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时间:2022-04-01 17:12:28

金课视域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自国家提倡双语教学20多年来,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累积,同时已有的研究多为碎片化的单一课程研究,且多数研究更注重个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体悟,而从系统化视角更为全面地探究课程、教师、教学建设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论述“金课”视域下双语课程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双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一、相关背景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汉语和外语,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与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就是说,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同步获取外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兼具语言习得与专业习得的两个焦点,且两者地位平等,不存在偏废任何其中一个侧面的问题。双语教学兼具政治与教育双重意义。一方面,双语教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从谋篇布局的“大手笔”阶段转向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同时对外语人才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因为外语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倡议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传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建设。因此,要想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复合外语能力的人才,其首要因素便在于双语“金课”的有效实施。在此背景下,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的双语“金课”的重要性便愈发突显,即双语“金课”可为“一带一路”供给双语人才,且服务于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双语教学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且国际化教学和科研对双语教学也提出了挑战,这就更加突显了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强烈需求。因为双语教学有利于高校师生了解国际动态、接轨国际前沿、加强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教育国际化提供重要基石。2001年,教育部提出使用外语授课,以应对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2005年,教育部再次要求扩大和提高双语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持续打造国际化教学科研土壤与环境,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增强对外籍师生的吸引力[1]。2021年,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提出,开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而双语“金课”为其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可实施的现实抓手。另外,以“金课”为标准与指导,可以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改革,振兴本科教育教学,优化高端、高质、高复合“三高”人才的培养方案。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要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明确提出了“金课”建设的内容与要求,以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与质量体系[4]。其中,高阶性指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性指向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5],挑战度指向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有机融合了学生、教师、学习这三方面的要求。蔡映辉[6]将“金课”定位为课程设计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课程核心。在“金课”的标准与指导下,双语“金课”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然而,目前双语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具体体现在学生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教师课堂控制力不高、认同感不强,教材建设质量不高、不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等方面。相关原因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双语教材、双语教师、学生水平、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故如何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打造双语“金课”,成为众多走在前沿、实行双语课程的教师需要面对的中心难题。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零碎,或侧重某一学科领域、某一专业方向、某一具体课程,或侧重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体悟反思,鲜有建立框架而进行全面梳理者。因此,本文试图在“金课”的背景下,探讨双语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教学的建设策略,以期系统性地帮助教师提高双语授课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及“金课”质量要求。

二、“金课”视域下双语课程建设策略

(一)课程体系建设

“金课”视域下,课程体系建设是双语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设置、学时调整、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质量建设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既要开设外语等公共基础课,也要开设双语专业课程,从而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学时调整。因为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大多艰深难懂,加之双语教学与课堂互动的要求,教师需要增加学时数量来应对以上挑战。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取舍其他相关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内容[7],形成课程群协同共进,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提质增效。第三,教材建设。在内容上,当前多数原版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8]。因为原版教材语法词汇过难,所以学生多选择参阅中文教材,并形成了路径依赖,这就与双语教学的目的相背而驰。另外,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熟悉教材、梳理体系、构建教案,这对其要求较高。形式上,因为原版教材大多数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分量极重、不易携带,且阅读量大、价格昂贵。因此,保留原版教材的核心特色,组织人力编写适应我国师生情况的精编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融合商务外语、学术外语等专门用途外语教材的编写经验,可有效提高教材的可读性与吸引力。第四,学生培养。高校学生在外语交流、学习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加之专业课程内容高深、难度较大,在母语教学条件下,学生尚且感到吃力。因此在学生外语水平不高和前期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双语授课的成效便会大大受限,更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排斥、厌恶双语课程,最终事与愿违。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方面,课前设立教改班级,吸收外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入班;课中注重教学引导,营造教学氛围;课后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在积累双语授课经验的同时,不至于让学生成为双语教学失败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可将双语教学贯穿四年学习始终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配套的高质量外语课程,辅助学生提高外语实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第五,质量建设。改革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既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成果,又体现了“金课”标准的落地生根。因此,学生测评应由线上成绩与线下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线上成绩应当包括视频学习、互动讨论等,线下成绩应当包括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汇报展演及最终的期末测试成绩等。另外,通过兼顾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兼具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查,以多维考核系统为抓手,能够客观、动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现阶段,师资匮乏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推广[9],同时师资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10]。因此,“金课”视域下,保障师资力量是基础,提高教学水平是核心。即双语教学团队既要注重队伍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方可以方可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团队,进而打造学科优势与特色。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教学前期侧重准备,优化授课教案学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对接专业课程术语将成为教师双语课程授课的核心。首先,培养方式上,要采取短期培养与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养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参加双语授课培训、出国留学项目、境外交流项目等。长期培训则可以依托现有校内资源,开展在职培养[11]。另外,学校不仅要注重对双语主讲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双语助教的发掘。其次,增量师资上,要注重后续教师招聘。后续引进教师时,学校应将专业的外语表达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以提高后续人才队伍的双语教学能力。另外,学校通过聘请外国教师联合执教,聘用来华留学生担任助教,可以提升双语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此外,在双语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双语生态的土壤建设。一是环境建设。打造国际化交流环境,设置国际化交流平台,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师外语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制度建设,特别是激励机制。双语教学压力大于母语授课。国内多数高校通过调整学时系数的方式激励教师,但与教师的付出相比,尚显不足,难以激励更多教师广泛参与双语教学。因此,学校应从资金经费、任务数量、职称晋级、工资调整、出国研究等方面予以考虑。

(三)教学建设

教学是链接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金课”视域下,教学建设涉及理念建设、能力建设、模式建设三个方面。第一,理念建设。理念建设是教学建设的灵魂。“金课”的教学理念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此,教学的主要特点由“填鸭式”转向引导式,教师角色由信息传递者转换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启发管理者[12],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即课堂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场所,而成为师生分享知识、交流体验、互相激发、不断感悟的成长空间;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考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第二,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保障。各学科差异大,故各自的双语教学经验被认为不具有普遍性和复制性,难以标准化。但是根据基于CLIL4Cs理论的研究,双语教师通过持续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语言教学能力、环境建设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13],从内容、交际、认知、文化四途径入手,可以持续提高双语教学成效,增强双语教学感染力。即双语教学不仅旨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在学生语言发展方面提出反馈与建议,方才符合双语教学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语言、课堂语言,同时还要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另外,双语教师要通过诊断式教学,对教学片段进行诊断,一对一分析、点评,以动态提高双语教学能力。第三,模式建设。模式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实施途径。即摒弃单一教学方式,由“满堂灌”变“满堂学”,从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基于此,方式由单一转多样,学生学习兴趣由低迷转高昂,氛围由沉闷转活跃,状态由被动转主动。①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如小组汇报、微课教学、实验参观、沙龙交流、主题讲座等。其中,沙龙交流以其独特的场域,体现了学缘共同体思维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交融性,彰显了本真追求,突显了心灵交往[14]。②采用混合化现代教学模式,如综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程等。课前,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上传授课视频、课件、学案等,布置课前自学任务,并在兼顾认知快与认知慢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突破时空场域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特别注重规定学习的时间节点,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也能通过截止时间督促学生学习。课中,在线下面授时,借助雨课堂,教师可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综合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引导性、互动性、实践性、思辨性;在线上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线上题目与线上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发问,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课后,教师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测试、引导讨论、布置作业,完成学习评价闭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此举既可以避免传统的权威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取学科教学之长,补双语教学之短,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发放反馈问卷,开展调查,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解学生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感受,以促进反思,最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优化路径。

三、结语

双语教师要秉承“金课”的标准与要求,响应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与呼唤,坚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建设三个方面入手,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合理优化各个教学参与元素。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时调整是前提,教材建设是基础,学生培养是保障,质量建设是生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师资的存量培养与增量吸收并用,同时还注重双语生态的土壤建设。在教学建设方面,教师要加强理念建设与能力建设,不断钻研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于增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出国培训部

上一篇:影像诊断技术对肩锁关节脱位的价值 下一篇:网络技术在广电工程的应用