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时间:2022-07-27 09:45:30

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美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助于素质教育理念及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美育有别于传统的学分教育,在语文与美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加以适当的创新优化。本文将简单介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的辅助作用,着重探讨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辅助作用

首先,美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增强。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接触较多不同题材、体裁的课文,也会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其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让学生在多元的文本意境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借由文本中所融入的这些美,可以让学生加深自己的感悟,也有助于其自身理解能力及阅读能力的稳步增强。同样,美育也能够促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锻炼。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融入了美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其次,美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所惯用的单一教学方法,美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知识,使之更好地与其中的美学元素相对接。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见到大好河山之美,体会到诗句名篇的恢宏气势;可以见到不同人物身上所彰显出的人性之美,体会到人性的光辉,既增强了其自身的审美认识,也可以使之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个性发展思维,对美形成独特的思想与见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

美育就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赏析、感受、判断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现行高中语文教学标准分析来看,在新课改教学任务的推动下,语文教材呈现出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含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以及时代性,能够达到文质兼美的标准。并且通过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进行解读,也可以看出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也包含较丰富的审美元素,能够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美、思想美,有助于美育工作的进一步落实。高中阶段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在形成阶段,学生对文本中一些事物的审美判断时常会出现误差,有的学生在小说人物身上不能看到概括和浓缩的内容以及美学内蕴,也不能站在一定的视角来分析人物身上所显示的社会思想和审美情趣。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应当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考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前提在于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育,陶冶情操,强化自身的精神境界与思想觉悟。这既能够充分发挥美育的核心价值,也有助于立德树人思想的完美渗透。针对美育,其主要的核心在于审美。而立足于学术界,审美功能包括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为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这三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所体现。1.自然美自然美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形式美,以一种最自然、最原始的形态,让大众感受到美,并能够理解、接纳它的美。自然美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会因为人的思想而出现转移。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折服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够在自然美中感受到一定的精神,并将其转化成宝贵的文化作品。例如,在诗人的笔下,我们能够见到山川河流,见到日月星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与此相关的文章也有很多。将这些内容以美育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解读分析其中包含的自然美形态,可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苏轼通过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赤壁磅礴美景,也潜移默化地展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诗篇中的江与人相互联系,让学生借助具象的自然美,体会其中的抽象情感。又如,《蜀道难》描绘了一幅险象丛生的蜀道画卷,而其中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也侧面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关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所体现的雄壮之美切入,在感受蜀道艰险以及风光变幻的美景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到李白人生的艰难,以及其自身对国家的忧虑,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总而言之,将文章中的自然之美抽离出来,引导学生了解、品味,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激发其对创作者胸怀的仰慕之情,使之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会人生真谛。2.社会美社会美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所展现出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不同,其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是与人类的情感与道德紧密相连。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主要呈现大多会体现在一些传统文化或者优秀精神风貌方面。社会美可以细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如人格美、人情美、智慧美、劳动美以及探索美。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边城》时,教师可以从人格美、人情美这两种社会美的展现形态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这条主线,深入分析文章中各位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辉。在这篇文章中,还很全面地展现出了风俗美、智慧美以及劳动美。在授课时,教师要尽量拓展不同的教学角度,以深入挖掘其中所囊括的社会美元素。例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整篇文章揭露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解读中带给学生人性的体会。虽然这篇文章与社会美中的人性美相悖,但透过其表面所描述的人性丑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逐更深层次的人性之美。在相互对比的状态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3.艺术美艺术美大多体现在作品上,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会直接折射出艺术家自身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可以说,艺术美是一种美的升华,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与艺术美相关的素材也并不在少数。例如,《雨霖铃》中柳永展现给大众的是阴柔之美,通过“杨柳岸,晓风残月”绘就了一幅阴柔画卷;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所展现的是阳刚之美,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教学中,针对这两种对比强烈的艺术美,教师都需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强烈的风格对比下,加深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丰富学生的体验。除此之外,在很多文章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可能会同时出现,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融合与协调。例如,《赤壁赋》中既有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诗人对哲理的思考,对情感的传递。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存中所展现出的自然美,而后通过作者超脱于现实的审美思考,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社会美以及艺术美,以升华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人格,在多元美的体验下,达到以美育德的标准。

(二)利用课堂中的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一定是饱含热情、饱含热爱的。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拥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听从自己的要求,信服自己的想法,才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指导学生去体会美,去求真向善。语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种工具。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自然需要加强语言的情感价值,通过语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认知。教学语言包括但不限于朗读语言、提问语言、对话语言、评价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语言的形式。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将进酒》时,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播放与文章相同风格情感的背景音乐,并为学生范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语言中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景范围内,进而更深层次地探索李白所展现出的真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协调肢体语言以及评价语言,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带给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实施情感激励,让学生能够受到感化,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塑造自身的人格之美。其次,教师需要对文艺形式加以适当的丰富创新。语文并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生对文章直观的感受就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曾经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那么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凭借直观去感受,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跟随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不同的课堂氛围,应用不同的艺术手段,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实施美育。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灌输法,那么文章蕴含的丰富的美育信息便无法展现,学生也无法对其形成清晰的体验。例如,讲解一些故事性或者细节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其加以适当的改编,以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中的情境。例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文章中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烛之武与他人之间对话时的心理变化、细节变化以及语言变化,也很好地展现出文章主人公的人格之美。那么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就可引导其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在自己参演的状态下,更深层次地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潜移默化实施爱国教育与美育。又如,在讲解《雨巷》这篇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展示与雨巷有关的风景图画,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并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塑造的丁香姑娘,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中,引发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达到超功利性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所接受的美育更加的多元,在丰富审美渠道与审美信息的加持下,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全面落实美育工作是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语文教师需正确理解美育的价值,能够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课堂中的美育元素,打造丰富多彩的美育课堂,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丰富的美育素材运用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作者:任智婷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六中学

上一篇: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法律保护现状 下一篇:英语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