好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再次,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模式是否契合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最后,科研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

二、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特色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新建专业的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上,相对于已开办通信工程专业并有多年办学经验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来说,地方性高校新建专业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是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4]

因为新建专业受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专业发展方向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就要结合我系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合适的专业方向上进行重点建设,办出自己的特色。

石家庄学院作为石家庄市市属的唯一本科院校,在2006年通信工程专业开办之初,即对石家庄市及周边各地的通信类企业进行了调研。目前,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大型的通信产品制造研发企业,但是有大量的中小通信类企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企业的特点是以面向工程实践进行系统开发设计集成为主。为适应这样的人才需求特点,我系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面向应用、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一定自主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发展的方向上,把“移动通信”作为专业建设方向的突破点。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所有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一门移动通信课程要涉及到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编码、程控交换及高等数学、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等多门课程,通过移动通信课程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专业教学的发展;二是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所谓“个人通信”,即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可以和其他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完成信息的宽带传输,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移动通信是最关键的技术;同时移动通信系统的大部分功能模块和其他通信系统是互通或相近的,学好、学精“移动通信课程”,就可以做到对其他通信系统触类旁通。

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和专业方向。

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构想

1.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学术梯队的建设、专业特色的培育都与师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学术梯队建设是通过科研、课题的拉动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应用和工程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除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通信工程设计开发集成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地方性本科院校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来”的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聘请通信专业居于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为我系通信工程专业的外聘教授或客座教授,指导和带动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聘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到校任教;三是由于通信专业发展极其迅速,新理论、新器件更新很快,可以聘请高水平院校的博导、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通信行业的业内人士来我系做各种类型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报告和讲座。

“走出去”的方式有以下几点:一是派遣骨干教师到“211”等高水平院校访问学习或课程进修,通过回校交流带动整个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二是派遣有深厚理论知识的教师到工程现场顶岗锻炼,使其掌握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三是选派年轻有为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学科科研的强化是对专业建设的提升,是融合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在学科建设中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同时将有能力的同学扩充进教师的课题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又可以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相应地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术研究梯队的建设,考虑到新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科研梯队的建设也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挑选出一个或两个专业方向进行重点建设,专业方向的选取最好结合特色专业方向的建设。例如石家庄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把“移动通信”作为特色专业方向,那么,科研梯队的建设也应把“移动通信”作为建设方向,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研究课题的申请、资助都应围绕这一专业方向进行,以争取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一些突破。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规划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新建专业受各方面条件,如师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等的限制,一般不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应把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同时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输送部分高水平研究人才。那么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坚持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模式,以“重基础、强能力、有特色”为原则来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中体现专业特色。[5]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按照知识传授循序渐进的规律,将通信专业的所有课程以其在通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提高拓展课程四个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是通信专业的数理基础,在课程设置中要突出数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等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地位,要加强基础课程中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等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在这一阶段增加“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全面和系统地概述了现代通信和网络的基本原理、系统构成及主要技术问题,体现了通信发展的新技术及新方向。使学生对通信技术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各类通信系统的组成以及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在其中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这些课程的积极性,解决当前某些院校通信专业本科生“知抽象原理,不知其实际具体应用”,看不到现代通信全貌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通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这一阶段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工艺实训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电子操作技能。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通信原理、编码原理、程控交换原理、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培养计划的主体,在教学大纲中,要突出核心主干课程的知识单元,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为教学的重点。课程学时的分配上,在保证本专业知识结构的课堂教学学时的同时,加大实验时数并增加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提高拓展课程模块,包括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类以及应用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也是体现专业办学特色的核心课程,在通信技术发展的不同方向上,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地方需求来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深化课程组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贴近实际的工程实训,提高学生在这一方向的工程设计能力,使该专业方向成为我系通信专业的品牌方向。

3.实践教学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依据通信是全程全网的特点,[6]按照信号的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直到通信网的实现这样一个过程,明确各门专业课程在通信网中所处的位置,从通信网各个环节互相联系的角度来设置每门专业课程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最终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后,不仅对通信网的某一个环节(对应于一门课程)有一个理论和实际的认识,而且对整个通信网络也应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通信网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自主地综合运用几年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新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工程性、实践性、研究性等要求,要求大多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都应在实验室实践,极其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撰写和验收等各环节工作。

四、结束语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1.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移动通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移动通信作为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同时具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该课程具有起点高、内容广等特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1.1.1人才需求方向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以校外通信企业需求为主,即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方向。现阶段,4GTD-LTE制式已经正式商用,各大城市的4G建设如火如荼,LTE理论与关键技术、4G组网技术等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同样,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重点-手机终端,也是目前通信人才需求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从以苹果、三星为主的国外手机行业到国内手机行业如华为、中兴、小米等的崛起,我们可以发现手机终端应用以及设计等关键技术等(包括手机终端设计,终端app应用设计等)是我们需要掌握的。1.1.2教材选取以上述企业人才需求为主,我们的教学内容呼之欲出。首先我们的内容必须包括LTE技术,甚至后续的LTE-Advanced技术,以及各种不同制式组网技术,而在学习这些技术之前,我们必须有很好的专业基础,那么移动通信理论如调制、解调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如小区制、多信道共用、抗衰落、抗干扰技术等也属于必讲内容。移动系统组网技术中,GSM、CDMA等系统是后续LTE的基础,所以GSM、CDMA必讲,LTE是3G技术的延续,我们推荐3G技术至少讲一种,具体的3G制式选择与后续所能够进行的实验有关。

1.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伴随着教学质量进行的,所有的教学方法只是为了辅助教学。在我们一般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也即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广播”方式进行。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增添两种教学方法,包括:小课堂讨论和小论文。1.2.1小课堂小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有关移动通信课题报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组织形式上,以10人左右为一组,题目的选取可以基于项目或者让学生自选题目。学生组内讨论、准备讲稿,推选主讲人进行讲述,最后针对每组的表现给出成绩。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选题,指导学生如何讲解,组织学生讨论,评定每组成绩。1.2.2小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移动通信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一般论文的格式写一篇论文,该论文不要求学生发表,仅仅作为对该门课程的技术延伸或者技术总结。论文题目可以学生自己拟定,但所选方向必须属于移动通信领域。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提交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采用小论文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提高其主动性,在课程教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

1.3实验教学改革

现阶段实验教学方面,尽管各大高校都安排了实验学时,但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来说,由于场所、设备的客观限制,大多采用更简单的计算机仿真或者专门实验箱来完成,计算机仿真只能解决基础知识巩固问题,对于系统、运行流程方面不起作用。以移动通信为主的实验箱,学生动手能力有限,学生没有更多的手段去定位、去分析,实验效果极差。本文在移动通信实验箱基础上,充分利用了TD-SCDMA实验系统,包括RNC设备、CN设备、基站设备硬件观察,了解现网硬件设备;基站设备典型网元布配设计;基站板卡状态查询;OMT创建基站、创建小区;CS业务与信令实验;PS业务与信令实验等。TD设备安装,设备开通,小区建站,站点开通,业务处理等方面完全以外场模式予以展示。通过本系统实验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3G系统整体组网情况、网络中各个功能模块的特性及工作原理。通过与实际3G网络的结合,体验基站开通过程。了解常见CS/PS业务过程,业务信令流程等。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我们提供4学时左右的移动终端工作原理实验,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创新开发简易平台,实现终端组成、工作原理实验,短信业务流程,AT命令,数据业务流程等。使同学了解基本的手机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开发过程等。总的来说,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通过减少常规的实验箱实验项目,引进3G系统实验和移动终端设计实验来完成与企业需求培养的接轨。

1.4双语教学改革

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移动通信领域,从首次移动通信实现,第一代乃至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以欧美等国为主。乃至现阶段,先进的网络处理器、终端集成芯片等主要都是国外研发,其开发手册等都是英文。学生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可以扩大专业术语的词汇量,可以较轻松阅读英文报刊读物,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总结

本文以琼州学院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移动通信课程改革的要素,改革的方式等。移动通信课程改革突出企业需求与工程应用,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获得更多高校认可,而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核心专业课,与企业招聘、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关联,该门课程的应用型改革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4] 张伟,姜平波,刘加斌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J].医学杂志,2007(12):111-113.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毕业设计选题不当,指导教师职责不规范,论文质量不高等现象,文章分析其存在原因,介绍了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论文质量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资助(Y1101077)。

作者简介:徐志江,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无限通信与宽带网接入技术;王燕,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与网络;孟利民,女,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数字通信、无线通信与网络。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加强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院应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作出贡献[1]。

1 毕业设计选题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选择,首先应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选择的题目应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应有利于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所学的知识;题目的难度及工作量要适中。题目尽量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也可选择从生产实际中抽取出来的自拟题目。

有些题目与专业不对口,如,范围过于狭窄,达不到全面训练目的的;学生难以胜任的高难技术;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法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成果的;同一题目已重复使用三届的;实验室条件不具备、安全工作没有保障的;相同的题目已安排了三个或三个以上学生,这几种情况的题目不宜安排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的题目达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也难以对所学到得知识做出有效的检验。

学院应事先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先由学生自己选择,然后再统一平衡,作出最佳选择,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题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动。

2 强化对学生的要求是出色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学生应明确毕业环节工作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应按照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应做到虚心好学、求是务实、尊敬教师、严守纪律、并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文献查阅、开题报告阶段具体应完成的任务有查阅相关的中、外文文献,完成1.5~2万印刷字符的外文文献翻译(个别专业除外),写出4 000左右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同时可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讨论。

近年来,找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不重视,认为只要毕业时能够完成一篇论文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导致很多学生到最后才匆匆忙忙的完成论文,根本没花时间认真写。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规定学生因病、事请假,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请假超过全过程五分之一者,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补做:擅自离开或请假逾期者,作旷课处理。

3 规范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出色完成整个毕业设计的有力保证

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毕业人数大增,指导教师的人数就明显不够。经常出现一名老师带十多名毕业设计的情况。通常教师除了毕业设计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对学生的指导必定会大打折扣,这对于学生的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为了避免出现以上情况,我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有严格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助教或硕士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个别新专业除外)。对新教师或新课题,指导教师都应进行预做或部分预做,以保证毕业环节的顺利进行。同一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论文一般不得超过六人,设计一般不得超过十人。

指导教师应有实际的设计、实验、研究、管理工作经验,工作作风严谨、踏实、为人师表。在指导方法上要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寓“教书育人”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程中。在时间上,每位指导教师平均每周不能少于8小时的面对面指导,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和考勤。教师因公、事、病请假,事先应向学生布置好任务,或委托他人代为指导。请假一周以下者,由学科负责人批准;一周以上,应由主管院长批准;请假二周以上者,学院应及时调整指导教师。

4 全过程质量监控是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的有效方法

本科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半年。毕业设计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按期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2-3]。

1) 学院应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前的动员工作,组织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

2) 学院应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工作,督促教师尽早做好选题工作,并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3)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2~4周做好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好毕业实习(调研);

4) 做好毕业环节检查工作。各学院应认真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工作量饱满程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环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其中检查总结;

5) 各学院有学生需要到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需要到交教务处备案。必须落实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要求应与校内学生相一致;

6) 组织毕业环节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

5 重视答辩环节,科学地评定毕业设计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学生应将毕业设计(论文)封面、设计(论文)任务书、目录、中外文摘要、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装订成册,连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实习报告(调查报告)、图纸、计算机源程序清单、上机结果、实验记录等作为附件,放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袋,送交指导教师审阅。

答辩前,各学院应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组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凡不符合资格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其成绩为不及格。答辩小组成员原则上不得少于5人,大组答辩成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得少于2位。

每位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向答辩小组宣读论文(毕业设计介绍),时间为10~15分,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总答辩时间以30分钟为宜。答辩成绩采用集体讨论或无记名投票表决,以超过总数人的意见确定成绩等级。答辩小组应从开题报告、学生业务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总体质量、答辩中自述和回答问题情况及整个过程的工作态度、阶段考核等方面综合考核,评定学生的成绩。成绩评定比例应从严掌握:优秀≤15%,良好≤45%,中等≥30%,及格及不及格≥8%,机动2%。对成绩评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进行大组答辩或答辩委员会应进行抽查或复答。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要重做的学生,需延长学制。

6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4]。

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不当。有些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忙于自己的科研课题,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论文选题,对学生的选题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者与专业无关,有些选题太过陈旧,缺乏新意。这样的课题既达不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对生产实践缺也乏实际意义。

2) 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论文格式不够规范。部分学生没有学好大学课程,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就是对别人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和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内容缺乏创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找到工作了写的怎么样无关紧要,能过关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后的工作与学校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不肯花精力在毕业论文上。论文格式方面,有些学生直接把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用角标标注参考文献;有的学生大量抄袭他人文章的内容。对于这些现象,一个是应该强调老师的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减少或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3) 指导教师投入不足。在大学的各种教学形式中,毕业设计与单门课程相比,最具独立性、综合性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近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增长较快,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大多数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有的教师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非常有限,尽管学校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缺乏对指导教师明确的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使部分指导教师放任自流,凭着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照搬上届学生的设计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论文拼凑出一篇毕业论文。有些指导教师对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由于自己指导不到位采取了宽容迁就的态度。成绩评判准则过于宽松,毕业设计答辩时,尽量让学生过。

7 结语

学院这几年对毕业设计实行严格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反馈,通过毕业设计的锻炼,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受益匪浅。非常支持对毕业设计严格管理。我们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毕业设计各方面的管理与要求,加强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解文元. 加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12-115.

[2] 王俊一.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与全过程质量监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84-85.

[3] 褚丽莉. 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30-131.

[4] 黄萍.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2004(8):96-97.

The Management and Problem Analysis of Graduate Design

XU Zhijiang1, 2, WANG Yan1, 2, MENG Limin1, 2

(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ommunication & Appli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henomenon of inappropriate topics, the duty of instructor is not standardized and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paper in graduatio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its existence. Describes all aspects which need to be noticed i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some possible problem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raised problems.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B/S结构;信息资源库;架构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2-02

Architecture of Network-based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GE Fang-zhe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hesi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issues and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ir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ies, is also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n the quality of four-yea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herefore, thesi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we propose architecture of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GSM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is feasibl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 management platform; B/S struc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atabase; architecture

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进行科研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本科生四年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2]。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设计,进行科学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及数量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论文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论文管理工作还是处于人工管理阶段,难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高校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及收藏价值,但学生论文数量多、纸制论文或光盘刻录的论文不易保存,并且增加了对往届论文检索的难度。为方便毕业论文的管理和查询,提高毕业论文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节省管理资金,我们设计了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 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是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各环节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确保学生按时地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基于此,高校基本都建立了“选题开题中期管理评审”的毕业论文过程体系[3],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1) 选题。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毕业论文选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是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论文选题表,提出选题,然后,开展学生选题。

2) 开题。每位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后,要充分地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实验方案等基础性工作,为正式开始论文工作做准备。

3) 中期管理。在毕业论文中期,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和论文质量进行认真指导、监督、检查,与学生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中期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使学生顺利推进毕业论文。

4) 评审。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答辩情况、评分情况以及论文的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从而确保整个毕业论文的质量。

2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需求分析

本平台设计需求是利用高校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设备档次高、配套设施齐全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管理中开放、交互、共享、协作的特征及网络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要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基本过程[5]。因此,本文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理论和软件理论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

本平台采用B/S结构,帮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课题以及课题介绍,供学生选题,之后,系统就自动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链接。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可以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电子邮箱内,同时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学生手机,达到及时通知学生的目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指导教师的公告栏上获得导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要求。学生可以在BBS上咨询某指导教师,平台会自动将咨询内容发送指导教师的电子邮箱内,同时平台可以通过GSM网络,发短信息到指导教师手机,达到及时通知指导教师的目的。平台可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子函件建立联系与帮助,以及通过电子函递名单、BBS专题组建立公共联系、讨论和互助。

3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

3.1 网络系统架构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创性地将新兴的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终端引入校园管理,在学生、教师和学校间架起一座空中桥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有快捷、方便的特点。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提供可监督、管理的环境。

本平台的网络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服务器、连接服务器与GSM的短信中心接口、校园网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3.2 软件系统架构

软件主体框架由“在线审核”、“信息资源库”、“论文交流”三部分构成,具备网络化管理、资源共享、学习支持及过程管理监控等基本功能。

1) 在线审核

在线审核依据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支持毕业论文各主要环节的申报及审核管理。在线审核包括:指导教师资格审核、课题审核、答辩小组审核、成绩审核等模块。

指导教师资格审核模块: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等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论文指导总量进行控制,防止指导超篇。

课题审核模块:对学生或指导教师申报的论文初步选题进行审核。选题审核通过后,学生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环节。对没通过审核的选题,学生或指导教师可根据系统提示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或重新申报。

答辩小组审核模块:对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委员会、答辩小组的成员构成及其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成绩审核模块: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进行初评、由小组指导教师复评、由院校复审。复审后的成绩数据可导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需要手工录入成绩。

2) 信息资源库

建立信息资源库,有效开展管理支持服务和教学支持服务。信息资源库应包括:教师资源库、学生信息库、毕业论文素材库等。

教师资源库:教师资源库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库、答辩教师库。指导教师信息数据,学生和管理人员可登录查询,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论文指导教师。

学生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长等信息,有助于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指导有目的性、方向性。

毕业论文素材库:建立毕业论文素材库目的在于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教学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毕业论文素材库应包括:毕业论文管理文件、优秀论文、参考资料等,可以考虑按学科、专业以及课题方向来分类建设。

3) 论文交流

论文交流是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关键部分。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论文的管理方便、快捷,对论文的质量管理提供帮助。论文交流应包括:师生个人专区和专业公共论坛。

师生专区:是师生间开展个别交流互动、个性化论文指导的平台。学生可在该区提交毕业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指导教师及时将指导意见或修改稿反馈给学生。学生可查看指导教师修改意见,并通过历次指导纪录,领会指导教师的思路,使毕业论文的指导、修改过程具有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及时地通知教师和学生,使他们之间交互时间尽可能的短。管理人员可跟踪学生论文进程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系统自动形成记录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专业公共论坛: 是学生间的互助协作学习、信息交流的平台,以BBS的形式设计。在交流过程中,短信中心接口仍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

4 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技术

本平台以SQL Server2000 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利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系统通过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和GSM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可监督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本科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较大意义。目前已完成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总体框架的搭建,部分在线审核模块及信息资源库已正式启用。我们将不断完善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建设, 逐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9-52.

[2] 赵旦峰,李刚.论科学选题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09-110.

[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5(9):57-59.

[4] 陶文平.网络环境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5):88-91.

[5] 杨金来,赵燕伟.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实现[J].教育信息化,2006(3):47-48.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区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能力,促进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我区通信行业高级专业技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我区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下列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一)通信类(通信、通信建设有关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试验、技术推广、技术咨询,通信工程规划、勘测、设计、工程概预算,通信设备安装、施工、施工管理、运行维护及通信工程建设监理);

(二)信息与电子科学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信息科学、无线电波传播);

(三)计算机科学技术类。

第三条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高级工程师。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坚持正常工作,身体健康,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任现职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等次以上。

第五条申报通信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外语条件,按照《关于调整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宁人发〔2007〕65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继续教育须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统一规定。

第六条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学位,从事通信工程师工作满2年;

(二)大学本科毕业或获得硕士学位,从事通信工程师工作满5年;

(三)获得大学专科学历18年以上,且取得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满8年。

第三章业绩能力条件

第七条申报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熟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定和操作规范;

2.能够解决本专业重大的技术和管理等问题;

3.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能够指导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工程师任职期间,具备下列实践工作经历之一:

1.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或承担过部级一项或省部级工程、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

2.负责完成过大型精密设备的复杂维修全过程(维修前技术准备、设备解体、制定维修方案,关键备件的绘制与制造,组装调试直至交验)。

3.主持或负责过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方案的立项、谈判、审核、实施、验收等全过程。

4.担任过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技术骨干,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多次解决其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须提供2-3个实例)。

5.负责编制过国家行业或省级本专业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

(三)业绩与成果

工程师任职期间,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科研、技术推广、勘测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中,未发现技术、质量及管理责任方面的问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获奖者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②市厅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优质工程奖两项以上的主要获奖者(第一、二名)。

③主持完成的省、部级重点科研、技术推广项目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④获得通信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国家专利1项以上,并在生产中应用。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颁布执行。

⑥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⑦在施工建设或工程监理中,主持或监理中型以上通信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⑧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3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⑨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地厅级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2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或鉴定。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或、著作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①在公开发行的书刊中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专业论文1篇以上。

③在公开发行的或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9篇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学术论文的检索、阅读和写作、投稿等的基本知识外,增加了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审稿、发表的流程和步骤等内容。让学生对学术论文从撰写到出版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学术论文的写法和规范,以部分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展示学术论文从投稿、评审、修改、校稿到最终发表的各个阶段。这种案例教学,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照本说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体味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此外,还增加了学术论文的宣讲、学术道德等内容。学术交流中,学术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也是十分重要,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如何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道德和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教学中,以案例形式介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警示教育,让学生在进入学术研究之初就认识到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诚实、严谨的学风。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术资料如何获得,学术成果如何、学术成果如何展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教学中,大多采用案例方式,然后穿插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讲解,因此能够保证在课时不做调整的情况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也能普遍反应良好。

2.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三创”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针对三个不同阶段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分别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方法以及实践方法。在课程前期,侧重基础知识,主要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以案例讲解为主;在进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组织阶段,采用相互作用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参与学生关于选题、论文提纲等方面的讨论;最后,采用实践教学方法,各学生小组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准备成果的宣讲,教师进行最后评审。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选题,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参与到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头脑风暴方法,对学生学术论文选题进行启发,鼓励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研问题,关注科技前沿问题。同时,在学术论文选题上,引导学生将题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实现了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结合。采用这种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采用每位同学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考查方式,不仅导致许多雷同相似的论文作业,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应付心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按照分组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撰写,并进行成果宣讲。组内的分工由组长负责,组长将论文撰写和宣讲任务进行分解。小组方式的考核,一方面由于任务的分解,使得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内容完成的比较扎实,保证了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相互讨论,小组成员对选定的论文题目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结语

本科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现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科技发展导致激烈的人才竞争,更加大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虽然近几年毕业生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但在社会急需的能胜任开发、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员相当紧缺。现今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都必须重新上岗学习才能胜任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他们通常在胜任岗位后,为高薪酬而选择跳槽,从而导致企业间接性流失人才,因而企业更青睐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导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差。针对此现象,结合独立院校通信专业发展现状,下文就如何打造本专业特色,提高通信专业人才质量进行探讨。

1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科艺学院通信专业是在原由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通信技术、系统和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运营、调测及应用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 本专业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但目前整个专业的教学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课本偏重基础理论,缺乏当前通信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应用的融入,教学课程内容与当今电子通信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因此,本专业要想从各大独立院校通信专业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结合本专业现有条件,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2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探讨

经多年建设,科艺学院通信专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条件,为了打造具有科艺特色的通信专业,形成自身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应用通信人才,下文将从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1)在专业前景和学习方法上,对刚入学新生进行正确的专业引导,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与新生的进行定期交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适应大学课程学习,在课程安排上进行合理分配,大一、大二课程较集中,注重通识课和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大四课程较分散,注重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习和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1]

(2)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所占的课时,增多学生实际动手机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兴趣和实践能力。学院应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在校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通信专业除现有的实习基地外,还可与服装等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本专业的实习融入其中,提高本专业学生对其他行业的认知度,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院内外竞赛,形成小组模式进行的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3)重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创造发明。高校要成为发现人才、呵护人才成长的摇篮。本专业利用现有科艺学院的有限资源并结合电子专业对学生的创造发明方面给予充分的帮助和特殊政策,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有发明的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3 通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在通信类课教学中寻求出路实施一些新的措施。

3.1 课程内容增加最新的技术与应用

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此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模型为主线,讲述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系统性能的分析方法。对此课程内容的筛选,应考虑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当增加当前典型通信系统技术的介绍,同时需大量收集与介绍相关最新知识、技术和应用,与学生一起分享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在讲课过程中让多媒体教学“动”起来,让课堂气氛“动”起来,使学生成为主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任课教师应及时补充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际水平。

3.2 学生作业增加仿真设计

由于通信专业的实验教学对信号的生成、显示和分析仪器成本较高,尤其是带有频谱分析和测量功能的仪器尤为昂贵,使得部分实践无法实施,而当前科艺学院通信专业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以往学生的作业一般针对某个知识点的作答,没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而通信专业的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仿真工具,寻求相应的学习效果。提倡学生作业增加仿真设计题,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提交,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3.3 实施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空间的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融会贯通、从不同视觉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即在考核问题上,应注重答案的多样性,可以适当穿插关于新技术的知识、理论、技术的综述,也可以穿插一些新设计方面的探讨,充分采取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

3.4 将通信专业英语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4]

众所周知,本科阶段学生要学习少量使用外文教材的课程。而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科技文献、进口通信设备和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如果学生本科阶段没有学过通信专业英语,将不能正确理解说明书的内容,也就很难快速掌握设备的使用,因而需将通信专业英语纳入通信专业课程学习中。

4 结语

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改革基点,而课程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科艺学院通信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对本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通信本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通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