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范文

时间:2023-03-13 07:00:05

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范文第1篇

靶向药物:相对传统的治疗药物而言,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特异性治疗,其特点是基于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的分子差异,对肿瘤细胞进行特性杀伤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好像具有靶向性。表现为特异性强,毒副作用小,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药物。

靶向药物作用的机制

靶向药物通过与其特异的靶分子结合,改变该分子的构象,阻断或减弱其天然分子与其结合的能力,阻止细胞接受增殖信号的能力或阻断该信号在细胞内的传递,进而引起细胞的凋亡,而正常细胞由于表达分子的差异,则不受或很少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靶向药物的分类

靶向药物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种类从结构上可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异识别抗原单一表位的抗体,如:用于治疗乳腺癌靶向药物赫赛汀、用于治疗结直肠癌以及头颈鳞癌的艾比妥、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美罗华;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模拟天然分子(如:ATP)并与功能分子特殊结构域结合的化学合成分子,其特点是其与功能分子结合后将阻断天然分子的结合或减弱天然分子结合的能力如:用于白血病以及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格列卫、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易瑞沙、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胰腺癌治疗的特罗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以及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用于肾癌治疗的索拉非尼等。

根据其作用的靶分子所分布的细胞部位可分为靶向受体的膜外区、靶向受体的膜内区以及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注:细胞膜受体通常具有细胞膜外结构域、跨膜区、细胞膜内结构域,通常细胞膜外结构域与天然调控分子结合后会导致其细胞膜内的结构域活化)。靶向受体膜外区类药物,如: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靶向受体膜内区类药物,一般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 (TKI)如:易瑞沙,特罗凯;靶向细胞内关键调控分子类药物,如: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另外从作用靶标的数目还可分为单一靶标类(赫赛汀,艾比妥,美罗华,易瑞沙,特罗凯等)和多靶标类(格列卫,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靶向药物发展的历史

靶向药物的发展与肿瘤标志物的鉴定与功能研究密切相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肿瘤相关分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肿瘤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以及其致病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的细胞增殖调控涉及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干预这些调控途径无疑将干预细胞的增殖,通过大量的前期筛选,1997第一个用于治疗非霍奇金式淋巴瘤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细胞膜受体CD20的单克隆抗体)问世, 1998年针对乳腺癌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针对HER-2/Neo过量表达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也获得临床应用批准,随后针对其它细胞受体相继推出,如:针对CD33的麦罗塔,针对EGFR的艾比妥等。

如前所述,肿瘤相关的异常分子除了表达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外,更多的是位于细胞内部,由于单克隆抗体分子较大,正常情况下无法自由进入细胞的内部,所以探索可以自由进入细胞内部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成为另一研发方向,针对细胞受体内部结构域以及重要信号传导途径中的组分设计并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显示出对肿瘤细胞显著的抑制作用,随后相继获得临床批准应用,如: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易瑞沙和特罗凯,抑制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途径中重要分子RAF激活的索拉非尼。

由于肿瘤的发生是多层次的调控异常,针对肿瘤细胞内其它非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分子的靶向药物最近也获得重要的进展,如抑制细胞内甲基化转移酶活性的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抑制细胞内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万珂,抑制叶酸代谢的普拉曲沙,抑制细胞色素CYP2D6的阿比特龙,促进免疫增强的易普利姆玛等

最近单一分子作用于多个作用靶点小分子化合物相继也获得了临床应用批准,如:用于肾癌治疗的舒尼替尼和帕唑帕尼,该类分子由于作用于多个位点,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也不易产生耐药,是小分子化合物重要的研发方向。

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

目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肿瘤患者治疗,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常规的放化疗不仅副作用大,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对患者的生存期的延长有限,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正在加速进行,获批的种类也在显著增加。临床应用显示,靶向治疗药物疗效显著,副作用很小,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生存期对大部分靶向治疗患者得到了显著的延长(虽然统计显示易瑞沙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没有显著延长生存期,但患者的生命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像常规的化疗药物一样,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将从药物的敏感逐渐转变为耐药,所以如何克服耐药性将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关键。国外临床资料显示,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显著降低患者的耐药性,所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价格的下降,多种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多作用靶点的靶向药物相对于单一靶点的药物而言可明显降低或推迟耐药性的出现。另外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也明显提高敏感性增强治疗的效果,所以在肿瘤治疗中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或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重要的手段。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靶向药物治疗机制是以其作用的分子特征为依据的,由于个体以及肿瘤发生过程的差异,只有带有靶向药物特异作用靶分子的部分患者才表现为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而其他患者即使则表现为不敏感,再加上目前靶向药物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而且不同的生产地区价格差异也较大,所以在评判靶向药物使用与否之前,对患者进行靶向分子的检测将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靶向药物有关的状况

我国靶向药物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自主开发的抗肿瘤靶向药物较少,其中属于单克隆抗体药物有:泰欣生(尼妥珠单抗),其作用靶点为EGFR,广泛用于EGFR高表达肿瘤患者的治疗;美妥昔单抗,其作用靶点为细胞表面抗原CD147,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属于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有: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其作用靶点为EGFR,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总之我国目前靶向药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种类与规模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研发成本地下降,相信不久的将来靶向药物将会成为医保范围内的常规治疗药物,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

背景链接: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批准临床应用的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药物

药名 靶分子 批准年份 应用

美罗华 CD20 1997 非霍奇金式淋巴瘤

泽娃灵 CD20 2002 非霍奇金式淋巴瘤

百克沙 CD20 2003 非霍奇金式淋巴瘤

麦罗塔 CD33 200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坎帕斯 CD52 200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阿瓦斯丁 VEGF 2004;2008 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2004);乳腺癌,脑癌(2008)

艾比妥 EGFR 2004 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

赫赛汀 HER-2/Neo 1998 乳腺癌

小分子化合物药物

药名 靶分子 批准年份 应用

格列卫 BCR-ABL,KIT,PDGFR 200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易瑞沙 EGFR 2003 非小细胞肺癌

阿扎胞苷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200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200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特罗凯 EGFR 2004,2005 非小细胞肺癌(2004);胰腺癌(2005)

索拉非尼 多靶点 2005 肾癌

万珂 蛋白降解复合体抑制剂 2005 套细胞淋巴瘤

驮瑞塞尔 mTOR 2007 肾癌

达沙替尼/扑瑞赛 BCR-ABL 200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舒尼替尼 多靶点 2006 肾癌

普拉曲沙 叶酸代谢抑制剂 2009 T细胞淋巴瘤

阿比特龙 CYP2D6抑制剂 2011 前列腺癌

依维莫司 mTOR 2009 肾癌

帕唑帕尼 多靶点 2009 肾癌

靶向药物范文第2篇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肿瘤靶向药物治疗,就是除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外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它是以肿瘤为目标,而采用的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病人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的全身药物治疗。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稳、准、狠”

近10多年来,“易瑞沙”、“特罗凯”、“恩度”等靶向药物的名字被国内的医生和病人所熟悉。全球上市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已达30余种,还有100多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诸多的国内外临床报告显示,靶向药物在治疗肿瘤过程中的确“身手不凡”,配合手术、放化疗,协同抗癌;延长了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胆囊癌和结直肠癌等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的残留癌肿或微转移灶,经过治疗甚至痊愈。

2005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出肿瘤临床十一大进展,其中就有三个与靶向药物有关,可见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不一般。

肿瘤靶向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简单地说,肿瘤靶向药物进入人体后,有的是阻止肿瘤细胞增殖(繁殖生长),有的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死亡),有的是对肿瘤新生血管生存产生抑制作用(断了肿瘤的粮草)。它们“敌我分明”,只杀伤肿瘤细胞,而对肿瘤病人体内正常细胞无损伤或损伤轻,所以说是“稳、准、狠”。

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适用

靶向治疗,就是有针对性地瞄准一个靶位,第一种是器官靶向,就是只对某个器官有效;第二种是细胞靶向,是指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人体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第三种是分子靶向,指的是针对肿瘤细胞内的某一种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是某一个核苷酸的片断,或者是某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的“热点”。分子靶向药物发展相当快,不同靶点的药物不断开发上市。但是由于靶向药物昂贵,且并不是所有肿瘤患者都适用,所以科学预测靶向药物分子标记,确定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并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显得非常重要。另外,虽然靶向药物副作用小,但对极少数病人也可能不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多数病人明确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外科手术、放射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等只能挽救一部分病人的5年生存时间,而80%的病人会因为肺癌的播散、复发、转移和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失去生命。

进入新世纪以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的模式建立,无疑给肺癌病人的新生带来了希望。吉非替尼(商品名字叫易瑞沙)和埃罗替尼(商品名字叫特罗凯)这两个较常用的肺癌靶向药物,使很多不吸烟的东方女性肺腺癌病人延长了生存时间,改善了生活质量。有一些肺腺晚期脑、骨转移、胸膜腔转移的病人,吃了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之后,头痛、骨痛明显缓解,胸腔积水被控制,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等症状得到改善。

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早期播散和转移。对于不能根治、特别是发生转移的病人,可以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手段。2007年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先后批准索拉菲尼(多吉美)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而后,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于2008年批准索拉菲尼用于治疗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

目前,肿瘤学界正在进一步探索索拉菲尼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综合应用,例如与化疗药物阿霉素、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及与同是分子靶向药物的埃罗替尼(特罗凯)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望提高肝癌疗效,为改善肝癌病人的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乳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

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曲妥珠单抗(赫赛丁)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开始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特别适用于一些老年人或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曲妥珠单抗要是和紫杉类或多烯紫杉类药物联用,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还能明显延长生存时间。美国FDA于2007年3月批准拉帕替尼(泰克泊)用于治疗乳腺癌,尤其用于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失败的病人,能明显延长病人无复发生存期。

过去的几年,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还有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正在研发中。

胃癌的靶向治疗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一位。由于多数病人在明确诊断时已是进展期,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及化疗、放疗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靶向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靶向制剂 进展

脂质体(LIPOSOME)

传统脂质体:①Dauno Xome:系柔红霉素脂质体制剂,由二硬脂酰(DSPC)与胆固酸组成靶向药物传递系统(SUVS),临床研究证明,脂质体与游离柔红霉素相比,疗效明显增加且毒性降低。②Caelyx:系盐酸多柔比星的立体稳定型脂质体,表面含亲水性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包封层可延长脂质体在血液中停留时间,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55小时,而游离药物可在几分钟内分布至各组织,并在24小时内从体循环中完全清除。脂质体骨架和内在的缓冲体系使多柔比星完全被包封而使药物不能游离,不良反应低。③Onco Tcs即长春新碱脂质体:以载体系统(TCS)传递,将药物传递至病灶,并以高浓度进入疾病细胞,其作用时间较长,能使对原先化疗无效的晚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病人的肿瘤明显缩小,Ⅱ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本品治疗评估的NH病人总有效率为45%。

他莫昔芬传递体:是指具有高度变形能力,并能以皮肤水化压力动力,高效穿透比自身小数倍孔道的类脂聚集体。将他莫昔芬制成传递体后,药物主要蓄积于皮肤,对皮肤的穿透率大于普通脂质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基因药物脂质体:基因脂质体制剂能够将治疗基因导向作用部位,保护DNA或RNA免于灭活或降解,在体内有较高的转染率,与细胞融合后,即被降解,不良反应小。将DNA-脂质体复合物引入皮下肿瘤中,转移的基因表达并定位在注射部位,未见明显的毒性或抗DNA抗体。

自1978年Zamecnik 等首次证明,特异互补的寡核苷酸在体外能有效抑制Rous肉瘤病毒(RSL)的增殖以来,反义寡核苷酸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随着快速基因克隆及自动DNA合成技术的出现,反义核苷酸的研究有了迅猛发展:作用于PKC-α基因的反义化合物ISIS-3521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作用靶点是c-raf激酶,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靶向c-raf基因和靶向bcl-α基因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反义核苷酸易受酶的攻击而降解,因此对核酸酶不稳定;另外其摄取率及转运特异性亟待解决,因此抗体导向的反义寡核苷酸的靶向转运成为另一研究方向[1]。

毫微粒和毫微囊

长循环毫微粒:长循环毫微粒即静脉注射给药后,能够躲避网状内皮系统(MPS)的摄取,而在血液循环系统中长时间滞留的毫微粒。作为抗肿瘤制剂,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克服多向性药物耐受性的能力。而且Grislain 等通过实验证明了,聚氰丙烯异丁脂毫微粒具有对肺肿瘤组织的通过性,并认为经过修饰,可降低由于普通毫微粒(NP)在MPS系统的蓄积而造成的抗肿瘤药物对NPS的毒性,但这种应用尚存疑问。宋存先等证明载药的NP制剂能作为血管内靶向定位[2]。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固体脂质纳米粒是将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药物包封于类脂核中制成的,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避免药物降解或泄露,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特点。喜树碱(CA)的SLN口服给药后,与CA溶液剂相比,在观察的各器官中,CA的AUC和MTR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脑中AUC提高尤其明显,说明SLN作为缓释靶向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抗肿瘤药物NP制剂:阿霉素A的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NP的体外抗肝细胞瘤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的阿霉素A。另外,吸附于聚氰基烯酸烷基酯纳米粒子上的寡核苷酸,已被证实提高了其对核酸酶的稳定性,并形成了更理想的细胞定位。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明,把亲脂性免疫调节剂制成NP,其抗转移瘤比游离态制剂更有效,中药提取物紫杉醇毫微球作为热点之一正在研究阶段。

磁性药物制剂

磁性药物制剂是近年来国内外大力研究的一种新的靶向制剂,其中抗肿瘤药物微球研究得最多。这种磁性微球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在肿瘤部位滞留,定向释放药物,可以减少用药剂量,提高靶区药物浓度,减少血液循环中药物分布,对肝、脾、肾等器官损害较小。

王氏[3]等用含平阳霉素、甲氨喋呤、阿霉素、丝裂霉素的磁性微球,对58例不同类型的食管癌、口腔癌、直肠癌、舌癌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完全缓解22.4%,部分缓解67.2%,总有效率为89.7%。

现已制备的抗肿瘤磁性微球还有:丝裂霉素C、两性霉素B、氟尿嘧啶、肝素、博来霉素等。阿霉素磁性微球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抗肿瘤制剂,动物实验证明,该制剂有非常好的靶向性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但同时也使实验动物体重降低,出现肝、肾组织坏死等症状。虽然磁性微球的剂型仅限于水溶性制剂且存在许多如肝、肾组织毒性等问题尚待解决,但其在离表皮较近的如乳腺癌、膀胱癌、食道癌、皮肤癌等的治疗方面已显出优越性。

微 球

微球作为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非常引人注目,其中用于肝动脉栓塞的研究较为成熟,已进入临床治疗阶段。白蛋白最主要的应用是将其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使其疗效提高,不良反应减小。它是以白蛋白为载体,包封或吸附药物,以过固化分离而形成的实心球体,与脂质体和乳剂相比,具有在体内贮存时稳定性好的优点。用白蛋白包封研究的抗癌药已有阿霉素、5-氟尿嘧啶、巯基嘌呤、博来霉素、甲氨蝶呤、长春花碱酰胺硫酸盐等。

抗体靶向酶-前药制剂

该类制剂系指将特异性抗体-酶交联物注入体内,使其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再注入毒性较低的前药,此时结合在肿瘤细胞上的酶特异性地将前药转化成活性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该制剂选择性高、局部药物浓度大,毒性相对较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人源化抗体,保存了靶向性的同时又较传统方法制备的鼠源性单抗引起的人抗鼠抗体反应轻,疗效好。常用的活性前药有苯甲酸氮芥、苯酚氮芥、甲氨蝶呤、阿霉素、美德伦、沙海葵素、苯胺氮芥、长春花碱、紫杉醇、柔红霉素、5-FU、表柔比星、足叶乙苷丝裂霉素C、丝裂霉素、氰化物、羟基衍生物等。虽然抗体靶向酶-前药制剂疗效较好,但也存在免疫学和药理学方面的一些缺陷,目前正处于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

抗体制剂

首个上市治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是1997年经FDA批准的Rituximab(商品名Rituxan),它是一种靶向B细胞CD20的小鼠人嵌合抗体,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低度或滤泡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另外,Bexxar 和Zexxar也是治疗该瘤的单抗。首个新抗体靶向化疗药Mylotarg 是一种靶向细胞表面蛋白CD33抗体,用于治疗首次复发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1999年批准上市的Ontak用于治疗肢体软组织瘤。

治疗癌症疫苗

肿瘤相关抗原能激发特异性的肿瘤应答,并作为癌症疫苗的靶点。全球第一个黑色素治疗疫苗已在加拿大批准上市,M-Vax也成为2000年首个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黑素瘤疫苗,使用乳腺癌和结肠癌胚抗原(CEA)的疫苗正在研究中。生长因子受体ErbB-2/neu也拟用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性疫苗PROSTVAC VF进入了Ⅱ期临床,SnET2(GM2神经节苷酯)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对直肠癌、胃癌、及小细胞癌有效。

参考文献

1 邹宗亮,王升启,王志清.靶向技术在反义寡核苷酸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27(5):260-264.

2 宋存先,杨菁,孙洪范,等.心血管内局部定位药物缓释体系的实验研究.中国心血管杂志,1998,3(2):70.

靶向药物范文第4篇

只是业内纷纷表示这一产品在全球肿瘤药老大罗氏的体系之下只属于其抗肿瘤产品系列“闲置”的弱势产品。此前已雪藏3年未有任何市场推广的历史,因此,双方能够重新将此产品打开市场的成功率仍是未知数。更值得注意的是,罗氏中国方面希望通过放出经销权来调整重心的动作还远不止于此。

据接近罗氏方面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接下来罗氏除了靶向药物之外,其它的癌症药物经销权或将全部外包转让给其他公司,交易价格不会太高。“大刀阔斧‘甩出’相对低回报的肿瘤药产品,追求更高利润的靶向药物本身符合商业药企逐利性的特点,无可厚非。只是学术界普遍对于靶向药物的实际效用及安全性存在不少争议,若把‘鸡蛋’全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直接意味着放大了高回报背后的高风险。”前述业内人士指出。

邦罗力外包背后

在2010年全球畅销药50强中的抗肿瘤药中,罗氏“赫赛汀、美罗华、阿瓦斯汀”3个品牌居全球畅销药前十。

然而,今年10月8日起,国家发改委对部分抗肿瘤进行调整价格,罗氏等大型外资药企首当其冲。以罗氏旗下规格为500mg×20的吗替麦考酚酯片剂为例,相较于2006年发改委的部分抗肿瘤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该产品价格降幅达17.4%。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罗氏中国首次产品销售权外包的案例,此次天普与罗氏合作的产品邦罗力便极具典型意义。

三年前在华上市后,用于肿瘤骨转移治疗的邦罗力却遭遇几乎零市场推广的尴尬。而这对于一款研发投入巨大的高药价肿瘤辅助药而言,这样的营销策略尤为反常。如今,邦罗力还面临2013年即将坠下专利悬崖的风险。

“邦罗力前几年并非完全叫停推广,只是推广力度相比其他产品而言并不那么高。至于为何不加强推广力度则是公司经营的策略,不方便透露。”罗氏中国传播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应。

但前述业内人士直言:“邦罗力在国内一直做不太好,投入产出方面不算理想。如今专利快过了,简直让人有‘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邦罗力本身既不是化疗药,也非靶向药物,已经远离了罗氏肿瘤药策略的方向。”

而合作方广州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翰明更是直接告诉记者,邦罗力在中国上市后一直都“放在冰箱中冷冻”,几乎没有声音。这次天普获得经销权等于是要为这个产品做重新上市。“这系列动作背后其实是罗氏全球销售策略的改变,不单单是中国市场。罗氏全球在肿瘤药物的产品线很多,而且有明确偏向性。在总部确定重点发展的几类产品后,其他一些产品就很难再照顾好,所以后来这些产品的推广就没有 继续下去。”

谈及双方合作模式,罗氏方面表示,天普药业是作为罗氏邦罗力在中国的营销伙伴,这一举动并不代表罗氏策略上的转变。天普药业只是获得推广和销售权,罗氏负责生产,仍对邦罗力产品具有监管权和所有权,产品权并不打算放弃。

押宝靶向治疗?

李翰明坦言,罗氏的这一严重偏向靶向治疗的决策调整,让很多业内专家也深表可惜,后来罗氏自己内部也有此感觉,所以才会很快接触后达成合作。

目前看来,已然板上钉钉的邦罗力外包合作或许不会是罗氏因为“自顾不暇”而输出经销权的最后一个案例。由于目前国内限抗的大环境比较严峻,罗氏抗感染产品也受到一定冲击,旗下抗生素产品罗氏芬也被指可能复制邦罗力的外包形式。

尽管罗氏方面强调这样的销售权外包不代表公司策略上的转变,并指出“公司不是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而是以产品特点来决定是否要和本地公司进行合作”,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多位业内人士处均被认为是其官方说辞。

在罗氏中国肿瘤药产品线中,除邦罗力外剩余五款产品安维汀、赫赛汀、美罗华、特罗凯、希罗达均是靶向治疗产品。

将肿瘤药产品聚焦在靶向药物,有着“边缘化”其余肿瘤药趋势的罗氏,多少有“孤注一掷”的意味。而在肿瘤治疗领域尚属前沿创新手法的靶向治疗,实际治疗功效的稳定性和市场容量目前还不能和成熟多年的化疗药市场和外科手术治疗相比。

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肝癌领域专家夏景林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现在国外开发的靶向药也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好,只是概念上非常理想,对于患者生命时间的延长并无非常确定和普遍的效用。“而且价格还是非常昂贵的,肝癌靶向药一个月就是五万元左右的花费,其他癌症靶向药也差不多。因而能够接受的人群还是比较有限的,市场的销售量也可想而知。”

不过,这些靶向药物产品价格与邦罗力这一每月治疗费用3500元的“弱势产品”之间,利润差距巨大。

靶向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关键词】tumor;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ies;response evaluation

随着科学工作者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了解, 越来越多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由于这类药物在国内上市时间普遍较短, 临床应用经验有限,医师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选择药品。本文选取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及尼妥珠单抗3种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回顾性分析其2009年7~12月的出院诊断和药品说明书界定的适应证的相符性, 以了解这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状况, 为合理、规范、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肿瘤的靶向治疗是指在各种“先进导航技术”下, 把药物、射线等各种能杀灭肿瘤细胞的物质或能量直接作用到肿瘤组织之上, 以达到精确有效地消灭肿瘤的目的。肿瘤靶向治疗主要包括现代放射治疗技术、靶向热疗技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肿瘤靶向治疗将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 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 从而能够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近年来, 伴随着药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渐被阐明。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蛋白酪氨酸激酶、芳香化酶、拓朴异构酶Ⅰ等)作为药物筛选靶点,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位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肿瘤药,即分子靶向药(molecular targeted drugs)和抗体靶向药(antibody targeted drugs),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1材料与方法

综合运用HIS , 检索2009 年7 ~12月份本院使用过曲妥珠单抗及尼妥珠单抗3种药物的患者及其相关基本信息。逐一将每位患者使用的靶向治疗药物的适应证与病案库记载的该患者的出院诊断关联并比较, 统计出临床诊断与药品说明书界定适应证的相符率。

2结果

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是一种重组DNA 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选择性地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HER - 2) 的细胞外部位。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批准的适应证为用于治疗HER - 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 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受过1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醇类或者多西他赛联合用于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本次调研的28例使用曲妥珠单抗的患者情况见表1。 br>

3讨论

3.1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分为裸单抗(以下简称单抗)和修饰的单抗。单抗抑制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是依赖其诱导的免疫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效应)聚集和活化宿主的效应细胞、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C 效应)、阻断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修饰的单抗自身不再具有裸抗体的免疫效应和直接杀伤肿瘤的作用,而是通过自身对肿瘤抗原的识别,将偶联上的放射性同位素、毒素、药物、酶等带至肿瘤局部,起到特异性载体作用。

1997 年第一个问世的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利妥昔(rituximab,美罗华)就是针对CD20 的单抗,与化疗联合使淋巴瘤的治疗步入了新的时代。之后又陆续上市了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 -2)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胞内区特异的受体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抑制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酪氨酸激酶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能催化ATP 上的磷酸基转移到许多重要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胞体内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过程。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表达将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进而导致肿瘤发生。此外,酪氨酸基酶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的化疗抗性密切相关。

3.2分子和抗体靶向药物的合理应用

3.2.1分子靶向药物

(1) 由于绝经前妇女卵巢为合成雌激素的主要器官, AI 尚无法阻断卵巢合成雌激素, 不可作为绝经前雌激素依赖性乳癌患者的单一内分泌治疗。宜与抗雌激素药、孕激素、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

(2) 鉴于AI 对芳香氨酶( 雌激素合成酶) 的抑制, 或多或少地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可致各种不良反应, 表现为雄性体征( 多毛症、脱发、头脂过多、声音嘶哑、痤疮) ; 其他方面有面色潮红、多汗、骨痛、体重改变、眩晕、抑郁、皮疹、下肢和足部水肿等, 在治疗中应注意防范。

(3) 关注AI 所致的子宫内膜增厚、月经紊乱、阴道干涩、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加等反应。AI 对胎儿有生殖毒性, 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绝经前妇女禁用。大部分AI 应用后可能出现乏力或抑郁, 对驾车司机和机械操作者慎用。

(4) 多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肝酶CYP3A4 代谢, 与CYP3A4 抑制剂( 酮康唑、伊曲康唑) 同用, 可使伊马替尼、埃罗替尼、吉非替尼的药- 时曲线下面积增加, 与CYP3A4 诱导剂(利福平) 同用可使上述药的药- 时曲线下面积降低。

3.2.2 抗体靶向药物

(1) 抗体靶向药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育龄妇女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12 个月内, 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另对严重骨髓抑制者禁用。对过敏者或敏感体质者禁用。

(2) 抗体靶向药对肺疾病者、充血性心衰者、心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脏病者慎用。

(3) 患者接受抗体静滴后出现变态反应或其他过敏反应已有多例报道。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不同, 典型的过敏反应通常在输注开始后几分钟之内就会出现。尤其于首次输液反应发生率较高, 为预防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可于给药前口服苯海拉明和对乙酰氨基酚;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和吸氧。

靶向治疗药物虽然在过去10 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预示靶向治疗时代已经来临, 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靶向治疗并不能替代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传统肿瘤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正从化疗单纯细胞毒性攻击到分子靶向调节过渡, 诸多分子检测的临床指标也开始监测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斯泽; 张积仁;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4年03期

[2] 胡政; 周桂生; 周光飚;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0年05期

[3] 梁荣祥; 李苏萌;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J]. 山东医药 2010年01期

[4] 马培奇; 抗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市场发展[J]. 上海医药 2010年08期

靶向药物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抗肿瘤 靶向药物 毒副反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58-01

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瘤,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但是放疗和化疗的副作用非常明显。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靶向药物通常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应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因此其能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显著降低各种副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患者在服用抗肿瘤靶向药物后,依然会产生一些毒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治疗中断。因此,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护士应针对患者服用靶向药物后产生的不同药物毒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及防护措施,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1皮肤系统

1.1皮疹、皮肤瘙痒

以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厄罗替尼,痤疮样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4%-79.7%。此类毒副反应在靶向治疗药物中比较多见,且发生率高,严重程度大,患者服用药物期间部分会出现皮肤瘙痒、干燥和皮疹不适等反应。护士应叮嘱患者勿抓搔皮肤,勤剪指甲,晚间睡觉时戴手套以防止抓伤皮肤。不要使用易导致皮肤干燥的物品,沐浴后或睡眠前涂抹润肤露。避免直接日晒。出现脓胞性皮疹时,除做好基础护理、加强营养等一般护理外,局部可用氧化锌、炉甘石止痒,用无菌棉签沾庆大霉素搽疹面,涂抹湿润的软膏于疹周,一般4~7天愈合。

1.2手足综合征

多靶点药物索拉菲尼和舒尼替尼易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3.8%-13.8%。出现手足综合征后,护士应指导患者保持受累皮肤湿润,然后在湿润的皮肤上涂凡士林软膏或芦荟汁、尿素软膏。避免接触过冷、过热和尖锐多刺的物体,以免发生冻伤、烫伤和外伤。同时应保持卫生,防寒、防冻,穿柔软、合适的鞋袜、手套,鞋袜不宜过紧,以防磨擦。避免接触碱性洗涤剂。

1.3毛发异常

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索拉菲尼可导致脱发的发生,有些使用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还观察到胡子生长缓慢,头发和体毛变卷、易断的现象。护士应告诉患者脱发是暂时的,一旦停药后毛发会复生。注意保持床单、枕套的洁净,及时清除掉发,减少脱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平时应减少梳头次数,且用软梳子梳头,以减少脱发。

2心血管系统

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等,以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为代表,在与化疗药物同用时患者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机率达到10%。因此在患者用药前需进行心脏功能检测,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如患者心脏功能不全,应停止用药。用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加强监护。

3消化系统

3.1腹泻

腹泻是厄罗替尼和吉非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但发生程度轻微,病人能耐受,无须停药。护士应告知患者腹泻多为一过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及恐惧情绪。饮食宜清淡,减少油腻难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适当多饮水。老年患者腹泻易引起脱水,需适当补液,重度腹泻导致脱水或病情恶化者暂停用药,并予静脉补液。

3.2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

以厄罗替尼、吉非替尼和索拉菲尼等靶向药物为代表。临床上通过饮食调节可减轻症状。如药物不与食物同服,建议吃高蛋白、高热量、清淡的饮食,且应少量多次进食。轻度症状者可用甲氧氯普安、地塞米松和苯海拉明治疗。严重脱水者要适当补充水和电解质。

4血液系统

包括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以靶向药物舒尼替尼为代表。在用药1~14天血小板出现下降。如发现患者血小板减少达到4度以上,应及时停药。让患者注意休息、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进行血液检测,并根据病情进行药量调节。饮食方面不宜吃生冷水果,所有食物均应经过消毒处理。

5讨论

靶向药物范文第7篇

通讯作者:刘圣活

【摘要】 目的 探讨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治疗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裸鼠BGC-823胃腺癌动物模型,每组6只,随机分配至设立的生理盐水对照组、载体材料组、紫杉醇常规药物组、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采用尾静脉给药方式,动态观察并测定肿瘤的体积、瘤质量抑瘤率,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实验期间动物的全身情况及相对体质量变化,评价毒副作用。结果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人胃癌移植瘤表现出明显的体积抑制和瘤质量抑制,抑瘤率分别为84.6%和84.5%,显著高于紫杉醇常规药物组(45.1%,48.7%)和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38.7%,42.2%),而且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小鼠体质量与其它各组比较相对平稳,且饮食活动正常,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明显减轻。结论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高效低毒体内抗肿瘤作用,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胃癌;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 靶向治疗

A study on gastric cancer therapy and diagnosis with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LIU Sheng-huo, SHUAI Xin-tao,ZHOU Jian-hua, HU Feng-xia.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on human gastric cancer xenografts in nude mice.Methods Human gastric cell line BGC-823 was implanted into 30 nude mice Drugs were injected through the caudal vein in 5 different groups with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models Tumor growth was monitored once other day.Results The growth speed of tumro in the group of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e other groups The rates of tumor restrain in tumor weight and tumor volume of the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group were 84.6% and 84.5% respectively, remarkab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The side-effect and toxicity in the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Conclusion MG7 antibody targeting paclitaxel nano-drugs can inhibit the growthof tumor,which indicates a favorable foreground for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MG7-Ab Paclitaxel nano-drugs; Targeting therapy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首位[1],新近资料显示,我国胃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疗效较差,5年生存率很低,化疗仍然是胃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3]。然而由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且毒副作用大,传统途径给药模式由于化疗药物用量大,大多缺乏药理作用专一性,对正常组织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提高药物抗肿瘤效果,减低毒副作用迫在眉睫,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将化疗药物与载体相结合,以改变化疗药物在体内分布来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最大限度降低非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化疗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4]。

笔者在研究工作中,将靶向胃癌细胞的单克隆单链抗体(MG7-Ab)与抗癌药紫杉醇负载到同一个纳米体系中,通过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作用观察,为靶向治疗肿瘤提供生物医学基础,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肿瘤细胞株和动物 BALB/C nu/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无特殊病原菌(SPF)级,雄性,6~7周龄,体质量18~20 g,动物质量合格证号为SCXX(京)2006~0007,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一院实验中心SPF条件下饲养。人低分化胃腺癌BGC-823细胞株为本室保存。

1.1.2 紫杉醇(北京协和药厂)、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及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由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制备。RPMI-1640培养基系GIBCO公司产品,按产品说明书配制,过渡除菌备用,胰蛋白酶系华文生物工程公司产品,以1640培养液制成2.5 g/L浓度备用,新生小牛血清系兰州民海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 细胞培养 将人胃癌BGC-823细胞培养于37 ℃ 5% CO2培养箱中,加入含10%新生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传代时用0.25%的胰酶消化处理和PBS洗涤。

1.3 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至铺满培养瓶80%~90%时,用0.25%的胰酶消化后收集,制成单细胞悬液,悬浮于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显微镜下计数并调整细胞数至(4~6)×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右侧腹股沟皮下,每只0.1 ml。细胞种植14 d后,选择肿瘤体积为100 mm3左右裸鼠为实验模型。

1.4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法 移植性人胃癌裸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载体材料组(B)、紫杉醇常规药物组(C)、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D)、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E),共5组,每组6只,隔天尾静脉注射给药,各组紫杉醇剂量按10 mg/kg体质量计算。

1.5 肿瘤体积变化及抑瘤率 隔天(第3、5、7、9和11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长径a和垂直于a的最大横径b,用电子天平称量裸鼠体质量。第11天拉脱颈椎处死裸鼠,在超净工作台上解剖观察,剥离瘤体称重,同时将肿瘤剥离拍照观察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差异,按照公式:瘤体积 ab2;体积抑瘤率(%)(1-)×100%;瘤重抑瘤率(%)(1-)×100% 分别计算肿瘤体积、体积抑瘤率及瘤重抑瘤率,然后以每组动物移植瘤体积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

1.6 实验动物的全身状况和体质量变化 每天观察各组动物的饮食、活动、皮色等方面变化,隔天测量一次裸鼠体质量,观察其变化情况,以每组动物体质量变化曲线为纵坐标,处理时间为横坐标,绘制体质量变化曲线。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完成所有统计分析,定量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样本的均数,Dunnett-t检验检测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与其它实验组均数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体积变化及体积抑瘤率 紫杉醇常规药物组、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8.7%、45.5%和84.6%,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肿瘤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载体材料组、紫杉醇常规药物组、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肿瘤体积则较大,形状不规则,着色较深,表明肿瘤组织生长旺盛。与上述各组相比,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肿瘤体积较小,形状较规则,颜色也较浅,提示肿瘤组织生长受到抑制。结果见表1、图1。

2.2 肿瘤瘤重及瘤重抑瘤率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裸小鼠瘤重明显低于其它实验组(P<0.05),抑瘤率最高,与紫杉醇常规药物组、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比,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治疗后瘤质量明显减轻(P<0.05),抑瘤率明显增加。结果见表2。

2.3 实验期间动物的全身情况及相对体质量变化 在实验期间,紫杉醇常规药物组、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裸鼠后期反应迟钝,饮食及活动均较差,皮肤无光泽,体质量下降较快。各实验组由于药物毒性的差异显示相应变化,而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的体质量与其它组比较相应平稳,且饮食活动较正常。

表1 各组裸鼠肿瘤体积变化及体积抑瘤率

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1;与其它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裸鼠瘤体平均质量和瘤重抑瘤率

注:与等渗盐水组比较,*P<0.01;与其它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肿瘤认识逐步加强,以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问世,化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成为许多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系统化疗存在全身药物的再分布,同时药物缺乏对病变部位的特异亲和性,当用药剂量很大时才能在靶部位产生较高的局部浓度,但大剂量抗癌药可对正常组织产生非特异毒副作用,产生肝肾损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多种毒副作用。药物靶向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使靶部位的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可减少用药量,使治疗费用下降,明显降低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

胃癌相关抗原MG7-Ag是目前研究中一个最有前景的胃癌靶向诊断和治疗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分布在癌细胞的胞浆内或胞膜上,也可分布于癌腺腔内或癌细胞周围的黏液物质中,不出现在血液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在健康人和良性疾病几乎不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对胃癌有很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因此MG7抗体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胃癌靶向诊断和治疗的肿瘤标记物。

紫杉醇是国际上公认为首选的抗癌药物,为治疗效果好、广谱性强、副作用相对小、作用机制全新的一种一线抗癌药物,但因明显剂量相关的骨髓抑制和神经损害等副作用制约其大剂量应用。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首次自行合成的纳米载体药物,即把胃癌细胞的单克隆单链抗体(MG7-Ab)与抗癌药紫杉醇负载到同一个纳米体系中,从而提高治疗胃癌的靶向性与紫杉醇的抗癌效应。作为载体纳米颗粒是一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粒子,具有表面亲水、内部疏水的独特壳-核结构,其亲水性的外壳使颗粒能够高度分散于机体水溶性内环境并随血液循环传输到特定部位,而其疏水性内核则可以充当疏水性药物控制释放的“纳米药库”[5],使纳米颗粒成为具有优良的传输性能,选择性到达并定位于肿瘤靶区,使药物以受控的方式从载体中释放,然后在肿瘤组织的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发挥药效作用,同时减少药物与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接触,明显减少毒性副作用[6]。

以人胃癌裸鼠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该组肿瘤生长速度较其它各组明显减慢,体积抑瘤率和瘤质量抑瘤率高达84.6%和84.5%,而紫杉醇常规药物组体积抑瘤率和瘤质量抑瘤率分别为38.7%和42.2%,和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65,0.0197),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抗肿瘤效果显著高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紫杉醇注射组,在实验期间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体质量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平稳,且饮食活动正常,而紫杉醇常规药物组与非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组体质量下降较明显,可见MG7抗体与紫杉醇负载到同一纳米体系中后,其药物毒性明显降价,并具有高效的肿瘤靶向性,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可较强抑制胃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MG7抗体靶向紫杉醇纳米药物在体内抗肿瘤作用,为其应用于临床胃癌治疗提供必要理论依据,目前靶向纳米技术治疗肿瘤,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1990-1992年胃癌死亡调查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02,24:4-8.

[2]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9.

[3] Alexiou C,Schmid RJ,Jurgons R,et al.Targeting cancer cell:magnetic nanoparticles.Eur Biophys J,2006,35:446-450.

[4] Abdollahi A,Hlatky L,Huber PE.Endostatin:the logic of antiangiogenic therapy.Drug Resist Updat,2005,8:59-74.

[5] Norased Nasongkla, Erik Bey,Jimin Ren, et al.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Micelles as Cancer-Targeted, MRI-Ultrasensi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 Nano letters,2006,6(11):2427-2430.

[6] Hua Ai,Christopher Flask,Xintao Shuai,et al.Magnetite-loaded polymeric micelles as ultrasensitive magnetic-resonance probes. Advanced Materials,2005,17:1949-1952.

靶向药物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放疗;食管癌;靶向药物;疗效观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逐渐改变, 食管癌患者也与日俱增。其以死亡率高而著名, 为我国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1]。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加放化疗的方法治疗食管癌, 而对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一般采用放射疗法[2]。本文对本院收治的不能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 对比传统单纯放疗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84例研究对象为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间肿瘤科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禁忌证:①有恶病质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病变范围大, 出现声音嘶哑等明显癌细胞外侵现象或食管气管瘘者;③明显表现出癌细胞转移患者等。对照组有42例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58.4±4.3)岁;观察组42例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年龄49~74岁, 平均年龄(59.1±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单纯放射治疗, 2个月为1个疗程, 在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同期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商品名:特罗凯, 国药准字J20090116, 生产企业:Schwarz Pharma Manufacturing Inc, 规格:0.15 g/片)进行联合治疗, 0.15 g/次, 1次/d, 2个月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结果。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放射治疗原则[3]:完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检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部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检验结果部分恢复正常水平;稳定:患者检验结果趋向稳定, 不发生恶化;无进展:患者经治疗无效果, 情况恶化甚至死亡。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检查发现, 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2例, 部分缓解19例, 稳定6例, 无进展15例, 有效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9例, 部分缓解25例, 稳定7例, 无进展1例, 有效率为80.95%,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食管癌全球年发病人数约为30万人, 我国约为15万人, 占全世界食管癌发病人数的一半, 在我国恶性肿瘤排第四位。食管癌早期表现为吞咽困难, 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疼痛, 并有食道异物感。中、晚期时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 甚至最后连水和唾液也难以下咽。严重者出现癌细胞转移, 患者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昏迷等症状。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4], 随着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进入中、晚期后, 往往使患者出现身体机能下降、恶病质、癌细胞浸润周围组织甚至转移等症状, 给手术带来极大的难度。对于此类患者往往以放射治疗为主要疗法。

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靶向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 是目前最有效最先进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癌细胞生长发生的必需分子靶点, 来抑制癌细胞的发生与生长。由于靶向药物副作用小, 并发症少, 其最适合体质盈弱或癌症中、晚期患者使用, 可以减少患者放化疗时产生的不适[5]。本文研究放疗联合靶向药物对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使用放射疗法联合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做观察, 单纯放射疗法作对照。结果显示, 使用单纯放射疗法的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仅为50.00%, 而使用放射疗法联合口服盐酸厄洛替尼片的观察组患者有效率达到80.9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放疗联合靶向细胞对治疗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显著, 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怀刚.食管胃癌的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实用癌症杂志, 2011, 26(5):536-539.

[2] 郭伟,王建华.食管癌术前放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进展.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 25(6):546-549.

[3] 王亚梅,王峰,彭方慧,等.食管癌的EGFR靶向药物治疗现状.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3, 26(2):154-158.

[4] 吴隆秋,赵快乐.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进展.中国癌症杂志, 2011(7):538-542.

[5] 张军,张钰佳,王亚萍,等.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3):5821-5822.

靶向药物范文第9篇

目前,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得到临床广泛应用。虽然靶向药物与化疗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重程度较轻,但靶向药物导致的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心血管不良反应。在2008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靶向治疗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成为大会讨论的专题之一。

心血管不良反应可以发生于多数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和一些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多靶点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4类: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mi)和qt间期延长。对肿瘤科医师来说,熟练掌握靶向治疗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老年及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较正常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因此在应用靶向药物时,对这些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特别慎重并进行必要的监控。

以下主要从两方面就肾癌靶向治疗药物可能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作一简要介绍:一是各种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二是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的发生机制。

一、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共有不良反应。虽然标准的降压药物对此十分有效,但在较少的情况下,贝伐单抗或tki引起的高血压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如恶性高血压),也可能引起对眼、脑、肾和(或)肺的损害。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使用小剂量(3、5、7.5 mg/kg)贝伐单抗治疗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2.7%~32%,大剂量组(10、15 mg/kg)的发生率为17.6%~36%。对照组仅有1.7%的患者发生3级高血压,然而,在贝伐单抗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有8.7%和16.0%的患者发生了3级高血压。该研究结果表明,贝伐单抗可以显著增加所有级别高血压的发生率。小剂量组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为 3.0(p<0.001), 而大剂量组的相对危险为7.5(p<0.001)。

一项舒尼替尼与干扰素对比一线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研究(n=750例)结果显示,舒尼替尼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4%,而干扰素组仅为1%(p<0.05)。舒尼替尼组患者3级高血压发生率为8%,干扰素组仅为1%(p<0.05)。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ⅲ期临床研究(target研究)表明,索拉非尼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7%,而安慰剂组为2%,多数为2级高血压(10% 对1%;p<0.0001)。索拉非尼组3~4级高血压的发生率为4%,而安慰剂组仅为0.4%(p<0.01)。target研究中与药物相关的严重高血压发生率较低(1%对0%)。整个治疗过程中,仅1例患者因高血压而中止治疗。

2. lvef下降或慢性心力衰竭(chf)

美国学者于2007年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表明,在接受小分子、多靶点tki抗肿瘤药物舒尼替尼治疗的无伴发心脏病的75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8例(11%)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其中6例(8%)在中位治疗33.6周后发展为nyha 3~4级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获批剂量舒尼替尼的36例患者中分别有10例(28%)和7例(19%)lvef下降超过10%和15%。该结果提示,临床医师应密切监测使用舒尼替尼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一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应立即调整剂量、停药或(和)开始心衰治疗。该研究结果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医学届对靶向治疗药物心脏毒性的极大关注。

2008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者在asco泌尿生殖高峰论坛上报告,在该大学综合癌症中心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48例患者中,12.5%(6/48例)发展为有症状的3~4级心力衰竭,该研究结果高于既往的报道。

2008年asco会议上,有学者对已经发表的各类文献进行总结后指出,由靶向药物导致的心脏功能不全发生率不同,其中贝伐单抗为3%,舒尼替尼为19%~28%,索拉非尼为3%。因此研究者指出,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不容忽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3.心肌缺血或mi

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75例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在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后, 2例患者发生了mi。

target研究结果显示,索拉非尼的心肌缺血或mi发生率较安慰剂高(2.9%对0.4%),虽然其发生次数的绝对值都很小[索拉非尼组12例(2.9%)对安慰剂组2例(0.4%)],但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引起注意。因此,在应用索拉非尼时,临床医师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血管相关症状,出现异常的患者要及时接受心电图检查,如果患者已经发生心肌缺血,要及时减量或停药。服用索拉非尼后发生mi的患者,建议中断治疗,必要时永久停药。

4.qt间期延长

临床前研究表明,舒尼替尼和其活性代谢物su012662相互作用于人类eag基因编码的钾通道(herg k+)。此外,舒尼替尼诱导体外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延长,可诱导猴子qt间期延长。在有关舒尼替尼的tqts研究中,当药物浓度是治疗浓度的2倍时,即口服剂量为150 mg时,可以观察到qt间期延长。目前美国fda尚无有关预防舒尼替尼引起qt间期延长的指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索拉非尼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证据。

二、靶向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vegf对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前动物实验和体内实验均表明,vegf可以调节血压。在一项vegf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vegf可使收缩压下降22%。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和

前列环素(pgi2)等物质,促进血管舒张。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受体的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级联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诱导和no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阻止vegf受体信号将会减少血管舒张剂的产生,从而导致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血管生成抑制剂阻断mapk 和akt通路,导致血管或血管周围细胞的pgi2和no释放减少,可能直接引起高血压。

血管生成抑制剂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血管舒张作用减少,也可能是因为抑制血管新生后小动脉数目减少所致。众所周知,毛细血管和动脉密度的不适当下降可能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近年来研究者发现,索拉非尼引起的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血管硬化所致,而与体液因素或容积扩张无关。在索拉非尼治疗过程中,高血压与所有调节血压的体液因素如儿茶酚胺和醛固酮的失调没有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血管生成抑制剂对血压的影响取决于血管本身”这一观点。

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导致的高血压发病率增加促使研究者提出:血压升高可作为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这是一种值得前瞻性研究的新型、价廉、容易检测的疗效预测手段。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与血容量负荷过重相似,两者均可引起高血压和lvef下降,而且均发生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之前。因此,高血压与lvef下降密切相关。研究者确立了vegf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他们研究了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作用,发现表达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β细胞能够通过增加心脏血管生成改善左室功能。该研究和临床观察均表明,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使lvef下降。一项动物实验结果提示,在小鼠动物模型和大鼠心肌细胞培养中,舒尼替尼可导致心肌线粒体损伤和心肌细胞调亡,这可能是舒尼替尼引起lvef下降和chf的一种作用机制。

血管生成抑制剂引起qt间期延长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最合理的假说是:这些药物的三维立体结构独特地作用于herg k+,导致qt间期延长。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患者遗传性复极化变异,存在合并疾病,患者有潜在疾病或因肿瘤治疗导致qt间期延长等。

小结

靶向药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靶向药物;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

临床中,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占用较高比例,从细胞学上进行划分,一般包括鳞癌、腺癌以及大细胞癌等,此类病患早期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大多处于中晚期,因此临床治疗具有较大难度[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化疗等,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46例,均为拒绝进行放疗化疗的患者,重点观察了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疗效。详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了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个23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在45~72岁,平均(58.5±2.6)岁,鳞癌10例,腺癌9例,大细胞癌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7例,年龄在47~78岁,平均(60.2±2.6)岁,鳞癌12例,腺癌9例,大细胞癌2例。

1.2 纳入标准 ①依据临床诊断标准或病理学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2-3]。②临床估计近期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③拒绝放化疗且无化疗禁忌症。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悉。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艾迪注射液方式进行治疗,剂量为100mL,1次/d,以60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饭前1h或饭后2h口服吉非替尼250mL,1次/d,以60d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进行对比,依据患者体征变化及临床症状、X线胸片或CT、B超等检查对病灶进行观察,患者出院后3~12个月随访患者生存状况[4]。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WHO标准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疗效标准共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5]。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时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早期手术治疗的时机,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但化疗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大,加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较低,所以预后情况不佳。对此,针对体质虚弱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选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可减少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靶向药物可根据肿瘤基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它可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征性位点,通过与之结合来有效阻断肿瘤细胞内控制细胞的生长、增殖通路,最终达到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6]。

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的患者中使用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有效率达78.3%,治疗出现胃肠道反应3例,白细胞下降2例,治疗后均有效恢复。从药理作用情况来看,艾迪注射液是从人参、斑蝥以及黄芪、刺五加等中药中精制的纯中药制剂,它具有清热解毒、驱邪扶正的功效,艾迪注射液联合靶向药物近期明显。同时可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美琳.肺部肿瘤学[M].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9-262.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2-145.

[3]周松晶.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60例[J].现代预防医学, 2011,18(8):833-834.

[4]周清.厄洛替尼联合舒尼替尼对比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经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Ⅲ期临床研究[J].循证医学, 2012,20(1):60―62.

[5] 张婷,许海柱,陆俊彦,等.吉非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90:86-87.

上一篇:抗病毒药物范文 下一篇:抗抑郁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