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7:17:21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课堂塑造成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场所,更要塑造成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园地。在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与生活相结合,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在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因为生活情境的加入而变得有血有肉,使之富有生活情趣。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情感,从而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认识科学,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发源地,也是科学知识最终的得以发挥和体现的目的地。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能将课堂中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师生对话,倾听学生声音

课堂对话是教师教授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课堂中,要想创设的生活情境发挥其作用,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对话为前提。良好的师生对话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发挥科学思维的舞台,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让对话成为科学课堂的调节剂。只有让师生对话在合理的生活情境下加以引导和鼓励,才能活化科学课堂,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一节《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多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加强师生对话。如“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我们为何要保护水资源?”“在生活中我们能从哪些方面保护水资源?”这些问题,学生们举手回答的同时,教师在本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问,适当引导,将问题逐渐深化,达到对话的目的。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提问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它是促进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要出奇出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活泼好动,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在科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适应初中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避免问题设计的太生硬呆板,要尽量新颖,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节课,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做干渴状,询问学生:“我很渴!谁有水?”过后便向学生提问:“如果没有水喝,我们该怎么办?”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激烈讨论。“我很渴!谁有水?”这个问题仿佛不是课堂上该问的,但是正是由于它的出奇才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来到了教师身上,而与此同时接下来的问题又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的,几个合理的问题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问题设计要精准,具有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是否精确、科学,是决定学生能否领会知识,理解知识的关键。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明确要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容易回答。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则有助于学生由易到难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从问题中学会知识。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第二节《水的净化》这一节时,在课堂初始时,教师提问:“大家认为怎样的行为是污染了水源?”在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过后,教师总结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而教师提问:“面对已经被污染了的水,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净化”。

(三)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观点

科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实质是以生活的情境为触发点,依据合理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探讨问题的合理答案,从这个过程中领会问题本身的意义,掌握知识点并将所学科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讨论的时间不能过短,让学生们充足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激发每个学生的讨论热情,并适时加以评价,指出不足;

3.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让课堂成为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八年级学生;持久性;主动学习;物理

没上八年级之前学生们听说物理可解开很多现象之谜,对物理充满着兴趣和期盼,但步入八年级之后,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困惑,使得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减弱,慢慢地对物理产生了畏惧。作为八年级的物理教师应如何让这些刚上八年级的学生能持久地主动学习物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物理课,开启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之门

第一堂物理课是物理教师开启学生学习物理之门的开始,它关系到学生今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那么,该怎样上好第一堂物理课呢?

1.故事式引课

实践证明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领知识和说明问题,能够使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在上第一堂物理课时不可忽视故事式引课。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序言“科学之旅”,是以“海边拾贝壳的孩子”的故事来引入课题的,比喻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从而轻松地给全书定下了科学探究的基调。为此,我们不可忽略了故事对新学习物理的学生所发挥的引领作用。

2.增强物理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视觉刺激

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正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好时机。在第一堂物理课上除演示教材中“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和“小‘人’为什么会随着音乐起舞?”的实验,还可增设“往水杯中加满水,盖上硬纸板后倒转,观察里面的水会不会洒出来”、“往两张自由下垂的白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纸是向外张开还是向中间靠拢”和“利用两个塑料吸盘互相挤压后,让学生亲自拔一下,体会大气压强存在的威力”等一些视觉效果较好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与学生日常见识不同,学生实际观察到,就会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3.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在观察了奇特的演示实验后,学生们就会非常想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这时可让学生做一做教材“想想做做”的简单实验:①用放大镜看自己指纹,是放大的;看窗外物体,是缩小的。②在倒置的漏斗里托一个乒乓球,从斗口用力往下吹气,移开手,小球不会掉下来。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经历猜想、假设和过程,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4.用事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除教材中牛顿将白光分解;彩色电视;万有引力;人造地球卫星;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机械摆钟制作等例外,还可增加爱迪生发明电灯;人造小太阳;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太阳能电池应用等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和事例。使学生知道推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5.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①善于观察,乐于动手;②勤于思考,重在理解;③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有了良好的学习物理方法,就如顺水行舟,学生也就更加乐于学习物理了。

有了开始的投入,才会有今后主动学习的持久性,所以作为八年级的物理教师不要忽视了上好第一堂物理课的作用。

二、在每节物理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激情

当学生走进了有趣的物理世界之后,我们还要在每节物理课中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激情。下面提几点做法:

1.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就在身边

引入新的物理知识要多引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得出概念、结论后,再让学生寻思身边有哪些实例用到了这些知识。如:①可用蟋蟀声、锣鼓声和说话声等学生们常听到的声音来探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知识点去解释身边常听到的各种琴声、钟声和机械声等发声的原因。②在学习影响蒸发的因素时,可让学生思考:日常晾衣服和被单时,为什么要摊开晾在有阳光和通风的地方?从中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利用这些结论回答:平时晒稻草应怎样做?为什么?③在复习物态变化时,可用最常见的水蒸气、水和冰之间的转化来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然后让学生分析自然界中霜、雪、露、雾、冰雹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亲切地感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就在身边,主动学习物理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起来。

2.让学生参与更多实验探究

在演示实验中,要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帮助安装器材;寻找实验现象;读写、核实数据;参与讨论和归纳。要注重开展学生实验,教材中测平均速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测量物质的密度等实验非常适合学生分组实验,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另外,不要忽视布置课外实验,让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并做一些作品成果。有成就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强。

3.在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和表扬

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甚至基础好的学生有时回答问题,不能答到点子上,教师不能就此放过,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后,还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表扬,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自信,促使主动学习物理

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理成绩如何,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作为物理教师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呢?

1.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只有熟悉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让学生清楚哪些是需要认识、理解、操作和探究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自然就会好。

2.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

在课堂上教师对讲授的物理知识要进行设计,做到齐全、精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气氛活跃。另外,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和作业。

3.对物理知识要有系统性的复习

零碎的知识学生较易遗忘,而且刚上八年级的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新知识学完后,指导学生对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化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4.要有针对性的测试

学生只有在各种针对性测试中,才能高效地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学习中的不足,以便改进、补救和提高。

四、多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性别和学习掌握层次不同,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所以,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俗话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了更多沟通,才有进一步交流,才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另外,老师要以榜样去感染学生,作为物理教师应能体现出科学知识丰富,务实上进,有勇于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才能更好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一时的激情容易消逝,要想使这些刚上八年级的学生持久地主动学习物理,需要我们八年级物理教师时刻辛勤耕耘。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然而,教师在为课堂教学准备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忽略了整个教材的体系。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呢?

一、教材处理中的“瞻前”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既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又要考虑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已教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公园玩,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玩的兴趣?徐斌老师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步法太快,孩子跟不上节奏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同样,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所以我认为教者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

1.释疑性“瞻前”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的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从大量表象中感悟物理知识,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步了解其本质。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在第一节“透镜”中教材先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性上知道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然后在第五节“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对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现象的“联想”,让学生从理性上知道“透镜的奥秘”。所以教师在处理第五节教材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进行释疑性“瞻前”的契机,通过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2.递进性“瞻前”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是以“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中分四个阶段来逐步去认识“能”。第一阶段:从个别的事例中认识能量,如利用某些声音能用来粉碎人身体内结石的实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第二个阶段:对各种能量作进一步的认识,如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第三个阶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能量及有关知识,如从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等问题;第四个阶段:从整个自然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问题。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对每个阶段的教材进行处理时要考虑到引导学生感受“积跬步致千里”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处理好这种递进性“瞻前”,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良好情感态度,为他们增添学好物理的动力。

3.归纳性“瞻前”

归纳性“瞻前”是可能且必要的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教材中分散着许多物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类。如苏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最后一节“水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循环方式总结到“物态变化”这个知识框架中去,从而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材处理中的“顾后”

既然教材编写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每部分教材的知识点就可能会在后续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处理教材时还要考虑到“顾后”。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后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材处理中我认为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明确方法

明确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如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注意观察器材的特点、实验现象的细节等等。引言中也系统指出“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以后“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置疑点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简化概念,用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把着眼点放在对有关现象,特别是学生熟悉现象的描述上,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不追求“一步到位”。如在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光通过三棱镜会改变传播方向?学到光的折射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又有学生问为什么七种色光通过同一个三棱镜偏折程度不同?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3.渗透知识

与后置疑点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得出的物像之间诸多规律的同时可以渗透照相机、投影仪的使用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瞻前”与“顾后”是对教材进行处理的两种方法。处理教材时,教者既要能“顾后”,又要能“瞻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优化物理教学进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水平有关

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科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要求,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较低,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不同,因此表现出接受能力的差异。

而初中科学中有不少定律、规律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有一定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建立、能量守恒定律的得出等就是如此;再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学生已有的错误经验(力是运动的原因)相冲突,全新的概念很难取代旧概念,学生表面上对这个概念懂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仍顽固地认为力是运动的原因。随着知识的加深,综合性的加强,特别是从八年级开始,一些基础差、问题积累多的学生就越感困难,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2.和学科的特点、性质有关

(1)科学知识点繁多、零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都需要记忆,“元素化合物”中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也需要记忆。只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经掌握,才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的记忆负担较重。再如,“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规律性、灵活性较强,对学生的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和归纳总结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因此在考查知识点时也常会和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

比如八年级下册的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在一棵柳树树干上1米高的位置处做一个标记,则这棵柳树长大后,该标记离地面的距离将怎样变化?很多同学都回答说距离会变大。我启发他们说要解这道题,必须先弄清柳树属于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学生茫然;我继续启发说可以根据树皮能否剥离来判断所属种类,柳树的树皮能剥离吗?你们剥过柳树枝条的皮吗?说剥过的只有几个同学,其余同学都说没有或在摇头。很显然,如果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解这一类题目时往往会出现分化。

(3)在科学中,很多概念、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电流”,若无“闭合”“部分”和“切割”这些关键词(条件),结论便不成立。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一些物理公式又不同于数学公式,它们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a=b/c,可以说a与b成正比、a与c成反比,但在科学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密度公式ρ=m/V、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比热公式c=Q/mΔt则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这也会给科学学习带来相应的困难。

3.和非智力因素中,毅力和信心的差异有关

初中学生一般在13~15岁,他们虽然渴望知识,反应敏捷,好奇心强,但学习上常缺乏坚韧的毅力,思考问题时沉不住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对学习比较有信心,遇到问题时容易和教师进行沟通;而中等生和学困生普遍缺乏毅力、信心不足,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往往会自暴自弃,进而产生“闭锁心理”。而科学是一门思考性、理解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有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信心,也是造成分化的原因。

4.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情感投资和因材施教

初中科学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学习毅力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较低,因此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高,而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却忽略了对学困生教法的备写,课堂不注意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方法,导致学困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或造成知识点的断层,最终导致学困生的成绩不断下滑。

另外,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平时的一些月考等考试评估要求偏高,试卷难度偏大,特别是从八年级开始,因为涉及到定量计算和抽象逻辑思维的题目明显增加,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度,会使不少学生考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而从九年级开始,有些学校一切围绕“中考”转,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使科学成绩急剧分化。

二、解决分化的教学对策

1.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因此,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及防止两极分化有很大影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爱科学这门课。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要倍加呵护,经常辅导他们学习,当他们在课堂上答对一道题目时就应对他们投以亲切的微笑,哪怕是他们取得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给予充分鼓励。这样,已经分化的那部分学生就会由对老师的喜爱,转化为对科学这门课的喜爱。

(2)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利用故事、设疑、课前小实验、小短片等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升华”和“凝华”时,可以利用“设疑”来引趣:为什么灯泡不做成球形而做成梨形呢?通过设疑和释疑,学生对“升华”“凝华”和“对流”等概念,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轻松地得到了理解。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这些手段时,要给予学困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机会,使他们与尖子生的距离逐渐缩短,这样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会明显减少。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一些学生的科学成绩不理想,除个别是由智力因素造成,绝大多数都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不起来;课后的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善于动脑筋;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等。

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措施有力,这些不良习惯还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上课注意力分散时,多提问和暗示,培养他们集中精力、善于思考的好习惯;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协助老师抓好学生课余时间的复习和预习;以侯德榜等的事迹、故事进行激励,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毅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况就会转变,两极分化现象就会减少。

3.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学生起初之所以喜欢科学,是因为科学课上有很多实验,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对此,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将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科学的持久动力。

(1)努力创造实验条件,争取把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都做好。

(2)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安排一定量的系列实验。如为了引出“力的作用效果”,可安排如下的系列实验:用手推小车,小车由静到动;运动的小车碰到障碍物后,由动到静;手牵着拴有石块的细线,石块做圆周运动,从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样的系列实验,克服了抽象理解概念的缺点,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为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做一些小实验。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前,可以先在讲台上放几块大磁铁,并布置学生把家里的缝衣针做成一个指南针。学生必然会预习相关知识,先把缝衣针磁化,然后还要解决如何让它在空中自由转动的问题(可以浮在水面或用细线悬挂)。学生一旦实验成功,就会得到一份喜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4.吃透教材,把握难度;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随着教学内容的加深,一部分学生的分化也日趋明显,在问及原因时,不少学生认为老师讲得过快、补充过多、题目过难、不容易接受、吃不下去。有的学生说:“老师讲得好是好,头头是道,但我听得莫名其妙”。

吃透教材,以课标为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每教一个内容,都应该把教材反复琢磨,然后对照课标制订教学要求,不能人为地提高教学要求,要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溶解度的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技能,能围绕概念进行计算即可,较难的、超标的题型不要去练习。这样学生体验到了信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有些内容安排比较集中,如第四册1.5节中有30个元素符号,可以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来处理,从开学起每天教4个元素符号,这样就会让学生轻松主动,兴趣盎然。

另外,在第四册第一章中先后安排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由于化学用语接踵而来,记忆和巩固就成了包袱,在这种情况下,分散难点、各个突破就显得十分重要,那种拼命赶进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保证学生的掌握情况,以避免产生新的分化。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措施;自主学习;指导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我校近几届毕业班学生的科学成绩比较薄弱。我们就2011年九年级学生科学成绩薄弱的现状进行问题的分析、确定应急培优实施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来改变科学成绩薄弱的现状,促使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兄弟学校联考进行横向对比后发现我校这届学生的科学成绩进步很大。下面,就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针对问题,采取自主学习的研究性教学,以内化、整合知识

2011年的九年级学生科学成绩薄弱,学校决定:由本人和另两位老师一起应对这届学生的科学教学。开学的前两个月,通过与其他学校的联考比较,科学成绩与兄弟学校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进行客观原因的查找,从七、八年级时的科学教师任课角度进行原因分析:首先,教师任课变动频繁。六个平行班级中只有一个班的科学教师未变动。其他班级每年换教师,有些班级甚至一学期就换。七年级第二学期一位教师转行,所任教的班级科学课由另外两位老师承担,每人教三个班。八年级第一学期时一位九年级老师参加省领雁工程培训,需八年级一位老师去接任课务,而这位老师的课务由另两位老师承担。教师频繁变动,对师生来讲,都需要一段时间去磨合、去适应。其次,由于教师转行和外出培训,致使其他科学教师的任务更重。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的关注度以及作业批改等方面不能非常到位。这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一块绊脚石。再次,任教他们的新上岗教师多。有三位教师都是第一年参加工作,虽然有工作热情但对教学方向的把握、课堂的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方向不明确,掌握知识的深广度就更难把握。

针对现状,三位老师共谋计策,分析问题后提出进行研究性教学,为学生内化整合知识,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时空和人力上的条件,通过自主复习来缩小与兄弟学校的差距,提高科学学业考试成绩。

二、采取措施,分阶段进行应急培优,以提高整体科学成绩

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自身科学成绩的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学校的学生间有很大的差距,科学“家底薄”。要改变现状,唯有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学习才能提高科学成绩。又由于初中生自制力弱,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会坚持,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的作业整理课,指导学生自主梳理、修正、内化、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把具体的培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提前布置需要梳理的书本章节知识。根据《学业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及考点,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不放过书本中的文字、图、表以及阅读等,为细化知识打好基础。通过给学生答疑,指正他们的错误认知和修正不完善的知识。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题,指导学生进行纠错。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渗入错题中其他对的选项或者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评价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精选习题,进行知识巩固和思维训练。注重审题、解题规范、解题技巧和心理方面的指导。活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四阶段:重返书本和复习用书。把握学业考试主方向,落实基础知识,促进全体学生科学成绩的提高。对知识点和题目(包括对题和错题)进行再巩固。

同时,利用周日部分晚自修时间进行科学强化,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分析总结考试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成绩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以便学生在学业考试中能获得更高的分数。

三、营造氛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确定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后,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摸索着前行。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梳理知识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正如所料:(1)知识点搞混。如,有同学把浓盐酸易挥发记成浓硫酸易挥发。(2)错误的知识指导解题。学生将自己脑子里以前建立起的错误知识,运用于解题。如,认为速度越快,滑动摩擦越快;速度越快,惯性越大。我想:发现和认识错误的过程,实质上是建立正确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起到修正错误的作用,而且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建立起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牢固。(3)知识掌握不全面,引起出错。如,鸡蛋沉浮问题,有同学就认为只要鸡蛋浸没在盐水中,它所受到的浮力就一样即是不变的。因为它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殊不知,盐水密度的不同对鸡蛋所受到的浮力也有影响。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从中说明学生在质疑自己、修正自己,这充分表明学生在真正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构建正确的概念与原理,而不是在硬记和照搬书本知识。在4月份的全市适应性统测中,最高分157(满分160分)居全区第一,150分以上的人数位于全区前茅。这也坚定了我们师生的信心,鼓舞着大家继续前行。

在第二阶段中,要求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当然,此时大多数错题学生自己能解决,只有少数错误问题发现并提出。本人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有些问题的提出能与教师的思维进行碰撞,这说明此过程对于学生活化思维,提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机鼠标内装有起自动控制作用的传感器,下图是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当物体M在导轨上平行移动时,可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P移动,通过电压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当物体M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______,电压表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当第二次接触到这道题目时,一部分学生还是认为P处是滑动变阻器。认为滑片向右移,电阻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随着电流的增大也增大。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就这一问题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这种活跃气氛告诉我:坚持,没错!又如,下图所示,甲、乙两小球质量相等,将甲沿着足够长的斜面抛出,其斜面倾角为30°,乙呈30°角抛出,其抛出时速度相同,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上升得高 B.乙上升得高 C.甲、乙上升得一样高 D.无法确定

在整理错题时,同学们对这道题目的分析过程又忘记了。未问时本人粗粗一看,认为选C。学生说,答案是A呀。于是,我仔细地审题后,发现自己也把在斜面上和直接抛出给忽视了,于是慎重地给学生进行解题分析。整理课结束后,我也进行反思:针对复习后阶段学生所提出的提问,教师不得马虎,需认真对待。

第三阶段中,教师进行筛选、精选习题。针对学生的审题不清、不能灵活应用知识、图表文字信息题的有效信息筛选等问题,设置相应的习题,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巩固,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分析题目时重点在审题、解题规范、表述、解题技巧等方面,不断地对学生加以解题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经典例题的呈现,使学生在仔细审题、恰当表述、规范解题、严密思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能把这些经验渗入到模拟考试中,他们也就能应用在学业考试中,并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如,思维训练题: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其固体与原混合物的质量不变,则原混合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A.4∶1 B.2∶1 C.3∶2 D.1∶1

在给出问题后,有一少部分同学能很快地报出答案:A。教师问为什么那样快就能算出比值,学生的回答是:因为这个过程中跑掉的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的质量,找到等量建立关系式就能算。还有同学说:我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做的。学生体会到了自身的提高,我也体验到了一份成功的欣喜。

第四阶段,重返书本和复习用书。或许有些老师或同学认为重返书本和复习用书,对知识点和题目(包括对题和错题)进行巩固是浪费时间,认为这个过程不可取。其实不然,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告诉我们,基础知识的落实是最起码的。要保住基础分,不要“顾难失易”。并且这个过程能照顾到所有层次上的学生,只有他们心里感觉踏实,才能对自己更加充满自信。

四、研究性教学实践的效果

在临近学业考试前,本人对研究性教学过程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我做评价,学生对此相当满意。他们对自己做出这样的评价:“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我查漏补缺,改正了许多错误的知识点和原来不知道的知识,效果真不错。”“科学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巩固进步了很多,也懂得了一些解题技巧,进步了。”“我觉得我的科学成绩这一年来好了很多,以前有些知识不到位,现在差不多都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在给教师的评价中这样写道:“从来没见过您这样尽职、这样辛苦的老师,虽然您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是我们比对班主任还要尊敬您,我们真的很感动。建议老师您不要这么辛苦,多让自己放松。”我想,这是师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过程,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什么叫压力转化为动力,师生付出了不少,收获也很多。(第一学期和兄弟学校的科学平均分相差8分,最后一次联考科学成绩竟然比他们高出一分多,150分以上的总人数由原来是他们人数的三分之一到后来超过他们3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届学生的科学学业考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吴功妹.对初中科学学法指导的探讨.中学物理,2005(5).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又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知识体系的结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创设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参与、平等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创造出“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问题”“经常被难住”的情境,真正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过程中注重了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谈谈我是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

一、运用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性,几乎涉及各个知识点。下面我选取在力学和电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例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教材使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在上九年级第十章第三节的过程中先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如何鉴别物质的猜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最后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我在该节课的小结时完全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原始实验进行,但是比直接讲教材实验效果好得多。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定律,如果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认识和学习,能更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自己去发现、总结定律,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普遍规律,而且理解了概念和规

律的内涵,了解了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把握好探索性实验的教学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教师把握好这些实验的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我结合力学和光学部分的部分实验作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并且是最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目。本部分的关键也就是学生知道、理解并非常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本章第二节知识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给予说明并提问:通过你们的观察及前面所学的知识,请问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完全一样吗?(设疑)任何情况下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一样吗?为什么吗?(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正式提出问题)然后给出一些光学器材让学生为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物理理论,对课后小测试也能较好地完成。

除此部分外,在其它许多章节我也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杠杆(本节的“杠杆的平衡条件”)部分教学,并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我在物理教学过程时,特别是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实际上物理学科每一个分支都渗透着这种思想)过程中大量地运用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两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

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四、活动课教学中的探究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科学教材 初中化学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栏目设置 知识选取

我国大陆第八次课程改革于2001年正式实施,初中科学教育综合课程“科学”由此正式建立。目前按照国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编写的科学课程部级实验教材有好几个版本,其中由朱清时主编的《科学》是大陆现行的主流教材之一,浙江省除了宁波市之外的地区都使用该教材,所以选择这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科学》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将科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创造性地实现了科学课程的综合。

在我国大陆课改开展之际,我国台湾也集中大量的教育专家学者、教材出版商及一线教师规划着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正式展开。我国台湾课改提出了7大学习领域,其中在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开展的“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就相当于大陆的“科学”。由牟中原主编的《自然与生活科技》初中科学教材以几大课题总揽自然——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方法,不再特别强求各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而是从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基本认识出发进行编写。所以《自然与生活科技》有较明显的分科现象,初中化学内容就主要集中在八年级上册。

本文将在对比我国大陆与我国台湾科学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选取牟中原主编的《自然与生活科技》八年级上册和浙教版《科学》中的化学内容,从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知识体系2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

1.课程理念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清晰罗列5项基本理念具体说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我国台湾《课程纲要》提出3项基本理念——以探究和实做的方式来进行、培养科学与技术的精神及素养、以学习者的活动为主体,强调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国民的科学与科技素养。可见,我国大陆与我国台湾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拥有相似的基本理念,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从我国大陆的4个分目标和我国台湾的8个分段能力指标可以看出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同(见表1)。我国台湾科学教育相当重视学生对科技的认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方式

2.1栏目设置

本文对八年级上册《自然与生活科技》中20节化学内容和《科学》中相应的27节化学内容中的栏目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列表对比(见表2)。

《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栏目虽然模块设计精致、内容实在,但种类过于单一,版面不够生动。《科学》的栏目带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功能性,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但是独特功能不突出,甚至彼此相互交叉重叠。例如,在《科学》“燃烧”小节中设计的讨论题为“根据燃烧需要的条件,我们应该怎样来灭火?”,思考题为“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来灭火?油库着火应怎样灭火?当电器或电线燃烧着火时,应当如何灭火?”。另外,《科学》中的“讨论”、“思考”和“活动”3个栏目的覆盖面太大。若过多的栏目遮掩了正文的知识或打乱了正文知识问的逻辑,栏目的作用就值得反思了。

2.2图表选取

2种教材穿插的图表可以细分为如下7类(见表3)。其中,实验演示图在《自然与生活科技》中一般是实验前后结果对比的演示图;在《科学》中多是“活动”栏中的实验装置或操作的演示图。实验活动图指在实验栏目中配合出现的照片和绘画图。

《自然与生活科技》很少利用表格呈现知识,更没有设计由学生自己记录的表格,这不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读图、绘图的科学技能和独立分类、定量分析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科学》“活动”栏覆盖面很大,因而实验装置或操作的演示图较多,《自然与生活科技》选取了适量的呈现实验结果的演示图。相反的,《自然与生活科技》在学生实验中选取了大量实验操作步骤的照片,《科学》在学生实验中很少穿插操作图。另外,《自然与生活科技》中真实照片的穿插量大大多于《科学》,而绘画图又少于《科学》。在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中拍摄到的真实照片不仅能使学生相信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还能带领学生真切地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冲动和热情。

2.3语言表达

初中科学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叙述要流畅,条理清晰。《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文字叙述多是以几大段进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一般都有过渡句,使教材的语言表达显得整齐、连贯。《科学》中文字的叙述分段较多,有时为突出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概念定义往往会出现单句成段的情况,又由于栏目和图片的大量使用,正文文字的叙述不仅单薄,更被分割而显得凌乱。例如,《科学》“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一节中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个小标题,文字共6段,段落文字少于3行的有3段,“活动”栏2个,“讨论”栏1个,“思考”栏2个,注释栏2个,图片7。幅。《自然与生活科技》“溶解与水溶液”一节中有11段文字,1个“更上一层楼”,1个“请接变化球”,图片4组,“实验”1个,共占据2页纸,版面整齐简洁,内容清晰。

教材的语言表达要亲切温和、循循善诱、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用语。《自然与生活科技》中语言的表达极富感情、亲切有趣,阅读时就像是在与朋友对话。像“喝完饮料后,剪开铝箔包瞧瞧,嗯!好薄的铝箔啊!这和制造铝门窗所用的铝一样吗?”这种口语化的语言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像“或者在热烘烘的柏油路面上骑着自行车,轮胎突然爆炸了!真让人又气又急,不知如何是好!”这种语言充分表达出了学生遇到相同场景时的情感,学生极易产生共鸣。《科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但一般都比较平淡,缺乏情感色彩。

3.知识体系

3.1知识的选取

《自然与生活科技》与《科学》在化学知识的选取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况。只是《科学》的化学知识量较多,对概念的阐述较饱满,多个章节往往只与《自然与生活科技》一节内容对应,如“物质的特性”、“酸碱盐”内容。《自然与生活科技》注重将知识进行生活方向上的扩展和应用,如“热的传播方式”、“金属与非金属”内容。并且,《自然与生活科技》还深化知识的讲解,如微粒的热运动、溶解平衡、定量测定pH都是对相关知识更深层面的解释说明。《科学》不敢深化知识主要是为了摆脱人们对教材“难”的印象,适量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实教材的难度不完全等同于知识论述的深度,还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授课时数2个要素,只逡巡于表象的知识描述不能深刻地反映知识的实质,有时甚至会让学生曲解科学的本质。更何况,知识的深化还有益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益于学生灵活运用,改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3.2知识的组织

对于教材,具体知识内容的组织方式一般都是依循这样的模式:导入、知识间的过渡、知识的展开讲解。

3.2.1导入方式

好的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种教材导入的方式都比较多样,大致有:①选取生活事例直接叙述导人或设疑导入;②描述自然事实导人;③回顾旧知识或承接上节内容导人;④记叙科学史导入;⑤直接叙述导入等。但是各自使用的频次不同(见表4)。2种教材都比较关注用生活事例或自然事例作为新章节的导人内容。但《自然与生活科技》关注度更大,而且有2节内容通过科学史的讲述引入。将科学知识设定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呈现会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知识是可知、生动的,而不是神秘、无意义的。

3.2.2过渡方式

《自然与生活科技》在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会有效地运用疑问句、设问句、带有关联词的肯定句进行过渡。疑问句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阅读,如“到底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要如何转换呢?”。设问句能帮助学生挖掘出错误的前概念,如“莫非吃了蛋糕还会让我们的体温升高?喔,不!”。带有明显的关联词的肯定句使一章节的讲解连贯到底,如“至于化学变化”。《科学》在章节大标题下还会设有多个小标题。小标题能将上下内容进行分离,但不起过渡作用。在小标题下有时会出现过渡语句,有时会利用“讨论”、“思考”栏中的问题进行过渡,有时小标题下的内容会独立展开。

3.2.3展开方式

细读《自然与生活科技》可以发现,每一章节都是整齐的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中穿插着适量的图片和实验。内容的展开论述一般连贯、紧凑,很少穿插需要学生思考或讨论的问题,但在“请接变化球”中会设计趣味问题进行巩固和拓展。“实验”栏中有清晰的实验操作演示照片和“注意事项”,保证学生顺利、安全地完成实验。《自然与生活科技》组织具体内容的一般逻辑就是:描述生活实例——论述部分知识——学生操作实验一一总结知识——拓展,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深入探究”的组织方式。在《科学》教材中,知识的展开组织形式恰恰相反,它是大量的图片和各种栏目配以简略的文字。“活动”栏一般放置在知识呈现前、问题提出后,目的是让学生从真实的科学实验现象中获取科学知识,信服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科学》组织具体内容的一般逻辑就是:提出问题——设置活动——归纳知识——设计讨论题、思考题——练习巩固,是师生互动的“问题解决探究”的组织方式。

2种教材活动、实验的数量分别是:《自然与生活科技》中共有13个实验,2个演示实验,2个活动,总计17个,另外有8组直接呈现实验结果的图片;《科学》有33个活动,6个实验,4个探究,总计43个。

《自然与生活科技》虽然几乎在每一节中都会设计一个学生实验,但实验的目的只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一节中另外可以通过实验引出或说明的知识一般就用文字直接叙述,使知识的呈现缺乏真实性、震撼性。《科学》教材中较多的“活动”则彻底改变了教材平铺直叙的编写模式,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陈述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从客观情况分析,过多的课堂实验活动带来课堂时间过紧、知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从“活动”的效果分析,教师演示实验,往往不容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缺乏直接体验,对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的理解模棱两可,最终只能机械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所以“活动”栏目的设计和开展形式还有待优化。而《科学》中的“实验”栏目一般被安排在知识讲述结束后,且数量少。

针对《课标》中强调的“探究”要求,《科学》较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能实现探究的内容,如“怎样精制粗盐”。“探究”栏中呈现的是启发学生完成探究的系列问题,没有限定实验仪器、实验步骤。《自然与生活科技》实验中的一个个详细的步骤容易诱导学生机械地操作实验,减少思考和讨论。可见《科学》对“探究”栏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并不突出。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探究”栏在呈现探究问题前缺少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的设计,而且语言的表达较随意、粗糙,激发不出学生探究的冲动;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过多的“活动”栏使教师往往会忽略数量较少、实施难度较大的“探究”栏。如此,“探究”栏恐被流于形式。

4.总结与启示

《科学》的活动繁多、叙述简易平淡、知识偏旧,但栏目极具创造性、版式活泼;《自然与生活科技》栏目单一、活动较少、版式平淡,但知识富有生息、实验有趣、语言生动。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环保教育;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初中生物作为初中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并一定的科学态度的基本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职责。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对引导全社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就要多渠道、多方位将环保教育设计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下面就如何结合生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作浅析。

一、教师教学要找准切入点,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新课标七、八年级生物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作为渗透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生引入环保教育的主题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价值观,关键是教师从哪个方向引入,将学生引到什么样的环保主题。例如,通过“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导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环保主题中来,这样学生就更易于理解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利用教材,将环保教育贯穿与日常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环保教育主要是空气污染问题、土壤问题、水体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和资源问题及物种问题等等。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野生动物的捕杀、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大量排放工业污染物、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生活污染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生态平衡失调,如:近年来发生的泥石流现象、赤潮现象、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部分物种的灭绝、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的减少、温室效应等,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身造成的不良后果告诉学生,让学生体会和了解环境现状,从而培养他们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优化自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落实环保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就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就可以展开以下的环保教育设计,例如池塘中的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鱼类又是人类和水鸟的食物。于是,藻类一水蚤一鱼类一人或水鸟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食物链。

三、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比相对枯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仅通过在生物课堂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不够的。中学生物教师还应结合中学生物课程人纲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乡村田野,让学生对各种动植物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庄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人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让学生参观工业污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的危害,由此提高学可以生对环境保护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在中学校园内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也是受中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应以身作则,躬身实践,对学生树立榜样。要让学生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识。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说到水资源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在现实生活中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手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看到水龙头在没人使用的时候流水应该关掉,等等。这样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塑料袋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五、生物教学要落渗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环保实验能力。

新课标七、八年级生物实验的内容较多,其中安排了38个学生实验和更多的教师演示实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把实验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各环保小组或是个人在落实环保活动过程中,就要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设计实验方案,具体操作和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基础就很难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参考文献】

[1] 杨悦.植物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以学习知识为主,是为九年级的强化复习做准备的,所以在七、八年级段开展开放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把握住课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建立起知识体系以及体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地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可以这样说,开放式教学是“私人订制”的,能够营造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在学习中,教师如同学生的学习伙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这其中,地理教师要关注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处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要做到多样化和学生主体化。要构建地理开放式教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在一堂课的时间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多下功夫。开放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要对学生设置过多的约束和限制,通过宏观地组织安排,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开放式课堂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自主探索来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奥秘和神奇。对于不懂的地理问题要敢于提问,遇到疑惑的问题要敢于提出质疑,学生要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要予以重视,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利以及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去解决问题,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

二、重视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这三个方面,不论是哪个板块的学习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知识,身边的大自然、浩瀚的宇宙、广袤的土地,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形式,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上的理论学习和素材展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给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但是要想真正掌握,学生应该亲自到生活中去感知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学习印象,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理论的学习最终都是要指导于实践的,而且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常识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开展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时,我们应该结合教材知识点,有针对性、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拓展。让学生大自然中去观察有趣神奇的自然现象,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地理规律。一切知识定理都是有凭有据的,发觉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以实践报告或者日记的形式,将实践的细节及收获记录下来,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

三、课堂评价形式多元化,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既然学习风格发生了改变,那么学习效果及课堂评价的标准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不能以之前学习、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应该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开发和拓展。开放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评判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时,要将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综合考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优势,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要正确地指出,并适当引导改正,实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鼓励与批评相结合。

总而言之,实行初中地理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之前沉闷死板的教学风格,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顺应教学发展的节奏与步伐,为教师减轻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地理开放式教学这一想法是值得深入探究和执行的。

参考文献:

[1]陈格.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1(19).

[2]陈雪梅.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1】

时间匆匆而过,这一学期任教七年级八年级共八个班生物课,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周例会,从不缺勤。

二、教育教学方面

由于从今年这届八年级开始改用人教版教材,这就需要我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把握三维目标教学。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

认真实施学校推行的以学定教,巩固训练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本学期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业务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对学校实施的以学定教,巩固训练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其它方面

除紧张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学校的英语竞赛监考等工作,有人可能认为做一个科任教师太清闲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充实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在教学上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抓实教研工作,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2】

初一上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做为一名年轻教师,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积极改善我的教学方法。课前认真备课,积极从网上、报刊上搜索各种相关知识,努力使课堂知识能够联系实际,使学生有主观上的印象,更利于他们记忆,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讲课时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重难点要着重讲,因为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所以要教师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比较难的东西,通常我会努力找一些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或在电视报纸里都见过的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一开始他们对某一知识点都不知所以然,一举例后他们都开始恍然大悟,我也感到比较舒心。学生能够学会知识,这是老师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平时我喜欢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常是上完课后,还有中午放学去车站的路上同行的学生也很多,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事,还有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今天中午我和两个七年级八班的学生一起走的,我记得她俩这次期终考试考得不是很好,我就询问她们原因,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比较喜欢数学,对生物只有一点点兴趣,我就乘机教育他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自己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确实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做为学生有些东西是你必须去学的,并不是每个人他做的事都是他感兴趣的。看着她们并没有多大反应,我又接着说,就像你的父母他们也不喜欢洗衣服啊,但是这是必须做的啊,她们终于呵呵笑出了声,并且表示赞同。我又继续说初中阶段是不能太偏科的,每门都要兼顾到,她们表示同意我的说法,看来后面就要看她们是否真的想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愿意付出努力了。我会进一步关注她们的学习情况,并且试着与更多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并且关注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帮助他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实施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巧设情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力争使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得到发展。生物一定要注重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尽量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并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生物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实验学科,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为教育事业更多更好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3】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125班的生物课教学。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对生物还比较陌生,因此我在学期开始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认真制定计划,注重课堂内容的兴趣性,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生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去进行教学,对于个别差生,能利用课间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生物学》老师,明白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效果较好。

上一篇:初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