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12-01 13:45:40

人工智能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各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人工智能正逐渐赋能各行各业,重塑劳动形态与劳动观念,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创新与改革的新要求。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怎样实现自我创新,充分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清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当肩负起的新职责,这是现阶段劳动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研究,分析了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并提出了科学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路径

一、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为实现“五育”融合提供实践条件

“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充分融合,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彰显出各类教育的独有特征。德育属于“五育”融合的统帅,智育为“五育”融合带来智力支持,体育为“五育”融合提供物质基础,美育能够协调“五育”融合发展,劳动教育为“五育”融合带来实践条件。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对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组织规划能力。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组织规划、动手操作、协调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劳动教育也涉及大学生智育———思维的培养,包含体育———身体素质的培养等,劳动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能够为其他教育带来实践基础,有助于推动“五育”融合,确保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劳动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不单单要求大学生能够熟悉了解和操作相关设备技术,还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唯有确保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让他们为新时代所接纳,全面发展理论也是我国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劳动教育,借助于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各项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审视人际关系、掌握合作协作方法,大学生在参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从中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1]。

(三)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拥有坚强意志品格与较高综合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应当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奋斗精神的新青年。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顽强的品格,另外在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时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团队合作意志,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和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相契合。劳动作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劳动素质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增强时代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高校劳动教育在指导学生积极学习了解相关科学技术、学习知识理论的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审视自身不足,深入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培养大学生的反思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坚定的劳动信仰,能够主动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念,真正让自己成长为新时代的领航者,基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四)劳动教育是高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劳动教育是每名大学生人生的“必修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劳动教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有我们常见的体力劳动、公益服务、志愿活动、科创活动、勤工助学和研究生三助(即助研、助教、助管)等。它们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在在学期间和假期期间灵活开展;同时,它们不受地域限制,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劳动。近年来,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让大学生能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劳动活动,加深劳动体会与感悟。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劳动教育有效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式,让学生通过劳动收获成长和感悟,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形成了良好的互补,达到了协同共进的效果。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显著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体脑并举

第一,基于学习结果的层面来说,依靠亲历的劳动实践所积累学习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够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皮亚杰把个体认知发展划分成感知觉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而感知觉运算阶段注重感知运动对个体经验获得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大学生属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新生力量,借助于亲历实践活动来积累与获得劳动经验,其价值更为凸显。第二,知识生产属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核心所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大学生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获取能力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第三,创造性劳动不单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还充分凸显了人的本质特征,唯有在创造性劳动中才能让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单单要强调让学生亲历体力劳动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丰富和加深对劳动的认知,还应当注重大学生脑力劳动的开展,促进其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二)虚实并融

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所创设的劳动教育环境能够让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客观真实世界,可以利用仿真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促进浸润式情感教学和互动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和高校劳动教育注重情感、协作劳动的要求相符合。虚拟现实技术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为学生参与劳动学习带来了充分的协作支持,特别是对部分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使用虚拟现实操作来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获取更为全面的劳动情感体验。依靠人工智能推进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单单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回归到人的自然本真,在实际生活中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促进虚拟和现实的融合。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虚拟环境的创设必须满足大学生现实发展需要,避免出现“唯技术论”的现象;二是虚拟环境设计应当与现实场景相契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契合;三是应当回归自然和现实体验,启发学生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深化其劳动认知。

三、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调适

虽然智能技术已经逐渐赋能各行各业,但它并非万能的。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与感悟、团结合作和求真务实的劳动精神等,是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的。因此,将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有效结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旗帜,重塑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认知基础,加强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人文底蕴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他们培养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知识教育”“劳动技能训练”这三者共同组成了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因此,不能简单地只从被教育者对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来判断劳动教育的效果,还需要考虑被教育者对于劳动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认同,做到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三者有机统一。随着科技不断突破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遍,将会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人工智能的优胜点和短缺板,既要发挥其技术优势以创新劳动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的模式,营造出更有利、更高效、更能吸引被教育者的劳动教育环境,又要时刻注意被教育者在新劳动教育模式下的情感变化,以便于及时提供相应的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从而做到“观念培养”“知识教育”“技能训练”等三者兼顾,将被教育者培育成为有本领、有知识、有情感的新时代劳动者。面对能够代替人类从事许多危险性、重复性、复杂性劳动的智能机器,这虽然能够减轻人们的负担,让人们能够拥有更多时间从事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劳动,但也会使一些人滋生出懒惰、颓废、消极等负面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厚植人文底蕴。无论人工智能给人类的劳动模式带来多大变化,只要始终坚持“劳动为国家,劳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就不会在人工智能为人类劳动提供的便利前迷失自我与方向,从而才能更好地把控好、利用好人工智能这把利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此外,必须将“人”作为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劳动教育模式的核心。要明确人类之所以研发人工智能,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自身潜能。因此,在新型劳动教育模式中,我们要明确以人为价值目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培养、锻炼、巩固被教育者的观念、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让人工智能来代替人类。只有如此,新型劳动教育才具有其价值和意义。四、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借助VR技术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VR即虚拟现实技术,借助于该技术营造的劳动教育环境能够让大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获得现实世界的体验,可以依靠仿真模拟的环境让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对开展浸润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都能够发挥出很好的作用。这也和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更加注重情感和协作劳动的要求相吻合。VR技术能够给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够给学生参与劳动学习活动带来有力支撑。特别是涉及部分危险系数相对更高的劳动,学生能够使用可控的虚拟现实操作来达成劳动目标,从而得到对劳动的全面认识和实际的情感体验,同时VR技术所带来的沉浸感能够有效触发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国内VR技术领域的首位院士赵沁平认为,现阶段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工具的开发尚不成熟,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差距造成很多大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偏差,即虚拟与现实的偏差造成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3]。所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组织进行劳动教育,不但要注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更应当强调回归人的自然本真。在客观世界开展劳动教育,真正促进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有机衔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三点工作:一是在应用VR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情境创设与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相契合,避免出现唯技术论的问题;二是虚拟情境的布局必须与现实情境相关,要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三是应当让回归自然和现实体验并重,让大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时可以纠正劳动认知。现实属于虚拟的来源,虚拟反过来模拟现实,所以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组织进行劳动教育要推动虚拟和现实环境的有机衔接,让大学生能够在虚实结合中实现劳动知识体系的完善。

(二)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仅仅在高校校园内实施零散式的劳动教育,依靠碎片式的人工智能教育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往往也无法真正获得成长与进步。高校必须主动发挥好立德树人主阵地的功能,主动沟通一些智能技术企业,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学生讲述人工智能设备是怎样从一串串命令和代码转变为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同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确保大学生可以知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认识到所有需要获得的财富都应当凭借劳动来创造。大学生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具备更扎实牢固的专业技能。拥有多种技术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主动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身处于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所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给学生带来劳动实践的场所与空间,还可以为他们未来走上岗位打下基础[4]。

(三)不断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形式

第一,高校应当尽快打造功能更加丰富的网络劳动教育平台,从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借助于合作育人的途径,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高校方面借助于构建网络劳动教育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大学生宣传和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组织开展网络专题探讨以及演讲等各种活动,为学生创设更丰富的参与机会和展示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积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及时了解他们的劳动思想以及劳动意识,对劳动教育形式予以灵活调整。第三,组织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依靠实际案例介绍和专题讲解的办法,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第四,高校应当借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来凸显劳动教育的意义,例如,营造尊重劳动的校园环境,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组织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实施产学研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让其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四)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

一是应当尽快转变学生家长对劳动的认识,比如,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来创办高校电子报刊,建立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给学生家长推送和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家长可以逐渐了解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应当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很多家长常常为孩子包办一切事务,造成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缺陷,部分大学生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劳动意识较为薄弱。所以必须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主动参与学校的相关劳动教育活动,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5]。三是高校方面应当积极组织进行亲子教学活动,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自主学习平台中独立设置家长板块,抑或是在智能游戏中添加符合家长的游戏角色,让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在虚拟现实情境下,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互式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促进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在亲子劳动实践活动中摆脱单一人际互动时的紧张感,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小军,董思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三融入”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20(5):64-66.

[2]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3]刘向兵.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24):24-26.

[4]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85-88.

[5]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3):93-96.

作者:周家璇 单位:华侨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一篇:职业教育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策略 下一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