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

时间:2022-11-25 12:31:24

髙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

摘要: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就基本遵循而言,要坚持问题意识、人民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就科学研究而言,需精准把握不断涌现的国外思潮的特征和本质、加强对国内重大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趋势的研判;就教学实践而言,需明确思政课引领思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潮、充分发挥学生在辨析思潮中的主体性作用、探索引领思潮的教法改革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社会思潮;引领力

当今国内外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交相激荡,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是社会思潮抢滩登陆的重要场域,高校思政课则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必须切实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探索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积极有效地应对和化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在广大党员和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且注意剖析、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及其危害,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综合真理的发展规律、理论教育的经验以及新时代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把握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基本遵循。

(一)要坚持问题意识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坚定地保持问题意识的自觉,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直面现实问题、破解时代难题,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历程。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和发展变革时期矛盾交织的结果,因此也包含着许多让大学生高度关注且感到困惑的“时代问题”。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必须坚持问题意识,要把善于捕捉时代问题、正面回应时代声音、积极破解时代难题作为重要导向,努力摆脱思政课空洞说理、脱离实际的尴尬境遇;而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也恰恰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摆脱照本宣科和简单化的政治宣传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只有主动发现学生关注的社会思潮,分析令人疑惑的时代问题,并善于睿智地化解其负面影响,才能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

(二)要坚持人民的立场

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利益归属,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286他们坚定地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同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等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也是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同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彻底的斗争,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篇章。当前,虽然代表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已形成了“多声部的大合唱”,并且“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意识形态格局也有其合理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思潮都可以大行其道、肆意传播,判断的标准还是要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其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同理,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也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逻辑视角下去分析某一思潮的发展脉络、形成原因和阶级本质,并形成真知灼见。

(三)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6]312国际工人协会建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同各种机会主义流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待蒲鲁东主义,批判了其在国际工人协会的性质和任务、民族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以及消灭私有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对待巴枯宁主义,从理论上清算了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实践上粉碎了分裂主义分子的阴谋;对待拉萨尔主义,批判了其和平合法的革命手段、狭隘的民族主义、庸俗资产阶级的超阶级国家观等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例如,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具体分析了“主观主义是一种不正派的学风,它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它是和共产党不能并存的”U如2_8'“宗派主义是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的一种表现”⑷825,以及党八股是主观主义与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和表现形式,最终肃清了这些歪风和邪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看待社会思潮,就是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和判断某一思潮或者思潮的某一具体观点,避免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社会思潮有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分,其观点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别。所以,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应当具体分析某种思潮,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理论观点,采取具体的引导方式对具体错误进行匡正,有效地清除负面影响。

(四)要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

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即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经验和原则。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错误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写成了《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他说:“本书所批判的杜林先生的‘体系’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这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因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因此,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也应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滋养心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现象、本质、规律等不同层面对错误思潮作出客观、深人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大学生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二、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规律、趋势

当今社会思潮具有流变性、杂糅性、阶段性、隐匿性等特点,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最终的影响范围都指向了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大学生由于对未知的思想文化有较强的好奇心、X才重大社会信息有敏锐的捕捉力,因此,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引领力就需要深入研究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并将此科研基础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

(一)要敏锐地观察和把握不断涌现的新的西方社会思潮的特征和本质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右翼思潮开始兴起,并且在诸多领域得以体现。在政治领域,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也相当盛行,多种类型的分歧和矛盾日益凸显;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虽是世界发展的大势,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思潮粉墨登场;在文化领域,西方的解构主义、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诸多思潮的碰撞、交融正在加剧。以上形形色色的、代表多种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因其多元性、共生性、极端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增加了我国发展和世界进步不安全性的风险。顺应时展的潮流,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剖析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的特征和本质,做好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准备,这是我国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课题。因此,要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就必须敏锐地观察和把握不断涌现的新的西方思潮的特征和本质。思政课教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剖析这些新的西方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外在表现、厘清理论主张、分析利益诉求、抓住本质特征、开展利弊辨析,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更理性、更深入地把握不断涌现的西方社会思潮。

(二)要提升对国内重大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规律、趋势的研判

“凡‘思’非皆能成‘潮’。”一种思想观念之所以能够演变成思潮并发挥社会影响力,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从思潮的最初表现形势来看,它只是代表了社会少数个体和组织的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正如梁启超所言:“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1°]2随着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发展,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呼应,并逐渐演变成部分社会群体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倾向,带来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的风险。从近年来国内重大社会思潮的传播来看,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借助网络平台,抓住重大纪念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时机,设置网络议题、炮制舆论话题,制造谣言蛊惑网民,xt辨别力不足、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易产生激愤情绪的易感网民群体进行误导和诱骗,进而激化广大民众的非理性意识,催生负面社会情绪,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其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正是这样的易感群体。正如《礼记?中庸》中提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如果对重大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影响没有前瞻性、预估性的研究和预判,疏于在突发重大事件前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或引导不当,任由错误思潮传播蔓延,则很可能会激发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导致青年人的不理智言行,甚至还可能诱发潜在的社会风险和危机。因此,要增强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就必须提升把控和预判重大社会思潮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在重大社会舆情发生时就做好思潮风险的预判,用前瞻性和预估性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坚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底线思维,在错误观点刚出现“苗头”时就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教育,绝不能任由其在学生群体中滋生蔓延,这样才能够牢牢把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外,要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思潮的传播情况,准确把握影响大学生的思潮,具体分析某一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机理和现状。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109,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的热点疑难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诉求和生活喜好,有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

三、积极探索新时代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以往思政课教学中已积累了一些评介社会思潮的经验,但遗憾的是,引领作用还普遍发挥不足。因此,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和辨析思潮、充分发挥学生在辨析思潮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引领思潮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这样,方能切实增强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要明确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目标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社会思潮,只是为了标新立异地“博人眼球”,或者纯粹为了批判而批判,抑或是为了彰显学识广博;相应的,学生们也只是听个新鲜,却很难真正培养起主动辨析社会思潮的意识和能力,甚至还被错误思潮钻了空子。事实上,思政课融人社会思潮的目的不仅是要提升思政课的知识性、思想性、新颖度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和引领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政治信念、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因此,增强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就应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地用主流意识形态来引领社会思潮,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旨归,切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⑴鉴于当前一些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思潮,往往打着学术研究、价值中立、还原事实等旗号而披着迷惑的外衣,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能否在与错误思潮的正面交锋中最终大获全胜,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目标,坚持明确的政治立场和育人责任,把社会思潮的观点和诉求转化为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责任田”,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也就不会出现有理讲不清、政治立场暧昧、价值观念模糊、课堂讲授无纪律的偏差和错误。

(二)要科学合理地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和辨析思潮

以往的教学实际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与社会思潮没能很好地衔接和融合、辨析思潮不足或不当的尴尬情境,甚至可能会起到反面宣传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地融入和辨析思潮,唯有“内容为王'方可以理服人,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思政课教师可分两步推进: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明晰教学总体思路。要在吃透各门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直面影响大学生的某种社会思潮的内在机理与现实状况,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思潮的精神实质结合起来,将知识要点与学生由思潮而起的思想困惑连接起来,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课上科学合理地融入并辨析思潮、课后积极总结并继续答疑释惑,努力做到用真理批驳谬误、以理服人、感召学生。其次,要做好内容转化,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融人相关思潮,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具体来说,“基础”课可融人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潮的辨析;“纲要”课可重点融入?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批驳;“原理”课可融合和辨析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生态社会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概论”课可融人宪政民主、新“左”派、狭隘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形策”课可重点辨析当前时政热点的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辨析思潮中的主体性作用

以往的思政课课堂上“有教之主体、无学之主体”的现象比较普遍。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某种思潮,而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而这也恰恰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亟待破解的难题。就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一是,要精心设计思潮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精心设置贴近学生实际困惑的、反映社会思潮诉求的热门议题,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深人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二是,要循循善诱地展开思潮辨析,培养学生主动辨析思潮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辨析某一思潮,厘清相关的实际利益关系,分析其本质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辨析思潮的主体作用。三是,要用心做好思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提升政治素养。要激励学生在思想碰撞互动中得出对某一思潮的科学评价,这样才能做到理论的“彻底”,即“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11,进而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四)要积极探索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以往思政课评介思潮时常常采用“单向灌输”“理论说教”的传统讲授法,其结果往往是内容显得生硬刻板、脱离学生实际、话语陈旧乏味,师生之间很难实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甚至还易于引发错误思潮与青年“唱反调”的逆反心理之间的恶性互促关系,造成南辕北辙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来提升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一是,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凝练有现实针对性的辨析思潮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也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有效打破在思潮认知中师生之间的隔阂,形成师生、学生之间多维互动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还可通过反转课堂的形式,激发大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和能力。二是,创新实践教学的场域和模式。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精心策划的、有现实针对性的辨析思潮的实践活动,能够更自觉地提升思潮的鹿别力。此外,鉴于社会思潮网络化传播的特点,还可开拓实践教学的场域,尝试让大学生就某种思潮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微访谈等网络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学习和运用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话语方式来剖析思潮,用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网络化等富有时代感的话语表达方式批驳错误思潮,用寓教于乐、如沐春风的话语表达艺术和魅力征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辨析思潮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体现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作者:王淼 李玉才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中外对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述评 下一篇:高校体育中篮球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