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21:50:46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65-02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17世纪时,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广泛推广;21 世纪后,导师制在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的部分院系尝试实行。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指在本科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在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的同时,指定一些专门的教师与专门的学生结对,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专业辅导等的管理和教育制度。

2 杏林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方向与所带学生并不一定一致,所以可能导致辅导员仅仅能够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学生有所帮助,在专业上并不能对学生起到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对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2.1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触所学专业

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比较熟悉,在学生的专业上却不是十分在行,所以遇到有关学习方法、课程选择、就业指导方面的问题就会爱莫能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则可以在专业的教育上对学生有所帮助。学生通过和导师的交流,选定学科专业方向,从而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从本科生导师那里得到专业上的、学业上的辅导,从辅导员那里得到思想教育和生活上的帮助,这样高校管理就从“管学生”过渡到“导学生”。

2.2 本科生导师制统一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两条线分开: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课教师负责给学生上课,辅导科学研究。采用给本科生配导师的方法,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专业方向制订学习计划,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到一个导师身上,导师不仅在专业上指导学生,同时也在科研精神、学习态度、为人处世上面给学生以正面影响,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 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是无法避免的。3.1 生师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学生人数都在不断扩大。虽然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引进人才,但学生人数的增加比例与专任教师人数的增加比例并不协调。我国高校生师比的严重失调必将严重影响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如果给每一位学生都配备导师,势必会造成师生交流时间得不到保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可以依托南通大学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专任教师加入导师队伍,欢迎优秀的退休教师加入导师行列;也可以“抓两头”,具体来说就是给获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和累计不及格学分超过一定限额的学生配备导师。

3.2 师生双方都存在被动性问题

有些高校在遴选导师时要求较高,而且现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往往把数量与获得科研项目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硬指标”,这些标准使得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育,无暇顾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增加了导师的被动性。对于学生来说,受了十几年的传统被动式教育,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难以改变,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学校即使为他们搭建了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也只有极少数学生会主动向导师请教,学生较被动。

3.3 职责不明确

没有明确界定导师、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导致两者的工作职存在重叠和错位,也暴露出部分真空地带。导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的特征;辅导员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本科学生的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而不是可以用导师制取代辅导员制。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发挥这种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真正形成宏观与微观管理、个别辅导与全面兼顾的合力,发挥专业教师与政治辅导员联合为一体的教育优势。

3.4 配套制度不健全

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配合。

1)建立完善的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机制。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应该对导师进行必要的选拔,可以选拔那些:①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本校教师;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责任心强、身心健康的;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的导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才会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学业方面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重视对导师的选拔之外,还应该完善导师与学生的配对机制,逐渐由如今单一的学院指定配对到导师与学生的相互选择机制。

2)加强过程中的管理。对过程的控制是确保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指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评价导师工作的质与量提供依据。为此,建议规定导师指导工作时数、建立制作面向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和导师工作手册,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提交工作总结、跟踪学生表现等环节定期检查导师工作成效,总结导师工作经验。

3)建立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考核机制。缺乏对细节的科学考量,往往导致本科生导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界定谁干得多,谁干得好。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导师工作评价与考核机制,可以把对导师日常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的考核与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结合起来,使考核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可以建立包括校、院两级的考核体系,针对导师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从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学校和学院层面的考核。

4)建立良好的本科生导师的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导师的付出基本属于义务性质的劳动,没有任何工作量和报酬的体现,付出和回报严重失衡。一名导师要根据某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指导,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要求高校教师只讲奉献不讲回报,漠视导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不仅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导师的工作性质、投入的精力和导师在教学业绩、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外派进修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全面、细致的激励政策。在此,学校可以考虑提高报酬,提高导师津贴,但是大幅度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把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参考条件。

3.5 导师指导形式单一

导师的一般指导形式就是把学生找到办公室进行谈心。调查发现,比较受学生喜欢并认为比较有效的导师工作方式有如下几种,可以被杏林学院借鉴并大力推广。

一是谈心。谈心是最传统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随着电子信箱、QQ、MSN、飞信、微博等电子交流平台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网络聊天沟通。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网络交谈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二是个性化学业辅导。导师应该清楚每个学生的特点、喜好,从而指导每位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尤其是对成绩不好又不敢表现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一些关注。

三是推荐学习资料。导师是学生学业的主要指导者,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好的学习软件。

四是督促学生学习。每学期导师都要制定学任务, 并让学生按照总任务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执行。

五是锻炼学生职业能力。调研发现,通过导师制,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与进步的除了专业学习外,职业能力也是倍受关注的。导师可以安排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结合职业规划主题班会,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

总之,本科导师制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高校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主动去适应这一改革,为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双进.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9-170.

[2]张欣.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及思考[J].科教纵横,2011(10).

[3]林嵘,何妮燕.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95-196.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本科生导师制 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专门人才。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辅导,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这种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管理制度、育人体制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于新形势下的本科生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建构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也是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本科在学生自在校学习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个别指导,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工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

由于中学阶段时学生已习惯于机械学习,并且很多事情由班主任和家长全面负责,学习与生活方面已形成依赖性,从中学来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出现了精神上的困惑。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较差的问题日渐突出,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等;并注意加强与学生及其家庭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教学主管部门的配合协作,主动协助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体制,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面,如专业课程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定位等指导方向较少。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制度。这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建立“导师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人才。

实行本科导师制是对现有学生管理模式的有益补充,融合了辅导员、教师的职责和作用,导师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可以真正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更好的完善学分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学分制完善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对本科生的教学采用了学分制,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计量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它允许学生在修业年限、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与学年制有较大区别。由于刚进入大学时期的学生对学分制了解甚少,选课比较盲目,不注意知识的系统整合。而实行导师制就是很好的解决途径,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对学生所选课程提出必要的建议,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有利于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大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提出的,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方法有所不同,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其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等的学习,定期进行检查、评定。能够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同时,让学生在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后进行选择,可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发展,较早地接触并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新型大学生。

二.在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

(一)教学改革实践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秉持中西合璧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如何把这些大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2010年我校也开始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并着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在推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导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导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在学生身上,创造导师与学生间近距离的人格交流。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反映,作为一项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工作繁重,精力不够。院系能够担当导师的教师大多工作繁重,人手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

2.见面次数较少,师生缺乏联系。我校学生学习与生活均在学校校区,导师较多为其他地区居住,由于交通距离远,会出现导师与指导学生见面次数少、见面时间短的情况,这也不利于导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3.缺乏导师激励机制。导师工作量大,激励措施欠缺,不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职责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且要建立起导师制工作考核制度,保证导师制的施行有章可循。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和职责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导师制是基于人为关怀而产生的,要求指导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规定导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对本学期指导做好计划。每次开展指导活动,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在每学期末应做好工作总结,并向学院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将综合评定导师,做出考核结果,作为教学上的考核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部分导师和学生缺乏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高校应以行政为主,人事处、教务处、学务处、联合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与报酬、职称评聘集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的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确定合理的介入时间

不同高校再给学生配备导师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是新生入学后半年到一年,有的则是在二年级或者四年级毕业论文时配备。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后半年左右配备导师比较合理。新生入学后,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过程,也正是需要帮助辅导的发展过程。这个时候是本科生导师介入的最佳时机。导师制在后期会有变化,例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选课以及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期间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学习方面、论文方面、就业方面等相关问题的辅导,体现“导师制”的过程化管理方式。

(四)加强对教学双方的监督

学校要同时对导师和学生进行监督,规定学生应履行和遵从的义务,并与学分、评优评先、毕业结合起来。学生应遵从的义务具体包括:学生有义务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指导;有义务与导师充分讨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制定出学习计划;遵从导师按照商定的学习计划对选课的指导意见;遵从导师按照学习计划安排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各种评优表格和就业推荐表,应另辟一栏,由导师填写相关意见。而导师的指导意见,应能对学生的各种评比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论是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亟需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只有这样,本科生导师制才能真正得以落实,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满亚辉等,军队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4).

2.王建方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车承红等.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J].药学教育,2004,(3).

4.马秀艳.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84-86).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工作;工作效;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20-03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主任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1]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修订了新的《班主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深入了解目前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现状,笔者通过对9个学院63名班主任、344名本科年级学生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结合13版《班主任工作条例》对班主任工作的调研

在班主任层面,调研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班级建设的困难以及如何切实提高工作成效,汇总问题集中分析如下:

1.教学科研任务及家庭生活压力与班主任岗位职责的矛盾。82%的受访班主任认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仍是任课教师、科研工作者,学校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科研任务量的要求逐年递增,班主任既要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班主任的工作仅限于学期始末的两场班会。87%的受访班主任均已组建家庭,来自家庭的琐事繁杂,购房、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压力较大,时间和精力多有限制,加之工作经验不足,方法有限等问题,常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2.两地教学不利于班主任效能的发挥。北京工商大学由于两地办学,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大一至大三)在良乡校区学习和生活。据调查,76%的受访班主任表示需通过学校班车前往良乡授课,课程结束后再乘坐班车返回航天桥校区,87%的班主任表示受两地办学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少有机会与所带班级学生深入开展学业指导或进行深度辅导,无法完成对学生宿舍的走访与宿舍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只能局限在班级整体无课时间段或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亲自赶往良乡,客观上造成了班主任工作效能不高的问题。一些班级由于学生专业分流、教师进修及休假、班级转移校区等原因导致一个班主任不能四年持续带班,影响了班级建设的延续性。

3.班主任与专职辅导员工作边界的矛盾。有86%的受访班主任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局限于在召开班会、选拔班团干部、学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抓不住工作重点,缺乏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和责任意识,导致工作形式主义,出工不出力。访谈中有些班主任认为导致班主任工作效能不高是因为主观认知问题,班主任认为工作是兼职的,平时不实行坐班制,辅导员的工作是专职管理学生的,工作由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具体的管理和服务拓展,有时甚至直接处理班级当中的学生个案问题,实际代行了班主任的职权。[2]尽管13年条例提高了班主任的待遇,补贴由每月40元涨至每月200元,但56%的班主任认为补贴太低,岗位“形同虚设”。这些情况都是导致班主任工作效能不高的原因。

4.班主任选聘与指定的矛盾。有70%的14-12级(大二―大四)的受访班主任都有过新入职就被指定为班主任经历。其中,新班主任与大一新生磨合期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因为双方都是“新”人,新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与学生学业辅导方面都缺少经验。条例规定“班主任工作作为教师的社会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无故拒绝学院选聘承担班主任工作或班主任工作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和申报校级荣誉称号。”使得想要入职后晋升副教授的年轻教师无论对班主任工作感兴趣与否,都必须承担班主任工作,这也是导致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部分班主任对于学校布置的班主任工作疲于应付,填写《班主任工作手册》敷衍了事,使得班主任工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影响班主任工作效能。

2015年秋季学期,北京工商大学对2015级新生班主任选聘和指派工作做出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要求班主任必须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承担,并且要自始至终担任一个班四年的班主任工作。

5.管理考核与量化成果的矛盾。条例规定:“班主任评价在每学期期末与教学系统‘学评教’工作同时进行。在考核的过程中学生评价占70%,学院评价占30%,‘班主任工作评价’得分连续两个学期均很低,并且学院通过其他办法了解到班级大多数学生对班主任很不满意,则班主任工作学年度考核为不合格”。

学校教学系统“学评教”对班主任评价指标的打分问卷包含,10个量化指标问题和2个开放性指标问题。其中量化指标中对于“深入班级听课,参与班级活动,定期召开班会,及时处理班级事务”缺少量化的实际依据,也导致班主任的评分较为依赖学生的主观印象。条例实施以来,各学院没有出现考核不合格的班主任。另外,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及激励机制不到位,班主任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和岗位聘任等事宜不直接挂钩,使得班主任工作实效性不明显。

在1月份完成的全校学生对班主任的学评教打分中,15级的83名副教授班主任得分,90分以上82.5%,80分以上13.8%,70分以上3.8%。从访谈中得知,新生入学后对班主任的认知还停留在高中时代,在第一学年对班主任的评价均带有良好的感彩,但也存在由于学生不喜欢班主任教授的课程造成评价结果与实际不符,容易导致班主任为了获得高分讨好放纵学生,最终使班主任工作偏离航道。对比高年级班主任得分情况,高年级学生打分更加趋于理性,长时间的磨合使学生对班主任进行评价时更具客观性。

(二)班主任职能履行现状与学生满意度的调查

1.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班主任开展的工作以主题班会为主,活动形式有待创新。有290名受访学生表示班主任组织开展过主题班会,140名表示做过思想工作,120名表示班主任宣读过政策,70名表示参与过评优活动,50名表示参加过学院的集体活动,只有40名表示班主任参加过班级的课外活动。数据显示班主任在高年级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被调查学生中,认为现任班主任与辅导员的作用相比较:“两者作用都大”的同学居多数,占36%,同时认为辅导员作用大的占32%,认为班主任老师作用大的占26%。

2.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业频率较低。指导学生学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调查,有42%的班主任指导过一次学生学业,有14%指导过两次,有高达44%的班主任没有指导过学生学业。

3.班主任多数通过学生干部了解班级情况,与普通同学联系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8%的受访者表示班主任与班干部联系偏多,44%表示与学生联系较紧密,也有受访者表示班主任只与班干部或者是班长联系,占总比的5%和3%。有61%的受访者表示班主任没有走访过寝室,有30%表示走访过一次,有9%表示走访过两次。

三、二级学院的班主任工作经验

(一)班主任培训与日常工作

13版条例实施后,学校目前采用“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的办法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培训。学校自2014年起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学业导航,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增加学习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生学业投入、学习能力及效果的调研,为教学改革出谋划策。各学院也越来越重视班主任工作,均会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法马学院、食品学院在会议上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经济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通过班主任考核评优,树立班主任先进典型;艺术与传媒学院出台《班主任班级学业情况跟踪方案》。

(二)特色的“导师制”有效弥补了班主任工作的不足

学校于2011年启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2013年在本科年级全面实施导师制,每位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选择导师,导师同时兼职班主任。各学院通过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以“指导学业、规划职业、促进就业”为宗旨,对学生学业、就业提供指导。

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导师制”在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艺传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同学们积极考研和申请出国留学;外国语学院班主任与本科生导师相结合,在推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满意度,明晰了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促进了这三支队伍紧密合作、彼此协调、高效运行;食品学院的一位导师只带一名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及人生规划等全方位、个性化指导;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行本科导师制,由金融专业教师和外聘兼职导师构成,每位导师负责10名左右本科生。每个导师组包括1位专业老师、1位研究方法指导老师及1名研究生助教,各有分工,侧重不同。各学院均做到了入学之初就给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尽早得为本科生提供选修课课程安排咨询,专业书籍推荐、科技立项指导,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以及考研、出国、就业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和引导。导师会一直跟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对其提供“全程式”的指导和帮助,直到其大四毕业为止。导师主要解答学业上的困惑、研究方法。指导老师重在指点学习方法,研究生助教主要提供本科生心理、生活上的帮助。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还会配备专门的实践导师,由一些业界老总担任,指导学生实习和就业。除面对面辅导外,导师组成员还会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帮扶学生。

(三)二级学院独立的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

目前学校9个学院中,只有经济学院有独立的《班主任考核条例》,评价主体涵盖上评、中评、下评,即班级学生、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二级学院班主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院系领导、系主任),三方面以不同权重比例形成评价成绩,最后基于三方面评价成绩结合班主任上交工作汇报形成最终评价结果。商学院有独立的《班主任社会工作量计分标准》,在班主任撰写工作总结、召开班团干部会议、班会、听课与宿舍走访情况、与学生谈话情况、工作交流与培训都设有具体的量化打分指标。

四、对高校班主任工作改进的思考与建议

1.认真总结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各学院的特色做法,明晰班主任角色定位,将各学院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根据师生实际情况出台激励政策,探索实行班主任制、导师制的不同模式,动员更多教师主动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2.班主任工作必须从大一抓起,副教授以上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但存在部分教研室副教授人手不足或副教授不愿意担任的情况,可以从以往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积极性较高,带班效果好的班主任持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发挥他们的热情。对在北京市获奖的班级,加大对班主任的奖励力度与宣传效应,激发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贡献的决心。

3.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提升班主任责任感。班主任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引导和职业发展规划,也要做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关心爱护学生成长,更要做思想上的引路人,[3]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爱学习的意识。班主任要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特长,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引导班主任学理论、懂时事。适时安排班主任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对于班会等班主任重点工作,学校学生处可以统一出台标准化班会设计文案,针对不同年级的班会,供班主任参考执行,提高工作效能。学生处印发了《班主任工作指南》悉数标明学生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和事项,为班主任工作提供帮助。要求新生班主任做到三个一:为学生列一个书单,指导学生阅读;与每位学生面对面深度谈话一次,指导学生成长;按照学工部提出的结构化班会的设计,每两周开一次班会或班委会,指导班级建设。

5.完善班主任评价体系,建立奖励和监督机制。一是要对班主任的评价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权衡评价项目比例关系。评价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树立正确价值观,削弱主观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指导性。二要建立班主任工作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班主任工作动向,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对班主任培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还应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将班主任工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相挂钩。

6.加强班主任运用新媒体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班主任应主动学习熟练运用微信、学生征信系统开展班级工作,熟悉《学生手册》内容、加强与年级辅导员、班级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来帮扶后进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投入更多的思考,创新工作模式,增强工作活力。各学院应加强对由学生党员干部担任副班主任、班主任小助理的规章制度与业务培训,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建立“以高带低、以老带新”机制,发挥班级之间传帮带的传统。

目前学校已经进入全面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阶段,班主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必须发挥更多工作效能,要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以抓好学风建设和体育锻炼为工作重点,利用学科优势,在专业认知认同、学业生涯规划、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获得、学习动力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切实发挥好班主任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库颖,田红芳.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关系及协作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12,(6):95-98.

本科导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深刻认识到,面对北京和其他地区数量众多的一流高校,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必须找准自己的研究生培养定位。只有立足于国家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找到一条适合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够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实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持续、科学、优质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个性化培养为主线,以全方位成才为目标,以人性化服务为抓手,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生培养路径。

科学设计、注重差异,构建个性化人才选拔机制

1.实行双盲化复试

为做好复试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订复试的各项工作安排,并对各学院的复试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复试前,各专业均要成立不少于5人的复试导师组,导师组名单在复试前处于保密状态,复试考生姓名也是保密的。在复试过程中,考生当场进行抽签并按抽签序号参加复试,考生现场复试进行自我陈述时也不允许透露姓名。导师只行使学术权力,按复试考查要求对考生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成果与潜质、实践能力等进行测试,按序号给出考生成绩。双盲化复试的实行,有效地避免了学术以外因素对录取工作的影响,也屏蔽了的通道,为选录合格的人才把好了入门关。

2.推行结构化面试

实行个性化人才选拔,需要在考试中加大对学科知识面、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意识的考察力度,选拔出一批真正具备专业精神、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为此,学校实行了结构化面试制度,面试由学生自述、创新能力考察、实践能力测试等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自述是由考生口头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专业基础、从事的科研活动等,使导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考生的科研背景和能力等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创新能力考察主要包括业务能力与水平、科研成果、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和对专业课以外其他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考生提交书面材料,提供进行考察。在实践能力测试方面,各学科导师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科研项目及学科前沿进行考核。企业管理、法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采用无领导小组案例分析方式进行,考生5人分为一组,对给定案例进行讨论;工学学科主要从对实验的设计、实施、设备使用的方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报告等方面对考生进行考察测验;部分专业还需要考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现场仿真、场景模拟测验。全方位、多角度的结构化面试,让考生能够较为充分地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采用科学评分方法

复试导师组在专业面试评分上采取独立打分、分别计分的方式。由两名以上专门记分人员共同记分。在分数计算上,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将其余3个有效样本成绩求平均值作为考生面试的成绩。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对导师和复试工作人员进行细致培训,确保严格执行复试工作的有关安排,加深对评价指标的正确理解,提高不同评价者对不同考生、同一指标评定的可比性,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和标准把握不统一出现的概率,让所有考生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

1.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学校从2006年起颁布实施“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了《北方工业大学关于攻读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规定》,确立了“两个一”时间表: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学一周后,导师和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导师要把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科研或工作经历、个人学术兴趣以及是否具备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能力等,作为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考量因素。同时,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在研课题、科研成果等信息也要向研究生公开。二是研究生新生入学一月内,师生共同完成《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在师生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共同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学习内容,并以此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此外,导师还要引导研究生对个人培养计划进行主动思考,对自己的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以及完成论文答辩等的要求和进度作出规划和安排。这样由师生共同制定的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前瞻性,确保了培养方案能够收到切实的效果。

2.建立刚柔并济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从2006年开始,就将研究生最低课程学分要求由40学分降到30学分以内,课内总学时减少了23.2%,将原来3个学期的课程压缩到2个学期内完成。规定课程学时的减少,并不等于对学生学业要求的放松。学校将一部分限定性的课业时间腾出来,鼓励研究生自主选课、自主修习。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例,该学科要求研究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之外,只需再选修3门课程即可。实际情况则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根据自身个性化发展需要,选修8门以上的本学科或其他学科课程。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有利于研究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的参赛小组共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展现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能力。

3.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特色――研究生教育期中检查制度,学校常年坚持,专门制定了《关于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的规定》,在主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研究生部主抓,各学院具体领导并组织实施。每学期对研究生教学情况、学风情况、教学运转情况等通过听课、组织观摩教学、研究生网上评教、研究生部派人及研究生督导员随机抽查、召集教师、研究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了解,以掌握当前研究生教学运行状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最终形成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工作总结和《研究生课堂教学检查基本情况汇总表》等文字材料。期中检查分常规检查项目和重点检查项目,每学期的重点检查项目都是针对前一学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的,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借助重点检查项目得以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不断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力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讲座式的课堂讲授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以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为例,学校从2009级研究生起,试行了《非英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管理办法》,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研究生入学统考英语成绩进行分层教学。各层教学分别按相应的教学安排修读课程,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合理评定每位研究生的英语成绩。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学校还通过增加外教授课学时、编辑出版《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译文集》、举办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开设研究生英语角等多种方式增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实际应用水平。此外,为鼓励教师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定期开展评选“研究生课程教学优秀奖”的活动,共评选出“软件测试技术”等51门课程为“研究生教学优秀奖”,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突出科研能力培养

在研究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上,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建立不同层次的科研实践基地和创新活动平台。学校还设立专项资金,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依托学校“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优势,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科研或技改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的实施,给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个人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展示。在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公安交通指挥快速反应系统”项目中,课题组把系统研发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根据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特点,为其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使研究生的课业和实际项目特别是重大科研课题直接对接。共有20名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课题科研工作。创新计划的实施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研究生开拓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条件。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的质量保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忠诚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宽广学科视野的导师队伍。学校不断加强导师的遴选与评价工作,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将导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每年举办研究生导师培训会,邀请知名导师传授指导经验,购买《导师论导――研究生导师论研究生指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编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发放给导师,使新导师不断更新教育和学术观念,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学校鼓励导师发挥集体作用,采取导师组(科研团队)的模式指导研究生,安排有博士学位与科研课题的年轻教师做副导师,逐步培养其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导师。

6.严格学位论文审核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一次全面考核。在论文准备工作中,学校实行导师责任制,注重过程管理,细化并落实关键环节,严格实行论文中期检查制度、预答辩(软件验收)制度、论文核验制度等;陆续制定了《北方工业大学关于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北方工业大学关于硕士学位审查试行办法》《北方工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估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坚持学位论文零抄袭率,论文重复引用率不得超过20%;涉及软件编程的论文,答辩前实行软件验收制度,验收合格方可答辩;涉及软、硬件结合系统的论文,答辩前系统须进行综合联调演示,联调成功方可答辩。答辩委员严格按照论文答辩程序进行评审,确保真实、客观地评定论文水平。学校自2002年起开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截至2011年,共评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余篇,汇集出版了《北方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集》共6册,有效推进了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提升。研究生被SCI、EI、ISTP等检索期刊收录的学术论文数量也逐年大幅上升,仅在2011届507名毕业生中,就发表了三大检索论文147篇,为学校科研及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营造人性化育人环境

1.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校在北京市属高校中率先启动配备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于2009年出台了《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规定》,本着“高配、强配”的原则,按200:1的比例在各学院配备了拥有博士学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学校积极加强研究生辅导员的学习与培训,着力打造“职业化、专家型”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学业帮助、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辅导员岗位上得到了有效锻炼。研究生辅导员岗位成为为学校输送后备干部的新渠道,2011年,两名研究生辅导员通过公开选聘,走上了学院副院长等重要岗位。

2.提供一站式人性化服务

2007年,学校建立了研究生服务大厅。在服务大厅,研究生既可以获得从成绩单打印、补办学生证到开具在读证明等的各类学生管理服务,也可以得到从医疗保险、户籍管理到婚育服务等的各类生活服务,以及从招生咨询、就业指导到助学贷款申请等的各种咨询指导和业务办理服务。所有服务可以在大厅里实现一站式办理,让每一位走进服务大厅的研究生及导师享受到“三最满意服务”(用时最短、走路最近、问话最少,就可得到满意的服务)。

3.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

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积极做好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还采取缓缴学费的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向学有余力的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 即“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对经济困难研究生进行资助,锻炼并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学校每年用于资助研究生的“三助”经费达40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起,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自费研究生,也提供担任本科班副班导师工作(“助管”)岗位。7年来,共有600多名研究生通过此岗位得到了资助。这一举措也大力促进了本科生的学风建设。资助体系的建立使研究生在工作中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也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受到广泛好评。

4.践行全面发展育人理念

学校积极引导研究生形成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人生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通过组织研究生参观《复兴之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题展览》《和平解放六十年成就展》等展览,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发展前景的信心。学校每年为研究生订阅由校长王晓纯、校党委书记吴晚云主编的《思想文化研究丛书》,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深受广大研究生的欢迎。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党建模式,多年来坚持从研究生党员中选送骨干参加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班培训,并倡导“星火精神”,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并带动身边更多的学生。学校还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送法下乡、送科技知识下乡、红色“1+1”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机电专业2010级研究生党支部获2011年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奖励。

5.提供专业化就业指导

为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完善“校领导挂帅,主管部门统筹,职能部门配合,学院负责,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专业课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化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要求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对学生做到“一对一”“面对面”的就业辅导,了解每一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意向,使“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落到实处,研究生就业工作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学校有计划地定期组织研究生辅导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结合实际讨论,研究具体实施办法;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职业规划讲座,举办就业经验交流及就业指导咨询会,召开毕业班班长会议,深入了解并跟踪每一位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加大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技巧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心理、能力、信息等全方位咨询。通过细致的工作,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价值观及良好的心态。学校多渠道就业信息,建立了专门的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及时组织搜集就业信息,通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短信平台把北京市及全国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设立宣传栏公布就业信息,积极加强与企业、机关、社会等多方面联系,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做好招聘会信息采集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招聘会。近年来,学校研究生就业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属高校前列,毕业研究生深得用人单位好评,并于2009年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已经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方法与体系,为培养更多综合能力优、专业素养强、学术水平高、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导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导师专业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