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生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09:14:44

八下生物总结

八下生物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活动 有效性 精品课堂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那么最终只会是浪费时间,而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这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我们评价学生活动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乐于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

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下生物《脊椎动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创设出如下故事情境:“万寿之王老虎发出号令,号召所有的脊椎动物到池塘边开大会,兔子、蝴蝶、蜗牛、蛇、青蛙、鱼、鸽子等动物都到达了会场,请你协助老虎做回森林管理员,看看哪些动物不符合入会资格,请它们‘非诚勿扰’。”笔者一边解释,一边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们的图片,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主题是“脊椎动物大会”,初步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然后再进一步提出要求:“请你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动物们安排座位。”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动物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纷纷跃跃欲试。在开心做游戏的同时,笔者适时抛出问题:“这些动物有哪些特殊的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环境?”于是整节课一直在“脊椎动物大会”这样活泼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自然也就乐于参与,从而使课堂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

引导学生乐于活动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方法更为重要,善于活动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

学生是否善于活动,至少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判断。

1.是否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即“为何而动”。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开展必须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如在讲授苏教版七下生物《血液和血型》一节时,指导学生6人一组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看一看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数量,找一找有没有细胞核,想一想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小组分工合作,把观察讨论的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表格设计得最完善。

通过分组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同时为了使观察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效,教师以“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想一想”四个问题设疑,并指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四位观察员,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融入课堂活动中来,在设计表格的同时,既锻炼了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引导他们将讨论的结果适时记录,使讨论的过程更加有效。而关于血液颜色的思考,不仅强调突出了红细胞的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作用,还解释了贫血发生的原因,并与第九章的均衡膳食前后呼应,可谓一举多得。

2.是否懂得该如何开展活动,即“如何而动”。

实验一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任何内容、任何形式的实验总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但如果实验之前教师没有细致的指导,而是放任学生自由开展,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让他们体会到快乐而收获不了知识、锻炼不了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验之前,必须强调实验的目的、过程与方法。如在苏教版八上生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观察鸡卵的结构,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带鸡蛋然后打出来看内部结构对照书认识就行了,结构实验以后问看到了那些结构,学生还是回答“蛋黄、蛋白、蛋清”,而最重要的胚盘则鲜少有人观察到。因此,即使是这样“简单”实验,在开展之前教师也必须给予细致的指导:先观察外形,区分圆端和钝端;再撬开圆端,看看卵壳内有几层膜,找出气室;倒出内容物,找出卵白、卵黄、卵带,观察胚盘的位置和颜色,思考每个结构的功能。通过这样有的放矢的观察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认识结构、了解功能,这样的活动也才是真正有效的。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和技能的形成。如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1)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2)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在学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后,要求同学回答:在生产中,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设问用的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

总之,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兴趣和热情的建立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想办法,是否愿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去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培温.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7-8).

[2]李高峰,郑春和.浅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生物学通报,2004.7.

[3]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4]施新娥.有效教学策略.

八下生物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 创新 实践 合作 生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70-0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些理念,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构建优质 “求索”的高效课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实践者、参与者、探索者。

一 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仍是主阵地,教室为主要空间,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立足课堂,“不做‘讲师’做‘导师’,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和拉手”,最重要的是让探究的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了探究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把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相结合贯穿于日常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生物课的探究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在这种好心情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形成直观生物图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探究。如自编一个消化系统课件,创意是利用鼠标可任意查看人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随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的各部分,可看到食物成分的变化以及消化后的吸收情况,同时提出以下问题:(1)消化系统由哪些消化器官组成?(2)食物中哪些成分须经消化分解成什么物质才被吸收?(3)吸收部位在哪里?又如在一段描述心脏结构的三维立体电脑动画中,随着虚拟摄像镜头的推拉摇移,学生的视线可随镜头进入心脏内部,直观地看到房室瓣的结构及开闭情况,提出问题:房室瓣的作用是什么?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很强的辅助作用。通过建立直观的生物图景,再联系已熟悉的生物图景,填补学生思维的空缺,形成解决问题的桥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将会破坏学生对学科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时,学生常常认为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严格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进化的,即:植物进化的历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情况,可试着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八下55页“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示意图,分组讨论,总结规律,然后教师做必要的纠正、补充。

3.加强实验教学,组织、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说,他们爱问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实验,既可增加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自己亲手做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对于贯彻新的教学改革精神中提出的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 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人类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生物现象、规律,善于用生物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学习“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因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超越教材和课时的束缚,设计为菜市场蔬菜卫生情况调查、马路边早点卫生状况调查、中学生营养与健康情况调查和对策、中学生早餐情况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生物”,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生物”。

三 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健康、有益、互利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学习、求得共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前后两桌4人(尖子生1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人)一组为宜,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尖子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例如在“临时装片的制作和细胞的观察”实验中,我们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问题质疑:教师先简要指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阅读课本提出问题。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2)实验操作:1人调试显微镜、1人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1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1人督导巡视,4人轮换,比赛哪组制作的装片既快又好又多,这样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热情高,凝聚力强。(3)观察、绘图并张贴: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观察绘出细胞简图张贴在教室板报的生物角内。(4)综合问题分析并展示:包括以上各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组内分析时组员既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看法;组际交流时,组长先代表本小组发言,组员要敢于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表组长发言。教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立小辩论台,教师相机诱导,适当评判。

四 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探究性学习》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探究者。”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探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已超过教师,如学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时,不少学生已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这些知识,教师可先请他们讲,既可模仿教师平日的新授方法,亦可自创教的形式,使其他学生学会这部分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常常能开拓教师的思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物必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生物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