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3-03-16 09:25:18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增强人才培养效果,必须重视高校内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不断更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手段,利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提高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不断发挥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绩效管理准确到位。高校通过逐步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了解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人员都缺乏工作经验,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未能按照相关要求完善管理体系,影响了整体预算的精确度。所以,只有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进行综合探讨,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势

(一)反映产出效益

开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高校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解,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将数据作为整体支撑,数据的精准度较高,整体预算管理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应通过对成本效益和成本支出进行精准分析,明确支出的方向和用途,这样才能增强整体资金使用效果。同时,预算是为了完成相关目标,对可能产生的所有资源花费进行预估,根据绩效内容对相关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进行综合分析[1]。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能够通过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达到当前的管理要求,通过新的绩效管理理念,不断满足当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求,更符合我国当前高校的发展情况。

(二)提高预算支出的规范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要点,通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支出的规范性,按质按量地结合当前的绩效目标对其进行综合考核,这是评价高校当前发展形势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预算支出,避免随意支出,使资金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保障高校资金用于科研以及学校建设当中,这样才能够避免随意支出的现象,提高整体预算支出的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和国家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要求。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内部管理质量

当前高校开展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能够提高内部管理质量。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帮助高校加强对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而很多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效能比较低下,组织结构较为单一,行政特征显著,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将高校绩效管理理念引入预算管理当中,能够不断提高整体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善性,通过更加透明、精准的管理内容,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实现内部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校内部拥有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管理体系,而应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够使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一些职能部门出于利益考虑,可能存在虚报资金等现象,只有将最新的绩效管理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当中,将预算绩效和部门利益、员工利益相结合,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自身绩效管理,有效地把控资金支出,才能够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整体管理效果[2]。

(三)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校与外界的经济业务往来也逐渐频繁,为了更好地避免财务风险,使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规范性,有效地应对不同的压力和财务风险,应对多重挑战。高校内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通过预算绩效控制,能够根据发展规划来合理安排支出,加强整体管理,避免盲目融资和盲目支出,从而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与其他企业相同,高校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法规和专门文件的出台,对当前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没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导致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不能真正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流程规范等方面进行相关管理,这样对绩效评价活动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高校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导致很多活动缺少制度以及相关法律的支持,不能明确绩效管理责任主体和各自岗位之间的联系,导致当前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在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上存在不足。

(二)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制定预算绩效目标,能够有效地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当前很多高校制定的目标不够合理,没能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忽视了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采用统一和混乱的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导致工作人员对高校内部绩效评价的积极性不高,也使整个环节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根据预算绩效来评价工作情况。当前大部分高校的绩效目标设定得比较空泛,缺少对细节问题的考核,这样无法体现考核意义,也难以保障考核评价的具体化和个性化,忽视了各个指标的落实,使财务部门后续的绩效评价失去意义。

(三)过程监控尚未实现常态化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比较复杂,环节多、人员多,所以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通过常态化的管控,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控制,这样才能够不断优化项目,实现各个流程的不断完善[3]。通过有效地纠正和调整预算执行内容,对一些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仍然属于事前管控,很难对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问题进行控制,对全过程的把控也不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无法真正得到及时的完善。

(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绩效评价是当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绩效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绩效评价体系中没有量化的资金使用情况,部分指标过多,无法通过个性的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预算评价都是针对项目进行,缺少对主管部门和单位进行的综合评价,而大部分预算绩效评价目标用于财政资金项目,没有对各个项目都进行绩效评价,导致当前很多绩效评价出现偏颇。我国当前的预算绩效评价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当前很多评价内容不够科学规范。

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业财”融合不够,预算与绩效关联不紧密

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未重视将事业发展和财务发展有效结合,我国大部分高校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完善,而对后续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没能与高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当前预算和绩效的关联性不强。很多学校内部的财务人员缺乏岗位流动性,在开展财务管理时无法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业务活动有效结合,缺乏参与性,对学校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够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重大决策和预算之间的关系没能深入分析。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些懂业务的人不懂财务,懂财务的人不懂业务,这种矛盾在高校十分普遍,也导致整个预算体系无法真正地完善,缺乏有效的措施,不能真正实现产出成果和预算之间的有效结合。

(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预算松弛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内部缺乏基本的成本控制意识,预算松弛是相对于预算刚性来说的,高校的教育属性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要依赖于自己的管理。预算松弛表现出高校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教育投入,不断扩大高校建设规模,而另一方面,教育的产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人才和科研产品,这样就导致很多人认为高效的投入和产出不能平衡,导致很多人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以及内容的认识不够具体,在这个过程中,预算松弛成为高校预算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很多高校存在为了完成预算而突击花钱的情况,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同时,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预算的控制和评价标准与当前的高校发展理念失衡,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国家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三)绩效奖惩机制不健全,缺乏激励和约束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使用财政专项经费来进行绩效发放,使用的绩效发放手段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不均衡和不达标的问题,绩效评价结果和绩效拨款数量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高校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结合人才发展形势以及高校内部管理形式进行综合分析。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与预算总量相比,绩效拨款占比较小,这样无法真正地激发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争取到更多的项目经费才能达到当前的要求,很多高校经费负责人与高校领导之间对于绩效发放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当前高校内部的奖惩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四)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实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通过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教育、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更好地解决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等问题,使传统的预算管理数据变得更加精准。而当前很多高校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化系统,导致当前信息化资源整合不强。很多预算管理数据碎片化,缺少完善的监督和预警功能,从绩效评价上来看,缺乏信息化管理导致当前很多绩效目标不能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论证,这样就导致绩效发放和绩效考核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同时,没有系统的评价方式,也导致在线跟踪审核以及后续评价阶段缺少数据支撑和支持,当前的评价目标要素难以集中评判。

五、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运行环境

在新的发展阶段,构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运行环境和运行氛围的营造,能够进一步通过新的理念及时构建新的管理内容,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样才能在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方面投入更多,不断扩大辐射面,提高关联性。所以,学校需要自上而下地重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采取有效的手段不断落实相关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在各个学院、各个部门、每个教职工中明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提高整体评价管理的有效性。

(二)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

高校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完善制度体系。我国近年来颁布了新的预算法实施条例,对绩效的概念更加明确。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按照当前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使绩效管理工作更加法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落实落地。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制定配套的预算编报方法,加强考核评价办法的系统性奖惩体系以及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制定,使其符合当前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使预算管理有章可循[4]。

(三)培养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才

在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时,通过培养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才,进一步加强本职工作和财务工作之间的有效联系,了解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懂财务,还要懂业务,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熟悉高校运营体系的人才队伍,通过复合型的财会人员,进一步保障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高校内部绩效预算改革。

(四)打造新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新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拓展绩效管理数据分析内容,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加强内部控制。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实现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实现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统一,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改变传统的信息不对称、不流通的情况,更好地实现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之间的合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增强信息数据处理的效果,保障整体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

(五)健全和完善激励与问责并重的监督体系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完善监督体系,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符合当前高校的需求,通过加强监督进行机制保障,学校内部应该主动进行财务信息公开,采用完善的工作机制提高校内校外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同时,通过审计监督,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内涵,应用健全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使当前的制度更加明晰,进一步提高预算主体的完善性,在梳理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预算管理体制,以符合当前的管理要求。同时,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年度工作任务表,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月,从而更好地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高校财务工作当中。

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在高校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校内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才能促进高校规模的扩大,要想不断发挥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需要优化内部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拥有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才能增强资金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敬予,于佳明,高芳.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7):22-23.

[2]夏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20(1):172-176.

[3]许洁莹.基于战略导向的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评价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9(3):120-122.

[4]袁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商业会计,2022(9):85-87.

作者:王意睿

上一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下一篇:物流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