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1:22:42

保险学本科论文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的铿锵玫瑰

孙祁祥主要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保险监管、国际保险市场比较、金融综合经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亚洲学术主持人的学者,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年会上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还曾担任过“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

孙祁祥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主持过多项部级、省部级和国内外著名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她主导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学术论坛“北大赛瑟(CCISSR)论坛”,赢得了国内外政、产、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孙祁祥就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撰写的论文曾登载在《金融时报》头版。她现已在国内外期刊上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主要包括“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等。

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孙祁祥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2005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本、硕、博学生和博士后的教学任务。她主持的学校主干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所撰写的教材《保险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本科生“保险学”课程的指定或推荐教材。

青年教师的铺路人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学;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改革研究

一、引言

自从1980年我国保险业恢复至今,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伴随着业务的稳步发展,专业中介机构的盈利能力也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专业中介机构共计实现盈利19496.2万元,同比增长96.22%。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全年实现盈利22053万元,同比增长104.74%,为历史最好水平。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20年一直没有保险专业教育。1983年被认为是新时期保险教育的开端,当时,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分别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320万元资助而成立保险专业,与此同时,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也有了保险教育。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开办保险学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截至2005年年底,国内设有保险专业的院校共85所,在校的博士、硕士、学士及大专生共计20759人。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保险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内外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所谓培养怎样的人就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怎样培养人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措施,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并采取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这其中包括了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与培养评价等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学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保险理论与实务和保险精算两个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大相同。

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改革,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观。不再是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更加切合实际的通才教育,主要体现在:

⑴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保险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是知识应用型学科,近年来,各高校为了适应保险人才市场的需求,纷纷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强化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并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脱离的问题。

⑵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调整,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过去“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凸显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各高校逐渐走向“通识教育”,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教育教学,不断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

⑶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是21世纪我国保险教育的有益补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中外合作保险教育的试验形式就已经在我国初见端倪。其中,由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学院和美国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联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美高级保险培训与信息中心”,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这以后,更多的外国商业保险集团来到我国,在一些主要城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了各类保险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如南开大学2005年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保险金融学会签署了“南开大学(保险专业)毕业生获得澳新保险金融学会职业会员资格认可协议书”。中外合作的保险教育将大大促进我国保险教育事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而将我国保险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2.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是为实现各高校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 人才培养内容

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

① 课程内容陈旧,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比如福建省05年遭受强台风“龙王”袭击,很多地下车库被淹,保险公司理赔金额激增,许多保险公司现金流出现严重不足。04年发生的海啸,灾情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但对于全球保险商来说,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这些风险已转嫁给再保险公司或是特殊灾难基金。那么,这类不可抗力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究竟如何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完全可以做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集思广益。

② 课程内容涉及面太窄,虽然目前国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开始提出要改“专才教育”为“通识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事实上教学计划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大知识面的选修课并不是很多,远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水平。

③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待加强。一方面是英语教学有待加强,很少有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二是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多。面临目前的全球化趋势,高校保险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加强这类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应对国际事物才能得心应手。

④ 写作能力培养薄弱。国内高校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专业写作能力训练,使得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经常无从下笔,学术文章写作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⑵ 人才培养手段

是指在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①填鸭式教学。在保险学本科教学中,除教学内容的上述问题外,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也阻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等手段仍根深蒂固。

②过分强调课本讲授,忽视知识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保险学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该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③案例教学匮乏。鉴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型特点,在教学手段上,西方各国保险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是强调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育与模拟教育,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最为经典。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 人才培养制度

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

① 学分要求偏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通识教育比较薄弱,通识教育的课程比重不足。国内高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总学分一般都在170分以上,扣除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所特有的政治性课程和外语课程,我们的学分总数要求还是偏高。再加上目前国内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课余进行思考的时间很少,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② 学分制实施效果欠佳。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制度,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比如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但由于约束很多,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并未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通常要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选课,这就造成了名义上的学分制与实际上的学年制并存的现象,使得学分制的实施并为达到预想的效果。

③ 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不足。保险学专业的应用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实践,而这部分的学分量与学时数目前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到了工作岗位适应速度慢等问题。

⑷ 人才培养评价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评价方面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上。目前国内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以确定学生某一科目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呆板,明显偏重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保险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转变,所以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一改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切合实际地定位于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要为就业做准备,二是要为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因此目标在于培养出复合型保险学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保险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保险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保险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保险服务业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集中的本科低年级层次,在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上,应把知识面尽可能地拓宽,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应用性,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目标制定上注重培养高年级同学的创造、创新和开发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设计新的险种。实践性,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培养目标制定上就要突出实践性,通过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保险学人才培养措施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保险学人才的目标,有必要改革现存的保险人才培养措施:

⑴ 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① 在课程内容上应当注重将保险市场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和新个案引入课堂,启发学生展开专题讨论,以激发学生多思考,多联想。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参阅报刊杂志,网上搜索浏览,有选择性地搜集投保案例、合同争议、保险事故处理和保险理赔个案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类剪辑,作为保险学教学的辅助材料。要求学生讨论,从案例分析中深入学习保险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辅助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完成部分保险学知识的学习。

②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做法,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系统阐述一些前沿问题,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这些学者交流的机会。

③借鉴国外很多高校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多选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写作、数学等学科。到了高年级再进入到比较精专的保险领域。同时要加强法学和写作等学科的基础教育,加大数学课程的安排,为学生向保险精算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④在培养内容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尤其是保险精算方向,最好参考英文原版北美精算师考试教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同时,重视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使学校培养出的保险学人才能够面向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⑵ 变化人才培养手段

①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填鸭式培养手段,把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小部分,而这小部分知识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还没学会如何运用。因而在保险学人才的培养手段上,应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变单向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②对不同的课程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课程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核心课程,可以在着重教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于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③与国际接轨,广泛推行案例教学。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尤为重要。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这一做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带学生深入“现场”,充当“角色”。

④提倡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索、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⑶ 灵活人才培养制度

①降低学分要求,加大通识教育比重。由于保险专业本身多学科融合统一的特点,所以在基础教育环节应加大对数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

②适当增加专业课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虽然我们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学分制,但在实际选课操作中限制较多,导致学分制成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学年制,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太小。所以应当放宽选课过程中的限制,开设更多的专业课课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未来几年逐步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③提高社会实践的学分比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有必要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动手能力。还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模拟保险受理、理赔过程,模拟制定新的险种,并在实验室或是实习基地加以推广以检验设计及定价的合理性。

⑷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

①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建立考察与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适当降低期中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重。考试形式也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变“死学”为“活学”。

②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特定课程,比如寿险营销,增加口试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

③允许学生开阔思维,对于同一问题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

参考文献

[1] 叶晓凌、黄卫华.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2] 翟书斌.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9

[3] 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4] 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5] 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他几度推动保险领域的重大改革

在保险行业,他的学生已经超过1万人

到2013年,他的保险教学生涯将走过30个春秋

与平时采访谈起保险专业时的严肃相比,生活中的郝演苏非常随和。“无论是我的学生,还是媒体记者,都认为我很好接触。还有人觉得我说话像赵本山。”他略带些沈阳腔的普通话,更彰显了幽默风趣。在和记者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谈笑风生。在保险行业从事教学研究近30年时间,郝演苏经历过酸甜苦辣,但保险带给他更多的是成就和快乐。

在保险行业的圈里人看来,郝演苏总是语出惊人,在大家为中国保险业的欣欣向荣大声喝彩时,他却时时刻刻为中国保险业敲响警钟。而作为保险行业的知名学者,郝演苏一直把发出自己的“声音”视为社会责任。他对记者感叹,国内保险学术界太沉闷了。保险是应用科学,不是纯理论学科,研究不要华而不实,不要过于学术化,不能看不到当前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挨骂也不怕。”郝演苏说。

早在2002年,郝演苏就揭露了航空意外保险存在的假保单现象,推动了航空意外保险电子保单的进程。2004年,根据保险业务收入统计口径存在问题的分析,他又提出了“保险泡沫论”,促使保险业统计指标体系出现重大调整,统计数据侧重反映保险保障功能。

非科班出身的保险教师

与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样,今年54岁的郝演苏也经历过上山下乡。他21岁时赶上恢复高考,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系录取。1983年,郝演苏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银行工作,身为党员的他接受了组织安排,被分配到辽宁大学金融系任教。

完全没有学习过保险知识的郝演苏又是怎么与保险结缘的呢?

“这和我的名字有关,说起来还有一段小故事。”郝演苏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四个城市选了四所大学,各投资300万元设立保险专业,辽宁大学是其一。

郝演苏去辽宁大学报到时,巧遇上个世纪40年代到日本学习保险的李松操教授。当时已80岁高龄的李教授,正苦于寻找保险教学的接班人。“李教授当时被‘郝演苏’这三个字吸引了。”因为保险的英文单词是Insurance,最初进入中国时用的是日文翻译“燕疏”。李教授念着“演苏”、“演苏”,很是兴奋,随即向领导提出让郝演苏教保险。

“‘他虽是学金融的,却没有任何保险基础,能干好吗?’当时系主任也表示怀疑。”郝演苏说,“但李教授坚定地说,没问题!他的名字就是‘保险’!”

就这样,郝演苏再次接受安排,开始了保险学之路。现在回想起来,郝演苏说“当时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李教授还把他学习的繁体字教材都翻出来给郝演苏看。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郝演苏愣是给啃了下来。“学到最后,你会发现,金融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他说。

郝演苏告诉记者,“其实我的名字是按照家谱排的,到我是‘演’字辈儿,我出生在江苏,所以家里起名‘演苏’。”

本科学历的博士生导师

年仅26岁的郝演苏,初次涉水保险行业,就遇到了巨大挑战。“我的第一批学生并不是刚考上大学的孩子,而是已经在保险业务一线工作几年、需要脱产进修的成年人。”郝演苏说,“别看他们没有专业学历,但实践丰富,很多人的年龄比我还大。我心里也犯嘀咕,怎么教他们呢?唯有苦下功夫。”郝演苏苦读专业知识,还经常与学员交流。同时,工作三年发表了25篇论文,学员也不得不对这位“小老师”刮目相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工作三年的郝演苏被评上了讲师。当年的《中国青年报》还对郝演苏做了一个专访,标题为《保险界的一颗新星》,郝演苏通过媒体也开始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辽大期间,郝演苏经常去保险公司交流取经。敢问敢言,是圈里对郝演苏的评价。1988年,他发起编撰了中国第一本《保险大辞典》。“当时年轻,也没有什么忌讳。有了问题,直接去找公司的老总们讨论。”和保险公司的接触,也间接增强了他的一线经验。“那时候因为与保险公司关系好,辽大的保险教研室是‘福利’最好的一个单位。因为保险公司过节发福利,分油、分大米,我们也享受得到。”郝演苏笑着说。

1993年,郝演苏以最合适的人选“转会”中央财经大学。当时正值中央财大保险系主任面临退休,要找一个“35岁以下,保险专业教龄达10年”的人。除了郝演苏,很难找出第二个。

30年来,郝演苏弟子遍天下。在保险圈里,他的学生已超过了1万人。但让郝演苏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自己目前依然还只是本科生。但是,这位只有本科生学历的老师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因论文入选而被邀请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目前,郝演苏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保险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同时,他还几乎囊括了北京地区高校教师的所有个人荣誉称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

保险小行业发展大空间

从事保险行业教学工作多年,郝演苏越来越体会到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保险与金融领域的银行业、证券业比起来,还是个非常小的行业,但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中国要打造金融强国,保险起着很关键的支撑作用。”郝演苏说

“不过,国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人对保险的认识太过局限。”郝演苏指出。

这一点,郝演苏有切身体会。每到学校开高考志愿咨询会的时候,保险学院的咨询台前总是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家长会反问,“保险还有专业?卖保险还用专门学?”但凡有正儿八经来咨询的,也多是来了解保险学院的精算专业。郝演苏说,“不仅如此,新生报到时,还要与个别学生谈心。我们保险专业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只占30%,剩下多是调剂来的。很多学生来时,不了解保险,想着能不能转系或者将来考别的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郝演苏认为都是因为营销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把营销体制带到中国,国内的保险机构就直接沿用,并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国外,国民的基础保障是统一的,而我国体制内外的基础保障标准完全不一样。作为保险营销员,大多数都没有保障,却来卖保障,就容易出问题。我国近350万保险营销员,每年近70%的流失率,保险员入职门槛低,保险行业声誉不好。

那么,这种现状如何解决呢?郝演苏建议,保险公司应实行产销分离。保险公司只生产产品,但不销售产品,成立大型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自己成立销售公司。郝演苏说:“现在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保监会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出现‘苏宁’和‘国美’这样的保险超市指日可待。这样原有的营销员体制就会慢慢瓦解,能力强的营销员会被保险中介吸收。”

郝演苏说,未来销售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金融超市肯定会出现。基金、国债都是标准式的,不像保险因人而异那么复杂。能把保险销售好的人,卖其他金融产品易如反掌。像中国平安,就已经拿到了包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全部金融销售牌照,未来这种交叉销售会继续深入。只有实现金融立体化销售,才能打造一个金融强国。

据郝演苏介绍,中国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占了72%,股票、基金和国债等证券资产占了24%,而保险只占了4%。“这里银行是现实资产,钱随时可以拿走。而证券和保险是信用资产。”一个国家信用资产高,说明民众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强,国家的秩序是到位的,法律是健全的。郝演苏指出,中国要成为金融大国,就要增强信用资产比例,否则很难让国外资本进入并为自己所用。

此外,郝演苏认为,做好国内保险业务,建立健全的保险制度,能切实落实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的“要改善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论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险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保险制度健全,政府只要做好基本保障工作,基本保障以外的就交给保险公司负责。这样让商业保险与政府基本保障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运行会更加良好。

郝演苏简介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以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成本科水平评估与申硕的前期工作,金融学院各项工作成果丰硕

1.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努力方向.版权所有!

金融学院根据学校2006年的工作重点,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多个部门规划,明确了金融学院工作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在2006年5月份学校新的院系设置方案出台后,金融学院设立了金融系和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为金融学院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金融学院把"迎评"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本科水平评估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建设金融学院的各个专业,学科,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讨论,分别形成了《金融系中期发展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中期发展规划》,《科研中期发展规划》,《金融学院金融实践教学部工作章程》,《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

2.严抓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根据学校的工作方针,我院努力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任务的安排,教材的推荐,课程介绍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开新课的教学准备检查,期中和期末的教学检查等工作.全院没有发生一起教学事故,所有教师都能完成学校的工作定额.同时,所有教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了试卷和毕业论文的复查工作.我院有2位教师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1位教师获得先进金融教育工作者称号.

3.加强学科建设,积极迎接评估.

(1)专业建设.2006年,我院被评为"青蓝工程"金融学科优秀学科梯队,金融学科被评为重点建设学科.金融学科以本科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申硕为契机,继续加快金融学专业的建设版权所有!,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的要求,认真做好了2006级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案的修订工作.金融系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各专业传统优势与潜在优势的结合与开发,体现教学方案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下半年,我院还启动了金融学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我院积极加强新开设专业---保险专业的建设.我院保险专业今年首次招生成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要求,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完成了保险专业教学计划和证券期货辅修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为加快保险学专业建设步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于2006年7月在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保险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对加强保险专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建设.我院整合各系,教研室资源,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确定教学和科研方向,明确了每一个系的主干课程和重点课程.各系成立了课程与课程组,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制定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和课程建设规划.《货币银行学》于2006年7月初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我院加大对《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力度,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四个一流,即"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使用和建设一流的教材,创新一流的教学内容,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来精心打造国家精品课程,完成了课程网站建设和《货币银行学》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我院在认真抓好省级一类优秀课程《证券投资学》,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际金融学》,《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四门课程建设的同时,又有《中央银行概论》,《公司金融》,《保险学》三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

(3)双语教学.金融学院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我院先后共有9位教师使用双语教学,为我院双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06年度,我们又认真修改,完善了双语教学的课件等资料,充实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资料.现在,我院双语教学的门数和教师量已经超过本科水平评估要求的指标.

2006年,我院根据学校要求,顺利完成了试卷复查和毕业论文复查,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二,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1.认真修订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我院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内专业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并组织编写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后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制订了2006级第五学期和2006级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计划的具体落实.组织落实了对2006级学生毕业论文和2006级学年论文的指导工作.举办了学生金融论文征文比赛,同时,我们还完成了对05届新生成才目标的初步指导工作,金融学院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工作,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加强实验室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金融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金融学院证券实验室自1995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参与模拟证券交易.我们围绕证券实验,组织了相关的比赛及证券沙龙等活动,为提高同学们对证券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围绕证券实验室开展的模拟股市大赛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十佳社团活动".今年暑期,金融实践教学部会同院团委等组织,认真组织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下到农村及乡镇企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回来后完成了《江苏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调研报告,受到院团委的表彰,获得多项奖励.

3,积极开拓实践基地.我院先后与中行盐城分行等单位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并计划开拓更多的类似的实践基地,金融学院还鼓励老师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的实践,成才等进行指导,尤其是对新生,学院安排教师为新生做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安排了心理,实践等方面的讲座,并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工作.

三,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整合学院内外学术资源,全院教师科研成果稳步增长

金融学院拥有货币陈列室和金融研究所,为我院教师,学生进行实践,调研等活动提供了有利平台.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金融学院制定了中期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科研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在规划目标下,具体制定了教师年度科研计划,讲座计划等,整个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一年来,全院教师在《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金融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上40多篇.全院教师承担课题10多项,其中,汪祖杰教授主持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立项课题,还有2项横向课题,分别来自中国保监会和淮安城市商业银行.2006年度,金融学院出版教材一部(蒋建华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专著一部,汪祖杰教授主编的《现代保险学导论》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教材.我院共举办了10场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报告人既包括金融学院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同时,全院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学术研讨会,有10多人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金融学院在积极开展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专门制定了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并在学年初向学生下达科研选题方向,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到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活跃了整个金融学院的学术氛围,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有关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年度金融学院学生公开13篇,还有多位学生获得院,系的科研成果奖.

金融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年轻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出版的专著的数量较少,大型的学术报告会不多,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有待增加.这些方面都是金融学院下年度科研工作改进的重点.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CAI;保险学;实践教学

一研究目的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基于CAI的《保险学》教学过程改革,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大纲的调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开展丰富多彩,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着力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金融保险人才。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一)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先进,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全面采用多媒体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视频和音频设备的特点,充分展示资料对视觉听觉的冲击及震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教学内容调整有序,教学内容的取舍必须紧紧跟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在教学中适时增加或删除了相应的教学内容,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符合时展的要求。现在使用的教学大纲和题库都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时效性的内容,根据教材的变动对题库进行了修订,使试题能够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知识的考查,使学生更能够全面掌握保险学的知识。及时补充资料,修订教案和课件,将最新的资讯新闻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到教学内容中来,增加了时效性,增强了学术性。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如在“再保险”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图标案例,分项解释各种再保险方式的优劣,以及各种指标的计算,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很好地传承。

(二)案例教学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发言,积极参与讨论,虽然发言难免幼稚,但充分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积极运用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经典案例深化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保险事故层出不穷,如何应用法律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凸显保险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成为保险学教学中应该解决的事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编写了《保险学案例分析》一书,形成了保险案例库。该书力图将保险法中的最新变化、最新应用介绍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保险理论,同时也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来促使学生应用保险理论解决保险实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注重理论性,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求案例与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指导和检验的特色。加强实务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习后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对保险实务有所了解和掌握,该书在案例分析中能够通过对保险实务的说明、分析,以充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书的编写紧扣课本,作为课本的配套案例,基本按照教材的章节编写,覆盖了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在案例编写中,我们力求案例精辟,要求案例所具有的特殊情境和存在的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典型反映,具有“一叶知秋”的效果。该书作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文库的组成部分,作为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实践性教育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在教学中,已经运用该书实施教学,通过经典案例,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三)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式。结合“风险管理”的内容,开展风险防范知识学习与风险防范措施展示活动,如针对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电梯事故、家庭防火等,分组针对某一主题,确定组长,准备课件,确定主讲人,组织活动展示,让大家了解和掌握了处理风险的措施,纠正了以往固有的认识,从而能够督促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风险。为了强化同学们对保险的认识,能够有效区分保险与相关经济制度,如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储蓄、救济、、信托、证券等,分组举办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素材讲解保险与这些经济制度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课件、视频、新闻等方式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保险的内涵。积极举办有益的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保险营销”的学习,举办如产品说明会、保险营销模拟等活动,模拟保险公司实际工作场景,营造产品说明会的氛围,能够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保险带来的冲击与震撼,深刻理解保险公司的运作。同学们通过模拟产品说明会,学会了组织活动,制作课件,学会如何做主持人,怎样能够更好地讲解保险产品,能够使大家心甘情愿的接受保险产品,而不是感觉保险公司为了销售保险产品,做夸大甚至虚假宣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胜任这些工作,需要我们在下面做很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细节的重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教育大务,任重而道远。总之,我们采取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

三实践教学

“保险广告设计大赛”是《保险学》课程的固有实践教学模式,该项赛事凝聚了经济学院保险教研室教师和金融学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心血,成为很多同学大学里的美好回忆。由于按班级组织比赛,也成为显示班级凝聚力的标志。通过比赛,同学们加深了对保险知识的掌握,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熟习了文献检索,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进行筛选,制作幻灯片,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在保险广告宣传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作保险营销,深化了对保险营销的理解;在广告宣传中,大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行文措辞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保险营销中,为了凸显保险而对不同金融产品进行的比较,深化了对金融知识及金融产品的理解。“保险广告设计大赛”不仅是保险知识的普及与展示,更是展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舞台。已成为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彰显青春活力的舞台。我们致力于将该赛事作为《保险学》课程的固定实践教学模式,并在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总结

总之,基于CAI的《保险学》教学过程改革与实践,致力于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PPT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对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努力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期望能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改革以启示。

参考文献

[1]蒋勇,杨巧.《保险学》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06):69-71.

[2]田乾,谢占山,金怀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77-80.

[3]王云魁、朱海龙.应用型财经类高校本科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6,29(6):68-72.

[4]漆文萍,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广场,2016(12):126-129.

[5]倪淑慧,彭新.基于情景教学的课程教案设计与改革——以《保险学》课程“代位追偿”原则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24):55-56.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案例讨论是保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实际生活场景,使学生融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交流观点的教学方法,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效果明显。通过组织讨论既可以分析各种各样保险案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保险学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借鉴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相关理论知识。保险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不能只采用围绕纯理论展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贴近保险实务,着力加强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以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保险学教学中组织大量的案例讨论课非常必要。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表现在:第一,真实性。真实性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它所引用的事件在内容和情节上一般不是虚构的。第二,对于案例的描述重在呈现事态演变的全过程,包括期间出现的问题、隐含的矛盾以及对立的观点、冲突。第三,案例展示的事件针对性强,每个事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一种教学材料,是为教学服务,它包含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理论或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优势

1 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保险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理论结构日益丰富完整,对于本科阶段的非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驾驭基本理论。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保险学的基本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案例分析中,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案例事件上,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案例的讲述和评析,强调学生置身于客观社会情境,通过具体的分析,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2 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反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讲授教学模式中过于单向的信息传递的弊端,使教师、学生的思想通过保险案例呈现的特殊情景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独到的分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多元化的观点可以及时改进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求偿问题相关的案例,由学生扮演人、投保人等角色,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接触、分析不同的情景,他们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设身处地从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分析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由此,学生虽然没有亲自调查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但结合自身的学习优势,即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他们会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通过调动过去的经验积累激发联想、比较、思考,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在对不同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悟出几条可行性方案,为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

二、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一)设定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为:第一,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保险实务的能力。第二,使学生理解保险基础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第三,为学生学习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等方面,营造与实战极其相近的氛围。第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扮演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相应角色时能根据所面对事态的变化而寻求应对的思路。第五,通过分析不同保险业务类型、不同情景保险案例,促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保险学基础理论。

(二)案例讨论课方案设计

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方案设计可根据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采取课堂分组讨论分析,也可以采取辩论或学生讲解等形式。案例是对应章节中的基本理论而设计的。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求所选案例的内容必须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其次,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矛盾冲突点;再次,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择范围,案例的内容应紧密结合保险活动实践和社会实际,尽量选择反映我国保险领域的案例,同时也应尽可能反映当今最新的保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最后,内容应新颖,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篇幅应适合授课进程的要求。

(三)课堂讨论的具体步骤

1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理论依据,作好讨论准备是组织成功的案例讨论课的基础,因此,在上讨论课前教师就应将相关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和指导好案例分析是案例讨论课的关键环节。首先,教师可根据案例分析中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理论,查阅案例相关背景资料,不仅要从理论上理解案例,而且应在具体的情境下加以把握。其次,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讨论课的相关研究课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集思广益,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当然,也应建立必要的评分监督机制,以防止小组内部出现任务分工不均。在小组成员的具体组成上,应按照学号顺序若干人一组,而不能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组织。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各组讨论辨析水平也不至于相差太大。

2 课堂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的任务主要包括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从自身视角剖析案例,阐述小组看法,不同意见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期间教师应注意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将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和决策,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根据保险学的教学内容,课堂讨论的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辩论法。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的讨论,它能促使学生更加熟悉该课程的内容。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估。

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应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在保险学中可以展开辩论的话题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保险合同纠纷中,针对保险公司是否应该理 赔,可以根据大家所持观点的不同明确地划分出正反两方。双方经过分工后可按照辩论赛的一般程序展开辩论。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保险学案例讨论中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辩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强。

第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围绕保险活动的角色主要有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等。教师可根据案例的实际需要指定角色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结合案例的规定情景充分地展开想象把角色扮演好。比如结合保险合同的签订、保险理赔等环节就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保险活动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则扮演着编剧的角色,把舞台让给学生尽情地表演,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在保险产品营销的案例教学中,充当保险人的学生应独立地思考和解决投保人向他提出的问题,灵活运用推销技巧、产品特点,以及必要的心理战术等来推销出自己的产品。扮演投保人的学生也应想方设法地了解清楚保险产品的所有问题,保险合同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角色之中,真实地体验着保险产品营销的全过程。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和认知保险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第三,模拟讲授法。模拟讲授法是学生模仿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科学、自主地组织教学内容;讲究语言艺术;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受众积极地思考;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避免单纯的讲授。

3 总结评议阶段。总结评议阶段是保险学案例讨论课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同时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学生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作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的讨论经过和解决方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案例讨论是保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加大保险学案例讨论课的比重,通过互动式教学,以各类典型案例为载体,强化学生对保险学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刘子操,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刘敏,探索校企结合的保险教育新途径,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7篇

(一)前期建设阶段该阶段

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内蒙古财经大学招收第一届保险学专业(专科)学生,1995年《人身保险学》课程作为保险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在此期间,该课程同时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当时只有一名主讲教师、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课程建设开始起步。

(二)不断完善阶段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成立保险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课程建设迎来了不断完善阶段。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情况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1.组织人员,形成团队

自2004年设立保险本科专业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险学》课程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险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各成员均具有较深的保险专业及相关学科理论功底、洞悉保险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前沿知识,具备承担人身保险学授课任务和科研课题的能力。《人身保险学》课程教学小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硕士3人,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梯队。从学缘结构上,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有较好的专业背景。从年龄结构上,课程组成员年龄结构为30-40岁4人、40-45岁1人,是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学队伍。

2.紧跟政策和形势,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所以,课程组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所选教材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优先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保监会推荐教材)张洪涛、庄作瑾主编的《人身保险》。同时,选择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每学年都会根据政策与形式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例如,当前延迟退休年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专题来探讨。

3.完善课程要件

《人身保险学》课程在开课初期只有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案。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该课程有教学大纲、配套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库、系列专题、习题库和无纸化试题库等课程要件齐备。

4.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中大量运用启发式方法。实践性问题主要运用案例式方法。这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例如,保险的基本原则、人寿保险理赔可以通过案例加以说明。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来讲都非常关键。根据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

5.加强校际交流

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师赴中央财经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2008年分别派一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他们均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到金融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第一线。通过青年教师在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和深造,课程组与这些学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6.搭建实践桥梁,建立实习基地

2014年5月,金融学院保险系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寿内蒙古分公司草拟了《保险行业产学研合作试点方案》,达成了合作意向。两家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调研和实习的便利,同时也可以选派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寿险营销、保险经营管理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与上述两家保险公司的合作,不仅解决了毕业生实习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进一步检验所学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平台。总之,《人身保险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起步较早,经过20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研究与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课程优势与特色。本课程侧重人身保险领域,专业性强,同时兼顾职业化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实务操作性。本课程在区内同类课程中无论是开设时间还是从师资力量、社会影响来讲都是处于领先水平;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已有一批毕业生在保险公司管理层崭露头角。

二、《人身保险学》课程今后建设方向及思路

内蒙古财经大学以自治区区内生源为主,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因此,《人身保险学》课程立足实际,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人身风险及人寿保险经营活动的原理和规律,同时注重蒙汉双语教学,为地方经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保险市场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类民族人才。今后的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上述定位,同时结合保险行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本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特色,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今后进一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在教学梯队人员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等方面全面加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整体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师进修和出国访问长效机制

通过国内或国外、短期或长期培训与进修提升本团队的教学水平,特别是科研实力。国内进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学科研后备人才到国内名牌学校进行期限长短不同(三个月至一年)的专题或系统学习,争取利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备人才的教学与科研素养。国外访问机制方面,鼓励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紧跟国际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2.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发展无论是业务结构还是服务对象,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全球化,适应变化的复合型保险类人才已经显得日趋稀缺化。为此,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引进能够给课程教学团队带来新的范式冲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强化教学梯队的人才建设。

(二)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随着我国保险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商业保险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险学》课程的开课率会越来越高,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围绕保险学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国际保险市场发展趋势,体现现代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三)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力度

今后进一步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扩展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根据《人身保险学》课程实务性强的特点,与《人身保险学》同一学期开设《保险实务》实验课,来配合讲授寿险公司业务经营流程。同时将课程的相关内容(如人寿与健康保险的营销、条款分析、理赔等)安排在“暑期实习”中进一步学习检验。同时将不断追踪学科前沿,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承担教改项目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打造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教改项目。注重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时更新、提高教材编写内容和编写质量;同时开放性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和课程,逐步实现教材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五)加大与实体部门的联系,发挥实体部门

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与保险实体部门合作,聘请保险行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来校举办讲座、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论文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保险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借助实体部门在经营管理、业务拓展方面具有实战经验优势,将保险公司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教师科研基地,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提升。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保险学;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93-02

1 引 言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财富的积累,保险意识的逐渐增强,国内的保险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保险业的迅猛扩张,以及相对应的保险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备战人才储备,而高校正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保险人才的首选场所。但高校能否为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保险业培养合格的保险人才,关键在于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争取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与实践接轨和结合。

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课程,是一门与数学和法律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十分突出。但目前,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离,多数毕业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不足。原因在于保险学课程原理性的内容较多,具有难以理解的特点,理论学习的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学效率低下。

新时期保险业的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处理好保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保险学是一门较独立的学科,但是仍然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也是保险学后续内容展开的前提和铺垫;数理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始终贯穿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保险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在保险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应用;还有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险合同和保险监管等内容中有所体现。所以,如果各门课程讲授内容体系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彼此孤立、互不联系,就容易造成重复讲授或漏讲的现象。因此,要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做好各门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设置,处理好保险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互补。

3 结合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创新的发展,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对保险学课程而言,一方面要把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介绍给学生,这些理论既要是最新的,也应是联系实际最紧密的;另一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更新来源于保险领域实践的创新。当今世界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各种理论蓬勃发展,各种实践创新空前繁荣,这必将推进保险学学科的发展,也为保险学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前国内外保险领域发生变化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地介绍给学生,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4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讲授方法和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让学生通过动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能力。

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

要利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进行形象教学和实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将教案、习题、案例教学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使用;利用网站的BBS或聊天室,给学生在线答疑;鼓励学生直接登录保险公司网站或其他相关网站,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6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保险学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能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只重视课堂记笔记,而忽略个人的思考。这两方面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革。由此,考核方式的转变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的顺利实现。应考虑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外,还可采取口试、论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7 注重保险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保险学课程教学也与其他课程一样,面临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势的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材,以保证教材的适用性和新颖性。可以通过组织任课教师编写教材,把保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以及教学体会反映到教材中去。从目前保险学教材编写来看,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论著在内容上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或者定位不清的现象。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对保险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通过自编教材和补充教材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编写速度慢跟不上保险形势的不足,把我国保险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补进教材中。

8 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成果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科研也不应脱离保险教学而独立,它应该为保险教学服务。保险学教师应从保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寻找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注意把保险学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通过科研,可以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加强对保险问题研究的深度,能够极大程度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这样教师所讲的课就会更生动、更有深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管理部门要在制度或激励方面,增强教师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围绕教学搞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通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保险教学改革。

9 增加校外课堂,社会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真正的社会实践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再拘泥于校内,而是在校外更广阔的天地里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积累实际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这种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在真实环境的学习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是一个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从实践中学习,学生要在实践中获得提高。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讨实践中成功和失误的原因,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获取了实践的技能。学生在实践中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理论和概念的教学就不再抽象和晦涩。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形成有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刘爱华. 保校合作,共育保险实务专业人才[J].中国市场,2009(41).

[2]俞欣阳. 银行保险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市场,2010(27).

[3]金敬仙.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市场,2010(22).

[4]王薇. 我国保险业竞争力提升初探[J].中国市场,2011(22).

[5]兰东娟. 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1(13).

[6]胡运良,侯旭华.浅谈保险实训教学与保险应用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96:54-55.

[7]张艳芹.《保险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51-52.

[8]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与教育,200711:84-85.

[9]雷冬嫦,周云.培养应用型保险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8:152-154.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产学合作是一种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最近十年,我国的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呈跨越式增长,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在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尤其适用于保险学专业。

一、国内外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与企业共同搭建产学合作模式。

(一)美国

产学合作在美国的体现方式为: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利用其具备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所需的人才,而企业一方面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设备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设计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并委派工作人员辅导学生实践。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付薪酬,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社区大学的教师配比更有利于产学合作的进行,兼职教师的比例至少为50%,其余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负责讲授应用性的课程。[1]

(二)英国

产学合作在英国的体现方式为:工读交替制度。工读交替制度即为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工作实践交替进行。根据薪金发放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学生的薪金完全由企业给付,不考虑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薪金来自学校的资助,而在企业工作期间,则由企业提供工资。[1]

(三)加拿大

产学合作在加拿大的体现方式为:带薪实习项目。带薪实习项目是指学生是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其中工作实践学时应占理论学习学时的三分之一。不同于英国的产学合作模式,加拿大的院校建立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匹配融合。同时,建立互相评价的考评机制――学生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与院校则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学生参与产学合作的资格和学分的获得。[2]

(四)德国

产学合作在德国的体现方式为:双元制。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全程参与合作教育。产学合作中,由企业提供办学资金和实践工作的条件,并参与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均成立企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价企业的产学参与资格、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30%至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其余课程均在企业进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与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相同的是,师资主要来源于企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3]

(五)法国

产学合作在法国的体现方式为:精英教育模式。法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严格升学选拔制度,即只招收少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等数个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学位,并且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成绩不合格的则会被淘汰,一定的淘汰率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3]

(六)韩国

产学合作在韩国的体现方式为:进行订单式教育。大学根据区域特色,专门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这种应用型教育模式就是订单式教育。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由学校进行先期专业特色的深入研究;然后结合对企业的访问,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界人士共同对订单式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细致的分析后,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落实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方向,同时开发专业课程及对应的应用型教材;最后建立对订单式教育成果和效率进行判断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制订下一期的订单式教育实施方案。[4]

二、民办高校保险学产学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计不适用于产学合作

很多民办高校在设计保险学专业时并没有考虑产学合作这方面,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及师资的安排上还是遵循传统理论授课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配合产学合作,部分高校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课时,强行安排一些实践课时,使理论课时缩减,导致学生在没有扎实保险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可见,产学合作仅仅流于形式,高校保险学教育未与企业真正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效果差,受益少。

(二)校内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局限于理论授课及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过分强调学术论文与纵向课题。很多保险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就职,毫无在保险机构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从未有机会到相关的企业进修学习,导致与保险行业实际脱轨,因而不具备独立承担产学合作项目的能力。

(三)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保险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高校借助企业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企业则借助高校获得技能型人力资源。保险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保险商品开发、营销、核保、理赔、投资及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广泛人才需求,但现实是产学合作模式也很难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岗位零距离”的人才要求[5],学生毕业后上岗往往需要企业再次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雇佣成本。同时,在产学合作中,保险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几乎无依赖性,导致产学合作成为高校单方面收益,而保险企业收益甚微的“冷门”项目,产学合作的目的没有得到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目前,民办高校还未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评价体系,对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表现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参与实践如何考核,企业在合作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收获无法量化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进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后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求高校能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达到互利共赢目标的合作计划,以此来吸引合作企业。下面就以保险学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合作计划的相关内容。

保险学的产学合作计划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专业知识的认知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三这个学年。根据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学生会在大三学年学习专业主干课,至少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课程。在设计以上两门课的教学大纲时,应该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学生还会涉及其他专业限选课的学习,这些课程也应安排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上述实践课时应该在理论课时完成后进行。实践课时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部分主要是由校内老师以进行,主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模拟仿真实验室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为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外的实践课时做准备;校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合作的保险企业负责,学生在其经营场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先熟悉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然后在每个部门进行见习或是实践操作。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实践课,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保险业的性质,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自主选择金融机构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四这个学年。学生结合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和第一阶段进行的实践课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兴趣特长,选择保险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专项实践。如果有同学对未来并不想从事保险行业,学校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安排他去其他领域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达到产学合作的真正目的。

四、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产学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国外产学合作模式的借鉴,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奠定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将实践课程或课时考虑在内,奠定产学合作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需要产学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使培养方案更贴近实际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课程大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适当,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感。作为保险学专业,就是要在寿险和非寿险两个领域分别涉及的保险商品(包含市场分析、险种的开发、合同的制定、营销、核保、理赔)和公司管理(包含计划、统计、投资、财务、偿付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评价、再保险)两大模块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包含的内容对大模块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使教师易于传授,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应的知识点,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并参与相关企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企业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对于保险学专业的教师而言,除了在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外,还可以选择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如果有机会进入地方保监会学习,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对于资金较雄厚、资源较丰富的民办高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到国外优秀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保险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希望获得的利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希望从产学合作中发掘实践型保险人才日后为企业服务;二是通过与民办高校的产学合作,提高保险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保险形象;三是借助民办高校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能力,进行保险新产品的研发。[6]鉴于目前企业在产学合作中“无利可图”的局面,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应共同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即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长期效益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提供的差异性的保险环境和保险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综合型实践人才。[5]

(四)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是保障产学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民办高校应专门设立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小组的成员应由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针对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而言,政府成员可以从地方保监会或是省市社会保障厅进行聘请,他们要对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校方成员应由对教学和管理都非常了解的教研室主任或院长组成;企业成员应由参与产学合作的保险企业或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他们与校方共同对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成员则由参与产学合作的学生推选的代表组成,他们要对学校和企业提供的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评价。综上所述,评价的对象包括校方、企业和学生。监督评价小组每学年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因此评价标准涉及的内容较多。最后还要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主体给予表扬奖励,对表现不佳的一方提出整改意见。

五、结语

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而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需要校企共赢、互惠互利等才能良好运行。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保险企业沟通合作,共同努力,使产学合作项目进入良性发展态势,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保险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祁红志.国外产学合作典型模式与我国高职产学合作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397):43-44.

[2]谢冬.加拿大产学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69):179-18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等.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2):38-40.

[4]索丰.韩国大学产学合作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266):15-22.

[5]贾焱.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困境与出路―以保险专业未来例[J].价值工程,2015,34(401):169-171.

[6]胡亚兰.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5(601):255-256.

作者简介:王 厦(1987-),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保险经营管理研究。

全 颖(1981-),女,辽宁瓦房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 彬(1956-),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经学学士,主要从事银行信贷管理研究。

保险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0篇

1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l.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首先,在医学和临床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比重,在这一点上,医学院校具有别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室条件成熟,并且有长期合作的临床见习单位。其次,在保险学、人身保险、法学等理论课上,要增加案例分析课,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定期请保险公司专家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保险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以建立一批实习和见习基地,供学生实践锻炼所用。

2.4.2除专业实习外,增加临床实习

上一篇: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产保险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