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0:10:33

保险学专业论文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的铿锵玫瑰

孙祁祥主要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保险监管、国际保险市场比较、金融综合经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亚洲学术主持人的学者,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年会上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还曾担任过“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

孙祁祥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主持过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国内外著名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她主导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学术论坛“北大赛瑟(CCISSR)论坛”,赢得了国内外政、产、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孙祁祥就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撰写的论文曾登载在《金融时报》头版。她现已在国内外期刊上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主要包括“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等。

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孙祁祥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2005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本、硕、博学生和博士后的教学任务。她主持的学校主干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所撰写的教材《保险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本科生“保险学”课程的指定或推荐教材。

青年教师的铺路人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各位秘书长,大家好:

非常高兴出席这次会议。这是中国保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非常高兴能借此机会就学会发展建设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刚才听大家介绍了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很受启发。近两年来,我们在推动保险行业协会改革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学会建设的问题,做了不少调研工作。初步的感觉是学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广阔,责任重大,但工作难度也很大。我今天讲三点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全国保险学会发展的现状

大多保险学会成立时间较早,可以说是伴随着保险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见证了保险市场由单一到多元、由弱小到壮大的历史变迁。在努力发挥理论研究作用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体系基本健全。据初步统计,除中国保险学会外,还有×××个省级学会,从数量和分布看,基本完成了全国布局。

(二)开展了大量学术信息交流和研讨活动。围绕着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监管工作,各保险学会广泛开展了考察调研、论文评选、会议研讨等学术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不少学会办有刊物交流理论信息。初步构筑了保险理论研究的阵地,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发挥了学会的独特作用。

(三)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相对薄弱。部分学会运转较好,如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区,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当地保险界具有较大影响。但多数学会运转情况一般,条件较差,存在三“少”:秘书处人员少,经费少,活动少,处在维持状态;一些地方学会正在酝酿与当地协会合并。从整体情况看,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会这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保险业理论研究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关于保险学会的作用和地位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比较强调抓协会建设,在加上学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人就认为学会不重要了。我们有很多热爱学会工作的老同志对此也产生了疑虑。学会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与协会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处理?

(一)保险学会是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代表着保险业理论研究的水平和繁荣程度。返观历朝历代,文化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大多产生于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时期,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和理论研究水平,代表了它的发展水平。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我相信一个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有研究成果涌现的行业,一定是一个健康发展、高度发达的行业。保险学会作为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作为沟通保险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的桥梁和中心,对于繁荣编写理论研究、凝聚和培养人才、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好的保险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各保险公司致力于抢占市场,不重视理论研究,学会建设也相对薄弱。目前整个行业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转型中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如企业改革、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新兴市场开发等,都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指导和支持。保险学会要真正成为全行业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和坚强核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和长期繁荣。

(二)学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人常常感叹监管部门和公司光重视协会,不重视学会,好像只要重视了,就能有发展。我们一直跟协会强调一句话,叫“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学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职能地位是既定的,但学会的学术地位则完全是自己树立的,市场的认可程度取决于你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取决于学术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聚集研究人才和资金的能量。行业自律组织可以是惟一的,但学会不一定是惟一的,会面临其他研究机构的竞争,如果不发展或发展不好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发展好就会成为品牌。

因此,学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比如同样是论文评比或开研讨会,我们有的学会就仅仅满足于评个奖、出一本论文集、代表发发言了事;而有的学会就会把论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把会议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的东西提炼出来,推荐给企业或者监管部门去应用;有的开研讨会是为开会而开会,泛泛而谈,有的则是有针对性的提出议题,就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深入研究。学会的学术活动应更加注重成果,注重积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会要保持可贵的独立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出不同的声音,防止经营、监管方面的失误。

(三)理清保险学会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自律组织,一个是理论研究团体,职能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协会侧重于眼前,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则更加注重长远,侧重于解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在实践中二者职能产生了一些交叉。怎么处理好两者关系?我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势互补的思想,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如交流及培训等,学会和协会都可介入,无法人为划定界限,但不能因此就有门户之争。要从会员的利益出发,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共赢发展。有很多活动协会和学会一起开展会力量更强,影响力更大。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合署办公当然好,不能合署办公的也要定期保持沟通。从我们的调研来看,有的协会对当地学会的情况不闻不问,毫不了解。这是非常不对的。三是目前我们倡导的协会和学会合署办公,并非要削弱学会的力量。在座的兼职协会秘书长的,尤其不能认为学会可有可无。提倡合署办公仅是权宜之计,是基于我们行业当前财力人力不足而作的一种过渡性安排,如果将来保险行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变好了,保险学会还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独立出来。对待这个问题,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我们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

三、保险学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认清形势,就是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以每年×××以上的速度,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同国外保险业发展相比,特别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保险业发展仍然出于初级阶段。当前国民经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济和社会生活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保险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重点是在农业保险、企业年金、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重大领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加强对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注意防范经营风

险,保证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理论研究要掌握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同呼吸共命运,围绕保险业发展大局来开展研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保险业实际。离开了保险业发展大局,保险学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学会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学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组织业界和学界一起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保险业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理论设想,推动、引导保险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学会的第二项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条件。第三项职责是交流,如召开研讨会等,但交流本身不是目的,是为理论研究服务;第四是宣传,重点是对社会公众风险意识的普及。

(三)要加强全国保险学会的体系建设。在组织体系方面,学会与协会有很大不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方协会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但学会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项地方研究成果如果仅仅局限于区域性市场,就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甚至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反过来如果中国保险学会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深入到基层的问题,没有不同区域市场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也必然流于空谈。也就是说,在开展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各级学会要改变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形成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中国保险学会要强化对各地方学会的指导、协调,每年提出总体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各地学会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方式上,应该上下联动,全国学会抓总,各地学会承担分课题研究任务,或者为整个课题提供调研数据及材料。如此才能集聚全行业的力量,在几个关键研究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四)学会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一是整合行业内外的研究资源。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比,从名称上少了“行业”二字,也就是说,学会的联系范围并不局限于行业内部。学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广泛联系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提高保险业的研究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知度。二是整合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资源。学会要为业界和学界搭建研究的桥梁,及时将院校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司,将公司的需求传达给院校,促进二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合作;要通过会刊定期汇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避免大家重复劳动。三是要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与国外的保险学会组织、外资保险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交流推荐人才,争取研究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一是秘书处要向职业化和精干高效的方向努力。由于经费所限,学会秘书处目前大多是公司派驻或退下来的同志。从长远来看,学会工作人员也需要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需要有朝气、有见识、有能力的同志来开辟工作局面。在当前条件下,学会可以募集一些志愿者队伍,如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研究人员等,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锻炼、参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必要时学会可以向公司、向国外的保险院校推荐优秀的研究人才,以此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刚才黎秘书长提到了学会秘书处加强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会长办公会制度、秘书处工作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会正常运行。特别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用好经费,堵塞各种漏洞,防止出现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

三是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会秘书处要按照为会员服务的精神,开展活动一定要将求真务实作为指导原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少开的会议坚决少开;能缩小规模的坚决缩小规模,不过多增加会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四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智囊”、“脑库”作用。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一个行业。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学会的研究要注意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优势比我们强;如果停留在实务层面,保险公司员工、保监会干部比我们清楚。所以学会的研究工作要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是理论与实务兼容,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发挥作用。

同志们,当前保险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历史课题。希望保险学会在在座各位秘书长的努力下,能够抓住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繁荣保险理论研究、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非常高兴出席这次会议。这是中国保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非常高兴能借此机会就学会发展建设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刚才听大家介绍了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很受启发。近两年来,我们在推动保险行业协会改革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学会建设的问题,做了不少调研工作。初步的感觉是学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广阔,责任重大,但工作难度也很大。我今天讲三点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全国保险学会发展的现状

大多保险学会成立时间较早,可以说是伴随着保险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见证了保险市场由单一到多元、由弱小到壮大的历史变迁。在努力发挥理论研究作用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体系基本健全。据初步统计,除中国保险学会外,还有×××个省级学会,从数量和分布看,基本完成了全国布局。

(二)开展了大量学术信息交流和研讨活动。围绕着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监管工作,各保险学会广泛开展了考察调研、论文评选、会议研讨等学术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不少学会办有刊物交流理论信息。初步构筑了保险理论研究的阵地,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发挥了学会的独特作用。

(三)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相对薄弱。部分学会运转较好,如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区,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当地保险界具有较大影响。但多数学会运转情况一般,条件较差,存在三“少”:秘书处人员少,经费少,活动少,处在维持状态;一些地方学会正在酝酿与当地协会合并。从整体情况看,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会这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保险业理论研究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关于保险学会的作用和地位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比较强调抓协会建设,在加上学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人就认为学会不重要了。我们有很多热爱学会工作的老同志对此也产生了疑虑。学会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与协会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处理?

(一)保险学会是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代表着保险业理论研究的水平和繁荣程度。返观历朝历代,文化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大多产生于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时期,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和理论研究水平,代表了它的发展水平。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我相信一个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有研究成果涌现的行业,一定是一个健康发展、高度发达的行业。保险学会作为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作为沟通保险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的桥梁和中心,对于繁荣编写理论研究、凝聚和培养人才、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好的保险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各保险公司致力于抢占市场,不重视理论研究,学会建设也相对薄弱。目前整个行业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转型中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如企业改革、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新兴市场开发等,都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指导和支持。保险学会要真正成为全行业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和坚强核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和长期繁荣。

(二)学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人常常感叹监管部门和公司光重视协会,不重视学会,好像只要重视了,就能有发展。我们一直跟协会强调一句话,叫“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学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职能地位是既定的,但学会的学术地位则完全是自己树立的,市场的认可程度取决于你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取决于学术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聚集研究人才和资金的能量。行业自律组织可以是惟一的,但学会不一定是惟一的,会面临其他研究机构的竞争,如果不发展或发展不好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发展好就会成为品牌。

因此,学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比如同样是论文评比或开研讨会,我们有的学会就仅仅满足于评个奖、出一本论文集、代表发发言了事;而有的学会就会把论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把会议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的东西提炼出来,推荐给企业或者监管部门去应用;有的开研讨会是为开会而开会,泛泛而谈,有的则是有针对性的提出议题,就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深入研究。学会的学术活动应更加注重成果,注重积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会要保持可贵的独立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出不同的声音,防止经营、监管方面的失误。

(三)理清保险学会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自律组织,一个是理论研究团体,职能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协会侧重于眼前,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则更加注重长远,侧重于解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在实践中二者职能产生了一些交叉。怎么处理好两者关系?我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势互补的思想,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如交流及培训等,学会和协会都可介入,无法人为划定界限,但不能因此就有门户之争。要从会员的利益出发,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共赢发展。有很多活动协会和学会一起开展会力量更强,影响力更大。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合署办公当然好,不能合署办公的也要定期保持沟通。从我们的调研来看,有的协会对当地学会的情况不闻不问,毫不了解。这是非常不对的。三是目前我们倡导的协会和学会合署办公,并非要削弱学会的力量。在座的兼职协会秘书长的,尤其不能认为学会可有可无。提倡合署办公仅是权宜之计,是基于我们行业当前财力人力不足而作的一种过渡性安排,如果将来保险行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变好了,保险学会还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独立出来。对待这个问题,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我们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

三、保险学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认清形势,就是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以每年×××以上的速度,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同国外保险业发展相比,特别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保险业发展仍然出于初级阶段。当前国民经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济和社会生活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保险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重点是在农业保险、企业年金、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重大领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加强对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注意防范经营风

险,保证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理论研究要掌握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同呼吸共命运,围绕保险业发展大局来开展研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保险业实际。离开了保险业发展大局,保险学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学会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学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组织业界和学界一起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保险业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理论设想,推动、引导保险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学会的第二项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条件。第三项职责是交流,如召开研讨会等,但交流本身不是目的,是为理论研究服务;第四是宣传,重点是对社会公众风险意识的普及。

(三)要加强全国保险学会的体系建设。在组织体系方面,学会与协会有很大不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方协会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但学会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项地方研究成果如果仅仅局限于区域性市场,就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甚至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反过来如果中国保险学会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深入到基层的问题,没有不同区域市场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也必然流于空谈。也就是说,在开展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各级学会要改变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形成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中国保险学会要强化对各地方学会的指导、协调,每年提出总体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各地学会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方式上,应该上下联动,全国学会抓总,各地学会承担分课题研究任务,或者为整个课题提供调研数据及材料。如此才能集聚全行业的力量,在几个关键研究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四)学会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一是整合行业内外的研究资源。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比,从名称上少了“行业”二字,也就是说,学会的联系范围并不局限于行业内部。学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广泛联系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提高保险业的研究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知度。二是整合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资源。学会要为业界和学界搭建研究的桥梁,及时将院校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司,将公司的需求传达给院校,促进二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合作;要通过会刊定期汇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避免大家重复劳动。三是要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与国外的保险学会组织、外资保险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交流推荐人才,争取研究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一是秘书处要向职业化和精干高效的方向努力。由于经费所限,学会秘书处目前大多是公司派驻或退下来的同志。从长远来看,学会工作人员也需要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需要有朝气、有见识、有能力的同志来开辟工作局面。在当前条件下,学会可以募集一些志愿者队伍,如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研究人员等,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锻炼、参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必要时学会可以向公司、向国外的保险院校推荐优秀的研究人才,以此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刚才黎秘书长提到了学会秘书处加强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会长办公会制度、秘书处工作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会正常运行。特别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用好经费,堵塞各种漏洞,防止出现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

三是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会秘书处要按照为会员服务的精神,开展活动一定要将求真务实作为指导原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少开的会议坚决少开;能缩小规模的坚决缩小规模,不过多增加会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四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智囊”、“脑库”作用。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一个行业。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学会的研究要注意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优势比我们强;如果停留在实务层面,保险公司员工、保监会干部比我们清楚。所以学会的研究工作要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是理论与实务兼容,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发挥作用。

同志们,当前保险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历史课题。希望保险学会在在座各位秘书长的努力下,能够抓住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繁荣保险理论研究、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大多保险学会成立时间较早,可以说是伴随着保险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见证了保险市场由单一到多元、由弱小到壮大的历史变迁。在努力发挥理论研究作用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体系基本健全。据初步统计,除中国保险学会外,还有×××个省级学会,从数量和分布看,基本完成了全国布局。

(二)开展了大量学术信息交流和研讨活动。围绕着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监管工作,各保险学会广泛开展了考察调研、论文评选、会议研讨等学术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不少学会办有刊物交流理论信息。初步构筑了保险理论研究的阵地,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发挥了学会的独特作用。

(三)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相对薄弱。部分学会运转较好,如**等地区,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当地保险界具有较大影响。但多数学会运转情况一般,条件较差,存在三“少”:秘书处人员少,经费少,活动少,处在维持状态;一些地方学会正在酝酿与当地协会合并。从整体情况看,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会这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保险业理论研究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关于保险学会的作用和地位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比较强调抓协会建设,在加上学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人就认为学会不重要了。我们有很多热爱学会工作的老同志对此也产生了疑虑。学会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与协会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处理?

(一)保险学会是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代表着保险业理论研究的水平和繁荣程度。返观历朝历代,文化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大多产生于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时期,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和理论研究水平,代表了它的发展水平。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我相信一个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有研究成果涌现的行业,一定是一个健康发展、高度发达的行业。保险学会作为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作为沟通保险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的桥梁和中心,对于繁荣编写理论研究、凝聚和培养人才、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好的保险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各保险公司致力于抢占市场,不重视理论研究,学会建设也相对薄弱。目前整个行业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转型中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如企业改革、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新兴市场开发等,都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指导和支持。保险学会要真正成为全行业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和坚强核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和长期繁荣。

(二)学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人常常感叹监管部门和公司光重视协会,不重视学会,好像只要重视了,就能有发展。我们一直跟协会强调一句话,叫“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学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职能地位是既定的,但学会的学术地位则完全是自己树立的,市场的认可程度取决于你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取决于学术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聚集研究人才和资金的能量。行业自律组织可以是惟一的,但学会不一定是惟一的,会面临其他研究机构的竞争,如果不发展或发展不好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发展好就会成为品牌。

因此,学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比如同样是论文评比或开研讨会,我们有的学会就仅仅满足于评个奖、出一本论文集、代表发发言了事;而有的学会就会把论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把会议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的东西提炼出来,推荐给企业或者监管部门去应用;有的开研讨会是为开会而开会,泛泛而谈,有的则是有针对性的提出议题,就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深入研究。学会的学术活动应更加注重成果,注重积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会要保持可贵的独立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出不同的声音,防止经营、监管方面的失误。

(三)理清保险学会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自律组织,一个是理论研究团体,职能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协会侧重于眼前,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则更加注重长远,侧重于解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在实践中二者职能产生了一些交叉。怎么处理好两者关系?我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势互补的思想,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如交流及培训等,学会和协会都可介入,无法人为划定界限,但不能因此就有门户之争。要从会员的利益出发,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共赢发展。有很多活动协会和学会一起开展会力量更强,影响力更大。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合署办公当然好,不能合署办公的也要定期保持沟通。从我们的调研来看,有的协会对当地学会的情况不闻不问,毫不了解。这是非常不对的。三是目前我们倡导的协会和学会合署办公,并非要削弱学会的力量。在座的兼职协会秘书长的,尤其不能认为学会可有可无。提倡合署办公仅是权宜之计,是基于我们行业当前财力人力不足而作的一种过渡性安排,如果将来保险行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变好了,保险学会还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独立出来。对待这个问题,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我们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

三、保险学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认清形势,就是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以每年×××以上的速度,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同国外保险业发展相比,特别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保险业发展仍然出于初级阶段。当前国民经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济和社会生活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保险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重点是在农业保险、企业年金、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重大领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加强对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注意防范经营风

险,保证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理论研究要掌握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同呼吸共命运,围绕保险业发展大局来开展研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保险业实际。离开了保险业发展大局,保险学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学会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学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组织业界和学界一起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保险业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理论设想,推动、引导保险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学会的第二项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条件。第三项职责是交流,如召开研讨会等,但交流本身不是目的,是为理论研究服务;第四是宣传,重点是对社会公众风险意识的普及。

(三)要加强全国保险学会的体系建设。在组织体系方面,学会与协会有很大不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方协会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但学会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项地方研究成果如果仅仅局限于区域性市场,就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甚至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反过来如果中国保险学会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深入到基层的问题,没有不同区域市场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也必然流于空谈。也就是说,在开展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各级学会要改变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形成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中国保险学会要强化对各地方学会的指导、协调,每年提出总体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各地学会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方式上,应该上下联动,全国学会抓总,各地学会承担分课题研究任务,或者为整个课题提供调研数据及材料。如此才能集聚全行业的力量,在几个关键研究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四)学会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一是整合行业内外的研究资源。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比,从名称上少了“行业”二字,也就是说,学会的联系范围并不局限于行业内部。学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广泛联系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提高保险业的研究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知度。二是整合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资源。学会要为业界和学界搭建研究的桥梁,及时将院校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司,将公司的需求传达给院校,促进二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合作;要通过会刊定期汇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避免大家重复劳动。三是要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与国外的保险学会组织、外资保险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交流推荐人才,争取研究资金的支持。

(五)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一是秘书处要向职业化和精干高效的方向努力。由于经费所限,学会秘书处目前大多是公司派驻或退下来的同志。从长远来看,学会工作人员也需要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需要有朝气、有见识、有能力的同志来开辟工作局面。在当前条件下,学会可以募集一些志愿者队伍,如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研究人员等,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锻炼、参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必要时学会可以向公司、向国外的保险院校推荐优秀的研究人才,以此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刚才黎秘书长提到了学会秘书处加强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会长办公会制度、秘书处工作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会正常运行。特别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用好经费,堵塞各种漏洞,防止出现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

三是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会秘书处要按照为会员服务的精神,开展活动一定要将求真务实作为指导原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少开的会议坚决少开;能缩小规模的坚决缩小规模,不过多增加会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四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智囊”、“脑库”作用。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一个行业。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学会的研究要注意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优势比我们强;如果停留在实务层面,保险公司员工、保监会干部比我们清楚。所以学会的研究工作要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是理论与实务兼容,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发挥作用。

同志们,当前保险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历史课题。希望保险学会在在座各位秘书长的努力下,能够抓住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繁荣保险理论研究、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非常高兴出席这次会议。这是中国保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非常高兴能借此机会就学会发展建设问题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刚才听大家介绍了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很受启发。近两年来,我们在推动保险行业协会改革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学会建设的问题,做了不少调研工作。初步的感觉是学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广阔,责任重大,但工作难度也很大。我今天讲三点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全国保险学会发展的现状

大多保险学会成立时间较早,可以说是伴随着保险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见证了保险市场由单一到多元、由弱小到壮大的历史变迁。在努力发挥理论研究作用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体系基本健全。据初步统计,除中国保险学会外,还有个省级学会,从数量和分布看,基本完成了全国布局。

(二)开展了大量学术信息交流和研讨活动。围绕着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监管工作,各保险学会广泛开展了考察调研、论文评选、会议研讨等学术活动,加强了信息交流。不少学会办有刊物交流理论信息。初步构筑了保险理论研究的阵地,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发挥了学会的独特作用。

(三)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相对薄弱。部分学会运转较好,如福建、浙江、广西和上海等地区,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在当地保险界具有较大影响。但多数学会运转情况一般,条件较差,存在三“少”:秘书处人员少,经费少,活动少,处在维持状态;一些地方学会正在酝酿与当地协会合并。从整体情况看,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会这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保险业理论研究不足,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二、关于保险学会的作用和地位

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我们比较强调抓协会建设,在加上学会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人就认为学会不重要了。我们有很多热爱学会工作的老同志对此也产生了疑虑。学会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与协会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处理?

(一)保险学会是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代表着保险业理论研究的水平和繁荣程度。返观历朝历代,文化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大多产生于社会稳定、人民富足的时期,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和理论研究水平,代表了它的发展水平。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我相信一个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有研究成果涌现的行业,一定是一个健康发展、高度发达的行业。保险学会作为保险业最高学术研究团体,作为沟通保险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的桥梁和中心,对于繁荣编写理论研究、凝聚和培养人才、促进理论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好的保险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张的时期,各保险公司致力于抢占市场,不重视理论研究,学会建设也相对薄弱。目前整个行业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转型中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如企业改革、监管完善、风险管控、新兴市场开发等,都需要切合中国实际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指导和支持。保险学会要真正成为全行业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和坚强核心,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和长期繁荣。

(二)学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人常常感叹监管部门和公司光重视协会,不重视学会,好像只要重视了,就能有发展。我们一直跟协会强调一句话,叫“有作为才有地位”,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学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其职能地位是既定的,但学会的学术地位则完全是自己树立的,市场的认可程度取决于你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取决于学术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取决于聚集研究人才和资金的能量。行业自律组织可以是惟一的,但学会不一定是惟一的,会面临其他研究机构的竞争,如果不发展或发展不好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发展好就会成为品牌。

因此,学会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比如同样是论文评比或开研讨会,我们有的学会就仅仅满足于评个奖、出一本论文集、代表发发言了事;而有的学会就会把论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把会议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的东西提炼出来,推荐给企业或者监管部门去应用;有的开研讨会是为开会而开会,泛泛而谈,有的则是有针对性的提出议题,就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深入研究。学会的学术活动应更加注重成果,注重积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会要保持可贵的独立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出不同的声音,防止经营、监管方面的失误。

(三)理清保险学会与保险行业协会的关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是自律组织,一个是理论研究团体,职能定位是比较清晰的;协会侧重于眼前,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则更加注重长远,侧重于解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但在实践中二者职能产生了一些交叉。怎么处理好两者关系?我认为一是要本着优势互补的思想,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如交流及培训等,学会和协会都可介入,无法人为划定界限,但不能因此就有门户之争。要从会员的利益出发,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共赢发展。有很多活动协会和学会一起开展会力量更强,影响力更大。二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合署办公当然好,不能合署办公的也要定期保持沟通。从我们的调研来看,有的协会对当地学会的情况不闻不问,毫不了解。这是非常不对的。三是目前我们倡导的协会和学会合署办公,并非要削弱学会的力量。在座的兼职协会秘书长的,尤其不能认为学会可有可无。提倡合署办公仅是权宜之计,是基于我们行业当前财力人力不足而作的一种过渡性安排,如果将来保险行业发展壮大了,条件变好了,保险学会还可以而且也有必要独立出来。对待这个问题,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我们不做硬性规定,不搞一刀切。

三、保险学会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认清形势,就是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的大好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以每年%以上的速度,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同国外保险业发展相比,特别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保险业发展仍然出于初级阶段。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保险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重点是在农业保险、企业年金、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等重大领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加强对公司治理、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注意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险理论研究要掌握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同呼吸共命运,围绕保险业发展大局来开展研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保险业实际。离开了保险业发展大局,保险学会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学会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理论研究工作。学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组织业界和学界一起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保险业当前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理论设想,推动、引导保险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学会的第二项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条件。第三项职责是交流,如召开研讨会等,但交流本身不是目的,是为理论研究服务;第四是宣传,重点是对社会公众风险意识的普及。版权所有

(三)要加强全国保险学会的体系建设。在组织体系方面,学会与协会有很大不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各地方协会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但学会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项地方研究成果如果仅仅局限于区域性市场,就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甚至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反过来如果中国保险学会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深入到基层的问题,没有不同区域市场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也必然流于空谈。也就是说,在开展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各级学会要改变各自为政的松散局面,形成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中国保险学会要强化对各地方学会的指导、协调,每年提出总体的研究计划和目标,各地学会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在研究方式上,应该上下联动,全国学会抓总,各地学会承担分课题研究任务,或者为整个课题提供调研数据及材料。如此才能集聚全行业的力量,在几个关键研究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四)学会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一是整合行业内外的研究资源。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相比,从名称上少了“行业”二字,也就是说,学会的联系范围并不局限于行业内部。学会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广泛联系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提高保险业的研究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对保险的认知度。二是整合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资源。学会要为业界和学界搭建研究的桥梁,及时将院校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司,将公司的需求传达给院校,促进二者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合作;要通过会刊定期汇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避免大家重复劳动。三是要整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资源。与国外的保险学会组织、外资保险公司的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交流推荐人才,争取研究资金的支持。版权所有

(五)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一是秘书处要向职业化和精干高效的方向努力。由于经费所限,学会秘书处目前大多是公司派驻或退下来的同志。从长远来看,学会工作人员也需要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需要有朝气、有见识、有能力的同志来开辟工作局面。在当前条件下,学会可以募集一些志愿者队伍,如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研究人员等,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锻炼、参与和脱颖而出的机会,必要时学会可以向公司、向国外的保险院校推荐优秀的研究人才,以此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机制。

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刚才黎秘书长提到了学会秘书处加强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要建立完善理事会制度、会长办公会制度、秘书处工作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学会正常运行。特别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用好经费,堵塞各种漏洞,防止出现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

三是按照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会秘书处要按照为会员服务的精神,开展活动一定要将求真务实作为指导原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少开的会议坚决少开;能缩小规模的坚决缩小规模,不过多增加会员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四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智囊”、“脑库”作用。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一个行业。保险理论研究特别是学会的研究要注意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优势比我们强;如果停留在实务层面,保险公司员工、保监会干部比我们清楚。所以学会的研究工作要扬长避短。我们的长处是理论与实务兼容,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发挥作用。版权所有

同志们,当前保险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历史课题。希望保险学会在在座各位秘书长的努力下,能够抓住机遇,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繁荣保险理论研究、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保险学;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改革研究

一、引言

自从1980年我国保险业恢复至今,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伴随着业务的稳步发展,专业中介机构的盈利能力也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专业中介机构共计实现盈利19496.2万元,同比增长96.22%。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全年实现盈利22053万元,同比增长104.74%,为历史最好水平。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20年一直没有保险专业教育。1983年被认为是新时期保险教育的开端,当时,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分别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320万元资助而成立保险专业,与此同时,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也有了保险教育。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开办保险学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截至2005年年底,国内设有保险专业的院校共85所,在校的博士、硕士、学士及大专生共计20759人。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保险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内外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所谓培养怎样的人就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怎样培养人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措施,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并采取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这其中包括了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与培养评价等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学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保险理论与实务和保险精算两个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大相同。

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改革,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观。不再是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更加切合实际的通才教育,主要体现在:

⑴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保险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是知识应用型学科,近年来,各高校为了适应保险人才市场的需求,纷纷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强化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并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脱离的问题。

⑵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调整,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过去“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凸显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各高校逐渐走向“通识教育”,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教育教学,不断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

⑶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是21世纪我国保险教育的有益补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中外合作保险教育的试验形式就已经在我国初见端倪。其中,由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学院和美国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联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美高级保险培训与信息中心”,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这以后,更多的外国商业保险集团来到我国,在一些主要城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了各类保险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如南开大学2005年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保险金融学会签署了“南开大学(保险专业)毕业生获得澳新保险金融学会职业会员资格认可协议书”。中外合作的保险教育将大大促进我国保险教育事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而将我国保险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2.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是为实现各高校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 人才培养内容

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

① 课程内容陈旧,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比如福建省05年遭受强台风“龙王”袭击,很多地下车库被淹,保险公司理赔金额激增,许多保险公司现金流出现严重不足。04年发生的海啸,灾情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但对于全球保险商来说,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这些风险已转嫁给再保险公司或是特殊灾难基金。那么,这类不可抗力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究竟如何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完全可以做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集思广益。

② 课程内容涉及面太窄,虽然目前国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开始提出要改“专才教育”为“通识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事实上教学计划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大知识面的选修课并不是很多,远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水平。

③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待加强。一方面是英语教学有待加强,很少有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二是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多。面临目前的全球化趋势,高校保险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加强这类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应对国际事物才能得心应手。

④ 写作能力培养薄弱。国内高校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专业写作能力训练,使得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经常无从下笔,学术文章写作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⑵ 人才培养手段

是指在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①填鸭式教学。在保险学本科教学中,除教学内容的上述问题外,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也阻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等手段仍根深蒂固。

②过分强调课本讲授,忽视知识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保险学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该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③案例教学匮乏。鉴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型特点,在教学手段上,西方各国保险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是强调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育与模拟教育,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最为经典。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 人才培养制度

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

① 学分要求偏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通识教育比较薄弱,通识教育的课程比重不足。国内高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总学分一般都在170分以上,扣除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所特有的政治性课程和外语课程,我们的学分总数要求还是偏高。再加上目前国内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课余进行思考的时间很少,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② 学分制实施效果欠佳。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制度,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比如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但由于约束很多,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并未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通常要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选课,这就造成了名义上的学分制与实际上的学年制并存的现象,使得学分制的实施并为达到预想的效果。

③ 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不足。保险学专业的应用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实践,而这部分的学分量与学时数目前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到了工作岗位适应速度慢等问题。

⑷ 人才培养评价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评价方面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上。目前国内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以确定学生某一科目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呆板,明显偏重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保险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转变,所以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一改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切合实际地定位于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要为就业做准备,二是要为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因此目标在于培养出复合型保险学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保险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保险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保险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保险服务业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集中的本科低年级层次,在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上,应把知识面尽可能地拓宽,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应用性,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目标制定上注重培养高年级同学的创造、创新和开发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设计新的险种。实践性,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培养目标制定上就要突出实践性,通过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保险学人才培养措施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保险学人才的目标,有必要改革现存的保险人才培养措施:

⑴ 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① 在课程内容上应当注重将保险市场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和新个案引入课堂,启发学生展开专题讨论,以激发学生多思考,多联想。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参阅报刊杂志,网上搜索浏览,有选择性地搜集投保案例、合同争议、保险事故处理和保险理赔个案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类剪辑,作为保险学教学的辅助材料。要求学生讨论,从案例分析中深入学习保险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辅助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完成部分保险学知识的学习。

②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做法,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系统阐述一些前沿问题,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这些学者交流的机会。

③借鉴国外很多高校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多选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写作、数学等学科。到了高年级再进入到比较精专的保险领域。同时要加强法学和写作等学科的基础教育,加大数学课程的安排,为学生向保险精算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④在培养内容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尤其是保险精算方向,最好参考英文原版北美精算师考试教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同时,重视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使学校培养出的保险学人才能够面向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⑵ 变化人才培养手段

①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填鸭式培养手段,把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小部分,而这小部分知识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还没学会如何运用。因而在保险学人才的培养手段上,应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变单向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②对不同的课程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课程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核心课程,可以在着重教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于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③与国际接轨,广泛推行案例教学。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尤为重要。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这一做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带学生深入“现场”,充当“角色”。

④提倡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索、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⑶ 灵活人才培养制度

①降低学分要求,加大通识教育比重。由于保险专业本身多学科融合统一的特点,所以在基础教育环节应加大对数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

②适当增加专业课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虽然我们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学分制,但在实际选课操作中限制较多,导致学分制成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学年制,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太小。所以应当放宽选课过程中的限制,开设更多的专业课课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未来几年逐步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③提高社会实践的学分比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有必要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动手能力。还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模拟保险受理、理赔过程,模拟制定新的险种,并在实验室或是实习基地加以推广以检验设计及定价的合理性。

⑷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

①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建立考察与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适当降低期中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重。考试形式也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变“死学”为“活学”。

②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特定课程,比如寿险营销,增加口试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

③允许学生开阔思维,对于同一问题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

参考文献

[1] 叶晓凌、黄卫华.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2] 翟书斌.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9

[3] 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4] 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5] 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7] 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5)。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险学;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93-02

1 引 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财富的积累,保险意识的逐渐增强,国内的保险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保险业的迅猛扩张,以及相对应的保险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备战人才储备,而高校正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保险人才的首选场所。但高校能否为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保险业培养合格的保险人才,关键在于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争取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与实践接轨和结合。

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课程,是一门与数学和法律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十分突出。但目前,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多数毕业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不足。原因在于保险学课程原理性的内容较多,具有难以理解的特点,理论学习的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学效率低下。

新时期保险业的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处理好保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保险学是一门较独立的学科,但是仍然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也是保险学后续内容展开的前提和铺垫;数理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始终贯穿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保险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在保险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应用;还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险合同和保险监管等内容中有所体现。所以,如果各门课程讲授内容体系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彼此孤立、互不联系,就容易造成重复讲授或漏讲的现象。因此,要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做好各门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设置,处理好保险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互补。

3 结合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创新的发展,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对保险学课程而言,一方面要把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介绍给学生,这些理论既要是最新的,也应是联系实际最紧密的;另一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更新来源于保险领域实践的创新。当今世界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各种理论蓬勃发展,各种实践创新空前繁荣,这必将推进保险学学科的发展,也为保险学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国内外保险领域发生变化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地介绍给学生,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4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讲授方法和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让学生通过动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

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

要利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进行形象教学和实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将教案、习题、案例教学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使用;利用网站的BBS或聊天室,给学生在线答疑;鼓励学生直接登录保险公司网站或其他相关网站,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6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保险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只重视课堂记笔记,而忽略个人的思考。这两方面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由此,考核方式的转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顺利实现。应考虑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外,还可采取口试、论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7 注重保险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保险学课程教学也与其他课程一样,面临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势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材,以保证教材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可以通过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教材,把保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以及教学体会反映到教材中去。从目前保险学教材编写来看,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论著在内容上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或者定位不清的现象。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对保险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通过自编教材和补充教材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编写速度慢跟不上保险形势的不足,把我国保险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补进教材中。

8 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成果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科研也不应脱离保险教学而独立,它应该为保险教学服务。保险学教师应从保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寻找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注意把保险学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通过科研,可以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加强对保险问题研究的深度,能够极大程度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师所讲的课就会更生动、更有深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管理部门要在制度或激励方面,增强教师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保险教学改革。

9 增加校外课堂,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真正的社会实践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校内,而是在校外更广阔的天地里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积累实际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这种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在真实环境的学习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是一个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从实践中学习,学生要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讨实践中成功和失误的原因,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获取了实践的技能。学生在实践中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理论和概念的教学就不再抽象和晦涩。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形成有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刘爱华. 保校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J].中国市场,2009(41).

[2]俞欣阳. 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市场,2010(27).

[3]金敬仙.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0(22).

[4]王薇. 我国保险业竞争力提升初探[J].中国市场,2011(22).

[5]兰东娟. 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1(13).

[6]胡运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96:54-55.

[7]张艳芹.《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51-52.

[8]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与教育,200711:84-85.

[9]雷冬嫦,周云.培养应用型保险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8:152-154.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险学;教学;体会

作为高等院校教师团队的一名新成员,如何使自己快速融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如何快速适应本学校的授课习惯和方式,达到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标准,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和欲求达到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一位新进教师的角度,通过审视自己过去短暂的《保险学》教学经历,将一些教学心得与体会总结于此。

一、第一次与学生亲密接触

我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虽然曾到很多单位实习过,但是教师职业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讲台上,看着比我小5、6岁的学生们,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坐在课堂里的自己。本着“备课先要备学生”的原则,我力求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课上成为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良师,课下作为他们畅吐心怀的益友。时刻考虑到: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渴望学到什么知识;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渴望老师用什么方式传授知识;老师讲授到什么程度我才能听懂、爱听。

我想,正因为我做到了以上这些,或者努力地做到以上这些,学生们在课堂上反映才很积极。他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也同样激发着我的授课热情,让我更有动力地去备课并上好每一次课。

通过了解和访谈,我发现我所授课班级的同学优秀且好学,对保险行业、保险知识都很感兴趣,并且毕业后投身该领域的热情度很高。其中一部分人热情、活泼,思维比较敏捷,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强;而另一部分好学、严谨,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差异,我便力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保险学》教学工作小结

(一)深入剖析保险理论和保险条款

《保险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最基本的保险学概念、原则,并且会使用这些原则进行案例分析。虽然基本原理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一些,但是我力争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表达出我要阐述的问题,这有助于让学生放下“防备”之心,主动学习和阅读。在相关险种的保险条款的讲授过程中,我始终向学生们强调一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保险行业和保险险种。我以自己过去在保险机构的工作经历为例,逐渐向学生们灌输一种思想:保险是一项事业,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的社会稳定器;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向学生们传达:保险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对保险知识的学习,逐渐培养出一种对保险行业事态变化的敏锐嗅觉。

(二)理论和案例相结合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应该是每一个老师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也不例外。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代表性强、可供多角度思考的案例。

(三)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保险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培养他们的行业敏感性,讲课中就不仅要从微观着手,还要从宏观下笔。我将《行业分析报告》下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目的是告诉他们必须要对保险行业的整体环境了如执掌,看懂保险行业的数据,了解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此外,再使用《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保险法》等作为内容的补充。

(四)欢迎同学畅所欲言,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克服学生不喜欢发言的毛病,激励学生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你说的有多“离谱”,课堂上应该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才能证明他们在思考。而对于我的答案,也不要求他们全盘接受,只接受他们觉得有道理的,之后说出他们认为对的,大家一起分析。

在内容上,我也经常找到与保险、金融等有关的新闻,用学生关注的新闻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度,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事实证明,每次授课到此的时候,学生们听课的兴趣是最高涨的。)

三、《保险学》期中考试形式的创新

考虑到《保险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特点,我所设计的期中考试形式如下:

1.将全班同学分成9组,每组成员4-5人不等,由同学们自由组合。

2.每组指定一个保险行业相关课题,供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书写成论文。

3.考试周上课时,每组成员派一名代表上台演讲出本组论文的重点内容,演讲完毕后,可由其他同学和教师提问。

4.以论文质量和演讲水平为每组成员打分,以此作为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演讲者成绩略高于其他参与者)。

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希望取得以下效果:

1.鉴于平时上课内容的局限性,同学们和教师过多的关注保险原理、条款和原则,而对宏观保险行业的横向与纵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小组研究可以了解到保险行业的其他方面,诸如保险行业监管、保险营销模式、保险市场国际化、保险公司竞争与合作、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中国信用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唯保费”论等等问题。

2.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学会使用数据库,掌握搜索文章与数据的技能。

3.因为平时多数情况都是老师讲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他们没有真正的自己动手做过什么。因此我想通过这种期中考试形式,锻炼他们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认真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

认真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吸收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对于新进教师的快速提高和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姿态,他可以用姿态与情绪去影响学生,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其次,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胸有成竹,课堂上控制授课节奏,做课上的主导者的同时又有能力让同学们积极配合。

然后,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他的魅力,慢慢的将自己的授课活动升华到一种艺术的高度上来。

第四,课堂辅助工具的使用要尽善尽美,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尽量做到美观、大方、内容清楚、简洁、重点突出、声与影良好的结合。

五、新进教师对未来教学工作的计划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对《保险学》教学工作的总结,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让我感觉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虽然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但是我一直充满希望与动力去迎接今后要上的每一堂课,我有信心能够把握好“教与学”的每一次机会。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热情饱满的投入到授课中去,并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整合授课内容、备课充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教学进度和每次课的讲授内容。

第二,授课过程有条理,重难点讲授清晰。清楚的告诉学生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了解即可。

第三,最大程度的做到不照本宣科,而是凭借多年知识的积累,将知识用连贯、感性和理性的话语传递给学生。

第四,除了书本上本应学生掌握的东西外,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学习财险和寿险产品只是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保险行业中还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学生去探索。

第五,尽量做到每次课都有一个授课亮点,或是案例,或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状况,或是课程之外的保险行业最新信息,或是保险必备的知识如会计学等等。

第六,与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

第七,坚持听课。从其他老师的上课情况可以学习到很多授课经验。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健康保险;考核;评价

健康保险专业是一个融医学、保险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是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保险医学、保险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健康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一、健康保险专业学习考核评价现状

现有的健康保险专业学习考核评价主要的方面依然沿用了其他各专业惯有的模式。主要通过期末试卷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有一些比如到课率、课堂作业、演讲、小论文、社会实践等辅的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到平时成绩。增加了考核评价的范围,但这些辅的测评成绩在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中的比重比较低,一般在30%以下。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跨学科性、复合性,又增加了在医院的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环节,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营销课程的实践环节等等。

二、现行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第一,书面试卷考试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所能反映的内容有限。首先,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核对记忆力好的学生明显有利,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高低反映则非常弱。其次,容易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缺乏对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拓展的激励动机。最后,考核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引导、激励学生为了获取成就付出辛劳和智慧,这种强调书本知识的考核评价方式容易形成强烈的负激励,即大家认为反正都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到时候背背重点,平时去不去听课,认真不认真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二,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及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不合理。平时成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方面。除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偏低,过程性考核内容少于终结性考核外,在现行高等教育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差异大,随意性强,同时平时成绩考核评价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且琐碎,由于针对教师严格执行和负责任执行考核评价的激励和约束不够,为了操作起来方便简单,一些老师仅仅把平时成绩作为平衡考试分数的工具。缺乏一套包括考核评价程序、记录、态度、成就等方面的质量控制方案。第三,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方案中,集合了医学、保险学和管理学,涉及了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医学课程和基础知识的考核评价相对容易客观量化,针对实验、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不仅不够重视、不够规范、不够公平公正,缺乏有控制、有保障、有记录、可追溯的质量控制措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粗放,不具体不明确,实际执行起来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材料、提炼思想、创新发展,任课教师通常会布置小论文,但是学生的态度却非常不在乎,互抄,随意抄、随便下载等现象非常严重,甚至一篇文章有若干位同学照搬照抄,还常常连抄袭的痕迹都不愿意去掉,更有甚至连原作者的名字都没有去掉。由于网上的内容浩如烟海,教师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评判一份论文有多少抄袭的成分,有多少内容来自于学生自己亲手所写,当缺乏足够激励和约束的情况下,教师往往随便给个成绩,反正大家都可以及格,或者凭印象给分,凭关系给分,凭感觉给分。当学生发现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准备,结果成绩还不如一些随便抄袭的同学高时,又会对任课教师产生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就进入了师生之间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非常不利。第四,考核评价方式、程序、范围等缺乏稳定性。首先是试卷考核,健康保险专业是医学、保险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由于健康保险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很短,从1994 年郧阳医学院首创医疗保险方向起,该专业( 方向)的发展仅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即便是商业健康保险走向市场的时间也很短,因此,无论从学科融合上,还是专业的健康保险市场发展上,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还是专业知识,都没有系统化、专业化,标准化,部分教师非健康保险专业出身,外行教内行现象比较突出,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讲授的内容以及习惯等进行。第五,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少,同时考核评价时自信心不足。在尝试学生参与考核评价时,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评价。从学生参与考核评价实验的结果来看,确实有部分学生评委打分非常随意,判断力出现严重偏差,也有部分学生担心学生评价不公平不公正,不权威。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教师评价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三、对策

第一,建立针对教师执行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激励约束制度。在过程性考核评价中,教师的态度、作用和职业道德是关键因素。因为给定一个成绩,教师有很多选择。过程性考核评价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应该给予认可和补偿,并建立起有利于教师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的激励约束制度。第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渐增加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和所占比例。从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来看,虽然学院允许有不超过30%的平时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考核的空间,但是从实践上基本上是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只有少部分课程采用了这一考核评价方式。需要建立起以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将学生成绩完全由知识决定改变为由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综合决定,提高非知识性考核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至50%以上。第三,加强多学科课程互动协调。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交叉性和复合性,虽然需要拥有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的任课教师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多样性,但是这种复合不是简单拼凑在一块,而需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藩篱,即各任课学科的老师均需要对健康保险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或者由一定的专业经验,这样在针对该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就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学习的知识、考核评价的重点与健康保险专业实践背离的情况出现。第四,增加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同时教会学生评价,让学生会评价、能评价。实验中发现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非课堂讲授形式的授课行为的效果。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能力进行培养和培训,让学生知道如何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作为一个评委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第五,建立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为目前进入高校几乎唯一的通道就是参加高考,高考本身就是以书面试卷为单一的考核评价工具,学生也就形成了围绕考试指挥棒运转的习惯。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任课教师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因此,需要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就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营造非试卷考试的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并严格要求,逐渐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成绩更具有代表性和反应性。为用人单位的人才选聘建立起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波,吴果能,刘友成.健康保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上海保险[J].2010(9):54~57

上一篇:经济法责论文范文 下一篇:写作手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