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经济与管理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3-01-19 08:43:15

投资中经济与管理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了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性学科,主要用于探寻经济发展规律。但就目前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导致专业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为更好适应市场现行投资需求,充分发挥出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规避投资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对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体系进行不断优化。本文就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剖析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提出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问题,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构建、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制定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投资过程;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就目前来看,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专业发展效果。因此为不断提高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水平,还需要通过剖析现有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确定学科定位。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具体要求,找寻专业特征、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社会发展具体需求、专业发展特色,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整体灵活性水平,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经济与管理专业概况

经济与管理专业内部涉及教育、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具有显著的交叉性特征。运用综合学科研究方式获得研究成果,结合基础经济学理、管理模式,发现并探索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现阶段教育培养阶段及发展方向需要依据学科区分。从本质角度分析,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当从专业概念入手,依照实际设计要求,做好课程设置、专业研究等方面的分析与总结工作。科学研究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实施内容,需要为服务社会发展。在现阶段高校发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期间,需要做好学科组织再造工作,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1]。设置跨学科专业,要求专业内容应当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供给匹配经济发展模式的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人员培养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在专业塑造角度,需要强化专业主流特色,兼收其他专业,加大专业资源投入量以及资源供应量,充分发挥出专业设置优势,满足区域性人才要求。

二、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教育领域开始开展经济与管理类研究工作,关于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置及推广处于稳定开展阶段[2]。但从总体角度分析,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诞生与发展时间不长,相关研究文献在学术领域依旧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一)教学目标现状

关于经济及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各大高校与教育机构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着重培养运用系统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学习各类教育研究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投资管理能力,在参与经济与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熟练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内容,满足日常工作学习要求。

(二)课程设置现状

不同类别高校与教育机构对于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类高校在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更加关注理论基础课程以及方法课程。同时,各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环节与学术讲座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定岗就业的机会,从事行政管理等实践活动。不同高校设置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内容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课程类型缺乏多样性问题。专业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与选修课为主,没有设置充足的学术方法课、实践课以及跨学科课程[3]。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数以阅读文献或参加学术讲座方式为主,学校缺乏校内外实习基地。国际化课程体系较少,学生难以接触到更为先进的学科知识。必修课程占据比重大、选修课程占据比重小,学校供给的选课规范较为有限,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重点关注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工作,实际教学内容较为落后,课程内容的局限性更大。

(三)生源现状

现阶段经济与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由于经济与管理专业缺乏健全的专业体系,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实际学习难度较高,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不同生源之间的差距较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难以促进教学计划的统筹落实。经济与管理专业具备较强的人为社会性特征,专业中女生人数也超过男生人数。实际教学期间没有结合学生特征以及学生兴趣方向设置课程内容,导致课程教育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的需求。

(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足

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认知度不足,没有积极参与到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专业后续就业前景持消极看法,导致实际教学难度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管理专业基本设置情况与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满意。

三、投资过程中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分析发现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环节存在着各类问题,现有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难以切实满足地区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从根本上保障经济与管理专业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管理专业路径。

(一)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

通过分析现有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任职情况,发现本职为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数量少,大部分教师本职为管理学、教育学领域,实际教学水平处于有待提升阶段,需要在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构建起专业师资团队,推动教学工作有效发展。构建优秀师资队伍期间,学校还需要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投入量,确保构建起的师资队伍具备结构合理、多元化特征,能够创造出更加自由向上的学术环境[4]。要求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对教师教育背景、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职业素养等因素进行全面考量,细致研究教师研究水平与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对当前经济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教师综合素质能够满足现阶段经济管理专业发展需求。培养教师跨学科知识应用水平,通过多种研究手段进行科研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网络教学、学术讲座或者开发国际前沿课题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扩大学生研究领域,提升实际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方面。但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导致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过程中没有着重关注跨学科设计工作,没有更好突出教学特征。因此在现阶段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应当结合跨学科理论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求课程体系应当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定位、教学特征等制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对经济与管理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扩充,从根本上保障课程结构合理性[5]。如对教育类、管理类学科课程规律进行合理分配。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环境合理制定学位基础课以及跨学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多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多样方法课、实践课以及学术前沿导论活动;最后,明确现阶段学科发展前沿要求,确保制定出的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符。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过程中,应当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掌握最前沿学术知识。增强学生自学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进行专题研究或学术讲座等活动,推进多样学术前沿问题讨论项目。通过报告等方式与教师就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综合水平。要求经济与管理学科师资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增加国际化课程内容,进一步扩大专业选修范围。结合高校发展经验、专业特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选择权限与选择范围。严格遵循以生为本原则,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与跨院校的权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生对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也会直接影响到专业教学工作开展水平。经济与管理专业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实际就业方向尚未巩固,需要学校采用合理方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专业教学活动。针对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必要性,在学生群体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内部增强专业社会影响力[6]。建设院系网站,在网站处公布与更新经济及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师资团队、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内容,确保学生以及企业能够切实掌握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发展潜力。在招生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着重了解学生对自己管理专业的理解程度,依据学生兴趣特征与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创建数量充足的实习或实践基地,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积极作用,提升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出经济与管理专业优势。通过分析现阶段经济与管理工作发展情况,发现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对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还需要致力于发挥出特色专业优势。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从根本上提升课程体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确保培养出的专业性人才具备高复合、高素质特征。对经济与管理专业展开全面调查,结合学校发展以及专业开设要求,合理分配专业类教育管理类课程占比,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暂的学习生活中掌握多种模式,结合学术前沿知识、生活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人意识,合理分配方法课、实践课、国际课程。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应当以构建起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中心,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与学生专业素养,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国内外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出高校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平台与就业机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的参与性,还需要设置更为灵活的评优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新的学习活动。

(四)进一步降低就业难度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经济与管理专业还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因此在探寻经济与教育专业发展路径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多方力量,有效解决学生毕业难的问题。注重调整经济与房地产业培养目标与规划方案,要求专业设置目标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以及专业自身发展需求,不断更新专业培养方案内容[7]。现阶段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依旧以学术型人才为主,没有满足社会发展对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将学术性的教学方案与专业性教学方案有机融合起来。其中,学术性教学方案主要以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研究能力为重点方向,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研究方式与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要求。加大招生环节管控力度,从根本上提升招生质量水平。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为跨专业报考,因此在实际招生过程中需要制定出更加严格的考察标准,尽量录入具有相关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复试环节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明确学生个人潜能,做好学生的引导与筛选[8]。要求学校与各院系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业指导,分段分重点的开展职业工作。结合实际调查结果,发现现有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还需要从不同阶段入手,增强学生就业意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明确学生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以及多层次的大型招聘会。结语总而言之,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实施工作依然处于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阶段。由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源结构不合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经济与管理专业实际发展水平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现阶段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职人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目标,严格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确立实际教学目标,做好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欠强.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母国制度解释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0.

[2]李子峰,倪渊,王子焉.简析盈亏平衡点、成本结构和经营风险的关系[J].价值工程,2019,38(02):6-8.

[3]高进,武娟.新时代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2):115-126.

[4]苗春竹,徐海心,荆立新,王飞,王志博.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05):64-69.

[5]李刚.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2(10):37-39.

[6]黎军,宋亚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46-50.

[7]衣长军,徐雪玉,刘晓丹,王玉敏.制度距离对OFDI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8(05):112-122+137.

[8]衣长军,李赛,张吉鹏.制度环境、吸收能力与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检验[J].财经研究,2015,41(11):4-19.

作者:林松

上一篇:智慧城市下的生态景观设计案列 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