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04:49:16

班本课程总结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在对学校、教师、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四大项校本课程。

“12331”必修校本课程。每天1个大课间,学生人手一绳一毽;每天20分钟的硬笔书法练习;每节语文课3分钟的古诗诵读;每节数学课3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10分钟的英语歌曲欣赏。

应知应会校本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5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经过学科教研组的提炼,形成《应知应会》校本教材,列入学校资源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41620”选修校本课程。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开设6大类20门选修课程,打造书法、绘画、篆刻、花样绳毽、声乐、舞蹈等精品课程,成立学生社团。

特色化校本课程。每年9月份在4至6年级学生中开展军训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12月份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弘扬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教育报告会;坚持常年进行踢踏舞和校园舞的培训。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断思考与改进以下问题。

问题一:校本课程如何做到因需开设?在走班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一,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校本课程把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尽可能地满足其特殊需要与兴趣”。为此,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的研发门类。

第二,针对学校教师实际,确定校本课程。通过对学生需求调查,开设了书法、国画、篆刻、绳毽、声乐、舞蹈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简笔画、足球、乒乓球等校本课程,因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我们采取学区内调剂(跨校兼课)、外聘教师等措施来解决师资问题。

第三,每学期初召开校本课程介绍会。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针对精品校本课程进行现场展示(书法、篆刻、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国画等);二是对其他校本课程采取教师推介、发放课程内容简介等形式进行介绍,让全校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情况,根据自身的喜爱及需求进行选择。

第四,“自主选择”和教师、家长指导与学校统一调控相结合。每学期初将《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发放到各班,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在选课时征求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意见,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学生在上课一个月以后,我们还允许其做二次调整。

第五,全员参与,保证秩序。精心编制临时教学班学生名册、课表,明确各课程的教室与上课地点,每班下发一份上课地点示意图;配备两名配班教师,负责协助任课教师组织管理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的特点,在一、二年级范围内单独走班,上课地点尽量集中。

问题二:必修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课时如何安排?

第一,合理安排必修课课时。我校的必修课为花样跳绳、花样踢毽、硬笔书法,具体课时安排如下:花样跳绳、花样踢毽两门必修的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天下午35分钟的大课间时间;每天20分钟硬笔书法课时间,与语文课、写字课整合。

第二,长短课程、长短课时的安排。针对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在低年级进行了短时课程的尝试。如简笔画校本课程安排课时为5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中高年级进行了长课时课程安排,如书法、绳键,坚持每天训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问题三:如何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相关管理评价制度。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校本培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师奖励制度等,尤其加强了监控评价的力度,把校本课程的学习作为个性发展内容纳入学生评价手册中,把校本课程的教学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把校本课程的管理纳入学区对各校的整体评价之中。

第二,开展校本课程总结、评价活动。每学期末,学校针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召开专门的会议对评选出的优秀校本课程、优秀任课教师、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

一、引言

“校本”指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在字面上务必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在内容上,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内职班的特殊群体,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以及学生学情的实际。

二、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缘由

目前内职班学生所使用的地理课程的教材是采用高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在内职班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过难,绝大部分内职班学生基础薄弱,现有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难度较大。(2)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且课程内容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在生活中,实践性不高。因此,考虑到学生需求、教材需求、教学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迫在眉睫,如何能构建适合内职班学生的地理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地理素养情况调查分析。

(一)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调查。笔者采用访谈法与11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交流,通过调查内职班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后,总结分析如下:(1)由于语言使用不同,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问题;(2)初中地理学科开设时间短,且在初一开设,很多学生的地理知识遗忘量大;(3)对于新疆乡土地理的知识,学生也知道的甚少。

(二) 地理学科学生课堂上课学习情况。内职班学生高一课程中开设地理课程,在为期一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比如,语言上的障碍、知识上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薄弱等因素,很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突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开发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让新疆内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上课的模式。

三、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依据。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政治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开发出科学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提高课程的学术价值。

2.实效性。一般来说,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强调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学生的需要,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还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和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从而使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较为一致。例如:内职班学生每年6月份要返疆,从浙江杭州乘火车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时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沿途经过了多个省份,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将地理课堂搬上火车,让学生能脱离课堂教学,更能清晰的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记忆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识记速度。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记忆方面,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例如,内职班学生在我校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让内职班学生很好的融合到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本地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的整合,新整合的班级有内职班的学生和本地学生组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由内职班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可以由本地学生介绍宁波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得两地学生更好的融合,全面的进行文化交流。

4. 政治性。国家举办内职班,首要的任务是确保内职班的稳定,加强内职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放的内容选取上,可以就政治性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

(二)构建内容

在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内容,建立在内职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分析上,根据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每周开设2节地理课程的安排,我校开发的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主要的专题由以下几大块内容组成:专题一、地图识图能力;专题二、辽阔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域;专题三、众多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专题四、我有两个家乡——新疆和浙江;专题五、神州万里行,祖国在我心中—K596次列车带我回家;专题六、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专题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八、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专题九、中国的经济发展;专题十、放眼看世界。

综上所述,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新疆内职班学生的特殊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科学性因素放在首位,同时要注重实效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

四、结束语

举办内职班,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内职班的地理教师,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切忌增加学生负担;地理教师如何注意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注意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本人作者研究时间仅仅两年,重复性检验还没有完成,有待进一步进行;有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如何通过扩充学生生活阅历来拓展思维还没有实验与分析;如何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程度还没有有效的方法,仍需要继续探索;对如何协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与活动的问题仍未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举办内地新疆中职班的意见》(教民20114号),2011年8月11日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本课程;建设;园长;领导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39-04

【作者简介】王微丽(1963-),女,陕西西安人,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深圳市第八幼儿园园长,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开发体制,赋予了学校课程自主选择和自主设计权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园长课程领导力(curriculum leadership)是园本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园长课程领导力是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幼儿园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笔者早在2000年就开始引领所在的深圳市莲花二村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13年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与园长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也与园长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课程领导角色,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基于个案的反思和研究,笔者认为园本课程建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园长的课程领导角色有所不同,一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九种角色。

一、园本课程建设的初始阶段

在课程建构的初始阶段,园长需要扮演课程愿景的建构者和课程资源的整合者这两个关键角色。

1. 课程愿景的建构者

在初始阶段,园长需要引领教师团队对已有课程进行思索,理清已有课程的优势和劣势,在学习与吸纳其他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革与重组。2000年以前,我园主要采用的是分科教学与区域活动课程。分科教学割裂了知识内部的系统性、整合性,儿童的学习方式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且,当时的区域活动也缺少系统性与合理性。反思过后,笔者带领教师团队开始寻找适合本地区及本园情况的课程模式,以期最终建立一套具有深圳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于是,从2000年开始,我们陆续系统地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方案和高宽教育方案等,先后考察了国内多所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在对多种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思考我园园本课程的切入点并进行价值判断,最终确定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整合,作为我园园本课程的基本框架(basic framework)展开教学实践。为此,我们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定期来园指导,带领教师团队开展研究,在课程探索中不断成长,形成了“多元智能做中学”的整合课程。2001年9月,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园课程,我园在加拿大UBC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将幼儿英语浸入式项目(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引入园本课程体系。最终,我们确定建构一种崭新的,由多元智能理论、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及浸入式英语教学有机整合的“三位一体”园本课程模式。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与判断,教师团队在抉择与重组中形成了园本课程建构的共同愿景,而园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课程愿景建构者的角色。

2. 课程资源的整合者

建构园本课程需要各方资源的支撑,园长对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课程建构的重要保障,其中教师资源及专家资源的保障是成功开发园本课程的关键。

在课程建构的前期,园长需要建立核心教师团队参与课程开发。2000年7月,笔者便开始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蒙台梭利教育法培训。通过严谨的体验式、参与式集中培养,几名骨干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要有了深刻认识,全面掌握了各个区域的设计开发,并能根据本园实际情况独立思考,筹划、开设了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前期,几名骨干教师专业化和小规模的实验探索,为后来全园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两年之后,我园就在各个班级普及了蒙氏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以及园内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真正的教师团队合力开始形成。

课程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团队的支持,在课程建构的准备期,笔者引领幼儿园与北京师范大学从事蒙台梭利和多元智能研究的专家合作,在传承蒙氏教学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元智能理论,解决蒙氏教学的部分缺失,为建构园本课程模式奠定了专业基础。在引入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时,笔者与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长期合作,并且邀请加拿大专家来园指导,为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争取到了专家外援。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引领着日臻成熟的教师队伍,组成了课程建设的优质人力资源。

二、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阶段

课程愿景的实现取决于课程建设的实践成效。在实践阶段,园长主要扮演课程实施的领航者、课程创新的推动者、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人际沟通的协调者四种角色。

1. 课程实施的领航者

园长要鼓励、引导并与教师一起投身到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承担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引领课程的发展。从最初建构课程至今,笔者带领幼儿园先后参与或承担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如教育部“九五”课题《借鉴蒙台梭利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教育部“十五”课题《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教育改革》、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训研究》,主持申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课题《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研究》。经验表明,课题研究是促进园本课程发展的有效方式,园长对于课题的恰当选择和专业引领能够推动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发展。

2. 课程创新的推动者

建构园本课程,不仅需要借鉴优秀的课程模式,更需要结合本园特点进行创新与改革。在引进三种课程模式后,笔者鼓励教师结合本园特色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推动课程园本化。我园对课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教师整改与丰富以蒙氏教育为理念建构的区域活动,逐步实现蒙氏教育内涵本土化。比如,在历史、地理区特别融入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深圳地域特色的元素;语言区摒弃了陈旧过时的蒙氏教具,遵循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以听、说、读、写四条线索开发、投放材料,特别增加了幼儿参与听说的内容。(2)支持教师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消除两者割裂的局面。比如,活动区“深圳的旅游景点”就是由“爱我家乡”主题活动延伸而来。在区域中有结合主题进程投放的操作材料,在主题活动中也有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完成的作品展示,实现了幼儿大集体活动、小组分享交流活动与个别活动的相结合。(3)调整班级人员配备,为有效开展个别教育和小组活动提供保障。最初的实验班由原来的“二教一保制”改为“三教制”,并探索幼儿混龄班的编班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班级教师配备最终形成“三教一保制”(增加一名专职英语教师,利用下午实施英语浸入式教学)。(4)不断探索教学时间的分配,一日活动合理安排。比如,由最初的下午全园一起做早操,到现在的大班、中班集体做早操,小班下午做午间操。区域活动时间、主题活动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和英语活动时间不断磨合调整。(5)拓展区域空间,丰富操作材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发现社会理解和机械建构领域的活动是我园所欠缺的,在2003年,我们增设了200多平方米的社会理解与机械建构区,幼儿可以在小医院、娃娃家、表演区、建构区、小超市中充分进行交流分享和机械建构活动。(6)实现工作材料可视化。设计与每份操作材料相匹配的作业单,为幼儿留下学习的足迹。(7)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幼儿在园参与各种活动的原始资料,全面了解幼儿学习水平和发展状况。

3. 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互支撑又相得益彰,课程发展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园长作为课程发展的领导者,必须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者,聚集各种资源、提供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分层培训计划,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及机会,搭建不同的展示平台,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比如,制订并实施研究反思型教师培训计划、成熟型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在培训形式上采用专家理论讲座、班级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工作坊参与式操作、新老结对跟班、园内名师论坛、骨干教师对外代培等方式。此外,我园还通过年级组集体备课、小组研讨、心得分享、自选式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途径不断推进园本课程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 人际沟通的协调者

园长是课程发展中人际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等关系的协调者。园长协调好人际之间的关系,能为课程建构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课程实践面临困境时,教师团队之间的沟通有时会停滞在原有水平上,问题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此时,园长在教师与专家之间搭建桥梁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通过与专家沟通协调,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来园做讲座、沟通研讨以及现场指导,帮助教师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为教师持续进行课程建构扫除了障碍。为了使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笔者经常给家长做讲座,有效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信任与支持幼儿园课程建设。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园长需要通过心得分享、教学观摩、小组研讨、个别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的共同体,确保幼儿园课程建设在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良性运行。

三、园本课程建设的总结与发展阶段

课程是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发展的,因此,园长需要扮演好课程总结的引领者、课程发展的质疑者和课程文化的营造者三种角色。

1. 课程总结的引领者

园长作为课程领导者,需要及时鼓励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做课程总结的引领者。2005年7月“全国优秀蒙台梭利教师成长营”在我园成功举办,笔者借助这个契机引领教师团队对5年的课程建构实践进行总结,相继有11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或获奖。到了2009年,我园课程建设走过9个年头。此时的园长与教师对于园本课程已经能够全面把握,开始形成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并产生专业自信与个性化教育理念。笔者感到这是课程总结的关键期,为此,带领教师团队与专家合作,编写了《幼儿园多元智能做中学》教师用书与幼儿用书,并正式出版,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后期,笔者组织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区域设计、活动材料开发、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衔接等,并以《慧智童心》为题,梳理了园本课程雏形。目前,关于区域活动的书稿已付梓,即将出版发行;幼儿园制订的“园本课程总结方案”,也已交专家审核。

2. 课程发展的质疑者

课程模式的建构过程,是其适宜性不断遭受拷问的动态过程,这需要课程领导者以及课程实施者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园长既是课程发展的质疑者,也是课程质疑的推动者,不仅需要自身不断反思和质疑,同时需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教师质疑,以促进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在重构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发现了活动区域设置的局限性,为此笔者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进蒙氏区域活动的不足,增强合作和创意性操作材料,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作为保障。再如,在引入浸入式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原有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差异,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不适宜提出了质疑,于是笔者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幼儿真实生活的资源,构建了具有本园特色的浸入式英语课程内容。

3. 课程文化的营造者

课程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深度与可持续性。幼儿园整体发展、课程内涵的提升、特色的形成与课程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笔者对本园课程文化的营造主要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进行。

课程显性文化的建构,主要从环境的布置来体现,包括园所墙文化、楼文化、廊文化、班级文化以及网站文化。在幼儿园门口的宣传栏里,我们经常介绍园本课程的理念以及最新的课程活动内容,促进家长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和接纳。在园所的墙面,我们将课程最重要的理念展示给教职工,时刻提醒教职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动态地建构课程文化。比如,在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时,班级课程文化的设置也在不断变化。开展整个园所的课程活动时,我们也会随时调整幼儿园的文化环境。比如,每年的读书月,我们会设置流动图书馆、分享阅读栏。

课程隐性文化的建构更多是营造人文氛围和精神文化,让园所的成员形成一种内驱力与实践力,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笔者在课程准备期间,让教师参与到课程决策中,共同建构课程的愿景。在课程实践期间让教师成为课程研发的主体,打造和谐、合作、平等、沟通、敢于创新的研究团队,倡导动态、发展、互动、互助的工作理念,“工作着、学习着、研究着、交流着”。在课程总结阶段,鼓励教师大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课程未来发展方向。课程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随着课程文化的发展,我园最终形成“严谨、精致、高品、卓越”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怡.对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的理性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17-119.

[2] 江菊.课程领导:一种综合的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 霍力岩,孙冬梅.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钟添腾.课程领导的角色任务与作为[J].国民教育, 2000,(04):44-48.

[5] Carol Gestwicki.发展适宜性课程实践[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1、校本课程研究方兴未艾。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为各地校本课程开发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号角作用,拉近了我国课程与国际课程开发的距离。自1973年课程专家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全新的概念之后,欧美各地学校先后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学校有效运动”,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我国随着《纲要》的颁行,校本课程开发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老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变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和办学措施方面更具有了自,教育者的课程观、知识观、学习观都相应发生变化,一股冲破应试教育樊篱、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清风在中国教育领域徐徐吹起。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势而为,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根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政策支持的良好发展机遇期, 校本课程建设突出时代、地域、市场、自身需求,迈出新步伐。

2、中职财会专业的形势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形势下,中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挑战。中职必须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大力培养适用型人才。衡量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基本处于空白,校本课程建设空间极大。目前,我们主要存在课程总框架上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模式上多仿效普教,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的现状,中职财会专业虽经多年培育,但仍存在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职业能力不高,知识更新不快,基础不牢固,学生所学的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多元化需求,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迫在眉睫。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力市场需求多变的形势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设综合素养课程,打造出特色中职毕业生。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和理念、专业特色。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探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通过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财会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财会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突出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走出学校,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好四点:一是利用我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资源优势,努力把财会专业办成我校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吸引生源的龙头专业;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校本课程的政策,编写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计划,拓展教育的层面,更新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探寻多种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受委托培养等办学形式,达到与企业联姻,与社会结合,使我们培养毕业生更加对口,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受社会青睐;四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学技能,参加职业能力考试,达到通过考试完善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一把求职的金钥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取电话采访、重点调查和问卷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校财会专业学生学况、毕业生就业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法:查阅有关文献、文章,学习理论,汲取经

3、比较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进行比较,编撰相应校本教材。

4、案例法:校本课程在实验班试行研究,获得一定认知后再逐步扩大。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应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职业能力的综合研究,主要研究社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解决学生“出得去”的问题。二是岗位对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发展特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相近专业的关系。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框架的理念,专业特色,为专业课程建设打好基础。四是专业与课程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并依据研究成果编撰相应的课程教材。重点是抓好四个模块: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会计技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实务主要运用“确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模块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会计技能则侧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运用激励法和形成性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应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改革与建设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改变课时、授课方式后,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须相应改变。

2、教师素质应适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3、课程改革后,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增加,教学成本提高,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课题论证阶段:拟题,论证编制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

(二)前期研究阶段:以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本校毕业生、家长为对象广泛调研,据以编写试用校本教材;

(三)实施研究阶段:选择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比较研究;

(四)总结结题阶段:总结、结题、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潮。由于人们发现国家课程开发存在着种种弊端,他们普遍要求在课程开发时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由各学校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校本教材,这也是课程决策民主化的一种体现。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就启动了新课程改革,而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自2010年甘肃省开始在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在各个中学得以积极开展。然而,通过对本市部分高中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得知,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专业素质的增长以及学校内涵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楚,他们把新课改中的校本课程等同于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且被调查到的学校现行的校本课程在科目设置上相对比较少,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有的还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选修的人数都比较少。

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开发实施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该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

二、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的意义

一本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富有特色、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验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原理,并将其运用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

1.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大大提高

本文通过对本市一中高一和高二的部分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被精彩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这也使得学生在实验化学课堂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不仅只是关注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对于高二的学生,动手做已知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希望能通过实验现象来提出问题,进而在教师辅助下运用所学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学生已经认识到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仅能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更能锻炼他们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高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进行了调整,而且还在理念的设置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一年级,课程共安排了43个化学实验,并且大多都以探究性实验为主,变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为师生共同完成实验等。新课程之所以这样安排,目的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各学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但是在正常上课时,往往由于受课时所限,化学课堂几乎全都是教师演示教学,而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三、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入

由于受课时条件所限,很多学校在化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简单演示实验,有的甚至只是观看实验视频,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实验现象,却很少自己动手去操作实验。因此,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安排学生化学实验校本课程,这也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必修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在课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延伸,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探索意识,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高一学习的有关氨气的喷泉实验,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只是观看了视频,并未亲自动手操作,也没有去思考:“能做喷泉实验的物质还有哪些?”“若将NH3换成NO2、HCl等,会有什么现象?”“若装置中没有胶头滴管,能否设计操作完成喷泉实验?”等问题,而这些都可以安排在化学实验校本课程中,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这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喷泉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化学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素材,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应用的认识,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那香烟的烟雾中到底含有哪些有害成分?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再如“牙膏成分的测定”“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等,都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

3.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

选取一些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或趣味实验,设置在实验化学校本课程中,也有利于为有志于研究化学专业的同学打下今后深入研究学习的基础。不过,这类内容在选取时,要尽可能与必修知识相联系。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必深入探究,只要能完成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即可。如化学2课本“资料卡片”中提到可根据葡萄糖特征反应原理制备的试纸来测定人体血液或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可安排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自己体内葡萄糖的含量。

四、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课题组选取本市某中学高二(11)班作为试验班,在高二上学期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并选取未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一个平行班高二(13)班做对比教学。

1.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实践证明,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是最牢固的。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经历了知识探索、总结的过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该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思考、自主设计、协作交流的机会,有效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如对于“亚铁离子的性质”――易被氧化,试验班学生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平行班学生,测试中涉及该知识点的正确率试验班比平行班高出11%。

2.培养了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大部分会选择上网搜索,或者咨询老师、同学,更有的不了了之,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利用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切开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褐色”“溶洞的形成”“用厨房中的材料去除水垢”等探究性实验,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生活经验的考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化学学科知识技能,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上的资源及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化学校本课程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充知识范围。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确立酸雨的研究课题来进行相关实验,对酸雨进行采样,根据其基本性质进行实验检测,了解本地酸雨的基本情况,并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最后与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定位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换,也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得教师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学生发生很大改变,而且也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变化。在过去,传统的理科教育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重概念、理论,而轻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使得教师知识面普遍比较狭隘。校本课程开设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安排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念金.试论校本课程的历史演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0(4).

[2]曹葵.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J].化学教育,2003(12).

[3]徐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4]王婷.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校本课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3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它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智能、体力,使学生各方面的体育才能得到富有个性的充分发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任务。现在体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保证体育活动课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是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出勤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体育活动课是全年级的学生同时由一个教师来上课,学生人数少则200人,多则达400人以上,由于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又无考核成绩,尽管上课时间由教师安排,但学生非常自由,犹如一盘散沙。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顾及不上,而那些本来就觉得体育成绩稍差并不影响升学的学生,会乘机溜走。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各个场地活动,具体少了哪些学生,教师很难统计。这种课很难说会有什么好质量。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项。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3.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体育校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另外,还对学生在具体选班时定出两个规定:一是体育锻炼达标不合格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必须到基础班,得到上课教师认定合格后方可参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学生,若在定期身体素质抽查中,不合格的则必须回到基础班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作业。因此,有些学生还在课外进行自我锻炼,并时常向教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学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锻炼”变成“我要做”“我要锻炼”的行动,表明体育校本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项、选班,由专职教师授课,其关键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是创造力。而校本课程正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出发点,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以笔者所代的徐州二中校本课程高一男生篮球为例,笔者把各项基本技术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基础战术的配合(传切、掩护、突分、换防等),然后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在教学、比赛过程中穿赛规则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篮球比赛的认知能力和观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篮球素质。当然,定期检查学生所学内容这一环节是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样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奇趣串珠 串成精美作品

美妙对课 对出雅致对联

副副妙联 联联寄托老师希望

颗颗彩珠 珠珠饱含母校深情

这两副对联精妙地概括了我校校本课程――“珠趣”“对课”的独特魅力。自2007年以来,我校结合工作实际,紧扣学生个性特点,创造性地实施了“珠趣”“对课”校本课程,打造出两张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不仅深化、发展了校本课程,还铸就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金字招牌。

一、科学创立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在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带领下,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对手工串珠有着极大的兴趣。串珠就是选用各种不同的珠子和线,按照一定的串法串联起来,做成各种造型的装饰品、佩戴物及家庭用品。串珠因其串法易学、造型精美,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我们还注意到:学生对对联艺术也十分喜爱。对联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使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汉语独特的文字之美、声律之美、意境之美,读起来也是一种享受。有了兴致盎然的学生,有了具备串珠和对联课程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学校就把“珠趣”和“对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紧接着,学校着重开展了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规划、查找资料、设计方案等工作,开启了“痛并快乐着”的校本课程探索之路。

二、认真探索实践

学校着重从六个关键环节入手,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实践。

一是总分结合,精心规划。课程的设计必须有全面、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必须为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考虑课程的整体性,在确定了课程名称“珠趣”和“对课”后,为课程做了整体规划,确立了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学段分目标。

如“对课”,学校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对语言文字的感情;中年级侧重了解对联的特点、种类、张贴等知识,尝试创作简单对联,并培养学生搜集对联、整理资料的能力;高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思维,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能力,通过创作和书写对联、汇编《对子集》等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是新老并重,配备师资。我校成立了“珠趣”课程小组,确定了几位精干的老师作为“珠趣”课程专职老师。“对课”课程则以全体语文老师为师资,并成立“对课”中心组。在课程顺利实施后,学校又挑选了几位语文老师组成了“对课”教研组,专职进行授课,并且“以老带新”,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三是集思广益,创编教材。对于我们来说,用什么教材上校本课程,课又该怎么上,这一切都是新鲜的,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虚心请教专家,研读专业书籍,在自己深入了解、钻研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教研、集体讨论,确定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学校还根据有限的资料创编了教材,并确定了适宜的授课方法。

四是求真务实,探究课型。我们独创了“精心备一课,串班来上课”的方法,即一人备好一课后,先在一个班上,之后总结成功经验,整改存在的问题,再推广到其他班继续上,最后由执教老师对自己在不同班级所上的同一内容的课进行再反思、再总结、再提高,最终形成富有特色、体现实效、学生认同的新课型。在“珠趣”课程方面,我们研讨出了制作课、活动课、欣赏课、主题确定课、创意设计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在“对课”课程方面,我们推出了新授课、欣赏课、练习课(创作课)、综合课等课型。

五是精益求精,改进加强。在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安排下,我们定期展示校本课程的不同课例,在学校层面进行交流,并进行大范围的研讨,对课例进行再修改、再充实,使课程逐步臻于完善。如张颖老师执教的《方法指导课》,赵梅琳老师执教的《“顶针联”的创作》,徐改荣老师执教的《给对联配画》,柳莉萍老师执教的《妙笔成趣“比喻联”》等课例,展示、交流后不仅得到了师生的肯定,还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课型,有力促进了校本课程扎实、有效的开展。

六是汇集成果,巩固提高。我们注重强化成果意识,及时从教师、学生、教研组三个方面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有学生积累的素材,有老师们自编的教材、所上课例、反思、案例等,有教研组教研情况记录、集体备课记录、研讨情况记录等。这些成果凝聚着广大师生的心血,为学校深化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鲜活经验。

三、构建长效机制

我校努力探寻“珠趣”和“对课”的课程规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校本教研组已成为我校一个颇具特色的教研组,“珠趣”和“对课”也已取代了原先课程表中的“校本”二字,正式成为课程表上的常态课。我们坚持“调查、教研、整改”六字方针,力求教研工作特色化。我们还通过家长评、老师评、小组评来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表格评价、星级评价等。这种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开展的多元化评价,大大提高了“珠趣”和“对课”课程的实施标准和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校本课程 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7-0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发挥体育教师的才智,以体育课堂为主阵地,以体育教研为重要手段,在不断的攻关中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在校本课程开发与体验的研究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感到很难操作,由于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核心问题之一,评价问题不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在难以进行,这是时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者发出的最强烈的声音。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测试反馈的数据,将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批数据按照体能(各项得分的平均值)、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总体)、体育学习自评系列(包括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三套量表组合)作为处理变量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如下,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前测成绩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无显著差异(p=0.075>0.05),但从体育学习兴趣后测成绩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有很显著的差异(p=0.001

通过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和后测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三个维度中均有很显著差异

(p前后态度=0.000

传统的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要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造就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无疑是“浊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叶茂”的空想。

再次实验表明: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性格开朗,处事随和,交往能力、团队意识、体育道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学习中学生更能关心同伴,帮助同伴,关心班集体。这些品质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方法的改革,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自评和互评是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师稍有忽视,就会使这种评价流于形式。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即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那些无法用定量评价的内容,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内在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

3 结论与建议

本次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校教师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有效的发挥其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评价目的由强调“给学生一个体育学习分数”向强调评价的“改进”目的转变。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体现学校在评价“个性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与诠释。对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不能全部用常规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来进行诸方面方法的“套用”和“对接”,尽管这种“套用”和“对接”有时是必要的,但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因有其自身评价的“独特性”,在校本课程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克服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方法罗列,在注重多元评价的同时,更注重从评价因素中撷取或精选评价因子,简化环节,呈现评价的亮点和特色。摒弃学生心中学习评价就是给他的体育学习成绩打个“分数”的观念。

建议运用元评价检验评价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其目的是指出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在评价对象上,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教学活动为对象,而教学评价的元评价则以教学评价本身作为对象。在评价目的和作用上,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而教学评价的元评价则是为了规范和监控教学评价活动,减少偏差,获得良好评价效益。

体育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实验工作的成功与否,在于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上。因此,应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习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去研究,最终才能圆满完成课改实验任务。我校目前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评价方案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海玲等.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10(4):92―94.

[2]季浏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汪晓赞等.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一堂体育与健康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4,4:69.

[4]冼建宏等.实施体育课改的问题与方略[J].中国学校体育,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涉及到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环境、班风班训、班级特色、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呈现等方面。为了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我们充分发挥了班级共同体的作用,建立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为了让品行端正、管理能力强、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脱颖而出,班委会人选的产生,都要经过个人自荐、学生投票、家长评选、班课任老师审核等程序,每一届班委会都要向全班学生做就职演说和年终述职。班委会实现一年一选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每个班级的班风、班训、班级特色,以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经过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提议、讨论、表决制定出的,提高了知晓率和执行力。同时,提倡由教师团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班级物质文化与环境建设中来。有的班级把公共墙面布置好之后,对教室预留墙壁实施“招标”,每个学生认领一份“责任田”,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对“自留地”进行布置,有的搬来“全家福”,有的办起书画展,有的开办漫画园,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此外,学校各个班级开设了班级博客,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博客的建设与管理。博客中,有学生交流体会的空间,有家长分享经验的栏目,有老师反馈校园生活的图文。有些班级更是将博客的管理交予了家长和学生,充分发挥了班级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作用,班级博客成了学校与家庭、班级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和家长、家长和学生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为了引领教师做细、做精、做好班本课程,我们把分散在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案例集中起来,邀请高校课程方面的专家到校指导,积极开发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科学性的班本课程,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拓宽视野,习得方法,养成习惯。班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家长和社区资源,解决了实际问题,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同时又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再加上实施周期短,实施形式多样,极大地缩短了知识技能传递的时空,拓宽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领域,班本课程已经成为我校在课程建设上的一大亮点。

实施班本教育以来,体现在教学领域最大的变化是打破了学科疆域,学科整合、各任课教师的整合是班本教学最大的特色。每周的班本课程的教学更加需要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有篇课文是《水上飞机》,学生非常感兴趣,为了拓展学生对飞机的认识,老师开设了《飞机大冒险》班本课程,首先是语文老师执教了《水上飞机》一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水上飞机,激发了学生对飞机的兴趣。然后,科学老师根据自编教材,带领大家走进飞机家族,认识各类飞机,了解其作用。接着,综合实践课的老师和家长一起带着学生走进部队飞机场,面对面的接触飞机,实地考察,和飞行员交流,深入了解飞机的构造、特性、作用。最后,由班主任组织大家撰写学结或者考察报告,评选最佳作业。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些老师都参与每个教学环节。一个课程周期下来,各学科老师协同作战,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的收获非常大。各个班级依靠小班化的优势,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同伴互助,把容易被“边缘化”的学生拉到“学习磁场”里来,通过缩小空间拉近距离,让这些经常失去课堂话语权的学生有勇气有机会拿起“话筒”,得到锻炼,树立自信,激发兴趣,提高成绩。除了在课堂上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以外,各个老师还把学习小组的作用发展到课外,通过小组竞赛等方式,把学习共同体打造成成长共同体。

班本教育,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让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实现了教育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通过建构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让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

班本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工作目标:

1、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至少进行3个不同主题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主题来自于“自行开发”。(与上学期的目标有所区别)

2、进行主题前,必须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学期末必须整理出至少3个主题的活动成果。包括(学生成果样品、整个活动过程记载)

3、从完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入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一两节精品课

4、进行1~2次专题学习,使认识并能驾驭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达到90%,教师参与课程率达到100%;加强课程组织与管理,使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安全事故率为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请求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作为辅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三、工作重点: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被挪用

结合行政听课制度,我校将采取随机听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有上课前有本课的活动设计(教案),如果课时被挪用或无活动设计(教案)将在月奖中按规定扣出相应的部分,同时将影响教师期末综合评分。

2、课程管理

本学期,本课程实施管理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人员分工

三年级:1—2班班主任

四年级:1—2班班主任

五年级:1—2班班主任

六年级:1—2班班主任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周3课时,根据活动情况需要,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但必须同时通知教导处相关人员及教研组长。

(3)制度建设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实施,我校本学期将有关制度做出以下修改:每位教师每学期听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少于1节,组织学生进校图书室或微机房查资料,每月不少于1次;期末检查必须上交3个主题活动方案以及相关成果样品。

3、课程实施

(1)大主题与小课题相结合

每学期每班实施至少3个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开发一些“短小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同时结合本校拓展的“劳技制作”、“科技制作”课程开发一些相互促进的小课题。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备课(主题活动设计)、听课为抓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将是本学期我校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

4、课程评价

(1)加强评价理念的再学习,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学生的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

(2)注重学生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工作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8月

1、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9月

1、重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2、各班完成第一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3、随机听课

10月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网上研讨活动

2、讨论主题:关于“课题活动”的开展事项

3、随机听课

11月

1、小结第一个主题活动的情况,编写活动案例

2、线上集中:集体研课、备课

3、课题实施情况讨论及问题

12月

1、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六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稍后)

2、收集资料(案例、活动设计、反思等)

3、日常教学案例交流反思活动

1月

1、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活动小组

2、收集本学期各班级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成果样品,汇总

3、教研主题:阶段性评价工具设计研讨

4、进行学生评价

上一篇:管理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课程顾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